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一年级上册第六、七单元)(我们知道的植物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教案(一年级上册第六、七单元)(共含19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教案(一年级上册第六、七单元)

教案(一年级上册第六、七单元)

教案(一年级上册第六、七单元)

学习目标

1、会认“忘、挖、井”等12个生字,会写“井、乡”等六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3、初步理解“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意思,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意思。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感知课文,解决生字词)

一、直接导入,读懂课题

1、随题识字:

(板书课题)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哪一课?(生朗读课题)

课题中有三个生字,我还没有教,你们就会读了?谁再来读一读?(连续请数名学生朗读)齐读,要求读正确、响亮。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认识生字“忘”“挖”和“井”,分散识字。

2、感情朗读:

谁愿意一个人来读?(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指导突出“不忘”二字) 相信你真的忘不了了。

我们一起来读!吃水的时候,不能忘记谁?(指导学生突出“挖井人”) 齐读、个读

设计意图:题目虽然短,但在题目当中包含了很多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不但读书水平得到了锻炼,而且为后面的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学生的朗读也从读正确到读出了感情。

二、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自由练读:

刚才大家把课文的题目读得非常非常棒!现在我们要朗读课文,老师不教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它读得正确、流利?那好,给大家八分钟的时间,做到四不:不错字,不漏字,不加字,不重复字。把课文读正确。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读完后,我们来比一比。

设计意图:把课文读准、读流利是感情朗读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练读,要耐心地纠正学生读得不准的字音,尽量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2、课堂展示练读情况:

现在我们来一场朗读挑战赛。请你找一个平时朗读比你稍微好的同学。你向他挑战朗读!(学生分组)由挑战的人选一段他自己读得最好的,两人比一比,看谁读得更好。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比赛读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兴致盎然的学习状态之中学生参与面也广。

3、师生比赛读:

看你们读得这么有味道,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可以吗?那你们就是评委哦,敢不敢给老师提意见?(朗读第三自然段,故意读错“井”和“战士”两个词语)

学生从正确流利与感情两个方面为老师提出意见。

听了同学们提出的意见,老师想再读一遍,可以吗?(师有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篇2: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有趣的游戏 ――图形与位置 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切实组织好动手操作和主动观察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初步确定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但由于年龄较小,有时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前一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其中在相对面判断左右,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知识。由于学生凭生活经验已能够判断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所以本单元教材把重点放在左右关系的判断上,并从鼻子、眼睛、左右手等学生最熟悉的身体器官入手,先让学生对左右有一定的认识,再在此基础上体验它们的相对关系,化解了难度。 单元总体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经历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及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过程,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 4、在现实、有趣的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方位和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单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现实情境,能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结合实际,积累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逐步建立方位感和空间感。 教学难点: 1、在相对面判断左右 2、逐步建立方位感和空间感。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原有经验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辨认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分辨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2、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3、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主动与身边的生活相联系,在应用中逐步巩固。有关方位和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初步知识是现实经验的系统化,处处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 本单元采用的教法学法: 操作法、发现法、探索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展台。 第一课时 有趣的游戏 一、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能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 3、现实、有趣的操作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方位知识,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辨别前后、上下、左右 教学难点:辨别的方法 教法:观察、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预习学案: 同学们好!(师用右手向同学们挥手问好)请同学们也挥一挥你的右手向老师问好,好吗?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玩游戏。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有趣的游戏。(师可贴示板书)同学们想玩吗? 三、导学案: (一)理解左、右。 1、引入游戏: 谁玩过“指鼻子、眼”的游戏?(有,请两位同学演示一下;如没有,师可课件演示或者请一位同学帮助演示,并讲清游戏规则。) 2、同桌合作,做游戏。 现在知道怎么玩了吗?你想玩吗?下面就请你同桌的小朋友和你一起玩吧。咱们还要比一比谁指的又对又快。 (给学生大约10分钟的时间玩,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感知左、右) 3、巧学方法,辨认左右。 同学们,咱们先玩到这儿。刚才在玩的时候,谁赢了?(学生会争先恐后的说是自己)请几个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指的又对又快?有什么巧妙的方法辨清左、右?(学生可能会举生活实例,例:用右手写字、刷牙;走马路,靠右走……) 4、反馈练习。 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小手,想一想,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呢? 请举起你的左手。再举起你的右手。再举起你的左手、右手。(强化训练) 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这样的好朋友,同桌的同学互相看看,你还能找出几对这样的好朋友?找找看。 5、相对左右。 请伸出你的右手和你的同位握握手。请指一指你同位的左耳朵。刚才在握手、指耳朵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尝试解答) 师总结:这是因为你和同位是面对面,方向是相对的。所以伸出手的方向也是相对的。这也说明了,在不同方向,左右手的方向是不同的。这就是左右的相对性。 6、做游戏。 咱们再来一起做个游戏好吗? 听老师发口令,同学们做动作,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①伸出左手、右手、左脚、右脚、摸右耳、指左眼、指右眼。 ②向上看、向下看、往前走一步、往后退一步、向上跳两跳、向下蹲两下、再往后走退一步、再往前走两步。(再让几个学生发发指令) 四、随堂检测: 1、我们刚刚学习了左右这两个方位,那么从刚才的游戏中,你又发现了哪几个方位呢?(让学生说,师板书。) 2、反馈练习。 3、你能说说教室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分别是什么吗?谁还能结合教室里的一些物品说说他们的前、后、上、下的位置关系?谁想介绍一下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谁想介绍一下你好朋友的位置, 四、随堂检测: 1、游戏,比拍手。 教科书第78页的第1题。教师可请一位学生帮助演示活动过程。 (1)学生自由练习。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练习。 (2)师生比赛。 (3)生生比赛。 2、找朋友。(可小组合作) 同学们,老师刚刚收到一个电子邮件,内容是大树爷爷让我们帮它找朋友。(课件展示)它的朋友就在每个小组同学的其中一个桌洞里,用信封装着,请大家赶快帮它找一找,并把它们贴上,让他们重新回到大树的身边,好吗?要求是:大树左边有5只小鹿;右边有3只小兔;上面有4只小鸟;下面有6个蘑菇。 (1)小组合作找,教师巡视指导。 (2)展评作品。先请学生说说喜欢哪幅?为什么?教师再给予评价。 (3)课件展示。 五、课后作业: 听音乐,做动作。 “拍拍左肩膀,拍拍右肩膀,左脚跺一跺,右脚跺一跺,向前跳一跳,向后蹦一蹦,左手摆一摆,右手摆一摆,左腿踢一踢,右腿踢一踢。” 师可先演示,然后和学生一起做。 六:板书设计     图形与位置 左、右 、上、下、前、后 第二课时 我会拍照了 一、学习目标: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在现实、有趣的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积累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逐步建立方位感和空间感。 教学难点:知识的灵活应用 教法:演示、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二、预习学案: 1、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天真、活泼、可爱的好孩子,为了留下这个美好的回忆,你的爸爸妈妈是不是领你照过好多像呢? 2、其实啊,照相也很有学问的,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如:学生证、身份证、毕业证上的像要从正面拍,有的想为了美观,具有艺术性就要从侧面拍,你没想到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吧?现在谁想当一名小小摄影家呀?(学生回答) 3、那么老师首先要考考你的辨别能力,你可一定要先过老师这一关呀! 三、导学案: 1、出示情景图 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些什么?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包括照片的位置) 仔细观察,谁能从图上发现点什么?(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我发现小男孩左手和右手举起的两张照片不一样) 2、为什么两张照片不一样呢?其实啊!那是因为拍摄的方向不同。(这个问题先让学生回答,若答不出教师再说明)。师:你能辨别出它们各是从哪个方向拍的吗? 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上面的问题,方法是通过从不同方向辨认课前准备好的小汽车、积木、小兔子、小狗、等玩具形状,不断积累经验,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最后统一意见,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既是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方面知识的交流,又是学生经验的交流,使学生能互相取长补短)。 2、小组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结果,教师有效点评,重点是小汽车挂图。 3、操作练习分小组合作,把每人准备好的各种各样的图片和照片和起来一起分类。(从前面拍的一类,从上面拍的一类,从侧面拍的一类)教师参加各小组活动,及时指导。 同学们再看这两幅画,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在已有的基础上学生能解决得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在问题的口袋)。 四、随堂检测: 谁看到的? 学生自己读图,照图讲一个小故事,教师做简单充实,从而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师要引导学生把图中小鸟、小猫和两个小屋子的位置关系说清楚,比如小猫在屋子的里面,小鸟在屋子的上面。从而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五:课后作业:行知天下123 六:板书设计 图形与位置 上面 侧面 前面 后面

篇3:小学一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小学一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歌曲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行充分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采用启发式教学。

2.运用小组合作法,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本课歌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使学生有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更好的通过歌曲进行沟通与表达。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歌曲。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Sing a song to warm up

二、复习导入:

一起学说上节课所学习的韵文。

三、讲授新知:

1.学习单词moon, big , yellow.

2.扩展句型 It’s big and yellow.

3.学生看图片、听歌曲录音、随节奏拍手,同时鼓励学生随录音机与教师一起唱。加上动作。

四、巩固操练:

学生分组活动,用所学的单词来替换歌词内容,对歌曲进行改编。表演歌曲。

五、小结、作业:

听音跟读本节课所学内容。

篇4: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1、唱:《七子之歌――澳门》

2、露一手:闻一多《七子之歌》

【教学目标】

1、了解澳门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增强爱国热情。

2、理解《七子之歌》这首歌所表现的内容,并能以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和情绪来表现。

3、诵读诗歌《七子之歌》,开拓音乐视野,加深音乐文化素养的积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音乐作品内涵,确切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情感。

2、踊跃参与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的交流活动。

【教具准备】

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随着《春天的故事》的音乐走进教室。

2、提问: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歌曲中提到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你们知道是谁吗?

3、介绍一国两制。

二、导人新课

1、师:一国两制,使香港、澳门分别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统一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在此之前,许多文人学者通过手中的笔,写下了许多让我们感动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

2、介绍闻一多和他的《七子之歌》

三、学唱新歌

1、师:音乐是无声的呐喊,歌声是倾吐的心声。让我们静静地感受闻先生当时写作时的心境吧!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

生:体会情感并讨论。

师:小结

曲式:A + B

情感:真诚地倾诉思念 + 渴望回归的呐喊

模唱旋律:mu + a

2、把歌词填进去完整地演唱。(提醒学生注意演唱时也要用朗诵时的感觉和情绪。)

3、提问:歌曲中有几处呼唤“母亲”的地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歌曲中多次呼唤母亲,其中有的表现急切,有的表现深情,有的则表现为激动。从激动的呐喊到内心的期盼,表达了游子迫切希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心情。)

4、再次随音乐演唱。(要求通过自己设计力度、速度、音色变化来表现歌曲。)

5、学生分组讨论演唱,评出最佳演唱方案。

6、教师评价学生的表演。

四、拓展延伸

露一手:闻一多《七子之歌》

1、以歌曲的伴奏音乐为背景,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诵。

学生谈感想。

2、师生共同评价。

五、总结下课。

篇5: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本单元的教学,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预习中,扫清字词障碍,渗透基础知识。

读音:生字“糙、攒”是平舌音,“亵、邂”读音相同。

字形:“临”的右下中间部分是一竖;“邃”是半包围结构,里面下部分的笔顺要注意。“腻”有半部分“斜钩”上不能有一“撇”;“翼”上面的“羽”没有“钩”;“堪”最后一笔是“└”;“缘”右上部分先写“└”,再写“┐”;“矜”形声字,右边是“今”,不是“令”。

词义:懊悔、赏心悦目、囫囵吞枣、深邃、细腻、小心翼翼、焕然一新、破烂不堪、脱口而出、油然起敬、邂逅、熙熙攘攘、矜持、门可罗雀、开卷有益、倾囊相助、回心转意等。

二、教学简析

《读书再读书》、《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斯塔笛的藏书》和《书的性格》四篇文章同一主题――人们对书的热爱,但却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记叙方法来写,语言表达各具特色。

《读书再读书》语言表达很有特色,以一个捡来的石头变宝石的民间故事,引出读书予人带来的种种好处。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写作方法,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边读边思,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教学时结合“阅读新体验”中的问题,由故事引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谈谈为什么要在故事开头讲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商人捡石头故事便于读者了解读书的益处。形象地把读书比喻成捡石头,把读书获得的益处比作宝石。

2、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课文3、4小节,让学生思考,商人为什么而后悔?读者为什么后悔?两者的后悔有什么内容上的联系呢?

3、在了解了两者的关系后,进一步了解故事中“石头变成宝石”又是怎么回事。课文的第5~11小节,作者从人们爱读书的原因中总结出5种读书的好处,这好处犹如宝石给人带来知识财富,在学习过程中结合“阅读新体验”中的第三题进行教学。第一题中的“偷”字可理解为“学”,装在自己的脑子里,可理解把别人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在此基础学生就能理解为什么说“多好”了。第三题中“丰富的人生”就是通过读书,跨越时间和空间,与书中的古今中外的人物一起品味多姿多彩的人生。

整篇课文的学习以故事为线索,找出故事与读书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捕捉一个个小而精巧的镜头:式样不同的发型,材质不同的鞋子,样子不同的眼睛和手,说明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读者,对知识的渴求是相同的。

1、本文不是叙事故事,没有曲折的情节,难以引人入胜,然而却是一篇很好的学习写作的例文。作者通过仔细观察,生动、具体地描写了图书馆里的一个个读书镜头。作者采用了最常用的“总――分――总”的写作方式,第一、三段概括写,第二段具体写,并且突出看书时不同人物神情姿态,刻画得细致入微。

文中作者通过式样不同的发型,材质不同的鞋,样子不同的眼睛和手的描写,介绍了到图书馆中来的读者又是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人。教学中,教师从整体入手,作者写了哪些小镜头,教师先抓住第二、三节中发型和头发颜色的描写让学生想像读者的身份。例: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各种各样的人争先恐后地涌进了图书馆,有留披肩发的(女青年),有剃平头的(运动员),有梳分头的(离休干部),有黑发的(年轻人),有白发的(老人)……文中有四处类似这样的描写,老师可根据自己上课的需求让学生想像,不必每处都展开,想像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想像合理就可以。这四处描写先写发型和鞋子,再写眼睛和手,这也是与文章的内容有关,在图书馆大门打开时,作者重点写了人的发型和鞋,在进入图书馆后,写人们找书时写不同的眼睛,写人们借到书后又写了不同的手。这些不同的描写富有变化,一个个镜头就像电视中的大特写,反映的是各种不同的人对知识的渴求。

2、第五小节中描写的镜头是本文的重点。它不仅介绍了各种不同的人,还写了这些人看书时的神态和动作,教师可通过引读的方法先让学生反复朗读,了解各种不同人看书时的状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

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些人的表现,你有什么感受?讨论以后,让学生再回到前文,出示阅读新体验中的第二题,说说这两句话中带点字是否有矛盾,学生自然能体会句子中的描写并不矛盾,这正反映了人们如饥似渴学习的精神面貌。

通过以上讨论,完成阅读新体验中的第一题,来读读作者为什么偏爱图书馆里的小镜头,以及给自己的启示,学生就有话可说。

《斯塔笛的藏书》写了一个其貌不扬的孩子对藏书的热爱,简介了斯塔笛的藏书方法,也写出了爱书者受人尊敬。

1教学时可从课题入手,让学生明白藏书就是指图书馆或私人收藏的图书。也可请家里藏书的同学谈谈家里藏有哪些书,对藏书有些什么了解?然后进入课文学习。

2在学习课文中,教师以引导学生按学习小建议进行自学为主,初读课文了解斯塔笛是如何藏书的,把介绍斯塔笛藏书方法的词句划下来。文章主要介绍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分类排列,另一种是编写目录。然后组织同学讨论对哪种方法比较感兴趣,可以深入地了解。文章对两种藏书方法没作具体的介绍,课前老师可让学生上网了解一些藏书的知识,也可让会藏书的学生介绍具体如何编写藏书目录,如何分类等方法。除了文中介绍的两种藏书方法外,藏书还有许多有意思的活动,如:起笔名、刻印章、做藏书票等等,教师可介绍给大家,并引导学生开始藏书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3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如何藏书,还要让学生懂得要珍爱每一本书。文中有许多句子体现斯塔笛把书当作珍玩一样爱护,如:他不富有,买不起多少书,可他小心地珍藏着学过的所有课本和亲戚们送他的书。他用心积攒着每一个铜子儿,然后把它们全都花在书店里。……句子中带点字说明了斯塔笛珍爱书籍的行为。引导学生读一读,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书的性格》告诉我们不同性格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让我们体会到藏书读书的各种乐趣。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他们质疑问难。教学重点放在第2---9小节,第2节是总起句。第3―5节介绍了三种性格不同的书。第6---9节又介绍了四种不同性格的书,但在表达上与第3---5节有所不同,文中没有用直接的词语概括书的性格,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第3---5节的表达方式,重新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只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就行。引导学生体验藏书、读书的乐趣,做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古文二则》为文言文,有两则。《读书有三到》,这则古文主要让学生知道读书有三到,特别要专心,遇事要敢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论语?学而篇》,这则古文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教学上要指导学生理解两则古文中的每句话的意思后,逐步对照,找找异同。在此基础上,理清句子间的顺序,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

三、营造读书的氛围

本单元的课文语言优美、隽永,适合诵读、背诵,教学时,可以以诵读为主,而且,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把读书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抓紧课堂教学时间,对好的语段熟读成诵。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与魅力。

四、读写结合

本单元写作目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写作方法:《读书再读书》第5~10小节用总起分述的方法阐明读书的益处,让学生不断积累这些表达方式,模仿这些写法练一练。可以用“读书使我们”的句式,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好读书”的理由,再用“总起分述”的方法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下来。;《图书馆里的小镜头》对人物神态动作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与描写,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一篇:“处的读书人”短文,要求学生观察要细致,描写要具体,学着课文中作者的表达方式,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刻画。从而让文本成为学习活动的载体,把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书的性格》让学生为自己喜欢的书作一枚漂亮的“性格书签”,仿照课文的介绍方法写下他的性格。

五、积累和运用

本单元课文以“与书为友,走近名家”为主题,教师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读书的乐趣及创作的甘甜。如学习《斯塔笛的藏书》,让学生开展藏书活动,在藏书中懂得如何珍爱书籍,体会藏书的乐趣。也可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搜集藏书票、藏书楼、居家藏书知信息和资料,拓展对相关主题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搜集古今中外的读书名言,让学生直接与睿智者对话,明晰读书的意义,同时加深积累。

篇6: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勤业中学  王庆华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学习用毛笔书写,初步培养书法修养;

2、  欣赏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和故事情节,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3、  初步了解联想、想象的作用,在写作中学习运用想象;

4、  学习婉转拒绝。

二、单元教学设想:总课时安排11课时。其中阅读8课时(21、23课分别2课时,22课1课时,24课3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

《天上的街市》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背诵。

二、教学步骤 :

1、  课前学习: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课堂学习:这是一首成熟的现代格律诗,非常适宜反复朗读。第一课时把朗读训练作为基本的教学手段。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齐读、个别读、默读、自由读、听录音、美读),力求读出感情,读出意境来,熟读背诵,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3、  课后学习:学习用毛笔正楷字抄写课文。

《天上的街市》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1、  课前学习:查资料,了解课文写作背景。

2、  课堂学习:

(1)

[4]

篇7: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要求:

1、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中。

3、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教学时间:23课时

26 三峡

【教学目标 】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

(山)-- 奇险

夏 湍急

三峡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第三课时

一、背诵并墨写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并能展开合理想象,体味文章优美意境。

&n

[4] [5] [6] [7] [8] [9] [10]  ...  >>

篇8: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①继续练习默读和朗读。默读争取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朗读要做到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了解联想与想像的基本常识,培养联想与想像能力。

③学习改写、扩写等方式,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

二、教学设想

本单元选编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故事,都属于文学作品,教读这些课文,可参考以下做法:

①重朗读指导,在朗读中品味与感悟。

对内容较长的文章,可指导默读,培养学生快速阅读、了解内容的习惯;对抒情性强的文章,可指导朗读,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深人体会文章。还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乐配画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深入感悟。

②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本单元文章内容都是虚构的,应该让学生懂得虚构作品与写实作品的区别。可尝试运用续写、改写、扩写等手法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尤其要保护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不要拘泥于一种固定答案,鼓励学生讨论、争辩,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深入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理解本单元文章内容是虚构的,但是反映的都是生活的真实、生活的本质,可引导学生讨论、联系自己身边的生活,感悟文章深意,培养学生向往真善美的思想感情。

④引导学生扩展课外阅读。

可在教读本单元文章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作品,如安徒生、格林的童话故事,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翻译本),《西游记》等等,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

篇9: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学习用毛笔书写,初步培养书法修养;

2、欣赏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和故事情节,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3、初步了解联想、想象的作用,在写作中学习运用想象;

4、学习婉转拒绝,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二、单元教学设想:

总课时安排11课时。其中阅读8课时(21、23课分别2课时,22课1课时,24课3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

《天上的街市》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背诵,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二、教学步骤:

1、课前学习: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课堂学习:这是一首成熟的现代格律诗,非常适宜反复朗读。第一课时把朗读训练作为基本的教学手段。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齐读、个别读、默读、自由读、听录音、美读),力求读出感情,读出意境来,熟读背诵,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3、课后学习:学习用毛笔正楷字抄写课文。

《天上的街市》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1、课前学习:查资料,了解课文写作背景。

2、课堂学习:

篇10:一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教案(1)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   单元教材分析: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是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各节中教学内容的编排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中,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依靠动手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以具体事物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方法内化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单元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单元课时安排: 1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 2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 3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 4  整理和复习……………………………………………………2课时   课  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计算能力、动手能力。 3、养成学生自主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计算的算理。 教学方法:谈话法、操作法 教学用具:图片,学生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口算 3+2= 2+7= 6-3= 9-4= 5+1= 7-2= 6+2= 8-5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 2、口答 (1)  80里面有__个十? (2)  50里面有5个__? (3)  ( )里面有7个十? (4)  6个十是__?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挂图出示一幅苗圃里鲜花盛开,一位工人叔叔运送鲜花的场景图。 (2)教师引导学生看图。 图中红花有10盆,黄花有20盆。 (3)师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一位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 (红花有10盆,黄花有20盆。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就是把红花和黄花的盆数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10+20) 板书:10+20 (4)师问: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算出等于30呢?你是怎样想的?(因为10加20因为10里面有1个十,20里面有2个十。1个十加2个十是3个十,所以10加20等于30。 (5)出示挂图30盆紫花,工人叔叔搬走了10盆。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叔叔在说什么? (6)师问: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有30盆紫花,从30盆里去掉10盆,求还有多少盆?用减法计算,算式是:30-10) 板书:30-10 师问:30-10等于多少?你是怎样算的.?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30减10因为30里面有3个十,10里面有1个十。用3个十减去1个十是2个十,所以30减10等于20。) 2、做一做。 摆一摆,算一算。 (1)  出示30+40和70-30这两道题,让学生独立摆一摆 (2)  学生独立计算 (3)  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三、巩固运用 1、练习十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计算后再和同桌讨论交流,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 2、比一比,进一步学生理解算理。 (1)  学生独立计算练习十第2题 (2)  学生纵向一组一组说一说计算方法。 3、练习十第3题。 (1)  学生根据图列出算式。 (2)  集体订正   四、小结体验。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有了什么收获?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   五、作业 1、计算下面各题。 20+50= 20+30= 70-50= 30+60= 40+10= 20+60= 90-30= 80-70= 40+30=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10+20=30 30-10=20               课  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练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熟练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3、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算理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8-7= 3+2= 50+40= 30+50= 80-70= 30+20= 90-60= 80-30= 让学生说一说30+20和80-70是怎么算的? 2、口答 30里面有__个十。 90里面有9个__。 7个十是__。__里面有6个十。 40里面有__个十。 2个十是__。   二、指导练习1、练习十第4题 (1)  学生独立计算,说说2+3+4和9-4-3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 (2)  把上面这两道题改为:20+30+40和90-40-30。   板书:20+30+40 90-40-30 让学生观察并比较,20+30+40和90-40-30与2+3+4和9-4-3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试算这两道题,再让学生分小组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从中发现了什么? (都是连加、连减式题,分两步来计算。运算顺序相同。前者是把几个十连加、连减,而后者是把几个一连加、连减) 2、练习十第5题。 (1)出示第5题。引导学生看图,说题意,弄清要解决什么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所需要的信息、数据是什么? (2)指名学生说图意。 (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讨论。 (4)汇报交流结果。 (5)学生独立列式。 (6)集体订正教师鼓励多种算法,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欲望。   三、综合练习 1、练习十第6题。 (1)出示第一个问题:买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解答并说说算法。 (2)出示第二个问题:付给售货员100元,应找回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后订正答案。 (3)出示第三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2、根据练习十第7题,设计“到小熊家做客”的游戏。 老师谈话:欢迎同学们到小熊家做客,每位小朋友选一道题,算对了小熊就开门欢迎你。   四、课堂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 40+10-20= 17-9+8= 70-10-20= 80-50+60= 12-7+20= 30+40-10= 20+30+40= 5+4-2= 7+6-3=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练习    课  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综合练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一步“用数学”。能从文学信息中,找到所需数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学信息中,发现要求解决的问题,找到所需数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图片、桃、梨的学具卡片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口算:   20+30  90-30  30+10+40   80-50  70+20  70-20-50 教师出示口算板,学生开火车口算 集体订正,指题说说计算的方法   二、指导练习1、练习十第9题。 (1)实物投影出示第9题图文题。 小图书室有90本故事书,借出40本,还剩多少本?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说出题中所说的是发生在哪里的事情。(图书室) 老师谈话:同学们都爱学习,都愿意到学校的小图书室里去看书,这道题就是发生在小图书室里的事情,但是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愿意帮这位小管理员解决一下吗? 请同学们找一找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 (3)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板书:90-40=50(本) 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 2、练习十第11题。 (1)实物投影出示第11题图文题。 一共有多少棵树? (2)学生观察图,并根据图意编一个小故事。 让学生从图和故事中找一找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3)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练习十第10题彩图 (1)  学生独立完成 (2)  说说比较的方法(直接比较的一个对一个地方法和计算的方法)   三、独立练习1、练习十第8题 40+30=  90-60=  80-30= 90-50=  80-80=  60+6= 40+20+8=  80-50+4= 40+50-30=  90-60-10=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综合练习90-40=50(本)       课  题: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寻找数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学生独立探索,分小组使用学习并交流感想体会,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

篇11: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陈庄镇中心小学“问题导学”教案专用 科目:数学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一(  ) 主备人 王光芳 二备人   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   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练习课 第13课时 项目 主  备 二  备   学习目 标 1、知识点 :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问题的分析方法,能正确解答这两个问题。 2、能力培养: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培养(习惯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数学。   重难点 1、会分析“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2、能正确解答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问题预设(任务要求等) 教师点拨、总结等   (一)基本练习1、口算下面各题:   24+9= 70-50= 99-80= 32-7= 60+30= 25+8=  56+40=  39-4= 81+7=  2、填空:  50比40多(  ),  36比20多(  )  8比10少(  ) 60比90少(  ) (二)变式练习: 1、练习十三第5题。 先出示李平家养的家禽统计表。并提出如下要求: (1)看到这个统计表,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由学生独立解答下面两道题。 ①鹅比鸭少多少只?  ②鸡比鸭多多少只?   (3)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分小组进行讨论。 2、练习十三第7、11题、3、练习十三第10、12、13题。       (三)拓展综合练习1、练习十三第14题。 2、练习十三第15题。 3、教材第77页的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指名说一下:24+9 56+40的口算方法。                       知道了鸭有30只,鹅有20只,鸡有45只。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的分析过程。   让学生说说自己提的问题,并独立解答。           重点是让学生明确符合要求的数有多个,即答案的多样性,不必要求学生把这些数都填出来。     教师小结: 我们学习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都是在求两数相差多少,分析过程是一样的,解题方法也是一样的,都是用较大数减去较小数就可以求出两数相差多少。                                                                             教后反思                         提提示   1、每节课教学环节:问题提出---问题导学---问题链接。 2、问题导学步骤: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完善巩固。   陈庄镇中心小学“问题导学”教案专用 科目:数学  上课时间:2011 年 月 日 班级 一(  ) 主备人 王光芳 二备人   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 课题:整理复习(课本第78页第1题及练习十四第1―4题。) 第14 课时 项目 主  备 二  备 学  习  目   标 1、知识点: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退)位和进(退)位的口算方法。 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培养(习惯培养):使学生会用数学,在计算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养成认真细心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问题预设(任务要求等) 教师点拨、总结等   (一)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减法 师: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二)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题。  ①这些题目包括哪些类型,用什么方法进行口算? ②学生独立完成后重点交流算法。       (2)完成练习十四的第2题。 ①这些题目包括哪些类型,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口算? ②学生讨论算法。             2、变式练习:完成教科书第78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 (计算比赛,教师计时) 3、拓展练习:完成练习十四的第3题。 (1)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要从左向右依次计算。)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42+30=  (先算40加30得70,再算70加2等72。也可以用加数42十位上的.4直接加3,是7个十。所以42加30等于72。) 76+8= (用76个位上的6加8得14,再算70加14等于84。)         72―50=  (先算70减50得20,再把20与2合并,等于22。或直接在被减数72的十位上减5,等于22。) 41―3=(个位上的1减3不够,从十位上退1当10,减3得8;十位上的4退1后是3,等于38。或直接想个位上的1减3不够,用11减3得8,十位上是4退1后是3,等于38。)           例如28+4○24,看作28加4的和与24比大小。         重点说说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说说个位上部构件的退位方法,加深学生对退位减法计算方法。                                                                         教后反思                         提提示   1、每节课教学环节:问题提出---问题导学---问题链接。 2、问题导学步骤: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完善巩固。   陈庄镇中心小学“问题导学”教案专用 科目:数学  上课时间:2011 年 月 日 班级 一(  ) 主备人 王光芳 二备人   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  课题:整理和复习(78页2题及练习十四第5--8题) 第15 课时 项目 主  备 二  备   学习目 标 1、知识点 :通过对加减法的简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掌握应用题之间的内在关系。 2、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从有用的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情感培养(习惯培养):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爱提问题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   正确解答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问题预设(任务要求等) 教师点拨、总结等   (一)基本练习1、出示教科书第78页的第2题。 ①引导学生观察,要求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画面的内容。 ②根据这道题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a:两头牛每天一共产奶多少瓶? b:牛妈妈比小牛每天多产奶多少瓶? c:小牛比牛妈妈每天少产奶多少瓶? 让学生独立解答上面3题。   2、完成练习十四的第6题。 (1)50比70小,让学生说说“小”的意思,明确“小”是指57比75少多少的意思。学生列式解答。 (2)58比40大,让学生说说“大”的意思,明确“大”是指58比40多多少的意思。学生列式解答。 (二)变式练习1、出示练习十四的第7题图。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画面的内容。   小组讨论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小东比小明少射进几个球? 小东和小明共射进多少个球? 2、完成练习十四的第8题。 出示统计表,让学生说说这张表上统计的内容。   同桌讨论:还可以提出其他问题吗? (三)拓展练习: 课本第78页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集体订正教师小结:问题a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问题b、c是求奶牛和奶羊的差所以是用减法计算,列式:36-5=31(瓶)。                     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让一名学生上来板书,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要求杨树比柳树多多少棵,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让学生进行口头编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点评,并要求列式解答。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就是求另一个数比一个数少几,都是用减法且都是用大数减小数。                                                                         教后反思                         提提示   1、每节课教学环节:问题提出---问题导学---问题链接。 2、问题导学步骤:自

篇12: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重点

6―10的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难点

1、数概念的形成。

2、6―10的加减

课时安排

约21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5、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篇13:一年级上册英语第六单元练习题

一年级上册英语第六单元练习题

一、根据汉语意思选出正确的`单词。

1.衬衫A.skirtB.shirt

()2.T恤衫A.T-shirtB.skirt

()3.连衣裙A.dressB.shorts

()4.短袜A.socksB.shorts

()5.短裙A.skirtB.shirt

()6.短裤A.shortsB.dress

二、将单词与相应图片连线。

1.T-shirtA.

2.socksB.

3.skirtC.

4.shortsD.

三、根据英文选择相对应的汉语意思。

()1.Putonyourskirt.

A.穿上你的短裙。

B.脱下你的短裙

()2.Putonyoursocks.

A.穿上你的短袜。

B.穿上你的短裤。

篇14: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一、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kāi mén( )  dà rén( )  ér zi( )  rù kǒu( )  bā tiān( )

二、我能加一笔变新字。

口—( )   木—( )   了—( )   大—( )

三、我能看拼音写笔画。

四、我会看图写生字。

五、我能把组成词的'果子连在一起。

水  雨  房  春  青  竹  漂

方法

伞  天  果  子  屋  草  亮

六、我能把笔画相同的字写在一起。

个   火   月   子   九   人   五   儿   门

篇15: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

一、把音节补充完整。8分

流( )iú  名( )íng   色( )è  能( )éng

字( )ì   分f( )   书( )ū   贝(  )èi

二、看拼音,写汉字。8分

xiě  zì    qīng cǎo   duì  shǒu   zhù  xià

(    )  (    )  (    )  (    )

cóng  lái   fēn  kāi   fēng  làng   yě  xǔ

(    )  (    )  (    )  (    )

三、比一比,再组词。16分

从(   )  贝(   )  丰(   )  时(   )

虫(   )  见(   )  风(   )  对(   )

草(   )  知(   )  字(   )  手(   )

早(   )  和(   )  子(   )  毛(   )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12分

东(   )  今(   )  合(   )  黑(   )

错(   )  湿(   )  入(   )  短(   )

后(   )  关(   )  坏(   )  里(   )

五、给下面的字加上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14分

例:主 (住) (抱住)

包(  )(    ) 也(  )(    ) 早(  )(    )

与(  )(    ) 子(  )(    ) 寸(  )(    )

月(  )(    ) 木(  )(    ) 可(  )(    )

六、选词填空。6分

有名    充足   强烈   要好

(    )的伙伴 (    )的水分 (    )的书法家

七、连线。12分

3月8日     jiàoshī jié      一片      柔嫩的      枫叶

9月10日     fù nǚ jié     一丛     上进的      小手

10月1日   jiàn dǎng jié      一双      火红的    小草

7月1日    guó qìng jié     一个     干净的      孩子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怀素(  )(  )就喜爱(  )(  ),是个(  )学上进的孩子。

2、(  )(  )对小河说:“你的(  )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

3、一九二九(  )(  )(  ),三九(  )九冰(  )走。

4、(  )(  )(  ),一个兵,一群鸟,一个营。鸟儿千千万万,一支护林军,哪里有害虫,(  )(  )捉干净。

九、把下面的.词组成句子。6分

1、小鸟 天上  飞   在   2、在  一起  好朋友  很  开心

3、星期天早上   公园  去 看菊花  我和妈妈

十、阅读《怀素写字》片断,完成练习。8分

怀(huái)素(sù)写(xiě)字(zì)非(fēi)常(cháng)认(rèn)真(zhēn)。他(tā)总(zǒng)是(shì)先(xiān)看(kān)清(qīng)字(zì)的(de)形(xíng)状(zhuàng),记(jì)住(zhù)字(zì)的(de)笔(bǐ)顺(shùn),再(zài)一(yī)笔(bǐ)一(yī)画(huà)照(zhào)着(zhe)写(xiě)。这(zhè)样(yàng),怀(huái)素(sù)的(de)字(zì)进(jìn)步(bù)很(hěn)快(kuài)。

1、这段话共有(  )句。

2、怀素写字时先看清(       ),记住字的(     ),再(       )。

3、因为怀素写字(      ),所以他的字进步很快。

篇16: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试题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试题

一、写笔画。

二、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 ”。

安静(jìnɡ jìn) 夜晚(yiè yè)

明亮(liàn liànɡ) 梦乡(mèn mènɡ)

手掌(zǎnɡ zhǎnɡ) 波浪(bō dō)

三、看拼音,写词语。(10分)

四、比一比,再组词。

五、选择合适的量词填空。

条 片 朵 首

一( )花 一( )诗 一( )小鱼 一( )叶子

一( )歌 一( )白云 一( )小船 一( )草原

六、照样子,组词。

七、看图把句子补充完整。

八、连一连。

九、照样子,写句子。

弯弯的月儿 像 小船。

白白的云朵

小妹妹的脸蛋

十、连词成句并加上标点。

1.三好学生 苗苗 一 名 是

2.小明 一起 上学 我 去 和

3.小鸟 飞 天上 在

十一、读儿歌,回答问题。

落 叶

风儿吹,天气凉,

吹落树叶一张张,

好像电报一份份,

催着燕子回南方。

好像小船一只只,

送给蚂蚁运冬粮。

燕子、蚂蚁齐声唱:

谢谢好心的秋姑娘。

1.根据儿歌内容填空。

(1)一张张 一份份 一只只

(2)落叶像 ,催着 回南方;像 ,送给运冬粮。

2.你喜欢秋姑娘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

二、jìnɡ yè liànɡ mènɡ zhǎnɡ bō

三、儿时 看见 方向 白毛 月光 床上 举头 故乡 那么 太阳

四、儿子 几个 白天 日子 毛巾 手工

大小 木头 大人 天地 那么 公主

五、朵 首 条 片 首 朵 条 片

六、示例:灯光 时光 亮光 白毛 毛巾 毛孔 毛发 上山 床上 上下 上面

七、示例:两只小鸟 天空中飞 小女孩儿 骑小车

八、蓝蓝的天 闪闪的星 弯弯的月 小小的船 小大 头尾 天地

九、棉花。 苹果。

十、1.苗苗是一名三好学生。

2.我和小明一起去上学。

3.小鸟在天上飞。

十一、1.(1)树叶 电报 小船 (2)电报 燕子 小船 蚂蚁

2.提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即可。

十二、提示:三只小鸭子在水里游玩。

篇17: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测试题

一、我会填。

1、钟面上一共有个数字,短针是()针。

2、你早上大约()时起床,晚上()时睡觉。

3、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

4、10的前面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

5、两个加数都是10,和是()。被减数是17,减数是7,差是()。

6、20里面有()个十。

二、我会选。

1、()时整,时针和分针完全重合。A、3B、6C、9D、12

2、分针指向(),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A、3B、10C、12D、15

3、11时后1小时是()时。A、8B、12C、10D、11

篇18: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试题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试题

一、把音节补充完整。8分

流( )iú   名( )íng   色( )è 能( )éng

字( )ì   分f( )    书( )ū   贝(  )èi

二、看拼音,写汉字。8分

xiě  zì    qīng cǎo   duì  shǒu   zhù  xià

(    )  (    )  (    )  (    )

cóng  lái    fēn  kāi    fēng  làng    yě  xǔ

(    )  (    )  (    )  (    )

三、比一比,再组词。16分

从(   )  贝(   )  丰(   )  时(   )

虫(   )  见(   )  风(   )  对(   )

草(   )  知(   )  字(   )  手(   )

早(   )  和(   )  子(   )  毛(   )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12分

东(   )  今(   )  合(   )  黑(   )

错(   )  湿(   )  入(   )  短(   )

后(   )  关(   )  坏(   )  里(   )

五、给下面的字加上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14分

例:主 (住) (抱住)

包(  )(    ) 也(  )(    ) 早(  )(    )

与(  )(    ) 子(  )(    ) 寸(  )(    )

月(  )(    ) 木(  )(    ) 可(  )(    )

六、选词填空。6分

有名    充足   强烈   要好

(    )的`伙伴   (    )的水分   (     )的书法家

七、连线。12分

3月8日     jiàoshī jié      一片      柔嫩的      枫叶

9月10日     fù nǚ jié      一丛      上进的      小手

10月1日   jiàn dǎng jié      一双      火红的     小草

7月1日   guó qìng jié      一个      干净的      孩子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怀素(  )(  )就喜爱(  )(  ),是个(  )学上进的孩子。

2、(  )(  )对小河说:“你的(  )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

3、一九二九(  )(  )(  ),三九(  )九冰(  )走。

4、(  )(  )(  ),一个兵,一群鸟,一个营。鸟儿千千万万,一支护林军,哪里有害虫,(  )(  )捉干净。

九、把下面的词组成句子。6分

1、小鸟 天上  飞   在   2、在  一起  好朋友  很  开心

3、星期天早上   公园  去 看菊花  我和妈妈

十、阅读《怀素写字》片断,完成练习。8分

怀(huái)素(sù)写(xiě)字(zì)非(fēi)常(cháng)认(rèn)真(zhēn)。他(tā)总(zǒng)是(shì)先(xiān)看(kān)清(qīng)字(zì)的(de)形(xíng)状(zhuàng),记(jì)住(zhù)字(zì)的(de)笔(bǐ)顺(shùn),再(zài)一(yī)笔(bǐ)一(yī)画(huà)照(zhào)着(zhe)写(xiě)。这(zhè)样(yàng),怀(huái)素(sù)的(de)字(zì)进(jìn)步(bù)很(hěn)快(kuài)。

1、这段话共有(  )句。

2、怀素写字时先看清(       ),记住字的(     ),再(       )。

3、因为怀素写字(      ),所以他的字进步很快。

篇19:小数五下第六-七单元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小数五下第六-七单元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小数五下第六――七单元教案及反思 第六单元  统计 单元教学要求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1.众数 第一课时:众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22 、123 页的内容及第124 、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确定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使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初步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 .能够运用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分析,做出决定。 4、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 师: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量――众数。(板书:众数)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众数,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认识众数 1、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我们选出的队员身高比较均匀才合适,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老师指出:用平均数、中位数描述,不能很好地反应身高的集中趋势,所以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就是众数。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我们所学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能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但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是一组数据的中间数起分水岭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的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据,一般反映集中水平。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此题中位数是5.0, 从数是5.1,在这里用众数表示全班同学的平均视力水平比较合适。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2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 )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 和87 ,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 分和87 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 )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3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由于平均数是2600,中位数和众数都是2000,所以用众数代表这个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因为它反映的是大多数人的工资水平。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五、作业: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 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     众数是《课标》教材新增内容,由于以往关注研究得较少,致使今天的教学举步为艰,对个别习题结果的评价更是模棱两可。唯一让我安心的是学生们都掌握了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会正确地确定众数。而开学初教研员所作报告中已提早告知,中位数和众数已经在新修改版《课标》中删除,所以考试中练习的难度不超过例题。是什么问题困扰着我与学生呢?     困扰一:根据数据特点,确定采用哪个统计量比较合适。     [案例1]教材123页做一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5.0, 众数是5.1。第二问是“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虽然《教参》中给出了正确结果“在这里用众数表示全班同学的平均视力水平比较合适。”可许多学生认为中位数与众数数据相差不大, 用中位数表示一样合适。甚至有学生用计算器算出了它的平均数是4.9675,认为用5.0代表一般水平更合适。     [案例2]教材124页第2题,这两位射击队员成绩的平均数都是9.5,而众数甲是9.5、乙是10。题目问“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学生有的认为选甲比较合适,因为他的成绩比较稳定,最低成绩都在9环以上,而且10次中有5次都打出了9.5环。也有的学生认为应该选乙,因为在甲乙两名选手成绩的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乙的众数是10高于甲,这也就说明他打靶时正中靶心的次数多一些,获胜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但到底选谁更合适呢?     [分析]以上两个案例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质是相同的,就是要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在统计学上各有什么意义。     通过学习,下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与对上述两个问题的个人意见。    平均数、中位数及众数都是能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用它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能够最为充分地反映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的作用;但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     中位数在一组数据的数值排序中处于中间的位置,故其在统计学分析中也常常扮演着“分水岭”的角色,人们由中位数可以对事物的大体趋势进行判断和掌控。中位数则仅与数值排序后中间一个或两个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偏大或偏小时,可以用它来描述其大体趋势.     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频数的考察,其大小仅与一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它的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用众数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比较合适。     下面谈谈自己对上述两道练习题的个人意见。     123页的做一做,我认为用众数代表全班同学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因为这组数据中5.1出现的次数明显高于其它结果,全班有超过1/4的同学左眼视力是5.1。     124页第2题,我会选甲参加比赛。虽然甲乙的平均数相同,且乙的众数高于甲,但射击需要的是稳定发挥,在这方面乙10次射击中有两次成绩都在9环以下,而甲的成绩则明显稳定得多,所以综合考虑实际情况,我选甲。     困扰二:中国语文博大精深,给我们造成的文字理解上的困扰。     [案例3]教材124页第1题,题目问“如果成绩在31――37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绩在良好以上”有的学生认为良好以上包括良好,如生活中常说“60分以上为及格,全班及格的有XX人,”这时的及格人数就包括了60人,所以“以下”、“以下”就包括这个数;也有的学生认为良好以上不包括良好,因为从教材120页第4题的提问“海拔在1001为以下的面积共占多少” ,而不是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面积共占多少”可以看出“以下”不包括1001。还可以从教材124页第3题的表述“在100及100以下良或优”中看出“100以下”应该不包括100。到底“以上”和“以下”该如何界定呢?     [分析]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只要教材或教参作统一界定,老师们都能理解,也便于操作。在这方面还要恳请人教社编辑为我们统一进行规范。   2. 复式折线统计图 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26 、127 页的内容及第129 一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 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9―14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统计图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二、教学实施 1 .老师提问:第一幅图很好地描述了中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第二幅图很好地描述了韩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现在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127页的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板书课题] 2 .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 .现在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咱们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 页例2 中的问颗,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