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含义、实质。
2.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要正确理解辩证否定的实质,自觉树立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用创新意识分析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社会的发展,树立拥护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 辩证的否定观。
2.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我们只有如实地反映、正确地对待这种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中的事物,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辩证法要求我们以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何为批判的精神和态度?就是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二、讲授新课
(一)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学生活动:
有人认为,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毁灭,是借助于外力作用实现事物的变化。如我把虫子踩死,就是否定了虫子;大风摧折了庄稼,就是风否定了庄稼。
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什么样的否定观?
教师总结:
提示: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这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 辩证否定观的含义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课堂练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据此回答问题。辩证的否定是 ( )
A.事物自身的否定 B.否定一切
C.外力作用的结果 D.蔑视权威,不相信书本
答案:A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一个特点。
课堂练习:
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一段话说明了( )
A.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B.否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C.只要否定,就能发展 D.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
答案:A
(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二个特点。
辩证的否定既是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同时又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既是使新的过程中断,又是使新过程与旧过程相衔接,它是新事物和旧事物相互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
近年情人节、圣诞节,甚至是愚人节等洋节,在国内被炒作得相当红火,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对洋节越来越崇尚,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几乎全国各地的大小城市都会出现异常火爆的场面和景象。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群体,已经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肯德基里过生日了。可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却被许多年轻人忽视,节味越来越淡。
学生活动:作为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课堂练习:下列对辩证否定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B.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答案:D
学生活动:
课堂探究:(1)把否定理解为抛弃一切是一种什么否定观?(2)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否定?
教师总结:
探究提示:(1)把否定理解为抛弃一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辩证否定,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①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体现了旧事物向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也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
③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事物对旧事物全盘抛弃,而是要吸收并继承旧事物中的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这就体现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辩证的否定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既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又保留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并以此作为新事物发展的条件。否定不是简单地抛弃旧事物,而是“扬弃”。
学生活动:
课堂探究:为什么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能够突破传统疗法,提高烧伤治愈率?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
探究提示:
(1)因为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不迷信权威意见,坚持独立思考,刻苦攻关,在重新研究和分析传统疗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采用了与传统的包扎疗法相反的暴露疗法,从而大大提高了烧伤治愈率。
(2)这一事例体现的哲理是: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是肯定和否定、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这种对待事物采取“扬弃”的态度,就是辩证的否定观。
(3)启示:A.我们等待如何事物都必须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即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又在否定中看到肯定,防止和克服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错误倾向。B.对于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不能迷信,不唯书,既不能无批判地全盘继承,也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C.既要反对复古主义,也要反对虚无主义,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
课堂练习:
人民公园是天津市仅存的清代私家园林,该公园改造方案曾计划拆除砖砌围墙,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市民纷纷建言献策,网友踊跃发帖讨论。有关部门认真听取意见,汲取合理建议,决定遵循中式园林习制,不拆围墙,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塑昔日江南园林景观。人民公园改造方案的制定过程是 ( )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辩证否定的含义,形而上学否定观,肯定一切,否定一切,“扬弃”的含义,创新意识
2.能力目标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不断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重点和难点】
1、辩证否定观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有人认为,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毁灭,liuxue86.com是借助于外力作用实现事物的变化。如我把虫子踩死,就是否定了虫子;大风摧折了庄稼,就是风否定了庄稼。
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什么样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2)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3)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
材料一:近年情人节、圣诞节,甚至是愚人节等洋节,在国内被炒作得相当红火,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对洋节越来越崇尚,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几乎全国各地的大小城市都会出现异常火爆的场面和景象。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群体,已经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肯德基里过生日了。可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却被许多年轻人忽视,节味越来越淡。
材料二: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小组探究:做为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案例提示:根据辩证的否定观,对于外来的东西要坚持肯定中有否定。)
2.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蛇口工地发生了“四分钱奖金”的故事。规定在定额外,每多拉一车泥土就奖励四分钱。结泉,工人积极性高涨,四个月后,第一期工程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一个月完工。但是,这个行之有效的奖励办法,却被视为滥发奖金,很快遭到勒令停止。无奈之际,蛇,工业区的总指挥只好请记者写了一份情况报告,直接送到中南海,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于是,蛇口工地又恢复了繁忙的景象。
一、教材分析:
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④(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十课的第一框题。
2、本课从辩证的否定观这一原理出发,说明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旧事物的积极因素,又否定旧事物的消极因素的过程,树立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本课是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落脚点。作为世界观,辩证法将一个生生不息的永恒运动变化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作为方法论,则要求我们用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本课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总结,同时为学生学习第四单元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做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
通过第三单元辩证法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和矛盾的知识点,初步领会了运用辩证法的思想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这为本框题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而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对一些自然现象、手机的发展等有一定的了解,这又为本课的开展提供了信息基础,可以成为本课生动的教学活性资源。
2、认知障碍:
本课中的知识点“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理解”,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和障碍,应通过名言和具体材料等,实现学生的认知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化解认知障碍。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分析,能够理解说出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初步运用辩证否定观去认识、分析事物。
2.通过对具体情境的分析,感悟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内涵。
3. 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创新实践。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2、教学难点:
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的理论依据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情景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引导学生体会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 课件(1)展示图片:神州十一发射成功并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 讲述这标志着我国的太空探索又迈出了一大步,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在增强同学们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引出本课的主旨:树立创新意识。 欣赏图片,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现状,感悟创新的重要性,明确本课学习的中心内容。 (新课)
一、辩证的否定观:
1、内涵: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展示图片:蝉蜕皮,种子发芽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现象,从而引出结论:事物的否定是自我的否定。运用生动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受蝉蜕皮,种子发芽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征:
(1)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3、实质:? 扬弃 图片:蝉蜕皮,种子发芽 设计一系列问题:蝉蜕皮、种子发芽是不是一种发展?这里的新旧事物之间有没有联系?它们是彻底否定了原来的自己吗?肯定了什么?为什么肯定它?否定了什么?为什么否定它?
注重学生的思维层次性,提高理解分析能力。 小组探讨、同学展示,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辩证的否定观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
把握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扬弃”。 教学环节 情景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比较: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与辩证的否定观 课本案例:“大风摧折庄稼”“无产阶级文化派” 这是一种什么否定观?和“辩证否定观”有什么不同?
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思考,深刻理解辩证的否定观是既肯定又否定的过程,并结合已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与辩证的否定观的区别。 直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敏锐地观察生活现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系列图片:人的成长 我们该如何“辩证的否定”自己,实现自我发展? 结合自身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谈如何扬长避短,实现自我发展。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1、理论依据:
【课堂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鹰的重生”
【温故知新】
教师:请同学们用以前所学的联系、发展、矛盾的知识,分析这段视频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1:我认为鹰的重生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学生2:我觉得不仅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视频中鹰重生的过程是非常艰辛和曲折的,所以还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学生3:我认为鹰的重生体现了联系的观点,重生之后的鹰与之前的鹰之间是联系的,是以它为基础的。)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之前所学知识,特别是辩证法的发展观掌握得很到位。视频中的发展是事物自身的发展,也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内容。请同学们拿出导学案,仔细阅读教材,完成自主学习,并找出你的疑问。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完成。)
教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对本框内容有一个基本认识了。下面请大家仔细观看视频,比较新动画片与旧动画片。
教师播放视频“动画片”
教师:我从中截取了一部分图片,请同学们观看这组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合作探究】
(1)与以前的动画片相比,今天的动画片发展了吗?
学生:发展了。
教师:对。动画片发展了,其自身在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发展自己。这就是辩证的否定。
(教师展示课件)
(一)辩证否定观
1、辩证否定的含义: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教师:如果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否定,能否算作是辩证否定呢?
学生:不能。
【释疑解惑】
学生:老师,我有问题,我不太懂“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什么意思?事物自身存在否定,那……就没有对自身的肯定吗?事物自身的肯定能否促进事物的发展?
教师:这三个问题提得很有难度啊。
(与此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三个问题:
①“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什么意思?
②有没有事物对自身的肯定呢?
③事物自身的肯定能否促进事物的发展?)
教师:请同学们分组谈论一下这些问题。
教师:哪位同学来谈谈你对“事物自身的否定”的理解?
(学生: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说否定来自于内在,不是来自于外力。)
教师:举例说明一下。
(学生:比如:鸡蛋,如果是被人打破的,那就是外力的否定,如果是自己孵出来,由小鸡在里面啄破的,那就是内在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教师:那么,有没有事物对自身的肯定呢?
(学生:我们可以用“矛盾的观点”来想这个问题。“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和否定的两个方面,当肯定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维持它原有性质。当否定方面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于是,旧事物被否定,代替它的是新事物。)
教师:事物自身的肯定能否促进事物的发展?
(学生:我觉得不是单方面肯定或者否定促进事物的发展,应该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这两个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因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师:同学们讲得很精彩!事物就是这样发展的。这体现了辩证否定的第一个特点:发展的环节。
(教师展示课件)
2、辩证否定的特点:
(1)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合作探究】
(2)今天的动画片与以前的动画片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请同学们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派代表回答问题。
(学生1:我认为新动画片比旧动画片更好看,3D技术更好,情节也更符合这个时代。)
教师:这是两者的区别,那么新旧动画片有没有联系?
(学生2:有联系。新动画片保存了旧动画片的许多东西,比如:优秀传统孝文化、民族特色、中国风格、基本故事框架等都是保留下来了的。)
教师总结:嗯!新动画片是以旧动画片中积极合理的因素作为基础,再加以改造创新的。这就是辩证法的第二个特点。
(教师展示课件)
2、辩证否定的特点:
(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看情景剧《新旧动画片的对话》,思考以下问题:
(教师展示课件,学生表演情景剧。)
【合作探究】
(3)在旧动画片到新动画片发展的过程中,对旧动画片是全部肯定或者全部否定吗?辩证否定的实质是什么?你能借用情景剧的内容加以说明吗?
(学生:不是全部肯定,也不是全部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是“扬弃”。新动画片克服了旧动画片中过时的内容,比如落后的技术;同时又保留了很多积极合理的因素,例如:亲情孝文化、中华民族特色等。)
教师总结:回答得很精彩。这就是辩证否定的实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辩证否定的含义,形而上学否定观,肯定一切,否定一切,“扬弃”的含义,创新意识
2.能力目标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不断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重点和难点】
1、辩证否定观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有人认为,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毁灭,liuxue86.com是借助于外力作用实现事物的变化。如我把虫子踩死,就是否定了虫子;大风摧折了庄稼,就是风否定了庄稼。
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什么样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2)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3)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
材料一:近年情人节、圣诞节,甚至是愚人节等洋节,在国内被炒作得相当红火,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对洋节越来越崇尚,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几乎全国各地的大小城市都会出现异常火爆的场面和景象。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群体,已经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肯德基里过生日了。可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却被许多年轻人忽视,节味越来越淡。
材料二: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小组探究:做为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案例提示:根据辩证的否定观,对于外来的东西要坚持肯定中有否定。)
2.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蛇口工地发生了“四分钱奖金”的故事。规定在定额外,每多拉一车泥土就奖励四分钱。结泉,工人积极性高涨,四个月后,第一期工程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一个月完工。但是,这个行之有效的奖励办法,却被视为滥发奖金,很快遭到勒令停止。无奈之际,蛇,工业区的总指挥只好请记者写了一份情况报告,直接送到中南海,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于是,蛇口工地又恢复了繁忙的景象。
(1)从“四分钱奖金”的故事中,体现了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树立这种精神的哲学依据和现实表现是什么?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巩固提升】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选择题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是( )
A.事物的量变过程 B.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
C.外力作用的否定 D.新事物与旧事物的一刀两断
2.没有新物种对旧物种的否定,生物就不会进化,人类就不会出现;没有新的社会形态对旧的社会形态的否定,社会就不能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都是新旧事物的相继更替。否定单味着新旧事物的决裂,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折.,这段话主要揭示了否定是( )
A.事物发展的环节 B.量变的过程
C.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D.事物联系的环节
3.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 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把这一观点用于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上,应该坚持( )
A.肯定中有否定 B.肯定一切
C.否定一切 D.赞成和反对的统一
4.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人类历史最终会变成臭水坑
B.只要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不会变成臭水坑
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历史发展
D.要勇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推动历史发展
5.下列成语中体现辩证否定原理的是( )
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③墨守成规,不思进取 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对知识的态度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
①一分为二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辩证否定即“扬弃” ④谦虚好学,不耻下问
A.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7.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一段话说明了( )
A.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B.否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C.只要否定,就能发展 D.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
8.“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这句话说明了( )
①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③要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④要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9.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用“经济发展方式”代替了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注重的是速度的提高、总量的扩张,而“经济发展”更看重各种关系的协调,突出了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好”字当头的总要求。有人认为,“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否定。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10.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高中政治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优秀教案案例大全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生活与哲学》第10课第1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本框课型是新课教学。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课标要求、学业水平考试要求及高考考纲解读,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得失七个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第10课第1框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辩证法的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之后展开的,通过学习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要求学生以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本框是对前三课内容的一个总结与升华。学好本框内容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以及下一框的学习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课标要求、学业水平考试要求及高考考纲解读:
【课标要求】列举各方面的创新事例,说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阐释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
【学业水平考试要求】1、理解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2、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释有关社会现象,判断和评析有关观点,探究有关问题。
【高考考纲解读】1.从考查内容看,本框考查的重点有辩证否定观的相关知识,从考查方式来看,多与其他知识点结合进行综合考查。2.从考查形式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结合当前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分析具体事例,说明树立创新意识对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及社会发展的作用等
3.从能力考查看,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高二(4)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唯物辩证法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体验,本框题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高,缺乏对现象背后的实质认识。
四、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及其依据: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业水平考试标准要求和高考大案求,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以及高二(4)班的学生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图片数据对比分析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含义、特点和实质,以及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2、通过图表对比分析理解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片数据对比分析法、图表对比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展示,教师精讲、学生精练完成本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问题讨论,培养怀疑和批判精神,树立创新意识,能以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精神对待周围的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其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2、教学难点: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问题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问题探究,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积极引导。具体说,第一步,激趣,创设情境;第二步,设疑,提出问题;第三步,探究,解决问题;第四步,师生互动,建构知识体系;第五步,课堂检测,夯实基础。
(二)说学法指导
根据“二五三”教学模式,编写好导学案。第一,课前让学生完成导学案的课前预习学习案部分,通过自主学习,写下疑惑。教师对课前预习学习设计进行批改,对小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第二,课堂上主要完成课堂探究学习案部分,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完成探究的问题,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精讲完成;第三,课后完成课后巩固学习设计部分,由学生独立限时完成,并交回检查。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坚持“问题探究法”,分为“情景导入——合作探究——教师精讲----学生精练”四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下面我重点简述一下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展示司马光砸缸救人图片。 想一想:平常人们会怎么救?司马光砸缸救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得出: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应树立创新意识。
(二)、【展示课标要求、学业水平考试标准要求和高考大案求】
(三)、【展示学习目标、重难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了解课标要求、学业水平考试标准要求和高考大案求的基础上,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四)、【课前预习成绩公布展示】课前预习检测:辩证否定观的含义、特点、实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做的好的小组给与表扬,对有待改进的小组加强督促。
(五)、【课堂探究活动】
【小组探究活动一】:辩证否定观(限时:6 分钟)
通过图片比较功能手机、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手机的功能的“变”与“不变”,回答下列问题:
1.从辩证法的角度谈谈手机变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2.手机的变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特征?
3.认为“否定”的动力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什么否定观?手机的“变”与“不变”中怎样理解“否定”?
表格对比:区别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教师精讲) ,通过辨析进行检测
设计意图:比较功能手机、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手机的功能的区别,通过的三个探究问题可以让学生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含义、特点、实质,通过表格对比理解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让学生更加理解本课的难点。通过辨析检测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小组探究活动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限时:6 分钟)
读图趋势:移动终端在不停息的进化,从大哥大、白屏手机、彩屏手机到互联网手机,手机功能的变化发展。回答下列问题:
1、手机设计师对原有的移动通讯工具的改进体现了什么精神?该精神被赋予了哪些内涵?
2、这种精神跟他们的新成果有什么联系?
3、手机设计师的这种精神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设计第一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理解树立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内涵,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理解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关系:第三个问题的设计是从学生的合作探究中得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
(六)、课堂小结:根据板书设计进行小结设计意图: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七)、当堂检测: (C层为基础题,B层为中档题,A层为提升题)
我选用了3道选择题和1道主观题:1道基础题,2道中档题,1道提升题
设计意图:我选用了3道选择题和1道主观题,练习题根据“二五三”教学模式分层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
七、说教学得失:
做的好的方面:
(1)体现了“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待改进的方面: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水平有限,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此,感谢高二政治备课组和高中政治教研组对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学反思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是一节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辩证的否定观是本节课的.重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整节课,我树立师生平等合作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创设乐学氛围。为了把抽象的知识简单化、生活化,我把哲学与艺术相联系,通过播放沙画表演视频《母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感动中思考问题、理解知识。为了使知识更加清晰、明确,我设计了学生辩论会,让学生自由表达,在辩论中明确真理。同时,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真假实验室环节,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并用实验验证怀疑。此外,简单明了的板书,生动有趣的课件,给学生以多感官的综合刺激。课堂上,学生们个个踊跃发言,你争我辩,爱读、想说、会演,个个兴趣盎然。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的学习状态良好,朗读投入,辨析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随时注意学生专注性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设计更加合理有效的评价措施,用长效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的学习。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 1.理解辩证否定观及其要求。 2.了解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及其要求。 3.把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
能力方面 | 1.引入事例分析基本原理和观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分析辩证否定观、创新意识和革命批判精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 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 |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 树立创新意识,坚持辩证的革命批判断精神 |
难点 | 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内涵、 |
三、教学过程
环节 | 活动设计 | 意图 |
1.导入新课 | 破题:引出创新意识,请学生例举生活中变化发展较快的事例。 | 引出本课中的主要事例:手机的发展。 |
2.突破难点1:辩证否定观的内涵 | 以有线电话——大哥大——2G手机——3G手机的.发展为情景,设计两问: | 前一问意在得出“增添”了什么,即克服了什么?后一问意在得出“保留”了什么?从中引出辩证否定观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电话发展的事例,分析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实质与地位。 |
后一种电话与前一种电话相比有什么优点? | ||
后一种电话是不是对前一种电话的全盘否定? | ||
3.突出重点1:树立创新意识的 | 从电话技术的发展中得出:我们必须要创新,要转变观念。请同学例举观念更新、不断创新的事例。 | 通过分析不同领域的正面与反面的创新的事例,说明要创新就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
明确创新一项艰巨的事,在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 ||
4.突破重点点、难点2: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 以有线电话——大哥大——2G手机——三G手机的发展为情景,设计三问: | |
3G手机是不是手机发展的最高境界? | 明确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其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 |
3G手机不是手机发展的最高境界,你心目中的理想是什么样的? | 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结合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手机分析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 | |
如果你是手机生产商或手机技术的研发者,消费者的这些想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 ||
5.知识小结 | 点明辩证否定观、创新意识和革命批判精神的关系。 | |
6、情感升华,结束新课 | 畅想未来 | 强化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并呼应开头,结束新课。 |
2.问题探究:
(1)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什么否定观?
(2)知识更新是否是抛弃过去的一切知识?
(3)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否定的实质?
(4)辩证否定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有何区别?
3.学生回答:(略)
4.教师点拨:
(1)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其一,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当它处于产生、发展过程时是有理由存在的,不能被否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事物内部的否定力量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这个事物就成为阻碍发展的事物,这时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会灭亡,新事物才会产生。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飞跃,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没有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其二,它又是联系的环节,旧事物被否定,产生出新事物,新旧事物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二者又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完全的抛弃,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只有抛弃了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因素,保留其中对新事物有益的积极因素,经过改造,加以吸收,这样,辩证的否定就把新事物与旧事物联系起来了。
(3)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4)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其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辩证的否定观启示我们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二)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过渡: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多媒体显示:
材料一:人类染色体
材料二: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
2.问题思考: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对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上述认识的突破与变化说明了什么?
(3)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哲学启示?
3.学生回答:(略)
4.教师点拨:
(1)创新必须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态度,任何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死搬教条、都是阻碍创新的大敌。
(2)概括材料即可。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都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有其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只有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使我们的思想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适应形势的发展。我们对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的认识变化过程,是对这一观点的极好说明。
(3)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书本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任何书本知识都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谁也不可能“一眼望穿天下事,一书写尽天下理”。权威往往比普通人更能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任何权威都不可能永远正确,永远不犯错误。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过渡:辩证否定,敢于对旧事物否定,这是其批判和革命的一面。
(三)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过渡: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现实生活总是在不断地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从石器到自动化、电子化等发展过程,每一步都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每一步都留下了人类发展的脚印。因此,人类社会也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变化发展的。
1.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多媒体展示:
问题探究:
(1)有没有永恒不变的自然和社会状态?有没有永恒的不再被丰富、发展的认识和真理?为什么?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还会向前发展吗?
(2)同学们能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分析你所得出的结论的哲学依据?
(3)你是怎样领会“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
(1)人类社会从诞生以来就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且具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当今世界发展之快、变化之深刻,是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也是前人难以想象的。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仍然会向前发展。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着的,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尽头,这一点决定了人的认识也是变化发展的,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如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都是真理。真理是具体的,它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第二,真理是一个过程,主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如果事物变化了,历史向前发展了,还固守过去的真理,那真理就转为谬误了。从范围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整体中某一部分,片断的正确反映。真理不是对整个世界或宇宙大全的认识,任何真理都不能穷尽对无限世界的认识。从程度上看,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正确认识都是近似的。就是说,主观和客观的符合只是一定程度,一定水平上的符合,不是丝毫不差的符合。这表现出真理的相对性。因此,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孤立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我们必须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世界永远处于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容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
因此,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
多媒体显示
问题思考:
(1)怀疑和批判精神在人们的认识中创新中具有什么作用?
(2)我们常说,不破不立。“破”和“立”是一种什么关系?
(3)上述材料对我们有何哲学启示?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
(1)敢于怀疑,勇于批判,才能提高认识,才能进步,才能实现创新。
(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正确理解“破”与“立”的关系,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成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这是“破”。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立”。不破不立,敢于破,只有破,才能立;立中有破,破中有立,不破不立,“破”和“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3)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多媒体显示:脉动维生素水:脉动快速“卖动”
问题思考:
(1)什么是创新意识?
(2)为什么要勇于创新?
(3)怎样才能培养创新精神?
(4)试举一些改革开放以来勇于创新的人物和事迹,谈一谈你应该向他们学些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
(1)创新意识是指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创造新东西的内在欲望和动力。指的是摒弃旧的、创造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渴望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叫创新意识。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是创造性实践的前提,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创新意识对我们培养人,培养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非常有重要性。
(3)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4)略。
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掌握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这两个方面主要从理论层面说明创新的哲学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明确了树立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必须坚持用创新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走进生活判断运用】
1.走进生活
多媒体展示:
蒙牛牛奶: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
神州五号成功飞天之后,蒙牛牛奶脱颖而出,印有“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标志的蒙牛牛奶出现在全国各大超市、卖场中,蒙牛牛奶迅速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
早在神州飞船之前一段时间,蒙牛等开始在央视相关节目中播放专门设计的航天版电视广告;并且在报刊上相继投放了“航天员牛奶是怎样炼成的”等炒作性软文,对神州飞船营销事件进行了预热。10月16日,神舟飞船成功返航后,一夜之间“为中国喝彩”的户外广告就贴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与此同时,蒙牛的航天版新广告片、报纸广告开始频频亮相,向世人宣扬蒙牛是“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蒙牛的航天攻势,是蒙牛牛奶向消费者传达蒙牛“高品质牛奶”定位的延续。纵观蒙牛的广告攻势,不管是“我从草原来”“香浓情更浓”还是最近的“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蒙牛牛奶,强壮中国人”,这些品牌口号,都非常强烈的传达着共同的信息——蒙牛是一种高品质、高档次的牛奶。蒙牛的航天攻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判断运用
(1)蒙牛的营销策略是怎样体现创新意识的?
(2)请你为所熟悉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出几条建议?
●作业设计
12月29日,胡锦涛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指出,加快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我国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说明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意义。
(2)如何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答案: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只有大力加快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才能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驱动现代产业新兴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以提高经济效益。
(2)①要紧紧扭住为国家发展服务这个中心任务,贯彻科技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努力攀登科技高峰。②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③要坚定不移地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科技人才观。
2.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实例或现象与之相关,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树立和培养辩证意识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辩证否定观的含义、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及时点拨、讲授,适当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堂探究讨论活动,解释理论问题,借助了图片、图表、图画,运用幻灯机、电视机、多媒体等手段,尽量让学生产生直观、具体的感受,使教学进行的顺畅,主线突出,重点明确。
设计本框题教学,反映了新课程理念,立足生活主题,符合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运用。教学过程和课外实践让学生获得实践和表述的机会,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指导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为成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从我国教师总体现状来讲,他们作为创新指导者的能力偏弱,还不大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的相应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创造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有志在各领域成大器的人才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人文素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在保持各自的风格和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鼓励、支持,具备这种素质的人,就能不断获得新思想,同时也才能有“团队精神”。目前我国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很多,学校教育又忽视培养学生的这种素质,这是很令人堪忧的。
此外,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所继承的文化传统也有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年文明中形成的,优点很多,但是也应当看到,尽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有辉煌成就,却未能发展成现代自然科学。培养现代科技创新人才,应考虑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大力普及科学和科学方法。对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不要性急,因为现代科学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仅有一个世纪,大规模地进行还不到50年,要把单一的文化底蕴多元化,这点时间不够长。
三、符合中学生的发展和认知规律
思维是大胆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更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结果和幻想。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记忆能力有待开发和挖掘。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探究过程的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思维。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注重学习的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忽视思维的培养,课堂教学中也是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囫囵吞枣,无法消化,学生更加缺少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教师更应该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在教学中应重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养成创新思维的意识和习惯。此外,在教学中应介绍和再现前人是如何探究和发明创造的,让学生体验和分享前人的失败和成功的甜酸苦辣,从而学习前人的探究方法和经验,借古鉴今,更好地开拓创新。
四、开设创新课程,营造创新氛围
创造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开设创新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为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兴趣,我们可以开设一系列专门的创新课程,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诸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如何提炼论点(观点),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论文结构;如何论证阐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等。同时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综合性大作业或小论文,对学生进行一些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科技报告会,出版学生论文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以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参加课题调研,并对学生的科研课题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
五、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此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在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历史条件下,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自主创新。素质教育改革必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最终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而努力
市总工会十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昨天召开。会议认真贯彻中央、市委和全总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回顾总结上半年工作,部署下半年上海工会重点推进的各项工作。市总工会主席洪浩作工作报告,指出,要聚焦年初确定的目标,狠抓落实,把各项工作抓细抓深、抓出实效。 经大会选举,全国劳动模范、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总工艺师、液压泵厂数控工段长李斌当选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
今年以来,本市工会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转型升级、实现稳中求进的发展大局,在着力深化群众性建功立业活动,调动广大职工群众投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维权服务能力,增强工会对职工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优化“两个普遍”工作模式,进一步激发基层工会工作活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的能力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洪浩在工作报告部署下半年任务时指出,全市各级工会要加强思想引领,进一步筑牢职工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服务创新转型发展大局,进一步发挥职工群众主力军作用;完善维护职工权益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强服务职工工作,帮助职工群众解决最困难最操心最忧虑的实际问题;抓好工会自身建设,努力夯实基层基础。
他指出,各级工会干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央、市委和全总对做好新形势下党的职工群众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不断推动上海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要明确推进各项目标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统筹兼顾、聚焦重点、强化实效、狠抓落实。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要进一步树立全局观念,进一步树立创新意识,进一步树立担当精神,充分运用党政赋予工会的资源手段,紧紧围绕基层和职工群众反映最普遍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职工群众。当前要切实做好当前高温慰问工作,把走访慰问与监督检查、完善制度、落实措施有机结合起来,维护好广大职工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的世界,而国家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个体创新性的竞争上,于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成为举国上下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根据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就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开展创新教育谈一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借以抛砖引玉.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这样指出: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传统数学教学中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教师为中心,采取“填鸭式”和“一言堂”等教学方法,而这些教学方法却极易造成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不会也不愿进行自主地、带有创新性地学习,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显然违背了《大纲》的要求.而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数学教育新理念,努力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1.认识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是课堂民主化的集中体现.
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就越多,创造情感就越强.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的机会和时间;教师的活动则作为一种辅助,融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导师”而非“讲师”.
2.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习氛围起重要作用的一个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意识.
3.掌握解题策略,激活创新思维.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如何有效地摆脱“题海战术”的困扰,真正发挥“思维体操”之功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因此在课堂上采取多种问题,让学生开阔思路,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创造思维和创造个性,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个性品质是构成创新能力的两大要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能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考,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模仿”向“独创”过渡. 创新教学模式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探索问题,引疑导学”―“拓展问题,发散思维”―“达标升华,反馈小结”四个阶段,教师应把促进学生发展的条件落实在各个具体的教学阶段之中.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实际适当开展变式训练,并鼓励学生自编变式题.这不仅能开阔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应变能力创造条件.
由于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讲自己听,老师做自己仿”的教学模式,而现在必须让他们适应“教师设置问题,以学生为主解决”的模式,所以,在我接手一个新班级的第一天,就向学生宣传这种教学方式对他们的学习有几大好处:
①可使每个学生专心投入,提高学习效率;
②互相交流,博采众长;
③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⑤形成问题意识,培养思维能力,甚至创造能力.这样一来,学生首先在理性上认可我的做法,在实践中能较快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手脑并用,重视“开放性”练习,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同时还需精心设计提问,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以启发学生思维.此外,适当进行“开放性”练习,鼓励学生冲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开放题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现有的材料,结合实际和社会热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开放性问题显得相当重要.总之,只要教师有效地开展开放性问题的研究,必能唤起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总而言之,21世纪是科技迅速发展的世纪,是各行各业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是多种能力综合展示的世纪.要想在当今社会中有所作为,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目标.作为学生成长的导师,我们应把深化目标教学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创新性人才.
新中国70年的实践表明,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并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中过好意识形态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新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发展
毛泽东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立者之一,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确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一整套相应的思想体系。1954 年9月,毛泽东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962年9月,他再一次强调:“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毛泽东的意识形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运用、创新和发展,为新中国意识形态工作打下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扎实根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重新步入正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够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邓小平所阐述的四项基本原则、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论述,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对意识形态作用的高度重视。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促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以为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明确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党的根本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立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一主线,不断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境界,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意识形态工作置于前所未有的历史地位,明确定位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围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的新论断、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中过好意识形态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是做好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遵循。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守正创新
从革命年代的“枪杆子”和“笔杆子”建国立国,到改革开放的“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再到新时代的“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意识形态工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经验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两个巩固”没有变。党的xx大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党的xx大首次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xx大强调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党的十九大凸显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又是对党的理论创新发展。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越要在千帆竞发中立主导、在百舸争流中立主流。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两个巩固”的提出,是对意识形态工作职责使命的重新认识和高度提炼,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确定了原则、指明了方向。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重要原则,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遵循。指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结的首条规律性认识就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以“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迁的统领,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方向上确保了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进。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铸魂凝心的基础工作,代表一个国家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凝聚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党的xx大从三个层面高度概括提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第一次以党的文件明确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价值导向和价值准则。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要思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许多新的重大部署。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凝聚社会共识,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发挥网络新媒体主阵地的作用。移动互联网现在已成为各种思想观念竞相争夺的焦点,从深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和最前沿。强调:“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舆论宣传,因势利导,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要善用新媒体,完善舆论引导机制,把互联网建设成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阵地,严防“黑天鹅”“灰犀牛”舆情风险。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指出,“各级党的组织都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旗帜鲜明支持正确思想言论,旗帜鲜明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对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决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退避三舍,必须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敢管敢抓,敢于亮剑,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不搞‘爱惜羽毛’那一套。”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党委(组)书记是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各分管领导是各自分管部门意识形态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必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各自分管部门、单位的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被认为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历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特质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坚持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引导,从纷繁复杂的风险矛盾中找到规律。
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对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和综合性的问题进行科学谋划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高瞻远瞩、立足全局的思维能力。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战略目标,必须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治国安邦的重大战略任务。要科学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思维,做到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树立整体性观念,正确处理意识形态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有序、健康发展。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要汲取群众智慧,打破惯性思维,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指出,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而“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理念创新是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先导,要树立“大宣传”理念,形成意识形态建设整体合力。工作方式创新是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基本,灵活运用好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和传播平台,让意识形态工作更加具有现代气息,形成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底线思维。底线思维就是以底线为下限,调控事物朝着预定目标发展的一种思维方法,是富有忧患意识的积极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这项工作。告诫全党:“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以底线思维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牢牢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防止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因离心离德而地动山摇的局面。
人本思维。人本思维是指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为人民幸福而奋斗,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根本的利益,这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宝贵经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人民代言、为群众发声,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鲜亮的政治底色和最厚重的价值底蕴。
新中国70年的实践表明,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并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中过好意识形态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新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发展
毛泽东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立者之一,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确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一整套相应的思想体系。1954 年9月,毛泽东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962年9月,他再一次强调:“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毛泽东的意识形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运用、创新和发展,为新中国意识形态工作打下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扎实根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重新步入正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够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邓小平所阐述的四项基本原则、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论述,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对意识形态作用的高度重视。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促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明确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党的根本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立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一主线,不断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境界,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意识形态工作置于前所未有的历史地位,明确定位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围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的新论断、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中过好意识形态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是做好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遵循。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守正创新
从革命年代的“枪杆子”和“笔杆子”建国立国,到改革开放的“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再到新时代的“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意识形态工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经验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两个巩固”没有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八大强调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党的十九大凸显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又是对党的理论创新发展。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越要在千帆竞发中立主导、在百舸争流中立主流。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两个巩固”的提出,是对意识形态工作职责使命的重新认识和高度提炼,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确定了原则、指明了方向。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重要原则,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首条规律性认识就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以“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迁的统领,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方向上确保了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进。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铸魂凝心的基础工作,代表一个国家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凝聚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从三个层面高度概括提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第一次以党的文件明确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价值导向和价值准则。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要思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许多新的重大部署。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凝聚社会共识,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发挥网络新媒体主阵地的作用。移动互联网现在已成为各种思想观念竞相争夺的焦点,从深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和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舆论宣传,因势利导,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要善用新媒体,完善舆论引导机制,把互联网建设成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阵地,严防“黑天鹅”“灰犀牛”舆情风险。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的组织都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旗帜鲜明支持正确思想言论,旗帜鲜明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对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决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退避三舍,必须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敢管敢抓,敢于亮剑,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不搞‘爱惜羽毛’那一套。”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党委(组)书记是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各分管领导是各自分管部门意识形态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必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各自分管部门、单位的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被认为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历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特质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坚持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引导,从纷繁复杂的风险矛盾中找到规律。
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对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和综合性的问题进行科学谋划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高瞻远瞩、立足全局的思维能力。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战略目标,必须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治国安邦的重大战略任务。要科学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思维,做到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树立整体性观念,正确处理意识形态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有序、健康发展。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要汲取群众智慧,打破惯性思维,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而“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理念创新是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先导,要树立“大宣传”理念,形成意识形态建设整体合力。工作方式创新是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基本,灵活运用好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和传播平台,让意识形态工作更加具有现代气息,形成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底线思维。底线思维就是以底线为下限,调控事物朝着预定目标发展的一种思维方法,是富有忧患意识的积极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这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以底线思维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牢牢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防止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因离心离德而地动山摇的局面。
人本思维。人本思维是指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为人民幸福而奋斗,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根本的利益,这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宝贵经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人民代言、为群众发声,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鲜亮的政治底色和最厚重的价值底蕴。
多媒体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多媒体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元宝山镇中学 高立群
创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们时代的重要特征。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100年校庆报告中着重指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培养创新能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培养创新意识?本人通过实践证明,多媒体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学生发展关注的范围和学生学习的状态、方式、反应以及教学背景、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多媒体展示的文本、声音、图像等,能够营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体验的特定情境,让学生在仿真的现实生活场景和氛围中,引发已有的情感体验,联系现实生活,获得真实表象,很好地理解、思维,追踪问题的解决过程。
一、创设文本情境,激发求知欲
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动力。一个人只有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时,才会采取行动,去达到目的,去创新。在教学当中,努力激发学生的为祖国、为人民发愤学习的求知愿望,会为他们今后的创新注入永恒的“强心剂”,给他们输入不竭的创新动力。利用多媒体创设文本情境,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比、分析,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学习《发展真挚友情》一课时,我用电视出示了《啊,友情》的诗,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纷纷发表自己对友情的看法,有些学生的见解很独特。课堂气氛热烈,很理想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声音情境,营造民主的氛围
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条件。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创立了应用于英语教学的“暗示(情境)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用音乐激活学生的潜能,启迪学生心灵,激发学生阅读、记忆的欲望,学生能在31天里掌握1600个英语词汇。可见,恰切、合适的音乐刺激,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一系列的聆听、关注、分析、判断、记忆活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知声音营造的民主氛围中,引发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情感体验,通过对声音的理解,把握课文内涵。如学习《培养爱国情操》一课时,我用电视播放《亲爱的中国我爱你》的歌曲,导入新课。刚开始,就让学生步入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在自由、协调、合作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整堂课围绕着爱国情操的表现展开了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交流,这节课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意外的收获。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用多媒体营造民主的氛围是不可缺少的。在学问面前、在科学面前,充分发扬民主、自由,使学生在一种民主、自由、宽松、协调、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正如德国戈特弗特海纳特所指出的“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样有利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挥。”因而,教师的教学手段必须从传统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给学生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创新的火花在知识的碰撞中闪光。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创设图像情境,给学生思维和想象
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翅膀”。古往今来,科学的每一件发明和发现、社会的每一步前进和发展,无不产生于思维和想象。若没有思维和想象,也就没有创新。当年如果爱因斯坦不运用他的思维和想象,也就不可能创造出相对论;哥白尼如果不运用他的思维和想象,也就不会创立太阳中心说。正是他们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的创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对于培养创新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想象;另一方面,指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和想象习惯,让他们勤于思考。这样一来,使他们具有既异想天开,又脚踏实地、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为未来的创新做好腾飞的准备。多媒体出示的图画、图形、表格等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情感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从形象入手,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达到“一图穷万言,尺幅览千里”的效果。如在学习“维护公共秩序”时,我用电视出示了
学生一目了然,迅速进行尝试,不但很好的填完了表格,而且从中发现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种类。多媒体手段丰富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四、创设影视情境,给学生观察和需要
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源泉。创新决不是闭门造车,凭空产生,而一定要跟现实生活相联系。爱迪生观察到蒸汽的力量,从而发明了蒸汽机。创新需要观察。只有观察才有可能发现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才有可能不断创造出新的、有用的东西来。也就是说,观察和需要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要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结合具体的课文,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电视节目内容,从直观、形象入手,让学生感知影视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和氛围中获得情感体验,可以强化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加学习生活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给课文找出了生活的原型或课文反映出的真实世界,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多种感知渠道接受文本以外的.刺激,拓展了人体器官功能,把信息综合,系统地体味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五、创设信息资源情境,使学生学会获取信息
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学科的综合己成为创新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创新性人才必须学会获取信息。不少专家指出:创新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当是专深的知识内核与广博的知识圈层的动态结合所构成的主体的知识体系。多媒体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知识传播媒体,汇集了人类文化的精华,延伸了个体的大脑思维活动,创设了一个外化的、动态的知识系统,能迅速传播最新的知识。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系统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能够综合本学科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超越本学科的范围和局限,广泛地学习,了解并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形成以专深的知识为内核的广博的知识圈,从而努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为未来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平常的工作之中,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并且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根据实际情况,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多渠道、多方面地引导学生,从而迅速而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