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8篇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指纹的秘密》含反思,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指纹的秘密》含反思
●活动由来
在进行单元主题活动《惊奇一线》时孩子们通过寻找活动,认识了生活中对我们有帮助的各种各样的线。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了身体上也有很多有趣的线:头发丝、血管、掌心线、眼睫毛……还有指尖上一条条的指纹呢。在一次晚间活动看过动画片《名侦探柯南》后,孩子们对指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活动准备
前期经验:幼儿已经通过动画片和故事了解到相关的指纹知识,知道手上有指纹,指纹是不一样的;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会使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观察,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和分析事物。
胶带、印泥、6B铅笔、水彩笔及橡皮泥,每人份。
●活动目标
1、通过研究指纹,让幼儿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观察、科学记录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体验探究的快乐,培养幼儿学会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4、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与幼儿一起观看《名侦探柯南》片断,向幼儿提问:看过动画片以后,你知道侦探柯南是利用什么来找到坏人的吗?(指纹)激起幼儿研究指纹的兴趣。
2、初步观察指纹
师:我们的指纹长在哪儿呀?
幼:(举起手指)在这里!
幼:在手上面
师:整只手上面吗?
幼:手指尖上。
幼:手指的第一节上。
师:每个手指上都有吗?
幼:每个手指上都有。
师:请你们用放大镜看一看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
幼:我的指纹是一条条线,像大海的波浪。
幼:我的指纹是一圈圈的,像生日蛋糕上的花纹。
幼:我的指纹是弯弯的,像山坡。
幼:我的指纹向一边歪着的,像月亮。
教师帮助孩子们把他们的观察记录下来,让他们初步明白: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
3、拓印指纹
教师发给每个孩子胶带、印泥、6B铅笔、水彩笔、橡皮泥,鼓励他们利用这些常见的物品,尝试采用多种方法拓印指纹。教师指导孩子们先在白纸上试一试各种方法,然后用自己认为最快、最清晰的办法把每个手指的指纹印到指纹卡上,弓导孩子们对拓印指纹的方法有所比较。
镜头一:孩子们纷纷拿起盘中的材料忙开了。瞧,oey首先伸出她的食指,小心翼翼地用指尖在印泥里重重地一按,然后举起来看一看,再慎重地把蘸满颜料的指尖压在白纸上,可是,没有印出指纹来,白纸上只是一个红红的椭圆形。这是怎么回事?oey决定再试一试。她用桌上的小抹布把手指擦擦,再次尝试。经过几次拓印,她终于发现不能用太多的印泥,也不能反复按,否则就会因颜料水太多而糊成一团。她高兴地把这一发现告诉了旁边的好朋友Ncky。
镜头二:橡皮泥是Derdk最喜欢的玩具,所以,他选择了用橡皮泥来压印。红色的橡皮泥上出现了浅浅的几道指纹线,不过,有些隐隐约约,看得并不是太清楚。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呢?聪明的Mchae想出了一个好招:他用6B铅笔在白纸上涂得黑黑的,然后伸出食指尖在黑点上磨擦,把指尖也弄黑后再重重地压印在白纸上,哇,指纹也能印出来!怎么会想出这个好办法的呢?Mchae得意地告诉大家:“我在家里就是这样印硬币的,玩过这个游戏!”
孩子们用印泥、水彩笔、橡皮泥等完成了指纹的拓印尝试,并一起交流自己是如何采集指纹的。不过大家发现,这些方法好像都还不能把最清晰最完整的指纹采集下来。于是,老师提醒孩子们别忽略了透明胶的作用,示范了一种更好的办法:用铅笔反复在纸上涂抹――把手指放在铅笔印上磨擦――用透明胶带纸覆盖在有铅笔印的手指上――把胶带纸揭下来贴在白纸上。孩子们学会这个办法后又开始了他们的工作,哈哈,这次可真的成功了!瞧,指纹卡上提取的指纹是多么完整和清晰。
4、观察提取的指纹收拾整理好桌上的工具后。孩子们拿着自己的指纹提取卡围坐成半圆观察指纹样。并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指纹像什么?
幼:像龙卷风,像花纹,像蜗牛背上的壳,像树的年轮,像圆圈,像蛋糕上的花纹……
师:指纹是一样的吗?
幼:我的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不一样;我的左手和右手的指纹不一样;我和小朋友的指纹不一样。
5、拓展引申
师:我们发现这么多指纹的秘密,请你想一想指纹还可以帮我们做什么呢?
通过PPT、图片展示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到可以利用指纹的独特性做成指纹锁、指纹考勤机、指纹保险柜,还可以用按手指代替私章、用指纹侦探等。
孩子们也提出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如为什么每个人都有指纹?手受伤后指纹还会有吗?为什么人拿过东西后会留下指纹?我们的身体在生长,指纹会生长吗?等等。我们把这些问题贴到了我们的“探究角”。孩子们还可以进行课外研究,继续探究指纹的秘密。
●、活动延伸
1、给指纹分类让孩子们给指纹取名字,对指纹形状进行概括描述。
2、研究“趾纹”。
3、做一些指纹画。
4、亲子活动:拓印父母的指纹。建立“家庭指纹档案”。
●反思
从总体上讲,整个活动从设计到实施,都凸现了儿童的主体性和探究本能。从科学探究活动的角度讲。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活动案例。
首先,从选题内容看,探究指纹的秘密切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老师没有忽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需要,由幼儿的兴趣生成新的探究内容。为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新经验搭建了桥梁。让幼儿通过实践体验,自主获得新的认识。
从活动设计的目标看,教师将引导幼儿体验科学探索的方法放在了首位,重视观察、记录等科学习惯的养成,重视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养成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整个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践行了这一点。当幼儿拓印出并不清晰完整的指纹时,教师没有就此罢休,而是继续引导幼儿,由此幼儿可以感受到严谨的探究态度。
从活动的实施过程看,整个活动的设计流程清晰:先让幼儿初步感性地认识指纹,然后通过操作采取指纹,获得感知经验,再通过具体的观察得到清晰的认识。最后针对指纹提出问题,鼓励幼儿自己解决。这样的设计流程符合幼儿的认识规律尊重幼儿已有的经验准备,真正做到了以幼儿为本位。从师幼关系上看,整个活动的提出、实践都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性与探究性,教师恰到好处地适时引导,让“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观察者、记录者、引导者的教师角色也是这个活动的一大亮点。
同时在这个活动中,充足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也是幼儿能顺利进行活动的保障,教师准备的丰富的拓印材料保证了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除了物质环境外,教师也为儿童营造了轻松民主的心理环境。活动中。幼儿的语言能力、合作能力得到了发展。并进一步激发起更大的研究热情与兴趣。
但活动中教师并没有涉及关于活动评价的内容这一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让幼儿自我评价或者展开互评,既可以建立他们的内部评价结构和规则。还可以让幼儿养成自我反省的好习惯。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老虎的秘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老虎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
2、知道老虎的行踪并且对它的行踪感兴趣。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家长引导幼儿初步的认识老虎。
物质准备:
1、一段介绍老虎的《动物世界》
2、一张中国地图
活动过程:
1、首先是导入部分: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老虎吗?在哪里见过的?
激发兴趣,让幼儿自由表述引发幼儿对老虎的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幼儿梳理关于老虎知识的几个方面:外形、环境、食物、行踪、哺育。
2、播放视频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关于老虎生活的视频,你们想看吗?
首先分段无声播放视频,播放顺序是老虎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捕食--育儿。
每段看完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让幼儿自由表述)
3、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老虎在捕食前是怎样潜行的!
教师引导幼儿模仿老虎的潜行,理解其悄无声息的含义。
4、出示一张中国地图教师:(手指地图)这个是什么知道吗?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呢?
教师和幼儿一起指认老虎在中国的踪迹,介绍“东北虎”、“华南虎”所在的地点,议论为什么要保护老虎,以此给予“保护动物”的概念。
5、结束部分: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老虎厉害吗?你最喜欢老虎哪一点?为什么?
最后小结:老虎是珍惜动物,我们要懂得保护它们!
活动延伸:
教师:今天回家后可以跟自己的爸爸妈妈们讲讲老虎的秘密,老虎还有其他秘密,可以回家后让家长帮忙上网查一查!
如: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活动反思:
根据主题《动物王国》,开展了本次科学活动《动物的秘密》。对于这次活动的目标主要是让幼儿“了解动物尾巴的形状和作用。知道动物有很多本领,并乐意与同伴一起讨论。”
在活动前我做了PPT。活动中我结合课件通过游戏“猜尾巴”,引出活动主题,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秘密的兴趣。孩子们积极举手发言,我提出了让孩子们先跟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自己所看的动物尾巴的秘密、一起探究动物尾巴的用处,考虑到此环节有利于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和同伴交流的快乐。整个活动以猜尾巴——讨论尾巴作用——揭示答案,让孩子们在猜猜、说说、看看更加的了解对动物尾巴的形状和用处。
整个活动下来,我发现直观的.教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请幼儿观看各种动物图片时,幼儿都被颜色鲜艳,生动的图片吸引住了,也更能顺利的让幼儿理解。从观察中孩子们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和保护自己的一些方法:断尾自卫、奔跑、平衡,战斗武器等,也了解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活动中幼儿的兴趣、表现都非常积极,因为以猜猜、说说动物本领的游戏形式对幼儿有一种吸引力,更能激发了幼儿的好胜心。让孩子更能积极的思考、表达。也都能乐意参于到活动中来。我发现课结束后,孩子们都没有尽兴,我应该还可以让孩子们来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另一些动物,不只是单单按照教课书上的都给一些孩子们自由发挥的时间。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动物的秘密》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的动物的尾巴都有自己的用途。
2、进一步培养幼儿大胆表达及探索动物秘密的兴趣。
3、在活动中幼儿倾听音乐,大胆的游戏表演。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二、活动准备:
1、松鼠、金鱼、马、蜥蜴、鳄鱼的图片。
2、动物的秘密调查表。
3、动物捕食的录像。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游戏“猜尾巴”。
师:“今天本来有很多小动物来跟我们做游戏,可是因为它们太淘气,要和我们捉迷藏,让我们来找它。(出示各种小动物的图片遮住身体露出尾巴)师:”请小朋友猜猜看它们是谁?“小结:”每种动物都有尾巴,从它们的尾巴不同,就可以猜出它是谁?“
(二)、交流讨论图片上动物尾巴的作用?
1、师:”那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小组讨论动物尾巴的用处。
师:“那你知道还有哪些小动物尾巴本领也很大呢?(请个别小朋友说一说)
4、师:”刚才我们知道这些小动物的尾巴在它们身上用处都非常大,其实这是小动物身上的一个秘密。
(三)、看录像,了解动物的.捕食过程。
1、师:“那小朋友你们还想知道小动物的另一个秘密吗?今天朱老师带来了两段视频请小朋友看看视频里的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呢?
2、师:”请小朋友说一说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3、小组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捕食的过程。
师总:小动物在捕食的过程中都非常的小心,它们在攻击猎物的时候也非常的残忍。
(四)、交流调查表。
(五)、活动延伸。
师:”动物王国里面的小动物身上都有它们自己的小秘密,需要我们小朋友自己发现,探索。小朋友可以回家自己查一查小动物身上还有哪些小秘密,然后来告诉其他小朋友。“
活动反思:
根据主题《动物王国》,开展了本次科学活动《动物的秘密》。对于这次活动的目标主要是让幼儿“了解动物尾巴的形状和作用。知道动物有很多本领,并乐意与同伴一起讨论。”
在活动前我做了PPT。活动中我结合课件通过游戏“猜尾巴”,引出活动主题,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秘密的兴趣。孩子们积极举手发言,我提出了让孩子们先跟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自己所看的动物尾巴的秘密、一起探究动物尾巴的用处,考虑到此环节有利于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和同伴交流的快乐。整个活动以猜尾巴——讨论尾巴作用——揭示答案,让孩子们在猜猜、说说、看看更加的了解对动物尾巴的形状和用处。
整个活动下来,我发现直观的教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请幼儿观看各种动物图片时,幼儿都被颜色鲜艳,生动的图片吸引住了,也更能顺利的让幼儿理解。从观察中孩子们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和保护自己的一些方法:断尾自卫、奔跑、平衡,战斗武器等,也了解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活动中幼儿的兴趣、表现都非常积极,因为以猜猜、说说动物本领的游戏形式对幼儿有一种吸引力,更能激发了幼儿的好胜心。让孩子更能积极的思考、表达。也都能乐意参于到活动中来。我发现课结束后,孩子们都没有尽兴,我应该还可以让孩子们来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另一些动物,不只是单单按照教课书上的都给一些孩子们自由发挥的时间。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独特的指纹》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指纹,了解其外形特点及三种类型,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
2、观察比较指纹,并能分辨不同类型。
3、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仔细观察,体验发现的快乐。
4、体验游戏的快乐。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物质环境及材料准备:指纹PPT课件、观察记录卡片、指纹家的指示牌、指纹身份证卡片、印泥、抹布、笔。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使用过染料涂色或发现过指纹。
配套课件:
大班科学课件《独特的指纹》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带领幼儿欣赏指纹画,引导幼儿发现指纹。
直接出示指纹画,让幼儿观察,提问:这些画和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用手指印的)
那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指纹在哪里?看一看,是每一个手指上都有的吗?像什么?
(二)活动展开
2、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指纹类型的认识(实现活动目标二和目标三)
现在小朋友们都知道了不同的指纹长什么样子,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叫”指纹的家“。
小朋友们要认真听要求哦,快思说”伸出拇指看一看,快快找到指纹的家“,小朋友们看看拇指是哪个类型的指纹,就跑向哪个家,在前面有指纹的家的指示牌,然后依次看其他的手指。
小朋友们明白了吗?小朋友们要加油哦。(教师可纠正找错的幼儿,在玩大拇指时,快思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参与其中,也可以起示范作用,让他们更好地明白游戏规则。)
3、了解指纹的作用(铺垫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观看PPT画面,提问:小朋友们想一想然后告诉快思,在图片中,警察叔叔是怎样找到坏人的?
总结:每个人的指纹不一样,通过辨认指纹,就可以找出坏人。
4、制作指纹身份证(实现目标三)
小朋友们刚刚都表现的很棒,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自己的指纹身份证。快思先示范一遍,并加以讲解。(在卡片上印上自己的指纹,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幼儿模仿做出指纹身份证,写上自己的名字,并在同伴间分享自己的指纹身份证。
(三)活动小结
今天小朋友和快思一起认识了指纹的不同形状,小朋友们都表现得很棒,大多数能够分辨自己的指纹类型了,还不熟悉的小朋友可以再仔细观察自己的指纹哦。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刚刚知道了指纹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案(抓坏人),回家以后,小朋友们可以留心一下指纹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看看哪个小朋友发现的作用更多。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及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用心的,但是经过上课之后,让我又有了几点新的想法:
1.活动的导入。
导入部分我原来的引导语较为平淡“今天老师带来了另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们拍摄的一段广告,请你们看看他们在广告里都做了些什么?”激发幼儿的兴趣欠。如果我设计为: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师伸出手指问幼儿,幼儿即兴回答。)这样的提问设疑,可以使幼儿发散思维的`大胆去想、去说,因为谁也不知道老师到底想说“手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还能够与“导入视频”中的环节吻合,既能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能够与视频巧妙的结合!
2.幼儿操作“印指纹”部分。
因这是科学活动,幼儿的操作和探索是不可缺少的;又因不能就一而一的原则,我考虑到可以在探索环节整合“数学领域内容”,但是我只是一味的想到了“操作、探索的不可缺少和整合领域”,却没有适时的考虑到幼儿年龄的特点,所以使得印“指纹印”的环节显得很拖拉,而且不仅时间很长、效果也不是很好,有很多幼儿的指纹印的不是很清晰,也导致了后面的点数环节出现脱节,可见,让幼儿自己印指纹印是不太合适的。不如就让幼儿用放大镜来直观的观察自己的指纹,然后将观察到的记录到记录表上,这样或许在节约时间的同时,能够让人觉得本节课是由科学的、操作的、探索的、整合的一系列活动而呈现出闪光一面。
3.忽略了大班幼儿已会识字的能力。
在认识指纹的环节中,我本想有一环节是请幼儿根据指纹的样子,为三种不同的指纹起名字,从而起到发散幼儿想象力的目的。结果,在出示指纹图片时,下方写上了指纹的名字,孩子们还没有来得及发散思维,就被指纹的“正确”名字把思想牢固了,不仅没有展现出“发散幼儿想象力”的闪光之处,还适得其反,显得老师不够灵敏!
总之,本次活动经过了反思后,觉得有很多不足和能够改进的地方,我将会在今后继续将本次活动完善,并尝试试教!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独特的指纹》含反思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能力目标:尝试用“印”的方式记录指纹,通过观察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指纹画、指纹类型PPT、白纸及印泥若干、放大镜(人手一个)、抹布。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使用过染料涂色或发现过指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欣赏指纹画,激发幼儿对指纹的探索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都画过画吗?那平时你们是用什么来画画的呢?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很特别的画,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指纹画ppt)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画和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1、引导幼儿对指纹开展猜想。
猜一猜,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你自己的每一根手指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了解指纹的三种不同的类型。
(1)教师讲解示范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纹。
(2)分发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幼儿观察指纹并进行交流,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每个人的指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科学家把指纹分成了三大类。第一种叫箕形纹,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像簸箕一样;第二种叫弓形纹,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第三种叫斗形纹,中心像水中小小的漩涡。是不是很神奇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并看看每种指纹类型各有几个。
我们认识了三种不同的指纹类型,那现在请小朋友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手指纹,看看你的每个手指纹是哪种类型。(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别表示。)数一数你有几个箕形纹,几个弓形纹,几个斗形纹。
三、了解指纹的作用。
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指纹有什么用处呢?
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指纹是由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纹路,所以增加手指的摩擦力,这样拿东西就不容易滑掉。
指纹还是汗腺的出口,因此可以调节温度。
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且一般来说终身不变,指纹会随年龄增长变大,但形状不变。
四、制作指纹画指纹的作用真大,不仅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案,而且我们还可以用指纹画出许多美丽的'图画,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用你们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图画来张贴在我们“指纹画展”的画廊里。
活动反思:
最能吸引他们的还是一些比较直观的东西,抽象思维不是很发达,学生活动以直接兴趣为主。在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对自己的指纹有了一定的了解,如知道手上有指纹,指纹是不一样的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并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成功的。在学习中我能力求让每一个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当然这个探究过程不是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自身的探究过程的完整,没有在表面上做文章,没有刻意地指挥学生去重复探究过程。
“玩指纹、印指纹”这一环节是这堂课的重点,也充分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所能用到的东西进行探究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半左右的时间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每一次实践的步骤、要求都让学生知道得清清楚楚。通过自主实践,不仅学会了拓印指纹的方法,同时进一步端正了实践的态度,做到认真、细致。有的学生拓印的指纹不清晰,经过指导,经过重复实践,效果就变好了。当然,取指纹并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指纹,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是活动的目的。
同时我认为本节课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有几个学生认为,自己的指纹是一样的,当时我就可以利用投影,把他们印出来的指纹放大,然后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得出结论。还有3个学生说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好像一样”,我也应该利用投影放大指纹,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这个结论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纵观整堂课,我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去看,去“玩”,去“探究”,尝试选择相适应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解决。在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重点会由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提升到制订一个研究的方案,自主探究等。教师的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真正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学生的积极探究中培养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雨》含反思
班况分析:
”雨“是自然界中幼儿最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特别是夏天,绵绵不断的”雷雨“更给幼儿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然而,我们发现许多的幼儿都不知道或说不出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以及雨是怎么形成的。针对此状况,为了让幼儿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特设计此活动。
活动内容:
奇妙的自然”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引起幼儿对自然界的关心与注意。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
活动难点:
能和同伴一起去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
活动准备:
挂图、雨形成的图书资料、小实验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游戏:说相反。
教师带领幼儿于户外玩”说相反“的游戏。
二、幼儿亲身体验:”下雨啦“。
”下雨啦“,”下雨啦“。幼儿与教师共同进入活动室。
讨论:雨是哪里来的.?从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三、探索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谈话、试验操作、观察图片、书籍、探索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2、幼儿进行经验交流。
3、教师讲述故事《水滴的旅行》。
4、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实验,发现水受热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它们升到天空中,遇冷变成小水滴,无数这样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云。这些水滴在云中互相碰撞,合并变大。当水滴重到空气的浮力再也托不住时,它们便会从云中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
活动反思
活动设计思路比较清晰、简单的,通过图片、欣赏课件、游戏表演,一环紧扣一环,过渡也较自然,幼儿能随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接近主题。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思维也很活跃,常规纪律自觉遵守。大部分幼儿举手发言很积极,思维至始至终都跟随着老师,当然也有极个别幼儿虽然做似端正,却没有主动发言,他们应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春茶》含反思
设计思路:
在多年的工作经验基础上,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社会活动,通过扮演一名茶馆的店小二,为幼儿营造一个茶馆的喝茶的氛围,通过一个真实的问茶、沏茶、品茶的过程,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茶知识,感受中国的传统茶文化,活动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让幼儿在宽松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活动目标:
1、认识、了解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茶叶。
2、通过尝试问茶、沏茶、品茶,让幼儿初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认识到茶叶是一种解渴的好饮料。
3、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4、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重点、难点:
认识不同品种的茶,了解正确的品茶方法,感受中国传统的茶文化。
活动准备:
1、幼儿在家品尝家长泡的茶叶,并让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了解各种茶的名称并从家里带自己喜欢喝的茶叶到幼儿园。
2、喝茶的相关杯具。
3、有关茶知识的课件。
活动过程:
1、创设茶馆情境,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
(1)(幼儿入场前)师:”孩子们,今天老师想请你们喝茶,不知道你们是否愿意呢?“,提前布置好简单的场景,插上茶馆的旗帜。
(2)播放古典音乐,走进茶馆,教师扮演店小二问”你们会点茶吗?知道有哪些茶吗?“请幼儿自由交流发言,稍后教师总结介绍--我是店小二,让我来帮你们介绍一下吧。”备注:以色泽制作工艺分类:(中国六大茶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红茶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2、介绍有关茶叶的知识。
(1)将准备的茶叶放在桌子上请幼儿观察,说一说他们的名字、形状、颜色以及味道。
(2)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茶叶是怎么生长?人们是怎么进行采摘?如何加工?
(3)听故事《茶叶的聚会》进一步了解有关茶的文化。
3、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倒茶。
(1)请幼儿自己思考后,尝试着去倒茶,之后教师介绍沏茶的知识。
(2)请幼儿讨论的沏茶的方法,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4、准备好温度适宜的茶水,请幼儿品茶(提醒幼儿倒热水时要注意安全)。
(1)泡好茶以后,待温度适宜时请幼儿相互观察颜色、闻闻气味、并一边品尝一边向同伴介绍推荐自己的茶饮料也可请同伴品尝自己制作的茶饮料并根据品尝者的建议改进配制方法。
(2)师:“我们应该怎么喝茶呢?像喝其他饮料一样吗?”请个别幼儿尝试。
(3)教师播放品茶的视频,启发幼儿了解喝茶的方式,请幼儿再次尝试用正确方法喝茶。
(4)幼儿交流前后2次喝茶的感受,教师参与交流并做总结。
5、喝茶的同时,播放古代人们茶馆喝茶的视频,体验优雅、温馨的茶文化。
6、幼儿自由分组尝试泡茶、倒茶、品茶的过程,与同伴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参与活动帮助幼儿解决困惑。
延伸活动:
1、喝茶的好处:中医认为,茶叶上可清头目,中可消食滞,下可利小便,是天然的保健饮品。然而,茶叶的产地和品种不同,其药理作用也不一样。产于安徽者曰松萝,主要作用“化食”;产于浙江绍兴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于福建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于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于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可见茶叶入药有很大的学问。
2、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茶:一般来说,有些病人、孕妇不宜饮茶,即便是平常人,在饮茶方面也要有所选择。因为人群中有性别、年龄、地域、胖瘦、寒热、虚实等不同的体质,有一些人并不宜喝茶。所以,喝茶也要因人而异。
活动反思:
1、活动内容的选择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
2、活动内容是利用幼儿生活中想要探究的问题,生成了科学教育活动。
3、活动过程脉络清晰,衔接较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开始部分提出要求,直接导入;基本部分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用“掂”“捏”“摸”“看”“想”一系列的动作,引导幼儿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结尾部分鼓励幼儿注意观察生活,解决问题。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满足了孩子“玩”的欲望,体现了《纲要》的“学中玩、玩中学”,孩子们在不断探索的同时,发展了综合能力,效果较好。
4、这个活动设计我在一次评级中用过,但由于面对的不是孩子而是评委,结果败北。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温度计》含反思
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生活中,温度计被广泛地运用在人们的生活、劳动和工作中。比如:测量体温、测量气温等,幼儿虽然见过温度计,但对它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缺乏具体的观察、测量温度计的技能。此活动就是让幼儿来了解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并学习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对测量活动有兴趣。
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是现代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在这次的活动中,我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获得有关温度计的粗浅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大班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其用途。
2、帮助幼儿获取温度计指示温度的粗浅知识,初步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及测量、记录的简单技能。
3、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水温计,记录卡,笔。
2、每组提供冷水、热水人手一份。
3、温度计模型,气温计、体温计若干。词卡:温度计、热胀冷缩。
活动流程:
导入活动――观察模型,认读记录温度――幼儿操作,理解“热胀冷缩”――游戏“热胀冷缩”――认识其他温度计――延伸活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认识水温计,并知道它是测量水的温度的。
2、请幼儿仔细观察水温计,说出它的特征:玻璃管子、红柱子、数字。
3、出示温度计模型,认读记录温度。
出示温度计模型,问:“温度计里的红柱子和数字有什么用?”告诉幼儿:红柱子指的数字就是温度,我们可以用“0C”来记录,读作摄氏几度。出示卡片oC。)并且移动模型中的红柱子,指导幼儿记录温度,第一次可由老师记录,接下来可由幼儿上来记录。
二、幼儿操作活动:测量并记录水温。
1、孩子们,你们觉得测量有趣吗?现在桌上有许多的水,请你们去把它的温度测量出来,并记录在小卡片上。
2、在测量前提几个小要求:
(1)温度计是用玻璃制作的,特别容易碎,请小心使用;
(2)碰到困难,请仔细想一想,或与好朋友商量,想出解决的办法。
(3)结束后,请与好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幼儿第一次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孩子碰到的是什么困难?是否想办法解决了困难。
3、幼儿交流。“你是怎么使用温度计的'?怎样观察的?怎样记录的?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三、继续指导幼儿测量热水温度并记录。
1、第二次操作。
2、提问:“刚才我们测量了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发现了什么?”(幼儿交流,温度计中的红柱子的长度会发生变化),是怎么变化的呢?从冷水到热水怎么变?从热水到冷水又会怎么变呢?老师小结:热胀冷缩。
四、游戏:热胀冷缩
“小朋友,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玩个”热胀冷缩“的游戏,好吗?那这个”热胀“怎样来做出来?这个”冷缩“怎么来做?想出来后,师幼一起做游戏两遍。
五、认识其他的温度计;了解其用途。
小朋友,老师这儿有三个小问题,请你们动脑筋告诉我答案。
(1)、有位小朋友生病了,我们怎么知道他是不是发烧了呢?
(2)、我们怎么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几度呢?
(3)、我们怎么知道水的温度呢?
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温度计,并告诉幼儿它们的名字: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天气情况的叫气温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叫水温计。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温度计“(出示卡片”温度计“)。
1、请幼儿比较三种温度计相同的地方。
2、提问:”温度计还有什么作用?你在哪里见过?“请了解后与好朋友或老师来交流。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内容要在幼儿生活经验上,从身边的事入手。本活动以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温度计为载体,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和亲手操作,在和温度计互动的过程中,感知其用途并初步掌握使用温度计、测量机记录的正确方法。老师对教材分析比较透彻,重难点明确,活动中环节也是一目了然。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男女有别》含反思
设计思路
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性别意识和自我意识,但还不能主动关注异性同伴的不同特征,于是我先从观察显而易见的外表开始,再通过讨论、操作、发散思维等,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和异性同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激发了男孩女孩子互相尊重、欣赏的情感,增强了自信心。
活动目标
1、建立性别认同,了解男孩、女孩的不同特征以及相同之处。
2、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性别,欣赏男孩和女孩的不同优秀品质,增强自信心。
活动准备
1、课件
2、声音特效
3、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提问导入主题:
1、教师介绍自己姓名和性别。
2、区分男孩女孩
3、点数男孩女孩人数
二、了解男孩女孩的相同和不同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了解男孩和女孩外表的不同。
(2)引导孩子说出男孩女孩衣着的不同(衣服、鞋子)
小结:对,男孩女孩穿的鞋子也不一样。
(3)生理男孩女孩要上的洗手间是不一样。
小便姿势也是不一样。
(4)社会角色出示幻灯片
让我们再想想,男孩是爸爸妈妈的——女孩呢?
——等小朋友长大了结婚以后,这时候男孩就变成了?
——女孩呢?
结了婚以后会有了自己的小宝宝,那么男孩成了宝宝的?女孩就成了宝宝的.?再后来你的宝宝再有了宝宝,有了自己的孙子以后,男孩会成为——女孩呢——
小结:男孩女孩真的不一样呢。
(5)男孩女孩的喜好幼儿选择玩具男孩放在左边的桌子上,女孩放在右边的桌子上。
小结:先看看男孩喜欢的玩具——再看看女孩喜欢的玩具——,
什么玩具男孩女孩都喜欢?娃娃家、积木、插花、喜羊羊、皮球。
小结:男孩女孩喜欢的玩具不一样,但有的玩具男孩女孩都喜欢
三、欣赏音乐舒缓和强劲音乐,动作表现音乐
讨论:你喜欢那段音乐?你们觉得哪首乐曲更有力量更适合男孩跳舞呢?
四、引导幼儿说说各自的理想,了解男女合作的工作
五、合作舞蹈:
请男孩和女孩合作舞蹈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目标的制定和定位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各个方面提出,全面具体。活动内容也是选自大班孩子生活,是孩子感兴趣的内容,有利于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活动准备能调动幼儿兴趣,给孩子充分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活动中提供的课件和玩具便于幼儿观察操作。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镜子的秘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对镜子的操作活动,使幼儿知道镜子可以照人和物,会反光的现象。
2、引导幼儿萌发探索镜子的兴趣和爱好。
3、体验游戏活动的乐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老师一面大镜子,上面贴猫的图案,幼儿每人一面小镜子。
2、《镜子总动员》多媒体课件。
3、找一个天气晴朗、阳光充足的天气。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了解镜子的特征。
1、每个小朋友一面小镜子,请幼儿自由玩耍。
师:观察你的镜子是什么形状的?
幼:我的镜子是圆圆,好像熊猫的头,呵呵……
幼:我的是方方的,跟我的手帕一样的。
幼:我的镜子是破的,不知道是什么形状。
师:破了那就是不规则的,会划破手的,来,老师给你换一个,老师这个圆镜子给你用。大家可要记住,镜子破了会划破手的,我们可不能玩,知道了吗。
幼:知道了!
师:那镜子摸上去感觉怎么样?
幼:冰冰的。
幼:凉凉的。
幼:镜子是平的,摸上去很滑的。
幼:我一摸,镜子就变模糊了,看脸就看不清楚了。
师:对,镜子是凉凉的,变模糊了是因为镜子上有水气了。那你们知道镜子是用什么做的吗?
幼:我知道是用玻璃做的。
师:只有玻璃吗?看看还有什么?镜子和玻璃一样吗?
幼:不是的,不一样的,玻璃是透明的,镜子是不透明,好像还有一层银子,很亮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呀。是的,玻璃透明的,镜子不透明。但那一层不是银子是水银哟。你们听过水银吗?这可是一个跟银子一样发亮的东西,可神奇着呢,以后你们长大了可以好好去研究一下。
小结:镜子有圆形的、有方形的,摸上去感觉凉凉的、滑滑的,镜子是用玻璃和水银做的。
2、请幼儿说一说玩镜子时发现什么有趣现象。
提问:你是怎么玩镜子的?你发现镜子有什么本领?
幼:我用镜子看自己的脸,看是不是干净,镜子里能看到自己,还能看到许多小朋友呢。
幼:我在太阳底下照镜子,镜子能把光照到墙壁上去。
幼:我用镜子能看到后面有没有人走过来。
师:是呀,镜子的本领可真大呀,我们生活离不开镜子呀。你们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到镜子的。
幼:洗脸的时候用,看看脸有没有洗干净
幼:梳头要照镜子,看看头梳的漂不漂亮。
幼:我妈妈化妆会用镜子呢
师:我们打扮化妆要照镜子。
幼:洗澡也用的,我们家的浴室里有镜子。
幼:汽车上有镜子,可以看到后面有没有车。
师:观察真仔细,是的,汽车上也有镜子,但那个镜子与我们手上的镜子一样吗?
幼:不一样,汽车上的镜子形状好像不是圆的。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你仔细看过吗?
幼:没有,不知道,呵呵……
师:没关系的,你已很聪明了,平时观察很仔细了,回家后你可再仔细看看,好好摸摸,你肯定会发现更多的不同,好吗?
幼:好!
小结:镜子能照出人和物,还能反光,日常生活离不开它。
二、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各种各样的镜子。
1、导语“我们生活中除了照人的平面镜,还有许多镜子,我们一起看一看还有哪些奇妙的镜子”。
2、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知道还有凹透镜和凸透镜,对人们有很大贡献。
【活动反思】
一、《镜子的秘密》这个活动充分诠释了幼儿科学活动的价值与使命,那就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指出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首先,为了“激发探究兴趣”。“真好玩、特有趣z!”是现场参与活动的每个幼儿、每个教师最真切地感受,观摩的教师常常有忍不住想尝试的愿望。
活动开始,老师出示了一张印有一半螺丝刀的图片,并问“这个图片上是什么东西呢?”有的孩子说“像把刀”,有的说“是一根羽毛”……顺着孩子的多样回答,老师又以“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这一问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随后,老师马上以“让我们请镜子来帮忙”抛出了本次活动的核心探索对象“镜子”。当孩子运用一面蓝色镜子照着图片发现“原来那是一把螺丝刀”时的惊讶与喜悦,自然会对“镜子成像”产生浓厚的兴趣。打铁趁热,教师又跟进提问:“透过镜子看,‘半个’变成一个,如果透过镜子看‘1个’,又会变成几个呢?会不会变成3个、4个,或者更多呢?”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有趣”才能激发主动探究的好奇心。活动中,老师步步设疑,层层激趣,有效激发了孩子进一步了解的兴趣。而每一次有趣、奇特的现象,都让幼儿沉浸在浓浓的探究氛围中。我想,这份被激发的兴趣背后,也许会衍生出更多对周围事物、现象,对各种自然、社会问题的好奇、持续与持久的探索,这就是这个活动的价值所在,也是科学活动需要的、追求的核心价值。
其次,为了“体验探究过程”。活动中,老师一个让幼儿开展了三次“实验”:第一次,单面镜子的操作活动,发现单面镜的`成像规律;第二次操作,探索两面镜子不同的成像情况;第三次,进行三面镜子的成像实验,自制简易的万花筒。孩子亲自动手操作、动脑发现,体验着探究的乐趣。
再者,为了“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活动中,幼儿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观察到的“镜子成像”情况;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能看懂图示要求,并能较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察与理解。这些初步的探究能力与学习能力,在活动中得以发展。这种能力的获得也必然有助于促进幼儿后续的学习,以至终身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二、充分反映了教师设计与组织科学活动的智慧
首先,选材的独特。这个活动的内容选自一个儿童科学游戏书。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镜子与彩色纸片小图形这两个元素巧妙融合,以“镜子的秘密”为探究视角,让幼儿在不断地猜测、实践中,发现“1面镜子、2面镜子、3面镜子”不同成像效果,感受和体验玩镜子的意外、惊喜、好奇和挑战。内容和教学具的独特,给教学活动带来了别样的精彩。
其次,精心的设计。具体明晰的目标定位。活动目标引领着整个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和教学生长点的把握”和对大班幼儿学习特点的考虑与能力的培养。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有效的互动。可以给予幼儿更多观察、思考与表达的机会。尤其是“观察图示,表达对图示要求的思考与理解”时,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来说一说“哪里看懂了?哪里没看懂?”,第三张图示的角度需要调整,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理解。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说课稿《溶解的秘密》含反思
导读: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我主张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重点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细致的观察力。
一.设计思路
本活动是五月主题探索活动“水”的一个幼儿生成活动。源自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的好奇。
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我主张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重点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细致的观察力。
二.活动流程和教学方法
首先把活动室布置成实验室,投放大量的实验材料。以幼儿到实验室做实验的'形式展开活动。
尝试1:幼儿自行实验→记录结果并进行比较→交流讨论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倾听幼儿的想法,但并不真正加入实验,旨在培养幼儿的独立操作能力。
得出结论:
1.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
2.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
尝试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幼儿自行实验→交流讨论教师以平行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实验,进行个别辅导。
得出结论:容器内水位升高,投放的物品却不再溶解于水,这种现象叫饱和。
三.活动分析
在活动中,幼儿对颜色鲜艳、常见的实验材料兴趣较浓,使用频繁。同时,幼儿获得多次尝试机会,运用一定的观察操作方法,能将所获取的经验用记录的方法表述。
四.延伸活动
在尝试2中,幼儿发现饱和现象,提出许多解除饱和现象的方法,鼓励幼儿进行尝试,看看是否会解决饱和现象。
教学反思:
采用个别引导和间接指导的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的过程一目了然。这样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模式贯穿其中。通过孩子的猜想,验证,发现溶解的秘密,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风的秘密》
活动设计背景:
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们会面,是孩子们从能来到户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现象。现在正是孩子们探索风的好季节。在幼儿园,会听到孩子们在议论:大风把垃圾吹得到处都是,清洁工人又要重新打扫了;昨天我看见广场有放风筝的,飞的可高了;今天风大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就让孩子围绕”风“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风的秘密“的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风的存在,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萌发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尝试制造风。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请家长配合,和孩子一起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
2、物质准备:风车、扇子、电风扇、吹风机、塑料瓶、塑料玩偶、针筒、视频《风的危害》和《风能的利用》、风的音效、各种植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感受风的存在
1、设置情境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一位特殊的朋友和我们一起活动,请小朋友猜一猜他会是谁呢?打开门欢迎我们的朋友和我们一起活动吧!门外什么也没有,我们的朋友在哪里呢?
2、激发兴趣引出主题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你能猜出我们的朋友是谁吗?
二、尝试制造风探索风产生的原因
1、提问:我们今天请来的是我们的.”风“朋友那风是哪里来的?
(幼儿自由回答)
2、投放各种材料,请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制造风“。
3、交流讨论
(1)你是用什么方法”造“出风来的?(幼儿边回答边演示)
(2)幼儿互相尝试同伴造风的方法,进一步感觉风的形成。(边尝试边思考)
(3)为什么一扇、一捏、一挤、风叶一转动就会有风呢?(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小结:当我们一扇、一捏、一挤压、一开开关风叶转动时,空气就流动了,空气一流动就产生了风
三、风的基本特征请幼儿相互合作,两人互相对着扇风,请幼儿看看、闻闻、摸摸风是什么样的?
小结:风是摸不到、尝不到、闻不到、看不到的一种气体。
四、游戏:大风和小风幼儿分别戴头饰扮演各种植物,听音效用肢体表现小风来时植物怎样动,大风来时植物怎样动。
五、通过短片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观看短片《风的危害》后提问:风对人类有什么危害呢?怎样减小风灾?
2、观看短片《风能的利用》后提问:风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好处?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风能?
六、教师总结,以游戏《风车和风儿共游戏》结束活动风车想请小朋友与风儿一起做游戏,大家快举起你的风车一起欢迎我们的风朋友和我们一起游戏吧。(幼儿随音乐玩)
活动延伸:
请家长带幼儿去户外放风筝或去参观风能发电。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活动,一开始就利用魔术箱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如在活动的对于环节中,把塑料袋变鼓,使幼儿感知到我们的周围有空气,把充满气的气球松口吹到幼儿的头发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知道了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活动就这样把幼儿引入到科学的氛围之中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其次,《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活动中,幼儿通过“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怎样让羽毛飞起来?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拱形的秘密》
活动目标:
1.知道拱形能够承受很大的力,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很大力的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从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实验记录表、蛋壳若干、铅笔、粗吸管、小量杯、长条卡纸、小块积木若干、各种拱形建筑物PPT。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故事,引出课题。
教师结合图片,有表情的讲述故事〈鸡哥哥和鸡妹妹〉,引出课题。
1.教师:小朋友们看,谁来了?(小鸡)原来呀,是鸡哥哥和鸡妹妹,今天鸡哥哥和鸡妹妹为了一件事情争论不休,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发生了什么事情?
附故事:一天,一个蛋壳破了,鸡妹妹从蛋壳里钻了出来,鸡哥哥看见了连忙说:妹妹,妹妹,是我从外面用尖尖的嘴帮你把蛋壳啄破的,是我把你带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妹妹一听摇摇头说:不对,不对,是我自己从里面用尖尖的嘴把蛋壳啄破的,我是靠自己的力量来到这个世界的,两只小鸡争吵不休。
2.提问:小朋友你们赞成鸡哥哥的说法,还是鸡妹妹的说法?幼儿自由回答。(选两名幼儿回答,赞成鸡哥哥的说法,强调它从外面啄破了蛋壳;赞成鸡妹妹的说法,它从里面啄破了蛋壳。)大家有的觉得鸡哥哥说的对,有的觉得鸡妹妹说的对,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鸡啄壳PK赛,投票表决。同意鸡哥哥说法的,请举手?(教师把相应的数字记录到大的记录表上)同意鸡妹妹说法的,请举手?(同上记录)
3.师:小朋友们的意见统一不了,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做个试验,看看这个蛋壳到底是谁啄开的。
二、幼儿动手操作〈小鸡出壳小实验〉。
1.师:完成试验,我们要用到:蛋壳、小量杯(小量杯是来固定蛋壳,让蛋壳不摇晃)、吸管、铅笔(铅笔尖就是小鸡的尖嘴巴)。
出示步骤图,先把蛋壳放在小量杯上,再把吸管箭头向下的一边靠放在蛋壳上,吸管上有一条横线标记,把代表小鸡嘴巴的铅笔尖伸进吸管,到吸管的横线标记处对齐,松手,然后观察看蛋壳有没有被啄破)老师现在出示的是鸡哥哥啄蛋壳的画面,那鸡妹妹啄蛋壳,蛋壳该怎么放呢?(蛋壳倒过来)小朋友实验出结果之后,请你将椅子后面的小红花,投给你觉得对的一方。
到底谁啄的容易破呢?现在就请小朋友去实验一下吧。
2.幼儿实验,并将投票投到相应的表格里。(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提醒,小朋友注意哦,铅笔尖一定要跟吸管的横线标记对齐,不然小鸡的嘴巴用不出力气。)
3.我们一起来看看投票结果,到底是鸡哥哥赢呢?还是鸡妹妹胜利?(鸡妹妹)
4.还有小朋友投票给鸡哥哥,我们一起再来实验一下。(请个别幼儿到前面进行操作,集体验证)现在票都投给了鸡妹妹,所以是鸡妹妹是从蛋壳的里面靠自己的力量啄破蛋壳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的。
三、教师实验,集中探讨。
鸡哥哥不服气了:我也用了同样的力气,为什么我啄不破蛋壳呢?(幼儿自由发言)那我们一起来看看鸡哥哥和鸡妹妹的力气到底用到哪里去了。(看操作视频)(因为力气是看不见的,所以我们用有颜色的水来代表力气。注射器代表小鸡的尖尖嘴,注射器里红颜色的水代表所要用的`力,先试试看鸡妹妹的说法,看看红色的水流在了哪里?(蛋壳里面,力集中在一起)对蛋壳中间,鸡妹妹的力气都用到蛋壳中间了。
再试试鸡哥哥的说法,看看红色的水流到哪里去了?(周围流下去的,力都分散了)鸡哥哥用了这么多力,可是都被蛋壳分散到旁边去了,那你们说鸡哥哥还能啄破蛋壳吗?(不能))看视频后
教师小结:原来,鸡哥哥用的力,被蛋壳分散了,所以鸡哥哥还能啄破蛋壳吗?(不能)蛋壳的这种形状真有趣,它能把力分散,能承受较大的力。在生活中,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拱形。
四、分享交流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1.出示拱形图片,人们根据拱形分散力的原理建造了许多的建筑物,你们知道哪些建筑物是拱形的么?(幼儿自由回答)
2.幼儿观看多媒体,教师提问。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拱形的图片,大家来欣赏一下。
a这是什么?(海洋馆)哪里是拱形的?(玻璃通道)这个拱形承受了哪些力?(水,好多鱼,鲨鱼)
b这是什么?(隧道)隧道的上面有什么?(大山)为什么隧道能够承受的起一座这么大的山?(隧道是拱形的,拱形能够分散力)
c这是一座什么桥?(拱形桥)教师介绍这是我们中国最早的一座拱形桥,它至今约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这座一千五百年的桥有没有坏?为什么?(它是拱形的,拱形有分散力的本领)
五、激励探索,变通思维
1.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建筑师,两两合作,用老师准备的材料搭建一座拱形桥,桥造好之后,会有很多行人和车辆从桥上通过,所以,桥要造的牢固。
2.桥造完了,看看谁的桥承受的力量最大,请你们将篓子里的小积木一个一个的放在桥面上,待桥面变形则停止放积木,看看哪种桥最结实,承受的力最大?
3.为什么同样是拱形桥,可是承受的力却不一样呢?(幼儿回答)为什么都是拱形桥,所承受的积木数量却不一样多呢?让我们想想这个问题,等到下次活动一起探讨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通过动手做小鸡啄壳的实验,初步理解了拱形面能够承受大力的现象,通过学习,也认识了拱形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还是很浓的,在操作中,有的幼儿对怎么啄蛋壳理解的还不是很到位,下次活动需要在交待操作要求时候,重点强调指出。
活动反思:
《找拱形》一课从教学预设到教学过程,突出了活动的趣味性、科学的创新性以及学生亲身经历猜想、验证及主动创造的过程,本课教学过程中有三点达成了预设目标:
一是较好地组织每个学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对科学探究活动、对拱形结构的进一步认识有了提高;
二是科学概念的形成突出了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点,紧密联系了学生学情,并在此基础上对拱形的具象化认识有了更多的感触,通过过程中的小组分工、汇报交流让学生充分感知拱形结构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奇妙运用;
三是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对拱形物体的研究有了切身的印象,在探究、对话中发现了拱形结构在自然界中以及在人类的创造发明中的生动体现,而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学习中也学会了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良好品德。
本节课不仅是让学生知道圆顶形是拱形的组合,还要了解圆顶形、球形的受力特点,它为什么能承受很大的力,和拱形比,它又有什么特点。确实,如果本节课和“力”脱离了就毫无深度可言了。因为有了这些活动的设计,所以学生能很好的感受圆顶形受力的特点。
在本课中存在不足之处:
1、学生回答问题、讨论交流不是很积极,平时要多注重培养。
2、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要适当延长,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
3、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少,这样在课的后半段,以至于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4、上课的语速有点快,以后要多注意。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活动的设计中我还需要考虑的更全面。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蜘蛛网的秘密》
活动目标:
1、认识蜘蛛及蜘蛛的各种本领。
2、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及对周围事物的探究及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关于蜘蛛结网的影像资料
2、蜘蛛网的图片、仿真玩具蜘蛛
3、毛线若干条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蜘蛛及蜘蛛织网的特点,促使幼儿养成对周围事物的探究和观察能力。
活动难点:延伸活动――幼儿用毛线织网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稳定情绪,律动《小蜘蛛》。(这一环节是为了引出主题。)
二、基本部分。
1、观察玩具蜘蛛,提问:你们知道蜘蛛的丝从哪里来的?让幼儿猜想,发表不同的.看法。
(这一环节是引发猜想,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观看一段蜘蛛结网的录像,让幼儿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眼、耳自已寻找答案。
(这一环节是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带着问题自己寻找答案。)
3、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1、蜘蛛的丝是从哪里吐出来的?2、平日里你从哪里看到蜘蛛结的网?3、蜘蛛是怎样捕捉猎物的?
4、蜘蛛是益虫还是害虫?(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这一环节是扩展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结束部分。
分组用毛线学习蜘蛛织网。(把幼儿分成四组,分发毛线,学习蜘蛛织网)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发现、探讨、寻找,让孩子在观察时享受探索的快乐。一节课下来,我个人认为,我设计的这节课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活动中,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因为这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只是个别孩子对这方面的知识欠缺,但是在活动中,他们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参与活动,我个人认为,这节课还是成功的。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连接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
2、懂得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萌发科学兴趣和对发明家的崇敬。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各种拼插积塑、纸张、纸筒、塑料珠、布片、各种有连接的生活用品。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一定的连接经验。
活动过程
1、出示操作材料引入,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请小朋友玩玩连接的游戏,看看你是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各自连接起来的。
2、第一次探索--对需要和不需要辅助材料的连接进行分类
(1)操作探索
师:请小朋友每一种材料都连一连,连的时候可以告诉身边的小朋友,你是怎么连的。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感受需要和不需要借助辅助材料的连接。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操作,感受物体间连接的各种方法。斯咏连接纸筒,他先是将夹子都夹在纸筒上,然后又拿了一个纸筒比划着,比划后他将夹子都拿下来,将两个纸筒靠在一起,用夹子夹住,他就这样一个纸筒一个纸筒连着夹成一串,他说:这是蜈蚣。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环节中的分类打下铺垫。)
(2)经验交流
师:请小朋友来说说,你连接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连接的?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连接经验。
(在这个环节中我有意识地请了连接不同物体的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连接经验,在交流中,幼儿知道了老师提供的纸筒、布片、纸片、珠子本身是不能连接的,需要借助辅助物,而夹子、回形针、别针、彩链等本身是可以连接的。)
(3)对不同的连接现象进行分类
师:我们在操作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物体连接需要辅助物,有的物体连接不需要辅助物,现在我们来分一分。
引导幼儿根据需要辅助物与不需要辅助物的连接现象进行分类。
(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幼儿进行分类,重点鼓励幼儿说说为什么有的物体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幼儿通过操作、观察了解了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物体本身的特征。如果这个活动直接引导幼儿进行分类,效果可能更好,能更直接地增加幼儿的经验,幼儿在分类中能进一步感受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物体特点。)
3、第二次探索--发现不需要辅助物连接处的特征。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伙伴才能用,请小朋友帮帮忙,帮它们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有用的物品。 (1)提出要求
A、连接时要认真观察它们是怎样连接起来,连接处藏着什么秘密。
B、把发现的秘密告诉小朋友和听课的老师。
(2)幼儿操作探索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物体间连接部分的特殊结构。
(这个环节幼儿在操作中对物体连接处的秘密很感兴趣,他们在连接时很认真观察,奕馨小朋友对杯子与杯盖进行连接很感兴趣,旁边的谢诗蕾发现了一个塑料杯中有一个过滤网,奕馨看到了也把过滤网拿过来,她比划了半天,告诉我:”陈老师,这个网不能放在我的这个杯子里。“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杯子比较大,过滤网比较小,会掉下去。“在这个环节中,幼儿有的将笔的各个零部件连接组合起来;有的连接风车;有的连接各种杯子……他们发现了很多连接处的秘密,在连接中,幼儿很高兴地和老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
(3)幼儿分享自己的探索发现。
师:这些东西是怎样连接的?
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探索发现,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
(由于幼儿在上一个环节中的操作探索很认真,所以在本环节中,幼儿的发言很积极,他们能将自己在连接中发现的秘密用连贯的语言告诉大家。)
4、在比对中提升连接的经验
师:小朋友都发现了不同物体连接处的秘密,连接处的秘密一样吗?为什么杯子有的直接盖上去,有的是螺纹的?是不是同样在连接处有螺纹的物体都能连接起来呢?
(1)请个别幼儿对比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了解。
师:请一个小朋友来试试,这个瓶子的瓶盖是哪一个呢?
请一幼儿从一堆瓶盖中找出和瓶子相符的瓶盖。
师:物体的连接是需要通过精密的计算和设计的,而且根据材料和用途的不同,它们的结构也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方便。
(本环节我主要选择用螺纹连接的不同物体让幼儿比较,引导幼儿发现虽然这些物体都是有螺纹的,但是它们并不是都能连接在一起,而是还要通过设计,在大小、螺纹的疏密等方面的考虑,物体才能紧密连接起来。但是,本环节由于考虑到时间关系,我自己操作。如果能让孩子来操作,这样效果会更好。)
(2)比较不同杯子的不同连接的不同便利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有杯盖的杯子,请小朋友看看它们的杯口和杯盖各是怎么连接的。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杯子和杯盖连接处的不同特征。
师:以前为了不让杯盖掉下来,杯子和杯盖是用绳子绑的,而现在人们根据材料的不同将杯口的连接处设计成只要压一压或拧一拧,既牢固又方便。
师小结:今天小朋友通过连一连、看一看,知道了我们人类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明了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小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本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幼儿比较不同杯子的连接变化,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发言十分踊跃。他们在讨论中感受到了不同连接特点杯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的便利。)
5、活动延伸
教师抛出问题:怎样解决剪刀给小朋友带来的潜在的危险性;怎样解决老师笔帽常常在使用后找不到的问题。
教师鼓励幼儿向发明家学习,尝试运用连接的秘密改进我们生活中需要改进的各种物体。
(延伸环节,我给幼儿布置了任务,保持了幼儿探索连接的积极性。)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次活动来源于幼儿园片区联动的教研活动,在设计活动目标时我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回顾本次活动,有几点体会。
一、教学有效性方面
1、选择适宜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连接“是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幼儿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玩具无一不是需要连接的,因此,我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操作材料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各种物体:各种瓶子、杯子、笔、包装盒、玩具等等。幼儿对这些材料的操作很熟悉。虽然这些物品的连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在活动中他们仍操作得兴趣盎然,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2、制定适宜的教学目的,教师做到心中有目标。
《纲要》指出:科学活动内容要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因此,针对”连接“这个活动内容,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三条目的:①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
②懂得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萌发科学兴趣和对发明家的崇敬。
③会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在活动中我能带着目标去引导孩子进行连接操作,如:在第一个环节的探索中,教师的重点是鼓励幼儿将各种物品连连看,从中发现了有的物体的连接是需要辅助物的,有的物体的连接是不需要辅助物的。虽然这个环节的操作比较简单,但重点是让幼儿通过这个环节的比较发现引发幼儿探索不需要辅助物的连接秘密的兴趣。在第二个环节中,幼儿通过连接各种生活中的物体发现物体连接处的各种秘密。在第三个环节中,幼儿有了前两次的探索经验,教师的重点就放在引导幼儿通过比对,进一步感受到虽然连接处的秘密很简单,但是我们人类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体现,有了连接处的小小发明,为我们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幼儿逐渐产生了对科学家的崇敬,愿意向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刻苦钻研发明的精神。 3、有效的指导语,是师幼互动的关键。
每一个环节的开始,教师都要设计好具有承上启下、富于启发性的指导语。幼儿虽然整个活动的环节比较多,但是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指导语的启发下,幼儿的关注点始终在探讨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秘密上,在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下,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家的谈论,说出了自己在探索中发现的连接处的秘密。虽然,后排的幼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但他们也很认真地在倾听同伴的讲述,整个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二、活动中的不足
虽然活动开展得很顺利,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的地方。
1、教师在材料的准备上,考虑还不是很充分,应再多准备一些操作性强的物体,在引导幼儿进行比对时,应该选用一些对比比较明显、需要幼儿反复比较才能连接的物体,这样幼儿的探索会更具主动性。
2、教师在关注幼儿时还是比较关注眼前的幼儿,师幼互动中前排的幼儿做得比较好,由于后排的幼儿比较远,班级常规又要求幼儿要坐在位置上,因此后排个别幼儿的参与更多的是倾听老师与同伴的对话。这个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出现,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寻找有效的方法,使全体幼儿的学习主动性都能调动起来,学习更具自主性。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纸的秘密》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纸的秘密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纸若干,如卡纸、宣纸、绘画纸、皱纹纸、牛皮纸等。多媒体课件、即时贴、每组一盆水。
活动过程:
1、带领幼儿欣赏手工制品,引出活动主题。
今天这里举办了手工作品展,我们一块去看看吧。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它们使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他们虽然都是纸,让我们来找找什么地方不一样?
2、幼儿自由玩纸,引导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引导幼儿摸一摸、吹一吹、撕一撕、听一听,放到眼睛上看一看等方式来发现纸的不同。
3、和幼儿一起做实验,了解纸的特性。(易撕碎、揉皱;怕水、吸水性强;怕火、易燃烧)
4、请幼儿说出生活中那些东西使用纸做成的,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纸。(不要把纸弄湿、不在火旁看书、)
5、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特殊功用的纸。
教师小结:纸在我们生活中用处特别大,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处,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希望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后发明出更多特殊作用的纸。
活动延伸:
启发幼儿利用小篮子里的纸进行手工制作。
在美工区投放各种类型的纸,供幼儿操作,进一步感受纸的特性。
请家长为幼儿讲解纸的用途。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熟悉的事物入手,幼儿在摸一摸、吹一吹、撕一撕、听一听、做实验等过程,使幼儿发现了质的特性。活动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幼儿的主动探索表现得非常明显。幼儿明白纸的用途非常广泛,接下来让幼儿看录像,激发了幼儿对科学家的崇敬,活动目标完成的很好。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动物家族》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让幼儿进一步掌握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并理解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概念。
2、发展幼儿的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游戏磁带;
2、各种动物卡片、挂饰若干;
3、动物的家背景图4张。
三、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根据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并理解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概念。
四、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以幼儿喜爱的动画形象狮王辛巴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评:以幼儿喜欢的动画形象引题,易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题话语简短,目的性强,为幼儿进入后面的活动做了铺垫)
2、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特征尝试分类。
①师:小朋友,如果你是辛巴你会怎样给动物分类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尝试分类。
②幼儿分组操作图片,尝试给动物分类。
③各组幼儿相互交流分类的理由,教师引导幼儿比较家禽、飞禽、家畜、野兽的异同。(评:需求和兴趣是使认知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引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分类,则给幼儿一个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机会;让幼儿分组操作让幼儿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
3、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总结概括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并形成概念。(评:在幼儿自由探索的基础上,再次让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让幼儿对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有个清晰的认识,进行概念上的提升。)
4、幼儿操作动物图片,进行分类调整。(评:幼儿的认知特点是:听过就忘记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理解了,在幼儿形成了对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幼儿再次进行分类,加深了幼儿对概念的理解。)
5、引导幼儿根据已往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丰富幼儿与家禽、家畜、飞禽和野兽有关的知识,并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①师:除了这些动物,小朋友还认识哪些动物,它们属于哪一类?
②师: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该如何对待动物?(评:人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在这一环节,通过幼儿间的相互交流和教师的适时点拨,让幼儿明白,在这世上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如果我们再不爱护它,就会失去它们。激发了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6、游戏:动物找家玩法:设置游戏场景。第一遍游戏:一名幼儿扮演猎人,其他幼儿挂胸饰扮演各种动物,音乐响起,幼儿随着音乐做相应动物的模仿动作,猎人来时,”动物“赶紧跑回自己的家。第二遍游戏:幼儿互换胸饰,增设骆驼、鳄鱼、蝙蝠等幼儿难以归类的动物,增加游戏难度。(评:教师以游戏身份介入游戏中,既便于观察幼儿,又拉近了与幼儿的距离。在游戏中幼儿又进一步巩固了对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认识。另外,在第二遍游戏中,教师又增加了骆驼、鳄鱼、蝙蝠等难以归类的动物,再一次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7、知识扩展观看《动物世界》多媒体课件,丰富幼儿有关动物的知识,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动物奥秘的欲望。
8、结束活动:教师小结,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评: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让幼儿了解到这个世界无奇不有,动物世界如此奇妙,多媒体课件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让人感觉活动虽然结束了,可意犹存。)
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特别感兴趣。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但是活动过程中,课件上出现的动物种类有限,有些动物只能借助于图片让幼儿认识、观察,因此教师在幼儿对动物认识经验的把握不够准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环节中对幼儿思维锻炼的效果。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兑换游戏》含反思
活动目标:
感知元、角、分,了解不同面值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分类表,铅笔,硬纸板。
2、准备学习包《科学、人民币》
活动过程:
1、将学习包《人民币》中的钱剪小来,粘在准备好的硬纸板上,并按照面值分类。
2、幼儿三人一组,其中俩人各拿一张分类表,”第三人开银行,将钱币摆在桌子中间。
3、幼儿轮流掷色子,按色子的点数拿钱币。
4、知道幼儿向银行兑换钱币,如5个1元换1个5元。
5、准备教室中的小东西,给每件小东西标上价钱,请每名幼儿拿出10元钱币卡,进行买卖游戏。
活动反思:
钱币虽然不是幼儿每天要接触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设计这样的活动,能有计划地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不断丰富经验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原活动的设计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一,活动形式的设计以个别演示、集体讨论、自己记录的方式,游戏性不强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操作活动以个人书面的形式,教师不能快速有效给予帮助,也将影响教学效果。原因二,探索钱币的不同兑换策略,限定兑换7元钱,过于死板,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以数字、符号等方式记录策略,增加了幼儿的思维难度,也没有考虑幼儿间个体的差异性。
本次活动设计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框架;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为原则;以提升幼儿自身能力为大目标。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活动的第一环节,保留了原活动中较好的提问,提示幼儿关注1、2、5这几个数字在钱币中的重要用途。活动的第二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学具的提供保证了幼儿个体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独立摆弄操作及尝试。同组不同色的材料要求,方便幼儿的观察和相互启发。幼儿操作材料数量的设定,包揽了10以内所有面值钱币的不同组合。三个层次的安排,提示了教师教学难点的突破步骤,以及阶段目标的把握。活动的第三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和运用,目的不在于用的多用的好,而在于大胆得用,合作的好。教师的指导应结合幼儿个体的差异,游戏中突出的问题。指导提示是不出基本问题情况下的提升要求,实施者应灵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