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8篇自然教案-2、1植物对水的吸收和散失2课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章 植物的营养
第一节 植物对水的吸收和散失教材分析
植物的营养离不开根吸收来的水分。本节教材先由实验引入,提出植物生活需要水,吸收水分的器官是根,具体吸水区域是根尖的根毛区。再用实验引出根毛细胞吸水的原理。从宏观到微观,由现象到本质,一步步地介绍了植物吸水的知识。接着又介绍了吸收来的大部分水的去向(蒸腾作用)及其意义,最后理论联系实际,简单介绍合理灌溉的重要性。
本节的重要知识都是由实验引出的,所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设计的科学性,效果的显著性是讲好本节内容的重要前提。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本节内容可与实验6结合起来授课,分2课时,第一课时内容为:植物要从外界吸水;根尖的结构(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第二课时内容为:细胞吸水和外界浓度大小的关系(学生实验为主);蒸腾作用;合理灌溉。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仪器,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教师适当引导;同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计实验,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进行科学研究。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了解根尖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及功能。
㈡技能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根尖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巩固学生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㈢情感目标
通过对根尖各部分结构和功能的讲解,使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根尖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
三、教学准备
根尖结构挂图或幻灯片、长有根毛的小麦幼苗、一盆已轻度萎蔫植物;每组准备放大镜、显微镜、小麦根尖结构纵切片。
四、教学过程()
㈠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出示一盆已轻度萎蔫植物,并结合植物在夏天傍晚的现象,提出以下问题:
1.植物为什么会出现萎蔫现象?
2 .如何消除萎蔫现象,使植物正常生长?
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吸水器官是根。教师可进一步提出,根尖与吸水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要了解根尖结构特点的好奇心。
㈡观察
1.观察根尖外形。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长有根毛的小麦幼苗,先用肉眼观察根尖,然后再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根尖的颜色和形态。学生通过实验后,自己总结,教师适当引导。
用放大镜可看到根尖最前端处颜色发黄,叫根冠;另有一部分根尖区域上长有“毛毛”,叫根毛,此区域叫根毛区;在根毛区以下,根冠以上的部位,叫伸长区;根冠与伸长区间,还有一小部分,叫分生区。
2.观察根尖四部分呢的细胞结构特点,教师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小麦根尖结构、大小等特点。
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最顶端处,细胞体积较大,排列不整齐;再往上细胞体积较小;最后一部分表皮细胞往外突出,形成根毛,中间有一些细胞核、细胞质消失,上下连接,形成中空的导管。
㈢深化
根据学生观察到的四部分细胞结构特点,教师可结合挂图或幻灯片,引导学生把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
根冠细胞象一顶帽子似的,套在最前端,具有保护根尖的作用,当根冠的外层细胞被土粒磨损,在生长点附近的根冠细胞能分裂出新细胞,补充磨损的细胞;生长点细胞分裂能力很强,使根尖细胞不断增多;伸长区细胞生长很快,使根不断向土壤深处伸长,能吸收水;根毛区表皮细胞突起形成根毛,使表皮细胞吸收水的面积大大增加,吸收来的水分透过层层细胞,进入导管,再往上运输到各部位。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提出问题:根尖的四部分结构,哪一部分与水的吸收关系最密切?为什么?
㈣扩展
由于根尖的根毛区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区域,因此,在移栽植物的时候,尽量带土移栽。
㈤教师小结
五、板书设计
根尖的结构 分生区
细胞分裂能力强
伸长区
也能吸收水
根毛区
吸收水的主要部位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⑴根尖可分为 、 、 、 四部分,植物吸收水分主要在 区。
⑵根尖具有分生能力的部位是 ,此区域的细胞特点是___ __ 。
⑶根的'长度能不断增加,与其有关的因素是( )
(A)伸长区细胞不断伸长 (B)根毛区细胞的不断增加
(C)分生区细胞的不断分裂 (D)A、C两项都是
⑷带土移栽植物幼苗,有利于( )
(A)固定植物的幼苗 (B)抑制根的呼吸作用
(C)保护幼根和根毛 (D)促进根的呼吸作用
⑸以下关于根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毛分布在根尖的根毛区
(B)根毛是根毛区表皮细胞的细长突起
(C)根毛增大了根毛区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D)根毛是与根毛区表皮细胞不同的细胞
2.课后作业
⑹过去的农民插秧(指水稻幼苗)时,先要把秧从田里拔出来,并洗净根上的泥土,再插到大田里。这样插下去的禾苗要经过几天的萎蔫后才会返青。目前,大力推广软盘育秧,带营养土抛秧技术。这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大大缩短了禾苗的返青时间。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说明:
①“拔苗”、“洗净”的过程易损伤 ,“禾苗萎蔫”是因为根 功能降低引起的。“返青”表明 。
②带营养土抛秧移栽,禾苗返青时间极短,是因为这种移栽方式基本上保护了 免受伤害。
⑺画一幅细胞根尖模式图,要求各区域的细胞特点明显。
3.参考答案
⑴根冠 生长点 伸长区 根毛区 根 ⑵分生区 细胞很小,排列紧密,分裂能力强,不断产生新细胞 ⑶D ⑷C ⑸D ⑹①幼根和根毛 吸收水的 已长出了新的幼根和根毛 ②幼根和根毛 ⑺略
4.简要分析
⑶生长点使细胞数目增加,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从而根尖不断伸长并向土壤深处伸展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1.通过细胞吸水的实验。
2.理解细胞吸水的原理和根对水分的吸收。
3.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
4.介绍合理灌溉。
㈡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㈢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生物科学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吸水的原理。
2.教学难点:用细胞吸水原理解释根对水分的吸收。
三、教学准备
萝卜(一半学生每两人一组,每组两个一样大小的萝卜)、轻度萎蔫的白菜(另一半学生每两人一组,每组一株白菜)、浓盐水、清水(每组各一杯)、吸水纸、小刀、天平、一盆幼嫩的植株、塑料袋、绳。
四、教学过程()
㈠植物细胞怎样吸水
1.问题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根毛区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区域,那么,植物根毛为什么能吸水呢?
2.分组实验
实验1(一半学生两人一组):取一株轻度萎蔫的白菜,把叶柄切块,混匀,称取质量相等的两份。一份放入清水中。另一份放入浓盐水中。约过20分钟后,将它们取出,用吸水纸吸干外面的水,再称质量。
实验2(一半学生两人一组):取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相同的洞,一个洞里装盐水,另一个洞里装清水,使水面高度相等。过一段时间后,比较洞中水的多少。
3.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1结果:放在清水中的一份质量增加,放在盐水中的一份质量减少,
实验2结果:装盐水的洞里,水增多了,装清水的洞里,水减少了。
分析:质量变化,是由于细胞吸水或失水,而吸水或失水与外界水溶液浓度有关。当外界溶液浓度比细胞液浓度大时,细胞失水,反之,细胞吸水。
4.原理应用
根毛细胞中有大液泡,当土壤溶液低于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的根就能从土壤中吸水。
日常生活中,咸咸菜就是由于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一次施肥太浓,植物会萎蔫,甚至死亡。
㈡蒸腾
1.问题导入。植物吸收来的水都留在体内吗?
2.演示实验
用透明塑料袋包住植物的幼嫩茎叶,放在阳光下,约二十分钟后拿入教室,观察结果。
现象:塑料袋上有许多小水珠。
结论:植物不断向大气散发水分,是吸收来的水的99%。
3.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概念:植物叶(主要是叶)向大气散发水蒸气的现象。
意义:⑴降低叶表面的温度;⑵引导水和无机盐从根上升到叶;⑶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㈢合理灌溉
浇水要适量;每次浇时需浇透;不同植物不同生长时期需水量不同。
㈣小结
当根毛细胞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植物通过根尖的根毛区不停从土壤中吸水。吸收来的水份99%用于蒸腾作用,从而降低叶片面的温度,还使水分和无机盐能不断上升到叶。也可与上节内容连起来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植物对水的吸收和散失
细胞吸
水原理
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液浓度 细胞吸水
给水和无机盐往上输送提供动力
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重要组成部分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⑴有人将萝卜条泡在盐水里,发现变软了,原因是( )
(A)萝卜细胞从外界吸收水分
(B)萝卜细胞液中的水分渗入盐水里
(C)盐水进入萝卜细胞的液泡中
(D)萝卜细胞液进入盐水中
⑵将两个大小相同的去皮新鲜马铃薯条甲和乙,分别放在30%蔗糖溶液和清水里,过一段时间,出现的现象分别是甲__ ___,乙__ ___。
⑶没能经过改良的盐碱地是不宜种植农作物的,其主要原因是( )
(A)盐碱地含盐分高,植物需水量大
(B)盐碱地水分缺乏,造成干旱
(C)盐碱地植物土壤溶液浓度高于根毛细胞液浓度,使细胞失水
(D)盐碱地蒸腾量大,植物萎蔫死亡
⑷糖拌番茄时,盘里出现的许多水主要来自( )
(A)果皮细胞质 (B)细胞核
(C)细胞壁 (D)细胞液
⑸关于蒸腾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吸收来的水大约99%是蒸腾散失掉的
(B)蒸腾可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C)蒸腾作用是发生在植物体内的化学变化
(D)蒸腾可降低叶表面的温度
2.课后作业
⑹举出4个日常生活中与细胞吸水或失水有关的例子
⑺家庭小实验:两只相同的杯子里分别倒入等量浓度的蔗糖水和清水,在两个相同大小的胡萝卜中插入同样大小的玻璃管。然后把两个胡萝卜分别放入两杯子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玻璃管内液面的高低。
3.参考答案
⑴B ⑵甲萎缩,乙硬挺 ⑶C ⑷D ⑸C ⑹略 ⑺略
4.简要分析
⑴由于盐水浓度大于萝卜细胞细胞液浓度,因而细胞失水,导致萝卜变软。
⑵由于蔗糖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马铃薯萎缩,反之,则吸水变硬挺。
⑶盐碱地土壤溶液浓度高,导致植物细胞失水而死亡。
⑷糖拌番茄,使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番茄细胞液浓度,导致细胞液中的水分散失。
⑸蒸腾是一种物理变化,在变化时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是水的状态在变。
2、1植物对水的吸收和散失(2课时)
第二章 植物的营养第一节 植物对水的吸收和散失教材分析
植物的营养离不开根吸收来的水分。本节教材先由实验引入,提出植物生活需要水,吸收水分的器官是根,具体吸水区域是根尖的根毛区。再用实验引出根毛细胞吸水的原理。从宏观到微观,由现象到本质,一步步地介绍了植物吸水的知识。接着又介绍了吸收来的大部分水的去向(蒸腾作用)及其意义,最后理论联系实际,简单介绍合理灌溉的重要性。
本节的重要知识都是由实验引出的,所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设计的科学性,效果的显著性是讲好本节内容的重要前提。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本节内容可与实验6结合起来授课,分2课时,第一课时内容为:植物要从外界吸水;根尖的结构(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第二课时内容为:细胞吸水和外界浓度大小的关系(学生实验为主);蒸腾作用;合理灌溉。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仪器,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教师适当引导;同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计实验,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进行科学研究。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了解根尖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及功能。
㈡技能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根尖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巩固学生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㈢情感目标
通过对根尖各部分结构和功能的讲解,使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根尖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
三、教学准备
根尖结构挂图或幻灯片、长有根毛的小麦幼苗、一盆已轻度萎蔫植物;每组准备放大镜、显微镜、小麦根尖结构纵切片。
四、教学过程()
㈠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出示一盆已轻度萎蔫植物,并结合植物在夏天傍晚的现象,提出以下问题:
1.植物为什么会出现萎蔫现象?
2 .如何消除萎蔫现象,使植物正常生长?
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吸水器官是根。教师可进一步提出,根尖与吸水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要了解根尖结构特点的好奇心。
㈡观察
1.观察根尖外形。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长有根毛的小麦幼苗,先用肉眼观察根尖,然后再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根尖的颜色和形态。学生通过实验后,自己总结,教师适当引导。
用放大镜可看到根尖最前端处颜色发黄,叫根冠;另有一部分根尖区域上长有“毛毛”,叫根毛,此区域叫根毛区;在根毛区以下,根冠以上的部位,叫伸长区;根冠与伸长区间,还有一小部分,叫分生区。
2.观察根尖四部分呢的细胞结构特点,教师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小麦根尖结构、大小等特点。
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最顶端处,细胞体积较大,排列不整齐;再往上细胞体积较小;最后一部分表皮细胞往外突出,形成根毛,中间有一些细胞核、细胞质消失,上下连接,形成中空的导管。
㈢深化
根据学生观察到的四部分细胞结构特点,教师可结合挂图或幻灯片,引导学生把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
根冠细胞象一顶帽子似的,套在最前端,具有保护根尖的作用,当根冠的外层细胞被土粒磨损,在生长点附近的根冠细胞能分裂出新细胞,补充磨损的细胞;生长点细胞分裂能力很强,使根尖细胞不断增多;伸长区细胞生长很快,使根不断向土壤深处伸长,能吸收水;根毛区表皮细胞突起形成根毛,使表皮细胞吸收水的面积大大增加,吸收来的水分透过层层细胞,进入导管,再往上运输到各部位。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提出问题:根尖的四部分结构,哪一部分与水的吸收关系最密切?为什么?
㈣扩展
由于根尖的根毛区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区域,因此,在移栽植物的时候,尽量带土移栽。
㈤教师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散失
根尖的结构 分生区
细胞分裂能力强
伸长区
也能吸收水
根毛区
吸收水的`主要部位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⑴根尖可分为 、 、 、 四部分,植物吸收水分主要在 区。
⑵根尖具有分生能力的部位是 ,此区域的细胞特点是___ __ 。
⑶根的长度能不断增加,与其有关的因素是( )
(A)伸长区细胞不断伸长 (B)根毛区细胞的不断增加
(C)分生区细胞的不断分裂 (D)A、C两项都是
⑷带土移栽植物幼苗,有利于( )
(A)固定植物的幼苗 (B)抑制根的呼吸作用
(C)保护幼根和根毛 (D)促进根的呼吸作用
⑸以下关于根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毛分布在根尖的根毛区
(B)根毛是根毛区表皮细胞的细长突起
(C)根毛增大了根毛区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D)根毛是与根毛区表皮细胞不同的细胞
2.课后作业
⑹过去的农民插秧(指水稻幼苗)时,先要把秧从田里拔出来,并洗净根上的泥土,再插到大田里。这样插下去的禾苗要经过几天的萎蔫后才会返青。目前,大力推广软盘育秧,带营养土抛秧技术。这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大大缩短了禾苗的返青时间。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说明:
①“拔苗”、“洗净”的过程易损伤 ,“禾苗萎蔫”是因为根 功能降低引起的。“返青”表明 。
②带营养土抛秧移栽,禾苗返青时间极短,是因为这种移栽方式基本上保护了 免受伤害。
⑺画一幅细胞根尖模式图,要求各区域的细胞特点明显。
3.参考答案
⑴根冠 生长点 伸长区 根毛区 根 ⑵分生区 细胞很小,排列紧密,分裂能力强,不断产生新细胞 ⑶D ⑷C ⑸D ⑹①幼根和根毛 吸收水的 已长出了新的幼根和根毛 ②幼根和根毛 ⑺略
4.简要分析
⑶生长点使细胞数目增加,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从而根尖不断伸长并向土壤深处伸展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1.通过细胞吸水的实验。
2.理解细胞吸水的原理和根对水分的吸收。
3.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
4.介绍合理灌溉。
㈡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㈢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生物科学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吸水的原理。
2.教学难点:用细胞吸水原理解释根对水分的吸收。
三、教学准备
萝卜(一半学生每两人一组,每组两个一样大小的萝卜)、轻度萎蔫的白菜(另一半学生每两人一组,每组一株白菜)、浓盐水、清水(每组各一杯)、吸水纸、小刀、天平、一盆幼嫩的植株、塑料袋、绳。
四、教学过程()
㈠植物细胞怎样吸水
1.问题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根毛区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区域,那么,植物根毛为什么能吸水呢?
2.分组实验
实验1(一半学生两人一组):取一株轻度萎蔫的白菜,把叶柄切块,混匀,称取质量相等的两份。一份放入清水中。另一份放入浓盐水中。约过20分钟后,将它们取出,用吸水纸吸干外面的水,再称质量。
实验2(一半学生两人一组):取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相同的洞,一个洞里装盐水,另一个洞里装清水,使水面高度相等。过一段时间后,比较洞中水的多少。
3.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1结果:放在清水中的一份质量增加,放在盐水中的一份质量减少,
实验2结果:装盐水的洞里,水增多了,装清水的洞里,水减少了。
分析:质量变化,是由于细胞吸水或失水,而吸水或失水与外界水溶液浓度有关。当外界溶液浓度比细胞液浓度大时,细胞失水,反之,细胞吸水。
4.原理应用
根毛细胞中有大液泡,当土壤溶液低于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的根就能从土壤中吸水。
日常生活中,咸咸菜就是由于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一次施肥太浓,植物会萎蔫,甚至死亡。
㈡蒸腾
1.问题导入。植物吸收来的水都留在体内吗?
2.演示实验
用透明塑料袋包住植物的幼嫩茎叶,放在阳光下,约二十分钟后拿入教室,观察结果。
现象:塑料袋上有许多小水珠。
结论:植物不断向大气散发水分,是吸收来的水的99%。
3.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概念:植物叶(主要是叶)向大气散发水蒸气的现象。
意义:⑴降低叶表面的温度;⑵引导水和无机盐从根上升到叶;⑶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㈢合理灌溉
浇水要适量;每次浇时需浇透;不同植物不同生长时期需水量不同。
㈣小结
当根毛细胞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植物通过根尖的根毛区不停从土壤中吸水。吸收来的水份99%用于蒸腾作用,从而降低叶片面的温度,还使水分和无机盐能不断上升到叶。也可与上节内容连起来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植物对水的吸收和散失
细胞吸
水原理
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液浓度 细胞吸水
给水和无机盐往上输送提供动力
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重要组成部分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⑴有人将萝卜条泡在盐水里,发现变软了,原因是( )
(A)萝卜细胞从外界吸收水分
(B)萝卜细胞液中的水分渗入盐水里
(C)盐水进入萝卜细胞的液泡中
(D)萝卜细胞液进入盐水中
⑵将两个大小相同的去皮新鲜马铃薯条甲和乙,分别放在30%蔗糖溶液和清水里,过一段时间,出现的现象分别是甲__ ___,乙__ ___。
⑶没能经过改良的盐碱地是不宜种植农作物的,其主要原因是( )
(A)盐碱地含盐分高,植物需水量大
(B)盐碱地水分缺乏,造成干旱
(C)盐碱地植物土壤溶液浓度高于根毛细胞液浓度,使细胞失水
(D)盐碱地蒸腾量大,植物萎蔫死亡
⑷糖拌番茄时,盘里出现的许多水主要来自( )
(A)果皮细胞质 (B)细胞核
(C)细胞壁 (D)细胞液
⑸关于蒸腾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吸收来的水大约99%是蒸腾散失掉的
(B)蒸腾可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C)蒸腾作用是发生在植物体内的化学变化
(D)蒸腾可降低叶表面的温度
2.课后作业
⑹举出4个日常生活中与细胞吸水或失水有关的例子
⑺家庭小实验:两只相同的杯子里分别倒入等量浓度的蔗糖水和清水,在两个相同大小的胡萝卜中插入同样大小的玻璃管。然后把两个胡萝卜分别放入两杯子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玻璃管内液面的高低。
3.参考答案
⑴B ⑵甲萎缩,乙硬挺 ⑶C ⑷D ⑸C ⑹略 ⑺略
4.简要分析
⑴由于盐水浓度大于萝卜细胞细胞液浓度,因而细胞失水,导致萝卜变软。
⑵由于蔗糖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马铃薯萎缩,反之,则吸水变硬挺。
⑶盐碱地土壤溶液浓度高,导致植物细胞失水而死亡。
⑷糖拌番茄,使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番茄细胞液浓度,导致细胞液中的水分散失。
⑸蒸腾是一种物理变化,在变化时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是水的状态在变。
植物的营养离不开根吸收来的水分。本节教材先由实验引入,提出植物生活需要水,吸收水分的器官是根,具体吸水区域是根尖的根毛区。再用实验引出根毛细胞吸水的原理。从宏观到微观,由现象到本质,一步步地介绍了植物吸水的知识。接着又介绍了吸收来的大部分水的去向(蒸腾作用)及其意义,最后理论联系实际,简单介绍合理灌溉的重要性。
本节的重要知识都是由实验引出的,所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设计的科学性,效果的显著性是讲好本节内容的重要前提。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本节内容可与实验6结合起来授课,分2课时,第一课时内容为:植物要从外界吸水;根尖的结构(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第二课时内容为:细胞吸水和外界浓度大小的关系(学生实验为主);蒸腾作用;合理灌溉。
教学过程 中要充分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仪器,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教师适当引导;同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计实验,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进行科学研究。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了解根尖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及功能。
㈡技能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根尖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巩固学生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㈢情感目标
通过对根尖各部分结构和功能的讲解,使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根尖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 :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
三、教学准备
根尖结构挂图或幻灯片、长有根毛的小麦幼苗、一盆已轻度萎蔫植物;每组准备放大镜、显微镜、小麦根尖结构纵切片。
四、教学过程
㈠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出示一盆已轻度萎蔫植物,并结合植物在夏天傍晚的现象,提出以下问题:
1.植物为什么会出现萎蔫现象?
2 .如何消除萎蔫现象,使植物正常生长?
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吸水器官是根。教师可进一步提出,根尖与吸水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要了解根尖结构特点的好奇心。
㈡观察
1.观察根尖外形。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长有根毛的小麦幼苗,先用肉眼观察根尖,然后再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根尖的颜色和形态。学生通过实验后,自己总结,教师适当引导。
用放大镜可看到根尖最前端处颜色发黄,叫根冠;另有一部分根尖区域上长有“毛毛”,叫根毛,此区域叫根毛区;在根毛区以下,根冠以上的部位,叫伸长区;根冠与伸长区间,还有一小部分,叫分生区。
2.观察根尖四部分呢的细胞结构特点,教师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小麦根尖结构、大小等特点。
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最顶端处,细胞体积较大,排列不整齐;再往上细胞体积较小;最后一部分表皮细胞往外突出,形成根毛,中间有一些细胞核、细胞质消失,上下连接,形成中空的导管。
㈢深化
根据学生观察到的四部分细胞结构特点,教师可结合挂图或幻灯片,引导学生把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
根冠细胞象一顶帽子似的,套在最前端,具有保护根尖的作用,当根冠的外层细胞被土粒磨损,在生长点附近的根冠细胞能分裂出新细胞,补充磨损的细胞;生长点细胞分裂能力很强,使根尖细胞不断增多;伸长区细胞生长很快,使根不断向土壤深处伸长,能吸收水;根毛区表皮细胞突起形成根毛,使表皮细胞吸收水的面积大大增加,吸收来的水分透过层层细胞,进入导管,再往上运输到各部位。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提出问题:根尖的四部分结构,哪一部分与水的吸收关系最密切?为什么?
㈣扩展
由于根尖的根毛区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区域,因此,在移栽植物的时候,尽量带土移栽。
㈤教师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散失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尖顶端,细胞较大,排列不整齐
根冠 保护作用
被根冠包围,细胞小,壁薄,核大
根尖的结构 分生区
细胞分裂能力强
和功能 分生区上部,细胞迅速伸长
伸长区
也能吸收水
伸长区上部,表皮细胞外突,形成根毛
根毛区
吸收水的主要部位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⑴根尖可分为 、 、 、 四部分,植物吸收水分主要在 区。
⑵根尖具有分生能力的部位是 ,此区域的细胞特点是___ __ 。
⑶根的长度能不断增加,与其有关的因素是( )
(A)伸长区细胞不断伸长 (B)根毛区细胞的不断增加
(C)分生区细胞的不断分裂 (D)A、C两项都是
⑷带土移栽植物幼苗,有利于( )
(A)固定植物的幼苗 (B)抑制根的呼吸作用
(C)保护幼根和根毛 (D)促进根的呼吸作用
⑸以下关于根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毛分布在根尖的根毛区
(B)根毛是根毛区表皮细胞的细长突起
(C)根毛增大了根毛区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D)根毛是与根毛区表皮细胞不同的细胞
2.课后作业
⑹过去的农民插秧(指水稻幼苗)时,先要把秧从田里拔出来,并洗净根上的泥土,再插到大田里。这样插下去的禾苗要经过几天的萎蔫后才会返青。目前,大力推广软盘育秧,带营养土抛秧技术。这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大大缩短了禾苗的返青时间。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说明:
①“拔苗”、“洗净”的过程易损伤 ,“禾苗萎蔫”是因为根 功能降低引起的。“返青”表明 。
②带营养土抛秧移栽,禾苗返青时间极短,是因为这种移栽方式基本上保护了 免受伤害。
⑺画一幅细胞根尖模式图,要求各区域的细胞特点明显。
3.参考答案
⑴根冠 生长点 伸长区 根毛区 根 ⑵分生区 细胞很小,排列紧密,分裂能力强,不断产生新细胞 ⑶D ⑷C ⑸D ⑹①幼根和根毛 吸收水的 已长出了新的幼根和根毛 ②幼根和根毛 ⑺略
4.简要分析
⑶生长点使细胞数目增加,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从而根尖不断伸长并向土壤深处伸展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1.通过细胞吸水的实验。 2.理解细胞吸水的原理和根对水分的吸收。 3.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 4.介绍合理灌溉。 ㈡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㈢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生物科学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吸水的原理。 2.教学难点 :用细胞吸水原理解释根对水分的吸收。 三、教学准备 萝卜(一半学生每两人一组,每组两个一样大小的萝卜)、轻度萎蔫的白菜(另一半学生每两人一组,每组一株白菜)、浓盐水、清水(每组各一杯)、吸水纸、小刀、天平、一盆幼嫩的植株、塑料袋、绳。 四、教学过程 ㈠植物细胞怎样吸水 1.问题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根毛区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区域,那么,植物根毛为什么能吸水呢? 2.分组实验 实验1(一半学生两人一组):取一株轻度萎蔫的白菜,把叶柄切块,混匀,称取质量相等的两份。一份放入清水中。另一份放入浓盐水中。约过20分钟后,将它们取出,用吸水纸吸干外面的水,再称质量。 实验2(一半学生两人一组):取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相同的洞,一个洞里装盐水,另一个洞里装清水,使水面高度相等。过一段时间后,比较洞中水的多少。 3.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1结果:放在清水中的一份质量增加,放在盐水中的一份质量减少, 实验2结果:装盐水的洞里,水增多了,装清水的洞里,水减少了。 分析:质量变化,是由于细胞吸水或失水,而吸水或失水与外界水溶液浓度有关。当外界溶液浓度比细胞液浓度大时,细胞失水,反之,细胞吸水。 4.原理应用 根毛细胞中有大液泡,当土壤溶液低于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的根就能从土壤中吸水。 日常生活中,咸咸菜就是由于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一次施肥太浓,植物会萎蔫,甚至死亡。 ㈡蒸腾 1.问题导入 。植物吸收来的水都留在体内吗? 2.演示实验 用透明塑料袋包住植物的幼嫩茎叶,放在阳光下,约二十分钟后拿入教室,观察结果。 现象:塑料袋上有许多小水珠。 结论:植物不断向大气散发水分,是吸收来的水的99%。 3.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概念:植物叶(主要是叶)向大气散发水蒸气的现象。 意义:⑴降低叶表面的温度;⑵引导水和无机盐从根上升到叶;⑶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㈢合理灌溉 浇水要适量;每次浇时需浇透;不同植物不同生长时期需水量不同。 ㈣小结 当根毛细胞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植物通过根尖的根毛区不停从土壤中吸水。吸收来的水份99%用于蒸腾作用,从而降低叶片面的温度,还使水分和无机盐能不断上升到叶。也可与上节内容连起来小结。 五、板书设计 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液浓度 细胞失水 细胞吸 水原理 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液浓度 细胞吸水 蒸腾 概念:植物体向大气散发水蒸气的现象 意义:降低叶表面温度 给水和无机盐往上输送提供动力 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重要组成部分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⑴有人将萝卜条泡在盐水里,发现变软了,原因是( ) (A)萝卜细胞从外界吸收水分 (B)萝卜细胞液中的水分渗入盐水里 (C)盐水进入萝卜细胞的液泡中 (D)萝卜细胞液进入盐水中 ⑵将两个大小相同的去皮新鲜马铃薯条甲和乙,分别放在30%蔗糖溶液和清水里,过一段时间,出现的现象分别是甲__ ___,乙__ ___。 ⑶没能经过改良的盐碱地是不宜种植农作物的,其主要原因是( ) (A)盐碱地含盐分高,植物需水量大 (B)盐碱地水分缺乏,造成干旱 (C)盐碱地植物土壤溶液浓度高于根毛细胞液浓度,使细胞失水 (D)盐碱地蒸腾量大,植物萎蔫死亡 ⑷糖拌番茄时,盘里出现的许多水主要来自( ) (A)果皮细胞质 (B)细胞核 (C)细胞壁 (D)细胞液 ⑸关于蒸腾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吸收来的水大约99%是蒸腾散失掉的 (B)蒸腾可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C)蒸腾作用是发生在植物体内的化学变化 (D)蒸腾可降低叶表面的温度 2.课后作业 ⑹举出4个日常生活中与细胞吸水或失水有关的例子 ⑺家庭小实验:两只相同的杯子里分别倒入等量浓度的蔗糖水和清水,在两个相同大小的胡萝卜中插入同样大小的玻璃管。然后把两个胡萝卜分别放入两杯子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玻璃管内液面的高低。 3.参考答案 ⑴B ⑵甲萎缩,乙硬挺 ⑶C ⑷D ⑸C ⑹略 ⑺略 4.简要分析 ⑴由于盐水浓度大于萝卜细胞细胞液浓度,因而细胞失水,导致萝卜变软。 ⑵由于蔗糖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马铃薯萎缩,反之,则吸水变硬挺。 ⑶盐碱地土壤溶液浓度高,导致植物细胞失水而死亡。 ⑷糖拌番茄,使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番茄细胞液浓度,导致细胞液中的水分散失。 ⑸蒸腾是一种物理变化,在变化时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是水的状态在变。篇5:2、1植物对水的吸收和散失(2课时)
自然教案-2、2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
第二节 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教材分析
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根的主要功能之一。本节教材通过演示实验,证明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若缺乏,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对植物生活尤为重要。最后结合实际,介绍合理施肥在工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由于很多学生缺乏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而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做好演示实验,并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准备,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相信知识的真实性,以便帮助对知识的消化理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了解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症。
㈡技能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实验参与的兴趣。
㈢情感目标
让学生懂得合理施肥的原理,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对植物生活的作用及缺乏症。
2.教学难点:植物缺氮、磷、钾时所表现的症状。
三、教学准备
两周前与学生共同准备的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中分别培育的小麦幼苗、载玻片、滴管、石棉网、酒精灯、火柴、正常的、缺氮、磷、钾的植物挂图。
四、教学过程()
㈠植物需要无机盐
1.出示两周前与学生共同准备的两株小麦幼苗,请一位参与实验准备的学生讲解实验准备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观察,两株植物生长状况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同?
2.学生答后,进一步用实验证明:将两种培养液分别滴几滴在载玻片上,放在三角架的石棉网上,用火烘干后,请学生观察现象。
3.分析归纳:一张载玻片上出现白色物质,是无机盐,另一张则没有。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需要无机盐,而蒸馏水中则没有无机盐,所以不能很好地生长。无机盐存在于土壤中,由根尖的根毛区吸收。
㈡无机盐的作用
植物需要多种无机盐,但需要量最多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1.结合挂图,把缺氮、磷、钾的植物与正常植物相比较,请学生仔细观察,抓住每组植物的特点,并加以总结:缺氮时,植株叶片发黄,瘦小;缺磷时,植株生长缓慢,矮小,果实和种子减少;缺钾时,茎秆细弱,叶色变黄,有的叶子变卷或皱缩。
2.由以上的缺乏症,归纳出氮、磷、钾的作用:氮能使作物枝叶茂盛;磷可使作物生长发育良好,提早成熟;钾能使作物茎杆坚韧,块茎,块根肥大。缺少某种必需的无机盐,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开花结果。
植物生活除了以上三种必要的无机盐外,还需一些少量的其他无机盐,虽然量小,但不可缺。如硼,缺后,植物“花而不实”;缺镁,叶绿素难以合成;缺锌时出现“小叶病”。
㈢合理施肥
1.植物生长需不断地吸收无机盐,但土壤的肥力是有限的,因而应及时地施肥,如人粪、尿、鸟粪、草本灰、尿素、过磷酸钙等。
2.施肥要合理,注意适时、适量。同种植物对无机盐的需求量,随着生长发育时期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地说,幼苗时期对无机盐的需要量小,生长旺盛时期对无机盐的需要量大,到果实和种子成熟时期对无机盐的需要量更大。由于人们对各种作物的食用部分要求不一,不同的植物对各种无机盐的需要量也就不同,如白菜、菠菜等需含氮较多的无机盐;甘蔗、马铃薯需含钾较多的`无机盐;花生、蚕豆等需含磷较多的无机盐。
3.思考题:能否一次施很多肥?为什么?
㈡小结
可由学生小结,但教师应把本节内容与上节联系起来:水和无机盐都是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无机盐溶解在水中由根尖的根毛区吸收,并由蒸腾作用产生的动力,不断运输到茎、叶等其他器官。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
需 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 磷:使作物生长发育良好,
要 提早成熟
无 钾:使作物茎秆坚韧
机 需要量少的无机盐:镁、锌、硼
盐 合理施肥原则:适时、适量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⑴植物生长中,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_____、_____、_____。
⑵栽种过程中需要施用较多含钾无机盐的植物是( )
(A)白菜 (B)花生 (C)马铃薯 (D)菠菜
⑶植物吸收无机盐的主要区域是( )
(A)伸长区 (B)分生区 (C)根冠 (D)根毛区
⑷为防止枝叶繁茂的水稻倒伏,应多施( )
(A)草木灰 (B)过磷酸钙 (C)硝酸铵 (D)尿素
⑸农谚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又说“粪大水勤,不用问人”,请分析
1符合科学道理的是________ _______这一谚语,理由是_____ __________。
2不符合科学道理的是_ ______________这一谚语,理由是____________ ___。
2.课后作业
⑹举出五种常见农作物,并指出在种植时,为满足人们食用需要,需多施什么肥?
⑺家庭小实验:取2个大小相同的杯子,甲杯中装有土壤浸出液,乙杯中装有河水。在两杯中分别培养一株同样大小,健壮的小稻幼苗。半个月后观察实验结果。
3.参考答案
⑴氮磷 钾 ⑵C ⑶D ⑷A ⑸1“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强调了施用含有多种丰富的无机盐肥料的重要性 2“粪大水勤,不用问人” 忽略了不同植物以及同一植物不同生长期对水肥的需要量不同的客观事实
⑺略 ⑻略
4.简要分析
⑵钾能使植物块茎肥大,马铃薯属块茎,而白菜,菠菜食用部分是叶,花生食用部分是果实。
⑷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属钾肥,能使水稻茎秆坚韧,不易倒伏。
七、小资料
无土栽培
无土栽培是指不要用土壤或用其他物质(如砂石)代替土壤,根据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培养植物。无土栽培法,有许多优点。人口增多可使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因此,非土壤栽培植物就显得十分重要;通常,无土栽培法生产的水果和蔬菜还会含有更多的营养成份;用营养液栽培法种植植物更便宜,更利于保护环境。无土栽培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不需要人们付出繁重的体力。
版权说明:作品来源于网上,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学生探索实验1:拿出桌上的一段细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用剪刀把细铁丝剪成几段。
学生探索实验2:拿出桌上生锈的铁钉,观察颜色、状态、形状、然后把生锈的铁钉敲一敲,使铁锈脱落。
讨论:⑴实验中的细铁丝和剪断的几段细铁丝组成的物质是否一样?把铁丝剪断和使铁生锈有什么不同?
小结:铁丝剪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而铁生锈是生成了铁锈这种新物质。
学生探索实验3: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蜡烛(不点燃),让蜡烛油掉下来。
学生探索实验4:把一根蜡烛点燃,发光发热。
讨论:⑴实验3中的蜡烛受热熔化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⑵蜡烛点燃观察到什么现象?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小结:蜡烛受热熔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蜡烛点燃发热、发光生成了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1:镁条燃烧,主要观察:
⑴燃烧前镁条(去掉表面氧化膜)的.颜色,能否弯曲?是否容易折断?
⑵燃烧时的现象?
⑶燃烧后物质的颜色,能不能随意弯曲,是不是用一种物质?
观察后学生讨论镁条弯曲、折断属于什么变化?镁条燃烧属于什么变化?
学生探索实验5:打开小手电筒,发光发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2:煅烧石灰石,注意观察:⑴石灰石的形状、颜色、软硬程度,这些特征是否必须通过化学变化后才能表现出来?⑵石灰石煅烧过程中有什么现象?未煅烧的和煅烧后的石灰石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现象一样吗?煅烧是什么变化?⑶煅烧实验中,有无物理变化?
学生探索实验6:用条形磁铁吸引铁钉,这个变化属什么变化?
小结:我们已经能初步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化学变化比较复杂,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必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存在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生成沉淀、放出气体、颜色变化等,反之出现这些现象的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上面实验,我们可以大致说出石灰石、镁条是什么样的物质,如石灰石是一种白色固体,煅烧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煅烧后可以产生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物质。镁条是一种银白色的固体,可以弯曲,点燃可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其实,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质,如颜色、气味、软硬程度、可燃性等。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可用来识别该物质。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大类: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蜡烛的可燃性、镁条的可燃性、铁钉易生锈、煅烧后的石灰石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等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一般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延展性等。如食醋的酸味、金银的颜色、铜铝的延展性、物质的状态变化等。
学生探索实验7: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熔化成水。
学生探索实验8:把澄清石灰水倒入试管中,用细玻璃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观察现象。
讨论:
⑴冰是固态的、水是液态的分别是水的什么性质?
⑵冰熔化成水什么发生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⑶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
㈢小结
五、板书设计
⒈物理变化:在变化中没有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
其它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 随着物理变化,物
⒉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生成了其 理变化中不一定存
它新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
⒊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⒋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⑴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煅烧石灰石 (B)钢铁生锈
(C)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水加热变水蒸气
⑵下面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 )
(A)铁易生锈
(B)铁能被磁铁吸引
(C)铁粉能与硫粉混合燃烧
(D)铁在一定条件下能在氧气中燃烧
⑶下列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酒精的挥发性 (B)铝的延展性
(C)镁的易折性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理变化中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C)生成沉淀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⑸下列说法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石蜡的可燃性 (B)冰水烧杯外凝结有多少小水滴
(C)镁带燃烧生成白色物质 (D)玻璃易打碎
⒉课后作业
⑹电灯泡的灯丝是用钨制的,这是利用了钨的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⑺蜡烛燃烧能观察到哪些现象?属于什么变化?
⒊参考答案
⑴D ⑵B ⑶D ⑷B ⑸B C D A ⑹利用钨具有导电性、耐高温、有延展性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⑺冒烟、发光、发热、生成新物质,属化学变化;部分熔化,属于物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