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13篇新人教版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6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第91-94页有关加法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
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二)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23+31 32+39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 4.(选加法做。)
五.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3页。练习十九第1、2、4题剩下的减法题和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比、分析、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不是很想去春游吗?上一节课,大家已经同心协力扫除了一个个障碍,今天如果再能扫除一个障碍,去鸟岛的船就可以起航了。
二 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
1 出示第93页情景图后,说一说已经掌握了哪些数学信息,还有哪些问题要解决?
2学生提问题。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二(1)班和二(2)班上船后,还能上几人?
(2)二(3)班上一些人后,还剩多少人?
三 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选择的板书)
(二)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
2、练习十九1、2、4(剩下的减法题目)。
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练习十九第七、八题。
六、全课小结。
七、布置作业。练习十九第五、六题。
www.cn910.net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6、97页例3、例4。“做一做”1、2两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理,能正确计算有关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受到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相同数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相同数位相减不够时,要向前一位退一再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32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32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一个数的百位是5,十位是8,个位是0,这个数是多少?它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2、5个百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这个数里有多少个十?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3。
1、察第96页收集矿泉水瓶情景图,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80+340
3、学生自主探索180+340的计算方法。
4、小组讨论交流180+340的计算方法。
5、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选择学生的多种算法板书。
6、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
7、尝试练习:第97页“做一做”1、2题有关加法。
(一)学习例4。
1、通过提问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多少个得出:340-180
2、学生思考怎样计算340-180。
3、小组交流、讨论340-180的方法。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板书。
5、这么多种计算方法,你最喜欢用哪种?
6、尝试练习:第97“做一做”1、2有关减法。
三、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 1、3、4、5题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 2、9题。
www.cn910.net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 下册)>>第98页例5和做一做,练习二十第6-12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 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下面的各数最接近哪个整百数?
598 312 405 819
2.口算。
400+500 300+400 600+200 100+800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观察第98页学生收集矿泉水瓶情况表,发现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
2.让学生讨论小精灵提问题的意思从而引出估算。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估算。
3.谁能解决小精灵的问题?学生自主探索解答方法,然后再进行交流。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尽量让学生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现出来。
5.通过对各种估算的对比,学会合理估算。
6根据第98页图表,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7.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三.挑战赛。
第98页做一做。
四.联系实际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2同桌同学讨论完成练习二十第7、8两题。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预测第二天进货情况。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练习二十10、11。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 第102-10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出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
2通过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以及估算的策略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 .学生独立完成第102页第1题。
2.指名算得对又快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复习笔算。
1问: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同桌同学互答。
3.教师综合归纳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4学生完成第102页第2题。(要求计算要认真)
三.复习估算。
1猜一猜,这些数接近哪个整百整十数?
老师说数,学生猜。
2.估算。
792+186 587+412
629-348 436-247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完成第102页第3题。
四.数学活动。
1.口算练习。
一人说算式,一人说得数,在相同时间内说得又多又对的老师发给奖品。
2.笔算练习。
(1)教师给出一些数写在黑板上。
180 360 450 340
(学生两人为一组,一人用以上的两个数来出加减法题目,另一人计算,每做完一题后,两人互换角色。
(2)自己想一些数做做看。
3估算练习。
(1)学生讨论,怎样估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104页-10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体的轻重。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到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
教具准备 磅秤、盘秤、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怎么办?
2重量单位有哪些?
一.估一估物件的重量。
1一颗小纽扣、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分别有多重?
2先让学生估一估,再用天平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二.比一比物体的重量。
1三个同学为一组,拿出自己的书包,先分别掂一掂,估一估到底哪个书包重?
2 用盘秤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四.秤体重。
1教师指导学生怎样看磅秤。
2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后,再进行活动。
(1)一组同学秤体重。(学会看秤)
(2)一组同学做体重的原始记录。(通过记录称体重的结果方式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3)一组同学用背一背同学来体验各种不同的体重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概念。
(4)以上各项各小组轮流进行。
(5)学生讨论、交流,从你们的记录表中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能统计出什么?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署作业。
教材说明
这部分教材主要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内容。主要内容有: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相应的加减法估算。
前两部分内容的复习,教材主要结合教科书第102页的第1、2题进行。通过具体计算,让学生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估算教材结合第3题进行复习,教材创设了学生看木偶戏,需要估算一、二年级同时观看能不能坐下的情境,让学生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以及估算策略的灵活性。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复习口算时,做完题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口算步骤),并说一说口算中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等。
3.复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可以让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如用口算的,在把几百几十归结为两位数计算后,要注意得数后面别忘了加0;用笔算的,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如果是进位加,在加百位上的数时,别忘了十位上进上来的数。
4.复习估算时,要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只要合理就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符。
5.关于练习二十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一个口算练习活动。练习时,可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
第2题,练习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给出几个几百几十的数,让学生将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可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可以先由教师出数,学生算;也可以学生出数,相互数。
第3题,通过比较上海广播电视塔与中央广播电视塔的高度,既培养了估算意识,又让学生了解两个电视塔的高度。
教学内容:教材70-71页的例1一例3,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十九的习题。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用坚式计算三、四位数的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2.理解并掌握三、四位数的笔算加法法则。
(二)能力训练点
l.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德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三、四位数的笔算加法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进一。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例1的信封图。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卡片出示,学生判断正误)
50+ 70 300+ 600 800+400 90+ 30 2.求38加 25的和,用坚式该怎样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3.指板书提问:笔算两位数加法时,列竖式时首先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笔算加法,三、四位数的笔算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2.教学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l)教学例1(不进位加法)
①教师出示例1的信封图片:先出示10个一扎的,(教师在磁力板上贴出4扎);再贴上3个单张的。提问:这里一共摆了多少个信封(243个)教师再贴信封,问:第二行贴了多少信封?(132个)共摆了多少个信封?怎样列式?
②借助信封图,让同学们说说怎样算出有多少个信封,为列坚式做准备。从学生想法中选择最优答案:单个和单个合起来,10个一扎和10个一扎的合起来,100个一扎的和100个一扎和合起来。
③引导学生列竖式。
教师引导:(教师根据板书的提示)怎样用竖式计算243和132的和呢?先想一想两位数笔算加法的列式方法。这道题怎样列竖式?
④教学笔算方法。
A、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想一想这是几位数加几位数,这个竖式该从哪位算起?学生试做。
B、集体订正,强调:三位数的笔算加法也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教师板书: 270+ 58=
提问:270+58该怎样列竖式,又该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操作计数板:先摆出第一个加数270,(提示学生整百和整十的分开摆)。在270的下面摆出58。
②启发提问:
A.怎样列坚式,5和8分别写在哪里?为什么?(使学生知道: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B.在坚式中该怎样写呢?
C.从哪位算起?你发现了什么? (十位相加满十)
D.让学生尝试计算。
③完成做一做,把结果直接写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详尽说是怎样计算的。
(3)教学例3
① 指名列出横式、竖式。
讨论:刚才例2你们发现了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一,这道题目你又发现了什么?
思考:百位应怎样算?学生自己完成。然后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提示学生把横式上的结果填好。
3.小结:
概括三、四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齐读法则。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基本练习:(小黑板出示)
(l)口述结果,教师板书在小黑板上,学生判断正误。
(2)笔算下列各题,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238+ 326= 1629+ 527= 715+ 8605=
(3)填空:一个加数是239,另一个加数是6805,和是( )。
2.发展题: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的和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笔算三、四位数的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例1: 2 4 3
+ 1 3 2
3 7 5
例 2: 270+58=328
2 7 0
+ 5 8
3 2 8
例 3: 809+ 3764= 4573
3 7 6 4
+ 8 0 9
4 5 7 3
加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例4,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中的习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加法验算的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在原竖式进行验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片)
30+ 70+ 10 50+ 60+ 10 200+ 500+ 100
200+300+ 100
2.坚式计算,把例3中两个加数调换位置相加。
3.讨论:你们从中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让学生知道:用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计算,可以知道原来计算得对不对。
我们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如果两次计算结果一样,说明我们计算的正确,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验算。
今后我们进行加法计算时,要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养成好习惯,提高
计算的正确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2423+856=
2.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3.启发学生进行验算。
4.提示学生,不写第二个竖式,是否也可以验算,学生讨论:
使学生明确:也可以用原来的坚式,把每位上的数从下到上再加一遍。
5.反馈练习“做一做”第3题。
6.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基本练习
计算练习二十第2题的前两题,口述验算(两种方法)
2.综合练习
投影出示练习二十第1题
小组竞赛看哪组做得正确,练习二十第3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明确:今后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题目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坚式;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觉地验算,可以在原竖式上验算。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二十第2题的后两个小题
2.练习二十第4题
六、板书设计
加法的验算
3764 + 809= 4573
3 7 6 4
+ 8 0 9
4 5 7 3
例 4 2423+ 856= 3279
2 4 2 3
+ 8 5 6
3 2 7 9
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75页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二十一中的1-7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掌握连续进位加的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通过类推,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连续几次运用进位加。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练习二十一第3题
2.笔算(指名板演)
385+ 705= 596+ 83=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复习了口算和不连续进位加的笔算,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计算方法。如果把笔算的第一题改变一下数字,会发生什么情况?你还会计算吗?
2.教学例5。
出示例5:求385和765的和。
让学生自己试算。
同桌讨论:在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订正时,使学生明确: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不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都要把进上来的1加上。
2、“做一做”第2题
3.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二十一第2题,订正时并说一说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分组练习,练习二十一第4题。
四、全课小结
师生针对计算过程和应注意问题共同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5-7题
六、板书设计
连续进位加
例5 385 + 765= 1150
3 8 5
+ 7 6 3
1 1 5 0
连加
教学内容:教材78页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二中的第l-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比较熟练地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
2.进一步运用凑十法进行加法的简便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初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三个数连加笔算方法及凑十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三个数连加。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连加口算,粮食图,学生用的空白没影片若干张等)
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分别出示)
6+4+9 7+4+3 6+2+4 6+8+2 3+6+7 6+5+8
口答结果,并说出算理。
指名口答得数,并说出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找出简便的算法。
强调:以后口算几个一位数连加时,能简算的就简算。
2.用竖式计算
88 + 185 97 + 105
指定两名学生在小黑板上计算。
集体订正。订正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重点强化“满十进一”的法则。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教师投影出示粮食“口袋”图片。
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根据图意列算式,
使学生口述:有三袋粮食,分别重88千克,97千克,105千克。求一共重多少千克?
列式:88+ 97+ 105=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个数连加的新方法。(板书课题:连加)
2、回想:按照以前学的怎样笔算三个数连加。
启发学生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引导学生明确: 用两个竖式计算,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得出的结果与第三个数相
加。或者把两个竖式连着的简便写法。
3、点拨算法:
教师:以前计算三个数连加要用两个竖式计算。从这节课起,为了简便,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教师进一步强化,写竖式时也要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也是从个位加起。
4、学生试做。
让学生动笔试算,如果在计算中发现问题同桌可以商量。
教师巡视,搜集反馈信息。
5、指导算法。
提问:在计算时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明确:
个位上的三个数相加,和满20,向十位进2。
引导学生小结: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提问:三个数相加,有没有向前一位进3的可能?
学生讨论后回答。
引导学生知道:
最大的一位数是9,三个一位数相加的和最大是27,所以最多只能向前一位进2。
6、反馈练习。
( l )教师板书例 7 702+ 2984+ 368=
( 2 )引导学生交流,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
1.三个数相加,能简算地要简算。
2.三个数相加,和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教师巡视,如果发现问题考虑的不全面,教师可适当提示。
汇报交流情况。
(3)学生尝试计算。
(4)让学生说算理。
启发学生表述: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
完成94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分组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文字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一个坚式计第三个数连加,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有时还可以用凑十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4题。
六、板书设计
连加
例 6: 88+ 97 +105 == 290(千克)
8 8
9 7
+ 1 0 5
2 9 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材说明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5个例题。
情境 例题 教学内容
上船情境 例1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
例2 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
收集矿泉水瓶 例3 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笔算)
例4 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笔算)
例5 加、减法估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与计算起了铺垫作用。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见下表)。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例如,一位数除多位数,试商时从被除数里减去除数和商的积,如果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比较熟悉,就能较快地判断出余数的大小以及商是否合适。
100以内的计算口算
口算
一年级(下册) 笔算
二年级(上册) 口算
二年级(下册)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10+20 30-10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5+3 24+9 35+30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35-2 36-8 35-20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是新增加的内容。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学习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而且还为后面学习多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做准备。
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下面一些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本单元遵循这一原则,为计算教学设计了坐船出游、收集矿泉水瓶等情境。使学生一方面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受到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本单元仍然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既呈现了口算方法,还出现了在脑中想竖式的方法;在教学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还出现口算的方法。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
3.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随着计算内容的进行适时安排一些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点,前面在二年级上册在100以内的加、减法中已经正式出现过估算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教学的,如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都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如23+31,可以分解为:23+30=53,53+1=54。而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因此教学时,应注意相关内容的复习。
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内容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是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3.这部分内容可以用6课时进行教学。
课题:连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凑十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连加”】
1.板演
请同学说计算过程,最后说说笔算加法的法则,教师贴出: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口算
6+8+2= 5+7+9= 3+7+5= 6+7+4=
1+4+9= 3+5+5= 4+8+6= 8+9+2= 8+7= 7+6= 5+8= 4+6=
9+5= 7+5= 3+8= 4+7=
找两名程度差不多的同学,同时做左右两组口算,问左边做得快的同学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快.(左边把能凑成十的两个数先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这样算得快)看右边一组,问:从得数上看与二十以内的口算有什么不同?(10以内的两个数相加得数永远不会超过20,而三个数相加,就有可能超过20了)
4.小结引出新课
师说:两个数相加的笔算加法这部分知识大家掌握得很好,如果三个数连加你还会计算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连加.(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6【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出示袋子图
(2)看图说图意,列出算式88+97+105=
师说:以前我们算三个数连加,要用两个竖式,从这节课开始,为了简便,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3)教计算方法
师说:谁能把它写成竖式的形式?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写.教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总结:以前我们学过两个数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1,现在个位三个数相加满20,就要向十位进2.那么笔算加法的法则第三条应该怎么改一改呢?教师用红笔在法则第三条上改:
板书:(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2.反馈练习.【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教师板书 702+2984+368=
(2)引导学生交流,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
①三个数相加,能简算的要简算.
②三个数相加,和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教师巡视,如果发现问题考虑的不全面,教师可适当提示.
(3)师生共同计算.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个位时,先把个位上的2和8加起来得10,再加上4得14.
教师同时用彩色粉笔把2和8用括线连起来,在得数的个位上写4,向前一位进一.
板书:
计算十位没有简便算法,学生直接口述.
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百位时,先把百位上的7和3加起来得10,9和进上来的1加起来也得10.
教师用彩色粉笔按回答顺序画括线.两个10合起来是20,在得数的百位上写0,向千位上进2.教师板书:
千位上结果是4(竖式板书完整)
引导学生归纳:计算连加法,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
启发学生表述: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教师同时板书).
3.小结
师说:今天我们学的新知识是连加.做连加的题,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先想一想怎样算简便,再口算
6+4+7= 8+9+2= 7+5+5=
15+3+5= 9+7+1= 23+9+7=
2.做一做
3.练一练
这四道题可进行比赛,让学生想办法,用凑十法把题算得又对又快.
课题:应用题的对比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游戏活动,创设情境.
(1)启发学生根据两组人数不同的条件,提出问题,并口头解答,使学生明确,可以提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乙组比甲组少几人?
(2)通过游戏,互相议一议,你知道了什么?
数量关系一样,只是问法不一样.
②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少的.
③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多的.
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限制,但教师重点训练①、②两种类型.
2.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1)用学具摆一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2)同桌互相交流,知道了什么?
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操作和口述.
(二)探究新知
1.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出示例12.
2.小组活动.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通过讨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二题已知的第二个条件.两题都用减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填空(课本).
(2)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
独立填在课本上,订正时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随堂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8题.
分组练习,组长带领同学订正.
2.练习二十四第3题改编为接力计算.
布置作业
1.有手风琴76架,电子琴比手风琴多18架。有多少架电子琴?
2.有电子琴94架,手风琴比电子琴少18架。有多少架手风琴?
板书设计
1.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1)主题图的教学。
教材在第91页呈现了二年级同学准备坐船“去鸟岛”的热闹场景。图中给出了二年级四个班各班的人数和船的限乘人数,为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提供现实背景。
教学时,可用挂图、投影或课件形式出示该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给出了什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
(2)例1的教学。
例1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其情境图是主题图的继续:二(1)班、二(2)班两个班正在上船,老师在问:“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小精灵也在问:“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教材从解决老师和小精灵的问题入手引出两位数的不进位加(23+31)和进位加(32+39),并通过对话形式给出了两个学生的不同口算思路,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两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老师和小精灵的问题,由此列出算式23+31和32+39。然后让学生试算23+31,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适当提示:怎样才能改成已学过的口算呢?23可以看成哪两个数的和呢?那么该怎样加呢?引导学生探索出口算方法。可能学生会想出不止一种算法,对于不同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比较,了解它们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选用适宜的方法进行计算。对于32+39可直接让学生进行试算。之后,让学生解答自己对主题图提出的问题,并交流计算结果以及思路。
(3)例2的教学。
例2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其情境是例1的发展:二(1)班、二(2)班全坐下后,船上还剩一些位置,教师问:“还能上几人?”之后小精灵问:“二(3)班上一些人后,还剩多少人?”由此引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并呈现了学生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包括在脑中想竖式计算),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由于两位数加、减算理基本相同,通过例1,学生已了解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思路,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索解题思路,对于不同的方法,教师要给予鼓励。
“做一做”中的题目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巩固练习,教学例1之后可以选择其中的加法题进行练习,其余的题可以配合例2练习。
(4)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开始学生可能比较慢,所以最初的练习要注意正确,不要强求速度,还可以适当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步骤,以后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如准备一些式题卡片)经常带着练习。
(5)关于练习十九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通过生动的保龄球击球瓶形式,练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练习时,教师可以先说明题意,再让学生计算。
第3题,是实际应用的问题。教材给出了4件商品的价钱,让学生计算买两件商品要用的钱数。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按教材给的示范,计算阿姨买一个台灯和一个闹钟一共用的钱数,然后再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计算。
第5题,通过抽拉学具练习两位数加、减法口算。练习用的学具,可以让学生按照教材的式样自制。练习时,可以两个同学一组,每人1题轮流进行练习。
第6题,采用活泼的小动物接力赛的形式,练习两位数加、减法。这种练习可以用游戏方式进行,教师让两组学生进行接力比赛。
第7题,通过一个收集易拉罐的情境,练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同时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第8题,结合学生打篮球的情境,让学生用两位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题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除了计算教材上提出的问题外,学生还可以根据图中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科书第96页上面呈现的是一幅学生爱护环境,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境图:学生有的在捡矿泉水瓶,有的正将收集的情况记录在表里。教材通过解决从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引出例3、例4。
(1)例3的教学。
例3教学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教材以上面的情境图为实际背景,从“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引出解决“第一周、第二周共收集了多少个”的问题,列出算式180+340。教材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以两位数加为基础的几百几十加的口算、笔算方法,并以一个学生的疑问:“为什么百位上不是4?”引起对笔算中应注意的问题的思考。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例3上面的情境图,描述一下图中展现的活动内容,看一下小朋友们都说了什么,“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要计算什么,由此列出算式180+340。然后分小组讨论怎么算,教师也可适时点拨: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答?由于前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学生已接触过转化的方法,这里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可能有的会想到把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十,转化为两位数加两位数来口算,也可能有的会想到列竖式计算。不管哪种方法都应让学生说说算理,同时提醒学生各种算法中应注意的问题。如笔算可通过启发性的问题:“百位上为什么是5,而不是4?”引起学生对进位时应注意的问题的重视。之后,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尝试一下其他算法,通过对照、比较选择出适合自己的算法。
(2)例4的教学。
例4教学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教材仍然以例3上面的情境图为计算的实际背景,从解决“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多少个”的问题,引出340-180。计算方法探索的过程教材采取了与例3相同的方式,仍然呈现了口算和笔算的两种方法,同时以启发性的问题提醒学生笔算减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做一做”中的两道题,是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混合练习。第1题,教材直接列出竖式让学生笔算。第2题,只给出了横式,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教学完例3,可以选择两题中的加法题进行练习,剩下的题可以配合例4。
3.估算。
例5教学估算,仍然以收集矿泉水瓶为现实背景。教材给出一个表,表中呈现了学生四周收集的矿泉水瓶的数量,通过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引出估算(见下图),让学生探索解答方法,同时解决“大约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500个可以送一次)。教材给出了两对学生的不同解答策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估算,再进行交流,教师尽量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到:(1)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计算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不同,如,估算第三、四周一共收集的个数,如果把192看成200,219看成200,估算结果是400个;如果把192看成190,219看成220,估算结果是410个。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只是一种稍微粗略些,一种稍微精确些。(2)在解决问题时,估算、精确计算可以根据问题适当采用。如,解决“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时,可以用估算;在解决“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时,可以精确计算。
最后,教材还提出:“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提示教师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培养合理运用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做一做”是加、减估算式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估算时,可以把估算结果写在书上。交流时,要说一说估算过程。
4.关于练习二十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4题,是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第5~8题是加、减法估算,第9~12题是混合练习。
第1题,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笔算,要注意学生在对位、进位方面的问题。
第2题,以种树为题材,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里只有一个问题,练习时,还可以让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如今年比去年多植多少棵),或者改变题中的数据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既增加了练习的密度,同时又使学生受到绿化环境的教育。
第3题,用开小火车的形式,练习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计算,也可以用游戏的形式,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第4题,借助小明在一年间眼镜度数的改变,练习几百几十的减法,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爱护眼睛。此题应让学生通过计算,体会其中的用意。
第5题,以富有兴趣的小猫分鱼的形式,练习加减法估算。练习时可先让学生估算出鱼身上算式的得数,再用连线的方式把鱼分装在两个筐里。
第6题,通过计算从北京到大连的火车票比飞机票便宜多少钱,让学生体会估算策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7题,给出两种商品的价钱,判断妈妈的钱买这两种商品够不够,让学生通过解决这种实际问题,学习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估算策略。此题有多种不同的估算策略,如将两种商品的价钱245、187,看作250,190或200,200甚至是250,180,其中看作200,200的估算结果是400,与实际情况不符,这时需要通过交流、讨论,判断结果的合理性,调整估算策略。
第8题,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题,让学生估算一本书大约还有多少页没看。教材通过学生的自言自语给出全书的页数,通过翻开的书上显示的页码给出已看的页数。此题的第二个条件比较隐蔽,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
第10题,计算两个年级共需要多少个一次性的注射器,其内容是学生生活中的事。学生可能对一次性注射器不太熟悉,练习时,教师可作适当说明。
第12题,是联系生活实际的估算题,要求估算冷饮店一天卖出的冰棍和矿泉水的数量。学生估算出结果后,可以引导学生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预测冷饮店叔叔第二天两种冷饮的进货情况。如,矿泉水比冰棍卖得多,第二天矿泉水要多进些。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下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计。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4、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大致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二、根据回答整理:
1、米和厘米是我们测量物体时常用的长度单位。米用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厘米用来表示比较短的物体。它们的英文分别是:m和cm。
2、回忆1米、1厘米到底有多长。
你还记得1厘米到底有多长吗?1米呢?
①用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表示1厘米。
②说说生活中哪有1厘米长的东西?如:手指宽度,方格边长,订书钉长度,语文书厚度等。
③具体估
请大家拿出口算本,用你的手指估一估口算本的宽度。
④反馈,两种估法
学生投影展示:
一个手指估
两个手指交替估
哪种方法好呢?为什么?第二种更准确。
⑤用尺子量一量,口算本到底有多宽。新 课 标 第一 网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0刻度对准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0不见了怎么办?
谁估得最准?
3、那1米有多长,你还记得吗?
生张开手臂。
是的,1米大约是我们两只手臂张开的长度,有些小朋友可以手握住拳头,有些还要稍微收拢一些。
练习:填上恰当的单位名称
(1)、一本书厚约1( )
(2)、电脑屏幕长25( )
(3)、讲台长约130( )
(4)、一棵大树高约5( )
(5)、一幢大楼高20( )
(6)、跑道长400( )
4、厘米与米的关系。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400厘米=?
5米=?
知道这个关系,我们就可以进行计算了
①1米-1厘米=( )厘米ww w. xkb 1.c o m
1减1不是等于0吗?
为什么不能直接减?单位不一样
那怎么办?统一单位再减。
②1米+1厘米=( )厘米
③弟弟身高86厘米,他再长( )厘米,正好是1米。
你是怎么想的?
1米=100厘米
100厘米-86厘米=14厘米
三、复习线段
师: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出示线段。
1、线段有什么特点?
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的,一条直直的线 。
2、画线段
①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②同桌检查是否画对了。要注意什么?端点、直、量一量。
③画一条比3厘米多2厘米的线段。检查。
3.出现错例判断四、独立练习
长度单位专项训练。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认知结构,并能合理、灵活地进行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2、提高学生归纳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4、培养正确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00以内加减法知识的整理以及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猜测:你们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现在老师告诉大家我的年龄和×××同学的年龄加起来是38,我几岁?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2、揭题:小朋友们用数学的知识算出了老师的年龄,真能干。这其实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百以内的加减法,这个学期我们继续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对本学期学的《100以内加减法》这一单元进行整理与复习,看看谁能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一知识。
(板书:100以内加减法复习)
二、系统梳理,形成网络
1、我们先来看看小朋友们整理得怎么样?(预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需要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的表格,要求每个学生早一天先各自独立地对本单元的知识作初步的整理和复习。)
2、全班整理完善表格,然后同桌交换一下表格,互相检查。
3、学生相互补充整理。
还有一条该怎么填?(随机而行)没关系,等一下我们肯定能找到。
三、分层练习,拓展提升
我们已经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下面老师要出几道题检查小朋友学得怎么样,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一)基础性练习
练习一:31+26 47+17 90-11
57-18 64+17 79-28
1、估一估(估算时应注意什么呢?)先估后算这样比较快。
2、算一算(比比谁是计算小能手?)
⑴你是怎么算的?
⑵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老师现在要变个小魔术了,看!这些算式就变成了什么?
练习二:31+26-18= 47+17+17= 90-11-28=
1、估一估
2、算一算
(二)综合性练习
小朋友做得真棒,下面老师奖励带大家去儿童乐园玩一玩。
1、课件出示:
(比太空船便宜9元)
2、这张价目表你能看懂吗?
小火车的价格怎么算?
完整表格:现在你知道这条毛毛虫应该填什么了吗?
3、老师玩了两项刚好花了50元,猜猜我玩了哪两项?玩一次太空船比木马贵多少?如果我玩了3项,还剩下1元,你猜我又玩了哪三项呢?你是怎么想的?
现在给你40元,你最多可以玩几项?有哪些玩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三)思考性练习
小朋友真会动脑筋,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数学摩天轮上藏着什么数学知识?
1、课件出示有数娃娃的图形:
问:仔细观察周围的8个数娃娃,想想中间藏着数字几?怎么想?
根据学生回答重点板书:30+40=70
25+45=70 →十位的2加4怎么会等于7呢?
34+36=70
50+20=70
2、大家的眼睛真亮,那你还能再创造一道□+□=70吗?
出现错误时,追问:怎么改就对了?还可以怎么改?
老师也想来写一写,(两道写完后问:你知道我接下来写什么吗?为什么想得那么快?
引导共同得出规律,并小结:看来我们在计算时不仅要学会算,而且要学会看和想。
3、机动:那你还能写□-□=70吗?(不允许写整十数)
四、课堂总结,回顾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到表格)你最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
这节课在小朋友的合作下,我们共同整理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表现真棒,在以后的复习中,小朋友也可以应用今天学的方法自己去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09页教学情境的录像片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发记录单。
种类 轿车 面包车 客车 货车
辆数
(2)学生记录。
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反馈时如果学生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学生研究如何记录才能完整。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1)学生分组讨论。
如果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2辆车,最多画几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
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组织学生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课前与学校卫生室联系,调查二年(1)班和五年(1)班的视力情况,完成统计表,并谈一谈对视力较弱的同学的建议,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利用多媒体出示“班级图书角情境图”。学生自己观察,独立完成。对要增添的书的建议,组织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这道题以作业的方式完成,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二年级全体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明确长时间看电视有害健康,要注意用眼卫生。
复习内容:20以内的加减法、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复习目标:
1、通过自主分类与梳理,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知识。
2、提高学生的整理、分析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复习重点:对知识进行整理,回顾计算方法。
复习难点:区分各个类型计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复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
师:这节课老师又要带小朋友去数学王国了,你们高兴吗?要进大门,必须做出这些题目,你想试试吗?
课件出示题目:14-5= 16-9= 13-4=
12-8= 11-6= 9-6=
3+5= 7+4= 5+8=
学生口答完,师:大门开了,看,智慧爷爷来迎接我们啦!
二、知识整理。
师:智慧爷爷要带我们去一个美丽的大草坪,哎哟,草坪上有很多的卡片,很杂乱,我们去捡起来,让大草坪重新美丽,好不好?原来这些卡片上是些计算题呀,没关系,我们能把它们算出来。让我们小组合作,每人做3题,把它们算出来。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师:这些题目都是属于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1、请小朋友把这些卡片分成两大类。
(学生自主分类)
分完之后,请小组代表(两人)到投影上展示,并分别说一说每一类相同的地方,即分类标准。
可能有两种答案:
(1)加、减
(2)两位数与一位数 两位数与整十数
2、把每部分进行再分类。
3、观察一下,还有哪些是可以分成两种情况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请同学就各种小类型分别举例出题,指名说答案和计算过程,板书括号里的内容。
5、师:100以内的加减法除了这些类型之外,我们还学过哪些类型?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指名举例,并计算出来,说出计算方法。
练一练:看谁跑得快:
你能很快说出下面各题得数的十位是几吗?
31+6=□7 75-6=□9 74-20=□4
54+9=□3 37-8=□9 35+30=□5
一、综合练习。
1、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每人一张练习纸,上面是100以内的口算题)
师:小朋友们真棒,智慧爷爷带我们到智慧乐园去玩一玩。
连线。
2、我们先来到射击场,这些目标球上都有一个算式,请你说出算式的得数,如果正确,就能把球射中。小射手的本领大不大,谁想来试一试?(学生做题)
3、飞上太空。
这个游戏更好玩了,是飞上太空,只要你做对这些题目,就能坐上这架小飞机,飞到太空遨游了,谁来试试?
4、踩地鼠。
(1)54+6=50 ( )
(2)73-20=71 ( )
(3)一个加数是4,另一个加数是50,和是54。
( )
(4)23+30﹥53 ( )
5、智慧果。
师:想吃美味的智慧果吗?开动脑筋,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果实里的算式对了,就能把它们摘下来。谁先来试试?
( )+62=68
( )-40=53
76-( )=70
54-( )>50
四、全课总结。
师:小朋友们喜欢开动脑筋,在玩中又复习了知识,收获可真多。你觉得你在数不学王国里哪些地方表现很出色,或者你觉得哪个小朋友很出色呢?
第二课时:元角分的复习
一、填空题:
1.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角、( )角、()角。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分、()分、()分。
2.一张一元的人民币可以换( )张5角的人民币和( )张1角的人民币.
一张一元的人民币可以换( )张5角的人民币.也可以换( )张1角的人民币.
3.5=( )-5 ( )- 6 = 3 + 6 ( )+ 6 = 5 + 9
4.一个足球46元,小明:我带的钱正好够买一个足球,我最多带了( )张十元?
小红:我买足球付的钱全是十元的,我付了( )张?
5.一张50元可以换( )张20元和( )张10元。
45.一张100元的可以换( )20元的,也可以换( )张10元的。
6.26角=( )元( )角 100分=()元 3元6角=()角
7.一个数它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和是9,这个数字可能是( )、( )、( )。
一个数它的个位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2,这个数可能是( )、( )、( )。
一个数它的十位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大2,这个数可能是( )、( )、( )。
8.88左边的8在( )位,表示( )个( ),右边的8在( )位,
表示( )个 ( )。
9.个位是5,十位是3的数是( )。
二、选择题:
1.一个篮球的价格为( ) A:68分 B:68元 C:68角
2.一本字典的价格为( ) A:8元2角 B:8角2分 C:82分
3. 2角可以兑换成( )个5分。A:1 B:2 C:4
三、解决问题:
1.小亮买了一个练习本用去6角,他付出1元,应找回的钱是多少钱?
2.小红买文具用去9角,还剩1元1角,她原来有多少钱。
3.小兰有2元5角,买学具用去1元2角,还剩下的钱数是多少?
第三课时: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的复习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几何图形的认识。
2、一方面巩固钟表中整时和半时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教学重点:认识图形,并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图形
1、出示第116页第4题
(1)学生看书并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有几个?学生再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3)教师分别指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学生举起对应的几何图形。
(4)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说出每种物品是什么形状?
(5) 指名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出示第117页第5题
(1)学生看书并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2)问: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几个?学生再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3.对比
(1)教师拿出一个正方体的盒子,和盒子一个面大小的正方形,指名说出名称。
2)问:谁能说一说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3)用同样的方法观察长方体、圆柱的面各是什么形状?
(4)完成书上第119-120页第7、8题,集体订正。
二.认识钟表
1、拨钟,分组活动,让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每个整时和半时,小组中同学相互检查。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2、认钟,教师拨钟,学生认;指名拨钟,学生认。
(1)引导学生观察整时:时针和分针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稍偏了一点。告诉学生: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2)完成书上第120页的第9题。
同座相互说一说,指名说,并说一说为什么?
3、数字表示法
(1)问:你们认识电子表上的时间吗?请学生说一说怎么认的?如果我们要把钟上的时间跟电子表一样表示,你会吗?
(2)看书第117页第6题,学生在书上完成,点四人板演,集体订正。
三、小结
四.游戏:在盒子里摸图形,学生摸出来后,告诉大家这是什么?
第三课时:统计复习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二、教学过程:
(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测量过体重吗?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
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统计表(1):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
2、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电脑出示统计表(2)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集体进行统计活动,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4、讨论: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单位:千克)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
6、引导观察讨论大屏幕上的两个单式统计表与黑板上的复式统计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7、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2)二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8、你还能发现什么?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
9、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
(三)、整理数据,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
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万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中例4、例5有关5位数的认识。下面我就具体来说说本课教材的内容。
一、说教材
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这里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2、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课前调查有关南京长江大桥的信息、课件、计数器,练习纸即一张空的数位顺序表格。
三、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的具体特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从已知到未知的方法。
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万以内数的知识,这是学习本课内容的重要资源和必备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数学活动自主参与法。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让给学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数一数、拨一拨、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和紧张有趣的活动中,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培养能力、发展数感。
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教师要重视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发现、表述、应用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
一、课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复习,更好的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熟练地口算,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
四、教学难点:熟练地口算,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等。
六、教具:小黑板、挂图等。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关键: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到商店买过东西吗?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买东西的游戏,
好吗?
生:(齐答)好!
师:1枝钢笔8元钱,1枝圆珠笔2元钱,你打算带多少钱去买这些东西?
生:10元钱。
师:1本书6元钱,1个笔记本4元钱,你打算带多少钱去买这些东西?
生:10元钱。
评析:游戏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设计要合理。“带多少钱”与
“花多少钱”是不同的概念,课前教师准备一点儿零钱,游戏时让学生独立计
算买两样物品“花多少钱”。
二、新授
1.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我们再取买两样东西,请看大屏幕。(电脑
显示:书包36元,彩笔8元)
师:要把这两样东西都买回去,你大约得带多少钱?
生:我认为应带39元钱。
生:我认为应带44元钱。
师:那么我们应付给营业员多少钱呢?请大家好好想一想。
生:我认为应付给营业员44元钱。
师:你能把不能列一个算式?
生:36+8=44(师同时板书:36+8=44)
师:那么这个44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学生相互说,教师巡视、倾听,并对学习困难者给与指导,然后组织全
班讨论。)
生:我是用个位数加个位数,十位数加十位数计算的。个位:6+8=14,十
位:3+1=4,结果是44。
师:还有没有其它算法?
生:我是用竖式算的。(师请生把竖式写在黑板上)
生:我把36看成40,加上8等于48,然后再减去4就等于44。
师:把36看成40,这样多加了4,所以最后要在减去4。嗯,很好,请同
学们为他鼓掌。(生鼓掌)
师下面我们一起用摆小棒的方法算一算结果。
2.引导学生摆小棒,明白算理。
师:请同学们在左边摆36根小棒。边摆边说你是怎样计算36+8的,小组
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摆小棒,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然后组织全班讨论)
生:我先摆3个10,再摆1个6,然后再摆1个8,6+8=14 ,再加上3个
10,一共有14+30=44(根)
生:我在左边放30根,中间放6根,然后从右边的8根里拿出4根放在中
间的6根里,这样中间就有6+4=10(根),再加上右边剩下的4根,一共是
30+10+4=44(根)。
师:我从左边的36根里拿出6根,然后从右边的8根里拿出4根,把它们
捆成一捆,然后把左边剩下的30根捆成3捆,这样一共有几捆?
生:4捆。
师:4捆加上剩下的4根一共是多少?
生:4捆零4根,是44根。
3.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
师:我们用刚才的方法先算几道题。(出示29+8,4+46,55+7,5+39)
(生一一解答)
师:我们从刚才这四道题中任选一题,列成竖式计算,行不行?算完的小
朋友你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生列竖式计算,并相互交流算法)
师:大家一起看4+46=50这道题的竖式。原来十位上是4,怎们后来变成5
了?
生:个位上4+6=10,40+10=50。
生:个位上4+6=10,满十就应向十位进一,所以十位上变成5了。
师:答得非常好,这是因为个位上满十,需向十位进一。
评析:情境仍然是购物,但组织教学的形势却是一问一答,留给学生的空
间小,时间短。教师可以这样设问:“购买这两样物品需要多少钱,请同学们独
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方法好。”教师参与
小组讨论。用摆小棒和列竖式的方法来计算应是学生的自然选择,如果所有小
组中没有出现这两种重要方法,教师可在小组中适当指导,再让小组代表向全
班汇报,其他学生评价和改正。
4.联系实际,应用于生活。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不错,我决定在带你们去买些东西,这次老师还给你
们每人发30元钱。你们可以想一想,30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
(电脑出示:书包30元,玩具小汽车20元,望远镜15元,魔方10元,
电话机40元,小球5元,帽子5元,玩具小熊10元)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你们都想买什么?记住每人只有30元钱。
(生在组内相互说,师巡视,倾听)
师:现在来听听大家都是怎么买的。(找一小组汇报)
生;我想买书包,书包刚好30元钱。
生:我想买小汽车,小汽车每辆20元,我还能剩下10元钱。
生:我想买望远镜和小汽车。
师:你花了多少钱?
生:望远镜15元,小汽车20元,一共是35元。
师:你只有30元钱,却想买35元的东西,怎么办?
生:那我只要望远镜,不要小汽车了。
师:老师想节约一点,要买两样东西,但还要花最少的钱,买那两样最合
适?
生:埋魔方和小球。
师:大家同意吗?这样只花15元钱,是不是花得最少?
生:我不同意,应该买小球和帽子,因为小球和帽子加在一起才10元钱。
师:对了,买小棒和帽子最省钱。当然实际购物时,首先要想的是需要什
么,然后才考虑应怎样节省。那么大家选来选去,怎么没选电话机呀?
生:应为电话机是40元,老师只给了30元钱,还差10元钱。
评析:这一购物环节应与前面有区别,建议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花30元钱
(可以更多一些钱)怎样选购自己喜爱或需要的物品,要求说出购买物品的名
称,一共花了多少钱,还剩下(或找回)多少钱。这样更贴近生活实际。
三、深化练习,做教科书的做一做。
十、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领会文中三位小朋友画风的方法,学习他们互相启发,相互学习,敢于创新的精神。
3、使学生懂得要善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领会文中三位小朋友画风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们懂得要善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学习他们互相启发,相互学习,敢于创新的精神。
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这课书的生字词,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
1、齐读生词。
2、指名读生词。
二、感悟课文内容。
“宋涛、陈丹、赵小艺在一起画画。他们在洁白的纸上画了房子、太阳、大树,陈丹还在树上画了几只小鸟。”这时候,宋涛给大家出了一个难题。出了一个什么难题?他们是怎样解决的?同学们各自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在课文里找出答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难题 】 宋涛给大家出的难题是:“谁能画风?”
【解决】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漂浮着;
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呼呼地转。
陈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宋涛: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3、从哪句话看出赵小艺画出了风?
探究: 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只见他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漂浮着。
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
A、男女分角色读文;B、“赵小艺眨眨眼睛”说明什么?C、你觉得赵小艺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我也会说。
仿照例子,说一说:
例:赵小艺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浮着。 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
赵小艺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呼呼地转。
我会说:“是风, 。”
赵小艺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呼呼地转。
我会说:“是风, 。”
陈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我会说:“是风, 。”
陈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我会说:“是风, 。”
三、深入理解课文。
三位小朋友通过动脑、动手,漂亮地解决了宋涛提出来的难题,你喜欢这几位小朋友吗?现在老师请几位同学扮演她们分角色读课文,谁愿意上来读?
在他们读的时候请大家认真听,边听边思考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你喜欢谁?为什么?
(1) 喜欢小艺。
A、 因为她第一个画出风。B、因为她爱动脑筋。
教师小结:是啊,在问题面前,小艺没有退缩,她开动脑筋,想出了办法,第一个画出了风,真是一个敢于动脑筋的好孩子,正是在她的启发下,陈丹和宋涛也画出了风。我们同学也应该向她学习遇到困难不退缩,动脑筋想办法。
(2) 喜欢宋涛。
因为是宋涛提出来谁会画风的?他敢想善于提问题。
(3) 老师喜欢丹丹。
因为丹丹善于向别人学习,改正了自己开始的错误认识,也画出了风,也很聪明。
是啊,其实三个小朋友都很可爱,都很聪明。我们的同学们也和他们一样聪明,相信你们也一定有办法画出风,对吗?
四、拓展练习(说说写写)
说说你想怎样画风?
我会画风,我想画 。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三位敢想敢做的小朋友,其实无论是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敢想敢做,每一种发明和创造都离不开大胆的想象和不断的实践,就拿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馆--鸟巢来说吧,它的设计离不开设计师大胆的想象,在建造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难题,它的成功建造离不开建设者的迎难而上和不懈地坚持,它的诞生已经成为奥运会的亮点,也成了北京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课文中的三位小朋友那样做一个留心观察、善于思考,敢想敢做的孩子,说不定下一个发明创造就属于你。
[《画风》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