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案(幼儿园优质课教案)

篇1:优质课教案

优质课教案

Unit5  Weather Teaching aims: 1. To learn words about weather 2. To learn the common weather symbols.   3. Learn to ask and describe the weather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cities. Teaching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1. key words about weather 2. master the common weather symbols 3. master the correct ways to ask and describe the weather conditions 4. key sentences patterns about describing weather condition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Greeting Ask students a question: How do westners greet each other when they meet? Step2 Lead-in 1.  show students a video about weather on the screen. Ask the students to find out what kinds of weather there are in this video. ― thunder 雷鸣 shower 阵雨 2. try to say more words about weather. such as sunny, snowy,cloudy, rainy, foggy,cold,hot,cool and warm 3. show students some pictures about weather symbols and ask some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se weather symbols. 4. introduce the key sentences about asking and describing weather conditions Ask: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How’s the weather…?   Answer: It’s… 5. show students some pictures of cities in China with different weather conditions in it. Then do the pair work. Two students a group. One asks the weather condition in a city, and the other student describe it. e.g. ―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Jinhua? ― It’s cloudy and cold. 6. play a game Try to be a weather man. Show students a picture of map with different weather conditions in each city. Ask one student to describe the weather conditon of each city. e.g. It’s sunny and cold in Hangzhou. 7. Practise   Make a report about the weather conditions in your hometown.   e.g. Hello! I am_. Here is my report about the weather conditions in my hometown. It’s usually sunny and warm in spring, sunny and hot in summer, cloudy and cool in autumn and rainy and cold in winter. So spring is the best time to come to visit. Welcome! 8. Homework   Review the word in this chapter.   Ask your partner’s weather conditions of his/her hometown and write it down on the exercise book.

篇2:优质课教案

优质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什么是手绘线条图像,了解手绘线条表达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应用的意义和功能, 初步了解手绘线条图像常用的表达方式,试用手绘线条进行交流,传达信息。

2、过程与方法:

收集手绘线条图像,分析其功能意义与表达的特点。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观察与表达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用美术知识为生活服务的愿望。提高学生抓住事物的关键进行大胆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对手绘线条表达的意义和功能的理解。

难:用手绘线条,图像传达信息进行交流。

三、教学准备:

课件 铅笔 纸 铁丝 等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有趣的铁丝导入:(3分钟)

师:看我手上的铁丝,如果让你们描绘它,你会采取什么方式?

生:线条

师:我们平时生活都看到过哪些手绘线条呢?(导入课题)

(二)生活中的手绘线条:(4分钟)

欣赏手绘线条的图片 (路线图、植物生长过程、体育、卡通漫画、服装设计等)

(三)手绘线条的功能与用途:(6分钟)

师:我们欣赏了那么多的手绘图像他们的功能和用途是什么呢?

小组讨论1分钟后回答。

师总:手绘线条图像具有叙事、说明、交流、抒情、记录等多种功能,是人类交流的第三种语言。

小游戏:教师出示手绘线条图片,学生抢答手绘线条的功能!

(四)手绘线条的表达及方法: (5分钟)

师:手绘线条图像有那么多的功能,我们不仅要练习口语,更要发展我们的第三种语言,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表达手绘线条图像呢?

学生回答。如: 旅游景点示意图—重点要画清楚景区的位置医学手绘视神经横断面—重点画清楚神经各部位的位置及名称生物学介绍含脂肪较多的食物—重点要抓住各种食物的形态特征物体的轮廓和人物的动态等

师总:1、认真观察,观察是学习美术的基础。

2、描绘。重点是抓住物象的特点。

3、说明、示意。捉住关键来重点表达。

随笔画出,充分表达,体现用形象说话的.美术特点。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及运用丰富的手法来表达。

(5) 手绘线条练习: (18分钟)

A组:记录从早到晚你吃的食物;

B组:说明从宿舍到教学楼最后到校门口的路线图;

C组:交流你所采用的学习文具。

1、铁丝造型(给每位学生一根铁丝,围绕组内主题,展开造型,体会长线条的感受。

促进绘画时要用手绘长线条表达。)(7分钟)

2、用铅笔把本组手绘线条内容绘于纸上。(11分钟)

(6) 作品展示与交流:(3分钟)

每小组在1分钟之内介绍自己手绘图像的内容及功能与同学们分享。

(7) 小结:(1分钟)

手绘线条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受工具、技法的约束,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篇3:岳阳楼记优质课教案

岳阳楼记优质课教案

(上课前一天要求学生通过预习给同桌出一份《岳阳楼记》小练习。学生互测、互批。

课前5分钟反馈互测情况,强化重点词语和容易理解错的词语。)

师:在今天这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生齐读屏幕所示文字:

他生于北宋,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

他少年苦学,有志于天下;

他屡遭贬谪,几起几落却百折不挠;

他造福百姓,实行改革,遭到排挤却不改其志;

他捐资购买千亩良田,成立公偿金,扶贫助弱;

他去世后,朝廷给予他宋代文臣最高等级的谥号——文正,以褒奖他济世治国的功绩。)

(朗读过程中有学生将”谪”念作“dí”,师帮助正音:谪 zhé)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要给大家介绍的人是谁吗?

生(众):范仲淹。

师:是的,他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师:“文正”这个谥号在宋代是对一个文官极高的褒奖,范仲淹之所以被授予“文正”这个谥号,除了他的政绩之外,还因为他的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就写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你知道是哪一句道出了他的思想吗?

生(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这个句子你在课文哪里看到的?

生(纷纷):最后一段。

师:最后一段是吧?那咱们来一起读读这最后一段吧。

生齐读文章最后段落。

师:嗯,读得不错,如果声音能更响亮一些,更自信些就更好了,待会儿我们再来试试看。老师先问问大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看。(学生纷纷举手)好,你来。

生:意思就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前快乐。

师:快乐之前快乐?

生:哦,快乐之后快乐。

师:说的不错。我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这句话出现在文章最后一段,那是不是范仲淹写着写着突然灵光一现想到的呀?

生(众):不是。

师:不是?那就是早已有之的喽,你有证据吗?

师:看看范仲淹的介绍,你有发现吗?(屏幕再现范仲淹介绍,学生默读)

生1:前面写到他少年苦学,有志于天下,说明他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志向,想要治国,那就说明“先天下之忧而忧”这种志向他小的时候就有了。

师:你发现的很快。还有吗?

生2:上面写到了范仲淹为百姓谋福利,扶贫助弱,说明“先忧后乐”这句话是他一生追求的一个目标,这是他毕生所追求的。

师:嗯,既是毕生的追求,所以肯定早已有之。

师:其实我们刚才读过的课文里也有一个字提到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你能发现么?哪一个字?

生:我认为应该是“尝”这个字。

师:为什么是这个“尝”字呢?

生:因为“尝”字解释为“曾经”,就是说他以前就有了——(学生声音越来越小)

师:非常好,孩子,你自信一点。你的发现很好,请坐。“尝”就是“曾经”,说明这种思想早已有之。既然范仲淹早就有了这“先忧后乐”的思想,那他为什么不开篇就直抒胸臆呢?(学生困惑答不出。)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我们已经知道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是受了谁的嘱托啊?

生:(齐答)滕子京。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滕子京的故事,也许你就有所发现了。

(出示背景链接,学生默读)

滕子京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很少)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范公偁《过庭录》)

师:范仲淹为什么不能一开篇就直说,你从这里有没有发现?谁来说说看?

生:文章写滕子京是一个豪迈自负的人,如果一开始就先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思想去教育他的话,他估计就感触不深。

师:感触不深吗?(同桌学生举手)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一开始就这样写滕子京会有点接受不了。

师:哦,一开篇就直说接受不了。那就得想办法委婉地说了。通过这则材料我们知道范仲淹想要借这篇文章来劝勉滕子京,可是直说又怕他接受不了,正如你所说(指第一个发言的学生)他是个豪迈自负的人,那么,范仲淹该如何去劝勉滕子京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重点。昨天我们已经分好了小组,接下来就来小组合作探究——范仲淹是如何劝勉滕子京的?在咱们探究开始之前请同学们注意,老师还有三点要求:(屏幕出示探究问题及要求)联系课文探究;组内全员参与;探究结束后派一名代表发言。当你探究遇到困难时,别忘了多读读课文。好,开始吧,前排同学向后转——

(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倾听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说出看法)

师:说说看,每个人都发言哦。

(十分钟后)

师:孩子们,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也许交流中会有新的发现,哪一组先派个代表来说说你们组的讨论结果啊?(学生举手)好,你先说——

生1:我们觉得文章先对滕子京表示了赞扬,后面再写环境,用洞庭湖的阴晴明暗来比喻国情,让滕子京知道应该先忧后乐,就像文章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你说出了你们组的看法,其它组呢?

生2:我觉得文章开始时范仲淹先对滕子京的政绩表示赞扬,在他的管理下这里百姓和乐。又表示了对他被谪的理解同情,之后再写出现在的社会状况,他们应该怎么去做才能改变这状况,从而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你们组也提到了要先对滕子京赞扬肯定。好的,请坐。(学生举手,再请一组代表发言。)

生3:我们是这样认为的,范仲淹先说滕子京只花了2年时间就建成了岳阳楼,而且政事顺利,后面再说滕子京的一些缺点,告诉他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委婉劝勉他更能接受。

师:前面三组同学发言都提到了范仲淹先肯定了滕子京的功绩,然后再来进行劝勉。这种肯定对劝勉很有好处,但我很想知道然后他怎么进行劝勉的呢?有没有组探究过这点?

生4:他用景物,借景抒情,用波涛汹涌恶劣的场景来比喻遭遇危机的国情,用春和景明来比喻好的国情,说明国情有危险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师:刚才也有同学把景物描写和国情联系到一起,但这景是谁眼中的景?文中是谁在登楼抒情啊?

生(众):迁客骚人。

师:这“迁客骚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生:迁客骚人就是被贬官的人和诗人。

师:对,迁客骚人就是被贬谪的官员和诗人,这景是他们登上了岳阳楼所见。当他们看到淫雨霏霏的景色时,他们产生了怎么样的情绪?

生:悲愤。

师:悲愤的情绪,嗯,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篇4: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

《再别康桥》的形式、意味可以说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它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它那形式中的“意味”是诗人心灵的语言,值得大家去品味。下面的优质课教案希望你能喜欢。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

不为教一首诗而教一首诗,应力争通过对一首诗的解读,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

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最好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情感教育目标: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3.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的?《再别康桥》美在何处?

2.《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非常独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徐志摩为何对康桥情有独钟,仅仅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怀吗?有没有其他原因?

(一)导入新课

本人学过多年的语文了,记得最深的还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比如“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学生笑)

(抓住学生笑的时机,请他们谈一谈笑的原因,借此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请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

既然同学们都喜欢读诗,那对诗歌一定有自己的认识,请问“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是一首诗吗?(在屏幕上打出文字,学生讨论)

经过讨论后,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一致认为不能算作一首诗,因为实在读不出什么韵味。(又在屏幕上打出“飞入芦花皆不见”)经过讨论,同学们明确了,加上最后一句增添了诗歌的韵味,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富有诗味。

由此可见,诗歌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我们学习诗歌,就是要通过丰富的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

(二)背景介绍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屏幕上展示这段文字,请学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出来,可继续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康桥对徐志摩的重要性)

康桥对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写了多篇与康桥有关的作品:《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三)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离别的情感

1.先推选一位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简单评价;

2.再欣赏黄磊的朗诵录音;

3.通过朗读,感悟作者在即将离开康桥时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作者主要表达了对康桥的“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之情。

(四)鉴赏诗歌,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

1.诗歌的哪些章节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离别情感?(学生讨论)

(1)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三个问题展开:①离别时为何要“轻轻的”②“轻轻的”为何要提前③为何不向人作别而向云彩作别)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作别姿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 “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2)第二~四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彩虹似的梦。”

(这几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金柳”“新娘”等意象的独特效果②作者此时在干什么③“甘心做一条水草”说明了什么④为何要强调“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这几节写康河的美景,表达作者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新娘”这个意象尤为恰当,“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形象,不但写出康桥的明丽动人,更写出诗人在即将离别时的记忆犹新的感觉,这是“少女”等其他意象所表现不出的,诗人的难舍离愁可见一斑。

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 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初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这在徐志摩《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这首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金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诗经•小雅》

(3)第五~六节“寻梦,撑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两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①徐志摩心中的梦是什么②作者要去青草更青处歌唱什么呢③为何又不能放歌④为何选择沉默地离去)

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 “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而徐志摩的梦是什么呢?概括而言,是“爱”“美”“自由”,他“追求自然的爱”,“找寻自然的美”,“向往自然的生活”,可以说,徐志摩是一个“自然崇拜者”。而康桥,正符合徐志摩心中的梦想,他觉得,在康桥才可以享受自然的生活,由此读者才更能体会他将离去时的忧伤。

(4)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一节,应该结合第一节来鉴赏,难道仅仅是为了呼应第一节吗?)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源于对康桥的依恋。“不带走”是因为无须带走,康桥已经深深烙进作者的心底,何须带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

2.对比古人写的离别诗句,鉴赏《再别康桥》的独特意境。

(1)学生讨论:你会为离别创设怎样的情境?

(鼓励学生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

(2)列举古人写的离别诗句,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

①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篇5:优质课高中政治教案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2.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

3.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教学重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教学方法】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运用“探究—交互”式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绪激励法。

【教具】电脑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商品与消费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了商品是生产出来的,有了商品的出现,我们才有消费,大家看看我们使用的课桌,还有风扇等,都是生产出来后由学校买来供我们使用的。由此可以得出:从生产可以推出商品,由商品可以推出消费,依据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生产推出消费,但是,从我们生活常识和经济学角度讲,能否由生产推出消费呢,生产与消费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回答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第四课第一框——《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二)新课教学

学习导航:必须带着问题学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怎么样),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什么?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活动一:面包、家庭居室、电子产品等这些商品从哪里来的?

师:很好,这些商品是通过生产出来的。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师:要满足我们消费,就必须发展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这说明了生产决定消费。(板书)

师:既然生产决定消费,那么生产是如何决定消费的呢?请看图示(幻灯片展示课本29页的漫画“今非昔比”):漫画中,坐拥江山和美人的皇帝为何坐不上飞机、吹不了空调?

师:对了,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我们消费的对象,首先必须生产出来,否则就谈不上消费。在古代,即使是皇帝也享受不到看电视的乐趣,因为那是无电视可看。

师:在出行方面,皇帝只能坐马车,,现代普通人却能坐上飞机。(幻灯片展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前,购物在人们的概念中就是要到市场或商场去买,聊天就是和朋友坐在一起边喝茶边聊。可是现在购物、聊天这些消费和和娱乐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前的方式了。比如购物,我们可以网上购物,有很多人就喜欢到淘宝网吧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聊天可以通过QQ、飞信等交流,何时何地任你选择。由于生产的大力发展,导致我们购物、聊天等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这一切又说明了什么呢?

师:对了,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随着一些产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不但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和娱乐方式。

师:飞机比马车快得多,高档得多。又如20世纪70年代,青年人结婚要置备的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人们把这四样东西称为“三转一响”。而21世纪,青年人结婚“三件事”是:小轿车、住房、旅游。现代人的消费质量和水平远远高于以前的人,这又说明了什么?这种变化得益于什么?

师:很好。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以前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的温饱都成很大问题,更不要说买房买车了。只有生产力提高了,人们的消费质量和水平才能提高。

师:假设莱特兄弟没有发明飞机,人们会不会有飞上蓝天的冲动或向往?这种向往能否实现?假设从我们这里到首都建立起了高铁, 我想同学会优先选择乘坐高铁到北京,现代高铁的出现,促使人们有了乘坐高铁的强烈向往。同学们,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师:说明了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大家想一想,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消费,生产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们高质量生活、高质量消费。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热衷于某种消费,是因为生产领域有了突破性发展,使人们产生了这种消费的欲望。同学们你们可以举一下其他的例子说吗?

教师总结:通过我们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什么)、决定消费方式(怎样消费)、决定消费质量和水平(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怎样)、为消费创造动力(想不想去消费)。总之一句话:人类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靠生产创造出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探究活动:想一想:果戈里的小说《死灵魂》中有个人物叫泼留希金,他积攒了很多的钱财却不消费,钱锁在箱子里,以至纸币霉烂变质,用手一碰就化为灰,地窖的面粉硬的像石头,要用斧子去劈。如果人人都像泼留希金一样会导致什么后果?消费品就会卖不出,厂家就会亏本,再生产将无法进行,社会也就不前进了。 这一结论说明了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看消费多生产的反作用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过渡)生产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生产的发展,消费对象、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欲望也就随着发生变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没有生产发展的历史,不仅谈不上消费,也谈不上生存。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也有它的反作用。有哪些反作用呢?让我们来继续探究。

师: 同学们,如果生产出来的牛奶不消费,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师:如果牛奶不消费、都卖不出去,那么牛奶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无法得到实现,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由此可得知:消费是生产的目的。那么消费对生产还有那些反作用呢?

师:人们有擦鞋的消费需求的出现,促使擦鞋这一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再例如,人们消费黑白电视时,希望能看彩色图象,刺激生产者调整生产,并实现升级,彩电消费成为热点时,带动了彩电业的发展。这说明,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由此可知: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师:过去人们乘坐的是旧式火车,速度慢、环境差,于是人们不断追求速度快、环境舒适的列车出现,从而促使今天时速高达413.6公里每小时的高铁出现,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又说明了什么呢?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些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师:想一想:大家学习累了时怎样恢复体力的呢?

师:想一想,人们最基本的消费是吃,人们还需要学习。这些消费对生产有没有影响?生产离不开劳动者,而劳动者智力体力的发展离不开对住房等生活资料的消费。说明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总结:以上知识我们可以归纳为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师:考考你,有人认为,只要扩大消费,就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你怎么认识这一观点的?

师:科学合理的消费对生产起促进作用,不合理的消费对生产起着阻碍作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由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同时拉动,消费、投资合称为内需,对外贸易成为外需。扩大内需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立足点,除此之外,对外贸易也能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拉动经济增长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不能认为只有扩大内需才能劳动经济增长。

(3)社会再生产

从整个社会来看,是否生产出的产品一次性提供给人们消费,这个过程就简单地停止呢?让学生进行阅读讨论分析思考,从而引出话题“社会再生产”的概念及其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并对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重点指出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是决定性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分配和交换是桥梁和纽带,并用多媒体把这四者的关系展示出来。

2、大力发展生产力 根据上面已学过“生产决定消费”观点,进行设计问题:“要想提高消费水平该怎么办?”从而引出第二目内容“大力发展生产力”。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文字展示:①(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月) 世界各国GDP排行前五名,(单位:亿万美元),美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等五国。(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4月) 20世界各国人均GDP排行,(单位:亿万美元),美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等五国,中国虽然GDP总量位于世界第三,年有望超过日本,但是人均GDP排行却在第97位,这样一个根本事实,警告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幻灯片展示:

必要性即原因: 现实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基本国情,以及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求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理论原因: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因素,并且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从而推出要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包括生产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其中生产者是决定因素,生产工具是主要标志,从而得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人才,重视人才,要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才能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同学们充分理解了大力发展生产力之后,引导同学们们思考应该如何发展生产力。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坚持改革开放,完善各种经济制度,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3)必须科技为先、以人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科技关键靠人才,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人为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练一练:

1、出谋划策:请大家谈谈我们中部地区应该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重视人才;利用我们的优势,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

2、探究活动4(参见教材p30)

3、“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错误的;而在生产发展允许的范围内,一味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你同意以上观点吗?请说明理由(理论:生产与消费)。

我的试讲完毕,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点评。谢谢!

优质课高中政治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主要的消费心理,并理解应怎样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

②学生准确理解四大消费原则

③运用所学知识,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并结合个人行为,说说怎样才算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③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克服消极的消费心理因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二、重点难点

重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原则

难点: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的的不同表现及危害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导入课我通过歌曲<我赚钱了>进行导课,让同学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要消费,我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应树立起怎样的消费观?从而导出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样导入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授新课

(1)消费心理面面观

【生活观察】手机购买指导

1.购买品牌最流行,最时尚,大家都在买的苹果4.(从众心理)

2.尽显自我,有个性的手机(求异心理)

3.买高档的,最新的如:苹果6(攀比心理)

4.根据实力,买实用性的(求实心理)

探究活动一:这些消费心理引发的消费有什么特点,评价(利,弊),态度?

经过学生讨论,小组代表争先发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完成了这个表格。

自主探究:亲爱的同学,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相信你一定行!

消费心理

特点

评价及态度

[在讲到消费心里面面观的内容时,主要采取例子,让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析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指导,归纳的方式来进行。并由这些消费心理引出我们应如何去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2)做理智的消费者

材料:小明的父母都是政府工作人员。最近他们家有了新房,圆了全家人多年的梦想。现在,围绕新房的话题,全家人都各抒己见,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景一

小明:老爸,我同学家在买了新居之后就马上配了家庭影院、笔记本电脑和进口音响。

爸爸:儿子,你放心,我们家决不会比他们差。

妈妈:我看你们俩兴奋过度了吧,这房子的贷款还有10万没还呢!哪还有余钱买这买那的。

爸爸:哦!

小明:欠这么多啊?那我们为什么又要贷款买房呢?

探究活动二:

问题1、小明和他爸爸在购买家庭影院、笔记本电脑等方面时反映了什么消费心理?会给他们家庭带来什么影响?

问题2、小明家贷款购房的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略)

教师总结: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情景二

妻子:老公,同事们都说,现在装修流行“欧洲”样式,很有异国风味。

丈夫:那就听你的吧,反正一切跟着“流行”走。

小明:妈,不对吧,我同学上网看过了,说明年将流行“澳洲”样式。

丈夫:那我们家要怎么装修好啊?

探究活动三:

问题1、小明和他父母在装修款式上是一种什么消费心理?

问题2、你给他们家出出主意,应该怎么装修?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略)

教师总结: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情景三

小明:爸,我们新房旁边怎么有好多塑料饭盒?

爸爸:哦,可能是装修工人吃完饭扔的。

小明:我们国家现在不是有规定不准使用塑料饭盒?

爸爸: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使用它啊!

小明:那是他们还不清楚它的危害。

爸爸:这饭盒还有危害啊?

探究活动四:

问题1、你知道白色垃圾的危害吗?

问题2、请为解决“白色污染”出谋划策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略)

教师总结: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情景四:

小明:爸爸,我们搬了新家,去饭店庆祝一下吧。

爸爸:好啊。不过这次要少点些菜,上次剩太多了,多浪费。

妈妈:还说呢,让你们打包回家还不肯。

爸爸:剩菜还打包回家,太丢脸了吧!

探究活动五:

问题1、你怎样看待“打包”这一现象?

问题2、勤俭节约的作风是不是过时了?为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略)

教师总结: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三)小结反思

知识归纳(要求:学生谈谈你今天学到的什么,独立完成本课知识框架)

(四)课堂练习(小试牛刀)

1.“新车一上牌就成了‘二手车’,就开始贬值,越用越贬值。对我来说,汽车只是一种‘为我服务的工具’,什么品牌无所谓关键是质量要好,价格要实在。”从消费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

A.攀比心理B.求实心理C.适度消费D.盲目从众

2.泡沫塑料餐盒和塑料方便袋的大量使用,严重污染了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这启示我们,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要遵循的原则是()

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B.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C.保护环境,绿色消费D.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五)课后作业(课后拓展)

总结一段时间内自己的消费情况,结合课本知识制定一份科学的个人消费计划。

具体要求:

①记录和分析总结一段时间(一周或一个月)内自己可支配的收入情况、支出方向。

②分析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③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步的消费计划。

篇6:《一剪梅》(优质课教案)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

教学方法:联想法 比较法

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教程: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二、研习新课

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读可发现: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

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

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

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

上片:词人舟中所想 → 下片:回到现实

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

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

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写女词人由想象回到现实

花飘水流: 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难再啊!

一种、两处: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无计可消除: —— 情之深、重!

} 揭示主旨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名句)平字见奇,化无形为有形(由外到内,运动之速)。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好在关联词“才……却”:前轻后重,无法排遣

比较“才……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刚……又”(刚考完数学,又要考语文):前后并举同等

提示:写作一得——说话作文要力求炼字炼意

小结——①本词重写相思,次写愁情。

②抒写闺情而非闺怨。

4、诵读指导: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舟、楼、流、愁、头)帮 助记忆。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自由朗读:(2分钟)

个别朗读:1 ~ 2名学生演读(大屏幕显示相关画面、音乐)

学生齐背:

5、影象欣赏:播映依据课文改编的优美影象,达到形象直观,寓教于乐。

6、随堂练笔:(5分钟)合理想象,补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课堂重头) 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选定点评习作2篇)

当堂点评:(3分钟)(习作投影显示,作者朗诵)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教师背诵:(下水作品)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三、扩展鉴赏:《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鉴赏提示——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篇,却用反问形式,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个 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 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四、探讨婉约词风格:

(提示)刚才复习和学习的三首词在风格上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婉约词。试说说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让学生大胆发言,凡是能挨边的说法都予以肯定,然后由教师小结)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

题材较为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

五、创新思维练习:发散联想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没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呢?若有,试举例。

——有。①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以梦幻形式表现作者冲破现实寻求光明和自由的愿望。采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风格豪放,意境阔大。)

②诗歌:《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歌颂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愿逃往江东苟且偷生的英雄气节,讽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后窝居江南的妥协逃跑政策。)

③散文:《金石录后序》

(——南渡后所作。介绍《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患得患失,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散文。)

六、音乐欣赏:

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第二段师生同唱,将课堂结束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高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篇7:珍珠泉优质课教案

珍珠泉优质课教案

《珍珠泉》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美丽又趣,表达了作者吴然对家乡热爱的感情,对大自然热爱之情。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在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指定段落。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景。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自学生字,检查预习,理解词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泉水吗?在哪里见过描述一下。

2.老师带领大家去作者的家乡珍珠泉看一看。

(1)配乐教师范读。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珍珠泉的美景。

(3)问题:你想到了什么?描写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然后用一个字来概括。

(创设情境发展想像)

二、自读课文

1.预习课文

(1)通过字典、词典、结合上下文、换近义词等方法,自学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提出不懂的问题。

2. 检查预习

(1)查字词,教师抽读。

(2)不理解的字词全班帮助解决。

(3)小组进行朗读比赛(是否正确流利)。

(4)根据学生质疑解疑。

(5)文章都从哪几方面描写珍珠泉?读后说说体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下作业:

下节课我们全班同学要到珍珠泉做一次旅行,请选择你认为珍珠泉最美的景色,向同学做介绍。自由结合小组合作。可以有配乐、有图画、导游做介绍、游客谈感受。(通过动手、动口、配乐以及小组合作使学生理解文中的语言美,学会欣赏美、表现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绘画、朗读、品味,感悟美景,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形象的方法。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

1.同学们旅行开始了,小组以旅行团的形式进行汇报。(品味语言的具体形象)

例:泉的位置:同学张贴绘画。导游配乐朗读。游客谈体会。同学评议。(从多种角度评价,加深学生对景物特点的理解,发展思维,丰富语言)

2.其他两个部分方法同上。

3.重点指导学习水泡儿(有难度)

教师提示:文章最有趣的部分应是水泡,作者是从几方面描写的?你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4.分四个部分进行指导背诵。

5.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我们都是小导游,让我们带领游客再一次欣赏珍珠泉的美景。(配乐、看图、加上表情动作,感受美与作者产生共鸣)

6.评价。你这次旅行愉快吗?谈谈感受。

7.教师小结

拓展阅读:《珍珠泉》课文

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山包上,树很密,草很深,花很多。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小山包的密林。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

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周围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倒。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那悄悄地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可惜没有鱼,是水太清太凉的`缘故吧?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不用说我是多么喜欢珍珠泉了。我很想知道,它哪来这么多冒不完的水泡?在小河断流的时候,在村里的井水干涸的时候,它还是不停地冒着水泡。难道是有许乡快乐的孩子,躲在什么地方吹泡泡玩儿吗?他们一定玩得很高兴吧?每次,挑着阿爸给我做的小桶,来到珍珠泉边,我都这么想。

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

篇8:《春江花月夜》优质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

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

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四、鉴赏小结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

五、美读诗文

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

教师范读

学生再自读揣摩

六、课堂总结

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七、作业布置

自读,背诵全诗

篇9:乡愁优质课教案

乡愁优质课教案

教材分析: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 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板书设计

乡 愁

于光中

小时侯 邮票 思乡

长大后 船票

后来 坟墓 怀亲

现在 海峡 爱国

拓展阅读:《乡愁》的诗歌美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篇10:《乡愁》优质课教案

《乡愁》优质课教案

《乡愁》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设计思路: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 .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颗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深情诵读,读出诗韵

1.齐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2. 老师也来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听读,如果你认为读的好的地方就把语气在书上标注一下,同时在课文上标注重音。

教师读完,学生点评,从而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怎样读是最好的。

3.再读全诗,注意:语气、语调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深,第4小节达到顶峰。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过渡语: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1.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母

子——,夫妻-——,母子——,家国——。

生答,老师归纳并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2. 第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

学生答,老师点拨:第1小节是生离,第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读第1、3小节要读出递进感。

3.再读1——4小节,读出个人之思,读出家国之思,读出作者对大陆的一片深情。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感受到单调凄凉的秋景和作者心中落寞断肠的情怀。这个意境主要是我们通过这首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领悟到的,如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就是意象。因此,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要从寻找意象入手。

1.找意象:诗人是借助那些意象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描画面:诗歌的语言言简意赅,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

(品语言:“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富有结构美)

3.悟感情: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小)————母子情 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 海峡(浅)————家国恋

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犹如百川奔向东海,又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之思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4.再读全诗,读出意境和感情。

五、丰富联读,读出诗情

“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暮云遮”,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

1.拓展背景,升华感情,将感情推向高潮。余光中为什么对大陆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余光中,19xx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xx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创作《乡愁》,在回忆创作经历时说:“随着日子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篇11:《家》优质课教案

《家》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文,使学生了解动物和人都有自己的家;家是温暖、幸福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利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词语的含义,激发学生爱家、爱祖国的感情。

4?学会本课生字,认识独体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语意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第2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虽然我们已经认识两个月,老师已经很了解你们了,但老师还想更多的了解你们,你能介绍一下你的家吗?

2?关于家的事讲也讲不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美妙的儿童诗,第6课《家》。看老师板书课题。

师生书空课题,生读课题。

3?小朋友都有自己温暖、幸福的家,小动物们有没有自己的家呢?它们的家在哪?什么样呢?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感知。

1?看拼音大声的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拼音汉字对照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本课的生字。

3  为了弄清老师前面提出的问题就要把课文读熟,下面请小朋友们看汉字读课文,要做到不丢字不落字,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

4 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单独展示)?

5 第六课《家》是一首儿童诗,第五课《鞋》也是一首儿童诗,观察格式上的区别。

分小节写,节与节用空行隔开,每一部分是一小节。

学生画诗的小节。

6  开火车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谁的家?在哪?什么样呢?

学生汇报:课文介绍谁的家?

7 谁能结合图画把刚才同学们介绍的,完整地说给大家听?

(二)精读感悟。

1?这是一首非常美妙的儿童诗,你想不想再读一遍?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给同桌听。读得好的同桌要打对号,读得不好的,你就帮帮他。

2?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谁的家?怎样读才能让同学们听出你喜欢的情感呢?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他的家。

3?结合视频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第1句:鸟儿的家。

①(课件演示:鸟的活动画面)想:鸟儿飞了一天,很累了,回到自己的家里会有什么感觉?

②请大家做一个感觉“舒服”的动作。

③带着这种舒服的感觉再来读读这句诗。

④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在他读的过程中你能听出舒服的感觉吗?

(2)第2句:蜜蜂的家。

① (课件演示:蜂房和小蜜蜂采蜜的视频及图片)你觉得蜜蜂的家漂亮不漂亮? 小蜜蜂对家是什么样的感情呢?

②带着这种爱家的感觉再来读读这句诗。

③学生展示。

(3)第3句:鱼儿的家。

①(课件演示:鱼儿的家)你又看到了谁的家?在哪儿?什么样?

②鱼儿在清澈的河水里自由的嬉戏心情一定非常快乐,带着快的的情感读这句诗。

③学生展示。

(4) 第4句:蜻蜓的家。

①鱼的家在清清的小河边,那谁的家离鱼儿的家最近?(课件演示:蜻蜓的家)

②谁知道蜻蜓是益虫还是害虫?

蜻蜓能捕食蚊子苍蝇这样的害虫,是益虫。我们应该保护益虫,那我们就带着对蜻蜓的喜爱读读这句诗吧。

(5)看,这些小动物快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它们多幸福啊!

①下面我们就带着对家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再读1、2小节。

②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第3小节:小朋友的家。

①小动物们生活在自己的家里很幸福,你们生活在自己的家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老师看到你们的'笑脸就猜到你的感受了,那我们用歌声和行动来告诉大家。

②刚才我们走进了小动物的家,现在老师想走进你们的家,谁来讲一讲你的家里的故事?

在小朋友的故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爱,幸福

③带着这种幸福、快乐的感觉读一读第3小节。

④有没有不理解的词?理解“抚爱”,再自由读课文第3小节。

(三)诵读积累。

教师出示小动物家的图片。

1?大家看,黑板上只有家,没有主人,他们的小主人在老师这,谁愿意帮小主人找到家?你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把小主人送回家吗?你都能把谁送回家呢? 只有根据图片说出相应的诗句才能送小朋友回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一会儿送主人回家可不能拿着书呀!

2?学生根据图片说出相应的诗句,并把图片贴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

3?无论是动物还是人,都深爱自己的家。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浓浓的爱意,再来读这首诗,如果能背诵下来,可以背诵。

4?同学们看黑板上的卡片提示朗诵(或背诵)这首诗。

三、拓展升华

1?你还知道谁的家,说给大家听。

2?(课件演示:班级照片)这是哪?谁的家?

3?我们全国各族人民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

4?你最想对祖国说什么?全班一起。

四、延伸结束

总结升华情感。

篇12:《荷花淀》优质课教案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把握课文以富有感情色彩的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方法;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传神的对话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体味孙犁小说诗化的特点。研讨探究法,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为突破口,训练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品味语言,以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为突破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体味孙犁小说诗化的特点。

2、研讨探究法。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为突破口,训练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见简介:

孙犁(1913DD),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笔调婉约而流畅,风格秀雅隽永。感情的抒发和人物感情的叙写,都同景物与人物的描绘自然地融合,篇篇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抒情诗的韵致,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被称为“诗体小说”.这就是孙犁小说清新、雅丽的独特风格。作品集结为《白洋淀纪事》。

孙犁的小说:  首先可以感觉到,以革命现实主义为根基,糅进浪漫主义情调,是孙犁艺术风格最主要的特点。  第二,孙犁的作品喷放着浓郁的泥土的芳香,激荡着作者对故乡的爱。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着力描写、赞扬故乡的风光美和人情美。孙犁的小说是风格独具的美小说。  第三,孙犁特别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不仅有一种描写她们的美丽容貌的特殊素养,而且更具有深入她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的过硬本领。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二、情节概述:

《荷花淀》故事情节:

送夫参军(开端)==寻夫遇敌(发展)==助夫歼敌(高潮、结局、尾声)

“思考与练习”一:本文描写的是战争题材,那文中的“战争”是不是显得很悲壮呢?

――正好相反,本文用诗意的笔法写战争,表现出作者的创作个性。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诗意表现在:诗意的景物描写。细腻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明确:作者为了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他不是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去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来刻画人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三、重点赏析:

1.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是整个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怎样鉴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课后练习四)

首先,应领会写的是什么样的景,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它为人物创设的活动背景。    其次,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领会画中之意,理解景物中蕴含着有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第三,理解景物描写,画面情景的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在阅读和鉴赏时,还必须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只有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进入美好的艺术境界,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意旨。

找出本文中重点景物描写片段:① “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明确: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问: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因此必须拿起枪,为保卫可爱的家乡而战,对战争满怀着必胜的信念。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②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这是“女人们”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一段景物描写,衬托水生嫂们的心情开始由忧变喜。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荷叶象铜墙铁壁――暗寓抗日根据地象铜墙铁壁。

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2.鉴赏人物对话的作用:人物对话要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环境,考虑分析其用意、心理、情感、效应等因素,充分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去体味,进而理解其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课后练习二)

朗读”夫妻话别“一节,朗读要力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

问: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问: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他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3.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课后练习三)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四、概括”荷花淀派“的艺术特色:

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练习:指出以下各句带点词的表达作用: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准确地表达由吃惊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2.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形容劳动的欢快心情。)

3.几个青年妇女把掉进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渲染战斗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亲爱带戏谚的感情。)

4.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形容在强敌面前的敏捷行动。)

《荷花淀》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是战争小说,但景物描写却如诗如画,人物的对话描写也相当精彩。于是,设计的重点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品味精彩的人物对话,把握人物形象。第二课时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讨文中写景的艺术,学习写景的方法技巧,自己学会写景。

下面设计选取的是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这班的学生大部分比较活跃,也喜欢写作,能带动全班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果引导学生得当,他们上课能说,想读,愿写。以前学习了几篇小说,文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有所了解。引导评价和总结规律再学习,转化为写作能力不成问题。尽管学生平时生活积累不怎么丰富,词汇的积累也不多,但他们还是有自己的审美个性和不同的生活体验。

学习目标:

1、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的作用。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在写作中运用景物描写来达到表达感情的目的。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并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就更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考虑到小说所反映的内容与当代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学时力求解读学生能理解的,能学以致用的方面。所以设计成要学生品读精美的景物描写,体会其作用,去认识,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某些规律,适当引导到学生生活中和写作中,让外部语言转化为他们的内部语言,再外化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这方面得到发展。

拟定的学习方法是:认真品读,讨论探讨,举一反三,找出共性,迁移写作,展示评价。

教学媒体设计: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插入相关的景物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Powerpoint制作板书设计以加大课堂密度。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小说所反映的时代是残酷的战争年代,地点是敌后抗日根据地,但是作者描写的环境却不见战火硝烟,不见断壁残垣,不见血肉横飞,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荷花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先回忆景物描写的作用有哪些?

(实录:边听导语边进入思考的情境,在引导下回答出第二个问题)

二、探索、观察、诱导思维:品读赏析小说中的三段景物描写

(一)问题铺垫,局部探导,找出共性。投影景物描写,诱导学生思考。

1、各描写了哪些景物?

2、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色?

3、运用了什么技巧?

4、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实录:先让学生朗读景物描写段落,再独立思考两分钟,然后分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学生踊跃发言,将第一段月下的荷花淀这段景物描写分问题发表看法。)

教师适当引导难点:这段文字读起来觉得很美,不仅是因为选取的景美,还因为词美,句子美。请大家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品读、赏析。

(实录:学生在提示下恍然大悟,有3个学生来品味修辞技巧。)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品读赏析很不错,按同样的方法,大家来赏析文中的另两段景物描写。

(二)阅读理解,学习方法和能力迁移:投影未见在荷花淀的两段景物,思考讨论。

(实录:学生分段朗读,再思考讨论交流,发表看法。每个景物片断学生都能按上面4个问题来品析)

(三)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目标达成。教师诱导学生思考景物描写的特点。投影示景物的特点。

引导:战争是残酷的,而景色如诗如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实录:学生纷纷议论开了,不久就有学生发言,有说是为了衬托人物,有说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主题,越说越全面。教师适当地小结:美丽富饶的白洋淀,如诗如画的景却被日本鬼子糟蹋,如此勤劳善良的人民被日本鬼子屠杀,这激起我们对日本鬼子的痛恨,使人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原因。这也是《荷花淀》所创造的全部纯美境界的深层内涵。)

三、感悟出体验:延伸品读

1、投影示已学的《我与地坛》中地坛的景物描写。思考其特点和作用。

(实录:学生自己品读,独立思考后能说出其特点和作用。)

2、投影示描写雪景的两段景物,引导学生赏析不同心情,环境下对同一景物的描写,思考:为什么有不同?你悟到了什么?

(实录:学生纷纷发表看法,经过前几轮的探讨,学生很快悟到了写景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并且能引用名句:”一切景语皆情语“.)

3、教师适时提问并小结。

问:那我们在写记叙文时,该怎样去写景呢?

小结:投影示:写景应注意三点。

四、实践运用:迁移训练

(一)创设两种情境,写一段景物,力求能烘托人物心情,更好地表达主题。

1、已是深秋了,下午老师发下试卷,我看着试卷上鲜红的”42“分,……2、又是三月了。星期天,我们全班同学走出校门学雷锋去。一路上……

(二)学生写作后,展示,互评,教师也适当适时点评。

(实录:学生低头深思片刻,便提笔迅速写了起来。10分钟之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朗读,再投影代展示,学生纷纷发表看法和观点,基本上能说出景物描写的好处和不足,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还不时有掌声响起。)

以下是学生的发言:

易志华:我比较欣赏张纯的这段描写。首先她选的景是落叶、秋风,具有鲜明的时令特点,又恰当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词汇较丰富,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周  雄:周利鹃的这段景物描写有一点不足,春天怎么来的荷花,再说我们江南荷花也少见。其它的景选得还是恰当。特别是写春风的比喻修辞用得贴切、生动。

赖  婷:我赞同他的观点。我认为写景不单是为写景而写,而根有明确的目的。她选取的春风、春花都很自然,最适合衬托人物的心情了,因为是去学雷锋嘛,这景当然得让人温暖、赏心悦目。

五、结束语:

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成为战争小说的千古绝唱,他创作的诀窍来源于生活的积累。要想让你的作文增添亮点,不妨试试”景物描写“.

点评摘要:

本课中教师始终围绕语文教学中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一个核心目标展开教学,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情境,从施教策略上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步步诱导,竭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整堂课结构清晰,体现了语文教学中感性(具体)到理性(感悟)回到实践中运用的认识规律,完成了”课本――拓展――应用“的教学任务。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基本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较好,学生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基本得到保证。但略感不足之处有二。其一是问题的设计缺乏深刻性,课堂中学生很少出现”心求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这样一种”愤“、”悱“教学状态。其二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本领,尤其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如何抓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能力显得有些欠缺。希望教师本人在今后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

《荷花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孙犁及其作品的基本特点。

2.学习运用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能力目标: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和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伟大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生动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刻画水生嫂及其他女人的性格特点。

2.分析小说的景物描写,体会它在刻画人物,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品味人物语言传达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纯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

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孙犁及其作品介绍;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广阔的冀中平原上,有一处美丽所在,那就是白洋淀。在这里,世代居住生活着勤劳、善良、智慧、深明大义的人民。下面,让我们随着大作家孙犁的笔触,回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荷花淀一游,去认识、探寻他们美丽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板书课题)

(二)解题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创作于1945年。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冀中地区的广大军民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团结―心,同仇敌忾,奋起抗敌。随着抗日武装的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的广大群众纷纷拿起枪,投身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表现了中华民族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映了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崇高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抗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小说就是以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纯朴、通情达理而又勇敢机智、开朗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表现了根据地军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关于孙犁

孙犁,原名孙树勋,19生,河北省安平县人。现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是《荷花淀》。解放后写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记》、论文集《文学短评》等。1958年出版小说和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

20世纪50年代,以孙犁为主要代表的河北作家群”白洋淀派“与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以周立波为代表的湖南作家群”茶子花派“并称。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节内容。

明确: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月亮升起来“到”上船去了“)写夫妻话别。本部分又分三层来写:交代背景,写水生嫂夜晚编席等候水生回来;水生夫妻话别;水生嫂和众乡亲送水生参军。

第二部分(”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到”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写探夫遇敌。又分为三层:水生嫂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望丈夫;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心情;遇敌后巧妙摆脱追击。

第三部分(”她们向荷花淀里摇“到结尾),写助夫杀敌。也可分为三层:妇女们巧遇丈夫并同游击队歼敌的情况;妇女们经受战斗锻炼后的感受及打算;妇女们成立队伍,参加战斗。

(五)具体研习

研习小说的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

(1)分角色朗读第一节中水生夫妻的对话部分,并画出有关水生嫂的行动描写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这段对话体现了水生嫂怎样的心理,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笔下的水生嫂既有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同时又具有解放区妇女进步的特点。她温柔、善良,又很体贴丈夫。当丈夫工作晚归时,她没有过多埋怨而是”站起来要去端饭“.当她细心地观察到丈夫”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时便问:”他们几个呢?“”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此处,她问其他人,其实也是在关心丈夫的处境;当听丈夫说要到大部队去了,她的手指震颤了一下,叫苇眉子划破了,这足见她,一个温柔善良的女性对自己丈夫的关心体贴。再者,水生嫂又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性。

当水生说:”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时,她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语气中虽略有一丝埋怨,但更表现出她的丈夫第一个报名的自豪感。接着又说:”你走,我不拦你。“丈夫参军,她并没有拖他的后腿,虽然她是不想让她走的。第二天,水生嫂便为丈夫打点包裹,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这些都说明水生嫂不只是一个好妻子,更是一个深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的”中国人“,她不仅爱自己的丈夫,更爱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

(2)水生嫂性格特点:

温柔、善良、贤淑、质朴、深明大义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中几个女人聚在水生家商量探夫的对话描写,注意读出个性。然后分析几个女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明确:第一个说:”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活画出这个人的善找托辞、聪明伶俐。第二个说:”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则表现出该女子直爽开朗的特点。第三句话”听他说,敌人要在同口安据点……“是水生嫂的,表现了她心细、考虑问题周到、善于思考的个性。第四句”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表现的是一个快言快语,急切而又真挚的女子。最后写了一个新媳妇形象,”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明显心口不一,欲盖弥彰,但倒也羞涩忸怩得可爱。

(4)学生朗读课文,从”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至结尾。然后思考下列问题:①为什么写她们”像落水鸡“和”又说笑起来“?②从女人的对话中,可看出她们性格的哪一面?说说她们成立队伍的动机。③末尾一段对小说的影响如何,试作简述。

明确:①小说写她们虽”像落水鸡“却”又说笑起来“,是为了显示水乡妇女的乐观精神。②从她们几个的对话中,可看出白洋淀女人性格中豪迈、乐观、自信的一面,这都是配合子弟兵的基础。她们成立队伍的动机是不愿被敌人困死家中,不愿被丈夫看作落后。③末尾一段对小说影响颇大,如没这一段,仅写出了她们深明大义和爱丈夫的人性美,有了这几段能使主题升华,反映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战斗中的成长与壮大。

(5)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话描写的主要作用,然后教师总结。

明确:作品的对话描写简洁朴素,生动传神,刻画人物栩栩如生,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如此,而且能形象地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了白洋淀女人们的成长历程,展示白洋淀地区人民的人情美、人性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六)课堂小结。

(七)课外作业。

让学生改写水生夫妻的对话,让水生嫂用另外一种口吻与丈夫对话,表现另一种个性。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检查上堂课布置的作业;

2.分析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写得好的学生自己朗读;

2.出示投影(提供样例)

(很晚丈夫才回来……)

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声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3.比较改写前后水生嫂的性格

明确:改写后的水生女人同原作中的水生女人有共同点: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参军。不同之处是后者性格泼辣、直爽;前者温柔、缠绵、含蓄。如果说后者像火,那前者像水。

4.研习小说的景物描写。

(1)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景物描写的有关句段。

(2)学生自由发言,谈体会,教师点拨。

明确:本文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三处。一处是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借水生嫂的眼光望去,淀外是银白世界,薄雾透明,荷风鲜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淳朴、温顺善良的形象。为下文”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要素,而且暗示了下文水生嫂由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成长为一名保卫家乡的游击战士。因为家乡是这样的美,能不爱这样的家乡吗?能容得强盗来侵犯吗?第二处是写妇女们寻夫不着回来时候的淀上风光。万里无云,凉风习习,水面开阔,跳荡如银,稻苇清香,菱荇生嫩。这样的景物,开阔明丽,使年青的女人们失望伤心的心情马上开朗愉快起来。情景交融,极富水乡风情。同时”水面没有一只船“又暗示情况异常,为鬼子追她们伏笔,推动情节发展。第三处景物描写,是妇女们把船摇人荷花淀时。荷叶一望无际,密密层层,迎着阳光,如铜墙铁壁。粉色荷花箭高高挺出,如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里展开。白洋淀妇女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

(3)教师概括

①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  烘托形象  推进情节

②作者在描绘优美景色时,用朴素清新的语言,营造诗一般的意境,这种对美的艺术追求,使得孙犁的小说具有一种含蓄隽永、意蕴深远的大家风范。这种风格影响到刘绍棠、丛维熙等一批河北作家,这个作家群被称为”白洋淀派“或”荷花淀派“.

5、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小说。作者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叙写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青年劳动妇女如何在战争年代里锻炼成长的事,写他们如何关心自己的丈夫,写她们的勤劳质朴,热爱生活,真挚多情,深明大义,同仇敌忾。作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的小事的描绘,深刻地表现了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英勇抗敌地精神。

6、布置作业

(1)写一段对话描写。要求:①围绕一个话题;②对话人数不少于四人;③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2)阅读孙犁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体会其艺术风格。

附录板书设计:

一、作者

二、情节

月夜候夫  夫妻话别  送夫参军  夫妻话别  探望丈夫  探夫未遇   探夫遇敌   遇敌巧脱   助夫杀敌   助夫杀敌  感受打算    战斗成长

三、生动传神的人物对话

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   形象地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四、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  烘托形象  推进情节

《荷花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心理的作用,领会小说质朴简明却又内涵丰富的语言特色,从而提高学生文学欣赏和写作能力。

2.感受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透过小说人物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及心理,赏析人物形象。

2.在分析感悟的基础上实现小说人物形象的再创造。

教学设想: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对本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背景知识的了解,故事情节的把握,他们可以在课前自学完成,在课堂上不必占用很多时间。本堂课的目的是要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通过摹拟、比较等赏析方法,利用”分析――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借助小说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小说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赏析人物形象,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和激发学生创作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教学目标。

教学媒体:

利用校园网搜集教学资源,利用电脑平台编辑并展示教学内容,播放相关内容的音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起战争,我们的脑海便不觉浮现出炮声隆隆,硝烟四起,刀光闪闪,鲜血淋漓的悲壮场面;一提起战争,我们便不觉联想起那些驰骋疆场,奋勇杀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领袖。然而,这不是战争的全部,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为我们展示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战斗生活的另一面,在这里同样不泛紧张的战斗场面,却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交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节课,就让我们进入他们的生活,用心去感受他们的真情。(在优雅的音乐声中,伴随教师激情洋溢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

课前,相信每位同学都预习了课文,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小说基本故事情节,接下来,让我先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效果。

1、根据小说情节的基本要素,简要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

(先电脑展示问题,两位学生回答完后,再展示参考答案,以便让每位同学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一) 夫妻话别(开端)

(二) 探夫遇敌(发展)

(三) 助夫杀敌(高潮中结局)

2、正字正音(选出字形字音全对的一项)

(将选项展示在电脑屏幕上,让一二位学生给出正确答案。)

A、掂(diàn)记   吆喝   穿唆  掠(lüě)水面

B、膝(qī)盖    窜进   休长  横(héng)样子

C、吮(shǔn)手  隐蔽    嘱咐  荷花淀(diàn)

D、凫(hú)水     噘嘴    围缫  扑楞(lèng)楞

三、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总的思路:朗读――摹拟――分析――品味――创作)

(一)角色朗读:

第一步: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至”你总是很积极的“(请三位同学,分别充当水生、水生嫂和解说者三个角色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品味人物对话及细节描写)

第二步:分角色朗读改编仿写后的文段(另叫一位性格较开朗的女同学代替刚才水生嫂的角色,其余两角色不变,让三位同学朗读改编后的一段对话,其他同学认真品味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的同时,重点分析该段中水生嫂的性格及心理与上段中水生嫂的异同)

(请看打印材料或看电脑屏幕)

请朗读改写后的对话:

(很晚丈夫才回来……)

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说:”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里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这才是我的好丈夫,爹的好儿子。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二)摹拟分析:

1、请比较原文中的女人和改写后的女人性格及心理的异同。

(两组对话朗读完后,先在电脑屏幕上提供一个空的比较表,让学生思考讨论完成,可以叫两三个学生回答,然后将分析结果逐一显示)

不同 相同

原文中的女人

温顺、体贴,对丈夫极为依恋,甚至有些缠绵,虽然她同时也是含蓄的,但她是有勇气有准备承担丈夫交给她的任何责任的。(水)

对丈夫的举动都很敏感,都很爱自己的丈夫,都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国心。

改写后的女人 变得泼辣、外露,她用表面上的不在意掩饰内心的不舍之情,故意把事情说得轻描淡写好让丈夫放心。(火)

2、请比较下列三段对话,选出最适合水生嫂性格的一段,并思考为什么其它两段不适合?(一边播放歌曲〈〈说句心理话〉〉片断,一边让学生比较三段对话,一边是教师深情的旁别:是啊!在这战乱纷飞的年月里,一个年轻妇女,上有老,下有小,还得日夜在田里操劳,丈夫在这时离开,难啊!这都是鬼子惹的祸,逼我们的水生嫂这样活。可是,没有国,哪有家,丈夫不参军,谁来保卫家,保卫咱妈妈。为了咱们的国,为了咱们的家,为了咱妈妈,妻子我再苦再累也要把所有问题扛,支持丈夫去卫国保家。学生在这过程中,感受小说体现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选出正确的选项。)

人物 A B C

女人: ”你走我不拦你,小华和爹你也带走。“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你走我不拦你,我跟你一块去。“

水生: ”我又不是去走亲戚。“ ”家里的事只有靠你了。“ ”我是去打仗,不是去旅游。“

女人: ”我在家还要干农活,更忙。“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古有花木兰,女人能打仗,我也跟你打仗去。“

水生: ”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 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

女人: “哼,说的轻巧。” “不嘛。”(嗲声)

毕竟,藕断丝连的妇女们,对丈夫的不辞而别心存依恋,或许她们还有许多悄悄话还未来得及向自己心爱的丈夫表白;或许她们为丈夫的安全茶饭不思;或许她们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因此,几个青年妇女就聚在水生家里商量探夫的事。请听探夫一段对话录音,分析她们的性格特征。……听完录音后,各位是否有一种只闻其声,却见其人之感呢?的确……

(三)品味创作:

第一步:细细品读(录音朗读)四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话,分析她们的个性特点。(先放一遍录音,学生整体把握。再逐个逐段放,逐个展示概括参考答案)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机敏多智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心直坦率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心细成熟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 ,我们快去快回。” 性急侥幸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害羞忸怩

第二步:请添加第五个妇女,用一两段话展示她与原作人物不同的个性特点。 (课堂完成)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借助小说的人物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赏析小说人物形象。从中我们认识了孙犁小说质朴简明却又内涵丰富的语言特色及其洋溢的浓郁的生活战斗气息,认识了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

五、拓展练习。(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在课后完成)

一、根据你所理解的文中妇女的形象特征,扩写妇女们遇敌逃跑的场景,要求分别写二到三名妇女的外表、言行和心理活动,通过具体描写表现她们的性格特征。

二、片段练习:要求围绕一个主题,写一段人物对话,要突出人物个性。

荷花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以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二)学习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理解本文作为“诗体小说”的代表作的特点。

(三)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学习他们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作者是怎样描绘荷花淀优美的景色的?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小说先是对优美的夜景作描写。这段著名的景物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即环境)、时间,引出了主要人物水生嫂。既写院子里,也写了院子外的淀里: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干净的很,水生嫂身下编成的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就“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无限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编席的劳动场面诗化了。紧接着小说通过水生嫂的眼睛来写淀上的风光:银白的湖水,笼起的薄雾,新鲜的荷香,粉红的荷花……这幅画面景物描写是清新、明丽的,色调是清净、银白的。作者抓住了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事物,来展现荷花淀的地方风貌,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将读者带进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这里的景是充溢着人物心中情的景,是景情相生的,因而使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小说中还有两处景物描写:一处是几个妇女到马庄探夫未遇,羞红着脸摇船归途中的正午淀上风光,“已经快到了晌午了,万里无云……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没有一只船”暗示了湖面情况的异常,进一步勾画出白洋淀伏击战的典型环境,也为下面到来的激烈战斗蓄势;另一处重要描写是插在妇女们为摆脱鬼子的追赶,把船奋力摇入荷花淀里的时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里的景物描写暗示了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也写出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克敌制胜的信心。同时对荷花形象传神而充满寓意的描写还暗示着白洋淀妇女成长的前途――粉色的荷花箭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的粉妆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家乡的战士。

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是:①为人物提供一个明朗清新的环境,渲染了氛围,起烘托作用;②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③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二)阅读描写伏击战的段落,具体说明作者是怎样把紧张战斗的情景和日常生活的情趣糅合在一起的。

分析:激烈的伏击战是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的,是在女人们探望丈夫的途中发生的。战斗打响以后,女人们发现“枪声只是向着外面”,“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发现了“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荷花变成人了”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而逼真,当“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全神贯注瞄着敌人射击时,妻子们却在紧张的战斗中找自己的丈夫,使整个场面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写战士们欢笑着打捞战利品过程中又有了许多细节描写。作者把打捞战利品和日常生活中的摸鱼糅合到一起,当水生好像带着很大的气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后,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的船上,后来“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一个丢来,一个丢去,渲染了胜利的欢乐气氛,也传达了年轻人之间那种相亲相爱而又略带戏谑的情感。总之,作者把战斗情景与生活细节糅合起来,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作者是怎样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

分析:孙犁长于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青年女性的形象更是栩栩如生。他效法鲁迅,喜欢用白描手法,如写水生只写了穿着白褂、黑裤,戴一顶大草帽,而水生嫂的外貌我们则一无所知,但人物形象却依然在我们心中活跃起来了,主要在于作者以富于性格化的细节动作尤其是对话,鲜明、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重在刻画人物的心灵美。如写水生嫂月夜下编席,她“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短短两句话,不仅活画出人物优美的劳动姿态,矫健的身影,似乎荡漾于人物胸中的青春的活力也依稀可见。当最初听到水生要去参加大部队的消息时,水生嫂的心情是复杂矛盾的:她的“手指震动了一下”,这个细节描写,细腻而又深刻地暗示出这个消息对水生嫂心灵的震动。接下去关于水生参军问题的对话,可以看出水生嫂内心矛盾是交织在这样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对丈夫的爱和依恋,作者以“你总是很积极的”一语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对丈夫走后家中可能出现的“难处”的考虑和思忖,战争和**,上有老,下有小,她要一个人承担起家庭和生产的两副重担。但是,这一点并没有让它从水生嫂的口中直接倾诉出来,而是以水生之口出之,不仅使水生嫂思想境界因之得以提高,而且使水生内心世界显得更丰富,一笔并写两面。另一方面,这是革命斗争形势需要,如果让敌人在门口安上据点,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同时丈夫是庄里党的负责人、游击组长,理所当然要走到前头。

正是在这激烈的内心矛盾中,水生嫂作出了自己的抉择――“你走,我不拦你”,表示支持丈夫参加大部队。因为水生嫂毕竟不是那种心胸狭小,只知道恋个人和家庭小天地的旧式妇女,而是在党所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里觉醒成长起来的一代新型妇女的典型,她知道丈夫为什么当兵,为谁打仗。因此,她深明大义,在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毅然决然挑起了家庭和生产两副重担,让丈夫安心去打仗。当水生嘱咐她,“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一句,水生嫂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嗯”、“嗯”流着眼泪答应了他。毋庸多言,谁都可以体会得到这其中人物该蕴含着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奔涌着怎样起伏的情感波涛啊!作者以极精炼的笔墨,揭示了人物纯洁、健康、美丽的精神世界和他们的“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课文中对话的作用是什么?

1.小说把对话和叙述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地交待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写水生夜晚归来时的夫妻对话,点明了淀里斗争形势的变化和水生参军的情况,既补充交代了未经叙述过的情节,又成为下文在荷花淀里伏击敌人的伏笔;写水生嫂在对话中对丈夫流露出的依恋,则是以后她和另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看望丈夫的思想基础;写几个青年妇女划船回家的对话,又引出她们秋季组织起来同敌人并肩战斗的情节。

2.对话传神地表现了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征。

如 “夫妻话别”一场的对话: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你总是很积极的。”――这是水生嫂得知丈夫晚归的原因和已参军的情况后说的话,话中既带有责怪又有赞扬,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去打鬼子,她感到自豪。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水生嫂毕竟是个女人,丈夫是要去参军打仗,这一去说不定就是生离死别,而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摆在她面前的担子是多么沉重啊!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经过水生的劝说,水生嫂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为了让丈夫放心,她自觉地承担任务。

总之,“夫妻话别”中的对话,生动地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爱丈夫、爱祖国的农村妇女形象,也刻画出水生这样一位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爱祖国、爱家庭、事事争先的革命战士形象。对亲人的爱和对祖国的爱这两种伟大的感情就这么自然地统一在朴素的语言中了。

又如,伏击战胜利结束,几个妇女在回家路上的对话,表现出她们在战斗中受到教育,不甘落后,想和丈夫比个高低的自尊心理和勇敢、好强的性格。

(五)本文选材与剪裁特点是什么?

分析:《荷花淀》是一篇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许多这类题材的作品都描述敌我双方的殊死战斗,情节曲折复杂,文中刀光剑影,硝烟弥漫,哀鸿遍野。如《铁道游击队》、《吕梁英雄传》、《地道战》、《地雷战》等。孙犁则另辟蹊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抗日战争。他不写敌后抗日游击队怎样和日本鬼子打仗(文中虽涉及打仗,但不是主要的),而是写抗日根据地的一群年轻妇女如何在战争环境里锻炼成长;他不以游击队长水生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而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们作主要人物,通过描写、塑造她们的形象,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英勇抗战的精神;他不刻意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精心选择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及事情,作为小说的主要材料。所以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断壁残垣,看不到硝烟烈火,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清风、明月、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那么清新,明朗,美丽,形成一种散文式的格调,具有诗歌的意境,既清新脱俗,又含蓄隽永。作者笔下的水生嫂等几位青年妇女,没有什么惊人壮举与豪言壮语,但她们的勤劳质朴,热爱生活,真挚多情,深明大义,同仇敌忾,在一系列“小事”中得到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部分中,妇女们的表现是平凡又不平凡的。作者于此写出了她们的成长,这一切,显示了作者选材与剪裁的功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老师检查预习情况。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情节。

(概述后老师简单的评一下。)

(二)提问:故事情节以什么为线索,按什么顺序安排?

明确: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

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三)提问:小说分三部分,每部分讲些什么主要内容,用简要的话概括出来。

明确:( 1)夫妻话别。(2)探夫遇敌。(3)助夫杀敌。

(四)老师提示:这篇小说很有人情味,人物形象也很生动。作者是怎样写的,很值得我们认真分析一下。我们从上面概括的情节可以看出,小说的情节是围绕夫妻之间的关系展开的。先是妻子支持丈夫参军,再就是妻子惦记丈夫要去探访,回来途中遇上敌人,无意中把敌人引入我方的埋伏圈,使伏击得到全胜。人物在这过程中得到刻画,人物在这战斗中成长,人物性格也在情节展开中得到发展,下面我们就人物刻画分析几个问题:

1.小说主要写什么人物?

明确:小说主要写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

2.这一群青年妇女成长的经历是怎样的?

明确:这一群青年妇女都是勤劳的劳动妇女,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她们支持丈夫参军打敌人,在经历了战斗锻炼之后,她们自动自觉组织起来,学习射击,配合子弟兵作战,成为保卫自己家乡的战士。

3.作者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怎么刻画这一群青年妇女?

明确:总的来说从点、面两方面去写,点方面写水生嫂,通过夫妻话别这一特定场面,细致地表现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面的方面,写了探夫前、探夫不遇之后和伏击胜利后回家途中三次谈话,刻画了青年妇女的群像。从技巧方面说,主要通过对话,其次通过细节刻画进行描写。

4.老师提示:我们先看作者怎样写水生嫂。小说一开始就写水生嫂在月下编席等丈夫回来。(大家一齐朗读1段和3段,并思考这两段文字怎样刻画水生嫂。)

同学议论后,老师明确:这两节写水生嫂的劳动,并且以环境描写作烘托。劳动的描写,把她的勤劳、编席的熟练生动地表现出来。环境的描写是诗一般的美,烘托了她美好的形象,简直达到了圣洁的地步。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支持丈夫参军,又亲自投入战斗,这样的觉悟,这样的行动,实在神圣。

老师提示: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丈夫很晚才回来,她“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她发出了“怎么了,你?”的疑问,显出了她内心的紧张。当丈夫说出“我明天就到大部队上去”的时候,有一段关于她的反应的细节描写: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嘴里吮了一下。

老师提问,这一段细节描写表现了水生嫂怎样的心态和性格?

明确:手指震动了一下,表明了她内心的震动。“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表示她极力镇定自己。这细节描写表明了她对丈夫要离开,感到突然和震惊。但是她又是一个识大体的人,她性格坚强,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老师问:当水生说:“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水生嫂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表明水生嫂怎样的态度?

明确:低头这一动作配上“总是”这样的口气,使这句话带有很复杂的感情,有对丈夫的赞扬,有对丈夫的埋怨,埋怨中带几分自豪。这句话很传神,写得有血有肉,既有对丈夫的支持,又有舍不得的依恋。

老师问:我们再看一段有细节、有语言的描写: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这一段话表现了水生嫂怎样的思想感情?

的确:鼻子有些酸,是感情激动了。丈夫要离开,家里困难重重,作为一个妻子,当然难过,但她“并没有哭”,这是她的坚强。“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这是难过,又是对丈夫的体谅,对丈夫的支持,这是他们在牺牲个人利益卫国保家的认识上的心灵相通。虽然不是豪言壮语,却是农村妇女爱国主义思想具体的表现。

老师问:水生对妻子嘱咐的最后一句话:“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这又表现水生嫂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表现了水生嫂的感情达到了最大的激动,这是她把个人奉献给祖国,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的表现。这不是软弱,不是悲伤,是坚强,是勇敢。这是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中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在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伟大精神的感召下,舍弃个人报效祖国的崇高思想和爱国热忱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气节的表现。

老师问:根据上边的分析和其他有关描写,请同学们概括一下水生嫂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明确:水生嫂是一个觉醒中的农村劳动妇女。她勤劳、善良,有着一般妇女爱丈夫,舍不得丈夫离开的儿女私情。但在大敌当前明大义、识大体,有着朴素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她坚强、勇敢,支持丈夫参军,是白洋淀妇女的代表人物。

5.老师提示:刚才我们分析水生嫂的形象,这是作者在点上的描写,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作者怎样从面上描写青年妇女这一群体形象。作者写的是对话(语言描写)。

第一次对话是议论探夫的,表现的思想是“藕断丝连”,这并不是她们的落后,她们不拖后腿,这是真情的流露。正是有真情的人才能热爱家乡,才能支持亲人保家乡,抗日寇。这些对话写得很真实,虽然总的思想状态一样,但表现了各人个性的不同。

请一位同学表情朗读五个人的对话,尽可能读出不同人的语气、心态,然后请大家一齐分析一下这几句话表现青年妇女怎样的不同心态和性格。

明确:表现各有不同:有人态度鲜明――不拖后腿,但多少还找点借口――送衣服;有人忸忸怩怩、遮遮掩掩,推说婆婆要她去;有人很直率,说有紧要的话说,毫不掩饰;有人心急,要快去快回,而水生嫂则表现得比较慎重。这些对话,听其声,如见其人。

老师问:探夫不遇之后,这群青年妇女议论起丈夫了,这些话表现了她们怎样的性格,怎样的思想?

明确:她们表面上是埋怨丈夫,实际上是赞扬、夸奖丈夫,从话中可以看出有的人俏皮风趣,有的人爽朗乐观,有的人泼辣,但都真心实意爱着丈夫,支持着他们。

老师提示:在写青年妇女被敌人的大船追赶时,有一句类似旁白式的描写她们心态的话“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这句话对描写青年妇女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话很重要,描写了她们在被敌人追赶时的心态。

和上文水生最后吩咐妻子的话照应,表现了她们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气节。

老师问:伏击战之后,青年妇女回家路上有一番议论,说的是经受战火洗礼之后的感受。请大家分析一下这番话表现了她们怎样的思想特点。

明确:她们从实际斗争中体会到抵抗敌人的必要,从青年战士的榜样中增强了信心,激发了决心。这群青年妇女在思想上有了飞跃的进步。

老师小结:大家一齐从点、面两方面分析小说怎样通过语言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大家也学到了分析人物的方法。刻画人物是为了表现主题。通过人物描写的分析,大家觉得《荷花淀》的主题是表现什么的?

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六)老师提示:孙犁是现代著名作家,长期在冀中工作。他写的许多小说、通讯、散文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他的创作风格清新俊逸,他的小说把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茅盾说“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荷花淀》就是他的代表作,最能体现他的风格。我们细心阅读原文,认真体会这篇小说的艺术特点,大家可从“诗体小说”和“谈笑从容”这两方面去分析一下。

让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言,老师可根据下边几点从中启发,最后归纳。

1.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开头三段写水生嫂劳动的熟练,白洋淀的富饶,夜景的美,显示了祖国山河的美,家乡的美,衬托了人们心灵的美。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意境。“苇眉子又细又薄,在她怀里跳跃着”一句把劳动的美写出来了,“跳跃”一词把水生嫂的心灵手巧活活地现示出来了。“多少地”、“多少苇子”、“多少席”,三个“多少”,把白洋淀的富饶写出来了。雪白的席子、洁白的云彩、银白的淀水、透明的雾、新鲜的荷香,有色有味、有动有静,描写出静谧、和平、美丽的水乡夜景,蕴含着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丰富的感情。

青年妇女探夫不遇回家途中有一段景物描写:“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轻轻的动作,悠悠的水声,安安稳稳的菱角。顺手的一捞,大有南朝乐府《西洲曲》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情味。不过这里弄的是菱角罢了。人们心境的悠闲,淀上的宁静,生活的平和,诗一样的境界,反衬下文敌人大船追赶的紧张,对比鲜明,这也许就是用“谈笑从容”写“风云变幻”吧。

小船奔向荷花淀,又有一段景物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丰富的联想,美好的形象,诗一般的语言,表现出同仇敌忾的斗志。那密密层层的大荷叶,使我们想起了水生这一批青年战士;那粉色的荷花箭,使我们想起了水生嫂这一群青年妇女。又是用“谈笑从容”写“风云变幻”.迷人的景色中显出了豪气,这就是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附加:本文环境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大致有三:

( 1)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景,烘托人物形象。例如,开头部分对小院子的描写,凉爽、干净;对白洋淀月夜的描写,清新、宁静。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的水生嫂一定是个勤劳、善良的女人,即使不写她月下编席,也可以使人感觉到这一点;另外,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的水生嫂也一定是个美丽的少妇,尽管作者没有写她的外貌,读者也可以感觉到她的美貌;

( 2)为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主题思想作出铺垫。作品中的景物、环境,首先是作品中人物眼里的景物、环境。因此,美的环境、景物,也是人物所爱的。所以人物热爱所处环境和景物就是自然的,拿起武器保卫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且这美的环境和景物将鼓舞人物在斗争中充满胜利的信心。从而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主题思想的表现起到了辅助作用;

( 3)预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探夫未遇”的一段晌午的白洋淀,凉风拂面的景象,为女人们的“伤心”、“失望”发展到“又说笑起来”提供了转机;同时,也为“遇敌”的紧张先作一个“静场”,以引起波澜。这样的描写还有,同学可以自己再找一找,领会其作用

2.诗一样的语言。

《荷花淀》不但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而且不少地方行文充满诗情。交代一个季节,不直接写某月而写“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多有诗意。“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这意境令人想起李清照《如梦令》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片鸥鹭”.小船的“窜”,野鸭的“飞”、“叫”、“掠”有形有声,“扑楞楞”三字更是传神。不但写物,写人也是这样。青年妇女探夫不遇出来,“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好一个“狠心贼”是爱是恨,有怨有怒,“骂”却又在“心里”和上文写的“羞红着脸告辞出来”一照应,那心里的滋味尽在其中,写得丰富而又含蓄。甚至写水声也很有讲究。“轻轻划着船时”是“哗,哗,哗。”衬托出轻快、悠闲的心情;给敌人追赶时,是“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衬托出急迫、紧张的行情,快速的划船动作。在作者笔下,水声和标点也是有感情的。此外,形象的比喻“流星一样的冰船”、“芦苇的海”等等就更多了。这也许就是“诗体小说”的语言特点吧。

3.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画面。

写战争不写硝烟弥漫,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却写风景如画的荷花淀里隐伏在大荷叶下的战士们放枪,投手榴弹;写青年积极报名参军,不写大会场上激昂的话语、热烈的掌声,却写水生在妻子面前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送丈夫参军只写了“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一句,却写了青年妇女“藕断丝连”探夫的沿途议论;写伏击战胜利后打捞战利品,那热闹场面就像平时他们在淀里打鱼一样。这些画面,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生活气息。这也许就是茅盾所说的“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风云变幻”,这也是“诗体小说”取材的特色。为什么这样写?首先这是一场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土壤中的人民战争,正是千千万万群众都来参加,才使战争取得了胜利,因此作者把表现的重点放在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身上。其次,作者要表现的是老百姓心灵的深处。写水生和妻子的谈话,对妻子的嘱咐,比写他在动员大会上的表态,更真实地表现了他的思想,因而更有生活气息,更有人情味。更使人觉得可信,至于那群青年妇女,她们私下七嘴八舌的谈话,正好真实地表现了她们的思想感情,看那些话多有个性,多生动,多有真情。她们不会讲大道理,硬要写必然违反生活真实,但写“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一齐翻身投到水里去。”却写出她们的勇敢、坚定、有气节。这就是作者构思、选材的匠心。作者在冀中、在白洋淀生活了一个长时期,因此才那么熟悉那里的生活,才写得那么真实动人。

(七)课堂阅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关于“记叙文的材料”、“写作训练”和“修改文章”几部分,老师给以适当指导。要求学生作文《×年以后的母校》或以《琐忆》为题,课外写一篇记叙文。

荷花淀

教学目标:

1、熟悉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的作用。

3、使学生了解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思路设想:

1、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揭示的主题。

2、文学鉴赏采取“引疑-议疑-释疑”方式。

3、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话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

①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

②全文已空行标明三部分,用简洁、含蓄的连贯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③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篇小说的三个部分各属于哪个阶段?

2、准备多媒体课件。

新授内容:

一、上课开始时介绍作者及显示本课主要教学目标。

作者:孙犁,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他的小说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形成一个作家群,被称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二、检查预习:(学生回答)

1、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2、标题:①夫妻话别  ②、探夫遇敌  ③助夫杀敌故事情节:

3、夫妻话别(开端)  探夫遇敌(发展)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三、重点讨论:

(一)赏析景物描写:

1、听朗读录音:从“月亮升起来了……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并思考:

⑴、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⑵它们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⑶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鉴赏讨论: 讨论明确:

⑴、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

⑵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⑶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益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体现了她对家乡的爱。

②、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的形象。

③、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3、朗读再品味:

(二)、鉴赏人物对话:

1、朗读“夫妻话别”一节中的对话描写,思考问题⑴: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三层: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

2、鉴赏讨论:

⑴、问: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②、“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③、“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言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④、“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舍不得丈夫离开。因为她毕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所以,这是一种责怪的口气。

⑤、“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阻拦,在“小家”和“大家”发生矛盾的时候,她选择了“大家”,说明她能顾大局。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这是她的顾虑。

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顾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质。

⑦、“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⑧、“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3、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顾大局、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4、作用:a:反映人物的心理,思想变化和性格;b:发展故事情节,交代事情经过。

四、总结:

本节课我们有侧重地赏析了小说《荷花淀》里的三要素,详细分析了“夫妻话别”中的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五、练习:

(一)、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

⑴、“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二)、《荷花淀》中有一段五人对话的描写: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⑴、五个青年妇女之口,她们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显示了不同个性特点,请按以上所标的顺序简要说明各性格特点。

⑵、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起补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动。

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

六、板书:

篇13:包身工 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

2. 理解课文围绕中心思想选择材料安排详略的特色。

3. 了解包身工制度,深刻认识到包身工被无情剥削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难点:

1. 本文的选材组材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 理解本文以记叙为主兼用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行文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同学们,知道这段话出自哪里吗?

生: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师:在此文的结尾,作者夏衍以强烈的口吻控诉着不人道的制度,预言着黑暗终将过去,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二、相关资料介绍(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下面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首先是作者夏衍,假设你就是夏衍,给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吧。(这里适当变换一下认知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强化记忆。事后,教师可以适当归纳。)

夏衍,原名沈端先,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矛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师:大家看过文章,觉得《包身工》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包身工》是夏衍的重要作品之一,1936年发表。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师:说到报告文学这种文体,谁能说一说它的特征?

报告文学是文学类文章体裁之一,是指速写、特写等文学式样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品种。

三、分析课文(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这一环节,旨在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文章的主题。)

1、师:《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具体地,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的?

“吃”――一洋铅桶糨糊一般的薄粥、两粥一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少的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莴苣的菜叶就是难得的佳肴。

“穿”――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着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住”――蜂房般的格子,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七八个“猪猡”,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

“行”(上工)――包身工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和工厂之间,两点一线,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人人得而欺之”。

2、师:包身工们过着这种猪狗不如的生活,在她们的辛苦劳作之下,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带工老板、日本资本家)他们具体是如何从包身工的身上压榨血汗的呢?(这里我可以让学生举出文章中的典型事例,例如“芦柴棒”、“小福子”的故事,又或者引用文中的具体数据来加以论述。)

“芦柴棒”: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纯利润339块。(其它例子、数据可另举)

3、师:像“芦柴棒”这样的女孩的遭遇的确很惨,那么,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个地步的?

女孩们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约”,所以“她们的身体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在文章八至十节中,十分巧妙、自然地插叙了关于包身工的来历,指出包身工是被“带工”凭着“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从农村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板书:插叙)

4、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全貌已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造成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根源是什么?(双重压迫,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无耻勾结)对于“包身工”这一种现象,作者内心激荡的是怎样的情感?(朗读结尾三段)

控诉、义愤、同情、沉痛等

5、结合背景,归纳文章主题。

师:作品实际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所以,作者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并且预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课,进行复习

二、师:在上一课中,我们明确了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今天,我们要讨论另一个问题是本文选材上的特点和语言上的特点。

1、师:作者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呢?(提示: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具体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呢?)

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2、师:除了选材上的特点,文章语言也很有特色,接下来让我们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精彩的句子,朗读,然后对这些语句按某一种方式进行归类分析,

按修辞手法归类: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

按表达方式归类: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

三、课外延伸

师:《包身工》作于1935年,文章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情,那你是否觉得和我们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毫无相通之处了呢?(这里我觉得可以放开让学生去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课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

篇14:《火烧云》优质课教案

《火烧云》优质课教案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看到过云,(板书:   云),但你们看到过“火烧云”吗?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同学们摇头或哑然。)。其实,同学们是见过“火烧云”的,只是没注意而已,谁能根据字面的意思推测一下,什么是“火烧云”呢?

生:就是云彩被火烧着了。

师:说得真好!云彩在哪儿?

生:天空中。

师:天空中有火吗?

生:没有。

师:正常情况下天空中虽然没有火,但同学们却常常会说“火辣辣的太阳照着大地”。也就是说,太阳发出的光比火的温度还要高,只是它离我们较远,我们觉得没有火烤那么热而已。某些傍晚,部分阳光透过云层,射出彩色的光芒形成霞光,而没有穿透云层的阳光使得云层的颜色呈现不同的色彩,形成了火烧云。

二、朗读课文,自学探究。

师:文章中有一句写“火烧云”“烧”的特点的句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把这句话找出来。

生:“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师:你说得真好!这句话就是解释什么是“火烧云”的。请同学们把这句话齐读一遍。读完后,再自由朗读全文。文章中有一句话明确地写出了“火烧云”变化多的特点,读完后,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话,并画下来。

李西: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

师:(指导重读“极”)孩子,你看得真准!不过,你能不能再读读这句话,把最能代表火烧云变化多的那个字重读。

李西:重读。(读完后,其他同学一起读一遍)

师:同学之所以都找对了老师的问题,是因为你们读书爱动脑筋的结果。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文章从两个方面写出了火烧云“变化极多”的特点。我看同学们读完文章后能不能概括出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火烧云变化极多的特点?

李传睿:颜色变化极多。

李成坤:形状变化极多。

师:你们两个真聪明!下面我们就一起先来学习颜色变化多的部分。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画出不懂的地方。

生:读课文。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是半灰半百合色?”

师:谁见过“百合”,是什么颜色的?

贾克钰:我见过。它的茎是粉红色或白色的,花是白色的。

师:你真是见多识广!那么半灰半百合色也就是(学生齐说)“一半是灰色,一半是粉红色或白色”。同学们真聪明!下面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这段,并根据板书记忆,我看哪个孩子记得最快?

生:齐背课文。

师:同学们记得真快!下面我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写火烧云形状变化多的部分,其他同学边听画出文章不懂的地方。

夏婷婷、李泽齐、刘洋朗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要注意把马、狗、狮子是怎样变化的读得稍重一点儿。请同学们自由练习一下,一会儿,我再让同学们朗读。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文章描写的画面。然后指名几个同学做动作理解这三部分内容。

生:读课文,想象画面,做动作。

师:同学们理解的`不错!下面,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试背这三部分内容。

生:试背这三部分。

四、理解顺序,指导写法。

师:同学们记忆的真快!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画出有关的两个词。

生:自由朗读。

毕凯鹏:这篇课文是按照火烧云先上来再下去的顺序写的。文章中的两个是火烧云“上来了”和“下去了”。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将文章的第一、第二及最后一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思考一下:如果文章没有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极多的部分会是什么感觉?

生:自读课文。

冯哲:这样写得不具体,看不出变化极多。

徐海歌:这样看不出火烧云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加深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所以,我们描写事物,要写出事物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仔细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带着对火烧云的喜爱,再把课文朗读一遍。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