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9篇教学月反思,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回顾本月的教学工作,有得也有失。为了搞好今后的工作,现将本月的语文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词语谈出自己的体会
在自学探究环节,我提醒自己:教学设计必须做到有重点、有层次的选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学有收获,在听说读写几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上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句、朗读训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重点句子,通过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交流、探究讨论,使更多精彩的、经典的语言从学生口中汩汩流出,让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在思维的变换中得以集中培养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受到爱的熏陶。
2、鼓励学生学会在课堂上展示自我
我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在教学《一块特别的石头》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所表达的'“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老师仅仅起到点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教师的讲解过多,课堂上对学生的放手不够,
2、需进一步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语文。
3、还需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4、时间把握得不够好,以至于课文内容讲得不够完整。
5、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不够好,这些都有待自己以后改进。
6、课下对差生的辅导时间较少。
三、努力方向
1、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2、写好课后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3、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和人格魅力。
4、在课堂上,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对于学困生做到多关心、不歧视、不放弃,给他们增添足够的信心。
在今后的教学路上我会不断反思,发扬优点、改进不足、踏实学习、不断钻研,以求长足的发展!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深深得感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只是用短短的一句话、小小的一个动作或者是话说间变换一个音调就能把创造的种子播入学生幼小的心田。这也正是音乐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所不容忽视的价值所在。因此,作为我们音乐教师,更要有意识在教学中寻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大力发展学生的的创新思维。
如我在《月光光》一课中,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步入”歌曲的意境,设计了“月夜、大树、田野、乘凉孩童”的多媒体画面,配以《月光光》的背景音乐,学生自然而然地陶醉在歌曲的意境中。唱歌、表演等学习就在极其自然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同此,老师可提出更新奇、诱人的问题。如我此时就提出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你们能为这首曲风独特的歌曲,选择适当的打击乐伴奏吗?学生在掌握了此首歌曲的情况下,不难做出正确的选择。于是,能发出稍弱声音的自制小乐器,如用口香糖盒做成的小沙罐、用废旧的易拉罐罐皮做成的小串铃等就成了学生们的首选。这更强调了本首歌曲的曲风“静”,也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意境。通过此次伴奏的学习,很多学生主动举手说:“张老师,下节课我还能为这首歌曲伴奏吗?”“我回家再做一个能发出声音小点的伴奏乐器,可以吗?”……到第二节课,很多学生做了各式各样的小乐器,有用八宝粥罐子做的,有用薯片盒子做的,有用食品袋子做的.,都装着少量的沙子、豆子等,还有的在罐子盒子上贴装饰品,画图画,完全是一个音乐、美术、手工的整合。这让我感叹老师提出的有适当想象思维余地的问题,对发展学生的逆向、发散、求异的思维起着多么重大的意义。做为音乐老师,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在学习的前沿,推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育活动,从而实现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前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及优美的语句,这对理解课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课上我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月亮的美好,初步达成了本课语言学习的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
本文的语言充满了童趣,大声朗读更容易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我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用怎样的情感、语调来朗读,并做好评价,通过朗读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培养他们朗读的语感,在梳理感情变化环节,我扣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在探寻月迹的过程中体会美感,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从寻月亮的故事情节转移到作者暗含的情感上来,让学生在词句之间反复诵读、品味,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及丰富的想象,将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结合在一起,使课堂动静结合。整个过程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我只是充当探究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的方式,梳理表格总,总结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10月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课堂评估,我讲的是数学,连加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一步进位加法后进行的`,我也认识 为比较简单,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我想主要是强调算理和算法。 结果在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研讨时出现了问题。学生通过自学,自己总结出了两步算式的简便算法。我呢,没有预设到学生自己能学出,结果再学生汇报完了,与我预想的不一样,我忽然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是领着学生按照我自己预想的来呢?还是因势而导根据学生总结出的两种简便算法,总结然后列式计算呢?所以在纠结中我还是按自己原来的想法进行了,导致后面设计的习题没有完成,课堂也没有更高效。 忽然间意识到,学生长大了,他们的能力也提升了,我并不像以前那么了解他们了。大家都非常喜欢把图书带到幼儿园来,唯有勃勃舍不得带书,而且还总抢别人的书。一天,他跑来告状:“老师,帅添不让我看书,还打我。”我找到帅添问原因,帅添委屈地说:“勃勃不带书,总是抢我的看,把书弄撕了。”听了这话,勃勃赶快解释:“我不是故意撕的!”我问:“勃勃,你很喜欢帅添的书,是吗?”他点了点头。“你该怎么向他借书呢?”我问。“我和他商量了,可是他还是不给我看,”勃勃不高兴地说。“两个人都想看一本书,怎么办呢?”我又问。旁边的佳迅搭话说:“两人一起看。”我又继续问勃勃:“你这么喜欢看书,为什么不从家带书来?”“我怕别人撕。”我说:“是啊,大家都很爱护自己的书,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友好地看书,都像护自己的书一样爱护别人的书,就不会撕了。”他说:“那明天我也带一本书来。”
第二天他果然带来了一本新书,并且特意让我看:“老师,这是我昨天新买的《脑筋急转弯》。”我高兴地说:“这本书我真喜欢。”并特意向大家介绍这本书,还随及向大家出了一个急转弯题目。为了激发勃勃的读书兴趣,利用游戏时间让他给大家出脑筋急转弯题,并和大家一起猜,他非常高兴。
晚上离园时,他说:“老师,我把这本书带回家,明天再换一本。”从此,勃勃经常到图书区来,他不仅在这里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了怎样与同伴共享与交流,也改正了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
在翻开活动用书时,幼儿都能积极的举手告诉我书上图片描述的是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对于这些危险物品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意识;并对它们造成的后果也是比较了解的,大多数的幼儿一次就把所有物品的用途都说出来了,但是对于他们的共同之处幼儿的回答就不太完整,虽然知道但是不能用一个较好的词语来进行概括,从这里我发现我班幼儿在语言发展方面,词汇还是不够丰富需要加强。
幼儿对“为什么这些东西是危险物品”,不太了解,有的幼儿说“本来就是这样的”有的'说“因为它会个给人和事物造成伤害”……因此,在我讲了以后幼儿就有了一种恍然大捂的神情,感到很高兴,还不时和边上的同伴那进行交流。课堂的气氛一下字就活跃了起来。
在第四个环节中主要让幼儿自己分辨哪些东西是危险的物品,不能吃也不能玩的。幼儿都积极的举手发言回答,总体来说幼儿的知识经验还是较丰富的,有些我也没有马上想到,但是幼儿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还对我说了很多发生在他们自己或者周围人身上的一些有关于这些危险物品造成的伤害,从中不难看出现在的幼儿知识面还是比较广的,他们都能对这些事情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进行分析,了危险物品对人的伤害。
最后一个环节,幼儿积极讨论其他孩子的回答是否正确。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样的谈话方式,课堂的气氛非常热烈。当中有的幼儿说的不够准确,或语言表达不清楚的,其他幼儿还会进行指正,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已经基本掌握了对危险物品的认识和造成的严重性,活动的目标基本达到了!
本次活动以1分钟的简短故事视频《狼来了》直奔主题,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对放羊小孩的言行进行是非、原因判断。懂得不能说谎,说谎的孩子没人信,后果很严重,要做个诚实的孩子。并了解“诚实”的第一层含义,“诚实就是不说谎”。
环节2引导幼儿讨论故事《谁打翻了番茄酱》中布奇是不是个诚实的孩子,懂得知错能改、勇敢认错、不推脱责任也是诚实的品质。这一环节以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置身情境、迁移经验推测布奇的所思所想为主旨,“你做错了事妈妈会怎样(态度、行动及惩罚方式)进行推测、模仿布奇说谎时的语气感受布奇的害怕,从而理解布奇是因害怕而说谎,引出知错就改、勇敢认错还是诚实的孩子。
环节3选择班级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引导幼儿判断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对幼儿进行诚实行为的明确与导向。
环节4共同制定诚实公约,孩子们共同参与,剪贴心形许下诚实的约定,制定诚实公约,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遇到问题遵守诚实约定。旨在体现社会活动的社会延伸性。
我设计本篇课文时,基于探索语文课堂的迁移和拓展的设计理念,我反复诵读课文,多方查询资料,深层理解课文内涵,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力求教学过程简洁,易学易懂,方便学生接受理解,既注重课堂积累,又强调课内迁移拓展,以及培养想象能力和仿句练习。
我将原定的一课时分解成两课时,将课堂内容临时增添了一些,不仅使一节课完整了,还使课堂的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同时,我也体会到,我们在备课时,不必太束缚于教参上建议的课时数,只是盲目地为解读文本而力求简洁,而忽略了课堂的实效性。所以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预设和生成之间的矛盾时,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学生情况灵活的改变教学预设,就会成就一堂更完美的课堂。
老师使用了课堂辩论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意后,老师向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有的学生喜欢《日》,有的学生喜欢《月》,于是老师把学生分成两部分,让他们展开比赛,以此来解读赏析文本。首先各组选派代表有感情的朗读,读的学生以情动人,听的学生认真投入,真正达到了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的目的,接着两组同学轮流阐述自己喜欢《日》或《月》的理由,学生们引经据典,口出妙语,其理解、感悟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辩论使学生的思维敏捷,学生们兴趣和主动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这一课的课例对自己启发很大,使自己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选择新颖的,有吸引力,能调动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有所收获。
1、在介绍文学常识时,不需要将学生叫上台演示查找有关巴金的生平著作。原本看到有些学生热衷于玩电脑游戏,所以想用这样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但在课堂上这样做却耽误了教学时间。
2、在“默读课文,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不应让学生毫无头绪地随便质疑,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字词句的意思,文章主题、写作方法等方面来思考、提问,那样时间的把握上会从容。文章重点和难点才能得到突破,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的任务。
3、课堂检测的内容与预习检测内容有重复,这样也没必要。
4、课后的拓展练习之一,是要求学生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随笔。学生们完成了,但不少学生未紧扣“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我们该有怎样的人生追求?怎样去实现?”来写,看来还得加强审题训练。
第一节课我在八年级二班按预定设计上完一节课后,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我总结有一下几个原因:
(1)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结合学案内容快速掌握课文;
(2)学生积累太少,答非所问,需要老师引导,从而耗时较多;
(3)我在设计时只是按照自己假定的时间预算了一课时,那样就要求学生对每一个问题不加思考就可以答出,但这是不合实际的,那也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备课时必需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巴金的《短文两篇》是自读课文,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完成两篇短文的教学,正符合“自读课”的课时要求。从“教课文”与“用课文教”的角度看,是真正地在课文教学中增加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熏陶学生情感。《日》中设计的品析活动与朗读活动,《月》中设计的欣赏活动与写作活动,都表现出品位雅致、训练能力的特点。从整合课文教学内容的角度看,熟练地运用了“选点品读”的方式,根据两篇文章意味意境的不同而着眼于选择课文的最好之处、最深之处与最美之处进行教学。
本月我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第六单元。本单元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寓言等。这几篇课文都富有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我着重调动同学们的实际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让同学们把握文章主旨,并且让同学们快速阅读,进一步扩大一次性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句医院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皇帝的新装》是出自《安徒生童话》写了一个爱衣服如命的皇帝被骗子欺骗,光着身子游行的故事。这一则童话想象丰富,讽刺辛辣,对比鲜明。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所以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同学们的兴趣都比较浓厚,首先,字音字形我让同学们先重点掌握,然后我还通过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同学们进一步去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教学的效果颇为显著。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着重讲了新诗的体裁。文章除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了美妙的街景,具有联想自然,想象丰富,大胆改造民间传说的特色。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新诗,我还列举了舒婷的《致橡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卞之琳的《断章》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好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新诗。此外我还让同学们学会去运用想象和联想并将此充分的用到作文当中去。
其次就是《寓言四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以及《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我着重让同学们了解寓言的特点。这两则寓言虽然篇幅短小,可是构思精巧,巧用拟人并用运用了绝妙的讽刺。后面两则寓言就是《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这是文言文的形式,同学们学起来稍微有一点困难,所以我花了两节课的时间去讲,虽然这两篇幅也比较短小可是结构完整,幽默风趣,同学们学起来积极性也挺高的。我让同学们把握寓言的寓意以及运用的修辞
这一个单元学完就教学的尾声了,所以后面的时间我会多花点时间让同学们进行复习,当然这一个单元才学完也可以让同学们先把握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把联想和想象运用到他们的作文当中去。所以在学完这一单元之后,我会让同学们进行写作训练,以此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卧薪尝胆》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进行了一场战争,结果越王兵败会稽,勾践无奈向吴王求和。带夫人到吴国为奴仆,受尽屈辱,回国后卧薪尝胆二十年,终于使越国转败为胜,用奇兵灭掉了吴国。
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是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品质。因而,在教学中,我主张逐步推进。
一、抓重点段落、理解卧薪尝胆的含义。
揭示题目后,直接开始第四小节的学习。学习第四小节时,让学生弄清楚勾践在什么时候卧薪尝胆的?又是如何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提出这些疑问,以引起学生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兴趣。紧接着引导学生勾践为什么要卧薪尝胆,学生答报仇雪恨。引导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
二、语句训练,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
上课过程中,我紧紧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越王为什么要向吴王求和时要抓住“万般无奈”这个词,反复朗读、品味越王的心情。在学习越王在吴国的生活时抓住“受尽屈辱”这个词来展开,发挥想象,探讨越王在吴国受过哪些屈辱。这些关键词要反复体会、朗读、感悟、想象、深刻把握文本的内涵。
三、紧扣文本,引导想象。
在学习第二节吴国的谋臣们纷纷给吴王建议时,我引导孩子们大胆想象,假设他们就是吴国的谋臣,面对越王勾践的求和,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们大胆想象,发散思维,踊跃发言。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上课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卧薪尝胆”这个词语的意思时,只是引导孩子们了解了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对于它的深刻的寓意,没有进一步进行探索。其次,课文的学习应该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在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时,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这些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改进,做好。
通过本月份的教学,我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得更深入了,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常出现的困难也有了更全面的掌握。
1、查漏补缺
崔恒杰的拼音学得差,在认识生字时,我看见他常常指着注音的生字发愣,却拼读不出来。不知道他指着生字的时候,脑子里是在努力搜索着学过的拼音知识,还是被拼音怪兽困住了,丝毫没有挣扎的能力。课堂上有时候他听讲不用心,家长不尽力:他前学后忘,怎么办呢?给家长一点建议,家长却没有行动……不免心生倦怠:家长不管的孩子,教师再努力也是白费劲。乔子恩的书写“自”“白”“日”等字最后一笔的封口横总是把笔画横折钩的够延长代替。党润泽和赵誉森的“年”字,把第三、四笔画“横、竖”写成了“横折”。李一帆课文读得差,学生普遍存在的识字不牢固……
2、因材施教
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千差万别,当我发现孩子们的问题时,我知道他们是遇上了拦路虎,这时候,责难他们是没用的,于是,细心地指出他们的错误,耐心地看着他们纠正,直到他们在作业和练习中不再犯错,大部分情况还好,学生及时纠正,永不再犯,还有的是屡教不改,连连出错,也就和孩子一起继续纠正。
也有些知识点,学生极力想尝试,去挑战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跳一跳,摘桃子。可有时为了怕学生出错不好改正,我没有鼓励和激发学生的这种精神,总想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在教学独体字时,我特别强调笔顺,因为有很多合体字的书写是建立在正确书写独体字的基础上,所以,孩子们经常用到的“我、再、在、是”等字我抽时间教会了孩子书写。
3、克服倦怠
一年级上册的教材教学基本上已经结束了,有许多的独体字已经教过,除了偶尔看出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数时候他们把自己埋得很深,学习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有时偶尔也有些洋洋自得,觉得不用那么严格了,孩子们会的已经不少了,这样年龄的孩子是不是可以放松点儿要求。心里不自觉地就懈怠下来了。
今年教学时间长,又要求教学下学期的内容,就只好再抓紧时间往前赶,孩子们的学习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孩子们的小脑瓜正在全力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课文学习的间隙,除了应对考试,还是让他们多读一些书,多诵一本经典。
十二月二十日,我完成了我校高效课堂过关课《伯牙绝弦》的教学评估验收。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得与失,我在课下深有体会,现结合身边老师的指导点拨以及课下学生的信息反馈,我对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存在以下体悟:
优点反思:
1.基本上实现了小组合作互助,对于小组建设,有明显成效,各个小组在课堂学习中能够热情积极的聚拢交流,合作讨论,使得小组成员的智慧得到升华,集思广益,促进小组不断进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也同时学有所获。
2.对于高效课堂的精髓把握定位较为准确,教师坚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展示,老师只是从旁引导,认真倾听,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机会去思考去发现,还学生一个展示自我,自主学习的平台。
3.对于课堂评价的认识有新的突破,坚持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多元化的评价元素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关注了学生学习状态,在评价功能上进一步强化了进步提高的作用。
不足之处:
1.学生全员参与程度不高,有待于加强。在课堂小组展示后,学生普遍对于小组展示的成果缺乏补充和完善,特别是缺少质疑性的评价和发现。因而使得整堂课学习气氛不够浓厚,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未能高效调动起来。
2.学生的倾听意识不够强化,随着课堂学习的进行,学生中间或多或少在倾听的过程中缺少了耐心和认真,这也是导致小组展示和台下广大学生互动不够热烈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只有善于倾听,仔细倾听,耐心倾听,才能开展思考开拓思维,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之间智慧火花的碰撞。
3.学生思维不够活跃,仅仅只是个别学习优异的同学能够当堂发散思维,实现课堂创新,自我提升,大多数同学,尤其是学困生的思维拓展延伸程度有待改善,课堂偶尔会陷入个体活跃,整体僵化的冷清局面,这样不利于实现课堂学习效率的最优化和广泛化。
4..课堂情境创设不够生动形象,不能够激发学生入情入境,例如在课堂朗诵阶段,学生本身对于古代文言文的认识就缺乏感知,课堂上又缺少古色古香的诗情画意的情境创设,于是学生的朗读就难以实现教学目标中对于文言文朗诵的韵味要求。
针对于以上的教学问题,我几经反思和探索,收获了以下的完善改进策略。第一,加强平时高效课堂的学习引导和训练,激发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多正面鼓励,促进他们积极,勇敢,热情的、参与到高效课堂的学习中去。第二,进一步优化小组合作建设,将小组各成员的优点尽情发挥,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的小组团队荣誉感和责任心,培养小组长的管理调控小组能力,强化各小组成员的自律、好学的观念。第三,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和谐、友好的学习环境,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勇敢的在学习中畅所欲言,尽情展示,引导学优生开展带动帮助学困生的合作活动,彻底释放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压力。第四,注重学习环境的预设和生成,在生动的情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将学习变为学生的内需和自我动力。
以上则是我的教学反思,或许我在教学中还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会不断反思自己高效课堂实践中的得与失,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不懈努力。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在期末复习的过程中发现不少问题,老师们认为比较基本的知识和内容,学生掌握的却并不理想,乃至个别学生说一个学期下来大多数题目都不会做,怎么会这样的呢?
我和组里几个老师分别进行了一些交流,讨论了这些情况,大体上的问题总结如下:
1,年级共12个班级,分为三个层次:启新、创新与重点,三个层次学生基础相差较大,学习习惯与能力相差也大,但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进度和基本作业要求都是相同的,而且因为备课组长主要负责启新模式,作业安排以较高要求统一安排,导致创新班与重点班的教师与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疲于应付,效率不高,难以关注学生的真实的学习情况。
2,目前各类教辅材料和作业的难度确实难度较高,在开始阶段就出现了很多高考要求的例题、习题,不少学生在《集合》章节的学习中因为引入了一些二次方程问题,含参数问题等一下子就难住了,所以有的学生开学两个星期就发现很多的不会,实际上不是真的集合相关知识的不懂,而是题目中所涉及的计算问题、含参数问题没有能够处理好,从而失去了信心,导致后续学习的一系列问题。
3,我们的学生无论是哪种模式的,他们在初中时候都是所在学校和班级的佼佼者,在初中学习生活中,他们的角色基本是班级中的“小老师”,是帮助其他同学解答问题的身份,他们自己基本上没有找老师提问的习惯。而上高中以后,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出于“习惯”他们往往不好意思找老师去提问,而是自己花时间解决,一旦问题积累比较多以后,那么就会对他的学习造成较大的影响。
基于以上几个主要问题,我考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还要做一些调整:课堂内容与作业不能一个年级统一照搬,需要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适当选择;课堂与作业的题目不宜过难,新授课还是要以新授知识的教学为主,让学生弄懂知识,至于复杂计算和分类讨论的内容可以往后移一移;鼓励学生勤思考,主动问,多小结,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观念,提高学习效率。
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就是儿童化的视角、幼儿的语言,对于初一的同学来说,似乎吸引力并不大,因为初一的学生已经不是幼儿了,不会再用天真的目光去寻找月亮了。再者粗看文本的内容好像比较的乱,(其实并不乱,因为文本没有趣味,学生不好好研读)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这篇课文,值得研究。
一、通过听读纪云梅的朗读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纪云梅的配乐朗读声情并茂,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学们的心,往往是朗读已经结束了,孩子们还沉浸在美好的艺术境界里。可惜纪老师的朗诵的篇目网上比较少。
二、接下来,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注意不是讲授而是引导,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好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这张表格的.好处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就对文本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一开始我只是想让学生理清三条线索:事件线,心理线,想象线。在四班上课时,我发现我的设计是有问题的,我没有注意横向的对应,比如说,“嫉妒”这个心理应该是在第一个阶段,而不是第二个阶段。另外第一个阶段,也不像教参上说的,只是“盼月”,还有“望月”这个重要内容。这样我经过修正以后,又有了第二幅的表格:
个人觉得这幅表格对文本的理解就准确多了。为什么采用画图表的方法呢?画图表的方法本身就比较的直观,能够条分缕析地理清课文内容,体会到作者的匠心。
三、这篇文章看似简单幼稚其实蕴含深刻的道理。
教学参考书上有句话说,“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句话到底怎么理解呢?事实上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改成:由自私逐渐成长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里有个过程的问题。正如上文中的梳理,事件的线索是,盼月、看月――找月――议月。当孩子们被一轮银光灿灿的明月所吸引后,于是产生了独占明月的想法,甚至为了这一想法而争执起来,但是经过我们的追寻,奶奶的引导,我们明白了“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哩”,“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的道理。如果月亮代表了一个“好”字,那么这篇文章的意蕴就是,我们不能独占世间的“好”,我们应该抛弃自私自利的念头,共同拥有这个“好”。
四、关于奶奶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奶奶是故事的一个引导者和推动着。奶奶身
上或许还寄托着作者的很多理想。
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我们还得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法,否则欲速则不达。
要求学生首先找出叙写奶奶的有关语句,然后通过这些言行举止,来评价人物,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评价人物的正确方法。可能一开始学生不能准确的概括人物,但是思路是正确的。
第一课时导学案的设计进行改进之后,既体现了共性,又能体现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对孩子们的个性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自然,学习目标的达成率较高。
但是随着教学的步伐,我也越发觉得第二课时导学案的使用不得心应手。与教研组的.同事们交流之后,大家有同感。以重点问题引导孩子们把握重难点、达成学习目标,思路是可行的,也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性、思维的发散性。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孩子学习方法掌握得不多,能力还未形成,过于宽泛的问题往往使孩子们无处下手,加之没有具体阅读方法的指导,孩子们要么答非所问,要么不全面,课堂的效率较低。今后的导学案编写急需从问题设计和方法指导上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