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四(三年级数学下册全书思维导图)

篇1: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四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四)

二、年、月、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嫉妒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时间:3课时 1、认识年、月、日 教学内容:P17-18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知道全年有365天。 2、在从年历卡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政治思想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一张大的20的年历卡。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年的年历卡,黄、蓝色彩笔各一枝。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7-18,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  引入,多媒体课件教学   谈话:(出示2005年的年历卡)这是一张2005年的年历,(教师在年历上圈出自己的生日),老师刚才圈出的这个日子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来猜一猜,你知道为什么吗?你知道自己是在哪月哪日出生的吗?能在自己的年历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吗?   指名到讲台上交流,并在年历卡上指出自己的生日。   问:你对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有哪些了解,能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有关年、月、日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吗?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后,组织全般交流。   谈话:同学们对年、月、日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  探究 1、初步认识年、月、日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年历卡,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充分地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如:1、3、5、7、8、10、12月都有31天;4、6、9、11月都有30天;2月有28天……) 2、认识大月和小月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从一张年历卡上发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那么怎样把我们刚才发现的一些有用信息整理出来,以便我们进一步研究呢?先在小组内议一议。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讨论中。 反馈: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方法。 问: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都是可以的,请大家再比较,在这些方法中,用哪种方法来整理最合适? 谈话:用列表的方法把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整理出来,简洁明了。书上已经为我们设计好了表格,下面请同学们在2005年的年历卡上,找出每个月的天数,填在P17页的表格里。填好后,再读一读表格下面的一段话,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活动后反馈:先说一说填表的结果,再说一说从表格下面一段话里知道了什么。 小结: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2005年的2月有28天,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3、记住大月和小月。 谈话:请同学们再看自己填好的表格,在一年的12个月中,大月、小月和2月是怎样排列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彩笔,在表格里把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再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哪几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组织交流:学生带着涂上色的表格到台上去说自己的记忆方法。 *如果没有学生交流利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则组织如下活动: 讲解:老师也有一种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想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可以吗?老师是用自己的拳头来帮助记忆的(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注意两点:①讲清数的方法;②数到2月虽然在拳头的凹处,但2月不是小月,习惯上称“2月平”。)   学生伸出自己的左拳,跟老师一起数。 4、计算全年的天数。   谈话:同学们,你们能计算出2005年全年的天数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择不同的算法反馈。 三、应用 1、想想做做1   出示题目,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在年历里圈出来。   组织交流,并适时地进行一些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   谈话:你还知道哪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交流后反馈。 四、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年、月、日的有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怎样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谈话:同学们不但知道了很多年、月、日的知识,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以后还要进一步研究,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再想办法解决好吗?                   2、认识平年、闰年 教学内容:P19-21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及季度;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3、了解一些宇宙天体运动规律与年、月、日关系的常识,了解气象部门对春、夏、秋、冬的科学划分,引发对自然科学产生好奇心,激发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和2005年的年历卡;~的月历卡。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9-21,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2、谈话:前不久,小明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吗?小明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弟弟,他是20出生的,再过几天就满一周岁了,全家人都在为弟弟准备过生日呢,小明也为弟弟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准备在弟弟生日钠天送给他。可2005年的年历上怎么没有弟弟的生日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问: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 二、主动建构,多媒体课件教学 1、探究活动一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和2005年的年历卡,对比着找一找,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04年哪一天出生的?   小结:2004年2月的天数和2005年2月的是不同的。小明的弟弟应该是 2004年2月29日出生的。可2005年的年历上找不到2月29日。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是平年;有29天的这一年是闰年。   问:谁来说一说,2004年和2005年,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   活动:这样一来,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也不一样,你能很快算出像2004年这样的闰年的全年有多少天吗?你是怎样算的? 2、探究活动二   观察1997~20的2月的天数,完成下面的问题。 ⑴先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闰年? ⑵你还有什么发现?将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汇报归纳: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问:那么公历年份中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闰年呢?各小组在1997~年这12个年份中找几个平年和几个闰年,分工计算这些年份除以4,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小结:除以4没有余数的是4的倍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3、知识链接:“你知道吗?” 三、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 ⑴出示题目,问:他们说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你还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一些值得纪念的时间是在哪一年发生的吗?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在班级交流。 ⑵讲解: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例如,是闰年,而21是平年。 2、想想做做2 ⑴出示问题:平年一年有多少天?是几个星期零几天?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⑵问:闰年一年有多少天?是几个星期零几天?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完成,班级交流。 4、想想做做4 问:看了这个问题后,你知道了什么? 说明:季度也是常用的时间单位,从每年的1月份起,3个月为一个季度,一年有四个季度。 要求:独立解决这个问题,算出每个季度的天数,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讲解:一年有四个季度,和通常所说的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不是一回事。 5、想想做做5 指名读题,独立思考,班级交流。 四、总结反思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通过预习自学再学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 五、课外实践   带着自己的问题,去看看《十万个为什么》或其他书籍,也可以上网去查一查,把你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同学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课本P21思考题,通过计算,不仅能巩固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能了解一些农业生产常识。                   3、生日快乐 教学内容:P22-23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年、月、日和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培养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22-23,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教学 一、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瞧,今天是小明的生日(出示图),他的朋友们都来为他祝贺,你们想对小明说点什么?小明对前来祝贺的朋友表示感谢,并询问了他们是哪一天过生日的,四位朋友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生日,各说了一句有关自己生日的话,你们愿意猜一猜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吗? 二、组织活动 1、猜课本中小朋友的生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并确定是几月几日。然后全班交流。 2、让学生猜自己的生日。

篇2: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十二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十二)

七、轴对称图形 一、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二、  教学时间:2课时       1、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P56-61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用具:彩纸、剪刀、钉子板、图片。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56-61,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教学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春天到了,天气暖和起来了,美丽的昆虫也都飞起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飞到了我们的眼前(出示蝴蝶图片的一半),可它把自己的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给藏了起来,你知道它的另半边翅膀使半个身体是怎样的吗?   学生选择图片,问:为什么选择这一种?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谈话:老师不仅喜欢昆虫,还喜欢旅行,上次利用假期去参观了一个展览馆,那里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三样物体的照片(天安门、飞机、杯子)。观察这些照片上的物体,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请同学们拿出你课前剪下的这三件物体的平面图,自己折一折、比一比,你们发现了什么?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在全班汇报。  (3)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请你们把对折后的图形翻开来看看,还发现了什么?这条折痕所在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4)课件演示   (5)指名说说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判断每个图形是步是轴对称图形?   (2)学生拿出发给他们的图形纸片折叠、判断。   (3)汇报自己的判断结果,和预习的结果相同吗? 3、课堂操作练习:想办法做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1)学生回报预习自学情况,进行交流。 (2)课堂组织再次操作练习(3)教师指导,拓展操作空间,并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 三、组织练习1、想想做做2 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2、想想做做1,多媒体展示   学生独立判断,教师介绍第4个图形。 3、操作:   要求学生在钉子板上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并展示作品。 4、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互查预习效果。 5、想想做做5   观察下面的国旗,你能找出哪些国家的国旗是轴对称图形? 6、想想做做3   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7、想想做做6 四、全课总结   谈话:能说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大呀,其实对称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美,请阅读P60~61的“你知道吗?”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研究,你会觉得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老师更希望你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更多的美。             2、奇妙的剪纸 教学内容:P62-6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培养在实际生活中的创造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参与创作,合作交流,启迪灵感,感受生活。 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创作美丽的图案。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剪纸作品、剪刀、彩色纸片。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56-61,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作品赏析 1、利用多媒体课件欣赏剪纸作品。 2、介绍: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了中国民间艺术――剪纸,又叫做窗花。这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学习制作剪纸。 3、问:你最喜欢刚才的哪一幅剪纸?   教师相机对部分作品进行解说。 二、作品分类 1、观察分析。   谈话:在民间艺人的创作中,这些剪纸使分不同种类的,那么你们能进行分类吗?   小组讨论,学生分类只要合理就予以充分肯定。比如:分为人物、动物、花草、文字等类别或以颜色分类。   小结: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从创作内容上看可以分为这几类,我们还可以从创作的方法进行分类,比如有的剪纸图案是由以组或几组完全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大家来看看有哪些。 2、研究方法   引导观察:你们再来看现在这些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拿出其中以一次对折形式剪成的枫叶图案。问:这张剪纸是什么图案?你知道这样漂亮图案是怎样剪成的吗?   组织学生拿出工具进行剪纸。 三、作品创作 1、尝试创作(一次对折剪纸)   教师指导枫叶图案:   一次对折――沿外边画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部分。   同桌进行交流、评析,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小结:剪纸时对折要整齐,画样要美观,用剪要稳当。 2、二次创作   出示P62下方的剪纸步骤。   提出要求:按照要求及顺序动手试一试,看谁做得好。   组内进行交流,选出优秀作品。   小结:我们通过学习剪纸,发现了很多方法,但基本都是每次只剪出了一幅图案,想一想,能不能一次剪出多幅图案呢?   P63长方形剪花边――叠剪图案 3、独立创作   谈话:剪纸的分类大体可以分成三大类:阳刻(剪去的轮廓线之外的空白部分,保留轮廓线)、阴刻(剪去轮廓线保留其他部分)、阴阳混刻。   要求:可以用对折的形式创作,也可以不用对折进行创作,对纸张的样式也不受限制,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幅或两幅作品。 四、全课总结 1、启发:同学们的作品样式繁多,都很美观,这些作品与我们以往完成的作品有什么区别?   规律:凡是对折后完成的剪纸作品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对折而完成的图形却不是。 2、引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折痕就是图形(图案)的对称轴,折痕的两侧是能够完全重合的。 五、课后作业  

篇3: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十一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十一)

3、练习六1 教学内容:P50-51第1-5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就基本技能的训练,并进一步注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50-51第1-5题,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想想做做1,多媒体出示 (1) 组织学生看图,了解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2、想想做做2,多媒体出示   (1)要求学生独立检查后说明是怎样想的。   (2)复习吨和千克、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背诵。 3、想想做做3   组织学生看图,了解图意和题意。   组织学生讨论,明确解题的关键是先出示意图帮助思考。   独立完成示意图,再思考题中问题。组织交流。 4、想想做做4 (1)多媒体出示图,引导理解图意。   (2)要求先猜测,再指名说说猜测的依据,然后算一算验证猜测的结果。   (3)同桌交流后班级交流。 5、想想做做5   (1)多媒体出示图,明确题意。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题目要求,并独立思考除法计算的问题。   (3)组内交流想法,并组织班级交流。   (4)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解答。 二、课内练习1、选择题   ⑴每块砖重 2千克,(  )块砖重1吨。 A. 5  B.50 C.500 ⑵3辆汽车同时运煤,2天共运120吨,平均每天(  )吨。 A.40  B.60 C.20 ⑶张老师2小时行32千米,估计张老师是(  )的。   A.步行  B.骑自行车 C.乘汽车 2、一只苹果重15克,同样的4只苹果是(  )克。(  )只这样的苹果重量接近1千克。 一辆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这辆自行车的3倍。这辆自行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果品公司上午收购苹果25吨,运走9吨,剩下的用一辆载重4吨的卡车来运,几次可以运完? 三、拓展练习超市货架上放着大、中、小三种瓶子装的鲜橙汁。每只小瓶里装500克,每层装的总重量相等。则中瓶、大瓶各装多少克鲜橙汁?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51.5                   4、练习六2 教学内容:P51-53第6-9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就基本技能的训练,并进一步注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50-53第6-9,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想想做做6,多媒体出示插图  (1) 引导看图,读懂图意。  (2)组织学生从图中收集有用信息,然后运用这些信息去解决问题,最后组织交流讨论。  (3)反馈预习情况 2、想想做做7   (1)看图,明确图意和题意。   (2)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最后班级汇报讨论。 3、想想做做8   (1)独立完成第1个问题后反馈交流。   (2)谈话: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后时间了解你家每月的用水量大约是多少吨,你家有哪些节约用水的方法,我们将利用实践课的时间进行交流。 4、想想做做9   独立读题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 (7~9题的教学,可以有机地进行勤俭节约和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二、小常识   P53“你知道吗?” 三、拓展练习1、水果超市有42吨苹果,准备租用卡车把这些水果运到火车站。小卡车载重2吨,每辆车运费50元;大卡车载重5吨,每辆车运费100元。如果要求一次全部运完,怎样租车最省钱?最少要花多少钱? 2、明明家、学校、图书馆在一条直线上,从明明家到学校1900米,从学校到图书馆720米。你能想出它们的位置有几种情况吗?请你计算出每一种情形下,明明家到图书馆的距离。                   5、了解千米 教学内容:P54-5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查找资料,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54-55,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手表或电子表一块。 2、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课本P55的相关资料。 3、在100米跑道的起点和终点各插一面彩旗。 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教学 一、激趣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上室外课吗?今天这节课就和同学们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千米。   教师把学生带到100米跑道的起点处,告诉学生两面彩旗之间的长度就是100米。 2、看一看。让学生观察100米的实际长度。 3、估一估:如果让你沿着100米跑道走一走,估一估你大约要走多少步? 二、实践活动 1、走一走   分组让学生沿着100米跑道走一走,边走边数出走的步数,并记录所用的时间。 2、说一说   问题一:谁来告诉同学们,走1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用了几分钟?   问题二:通过这几位同学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想一想   谈话:刚才同学们都走了100米的路程,知道了走100米大约需要多少步,用了多少时间,如果让你在100米的跑道上有一个来回,知道走了多少米吗?走几个来回就是1千米呢? 4、算一算   谈话:照这样的步子,算算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分钟? 5、分组活动,进行验证   谈话:你们计算出的走1千米的步数和所用的时间对吗?想验证一下吗?   分小组在跑道上来回走走,验证走1千米是不是需要这么多步,是不是需要这么多时间,并把得到的数据记下来。 6、分组活动,再次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你们现在估计一下,从学校大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究竟从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呢,大家按刚才在跑道上走出的1千米的时间和速度或步数走一走,看能走到哪里,把学生分乘两组,一组留在学校门口,一组走出1千米。 三、应用深化   教师把学生带进教室。   讲述:刚才同学们去室外了解了1千米,并感知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课前老师布置捏们查阅课本P55中的记个相关资料,你们查到了吗? 1、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这些数据的。 2、集体交流汇报,学生填写数据。 3、问:通过交流,你知道了什么?在查阅资料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与千米有关的知识? 四、全课总结   问:今天我们一起去室外了解了千米,你有什么收获?课前预习准备重要吗? 五、拓展延伸   谈话:今天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你能应用今天了解到的与千米有关的知识去体验一下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测出你家到学校的距离?      

篇4: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三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三)

7、练习二1 教学内容:P13第1-5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通过具体练习,帮助学生区分各种情况,克服相近内容的互相干扰,能正确估算并计算、验算。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3第1-5题,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P13.3  (1)多媒体出示第一组题,指名进行口算。   指名口答。   讨论: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口算时有什么区别? 小结: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板书诵读   (2)多媒体出示第二组题,同桌互相交流进行口算。   讨论: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结: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板书诵读 2、P13.1   (1)多媒体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进行估算,说出商是几位数。   (2)同桌互查预习注意,集体反馈。   (3)小结。   3、计算并验算   536÷4 321÷3  872÷3   学生分组完成,集体评讲。   讨论三题在计算时的不同。  小结。   4、P13.5   引导读懂表格,理解题意。   明确要求谁拍的最快,谁拍得最慢必须要知道每人每分钟拍球的个数。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交流反馈。 二、课堂练习1、口答   说出下面各题中商是两位数的,商是三位数的,商中间有0的,商末尾有0的。   563÷4 303÷5 426÷6 912÷3   259÷6 856÷8 700÷5 214÷7   2、拓展题     3、填上合适的数   4、油厂把411千克的豆油分装在最多只能装 5千克的油壶里,至少需要这样的油壶多少只?   5、在一道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的和是135,商是3,那么被除数=,除数=()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3.2、4               8、练习二2 教学内容:P14第6-9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加强说理训练,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4第6-9题,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三(4)班有三个小组,每组有6个同学,一共做了108朵红花,平均每个同学做了几朵红花?   2、王叔叔2分钟打了106个字。他平均每分钟打了多少个字?如果他照这样的速度用了8分钟打完一篇文章,你知道这篇文章有多少个字吗?   3、三、四年级各有3个班,要选150名同学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平均每班要选多少名同学?   4、一个旅行团有153人,他们入住的酒店现在只有5人间的房了,想一想至少需要多少个房间呢?   5、图书室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5层,一共有750本图书。平均每层有多少本?   6、学校新买来840本故事书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班分得多少本?   7、三(4)班有4个小组,每组8人,平均每人采5个昆虫标本。他们班一共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   (以上各题均由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班级交流反馈。) 二、指导练习展评学生的预习作业,加强说理训练 三、拓展练习1、想想做做9   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收集题中信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汇报。   2、P14思考题   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讨论。   对学生正确的.解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3、商业大厦的牛奶,原价每盒7元,现降价为每盒6元。人民商场同样的牛奶每盒7元,买4盒送1盒。小华要买5盒牛奶,你建议他在哪家商店买比较合算呢? 4、校园美了,我们的城市更美了。不过,一些非法广告到处张贴,损害了城市的形象。少先队员们积极地清除乱贴乱画,请观察下面的数据。   三年级 以每分钟清除18张的速度,共清除252张广告。   四年级 清除乱贴乱画387张,共用9分钟。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⑴  ⑵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 1、对想想做做6、7两题进行质疑,对困难学生进行启发。 2、作业:P14.6、7               9、复习1 复习内容:P15.1-4 复习内容: 通过复习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数,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识,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5第1-4题,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5.1  (1) 出示口算题,指名口算,并选择几题要求说出口算依据。  (2)展评预习作业,进行反馈 2、P15.2   分组练习,组织比较。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评讲,归纳计算的注意点。   3、P15.3   (1)学生同桌互查预习作业   (2)组织评讲,进行反馈。   (3)总结归纳:你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   (4)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4、P15.4   (1)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   (2)学生自行检查预习作业。   (3)组织讨论:本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并板书 二、课堂练习1、720是6的(  )倍,它里面有(  )个4。 2、根据460÷6=78……4填写算式:76×(  )+(  )=(  ) 3、从300里连续减去6,减(  )次正好是0。 4、如果没有余数的除法中,商×除数+余数=128,被除数=(  )。 5、最大的一位数除三位数,余数最大是(  )。 6、408是4的(  )倍。 7、831是3的多少倍?9除927是多少? 三、全课总结、四、作业:P15.1-3         10、复习2 复习内容:P15-16第5-9题 复习目标: 进一步巩固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了解题目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通过具体练习,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5-16第5-9题,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5.5  (1) 先让学生独立填表,再组织交流。  (2)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的变化规律,适当渗透一些函数思想。   2、P15.6,多媒体出示  (1)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半价出售“的意思,求出每件玩具的半价是多少。   (2)组织讨论能买道哪些玩具。   (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灵活解决问题。   3、P16.9   (1)组织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明确所买的商品的理由。   (2)组织讨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两步计算求出问题。 二、课内练习1、学校新买来840本故事书,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得多少本? 2、三(4)班有4个小组,每组8人,平均每人采5个昆虫标本。他们班一共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 3、电器商店里,电饭锅原价250元,电话机原价180元,收音机原价480元,洗衣机原价780元。为了促销,现在所有电器一律半价出售。400元钱能买到哪些电器?最多能买到几件? 4、P16思考题   (1)学生分组完成或独立完成。   (2)组织讨论   左题可先根据除数和十位商的商求出它们的积,再根据十位上的余数2算出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然后根据个位上的余数2,填出被除数个位上的数9。   右题商的百位上只能是1,十位上只能是0,个位上可以是2~9中任何一个数。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6.7、8  

篇5: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十九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十九)

3、面积单位(练习) 教学内容:P80-81想想做做第3~8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掌握一些简单求面积的估计方法;把周长与面积做适当比较,更好把握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80-81,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补充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本故事书的封面大小约是250( ) 一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是3( ) 课桌的长大约是1( ) 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2(  ) 以上各题,要让学生逐一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第一步要判断是用面积单位还是用长度单位,第二步再考虑究竟具体用哪一个面积(长度)单位。注意解决问题的策略,必要的时候可以找一些具体的参照物。 二、解决书上的练习: 1、想想做做3:用若干个边长 1cm的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cm的正方形和面积是12cm的长方形。 (1)解读“若干”:若干是什么意思? (2)说说“要拼成9cm的正方形”你该取多少个小正方形?为什么? 拼成了一个怎么样的正方形? (3)说说“要拼成12cm的正方形”你该取多少个小正方形?为什么? 交流:你拼成了怎么样的长方形? (4)比较:我们用12个小正方形,分别拼成了3种形状的长方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面积相同,但形状可以不同。) 2、想想做做4: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图略) 问:通过量一量,你知道了什么? 3、想想做做5: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图略) (1)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特别是图2,不满整格的都要当成半格来数。同桌互相数一数。 4、想想做做6:估计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大约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图略) (1)提醒:这题的图是用曲线画的,和上一题用直线画的是不能同样对待的,即不能把多出来的不满一格的当成半格来数。 (2)学生估计,数一数,指名讲一讲数的方法。 5、想想做做7: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面积呢?(图略) 说说求面积和求周长分别用什么方法? 6、想想做做8:下面每小格是1平方厘米。在下面画两个面积都是8平方厘米的不同的有趣图形。 读清楚题目要求,让学生去设计。再交流。 三、练习拓展:教学“你知道吗?”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里大约可放入多少粒芝麻?大约可放入多少粒大米?自己在家里试一试。     4、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p.82-84 教学目标: 1、通过摆长方形的活动,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不同形式,优化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提炼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电脑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82-84,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电脑演示: 1、用画图板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复习:它的边长1厘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复制、粘贴之后得到若干个同样的小正方形 移动、拼合,得到一个长方形。 问: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拼成这个长方形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学生用该方法,自己用电脑来拼并完成书上的'表格。 3、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在交流的时候,还要让学生说说怎么求出小正方形的个数的? 引导学生发现:长几厘米可以理解为一排有几个小正方形,宽几厘米可理解为摆成了几排。这样要求一共有几个的时候就可以用长乘宽来算。 4、换图,改成只剩下下边和左边铺满小正方形的, 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你会算吗?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交流后达成共识:要求面积,只要知道长和宽就可以了。 5、演示长方形。问:这个图形和刚才的都不一样,你怎么求它的周长? (可以用事先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长方形去量,也可以用尺去量……) 6、试一试:出示一个长6cm 宽3cm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7、小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s=a×b 通常我们用字母s表示面积,用最熟悉的两个字母分别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 8、演示一个正方形,问: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能不能像长方形的面积那样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呢?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来表示:s=a×a 比较两个公式,你可以怎么记? 二、试一试: 1、黑板的长4米,宽2米,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计算后,与我们自己实际的黑板作一比较,想象一下8平方米是多大?) 2、正方形手帕的边长20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看图计算面积。(图略) 2、想想做做2: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再测量计算。 在估计的时候要让学生有依据的估计,不要太盲目。 3、想想做做3:你能算出校园里跑道、篮球场、草坪和花坛的面积吗? 指出:这跑道和篮球场属于标准场地,这些数据一般不变的。 4、一张电话卡的面积大约是46平方厘米。你会用电话卡测量出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 动手试一试。评价这种方法。 四、思维训练: 出示图: 思考切一刀,可以把它拼成一个正方形,怎么切?试一试? 交流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思考的? 五、课堂总结  

篇6: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二十五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二十五)

2、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P102-103 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探索,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02-103,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3角=(――)元=( )元 9厘米=(――)分米=( )分米 5元6角=( )元 3米8分米=( )米 0.4元=(――)元=( )角 0.7米=(――)米=( )分米 8.8厘米=( )毫米 2.5元=( )角 二、新授 1、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出示情境图: (1)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雪糕、蛋筒、棒冰、冰激凌的价格) (2)了解了这些信息,你有些什么问题? (3)学生提问,师给与评价,并将问题引导到 “雪糕和棒冰,哪个贵一些?”上 板书:0.8 0.5 你会比较吗?说说你的想法 a、0.8元是8角,0.5元是5角,8角大于5角,雪糕贵一些。 b、0.8=810 ,0.5=510 ,810 >510 ,雪糕贵一些。 板书中填入大于号。 (4)你会比一比雪糕和蛋筒的价格吗? 板书:0.8 1.2 你是怎么比的?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交流,(注意适当提高对学生表述的要求)。 (5)你还会比一比谁和谁的价格? 前后四人一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6)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板书课题),说说看,可以怎样来比较? (可以分成两种情况来说:一是整数部分都是0,二是整数部分不是0,但不要刻意抽象出法则,机械记忆。) 三、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先确定厘米数,再换成分米数,然后比较大小。 2、想想做做2:完成后让学生说说理由。 3、想想做做3:提醒学生看清要求,是表示涂色部分。 4、想想做做4: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5、想想做做5:独立完成。 6、想想做做6:三个数量可以引导学生从大到小排列,并用大于号连接。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想想做做5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P104-105 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提高合作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精神,体会小数加、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04-105,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演示例题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 (1)  指名分析图意,并列式 0.5+0.7= (2)同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3)指名回答 (4)教学竖式计算 (5)小结 2、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 (1)尝试用竖式计算 买一碗面条比买一碗馄饨要多付多少元?你能用竖式计算吗? (2)  集体交流 3、教学“试一试” (1)  同桌互相提问,相互解答。 (2)  班级交流并小结 三、  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1 2、指名板演想想做做2,同桌互查预习作业,反馈订正。 3、讨论完成想想做做3、4 4、指名口答想想做做5,检查预习效果。 四、  课堂总结 五、  作业 想想做做2、3

篇7: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二十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二十)

5、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p.85-86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正方形面积计算,使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进而自己推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2、构建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之间的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一、操作、比较、认知: 1、取一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问:谁来用数学语言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正方形? (边长1分米,面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昨天我们学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不能用计算公式来得到“1平方分米”呢? 随学生回答板书:1×1=1平方分米 2、摸一条边,问:这边长1分米,还可以怎么说?(10厘米) 那利用计算公式,可以怎么算? 板书:10×10=100平方厘米 3、问: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1)估计有的学生会受长度单位进率的影响,会认为100平方厘米更大 (2)应该会有学生想到正方形没变,它既然可以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描述,那这两个结果应该就是一样的。 指出: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不一样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3、在黑板上画一个边长是 1米的正方形,问这边长可以怎么说? 依次板书:1米、10分米、100厘米 请大家分别用这三种边长,来计算出面积。 交流时依次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以手指帮助记忆。强调:长度间隔1个0,面积间隔2个0。 4、学生在书上填写: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5、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9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7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发现问题,及时请学生找出原因并改正。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6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完成想想做做2: 6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5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上面2题,完成后同桌交流指正。 一起读一遍。 3、想想做做3:公园内的一块长方形草坪,长24米,宽4米。这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学生独立做完后交流。交流的时候注意正确的书写格式。 4、广告牌(长90厘米,宽50厘米),算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格式正确解答。 三、思维训练: 思考:把一张长12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分成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怎样分能使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 解读:怎样分能使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学生动手试一试,并交流。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想想做做2、4        

篇8: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八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八)

6、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36-37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36-37,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重点: 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审题列式 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主题图) 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探讨算法 ⑴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25×30的积呢? ⑵谈话: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 ⑶汇报算法。 2、掌握方法。 ⑴谈话:计算25×30时,同学们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样都可以。 ⑵介绍方法:     第一步列竖式。因为0乘25还得0,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这样就先算25×3,列竖式时可以让3与25中的5对齐,把30中的0写在后面。   第二步计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25×3得75,再在积的末尾加上0。注意乘数 末尾有一个0,那么积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个0。   第三步检验。 ⑶问: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列竖式计算?为什么? ⑷小结。 3、试一试:想想做做1   (1)学生独立检查预习作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2)集体评讲做法,并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4、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数末尾有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你能说一说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注意什么吗? 三、巩固新知,综合运用 1、想想做做3   (1)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你能想到什么?   (2)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3)小结: 2、想想做做4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 3、想想做做5  (1)多媒体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式,如果学生独立计算有困难,教师重点提问:“20人正好租4条船”能推算出什么?   (2)提倡多种方法解答 4、想想做做6   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先观察平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想想做做2             7、练习五 教学内容:P38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38,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38.1   学生独立口算,再由教师随机指出题目指名口算,并要求说出口算依据。 2、P38.2  (1)检查预习作业,同桌互评  (2)评讲对比:找题每组中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简便算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P38.4   学生独立估算结果后班级交流并要求说说估算的理由。 4、P38.5  (1) 组织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表格的计算。  (2)组织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问:你发现了什么?(渗透积的变化规律。) 二、课堂练习1、电风扇的价格是99元,电冰箱的价格是电风扇的25倍。电风扇比电冰箱便宜多少钱? 2、学校买来45套课桌椅,每张桌子的价钱是70元,每张椅子50元,学校共用去多少元 ? 3、一只母鸡平均每月生鸡蛋25个,照这样计算,  ?   (你能编一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吗?二步计算的呢?) 三、拓展练习1、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2、新华小学的70位老师带领26个班的学生去看电影,平均每班有学生52人。电影院一共有1240个座位。电影院的座位够不够? 3、一个数乘10,得到的数比原来的数多63,原来的数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38.3、6                           8、单元复习1 教学内容:P39第1-4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39第1-4题,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P39.1   学生独立口算,再指名口算出得数并说出口算方法。 2、计算并验算   12×24 52×38   64×20 38×50   分组练习,并要求说出笔算方法。 3、P39.3   出示题目,同桌同学互相进行估算后,再指名估算结果并要求说出估算方法。   (以上三题使学生体会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自不同的价值。) 4、P39.4   (1)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2)独立完成后评讲。   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3)小结(让学生体会到这个结果尽管只是近似的,但却可以帮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作出一些有价值的判断。) 二、课堂练习1、27×78的积的个位是(  )。 2、75×40的积的末尾有(  )个0。 3、65×14的积是(  )位数,积的最高位是(  )位。 4、小红想了一个整数,这个整数乘16后得到的数在480和640之间,这个数可能是(  )。 三、拓展练习1、根据18×4=7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8×40= 4×1800= 40×18=   180×4= 18×400= 180×40= 2、找规律,用规律:先观察左边的三组算式,找出规律后,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结果。   15×15=225 45×45=   25×25=625 55×55=   35×35=1225  75×75= 3、选择题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39.2                           9、单元复习2 教学内容:P39-40第5-9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39-40第5-9题,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P39.5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体会积的大小是随着乘数的变化而变化的。) 2、P40.6   出示表格,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组织汇报交流并要求说出数量关系。 二、课堂练习1、《少年文艺》的32页有19行,每行有28个字,估计一下,这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2、一个书架有4层,每层大约放20本书,15个这样的书架大约可以放多少本书? 3、小红买了4卷胶卷,每卷可以拍36张;小方买了6卷胶卷,每卷可以拍24张。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 4、工人师傅带来320盏灯,准备给70个灯柱安装灯泡,每个灯柱上装5盏,带来的灯够不够?(你能用两种方法思考解决吗?) 三、拓展练习1、P40.思考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找出题目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得出规律。(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2、一个小桶能装19杯水,一个大桶能装4个小桶水。问:一个大桶能装多少杯水?一个打通比一个小桶多装水多少杯? 3、小华买了一杯珍珠奶茶,连杯共重 450克,吸了一半后,连杯重235克,杯重多少克? 4、在一块正方形的土地上,每条边上都种了52棵树,但四个角上都只有一棵树。问这块土地上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40.7、8    

篇9: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九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九)

五、观察物体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  教学时间:2课时 1、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P41例题,P41-42想想做做1-3 教学目标: 1、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41例题,P41-42想想做做1-3,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教学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拼拼摆摆”乐园里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形状的物体? 2、出示:     问:你能用自己手里的4个小正方体摆成其中一个形状吗?(学生操作) 二、尝试探究 1、谈话:从左向右依次观察这3个物体,从正面你看到了什么向状?把它画下来,这些形状相同吗? 2、谈话:如果从侧面看,看到的.形状还是相同的吗?请你画出来。 3、问:如果从上面看呢?你能画出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吗? 4、小结:   问:我们换了三个方向观察,看到了多种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说明: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解决问题 1、活动1   ⑴想想做做1,出示题目,提出要求:你能照着样子摆出来吗? ⑵问:从哪面看这三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完全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 ⑶画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班内展示,共同评价。 2、活动2   ⑴出示图形   ⑵问:观察左边的图形,下面的形状分别使从哪一面看到的?   ⑶问:观察右边的图形,从正面看到的与刚才看到的形状相同吗?从侧面和上面看呢? 3、活动3:完成想想做做3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又什么感受和收获?             2、练习课 教学内容:P42-43想想做做4、5、6、思考题 教学目标: 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42-43想想做做4、5、6、思考题,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想想做做4,多媒体出示 (1)出示题中各图形,并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拼搭。 (2)独立思考,完成题目问题,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班级反馈,组织讨论。 (4)预先自学时那些是你想到的,那些是你没有想到的? 2、想想做做5   (1)出示题中楼房模型图,并思考每个模型分别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而成的。 (2)让学生独立进行拼搭。 (3)组织交流与讨论。为下一题数小正方体做知识上的积累。 3、想想做做6   (1)多媒体出示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独立数一数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2)组织讨论与交流,对存在意见分歧的用小正方体摆一摆以确认结果。   (3)教师小结。 二、拓展延伸 1、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搭成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都是一样的物体,怎样拼搭? 2、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从上面和正面看都是  ,要搭成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要用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最多要用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 3、小亮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搭出了下面几个立体图形。   ⑴从上面看,哪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 ⑵从正面看,哪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 ⑶从侧面看,哪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 4、P43思考题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2)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   (3)最后班级进行交流、反馈。   (4)教师小结。 三、  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上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帮你解决的吗?   课前预习对我们的课堂学习有帮助吗? 四、  课后思考   你能数出下图中共有几个小正方体吗?  

篇10: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二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二)

4、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1) 教学内容:P6-8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6-8,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例1 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列?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 2、结合旧知,解决问题   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   “一个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   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 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1   (1)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2)小结:0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 二、教学例2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题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问:要求“前3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306÷3等于多少?先估算,再算一算。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选择地请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重点学习笔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分析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解书写格式。   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 0”呢? 三、完成“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2、学生在书上检查预习作业,指名板演。 3、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如果学生写出的'竖式不够简便可以进行引导分析:最后一步的竖式计算能否省略?如果省略,商的个位上的0要不要写?还要在哪里写0表示除完? 5、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四、全课总结   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题目,你认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除到0前边的一位正好除完,就直接对齐被除数里的0,在商里写0。 五、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2  (1) 多媒体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  (2)同桌互查预习作业,指名板演。  (3)选两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评讲反馈学生的预习作业。 2、想想做做3,多媒体出示   指名找出3题的错因,同桌互查预习作业,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评讲分析。 六、作业想想做做4、5       5、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2) 教学内容:P9-10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9-10,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题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要求“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算式怎么列?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432÷4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   指名回答。   要求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学生的计算情况。   评讲:十位上的3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商十位上的0能不能丢,为什么?   问:根据刚才的估算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怎么样?做题之前或之后的估算对笔算会有什么好处?   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的上面写0。为了防止漏写0,最好在笔算之前或笔算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或大致结果。 二、完成“试一试”  1、多媒体出示题目,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2、学生独立检查预习作业,指名板演。  3、统计正确率,帮有错误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  4、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三、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1,多媒体出示   (1)学生同桌互查预习作业,选两题让学生说计算过程。   (2)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评讲分析。 2、想想做做2   (1)学生在书上独立检查,要求: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2)谈话:对于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你觉得在做笔算除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四、作业   想想做做3、4       6、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P11-1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3、强调要说出每步运算的小标题。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1-12,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体验并解答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2)问:要求什么问题?怎么样列式? 2、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组商量,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⑴224÷2=112(本) 112÷4=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⑵4×2=8(层) 224÷8=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4、讨论比较。   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三、应用提高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2、想想做做2  (1)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课件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2)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3)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想想做做3   出示学生购买乒乓球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   注意提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图中隐藏的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   解答后同桌学生交流比较。 4、竞赛练习:完成想想做做4 5、合作练习:完成想想做做5、6 四、思维训练:讨论完成思考题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注意什么?预习自学时那些方面是我们没有做好的? 六、课堂作业   补充题 1、学校把买来的840本图书分给3个年级,每个年级有2个班,平均每班分得图书多少本?   2、商店运来2箱毛巾,每箱4包,一共有480条。每包有多少条毛巾?    

篇11: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五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五)

三、平移和旋转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设计图案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美。 二、教学时间:2课时 1、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P24-2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通过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感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提高应用数学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24-26,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教学 一、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谈话:在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在运动着,而它们的运动方式却各不相同。今天这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1、提高典型的感知对象,引出平移现象。   观看一段介绍“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的新闻。   观看结束后问:新闻中提到把音乐厅向东南方向直线平移 65.4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用小房子纸片代替上海音乐厅,在方格纸上做歪歪斜斜的运动。   问:上海音乐厅是这样平移的吗? 2、提供更多更贴进学生生活的实例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并引出旋转现象。   多媒体依次出示动态的风车、小火车、升国旗、方向盘、钟摆等的运动状态。   请学生观察并从中找出哪些物体的运动和上海音乐厅一样也是平移,说明理由。   观察剩下物体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给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引导讨论钟摆的运动是不是旋转。 3、在活动中加强对平移和旋转的体验。 ⑴想想做做1 多媒体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运动状态,请学生判断哪些是,哪些是旋转。说明理由。 ⑵想想做做2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转现象。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⑶想想做做3   请学生用一个动作来表示平移和旋转,比一比谁的动作最形象、准确。 4、小结: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就可以看做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看做是旋转现象。 二、将图形进行平移   谈话: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工程师,将我们的“音乐厅”进行平移。 1、移一移。   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和一张小房子纸片,按要求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进行平移。 2、教学例题。   出示下图:     问:在方格纸上的“音乐厅”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学生独立研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音乐厅”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或某条边移动的格数。   学生独立分析例题中金鱼图和火箭图的平移情况,完成填空后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组内交流, 互相评价。 4、教学“试一试”   问:如果在方格纸上把“音乐厅”向上平移3格,平移后的图形将在什么位置?你能将平移后的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吗?怎样画比较好?   组织学生讨论后得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是:先确定几个关键的点,再将这些点平移,最后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请一个学生当场在投影仪上做示范。   再让学生选择“试一试”中的`图形进行平移,也可以由自己设计一个简单图形来进行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的平移。操作后展示学生作品,并组织评价。如果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确、合理,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5、想想做做5   学生独立画一画。 三、拓展延伸   教你一招:在音乐声中多媒体演示一个简单图案通过平移或旋转变成一组美丽的图案。             2、美丽的花边 教学内容:P2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设计花边,进一步认识平移的特点,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美。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创作的兴趣。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27,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教学 一、创设情境 1、谈话:今天,我们请老朋友丁丁和冬冬一起来学习好吗? 2、课件出示两个虚拟小伙伴――丁丁和冬冬。   丁丁:这是我们为了庆祝五一劳动节创办的手抄报。   冬冬:请同学们当评委,说说谁的作品更漂亮。为什么?   学生比一比,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花边在这里起到的美化作用。 3、讲述:同学们都感觉到花边把冬冬的手抄报变得如此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丽的花边”。 二、实践操作 1、初步感知。   课件放大手抄报上的简单花边,引导学生观察。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这几条花边有什么特点?猜猜是怎样制作的?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下面的发现。 ⑴这些花边都是由一个独立的图案重复连续而成。 ⑵可能运用了前面穴道的平移知识,通过图案平移得到这条花边的。 2、尝试操作。   谈话:同学们对美丽的花边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想不想自己也尝试画一条美丽的花边?   P27“画一画”第一个图案,请学生尝试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 ⑴展示不同水平的学生作品,请同学们评一评,谁的花边画得最漂亮。 ⑵互相交流。 ①  在制作花边时,你觉得哪些地方最不容易画好? ②  请画得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制作花边时都注意了什么?有什么好的办法。 4、再次操作。   提出要求,学生尝试,展示作品,自我评价。 三、自主创意 1、欣赏作品。   呈现图案,组织欣赏       2、开展小竞赛   提出要求,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展示作品,总结评价。 四、拓展运用,美化生活   谈话:五一劳动节快到了,我们想更换黑板报,还想装扮一下我们教室的门窗,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创作的美丽花边把我们的教室装扮得更绚丽多彩好吗? 五、全课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课的收获。  

篇12: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七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七)

3、练习三 教学内容:P32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32,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32.1   先同桌互查口算,再由教师随机指名进行口算练习。 2、P32.2  (1)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检查订正。  (2)评讲:计算的正确率和验算的方法,反馈预习作业。 3、P32.3  (1) 阅读表格,明确题意。  (2)独立检查订正表格。   评讲:怎样填出“一共的枝数”,归纳出本题的数量关系。   问:从数据中你能发现什么?(渗透积的变化规律) 二、课堂练习列式计算   13的30倍是多少?  12乘36的积是多少?   23个17相加的和是多少?  25个16是多少?   最小的两位数与54的积是多少?  1000减去24乘23的积,差是多少? 三、拓展练习1、公交公司规定24路汽车每隔10分钟从汽车站开出一辆,2小时内开出了多少辆汽车? 2、买3个篮球要195元,一个篮球比一个足球贵23元,买11个足球要多少钱?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32.4、5             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P33-3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喝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33-34,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多媒体出示主题图)今天,明明邀请我们去它加美丽的牧场参观,通过他的介绍,你了解牧场的哪些情况?明明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探索方法 1、谈话:估算一下,明明家1天大约可以挤奶多少千克?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评析:你觉得他的估算方法时候合理? 3、计算验证:我们估算得对不对呢?请你用竖式计算进行验证(提醒学生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比较交流:比较笔算与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4、阅读课本并讨论:书上运用了哪些估算策略?对吗?谁估算的结果更接近正确的计算结果? 5、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要求只是确定乘积在什么范围内,估算策略是多样的,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2   谈话:每组3道题,上下两题可以口算,中间一题要列竖式计算,然后把这3道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在班内说说自己的发现。 2、想想做做3   独立估算,完成连线。同桌交流估算方法。   集体交流,指出:把两个乘数分别看做与它们相近的较小的整十数喝较大的整十数,可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 3、出示:58×42  31×62 68×39   每人选择其中一题进行估算,再计算结果。   小组讨论:怎样估算结果更准确些?为什么?   归纳:把两个乘数分别看做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准确一些。 4、想想做做4   独立估算,并列式计算。   交流: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估算方法。 5、想想做做5   问: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讨论交流:你认为他可能买哪种篮球?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生活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 四、总结延伸   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预习自学对我们学习新知有帮助吗?   谈话: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在古人看来是十分困难的问题,人们研究了数千年才研究出了现在所使用的竖式计算。我国古代的人民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研究喝创造,明朝的一部数学书《算法统宗》中讲述了一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叫做“铺地锦”。课本P34“你知道吗?”介绍了这种算法,你们课后可以认真阅读,看能不能弄懂这种算法,并且可以把这种算法与竖式计算相比较,找到相同之处。 五、作业:想想做做1             5、练习四 教学内容:P35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35,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35.2   出示口算卡片(两位数乘两位数),要求学生进行估算,并说明估算依据。 2、P35.3   ⑴出示第一组题,先让学生进行计算。   组织对比,交流: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是把16分解乘4与4的积,再同25相乘。) ⑵出示第二组题,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组织对比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先算出20个34的积,再加上1个34。) ⑶出示第三组题,学生独立计算。 小组之间讨论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再班级交流。(先算出30个13的积,再减去1个13。) 3、P35.4   ⑴出示第一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111、222、333、…… ⑵出示第二组题,学生分组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时7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91个1倍、2倍、3倍……) 二、拓展练习1、填空   35×2=7×(  ) 15×4=(  )×(  )   25×8=(  )×4   2400=(  )×2+(  )×4 12×6=4×(  )=3×(  ) 2、小明摘了37千克蘑菇,每千克蘑菇能卖1元3角。他想买套50元的图书,用这些钱够吗? 3、王大伯运来一批蔬菜,其中大白菜有65千克,运来的冬瓜是大白菜的14倍,南瓜比冬瓜少128千克。运来的南瓜有多少千克?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35.1、5      

篇13: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六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六)

四、乘法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过程,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并会简单的估算。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  教学时间:12课时   1、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P28-29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28-29,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们的牛奶使怎么分配的,好吗? 2、多媒体出示主题图及题目。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题 ⑴探究数量关系,列算式 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这个信息。 ⑵探讨12×10的算法。 谈话:观察例题中的10箱牛奶是怎样摆放的,你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吗? 学生可能运用的算法有: ①12×5=60  60×2=120 ②12×9=108 108+12=120 ③把每箱12瓶分成10瓶和2瓶,10个10瓶是100瓶,10个2瓶是20瓶,一共是120瓶。 ④由12×1=12,可以想到12×10=120 ⑶让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说一说理由。 ⑷问:10箱牛奶够不够117人喝,为什么?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2)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3)班级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末尾添写1个0。) 三、复习巩固,综合运用 1、想想做做1  (1) 学生互查预习作业,组织相互交流,反馈改正。  (2)分析各组题之间的联系,巩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2、想想做做2,多媒体出示   (1)指名回答。   (2)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末尾添写2个0。) 3、想想做做5   (1)学生独立订正预习作业。   (2)集体交流算法得数,并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4、同桌口算练习:完成想想做做4 四、课堂总结   1、问:这节课你学会什么?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知道了末尾有0的乘法在口算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五、作业:想想做做3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P30-31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  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30-31,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这小小的“喝奶”问题也不例外。 2、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3、提出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4、估算:谁能估算一下订一份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元钱吗?你是怎样估算的?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问题:有什么办法来说明自己估测的是否接近正确答案,或者与正确答案相差很远? 怎样算呢?你能自己动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吗? 2、尝试解决: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小组交流。 4、整理汇报:班级汇报,其他小组做补充。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并请学生说说列式理由 5、研究笔算方法。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 第二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的1×28得280?“8”应写在什么位上?“2”呢?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在书写上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为什么? 指出: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6加0,0只起占位的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在板书上擦去“0”。) 6、归纳提炼   你能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计算以上这题的方法吗?教师适时引导归纳笔算乘法的方法,并板书课题。 指出: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其实是把它分解位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来分别计算,然后把两个得数加起来。 7、完成“试一试”   引导:有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试着调换28喝12的位置相乘,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讲述: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平时要养成计算后验算的习惯。 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 1、想想做做1   (1)学生独立检查预习作业,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   (2)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注意第二步乘得的积的书写位置,计算要正确。)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 3、想想做做3,实物展台展示预习作业   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班内交流。 4、想想做做5   观察图画,问:从题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计算解决问题。   班级内共同订正,问: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用到了哪些信息?哪个信息没有用?为什么不用?如果要用上这个信息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想想做做2、4        

篇14: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十三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十三)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使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通过操作,初步学会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二、、教学时间:6课时 1、认识几分之一(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P64-6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64-65,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教学 谈话:小朋友,你们看过猴王分桃吗?听说,花果山上有一位猴王今天正准备给小猴分桃呢,想去看一看吗? 音乐声响起,小朋友闭起眼睛跟着老师一起去花果山看猴王分桃。 音乐声停。花果山到了,请小朋友睁开眼睛观看。一位猴王很高兴地端来了一盘桃,向桌子上一放,并对其他的几只小猴说:“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你们会算吗?”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l。 (1)谈话:小朋友,关于猴王分桃的事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如果问题是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我想你们都会说出结果。现在的问题是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就要把4个桃看做一个整体(把4个桃圈起来)。下面请你们帮助小猴分一分,看看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思考,画出图来。 (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归纳得出: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就要把4个 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1/4 2.教学“想一想”。 (1)谈话:如果把这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谁会分? (2)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 (3)小组合作,交流分法。 (4)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 (5)师生归纳得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组织练习谈话:刚才小朋友对猴王分桃的过程中提出的数学问题都解决得很好。接下来,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填写,填完后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 师生共同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自己先填写,填完后再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2)师生共同小结:这两幅图都是把12个小方块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用以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也不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让学生先根据分数的含义平均分一分。 (2)让学生看每份是几个,然后在图中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 (3)集体反馈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放在课桌上。 (2)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举小棒:拿出这堆小棒的1/2,拿出这堆小棒的1/2。 (3)提问: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一人提要求,大家拿小棒。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直接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反馈 四、课堂小结及课后延伸 谈话: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篇15: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十五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十五)

3、认识几分之几(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68-69,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出示例题的场景。 谈话:同学们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在这熟悉的场景里,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请告诉大家。 2.学生观察分桃的情景,各抒己见。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 提出问题。 谈话:听,猴妈妈有提出新的问题.:我的每个孩子分得这盘桃的1/4,可是三个小孩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这可难到了我.你能帮助猴妈妈吗? (2) 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3) 学生拿出学具,动手分一分,然后讨论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3只小猴一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4) 全班交流. (5) 提问: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6) 演示分得3/4的过程. 2教学”想一想” (1) 提出问题:猴妈妈有10个桃,平均分给5只小猴,3只小猴一共分得几分之几? (2) 学生用学具分一分. (3) 集体交流. (4) 演示分得3/5的过程. 3.小结:把一些东西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 三、组织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要把几个看成l份,在图上分一分。 (2)各自填写分数,指名说出结果。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同桌互查。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自查预习作业,然后与同桌交流,汇报反馈。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是分别把这堆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有这样的几份呢? (2)学生动手摆一摆、试一试,得出结果。 (3)与同桌边练习边交流: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4)汇报小结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全课小结 谈谈自己本节课有何收获。       4、认识几分之几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69―70的第6---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利用直观教具正确地用分数表示相关的数。   2、能利用分数知识将低级单位的长度、钱币换算成高级单位,并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为下面认识小数打下基础。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69―70的第6---11题,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600÷3 320÷4 690÷3 720÷9 60×4  0×78  89+25  72-56 80×60 80+60  15×6  16×5 二、在下图中涂上分数所表示地部分。   3/4  2/3   三、P 69 第6题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练习,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涂了几个小方块,为什么这样涂。 四、P70第7题 学生先说说图意,然后再练习。为什么第一个括号填写1/10,第二个括号填7/10?教师在线段上再任意表上几个括号让学生填写。 五、P70的第8题 多媒体出示放大图,让学生说说这把尺上面的数据以什么为单位的?这把尺总长是几厘米?也是几分米? 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为什么?也就是几分之几分米?3厘米和7厘米呢? 六、P70第9题。(方法同上) 七、P70第10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练习,然后交流反馈,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八、P70第11题 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然后按照书上要求做游戏并做好记录,最后回答书中的问题。 九、全课总结。 十、作业:P70 10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