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案设计

篇1:《林海》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六年级语文上册《林海》教学设计。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林海》教学设计》。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篇2:《林海》教学教案设计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林海》教学设计

单 位:平谷区峪口第二学区

姓 名:高 小 华

电 话:61911484

邮 编:101205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林海》这篇课文,老舍先生以游记的方式细致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由此展开的联想。文章有一条非常明显的情感线索,那就是赞美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读中感悟情感、在启发中激发情感、在朗读中诵读体会、在练习发散中升华情感。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抓住文章重点字、词、句、段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种方式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进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技能得到发展,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林海》一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感到骄傲与自豪。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分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所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展开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林海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2、学生情况分析

这篇课文是小学阶段常见的景物描写。在这之前学习过许多类似的文章,如:《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在分析方法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学生不会陌生,这为此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时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读、画、批注,从字里行间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并通过作者的感悟激发起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领悟此类课文的表达方法。

3、教学方式手段说明

读读、想想、说说、议议、写写是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主线。

(1) 自读感悟,感受情感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实际分析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利读、画、批注的学习方法,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自读自悟课文。教师加以巧妙点拨,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会,激发情感

通过联系以前学过的此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感受文章语句的优美,体会老舍先生的爱国热情。并把这种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练习发散,升华情感

通过由大兴安岭展开的联想填补文本的空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思维,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用心朗读,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4、技术准备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和能力

学会本课19个生字及11个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体会、合作交流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学会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想象、练习等欣赏课文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及由此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设计

(一)回忆美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知道了作者老舍进入林中总的感觉是怎样的?板书:亲切舒服

2、那作者围绕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板书:岭、林、花。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把自然景色与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让学生带着美好的心境走进文本,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轻松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寻找美

林海的确很美,下面同学们就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小片段,画直线。

估计: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批注文本,落实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有自己的眼光看问题,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三)品味美

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作者深入林中去细细体味大兴安岭美景。

(一)我们先看“岭”这一部分。(自读2段,按要求在书上做批注。)

出示思考:1、“岭”具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师板书:多而柔

1、读“岭”“多”的句子。(2自然段)

师: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估计: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高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写“岭”的式样十分多。

在疾驰的火车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2、指导读“岭”温柔的句子。

(1)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这个“点”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对比:如果删掉“点”,你再读一读,就不同了。

(2)有这个“点”我们不仅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多,还能感受——温柔。

师:还从哪能感受到温柔?

估计:

疾驰的火车也看不厌

虽然下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指生理解:疾驰、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从文中找一个描写秦岭的词。 云横秦岭:云横在秦岭的半山腰,说明秦岭很高,很险。(图片,介绍秦岭) 对比:兴安岭是这样吗?

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图片,介绍兴安岭)

(3)请你把岭的温柔试着读出来。

老师读,请你们注意老师的语气一些简单的动作。生谈后自己练读,体会。

小结:看似松散而随意的表述,长短参差,三字一停,两字一顿,读来却琅琅上口,韵味悠长。

3、小结:

(1)作者为什么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和秦岭对比,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

(2)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段我们学习的过程:

(出示)一、找出特点。二、品读句子。三、体会感情。

过渡:下面,就照这样的方法,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我们来学习3自然段“林”这一部分。

(二)出示:“林”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自学后小组交流) 板书:绿如海

1、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

目之所及:及,到。指眼睛所能看到的。

师引领: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多。多得就像——海洋。

2、那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1) 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师小结:这就照应了课题——林海。

(2)句式练习:你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吗?

比较哪种句子的感情更强烈?

(3)请你带着喜爱与赞美的感情读3、4自然段。

过渡: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老师带领大家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面就同学们仿照前两部分学习的过程,自学“花”这一部分,看你自己能读懂哪些内容,并在旁边简单写出自己的想法。

(三)默读第5自然段,自学

1、“花”的特点。板书:多而美。

(1)作者把兴安岭当作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写,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呢?作者为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拟人、比喻]

小结:山上青松,山下白桦,林中野花,作者从上到下把大兴安岭景色写得很有层次。2、理解: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篇3:《林海》优秀教案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苏霍母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他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十二册教材《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全文先总起后分述,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我”初入大兴安岭的总印象。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印象前后完全相反。本段着重写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大兴安岭是那样“亲切与舒服”,并非“高不可攀”。第二段(第2——7自然段)先从“岭”、“林”、“花”这三方面分述“所见”(写景),再从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国家强盛这两方面分述“所思”(联想)。从而具体表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和巨大贡献。因此,根据文章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充分利用审美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

二、设计思路

依据六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精神。我把《林海》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2—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讨论课后作业 第2题。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是:

1、认知目标:学习课文2—5自然段。

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3、技能目标: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

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理解和确定的:

1、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本课的难点是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一、回忆美

第1课时我让学生初读了课文,掌握了生字,新词。还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有关大兴安岭的资料进行了交流,应该说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林海有了初步印象。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再一次展示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然后让学生谈谈“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孩子们欢畅的交流中不知不觉的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

三、寻找美

苏霍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美的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以激起学生的竞争心理。然后再请学生互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

三、欣赏美

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谓“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因此,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应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对课文的美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认真品读。2、品读时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物?

C、应该怎样创造性的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四、讨论美

本单元的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作为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上先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的出示这个小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中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课后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的意境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阅读教学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书,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给予认可和鼓励,并利用这种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学——“体会两种看是很有道理的特点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入,阅读能力的提高。

五、创造美

在学生学习完了描写大兴安岭美景的这一片段后(课文3—5段),教师再一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的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板书设计 :

林海

岭——多温柔

景物特点林——像海

花——多美

我的板书设计 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我觉得它是我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课堂教学的缩影。

六、教学过程

1、回忆美

课件出示“林海”画面,导入 :请学生谈谈,第一课时出读课文后,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寻找美

(1)请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请几位学生互读自己以为最美的小片段。

(3)教师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摆出与学生比试比试的姿态。

3、欣赏美

(1)教师抓住学生不服气的心理提出要求:认真品读小片段品读时要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创造性地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2)学生仔细品读。

4、讨论美

教师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地出示这个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课后第2题中的3个句子)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与意境的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5、创造美

再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1)学生进行创作,教师指导。

(2)鼓励学生展示,并引导大家欣赏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

(3)进行激励评价,小结。

篇4:《林海》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林海》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林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评:师生回忆,归纳第一课时学习所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适时、明确。〕

(二)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评:突出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岭的特点,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评:教师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练读,指导,鼓励)2.下面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提倡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生: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评:如果老师这样问“刚才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林的特点?那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就更能体现尊重学生,把学生的质疑纳入到教学思路中了吗。〕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么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闪烁”一词?

〔评:再次用学生的质疑提问〕

生:海面在阳光下会闪动、会发光。白桦树在阳光下,如遇风吹,树叶摇动,也会反光,所以用了“闪烁”。

师:所以这里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评:教师像讨论会的主持者,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学生练习读第三、四自然段。请学生个人读。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那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观看录像。

〔评:电教手段用得适时。在学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放录像,比先放录像,用录像代替学生的理解、想象效果要好。〕

4.花有什么特点?

生: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五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生: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

师: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

生齐答:亲切舒服。

师: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师: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赞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自然段的第一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朗读。

(三)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师:请男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板书:美不空洞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有多少省份用过”

生:“大至……,小至……”

生:“它的千山一碧……”

生:“于是,……”

师: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四)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是什么?

师:请女生齐读第七自然段,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生:“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生:“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

生:“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师:林为人,林养人;人爱林,人育林。林与人的关系,即山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建设和科技的发展,森林会对人有更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了更深的内涵。因此,文章结尾,作者写到——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师: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生:“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生: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生: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练读句子。

(五)总结

师:《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板书〕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林海岭:多温柔林:绿像海花:繁绚丽景色美木材:美不空洞林场:兴国安邦贡献大亲切舒服(爱赞)

〔简评〕

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师尊重学生,不仅有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意识,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也很充分。自始至终,体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指导阅读写“岭”的部分,侧重导思路、导方法;指导学写“林”的部分,则从质疑开始,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逐一纳入教学过程之中,既放手,又未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写“花”的部分,除了抓住个别句子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外,着重要求学生思考花有什么特点,并读出思想感情来。总之,三部分的教学紧紧围绕“抓住特点、读出感情”,由扶到放,使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学到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

篇5:15林海(沪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15 林海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理解大兴安岭为什么会让作者感到亲切与舒服,并能将自己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审清题意。

1板书课题,通过预习,你能说说大兴安岭留给你给怎样的印象吗?

板书:林海亲切舒服

大兴安岭

2读准字音:林岭

(1)可否将“林海”的“林”改成“岭”呢?默读课文,找到有关写“岭”的句子。

[出示]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境。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指名读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岭”指的是山,大兴安岭是山区,这里到处是山岭,地域面积很大,是一片原始森林,山岭上到处都是绿色的树木,就像是树的海洋“林海”。)

(3)指导朗读:

读好儿化音

多媒体展示:“云横秦岭”以及“大兴安岭”,结合理解“孤峰突起”和“盛气凌人”。

读好句子。

二理清文章脉络。

1是啊,就是这个林海,让老舍爷爷三次发出“亲切与舒服”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呢?读了课文后,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出示]“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

这些问题,课文中都有答案,那就用自己喜欢读的方式去读吧!

2交流体会,并根据三次“亲切、舒服”为线索,理清课文的脉络。

三深入研读。

1[出示]“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

*这一切是由景而起的,作者看到了哪些景?各有什么特色?我们试着做小导游,来介绍一番。

1提出读书要求:熟读3~5节,把课文内容当成导游词,读得非常熟练。

读时要有感情,能表现林、花特点的词,读时更要仔细体会,读出感情来。边读边划重点词,体会作用。(精读、品读)

(1)交流体会深的句子时,随机出现下列句子:

[出示]节3

①比赛读

②齐读

*林的特点是绿。

多媒体展示“林海”壮美的景象。

(2)出示]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①媒体展示,通过直观体会拟人手法。

②体会“绣花鞋”,引读节5句2、4、5

*花点缀了林海的绿。

(3)读节3~5,展开想像,把文字变为形象,就自然能读出感情了。

(4)生当导游,自己练习,指名说。

老师小结

2[出示]“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1)生交流感受并质疑

读好反问句。

(2)理解:“空洞、万古常青、兴国安邦”

(3)小结:随着老舍先生对大兴安岭逐步深入地了解,作者由景及物,由物及人,赞美科研人员为人们所做的贡献。

(4)学生介绍自己在课外了解到的有关大兴安岭丰富资源方面的材料。

(5)从“人与山林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个角度,学生举例说说,并写写倡议书。

3小结:

作者亲切、舒服的感觉是随着林海对人们的贡献而不断升华,以至于作者不仅觉得兴安岭的名字是悦耳的,更是含有--(兴国安邦)的含义啊!

三总结全文。

1同学们文章读到这你的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刚才我们学做了导游,现在我们要换个角色做做小诗人,用诗的语言来赞美大兴安岭,好吗?可以用自己的话,书中的字句更可以是你感受。四人小组,一人说依据,然后一起说一句总结句,好吗?

2学生小组学习。

3配乐朗读小诗。

[出示]大兴安岭,

你……

你……

你……

你……

……

[15林海(沪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