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14篇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称是基本的图形变换,学习空间和图形知识的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
1、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
2、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3、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4、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5、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
1、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1、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2、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3、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习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在最近的听课活动中,恰巧连续听了几节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研讨课。以下就听课后的几点思考整理出来,以便大家同时讨论、批判。
一、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应注重直观感知和更加贴近生活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应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轴对称图形有一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探究平面图形中哪一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一些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发给学生各种有代表性的平面图形,放手让他们自主去解决。学生通过亲自去折一折,能够很快的辨别出来是还是不是。又趁机让学生再次对这些图形按照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这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又有了新的认识。因为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是这一部分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又指导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再次总结。这一过程的自主学习,可以随机出示几道判断题。对于知识点的处理,要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认知、去体验,学生将会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另外可以促使学生动手做“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实际应用与美的.感受到处可见。课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这种美,最好让他们做一件轴对称图形的物体,将学到的知识再次融入到生活中。
二、有形象直观转为抽象概念要注意引导方法
教师的语言引导很重要,语言的精确性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
如有位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了抽对称图形的特征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概念。学生在讨论之后说:一个(长方型、一张纸、一片叶)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而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说“一个图形”,可由于引导语言发生错误,(这位老师在课堂上一直问学生手中拿的是什么,学生就说是长方形、树叶,没人说是一个图形,老师就一直逼问。)学生怎么也拗不过来,不知道老师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导致再无人敢发言。随后的半节课,出现了很尴尬的局面,而教师也不知该怎么调整,导致教学计划未能顺利地完成。由此说明课堂教学语言的精确性直接关系到知识的生成,如果教师不注意训练自己的语言,很可能导致一节课的失败。
又如另一位教师由于准备不充分,对等腰三角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根本就没考虑在教学内容中。当学生讲到等腰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由于在学生的学具中根本就没准备。于是,教师就在黑板上用小尺画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来讲解。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动手画。因为完全可以让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完全相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来演示给学生看。这样,既直观易懂,又省事。
三、小组合作要到位,应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不需要教师精讲的,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相互合作,互帮互学。教师只要适时给学生一些点拨,帮助学生去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深层次的问题。
如一节“轴对称图形”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练习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一道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发挥想象,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这个合作题目我们细想一下,是很能体现数学学习的合作学习的。然而教师布置后,学生在事先准备的彩纸上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基本上是独立完成的,小组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地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学习效果没能真正代表本小组的水平。而且在汇报时,教师只是让学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作品,没有进行知识的总结和挖掘。仔细思考一下,如果让每个小组利用所剪的轴对称图形拼成一幅美丽的画。不是更能体现合作学习?合作过程中可以让组长分配,学生互帮互学,汇报时说出自己是怎样剪的,正好复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那么教者这样处理,其原因何在?追其根源,主要是教师片面地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意识不强,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内讨论。合作又没有时间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不是个引导者而是个仲裁者,教师只是在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本节课初步教学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通过学习,意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根据其特征准确进行判断,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和神奇,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年级孩子第一次接触轴对称图形,四年级和中学还将进一N!步进行研究,对三年级孩子来说,这初始的第一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好教学的尺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我们在备课时,着力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把握知识的生成点。
虽然本节课是孩子第一次接触轴对称图形,但是对于对称现象,学生却并不陌生,再加上从幼儿开始,学生就有机会进行折纸、剪纸等活动,有时也会用“对称”来描述一些现象,因此我们认识到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有着丰厚的生活经验。但物体的对称特点与轴对称图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称性”是某些物体的特征,“轴对称”是部分平面图形的特征。正如天安门是对称的物体,画下来的天安门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天安门这个物体不是轴对称图形。因此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正确地建立相关概念,并能主动灵活地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性资源,从生活中收集了大量的对称物体,如人民大会堂、故宫、巴黎埃菲尔铁塔、伦敦塔桥、蝴蝶、奖杯、向日葵……让学生在静静的欣赏中,在同类物体的观察比对中,主动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即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在学生充分认识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之后,我们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画了下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从立体到平面,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储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体悟到,今天这堂课研究的不再是生活中对称现象,而是平面图形的对称。
“对折”是“轴对称图形”的研究方法,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直接要求同学进行下列操作活动:请你们先把图形对折,再观察一下这些图形对折后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做法显然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漠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如果没有要动手折一折的强烈愿望,学生只能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因为老师要我们折,所以我要折一折,至于为什么折,学生是茫然而盲目的。怎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课堂上,我们先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平面图形,像长方形、正方形等,在研究这些平面图形的时候,我们都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借助学生对平面图形已有的研究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储备,促使他们主动寻求既有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提出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对折”,这样的处理使接下来学生的操作活动,目标变得清晰起了,同学们带着明确的方法和活动目标进行活动,感受学习材料的特征,习得知识的过程自然而流畅,凸显了数学学习方法价值。
对于判断常见平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我们也采用了先自由发表想法,再在意见产生分歧时,及时跟进:怎样才能知道它们中到底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由此,学生主动的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活动的开展完全顺应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学生学得深入而快乐。
二、找准研究的聚焦点。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初步的概念进行判断,通过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因此课堂上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一系列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这里只对图形个案,即只对这个三角形、这个梯形、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进行判断,不对一类图形的整体进行判断。但学生在判断时总是会说“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等诸如此类并不科学的结论,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也总是只能在学生得出结论后一再强调:要说“这个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更有甚者,会出示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判断,从而归纳出: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也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样的处理常常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疑惑,无形之中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拔高了学习的要求。怎样避免这样的尴尬?课上我们给每个平面图形都注上了序号,学生在猜想判断、研究交流时,就自然而然地从关注图形本身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聚焦到了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上来,这样的处理看似简单实则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序号的使用既避免了让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被拔高,也凸显了三年级同学学习轴对称图形的价值和意义。
三、关注能力的提升点。
数学课仅仅有生活味是远远不够的,做足“数学味”才是数学课的根本。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虽然本课是轴对称图形的初始学习阶段,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低,但是如果在判断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只要求学生简单的凭借感觉判断,显然并没有着眼于发展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总是尽量多的考虑学生语言表达所需要的支架与拐棍。课上,我们着力营造出分享交流的平台,让合作小组在操作活动后,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想法,通过教师点评、生生互评的方式,鼓励学生将思维过程用外化的语言来表达,课堂上预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阐述观点,提出困惑,当学生的数学表达不顺畅时,我们适时采用同伴互助、教师点拨的方式,努力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而课堂也因为丰厚的数学表达,绽放出浓浓的“数学味”。
案例背景
新课标倡导:数学课堂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只有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最感兴趣。这样看来,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数学学习的背景,在平时教学中,笔者比较注重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生活味,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建立起联系,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让学生慢慢明白、感悟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可以用我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和解决。
学生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并不是从概念中获得的,而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与操作,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解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概念,而这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以及动手操作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必须加强学生自己的操作与实践。
设计意图
针对小学生年龄偏低,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我一开始就借助一幅儿童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通过“眼睛的不对称,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成对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形成表象。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教学片断
(一)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纸,先对折一下,然后随你剪一个什么图形,再展开,并观察一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主地剪纸,同桌间讨论各自的发现。)
师:谁愿意把自己剪的图形展示给大家看看。
(学生纷纷上来把剪的图形放到展示平台上。)
师: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居然剪彩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图形,真不简单!那谁能够说说这些图形的共同点吗?
生1: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
生2: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都能完全重合。
师:讲得真好,那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吗?
生: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讲得真棒!那你能告诉我中间的这条“折痕”叫什么吗?
生: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讲得太好了,我们一道把这位同学刚才讲的话齐读一遍。
(教师出示概念的投影,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里,我把美术课中的手工剪纸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学生通过自己动脑、随意剪纸,各有创意地剪出了不同的图案,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就在学生剪纸“玩”的过程中,学会了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概念。
(二)研究生活中树叶的对称情况,加深理解: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知道了什么叫轴对称图形。现在我们把课前准备的树叶拿出来,小组讨论一下,按今天所学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好吗?
(学生讨论,把带来的树叶分成轴对称图形和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两大类。)
师:谁愿意把“轴对称树叶”放到展示平台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说一下你的想法。
(学生上讲台展示“轴对称树叶”,并说理由。)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把随手可得、极为常见的生活中的树叶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学生的合作、研究,让学生在加深理解所学“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数学思想,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案例小结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正体现了新教材的重要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习内容更贴近实际,同时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折纸”“剪纸”是很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也具有现实性,即回归生活。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习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这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就能在游戏中学得轻松愉快,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适时教诲和适时表扬,令学生的心灵得以纯洁,精神得以振奋,行为得以矫正,这样,可以让他们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作用,可以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同时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等,使学生感受到民主、平等、积极、愉悦,从而他们才可以敢想敢说,个性充分张扬,健康心理也得以培养,课堂也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新课堂,学生不再是接受的“容器”,而应是可点燃的“火把”;新课堂,学生不再是“配角”,而应是活动的“主体”;新课堂,不再是机械的训练,而应是注重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新课堂,不再是教师在表演,而应是学生在交流合作。
面对新课标,我们如何从过分强调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开始向关注学生人格发展的健全性、全面性思考?如何从过分强调严格划一的统一要求,开始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发展?如何从偏重知识传授、智力开发,开始向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情感体验等非智力因素的思考?又如何从偏重课堂教学具体环节程序的设计,开始向注重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努力?是否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按上面这种教学模式来上?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索和探讨。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初步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在编排上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本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要抽象出生活中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去认识轴对称现象,在各种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必须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通过先观察再对折的活动,学生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揭示了轴对称图形共同的特征。通过找作品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只要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再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初步体验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扎实。
在讲授这课时,课本上的有这样一节设计,让同学们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有正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腰三角形、不等腰梯形、圆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学生在通过观察后,大多的图形全体同学们都非常容易的判断正确了。只是在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是与否两方的支持率大约各是50%左右。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课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让他们拿出来折一折,然后再做判断。学生马上表现出极高的探索热情,在通过折一折的操作后,全班同时达成了共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当时,我暗暗的窃喜,对新教育理念“学生只有动手才能学会”又加深了一层理解。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操作,走进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但是,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轴对称图形可以是左右对称,也可以是上下对称、斜着对称,虽然课上我也展示了各种方向的对称,但在欣赏对称图形时,学生受到一些思维习惯的干扰,左右对称容易给他们造成思维定势,对上下对称、斜着对称易忽视。还有,学生虽然对轴对称有了认识,也能说出是不是轴对称,但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表述出来有难度,个别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欠佳,有待课后单独辅导。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并享受成功的殿堂。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这个内容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动手活动来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其物体的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和看到一半想另一半的空间想像力。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
1、从激趣入手,以兴趣为先导,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针对小学生年龄偏低,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还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猜一猜这个活动,出示一些简单的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去猜另一半,这样不但启发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找出数学规律,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2、通过动手操作,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开放性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美丽的对称图案的同时又与大家分享自己作品的愉悦心情,让学生在满足自己成功感的同时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学生在观摩同学作品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
3、拓展延伸,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素材,让学生自由地折纸、剪图案,发挥他们的想象,创造性地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这样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学了“轴对称图形”后,又让学生找找说说生活中利用了“轴对称图形”的例子,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良好习惯,进一步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是为了生活服务的思想。
总的来说,这节课能把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本节课应该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中“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北师大版《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节课学习,意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并能根据其特征准确进行判断,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和神奇,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采取“折一折,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即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的能力。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优点和缺点对本节课进行反思。
优点:
1、本节课层次清晰,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课堂上能很自然亲切的和学生打成一片,并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如在做每一道练习题时先让学生读题,并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题目意思。注重引导孩子完整表达能力。
2、教学方法新颖,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如“对折”是“轴对称图形”的研究方法,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直接要求同学进行下列操作活动:请你们先把图形对折,再观察一下这些图形对折后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做法显然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漠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如果没有要动手折一折的强烈愿望,学生只能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因为老师要我们折,所以我要折一折,至于为什么折,学生是茫然而盲目的。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课堂上,我们先引导学生观察“心形,小鱼,双喜字,房子,字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大胆的猜测说出左右两边或上下两边完全一样,这时老师一头雾水的问:你们怎么知道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呢?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吗?促使他们主动寻求证明方法解决问题,提出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对折”,这样的处理使接下来学生的操作活动,目标变得清晰起了,同学们带着明确的方法和活动目标进行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自然而流畅,凸显了数学学习方法价值。
不足之处:
1、《轴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有点欠缺,就是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对折后完全重合)强调的不够,让学生感触的不够,学生对折完之后,应该再让学生说一说对重合的理解,让孩子完整的表达知识的本身。
2、小组汇报的时候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孩子完整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然后再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而不是教师代替他们说。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们要的不是喧闹的回答而是静下心来的倾听”,所以要对课堂上认真倾听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多动脑思考的习惯。
3、板书有点随意,今后应加强粉笔字的练习。
一、从课堂反思
1、轴对称图形,其实学生在生活当中已有接触,本节课的内容是要提出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学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这些知识将为接下来的画轴对称图形、画对称轴等知识做铺垫。
2、这节课我的设计遵循了孩子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注重趣味性、实践性。我首先设计了一个疑问,引起学生兴趣来探究。接下来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天安门、飞机和奖杯的图片,通过折一折、说一说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相同点,然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明确完全重合的意思,提出轴对称的概念。在练习中,我设计了搜索、竞猜、当设计师等一系列活动,提升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在整堂课中,我非常注意学生表达的完整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本节课的亮点是猜一猜的游戏,掀起了一阵阵的高潮,而我是小小设计师的活动,也让学生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展示了一把。
4、在上完课后,我最大的遗憾是在学生欣赏轴对称图形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我的语言再优美一些,我想轴对称图形的美肯定对学生的冲击肯定会更强烈!
二、从教学方法反思
这节课我采用“问题探究、启发引导、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反思、运用等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从学生情况反思
这节课学生活跃、积极思考,课后作业及时完成,质量较好。但是学生在表达方面还有待加强,有些学生表达的意思还不够清楚,有的学生需要老师提醒才能表达完整,这还需要我在以后的课堂上多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
本课主要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知道对称轴,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会制作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在课上,我首先出示实物图片,让学生感知对称,然后通过让学生把图片对折,体会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感受图形特征,并认识对称轴;接着从实物图片上升到平面图形,再通过让学生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以及一系列练习,巩固认识。
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优点:
一、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我出示了一系列美丽的对称的图片,包含自然界的美丽景象以及古今中外的一些雄伟建筑,配上背景音乐,这些对称图形给学生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赞叹声连连,学生自己观察,教师适当介绍,课堂氛围活跃。
二、实践操作中探索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课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剪一剪、猜一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在其中。
首先让学生折一折蝴蝶、天坛、飞机图形,比一比,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图片对折后都是两边大小、形状一样,两边一模一样的,感知完全重合。接着,要求学生独立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手脑并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完全重合的特征,再要求学生猜一猜这些美丽的图形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后面的试一试以及练习中,碰到学生有分歧的地方,也鼓励学生动手去验证。学生在丰富的动手操作中,探索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培养,这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对课堂的流程加以控制,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三、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整节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在引入新知,欣赏图片的时候,就把中国的伟大建筑放在最后,介绍的时候也是重点介绍。在通过对折,感知完全重合时,再次指出天坛是我国著名的建筑,雄伟壮观。练习题,将书本上判断一串英文字母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题目,改为判断China这个英文单词中,哪些字母是轴对称图形,并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询问China的中文意思,当学生说出中国时,我用激昂的语调指出:噢,是伟大的祖国!我们都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学生瞬间也被我的热情所感染。接着,要求学生判断中国这两个汉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然后组织学生判断我们的国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最后出示了咱们的国宝:熊猫,一方面展示中国地大物博,另一方面提升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这一系列的设计不仅仅仅围绕今天的主题:认识轴对称图形,会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在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渗透民族文化,也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一个升华。
四、对学生回答,及时给予评价
关注学生的回答,对学生正确的回答立即给予肯定,对出彩的答案,带头送上掌声。如判断图形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交流方法时,有同学说到可以将下面的纸片展开,这正是我需要的答案,而且很少有学生会提到,因此,在他回答后,我立马对他的答案进行了肯定,鼓励其他孩子把掌声送给他,并用多媒体出示他的想法。及时对孩子的回答进行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感到自己被老师期待着,肯定着,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进而享受课堂。
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教学机智还有所欠缺,对学生给出的一些出乎意料的回答,处理时显得有些手忙脚乱,缺乏处理问题的敏锐性以及果断性,有些犹豫不决。如引入新知时,要求学生给6张图片分类,有学生说到按对称和不对称来分,我追问:你说的对称是什么意思?学生答:两边一模一样。此时,我可以适时的带领大家一起观察蝴蝶图片,让学生再次感受蝴蝶两边是一样的,大小、形状是相同的,让学生对对称的含义有一个具体的感知。回想当时处理的过程,显得很拖沓,浪费了不少时间。
此外,在处理试一试时,我预设第二个三角形学生会说不是轴对称图形,但在上课时,学生产生了分歧,因此,我因势利导,让孩子们想个办法,他们说可以折一折,通过对折孩子们发现这一个三角形,两边不能完全重合,不是轴对称图形。得到我要的答案后,我就直接去处理平行四边形了。课后反思,我觉得我可以立马追问: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呀?只有什么样的三角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将三角形的知识点夯实,然后再去处理平行四边形,我觉得会更恰当。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本课教学内容在课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调整,包括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作对称轴、作轴对称图形等内容。
最大的优点是:两个重要的题型能够比较地理解和掌握,已知直线和直线的同侧有两点A、B,在直线上求一点P,使点P到点A、B的距离相等;已知直线和直线的同侧有两点A、B,在直线上求一点P,使点P到点A、B的距离和最小相等。
最难处理的问题是第二个典型应用的引导,作法为:作点A关于交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B,交直线l于点P,证明这个点使距离之和最小很好启发引导,但是为什么能够想到这样作图,是比较难处理的问题,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要求学生把直线想象成镜子(平面镜),由点A经过平面镜看点B,光线经过的路线就是最短的路径,因此,使我们选择了这样的作图方法。更难的应用,已知∠XOY,和角内部的点A,在OX、OY上分别作点B、C,使△ABC的周长最小。引导学生思考时,还是可以把OX、OY看成两面镜子,学生理解起来能够更便利些。
一、数学的实质是一种文化
《新课程规范》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是现代文明的一局部。”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拘泥于课本,“唯教材至上”,而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个传达数学知识的一个载体。在公开课教案中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领域中轴对称图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放大了轴对称图形的文化特性,折射出图形背后的魅力,将轴对称图形的神韵淋漓尽致的表示了出来。
课堂上我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蝴蝶、蜻蜓等具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动植物图片,调动了同学的已有的表象,丰富了同学的感知。面对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同学流露出的不只是惊喜,还有几分疑惑:为什么大自然如此的垂青于轴对称图形的形状呢?当“天安门、重庆人民大礼堂、上海东方明珠、河北赵洲桥”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出现在同学的眼前时,同学们被这种文化氛围陶醉了,激发了同学热爱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学中创设了让学生剪轴对称图形,然后让同学观察自身创作的作品,比较他们的不同。由于是同学自身的作品,因此同学观察的很仔细。“我发现他们形状不同。”“我发现他们大小不同。”“我发现它们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这样的发现过程是真实的,也是一个逐渐发现的数学学习过程。这样同学们就能够较好的判断一个图形
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寻找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放手让同学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的活动,最后让同学汇报、争论。二是上述案例中的方法。尽管开放性没有方法一好,但是由于有了师生的互动,在实践中我发现尽管方法一有很强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同学在新课程文化的轻拂下学习还是比较轻松的。这股清新之风吹走了数学的枯燥、苦涩,吹走了同学心灵中对数学的恐惧,让同学生长在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文化氛围中,使数学课堂充溢着文化的气息。但是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没有调动起来,我今后应在课堂驾驭方面多下功夫。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的内容,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和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矗
本课是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围绕以下三点我做如下反思:
一、活动贯穿始终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设计上,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感知——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首先从民间工艺——剪纸中感知对称在生活中的存在,再从生活中举一些对称的例子。在学生充分感知对称后,由实物抽象为平面图形,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等实践活动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后,围绕特征进行“小判官”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而在情境“图形王国”中的练习,学生脱离了动手操作,只用眼睛观察来进行
判断,部分学生在这里就出现了错误,有的没有注意到图案的不对称,有的过于定向思维,只考虑到左右或者上下折时是否对称,这些错误的产生是正常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都能够及时改正过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又加深了。
二、注重“导”与“学”
师生在课堂上的信息交换,效果在于是否摆正主导与主体关系。主体活动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者的善导与否。实践证明,要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教学生学习知识,不如教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中,始终都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学知识、学方法。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发现问题——“这些平面图形有些什么特征?”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参观“图形王国”时,由于有三组类似的题目,根据题目的内容,结合图形王国的主题,分别加上了“生活区”、“交通区”、“外交区”的名字,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的一个区。所有的练习都很自然地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使得课堂结构紧凑,并充分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紧接的“创作天地”也让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才能,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这样的活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十分高。
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数学的学习困难在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而利用计算机制作的网页或课件,能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片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图形王国”的练习活动中,知识的反馈工作由电脑代劳,学生在选择好后能在第一时间里给出反馈,学生再根据反馈及时订正,直到完全正确为止。这就解决了由教师一一校对的滞后性和片面性。并且能够向学生清晰明了地演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总之,如何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何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能有更完美的整合,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相信在不断地尝试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图形》赛课教案(后附教学反思及说课稿)
一、数学的实质是一种文化
《新课程规范》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是现代文明的一局部。”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拘泥于课本,“唯教材至上”,而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个传达数学知识的一个载体。在公开课教案中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领域中轴对称图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放大了轴对称图形的文化特性,折射出“冰冷”的图形背后的魅力,将轴对称图形的神韵淋漓尽致的表示了出来。
课堂上我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蝴蝶、蜻蜓等具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动植物图片,调动了同学的已有的表象,丰富了同学的感知。面对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同学流露出的不只是惊喜,还有几分疑惑:为什么大自然如此的垂青于轴对称图形的形状呢?当“天安门、重庆人民大礼堂、上海东方明珠、河北赵洲桥”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出现在同学的眼前时,同学们被这种文化氛围陶醉了,激发了同学热爱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学中创设了剪纸游戏、展示同学的作品,然后让同学观察自身创作的作品,比较他们的不同。由于是同学自身的作品,因此同学观察的很仔细。“我发现他们形状不同。”“我发现它们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这样的发现过程是真实的,也是一个逐渐发现的数学学习过程。这样同学们就能够较好的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寻找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放手让同学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的活动,最后让同学汇报、争论。二是上述案例中的方法。尽管开放性没有方法一好,但是由于有了师生的互动,。在实践中我发现尽管方法一有很强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经常表示为优等生的游戏,绝大局部后进、中等的同学课后对这一环节表示疑惑。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方式二,尽管开放性没有方法一好,但是由于有了师生的互动,方向性较强,又培养了同学层层深入研究、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争论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环节里,同学思维的火花在迸发,师生的对话是那样的自然,平等。教师的欣赏犹如催化剂,使探究活动走向高潮,生成性的精彩不时在课堂出现。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同学在新课程文化的轻拂下学习还是比较轻松的。这股清新之风吹走了数学的枯燥、苦涩,吹走了同学心灵中对数学的恐惧,让同学生长在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文化氛围中,使数学课堂充溢着文化的气息。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83-85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熟练判断轴对称图形。
2. 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引导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感受现实生活、自然世界中丰富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猜一猜老师要剪一个什么图形!
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出示天安门、飞机、蝴蝶图片)老师还带来了三样物体,把这些物体画下来,看这三个图形对称吗?为什么?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2. 拿出这些图形,同桌合作,把这三个图形对折并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1)你愿意把你的发现说一说吗?
预设:① 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哪里看出两边一样?
②两边重叠在一起。老师这也有一个图形,对折后两边也重合了。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
指出:象这样不多不少全部重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说成是完全重合。
(2)飞机、蝴蝶是不是完全重合?为什么?
老师也把奖杯对折了一下(上下)你觉得呢?
指出:蝴蝶不能上下对折,只能左右对折才会完全重合。看来要完全重合,怎样折也是很重要的。
3. 指出: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边说边电脑演示3个图形分别对折完全重合的过程,板书:轴对称图形)
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天安门是轴对称图形吗?
蝴蝶、飞机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同桌相互说一说。
4. 中间折痕所在直线,我们称它是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自己指一指其它两张图的对称轴。(课件演示)
三、识别轴对称图形
1. 试一试。(添个普通三角形)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与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轴对称图形。这儿有几个平面图形,猜猜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
(2)要想知道对不对有什么办法验证?
(3)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①追问:几号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②追问:5号是不是?同样都是三角形为什么不是了?折一折给大家看看? 指出:看来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具有怎样特点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来研究。
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如有提到剪,则剪出来看看,旋转看看,而轴对称是对折后完全重合)
2. 第1题。
(1)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轴对称图形。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打开课本自己先找一找。
(2)找一个你最喜欢的跟大家说一说
紫荆花:这个标志你知道吗?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外面的圆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里面的花纹是不是也完全重合呢?为了看得清楚我们单独把花瓣来对折一下)
指出:判断轴对称图形不但看形状,还要考虑里面的图案呢。
三、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收获?老师还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善于观察,勇于想象,发现了许多数学中的生活的数学奥秘。
四、拓展
1. 判断。
(1)除了图形,有很多字母也是轴对称的。只看一半,想象一下这些是什么字母呢? (电脑出示:M、E、I、H、A、O)
(2)拼一拼这些字母组成了什么词语?
谈话:是啊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各种各样的对称现象把我们的生活装点的如此精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 欣赏。
(课件播放:动物、植物、建筑、窗花)
3. 作用。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对称还有很大的作用呢!人们把闹钟制造成对称形状保证了走时的均匀性;飞机的对称使飞机能在空中保持平衡;眼睛的对称使人观看物体能够更加准确;双耳的对称能使所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确定声源的位置;双手、双脚的对称能保持人体的平衡。除此之外人们还利用对称现象来装饰、美化环境呢!
4.创作。
(1)原来对称有这么多的作用,还有装修作用的。你看这些漂亮的窗花就是人们创造出来装饰用的。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设计师?想想怎样剪才能保证两边完全对称呢?
(2)自己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板书: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等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并在自主探索中体会到探索之趣,成功之乐,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从以下几个途径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和效果。
1、从直观引入,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具体化,学生较易理解,得到了初步感知。
2、动手操作充分,通过对各种图形的折、画、剪,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对称轴的含义。
3、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知觉感官来学习知识,整个教学活动中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在判断正方形、圆形等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中,学生自主探索,探究,理解了对称轴的意义,同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现了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可能是1条、2条、3条……无数条。
整节课的安排,努力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原则。教师只是对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导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控制,其余都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操作、联想;讨论、口述,这样将有利于每位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耳闻、目睹,各种器官并用,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其中动手操作不仅适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求知状态,从而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与掌握新知识。我认为,在经历了亲自探索、讨论交流、相互启迪的过程后,每位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都将得到提高,最终将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