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17篇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三章教案

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把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通项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定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了解等差中项的概念;

(2)正确熟悉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

(3)能通过通项公式与图像熟悉等差数列的性质,能用图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解决某些问题.

2.通过等差数列的图像的应用,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通过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运用,渗透方程思想.

3.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数列的内在联系,从而渗透非凡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关于等差数列的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熟悉与应用,等差数列是非凡的数列,定义恰恰是其非凡性、也是本质属性的准确反映和高度概括,准确把握定义是正确熟悉等差数列,解决相关问题的前提条件.通项公式是项与项数的函数关系,是研究一个数列的重要工具,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结构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密切相关,通过函数图象研究数列性质成为可能.

②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所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另外, 出现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已知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由于一个公式中字母较多,学生应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是教学的有一难点.

(3)教法建议

①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等差数列的定义与表示法,一节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②等差数列定义的引出可先给出几组等差数列,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共同规律,再由学生尝试说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对程度差的学生可以提示定义的结构:“……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由学生把限定条件一一列举出来,为等比数列的定义作预备.假如学生给出的定义不准确,可让学生研究讨论,用符合学生的定义但不是等差数列的数列作为反例,再由学生修改其定义,逐步完善定义.

③等差数列的定义归纳出来后,由学生举一些等差数列的例子,以此让学生思考确定一个等差数列的条件.

④由学生根据一般数列的表示法尝试表示等差数列,前提条件是已知数列的首项与公差.明确指出其图像是一条直线上的一些点,根据图像观察项随项数的变化规律;再看通项公式,项 可看作项数 的一次型( )函数,这与其图像的外形相对应.

⑤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与通项是有区别的,数列的通项公式 是数列第 项 与项数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有穷等差数列的项数未必是 ,即其末项未必是该数列的第 项,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这一点.

⑥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公式推导离不开等差数列的性质,所以在本节课应补充一些重要的性质;另外可让学生研究等差数列的子数列,有规律的子数列会引起学生的爱好. ⑦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数列的数学模型,如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等,还可让学生去搜集,然后彼此交流,提出相关问题,自己尝试解决,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创设相互研讨的课堂环境.

篇2: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三章教案

一、对数的概念

编写人: 审稿人:

班级: 姓名: 小组: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熟练地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转化 .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对数的概念

难点:对对数概念的理解

三、知识链接

1.指数函数: ( ), , 0

2.运算性质:

四.学习过程:

阅读课本 ,解答下面问题:

1、对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 ( )的b次幂等于N,即 ,那么

数 叫做以 为底 的对数,记作: .

其中 叫做对数的 , 叫做 .

2、把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

①、②、③、

3、把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①、; ② ; ③ ;

阅读课本 ,解答下面问题:

4、特殊对数

通常以 为底的对数叫常用对数,并把 简记作

在科学技术中常使用以无理数 为底的对数,以 为底的对数称为自然对数,并把 简记作 .

如: ; .

5、根据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填写下表中空白处的名称.

式子 名称

指数式

对数式

6、思考交流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三章教案

篇3: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三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加深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熟悉,能参与编拟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2.利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首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

3.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熟悉;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研探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表示法,请同学们回忆等差数列的定义,其表示法都有哪些?

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

二.主体设计

通项公式 反映了项 与项数 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 求 ).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 中,首项 ,公差 ,求 .”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些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包括正用、反用与变用,简单、复杂,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师巡视将好题搜集起来,分类投影在屏幕上.

1.方程思想的运用

(1)已知等差数列 中,首项 ,公差 ,则-397是该数列的第______项.

(2)已知等差数列 中,首项 , 则公差

(3)已知等差数列 中,公差 , 则首项

这一类问题先由学生解决,之后教师点评,四个量 , 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个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个量.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1)已知等差数列 中, ,求 的值.

(2)已知等差数列 中, , 求 .

若学生的题目只有这两种类型,教师可以小结(请出题者、解题者概括):因为已知条件可以化为关于 和 的二元方程组,所以这些等差数列是确定的,由 和 写出通项公式,便可归结为前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只需把两个条件(等式)化为关于 和 的二元方程组,以求得 和 , 和 称作基本量.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一个条件(等式),能否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启发,由这一个条件可得到关于 和 的二元方程,这是一个 和 的制约关系,从这个关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举例说明(例题可由学生或教师给出,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已知等差数列 中, …

由条件可得 即 ,可知 ,这是比较显然的,与之相关的还能有什么结论?若学生答不出可提示,一定得某一项的值么?能否与两项有关?多项有关?由学生发现规律,完善问题 (3)已知等差数列 中, 求 ; ; ; ;….

类似的还有

(4)已知等差数列 中, 求 的值.

以上属于对数列的项进行定量的研究,有无定性的判定?引出

3.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考察 随项数 的变化规律.着重考虑 的情况. 此时 是 的一次函数,其单调性取决于 的符号,由学生叙述结果.这个结果与考察相邻两项的差所得结果是一致的.

4.研究项的符号

这是为研究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最值所做的预备工作.可配备的题目如

(1)已知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问数列从第几项开始小于0?

(2)等差数列 从第________项起以后每项均为负数.

三.小结

1. 用方程思想熟悉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2. 用函数思想解决等差数列问题.

四.板书设计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1. 方程思想的运用

2. 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3. 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4. 研究项的符号

篇4: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教案

【教材回放】

1.画出达尔文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2.画出詹森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3.画出拜尔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4.画出温特实验的示意图,并补充画出对照试验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5.右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 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A.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B.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C.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D.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6.如右图,在燕麦胚芽鞘顶端的下部插入一云母片,从右侧用光照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直立生长 B.向光弯曲生长 C.背光弯曲生长 D.不生长

7.2,4-D(一种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在麦田中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以抑制或杀死杂草(双子叶植物),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请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原因。

8.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种激素的浓度不同可能会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

B.植物的生长发育主要受生长素的调节

C.用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D.无子番茄的获得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9.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2)、实验结果预测

①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 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 装置。

②根据 和 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③根据 号与 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④根据 号与 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⑤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 。

【考点整理】

考点一:生长素的发现

1.实验总结

部位 作用

尖端 ①、生长素产生的部位

②、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③、受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

尖端下部 ①、生长的部位(生长素作用的部位)

②、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部位

③、向光弯曲的部位(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结果)

2.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

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在 比 分布多,使 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 。

例1.复习讲义 P171 典例1

例2.如下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到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甲、乙、丙、丁从左侧给予光照,戊均匀光照,培养一段时间。

(1)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甲 ;乙 ;丙 ;丁 ;戊 。

①直立生长 ②向右弯曲 ③向左弯曲 ④不生长也不弯曲

(2)要探究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应该是 与 作对照。

(3)据此实验推测,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 ,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 ,这是通过丁与正常胚芽鞘的对比得出的结论。

(4)据此实验推测,单侧光对生长素的作用是 ,此实验能否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 。

(5)本实验所选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须是 的,实验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考点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特性

1.生长素的作用特性——两重性解读

(1)不同植物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如图甲):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单子叶植物。

(2)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其敏感性大小为:根>芽>茎(如图乙)

(3)生长素对所有植物及所有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均表现两重性

①图甲解读

图甲中a、b分别代表生长素对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促进效果, 分别表示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促进浓度阈值(上限)——大于该浓度时的生长素浓度将分别 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生长。

②图乙解读

曲线在 三点分别代表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促进效果, 点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浓度阈值——大于A′、B′、C′的生长素浓度将分别 根、芽、茎的生长。

(4)植物茎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生长的原因

例3.为了验证“植物主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选取健壮、生长状态一致的幼小植株,分为甲、乙、丙、丁4组,甲组植株不做任何处理,其他三组植株均切除顶芽。然后乙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丙组植株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丁组植株切口处放置含有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②将上述4组植株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 回答下列问题:

(1)各组植株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分别为:甲组_______________;乙组__ ______;

丙组_______ _;丁组 ____________。

(2)比较甲组与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乙组和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丙组和丁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下图中甲表示植物的生长速度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乙表示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植物幼苗的生长状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①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DE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②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BD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DE段

③生长素对Ⅰ、Ⅳ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生长素对Ⅱ、Ⅲ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④若乙图中Ⅲ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AB段,则Ⅳ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考点三:其他植物激素及生长调节剂

1.五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比较 2.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例5.复习讲义P174 典例4

例6.(多选)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浓度高于10-6的生长激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考点四: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实验原理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影响程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2.实验流程

(1)配制梯度溶液: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0.2、0.4、0.6、0.8、1、2、3、4、5 mg/mL)(其他试剂也可)

(2)操纵变量实验:将新剪下的长势相当的植物枝条分成9组,将插条的基部分别放在上述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浸泡几个小时,均置于适宜的环境中

(3)观察并记录结果:一段时间后观察插条的生根情况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基本技术要求

(1)本实验中,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光照、温度、通气状况等都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的原则。如用相同的花盆,选用相同的植物材料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

(3)在确定了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后,可在此范围内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获得更精确的最适浓度范围。

4.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1)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

①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

②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长。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

(2)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

①温度要一致; ②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③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2,4?——D或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例7.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控。下图甲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生长素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C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2m,则其向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乙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该激素对叶和果实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4) 油菜素内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被称为“第六大植物内源激素”。现已证明该激素能促进芹菜的生长,但不知其作用是否具有两重性,请用所给材料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株高相同的同种芹菜幼苗,高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溶液、蒸馏水、喷壶等。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5: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一

知识点和新大纲要求: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C)

(2)摩尔质量(B)

(3)气体摩尔体积(B)

(4)物质的量的浓度(C)

(5)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C)

一、有关概念(1课时)

1.物质的量

(1)概念: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2)符号:

(3)单位:mol

2.摩尔

(1)概念: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1mol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结构微粒。

(2)符号:mol

(3)说明:①当描述物质的物质的量(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不能是宏观物质名称

②常见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或它们特定的组合

③当有些物质的微观粒子只有一种时,可以省略其名称

3.阿伏加德罗常数

(1)含义:实验测定12g12C中碳原子的个数

(2)符号:NA

(3)单位:个/mol

(4)说明:①NA的基准是12g碳-12中的原子个数

②12C不仅是摩尔的基准对象,而且还是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

③NA是一个实验值,现阶段常取6.02×1023作计算

④要注意NA与6.02×1023的区别

4.摩尔质量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质量

(2)符号:

(3)单位:g・mol-1

(4)说明:①使用范围:A.任何一种微观粒子

B.无论是否纯净

C.无论物质的状态

②与式量的比较:

③与1mol物质的质量的比较:

5.气体摩尔体积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

(2)符号:

(3)单位:L・mol-1

(4)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①标准状况:0℃、1atm即1.01×105Pa

②理想气体:A.不计大小但计质量

B.不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③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约22.4L・mol-1

(5)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①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大小(物质的本性)

②结构微粒之间距离的大小(温度与压强来共同决定)

③结构微粒的多少(物质的量的大小)

6.物质的量浓度

(1)概念:用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溶解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来表示溶液的浓度

(2)符号:

(3)单位:mol・L-1

(4)说明:①物质的量浓度是溶液的体积浓度

②溶液中的溶质既可以为纯净物又可以为混合物,还可以是指某种离子或分子

篇6:物理第三章教案

物理第三章教案

1.光的作用:(次要)

1、使我们看见物体;2、光合作用使植物生长;3、太阳能热水器;4、光导纤维在现代通信中的应用;5、使冰雪融化等等

2.光是什么

光是一种电磁波,平常看到的光称为“可见光”,一般指能引起人视觉的电磁波。

3.光源的.概念

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提问:月亮是光源吗?萤火虫呢?夜明珠呢?正在放映电影的银幕呢?注意:月亮、宝石、夜明珠、正在放映电影的银幕不是光源

篇7:[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 声

[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 声

第三章 声

本章概述与课程标准要求

本章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中的一个二级主题。内容标准要求如下:

(1)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 了解乐音的特性。

(3)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 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声是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最初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让学生通过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是波的一种,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等等这些内容,对声波的初步了解,有助于学生以后对光波、电磁波的学习;教学中须使学生认识到音乐的美妙,让声为人类服务,又要知道噪声的危害以及防止噪声的途径,初步养成关于防止声污染的环保意识。

这一章主要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教材在这部分内容中安排了两个实验探究,并在发展空间的`家庭实验室中也设计了探究声的反射和共鸣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多个物理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多种能力,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示波器、话筒:话筒可以将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示波器可以将电信号以图形的形式显示出来。一般将被测电信号从Y输入端输入。

本章常用仪器

音叉:是用来演示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仪器。使用时,要用音叉槌敲击音叉。

本章课时安排建议

本章共五节,建议用5课时完成,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第1节 什么是声・・・・     1课时

第1节 乐音的特性・・・・   1课时

第1节 奇异的声现象・・・・ 1课时

第1节 噪声・・・・・   0.5课时

第1节 声与现代技术・・・・ 0.5课时

复习课・・・・・・  1课时

篇8: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的物理通性有哪些?

(1)金属在常温下的状态

除汞是液体外,其他在常温下是固体。

(2)金属的颜色、光泽

绝大多数金属都是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少数金属是特殊颜色如铜是紫红色,金是金黄色。

(3)良好的导电、导热性。

(4)延展性

延性:拉成细丝的性质。展性:压成薄片的性质。

2.化学通性有哪些?

(1)化合态金属元素只有正化合价

(2)金属单质易失电子,表现还原性

(3)易与氧气反应,得到氧化物

(4)活动性排在氢前的金属元素与酸反应得到盐和氢气

(5)与盐反应,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单质

3.金属钠的性质有哪些?

(1)物理性质有哪些?

钠银白色、质软、熔点低、密度比水的小但比煤油的大。

(2)化学性质有哪些?

①很活泼,常温下:4Na + O2=2Na2O (新切开的钠放在空气中容易变暗)

②加热条件下:2Na+O2 Na2O2

(先熔化成小球,后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Na2O2。)

钠在空气中的变化过程:Na―→Na2O―→NaOH―→Na2CO3·10H2O(结晶)―→Na2CO3(风化),最终得到是一种白色粉末。一小块钠置露在空气中的现象:银白色的钠很快变暗(生成Na2O),跟着变成白色固体(NaOH),然后在固体表面出现小液滴(NaOH易潮解),最终变成白色粉未(最终产物是Na2CO3)。

③钠与水的反应与H2O反应

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注意配平)

实验现象: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哧哧的声音,最后消失,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浮——钠密度比水小;游——生成氢气;响——反应剧烈;熔——钠熔点低;红——生成的NaOH遇酚酞变红”。

知识拓展:

a:将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能否置换出铜单质?

不能,2Na + 2H2O = 2NaOH + H2↑

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实验现象:钠熔成小球,在液面上四处游动,有蓝色沉淀生成,有气泡放出

K、Ca、Na三种单质与盐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碱再和盐溶液反应

b:将钠放入盐酸中,钠将先和H2O反应,还是先和HCl反应?

2Na + 2HCl = 2NaCl + H2↑

钠与酸反应时,如酸过量则钠只与酸反应,如酸不足量则钠先与酸反应再与水反应。

一般规律:

钠与酸溶液反应时,钠直接与溶液中的酸反应,但当钠与其它溶液反应时,一般是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然后再看生成的氢氧化钠是否与原溶液中的溶质反应!

(3)钠的保存方法是什么?

①钠必须保存在隔绝空气环境中,实验室将钠保存在煤油或石蜡中。

②钠着火的处理?用干燥的砂土扑灭

3、钠的存在:以化合态存在。

4、钠的保存:保存在煤油或石蜡中。

5、工业制钠:电解熔融的NaCl:2NaCl(熔融) 2Na + Cl2↑

6、钠的用途:① 在熔融的条件下钠可以制取一些金属,如钛、锆、铌、钽等;

② 钠钾合金是快中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

③ 钠蒸气可作高压钠灯,发出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

4.铝的性质

1、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较软,但比镁要硬,熔点比镁高。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

2、化学性质:铝是较活泼的金属。

① 通常与氧气易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起保护作用。4Al + 3O2 == 2Al2O3。

(Fe形成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Mg和Al形成的氧化膜致密,能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

加热铝箔的现象和解释是什么?

现象:铝箔熔化,表面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

现象解释:(因为铝表面有一层氧化膜保护了铝。即使打磨过的铝箔,在空气中也会很快生成新的氧化膜。铝与空气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内层金属继续与氧气发生反应。)

同时也容易与Cl2、S等非金属单质反应。

② 铝的两性体现在哪里?

①铝与稀盐酸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2Al + 6HCl == 2AlCl3 + 3H2↑

离子方程式为:2Al + 6H+ == 2Al3+ + 3H2↑

(与酸反应:强氧化性酸,如浓硫酸和浓硝酸在常温下,使铝发生钝化现象;加热时,能反应,但无氢气放出;非强氧化性酸反应时放出氢气。( 2Al+6H+=2Al3++3H2↑ ))

③②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离子方程式为:2Al + 2OH- + 2H2O == 2AlO2- + 3H2↑

反应可以看成两步进行:

第一步:2Al + 6H2O == 2Al(OH)3↓ + 3H2↑

第二步: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所以在这个反应中Al做还原剂,H2O水做氧化剂。

铝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是两性金属。

与强碱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 2Al+2OH-+2H2O=2AlO2-+3H2↑)

铝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是两性金属。

④ 与某些盐溶液反应:如能置换出CuSO4、AgNO3等溶液中的金属。

⑤ 铝热反应:(了解就行)

铝与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如V、Cr、Mn、Fe的氧化物)叫做铝热反应

2Al + Fe2O3 Al2O3 + 2Fe。Al 和 Fe2O3的混合物叫做铝热剂。利用铝热反应焊接钢轨。

5.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规律和步骤是什么?

(1)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横(量)相当,竖(单位)相同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基本步骤 :

①根据题意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③对应计量系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要求的量用n(B)或设未知数x、y等代表)

④根据计量关系进行计算。

6. 金属镁的性质有哪些?

①镁与稀盐酸的反应

②镁与盐溶液的反应

③镁与氧气的反应

④镁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5. 镁与氮气的反应

7.铁 Fe

1、单质铁的物理性质:铁片是银白色的,铁粉呈黑色,纯铁不易生锈,但生铁(含碳杂质的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原因:形成了铁碳原电池。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

2、单质铁的化学性质:

①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3Fe+2O2 Fe3O4(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2Fe + 3Cl2 2FeCl3, Fe + S FeS。

② 与非氧化性酸反应:Fe+2HCl=FeCl2+H2↑ ( Fe+2H+=Fe2++H2↑ )

常温下铝、铁遇浓硫酸或浓硝酸钝化。加热能反应但无氢气放出。

③ 与盐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 Fe+Cu2+=Fe2++Cu );

④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的现象和方程式是什么?

反应现象:加热时试管内铁粉红热,点燃肥皂泡可听到爆鸣声。

实验装置:

反应方程式::3Fe + 4H2O(g) Fe3O4 + 4H2↑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钠的重要化合物有哪些?

(1)Na2O 和Na2O2 有哪些性质?

①氧化钠是白色固体,过氧化钠是淡黄色固体。

②碱性氧化物有哪些性质?

1、Na2O

白色固体,是碱性氧化物,具有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Na2O + H2O == 2NaOH,

Na2O + CO2 == Na2CO3,

Na2O + 2HCl == 2NaCl + H2O .

另外:加热时,2Na2O + O2 == 2Na2O2

碱性氧化物+水→碱 Na2O + H2O = 2NaOH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Na2O + CO2 = Na2CO3

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Na2O + 2HCl = 2NaCl + H2O

Na2O属于典型的碱性氧化物。

③2、Na2O2:淡黄色固体是复杂氧化物,易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

Na2O2与H2O的反应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

离子反应方程式:2Na2O2 + 2H2O = 4Na+ + 4OH- + O2↑

实质:Na2O2 + 2H2O = 2NaOH + H2O2 2H2O2 = 2H2O + O2↑

实验现象:产生气泡,试管壁发烫,溶液(滴加酚酞)先变红,后褪色

④Na2O2与CO2的反应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Na2O2与H2O、CO2的反应中,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这两个反应是典型的歧化反应。Na2O2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因此Na2O2常做生氧剂,供氧剂,同时,Na2O2还具有强氧化性,有漂白作用。如实验:Na2O2和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变红后又褪色。

⑤Na2O2的用途

可做漂白剂 (强氧化性漂白),呼吸面具或潜艇中的供氧剂。

⑥)Na2O和Na2O2性质比较 (2)Na2CO3和NaHCO3的性质有哪些?

①碳酸钠俗名纯碱,也叫苏打,为白色粉末状固体,碳酸氢钠俗名小苏打,为白色细小晶体。碳酸钠晶体的化学式是Na2CO3·10H2O,碳酸钠晶体在干燥的空气中容易失去结晶水变成碳酸钠粉末。

②与酸反应(HCl)

a、Na2CO3 + 2HCl ==2NaCl + CO2 ↑ + H2O

CO32- + 2H+ == CO2 ↑ + H2O

b、NaHCO3 + HCl ==NaCl + CO2↑ + H2O

HCO3- + H+ == CO2 ↑ + H2O

结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易与酸反应,但是碳酸氢钠与酸反应比碳酸钠更剧烈。

碳酸钠与酸反应之所以缓慢是因为:

Na2CO3 + HCl =NaCl + NaHCO3(无气泡产生)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有气泡)

③与盐反应(BaCl2和CaCl2)

Na2CO3与可溶性的钙盐、钡盐反应生成沉淀

Na2CO3 + CaCl2 = CaCO3↓ + 2NaCl CO32- + Ca2+ = CaCO3↓

Na2CO3 + BaCl2 = BaCO3↓ + 2NaCl CO32- + Ba2+ = BaCO3↓

NaHCO3可与NaHSO4反应

NaHCO3 + NaHSO4 = Na2SO4 + H2O + CO2 ↑

HCO3- + H+ = H2O + CO2 ↑

应用:利用能否与可溶性的钙盐、钡盐反应生成沉淀来来鉴别Na2CO3与NaHCO3

④与碱反应(Ca(OH)2和Ba(OH)2 )

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 CO32- + Ca2+ = CaCO3↓

Na2CO3 + Ba(OH)2 = BaCO3↓ + 2NaOH CO32- + Ba2+ = BaCO3↓

NaHCO3与 Ca(OH)2(或Ba(OH)2 )反应遵循“以少定多”的原则

当NaHCO3少量时,NaHCO3+ Ca(OH)2= CaCO3↓ + NaOH + H2O

HCO3- + Ca2+ + OH- = CaCO3↓ + H2O

当Ca(OH)2少量时,2NaHCO3 + Ca(OH)2= CaCO3↓ + Na2CO3 + 2H2O

2HCO3- + Ca2+ + 2OH- = CaCO3↓ + 2H2O + CO32-

Na2CO3易与Ba2+、Ca2+的碱反应生成碳酸盐沉淀和NaOH

NaHCO3能与所有可溶碱反应生成碳酸正盐和水

例如: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HCO3- + OH- = CO32- + H2O

⑤热稳定性

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2NaHCO3 Na2CO3 + H2O + CO2↑

结论:加热时,碳酸钠不分解,而碳酸氢钠则分解。即:碳酸钠比碳酸氢钠更稳定。

所以利用它们对热的稳定性来鉴别它们。

⑥a2CO3与NaHCO3的相互转化:

a、CO2+H2O

Na2CO3 = NaHCO3

b、固体加热c、氢氧化钠溶液

a、Na2CO3 + H2O + CO2 == 2NaHCO3 CO32- + H2O + CO2 = 2HCO3-

b、2NaHCO3 Na2CO3 + H2O + CO2↑

c、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HCO3- + OH- = CO32- + H2O

⑦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比较 ⑧如何区别Na2CO3和NaHCO3?

a、加热

加热固体,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是NaHCO3

b、滴入CaCl2或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的是Na2CO3

c、逐滴滴入稀盐酸

反应较剧烈的是NaHCO3

d. PH值法

e. 指示剂法

f. 溶解法

注意几个实验的问题:

1、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足量的CO2有晶体NaHCO3析出。

2、Na2CO3溶液与稀HCl的反应①: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稀HCl,先无气体,后有气体,如果n(HCl)小于n(Na2CO3)时反应无气体放出。发生的反应:先Na2CO3 + HCl == NaCl + NaHCO3,

后NaHCO3 + HCl == NaCl + H2O +CO2 ↑

② 向稀HCl中滴加Na2CO3溶液,立刻有气体,反应是: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3、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鉴别:取两种试液少量,分别滴加CaCl2或BaCl2溶液,有白色沉

淀的原取溶液为Na2CO3,另一无明显现象的原取溶液为NaHCO3

4、侯氏制碱法(了解就行)

反应式:NaCl + NH3 + CO2 + H2O == NaHCO3 + NH4Cl.

注意:在生产中应先在饱和的NaCl溶液中先通入NH3,后通入CO2,NaHCO3晶体析出过滤,在滤液中加入NaCl细末和通NH3析出NH4Cl晶体为副产品。NH4Cl晶体析出后的母液进行循环试用,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四)氢氧化钠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易潮解,有强腐蚀性,具有碱的通性。

2.焰色反应的概念和实验步骤是什么?

(1)概念:

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这在化学上叫焰色反应。

(2)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反映的是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发射一定波长的光而产生各种颜色。

(3)钠的焰色是黄色,钾透过蓝色的钴玻璃焰色是紫色。

(4)实验步骤

①将铂丝(或光洁无锈的铁丝)用稀盐酸洗涤后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至火焰颜色与原来相同;

②用铂丝蘸取待测碳酸钠溶液放在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

③用盐酸洗净铂丝,在外焰上灼烧至火焰无色后,再蘸取碳酸钾溶液在外焰上灼烧,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火焰的颜色。

(5)节日燃放的五彩缤纷的烟花,就是碱金属、以及锶、钡等金属化合物所呈现的各种艳丽的色彩。

3.铝的重要化合物有哪些?

(1)氧化铝(Al2O3)有哪些性质?

①物理性质:Al2O3是一种白色难熔的固体(熔点高(2054℃),沸点2980℃),可作耐火材料,不溶于水。

②我们常见到的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有各种不同颜色的原因是在宝石中含有一些金属氧化物的表现。如红宝石因含有少量的铬元素而显红色,蓝宝石因含有少量的铁和钛元素而显蓝色。氧化铝(天然产物称作刚玉),刚玉氧化铝的天然晶体,硬度大小仅次于金刚石、金刚砂(SiC),工业生产中的矿石刚玉主要成分是α-氧化铝,硬度仅次于金刚石

③化学性质——两性氧化物

Al2O3是两性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Al2O3 + 6H+ = 2Al3+ + 3H2O

与氢氧化钠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Al2O3 + 2OH?= 2AlO2- + H2O

既能和强酸又能和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但不与弱碱氨水(NH3·H2O)反应。

Al2O3是工业冶炼铝的原料,由于氧化铝的熔点高,电解时,难熔化,因此铝的冶炼直到1886年美国科学家霍尔发现在氧化铝中加入冰晶石(Na3AlF6 ),使氧化铝的熔点降至1000度左右,铝的冶炼才快速发展起来,铝及其合金才被广泛的应用。2Al2O3 4Al + 3O2↑

(2)氢氧化铝(Al(OH)3 ) ——两性氢氧化物的性质有哪些?

①物理性质:氢氧化铝是几乎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在水溶液中新生成的氢氧化铝呈胶状,能凝聚水中悬浮物,又有吸附色素的性能。

②用途:氢氧化铝胶体可用作净水剂、色素吸附剂等。胃舒平又名复方氢氧化铝,

能治疗胃酸过多。

③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氨水(NH3·H2O)与铝盐反应

现象:生成白色胶状沉淀

Al2(SO4)3 + 6NH3·H2O=2Al(OH)3↓ + 3(NH4)2SO4

Al3+ + 3NH3·H2O = Al(OH)3↓ + 3NH4+

④AlCl3与NaOH的反应

AlCl3 + 3NaOH = Al(OH)3↓ + 3NaCl Al3+ + 3OH- = Al(OH)3↓

AlCl3 + 4NaOH = NaAlO2 + 3NaCl + 2H2O Al3+ + 4OH = AlO2- + 2H2O

⑤Al(OH)3的化学性质

a、不稳定性:加热易分解

2Al(OH)3 Al2O3 + 3H2O

b、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Al(OH)3 + 3H+ = Al3+ + 3H2O

c、与氢氧化钠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Al(OH)3 + OH? = AlO2- + 2H2O

既能和强酸又能和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但不与弱碱氨水(NH3·H2O)反应。是两性氢氧化物。

(3)NaAlO2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①NaAlO2与盐酸的反应

盐酸少量时:NaAlO2 + HCl + H2O = Al(OH)3↓ + NaCl

AlO2- + H+ + H2O = Al(OH)3↓

盐酸过量时:NaAlO2 + 4HCl = AlCl3 + NaCl + 2H2O

AlO2- + 4H+ = Al3+ + 2H2O

②NaAlO2与CO2的反应

CO2少量时:2NaAlO2 + CO2 + 3H2O = 2Al(OH)3↓ + Na2CO3

2AlO2- + CO2 + 3H2O = 2Al(OH)3↓ + CO32-

CO2过量时:NaAlO2 + CO2 + 2H2O = Al(OH)3↓ + NaHCO3

AlO2- + CO2 + 2H2O = Al(OH)3↓ + HCO3-

(4)硫酸铝钾{ KAl(SO4)2 }是如何净水的?

KAl(SO4)2·12H2O俗名明矾或白矾,无色晶体、易溶于水,是一种复盐,常用作净水剂。电离方程式:KAl(SO4)2 == K+ + Al3+ + 2SO42-

铝离子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使之沉降已达净水目的。

净水原理:Al3+ + 3H2O == Al(OH)3 (胶体)+ 3H+ 。

四)铝的冶炼(了解就行)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自然界中主要是以氧化铝的形式存在。工业生产的流程:铝土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铝)→用氢氧化钠溶解过滤→向滤液中通入二氧化碳酸化,过滤→氢氧化铝→氧化铝→铝。

主要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

2Al(OH)3 2O3 +3 H2O ,2Al2O3 4Al + 3O2↑。

(五)铝的用途:铝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主要用于导线、炊具等,铝的最大用途是制合金,铝合金强度高,密度小,易成型,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迅速风靡建筑业。也是飞机制造业的主要原料。

知识整理:

①(Al(OH)3)的制备:在氯化铝溶液中加足量氨水。AlCl3 + 3NH3·H2O == Al(OH)3↓+ 3NH4Cl

② 实验:A、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现象是先有沉淀,后溶解。

反应式:先Al3+ + 3OH- == Al(OH)3↓, 后Al3+ + 4OH- == AlO2- + 2H2O。

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铝溶液,现象是开始无沉淀,后来有沉淀,且不溶解。

反应式:先Al3+ + 4OH- == AlO2- + 2H2O,后Al3+ + 3AlO2- + 6H2O == 4Al(OH)3↓。

③ 实验:向偏铝酸钠溶液中通二氧化碳,有沉淀出现。CO2 + 3H2O + 2NaAlO2 == 2Al(OH)3↓+ Na2CO3。

④ 将氯化铝溶液和偏铝酸钠溶液混和有沉淀出现。 Al3+ + 3AlO2- + 6H2O == 4Al(OH)3↓。

⑤ 实验:A、向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先有沉定,后溶解。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O2- + H+ + H2O == Al(OH)3 ,Al(OH)3 + 3H+ == Al3+ + 2H2O 。

B、向稀盐酸中滴加偏铝酸钠溶液,先无沉淀,后有沉淀且不溶解。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O2- + 4H+ == Al3+ + 2H2O ,3AlO2- + Al3+ + 6H2O == 4Al(OH)3↓。

铝 三 角 4.铁的重要化合物有哪些?(胶体)

(1)铁的氧化物(FeO、Fe2O3、Fe3O4)的性质有哪些?

①物质性质

FeO是一种黑色粉末,不稳定,在空气里会迅速被氧化为Fe3O4。

Fe2O3是一种红棕色粉末,俗称铁红。用于制红色油漆,涂料。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

Fe3O4是一种复杂的化合物,是具有磁性的黑色晶体,俗称磁性氧化铁,是磁铁矿的主要成分。

FeO、Fe2O3、Fe3O4的比较

②化学性质

a、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b、与酸反应:

FeO + 2HCl = FeCl2 + H2O FeO + 2H+ = Fe2+ + H2O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Fe2O3 + 6H+ = 2Fe3++3H2O

氧化亚铁,氧化铁是碱性氧化物

Fe3O4 + 8HCl = 2FeCl3 + FeCl2 + 4H2O Fe3O4 + 8H+ = 2Fe3+ + Fe2+ + 4H2O

c、FeO不稳定 6FeO + O2 = 2Fe3O4

d、均能被CO还原成Fe

Fe2O3 + 3CO ===高温 2Fe + 3CO2

Fe3O4 + 4CO ===高温 3Fe + 4CO2

(2)铁的氢氧化物(Fe(OH)3和Fe(OH)2)的性质有哪些?

①Fe(OH)3和Fe(OH)2的制备

Fe(OH)3的制备现象:产生红褐色沉淀。

FeCl3 + 3NaOH = Fe(OH)3↓ + 3NaCl

Fe3+ + 3OH- = Fe(OH)3↓(红褐色沉淀)

Fe(OH)2的制备现象: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FeSO4 + 2NaOH = Fe(OH)2↓ + Na2SO4

Fe2+ + 2OH- = Fe(OH)2?(白色沉淀)

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②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Fe(OH)2 + 2HCl == FeCl2+ 2H2O;Fe(OH)2 + 2H+ == Fe2+ + 2H2O;

Fe(OH)3 + 3HCl== FeCl3 + 3H2O; Fe(OH)3 + 3H+ == Fe3+ + 3H2O;

2Fe(OH)3 Fe2O3 + 3H2O;

(3)铁盐和亚铁盐是如何让鉴别的?

Fe2+、Fe3+常用的检验方法

① Fe3+的检验:

a.观察颜色:Fe3+的溶液呈棕黄色

b.加碱液:Fe3+ + 3OH- = Fe(OH)3?(红褐色沉淀)

c.加KSCN溶液(显色反应):Fe3+ + 3SCN- = Fe(SCN)3(血红色溶液)

②Fe2+的检验:

a.观察颜色:Fe2+的溶液呈浅绿色

b.加碱液:Fe2+ + 2OH- = Fe(OH)2?(白色沉淀)

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红褐色沉淀)

(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c.将Fe2+转化为Fe3+检验:

加KSCN溶液 加氯水

Fe2+ → 无现象 → 血红色溶液

③小结:Fe2+和Fe3+的鉴别 ①与铜片反应离子方程式:2Fe3+ + Cu = 2Fe2+ + Cu2+

②与淀粉KI试纸反应离子方程式:2Fe3+ + 2I- = 2Fe2+ + I2

篇9:永远的记忆 (第三章)(一)作文

丁香的

“丁先生!丁先生!丁先生!小蕾!你快去叫林医生过来,就说这里有一位死者的家属由于情绪过于激动而晕倒了!快!胖胖!快把这位死者推到太平间里去,免得这位死者的家属看到她之后会因为情绪的激动而再次晕倒过去!快!笨笨,快帮我把这位先生扶到病床上去!快呀!”

看着丁香的爸爸愈来愈激动的神情,看着他愈来愈激动的情绪,直至晕倒……在丁香爸爸晕倒周围的人,都被吓得手忙脚乱、手足无措起来。

好在,丁香的爸爸并没有受伤,只是陷入了昏迷。果然,没过多久,丁香的爸爸便清醒了过来。丁爸爸在醒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询问护士自己心爱的亡妻徐莉——莉莉在哪里。

“护士,请问徐莉在哪里?”丁爸爸一看见有护士进来了,便抓紧一切机会询问道。

刚进来的护士听到这虚弱至极的声音后,不免有些

“徐莉,是吗?”

“是,是的!那便是我的妻子,但是她刚刚……死了......”,一阵沉默过后,丁爸爸终于从一时的悲痛中缓过劲儿来,接着说道“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吗?”

“哦,她已经被冷医生推到太平间里去了。你应该知道的,所有已经死了的人都要被推到那家医院的太平间里,所以……”

还没等那护士说完,原本十分虚弱,本应该躺在病床上休息的丁爸爸在听到护士说了哪句话之后,便立刻起身,死命地抓住那护士的手臂,红着眼睛喊道:“太平间在哪里!”

那护士被丁爸爸的这一举动给吓着了:“先……先生…...你......”

“快说!太平间在哪里!”原本就十分虚弱的身体,再加上如此的激动,使丁爸爸的脸色越显苍白,声音越加嘶声竭力,几乎是咆哮的,用来吼得。

“在……在……在医院大……门的右手边往……左拐,一直……走到头,有一个电……梯……到医院负……负……负二楼……”护士被丁爸爸吓得,几乎是用颤音说完这一整段话的。

“钥匙!!!”

“在……在林护……护士……长……长那里……”

“啊!!!!!”

这个护士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丁爸爸拽着手臂,拖着去找林护士长了,

“够了,我不需要听你说这些没有用的废话,总之,我就问你一句话,太平间的钥匙在哪里!”

……

本想着好好安慰一下这位先生这件事情就会平息了(太平间是所有死者所呆的地方,在这家医院中死去的人都将会被送去那里,但是除了送他们进去的医生和需要到那里办事的之外,其他人一律不准进入。)这件事,可没想到,话才刚说到一半就被无情地打断了,而自己却半晌说不出话来。

“快把钥匙交出来!”丁先生无情地打断了这安静的时刻。

“啊……啊……”护士长好不容易才从丁先生的无情中缓过劲来,却不知道应该怎么说。

“我最后再说一遍,把太平间的钥匙拿来,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到时候可别怪我,我可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

“我可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这句话使护士长的心慌了。“他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他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他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那我怎么办,要知道私自给其他人太平间的钥匙可是死罪,要知道,我登上这个护士长的位置是有多么的不容易啊。搞不好还会被降职,再严重一点,我这份工作可就不保了,这可怎……”护士长低下头喃喃自语道。

“喂,你在嘀嘀咕咕地说着什么呢!?你最好别逼我出手!”丁先生看见面前这个胆小如鼠的护士长那么久了都不回话,不免有些急了。

“没……没……没什么……么……”护士长的眉头紧锁,缠绕得就像麻花一样。

“哎,算了,遇到这样的病人有什么办法呢,就让他看一眼吧……哎……”

想着,护士长摇了摇头,也便没有再说什么,只是一边大迈步地往前走,一手伸进白大褂的口袋,显然是在拿钥匙。丁香爸爸见到这个动作,也没有再说什么,再做什么。乖乖地跟着护士长往前走。

站在太平间的门前,护士长的脚步不免顿了顿,随即,便从口袋里拿出一串钥匙来,打开了那沉重而死气沉沉的生锈铁门。

“莉莉,我来了!我来陪你了!啊——快放开我!”原来,早在丁香的爸爸精神失控时,护士长就已经叫了保安,现在他们刚好赶到,并抓住了丁先生。

……

六年级:许佳颖

篇10:第三章病毒 教学设计一

第三章病毒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

2.能力方面

(l)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学习噬菌体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1.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

2.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即噬菌体的作用机理为本节课的难点。因为病毒是一类极特殊的微小生物,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录像,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总路:

组织指导学生收集课外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形成印象

利用实例纠正错误,引出主题

播放录像,加强直观性,使学生识记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

利用教学软件学习病毒的三种类型

学生讨论交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说明:

(1)病毒是一类特殊的十分微小的生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的,这就给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带来一定难度,学生对其形态结构等情况比较生疏,甚至有误解之处,单凭课堂上一节课的教学是微不足到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最好在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收集、记录一些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为课堂上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团结奋进的自信心。

(2)本节课的导言可以直接导入。如病毒不都是有害的,也有有益的。或者由学生代表发言导入,只要能引出主题即可。如某学生:“最近,我收集、记录了一些有关病毒的资料,使我对病毒有了新的认识,希望我们能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3)关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部分的教学,最好借助录像,展示病毒的多种形态和结构,还可制作教学软件比较形象地展示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的构成涉及到比较深的化学知识,不必过多解释,只要求学生知道就可以了。

关于病毒在寄主细胞里增殖的内容,可结合图片略加解释。病毒的营养方式是寄生,教师最好利用软件的动画形式表现病毒在寄主细胞里的增殖过程,这对理解这部分知识起到关键作用。

(4)关于病毒的类型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部分的教学,以其中一类为例,利用图片、录像等教学手段详细介绍其在寄主细胞里寄生和增殖的过程,其他类型也就迎刃而解了。如痢疾杆菌噬菌体的作用机理。

本节知识应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像、教学软件的形象、直观、动画的.作用,把学生用肉眼见不到的事物再现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收集、记录的资料可能很广泛,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如可依据与人类的关系分成两大类,一类对人有益,一类对人有害;也可以根据病毒的类型或寄主的不同分类:

a.微生物病毒;

b.植物病毒;

c.无脊椎动物病毒;

d.脊椎动物病毒。

还可依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分类:如

a.通过水传播;

b.血液传播;

c.空气传播等。

教师适时强调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只能说病毒是一类十分特殊的生物,不能把病毒说成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低等、最原始的生物。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有益和有害的两个方面加以描述,特别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如艾滋病病毒的危害等,通过讨论、分析会加深印象,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师也可以结合录像或软件向学生介绍目前关于病毒的最新信息或其他有关内容,激励学生有很多科学领域等待着他们去开发创造,造福于人类,效果会更佳。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病 毒

一、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1.比细菌小得多,电镜下才能看到。

2.有近似球形的多面体、杆形、蝌蚪形等。

3.组成:

衣壳――由蛋白质组成

核心――由核酸组成(DNA 、RNA)没有细胞结构

4.传播途径:接触、空气、水、伤口、血液、蚊虫叮咬等。

5.营养方式:寄生在寄主细胞里。

6.影响:病毒的增殖对寄主造成危害。

二、病毒的类型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1.类型

(1)微生物病毒

(2)植物病毒

(3)无脊椎动物病毒

(4)脊椎动物病毒

2.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如利用病毒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2)有害:如艾滋病病毒引发艾滋病。

篇11: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基本要求: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掌握静摩擦力的值及变化范围.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4.会运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5.知道动摩擦因数无单位,了解动摩擦因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6.能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1.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1)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难看出,判断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关键是判断“相对运动的方向”.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很难,因为物体的运动是比较直观的,但千万不要认为“相对运动的方向”是物体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方向,这是初学者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所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例如,你在运动的汽车上推动箱子时,箱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箱子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方向相反.

(2)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当然这里的关键也是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而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又难以判断,这就使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成为一个难点.同学们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①用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我们可以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判断物体将向哪滑动,从而确定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进而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②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摩擦力大小的确定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遵循关系式F=μFN,式中的FN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称为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的力),性质上属于弹力,它不是物体的重力,许多情况下需结合物体的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式中的μ为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两物体间的正压力及是否发生相对滑动无关,μ没有单位.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与物体的运动性质无关,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只要出现相对滑动,滑动摩擦力恒为F=μFN.

(2)静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推力的增大而增大,所以静摩擦力的大小由外部因素决定,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确定其大小.目前可根据初中二力平衡知识求解静摩擦力.当人的水平推力增大到某一值时,物体就要滑动,此时静摩擦力达到值,我们把它叫做静摩擦力(Fm).故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0

3.正确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效果

(1)两物体间产生摩擦力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①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粗糙;

②两物体间存在弹力;

③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因此,若两物体间有弹力产生,不一定产生摩擦力,但若两个物体间有摩擦力产生必有弹力产生.

(2)静摩擦力中的“静”指的是相对静止,滑动摩擦力中的“滑动”指的也是相对滑动,其中应以摩擦力的施力物体为参考系.静摩擦力产生在相对静止(有相对运动趋势)的两物体间,但这两个物体不一定静止,它们可能一起运动,所以,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滑动摩擦力产生在相对滑动的两物体之间,但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可能是静止的.

(3)在两种摩擦力的定义中都出现了“阻碍”一词,所以有些同学就认为,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其实不然,摩擦力的方向只是与相对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阻碍的只是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运动,对于物体的实际运动(通常以地面作为参考系),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例如:人跑步时地面给人的摩擦力就是动力;传送带上的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向上运动时,摩擦力也是动力.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听力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困难是听课的关键,为了减少听力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我们可以弥补旧知识和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预习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倾听集中的过程,而不是抛弃。专注是对课堂学习的奉献,是对耳朵、对眼、对心、对嘴、对手的奉献。如果你能做到这“五到”,就会高度集中,课堂上学习到的所有重要内容都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确保你们能集中注意力,不偏离对方。我们必须注意课前休息10分钟,不要做太激烈的运动或激烈的辩论或阅读小说或家庭作业,以免课后喘息、幻想、无法平静,甚至大脑开始睡觉。因此,我们应该做好上课前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3,要特别注意教师讲课的开始和结束。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概括地总结了上一课的要点,并指出这堂课的内容是连接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纽带。最后,教师通常总结一堂课的知识,这是高度概括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方法的概要。

4,做笔记。不会记录,但演讲中的重点,难点,使一个简单的总结记录,写下演讲的要点和自己的感受或创造性思维。审查和消化。

5.我们要认真审视问题,了解实际情况和物理过程,注意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从对方身上吸取教训,提高知识转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学习技巧

1、死记硬背: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2、独立做作业: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篇12: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基本要求: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掌握静摩擦力的值及变化范围.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4.会运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5.知道动摩擦因数无单位,了解动摩擦因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6.能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1.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1)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难看出,判断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关键是判断“相对运动的方向”.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很难,因为物体的运动是比较直观的,但千万不要认为“相对运动的方向”是物体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方向,这是初学者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所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例如,你在运动的汽车上推动箱子时,箱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箱子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方向相反.

(2)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当然这里的关键也是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而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又难以判断,这就使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成为一个难点.同学们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①用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我们可以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判断物体将向哪滑动,从而确定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进而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②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摩擦力大小的确定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遵循关系式F=μFN,式中的FN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称为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的力),性质上属于弹力,它不是物体的重力,许多情况下需结合物体的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式中的μ为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两物体间的正压力及是否发生相对滑动无关,μ没有单位.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与物体的运动性质无关,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只要出现相对滑动,滑动摩擦力恒为F=μFN.

(2)静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推力的增大而增大,所以静摩擦力的大小由外部因素决定,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确定其大小.目前可根据初中二力平衡知识求解静摩擦力.当人的水平推力增大到某一值时,物体就要滑动,此时静摩擦力达到值,我们把它叫做静摩擦力(Fm).故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0

3.正确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效果

(1)两物体间产生摩擦力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①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粗糙;

②两物体间存在弹力;

③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因此,若两物体间有弹力产生,不一定产生摩擦力,但若两个物体间有摩擦力产生必有弹力产生.

(2)静摩擦力中的“静”指的是相对静止,滑动摩擦力中的“滑动”指的也是相对滑动,其中应以摩擦力的施力物体为参考系.静摩擦力产生在相对静止(有相对运动趋势)的两物体间,但这两个物体不一定静止,它们可能一起运动,所以,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滑动摩擦力产生在相对滑动的两物体之间,但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可能是静止的.

(3)在两种摩擦力的定义中都出现了“阻碍”一词,所以有些同学就认为,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其实不然,摩擦力的方向只是与相对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阻碍的只是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运动,对于物体的实际运动(通常以地面作为参考系),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例如:人跑步时地面给人的摩擦力就是动力;传送带上的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向上运动时,摩擦力也是动力.

压强知识

1. 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 g/ cm3

2. 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3. 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5. 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

①同一液体

②液体静止

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9.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0. 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1. 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2. 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13. 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 = 重力

14. 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 = V物

15. 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电动势的方向知识点

电动势的方向可以通过楞次定律来判定。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指出:感应电流的磁场要阻碍原磁通的变化。对于动生电动势,同学们也可用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也就找出了感应电动势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楞次定律的应用更广,其核心在”阻碍”二字上。

(1)E=n_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sinA(切割磁感线运动) E=BLV中的v和L不可以和磁感线平行,但可以不和磁感线垂直,其中sinA为v或L与磁感线的夹角。{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其中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学中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它显示了电、磁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对其本质的深入研究所揭示的电、磁场之间的联系,对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电磁感应现象在电工技术、电技术以及电磁测量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篇13: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金属及其化合物合物

一、钠

1.物理性质:银白色、固态、质软(可用小刀切)、密度比水小、熔沸点低、导电导热性好。

2.化学性质

(1)和非金属反应

①常温下和空气中氧气反应:现象:生成白色固体,方程式,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现象产生黄色火焰,生成黄色固体,方程式

②和卤素单质的反应方程式。

钠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涉及到的方程式要求每位同学都要过关)

(2)和水的反应:现象①浮(Na的密度比水小)、熔(Na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且Na的熔点低)、游和响(Na与水反应放出气体,且产生气体的速度很快,反应很剧烈)、红(往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变红,说明生成了碱性物质)。

(3)和酸反应:现象比与水反应剧烈。

(4)和盐溶液作用时,一般金属钠首先和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产生气泡,生成蓝色沉淀,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3.钠应置于煤油中保存,其原因是Na的密度比煤油大,且不和煤油反应,可以隔绝氧气。

4.钠的重要用途

(1)利用钠的强还原性可冶炼金属;

(2)钾钠合金可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3)利用钠在高温下发出黄光的特性可作高压钠灯。

二、碱金属

碱金属包括(按核电荷数增大顺序填写元素符号)Li、Na、K、Rb、Cs。它们的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故化学性质和钠相似。一般说来,按上述顺序,金属性越来越强,反应得越来越激烈。需指出的是:单质在空气中点燃,锂只能生成Li2O,钠可形成Na2O、Na2O2,钾可形成K2O、K2O2、KO2,而铷形成的氧化物就更复杂了。

焰色反应是许多金属或者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的时候是火焰呈现特殊颜色的现象,是物理变化。是元素的性质。Na的焰色:黄色

K的焰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紫色

三、氢氧化钠

1.物理性质

氢氧化钠是白色固态,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溶解时放热,有腐蚀性,溶液呈强碱性,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2.化学性质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具有碱的一切通性。

碱的通性:①遇酸碱指示剂发生显色反应②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③与酸性氧化物(如CO2、SO2等)发生反应④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3.保存:NaOH应密封保存,试剂瓶用橡胶塞,原因NaOH易吸水,与CO2、SiO2反应。

四、钠的氧化物比较

氧化钠过氧化钠

化学式Na2ONa2O2

电子式

氧元素的化合价-2-1

色、态白色固态淡黄色固态

稳定性不稳定不稳定

与水反应方程式Na2O+H2O=2NaOH2Na2O2+2H2O=4NaOH+4H2↑

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Na2O+CO2=Na2CO32Na2O2+2CO2==2Na2CO3+O2↑

氧化性、漂白性--强氧化性质、漂白性

用途--氧化剂、供氧剂、漂白剂、杀菌剂

保存隔绝空气,密封保存隔绝空气,远离易燃物,密封保存

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比校

Na2CO3NaHCO3

俗名纯碱或苏打小苏打

色、态白色固体细小的白色晶体

水溶性易溶于水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

热稳定性受热不分解2NaHCO3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与二氧化碳反应

--

用途制玻璃、造纸、制肥皂、洗涤剂发酵粉、医药、灭火器

铝和铝的化合物

一、单质铝

1.化学性质

铝及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涉及到的方程式要求每位同学都要过关)

(1)和氧气反应。铝极易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这层氧化膜保护里边的金属不易和氧气反应而被腐蚀。铝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加热铝箔实验时,融化的铝并不滴落,原因是Al2O3薄膜将熔化的Al承接住了,这个实验也说明氧化铝的熔点比铝高。

铝也能和其他非金属反应,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①铝在氯气中燃烧;②铝粉和硫粉混合加热。

(2)和酸反应。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和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HCl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

离子反应方程式

②H2SO4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

离子反应方程式;

(3)和NaOH溶液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

离子反应方程式。

等质量的铝粉分别和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的氢气相等,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和足量的铝粉反应,产生的氢气NaOH的多。

(4)铝和盐溶液的反应。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和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铝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化学反应方程式,

离子反应方程式;

(5)铝热剂的反应。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①铝粉和四氧化三铁粉末混合加热;

②铝粉和三氧化二铬粉末混合加热。

3.用途:写出下列关于铝的用途是利用了铝的什么性质:

铝制导线、电线:良好的导电性;包装铝箔:良好的延展性;

铝合金用于制门窗:美观、硬度大;铝制炊具:良好的导热性

二、铝的化合物

氧化铝既可和酸反应还可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它是两性氧化物。

实验室制取Al(OH)3的方法:

。用氨水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的主要原因是Al(OH)3能与NaOH反应生成对应的盐。氢氧化铝是两性的氢氧化物。加热时,Al(OH)3易分解(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三、复盐: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形成的盐叫复盐,如KAl(SO4)2。明矾是一种重要的复盐。它是离子晶体,溶于水生成Al(OH)3胶体,它可以吸附水里面的杂质,使水澄清,所以明矾可用作净水剂。

铁和铁的化合物

一、单质铁

1化学性质:

(1)铁和非金属反应。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

②在氯气中燃烧;

③铁粉和硫粉混合加热。

(2)铁和酸反应。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铁和HCl:化学反应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②铁和H2SO4:化学反应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3)铁和水反应:

铁不和冷、热水反应,但在高温下能和水蒸气反应,下图是铁粉和水蒸气反应的装置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试在装置的空白处填上对应的试剂或用品名称。

②写出此图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二、铁的氧化物(参照白皮书)

三、铁的氢氧化物Fe(OH)2和Fe(OH)3(参照白皮书)

四、Fe2+和Fe3+的性质

1.Fe3+的检验:

滴入KSCN溶液

FeCl3溶液现象:溶液变成血红色;离子方程式:

FeCl2溶液无现象

2.Fe3+的氧化性。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FeCl3溶液和铁粉反应:,

FeCl3溶液和铜片反应:,

3.Fe2+的还原性。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FeCl2溶液中加入氯水:,

常见物质的构型

AB2型的化合物(化合价一般为+2、-1或+4、-2):CO2、NO2、SO2、SiO2、CS2、ClO2、CaC2、MgX2、CaX2、BeCl2、BaX2、KO2等

A2B2型的化合物:H2O2、Na2O2、C2H2等

A2B型的化合物:H2O、H2S、Na2O、Na2S、Li2O等

AB型的化合物:CO、NO、HX、NaX、MgO、CaO、MgS、CaS、SiC等

能形成A2B和A2B2型化合物的元素:H、Na与O,其中属于共价化合物(液体)的是H和O[H2O和H2O2];属于离子化合物(固体)的是Na和O[Na2O和Na2O2]。

化学物质分类方法

1.单一分类法

对对象使用一种标准的分类法(如氧化物按组成元素分为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2.交叉分类法

对对象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如将H2SO4按是否有氧元素、酸的强弱、酸的元数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H2SO4分别属于含氧酸、强酸和二元酸)

3.树状分类法

根据被分对象的整体与分支的类型之间的关系,以陈列式的形状(树)来定义。

篇14: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第一节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通过的学习,要求学生懂得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目的、内涵,以及对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作用教学难点: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内涵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一个真实故事说起:昔日优秀中职生,今朝优秀外来妹--王冬茹

讲授新课

一、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内涵

1、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活动。

2、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是指职业道德行为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知--情--意--信--行

3、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最终目的:

二、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作用

(一)提高综合素质大学

1、人品实现产品,产品体现人品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为在岗位上建功立业打好基础。

3.“木桶效应”--素质缺陷,贻误人生

(二)促进事业发展

职业道德行为体现人们对社会做的贡献。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必然能成就一番事业。

例子:掏粪工人:时传祥

微笑天使:魏红

一团火精神:张秉贵

(三)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人生价值是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实践中实现的。

分析讨论:王冬茹案例。

从一位外来妹到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她的警句是:踏踏实实站好每一班岗。

(四)抵制不正之风

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能使从业者自觉抵制不正之风。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职业道德建设。

例如:》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出现了不正之风,党和国家正在下大力气治理。原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庸俗功利主义思想的冲击

归纳总结和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是指。

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行动

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对职业道德行为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

对本行业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

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多项选择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最终目的是。

A.积极参加职业活动

B.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C.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D.纠正社会不正之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判断

职业道德素质是新时期从业人员的最基本的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载体不是人的日常生活,而是人脑思维活动。()

作业:

收集在职业活动中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模范事例。

板书设计

第三章职业道德行为

第一节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及其作用

一、职业道德的行为养成的内涵

1、职业道德行为P113 2、职业道德行为养成P113

二、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作用

(一)提高综合素质大学(二)促进事业发展(三)实现人生价值(四)抵制不正之风

第二节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并用此指导活动。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教学方法:举例法和讨论法

教学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学生讲自己所搜集的关于职业道德养成的故事

讲授新课一、日常生活中培养

职业道德行为最大的'特点:自觉性和习惯性,载体是日常生活

有意识地坚持良好习惯,就会成为一种自然(自觉)的行为。

培养: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

(一)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行为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能随心所欲放纵自己。

(二)从自我做起,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1.良好习惯是终身受用的资本。

2.不好的习惯是人一生的羁绊。

二、在专业学习中训练

例子:马派服务艺术训练

是有计划、有步聚地使之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

在专业学习中训练职业道德行为的要求。

(一)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

--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

(二)重视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养

---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条件

职业技能:是一个从业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它标志着一个从业者的能力因素是否能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向先进人物学习,培养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

三、在实践中体验

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

在社会实践中体验职业道德行为的方法有:

(一)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情感

1.职业情感: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时所产生和确立起来的内心情绪体验。

2.社会实践:是培养职业情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参加公益活动,陶冶情操(二)学做结合,知行统一

1.知:是指在职业实践中经过总结经验和教训而获取的正确认识。

2.行:是指社会实践、职业活动,即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3.学做结合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四、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修养:“修”是指陶冶、锻炼、学习和提高;“养”是指培育、滋养和熏陶。“提高”意为使水平、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

自我修养是指个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各种实践中,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

(一)体验生活,经常进行“内省”

1.内省:是内心省察检讨,使自己的言行规范于道德标准的要求。

2.它的主要内容:

严于解剖自己,善于认识自己,客观看待自己,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

敢于自我批评,自我检讨。

要有决心改进自己的缺点,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二)学习榜样,努力做到“慎独”

慎独:是指独自一个人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做对国家、对社会、参他人不道德的事情。例如:我国古代东汉时期的杨震。

现代的孔繁森等。

五、在职业活动中强化

职业活动:是检验一个人职业道德品质高低的试金石。

在职业活动中强化职业道德行为要做到:

(一)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

1.内化:是指把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规范变成个人内心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即对职业道德理想与职业道德原则和对自己履行的职业责任与义务的真诚信奉。

2.“内化”是结晶、是动力、是精神支柱。

3.“内化”才有坚定性和持久性。

(二)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为:

1.外化:是指把内心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变成个人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指导自己的职业活动实践。

2.要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有职业道德的人。

3.在学习生活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4.不要总是在梦想高尚的事情,而要去做高尚的事情。

5.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同付诸行动。

归纳总结和布置作业1。P145案例2、小文章:我的知行观

板书设计:

第二节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一、日常生活中培养二、在专业学习中训练三、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四、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MSN(中国大学网)

篇15:‘教案’课程教案-第三章-1

‘教案’课程教案-第三章-1

教案:课程教案---第三章-1-教案作者:编译原理

章节名称第三章高级语言及其语法描述

3.1对于词法分析器的要求3.2词法分析器的设计

3.3.1正规式与正规集3.3.2确定有限自动机

课程类型理论课√讨论课□习题课□实验课□上机课□技能课□其他□

授课时间第4周周二3、4节教学进度

学生考勤应到:实到:请假:旷课: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

目的要求:

了解词法分析器的功能和输出形式,熟练掌握词法分析器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能够以转换图为工具使用某种语言的编写并调试一个扫描器。

重点难点:

重点:词法分析器的设计;难点:状态转换图的实现

课后作业:

作业批改记录: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

词法分析的任务:从左至右逐个字符地对源程序进行扫描,产生一个个单词符号。

词法分析器(Lexical Analyzer)又称扫描器(Scanner):执行词法分析的程序

3.1对于词法分析器的要求

3.1.1词法分析器的功能和输出形式

功能:输入源程序、输出单词符号

单词符号的种类或者输出形式:

基本字:如begin,repeat,

标识符--表示各种名字:如变量名、数组名和过程名

常数:各种类型的常数

运算符:+,-,*,/,

界符:逗号、分号、括号和空白

输出的单词符号的表示形式:

(单词种别,单词自身的值)

单词种别通常用整数编码表示。若一个种别只有一个单词符号,则种别编码就代表该单词符号。假定基本字、运算符和界符都是一符一种。

若一个种别有多个单词符号,则对于每个单词符号,给出种别编码和自身的值。标识符单列一种;标识符自身的值表示成按机器字节划分的内部码。

常数按类型分种;常数的值则表示成标准的二进制形式。

3.1.2词法分析器作为一个独立子程序

词法分析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是否应当将其处理为一遍呢?作为独立阶段的优点:结构简洁、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集中考虑词法分析一些枝节问题。

不作为一遍:将其处理为一个子程序。

3.2词法分析器的设计

3.2.1输入、预处理

输入串放在输入缓冲区中。

预处理子程序:剔除无用的空白、跳格、回车和换行等编辑性字符;区分标号区、捻接续行和给出句末符等

扫描缓冲区

3.2.2单词符号的识别:超前搜索

基本字识别:需要超前搜索才能确定哪些是基本字

标识符识别:字母开头的`字母数字串,后跟界符或算符

常数识别:识别出算术常数并将其转变为二进制内码表示。有些也要超前搜索。

算符和界符的识别:把多个字符复合而成的算符和界符拼合成一个单词符号。

3.2.3状态转换图

概念:状态转换图是一张有限方向图。结点代表状态,用圆圈表示;状态之间用箭弧连结,箭弧上的标记(字符)代表射出结状态下可能出现的输入字符或字符类;一张转换图只包含有限个状态,其中有一个为初态,实际上至少要有一个终态。

一个状态转换图可用于识别(或接受)一定的字符串。

几点重要限制--不必使用超前搜索:

所有基本字都是保留字;用户不能用它们作自己的标识符

基本字作为特殊的标识符来处理;不用特殊的状态图来识别,只要查保留字表。

如果基本字、标识符和常数(或标号)之间没有确定的运算符或界符作间隔,则必须使用一个空白符作间隔。

3.2.4状态转换图的实现

做法:

1)对不含回路的分叉结,可用一个CASE语句或一组IF-THEN-ELSE语句实现

2)对含回路的状态结,可对应一段由WHILE结构和IF语句构成的程序.

3)终态结表示识别出某种单词符号,因此,对应语句为

RETURN(C,VAL)

其中,C为单词种别,VAL为单词自身值.

3.2词法分析器的设计

3.2.1输入、预处理

输入串放在输入缓冲区中。

预处理子程序:剔除无用的空白、跳格、回车和换行等编辑性字符;区分标号区、捻接续行和给出句末符等

扫描缓冲区

3.2.2单词符号的识别:超前搜索

基本字识别:需要超前搜索才能确定哪些是基本字

标识符识别:字母开头的字母数字串,后跟界符或算符

常数识别:识别出算术常数并将其转变为二进制内码表示。有些也要超前搜索。

算符和界符的识别:把多个字符复合而成的算符和界符拼合成一个单词符号。

3.2.3状态转换图

概念:状态转换图是一张有限方向图。结点代表状态,用圆圈表示;状态之间用箭弧连结,箭弧上的标记(字符)代表射出结状态下可能出现的输入字符或字符类;一张转换图只包含有限个状态,其中有一个为初态,实际上至少要有一个终态。

一个状态转换图可用于识别(或接受)一定的字符串。

几点重要限制--不必使用超前搜索:

所有基本字都是保留字;用户不能用它们作自己的标识符

基本字作为特殊的标识符来处理;不用特殊的状态图来识别,只要查保留字表。

如果基本字、标识符和常数(或标号)之间没有确定的运算符或界符作间隔,则必须使用一个空白符作间隔。

3.2.4状态转换图的实现

做法:

1)对不含回路的分叉结,可用一个CASE语句或一组IF-THEN-ELSE语句实现

2)对含回路的状态结,可对应一段由WHILE结构和IF语句构成的程序.

3)终态结表示识别出某种单词符号,因此,对应语句为

RETURN(C,VAL)

其中,C为单词种别,VAL为单词自身值.

篇16: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一)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 金属的通性

1.金属的存在

(1)金属元素的存在

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如Al、Fe等,极少数化学性质不活泼的金属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如Au。在地壳中的含量较多的为O、Si、Al、Fe、Ca。

2.金属单质的物理通性

①状态: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唯一呈液态的是汞。

②色泽:除Cu、Au外,大多数金属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③三性: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3.单质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的反应

常温下,镁在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能够阻止内部金属继续被氧化。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点燃=====2MgO。镁还可以和氮气点燃,反应方程式为:3Mg+N2点燃=====Mg3N2。

(2)与酸的反应

Fe与稀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2H+===Fe2++H2↑。

(3)与盐溶液的反应

Cu与AgN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u+2Ag+===Cu2++2Ag。

归纳总结

金属的通性

(1)金属化学性质特点

(2)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其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而不是失去电子个数的多少。

【活学活用】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导电性

(2)金属单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总是作还原剂()

(3)钠原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1个电子,而铝原子失去3个电子,所以铝比钠活泼()

(4)金属在加热条件下均易与O2反应()

答案 (1)√(2)√(3)×(4)×

解析 (3)错误,金属的活泼性与原子失去电子个数无关,与失电子能力有关,钠比铝易失电子,钠比铝活泼;(4)错误,Au、Pt等金属不与O2反应。

二 钠与氧气的反应

按表中要求完成实验,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其原因解释填入表中。

[归纳总结]

钠与氧气的反应

(1)钠的性质及其保存

钠是一种硬度小、熔点低的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常温下极易被氧化,加热时可燃烧生成淡黄色的Na2O2。

因为钠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实验室保存钠时应与空气隔绝,通常保存在煤油中。

(2) 钠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Na+O2===2Na2O,在加热或点燃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2△或点燃=====Na2O2。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反应条件不同,其产物不同。

(3) 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的主要变化

高一化学必修一(二)

金属部分的知识点,包括钠、铝、铁及其化合物

一、钠及其化合物

(一)、钠

1. Na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Na+2H2O=2Na++2OH-+H2↑。

2. Na、K的保存:放于煤油中而不能放于水中,也不能放于汽油中;实验完毕后,要放回原瓶,不要放到指定的容器内。

3. Na、K失火的处理:不能用水灭火,必须用干燥的沙土灭火。

4. Na、K的焰色反应:颜色分别黄色、紫色,易作为推断题的推破口。注意做钾的焰色反应实验时,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避免钠黄光的干扰。

(二)、氢氧化钠

1. 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

2. 溶解时放热。

3. 与CO2的反应:主要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CO2少量和过量时,产物不同)

4. 潮解

(三)、过氧化钠

1. 非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因其与酸反应除了生成盐和水外,还有氧气生成,化学方程式为:2Na2O2+4HCl=4NaCl+2H2O+O2↑

2. 过氧化钠中微粒的组成:1mol过氧化钠中所含有离子的数目为3NA,或说它们的微粒个数之比为2:1,命题角度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3. 过氧化钠与水、CO2的反应:一是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二是考查电子转移的数目(以氧气的量为依据)。

4. 强氧化性:加入过氧化钠后溶液离子共存的问题;过氧化钠与SO2反应产物的实验探究。

(四)、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1. 俗名:Na2CO3(纯碱、苏打);NaHCO3(小苏打)

2. 除杂:CO2(HCl):通入饱和的NaHCO3溶液而不是饱和Na2CO3溶液。

3. NaHCO3(少量与过量)与石灰水的反应:命题角度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 。

4. 鉴别:用BaCl2、CaCl2或加热的方法,不能用石灰水。

二、铝及其化合物

(一)、铝

1. 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因它是唯一能与碱反应的金属。

2. 铝箔的燃烧:现象是铝箔熔化,失去光泽,但不滴落。原因是铝表面的氧化膜保护了铝,氧化铝的熔点(2050℃)远远高于铝(660℃)的熔点。

3. 铝、铁钝化:常温下,与浓硫酸、浓硝酸发生钝化,发生化学反应(不是不反应),因生成了致密的氧化膜。但在加热条件下,则能继续反应、溶解。

4. 铝热反应:实验现象: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光芒,放出大量的热,有大量的熔化物落下来。引燃剂:镁条、氯酸钾;铝热剂:铝粉和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

5.离子共存:加入铝能产生氢气的溶液,说明此溶液含有大量的H+或OH-,酸溶液中不能含有NO3-、AlO2-,溶液中一旦有了NO3-,溶液就成了HNO3,它与铝将不再产生氢气;碱溶液中不能含有Al3+、NH4+,但可含有AlO2-。

(二)、氧化铝

1.熔点高:作耐火坩埚,耐火管和耐高温的实验验仪器等。

2.两性氧化物:因它是化学中唯一的两性氧化物,特别与碱的反应,更应引起重视。 3.工业制备铝:2Al2O3(熔融)=4Al+3O2↑

(三)、氢氧化铝

1.制备原理:命题角度为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强调用氨水,而不能用强碱。

2.两性氢氧化物:因它是化学中唯一的两性氢氧化物,特别与碱反应,更应引起重视。

3.治疗胃酸过多:因其碱性不强,不会对胃壁产生强剌激作用,但可与胃酸(盐酸)反应,不能用强碱如NaOH。

4.明矾净水原理:因溶液中的铝离子发生水解,生成Al(OH)3胶体,它可以和悬浮水中的泥沙形成不溶物沉降下来,故明矾可用作净水剂。

三、铁及其化合物

(一)、铁

1.铁与水蒸气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2.铁与氯气、盐酸反应:产物分别为FeCl2 、FeCl3。

(二)、氧化物

1.铁的氧化物成分:废铁屑的主要成分Fe2O3;铁锈的主要成分为Fe2O3. nH2O;黑色晶体、磁性氧化铁为Fe3O4;红棕色粉未,俗称铁红,作红色油漆和涂料的为Fe2O3,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2O3,它是炼铁的原料。铁在氧气燃烧与铁与水蒸气反应的产物都是Fe3O4。以上知识,往往容易出现在推断题和实验题中。

(三)、氢氧化物

1.实验室制备Fe(OH)2 :现象:白色沉淀→灰绿色→红褐色沉淀。命题角度为:为较长时间的看到Fe(OH)2白色沉淀,采取的防护措施:一是煮沸,二是将胶头滴管插入液面以下,三是加一层油膜,如苯、汽油等。

2.Fe(OH)3的受热分解:2Fe(OH)3=Fe2O3+3H2O,与此相以的还有Cu(OH)2、Al(OH)3。

3.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因其具有独特性,制备胶体的过程和对应的方程式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实验操作要点:四步曲:①先煮沸,②加入饱和的FeCl3溶液,③再煮沸至红褐色,④停止加热。

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Fe(OH)3(胶体)+3H+,强调之一是用等号,强调之二是标明胶体而不是沉淀,强调之三是加热。

(四)、铁盐与亚铁盐

1.Fe2+、Fe3+的检验:

(1)Fe2+:一是碱液法:先生成白色沉淀,又迅速转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二是先加入KSCN溶液,不变色,再加入氯水后,出现血红色。

(注意:此处不用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因其具有紫色)

(2)Fe3+:一碱液法:加入碱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二是加入KSCN溶液,出现血红色,离子方程式为:Fe3++3SCN-=Fe(SCN)3(络合物)

2.铁盐与亚铁盐的配制:因Fe2+、Fe3+易水解,且Fe2+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故配制过程为:先将它们溶解在对应的酸中,然后加水冲稀到指定的浓度。(注意:配制亚铁盐溶液时,要加入少量的铁粉,以防止Fe2+的氧化)

3.制印刷电路板常用FeCl3作腐蚀液:一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违反电荷守恒定律),二是利用此反应式设计成原电池,考查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4.离子共存:不能与Fe2+共存的离子:(H+、NO3-)、(MnO4-)、(ClO-);不能与Fe3+共存的离子有:I-、SO32-、SCN-。主要是对Fe2+的还原性、Fe3+的氧化性的考查,此点是离子共存问题和实验题的常见命题点。

5.Na2FeO4(高铁酸钠)作新型净水剂:原理是高价铁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同时生成Fe(OH)3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杂质悬浮物,因此它是一种新型的净水剂.

6.Fe2+、Fe3+、Cu2+、Al3+的除杂:这是近几年高考实验命题的热点。原理是利用Fe3+、Cu2+、Al3+水解完全生成沉淀所需的PH范围不同。一般操作方法是:先是加入氧化剂(氯气或H2O2),将Fe2+氧化成Fe3+,然后加入CuO、Cu(OH)2、CuCO3等其他物质(以不引入杂质离子为准),目的是调节溶液的PH,待Fe3+水解完全生成沉淀(此时其他离子不水解),过滤除去。

高一化学必修一(三)

铝的重要化合物必记方程式

一 氧化铝

1.氧化铝是一种白色固体,难溶于水,熔沸点高、硬度大的物质,可用来制造耐火坩埚、耐火管和耐高温的实验仪器等。

2.氧化铝是一种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如盐酸)反应,又能与碱(如NaOH溶液)反应。

(1)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Al2O3+6HCl===2AlCl3+3H2O,

离子方程式是Al2O3+6H+===2Al3++3H2O。

(2) 氧化铝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Al2O3+2NaOH===2NaAlO2+H2O,

离子方程式是Al2O3+2OH-===2AlO-2+H2O。

二 氢氧化铝

(1)Al(OH)3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胶状物质。

(2)氢氧化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氢氧化铝具有两性。

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l(OH)3+3H+===Al3++3H2O;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l(OH)3+OH-===AlO2-+2H2O。

(3)实验室利用可溶性铝盐(如AlCl3)制备Al(OH)3,应选用氨水,而不用NaOH溶液。

(4)氢氧化铝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是2Al(OH)3△=====Al2O3+3H2O。

(5)Al(OH)3是医用的胃酸中和剂的一种,由于其碱性不强,不至于对胃壁产生强烈刺激或腐蚀作用。

三 Al3+、AlO2-和Al(OH)3间的相互转化

1.Al(OH)3的电离

2.转化关系图示

写出上图标号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1)① AlCl3+3NH3·H2O====Al(OH)3↓+3NH4Cl;

②AlCl3+3NaAlO2+6H2O====4Al(OH)3↓+3NaCl;

③AlCl3+3NaOH====Al(OH)3↓+3NaCl;

(2)Al(OH)3+3HCl====AlCl3+3H2O;

(3)AlCl3+4NaOH====NaAlO2 + 3NaCl +2H2O;

(4)4HCl+NaAlO2====AlCl3+3NaCl+2H2O;

(5)①AlO2-+CO2(少量)+2H2O===Al(OH)3↓+HCO3-;

②HCl+NaAlO2+H2O====Al(OH)3↓+NaCl;

(6)Al(OH)3+NaOH====NaAlO2+2H2O。

四.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Al(OH)3的图像

1.把强碱溶液逐滴加入到铝盐(Al3+)溶液中至过量

(1)现象:先有白色沉淀产生,然后沉淀逐渐溶解。

(2)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B:Al3++3OH-===Al(OH)3↓;

B→D:Al(OH)3+OH-===AlO2-+2H2O。

2.把铝盐(Al3+)溶液逐滴加入到强碱溶液中至过量

(1)现象:先无明显现象,然后逐渐产生大量的白色沉淀。

(2)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B:Al3++4OH-===AlO2-+2H2O;

B→C:Al3++3AlO2-+6H2O===4Al(OH)3↓。

3.把强酸溶液逐滴加入到AlO2-溶液中至过量

(1)现象:先生成白色沉淀,随后沉淀逐渐溶解。

(2)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B:AlO2-+H++H2O===Al(OH)3↓;

B→D:Al(OH)3+3H+===Al3++3H2O。

4.向强酸溶液中逐滴加入AlO2-溶液至过量

(1)现象:先无明显现象,反应一段时间后逐渐产生白色沉淀。

(2)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B:4H++AlO2-===Al3++2H2O;

B→C:Al3++3AlO2-+6H2O===4Al(OH)3↓。

5.把Ba(OH)2溶液逐滴加入到明矾溶液中至过量

O→A反应:2KAl(SO4)2+3Ba(OH)2===2Al(OH)3↓+3BaSO4↓+K2SO4;

A→B反应:2Al(OH)3+K2SO4+Ba(OH)2===BaSO4↓+2KAlO2+4H2O。

6.向等物质的量的AlCl3、Mg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

O→A反应:Al3++3OH-===Al(OH)3↓,Mg2++2OH-===Mg(OH)2↓;

A→B反应:Al(OH)3+OH-===AlO2-+2H2O。

五.判断铝元素的存在形式

可溶性铝盐与强碱(如NaOH)溶液反应,铝元素的存在形式

(4)求产物Al(OH)3的量。

①当n(OH-)≤3n(Al3+)时,n[Al(OH)3]=31n(OH-);

②当3n(Al3+)

③当n(OH-)≥4n(Al3+),n[Al(OH)3]=0,无沉淀。

(5)求反应物碱的量。

①若碱不足(Al3+未完全沉淀),n(OH-)=3n[Al(OH)3];

②若碱使生成的Al(OH)3部分溶解,n(OH-)=4n(Al3+)-n[Al(OH)3]。

高一化学必修一(四)

钠的重要化合物必记方程式

1.氧化钠

(1)物理性质:Na2O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

(2)化学性质:氧化钠是一种碱性氧化物,能与水、酸、酸性氧化物等发生反应。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①氧化钠与水反应:Na2O+H2O===2NaOH;

②氧化钠溶于盐酸:Na2O+2HCl===2NaCl+H2O;

③氧化钠与CO2反应:Na2O+CO2===Na2CO3。

④氧化钠与O2反应:2Na2O+O2△=====2Na2O2

2.过氧化钠

(1)物理性质:Na2O2是一种淡黄色粉末状固体。

(2)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氧化剂是Na2O2,还原剂是Na2O2。

②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

③过氧化钠溶于盐酸:2Na2O2+4HCl===4NaCl+2H2O+O2↑

④过氧化钠与SO2反应:2Na2O2+SO2===Na2SO4

二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1.碳酸钠(Na2CO3)

①Na2CO3与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CO2↑+H2O。

②Na2CO3与石灰水反应Na2CO3+Ca(OH)2 ===CaCO3↓+2NaOH 。

③Na2CO3与BaCl2反应Na2CO3+BaCl2 ===BaCO3↓+2NaCl 。

2.碳酸氢钠(NaHCO3)

①NaHCO3与盐酸反应NaHCO3+HCl===NaCl+CO2↑+H2O。

②NaHCO3与石灰水反应

Ca(OH)2过量:HCO3-+OH-+Ca2+===CaCO3↓+H2O;

Ca(OH)2少量:Ca2++2OH-+2HCO3-===CaCO3↓+CO32-+2H2O。

③不稳定性 2NaHCO3Na2CO3+H2O+CO2↑。

3.相互转化

①Na2CO3与H2O、CO2反应Na2CO3+H2O+CO2===2NaHCO3。

②NaHCO3与NaOH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

③不稳定性 2NaHCO3Na2CO3+H2O+CO2↑。

三.其他反应

(1)Mg和H2O反应 Mg + 2H2O2Mg(OH)2 + H2↑ (2)Mg和CO2反应 2Mg +CO22MgO+C (3)Mg和Cl2反应Mg + Cl2MgCl2

(4)Mg和S反应Mg + S ==== MgS

(5)Al和S反应 2Al+3SAl2S3 (6)Al和MnO2反应4Al+3MnO22Al2O3+3Mn (7)Al和MnO2反应2Al+Cr2O3Al2O3+2Cr (8)Al和Fe2O3反应2Al+Fe2O3Al2O3+2Fe (9)Al和FeO反应2Al+3FeOAl2O3+3Fe

(10)Al和NaOH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

高一化学必修一(五)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归纳总结

1.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铝制品不能用来蒸煮或长期储存酸性或碱性食物。

2.反应原理

(1)铝与盐酸反应: 2Al+6HCl===2AlCl3+3H2↑,

Al是还原剂,HCl是氧化剂。

(2)铝跟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

①2Al+6H2O===2Al(OH)3+3H2↑;

②Al(OH)3+NaOH===NaAlO2+2H2O;

总反应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Al是还原剂,H2O是氧化剂。

3.铝与酸、碱液反应生成H2的量的关系

(3)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氢气体积关系归纳:

反应物的量

产生H2的体积关系

等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VNaOH(H2)VHCl(H2)=1∶1

足量的铝分别与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VNaOH(H2)VHCl(H2)=31

一定量的铝分别与不足量的盐酸和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1

一定量的铝分别和含等物质的量溶质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若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31

①铝与盐酸反应时,铝过量而盐酸不足;

②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铝不足而氢氧化钠过量。

归纳总结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需注意的问题

(1)书写格式规范化: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表达格式的规范化:各物理量、物质的名称、公式等尽量用符号表示,且数据的运算要公式化并带单位。

(2)单位运用对应化:一般来说,在一个题目中如果都用统一的单位,不会出现错误,但如果题目所给的两个量单位不一致,若换算成同一个单位,有时显得很繁琐,这时只要做到两个量的单位“上下一致,左右相当”即可。

篇17: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还有胆固醇),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的差别主要是膜上蛋白质种类数量不同。

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蛋白减少。

三、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选择透过性膜,只有活细胞有此特性)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方式一: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产生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方式二:直接交流。相邻的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方式三:通道交流。相邻的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前两种方式一般需要受体。

三、细胞壁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