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14篇北京版四下《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优秀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北京版四下《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的教学反思
《名数的改写》包括单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改写、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单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是教学的重点,而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是教学的难点。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相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的性质等知识。
课上,我首先和学生一起回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接下来由易到难,先尝试由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的题目,引导学生归纳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是除以进率。然后通过尝试由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的例子.归纳总结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是乘进率。
通过练习,学生掌握了单名数之间的改写方法后,尝试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引导学生在做这类题时,要看清楚是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名数,如果是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复名数中高级单位前面的数应写在单名数的整数部分,只需要把复名数中低级单位进行改写;如果是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复名数,要把原小数分成两部分:整数部分写在复名数的高级单位前,小数部分根据各单位间的进率进行改写。这样给学生一个清淅的解题思路,学生解题的正确率自然会提高。
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我用一句话简单概括:“高改低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低改高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
这堂课,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如下:
1、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名数改写的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集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探究、学习新知,从而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2、对于名数的概念,教材中没有明确的介绍,也不是这节课的重点,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我直接告诉学生:“一个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就是一个名数”,再在比较中了解单名数和复名数,学生对名数的'理解就比较清晰。这样学生很快的就知道了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而单名数的改写我则采用学生先思考尝试后交流,在反馈中进行个别指导的方法,规范语言,归纳方法。这样让每一个孩子都学有所获,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获。
3、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思考,对有不同意见的学生,采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给每个孩子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虽然对单名数之间的改写方法理解掌握得比较好(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单位之间的进率不熟悉,特别是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的不好,致使一些学生在改写时出错。在课前让学生整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熟悉这些进率,以便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2、个别学生移动小数点不够熟练,解题速度比较慢,尤其是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成复名数或把复名数改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学生出错较多。应在新课前复习一下有关这方面的整数练习题,以便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北京版四下《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优秀教学反思
单位名数的化法和聚法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章节,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应用关系密切、应用广泛,它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数学学习。四年级在单位名数的改写化聚学习是一个转接点,所以在教学上要加以注意,让学生打好这部分的基础,为日后的学习埋下坚实的基石。
小数和复名数的教学是在前面的名数改写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入,名数的改写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记熟单位间的进率,另一方面也教学给学生进行名数间改写的般方法。名数的改写对于学生的来讲是一个难点,因为名数的改写正确的.前提是学生对各单位进率熟悉,如何让学生熟记各单位进率呢?我的做法是帮助先归纳整理各单位进率,让学生把各单位及进率抄在自己的课本上,让学生利用早读时间和课前几分钟读单位进率及默写单位进率,让学生深记忆。
在小数和复名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先整理各单位及进率,让学生在学习前有一个知识回顾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在做小数和复名数改写时如:3.4平方千米=平方千米()米,先根据题目的要求,如看清楚是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名数、是大单位转换成小单位或小单位转换成大单位,然后,再把小数分开两部分处理:整数部分照写,小数部再根据各单位及其进率进行量的转化、把小数点移动,实现小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这样给学生一个清淅的解题思路,学生解题的正确率自然得到保证。
总之,在做小数和复名数的转换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熟记各单位及进率,基础打好了,做事自然事半功倍。
天山实验小学
小数和复名数的互化既是本册书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学生掌握并熟练应用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应用,我课前精心的进行备课,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较好效果。现反思如下。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知识都得链接在已有知识的链上,对于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方法,对于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方法、常用的计量单位的名称、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一定要熟练掌握,不相邻的单位之间的进率也要会推导,学生明确了这些,知识点迎刃而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强化了知识掌握的灵活性。
二、注重知识的梳理。
本单元知识主要是教会学生名数之间的改写。包括单名数改单名数、单名数改复名数、复名数改单名数这些共3类。其中第一类又分为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和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如:650平方分米=()平方米,8吨=()千克。单名数改复名数也有两种,如:3.6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公顷,8060米=()千米()米。复名数改单名数与单名数改复名数类似。其实这些改写中,有同级单位不要改的,不同级的只要记住高级到低级乘进率,低级到高级除以进率就行了。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诱发学生思考,不断产生新的求知欲望。长期训练,学生便能生成由此及彼地不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思维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相互受到启发,促使自己的思维更加严谨、富有条理性。这样,各层次学生的思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解答问题不只是为了求出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因为正是这个思考过程展示了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在学生自由思考解决问题后,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再次展示出来,及时反思总结。经常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整理表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北京版四数下《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基础:
1、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方法。熟练掌握将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100、1000……时小数点的移动方向、位数。
2、常用的计量单位。常用的计量单位有哪几种?每一种又有哪些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量”、“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掌握把高级(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的算理和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改写。
基于这两点,我觉得在教学中应注意:
一、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知识都得链接在已有的知识链上。对于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方法、常用的计量单位的名称、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一定要熟练掌握,不相邻的单位之间的进率也要会推导,并且可以辅助应用题练习,以强化知识掌握的灵活性。
二、注意语言的准确。
教师是凭借语言传递信息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所以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提高信息载体——语言的功率。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使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单元的概念主要是名数、单名数、复名数三个。要由教师运用准确、科学、清晰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与表述,进而形成数学概念。如在理解单、复名数的区别时,应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量,必须是同类单位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才叫复名数。3平方米4吨就不是复名数,而3平方米4平方分米才是复名数。3平方米、4吨是两个单名数。
三、注重知识的梳理。
本单元知识主要是教会学生名数之间的改写。包括单名数改单名数、单名数改复名数、复名数改单名数这些共3类。其中第一类又分为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和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如:350平方分米=平方米,3吨=()千克。单名数改复名数也有两种,如:5.5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公顷,5050米=()千米()米。复名数改单名数与单名数改复名数类似。其实这些改写中,有同级单位不要改的,不同级的只要记住高级到低级乘进率,低级到高级除以进率就行了。
四、在生活中应用、检测知识。
生活本身就是数学最好的应用、检测老师。教师应将数学教学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多方面拓展数学教学的空间,这样方能让学生较好的感知、理解所学内容,诱发学生内在的意识潜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比如感受数字的变换、改变应用题等不但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不断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泉。题目的呈现让学生学以致用,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数学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
五、加强师生交流。
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营造一个合适的“学习情景”。通过师生对话、沟通、合作等活动,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建构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知识的流动、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一个资源生成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
四下《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是节计算课,但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验证两条规律: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以及整数的减法运算性质也同样适用于小数。之后灵活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进行口算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数字的特征,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可以通过尾数相加凑整;小数减法,可以通过尾数相减凑整。这为小数的简便计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之后,我抓住学生有利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对三个整数算式进行数字观察,学生的思路慢慢打开,我趁机询问,这用到了整数的什么规律?在学生的大脑里,过去的知识慢慢呈现,一个接一个补充地更加完整。
顺着学生的热情高涨,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六一节前夕,东东准备买四样食品各1份,价钱分别是:4.38元、17.3元、0.62元、2.7元。问东东一共应付多少元?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计算,而是提出了3个问题: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如果请你计算,你会算吗?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纷纷动脑筋,想算法。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思路,把全班分成两个组进行比赛。明显发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的那个组算得又对又快。由于观察计算结果相同,从而归纳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有了加法运算定律可以简便计算作铺垫,学生对于小数减法,很自然得也想到能不能利用减法运算性质来简便计算。通过教学例二,学生一尝试,发现也是成立的。于是经过填一填、判一判、算一算几个环节来强化新知。最后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问题。
北京版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行为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劳丽诗和李婷勇夺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金牌的事迹,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力图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我设计了多个活动给所有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提问、列式、解答以及小游戏等,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反馈,通过信息的共享,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共赢。
三、对教材的把握情况
体育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的素材是20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国选手劳丽诗和李婷夺金的奖牌榜,这是一条很好的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课后的2道练习题也很有代表性,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小数的加减法有2种检验的方法,即笔算验算和用计算器验算,提出了算法的多样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我和姚明比身高”一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内伤”
1、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回想整节课的教学,前面探索新知环节所用时间过多,有了整数加减法做基础,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只需强调小数点要对齐和得数末尾有0要把0去掉两点,提纲挈领即可,无需纠缠过多,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后面的活动。“小猫钓鱼”环节还应再精简优化,以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活动过程组织要有条理
本节课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过程基本上较为顺利,但在“小猫钓鱼”一节中,总体感觉费时多、效率低,有点乱,自己也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设计不完美,当6只小猫计算完毕后,可让学生就在座位上选择1道加法和1道减法算式进行验算,然后说出小猫是否已经钓到鱼。另外没有钓到鱼的那只小猫出现了典型的错误即小数点没有对齐,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订正,才能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
3、教学过程中缺少“智慧的火花”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尽人意,存在着一些磕磕碰碰,在一些关键的点上未能得到提升,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在碰撞之中未能擦出精彩的“智慧的火花”,整体感觉较为平淡,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光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得还不够。
4、教师应演示规范的板书格式
本节课以学生上台板演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但竖式的书写格式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黑板上板书一个规范的格式,并说明要求,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并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
数学是一种宏观的学习历程,但每节课、每个知识又是一个微观的探索过程,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探索的机会,踩好每一步脚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四下英语《Unit1Myschool》优秀教学反思
上周和这周我完成了第一单元的学习,新年新气象,总的来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比较积极,学习效果也不错,现反思本单元的教学如下:
一、单词的掌握
本单元主要是学习的一些学校功能室的单词:teachers’office(教师办公室)、library(图书馆)、artroom(美术教室)、musicroom(音乐教室)、playground(操场)、computerroom(计算机房)。学生在学习这些单词之前,已经明白了“room”的意思“房间”,所以在听说、认读这些单词是困难不大。但“library”这个单词的`发音稍微复杂一些,有些同学掌握的不是很扎实,因此需要课下对学困生多加辅导。
二、句型的掌握。
本单元有三个重点句型:“Isthisthe…?Yes,itis./No,itisn’t.”“Isthatthe…?Yes,itis./No,itisn’t.”“Doyouhavea…?Yes,wedo./No,wedon’t.”前两个句型是以前见过的,因此学生掌握起来没有什么问题。重点是要分清楚问句里的“this”和“that”。后一个句型是新句型,学生对这个句型的肯定回答对答如流,而否定回答有些迟疑。因此要重点加强这一知识点的巩固。
三、教学环节的设计。
本单元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听说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采用了师生对答,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开火车问答,小老师领读的形式来加强对单词和句子的识记。教学活动丰富多样,既避免了教学的枯燥乏味,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达到学习目的。
《穷人》是一篇老课文啦,之所以说它老,是因为存在于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时间很长,然而对于我来说,它却是新的。
当课进行到感悟桑娜抱回西蒙孩子之后的心理描写的时候,学生们的表现令我吃一惊:
A.“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李兆阳站起来说“我从这句话感觉这是桑娜出于她自己善良的本能而做出的行动,是内心深处的想法。”
听到她的话,不禁使我对学生们另眼相看,原来他们会比老师想得更深,想得远比我预设的――同情穷人,关心穷人更贴切,更能说出桑娜的品质。这是孩子自己读书后的收获,是她自己最真挚的感受。
B.“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揍我一顿也好!”
师:由这一段我们看到了一位正在( )的桑娜。
生:担心的、担忧的、心神不安的……
师:那桑娜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他家里很穷,穷到了只有鱼吃的地步,而鱼也是她丈夫出海打来的,抱来两个孩子,丈夫就必须更努力地去打鱼。
生:因为他们家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丈夫还必须不顾惜身体地去打鱼,还必须桑娜从早到晚不停地干活,已经穷到了不能再穷的地步了,在抱养两个孩子,就是穷上加穷,因而桑娜害怕丈夫不同意。
生:他们自己的孩子已经没有鞋穿,更别说再养两个孩子,桑娜为丈夫担忧。
在学生联系上文的环境描写来谈自己对于桑娜心情的理解时,我恍然明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这篇小说的构思,也明白了为何将老课文《穷人》安排在了本组课文的第一课,是为了达到学生“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起步训练。
谢谢我的学生们,我在和你们的交流中有所进步,将白纸黑字的教案,将课堂前的预设,演绎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对话,交流,在与你们的对话中,我和你们一起成长。
北京版《穷人》教学反思
《穷人》是一篇老课文啦,之所以说它老,是因为存在于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时间很长,然而对于我来说,它却是新的。
在上课之前,我仔细阅读了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教材分析以及教学建议,并抱着第一次教的良好心态阅读了课文,就自己感触深的地方做了标记。同时根据这一组的导语,确定了“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的教学重点。课上,学生根据一般事情发展顺序,比较顺利地读懂了课文的内容,并初步体会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一切都和预想的差不多。
当课进行到感悟桑娜抱回西蒙孩子之后的心理描写的时候,学生们的表现令我吃一惊:
A.“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李兆阳站起来说“我从这句话感觉这是桑娜出于她自己善良的本能而做出的行动,是内心深处的想法。”
听到她的话,不禁使我对学生们另眼相看,原来他们会比老师想得更深,想得远比我预设的——同情穷人,关心穷人更贴切,更能说出桑娜的品质。这是孩子自己读书后的收获,是她自己最真挚的感受。
B.“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揍我一顿也好!”
师:由这一段我们看到了一位正在( )的桑娜。
生:担心的、担忧的、心神不安的……
师:那桑娜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他家里很穷,穷到了只有鱼吃的地步,而鱼也是她丈夫出海打来的,抱来两个孩子,丈夫就必须更努力地去打鱼。
生:因为他们家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丈夫还必须不顾惜身体地去打鱼,还必须桑娜从早到晚不停地干活,已经穷到了不能再穷的地步了,在抱养两个孩子,就是穷上加穷,因而桑娜害怕丈夫不同意。
生:他们自己的孩子已经没有鞋穿,更别说再养两个孩子,桑娜为丈夫担忧。
在学生联系上文的环境描写来谈自己对于桑娜心情的理解时,我恍然明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这篇小说的构思,也明白了为何将老课文《穷人》安排在了本组课文的第一课,是为了达到学生“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起步训练。
谢谢我的学生们,我在和你们的交流中有所进步,将白纸黑字的教案,将课堂前的预设,演绎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对话,交流,在与你们的对话中,我和你们一起成长。
《小数的化简与改写》教学反思
接学校通知,为了扎实推进我们在线教学工作者积极性,二七教研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学校也组织我们参加“最具生长力”直播教师评比活动。而我也积极的响应学校的安排,参加了这次比赛,并且成功的进入决赛。现针对我的上课情况做一下反思:
在这节课里,我提前备好课件,并且将上课时自己所要说的每一句话,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期间多次的上课,熟悉稿件,并利用空闲时间,我们教研组帮助我们集体磨课。在磨课的时候,教研组的同事都给我们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并且在邵老师的帮助下,对课件里面不足的地方进行了改正。并再次写下了讲课稿。并多次熟悉稿件。
在这节课里,我觉得自己上课的思路是比较清晰的;在知识点讲解时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及时对知识点进行巩固;总结的也是比较及时到位的;并且在重难点的部分采用让学生先做,再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积极的与学生互动,并给出合适的评价语来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语速适中,容易让人听的清楚,给学生时间反应,接收老师的话语;另外,时间把握也是比较好的。
只是在这节课里面:衔接语还是比较生硬的,还需要再巩固加深,以使自己的过渡更加的自然;练习的时候因为要退出课件,看同学们的答案,所以在巩固练习环节时间有些浪费时间;还有钉钉直播课,需要多方式的去学生互动,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这节课我的教学方式只有语音和互动面板,以及图片上传的方式与学生互动,没有采用钉钉连麦的方式,在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在前面教学中,采用过连麦,但是因为网络以及系统本身的原因,总是出现卡顿现象,导致课上浪费时间,无法按教学正常讲课,所以在这里没有采用连麦的方式,为避免上课的时候出现网络卡顿。
一次磨课和比赛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次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不仅仅要关注到课程内容的讲解,还要注重与学生互动,规范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课更加的完美。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改写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尤其是近似数的连续进位问题。
成功之处:
1、复旧引新,沟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课始让学生通过复习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进行改写,重点强调两点,一是先分级,二是不要忘写“万”或“亿”字。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重点练习当位数不足,用0补齐。新知的学习没有涉及这一内容,但是在以往的练习中会经常出现。因此,本节课除了掌握必要的知识点外,增加了此项内容,学生理解的非常好。
3、深刻体会保留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保留整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
4、重点比较2.5和2.50的区别。通过在数轴上的取值范围,使学生体会到2.5的取值范围在2.45~2.54,2.50的取值范围在2.495~2.504,虽然大小相等,但是精确度不一样,2.5表示精确到十分位,2.50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不足之处:
1、学生对于保留整数就是看十分位上的数是否满5,但对于精确到十分位就是保留整数的逆向理解有些困难。
2、对于典型题中形如9.956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学生还是存在不知如何连续进位的问题。
3、对于先改写,再保留,学生能正确的进行改写,但是求近似数时仍然出现忘写“万”或“亿”字的现象。
4、容易将改写与求近似数混淆。
一、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具体教学任务有: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数;连乘、乘加、乘减以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用小数乘法解决问题等。这一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原本我以为这一单元学生已有了整数乘法为基础,只要重点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学起来应该是比较轻松的,可现实出乎我的意料。
二、亮点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我在教学中却将当它是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多少倍数,积就会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0.3×2,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3.85×59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这么写,部分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将3.85扩大100倍,计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而不是小数`乘法了,最后还得将积缩小100倍。
3、突出小数的位数的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为这个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二是判断小数的位数,在判断小数的位数后选择了两题让学生计算,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三、不足之处
新授前的复习铺垫要充分。如果相关复习不够到位,一方面是不利于学生从旧知上迁移出新知识;另一方面是学生就不能清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果在学习之前,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应该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效果可能会好些,错误会少些。
《小数乘法》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我原本以为这一单元学生已在三、四年级学过了整数乘法,并已经有了基础,只要重点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学起来应该很轻松的,可事实真的是让我出乎意料。可能是自己对学生期望太高了,但毕竟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
每次在练习中,学生的正确率都不很理想,全班学生几乎只有几个学生可以全部做对,之后我总结出学生出错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计算方法的错误:不会对位,有学生把小数乘法的对位和小数加减的对位相混淆,在列小数乘法竖式时,有的学生是按照小数加减法时对齐了两个因数的小数点,也有的学生是把两个因数最前面的数字对齐。
2、计算中确定小数点位置和关于0的问题:有的学生在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弄不清楚补上几个0,在前面补还是在后面补,有的学生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有0时,先划掉0再点小数点,还有的学生在遇到因数都是纯小数时或者因数中间有0的,还要将0乘一遍。
3、计算过程中出错:乘法口诀不熟,比如说有的学生三六十八,他还能算成三六二十四,还有的学生把加法算成乘法,减法。
4、计算时粗心:把小数看成整数算好之后,忘记给积点小数点,或者是数错因数中一共几个小数而点错小数点。
5、做完竖式,横式不写得数,计算过程中,字迹不清导致自己看错数字或丢三落四现象。
面对学生出现的这些错误情况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案,并对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学生会出现第一种情况的真正原因是没有抓住小数乘法和小数加法计算的根本。小数加法和小数的乘法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在开课之前我没能作出预料,可是在学生的做题中,我却发现了好多同学在学完小数乘法的末位对齐后,加减法就忘记了小数点对齐。首先,我举例对比了小数乘法和加法的计算方法,强调小数乘法是末位对齐,而小数加法是相同数位对齐。对于像24+0.24“这样的题目,我则让后进生利用小数基本性质先把整数转化成小数,小数位数同另一个小数加数位数相同,及把24转化成24.00再与0.24相加。小数减法也使用同样的方法。不要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其实对于那些后进生,这样做是十分有必要的。
2、学生会出现第二种情况的真正原因是没能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要数清楚两个因数中小数的位数,弄清楚位数不够时应该在前面补0,确定小数点位置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小数点末尾的0划掉,还没有抓住小数乘法因数数中有0的根本算法,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小数乘法和确定小数点位置属于计算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在计算因数中间有零的这一位时往往容易没有错位或者再把0乘一遍。因此,要加强学生计算的能力培养,多做一些题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得以充分运用。
3、学生会出现第三种情况的真正原因是口算能力薄弱,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多加强口算题的训练,以提高计算正确率。
4、学生会出现第四、五种出错情况的真正原因是”马虎“,在做练习的时候,还有个别同学在做完把小数看成整数乘完以后,数小数点时把进位时的1看成了小数点。因此,还要重视学生的作业习惯培养,其实加强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良好的习惯不但能改掉学生”马虎“的毛病,它还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帮助。它体现在我们平日数学教学的点点滴滴中,需要我们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激励。
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发现自己也存在了不少的缺点,自己的教学方法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力争好成绩。相信这次反思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小数乘法的资料有:小数乘整数;小数点搬家;小数乘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以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以为这一单元学生已有了整数乘法为基础,只要重点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第三步,学起来就应是比较简单的,可事实的状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在每节新知教学后的练习中,学生的正确率都不容乐观。出现错误的现象主要有两方面:
1、方法上的错误:不会对位;计算过程出错。小数乘法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对齐。我觉得还是要把两位数乘一位数、乘二位数、三位数的整数乘法的竖式让学生先算,先把这一知识点从学生大脑储存的记忆库中提取出来后,再进行小数乘法的竖式教学,学生容易掌握些。而且计算过程中花样百出的现象也会少些,如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小数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积还得去点上小数点,两次积相加又要去对齐小数点,学生自己把自己网在了自己编织的网中。
2、计算上的失误: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或直接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直接写出4.515,无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应对学生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使我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审视我的学生,并对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单元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既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讲清算理,又要突出积的变化规律、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突出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与积中小数的位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