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说课设计(《颐和园》说课稿PPT)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8篇《颐和园》的说课设计,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颐和园》的说课设计稿

《颐和园》的说课设计稿

一、教材分析

《颐和园》一课是一篇游记,它以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在生动优美的语言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喜爱之情。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点“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想象课文描写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这一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优美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2、过程目标: 在读书、深入读书中,通过合作开放式交流,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3、情感目标: 在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中,激发孩子们对颐和园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流程:

(一)、首尾连读,以疑激情。

教学伊始,首先让学生齐读首尾两个自然段,发现“美丽”一词重复使用,再次连读,注意加重音突出“美丽”一词。这样读中作者的喜爱之情以自然通过读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质疑:颐和园到底怎样美丽呢?让我们带着乾隆对颐和园的赞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一同到颐和园去看看。以此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全文。

(二)、驻足景点,品味美丽。

1,学生结合学习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进行自学。(提示如下):

(1)、初读,想想作者描绘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2)、细读,你认为颐和园哪处景点美丽,画出能体现景点美丽的'词句,在旁做批注。

(3)、品读,把自己感悟到的“美丽”读出来。

2、抓景点,小组合作品味美丽。 首先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出喜欢的原因。然后集体互动交流中抓住体现景点美丽的词句,品词,品句,品描写方法。并辅以景点图片,录像加深感悟。接着利用舒缓的古筝曲,加上范读,配乐读,借助录像导游读等读的形式,利用读释放自己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的美丽。

(三)、读中领悟,理顺文路,体会结构美。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为了学生领会这种结构严谨的写法,在感悟到颐和园的美丽后,以设问引领:默读全文,讨论: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联起来读。其次将过渡句与景点内容分读,在读中领悟其承上启下,清晰的连缀作用。

(四)、首尾再次连读,读中升情。

课的最后,设计三次不同形式的首尾连读,在一潮高过一潮的朗读中,表现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设计理念:

1、叶圣陶老先生说:“学语文的方法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本节课,我把读定位了感悟美丽的重要手段,在层层深入地读中品味了语言美,记住了景观美。

学贵有法。亚里士多德说过:“给我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为了让孩子掌握学语文的一个支点,我在课上注重学法指导,让孩子掌握了一定的学语文的方法

篇2:《颐和园》说课

一、说教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研究它、解决它。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自我学习”、“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在读中去感悟,在读、看、思、议中体会颐和园的美丽风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了都会得到发展。

三、教学方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在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4、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课的伊始,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让学生整体感知对课文的理解。也为进一步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作下铺垫。

(二)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重点游览了哪些景点,把这些表示地名的词语标上记号。为进一步感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学习课文

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读文,想一想,在这里你都看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在书的旁边做一做批注。

然后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进行汇报读文,借助多媒体课件及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风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读悟,感知,用眼睛发现美,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四)导游介绍

首先引入情境,这篇课文就象一位导游的解说词,将我们带到了那拥山抱水,景色优美的境界中。如果你就是颐和园中的一名导游,你打算怎样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解说呢?选择你喜欢的一处景点进行介绍,也可以利用手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具体介绍。在学生准备好以后,让学生进行介绍,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五)拓展延伸

带领学生到颐和园中的其它景点去欣赏,使学生的视野变宽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篇3:《颐和园》的优秀说课设计

《颐和园》的优秀说课设计

【说教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1、教学目标为:

⑴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⑵ 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3、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着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研究它、解决它。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自我学习”、“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在读中去感悟,在读、看、思、议中体会颐和园的美丽风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了都会得到发展。

【教学方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4、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教学程序】

一、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师:预习课上同学们随老师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大家回忆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设计这一环节,是想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复习上课时所学,理清这篇游记的写作顺序,进而简洁明了地进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播放视频,再现场景

师:作者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游览颐和园的,今天我就想带着同学们追随作者的游览路线免费游颐和园一次。想去的同学就快跟我来吧!

(播放视频)

学生欣赏后简单谈谈感受。

板书:

(这一环节的安排很重要,学生通过预习对颐和园已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此时他们则更想亲眼目睹颐和园的美。经常说教育成功的秘决在于教师能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安排在开课时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观看视频的重要环节。)

三、披文入境,据学巧导

1、过渡语:

通过亲眼目睹,让我从画面上感受到了颐和园这一皇家园林的确美不胜收,视频中的图画美,作者文字写得美,所以这课书我也是读了又读,爱不释手。

2、提示学法: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把文中描写的最美的地方找出来,作上记号,读一读,体会一下各自美的'特点。

3、学生汇报:

读、议、赏、背。

板书:

(设计这一环节从理念上来说有两个意图:一是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受。让他们在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下划上记号,新课标就是要求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二是在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个景点进行指导学习,通过读、议、赏、背这一过程,让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法。)

四、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1、学法总结。

2、师述说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在四人小组中通过合作学习找也最能体现万寿山美的特点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一景点。

3、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学习所得,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万寿山。

板书:

金碧辉煌、耸立

(这是实现学法迁移的一个点,我觉得在老师引导学完“长廊”这一部分后,再选择一处在小组中合作交流,这样同学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可能会掌握这种方法,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五、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1、过渡谈话:

颐和园简直就是一幅长长的画卷,长廊、万寿山的美还历历历在目,我们站在山顶举目远眺,昆明湖的美又展现在了眼前,下面让我们自学写昆明湖的段落,把你认为写出得美的句段找出来与大家分享。还可以选择你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出你体会出的美。

2、学生自学。

3、汇报体会:

板书:

绿、静

重点引导体会比喻句以及“滑”字的用字之妙。

启发学生针对十七孔桥上的狮子的姿态进行发散训练,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样子。

(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进行的自主学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及想象力。力图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要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六、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师:今天,我们在栩栩如生的画面,具体生动的语言中领略到了颐和园这三处景点的美。让我们大饱眼福,其实颐和园的景物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图片。

看完后你想说点什么?

七、总结升华,学以致用

其实,我们的家乡──恩施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有机会你们一定也去游一游,看一看,然后借鉴本课学到的一些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用你五彩的笔,把美丽的恩施写得像画一样美,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设计这一环节,能将语文教学向德育、美育方面渗透。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让他们在课堂上经受一次情感的熏陶,达成语文教学的延伸度和生成度 。)

【教学反思】

围棋上有句名言:“棋从断处生。”一盘棋因抓住了对手的断处获胜更显得精彩、激烈。同样,优秀教师的课堂往往是波澜起伏,高潮迭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上课时,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用自己的心灵走进了课堂。所以在上本节课时,我尝试了从以下几方面去展开教学:

一、整合课程资源,再现现文本情境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那里美丽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但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到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乏感性认识。因此,课前,我选用了远程资源中的部分视频资料,对它进行加工整合,制成了今天课堂上用到的课件。力图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给原本单调的文字注入新鲜的血液,学生始终燃烧着激情,学生也成了一种快乐的体验。

二、构建和谐场景,实现平等对

教师的语言就好比一个大磁场,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课前的引入,课中的延伸我力求以趣引人,以趣促学,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用眼神,手势,即时性评价让他们有成功的满足,激发学生参与的可持续性。

三、注重学法迁引,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只图表面热热闹闹,接花架子,而应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一节课成败与否,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因此,我在这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引一段,放一段再合一段的方法进行,适时进行学法迁引,该读的地方给足时间去读,该背的地方放手去背,该演的地方就让他们去演。

总之,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正是由于课堂时间太紧,所以我感觉好多景点的体会还是走马观花,学生开展合作体验的时间也不充足,思路快的同学能完成合作任务,而一部分思路慢的同学还没等他们在小组进行交流,我已组织大家进行汇报,进而给思路快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空间,给那部分思路慢的同学流下了遗憾。

这是我关于阅读教学的一点粗浅认识和实践,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是和问题,有待各位领导,专家,同仁的批评指正,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写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留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篇4:颐和园说课课件

颐和园说课课件

一、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理论指导:

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的指导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以及何克抗教授的《创造性思维理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创设情景加强协作会话最终形成意义建构。

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突出特点:

(一)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学校资源库、颐和园网站中有目的的浏览查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习到了课本中无法获得的知识。学生面对资源库和颐和园网站中丰富的视频、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耸立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四结合教改中认知事物的工具性,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收集资料制作电子简报,通过网络进行协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计算机作为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中认知事物的工具。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其工具性,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促进学生认识事物本质,使其思维得到训练发展。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互联网上收集到的资料按一定要求,分工合作,用PowerPoint制成一份电子简报,并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学生在协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发挥网络教室功能,实现师生互动和多向反馈

网络教室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也通过各种监控互动手段,实现教师和学生点对点或点对面等多向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快捷准确地掌握学情,调整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互相了解学习状况,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

(四)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利用网络,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思想。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五)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演示讲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运用语言进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宗旨。建构主义认为必须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意义建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创设的旅游情景中完成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更生动灵活。

(六)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小学语文新大纲强调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朗读描写颐和园景色的优美语句,让其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四、能力培养:

(一)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二)通过人机交互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挖掘教材内在因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思路: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美。

朗读是理解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欲望,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制作电子作品,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颐和园网站上查阅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自主查阅协作交流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理解课文内容。)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分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个大组,明确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同时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的同学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活动中,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在校园网中查找相关景点的视频。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作好后,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展示汇报,协作交流,演、讲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各学习小组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电子简报后,推荐一名代表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四)指导学法,加强自主协作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让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教师充分发挥其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

六、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本节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出和谐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为思维训练提供良好的氛围。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不断促进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动画、影象、音乐、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它直观形象,为学生增加表象积累,为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想象能力提供了素材和着眼点。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就会得到了合理开发与训练。

本节课中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学习软件和信息资源库,通过人机交互把学习者和认知材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信息的演示、讲解、练习、检测和反馈评价的过程,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学习--总结--叙述--输入这一过程,在分析,推理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同时,学生利用丰富的资源,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仔细分析,可逐步了解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和事物之间的辨正关系。这样学生的辨证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自主、协作式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很大促进作用。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面对校园网、互联网提供的大量教学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机的筛选,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

自学能力的加强:

本节课中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商讨、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其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能,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写作能力,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迅速提高:

本节课中学生借助多媒体网络提供大量的表象材料,进行写作说话训练,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有据可依。

总之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篇5:《假如》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假如》是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略,但字里行间却充斥了儿童一颗龃蠖纯挚的心,是培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自动意识和进取精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根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的:会认“良”等九个字,培育学生的识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的:通过多种情势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精确,读流利,读出情绪,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绪、态度、价值观目的: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欲望,并憧憬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学习重点剖析:

通过多种情势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奇特的感受和体验。

五、学习难点剖析: 读悟结合,理解文意。

六、说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教师应选用孩子们爱好的方式涌现文本,让他们乐于接受。

篇6:春联说课设计

春联说课设计

一、设计思路

苏教版语文第七册《春联》是一篇语言清新的知识小品文。这篇文章介绍了春联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春联对仗及音律美的特点,为了使学生通过学文懂得诵读春联,既是学习又是享受,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贴春联,激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如何开头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根据本课实际,我在开头就创造了一个节日的氛围,一曲热闹的《拜新年》伴着爆竹声声,迎面是一幅大红春联和一个倒帖的福字,同学们马上被带到了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气氛中。当大家大声念着黑板上的春联时,学习春联的欲望也大大增加了,不知不觉进入了课文的学习之中。

(二)、读春联,重积累

苏教版语文注重积累,厚积累尚能博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积累优秀语言文字的机会。

春联的内容广泛,正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良好素材。课文中介绍了四大类春联内容,为了使学生既爱读爱学,又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积累内化。我首先知道学习第一幅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先感知描写的内容,再让学生体会从哪里能感受到春光是美好的?这样学生一下就抓住了重点词芳草绿、杏花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春的气息,同时有加深了对春联描写的内容的印象。由于春联语句短小,语言浅显,我组织学生自学其余4幅春联,自读自悟,了解内容,感受春联描写的意境。学生兴趣浓,效率高,学习效果好。接着我开展一个春联展示会的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春联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出来,并读给大家听,告诉大家这幅春联所描写的内容,可以从哪些词上看出来。因为能站在前面亲自的春联,学生积极性很高。展示的春联内容丰富,各不相同,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既是在展示自己的春联,同时也在积累别人的春联。从教学过程来看,由导到放,很好地培养了自主学习的精神,极富实效。

(三)、品春联,拓视野

作为小品文,就应该让学生有所得。基于这一点,我把了解春联对仗和声律美的特点作为另一个教学重点。教学上不老生常谈,仍然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特点,在读中体会特点,读出感受,读出语感来。精选名联是教学上的关键。如了解对仗,我选了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来说明。音节上的停顿,自然把对仗的词语划分开来,学生一读就感知了对仗的特点。再如要了解春联音律美,我精选浙江海宁观潮亭一幅名联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朝潮落,朝朝落,朝潮朝落来说明。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不仅有理解后的高兴,更有了解这些名联背后故事的`愉悦。为他们提供了阅读的必要知识,开拓了他们今后阅读的空间,为学生真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打下了兴趣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大家一定要仔细听,想想我们在什么时候能经常听见它。

放录音(恭喜恭喜)

2、谁来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2(春节)春节里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大门

上还会张贴大红齐读(春联)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春联大家基本都见过,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春联告诉给大家呢?

2、同学知道的春联还真不少,那春联的内容到底有哪几个方面呢?下面我们一起去看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内容

3、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用画出春联,用_画出春联的内容。

4、谁来把你找到的描写春联有哪几方面内容的句子读一读。

教师在出示的段落中画出

5、下面请一、二组看上面一副春联,三、四组看下面一副春联同桌进行讨论。

出示幻灯: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这副春联讲的是书上哪方面的内容?

(2)从哪几个词中可以看出?

看了这么多的春联后,请同学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春联的内容怎样?

板书:各种各样

6、引读:我们测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是

出示:我们测览百花园中

7、分组朗读。边读边想:这一段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指名回答,适当点拨。

(三)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春联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内容,还有一些特点呢?不信我们一起看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板书:特点

1、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在书中找出描写春联特点的句子。

了解对仗,试着给它对对看。

板书:对仗

2、看春联第二个特点前老师先读一下这几副春联,你们听听老师读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3、这就是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小黑板出示:抑扬顿挫和谐悦耳齐读

4、谁能任选一副春联读出它这个特点。个别、集体

5、读了这么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春联,使我们感到了一种声律美。

板书:声律美

(四)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

2、L出示:开耷有益齐读卷有两种解释(l)试卷(2)书本清为它选择正确的解释。你能说说开卷有益是什么意思吗?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板书:值得一学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抄写课文中的五副春联。

板书

内容 各种各样

30 春联

对仗

特点 值得一学

声津美

篇7:《“东方之珠”》说课设计

《“东方之珠”》精品说课设计

说教材

课文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发介绍了香港的重要地理位置以及它的美丽与繁华。第二至五自然段从“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三个方面具体地介绍了香港。第六自然段点明了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首尾呼应,中间4个自然段都能紧扣开头第一句叙述。

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如第二自然段中运用了“漫步在……沐浴着……倾听着……真是舒服极了”的排比句式,仿佛把读者带入到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举世闻名、碧波荡漾、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五颜六色、奔流不息”等词语运用得恰如其分,给读者如临其境的感觉。课文除了运用排比写法外还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景物更加具体形象,“成了……”、“……像……”、“……如同……”、“……真是一颗……”等比喻句的不同表达,使的语言显得丰富多彩。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仿照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中心名写一段话。

3.能说出香港被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能从网上查阅关于香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

二、教学重点

本文文字优美,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应将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重点。

三、教学准备

制作《东方之珠》专题站。

篇8: 《绝句》说课设计

《绝句》说课设计

【教材说明】

《绝句》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鄂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的古诗诵读。《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作品,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同学分析】

二年级的同学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扮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

【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必需面向全体同学,使同学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从同学的角度和课程阶段目标和教材特点,初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学会生字。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朗读时间活动,训练同学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同学热爱自然的情感。

【设计理念】

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同学有感情朗读的重要前提,联系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上,结合画面让同学体会意境,在评价朗读中来提高同学诵读能力。

【教材说明】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现古诗内容。

【教学战略】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采用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根据以上分析,设计了情境激趣――自读古诗――感悟意境――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一、情境激趣 揭示课题

1、播放春景,引导想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春天是美好的季节,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我们边听音乐,边去找一找春天的足迹。引导同学想象。[1] [2] [3] 下一页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