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从何处来语文教案(食物从何处来原文)(食物从何处来课文笔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14篇食物从何处来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语文教案-食物从何处来

语文教案-食物从何处来

教学建议

一、题目分析

“食物从何处来”用的是问句形式。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可见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吃的粮食、蔬菜从哪里来?吃的鸡鸭鱼肉从哪里来?大家或许会觉得这问题简单得很,粮食、蔬菜是地里种出来的,鸡鸭鱼猪主要靠人们饲养,这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归结出来的。从生物学的角度该作出怎样的回答呢?这个题目的作用是清楚地告诉读者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而且题目通过设问,把日常生活中人人接触而易引起误解的问题提了出来,可引起阅读兴趣。

本文是一篇较为复杂的说明文,它从介绍食物的本质特征出发,解说了食物的来源。本文清楚地介绍有关知识,解说有关事理,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把食物的来源问题说得一清二楚。

二、段落结构

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说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这部分先说明一粒种子长大成树,一颗鱼卵变成大鱼,需要很多有机物质,一切生物活着需要能量。然后指出构成生物躯体的有机物质和供应生物能量的物质都靠食物,得出“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结论。同时,给“食物”下定义,举例说明,使人对“食物”有个明确而科学的认识。为下文说明中心问题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至全文完)详细说明我们的食物从何处来。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3自然段)用设问法提出一切活的生物如何获得食物,然后回答说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层(第4至第12自然段)分述一切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途径和方法:自养和异养,在自养方面,说明绿色植物怎样制成含有高能的食物的过程,特别着重说明光合作用。在异养方面,说明人和其他动物归根到底都是靠植物来生活,特别说明人的食物从哪里来。

第三层(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一切生物怎样获得食物:“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回答了文章标题和文章第二大部分开头提出的问题。

三、中心和材料

本文确立中心:各种生物维持生命的有机物的来源,即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的问题。然后围绕中心,集中大量材料,解说一系列具体问题,如构成动植物躯体以及维持生命的物质是哪些,动植物怎样生存,人和一般动物生存方式有何不同,微生物生存方式有什么独特等。文章由于有了中心,才繁而不乱,有条不紊。

四、恰当的详略

本文先解说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有自养、异养的不同,再解释异养型生物无论“吃草吃素”归根到底是靠植物来生活,最后得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除了个别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微生物以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结论,这样光异后同,思路清晰。再根据“理解・分析”二的提问,可以知道文章为什么先说、详说“自养”……(见练习题)因为“自养”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营养方式,是地球上有机物的重要来源。而“异养”是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来生活的营养方式。如果不先说明“自养”,“异养”就难以解说清楚。又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所以就详写“自养”。“自养”了解清楚了,“异”也就容易理解,可以略写。人类对食物的获取,不仅是对动、植物的利用,而且是改造它们,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部分说得多些,使读者理解人类改造自然的重大意义。

五、说明顺序

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逻辑顺序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写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对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类概括,而在于从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异现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规律。正因为如此,文章先解说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有自养、异养的 不同;然后阐释异养型的生物无论“吃荤吃素”,归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后得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除了个别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结论。这是先异后同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范畴。采用先异后同的.逻辑顺序说明,符合人们从部分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显示出先分析综合再形成判断的逻辑力量,既证明了结论是科学论断、又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六、说明方法

1.设问法。这篇文章的题目“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一个设问句。设问与一般文章中人物对话的有问有答不一样,它是“无疑而问”,提出的问题正是作者要解答的,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食物从何处来”,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极简单的问题,作者却用这个问句作文章的标题,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过全文之后,得到关于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读者也就掌握了全文的主旨。

2.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有个明确的概念。例如:“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

3.打比方。如课文中说明光合作用时把根毛比作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把茎比作运输干线,把叶子比作食品工厂,把叶绿素比作合成车间。这就能把比较复杂的现象简明化、形象化。

4.举例子。如讲到什么是食物,就列举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为例。说明自养和异养时,也都分别举了例子。这些例子,都是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细心选择,能够说明问题的。

七、准确的用词

课文用词确切,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例如,文中用了“一切”“所有”“大部分”“极个别”“其他一切”“除了”“都”等表现范围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例如文中运用“食物”一词,绝对不能与“食品”一词相混。“食物”是从生物生存需要出发采用的科学意义的概念,与我们平时从商店里买到的,经过一定加工的“食品”不同,因此不能混淆。

八、分类说明

文章要说明“食物”的来源问题,牵涉到自然界所有生物,那么说明各种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就必须考虑要说得严密。如果采取枚举法,不仅举不胜举,而且难以包括无遗,采取分类法,就能高度概括,顾及全体。文章以获得食物的途径为标准,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方式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然后又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作第二次分类。这样分类说明,就很严密。

《食物从何处来》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理的方法。

2.学习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3.学习本文用周密、准确的语言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调动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的

[4]

篇2:食物从何处来语文教案

食物从何处来语文教案

教学建议

一、题目分析

“食物从何处来”用的是问句形式,语文教案-食物从何处来。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可见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吃的粮食、蔬菜从哪里来?吃的鸡鸭鱼肉从哪里来?大家或许会觉得这问题简单得很,粮食、蔬菜是地里种出来的,鸡鸭鱼猪主要靠人们饲养,这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归结出来的。从生物学的角度该作出怎样的回答呢?这个题目的作用是清楚地告诉读者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而且题目通过设问,把日常生活中人人接触而易引起误解的问题提了出来,可引起阅读兴趣。

本文是一篇较为复杂的说明文,它从介绍食物的本质特征出发,解说了食物的来源。本文清楚地介绍有关知识,解说有关事理,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把食物的来源问题说得一清二楚。

二、段落结构

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说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这部分先说明一粒种子长大成树,一颗鱼卵变成大鱼,需要很多有机物质,一切生物活着需要能量。然后指出构成生物躯体的有机物质和供应生物能量的物质都靠食物,得出“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结论。同时,给“食物”下定义,举例说明,使人对“食物”有个明确而科学的认识。为下文说明中心问题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至全文完)详细说明我们的食物从何处来。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3自然段)用设问法提出一切活的生物如何获得食物,然后回答说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层(第4至第12自然段)分述一切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途径和方法:自养和异养,在自养方面,说明绿色植物怎样制成含有高能的食物的过程,特别着重说明光合作用。在异养方面,说明人和其他动物归根到底都是靠植物来生活,特别说明人的食物从哪里来。

第三层(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一切生物怎样获得食物:“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回答了文章标题和文章第二大部分开头提出的问题。

三、中心和材料

本文确立中心:各种生物维持生命的有机物的来源,即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的问题。然后围绕中心,集中大量材料,解说一系列具体问题,如构成动植物躯体以及维持生命的物质是哪些,动植物怎样生存,人和一般动物生存方式有何不同,微生物生存方式有什么独特等。文章由于有了中心,才繁而不乱,有条不紊。

四、恰当的详略

本文先解说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有自养、异养的不同,再解释异养型生物无论“吃草吃素”归根到底是靠植物来生活,最后得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除了个别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微生物以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结论,这样光异后同,思路清晰。再根据“理解·分析”二的提问,可以知道文章为什么先说、详说“自养”……(见练习题)因为“自养”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营养方式,是地球上有机物的重要来源,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食物从何处来》。而“异养”是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来生活的营养方式。如果不先说明“自养”,“异养”就难以解说清楚。又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所以就详写“自养”。“自养”了解清楚了,“异”也就容易理解,可以略写。人类对食物的获取,不仅是对动、植物的利用,而且是改造它们,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部分说得多些,使读者理解人类改造自然的重大意义。

五、说明顺序

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逻辑顺序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写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对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类概括,而在于从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异现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规律。正因为如此,文章先解说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有自养、异养的 不同;然后阐释异养型的生物无论“吃荤吃素”,归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后得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除了个别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结论。这是先异后同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范畴。采用先异后同的`逻辑顺序说明,符合人们从部分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显示出先分析综合再形成判断的逻辑力量,既证明了结论是科学论断、又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六、说明方法

1.设问法。这篇文章的题目“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一个设问句。设问与一般文章中人物对话的有问有答不一样,它是“无疑而问”,提出的问题正是作者要解答的,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食物从何处来”,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极简单的问题,作者却用这个问句作文章的标题,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过全文之后,得到关于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读者也就掌握了全文的主旨。

2.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有个明确的概念。例如:“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

3.打比方。如课文中说明光合作用时把根毛比作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把茎比作运输干线,把叶子比作食品工厂,把叶绿素比作合成车间。这就能把比较复杂的现象简明化、形象化。

4.举例子。如讲到什么是食物,就列举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为例。说明自养和异养时,也都分别举了例子。这些例子,都是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细心选择,能够说明问题的。

七、准确的用词

课文用词确切,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例如,文中用了“一切”“所有”“大部分”“极个别”“其他一切”“除了”“都”等表现范围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例如文中运用“食物”一词,绝对不能与“食品”一词相混。“食物”是从生物生存需要出发采用的科学意义的概念,与我们平时从商店里买到的,经过一定加工的“食品”不同,因此不能混淆。

八、分类说明

文章要说明“食物”的来源问题,牵涉到自然界所有生物,那么说明各种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就必须考虑要说得严密。如果采取枚举法,不仅举不胜举,而且难以包括无遗,采取分类法,就能高度概括,顾及全体。文章以获得食物的途径为标准,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方式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然后又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作第二次分类。这样分类说明,就很严密。

篇3:语文 -食物从何处来

语文 -食物从何处来

教学建议

一、题目分析

“食物从何处来”用的是问句形式。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可见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吃的粮食、蔬菜从哪里来?吃的鸡鸭鱼肉从哪里来?大家或许会觉得这问题简单得很,粮食、蔬菜是地里种出来的,鸡鸭鱼猪主要靠人们饲养,这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归结出来的。从生物学的角度该作出怎样的回答呢?这个题目的作用是清楚地告诉读者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而且题目通过设问,把日常生活中人人接触而易引起误解的问题提了出来,可引起阅读兴趣。

本文是一篇较为复杂的说明文,它从介绍食物的本质特征出发,解说了食物的来源。本文清楚地介绍有关知识,解说有关事理,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把食物的来源问题说得一清二楚。

二、段落结构

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说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这部分先说明一粒种子长大成树,一颗鱼卵变成大鱼,需要很多有机物质,一切生物活着需要能量。然后指出构成生物躯体的有机物质和供应生物能量的物质都靠食物,得出“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结论。同时,给“食物”下定义,举例说明,使人对“食物”有个明确而科学的认识。为下文说明中心问题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至全文完)详细说明我们的食物从何处来。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3自然段)用设问法提出一切活的生物如何获得食物,然后回答说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层(第4至第12自然段)分述一切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途径和方法:自养和异养,在自养方面,说明绿色植物怎样制成含有高能的食物的过程,特别着重说明光合作用。在异养方面,说明人和其他动物归根到底都是靠植物来生活,特别说明人的食物从哪里来。

第三层(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一切生物怎样获得食物:“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回答了文章标题和文章第二大部分开头提出的问题。

三、中心和材料

本文确立中心:各种生物维持生命的有机物的来源,即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的问题。然后围绕中心,集中大量材料,解说一系列具体问题,如构成动植物躯体以及维持生命的物质是哪些,动植物怎样生存,人和一般动物生存方式有何不同,微生物生存方式有什么独特等。文章由于有了中心,才繁而不乱,有条不紊。

四、恰当的详略

本文先解说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有自养、异养的不同,再解释异养型生物无论“吃草吃素”归根到底是靠植物来生活,最后得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除了个别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微生物以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结论,这样光异后同,思路清晰。再根据“理解·分析”二的提问,可以知道文章为什么先说、详说“自养”……(见练习题)因为“自养”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营养方式,是地球上有机物的重要来源。而“异养”是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来生活的营养方式。如果不先说明“自养”,“异养”就难以解说清楚。又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所以就详写“自养”。“自养”了解清楚了,“异”也就容易理解,可以略写。人类对食物的获取,不仅是对动、植物的利用,而且是改造它们,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部分说得多些,使读者理解人类改造自然的重大意义。

五、说明顺序

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逻辑顺序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写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对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类概括,而在于从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异现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规律。正因为如此,文章先解说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有自养、异养的 不同;然后阐释异养型的生物无论“吃荤吃素”,归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后得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除了个别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结论。这是先异后同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范畴。采用先异后同的逻辑顺序说明,符合人们从部分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显示出先分析综合再形成判断的逻辑力量,既证明了结论是科学论断、又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六、说明方法

1.设问法。这篇文章的题目“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一个设问句。设问与一般文章中人物对话的有问有答不一样,它是“无疑而问”,提出的问题正是作者要解答的,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食物从何处来”,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极简单的问题,作者却用这个问句作文章的标题,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过全文之后,得到关于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读者也就掌握了全文的主旨。

2.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有个明确的概念。例如:“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

3.打比方。如课文中说明光合作用时把根毛比作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把茎比作运输干线,把叶子比作食品工厂,把叶绿素比作合成车间。这就能把比较复杂的现象简明化、形象化。

4.举例子。如讲到什么是食物,就列举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为例。说明自养和异养时,也都分别举了例子。这些例子,都是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细心选择,能够说明问题的。

七、准确的用词

课文用词确切,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例如,文中用了“一切”“所有”“大部分”“极个别”“其他一切”“除了”“都”等表现范围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例如文中运用“食物”一词,绝对不能与“食品”一词相混。“食物”是从生物生存需要出发采用的科学意义的概念,与我们平时从商店里买到的,经过一定加工的“食品”不同,因此不能混淆。

八、分类说明

文章要说明“食物”的来源问题,牵涉到自然界所有生物,那么说明各种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就必须考虑要说得严密。如果采取枚举法,不仅举不胜举,而且难以包括无遗,采取分类法,就能高度概括,顾及全体。文章以获得食物的途径为标准,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方式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然后又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作第二次分类。这样分类说明,就很严密。

《食物从何处来》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理的方法。

2.学习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3.学习本文用周密、准确的语言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调动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

2.认识到绿色植物是人类取食的渊源,从而认识到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品质。

二、学法引导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领会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的思维

方法。

2.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说明顺序。

3.揣摩语言,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课文在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时,采用了抓住事物的特征,主次分明、

逐层深入的顺序。

(2)课文运用了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3)课文剪裁材料紧扣中心,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4)课文所用词语准确、周密,保证了说明内容的科学性。

难点:(1)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时采用的说明顺序。

(2)了解①食物②自养③叶绿体④异养⑤光合作用等科学术语。

解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之在听、读、说、写、练的过程

中保持极大的热情,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学生分组去校外的各类食品加工厂进行调查研究,弄明白用于制作各类食品的原料的

来源,写出调查报告,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当作参考资料运用。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探索

真理的求知意识。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足见食物对人的生存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人,其他生物也是如此。那么,自然界中两百多万种生物的食物取自何处?能否概而论之?依你所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谈谈你的看法。

(一)明确目标

1.解决本文的生字难词。

2.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3.了解本文说明的主旨内容。

4.弄懂设问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5.把握文章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高声朗读课文后,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卵lu3n 赫h8 脂肪zh9 贮藏zh) 参天c1n 供应g#ng y@ng

糠麸f& 供给g#ng j! 吃荤 h&n 细菌j&n 细胞 b1o

2.同学们默读课文,逐段概括大意,然后发言讨论。

讨论明确:

第1自然段:以种子长成大树,鱼卵变成大鱼为例,说明生物构成躯体需要很多有机物;又以一个成人一天所消耗的能量,说明一切生物,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提出“有机物从哪来?”、“能量

篇4:《食物从何处来》教案

一、课文解读: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属于说明事理的说明文,我们知道,一篇好的说明文必须既注意科学性,也要适当地注意生动性。《食物从何处来》就是这样的文章。

《食物从何处来》这个题目,用的是疑问句式,清楚地告诉读者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同时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文中有些句子,根据题旨,用申述或提问并解答的方式说明食物的含义和来源。“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如何获得食物! ”这一类句子就是文章的“眼”,它们提示读者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课文主要运用了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用严密的、科学的、生动的语言教给学生知识。

二、教学设想:

“食物从何处来?”这是一个既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倘若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解答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难;倘若深入探究,那又不是轻易可以说得清楚的。这正如课文“预习提示”所说的:“这篇课文主要说明了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途径,即自养和异养”。光是“自养”“异养”这两个概念,就很容易引发出一个问题:“我们靠谁来养活?我们靠什么来养活?”因此,本篇课文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具体可以落实到“追本溯源”上,即不一定按课文说明的顺序,而是“逆流”而上:不先从“自养”开始而是从“异养”开始;不先从食物的形成开始而先从食物从何处来开始,从现成的食物开始去寻找它的本源。这个“追本溯源”的过程,正是教师启发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更是培养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便是食物从何处来的答案,也是作者行文的思路、说明的顺序。之所以要从“异养”开始,是由于“异养”比“自养”更贴近生活,更直观具体,更易理解。(当然,这种教学的顺序与文章的顺序正好相反,有点超出“常规”,但从创意的角度看,也不妨一试。)

三、教学目标、重点:

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领会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说明顺序;

3、揣摩语言,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

4、在了解了食物从何处来之后,引导学生对“太阳与生物生存的关系有什么认识“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四、教学策略: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绘制出一条“食物链”,先给出“异养”食物链,然后绘出“自养”食物链,再看看这两条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可否连接在一起,构成一条更长更完整的食物链。

2、联系学习过的生物知识,印证或充实课文内容。

3、联系生活实践,找一些生动的例子来说明食物的来源。

4、归纳.总结课文的说明顺序――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这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先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人是铁,饭是钢。”这句俗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呀?――人不吃饭是不行的――那人们吃的饭菜是从哪里来的?……又是从哪里来的?这样,采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肤浅到深入,逐层深入地展开各个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

2、另一种导入的方法是,让学生讲述“食物链”故事,即“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一类的故事,故事当中便隐含食物从何处来的道理。这也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探索过程。

(二)突破。

思路就是作者构思文章、布局谋篇的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概貌,不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还可以从中悟出作者的匠心和意图。

篇5:《食物从何处来》课堂教案

《食物从何处来》课堂教案

教学目标:

1.在通过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说明顺序;

3.揣摩语言,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

4.领会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筛选有关信息;

第二课时:理解文章思考,揣摩语言。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导人新课

围绕标题进行讨论,就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并结合生物书上的内容说一说,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分组、或分人分段朗读)

1.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参天 消耗 根系 细胞 供给 吃荤

秸秆 糠麸 赫赫有名

2.老师根据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读音。

三、搜集有关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

1.刚才同学们就自己的理解谈到了食物的来源,而课文的作者是从什么视角来谈这个问题的呢?作者是站在科学的高度,从食物来源最原始的途径和方法来谈论这个问题的。我们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三言两语亦可。)

提示:

生物的体积增大了千万倍需要很多的有机物质来组成。

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一个成年人一天要消耗1400千卡1)g_k的能量。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做自养,绿色食物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种叫作异养,动物都属这一类。

世界上除了极个别的细菌能不依赖阳光而靠化学能来合成食物外,其他一切生物都是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的,等等。

2.狼和虎一类猛兽并不是以植物为食,为什么说它们归根结底是靠植物来生适?

提示:因为它们是靠兔子二类的小动物来生存;而兔子一类的小动物则是靠吃草来生活,所以说不吃草的动物归根到底是靠植物来生活的。

3.“自养”和“异养”的生物有什么不同?这两种获得食物的'途径有什么联系?

提示:自养是生物体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以满足生长的需要;异养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异养所需要的食物是靠自养的植物提供的。

4.为什么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先朗读课文的5、6、7自然段,然后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口头概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并说给同桌听。

提示:因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离不开阳光,“异养”生物归根结底是靠“自养”生物生存。

复述提纲:根毛从土壤中吸收水分送入叶片,叶片的气孔—一方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方面吸人大量的二氧化碳,叶绿体通过吸收太阳光能,把体内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

5.朗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根据课文有关内容,画—“张图反映大自然动物、植物之间获取食物关系的图,表示自然界生物的食物链。

6.在获得食物上,人与其他动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朗读思考课文的倒数第2自然段。

提示:入也属于异养型,但人靠劳动获取食物,并能用各种方法改造植物,饲养动物,会劳动,这是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

四、课后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句中的含义: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贮藏:储藏,保藏。

秸秆:农作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糠麸:谷类、小麦等农作物籽实的皮。

赫赫有名:名声盛大显著。

第二课时

五、理清思路,研究探讨

讨论:

1.如果将课文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应该分到哪里?

提示:1、2自然段写生物对于食物的依赖,食物对于生物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出食物的来源,是文章内容的第一部分;第3自然段到文章结束写生物的来源,为第二部分。

2.课文在说明食物来源时,为什么先说“自养”,后说“异养”?这样安排.写作顺序有什么好处?

提示:因为“自养”是“异养”的前提,没有“自养”长成的植物,也就不会有靠“异养”获得食物的动物。课文是根据事理自身的逻辑来安排顺序的,这样安排.写作顺序有助于将事物的道理说明白。

3.课文的第一部分如果不要,文章从第二部分写起,开篇就提出问题“一切生物都离不开食物。如何获得食物?”,这样写行不行?为什么?

提示:不行。如果这样写,从结构上来看是可以成立的,但从内容上来看,则不完整。作者要说明的除了食物的来源,还涉及食物的归宿,课文的第8自然段明显是与1、2自然段相照应的。前面提出“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后面则回答“植物合成了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来组成躯体和贮藏在种子或块根、块茎中,小部分经呼吸作用又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能量,供给生命活动之用。”另外,1、2自然段从生物对于食物的依赖,食物对于生物的重要作用写起,突出了食物的重要,也说明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实际意义。由此可见,文章的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

4.课文先介绍了植物、动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再说明人类的取食方法。作者为什么突出写人类?

提示:人类也是大自然自勺产物,在取食方法上有着动物的共性,也是属于异养型。但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不是被动的顺应自然,而是能够积极主动地掌握自然的规律,用各种方式改造自然。如办“绿色加工厂”、食物加工厂、饲养厂等,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突出与人类有利于激发我们的责任感,唤起人们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决心。

5.由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点?

提示:看待事物不是用孤立的眼光,而是用联系的眼光,不仅看事物的现象,而且揭示事物的本质

六、揣摩语言,品味学习

1.“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的大鱼”,文章——开头为什么从这两桩自然现象写起?

提示:使读者从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引起思考,把读者吸引到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上来。

2.课文在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时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把它们找出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根毛:原料采集站

茎:运输干线

叶子:食品加工厂

叶绿体:合成车间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化繁为简,把事理说得通俗易懂,另外,用“原料采集站”和“运输干线”,“食品加工厂”和“合成车间”准确而生动地说明了“根毛”与“茎”,“叶子”与“叶绿体”之间的关系。

3.课文在写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原料时,拿“制造汽水”来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二者在原料的采用上有着某些相同之处,放在一处进行比较,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说服力。

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

提示:“只要活着”强调生命与能量密不可分的关系。

(2)原来.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提示:“原来”连接上下段,从上段的提问“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过渡到下段的回答“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能量的物质”,使文意连贯。另外,“原来”一词还表达出了一种推究探索的意味。

(3)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加工厂。

提示:“就是”使语气十分肯定,说明把叶子比作食品加工厂是十分贴切的。

(4)这莫不是要制造汽水了?

提示:用“莫不是”表示一种推测的语气,使文句显得幽默风趣。

(5)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

提示:在光合作用前冠以“赫赫有名”,产生一种拟人的诙谐意味,突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神奇、巨大。

(6)老虎死后,又成了细菌的乐园。

提示:把老虎死后的躯体比喻成细菌的“乐园”,生动有趣地说明了生物之间食物转换的道理。

七、课后回顾

学习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万物生长靠太阳”的道理,试写一篇三百字的短文,谈谈你的感想。

篇6:食物从何处来 教案教学设计

柳晨琳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食物来源的科学知识。

2、学习本语言按逐层深入的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理的方法。

3、培养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及分析说明语言特点的能力。

4、培养学生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及珍爱生命和食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生物通过自养、异养两种途径获得食物以及人类通过劳动得到食物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用下定义、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征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大鱼,一个刚落地的婴儿能长成一二米高的大汉,是什么能使他们得以成长?(食物)食物是生命的动力,是生命的源泉,一切生物都离不开食物。食物从何处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自然界这一奇妙的奥秘。

二、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及要求。

三、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及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扫除阅读理解障碍。

1、强调下列多音字:参、系、给、供、

2、学生朗读全文(采用方式:分男女两组间隔朗读)

四、分析文章结构

提示:本文按照“什么是食物”,“食物从何处来”这样的思路来写。

全文共13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提出问题,对“食物”作总体概括。

第二部分(3-12):主要说明了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部分(13):总结上文,再次强调绿色植物是食物的最终来源。

五、分析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主要是写什么的?

明确:主要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即自养和异养。

2、朗读课文(第一、二组念“自养”部分,第三、四组念、“异养”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 自养?什么叫异养?“自养”和“异养”的生物有什么不同?这两种获得食物的途径有什么联系?(出示表格,学生完成)

明确:

生物分类及特点

途径和方法 生    物    特  点

自   养          绿 色 植 物 把无机物制造有机的食物,

满足生长的需要

异   养    所有的动物大部分微生物  依靠植物来生活,自身不

会制造食物

这两种获得食物的途径的联系是:“异养”的生物靠吃“自养”的植物来生活,吃植物的动物(包括吃小动物的大动物,也包括人类)死后,尸体又被细菌分解得精光,变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回到大自然中,又成了植物制造食物的原料。

(2)“自养”部分的内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介绍“根、茎、叶”的作用和“光合作用”?

明确:打比方;列数字;下定义。

(3)运用你所学过的生物知识,用一个公式表示“光合作用”的过程。

明确:二氧化碳 + 水 --  有机物 + 氧气

叶绿体

(4)请以“异养”部分内容中所列举的动物用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明确:┌- 虎 -- 狼 -- 兔-┐

细菌 --  无机物  -- 植 物

3、提问:

(1)课文先介绍了植物、动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再说明人类的取食方法。作者为什么突出写人类?

明确: 突出写人类,因为人类是地球的主宰,人类取得食物的途径、方法和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2)在获得食物上,人与其他动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明确:相同之处:在获得食物方面,人和其他动物是相同的,要靠植物为生,属于异养型。

不同的地方:人要多是用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而不完全直接取之于自然界。

(3)为什么先说“自养”,后说“异养”?

明确:因为“自养”是“异养”的基础,没有“自养”生物,“异养”生物便不会存在。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生物是通过自养、异养两种途径获得食物以及人类是通过劳动得到食物的知识。希望同学们维护生态平衡,做个好公民。

(板书设计)

11、食物从何处来

朱相远

自 养    植物光合作用

食物的来源   {

异 养    食物的循环再生

篇7:食物从何处来(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食物从何处来(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张春江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听说“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你如何理解?其实不光是人,其他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需要食物。那么,这些食物究竟从哪里来呢?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食物从何处来二、复习介绍科学知识,通常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我们学了导读课《统筹方法》,请你回忆:1、你了解了哪些说明文知识?

2、阅读一篇说明文应当从哪几方面入手?三、自读训练      1、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说明文知识自读这篇文章,请看学习目标:

1)学习下定义、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2)深入理解说明顺序与说明对象的`关系。

3)认识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无穷潜力。

2、默读课文,  结合说明文的阅读知识, 谈谈你感知到哪些内容?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内容板书:

对象             食物的来源

一、食物的重要性及定义                                                     二、如何获得?

两种途径         顺序             自养

植物-光合作用

异养    动物、微生物-植物

人-劳动-改造植物

结论    绿色植物- 光合作用

篇8:食物从何处来 教案教学设计

食物从何处来 教案教学设计

赵明

[教法]

“食物从何处来”?这是一个既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倘若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解答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难。倘若深人探究,那又不是轻易可以说得清楚的。正如课文“预习提示”所说的,“这篇课文主要说明了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途径,即自养和异养”。光是“自养”“异养”这两个概念,就很容易引发出一个问题:“我们靠谁来养活?我们靠什么来养活?”因此,本篇课文的“启发式”教学,具体可以落实到“追本溯源”上,即不一定按课文说明的顺序,而是“逆流”而上:不先从“自养”开始而是从“异养”开始;不先从食物的形成开始而先从食物从何处来开始,从现成的食物开始去寻找它的本源。这个“追本溯源”的过程,正是教师启发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更是培养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便是食物从何处来的答案,也是作者行文的思路、说明的顺序。之所以要从“异养”开始,是由于“异养”比“自养”更贴近生活,更直观具体,更易理解。当然,这种教学的顺序与文章的顺序正好相反,有点超出“常规”,但从创意的角度看,也不妨一试。

[学法]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绘制出一条“食物链”,先给出“异养”食物链,然后绘出“自养”食物链,再看看这两条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可否连接在一起,构成一条更长更完整的食物链。

2.联系学习过的生物知识,印证或充实课文内容。

3.联系生活实践,找一些生动的例子来说明食物的来源。

4.归纳总结课文的说明顺序--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这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导入]

1.先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人是铁,饭是钢。”这句俗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呀?--人不吃饭是不行的--那人们吃的饭菜是从哪里来的?……又是从哪里来的?这样,采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肤浅到深入,逐层深入地层开各个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

2.另一种导入的方法是,让学生讲述“食物链”故事,即“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一类的故事;故事当中便隐含食物从何处来酌道理。这也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探索过程。

[突破]

1.思路。思路就是作者构思文章、布局谋篇的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概貌,不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还可以从中悟出作者的匠心和意图。本文先举例说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紧接着提出“如何获得食物”的设问,然后指出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引出关于“自养”与“异养”的说明,以回答上面所提出的疑问。这一部分的说明,先从“自养”说起,之后再说“异养”。说“自养”时,先下定义,解释什么叫“自养”,再说植物怎样利用根、茎、叶采集、运输所需要的原料,最后说通过光合作用把原料加工成“食物”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在说“异养”的时候,先指出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的微生物都属于“异养”生物,然后分别说明了动物和人类获得食物的不同方法--动物不能改造加工植物;人类能改造加工植物。最后,总括全文,得出“世界上除了极个别的细菌能不依赖阳光而靠化学能来合成食物以外,其他一切生物都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的结论。这样,就对文章标题所设定的问题“食物从何处来”作出了明确的解答。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作者的思维轨迹: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一什么是食物一如何获得食物一自养(依赖光合作用的植物)一异养(依赖植物和阳光的所有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结论(食物的来源)。

2.顺序。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说明的顺序。进一步,则是对这个顺序作出分析,即弄清楚它属于哪一种顺序,为什么要采用这种顺序。内容决定形式。说明顺序的选择,要依说明对象的特点而定。《食物从何处来》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事理总是体现出严密的逻辑关系。因此,要讲清楚一个事理,一般应采用逻辑顺序。本文总体上是按照食物的来源从头说起,即从一切生物所必需的食物是怎样生成的说起,然后按着食物的链条,依照“供给”的渠道,一环扣一环地逐层说明。在文章的局部,又是按照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进行说明。例如:先举例子,后讲事理等。

3.方法。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作比喻等。需要重点理解的是分类别。本文的分类说明,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先划分为“自养”和“异养”两大类;第二个层次又将“自养”型划分为靠光合作用获得食物和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学能获得食物的两个小类,将“异养”型划分为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和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两个小类。如此分类,逐层说明,不仅符合科学原理,而且条理十分清晰。

[实践]

1.结合生物学科的学习,通过观察或实验,具体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2.考察一种或几种动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和方法,绘制该动物的食物链图。

[探究]

在了解了食物从何处来之后,你对太阳与生物生存的关系有什么认识?请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拓展]

阅读下面的短文。

地球上有生命的范围,通常叫做生物圈。如果把地球比作苹果,那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只生活在像果皮那样薄的地球表面层里,因为只有这个表面层有空气、水、土壤,能够维持生物的生命。人们把这个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层,叫生物圈。

在生物圈中,同生命密切相关的物质--碳、氮、氧、水都在不断地循环。人和动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生物死后,尸体被空气、水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这样的循环,从宏观到微观,到处都有,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样的循环中,大气得到了氧的补充,不清洁的水通过阳光的蒸发作用形成了雨,有害的物质被微生物分解,或者被大量的水和空气稀释成为无害的物质。这些过程都叫做天然自净作用。天然自净的循环一旦受到破坏,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破坏天然自净循环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叫做第一环境问题或者原生环境问题。如地震会使局部地区增加氡气,会使地壳被破坏,有害人体的元素进入水的循环系统。火山的爆发会使大气增加二氧化碳。病虫害和各种流行疾病,也都属于这一类。

另一类是人类自身的活动速成的,叫做第二环境问题,或者叫做次生环境问题。这个问题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工业生产中排出来的废水、废气、废渣(简称“三废”)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水俣病、红潮、伦敦烟雾……都是由于“三废”破坏了天然自净循环造成的。此外,城市的烟尘、噪声、垃圾、放射性物质等,也都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思考:什么叫“生物圈”?什么叫“天然自净循环”?破坏天然自净循环会带来什么危害?把这篇短文与《食物从何处来》联系起来阅读,你会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月

篇9:食物从何处来的教案设计

下定义的方法:一个句式、合理归类、写准特点

学生画图:(略)

站长:您好!

板书图片无法上传,怎么办?能否提供发附件功能?

篇10:《食物从何处来》的教案设计

《食物从何处来》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世界上除了极个别的细菌能不依赖阳光而靠化学能来合成食物以外,其他一切

生物都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的科学道理

2.了解先异后同的逻辑说明顺序

3.复习事种说明方法在文章申的运用

4 .体会说明文的知识性科学性

5.事理说明文的写作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字词

2.段落层次

3.说明方法:设问、分类别、下定义、列数字、比喻法

教学内容、步骤和方法:

一、引入课文

人及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才能存活。自然界的生物品类繁多,千姿万态,生活环境和条件各自不同,生存方式和习性互有差异,要总括出人和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这一问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食物从何处来》却把它解说得既有条理又准确周密。这是我们这个学期学习的第三篇事理说明文,因此要着重让同学们自读分析。

二、请一位同学在小黑板上给加点字注音:(教师出示已写好汉字的小黑板)

卵 赫 脂 肪 贮藏 供应 参天 糠麸 供给 吃荤 细菌 细胞

(教师和学生一起辨析正误)

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先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归纳出段落层次。(5分钟后可以

找两个同学同时在黑板上写段落层次答案。)

(针对黑板上的两个答案,发动同学讨论归纳,教师小结。)(g为自然段)

第一部分( 1一 2)说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第二部分( 3一 13)说明食物从何处来的两种途径和方法,说明食物从绿色植物来。

第一层( 3)总说。

第二层( 4—— 12)自养和异养。

4—— 8自养。(说明重点)

9—— 12异养。

第三层:( 13)总结第二部分,同时回答了题目提出的问题。

(如果学生对“部分”和“层次”的划分提出不同意思,只要合理,亦应肯定。)

四、请大家一起来总结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让学生发言,不须教师多作解说。)

回答:本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设问。文章题目“食物从何处来”就是设问句。这样定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第一段结尾,采用连问的方式进行设问,“这些有机物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

两个句子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段一开始就自问“如何获得食物?”然后自答;“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是第二部分的提领句。

2.分类别。(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因为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形式,也就是“食物”来源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从说明事物的特征出发,采用分类说明是恰当的。

文章先以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为分类标准。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大类。

能够自己制造食物的属于自养型。

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绿色植物生活的属于异养型。

然后,文章又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作第二次分类说明。

自养型的生物分为两类:①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常见的大量的绿色植物);②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学能制造食物(极个别的微生物细菌)

异养型生物也分两类:①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动物及大多数微生物;②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类。

这样层层分类说明,各种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获取食物的不同方法,无不包举,这样不仅符合科学原理,而且概括十分严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3.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波说明的事物有个明确的概念。本文有以下几处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对“食物”下定义。“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对“自养”、“异养”下定义。自养是“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异养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

“所有动物和 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对“光合作用”下定义。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废气——氧。”

4列数字。

①“一个成年人,即使一点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一千四百大卡的能量。”——这是以“人”为例,用具体数字说明“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

②“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二万五千亿个二氧化碳分子”。“一个”气孔,“一秒钟”,“二万五千亿个”,三个数字放在一起,形象地说明了叶子上的气孔吸收二氧化碳分子,有多大的威力。

③“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亿吨有机物”,简单准确的数字具体地说明了“合成工厂”的巨大。

5.打比方。以人们常见的、熟知的事物比喻说明不太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效果很好。

为了说明得形象、具体,便于读者理解,这篇文章在说明光合作用时,用了一系列的恰当比喻。例如把根毛比作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把茎比作运输干线,把叶子比作食品工厂,把叶绿素比作合成车间。这样,把整个自养的过程,比作是工厂从采集原料,运输到生产、合成的 过程。这就能把比较复杂的现象简明化、形象化。

五、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将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逻辑顺序:光异后同的顺序

2.知识性科学性

3.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指导

教学内容、步骤和方法:

一、讲评作业:找几个同学,把答题读给大家听,然后讨论补充,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P98—99)

二、今天咱们来探讨课文的说明顺序。(先让大家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逻辑顺序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写作的根本目 的,不在于对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类概括,而在于从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异现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规律。正因为如此,文章先解说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有自养、异养的不同;然后阐释异养型的生物无论“吃荤吃素”,归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后得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除了个别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结论。这是先异后同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范畴。采用先异后同的逻辑顺序说明,符合人们从部分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显示出先分析综合再形成判断的逻辑力量,既证明了结论是科学论断、又使文章 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三、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试以本文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知识性和科学性,是就说明的内容而言的。说明必须揭示某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征,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做到概念准确,判断恰当;分类清楚,种局分明;能给读者一定的知识。而这知识,是经过人们的科学实验或社会实践证明了的,是所说明的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规律、而介绍具有科学性的知识,也正是说明的根本目的。

本文说明的是自然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有机物质的来源这样一个复杂问题。因此本文选取的各项材料以及各个解说的'具体问题之间,都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它们都围绕着一个 中心问题而起着某方面阐释的作用。这个中心就是:各种生物维持生命的有机物质的来源,亦即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的问题。本文正是为说明自然界生物生存的这一共同规律,才集中大量材料,解说一系列具体问题。此外,本文语言准确,周密。(以练习五、练习六为例研究)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实,保证了本文的科学性。

四、事理说明文写作指导(以教师讲为主)

①说明是对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特征、性质、状态、功能等进行解释、介绍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被解释、介绍、阐述的事物,可以是实体的,例如器械、山岳、湖泊、花、草、虫、鱼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例如立场、观点、名词概念、学术流派等。

运用说明方式写成的文章,叫做说明文。

②最近学的三篇说明文,都是以介绍事物,阐明特征,指出因由,解释事理为主,使人读了能理解具体事物的特征,状态,功能;对抽象事理,则能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憬然有悟,了然于胸,这样的说明文被称为事理说明文。

③事理说明文的写作,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次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第三,文章的结构、层次要有很强的逻辑性,要“言而有序”;第四,要有周密、准确的语言,以保证 文章的科学性。说明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读者有所“知”。说明,是对事物作客观的、冷静的、科学的解释。因此,事理说明文的写作要注意扣住以上的特点写。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一书中曾说:“说明文大体也有一定的方式。开头往往把所要说明的事物下一个挂释,立一个定义……以下检释,立定义开了头,接下去把检释和定义里的语义和内容推阐明白,然后来一个结尾,这样就是一篇有条有理的说明文。”

五、布置作业。

篇11:食物从何处来

教学要点

1.逻辑顺序:光异后同的顺序

2.知识性科学性

3.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指导

教学内容、步骤和方法

一、讲评作业。

二、今天咱们来探讨课文的说明顺序。(先让大家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逻辑顺序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写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对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类概括,而在于从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异现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规律。正因为如此,文章先解说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有自养、异养的不同;然后阐释异养型的生物无论“吃荤吃素”,归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后得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除了个别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结论。这是先异后同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范畴。

采用先异后同的逻辑顺序说明,符合人们从部分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显示出先分析综合再形成判断的逻辑力量,既证明了结论是科学论断、又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三、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试以本文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知识性和科学性,是就说明的内容而言的。说明必须揭示某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征,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做到概念准确,判断恰当;分类清楚,种局分明;能给读者一定的知识。而这知识,是经过人们的科学实验或社会实践证明了的',是所说明的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规律、而介绍具有科学性的知识,也正是说明的根本目的。

本文说明的是自然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有机物质的来源这样一个复杂问题。因此本文选取的各项材料以及各个解说的具体问题之间,都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它们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起着某方面阐释的作用。这个中心就是:各种生物维持生命的有机物质的来源,亦即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的问题。本文正是为说明自然界生物生存的这一共同规律,才集中大量材料,解说一系列具体问题。此外,本文语言准确,周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实,保证了本文的科学性。

四、布置作业。

教案点评:

一、要求学生联系生物课本上的知识,学习本文如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

二、下定义。分类别、用比喻等说明方法,学生在前册课本中接触过。学习本文要让学生在反复作些单项小练习的实践中.逐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本文连题目在内,共有五次设问,要让学生根据这些设问的不同用法,进一步了解说明文中运用设问句的作用。

四、根据练习编绘示意图表,或根据课文编绘一套示意图表,巩固绘制示意图表方法的运用。

五、基本知识,可利用当堂练习课后作业等进行落实。

篇12:食物从何处来

一、引入课文

人及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才能存活。自然界的生物品类繁多,千姿万态,生活环境和条件各自不同,生存方式和习性互有差异,要总括出人和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这一问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食物从何处来》却把它解说得既有条理又准确周密。这是我们这个学期学习的第三篇事理说明文,因此要着重让同学们自读分析。

二、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加点字注音:

卵赫脂肪贮藏

供应参天糠麸供给

吃荤细菌细胞

(教师和学生一起辨析正误)

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先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归纳出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一2)说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第二部分(3一12)说明食物从何处来的两种途径和方法,说明食物从绿色植物来。

第一层(3)总说。

第二层(4――12)自养和异养。

4――8自养。(说明重点)

9――12异养。

第三层:(13)总结第二部分,同时回答了题目提出的问题。

(如果学生对“部分”和“层次”的划分提出不同意思,只要合理,亦应肯定。)

四、请大家一起来总结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让学生发言,不须教师多作解说。)

回答:本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设问。

文章题目“食物从何处来”就是设问句。这样定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第一段结尾,采用连问的方式进行设问,“这些有机物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两个句子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段一开始就自问“如何获得食物?”然后自答;“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是第二部分的提领句。

2.分类别。(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因为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形式,也就是“食物”来源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从说明事物的特征出发,采用分类说明是恰当的。

文章先以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为分类标准。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大类。能够自己制造食物的属于自养型。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绿色植物生活的属于异养型。然后,文章又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作第二次分类说明。自养型的生物分为两类:①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常见的大量的绿色植物);②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学能制造食物(极个别的微生物细菌)异养型生物也分两类:①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动物及大多数微生物;②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类。

这样层层分类说明,各种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获取食物的不同方法,无不包举,这样不仅符合科学原理,而且概括十分严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3.下定义。

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说明的事物有个明确的概念。本文有以下几处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对“食物”下定义。“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对“自养”、“异养”下定义。自养是“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异养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所有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

对“光合作用”下定义。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废气――氧。”

4.列数字。

①“一个成年人,即使一点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一千四百大卡的能量。”――这是以“人”为例,用具体数字说明“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

②“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二万五千亿个二氧化碳分子”。“一个”气孔,“一秒钟”,“二万五千亿个”,三个数字放在一起,形象地说明了叶子上的气孔吸收二氧化碳分子,有多大的威力。

③“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亿吨有机物”,简单准确的数字具体地说明了“合成工厂”的巨大。

5.比喻法。

以人们常见的、熟知的事物比喻说明不太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效果很好。

为了说明得形象、具体,便于读者理解,这篇文章在说明光合作用时,用了一系列的恰当比喻。例如把根毛比作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把茎比作运输干线,把叶子比作食品工厂,把叶绿素比作合成车间。这样,把整个自养的过程,比作是工厂从采集原料,运输到生产、合成的过程。这就能把比较复杂的现象简明化、形象化。

五、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篇13:食物从何处来

食物从何处来

11 食物从何处来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理的方法。

2.学习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3.学习本文用周密、准确的语言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调动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

2.认识到绿色植物是人类取食的渊源,从而认识到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品质。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课文在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时,采用了抓住事物的特征,主次分明、逐层深入的顺序。

(2)课文运用了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3)课文剪裁材料紧扣中心,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4)课文所用词语准确、周密,保证了说明内容的科学性。

难点:(1)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时采用的'说明顺序。

(2)了解①食物②自养③叶绿体④异养⑤光合作用等科学术语。

解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之在听、读、说、写、练的过程中保持极大的热情,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分组去校外的各类食品加工厂进行调查研究,弄明白用于制作各类食品的原料的来源,写出调查报告,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当作参考资料运用。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探索真理的求知意识。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足见食物对人的生存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人,其他生物也是如此。那么,自然界中两百多万种生物的食物取自何处?能否概而论之?依你所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谈谈你的看法。

(一)明确目标

1.解决本文的生字难词。

2.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3.了解本文说明的主旨内容。

4.弄懂设问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5.把握文章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高声朗读课文后,掌握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和写法

卵1uǎn 赫hè 脂肪zhī 贮藏zhù 参天cān 供应gōngyìng

糠麸fū 供给gōngjǐ 吃荤hūn 细菌jūn 细胞bāo

2.同学们默读课文,逐段概括大意,然后发言讨论。

讨论明确:

第1自然段:以种子长成大树,鱼卵变成大鱼为例,说明生物构成躯体需要很多有机物;又以一个成人一天所消耗的能量,说明一切生物,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提出“有机物从哪来?”“能量从哪里来?”的问题。

第2自然段:以回答问题的方式点明说明要点,顺理成章的给“食物”这个概念下定义,为后面展开说明,作了必要的铺垫。

第3自然段:用语意相同的话承接上文,用设问句开启下文,从而说明一切活的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第4自然段:给“自养”下定义。定义中强调“自己”,可领悟“自养”名称的由来及其特点。

第5自然段:运用比喻的说法,说明植物根、茎、叶的功用。

第6自然段:说明水和二氧化碳是合成有机物的两种最基本原料。

第7自然段:说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第8自然段:说明大部分有机物构成躯体,小部分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供生物体生活使用。

第9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异养”。

第10自然段:以野兔、狼、虎、细菌的食物为例,说明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依靠植物生活。有的是直接依靠植物,有的是间接依靠植物。

第11自然段:对上述内容加以小结:归根结底都是靠植物来生活。

第12自然段:说明人属于异养的类型,但也要依靠植物。所不同的是人能够改造植物,更充分的利用植物。

第13自然段:说明绿色植物对世界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巨大作用。

3.在明确了各段的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归纳课文结构层次。

要求每人列出一份课文的结构提纲,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正误,再用投影片展示,全班讨论。本文结构提纲可明确为: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纵观全文,归纳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本文说明了食物的来源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制造的。而人能够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通过劳动获得更多更好的食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常见的说明方法。

(1)下定义说明法。就是用下定义的方法来说明是什么,它要求用准确、简练、概括的语言揭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和特征。下定义说明既能使人对说明的事物有一个正确、本质的了解,又能使人将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例如:《统筹方法》一文中:“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数学,也指明了

篇14:11 食物从何处来

朱 相 远

预习提示

食物是生命的动力,任何生物都离不开食物。这篇课文主要说明了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不同途径,即自养和异养。阅读本文,联系学过的生物学知识,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点的字的读音:

参天 消耗 根系 贮藏 供给 吃荤 糠麸 赫赫有名

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的大鱼。它们的体积增大了千万倍,需要很多的有机物质来组成。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一个年人,即使一点儿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1 400大卡的能量。这些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

原来,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例如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等,它们既能构成躯体,又能在呼吸时被氧化而放出能量。水和矿物质盐类,虽然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而且也参与躯体的组成,但是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一切生物都离不开食物。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一种叫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

绿色开花的植物有庞大得惊人的根系,每条根的尖端都有很多根毛。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大量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在阳光下,这些气孔一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还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25 000亿个二氧化碳分子。

采集站送来的水和气孔吸进来的二氧化碳,就是合成有机物的两种最基本的原料。也许有人怀疑,这莫不是要制造汽水了?的确,汽水厂就是利用压力把二氧化碳压在水里,再加上些果汁香料之类,制成清凉可口的汽水的。然而植物不能靠喝汽水过日子,它们需要的是含有高能的食物。

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车间——叶绿体里,发生奇妙的变化。叶绿体是叶绿素和蛋白质等组成的小颗粒,一个叶肉细胞里,一般含20至100个。叶子的绿色就是它们的颜色。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就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废气——氧,由气孔排出。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看来很简单,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植物合成了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来组成躯体和贮藏在种子或块根、块茎中,小部分经呼吸作用又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能量,供给生命活动之用。

另一种叫异养。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它们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

例如,野兔靠吃野草来生活。狼以野兔为食物。狼一旦碰到了老虎,也就成了牺牲品。老虎死后,又成了细菌的乐园;不用多久,尸体就分解得精光,变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回到大自然中,又成了植物制造食物的原料。

所以兔、狼、虎、细菌,归根结底都是靠植物来生活。

人,每天除了要吃进一定量的水和盐以外,还要吃淀粉、蛋白质、脂肪。我们皮肤上不会长出叶绿素,当然是属于异养型。吃荤也好,吃素也好,反正都是靠植物而生活。不过人是靠劳动获得食物的,能够用各种方式改造植物,使它更好地为人服务。很久以前,人们就懂得了农业,办起了绿色工厂,让庄稼来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食物。人们把其中营养最丰富的部分如种子、果实、块根、块茎等拿来做粮食;剩下的秸秆、糠麸也是有机物质,就再拿来办加工厂:养猪,养牛,养鸡。那些不好吃的东西经过猪、牛、鸡的消化吸收和转化,就变成了猪肉、牛奶、鸡蛋等高级食物。

所以,世界上除了极个别的细菌能不依赖阳光而靠化学能来合成食物以外,其他一切生物都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亿吨有机物,这真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合成工厂。

练习

一 通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在说明食物来源时,为什么先说“自养”,后说“异养”?

2“自养”和“异养”的生物有什么不同?这两种获得食物的途径有什么联系?

二 本文先介绍了植物、动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再说明人类的取食方法。作者为什么突出写人类?在获得食物上,人与其他动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 揣摩下列比喻句的含义,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

1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

2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

3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车间——叶绿体里,发生奇妙的变化。

4老虎死后,又成了细菌的乐园。

5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亿吨有机物,这真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合成工厂。

四 学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万物生长靠太阳”的道理,试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谈谈你的感想。

有关资料参见:www.0

树 的 年 轮

树的年轮记录着树的年龄。每轮一年,厚度不一。甚至树一年中的生长速度都在年轮中留下痕迹。光亮的线条表示多水的春季时迅速而旺盛的生长,黑暗的线条表示夏季缓慢的生长。科学家们把树的年轮当作过去年代的气象图使用。宽的年轮告诉人们当时生长条件优越——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窄的年轮标志那一年是个旱年。中心部位的窄年轮(树还幼小时)可以说明其他树遮住了它,夺走了阳光或水分。一颗倾斜的树,可能是受到竞争树根的推挤而不能直立生长,但在它的另一侧却长出了更多的木质以防止倾倒。这也在年轮的宽度上有所表示。如果树在某年森林火灾中受到损伤,年轮将显示出它后来的生长是如何绕过这一伤痕的。

摘自〔美〕萨拉·r·里德曼《树木趣谈》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