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弦函数说课稿(反正弦函数图像与性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14篇反正弦函数说课稿,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反正弦函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与重要性

“反正弦函数”一节属高中代数(必修本)第一册中的选学内容,但属高考测试范围。这一节课与反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反正弦函数的概念和题型的解法,又可使学生加深对反函数概念的理解,而且为其它反三角函数的学习做了充分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反正弦函数”一节在高中代数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正弦函数的概念,能由正弦函数图象得出反正弦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2)用反正弦函数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反正弦函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反正弦函数概念的简单运用。掌握反正弦函数概念和题型解法是学习其它反三角函数的基础,它是整个反三角函数内容的“龙头”,重中之重。另外,掌握了反正弦函数,学生对于反函数中相关问题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难点是反正弦函数概念的理解与接受,以及怎样用反正弦函数概念与性质来具体运用。在由正弦函数得到反正弦函数的过程中,为什么只取[―π/2,π/2]这一段来得到反函数概念,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为什么出现这些难点呢?根子在于对反函数概念的真正理解上。授课时采取以反函数复习来引入就是为突破难点做准备。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引导发现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引导发现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再成为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

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电脑辅助教学(cai)是电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还处在发展中,我希望通过抛砖引玉,促进我市电化教学的发展。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努力思索解决疑问的方式,这才使自己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说过程

在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利用反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继承关系,我以复习反函数关系来进行课程的导入。首先通过学生对反函数概念问题的回答来了解学生对该问题的掌握程度,也为下一步教学作铺垫。再利用投影指明反函数的来历及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内在联系。投影采取动画的形式,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对事物的接受。

再出示投影,让学生完成练习:

(1)y=x2

(x≥0)的.反函数是

(2)y=x2(x<0)的反函数是

(3)y=x2(x∈r)的反函数 (由学生回答)

从以上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定义域的不同会导致反函数的存在与否。这时教师设问:“既然如此,正弦函数这种函数有没有反函数,如果有,又是怎样呢?”,板书课题 反正弦函数。这就为反正弦函数的新授做了铺垫,学生的心理中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了思维上的准备。

(二)讲授阶段

1、借助函数图像(多媒体形式),巧妙“设疑”。

在导入的的基础上,利用三角函数的图象来进行反三角函数的研究。“数形结合”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通过三角函数图象来得到函数的概念与性质,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具体作法是:抓住函数中“对应”这一实质,从图形上去观察这种“对应”,从而使学生发现,当自变量取全体实数时,正弦函数不具有反函数。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以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动画来激起学生了解新知识的兴趣,进而达到了“设疑”的目的。正弦函数在定义域内没有反函数,那么这里的.反正弦函数概念是怎样得到的呢?

至此,“设疑”成功,下面的工作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观察图象和练习,找出解决的办法,制造“一一对应”。

2、借助动画,解决疑问,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作准备。

引导学生再次注意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在(―∞,+∞)内正弦函数没有y→x的一一对应存在,但在定义域的局部会不会存在这种对应呢?如果有,又应找出哪一段呢?学生可能指出[―π/2, π/2]区间,也可能指出[π/2, 5π/2]区间……,在这些区间中,哪一个是正确答案呢?这时出示电脑投影,将学生选择的区间在屏幕上扩大显示,由学生逐个分析(在出示的局部图形中应包括[0, 5π/2]这样的区间),学生自己讨论,应该选取怎样的区间来得到y→x的一一对应。最终,学生逐渐会得到结论:(1)[0, 5π/2]这部分不符合要求,因为在这一区间内,有y→x的一对二的对应存在。(2)[―π/2,0] [0, π/2]不符合要求,因为它们的函数值不能取到[―1,1]内所有值,这会导致反函数的定义域不符合要求。(3)[―π/2, π/2],[π/2, 5π/2]这两个区间哪一个可以呢?引导学生发现:从利于研究问题的角度看,以[―π/2, π/2]这一部分来得到反正弦函数最好。在这一部分中,有y→x的一一对应存在,有正负锐角这种比较容易处理的自变量,而且y取到[―1,1]的全体值,确保反函数的定义域是原函数的值域。这就突破了难点,同时突出了重点

反正弦函数概念。

教师板书反正弦函数的表达式并指明定义域,值域。并强调:①反正弦函数的函数值是一个角,②反三角函数值的范围必须是[―π/2, π/2]。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积极的双边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多媒体的形式也为这种想法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3、利用对称性作出反正弦函数的图像,找出反正弦函数的性质。

既然学生已了解了函数的概念,进一步揭示其性质就成为必然而且必须。

利用投影、动画,根据对称性很容易作出反正弦函数的图像(必须提醒学生回忆反函数图像与性质),图像有了,函数的基本性质也就得到了。这时,出示投影,指明函数的几个性质,作一个初步的归结。

4、通过例题使学生巩固概念,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口还需动手,通过例题,使学生巩固概念,加深认识,初步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突出重点,进而突破难点。

例1、求下列反正弦函数值:

(1)arcsin√2 /2 ; (2)arcsin(―1/2); (3)arcsin(―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使学生认识到:①反正弦函数的函数值是一个角,②反三角函数值的范围必须在[―π/2, π/2]内。教师示范板书第一小题,其余两道题由学生上台完成。通过练习巩固概念,突出重点。

例2、若а∈[π/2,π],且sinа=1/2,则а的正确表示法是( )

(a)π/2 +arcsin(1/2) (b) π/2―arcsin(1/2)

(c)π―arcsin(1/2) (d) π+arcsin(1/2)

对于这道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arcsin(1/2)的值是特殊角300,它应在[0,π/2]内,怎样用这样一个角去表达[π/2,π]范围内的一个角呢?由学生自己思考完成。通过这道题,加深学生对反正弦函数的理解,并为下节课的提高做好准备。

(三)终结阶段

1、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概念,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

学生完成两道练习题。这两道题都采取了客观题的形式,难度中等,使学生接受概念并能简单运用,同时为下节课的进一步提高做个铺垫。教师等学生完成后,叫成绩中等的学生起立回答,如果有错误,让其它学生起立纠正。

2、课堂小结

通过对反正弦函数概念和性质的小结,使学生理清这节课的重难点。

3、布置作业。

让学生做课本p284习题十九1、2,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篇2:反正弦函数说课稿

教师板书反正弦函数的表达式并指明定义域,值域。并强调:①反正弦函数的函数值是一个角,②反三角函数值的范围必须是[—π/2, π/2]。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积极的双边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多媒体的形式也为这种想法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3、利用对称性作出反正弦函数的图像,找出反正弦函数的性质。

既然学生已了解了函数的概念,进一步揭示其性质就成为必然而且必须。

利用投影、动画,根据对称性很容易作出反正弦函数的图像(必须提醒学生回忆反函数图像与性质),图像有了,函数的基本性质也就得到了。这时,出示投影,指明函数的几个性质,作一个初步的归结。

4、通过例题使学生巩固概念,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口还需动手,通过例题,使学生巩固概念,加深认识,初步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突出重点,进而突破难点。

例1、求下列反正弦函数值:

(1)arcsin√2 /2 ; (2)arcsin(—1/2); (3)arcsin(—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使学生认识到:①反正弦函数的函数值是一个角,②反三角函数值的范围必须在[—π/2, π/2]内。教师示范板书第一小题,其余两道题由学生上台完成。通过练习巩固概念,突出重点。

例2、若а∈[π/2,π],且sinа=1/2,则а的正确表示法是( )

(a)π/2 +arcsin(1/2) (b) π/2—arcsin(1/2)

(c)π—arcsin(1/2) (d) π+arcsin(1/2)

对于这道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arcsin(1/2)的值是特殊角300,它应在[0,π/2]内,怎样用这样一个角去表达[π/2,π]范围内的一个角呢?由学生自己思考完成。通过这道题,加深学生对反正弦函数的理解,并为下节课的提高做好准备。

(三)终结阶段

1、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概念,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

学生完成两道练习题。这两道题都采取了客观题的形式,难度中等,使学生接受概念并能简单运用,同时为下节课的进一步提高做个铺垫。教师等学生完成后,叫成绩中等的学生起立回答,如果有错误,让其它学生起立纠正。

“反正弦函数”一节说课,标签:初一数学说课稿,初中数学说课视频,

2、课堂小结

通过对反正弦函数概念和性质的小结,使学生理清这节课的重难点。

3、布置作业。

让学生做课本p284习题十九1、2,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篇3:正弦函数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张苗,来自河北师范大学xxx级数信c班。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此节内容是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四《基本初等函数二》当中的第一章第三节第一小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学材料的分析、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结果的反思五各方面来做教学说明。

一、教学材料的分析

在分析教学材料的时候我吧他们分为三个方面来讨论: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一些简单的初等函数,今天学习的这个正弦函数是我们高中阶段最后的一类初等函数,它是刻画生活中周期现象问题的典型的函数模型,与教学大纲中的从实际出发相吻合。在初中的时候我们也学习了一些三角形及其诱导公式的知识,这些知识为我们的正弦函数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今天我们要正式的学习正弦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为以后学习余弦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上把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维度。接下来我将从这三个角度来说明我的教学目标。:我将会用正弦线画出正弦函数图像、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简图作为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与作图能力、渗透数形结合与转化划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和合作的能力作为我们讲课时的过程与方法,最后通过作图,使学生感受波形曲线的流畅美、对称美。使学生体会事物周期变化的奥秘。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节课是在教学生如何画正弦函数的`图像,所以用五点作图法画函数的图像时本节课的重点。而引入正弦函数的图像时所用的正弦线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遗忘。吧正弦线重拾起来,并且将它引入正弦函数图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生学情的分析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个体存在着不确定性。所以面对这各种各样的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时候,我们硬度他们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准确的理解他们。(1)从学生知识层面看:通过初中正弦函数值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基础 ;通过必修一函数图像的学习,对作图也有了一定的认识。(2)从学生能力层面看: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推理、概括能力,以及了解了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具备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数形结合的意识和思维的深刻性还待进一步加强。(3)从学生情感培养方面看:思维较活跃,对具体形象的实例比较感兴趣,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学习抽象知识具有抵触情绪,缺乏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课内容蕴含着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素材。所以我决定采用启发式教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我的教学活动,并使用多媒体辅助。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基于以上的种种,我决定设计以下的教学过程,将教学分成以下几个层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问题驱动、探索新知,3,实战演练、巩固新知,4,总结反思、提高认识,5,任务延后、自主探究。

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中,我通过给同学展示一个生活中见过的例子,让学生观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问题驱动、探索新知,在这一方面我通过旧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技能,从中发现问题并学会怎么解决新问题,通过学生的实践来获得新知识使他们印象深刻。并有我讲出本节课的重点“五点作图法”实战演练、巩固新知,学习了新知识后我们得通过实际演练,归纳总结,让学生迅速熟悉“五点作图法”在给与一些变式让同学自己动手去实践。接着总结反思、提高认识,在这部分内容中,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然后我去补充他们遗漏的那些内容,再次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任务延后、自主探究。在这块设计中就是给学生留一些课后习题,以及对于不同个程度的学生来说,不同难度的思考题,让他们依据自己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的增减练习。

五、教学结果的反思

本节课操作性较强,学生活动量较大新课从试验演示入手,形成图像的感知后,升级问题,探索正弦曲线的准确做法,形成理性认识,问题设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用多媒体课件可生动的表现出图像的变化过程,更好的突破难点。

本节课所画图像较多,能迅速准确的画出函数图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高的要求,重在学生动手操作,不要怕学生出错,通过画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模仿能力。开始比较慢,尤其是五点法每个点都要准确的找到,然后画出图像。通过后面知识的学习实践证明,本教学设计科学、高效,教学目标达成度良好。

六结束语

这位老师,以上所说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应随着学生与教师的灵性发挥随机应变。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有待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与批评指正,谢谢。

篇4:正弦函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叫王xx,来自旬阳县职教中心。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选自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五章第三单元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对本节课作以简要说明。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学生在过去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等,此前还学过三角函数线、诱导公式、正弦函数的图像。而10秋电子专业《电子线路》课将学习简谐交流电。在这个时候学习《正弦函数的性质》,一来为以后学习余弦函数、正切函数图像与性质奠定了基础,二来服务于电子专业的专业理论课。因此,本节的内容地位十分重要,它对数学知识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及对策

我所授课的班级是10秋电子班,经了解这班学生实际状况是:

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表达概括能力较差,理论联系实际不灵活。因此我在教学中运用视频和大量直观的图形,通过一课时的讲授,指导学生合作交流,联系自身学习实际,掌握正弦函数的单调性、最值、周期性,更好的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就业做好铺垫。

3、教学目标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素质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 知识目标:了解正弦函数的值域、奇偶性,理解正弦函数的最值、单调性、周期性。

◆能力目标 :(1)根据正弦函数的单调性、最值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价值目标:培养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重点学习正弦函数的单调性、最值,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

握研究函数的过程和方法,为学生研究余弦函数、正切函数提供方法,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知识支撑。因此: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正弦函数的单调性、最值、周期性。

教学难点:根据正弦函数一个周期内的单调性、最值得出整个定义域的单调性、最值。

5、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提前准备课件,为分组教学的开展,提前将学生有计划的划分为6个学习小组。学生复习正弦函数的图像,预习正弦函数的性质,搜集与专业课相关的数学知识。

二、说教学方法

“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节课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采用的主要教法是:

1、引导发现法:通过一个周期内的正弦函数单调性、最值去发现整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最值。

2、数形结合法:把抽象问题简单化,正弦函数的单调性用图形表示出来研究时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3、分组教学法:通过分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完成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互相帮忙,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4、循序渐进法:循序渐进法的选用将本节课的练习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进行了编排,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使所有的学生通过完成不同层次的题目都可以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说学习方法

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的发挥天赋,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我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立足点是从“学会”达到“会学”进而提高到“乐学”。本节课我采用的学习方法如下:

1、观察法: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观察正弦函数图像,让学生去感知图像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上升与下降,图像左右平移2?个单位,正弦函数的值重复出现。

2、分析归纳法:观察正弦函数的图像,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归纳出整个定义域内的正弦函数单调区间,最值,值域,单调性。

3、合作探究法: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得出一个周期内的正弦函数单调区间,最值。

4、练习法:把本节课所学的正弦函数的最值、单调性、周期性进行总的练习和巩固,检测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体现我校提出让每个学生都“课有所得”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视频播放,导入新课。

展示一段关于示波器检测正弦函数信号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老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师生互动,探究新课。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为主线,让学生探究在一个周期内正弦函数的最值,单调性,周期性问题。紧接着出示两道练习题,让学生对自己所探究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应用,教师对个别学困生加以引导,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3、交流收获,全课小结。

针对刚才的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予以点评,同时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以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4、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两个层次布置了两道作业题,供学生选择。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本微型教案,本节板书为内容板书,直观清晰的理清了知识脉络,主要是观察图像得出正弦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的最值、值域、单调区间。

六、说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是教材的主导者和创造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方法是教学的主线。题组递进法的选用将本节课的练习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进行了编排,使所有的学生通过完成不同层次的题目都可以得到成功的体验。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激发灵感,相互开拓思维,相互拓展视野。使学生不仅学会了本节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了一些探究知识的方法。

篇5: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

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

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一章1.4.2《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第一课时的内容。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分析、教学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功能特点可知: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诱导公式和三角函数图象之后,对三角函数的又一个深入探讨.是研究三角函数其它性质的基础,又是函数性质的重要补充.

研究三角函数周期的过程中蕴含着数形结合、分析讨论、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及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会求一些简单三角函数的周期。

(2)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研究三角函数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领会并感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

3、重点难点分析:

由于学生对抽象函数图像缺乏感性认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函数图象的周期性为这一堂课的突破口。因此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

重点: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

难点:周期函数定义及运用定义求函数的周期

二、教法分析:

依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运用了启发发现教学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讨论,使得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减轻学生认知的难度。

三、学法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诱导公式、函数图象及五点作图的方法,但对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不完善,反映在学生解题思维不严密、过程不完整,能力上具备了观察、类比、分析、归纳的能力,但知识的整合和主动迁移能力较弱。因此,我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合作的过程中,体会数

学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分别是情境引入、探索新知、精析例题、巩固提高、小结归纳、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下面我将就每个环节分别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何这样教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通过有趣的现象引入课题,由时间和日历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的间隔重复出现的现象称为周期现象。在我们的自然界中也同样的存在周期现象,例如:行星的转动;不断更换的一年四季,那么聪明的你们,有没有发现数学中的周期现象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性,让同学们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之生活,为理解函数的周期性做铺垫。

2、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新课标指出:学习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首先利用课件出示某港口的水深变化图,通过生活实际,利用正弦函数图像进行动画演示,让学直观感知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函数图像存在有周期性。接着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终边相同的角有相同的三角函数值,让学生把y=sinx,x∈[0,2π]的图象得出y=sinx,x∈R的图象,通过动画的演示,将图象左右平移,加深学生对周期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形:图象按照一定规律重复出现;数:对于自变量的一切值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定值时,函数值重复取得。接着引导学生联想诱导公式,结合抽象的图象,构建出周期函数的定义:对于函数f(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f(x+T)=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周期函数。非零常数T叫做这个函数的周期。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接着就提出疑问1、正弦函数的周期是多少;2、正弦函数的周期中,最小的正数是多少?这样问题的设计,有利于让学生理解最小正周期的定义,同时为学习后面知识埋下了伏笔。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周期函数概念,防止学生以偏概全。我设计了小组讨论,将四人分一组进行讨论,再由学生发表意见。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概念,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致、全面地考虑问题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充分感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突破本课的重点。

到这里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正弦函数的周期,接着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应该可以很快得到余弦函数的周期,加深到周期性定义的理解

3、例题精解,加深理解: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练又说真把式。” 为了让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三道题,第一题师生共同完成,利用课件中的图像引导学生发现最小正周期。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观察学生对周期函数定义的掌握情况,由学生点评,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4、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不足,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概念理解:函数周期性定义的变式题;

周期运用:运用函数定义求函数的周期;

整个练习的设计涵盖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减轻了学生课后练习的负担,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小结归纳,知识梳理:

1、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和数学方法?

2、你这节课有什么感悟和疑惑?

最后小结归纳,知识梳理,通过老师的提问的方式,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和数学方法?有什么感悟和疑惑?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氛围,梳理知识,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强化重点,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6、布置作业,拓展提升

(1)必做题:教科书习题4.8第3题;

(2)课外思考:

分层作业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地依据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教学评价分析

我在课堂中将采用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等评价的方式,让评价与反思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学板书设计

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再现教学情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更好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有所想,有所做,有所得。

篇6:正弦函数的对称轴

正弦函数基本性质

定义域

实数集R,可扩展到复数集C

值域

[-1,1](正弦函数有界性的体现)

最值和零点

①最大值:当x=2kπ (π/2),k∈Z时,y(max)=1

②最小值:当x=2kπ (3π/2),k∈Z时,y(min)=-1

零值点:(kπ,0),k∈Z

对称性

1)对称轴:关于直线x=(π/2) kπ,k∈Z对称

2)中心对称:关于点(kπ,0),k∈Z对称

周期性

最小正周期:2π

奇偶性

奇函数(其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单调性

在[-(π/2) 2kπ,(π/2) 2kπ],k∈Z上是增函数

在[(π/2) 2kπ,(3π/2) 2kπ],k∈Z上是减函数

对称轴和对称中心求法

正弦函数有最基本的公式:y=Asin(wx ψ),对称轴(wx ψ)=kπ ?π(k∈z),对称中心(wx ψ)=kπ (k∈z),解出x即可。

例子:y=sin(2x-π/3),求对称轴和对称中心

对称轴:2x-π/3=kπ π/2,x=kπ/2 5π/12

对称中心:2x-π/3=kπ,x=kπ/2 π/6,对称中心为(kπ/2 π/6,0)

篇7:《正弦定理》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使学生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二、教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三、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猜想―推理―证明(15分钟)

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提问: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注意: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总结--应用(3分钟)

1.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2.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四)讲解例题(8分钟)

1.例1. 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

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五)课堂练习(8分钟)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 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六)小结反思(3分钟)

1.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2.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3.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篇8:《正弦定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解三角形”既是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又有较强的应用性,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被保留下来,并独立成为一章。这部分内容从知识体系上看,应属于三角函数这一章,从研究方法上看,也可以归属于向量应用的一方面。从某种意义讲,这部分内容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典型内容之一。而本课“正弦定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有的三角函数及向量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作量化探究,发现并掌握正弦定理(重要的解三角形工具),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中,体验 “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力量,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说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我县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意识和技能还不高。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较高,比较喜欢数学,尤其是象本节课这样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相信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有比较不错的表现。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参与解题方案的探索,尝试应用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思想方法,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从而引发学生对现实世界的一些数学模型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解决,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锻炼探究精神。树立”数学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的理念。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证明及应用。

四、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更好的达成上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我准备采用”问题教学法“,即由教师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并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很好地完成我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原则,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宁静的夜晚,明月高悬,当你仰望夜空,欣赏这美好夜色的时候,会不会想要知道:那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呢?

1671年两个法国天文学家首次测出了地月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385400km,你知道他们当时是怎样测出这个距离的吗?

问题2:在现在的高科技时代,要想知道某座山的高度,没必要亲自去量,只需水平飞行的飞机从山顶一过便可测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还有,交通警察是怎样测出正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的速度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学好本章内容即可掌握其原理。(板书课题《解三角形》)

引用教材本章引言,制造知识与问题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知识的兴趣。

(二)特殊入手,发现规律

问题3: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老师想试试你的实力,请你根据初中知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RtSABC中sinA= ,sinB= ,sinC= ,由此,你能把这个直角三角形中的所有的边和角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引导启发学生发现特殊情形下的正弦定理

(三)类比归纳,严格证明

问题4:本题属于初中问题,而且比较简单,不够刺激,现在如果我为难为难你,让你也当一回老师,如果有个学生把条件中的RtSABC不小心写成了锐角SABC,其它没有变,你说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此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如果感觉自己解决有困难,学生也可以前后桌或同桌结组研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在巡视的过程中让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展示,如果没有用向量的学生,教师引导提示学生能否用向量完成证明。

问题5:好根据刚才我们的研究,说明这一结论在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中都成立,于是,我们是否有了更为大胆的猜想,把条件中的锐角SABC改为角钝角SABC,其它不变,这个结论仍然成立?我们光说成立不行,必须有能力进行严格的理论证明,你有这个能力吗?下面我希望你能用实力告诉我,开始。(启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加以研究证明,尤其是向量法,在下节余弦定理的证明中还要用,因此务必启发学生用向量法完成证明。)

放手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学数学的实践中去感悟和提高数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同时,考虑到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考个人或小组可能无法完成探究任务,教师在学生动手的同时,通过巡查,让提前证明出结论的同学上黑板完成,这样做一方面肯定了先完成的同学的先进性,锻炼了上黑板同学的解题过程的书写规范性,同时,也让从无从下手的'同学有个参考,不至于闲呆着浪费时间。

问题6:由此,你能否得到一个更一般的结论?你能用比较精炼的语言把它概括一下吗?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大名鼎鼎的正弦定理(此时板书课题并用红色粉笔标示出正弦定理内容)

教师讲解:告诉大家,其实这个大名鼎鼎的正弦定理是由伊朗著名的天文学家阿布尔─威发z940―998{首先发现与证明的。中亚细亚人阿尔比鲁尼z973―1048{给三角形的正弦定理作出了一个证明。也有说正弦定理的证明是13世纪的阿塞拜疆人纳速拉丁在系统整理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得出的。不管怎样,我们说在10以前,人们就发现了这个充满着数学美的结论,不能不说也是人类数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老师希望21世纪的你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也研究出一个被后人景仰的某某定理来,到那时我也就成了数学家的老师了。当然,老师的希望能否变成现实,就要看大家的了。

通过本段内容的讲解,渗透一些数学史的内容,对学生不仅有数学美得熏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

(四)强化理解,简单应用

下面请大家看我们的教材2―3页到例题1上边,并自学解三角形定义。

让学生看看书,放慢节奏,有利于学生消化和吸收刚才的内容,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个别学困生进行辅导,以减少掉队的同学数量,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看书的好习惯。

我们学习了正弦定理之后,你觉得它有什么应用?在三角形中他能解决那些问题呢? 我们先小试牛刀,来一个简单的问题:

问题7:(教材例题1)SABC中,已知A=30?,B=75?,a=40cm,解三角形。

(本题简单,找两位同学上黑板完成,其他同学在底下练习本上完成,同学可以小声音讨论,完成后教师根据学生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讲评)

充分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和机会,由于本题是唯一解,为将来学生感悟什么情况下三角形有唯一解创造条件。

强化练习

让全体同学限时完成教材4页练习第一题,找两位同学上黑板。

问题8:(教材例题2)在SABC中a=20cm,b=28cm,A=30?,解三角形。

例题2较难,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有两种可能,同时,引导学生对比例题1研究,在什么情况下解三角形有唯一解?为什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鼓励他们自学探究与发现教材8页得内容:《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

(五)小结归纳,深化拓展

1、正弦定理

2、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正弦定理的应用

4、涉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回顾和体会知识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教材10页习题1、1A组第1题。

2、学有余力的同学探究10页B组第1题,体会正弦定理的其他证明方法。

证明:设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是R,则a=2RsinA,b=2RsinB, c=2RsinC

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贯彻。

(七)板书设计:

(略)

篇9:正弦定理说课稿

1正弦定理           2证明方法:            3 利用正弦定理能够解决两类问题:

(1)平面几何法         (1)已知两角和一边

(2)向量法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例题

板书设计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以及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

篇10:正弦定理说课稿

正弦定理说课稿

正弦定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一、教材分析

“解三角形”既是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又有较强的应用性,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被保留下来,并独立成为一章。这部分内容从知识体系上看,应属于三角函数这一章,从研究方法上看,也可以归属于向量应用的一方面。从某种意义讲,这部分内容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典型内容之一。而本课“正弦定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有的三角函数及向量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作量化探究,发现并掌握正弦定理(重要的解三角形工具),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中,体验 “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力量,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我县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意识和技能还不高。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较高,比较喜欢数学,尤其是象本节课这样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相信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有比较不错的表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参与解题方案的探索,尝试应用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思想方法,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从而引发学生对现实世界的一些数学模型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解决,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锻炼探究精神。树立“数学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的理念。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证明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更好的达成上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我准备采用“问题教学法”,即由教师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并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过程

为了很好地完成我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原则,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宁静的夜晚,明月高悬,当你仰望夜空,欣赏这美好夜色的时候,会不会想要知道:那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呢?

1671年两个法国天文学家首次测出了地月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385400km,你知道他们当时是怎样测出这个距离的吗?

问题2:在现在的高科技时代,要想知道某座山的高度,没必要亲自去量,只需水平飞行的飞机从山顶一过便可测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还有,交通警察是怎样测出正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的速度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学好本章内容即可掌握其原理。(板书课题《解三角形》)

[设计说明]引用教材本章引言,制造知识与问题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知识的兴趣。

(二)特殊入手,发现规律

问题3: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老师想试试你的实力,请你根据初中知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Rt⊿ABC中sinA= ,sinB= ,sinC= ,由此,你能把这个直角三角形中的所有的边和角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引导启发学生发现特殊情形下的正弦定理

(三)类比归纳,严格证明

问题4:本题属于初中问题,而且比较简单,不够刺激,现在如果我为难为难你,让你也当一回老师,如果有个学生把条件中的Rt⊿ABC不小心写成了锐角⊿ABC,其它没有变,你说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设计说明]此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如果感觉自己解决有困难,学生也可以前后桌或同桌结组研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在巡视的过程中让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展示,如果没有用向量的学生,教师引导提示学生能否用向量完成证明。

问题5:好根据刚才我们的研究,说明这一结论在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中都成立,于是,我们是否有了更为大胆的猜想,把条件中的锐角⊿ABC改为角钝角⊿ABC,其它不变,这个结论仍然成立?我们光说成立不行,必须有能力进行严格的理论证明,你有这个能力吗?下面我希望你能用实力告诉我,开始。(启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加以研究证明,尤其是向量法,在下节余弦定理的证明中还要用,因此务必启发学生用向量法完成证明。)

[设计说明] 放手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学数学的实践中去感悟和提高数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同时,考虑到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考个人或小组可能无法完成探究任务,教师在学生动手的同时,通过巡查,让提前证明出结论的同学上黑板完成,这样做一方面肯定了先完成的.同学的先进性,锻炼了上黑板同学的解题过程的书写规范性,同时,也让从无从下手的同学有个参考,不至于闲呆着浪费时间。

问题6:由此,你能否得到一个更一般的结论?你能用比较精炼的语言把它概括一下吗?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大名鼎鼎的正弦定理(此时板书课题并用红色粉笔标示出正弦定理内容)

教师讲解:告诉大家,其实这个大名鼎鼎的正弦定理是由伊朗著名的天文学家阿布尔—威发[940-998]首先发现与证明的。中亚细亚人阿尔比鲁尼[973-1048]给三角形的正弦定理作出了一个证明。也有说正弦定理的证明是13世纪的阿塞拜疆人纳速拉丁在系统整理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得出的。不管怎样,我们说在10以前,人们就发现了这个充满着数学美的结论,不能不说也是人类数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老师希望21世纪的你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也研究出一个被后人景仰的某某定理来,到那时我也就成了数学家的老师了。当然,老师的希望能否变成现实,就要看大家的了。

[设计说明] 通过本段内容的讲解,渗透一些数学史的内容,对学生不仅有数学美得熏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

(四)强化理解,简单应用

下面请大家看我们的教材2-3页到例题1上边,并自学解三角形定义。

[设计说明] 让学生看看书,放慢节奏,有利于学生消化和吸收刚才的内容,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个别学困生进行辅导,以减少掉队的同学数量,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看书的好习惯。

我们学习了正弦定理之后,你觉得它有什么应用?在三角形中他能解决那些问题呢? 我们先小试牛刀,来一个简单的问题:

问题7:(教材例题1)⊿ABC中,已知A=30º,B=75º,a=40cm,解三角形。

(本题简单,找两位同学上黑板完成,其他同学在底下练习本上完成,同学可以小声音讨论,完成后教师根据学生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讲评)

[设计说明] 充分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和机会,由于本题是唯一解,为将来学生感悟什么情况下三角形有唯一解创造条件。

强化练习

让全体同学限时完成教材4页练习第一题,找两位同学上黑板。

问题8:(教材例题2)在⊿ABC中a=20cm,b=28cm,A=30º,解三角形。

篇11: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说课稿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与重要性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节是高中《数学》第一册(下)的重要内容,这一节共分为四个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正弦线、余弦线及正、余弦曲线研究正、余弦函数性质中最基本的定义域与值域。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加深学生对单位圆、正弦线、余弦线及正、余弦函数图象的认识,又可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还为后面其它性质的学习作好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 教学目标:

(1)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②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类比等思想方法;

③培养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获得数学知识的能力。

(2)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

(3) 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正确理解正、余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意义;

②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理解并掌握正、余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大纲的明确要求。复习好三角函数定义及正弦线、余弦线等有关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难点:有关函数定义域、值域的求解。

解三角函数问题时,学生普遍存在会而不对,对而不全,造成失误的很大原因来自定义域和值域问题,往往不注意角的范围,在求最值方面更为突出。

二、教法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确定本课主要的教法为:

(1) 讨论式教学:

通过学生对图形的观察,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并发表意见,说出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2) 讲议结合教学:

教师适时指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价。

(3) 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借助电脑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使问题变得直观,易于突破;同时其灵活多样的形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软件交互功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加大一堂课的信息量,使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

三、学法分析:

数学教学不但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解决疑难,获得知识;整个过程贯穿“疑问”——“思索”——“发现”——“解惑”四个坏节,注重学生思维的持续性和发展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的终极目标。

四、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职责。

1.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 通过复习三角函数的定义,由学生直接回答正、余弦函数的定义域;

教学时注意“类比”函数的定义域(非空的数的集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中角本身就是实数,明确三角函数的函数本质。

(2) 通过复习三角函数的几何表示,引导学生观察单位圆中的正弦线MP,余弦线OM,在清楚它们所表示几何意义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得到正、余弦函数的值域。

再引导学生观察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印证所得结论,同时加深对函数图象的认识。

在这里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

(进一步提问:当函数取得最值时,x为何值?

组织学生讨论:

① 当 sinx =1 时,是否 x =π/2 ?

② sinx = -1, cosx =±1, 分别对应的x的值的集合?

通常从单位圆上看,学生容易习惯地将x的范围误认作[0,2π],教学时要引起学生重视,在组织讨论的基础上,加深对定义域、值域的认识。

这样设计复旧引新,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清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同时经由学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对于求定义域、值域的一些问题,必须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体会。

2. 例题教学,运用新知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y = 1 / (1+sinx) , x ∈R;

(2) y = √cosx , x ∈R .

通过例1,要使学生熟悉有关函数定义域的求解,其中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所得x值的集合。 同时让学生明确三角函数也是函数这一实质,促使学生主动运用函数的研究方法来学习三角函数。

例2 求使下列函数取得最大值的自变量 x 的集合,说出最大值是什么?

(1) y = cosx +1, x ∈R ;

(2) y = sin2x, x ∈R .

通过例2,要使学生正确理解某些与正、余弦函数有关,定义在实数集R上的简单函数取得最大值的自变量x的集合问题,明白具体解答过程;讲解时要特别强调注意角的范围,这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其中第(1)小题由学生自己做,第(2)小题对照正弦函数值域的性质,启发学生用换元法解决。还可延伸求其取得--------------

通过讲解两道例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此时,趁学生对于性质有了一个较深的认识,让学生完成以下课堂练习,巩固新知识。

3. 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 (口答)下列各等式能否成立?为什么?

①2cosx = 3; ②sin2x = 0.5

(2)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①y = 1/ (1-cosx); ②y =√-2sinx .

(3) 求下列函数取得最小值的自变量的集合,并写出最小值是什么?

①y = - 2sinx, x ∈ [ 0, 2π]

②y = 2 – cos (x /3), x ∈ [ 0, 2π].

其中,第(1)题直接考察值域,由学生口答;第(2)、(3)题由学生演板,使学生熟练掌握简单函数定义域、值域的求法。

4. 归纳总结,掌握新知:

在教学终结阶段,引导学生对正弦、余弦函数定义域、值域以及数形结合、类比等数学思想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理清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五、布置作业 :

布置适量、有针对性的课外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1.让学生做教科书习题4.8 T2、9,通过作业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以便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2.布置一道发散性的思考题,进一步深化教学。

思考题: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 y = sinx + cosx

(2) y = sinx +√3 cosx

(3) y = 3sinx + 4cosx

(4) y = asinx + bcosx

六、板书设计:

4.8.2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一、弦、余弦函数的

定义域:R

值域:[-1,1]

二、例题:

例1

解:

例2

解:

三、作业:习题4.8 T 2、9

思考题

篇12:函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与重要性

“反函数”一节课是《高中代数》第一册的重要内容。这一节课与函数的基本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接受、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并学会反函数的求法,又可使学生加深对函数基本概念的理解,还为日后反三角函数的教学做好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接受、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并能判定一个函数是否存在反函数;

(2)使学生能够求出指定函数的反函数,并能理解原函数和反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观点。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反函数的概念及反函数的求法。理解反函数概念并求出函数的反函数是高一代数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建立在对函数概念的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必须使学生对于函数的基本概念有清醒的认识。

难点是反函数概念的接受与理解。学生对于反函数的来历、反函数与原函数间的关系都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必须使学生认清反函数的实质就是函数这一本质问题,才能使学生接受概念并对反函数的存在有正确的认识。教学中复习函数概念,进而引出反函数概念,就是为突破难点做准备。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引导发现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会变成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

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自我发现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难的方法。整个过程贯穿“怀疑”——“思索”——“发现”——“解惑”四个环节,学生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思想上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又从否定到肯定的辨证思维过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培养了学习能力。

四、说过程

在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新课导入

首先,在导入阶段的教学中,抓住反函数也是函数这一实质,以对函数概念的复习来引出反函数。指明函数是一种映射的实质,分析原函数中映射的具体情况,进而引导学生考虑,若将定义域、值域互换,此时映射还是不是一个函数呢?

首先提问学生函数基本概念,使学生明白函数是一种单值对应,即映射。再出示电脑动画,以函数y=2x来具体分析,结合图象引导学生注意:在定义域内所有自变量,都能在值域内找到唯一确定的一个函数值,即存在x→y的单值对应,例如:1→2,2→4,3→6,……若将定义域与值域互换,则对应变为2→1,4→2,6→3,…这种对应是否构成单值对应,即映射呢?这种对应是否构成函数呢?至此,引出反函数的概念,为概念的新授做好准备。

这样的引入方式,抓住了反函数概念的实质,确保学生不会产生概念上的偏差。此外,可以使学生明白新知识来源于旧知识,促使学生主动运用函数的研究方法去学习反函数,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二、新课讲授

在导入的基础上,给出反函数的具体概念。

给出概念后,必须防止学生对于反函数f—1(y)形式的误解(以为是1/f(x))。此外,还要学生理解:最终的表达形式写为y=f—1(x)是顺应习惯,并且也为后面的图象研究提供方便,y实际上是原函数中的x,x是原函数中的y。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图象观察得出。

进一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出示电脑幻灯,设置疑问:(1)反函数是不是函数;(2)反函数有没有三要素?如何确定?

引导学生思索,学生逐渐会认识到:反函数也是函数,其定义域是原函数的值域,对应法则可由原函数得到,值域则是原函数的定义域。

这时,给出电脑动画,指明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关系。澄清学生对于概念的认识,抓住问题的关键。

但是,具体怎样求一个函数的反函数呢?

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实例解决,于是进入例题解答过程。

例1、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y=3x—1(x∈R);(2)y=x3+1;

(3)y=(2x+3)/(x—1)(x∈R且x≠1)

通过例1,要使学生明白具体求反函数的过程。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启发学生:既然反函数也存在三要素,那如何一一求出,得到具体的反函数呢?这时结合第(1)小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关键通过解关于x的方程,将x用y表达,以得到反函数的表达式。这个表达式中的x、y表示什么?这和我们通常的函数表达式有什么区别?进而引导学生想到交换x、y得到我们习惯使用的函数表达式。再考虑: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怎么求?是怎样来的?学生思考后,可得出通过求原函数值域来得到反函数的定义域的方法。

教师板书第(1)小题,学生完成后两题。

此时,引导学生比较三道小题的解题步骤,师生共同小结出求反函数的三部曲:反解(把解析式看作x的方程,求出反函数的解析式)——→互换(求出所给函数的值域并把它改换成反函数的定义域)——→改写(将函数写成y=f—1(x)的形式)。

教师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抓住反函数是函数这一本质问题,突出了反函数与原函数之间的联系,给出了具体求解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重点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以一个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认识达到了第一次平衡。

“反函数的概念已经理解,反函数也会求了,任务已基本完成,该休息了”,有的学生会这样想。这时,出示第二道例题,打破平衡,激起学生的疑难。

例2、(1)y=x2(x∈R)的反函数

(2)y=x2(x≥0)的反函数是

(3)y=x2(x<0)的反函数是

相当一部分同学会按部就班求出第(1)小题的“反函数”y=(x∈R)。这对不对呢?出示电脑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从函数的概念出发,必须存在x→y的单值对应,但反过来呢?y→x存不存在单值对应呢?适当的引导提问,使学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原函数的定义域内必须存在y→x的单值对应,这是反函数存在的前提。认清这一问题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y=x2(x∈R)不存在反函数,在定义域的局部存不存在反函数呢?让学生借助图形发现答案,并且进一步得出y=x2(x≥0),y=x2(x<0)两个函数的反函数。这样,就突破了主要难点,澄清了概念,并为以后反正弦函数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1)通过函数图像来研究问题,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并且为后续的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关系问题做好铺垫。(2)对于反函数的存在性问题,不能回避,必须使学生理解其内在含义,由具体的二次函数结合图像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澄清的学生的疑问,达到教学目标。$_:7au%X

此时,趁学生对于概念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出示幻灯,从函数概念、反函数的存在性、反函数的求法三方面进行简单的归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终结阶段Z7

(一)课堂练习

出示电脑幻灯,让学生完成以下练习:

(1)函数y=2|x|在下列哪个定义区间内不存在反函数?

(A)[2,4];(B)[—4,4](C)(0,+∞](D)(—∞,0]

(2)求反函数:y=x/(2x+5),(x∈R且x≠—5/3)

(3)已知y=,x∈[0,5/2],求出它的反函数,并指明定义域。

第一道题是概念题,使学生对于反函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使学生对于反函数的存在条件认识更深刻。第二道题使学生熟悉反函数的求法,突出重点。第三道题使学生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弄清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内在关系。

(二)小结归纳

通过对反函数概念和性质的小结,使学生理清这节课的重难点,并使终结阶段的教学更为完整,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做课本P65习题六2、3、5,通过作业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布置一道发散性的练习(已知函数y=f(x),(x∈A)是增函数,问:反函数y=f—1(x)单调性如何?图象中如何反映?),进一步深化教学。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的“主体”作用作文章,不浪费任何一个促使学生“自省”的机会,以积极的双边活动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结果、发现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的全面性。具体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去讨论分析、探究发现,以符合学生思维的形式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优化了整个教学。

篇13:函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概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是函数概念。函数内容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一条主线,它贯穿整个初中数学学习中。又是沟通代数、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等内容的桥梁,同时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函数学习过程经历了直观感知、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通过学习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概念,能对具体函数指出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进一步加深集合与对应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的模型化思想,函数的三要素。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区间表示,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函数概念。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以问题为主线,我采用启发法、讲授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提问:关于函数你知道什么?在初中阶段对函数是如何下定义的?你能否举一个例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函数概念》。

利用初中的函数概念进行导入,拉近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框架行程知识体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

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

(1)某山的海拔高度与气温的变化关系;

(2)汽车匀速行驶,路程和时间的变化关系;

(3)沸点和气压的变化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并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关系。

预设:①都有两个非空数集A、B;②两个数集之间都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③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x,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y值和它对应。

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上述实例的共同点并结合课本归纳函数的概念。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函数的概念是什么?初中与初中对函数概念的定义的异同点是什么?符号“xx”的含义是什么?

问题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问题3:区间的概念是什么?区间与集合的关系是什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区间?

十分钟过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预设:函数的概念:给定两个非空数集A和B,如果按照某个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存在唯一确定的数f(x)与之对应,那么就把这对应关系f叫作定义在几何A上的函数,记作f:A→B,或y=f(x),x∈A。此时,x叫做自变量,集合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集合{f(x)▏x∈A}叫作函数的值域。

函数的三要素包括: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区间:

为了使得学生对函数概念的本质了解的更加深入此时进行追问

追问1:初中的函数概念与初中的函数概念有什么异同点?

讲解过程中注意强调,函数的本质为两个数集之间都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而且是一对一,或者多对一,不能一对多。

追问2:符号“y=f(x)”的含义是什么?“y=g(x)”可以表示函数吗?

讲解过程中注意强调,符号“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不是f与x相乘。

追问3:对应关系f可以是什么形式?

讲解过程中注意强调,对应关系f可以是解析式、图象、表格。

追问4:函数的三要素可以缺失吗?指出三个实例中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

讲解过程中注意强调,函数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追问5:用区间表示三个实例的定义域和值域。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运用启发性的原则,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动手操作,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和同学之间讨论,加强了学生们之间的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组织学生自己列举几个生活中有关函数的例子,并用定义加以描述,指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用区间表示。

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让学生逐渐熟练掌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区间的表示。

篇14:正弦定理说课稿怎么写

正弦定理说课稿怎么写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一、教材分析

“解三角形”既是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又有较强的应用性,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被保留下来,并独立成为一章。这部分内容从知识体系上看,应属于三角函数这一章,从研究方法上看,也可以归属于向量应用的一方面。从某种意义讲,这部分内容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典型内容之一。而本课“正弦定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有的三角函数及向量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作量化探究,发现并掌握正弦定理(重要的解三角形工具),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中,体验“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力量,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我县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意识和技能还不高。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较高,比较喜欢数学,尤其是象本节课这样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相信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有比较不错的表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参与解题方案的探索,尝试应用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思想方法,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从而引发学生对现实世界的一些数学模型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解决,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锻炼探究精神。树立“数学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的理念。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证明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更好的达成上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我准备采用“问题教学法”,即由教师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并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过程

为了很好地完成我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原则,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宁静的夜晚,明月高悬,当你仰望夜空,欣赏这美好夜色的时候,会不会想要知道:那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呢?

1671年两个法国天文学家首次测出了地月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385400km,你知道他们当时是怎样测出这个距离的吗?

问题2:在现在的高科技时代,要想知道某座山的高度,没必要亲自去量,只需水平飞行的飞机从山顶一过便可测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还有,交通警察是怎样测出正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的速度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学好本章内容即可掌握其原理。(板书课题《解三角形》)

[设计说明]引用教材本章引言,制造知识与问题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知识的兴趣。

(二)特殊入手,发现规律

问题3: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老师想试试你的实力,请你根据初中知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rt⊿abc中sina=,sinb= ,sinc= ,由此,你能把这个直角三角形中的所有的边和角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引导启发学生发现特殊情形下的正弦定理

(三)类比归纳,严格证明

问题4:本题属于初中问题,而且比较简单,不够刺激,现在如果我为难为难你,让你也当一回老师,如果有个学生把条件中的rt⊿abc不小心写成了锐角

⊿abc,其它没有变,你说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设计说明]此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如果感觉自己解决有困难,学生也可以前后桌或同桌结组研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在巡视的过程中让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展示,如果没有用向量的学生,教师引导提示学生能否用向量完成证明。

问题5:好根据刚才我们的研究,说明这一结论在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中都成立,于是,我们是否有了更为大胆的猜想,把条件中的锐角⊿abc改为角钝角⊿abc,其它不变,这个结论仍然成立?我们光说成立不行,必须有能力进行严格的理论证明,你有这个能力吗?下面我希望你能用实力告诉我,开始。(启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加以研究证明,尤其是向量法,在下节余弦定理的证明中还要用,因此务必启发学生用向量法完成证明。)

[设计说明]放手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学数学的实践中去感悟和提高数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同时,考虑到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考个人或小组可能无法完成探究任务,教师在学生动手的同时,通过巡查,让提前证明出结论的同学上黑板完成,这样做一方面肯定了先完成的同学的先进性,锻炼了上黑板同学的解题过程的书写规范性,同时,也让从无从下手的同学有个参考,不至于闲呆着浪费时间。

问题6:由此,你能否得到一个更一般的结论?你能用比较精炼的语言把它概括一下吗?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大名鼎鼎的正弦定理(此时板书课题并用红色粉笔标示出正弦定理内容)

教师讲解:告诉大家,其实这个大名鼎鼎的正弦定理是由伊朗著名的天文学家阿布尔─威发﹝940-998﹞首先发现与证明的。中亚细亚人阿尔比鲁尼﹝973-1048﹞给三角形的正弦定理作出了一个证明。也有说正弦定理的证明是13世纪的阿塞拜疆人纳速拉丁在系统整理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得出的。不管怎样,我们说在1000年以前,人们就发现了这个充满着数学美的结论,不能不说也是人类数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老师希望21世纪的你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也研究出一个被后人景仰的某某定理来,到那时我也就成了数学家的.老师了。当然,老师的希望能否变成现实,就要看大家的了。

[设计说明] 通过本段内容的讲解,渗透一些数学史的内容,对学生不仅有数学美得熏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

(四)强化理解,简单应用

下面请大家看我们的教材2-3页到例题1上边,并自学解三角形定义。

[设计说明]让学生看看书,放慢节奏,有利于学生消化和吸收刚才的内容,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个别学困生进行辅导,以减少掉队的同学数量,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看书的好习惯。

我们学习了正弦定理之后,你觉得它有什么应用?在三角形中他能解决那些问题呢? 我们先小试牛刀,来一个简单的问题:

问题7:(教材例题1)⊿abc中,已知a=30,b=75,a=40cm,解三角形。

(本题简单,找两位同学上黑板完成,其他同学在底下练习本上完成,同学可以小声音讨论,完成后教师根据学生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讲评)

[设计说明] 充分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和机会,由于本题是唯一解,为将来学生感悟什么情况下三角形有唯一解创造条件。

强化练习

让全体同学限时完成教材4页练习第一题,找两位同学上黑板。

问题8:(教材例题2)在⊿abc中a=20cm,b=28cm,a=30,解三角形。

[设计说明]例题2较难,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有两种可能,同时,引导学生对比例题1研究,在什么情况下解三角形有唯一解?为什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鼓励他们自学探究与发现教材8页得内容:《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

(五)小结归纳,深化拓展

1、正弦定理

2、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正弦定理的应用

4、涉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设计说明]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回顾和体会知识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教材10页习题1.1a组第1题。

2、学有余力的同学探究10页b组第1题,体会正弦定理的其他证明方法。

证明:设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是r,则a=2rsina,b=2rsinb, c=2rsinc

[设计说明] 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贯彻。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