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同学们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20篇大班优秀7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小编最大的快乐。
一、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
(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对于本框题,《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为:“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教材对本框题教学内容的体现主要有:在第一目《体统文化面面观》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在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中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在教学要求这样掌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1、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来概括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文化生活日渐多元化、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学生对为什么还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问题理解不深,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看到今天的优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视,但教材中只有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没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补充。学生只有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确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才能从情感上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同时只有认识其双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因此,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2、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政治必修课开设顺序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的,所以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二、全面辩证。从学生方法上看,正确对待不同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难点。同时,要真正做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即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个标准和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价值观形成上看,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只有突破这个难点,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为后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教材处理和教学资源的利用
1、教材处理
(1)教材各个目的标题设计得比较轻松活泼,但对教学内容的反映似有不足。为此,在教学要点设计和板书设计上,我进行了提炼:对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和含义”;对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对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提炼为“正确对待传统”。这样做有利于使学生明确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2)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不太一致,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和特点,特别是有大量幅在介绍传统文化的表现。这对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叙述的顺序改变教材从传统文化的概念出发的做法,而是从传统文化现象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含义和特点,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从感受到认知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让学生在更熟悉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教学目的。在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中根据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新增添一种表现形式——“传统工艺”,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
(3)在传统文化的特点这部分,教材只介绍了“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由于本课主要讲文化的继承,所以我增加了“历史继承性”这一特点;同时,利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后面将要涉及的“时代性”提前放在这里,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
(4)在分析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之后,学生能够初步懂得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但判断一种传统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是精华还是糟粕却相当困难。因此在这部分内容处理上,我把教材中“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突出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判断的标准,学会明辨是非善恶,进行科学文化选择。
以上对教材的调整和处理比较多,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程序和教学逻辑更加清晰。
2、教学资源利用
根据新课程强调生活化、实践性和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新理念,本课以学生生活地福州的闽都特色地域文化作为主要课程资源,以课本上的案例为辅助材料进行教学,运用了学生课前调查探究、课中展示讨论的教学方法,自始至终围绕福州相关地域文化来展开教学。这样做使学生更加明确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产生于客观的社会实践之中,又将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二、教学手段和教法学法
(一)教学手段
我们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我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时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和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同时,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2、理论分析
美国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传承文化的意识,我秉承了我校“两情两主”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3、教法学法
(1)教法
设疑激趣法: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情感引导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行统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2)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前的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对比分析法:从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对比,得出福州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传统文化的不同作用表现的对比,得出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立足实际,发挥学生实践调查和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根据本模块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前准备的分工安排,在课前就布置四五位学生分别就福州特色民俗、工艺(福州三宝、榕城三绝)、艺术(闽剧、评话、十番)、民间传说(陈靖姑祈雨、林则徐放鹤)、三坊七巷等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历史、现状,进行探究活动收集资料。
(二)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统一于学生的发展。从形式上说,以学生展示、思考、讨论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内容上说,主要以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为素材,围绕海峡两岸同时举办的“元霄灯会”为主线,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更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情感,并将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衔接起来,在实际情景中分析传授相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分为“激趣导入——活动感悟——探究思辩——升华导行”四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德国的普克朗认为:“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因此,一开始,我就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设问,福州和西安、南京、北京一样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你们同意吗?(有的学生会表示同意,有的学生可能会表示惊讶并质疑。)然后再设问:“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进一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开始新知的学习。
2、活动感悟
紧接“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的悬念,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并与教师经典点拨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感情,并从中悟出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
播放视频:元霄灯展。
要求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元宵灯会的传统习俗、制作工艺、节日活动、举办地点的建筑等方面,以图片影音资料等方式进行展示,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议。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比如,对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灯展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同根同祖的传统文化习俗,源远流长,说明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现了政治学科特色。再如,通过文化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对福州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她虽没有宠大恢宏的气势,却具有好似茉莉花一般清淡精致的南方闽文化特色。如此,使学生看到了福州传统文化的内涵,她在于:追求和合、圆满,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产生这样的情感,能为后面重点知识的突破基础。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提练,通过所展示的材料进行归纳,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第三,引导学生思维延伸、升华,通过引导学生从认识福州传统文化延伸到认识中华民族,从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上升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达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从而增强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通过学生的展示活动,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让学生在点评中思考归纳传统文化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教材中介绍了“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此外,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学生容易简单将二者直接等同,教师应抓住契机,引发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产生于历史,具有很深厚的民族历史渊源,又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所以历史继承性和与时俱进应该是传统文化应有的特点。这样,师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探究,产生共识,在疑中思,思中辩,辩中悟,悟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应有的时代性。
3、思维探究
(1)问题探究,培养能力,突出传统文化的作用。
继续运用灯会的案例,进行递进式设问。设问一:福州市政府为什么要举办灯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设问二:是否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起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设问三:为什么同是传统文化但作用不同呢?以陈靖姑祈雨故事(见资料)中包含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的对比分析,温习第一课中学习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的道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借助问题的探究和学科知识的支撑,突出传统文化作用双重性的这一重点,为实现难点突破基础。
在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时,要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反映课标。
(2)案例探究,把握标准,突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难点。
通过对传统文化双重作用的学习,学生能较容易看出相对应的态度:对先进的传统文化要继承;对落后的传统文化要抛弃。
明确了对待先进与落后的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可是如何判断传统文化的先进与否呢?引导学生围绕着“如何评判福州传统节日“拗九节”这一案例,掌握辨别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尺度:是否与时俱进,是否促进社会个人的进步发展。由这一判断标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4、升华导行
(1)延伸:教师运用讲述法,配合多媒体展示板书(见附一),点出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继承,“怎么样”继承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和行动上的升华。
(2)升华:作为中华子孙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现代人也必须借助先进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所以,继承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3)导行
思考:福州地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但在洋节盛行的今天,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请你结合自身实际从传统节日这一角度,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四、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紧扣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我引用福州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地域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感受不深,但对于福州本地学生来说触动很大,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错。但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老师对当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缺少多媒体设备的学校,本课也可以以丰富的图片、文字、幻灯片等材料来辅助教学。
本节课,我以福州闽都文化为平台,以元宵灯展为线索,将生活现象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情理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提升学生认知、分析和应用能力,使学生知我福州,爱我福州,通过认识感受地方文化,进而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传承。但由于广泛引用学生身边的文化现象,课堂生成不断。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使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起来。
这堂课中涉及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课后还可以延伸引用,如组织学生就其如何发展,某种具体文化形式如何创新等活动进行课后探究,撰写学生小论文,同时也为下一课教学做好准备。
衷心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附一:板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对待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认识。
教学重点: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学者。先后在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职。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儒家辩证法研究》、《庞朴学术文化随笔》等。
三、出示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
2.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四、阅读全文,思考为全文的思路列出提纲。
1.引出论题:传统的作用
传统与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2.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3.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的概念
文化传统的形成
文化传统的作用
文化传统的发展变化
4.财富和包袱
五、阅读传统文化部分,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1.传统文化的概念。
历代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2.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何特点?
有的变为新的内容和形式;有的化为明日黄花;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有的昙花一现,未老先亡。
3.你能分别举例进行说明吗?
对应的分别为:对联,红灯笼;线装书,黄包车;武术,中药;鼻烟壶,阴阳宅。
4.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请用实例进行说明。
(1)发掘抢救。泥人、面人、风筝、刺绣、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
(2)批判继承:孔孟之道、伦理道德。
(3)古为今用:修身克己、中庸之道。
六、阅读文化传统部分,理解什么是文化传统,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
1.文化传统的概念。
简单地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2.阅读文化传统的特点、产生及发展,思考中华民族具有哪些文化传统。
(1)爱国主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重视人的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应如何对待文化传统的变化?请分别举例说明。
文化传统的变化:自身发展中的变化,交流中产生的变化。分别为:养儿防老的观念,法制的观念。
七、阅读财富与包袱部分,文章中已经举例说明,你能再举一例对它进行说明吗?
1.财富:周庄、乌镇。
2.包袱:安土重迁的思想。
八、理解写作特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本是较深奥的概念,文章是如何使之易于理解的?
(1)比喻:更形象。“文化与传统”是“蜜蜂和蜂蜜”。
(2)排比:更深入。“制约着……支配着……控制着……左右着……”
(3)文学语言:更生动。较之专业术语更有文采。
(4)论证过程:较严密。
九、对下列各组图片,运用本文有关论述,将每组图片综合起来思考,谈谈你的理解。
十、小结。
十一、作业: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大家好。
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一。 爱国、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 ,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人都体现 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 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 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
以上种种爱国和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华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荣,大则卖国求贵也大有人在。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以祖国和民族利益为重。
二。 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 的《沁园春?长沙》 ,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周恩来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 大志向。可谓少年壮志凌云。
有志者事竟成。但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为归属,才符合传统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奋发立志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完成大志。这就要求我们胸怀鸿鹄之志,奋发图强。
三。 改革、创新
中华民族虽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跟随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
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 正统思想是何等的针锋相对。王安石这种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中华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的一个民族。近代的林则徐从中国反侵略战争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出发,组织翻 译整理成《四洲志》,成为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书籍。策划海防时也先着手调查西方情况,这对打破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封闭愚昧状态,为 中国人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长技,迈出了坚实一步。直至陈独秀开创的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和“科学”;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之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历史告诉我们,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既离不开生养、哺育我们的这块黄土地,也离不开及时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这就要求我们锐意进取,敢于和善于改革创新。
四。 勤俭、廉正
勤俭、廉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 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鲜明的善恶态度。
不为金钱或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节操,这就是廉正。明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为人间留下了两种清 白,其一是为民族为国家不计个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时严于操守,廉正不苟的“清白”之风。由于北京保卫战有功,他受到赏赐还加官进爵,但都被他 坚决推辞,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四壁。于谦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赢得世人崇敬,于今天也深有启迪。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廉正美德 得到升华。
五。 敬长、知礼
敬长即尊敬长辈。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大钊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 ”。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 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 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 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 文明却衰退 ,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 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 不都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
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
问题的提出:
4"5岁的儿童主要依照表象进行思维,认识活动的概括性是儿童对事物理解增强,但仍表面、肤浅!幼儿这个年龄决定他们对周边环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对动植物、自然现象等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着‘陈鹤勤的社会乃大学堂’:能引起幼儿兴趣,真正作到‘玩中学、学中玩’———在本学期,我们中(1)班展开了以杭州老字号特产(杭州西湖龙井茶)为主题的教学活动,目的是想利用幼儿身边熟悉的物质资源,通过幼儿自主收集、使用、了解,从而对家乡的特产有进一步认识。在与同伴分享资源的同时,为家乡拥有‘宝贵财富’而自豪,从而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研究目标:
1、通过积极参与杭州老字号特产的收集,认识特产对生活的用途,从而为家乡自豪!
2、原因收集特产相关的背景知识,体会与同伴交流的快乐,同时提高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兴趣!
3、使幼儿在感受家乡地大物博的同时,初步懂得现在好好‘学本领’的重要性!
4、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研究时间与对象:
时间:20xx—06
对象:中(1)班全体幼儿、家长、老师
实施过程:
(为使‘西湖龙井’这一主题开展地更丰富,有效:首先制作主题网络图)
认识龙井
杭州西湖龙井品尝龙井。
龙井绘、编。
为保证活动质量,我们将对活动的展开做具体预设:
首先收集各中各样的茶叶,供孩子比较龙井茶叶与其他茶的不同处;
其次与孩子一起收集相关龙井茶的历史背景及闻名的历史原因;
第三观看龙井茶的生长过程、龙井的采摘(有机会可实地观察);
第四动手泡制龙井茶,与同伴分享合作成果;
(在区角中展开龙井的装饰:用茶叶来拼自己喜欢的饰物等);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考虑孩子的兴趣点,主要参考以下点:
1、一起认识龙井茶;——我来说说龙井茶;(从形,质等方面展开)
2、可爱的龙井茶树;———我来画棵龙井茶树;
3、龙井茶的故事;——分享我所知道的;
4、一起采茶去;(用录影带观看或实地)
5、好听的‘采茶扑蝶’
6、品茶会;
7、我来做茶叶工艺品(投至区角等)
教育的随机性很大,当然以上只是一个预设的过程,在实际展开中教师会按照幼儿的活动表现做调整或延伸!
活动反思
从目标、内容来看,内容围绕着目标而展开,运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孩子很感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到了有益的经验,了解了茶的不同种类,了解了中国的茶文化。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体会到了品茶泡茶的乐趣。在让幼儿认识各种茶叶时,时间应多一点,把实物与幻灯片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孩子会更直观印象也会更深刻。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虎年景色依然艳,龙岁春光格外明;虎年的春天到来了,龙是中国的图腾,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到这其中的典故呢?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是要靠我们这一代人一脉相承,而我们又要怎样星火传递。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宣扬传统,守正创新,舍我其谁?》。
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具有深远的未来意义。对于我们新一代接班人尤为重要。
有种。种迹象表明,在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的转变中,科学可能不再完全沿着17世纪欧洲科学革命时期确定下来的路线前进。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存着“内在而为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1985年英国天文学家抄里斯认为:“前进的唯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东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比利时化学家普里高津说,新的自然观“将把西方传统连同它对实验的强调和定量的表述,同以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观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而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则说,他所创立的协同学,同时受到了西方的分析思维和东方的整体性思维的影响。
人类意义世界所作出的这种价值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历史转折时代的传统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可能会获得其生命力。而这种可能需要我们的创新,我们需要在创新中推动中国优秀传统个文化。
然而我们又将如何进行用创新的手段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又将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主流舞台,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只是辉煌的过去?不,我认为,中国古老深厚的传统文化,对当代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做的就是用创新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利用高科技做为手段,影视做为载体,再以特色做为亮点努力开辟世界这个窗口。
美国可以用肯德基推广美式快餐和美式文化,将两百多年的美国历史推向了世界的舞台,而我们有各种菜系和多元文化,没有理由挤不进世界的前列。日本,韩国等国民族单一,文化也没有呈现多元化,但是他们善于在自已的影视作品中添加本国传统文化,通过影视媒介很好的弘扬了本国传统文化。我们也可以在一些好的作品里添加中国元素,努力发展影视产业的同时,注意文化软实力的加强。《功夫熊猫》不用改是外国人的作品。
我觉得,人类总是生活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历史在前进,人的思维也从不停止,不断寻求新的、迄今无人知晓的目标。基于世界文化走向趋同这一时代的新特征,提倡一种以科学新成就为根据的贯通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化观,就成为建构世界主义的后现代科学观的基本进路。当代新科学的世界观向东方特别是中国古代某些思想归复的特征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后现代性研究不失为在历史转折关头全人类的文化战略研究之一隅。
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家把目光转向古老的东方文化,包括《老子》《论语》《易经》在内的中国经典受到重视。这种情况的出现,完全是由于处在科学发展新阶段的科学家们寻找世界观启发的努力,而不是由于什么一时的感情冲动。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可以为新科学的诞生提供有意的启示,就成为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西方人能如此的重要,做为东方的雄狮更应该利用创新的手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传统,底蕴厚重。上下五千年东方文明需要我们守正创新再创辉煌!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教材分析】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同时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绍兴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
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教学过程】
教师设疑: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稽山中学是一所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学校,她的前身是绍兴府学宫,投醪河环抱着校园,那么有哪个同学能解释一下“投醪河”的来历。(来自越王句践投醪出征的故事)
学生回答:
教师引出学校的校训为“卧薪尝胆”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与越王句践投醪出征有关。进一步引出学校所在的绍兴市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为特色的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50XX年文化积淀和25XX年建城历史,文物资源极其丰富;秀丽的江南水乡风光,众多的名人胜迹,使绍兴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城市。假如今天有一群外地中学生来参加“跟着课本游绍兴活动”,请在座的同学担任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绍兴的传统文化,那么大家会把绍兴哪些特色的传统文化介绍给同学们。当然了,要介绍绍兴的传统文化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哪些形式继承。
一、活动目标
1、品尝年糕,体会香、甜、糯的特色。
2、学习团、压的技能,乐意参加手工活动。
3、懂得尊敬长辈,关心老人。
二、活动准备
1、年糕、牙签若干
2、欢快、喜庆的民间音乐。
3、橡皮泥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年糕)
1、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告诉幼儿这是年糕)这是年糕,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有什么?
2、介绍为什么要吃年糕?
3、让幼儿说说在家是怎样关心长辈的?
4、幼儿对长辈说一句祝贺的话。
(二)品尝年糕,感觉年糕香、甜、糯。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尝一尝年糕。
2、播放音乐,幼儿品尝年糕。
3、提醒幼儿注意:尝的时候,要慢慢地嚼,品一品是什么味道?尝完后把牙签放在盘子里。
4、师:小朋友,刚才我们吃了年糕,你知道年糕是用什么做的吗?年糕是什么味道的?
小结:年糕是香香的、甜甜的、糯糯的。
(三)制作年糕。
1、年糕真好吃,小朋友想自己做吗?
2、老师示范做年糕。
3、幼儿用橡皮泥制作年糕。
(四)结束
小朋友,年糕做好了,我们等会儿把它带回家,送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好吗?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