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1篇工程问题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79页例9、练习二十。
2、教材简析。
“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学问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工作问题的思路相同,仍是工作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这是工程问题的基本特征。从教材安排上看,由准备题、例题、做一做和巩固练习的构成,题量较大,不仅要求学生能求工作时间,还要能求部分工作量。教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学生解答比较简单的工程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尝试、探究、猜测、合作交流等能力,渗透数学的应用意识。
4、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
掌握工作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2)教学难点:
为什么将工作总量抽象为单位“1”,建立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的对应关系。
(3)教学关键:
掌握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会迁移运用,组建新的认识结构。
二、说教法、学法
1、在教法上主要是采用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适时地“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师生双边活动产生共鸣,和谐发展。创设情境,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培养数学意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问题――探究――应用”的学习过程。
2、在学法上要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主动构建数学知识,逐步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出示两道复习题,让学生回答后,概括出基本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探究新知
(1)让学生弄清题意,理解数量关系。
(2)独立思考,学生自己列出算式。
(3)合作交流。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生要充分展示解题思路。
①30÷(30÷10+30÷15)
②1÷(-+-),学生进行讨论,把“长30千米”去掉,又如何解答?把题中谁看单位“1”?甲乙队的工作效率又怎样表示?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让学生共同帮助来发现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4)反馈评价。
四、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1题。
五、总结
学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一、说教材
工程问题是用分数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的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基本相同,仍然是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这样,由于解题中遇到的不是具体数量,有的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
教学重点是:掌握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难点是:如何分析分数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关键是:正确分析题目中哪个量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
二、说教法
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小学数学课应增加学生的数学活动,依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复习引入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分析法等进行教学。并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因此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入以渔”。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下学习方法:转化迁移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复习铺垫。
由于用分数解工程问题与整数解工程问题的`思路基本相同,仍然是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目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所以我先让学生口答:(1)如果这项工程计划12天完成,平均每天修( )。今天完成了工作的( )还剩( )。(2)如果这项工程每天完成 ,( )天完成。巩固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是学习新知识,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加深对整数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出示:三毛小学要修200米的塑胶跑道,甲队独修要10天,乙队独修要8天,两队合修要几天可以完成?
引导学习读题,明确已知、未知条件及怎样列式。学生列出正确算式之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思,根据是什么,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第二步:探究用分数解工程问题。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出示改变题目(即把上题中的“200米”去掉)。启发学生想:没有这个条件,这道题能不能解答?引导学生想:可以把这条跑道看作单位“1”,那么甲队每天修这条跑道的几分之几?乙队每天修这条跑道的几分这几?两队合修,每天可修这条跑道的几分之几?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怎样求?根据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联系学过的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逐一解决每个问题,也就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第三步,比较分数解和整数解工程问题,加深印象。
比较上下两道题,使学生认识到这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是一致的,数量关系基本相同,都是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的和。只是在后一种解法中没有给出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只给出“一段公路”,“一项工程”,“一件工作”,“修一条路”等,解答时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
第四环节是练习、巩固。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在设计练习时尽量地做到科学、合理,体现一定的层次性,针对性,有坡度,难易适中。
教学目标:
1、了解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及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工程问题。
2、在主动参与、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中提高思维水平。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学校准备在明年暑假把操场上的跑道改造成塑胶跑道。你见过塑胶跑道吗?它有什么优点?但铺塑胶跑道需要很多钱,还需要专业的施工队。
2、出示:
(1)如果这项工程计划12天完成,平均每天修( )。今天完成了工作的( )还剩( )。
(2)如果这项工程每天完成 ,( )天完成。
3、揭题:
在日常生活中,像修跑道、造桥、运货、搞绿化等各种工作,我们统称为工程,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工程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谈话:
如果我们能将修塑胶跑道这项工程进行招标。应聘单位有两个,他们都承诺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0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8天。
问:(1)如果你是校长,你选择哪个施工队?为什么?
(2)但新学期开学迫在眉睫,为了 同学们在新学期一开学就能在跑道上上体育课,如果你是校长,又该怎么办呢?
2、出示:
三毛小学要修200米的塑胶跑道,甲队独修要10天,乙队独修要8天,两队合修要几天可以完成。
(1)独立解题 200÷(200÷10+200÷8)= 4 (天)
(2)交流反馈、小结数量关系式:
讨论:200÷10与200÷8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商加起来又表示什么?再用200除以它们的和得到了什么?根据什么数量关系算出合作的时间?
板书(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工作时间)
(3)那如果要修建的塑胶跑道是400米,800米又要多少天时间呢?独立做。
400÷(400÷10+400÷8)=4 (天)
800÷(800÷10+800÷8)= 4 (天)
(4)讨论:三道题做完了,你有什么发现?猜猜如果跑道是1000米的话,用几天时间完成?跑道长度是a米呢?看来完成工程的天数跟工作重量没多大关系?那么到底为什么工作总量在变化,可完工的时间却一样?
3、出示:
例、三毛小学要修一条塑胶跑道,由甲工程队单独施工需10天;由乙工程队单独施工要8天完成。两队共同施工需要多少天完成?
(1)分析思考:A、工作重量不知道怎么办?
B、甲工程队的工作效率是多少?怎样想出来的? 乙工程队呢?
(2)怎样列式。(尝试)。
(3)交流说说 。1÷( + )中。 、各表示什么? + 又表示什么。“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79页工程问题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工程问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并能解答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及迁移类推触类旁通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工程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及工作效率所表示的含意。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设计情境,复习铺垫:
1.谈话:同学们,你发现最近我们南雄城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答:略
师:如果我们要把新建沿江路人行道两边进行绿化。
①这项工程计划1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
②如果这项工程每天完成 ,几天可以完成全部工程?
2、导入 新课:在日常生活中,像搞绿化、修马路、盖房屋、造桥、运货等各种工作,统称为工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工程问题”。
二.尝试探究、探讨新知:
1.谈话:如果我们将新建路两旁的绿化工程进行招标,应聘单位有三个,他们都承诺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0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5天,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8天。请问:
①你选择哪个队施工?为什么?
②为了加快工程完成速度,又该做怎样的选择?
2.(投影)出示例题,进行研讨。
(1)要绿化30公顷土地,甲队单独完成要10天,乙队单独完成要15天,两队合作,几天可以完成?
要求: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分析题意:明确:30÷10 、30÷15与(30÷10+30÷15)各求出的是什么?怎样求合作时间?
(2)把“30公顷”改为“10公顷”、“1公顷”。这时分别怎样求合作时间?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板书: 30÷(30÷10+30÷15)=6天
10÷(10÷10+10÷15)=6天
1÷(1÷10+1÷15)=6天
问:通过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工作总量在变化可用的时间都一样)
怎样求出合作时间呢?
板书:工作总量÷效率和=合作时间
为什么绿化面积加大了,可用的时间却都一样呢?
(3)(出示去掉具体绿化面积是多少的题目)
通过读题看看现在这道题与前面三道题有什么不同?
①、学生独立解答,相互交流。
②、弄清: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又表示什么?要求合作时间,为什么要用1÷( + )?
讨论:已知条件中去掉了具体的数量也能求出问题,这种做法与前面具体的数量计算结果的方法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
不同:一是具体的工作总量,另一题是没有具体的工作总量,而是用单位“1”表示。
相同:解题的思路是一致的,数量关系也相同,合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
把全部工作量看作单位“1”是工程问题的特点,这个“1”可代表一项工程,一块地,一堆煤,一段路程等等。
再看一看:为什么绿化面积水逐渐加大,可用的时间却都一样呢?
明确:工作总量虽然变化了,但每天完成工作量的几分之几没有变。把工作量“30公顷”、“45公顷”、“60公顷”都可以看作单位“1”,这三个算式实际就是例题的后一种形式,所以工作时间不变。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1)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三个工程队一起完成这项工程需几天?
(2)根据上面给出的情境,绿化工程,甲队单独完成需10天,乙队单独完成需10天,丙队单独完成需18天。
大家提问,共同解答。
①甲乙合做几天完成全工程的一半?
②甲乙合做几天后,还剩全工程的 ?
③甲乙合做2天后,剩下的丙队来完成还需几天?
④甲、乙、丙合做3天后,还剩全部工程的几分之几?
……
4、看书质疑。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工程问题这类应用题,了解了工程问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通过学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和见解。
四、课外实践:
编题练习:
五、回归评价: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我们南雄建设得更加美好
根据企业内部项目法施工实施细则及上级有关安全管理规定,确保本项目顺利进行,确保施工安全,根据双方签订的承包合同,现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责任书。
一、签约双方
项目部: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第 项目部
施工队:
工程名称: 楼工程
工程地点:
工程概况:本工程建筑面积平方米,剪力墙结构
二、项目部门负责并承担下列责任
1、项目部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协助施工队全面履行工程承包合同,办理一切有关工程承建业务事宜,协调同业主建设单位、设计及其他管理部门的工作关系。
2、协助施工队及时解决施工中所遇到的安全施工技术疑难问题,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对工程各项服务工作,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3、对施工队中的施工质量、工程进度、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人事安排、劳务使用、等进行监督、检查享有处罚权,对违反本安全责任合同、劳务合同、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的行为,可行使经济处罚和终止承包合同的权利。
三:施工队负责并承担下列责任
负责组织健全内部的生产指挥、经营管理系统,做到指挥管理系统完整,制度健全,政令畅通,指挥有力,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本工程的施工计划、质量计划、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计划、竣工计划及各项综合治理计划。
1、负责组织健全劳动力、定额的管理,达到管理系统健全完整,定额先进科学合理,并严格实施。
2、安全生产:
1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结合本项目工程特点及施工全过程的情况,制定本项目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并负责认真实施。
2在组织项目工程施工及聘用业务人员时,必须本着加强安全工作的原则,根据工程特点确定安全工作的管理体制和人员,并明确各业务承包人的安全责任和考核指标,支持、指导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
3健全和完善用工管理手续,录用外包队必须及时向有关部门申报,严格用工制度与管理,及时组织上岗安全教育,要对外包单位的健康与安全负责,加强劳动保护工作。
4组织落实施工组织设计中安全技术措施,组织并监督项目工程施工中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和设备,设施验收制度的实施
5领导,组织施工现场定期安全生产检查,发现施工生产中不安全问题,组织制定措施,及时解决,对上级提出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方面的问题,要定时、定人,定措施予以解决;并报项目部备案。
6发生事故,要做好现场保护和抢救工作,及时上报、组织、配合事故的调查,认真落实制定防范措施,吸取事故教训、
7负责组织、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达到体系完整,制度健全,管理控制有力,保证生产安全,否则发生不安全责任事故,造成的一切后果,由工程施工队的负责人负责,项目部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3、对施工过程中项目部所发布质量,安全管理要求,技术通知可作为本合同的附件执行,施工队不得拒绝,否则项目部有权终止合同。
4、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规章制度,接受业主和有关部门的工作检查、监督。
5、施工队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有劳务选择、调配、人事安排 、等权利。
6、认真签订各种横竖向服务合同及责任合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管理上不得有漏洞,并承担起责任。
7、承担由于管理不善而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责任、重大质量事故责任的重大治安灾害性事故的责任。
8、承担施工中所有员工因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工序操作造成质量安全事故责任。
1认真执行项目部管理人员对施工队签发的工序操作、施工组织设计、指令等技术文件和安全生产指令文件。
2承担因违章指挥、工作失职发生的安全事故由责任人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处罚。
3认真做好施工生产安全管理,达到严格贯彻执行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管理标准,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4认真做好全面质量检查保证体系,达到管理体系完整,制度标准健全,质量管理措施落实。
5进场人员必须经安全教育考试合格上岗,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
6发生工伤事故及时上报,按“三不放过”原则处理,不准瞒报包括未遂事故
7所有进场施工人员必须签订安全责任合同。
8做好安全综合治理工作,要求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灾害性治安事故、无群众闹事和上访人员
9真实填写项目施工安全日志
9、施工队应确保安全防护所有安全防护所用的各种材料足额到位,否则出现不安全事故由施工队负责。
附则:
1、工程施工队在施工中发生以下情况时,项目部有权终止本项目劳务承包合同,并在项目部限定时间内退场,不得拖延,项目部将本合同工程另行安排施工所增加的费用在工程施工队的工程款中扣除,若有不足由工程施工队赔偿
1.施工能力薄弱,质量低劣不按设计图和规范施工。
2.施工安全保证体系不健全,存在安全隐患,不听从项目部现场人员指挥,在指定的期限内未能进行有效整改,不能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的。
3.不服从公司管理,影响公司声誉和形象的。
4.因自身原因造成周边环境紧张,影响施工,又无力协调处理不能使工程顺利进行的。
2、本责任书经法人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签字后生效。
3、本责任书有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商定,签字补充协议,同样有效
4、本责任书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一份,并报公司备案。
法人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工程施工队: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监证方:
监证方代表:
签订地点:
签订时间:
一、说教材
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认识不封闭路线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不封闭路线上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
教具准备:课件 小树 纸板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
设疑激趣法、实际操作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
观察辨析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采用了“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利用3月12日植树节进行引入,这样既直观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分组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应该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是能够激发他们感情因素的事物,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有个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并没有利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创设了一个同学们身边的现实问题情境。“我校计划在一条40米长的小路一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然后提出“一共可栽多少棵?”的问题,(“可”字体现出植树方法有多种)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植树方案。
学生的知识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合作是一个良方,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合理的利用。所以在设计植树方案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工与合作,通过说一说,画一画,贴一贴、数一数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同学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当学生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后,老师选择三种不同的方案展示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种方案,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并说一说。(这一环节利用实物感知,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出其中的规律。)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这样几个相同点:小路的长度,每两棵之间的距离,小路被分成的段数。还有一个不同点:棵数不同,这时候老师就问:为什么不?当学生说到方案不同时,老师再追问一句:哪里不同?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发现:
方案一:两端都栽
方案二:只有一端栽
方案三:两端都不栽
接着就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方案一:40÷5=8 方案二: 40÷5=8 方案三:40÷5=8
8+1=9 8—1=7
下一步就是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异同,他们会发现,每种方案都有一个相同的算式:40÷5=8
究竟40÷5=8表示什么意思呢?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师给予纠正并介绍两个新词“间隔”与“间隔数”,同时可以借助五指加强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通过观察分析得出,这三种方案的间隔数都是8,而方案一种了9棵树,方案二种了8棵树,方案三种了7棵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通过观察,他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只有一端栽: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刚刚发现的规律,也为后面的练习作铺垫,我又设计了一道例题“为了让孩子们的乐园更漂亮,幼儿园打算在20米长的小路旁摆一些花盆,一共需要购买多少盆花?”这道题只告诉了路的总长度,留给同学们的思维空间更广,同学们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更多一些。每两盆间的距离可以是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可以只在一旁摆,也可以两旁都摆;可以两端都摆,也可以只在一端摆,还可以两端都不摆。这道题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4、回归生活,实际运用。
根据上一例题老师可以提示学生,植树问题并不仅仅是植树,就像摆花盆也属于植树问题,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老师可以提示,让他们知道挂灯笼、爬楼梯、安装路灯、锯木头、敲钟、排队等都属于植树问题。然后运用今天所学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我用选择和填空的形式向同学们呈现了几道练习题,其中包括:栽树、安装路灯、爬楼梯、锯木头。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总结。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然后老师小结: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数学,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规律和奥秘,就能解决更多的难题。
沏茶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的数学广角第一课时.这个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分析家里来了客人需要沏茶时,怎样合理安排各种事情的顺序,让客人在最短的时间喝上茶。教课时教师要向学生渗透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统筹法,即在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寻求最合理、最省事、最节约的方案。 本单元主要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优化问题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数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当学生成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该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因此,我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
最优方案的意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课前准备:
1、为扫清本课的知识障碍,我首先帮学生进行了相关知识小查阅。
2、教具准备:沏茶问题相关的小卡片,胶棒,多媒体课件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在教学方法上,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理解优化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课的设计中,创设情境时采用多媒体直观观察的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创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最后找出最优方案的方式组织教学。在学生探究体验的这部分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然后根据具体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2、在学法方面,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 给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学生在这熟悉情境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在家中招待客人要沏茶是学生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本身也有过亲身经历。 在学习过程中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新知。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活动空间中,从体验到归纳,从类比到猜想,从发现到证明。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
人的身份参与学习全过程,并培养他们收集数据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适时引导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师通过“家中来客人”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教学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多中感官被调动起来,主动参加学习过程。
2、设置认知冲突,探究最优方案
以:“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这个问题中“尽快”一词为突破口,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探究最优方案。
3、合作式的学习
通过学生动脑想一想、说一说、动手摆一摆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动眼、动脑、动手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想一想充分感知,在说一说、摆一摆中建立表象,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尝试,丰富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教具准备的处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贯穿本节课的始终,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件演示,很好地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使学生初步建立知识的表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活动设计
具体的教法与学法将在课堂中体现,针对教材的理解,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课前准备 发学具 ----谈话导入 引入新课 ----自主合作 探究新知---- 迁移巩固 掌握新知----- 拓展练习运用新知 ----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五、说教学反思: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为了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灵活运用教材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上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
一、说教材。
1、剖析教材。
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了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的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情形,例如两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国一端栽,或是两端都不栽。本单元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根据编者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等。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3、课时安排:本课为第一课时。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中简单规律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认识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探索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现象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合理安排开支的习惯。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这个内容之前,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由于这种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学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原型,因而也比较容易体会到探索规律的乐趣和成功感。
四、说教法
五、说教学程序
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分四个流程进行教学推进,
一、情境导入
“用以改变和净化我们生存环境的‘植树活动’里面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发现了?”
设计意图: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原本就来源于生活实践。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例题1。
⑴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寻求可行性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数学猜想。
2.动手绘制线段图,通过线段图来理解题意,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⑵学生汇报,初步建模。大多数学生在这一环节意识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但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让学生明白任何科学的结论都要建立在普遍性的基础上。
3.学生自己解决路长和树的间距,比较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进而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给全体学生创设水到渠成的境界
4、重新审视例题1的不同解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探索出的规律解决他们认知的矛盾,这个矛盾在此自然而然的化解开来,所有的学生都会豁然开朗。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通过对媒体的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其实手指问题就和植树问题是一样的道理的。通过动手,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走进新课。)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就是我国的植树节。你们知道植树都有什么好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基础练习:
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学校到5路车站一侧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2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小结: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像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呢?小组同学说说,然后汇报情况。如手指与间隔,栏杆与间隔,站队列,插彩旗,种白菜,围墙柱子,作业本的横线与间隔……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规律以后我设计了一道巩固反馈练习题,这道题是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的逆运算,应运用“全程长=间隔距离*间隔数;间隔数=棵树―1”。)
提高练习:
1、“六一”庆祝,同学们布置教室,挂了7只红灯笼,每两只红灯笼之间挂2只黄灯笼,你知道同学们一共挂了几只黄灯笼吗?
2、卓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卓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引入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上楼梯等问题,这些题目都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数学知识。这二题是典型的两端都种植树问题,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练习法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的`生活中的解决问题中去,努力体现一种“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价值取向。)
拓展:
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种类型的植树问题以后我们会更深入的学习。
(在学生掌握了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道强化练习题,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自主分析题意,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虽然不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但为了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今后更好的学习植树问题。我做了这样的安排,相信一定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我们以后再去学习。
整节课我们努力作到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把数学教学融于千姿百态的生活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一份“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佳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节数学课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租船》,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和学情分析。
《租船》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表内除法、在下册的前四节学习了用竖式计算除法、余数的意义,学生已经可以比较自如地解决用除法计算简单的实际问题。但在解答有余数除法的现实问题时,往往不能直接利用计算的结果给出答案,而需要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回答。能对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是《标准(20xx年版)》的要求,也是本节课关注的一个方面。另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期用列表法解决租车、租船问题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情分析,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读懂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初步学习画图、列表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策略。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情境引入课题,通过画图、列表和列算式等方法,得出两类问题的区别与联系,并能采取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在对比辨析中感悟数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问题中的关键词“至少”和“最多”,能联系实际意义解释计算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问题中的关键词“至少”和“最多”,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区分这两类问题。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五、说教法。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生性活泼,容易对好玩的事情感兴趣,因此本课采用“创设情境”“组织实践”“同桌讨论”等方式方法来组织教学。在学生方面,我们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画图、列表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一环节:复习巩固旧知,为新课的进行做好铺垫。
这个部分我们安排了两道习题,分别是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和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目的是复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以及试商的方法,为后面的计算打好基础。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提出并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数学问题。教师通过谈话,展示情境后,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信息和问题: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为了能够准确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先让孩子们在全班交流“最多”和“至少”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再组织同桌之间复述对它的理解。在理解词义后问孩子们,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写一写,也可以算一算,或者画一画。同时老师巡视学生作业,发现不同的方法就让孩子到讲台前板书。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待同一个问题,他们都会有各自独特的表示方法。然后通过展示、交流,让孩子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的时候,可能有的孩子认为租5条船就够了,而有的孩子却认为应该租6条。那到底要租几条呢?引发孩子们思维的冲突,让他们同桌自由的争辩,从而理解5条船只能坐20人,要保证22人都去的话,那剩下的2人也要安排一条船,所以要商加1。究竟对不对,我们再引导孩子去检验,从而证明了租6条是正确的,合理的。接着,老师又根据情境引出租船的费用问题:每条船每小时租金9元,有30元,租1条船最多可以划几小时?同样,在这里,先要理解“最多”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在交流阶段,要放时间让孩子们去讨论最多能划3小时还是4小时的问题。剩下的3元,还够划1小时吗?如果划4小时,要几元钱?通过多角度的分析,验证,孩子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在这里,要把余数舍去,直接取商就可以了。
第三环节:引导对比,感悟不同,提升认识。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两道题哪儿相同,哪儿不同?从而引导孩子们对这两个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对比,使他们明白两类题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深入理解这两类题的特征,掌握方法。最后老师进行小结:租船问题,要保证所有的人都有的坐,所以剩下的人也要坐1条,所以商要加1,而租船付费时,剩余的钱不够再划1小时了,所以余数要舍去,也就是商不用再加1。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让孩子们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异同,从而感受到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把孩子们的思维从具体的生活中得到提升,这样孩子们的思维过程逐步地“数学化”。充分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使孩子们在认知冲突、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应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最后的环节安排了巩固练习和拓展练习,使学生加深体验,在生活学习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可以通过用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去解决。进一步学会判断哪些情况下商要加1,哪些时候不用加1。通过练习,进一步提升孩子们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对余数进行取舍的能力,增强他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租船
22÷4=5(条)……2(人)
30÷9=3(小时)……..3(元)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答:租一条船最多可以划3小时。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演示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谢谢!
一、说教材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利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看烙饼如何烙的经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就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口,通过演绎、例举、观察、合作讨论、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三张饼如何烙才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所用时间的总和最少。
二、说学情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可以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能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但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简单事例的分析研究,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初步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通过学生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我在这次教学中主要运用了讨论、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
时优化思想的应用。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教材的主题图是呈现妈妈正在烙饼,并且说出烙饼的方法:“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容易解决的。所以在这里我就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烙一张,两张饼,同时思考要花费几分钟。让学生能够从简单入手。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探索“如何尽快的烙三张饼是本课的关键也是难点”,而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圆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发现了“保证每次锅里都同时烙2张饼,所用时间最短”的最省时方法。然后从探究烙2张和3张的最省时的方法入手,小组内深入探究烙4张、5张和6张饼的方法及最佳方法,让学生亲历了发现的过程,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学思维方法,感受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提升了数学思维。。最后再让学生通过观察表格、讨论交流发现烙单数饼和双数饼的最佳方法、“烙饼的最少时间=烙的饼数×每面需的时间”的规律。所有的问题都在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操作实验和交流比较中解决,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3、巩固应用,拓展升华
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在烙两个饼、三个饼的优化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烙更多的饼,把学习过程层层推进,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了动态的过
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逐步构建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后本课的点睛之笔还在于课末的生活化应用。通过改变烙饼的条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从而把新问题转化成旧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构建起烙饼策略的数学模型。使学生明白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只要善于动脑,统筹合理安排生活中的事,不仅能省时,还可以品尝到劳动的快乐。
总之,这节课旨在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优化思想,真正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智能开发、身心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