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语文教学反思(九年级下册语文《渔家傲》)

篇1:《渔家傲》语文教学反思

《渔家傲》语文教学反思

古诗词教学应该怎么教?我想,这一个问题对大多数老师来说都不难回答。古诗词教学应该重“读”,在“读”上面下功夫,做文章,这已然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古诗词的“读”应该“读什么”,具体到一套特定的教材,一个特定的年级,一个特定的班级,又应该“读什么”的问题,恐怕,就不那么好回答了。

王荣生教授认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课堂的首要特质”,课堂教学不仅应关注“听、说、读、写”,还应关注“听什么、说什么、读什么、写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选择的问题。

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面对“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尤其是面对一篇新课文,恐怕很多老师,包括我,也都是云里雾里,不明所以的。

近日,本人有幸参加江苏省“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执教苏教版八下《渔家傲》(李清照)。作为江阴市“黄厚江工作站研修班”的学员,在黄老师的要求下,最近我们正在研读王荣生教授主编的“语文教学教什么”系列丛书。所以,在这次备课过程中,我重点思考并关注了诗词教学内容的选择这一问题。

先来看我这节课选择的主要教学内容:1.重点字词的读、写、释义;2.想象式阅读——描绘词中“梦”;3.品析下阕关键字词,读出丰富的情韵。4.与《声声慢》进行比读,读出风格的“异”。

选择这几个教学内容,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诵读积累十分重要。但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特别是公开课上,字音字形字义这一教学内容由于过于“普通”,往往被忽略。为应付考试,教师在课后又会通过大量的默写来加以巩固。这种课堂与应试现实的“脱节”现象,其实也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脱离现实需要的一种表现。我以为,诗词的教学自然应该追求“美”,但也不能忽视了“实”。

二、我们的教材内容是选文型的,每个文本都有其独特性,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力争体现“这一”文本的特性。《渔家傲》是李清照的词作中唯一一首风格雄健,体现豪放特征的词,这种风格主要是通过神奇的想象——“梦”——而形成的。以想象式阅读来还原、来描述词中“梦”,是切合这一文本特性的。

三、诗词要“读”,但是“读”的内容不同,那么“读”的方式应该也是不同的。“读”可以是“朗读”、“诵读”、“背读”,也可以是“描”、“品”、“比”。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对文本的理解应努力做到从文本中来,特别是这样一首风格奇特又情韵丰富的词,只有带着学生在字里行间来回走,细细品,才可能做到对词意词境的理解深悟。

带着这样一些思考,我走进了洋思中学,走进了“五四杯”的赛课会场。我的课堂教学得到了一些听课老师的认可,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问题(最终获得二等奖),这使我对教学内容选择这一问题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教学内容应适“情”

王荣生教授认为,一节语文“好课”的理想状态是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现实来看,一节课、特别是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我想首先应该是与这个校、这个班学生的学情切合。

在我的这节课上,在“美”读——想象式阅读描绘词中“梦”这一环节,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课堂滞塞情况。这种情况,应该也是在我预料之中,在我的教学设计中,这一内容本来就是教学难点,磨课时也出现了类似情况。甚至可以说,我是期待学生出现一些“问题”的',这样才能达到课堂的生成。

意料之外的是,这次执教的班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这一学习任务无从下手,不能下笔。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平时缺少类似的能力训练,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严重不符。初二学生对古诗词尽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对于一首刚接触的词,要准确理解诗意尚有困难,遑论加以想象地描绘。

如果课前能充分考虑学情,那么,在这一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应该还可以有更合宜的方法。比如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由理解字词到直译,再到想象式描绘,分步分层甚至分学生进行,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完成自己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这样处理,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

“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或创生有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而使他们达到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好课’的最高境界”。王荣生教授的观点应该也是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努力追求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应适“机”

在我的这节课上,在每个教学环节结束后都以知识卡片的形式进行小结,分别是知识卡片(1):词牌“渔家傲”的知识;知识卡片(2):词中“梦”的知识;知识卡片(3):用典的知识。

选择知识卡片作为教学内容,一是我以为诗词的教学不能忽视知识这一教学内容,必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更深层地理解文本;二是因为我采用了版块式教学的方法,用知识卡片对每个版块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又自然引出下一版块的学习内容,可以避免版块之间的生硬衔接。

从课堂情况看,这样的选择设计有可取之处。例如,词中“梦”的知识是在“美”读——描绘词中“梦”这一活动之后,学生在读“梦”之后,自然产生为什么写“梦”的疑问,这时以知识卡片介绍词中“梦”,结合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旧知,学生可以发现“梦”与现实的矛盾关系。这时引入下阕“我报路长嗟日暮”的“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这样来看,教学内容的适“机”显然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个适“机”不仅指课堂中教学中时机的选择,也指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的阶段之“机”。比如“渔家傲”的知识,由于学生已经学过范仲淹的《渔家傲》,对相关知识并非一无所知,放在这里作为教学内容,显然就不是那么适切了。

三、教学内容应适“篇”

肖培东老师认为,面对一篇课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这样一些问题:第一、这篇课文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即理解它的文本特征、文体特征);第二,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即内容、主旨);第三,这篇课文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即写作动机、写作背景);第四,这篇文章是怎样去写的文章(即语言特色、写作手法)。同时还需考虑编者意图、教学价值、教学聚焦等问题。显然,在备课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一篇”的问题,即读出文本的独特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显然也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篇”文本的独特性进行。《渔家傲》出现在苏教版八下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在教材中,这首词是与秋瑾的《满江红》编在一起,作为一篇课文呈现的。显然,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两首词来展现女词人独特的人生体验,表现她们豪放雄健的性格特征、精神魅力。具体到《渔家傲》,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神奇的想象与丰富的典故。在这次展评赛课中,三位执教《渔家傲》的老师都注意了对“梦”的典故的解读,并安排了相应的学习内容,这显然是切合“这一篇”的文本特征的。

在三位老师的课上,还出现了一些相同的教学内容,如都补充了相关的写作背景,这主要是由于“这一篇”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这一内容的补充是贴切的,也是必要的。

我和南通的葛军旗老师还不约而同选择了李清照的婉约词来和《渔家傲》进行比读,从比读中进一步感受这首词豪放的风格,显然,也都是着眼于发现“这一篇”独特性的考虑。

当然,从这个角度看,有些教学内容显然就不是那么适切。例如,我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安排了读准节奏、读出音韵的教学内容,另一位老师在最后安排了“唱”的教学内容。从适“篇”的角度看,我的内容显然浅了,“唱”的内容显然偏了。

篇2:渔家傲的教学反思

关于渔家傲的教学反思

在xx市初中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开了一节古诗词教学研讨课《渔家傲》,在那次活动中,由于自己的精心准备,尤其是开课学校老师和学生们的大力合作,上的还算成功。8月20日,在全区语文教师暑期培训活动中,我又有幸在来自全区的200多名老师面前展示了一下本节课教学。这次尽管地点还是那所学校,上课对象和环境却都发生了变化——上课对象不再是初二学生而是全区初中语文老师,地点不再是课堂而是报告厅。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又思索了大半个暑假,最后结果总算还好。这两次的上课尤其是课前准备的经历让我感触很深。

无论是市级语文研讨活动还是区级教师培训,能接受这样的任务心里自然很自豪,但是压力无疑也很大。因为前来听课的老师们大多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尤其是参加本次市语文活动的老师很多本来就是语文名家和教育英才,在他们面前上课无异于班门弄斧,稍有差错难保不会贻笑大方。如果犯一些原则性错误可就更麻烦了。但是既然领下任务,课总是要上的。为了不出丑,少出错,只能好好准备了。

上课前,我反复思考如何准备这节课。由于是“命题作文”,教学内容就是八年级上册《渔家傲》,再加上面对的学生是完全陌生的,(暑假里上课直接面对的就是都很熟悉这首词的教师群体),课堂如何切入,问题如何设计就至关重要。为此,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观看了无数的课堂实录,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多次调整上课思路,几易其稿,最后决定遵循“简约但不能简单”这一基本这一原则,紧紧扣住“问题明了、结构简单、条理清晰、敲骨吸髓”的设计思路,力求做到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简单明了,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教材探究主旨明晰,思想内容剖析深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微创手术——“切口小,挖得深”。希望能引导学生们学会阅读分析一类古诗文——边塞诗词的方法,也能给老师们的古代诗歌教学带来一点启发。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人又说 “诗言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扣住“景”(——全诗的画面)、情”(——情感)志(——作者的抱负)三个字来设计问题。全词从诵读入手,以诵读中感悟的情感来引出诗词画面的特点,并引导师生们感悟画面中不同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对于本词上阙,在引导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只设计了四个看似简单的小问题:“上阙描绘的画面有什么特点?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这些画面蕴含了怎么的情感?”

在引导师生从文本中初步筛选出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师生品读关键字词比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无留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千嶂”与

“孤城”、“长烟落日”与“孤城闭”“四面边声连角起”中“四面边塞”及“连角起”所暗含的独特情绪和独特环境;归结出全词上阕的总的情感特征——独处边地归乡不得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及四面边声情势紧急的无奈和忧伤。进而引导师生们进一步品读下阕抒发的情感是否与上阕画面表达的情感一致。

在下阕情感的感悟中,我也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下阕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什么?(——泪)征夫为何流泪?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有助于引导师生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深入思考的意识。师生们很容易在文本中找到将士流泪的两个原因——“燕然未勒”“归家无计”。再由此进一步诱导师生们思考“将士们是否会有勒石边关,归家有计的可能?”。进而引出本文的写作背景介绍,通过背景介绍,师生们了解到宋朝“重文治 轻武力”的独特治国政策的形成原因;明白了边关不定的根本原因是由朝廷政策决定的,而不是仅仅靠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和一腔爱国之情就可以解决的。在此时此地,将士们勒石无功,归家无计,自然会悲从中来,进而我引导师生们进一步思考:“男儿有泪不轻弹,是什么场面加重了他们的愤懑和愁思,最终以泪洗面?”再次将大家的思绪引回文本。师生们发现文本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中的“浊酒一杯”“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些独特视觉形象所蕴含的独特情感。通过对以上意象的分析,可以让大家进一步体会戍卒归家无计的忧伤,将军勒石无功的郁闷。

解决了诗歌所写之画面,所抒之情,还远远不够,要深切的了解一首作品的精髓,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深入探究其情怀产生的根源。也就是要探究“其志”。我出示范仲淹的生平及他作为政治家在边关和朝廷的所作所为的背景介绍。使师生们明白,作为一首边塞词,作为一名有作为的政治家所写的边塞诗词。全词的情感不仅止于戍卒归家无计之悲,将军壮志难酬之憾,还包含了他作为政治家心怀天下的强烈之忧患。到这里,全词中所表达的作者作为作为戍卒、将军、政治家的多重角色和复杂情感均水到渠成地得以体现。

由此我再提醒师生们注意全词中所出现的几组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羌笛、号角、长烟落日、白霜等及其所蕴含的独特情感,进而得出边塞诗的常见特点及情感特征。最后出示辛弃疾的破阵子让大家赏析。

本节课整体来说,课堂结构较为简约,流程了然明晰,但是备课过程、所授内容却极不简单。因此也得到了听课师生及专家的谬赞,我虽惶恐但也很开心,毕竟心血没有白费。

简约但绝不能简单,这就是我对古代诗词教学的理解。

篇3:八年级的语文上册《渔家傲秋思》教学反思

八年级的语文上册《渔家傲秋思》教学反思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人又说 “诗言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扣住“景”(――全诗的画面)、情”(――情感)志(――作者的抱负)三个字来设计问题。全词从诵读入手,以诵读中感悟的情感来引出诗词画面的特点,并引导师生们感悟画面中不同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对于本词上阙,设计了这样几个小问题:“上阙描绘的画面有什么特点?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这些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通过诵读理解引导师生品读关键字词比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无留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千嶂”与“孤城”、“长烟落日”与“孤城闭”“四面边声连角起”中“四面边塞”及“连角起”,在景物中感受到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军事态势的严重,边塞荒凉的秋景。这些秋景又与作者家乡的景致迥然不同,一个“异”最能体现这一特点。渲染了边塞荒凉萧瑟有悲凉壮阔的氛围。

在下阕情感的感悟中,我也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下阕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什么?(――泪)征夫为何流泪?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有助于引导师生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深入思考的意识。师生们很容易在文本中找到将士流泪的两个原因――“燕然未勒”“归家无计”。在此时此地,将士们勒石无功,归家无计,自然会悲从中来,进而我引导师生们进一步思考:“男儿有泪不轻弹,是什么让男儿不寐,最终以泪洗面?”再次将大家的思绪引回文本。师生们发现文本中的“浊酒一杯”“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些独特视觉形象所蕴含的独特情感。通过对以上意象的分析,让大家进一步体会戍卒归家无计的忧伤,将军勒石无功的郁闷。

全词的情感不仅止于戍卒归家无计之悲,将军壮志难酬之憾,还包含了他作为政治家心怀天下的强烈之忧患。

篇4:《渔家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语文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第29课《诗词五首》之《渔家傲》。

【教学简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教学设想】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习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李 白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 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 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2、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3、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梦。

四、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五、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篇5:《渔家傲》教学设计

《渔家傲》教学设计

嘉兴市南湖区余新中学   张彦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诵,熟读成诵,感受词的风格和韵律特点,进而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及其流派。

2. 品读辨读,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进而认识中国士大夫的品格。(重点和难点)

教学流程:

一、读梦――诵读诗词,把握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读顺,教师巡视指导。请将读不准、读不懂的字词提出来。

(2)点名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节奏,学生互评。教师指导,出示节奏划分。学生再齐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将词作变换成律诗,比较异同,体会韵律。(词,长短句错落,节奏富于变化。)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天帝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

(4)聆听范读,齐声朗读。

主问题:这首词词牌名是《渔家傲》,没有题目,你能否给这首词加个题目?说说理由。词写什么?写实还是写虚?(引出“梦”)。《渔家傲》在《花庵词选》中题做《记梦》。

二、绘梦――描绘意象,进入意境

追问1:词人李清照在词中都梦见了什么景象?默读找出来后,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触动你的.画面。

(天接云涛、星河流转、千帆乱舞、天人对语、鹏飞高举、吹取三山)

①铺叙:描写细腻,词义生动,意境浑厚。

“接”“连”“转”“舞”:天幕四垂、波涛汹涌、云雾弥漫――浑然无际(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殷勤”:温和、关心民生疾苦天帝。(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天帝形象?)

②用典:大鹏(庄子语)、三山(神话传说)(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也婉转表达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追问2:请再读课文,梦中哪两句词提及到沉重残酷的的人生现实?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追问:哪两个字耐人寻味?(嗟谩)能否替换成“言”和“尚”字?“嗟”字传达出来的是对日暮途远的叹息,是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叹息,是李清照历经国破家亡的颠沛流离之苦的叹息,是自己知道自己来日无多的叹息。而“谩”字则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包含两层意思:一则感慨自己空有才华,但毕竟是个弱女子;二则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

3. 析梦――领悟主旨、认识词人及其词风的变化

(1)比较阅读李清照婉约词《点绛唇》,认识不同词风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婉约派词风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豪放词特点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语词宏博,用典较多。

(2)词风为什么发生变化?词风变化和人生经历情感变迁的关系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是个待字闺中的少女时,羞涩调皮,聪敏率性。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后与赵明诚结为夫妻,词风高山流水、琴瑟和鸣,一丝哀愁中包含柔情。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49 岁丈夫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后改嫁,遇人不淑,被人诬陷,受牢狱之灾,度日如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见《声声慢》)金人南下,国破家亡;以女子之身,怀天下大事;以一介布衣,存士大夫之志,体认着共同的时代悲哀。(《渔家傲》)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渔家傲》是其唯一一首豪放之作。

中国文人都有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辛弃疾、范仲淹……包括弱女子婉约派词人,在国家危难之中也会抒发出豪放的情怀。这就是中国文人“士”的灵魂。

篇6:《渔家傲》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抓住“韵律、内容、情感、语言”四个要素来进行学习。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赏析诗词语言的方法。

课前预习:

1、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

2、分小组合作学习,每组探讨1个关键字词的作用。

课堂学习

一、深情导入(约2分钟)

即兴讲话……(板书题目)

二、知人论诗(约3分钟)(板书作者)

简单介绍作者:李清照

三、朗诵词作(约5分钟)

学生自由朗诵词作,进一步体会词作感情。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四、感知内容(约8分钟)

1、解释词句中带红色的词的意思(开火车)

学生朗诵,提醒:读出节奏

2、理解内容:(师提醒不要简单翻译,要学生展开想象)

3、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经历去理解词的内涵,并明确词意。

天空连接着那像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云霞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色胧朦。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星星如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像在起舞。我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飞入天国。听着天帝在对我说话,他殷勤地问我回到哪里去?

我告诉天帝,我走的路很远,现在已到黄昏,还没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我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风呀,不要停止,把我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去过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学生进行表演朗诵,提醒:读出感情。点评。

五、含英咀华(分组合作探究进行)(约8分钟)

1、评析妙字。学生分组合作探讨,细品词中的妙字,说说用得妙的原因。各组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分析某个词用得妙步骤如下:一、解释含义,包括字面意思和语境意思;二、联系诗句描述画面,答出所用的修辞等手法,因为手法也是妙处;三、答出此词引出的感情、意境或塑造的形象。

明确:“舞”字不仅是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也是写天上千姿万态的星星。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传达了作者奔波之时的感受。

2、名句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我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风不要停止,把我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去过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化用《庄子逍遥游》句子,对风进行烘托描绘,境界宏阔。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词人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仙山,体现词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

教师归纳:名句赏析的基本方法:从内容、写法、意境、或作者的感情等回答。基本格式:*句真实(逼真)**写出了*****的鲜明特点(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道理),注意根据内容灵活运用方法。

六、指导背诵比赛(约5分钟)

让我们把这首充满浪漫色彩豪迈情怀的《渔家傲》记下来,教师进行默写比赛。提醒学生把难写的字记住。(板书全词)

七、小结(约3分钟)

教师:归纳词的中心思想与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板书)

八、扩展延伸:(约5分钟)

欣赏李清照婉约风格的作品(早期晚期个一篇)并进行风格比较。

九、布置作业。(分层次)(约1分钟)

结束语:让我借用李清照的豪言壮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来激励同学们的斗志。祝愿大家如大鹏一样展翅高飞,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梦想!再见!

篇7:《渔家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范仲淹,背诵并默写本词。

2、理解词的意境和主题。

3、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整体感知:

1、渔家傲,词牌名,属小令,分上下阕。本词是一首边塞词。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3、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

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细读品味:

1、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1)、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

(2)、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听觉上的震撼)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1)、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2)、燕然未勒归无计――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

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3)、羌管悠悠霜满地――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萧条的景物的描写和作者情怀的抒写,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六、板书设计:

渔家傲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乡忧国,孤独愁苦。

篇8: 《渔家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3、品味赏析。

教学重点:

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难点:

品味赏析。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词发展到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人独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的更加完美,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让我们在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做一次艺术的巡礼吧。

二、资料助读

关于温庭筠和花间词派: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花间词派:五代西蜀的一个词派。内容多写闺情,写离别相思,风格绮丽,在当时颇有影响。

三、师生共同赏读《望江南》

四、词文赏析

写人的是哪几句,表达什么情?写景的是哪几句,它的作用是什么?抒情的是那几句,抒发了什么情?

五、归结全文

形象刻画。

景物描写。

情感抒发。

篇9: 《渔家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范仲淹,背诵并默写本词。

2、理解词的意境和主题。

3、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整体感知:

1、渔家傲,词牌名,属小令,分上下阕。本词是一首边塞词。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3、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

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细读品味:

1、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1)、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

(2)、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听觉上的震撼)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1)、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2)、燕然未勒归无计――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

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3)、羌管悠悠霜满地――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萧条的景物的描写和作者情怀的抒写,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篇10: 《渔家傲》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习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李白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 殷勤 嗟 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四、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 “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厢逵锹堑纳裉。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五、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篇11:《渔家傲》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读——品——悟——诵——练

导入:情景创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王之涣:《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按照题材分,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而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这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是密不可分的。

一、读

1、听该诗的朗读,注意停顿和注音。

千嶂里、燕然、羌管、人不寐

2、请同学们齐读,做到、正姿势:把书捧起;、凝精神:目光专注;、定气息:把气提起。

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而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些许的把握不到位,让我们现在一起来品读该词,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味后能朗诵该词。

二、品(景)

1、解题、渔家傲:词牌名、秋思:词名

我们知道词的篇幅可以分为上、下阙(片),本词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该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上阙:

(1)、男生齐读,女生试着想象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苍凉、悲凉?

请同学们试想(言语引导想象画面):

塞外,我看到层峦叠峰之中一座城门紧闭的孤城,我的耳畔传来军中集结士兵准备迎敌的号角的声音。

(2)、请问词中描写的景是哪里的景,什么时节的景?词中何处可以得知?

“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地点环境、秋来:点明了时节

(3)、我们现在也正值秋季,范仲淹笔下的景和我们身边的景一样吗?那个字告诉我们不一样了呢?异:统领全词

(4)、细细地感知词人所描绘的这个景有什么不一样?

A、“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飞到了衡阳。

〔知识链接:衡阳,又称‘雁城’。传说,秋天,大雁南飞过冬,飞到我们的衡阳便徘徊在我衡阳的上空,不再南飞,于是,“雁城”便由此而来,衡阳也一个地方与大雁有关---“回雁峰”〕

“大雁南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作者在此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拟人,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边塞已经是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问:

1、这是从哪种感官上来写塞外的风景的?

[视觉上悲凉]

2、除了运用了视觉,作者还运用了哪种感官?、[听觉上],听到的是什么?

B、“四面边声连角起”

塞北,作者眼前所见之境处处悲凉,而此时四周响起了特有的声音:西风呼啸,驼马嘶鸣,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悲凉。

[听觉上的震撼]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问:这样的壮阔的边塞特有风光,戍边的将士是不是也在欣赏美景,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不禁会让我们去想:双方打战,城门紧闭则表示休战,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感觉上的紧张]

3、小结

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和感觉,将所见、所闻和所感等现象连接了起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

三、悟(情)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感悟词中的情。

1、词人在词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忧国思乡

2、为什么会这样?

知人论世:(作者、背景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少孤贫而能刻苦自学。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作者任陕西副使,抵御西夏的侵扰。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问: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问:我们都说“千古情愁酒一杯”,那么,作者是否也像这句话所说的一样,仅仅一杯浊酒能否消解作者心中万里的乡愁?

非也非也,词中的“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亲人那深切的思恋,

3、既然思亲又思家,他为何不回家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运用典故的作用:

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4、这时作者又处在一种什么景中?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问:听到了这样哀婉、凄切的音乐,又看到了满地银霜,词人会是何种心境?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

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5、此情,此景,戍边的将士,他们又是何种情境?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觉,心愁满绪,那些将士则是连头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6、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7、小结

下阙的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回的抑郁情怀。总结: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幅苍凉肃杀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回的抑郁情怀。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四、诵

请同学们进入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再加上自己独特的领悟,注意停顿和注音,诵读该诗。

五、练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有说有练真有戏”,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口语训练,检查本堂课的学习成效。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塞下秋来风景异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衡阳雁去无留意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羌管悠悠霜满地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篇12:《渔家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熟读成诵,感受词的风格和韵律特点,进而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及其流派。

2.品读辨读,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进而认识中国士大夫的品格。(重点和难点)

教学流程:

一、读梦——诵读诗词,把握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读顺,教师巡视指导。请将读不准、读不懂的字词提出来。

(2)点名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节奏,学生互评。教师指导,出示节奏划分。学生再齐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将词作变换成律诗,比较异同,体会韵律。(词,长短句错落,节奏富于变化。)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天帝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

(4)聆听范读,齐声朗读。

主问题:这首词词牌名是《渔家傲》,没有题目,你能否给这首词加个题目?说说理由。词写什么?写实还是写虚?(引出“梦”)。《渔家傲》在《花庵词选》中题做《记梦》。

二、绘梦——描绘意象,进入意境

追问1:词人李清照在词中都梦见了什么景象?默读找出来后,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触动你的画面。

(天接云涛、星河流转、千帆乱舞、天人对语、鹏飞高举、吹取三山)

①铺叙:描写细腻,词义生动,意境浑厚。

“接”“连”“转”“舞”:天幕四垂、波涛汹涌、云雾弥漫——浑然无际(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殷勤”:温和、关心民生疾苦天帝。(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天帝形象?)

②用典:大鹏(庄子语)、三山(神话传说)(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也婉转表达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追问2:请再读课文,梦中哪两句词提及到沉重残酷的的人生现实?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追问:哪两个字耐人寻味?(嗟谩)能否替换成“言”和“尚”字?“嗟”字传达出来的是对日暮途远的叹息,是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叹息,是李清照历经国破家亡的颠沛流离之苦的叹息,是自己知道自己来日无多的叹息。而“谩”字则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包含两层意思:一则感慨自己空有才华,但毕竟是个弱女子;二则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

3.析梦——领悟主旨、认识词人及其词风的变化

(1)比较阅读李清照婉约词《点绛唇》,认识不同词风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婉约派词风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豪放词特点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语词宏博,用典较多。

(2)词风为什么发生变化?词风变化和人生经历情感变迁的关系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是个待字闺中的少女时,羞涩调皮,聪敏率性。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后与赵明诚结为夫妻,词风高山流水、琴瑟和鸣,一丝哀愁中包含柔情。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岁丈夫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后改嫁,遇人不淑,被人诬陷,受牢狱之灾,度日如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见《声声慢》)金人南下,国破家亡;以女子之身,怀天下大事;以一介布衣,存士大夫之志,体认着共同的时代悲哀。(《渔家傲》)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渔家傲》是其唯一一首豪放之作。

中国文人都有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辛弃疾、范仲淹……包括弱女子婉约派词人,在国家危难之中也会抒发出豪放的情怀。这就是中国文人“士”的灵魂。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