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反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19篇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反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反思

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反思

上复习课对我来说是尝试,也是挑战。虽然平时的每节单元复习课我都精心准备,但每次都是我满怀希望走进教室而又失落的走出教室。我一直也在摸索着该如何上好复习课,这次挑战六年级总复习课需要更大的勇气。从教案的构思设计,到课件的制作都是在没有参考的情况下亲自动笔动手完成,因而不论是失败还是成功的一节课都让我收获颇多。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以学生为主课堂才能更有效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这节课整个的活动设计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学生置于一种和谐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中。比如开始我考虑到学生会紧张我就用奖品激励学生勇敢的积极发言;习题的选择我改变了平常的设计方法,如果只是一味的呈现题目,学生会感觉到枯燥乏味。让学生事先出题,教师根据学生整体水平选择题目,并用金题榜的'形式呈现,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教师多积累多反思才能打造精彩课堂

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师的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今天的整理这一块,如果平时的教学中不注意知识梳理,可能学生的知识卡片连今天的效果也达不到。有了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底蕴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有效的捕捉学生的问题,才能更好的生成知识或解决学生的思维困惑处。这也正是我做的不足之处。比如我让学生在评价我的整理方案时,学生说我把体积都放在一块了。当时我就没有更好的将儿童语言用数学化的语言再表述出来。在以后的工作中还是说要多学习,多观察,多积累,多反思。

对于本节课存在的严重不足有以下几点:

1、习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性。

我的设计意图是好的,让学生出题,但我只考虑到学生最容易错的题目作为习题练习,但没有精心的设计,没能体现知识的层次性。

2、没有更好的利用学生的有利资源。

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就是重在让学生整理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学生整理的也不错,但在课堂上我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整理卡片的作用。

另外学生自己出的题目,如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出题意图,或像选择题第4题那样,说说每个选项的意图效果会更好一点。

3、没有更好的关注知识本质和注重知识间的沟通。

说实话关注知识的本质是我在课堂上较少关注的,有时自认为很好的东西其实只是在流于形式。对于数学这门严谨的课程来说的确要关注它的本质,应该回归它的数学味。意识到这一点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总之,经历了这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但我还年轻,也希望通过这样一次一次的摸索能快速成长。

篇2:《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反思

如果说新课教学是“画龙”,那么复习则是“点睛”。但很多老师感到“复习课难上、复习课难教”,怎样才能让复习课上的更有效呢?下面谈谈结合这节课的设计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梳理

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各应该怎样算,接着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体积?什么叫容积?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计算公式是什么?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整理、合作讨论参与,最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梳理成出知识网络。

二、建立知识系统注重拓展延伸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对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另外在复习课中要精心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

总之,上好复习课,需要老师敢于放手,敢于创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参与全过程,学生将带给你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样的教学一定会更加的扎实有效。

篇3:《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反思

我从教也十多年了,也带了几个毕业班,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方法,也只是按照课本的思路去讲解,引导学生计算的,在新授课的时候,学生也没有提出其他的计算方法。在今天的毕业总复习课上,我引导学生复习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首先做了一个圆柱的表面积,又陆续做了几个基础题,当做长方体表面积的时候(本题长方体是一个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说出用长乘高加宽乘高加长乘宽的和乘2的方法,还有的说出求长乘高再乘4,加上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正当我要结束这道题时,一个平常学得不是很好的同学突然举手要说出另一种解法,他在算侧面积时是利用我们圆柱侧面积的公式,用底面周长乘高,在加上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当时听他说出这种方法时,我佩服他这种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由衷的感到自责。

我们在课堂这个大平台中,不过是给了孩子们一个“随心所欲”的自由,让他们成就水到渠成的事。而平时自己为了赶进度、提前复习,有许多学生的想法在课堂上就被我一句:有不同意见,下了课我们再讨论,敷衍过去,想一想,真是惭愧。

学生是金子,只要我们把主动权还给他们,充分发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允许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就能发出思想的光芒。教师只有从学生内在求知的需求出发,才能激发创造的欲望。学生的思考既有源于教材的,又有超越教材的。这时,结果如何也不再重要,学习探究过程中高涨的热情使学生虽然身处有限的空间,心灵却在高远地飞翔,才智与探索生成的快乐便不断喷涌。教师应允许学生将讲堂变成任意涂抹的画布,像杜郎口一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事实说话,让课堂真正变成师生间思维撞击的场所。

这节课真值得我去细细体味。

篇4:《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总复习”的复习课。一节课下来,感觉到一种无力感,上得并不流畅,上课的老师“累”,学生“累”,听课的老师也“累”。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为下一次的教学作准备。

为什么这节课会让人有“累”的感觉呢?下午上课,大家的精神状态不够好?课型的问题?(因为是复习课)。我想,这也是一小部分的原因罢了。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课后感受:

第一,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不够熟练。《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六年级下学期整理与复习中的内容,是在学生直观的认识了立体图形,并初步掌握关于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这四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复习。学生对一些相关内容理解不够透彻,比如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等。所以在上课时,学生不敢举手发言。出现了许多冷场的场面,甚至变成是老师像上新课一样地讲授。

第二,对学生课前的复习情况不了解。考虑到学生的学情问题。很多同学没有做好复习工作,导致了课堂上的一个汇报环节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对复习课的理解不够透彻,方向把握不准。大家都说,复习课是一种挑战,将一节复习课上好不容易。从备这节课开始,我就有这种感觉。以前都是以新授课为主,形式可多样,但这次是一节复习课,怎样去备好这节课?也上网找了许多的材料,但却无从下手。脑子里没有清晰的思维,思考着究竟以何种形式进行复习?整理与练习的比重是多少?以梳理知识为主还是以练习题为主,又或是两者相结合?是让学生在课前整理知识还是课堂进行整理呢?……许多设想,许多疑惑,感到迷茫。后来想想,这节复习知识的含量大,一节课想把梳理知识与有层次性的练习相结合,有相当大的难度。然而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一张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就想着,这节课以学生梳理知识为主,通过本节课让学生获得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形成建构意识。再进行一两道练习题,那有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题放到下一课时。

因此,我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复习,进一步分清表面积和体积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进一步理解、掌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加深对所学形体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围绕这一目标,我设计了让学生整理复习,形成网络汇报交流,回忆推导过程,分析立体图形计算公式的内在联系等环节。可以说教学流程的设计比较清晰,但由于自己对教案的不熟悉以及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不了解,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说如果下次再上这一内容,我必须要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要花时间引导学生如何整理知识,这样才能更有效进行复习。

篇5:《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教学难点】能运用表面积、体积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计算下面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1)揭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2)出示上图:谁来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你会算这三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吗?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指名说一说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怎样计算?

2.

(1)刚才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谁来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容器的容积?体积和容积有区别吗?

(2)出示上图:你还记得这四种图形的体积怎样求吗?字母公式是什么?

(3)指名汇报。

(4)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些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还记得吗?

(5)小组交流。结合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过程。

3.求下面立体图形的体积。(课件出示)

(1)一个正方体,底面周长是8dm。

(2) 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12cm的正方形,高是50cm。

(3)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cm,高是5cm。

(4)一个圆锥,底面半径是3cm,高是4.5cm。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下面我们就来运用这些公式。

(2)学生逐题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单位。

(1)一间卧室地面的面积是15( )

(2)一瓶牛奶大约有250( )

(3)一间教室的空间大约是144( )

(4)一台微波炉的体积是92( ),容积是25( )

(1)师: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有哪些?我们学过的体积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有哪些?如果物体是液体时,它的体积我们一般用什么来表示?

(2)学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5、0.5m3=( )dm3 4050dm3=( )m3

0.09dm3=( )cm3 60cm3=( )dm3

1.04L=( )mL 75mL=( )cm3

(1)提问:相邻体积间的进率是多少?

(2)学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6.过渡:刚才我们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拓展训练(课件逐题出现问题,逐一进行解答)

1.一个长方体鱼缸,长40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

(1)它的左侧面的玻璃打碎了,要重新配一块。重新配上的玻璃是多少平方厘米?是多少平方分米?

(2)如果把金鱼缸放在柜子上,柜子上至少留出多大的`面积?

(3)做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4)李叔叔在购买这个鱼缸时为了方便携带,用一个外包装是长42厘米,宽42厘米,高38厘米的长方体纸箱来装。做这样一个纸箱至少需要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接头处忽略不计)

(5)鱼缸所占的空间有多大?

(6)在鱼缸里注入32000毫升水,水深多少厘米?(玻璃的厚度忽略不计)

(7)再往水里放入一些鹅卵石,水面上升了5厘米。鹅卵石的体积一共是多少立方厘米?

(8)如果鱼缸玻璃的厚度是2厘米,那么鱼缸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2.制作下面圆柱形物体,至少各需要多少铁皮?

(1)提问:这三个物体的形状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学反思】

如果说新课教学是“画龙”,那么复习则是“点睛”。但很多老师感到“复习课难上、复习课难教”,怎样才能让复习课上的更有效呢?下面谈谈结合这节课的设计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梳理

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各应该怎样算,接着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体积?什么叫容积?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计算公式是什么?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整理、合作讨论参与,最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梳理成出知识网络。 二、建立知识系统注重拓展延伸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对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另外在复习课中要精心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

总之,上好复习课,需要老师敢于放手,敢于创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参与全过程,学生将带给你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样的教学一定会更加的扎实有效。

篇6:《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应该是小学数学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最后毕业考试必不可少的内容。

首先,复习表面积的概念。我问学生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积,学生一时还真答不上来,只有几个同学说出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就叫物体的表面积。

然后,复习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先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我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学生基本都能回答上来,就是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然后,拿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再直观地感受一下,接着复习长方体的长、宽和高,让学生回答上下面是长×宽×2,前后面是长×高×2,左右面是宽×高×2。再复习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很轻松的回答出来棱长×棱长×6。再复习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是比较抽象的,尤其是侧面积,所以我还是拿出了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是指那几个面的面积,并且怎么计算,底面积+侧面积×2,主要是侧面展开是长方形,长是底面周长,宽是高,所以侧面积是底面周长×高。

最后,表面积公式复习过以后,关键是应用,所以我就出示了一些有关表面积的应用题,让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到底要算哪些面的面积。比如无盖的长方体鱼缸,就少算一个上面就是少算一个长×宽;比如圆柱形的烟囱,就只算侧面积,不包括两个底面积;还有在长方体水池的内壁抹上水泥只算底面积和侧面积,不包括上面的面积等等。锻炼孩子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表面积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再强调,到自己做题的时候,还是有的同学不仔细审题,机械的把所有面的面积都算的情况。

篇7:《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上复习课对我来说是尝试,也是挑战。虽然平时的每节单元复习课我都精心准备,但每次都是我满怀希望走进教室而又失落的走出教室。我一直也在摸索着该如何上好复习课,这次挑战六年级总复习课需要更大的勇气。从教案的构思设计,到课件的制作都是在没有参考的情况下亲自动笔动手完成,因而不论是失败还是成功的一节课都让我收获颇多。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以学生为主课堂才能更有效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这节课整个的活动设计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学生置于一种和谐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中。比如开始我考虑到学生会紧张我就用奖品激励学生勇敢的积极发言;习题的选择我改变了平常的设计方法,如果只是一味的呈现题目,学生会感觉到枯燥乏味。让学生事先出题,教师根据学生整体水平选择题目,并用金题榜的形式呈现,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教师多积累多反思才能打造精彩课堂

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师的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今天的整理这一块,如果平时的教学中不注意知识梳理,可能学生的知识卡片连今天的效果也达不到。有了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底蕴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有效的捕捉学生的问题,才能更好的生成知识或解决学生的思维困惑处。这也正是我做的不足之处。比如我让学生在评价我的整理方案时,学生说我把体积都放在一块了。当时我就没有更好的将儿童语言用数学化的语言再表述出来。在以后的工作中还是说要多学习,多观察,多积累,多反思。

对于本节课存在的严重不足有以下几点:

1、习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性。

我的设计意图是好的,让学生出题,但我只考虑到学生最容易错的题目作为习题练习,但没有精心的设计,没能体现知识的层次性。

2、没有更好的利用学生的有利资源。

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就是重在让学生整理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学生整理的也不错,但在课堂上我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整理卡片的作用。另外学生自己出的题目,如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出题意图,或像选择题第4题那样,说说每个选项的意图效果会更好一点。

3、没有更好的关注知识本质和注重知识间的沟通。

说实话关注知识的本质是我在课堂上较少关注的,有时自认为很好的东西其实只是在流于形式。对于数学这门严谨的课程来说的确要关注它的本质,应该回归它的数学味。意识到这一点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总之,经历了这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但我还年轻,也希望通过这样一次一次的摸索能快速成长。

篇8:立体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7一138页,练习三十一的第l一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所学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具准备:教师把教科书第137页上的图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立体图形的认识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让学生先想一想这些图形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出示准备好的小黑板。指名说 出每个图形的名称。

“各图形中的每个字母表示什么?”

“如果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为什么?,(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类,它们的每个面都是平面;圆柱、圆锥和球*是一类,它们都有一个面是曲面。)

教师:“下面我们就分别进行复习。”

1.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有什么特点?”(可以分成3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正方体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什么形?”(都是正方形。)

“正方体的12条棱有什么特点?”(长度全部相等。)

教师可以把上面的复习整理成下表。

教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圆柱和圆锥。

教师:“圆柱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每个面各是什么形状?”(圆柱是一个立体图形,有三个面,上、下两个平面叫做底面,大小相等,另一个曲面叫做例面。)

“圆锥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每个面各是什么形状?”(圆锥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教师简单板书:

圆柱:3个面,2个大小相等的圆和1个曲面。

圆锥:2个面,1个圆和1个曲面。

3.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37页“做一做”的第1、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讨

论。特别是第2题,要让学生想是怎么展开的,可能有不同的情况。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也可以课前准备类似的教具,让学生实际拼一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2题: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三十一的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集体讨论。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对说的比较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使学生明确:这个长方体不同的三个面的长、宽分别是10厘米、8厘米,10厘米、7厘米,8厘米、7厘米,而正方形木板洞的边长是;厘米.所以不管怎样摆,这个长方体都不会从这个木板洞中漏下去。

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篇9:立体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师:“请举例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一个立体图形所有的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让学生用周围的实物举例说明。”计量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用什么计量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什么是立体图形的体积?”(一个立体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

“计量立体图形的体积用什么计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三、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应该怎样计算?”先让学生思考一下, 然后,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8页中间的图自己写出计算的公式。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要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计算公式板书在黑板上。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5题:先指名说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题。

四、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各应该怎样计算?”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8页下面的图,自己写出计算公式。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汁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计算公式板书在黑板上。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6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以使他们更明确是怎么错的。必要时,教师可适当演示。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让学生想一想: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有什么不同。

五、小结(略)

六、作业

练习三十一的第7、8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思考练习三十一的第17‘题。

篇10:六年级数学《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反思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中的内容。是一节复习课,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将学生知识再现过程变得更为有序,引导学生梳理已有的知识。整理的主线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计算方法——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存在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主体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分以下四个环节:引探、自探、展探和延探。

引探环节直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并明确学习目标。

自探环节要求学生先自学、再对学和群学。学生自学时,按学习单的要求自主整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在对学时,与对子交流整理的结果和疑惑;群学时,小组长带领组员共同梳理整理的'结果,并解决疑惑,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展示组展示时得出答案或问老师。这一环节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足够大的学习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梳理知识中形成网络,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展探环节,我设计了两块儿知识的展示,每个小组长分工时,都会根据展示内容的多少、难易,给组员进行合理分工、排序,在展示过程中,两个组的组员之间都能做到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展示组展示完毕后,其他组能积极的进行质疑或补充,评价。这一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分享成果,通过学生的展示汇报、交流与评价,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了他们整理建构的能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评价,体现了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认识这些立体图形公式推导过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转化思想,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延探环节,是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我设计的是有关圆柱、圆锥的综合性练习。最后让学生依据学习单的“评价指南”一栏,进行自我评价,找出本节课自己表现的优点与不足,并加以发扬或改正。

上完本节课感觉不足之处是:

1、在整理四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时,是不是可以补充有关容积的计算。

2、由于时间关系,练习的量较少。

3、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准确。

篇11: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12册第75-7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这些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经历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发展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好数学充满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归纳各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2、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正方体、圆柱体玻璃容器各一个,土豆一个。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公式

(出示一组建筑的图片)师:首先万老师带大家一起欣赏一组美丽的建筑,想想都是由哪些不同的立体图形组成的?有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吗?这些立体图形除了在建筑物中应用很多,生活中有吗?谁来说说?你对它们有哪些了解?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

师:这节课就和大家一起来回顾立体图形的体积

(板书课题)

师:谁来回顾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板书:用字母表示各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

1、师:大家还记得这几种图形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我们最先学的立体图形是长方体。它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长乘成宽乘高或者底面积乘高)它的体积公式我们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让课件帮助你回忆下旧知。

播放课件。教师解释。

2、后来我们学的立体图形是正方体。它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长乘宽乘高,所以正方体也是棱长乘棱长乘棱长,也就是棱长的三次方。)

(板书补上箭头)

3、后来我们学的圆柱体,公式又是如何推倒出来的呢?

播放ppt课件。教师解释(由已学的长方体转化而来)

(板书补上箭头)

4、之后我们学习的是圆锥体,它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指名回答。播放课件。(板书补上箭头)

5、师小结归类:刚才我们一起回忆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和推导方法。从刚才你们的回答中,我们知道了一些新的知识可以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那么不难发现像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上下的两个底面都是一样的(补上底面字母S,手势),我们都可以称它们叫柱体。对照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呢?(体积都是底面积乘高)

(板书公式v=sxh)

[评:建筑图片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蕴藏着数学知识,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回顾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二)运用公式

师:复习了立体图形的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到“立体王国”走一走,好吗?

1、课件出示:一座城门,城门头上有“立体王国”四个大字。

点击“开门”,发出声音:你想进去吗?若想进去,必须先回答我的问题,若能把问题全部回答对,我就可以让你进去,若不能全部回答对,就对不起了。

师:有信心一起闯关吗?如果有个别同学有困难,别忘了小组集体智慧的力量,让我们齐心协力,努力通过此门吧!

2、开始回答问题

(1)2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3厘米,它的体积是()

(3)一个正方体的底面积是4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

(4)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1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补充一问题)那么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

(5)一个圆柱体积为9立方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底面积是()

(6)一个圆柱体积为12立方分米,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是()

3、师:这么轻易就闯关?不行,万老师还有几道题考考你们!

(1)把一个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分米,体积是()立方分米。

(2)一个长方体长30分米,宽25分米,高4分米,现将它熔铸成底面面积是60平方分米的圆柱,圆柱的高是()分米。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16立方分米,那么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篇12:《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评课稿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评课稿

在新课程理念下,面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品格、价值追求,老师应该怎样与学生对话交流?课堂上怎样让他们真正成为主动者,参与到你的教学活动中来?

龚老师的课堂最为独特地方是:老师能利用学生课前生成的资源作为学习材料,整堂课所有的学习资源都来源于学生,由学生自己创造、自我整理,对立体图形的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感知。由于学生研究的问题是自己的`,收集的错例是集体的,所以学习起来各个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相当好。

当然在每堂课中,学生都会有差错。对于学生的差错,老师的心态可能会斥责、批评,但在这节课中我看到的是大方的接纳和欣喜的赏析。老师欣赏着学生一些有价值的错例,并加以利用和开发,让敢于发言的同学不带着任何遗憾而坐下。而这样的错例老师进行类推、归类,对比、提升,形成几何体的网络体系。这样的学习,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引起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热烈讨论,在思辨中有效落实新课标。

那么,整个建构过程用什么方式呈现,就是板书的功效了。龚老师想用结构式的板书来撑起整个学习的脉络,但给人遗憾的是有布局些凌乱,也不够简洁。总复习的板书的设计区别于一般课,它更趋于框架化,只有这样才能把零碎的公式有机串联起来,把公式的记忆纳入知识体系,形成简洁而有序的记忆网络。

篇13: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设计

数学知识的意识,发展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好数学充满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公式

(出示一组建筑的图片)师:这些美丽的建筑都是由不同的立体图形组成的,其中有哪些立体图形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你能说出他们的体积公式吗?

(课件显示课本106页图: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

师:大家还记得这几种图形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课件演示: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推导。)

[评:建筑图片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蕴藏着数学知识,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回顾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二)运用公式

师:复习了立体图形的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到“立体王国”走一走,好吗?

1、课件出示:一座城门,城门头上有“立体王国”四个大字。

点击“开门”,发出声音:你想进去吗?若想进去,必须先回答我的问题,若能把问题全部回答对,我就可以让你进去,若不能全部回答对,就对不起了。

2、开始回答问题

师:看来要想进去,还必须回答问题,要我说:还是别进去了吧。(学生不答应),那就让我们齐心协力,努力通过此门吧!

(1)2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3厘米,它的体积是(         )

(3)一个正方体的底面积是4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       )

(4)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1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        ),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       )

(5)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是(       )

(6)把一个体积为24立方厘米的圆柱形橡皮泥捏成圆锥形,它的体积是(       )

3、学生成功过关后,欣赏到美丽的王国图片。

[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集体合作的精神,而且攻关的胜利又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发挥想象

师:从立体王国中出来,让我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到知识的天空中翱翔。

1、看画面,听录音:把一个三角板沿着它的长5厘米的直角边旋转,如右图,想象一下,旋转起来的图形是什么形状?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2、一块长方形铁皮,长5分米,宽3分米,象右图那样从4个角剪掉边长是0.5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盒子。这个盒子的容积有多少升?

[评: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空间思维的训练,上面的练习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

(四)走进生活

师:我们学习这些立体图形的知识,就是为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点击课件)

1、学校挖了一个长4米、宽2米、深0.6米的沙坑,现在要往里面填0.4米深的沙子,大约需要黄沙多少立方米?

篇14:《立体图形的复习》教学反思

六年级的数学课总感觉课堂必须容量很大,对于如何上好复习课我也一直在摸索、学习,在想办法完善,所以对于这次立体图形的复习,从导入到知识的归纳总结,到练习的应用都是本着把这部分内容尽可能完善来做的,总的来说对于知识点的把握上还是到位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内存”,并将其应用于练习中。

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

1、学习方式比较单一,采用一问一答式,让学生可能最后有点疲劳,注意力有点不集中了。

2、在第二环节对于知识点回顾与梳理时,运用的时间较多,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知识自己整理,再进行班内交流可能时间上就会节约一些,也利于学生自主探索。

3、时间的把握上有点欠缺,在最后的知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没有给学生呈现,如果前面能节约出时间后面就可以完全呈现,本节课环节也就回更加完善。

通过上复习课,让我对于知识的把握和运用上更加全面和有的放矢,希望通过与各位老师交流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生机、有内涵。

篇15:立体图形表面积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十二册“立体图形表面积”整理课

【教学目标】

1.能分类整理本单元错题;

2.疏理本单元知识点,制成知识网图;

3. 学生能对照自已制作的知识网图,准确地指出自已错题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写出错因,找出知识难点。弱点。

【教学重难点】找出知识难点和弱点

【教学手段】自主整理、交流分享

【教学难点】

体会相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内在联系,感受探索几何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一般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幅美丽的广州夜景图引入。

【设计意图:由一幅美的图吸引学生较入本节课的主题,主要是吸引学生的注意,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美。由课外快速转入到课内,尽快联想起前面复习过的.立体图形。】

二、汇报交流。

同桌互相交流各自的复习整理知识图,互相讲解。

【设计意图:对本节所要复习的内容作一个回忆,特别是对中下生,先由中上生的列举说明让中下生有一个重新的回忆。对部分遗忘知识进行一个学生间的互补,同时表彰鼓励学生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并为下面的复习提升作好基础,提高学习效率。】

三、复习提升。

完成表格。

图形表面积基本计算公式(字母)特殊情况只算几个面

长方体 个面面积和

正方体 个面面积和

圆柱 个面面积和

圆锥 个面面积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用于进一步让学生开动脑筋,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再做一个浓缩归纳。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借助学生交流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精华所在,也是教师的板书所在。所用时间比例相对是最大的。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高潮。】

四、基本运用。

学生独立完成书本作业,1、做“练习与实践”3题。2、通风管的情况。(课件两题)并指定学生到黑板进行板演。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及时发现问题,目的是让所有学生对基本知识必须掌握好,应用好,及时纠正出错的问题。】

五、联系生活、活学活用。

1.罐头四周商标要多大是求( )有关。

2.制作通风管所需材料是求( )。

3.压路机压路面积是求( )。

4.油漆柱子面积是求( )。

5.粉刷课室是求( )。

6.圆锥形沙堆占地面积指的是( )。

7.用玻璃做正方体的金鱼缸,最少需多少玻璃是求( )。

8.圆柱形游泳池占地面积是求( )。

9.压路机前轮向前滚动一周前进了多少米是求( )。

10.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少铁丝是求( )

11.圆柱形无盖铁皮水桶是求(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交流进一步让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环节真正做到学生能活学活用,教师的目的是授之于渔,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高潮]

六、深化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新建一个长50米,宽25米,深2米的长方体游泳池,要在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面贴上瓷片,问贴瓷片的面积有多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对知识的综合应用】

七、全课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篇16:《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二是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并且第二方面作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整理出四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及其联系,并要求学生回忆其推导过程,进一步体会转化、类比的思想。

2、突出图表和板书结构图在整理知识中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由教师先展示空白图表,然后让学生讨论并完成图表,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些立体 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注重学生多想多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篇17:《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经过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感觉有成功之处也有欠缺的地方。

1.从兴趣入手,抓住注意力。

本节课是初一数学的第一堂课,如果仅仅完成课本的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初中数学比小学数学内容加深了、拓展了,也更丰富了,从这节课中就能体会到。因此,不但要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学习当中,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让他们初步体会几何的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在课件中我设计了观察室、活动室、竞赛室、训练室和探究室等五大模块,其中穿插许多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图片和卡通人物,使用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好,这不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

2.培养能力,全面发展。

《标准》积极强调德育和智育要相结合,教学中还要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学中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观点大胆地说出来,在活动室和竞赛室中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和比赛,他们画了许多有创意的立体图形(比如,墨水瓶、圆锥体的冰淇淋、草帽及一些简单的建筑物等),我给他们充分的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无形中就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此外,我还特意设计了探究室这个环节,因为学生都喜欢小动物,可以从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环保意识,渗透德育思想。

3.需要改进的三个问题。

(1)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识图能力,但是画图能力还是很欠缺。比如,画图时不知道怎样表现立体图形,只能画平面的,这让我意识到对学生的起点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研究,还应涉及到技能起点等诸多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规范作图,并教授一些立体图形的画法。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近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2)当我提出问题:“你们能将我们今天学习到这些立体图形分类吗?”学生感到一些迷惑和茫然,很久也没有头绪。此时我才意识到过去他们从没有接触过几何体的分类,所以他们不知道从什么角度思考,这是学习的一个难点。若在教学中指出“按平面和曲面分类(或者按柱、锥、球分类)”的话,效果就会好多了。

(3)这节课设计的活动较多,时间很紧,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所以他们对此并不陌生,在课前就可以布置他们回去动手制作学过的几何体,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生活中的几何体,这样在活动室这个环节就有更多的内容可以说了,在训练室和探究室环节的时间也更充分了!

〖案例点评

这一节课是七年级数学的起始课,能否较快地吸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桂林市十六中尹红老师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1.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适合七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年龄特征。虽然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小学已有所接触,且都是学生身边的物体,但教师能很好地挖掘教材,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欣赏数学。

2.各教学环节有一定特色,较深刻地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使《标准》的理念落到了实处。以观察室、活动室、竞赛室等形式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设计意图上突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发展、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活动的主题。

3.对图形的观察、分析循序渐进,教学活动组织有序。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非常丰富的,如何将简单图形逐步过渡到复杂图形,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分解为数学中的基本图形,教师都作了很好的处理。本节课活动较多,学生参与量较大,但老师都能较好地组织调控,使教学的实效有了明显的提高。

4.有效落实“双基”,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该课既开展了有效的活动,同时通过画图、几何体分类,使这堂课成为真正意义的数学课,而并非活动课。

5.渗透激励机制,鼓励成功与发展。好奇是兴趣的源泉,而成功的喜悦则是保持兴趣的动力。通过竞赛室的活动以及训练室教师的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参与竞争,展示自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增加数学知识的储备,巩固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虽有一些不足之处,但作为一位初涉教坛的教师来说已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相信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尹红老师将会为我们提供更多、更精彩的教学案例。

篇18: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是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开始,它与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是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在目标定位上,虽然只要求学生会分辨这几种物体和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但对于刚跨入小学大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要建立空间观念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在此节课中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上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整个教学过程努力营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大量主动探索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数一数、搭一搭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感性的。初步的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在跟物体、模型间的“碰撞”中,领悟到知识的真谛,脑中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学生积存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把身边实物引入课堂,培养应用能力。

立体图形认识的教学,由于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教学设计上确立了“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教学过程。教学中,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各种形状),让学生分一分,唤起学生生活经验进行辨别,并安排了大量观察、操作实物活动来使学生得到感性的认识和真实的体验。并板书各种图形画成平面图形后是什么样,最后,再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体,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认识和发现世界。

篇19: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所以,本节课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茶叶筒、铅笔、吸管、粉笔盒、奶粉盒、魔方、胶棒等,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了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