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中的第六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在探索了声音的产生、变化、传播后,对耳朵的研究.教材呈现了三个内容:一通过对耳的结构和功能的探究,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二通过观察比较动手实验,掌握人体内鼓膜的作用,三通过实验观察,知道耳廓的作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保护我们的听力》一课奠定的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及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官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部分学生不清楚。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人的'耳朵的构造及其每个部分的作用。
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并且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
4、培养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爱心和同情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自制鼓膜模型探究声音是怎样对鼓膜产生影响的,并能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五、教法、学法:
教法: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课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适当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并通过探究、实验、分析、归纳认识问题。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视频等展示耳的奥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力求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获得一整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实验体验法掌握相关知识。让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交流,思维互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准备
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的教学材料有:
关于耳朵构造、听觉的产生、耳的卫生等教学课件, 1个玻璃杯、气球皮、音叉、纸屑、小锤
七、教学设计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课一开始我播放大自然各种声音课件,让学生由听到的产生联想,然后汇报。我顺势提问:我们是怎样听到这么美妙的声音的呢?学生会说出 “用耳朵”。我紧接着追问:我们的耳朵又是怎样听见声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同时板书课题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声音课件导入,创设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的目的成功达到。
(二)、探究新知,认识鼓膜
首先我组织学生讨论:关于耳朵你们知道哪些什么?这一环节让学生各抒已见,教师仔细倾听,做好点拨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然后播放耳朵构造相关视频, 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耳朵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名称。在传统教学中,运用耳的结构模型让学生认识耳朵构造,但对于全部同学来说,演示效果不好。利用视频展示,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模拟了具体形象,全体学生都能看得明白。我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耳朵各部分作用,对于各种猜想,我不急于下结论,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讨论,去争辩.这样设计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也能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
(三)、设计实验 鼓膜的作用
对耳朵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 那么鼓膜是怎样帮助我们听到声音的?教师告诉学生我们不能拿真实的鼓膜进行实验,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器材(音叉,气球皮、细沙, 纸屑,1个玻璃杯)模拟鼓膜制作一个”鼓膜模型”来进行探究活动。在做实验之前,我会提出要研究的两个问题:
1、鼓膜振动与音叉振动的强弱有什么关系?
2、鼓膜的振动与音叉的远近有关系 ?
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在小组中说说设计方案, 尝试自己设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寻找实验方法,选择实验材料,并记录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在学生充分实验后,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共同总结:
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 鼓膜振动微弱
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最大限度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性的探索空间,这样做既能使学生之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又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四) 、课中游戏,耳廓作用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鼓膜的作用。下面请同学们注意听,这时你的耳朵的鼓膜震动了吗?怎样振动?教师播放声音文件,先让学生感受声音比较小,再让学生将手放到耳后,感受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提示学生把两手同时放到耳后效果会更佳。通过对比、思考,是耳朵的哪一部分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才使得我们感受到大小不同的声音的?(耳廓)通过播放声音,感受声音变化的游戏设计,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玩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能培养学生对耳朵有残疾的人的爱心。了解了鼓膜、耳廓的作用,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耳朵的工作原理吧!播放耳朵的工作原理视频,师生小结耳朵的工作原理。许多科学知识不仅仅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像耳朵的工作,就不能用只用实验来展示。如果靠老师平铺直叙的讲述,知识难以掌握,此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媒体与学生实验两种方式相结合,使它们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这就帮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加深了印象,从而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五)、课后延伸 开阔视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耳朵是我们人体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我们已经认识到耳朵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耳朵,注意用耳卫生。我们怎样做才能预防耳朵受到伤害呢?学生谈看法后播放耳的卫生视频播放耳的卫生视频,为的是更形象地让学生了解保护耳朵的相关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教材分析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六课。本课是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变化、传播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模拟的方法,探究人的耳朵各个部分在帮助我们听声音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重点研究鼓膜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经历问题——假设(猜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为后面《保护我们的耳朵》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及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官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部分学生不清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从而探索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2、能够根据耳廓的构造理解耳廓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揭示人耳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声波的传播路径以及人耳各部位的作用。
教学准备:
一个玻璃杯、一块气球皮、一条橡皮筋、一个音叉、一点细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几节课我们都在研究声音,对于声音,你们有了哪些认识呢?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变化的原因……)看来,同学们对声音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那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吗?(板书课题)学生猜测。
耳朵是人体的感觉器官,它能听见声音,这是孩子们了解的。可是人们怎样通过耳朵听声音,他们恐怕一时还说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课首先从认识耳的构造人手,研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初步形成一个整体的、形象的概念。学生通过看图初步了解耳朵的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耳朵各部分的功能进行推测,从学生的推测过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问题的初始认识,在这,我设计了一个学生猜测的环节,实际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说一说,推测一下。这样也就自然的引出第二个环节:耳朵的构造。
二、认识耳朵的构造,提出听觉产生过程的假设。
要研究我们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先了解耳朵的'构造。
1、耳朵的构造
谈话:通常我们只能看到耳朵的外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耳朵的内部是怎样的。(课件出示耳朵结构图)
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由耳廓、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等构成。
谁愿意用模型向大家介绍一下耳朵的构造。
2、提出假设
你们觉得耳朵的各个部分都有些什么作用呢?咱们小组内先交流交流,并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
耳朵的各个部分各有什么作用?
本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的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本课的重点我放在了鼓膜模型的制作及发声体产生的震动传播到气球皮时,气球皮产生的现象,从而,推测出人耳鼓膜的作用。教材略做了调整,把耳廓的作用放到了前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即: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由感知到抽象,也应该是先认知耳廓的作用。鉴于学生的基础和实际年龄特点,本课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方法,制作“模型”需要哪些材料?重在让学生独立完成“模型”的制作及怎样感受它的震动。使学生在亲历实验过程中充分体验鼓膜会感受到不同的声音大小,教师的发声演示也是为了反复的验证。“耳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或耳的模型,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人耳各部分的功能进行推测。从学生推测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对鼓膜和耳廓的功能已有较正确的认识,耳朵的其他部位对学生来说很陌生。到底这些部位有什么作用呢?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下面的活动。
三、耳廓的作用
1、师:鼓膜是这么的重要,我们得好好保护才对。我们来放松一下听一段音乐!
师:听的时候,我们可以让手活动活动,先把手放在耳廓后面,手掌朝前。听一会儿,再把手放下听一听,重复几次,好吗?
2、现在你觉得耳廓有什么作用?
手掌合拢时就相当于我们的耳廓变大了,收集到的声波就更多了。
这里我只设计了一个环节就是学生的实际感受,把手放到耳朵后面,听手机播放的音乐,反复多次很重要,还有就是不能放的音乐声过大,学生不易分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耳廓的作用就是能使声音更大更清晰。
四、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1、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这仅仅是我们的推测,到底耳朵的各个部分都有些什么作用呢?
我们无法真实的拿这些部位来研究,那我们就借助模拟实验来研究。
2、教师出示制作“鼓膜模型”材料(蒙在玻璃杯上的气球皮),你觉得这个材料是模拟什么的?你为什么这么说?
的确,这气球皮绷得很紧,和鼓膜一样是很薄、很有弹性的一层膜。
3、为了便于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在鼓膜模型上洒些小纸屑。
4、师演示重重地敲击音叉,离模型较远,学生观察。
交流发现。
如果音叉再靠近些,你们觉得会怎样?
师演示。
5、如果距离一样,一次轻轻地敲,再重重地敲,“鼓膜”会怎样振动?
师演示。
6、师:其实我们耳朵里的鼓膜和气球皮一样,请大家想象一下,当外界的声音传到鼓膜时,它就会怎样呢?
生:也会象这气球皮一样发生振动。
师:是呀,当外界的声音传到耳朵里,会引起鼓膜振动,于是我们就听到了外界发出的声音。
“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让学生意识到,有时无法用真实的物体进行实验时,可以采用相似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教师演示在塑料杯口紧紧地蒙上橡胶皮,并在“鼓膜”上撒上小纸屑,让学生观察比较。准备材料时,我发现将振动的音叉已经离得很近了,振动还是不明显。于是在杯子、橡胶皮的选择上,进行了多次试验,最后发现用塑料发声罐、简易听诊器的橡胶皮的效果最好。用音叉制造较强的音时,纸屑跳动很剧烈,声音弱时,纸屑微微跳动。之后让学生齐唱一首歌观察“鼓膜”的振动,学生观察到纸屑剧烈跳动,非常兴奋、。研究制作鼓膜的模型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鼓膜的震动,感受当外界各种不同的声音通过外耳传到鼓膜时,鼓膜会产生不同的震动。
五、其它部位的作用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了解了鼓膜和耳廓的作用,其它部位又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来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书P58灰色内容。
“看资料了解其他部位的功能”,发现书上P58页的这段话对有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这样以课件的形式出现便于学生理解和解释。
六、总结延伸
同学们,现在如果有人问你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你会怎样回答?
总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因为我们只研究了“耳廓”和“鼓膜”,所以学生很难总结的与书中的一样,因此,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后我是让学生通过课件直接把书中总结的内容读一读。
四年级科学上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教学目标】 第六课时
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准备】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细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
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交流反馈:
五、总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六课后反思:
我的教学主要流程是:想办法让尺子和橡皮筋发出声音,想一想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寻找尺子和橡皮筋发声时的共同点→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课上下来,觉得这样的流程走,学生的思维发展轨迹还是很清晰的,但是,集体备课时交流了这一课,觉得自己有两个地方没有把握好:
1、想法让尺子和橡皮筋发出声音,学生有用尺子磨擦桌子的、摔在地上的……其中有一大部分发声的方法很难观察到振动,这无疑给学生发现振动增设了障碍。
2、观察到振动后,没有让学生具体地描述振动,只是给出了振动这个词,恐怕在一部分学生的心里,对什么是振动还是有疑惑的。我听到同组的老师提出的一个方法,让学生用手的动作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模仿出来,再给出像这样来回运动叫做振动的概念,这种方法非常好。于是,我在后面一课里补了这个环节,很遗憾,补的就是补的,效果不如预期的好。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物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中的第六课,是探索了声音的产生,变化,传播后,对耳朵的研究.教材呈现了三个内容:一通过对耳的结构和功能的探究,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二通过观察比较动手实验,掌握人体内鼓膜的作用,三通过实验观察,知道耳廓的作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保护我们的听力》一课奠定的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及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官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部分学生不清楚。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人的耳朵的构造及其每个部分的作用,
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并且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
4、培养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爱心和同情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五、教学准备
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的教学材料有;
课件,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细沙,纸屑
六、教学设计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课一开始我播放大自然各种声音的录音,让学生由听到的产生联想,然后汇报。我顺势提问:我们是怎样听到这么美妙的声音的呢?估计学生会说出 “用耳朵”。我紧接着追问:我们的耳朵又是怎样听见声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同时板书课题 。我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声音导入,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激活他们的思维,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为探究新知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耳朵的形成
首先我组织学生讨论:关于耳朵你们知道哪些内容?这一环节让学生各抒已见,老师仔细倾听,做好点拨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然后我出示耳朵的示意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老师的讲解了解耳朵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名称。耳朵各部分作用这一问题,我会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对于各种猜想,我不急于下结论,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讨论,去争辩.这样设计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也能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
三、设计实验 鼓膜的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对耳朵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 (出示课件)那么鼓膜是怎样帮助我们听到声音的?教师告诉学生我们不能拿真实的鼓膜进行实验,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器材(音叉,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细沙, 纸屑,1个玻璃杯)模拟鼓膜制作一个”鼓膜模型”来进行探究活动。在做实验之前,我会提出要研究的两个问题:
1、鼓膜振动与音叉振动的强弱有什么关系?
2、鼓膜的振动与音叉的远近有关系 ?
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在小组中说说设计方案, 尝试自己设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寻找实验方法,选择实验材料,并记录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在学生充分实验后,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师生共同总结:
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 鼓膜振动微弱
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最大限度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性的探索空间,这样做既能使学生之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又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四、课中游戏 耳廓的作用
“了解了人耳的情况,我们来观察一下小动物的'耳朵’,我以这句话引出耳廓的作用。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从外形上看动物耳朵与人的不同,但耳廓都有收集声音的作用。为了更进一步体会耳廓的作用,我设计一个游戏—— “插耳朵”:在耳朵上戴一个圆锥形的纸筒,让学生听听声音,在摘下来听听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两步的教学学生能准确的理解耳廓的作用。第二个游戏“看谁的耳朵最灵”,让一个同学拍手,另一个同学闭上眼睛,捂住一只耳朵感受声源的位置,然后把堵上的耳朵再放开,用两只耳朵听声音,看他对声源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这个游戏的设计,更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玩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能培养学生对耳朵有残疾的人的爱心)
五课后延伸 开阔视野
读课本57-58页,让学生通过朗读找到“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答案,以此培养孩子们阅读能力,再播放有关课件,以加深认识。
课下让学生自己到网上查阅更多的关于耳朵的知识,如:耳朵的疾病都有什么?我们如何预防耳朵受到伤害?
这样的作业设计是对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综合培养,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思想。
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科学课倡导以科学实验为中心,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的奥秘,尝试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的真谛。这节课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制定了本节课三个教学要求:1、能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并认识声音有音量、音调的区别;2、能够大胆猜想,音调高低与哪些具体因素有关,并制定出相应的实验计划,去按计划进行实验,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3、在探究活动中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观察到的现象和同伴交流,尝试科学探究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感受,创设情境,知道声音有音色的区别。
生活中的声音是各具特色、奇妙无比的。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听各种不同物体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各具特色的声音。在轻松自然的教学氛围中认识到声音的基本特征之一,声音有音色的区别。
二、制造声音,感受声音的不同。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基础,我设计了制造声音这一环节,即能让学生复习声音由物体震动产生这一知识,又为后面研究声音的强弱、高低不同奠定基础,让学生初步体验不同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同一种材质的物体,大小不同、长短不同、粗细不同等都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探究并发现声音有大小的差异。
学生通过听两次鼓声,很容易感受到声音的强弱不同。即声音具有强弱不同得出“音量”的概念。这样安排要比用其他物体制造出的不同大小音量的声音教学效果好得多。让学生做发声活动(用各种打击乐器),让学生感知声音强弱跟什么具体因素有关。首先让学生先猜一猜“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小组设计实验。在学生边玩边悟的过程中知道声音的强弱跟力的大小有关,这一步只是一个浅层次探究,最后使学生在集体交流中上升为理论认识,“跟用力大小和距离远近”有关。学生经历了过程,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真谛。那就是:科学就是在反反复复的实践中总结得出科学结论的。
四、探究声音的高低和什么具体因素有关。
这是这节课重点,也是这节课难点。
教学时先让学生听两段音乐,深切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再通过学生熟悉的钢管琴体会到声音高低不同的存在,知道声音有“音调”的不同。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应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学生因为有了制造声音的经验,所以能猜出一二,接着同样让学生做实验来验证。考虑到橡皮筋的粗细、长短、松紧的高低音,学生辨别有困难,所以我为学生准备了吉他,二胡,水量不等的试管和大小不同的烧杯。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验证出声音的高低与材料的大小、粗细、松紧、长短有关。学生的学习同样是在“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中进行的。学生学得自主、主动。
四年级上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中的第六课,是探索了声音的发生,变化,传达后,对耳朵的研究.教材出现了三个内容:一通过对耳的结构和功能的探究,让同学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和各局部的功能,二通过观察比较动手实验,掌握人体内鼓膜的作用,三通过实验观察,知道耳廓的作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维护我们的听力》一课奠定的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二、同学分析
同学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和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官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至于耳是由哪些局部组成的,各局部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局部同学不清楚。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同学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人的耳朵的构造和其每个局部的作用,
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3、培养同学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并且培养同学小组合作的精神,
4、培养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爱心和同情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五、教学准备
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的教学资料有;
课件,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细沙,纸屑
六、优秀教案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同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布置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课一开始我播放大自然各种声音的录音,让同学由听到的发生联想,然后汇报。我顺势提问:我们是怎样听到这么美妙的声音的呢?估计同学会说出 “用耳朵”。我紧接着追问:我们的耳朵又是怎样听见声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同时板书课题 。我用同学熟悉的生活中的声音导入,可以调动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激活他们的思维,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为探究新知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耳朵的形成
首先我组织同学讨论:关于耳朵你们知道哪些内容?这一环节让同学各抒已见,老师仔细倾听,做好点拨评价,以了解同学的原有认知水平。然后我出示耳朵的示意图, 让同学通过观察和老师的讲解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各局部的名称。耳朵各局部作用这一问题,我会让同学进行大胆的猜想,对于各种猜测,我不急于下结论,让同学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讨论,去争辩.这样设计既能培养同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也能体现同学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
三、设计实验 鼓膜的作用
同学通过讨论,对耳朵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 (出示课件)那么鼓膜是怎样协助我们听到声音的?教师告诉同学我们不能拿真实的鼓膜进行实验,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器材(音叉,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细沙, 纸屑,1个玻璃杯)模拟鼓膜制作一个”鼓膜模型”来进行探究活动。在做实验之前,我会提出要研究的两个问题:
1、鼓膜振动与音叉振动的强弱有什么关系?
2、鼓膜的`振动与音叉的远近有关系 ?
让同学根据这些资料,在小组中说说设计方案, 尝试自身设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同学自身寻找实验方法,选择实验资料,并记录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在同学充沛实验后,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师生一起总结:
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 鼓膜振动微弱
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最大限度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同学营造了一个开放性的探索空间,这样做既能使同学之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又能真正体现以同学为主体。
四、课中游戏 耳廓的作用
“了解了人耳的情况,我们来观察一下小动物的耳朵’,我以这句话引出耳廓的作用。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让同学在欣赏中感受到从外形上看动物耳朵与人的不同,但耳廓都有收集声音的作用。为了更进一步体会耳廓的作用,我设计一个游戏―― “插耳朵”:在耳朵上戴一个圆锥形的纸筒,让同学听听声音,在摘下来听听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两步的教学同学能准确的理解耳廓的作用。第二个游戏“看谁的耳朵最灵”,让一个同学拍手,另一个同学闭上眼睛,捂住一只耳朵感受声源的位置,然后把堵上的耳朵再放开,用两只耳朵听声音,看他对声源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这个游戏的设计,更能吸引同学,让同学在玩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能培养同学对耳朵有残疾的人的爱心)
五课后延伸 开阔视野
读课本57-58页,让同学通过朗读找到“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答案,以此培养小朋友们阅读能力,再播放有关课件,以加深认识。
课下让同学自身到网上查阅更多的关于耳朵的知识,如:耳朵的疾病都有什么?我们如何预防耳朵受到伤害?
这样的作业设计是对同学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综合培养,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思想。
初二物理教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
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
2.骨导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到声音呢?
[生]耳朵.
[师]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请同学们观察人耳的结构挂图,想一想生物课上介绍的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人耳的构造]
[师]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
[生]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生]耳聋是怎么回事?
[师]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
[生]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又是怎么回事呢?
[师]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
[生]这两种耳聋能够治愈吗?
[师]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
[生]助听器矫正的是哪种耳聋?
[师]当然是非神经性耳聋,同学们,假如我们听不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生]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将生活在一个非常寂静的世界.
[师]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使这些人恢复听觉.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边,听音叉的声音.
[生]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听音叉的声音)
[师]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生]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师]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
[生]听不到了.
[师]请同学们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
[生]分组操作.把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较弱的声音,把音叉放在牙齿上体验,听到的声音较强.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骨能传声.
[师]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
[科学世界]
[师]实际中我们如何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呢?
[生]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眼睛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
[师]如果将你的双眼蒙上,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生]结果表明能.
[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介绍双耳效应.
由于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生]老师,我们明白了: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的结果.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音响设备都是双声道立体声或多声道立体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让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人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要想重现舞台上的立体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把两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两只耳朵),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 这样,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的,这就是常说的双声道立体声.
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体声音效果,可以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对应地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会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更好.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
(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
2.小论文:助听器的功能
3.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
五、板书设计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教学反思
我选择了四甲班,上的是《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首先自己的设计思路是:复习导入――耳朵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耳廓的作用――鼓膜的作用――小结。复习导入可以将前几节课学习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且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很直接引出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认识耳朵的结构和功能,有些器官是老师介绍其功能,耳廓的作用的通过体验活动来感受,鼓膜的实验是通过实验来证明(也是本课的重点),最后知道各部分的功能后,看着耳朵结构图,就能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过程讲清楚了,这也是小结部分。
从整个过程来看,思路是清晰的,并且复习导入也很好,复习前面的知识,自然引出今天探究的课题,本堂课器材的准备是充分的,也为这堂课注入了一点生机,简单明了的板书非常到位,只是遗憾的是还有一点点没有板书完。
同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在体验耳廓的作用实验时,在教室前面和后面听音乐盒的声音作对比时4,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教室的距离不够远,如果采取一些图片直观告诉学生怎么做,引导学生在课外比较空旷的地方做这个实验,效果应该会明显些,同时让科学课堂从课内也走向了课外,还可以节省一点点时间。今天我选择上课的地点是教室里面,所以实验巡视的时候有点困难,从这边走到那边的时候,不方便,现在主要是因为实验室还不完善,桌子少了,很多同学在一起会控制不住,实验室还没有电脑,有时候还是有点不方便,不过,我觉得应该更早地锻炼他们在实验室的纪律,所以以后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还一点:对着鼓膜模型发出声音的时候,我示范的时候是用“啊”代替了讲话,似乎效果更明显,但是让学生分组做的时候,全班那么多同学一起发出“啊”的时候,教室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很吵的感觉,可以建议地用背唐诗代替“啊”,这样会使声音和谐一些,让听众也能感受声音之美。我是选择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组装成“鼓膜模型”所以这一环节用的时间比较多,如果每个小组都提供一个已经做好了的,直接去感受鼓膜的作用,怎样做成的,让其在课后完成,这样,对于这节课应该会更合理些。
总之,一堂课会有一些闪光点,也会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找准优点,改正不足,持之以恒,经常反思,备课时,多备学生,相信,会更上一层楼的。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的教学反思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它可以通过固体,气体和液体来传播,这是上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给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传给听小骨,听小骨传给内耳,由内耳产生信号,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各种声音。)
本节课有三个大环节:
一、认识耳的结构
二、观察鼓膜的振动
三、体会耳廓的作用
主要采用学案的形势。学案如下:
观察耳朵的'结构(一)
观察耳朵的结构我们可以知道,耳朵由:XX构成。外耳有和;中耳包括和;内耳包括和。
用鼓膜模型做实验(二)
(1)音叉与“鼓膜”的距离保持不变,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鼓膜”的振动:
音叉发出较强的声音时,“鼓膜”振动幅度,
音叉发出较弱的声音时,“鼓膜”振动幅度。
(2)在距离“鼓膜”远近不同的地方,用同样的力敲击音叉,观察“鼓膜”的振动:
声音越远,“鼓膜”的振动幅度越。
这节课自己比较满意的有两个:第一、采用了学案的形势,这是我在小学阶段初次试用,学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还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反馈给教师。第二、通过游戏的形势体会耳廓的作用,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将音乐听的更清楚,不仅是体会到了耳廓的作用,还巩固了以前的知识。
有两点不足:
1、没有及时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在前几课中这种现象已经暴露,我已经意识到了,力求改正,但是这节课感觉做得还不够好。
2、在体会耳廓的作用时,应引导学生描述的再具体些,不应由老师代劳。
关于《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为了推动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校领导联系了沂南县马牧池中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我早早起床,准备出发。为了学习,安排好孩子的生活,离开了家。一路翻山越岭,一路颠簸,真正体会到路途的劳顿,路边的美景令人感叹山区之美。但我们来到了马牧池中学的时候,我真正看到了山区学校的面貌,学校靠山而建,校舍较破旧。马牧池中学对我们的兄弟情谊浓厚,校领导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课改实践经验,他们校领导非常重视,积极开展课改研究,向长城中学学习,结合本校的实际,积极思考研究,多次举行公开课,听评课活动扎实有效,更新教师的理念,解放教师和学生,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教学效果达到了高效。
当我走进课堂的时候,令我眼前一亮,教室内配备着多媒体,以及供展示的'小黑板。课堂上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讨论、评议交流。一起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展示交流充分。小组学习比较有效,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的学习情况,小组合作自然。针对出现的问题,研究、讨论。教师的备考充分,教学手段先进,使用了电子备课。对教材的处理到位,能放眼教材,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条件以及自身实际驾驭教材。能了解并研究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注意了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学起点低,教学针对性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当然,教学是存在遗憾的,如;,小组学习有效性不高,展示多,但是太乱,学生需环顾四周,不能很好的控制课堂纪律,学生的展示欲望不高,显得被动,教室中粉笔灰尘飘扬。传统教学手段不受重视等,值得研究。
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实际,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实际,我们既应该走出去学习他山之石,又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专业化教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能简单的“拿来主义”,又不能”邯郸学步”似的学习这个模式哪个套路,毕竟,教必有法,教无定法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