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案(幼时记趣朗读)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为同学们精心整理了幼时记趣教案【10篇】,希望能够在作文写作上帮助到同学们。

幼时记趣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

第一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讨论、评价

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

课后学习: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二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学生活动:交流

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

1、教师活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

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

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

3、教师活动: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

1、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价

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1、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幼时记趣》教案设计 篇二

《幼时记趣》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幼时记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二、自主预习

1.作家作品

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今江苏苏州人,清代作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他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点。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浪游各地的见闻,以及他们的坎坷遭遇,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浮生六记》顾名思义有六记:一是《闺房记乐》;二是《闲情记趣》;三是《坎坷记愁》;四是《浪游记快》;五是《中山记历》;六是《养生记道》。

2.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沟壑(hè) 土砾(lì) 凹凸(āo tū)

怡然称快(yí) 庞然大物(páng) 项为之强(jiāng)

3.借助工具书,疏通加点词语。

张目:扩张。

必细察其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夏蚊成雷:像雷。

项为之强:“强”同“僵”,僵硬。

观之:观察这一景象。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作青云白鹤观:观赏,看。

称快:说,声称,这里是喊、叫的意思。

以丛草为林:把。“以……为……”,即“把……当作……”。

神游:精神,意识。

庞然:……的样子。

盖一癞蛤蟆: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4.把握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余]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余]私拟作群鹤舞[于]空。

③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则或千或百[蚊]果然鹤也。

④使与台齐。——使[之]与台齐。

⑤一日,见二虫斗草间。——一日,[余]见二虫斗[于]草间。

⑥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

(2)倒装句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3)被动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由“为所”引导的被动句,解释为“被……”)

5.积累成语。

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后形容人很精明,能够洞察事理。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怡然自得——形容心满意足、十分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庞然,高而大的样子。现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虚弱的东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脉络,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

明确:本文没有连贯的情节,以总分结构叙述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叙“物外之趣”。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记叙“物外之趣”。

2.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地说一说。

明确: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3.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丛草、虫蚁、土砾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到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内容探究

1.文中表现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①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总结:以上都说明作者充满童趣。

2.文中表现作者观小为大的丰富想象力的句子有哪些?各出现在哪一幅画面里?

明确: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观蚊如鹤)②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得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神游“山林”)③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驱打蛤蟆)

四、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丛草、虫

蚁、土砾

癞蛤蟆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五、课外拓展

查找资料,积累有关鹤的成语与诗句。

示例:成语: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或形容凄凉的景象。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其一〉

《幼时记趣》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朗读文言文

2、借助字典,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固定句式。

3、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2学情分析 评论 3重点难点 评论

二、教学重点

疏通文句,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

三、教学难点

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幼时记趣 评论

活动2【讲授】幼时记趣 评论

(二)作者简介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查预习

指名注音:童稚( ) 藐( )小 鹤唳( ) 凹凸( ) 沟壑( ) 庞然大物( ) 怡( )然称快 土砾( ) 项为之强( ) 癞( )蛤蟆

(四)正确朗读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活动3【活动】幼时记趣 评论

(五)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小组讨论,分段翻译

2、交流指正

活动4【练习】幼时记趣 评论

(六)总结,巩固

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到极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的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无实意。

昂首观之:代词,代指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成语: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通“僵”

省略句: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被动,译为“……被……”

(七)作业设计

1、同桌互相翻译全文

2、识记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复述本文作者的相关常识

2、指名解释相关字词

3、指名翻译相关语句

(二)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趣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三)分析文章

1、齐读第一段,说说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幼时乐趣的来源是什么?

(综述了物外之趣。客观:眼力好,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学习第二段,讨论“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心之所向 作青云白鹤观)

3、第三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来源是什么?

4、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中的“山” 、“树”指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5、齐读全文

活动5【作业】幼时记趣 评论

(五)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文章

2、观察身边的某件事物,思考它让你想到了什么?记录下来,明天找同学分享。

幼时记趣教案 篇四

知识与技能与难点

1、课内文言文阅读

2、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学重点

1、 学过的虚词的用法:之 其 而

实词:故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2、课内文言文详练

3、课外文言文拓展

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材全解》

教学方法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教研组长(签字) 校长(签字)

文言文

一:常见虚词的运用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四)故

1、 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课内文言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明察秋毫( ) (2)必细察其纹理( )

(3)故时有物外之趣( ) (4)私你作群鹤舞空( )

(5)项为之强( ) (6)又留蚊于素帐中( )

(7)作青云白鹤观( ) (8)果如鹤唳云端( )

(9)凹者为壑( ) (10)盖一癞蛤蟆也( )

2、 、一词多义。

(1)之:物外之趣( )(2)其:必细察其纹理( )

心之所向( ) 使其冲烟飞鸣( )

昂首观之( ) 常蹲其身 ( )

项为之强( ) 神游其中 ( )

观之正浓( )

驱之别院( )

(3)为:项为之强( )(4)以:徐喷以烟 (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以虫草为林( )

以虫蚁为兽( )

(5)而:拔山倒树而来( )(6)时:余忆童稚时(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时常有物外之趣( )

(7)察:明察秋毫( ) (8)神:神游其中( )

必细察其纹理( ) 神定( )

3、句子翻译。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5)以虫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8)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课外文言文拓展训练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恐已暮矣( )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③臣闻之( ) ④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后反思

本次课后作业 背诵所学知识 《幼时记趣》虚词

学生对本次课评价:

A+(105):老师备课特别充分,讲课特别生动,上课特别有效。

A(99):老师备课很充分,讲课很生动,上课很有效。

B(80):老师备课比较充分,讲课比较生动,上课比较有效。

C(50):老师备课一般,讲课一般,上课一般。

D(0):老师备课混乱,讲课水平低,上课没有效。

学生签字:

教师评定:

1、 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2、 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

教师签字:

幼时记趣教案 篇五

江苏泗阳中学课堂教学设计江苏省泗阳中学  葛庆中课题幼时记趣(两教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部分文言词能力目标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和联想,说出童年的趣事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观察的情感培养学生大声诵读进面感悟课文情趣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积累部分文言词,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环节个人备课过程教法学法点拔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见过蚊子和癞蛤蟆吗?你们喜欢吗?为什么?2.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新课学习1.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2.生字词拼读          稚  zhì         藐miǎo           鹤    hè        强 jiàng           淚  lì           怡   yí              凹凸  ào tǚ     庞páng                砾  lì           邱   qiǚ             壑   hè         3.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4.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 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5.特殊句式: a.省略句  使(之)与台齐     自己  驱之(于)别院   到 b.固定句式 以……为……       把……当作…… ……为所……       ……被……   6.学生翻译 7.师生纠正归纳小结1.男生读原文,女生读译文 2.这一节课我们掌握了哪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 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 2.熟记所学的文言虚实词及文章的意思    环节个人备课过程教法学法点拔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1.大声背诵课文(先一生,后全体) 2.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文言知识a.文言实词b.文言虚词c.固定句式d.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 研读课文1.导入:上一节,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 的大意,这一节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2.默读课文,思考(注意用四字短语归纳): 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3.小组合作学习用四字短语归纳:  a.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呢?b.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4.独立思考,用四字短语归纳:  a.“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b.你能用文中的语句说一说吗?5.根据课文所叙,大胆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作者的童年生活 会是什么样的吗?作者的童年生活,令你想到了什么了吗? 探究延伸1.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2.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你要能用文言写一写才高呢!)。 总结全文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 总结全文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 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作业布置1.熟练地牢记课文及文中的虚实词等 2.完成课后练习和练习册3.预习下一课:十三岁的际遇  板书设计物外之趣:                                        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                                  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7、 幼时记趣 篇六

7、 幼时记趣

7、 幼时记趣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古文叙事的方法。

2.体会生动有趣的语言特点。

二、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首先要反复朗读,弄懂课文意思,了解作者记述趣事的方法;其次体会作者生动有趣的`语言特点。

O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结构层次。

文章的内容,按总分顺序来安排,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回忆童趣。

第二部分(2-4):具体记述“神游”趣事。

第三部分(5):点题,收束全文。

2.课文的写法。

文章主要回忆童年的趣事。作者写自己儿时看见复蚊在飞就想象群鹤在舞;特别是第三段写在院墙处看见丛革就想象来到树林里,看见虫蛀就想象遇到兽类动物,看见突起的土块碎石就想象来到山丘上,看见凹着的就想象来到山谷里。这些记述足见作者儿时的“神游”之乐。

O问题与方法

1.记述趣事,绘声绘色,生动传神。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喷云端。

2“以……为……”句式。

以……为……,文中可译为“把……当作

三、学与练设计

O识记与理解

1.填空。

《闲情记趣》的作者是,_(朝代)_家。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幼时记趣》教案 篇七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xx

教学方法:xx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

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以……为

……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1、作业:

(1)抄写不认识的字

(2)练习二

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教学步骤:

1、复习: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所叙,你能说一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

8、作业: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板书设计: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

(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 篇八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叙写的童年生活中的乐趣。

2、了解细致的观察、奇物的想象对写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说本文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

2、指名解释相关字词

余 稚 明察秋毫 纹理 物外 强

素帐 唳 怡然 称快 凹凸

以……为 …… 邱 壑 神游 浓 拔山

“而”和“之”的用法

3、指名翻译相关语句。

二、学习分析课文内容,讨论:

1、齐读第1段,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幼时乐趣的是什么?总述了“物外之趣”

①客观:目力好 ②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浏览2-4段,说说共回忆了几件趣事?

①观蚊如鹤 ②神游山林 ③鞭打蛤蟆

3、学习第2段,分层次,讨论:

这段中“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

①“心之所向” ②“作青云白鹤”观

两个“果”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情景的逼真,想象给人带来的乐趣。

4、第3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是什么?

“细视” “神游” “以……为……”

(①观察细 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写什么事?“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一句中“山”“树”本是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6、齐读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板书设计:

欣赏群鹤舞空图

观蚊如鹤 热爱生活

物外之趣 欣赏青云白鹤图 富有想象

神游山林 喜欢探索

自然奥秘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翻译全文。

3.培养热爱生活以及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在老师的指导下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翻译全文。

三、教学难点

1.培养热爱生活以及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合作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PPT放映:童趣图

同学们,你们都做过上面这些有趣的事吗?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谁来说一说?看来同学们的童年生活都很精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讲到了作者的童年趣事。究竟是怎样的趣事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翻译全文。

3.培养热爱生活以及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思想感情。

(三)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填空:(先让学生介绍作者,后教师补充)(“名地时评作”)沈复(1763-1822),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其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艳,读之心醉”的评语。

2.读准下列加色的字(强调注意的拼音)

童稚(zhì)藐小(miǎo)鹤唳(lì)凹凸(āo tū)沟壑(hè)

土砾(lì)庞然大物(páng)怡然称快(yí)项为(wèi)之强(jiāng)癞蛤蟆(làihá ma)

(四)解释课题

幼时记趣

明确:“幼时”,说明作者写的是他什么时候的事情(小时候)?题目的重点是哪一个字(“趣”)。这个趣指什么?(趣事;观察的兴趣、乐趣;物外之趣)。所以这是一篇回忆作者童年生活的有趣散文。

(五)整体感知

(朗读要注意什么?明确: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板书:

1.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

2.师范读(要求生:听清字音、节奏、感情)

3.学生集体朗读(要求生:读出愉悦、高兴的感情。)

(六)疏通课文,理解字词句

(一生读,一生评价。要求生拿出练习本翻译重点字词。一生翻译,再集体翻译,朗读译文)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余:我张目:睁大眼睛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小的东西藐:小。藐、小、微都是小的。意思其:代词,它的

必:一定纹理:花纹故:所以

明确:我回忆童年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只要)见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①合作学习:2、3段。女生读第2段,男生读第3段。翻译2、3段,对不懂的字词句进行标记,可前后桌进行讨论。不能解决的写在黑板上,先同学帮忙解决,后集体解决。②集体翻译重点字词,生一人译一句译文,后集体翻译,朗读译文)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私:私下拟:比舞空:即“舞于空”,省略介词“于”

所向:指想象的景观则:那么获:或者之:指“群鹤舞空”的景象项:

颈,脖颈为:介词,表示原因,因为之:指“昂首观之”的动作强:通“僵”,僵硬素帐:白色的蚊帐徐:慢慢地以:用其:代蚊子作…...观:当作……观赏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怡然:喜悦的样子称快:喊痛快

明确: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我)昂着头看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景象)当作青云白鹤观赏,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高兴得(不停地拍手)叫好。

3.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于:在凹凸:高低不平丛杂:多而杂乱其:这里指自己齐:一样高以……为:把…...当作砾:碎石邱:通“丘”,土山神游:这里指在想象中游历其:指“我”想象中的山林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全舒适

明确: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子来,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聚的草当作树林,把昆虫蚂蚁当作野兽,把泥土瓦砾凸起的地方当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当作山沟,(便)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集体朗读。在练习本上翻译重点字词,一生翻译重点字词,集体翻译,朗读译文。)

4.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草间”的情景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山:搬开土山而:连词,表修饰关系盖:发语词,原来是而:连词,表承接,可译为“便”、“就”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方:正出神:因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神定:心神安定鞭:名词用作动词,鞭子用打驱:驱赶

明确: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大家伙,搬开“土山”,压倒“大树”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当时)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来,(便)捉住了这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集体朗读课文

(七)总结:

(八)布置作业

1.课外继续进行朗读,读出节奏和感情。

2.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趣事?

(九)附板书设计

(根据课堂板书)

《幼时记趣》教案 篇十

课题:《幼时记趣》课时:2课时主备人:王粉娥审核: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常用词的意义及用法,学会积累与归纳。

教学难点:(1)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法指导: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学习步骤:

课堂展示:

1、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强调重点:

(1)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2)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为所……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目标评估: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x藐小x鹤唳x凹凸x

沟壑x庞然大物x怡然称快x

土砾x项为之强x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项为之强

3作青云白鹤观

4以丛草为林

5拔山倒树而来

三解释成语并造句。

明察秋毫:

造句:

庞然大物:

造句:

四解释下列字,并说明用法。

之1)心之所向

2)昂首观之

3)观之正浓

4)项为之强

5)故时有物外之趣

其1)使其冲烟飞鸣

2)常蹲其身

3)神游其中而

1)拔山倒树而来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五找出下列句中表示“看”的词语。

1能张目对日x2必细察其纹理x

3定目细视x4见二虫斗草间x

5观之正浓x

六填空。

1沈复,字x,x代作家,著有《 》。

2作者回忆童年生活围绕x,记叙了x,

x,x。

七翻译句子。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复习: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

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你能说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目标评估: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9、教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1、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3、鞭打蛤蟆: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