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学二年级语文《学跳绳》教案范本(共含5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二年级语文学棋的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细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课文;书写生字:独、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上一节课上,我们知道了两个学生开始学围棋。
他们向谁学?学得怎样?
2讨论思考题
3师生交流
二相机学习第一自然段
那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并读一读。
1指读
2哪些词语可以说明秋很会下围棋?
圈出:能手、独一无二
学习生字:独
3指导朗读、齐读。
这两个学生分别怎样学的?
三相机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组讨论:
用横线、曲线分别画出他们学棋的句子。
2交流:这两个学生分别怎样学的`?
(1)指名读
(2)他们两个人的学习态度怎样?
板书: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学习生字:致
(3)再读指导:
3齐读
学棋的结果怎样?
四相机学习第三自然段
1引读
2为什么他们俩学棋的结果会不一样?
用上因为所以说上一句话。
3齐读。
五总结
1齐读全文
2读了课文,你想向大家说些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练习背诵课文;练习用“一边……一边……”造句;完成习字册。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齐读全文
2列出课文提纲:
第一段:秋的棋艺。
第二段:两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
第三段:他们的学棋的结果。
3试背全文
4同桌对背
5指名背
二造句练习:一边……一边……
1指读书上的句子
2填空:谁一边干什么,一边干什么。
3口头造句
三抄写词语(习字册上)
教学目标:
1.认识“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乌”等9个字,会写“雷雨、乌云”等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句子。
4.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下雨时的情景。
教学重点:
1.学习识字、写字。
2.能在课文中找出主要信息,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教学难点:
1.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的好处。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一)出示谜语,请学生猜,并说是如何猜出来的
(课件出示: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到地里禾苗绿,落到水里看不见。)
小结:会抓关键信息来猜。(板书:雨)
(二)说说见过的雨,引入课题
1.学生交流生活中见过什么样的雨。
2.根据交流,揭示课题:还有一种雨,先是电闪雷鸣,接着就哗哗哗哗地下起来,这样的雨就叫雷雨。(板书:雷)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独立读。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完后把课后双横线里的生字多读几遍。
2.合作读。同桌位相互检查读一遍,帮助纠正字音。
3.集体对读。
(课件出示:yā chán chuí hù pū 压 蝉 垂 户 扑)
(1)指名检查。
刚才同学们读得真认真,现在请哪位小朋友来读一读这些生字。相机正音提示:“蝉”“垂”读准翘舌音。
(2)去掉拼音齐读。
(二)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蝉鸣窗户垂下来压下来迎面扑来)
1.学生练读。
2.集体读。
男女生开火车比赛读,随机提示:“户”在词中要读轻声。
(三)整体感知,了解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学生反馈关于下雨的内容,顺势质疑: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下雨时的情景?引导学生找出4、5、6自然段写的是雷雨中的情景。教师板书:雷雨中
3.教师进一步质疑引导:4至6自然段写的是雷雨中的情景,那前面的1、2、3和后面的7、8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情景呢?
4.根据学生反馈,相机板书:雷雨前、雷雨后
5.小结:课文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描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情景。
三、学习1至3自然段,抓主要信息,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一)整体感知,标注信息
1.自由读1至3自然段。
2.用方框标出雷雨前描写了哪些景物。
3.学生反馈,相机板书。
(板书:乌云叶子蝉大风树枝蜘蛛闪电雷声)
(二)品读感悟雷雨前的情景
1.抓关键信息,想象画面。
我们一边读一边来感受:雷雨前,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
(1)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雷雨前的沉闷。
课件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做动作理解“压”,让学生感受“压”是向下用力。
·什么东西压下来?引导回扣“满天”和“黑沉沉”感受乌云的特点。读读句子说说,乌云是怎样的?(满天黑沉沉压)
·用评价指导学生读出画面。
·结合你读出的画面,说说“压”给你的感受。带着感受去读。(指名学生读出乌云越来越逼近的沉闷,紧张,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感受。)
课件出示: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
·读读句子,随文识字“蝉”。
·说说树上的叶子和蝉是怎样的呢?它们为什么是这样呢?(引导感受天气闷得一丝风也没有。)
·指名读出感受。
(2)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大风袭来时的情景。
课件出示: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读句子说说,蜘蛛为什么要逃?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了解是因为风很大。
·蜘蛛是怎样逃的?
·课件出示“垂”字的演变,相机理解字义。(课件出示:“垂”甲骨文字形是土上有一棵枝叶下垂的植物,本来的意思就是东西的一头笔直向下。)
·为什么它要这样逃呢?(指导结合字义感受蜘蛛的害怕)
·指名朗读句子。
(3)学习第3自然段,感受雷雨前闪电和雷声的变化。
课件出示: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雨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还有什么变化呢?
·指导读好“越来越亮”和“越来越响”。
2.小结方法,整体回顾。
我们运用抓关键词,读中标记的方法,找到了雷雨前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了这些景物的样子,感受到了雷雨前空气的闷热,大风袭来的慌乱,闪电和雷声的变化。请全班齐读1至3自然段,读出雷雨前的情景。
四、归类辨别,指导书写
(一)归类辨别
1.全班齐读
(课件田字格出示9个字:雷、黑、垂、迎、新、乌、压、户、扑。)
2.观察字形,按结构给生字分类。
第一类:上下结构——雷黑
第二类:独体字——垂乌户
第三类:左右结构——新扑
第四类:半包围结构——压迎
(二)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5个字。(课件出示:雷黑垂乌户)
2.仔细观察字形,做到“三看”——看结构,看比例,看关键笔画。让学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课件出示:雷黑垂,重点引导观察这三个字的共同点,竖都压在竖中线上。
教学目标:
理清情节结构,了解戏剧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
品味戏剧语言,掌握鉴赏戏剧语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戏剧语言,品味戏剧语言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掌握鉴赏戏剧语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点拨法、诵读法
2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初中学习了高尔基的《海燕》,海燕呼喊暴风雨,让暴风雨冲刷出一个新世界。20世纪的代的中国,周公馆也发生了一场雷电交加的疾风骤雨,它毁灭了周鲁两家,直至死的死,疯的疯,痴呆的痴呆,出走的出走,这场暴风预示了什么?我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蜚声剧苑、驰名中外的曹禺力作——《雷雨》(板书)
二、梳理情节,把握矛盾冲突:
优秀的戏剧作品是通过生动的戏剧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艺术形象、优美的个性化语言以及多种舞台艺术语言给观众以最美的享受。《雷雨》一经上演便引起社会轰动,它到底写了什么,谁来给大家说说?
明确:《雷雨》讲述了二十年代某年夏日的一个午后,从济南来到周公馆看望女儿四凤的鲁妈,在这里和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不期而遇,周公馆中所有人物的命运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三十多年前,周朴园和鲁妈曾经是一对恋人,迫于家庭的压力,周朴园抛弃了鲁妈,改娶了一个富家女子。鲁妈的到来,引发了这个家庭的巨大危机:名为母子,实为情人的繁漪和周萍、名为恋人实为兄妹的周萍和四凤,这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最终暴露了真相。
教师小结:看来这个大家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复杂,谁能给大家理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1、四种关系:
①主仆:鲁贵、鲁侍萍、四凤是周家的仆役。
②夫妻:周朴园——鲁侍萍。周朴园——繁漪。鲁贵——鲁侍萍③血缘:周萍与鲁大海,同父同母兄弟。
周萍与四凤,同母异父兄妹。
周萍与周冲,同父异母兄弟。
鲁大海与四凤,同母异父兄妹。
鲁大海与周冲,同父异母兄弟。
④不正当的性爱关系:
周 萍——四 凤,周 萍——繁 漪
2、多种关系的交织:
周朴园——鲁侍萍:夫妻,主仆关系。
周朴园——鲁大海:父子,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
周繁漪——周 萍:母子,情人关系。
周 萍——四 凤:兄妹,情人关系。
鲁大海——周 萍、周 冲:兄弟,下人与少爷关系。
鲁侍萍——周 萍:母子,下人与少爷关系。
周 冲——四 凤:兄妹、恋爱关系。
教师小结:分析得不错。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不见硝烟却又剑拔弩张的矛盾冲突总是吸引着观众的心。夫妻,母子,兄妹这种被我们儒家文化称为人伦、有着血脉的关系,可是在《雷雨》里全都被爱与恨充斥着,在混乱中使人性扭曲,在扭曲中逐渐变成绝望,在绝望中陆续毁灭。一家人疯的疯、痴的痴、傻的傻,只剩下周朴园茕茕独立、形影相吊。在悲剧中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教师过渡:在这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戏剧冲突更多的来源于人的内心世界。课本所选的这场戏有那几对矛盾冲突?
明确:两对即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感情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阶级冲突。按照冲突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鲁侍萍、周朴园两个昔日情人意外重逢相认;一部分是冲突周朴园、鲁大海两父子针锋相对矛盾重重。
教师过渡:这些矛盾冲突又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黑格尔说:“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黑格尔《美学》(PPT显示)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课文节选的第一场戏——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中的语言入手,来体会戏剧语言的特点。
(一) 谈话导入
1、板书:雨,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雨呢?”
2、小朋友知道的雨可真多呀!有一种雨,它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在夏天出现,它就是刚刚小朋友提到得――板书:雷 (补全课题)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指名正音
(2) 去拼音指名读,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书写“压、垂”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再次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找找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正在下着雨的呢?
2、反馈,明确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
(四)感悟雷雨前的情景
1、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雷雨前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2、指名反馈
3、出示重点句,品读感悟
(1)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2)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3)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4)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4、齐读1-3自然段,整体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五)小练笔
1、联系实际生活说说下雨前,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哪些变化呢?
2、试着写下来
3、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感受想像雷雨时的情景
1、播放雷雨声,想想说话“刚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结合体会与插图,自由练读,指名读,点评,齐读
(三)感受想像雷雨后的景象
1、结合插图,自由读7-8自然段,指名读,
2、抓重点句“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指导朗读
3、用“渐渐地,渐渐地,……了,……也……了。”来说说雨后的其他景象吗?
(四)写字
(五)总结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三、理解诗句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谈话。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3、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1、出示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3、范读1、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 出示课文挂图。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尽”。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看)]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 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3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4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5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3讨论。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1、复习已学古诗。
2、指名读题目。
1、自读课文。
2、认真听课文范读。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看图理解诗句。(依)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尽”就是“完”的意思。)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三、四两行。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练习朗读。
1、齐读课文。
2、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填空。
(依、入、目、上、尽、流)
(白、黄)
(千里、一层)
4、说说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
1、练习背诵。
2、讨论思考题。
指导学生读准课题,围绕课题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己读课文,再听听录音范读,在评价对照中激发读书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读好词语,读好课文,并学会倾听和客观地评价他人,从而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准读好词语。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同时也提高了朗读能力。
作业:
1、读课文,背诵课文。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
2、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检查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1、出示生字。
雀 楼 依 入 欲 穷 目 更
指明读上面的字。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
(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3、指名背诵课文。
1、读生字。
2、组词。
4、自学字形。
5、交流记忆方法。
6、学生练习描红。
学生正确认读新词,简单回顾课文内容,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准备。
通过反复朗读、识记,引导学生掌握生字。并细致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从而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作业:
1、读一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
(4)再登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17、登鹳雀楼
雀 楼 依 入 欲 穷 目 更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