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及反思(优秀5篇)(纪念刘和珍君经典名句)

在我国文学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同学们带来的《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及反思(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记念刘和珍君》高中教案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整体目标是通过作者的叙述与刻画体会人物的性情,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深沉情感,以获得时代精神与人生意义的熏陶。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社戏》等文章的学习,学生对作者鲁迅先生已然不再陌生,但鲁迅先生处于五四新白文交替时期,所以他的文章在语言上有一些艰涩的地方,而作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有着深刻幽邃的思想,这些对于才开始高中学习不到两个月的高一的学生来说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的】

一、学习五四时期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二、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饱含作者情感的关键文句。

【主要教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设计】 3课时。

第一课时

观看百家讲坛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讲鲁迅——《家变情仇》,了解教科书、教辅资料外不为学生所知的鲁迅先生,通过人生的三次重大转折,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

布置预习。预习提示:1.将课文读两遍;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每一部分大意;3.认真阅读注释;4.找生词、难句,自己先试着理解,难以理解的词句,可与同学先行讨论。

第二课时

一、回顾作者相关的资料。

二、背景链接:观看视频——《无声的中国第十一集,“三一八”惨案》。

三、解题:文题中的“记”相当于“纪”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

君:敬辞,对人的尊称,可不译。

四、检查预习,注意字音义:

寥落( liáo luò):①稀少②冷落,冷清。

长歌当哭(dàng ):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菲薄( fěi bó):轻视,瞧不起

桀骜(jié ào ) :性情倔强不驯顺

喋血( dié):流血满地

殒身不恤(yǔn):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绯(fēi)红 踌躇(chóóu chú) 洗涤(dí) 噩(è)耗 尸骸(hái)

不惮(dàn) 浸渍(zì)

五、研习新课。

1.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师板书:

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⑦热情讴歌赞颂。

2. 分析人物刘和珍君。问题设计:找一找—— 作者记叙了关于刘和珍君的哪些事迹,在她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和宝贵的品质?

学生寻找相关句段,教师归纳总结:刘和珍其人:①毅然预定《莽原》——坚定追求进步思想;②参加师大学潮斗争——“反抗”-斗争精神,“微笑 温和”-温和善良, 虑及母校“黯然泣下”-富有责任;③欣然前往执政府请愿——爱国热忱。

问题拓展1:文中除了刘和珍、杨德群这样的进步青年学生外,作者还提到三种人,他们分别是——所谓的学者文人、猛士、庸人。他们分别是怎样子的人?

明确:所谓的学者文人,实则是反动统治集团的走狗;猛士则是指真正的革命者,也是作者对自己的性格的要求;庸人则是指那些麻木不仁、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忘记痛的普通民众。

问题拓展2:在写到刘和珍的时候,作者为何要反复提到“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高三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大全 篇二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2、学会在语境中抓取关键信息,理解体现作者理性思考的重点语句;

3、把握作者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升华过程,并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2、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教学难点:

1、领会和把握作者深沉的悲痛和愤怒之情;

2、理解和体会文章中体现作者理性思考的语句含义;

3、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步骤:

解题:

“记念”一词与现代汉语的“纪念”,写法不同,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怀念”之意。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

二、梳理行文思路:

1、请学生谈自己怎么写纪念类的文章;

2、明确指出本文的行文思路:紧扣“纪念”,展开全文。

第一部分:我要纪念 (第1、2节)

第二部分:怎么纪念 (第3、4、5节)

第三部分:为什么纪念 (第6、7节)

(1)请学生在第一部分中找出 “我”想纪念,“我”要纪念刘和珍的三句话。

明确: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请学生指出作者在第二部分是怎么纪念刘和珍的。

明确: ①回忆音容笑貌,追溯交往过程 ② 记述刘和珍的遇难经过 (老师点拨:这个遇难的场景实际上用铁的事实揭露反动政府的暴行,驳斥走狗文人的流言)

(3)请学生根据第三部分的内容说出作者为什么纪念刘和珍。

明确:①总结请愿教训 ②评述烈士死难的意义

梳理情感线索: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 篇三

第三课时

一、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复习上一节课内容。抽查一两位同学背诵:

(一) 三、四、五节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

提示: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第三节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反抗性,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去请愿“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无非是流言家开罪、嫁祸之辞。作者不但写刘和珍的斗争性,而且着意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意蕴在于表明,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值一驳,反而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五节,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二)齐读第四节进行分析:抒写惊愕、义愤

●1.作者为什么强调“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作者写“始终微笑”“和蔼”的刘和珍“欣然前往”参加请愿,却无端在执政府前中弹、喋血、死掉,表现出作者对此毫无准备,反衬反动势力的凶残出人意料。

●2、怎样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沉默”,就是“默无声息”。 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爆发革命,摧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就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话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3、鲁迅先生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一样吗?

不一样。一是愤激之词,一是因为“惨象”和“流言”使庸人们害怕而不敢说,表明了庸人们的麻木与落后。其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的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重点句③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已”,时间副词,已经;“尤”,程度副词,更加。两个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军人凶残,文人嚣张。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4、“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这话如何理解?

“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其凶残地用武力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精神统治。从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武力屠杀加精神统治,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四)分析第五部分:叙述遇难过程

1.    设置四个的问题,给学生5分钟自读。

①为何详写?——突出段政府的凶残,流言家的无耻(根本不是“暴徒”)

②断句的作用?——悲愤。将内心的悲愤感情在文字形式上很好地表达出来。

③“欣然”?反映刘和珍怎样的性格?——为国为民,自觉参加

④微笑共提到几次?作用?——反衬出段政府的凶残

2.    理解句子

①“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话如何理解?

第五部分第2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下一段(第3段)接着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句写三个女子一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就互相救助赞扬杨德群、张静淑的沉勇友爱。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是对上段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概括,概括的是她们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

思路远接上一段所说的执政府的凶残,近接上一句中“枪弹的攒射”,给段政府以辛辣的嘲讽。“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是接着上文来的,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xx年〈WWW.XIEZUOWEN.NET〉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思路至此不会突然冒出19xx年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屠戮妇婴,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创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阀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 “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②“但是中外的杀人者 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如何理解。

白描手法:细致逼真,惊心动魄。刻画出反动派丑恶、猖狂的嘴脸。

(五)分析第六部分:总结经验教训、指出意义

●1.    提到了哪两种人?有什么含义?

生答,师小结,出示:

无恶意的闲人:一般庸俗的市民,与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有根本的区别,但是他们对世界冷漠,把烈士的鲜血作为饭后的谈资。

有恶意的闲人:反动文人,为了掩盖统治者的罪行竟无耻地制造流言。

●2、怎样理解“有限的几个生命……不算什么的”含义?

一是说在反动派眼里算不了什么;一是说少数人的请愿对黑暗的中国起不了作用;一是说唤不醒庸人们的觉悟。——此句渗透着惋惜、哀伤和激愤的感情

(六)分析第七部分:热情讴歌赞颂

●区别“竟会”“竟至”竟能”

同:强调出乎意料

异:竟会:不赞成

竟至:不赞成(谴责更深)

竟能:赞扬

重点句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依稀”,模模糊糊。“微茫”,隐约,不清晰。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进一步。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1.    区别“苟活者”、“真的猛士”。

苟活者: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有走向斗争的可能。

3.“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提示: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此”的内容: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表达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

(七)、总结全文

1、课文结构:前两节:犹如序曲当中三节:纪念主体后两节:犹如尾声(回应开头)

2、线索:强烈的悲愤之情,一以贯之。

补充许广平:“真是一字一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

哭。”——许广平

[教师总结]: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八)布置作业1.    背诵课文第二、四节。

2.   归纳本文写作特点: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语言精辟,富有哲理,充满浓厚的抒情色彩;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再 模仿课文第五节刘和珍等烈士罹难场面描写,写一人二事,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尽可能选用“毅然”“不为势力所屈”“桀骜”“黯然泣下”“凶残”“下劣”“惊心动魄”“沉勇”“勇毅”等词语,字数约300字。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 篇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寥落、桀骜、屠戮、浸渍、菲薄、租赁、陨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意义。

过程与方法:

1、 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 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3、 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

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教学方法:朗诵、品读、讨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关于作者:

1、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 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祺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君:是对人的尊称。

3、背景链接 “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 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 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在遇害者之列。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默读课文,为每一节加一个小标题,理清作者思路,梳理结构 明确: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2、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明确:

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部分(生前事迹,遇难经过) (2)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章题目思考) 明确:交代写作的缘起。

(3)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四、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2) 1.齐读课文,提问思考

(1)文中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第一类:爱国青年,突出的代表是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 作者的感情是:沉痛悼念,表达敬意——颂扬其勇毅,称她们的“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其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作者控诉他们的暴行、痛斥他们无耻下劣。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或称“无恶意的闲人”) 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2)文章反复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该如何理解?

明确: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 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

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

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①悲痛的悼念②愤怒的揭露③沉痛的总结

五、作业:

齐声朗诵第二部分,课后背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2.结合文本分析刘和珍君的人物形象 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合作探究】

一、检查复习: 首先齐读第二部分,然后请个别学生背诵。及时肯定完成背诵任务的学生,并鼓励未完 成背诵的同学加倍努力。

二、 研习第二部分

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了,如一只傲放的鲜花凋零了。对国对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剧,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活动1:请同学们自读第二部分,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从文中找出根据) 事迹 性格

事迹: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⑻中弹牺牲。

性格特征:温和、思想进步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活动2: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惨案“悲愤”感情的句子,并加以分析。(找出并划下了,课前思考,课上讨论,形成答案。小组展示)提示:议论、抒情句。

示例:

1、解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解读“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3、解读“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三、研习第三部分

活动:朗读6、7小节,回答问题。

问题1:说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态度?你怎样理解?

明确:鲁迅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这段话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血的代价。徒手请愿虽然付出极大牺牲,但结果对社会进步影响并不大。因此,作者不主张徒手请愿,而希望人们从这次惨案中吸取教训,采用更有效的斗争方式。 比喻:说明徒手请愿的不可取(教训)

问题2:作者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 明确:烈士死难的影响,爱国青年在流血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的影响一定会扩大,他们将永远留在一部分人的记忆里。 问题3:作者怎样评价烈士死难的意义? 明确:在前文,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是“苟活到现在的我”,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这里的“苟活者”应该指那些支持革命,但还没有投身革命的人。而“真的猛士” 是指那些勇毅者。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

这句恰当地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依稀微茫,而猛士们会在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先对斗争的方式进行理性反思,再肯定烈士的勇毅对于将来的意义,全文收束在高昂的斗争精神上,更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四、拓展延伸

1、结合对刘和珍的人物分析,,谈谈自己所钦佩的中国女性。 (例如: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平定叛乱的樊梨花、出塞和亲的王昭君等巾帼英雄)

2、请为刘和珍写一段颁奖词

教师总结: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

五、作业(任选其一) 1.我看刘和珍(作文) 2.我心中的鲁迅(作文)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 篇五

第一课时:背景 朗诵 线索

一、背景介绍(详见参考66面,学生有练习册17面的“课文补注”)只板书提示:3.18(惨案)──3.25(追悼会)──4.1(成文)

└────────两星期───────┘

二、这篇文章感情浓烈,文辞精警,熟诵之,将受益匪浅!

三、作者思路和文章的线索──本文重点

可先问学生本文的线索。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法抑制──因而,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具体地说:

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3.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6部分)

4.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

板书: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四、小结:1.学习了朗诵及文字。

2.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作业 :思考课后1、2、3题。

第二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一、二大部分)

一、回顾上节课所讲的“线索”

二、简析思路和语言(第一、二大部分):发下“一课一练”卷

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订《莽原》全年

在女师大风潮中“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的校长”

女师大复校“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平时“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援助外交,“欣然前往”,请愿殒身

(作“一课一练”第11题)

──可看出刘是一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的革命青年。不是“受人利用”。

总之,1、2、3部分侧重与悲痛的忆念、哀悼。

随堂作业 :

涉及第一部分的“一课一练”卷 第6、7、8 选择题

(也就完成了课后第一题)

课后二大题的1 小题

涉及第二部分的“一课一练”卷 第9 选择题

课后二大题的2 小题

涉及第三部分的课后三大题的1、2 小题

“一课一练”卷 第10选择题

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卫队开枪,府门喋血,虐杀

“文人学者”流言:“受人利用”

罗网,攒射,血污

随堂作业 :

涉及第四部分课后二大题的3 小题

涉及第五部分的“一课一练”卷 第14选择题

三、小结:

一、简析思路和语言中完成了两大部分: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应的课后题和“一课一练”卷标准化练习题。

作业 :1.课后第五题(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2.思考第四题

第三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三、四大部分)

一、查课后第五题完成背诵的情况。

二、简析思路和语言(第三、四大部分):

3.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六部分)

徒手请愿,意义寥寥 饭后的谈资,流言的种子

人类历史靠“血战”前行

亲人伤悲

随堂作业 :

涉及第六部分的“一课一练”卷 第15选择题

4.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

临难从容,干练坚决,百折不回

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足为。明证。

苟活者……看见……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随堂作业 :

涉及第七部分的 课后三大题的3 小题

“一课一练”卷 第3.4 选择题

课后二大题的4 小题

“一课一练”卷 第12选择题

三、小结:

一、简析思路和语言中,完成了三、四大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应的课后题和“一课一练”卷标准化练习题。

三、《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特色

1.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

(以第四大部分即第七部分第二段为例具体讲析)

2.语言警辟、深刻,发人深思。

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如“真的猛士……”“沉……亡”)

抽象事理形象化(“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

重复含深意(始终微笑着/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说不出话/有要说的话)

作业 :做完“一课一练”卷还剩余的作业 。

附录

一、《记念刘和珍君》中“徘红”之意义

1.在此文中应解为“浅红”“淡红”方合作者原意。

2.“绯红”的正确释义应为“大红色”(辞海)或“鲜红”(现代汉语词典);

《说文解字》、《广韵》、《康熙字典》均释“赤色”;大冶方言中仍有,也是“很红”义。

二、《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一联:(晓秋选编)

长歌当哭 控诉卑劣之徒

热血为证 鼓舞奋勇之士

三、又一种板书:

┌动机和目的:程君正告 哀痛烈士 揭露敌人 唤起民众

│ ┌订《莽原》┐

│内┌歌颂刘和珍┤女师大风潮│从容勇毅沉勇友爱──崇高伟大

│ │ └3.18死难 ┘

│ │ ┌府门喋血 ┐

│容└揭露反动派┤ │惨象、流言

│ └文人学者阴险论调 ┘

└死难意义

[1]

[1]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