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运算》教学反思(共含17篇),希望大家喜欢!
点“石”成“金”,错误也美丽
——“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以前,在我的眼里,计算教学是很枯燥无味的;在更多学生的心里,计算学习也是机械乏味的。然而,在今天讲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的课堂教学体验中,我分明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新鲜与心动。我惊讶地看到灵动的数学赋予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算式以生命的意义。计算教学不再是法则的主动授予与被动接受,不再是机械的训练与盲目的练习了。改变教学策略,教师不妨出点错,迎接学生的挑战,给学生更多超越自己的机会。教给学生学会发现的“点金术”,引导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有着点“石”成“金”的成就感,将更利于他们的发展。
首先,在新授的板书时我故意出了“错”,先算了混合运算中的加,再算乘,还装做不知道呢。马上有的小手就举了起来,把正确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点”了出来。我顺势利导,急忙鼓励大家不要犯老师同样的错误。接着在练习中我又出了个“错”,把“用10减去6.9的差去除24.8,求商是多少”的文字题,列成了(10-6.9)/24.8,充分开启了学生们的智慧……如此一来,本来乏味的计算变的有趣起来;本来枯燥的课堂变得的生动多了。虽然做为教师的我丢了权威的面子,但是学生们却大大收获了点“石”成“金”的`成就感的喜悦。
正像沙粒可以变成珍珠,“错误”不也能生成一份美丽吗?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才能拥有这样一种“点金”之术呢?首先,教师在教学前要吃透教材,这是“点金”之术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二是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把学生的错误、教师的“错误”都当成一种教学资源,让课堂充满生成的活力教师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拥有“点金术”对学生来说、对教师来说都是课堂中的精彩!
《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位指导,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基于这种思想,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上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始终处于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与外化运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本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本单元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3.计算教学因解决问题而精彩,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例1、例2是在学生已会计算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运算的顺序,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效果好,但作业中,发现有同学没有仔细读题,发生不该有的错误,还有的计算错误,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绝大部分的同学能从例题中理解为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然后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但个别孩子运算顺序弄不清,格式有错误,需个别辅导。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运算顺序,总结运算顺序,学生探索出了多样化的解决策略,并能在运用中创新,教学效果不错。出现的问题:个别学生弄不清运算顺序,需个别辅导,个别学生第一步算好后忘了把剩下的部分按原来的位置照抄下来,有的同学计算正确率不高,需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对症下药。
关于0的运算,加、减、乘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够掌握,但除法中0的运算,还是有困难,特别是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应该多举例,加深印象。
应用题中季度的理解学生还有一定难度,应该重点讲解,同时复习好平均分的意义。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且教学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围绕教学时侧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几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不足之处:
一、运算顺序没掌握好
1、没有括号的运算,部分学生没有审题,直接从左往右一次计算,如:190-80÷5+55 变成先算减再算除最后算加。
2、对于有括号的运算,如:6×(60÷10+120)学生第一步先算括号里的除后直接把括号去掉,算6×60+120。
二、问题没解决好
学生往往会有粗枝大叶的毛病,有两个问题的题目做成一个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分步会做,列综合算式却做不好。
三、探其原因
本人认为学生之所以出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做不好的情况,可能与教材的编材体系有关。新教材将四则混合运算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删掉了一部分例题,仅用了6个例题来编排。而在旧教材这部分知识是分成两个部分一次循序渐进的,层次清晰,条理清楚,学生较易接受。
四、对策
今后教学应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并且弄清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加强对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将分步列式变成综合列式。
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的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
学生错误:
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
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提高空间:
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多巩固练习,熟能生巧。
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材创设了热闹的“冰天雪地”活动情境,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本单元的4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还是有部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不过关,主要体现在:
①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如24―8×2=16×2=32。
②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如李伯伯家养了42只鸡,养鸭的只数是鸡的一半,学生都知道是用42÷2来算鸡的只数,课堂中我将这个题的条件改成“李伯伯家养了42只鸡,养鸡的只数是鸭的一半”,有一部分同学理解就出现了困难。
③少部分同学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如39+11=40。
④抄题时抄错数据的。
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做到三点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效率,同时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
一、做作业时认真看题:抄写在作业本上的数字、符号是否与课本上的一致,计算过程中数字、符号是否与上式一致。
二、检查运算顺序有无错误。
三、检验计算结果是否合理。
事实证明这样能有效的减少学生计算错误,优化解题过程。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学生错误:
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
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提高空间:
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正如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说的:“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师生平等的对话,互相尊重,让学生的真实想法得以充分的`暴露,最大程度的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擦出思维的火花。
正如我在教学《加法结合律》一课时,不管是多数学生的想法,还是个别学生的“怪论”,我都加以重视,给学生们自主和张扬个性的机会,让真实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演绎着学生们的异常的精彩!
当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加法结合律并能运用定律解决问题了,我开始让学生们看书质疑。这时,一名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书上用字母表示的加法结合律:(a+b)+c=a+(b+c)等号左边(a+b)+c可以写成a+b+c,本来就先算a+b根本不用加括号的。”这一席话马上引起了全班的赞同:“对呀,自左到右算a+b就行了!”教了这些年学时时提醒学生记住定律的字母表达式,还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对书上的运算定律的字母表达式提出异议的。新课改赋予了学生们更多挑战权威的勇气,给予学生们更多创造、思考的灵气。那么我一定要更加关注课堂的这种动态的形成,让学生占有主体学习地位,让我的课堂更富有生命的活力。所以我已经学会了灵活机智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把问题再抛给学生,尽量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再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你们觉得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我赶紧反问到。生:“a+b+c=a+(b+c)还可以a+b+c=a+(b+c)=b+(a+c)。”我不禁佩服这个学生的精彩发言了。“这样一来,算式中还运用了什么定律?”“加法交换律!”同学异口同声。“怎样用文字表述呢?”“三个数相加,把其中任意两个数先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不变。”说的多好啊,不是象书上说的“前两个”,也不是“后两个”,而是不管先加哪两个都行。“我还觉得不止三个数,更多也可以,几个数相加,先把先把其中一些数相加,再和剩下的数相加,和不变。”“很好!大家很有发现的眼睛和思考的头脑。”我赶紧给学生们以鼓励,让他们沉浸在充满成就感的快乐之中……
是啊,当我们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持续生成的时候,一节课究竟是怎样的过程,已经不是我们教师能够在备课方案的预先设计中能够把握在手了。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动态地生成学习内容,展示课堂教学真实性的精彩。随后,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分配的学习中,学生们都学会了安自己的意愿和思考总结自己的定律。象除了书上的(a+b)×c=a×c+b×c,还总结出(a-b)×c=a×c-b×c和a×c+b×c+c=(a+b+1)×c、a×c-b×c-c=(a-b-1)×c等等。由此看来,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们的想法,放飞思维的翅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那么我们将会欣赏到学生们演绎的缤纷精彩!
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本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本单元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3.计算教学因解决问题而精彩,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例1、例2是在学生已会计算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运算的顺序,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效果好,但作业中,发现有同学没有仔细读题,发生不该有的错误,还有的计算错误,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绝大部分的同学能从例题中理解为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然后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但个别孩子运算顺序弄不清,格式有错误,需个别辅导。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运算顺序,总结运算顺序,学生探索出了多样化的解决策略,并能在运用中创新,教学效果不错。出现的问题:个别学生弄不清运算顺序,需个别辅导,个别学生第一步算好后忘了把剩下的部分按原来的位置照抄下来,有的同学计算正确率不高,需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对症下药。
关于0的运算,加、减、乘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够掌握,但除法中0的运算,还是有困难,特别是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应该多举例,加深印象。
应用题中季度的理解学生还有一定难度,应该重点讲解,同时复习好平均分的意义。
四则运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聋哑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掌握四则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了计算潜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运算做好准备,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潜力。
运算顺序学生以前接触过,简单的脱式计算也涉及到,但运算顺序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虽然讲解例题时学生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但在作业时,有的孩子写完算式之后就开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甚至遇到不够减的时候还把被减数和减数颠倒位置。这说明了看似简单的运算并不是只要记住运算顺序就能计算。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光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潜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些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我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做完后互相讲解,找出错误加以改正。应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3、教学时,我注重学生表述能力的培养,聋哑学生由于语言障碍,不愿说话,在叙述解题思路时,不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述,我引导学生来描述解题思路,说清道理在计算。可能开始时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表述方法,以后就不会再成为难关了。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
1、在设计教案时没有把整节课联系起来,过渡比较生硬。
2、学生发言不用心。
3、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4、对学生的预设不够,缺乏灵活的应变潜力。
改善措施:
1、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情境,把复习和新授自然地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用激励性语言,和多种途径让全体学生发言。
3、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做好灵活处理的准备。
4、把握好各环节的时间,每节课后做好反思,不断改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
5、和其他教师多学习,逐步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
6、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帮忙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计算效率。
“四则运算”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
(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x除以a减b的差。)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4、遇到学生错误的典型例题时,进行错误的辨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从学生的作业及单元检测情况来看,还是有部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不过关,主要体现在:
①顺序出错;②抄题时抄错;③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
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做到“一看(认真看题)、二画(运算顺序)、三算(认真计算)、四查(检查计算结果)”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效率,同时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另外,坚持每天对学生进行3-5题强化训练,力争全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运算顺序学生以前接触过,简单的脱式计算也涉及到,但运算顺序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虽然拿到一个算式,你问他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他都知道,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却很大,有相当多的孩子写完算式接着就开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甚至遇到不够减的时候还把被减数和减数颠倒位置。这说明了看似简单的运算顺序并不象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记住运算顺序就能计算,在识记和运用上还存在着脱节问题。
学生在学习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对脱式计算的格式的书写问题也很多,主要是把先算的部分写在等号后面,不计算的把它扔在一边,什么时候需要了再写出来,出现了上下算式不相等的情况;还有的把先算的部分写前面,任意颠倒数字以及运算符号的顺序,导致计算结果出错。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陷入了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受低年级学习的影响,在先算的部分下面划线,误以为先算的要写下来,而不是把计算的结果写下来。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呢?
第一,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明确运算顺序。
第二,熟记运算顺序,达到张口就来的水平,这样在计算时就形成条件反射,看到算式接着就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运算顺序的熟记,为学生计算的步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关解决了学生头脑中的一个难题。
第三,在书写格式上要做好示范工作,边讲边写,告诉学生这一步算的什么,写的数是哪个算式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没有参与计算的要原搬照抄,参与计算的是写计算结果。
第四,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计算的运算顺序,利用同桌或左右邻的关系进行互帮互助,达到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第五,在解答解决问题时,提倡学生列综合算式,在纠正错误中让孩子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正确的书写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计算能力。虽然单元结束时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要求,但在教学中还是走了一些弯路。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试卷《四则运算》试题
试卷试题预览:完整版DOC内容底部
一、填空。 (15分)
1、一个数和0相乘,得( )。一个数和1相乘得( )。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 )。0除以任何非零的数都得( )。
3、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 )按顺序计算。
4.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 )。
5. (90-21×2)÷12,计算时要先算( )。小括号里面有减法和乘法,要先算( )。
6、650与250的和减去240除以8的商,算式是( )。
7、5×(□-8)=5 □÷2+3=6 (320÷□)-52=28
8、南栅小学五年级同学植树45棵,四年级同学植树的棵数比五年级的2倍少18棵,四年级同学植树( )棵。
9、根据下面的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1)221×3=663 (2)217+123=340
208÷16=13 340÷17=20
663+13=676 500-20=480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二、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2分)
1、35与50的和除以10与5的差,商是多少?
这道题列式为:35+50÷10-5。……………………………( )
2、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得0。 …………………………( )
3、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数相除,商一定是1。…………………( )
4、0可以作除数。………………………………………………( )
5、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
6、0除以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
更多免费资源数学网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三.精心筛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与12÷4结果相等的式子是( )
①(12×2)÷(4×4)②(12÷2)÷(4÷2)
③(12+2)÷(4+2)④(12-2)÷(12-2)
2.32×5÷32×5=( )
①1 ②0 ③5 ④25
3.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①47+33÷36-16 ②(47+33)÷(36-16)
③(36-16)÷(47+33)
4.50减去25的差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①50-25×20+13 ②(50-25)×20+13
③(50-25)×(20+13)
5.幼儿园买了1个足球和4个小皮球,一共花了26元,一个小足球10元。一个小皮球多少钱?( )
①26-10 ②26÷4 ③(26-10)÷4 ④26-4-8
四、计算。(38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100×10= 90×8= 120×5= 440÷40=
480÷8 = 25×4= 354-99= 150×60=
28÷7×5= 48+32-24= 64÷8-8= 24+16×6= 48+52÷4= 100-5×4= (57-27)÷3= 80-80÷4=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9分)
384÷32= 240×36= 306×35=
3.我来当裁判员!(对的画“√”,错的画“×”并改正 )(5分)
(1) 437-37×2+8 ( 2) 1500÷15-15×4
=400×2+8 = 1500÷0×4
=8008 ( ) = 0 ( )
4、计算下面各题。(16分)
950+560÷14×28 (70+80)÷(68-18)
(216-25×8)+198 (160×40-3800)÷65
五、解决问题。(25分)
(1)商店有苹果140千克,梨子是苹果的2倍,是葡萄的4倍,有葡萄多少千克?(7分)
(2)学校三、四年级都有6个班,三年级平均每班42人,四年级平均每班45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6分)
(3)庆六一活动,幼儿园买回400份奖品,分给8个班后,还剩下40份。平均每班分得奖品多少份?(6分)
(4)王师傅和徒弟小李共同加工一批零件,在8小时中,王师傅加工了560个,小李加工了480个,王师傅每小时比小李每小时多加工了多少个零件?(6分)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生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以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为主线,创设了统计我们班同学校服情况、视力情况、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实践表明,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很感兴趣,能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2、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新标准要求老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统计班级学生看电视情况、视力情况、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的环节上,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组长组织登记,每个人独立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开拓了思维。
3、巧设情景,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如在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时,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会根据自己的喜爱有所选择,有的学生认为各种蔬菜平均分,有的则会通过统计表获取信息,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景,让学生探究新知,学会合作,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重要性。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做统计表。统计表可以告诉学生很多信息,并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单元的知识点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反映、作业质量、小测的反馈信息,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有:面的旋转、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这些知识,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长方形、三角形旋转一周后得得到一个圆柱、圆锥,会利用公式底面积乘以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以及利用底面积乘以高再乘以三分之一得出圆锥的体积。在体积的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类比法,先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底面积乘以高,然后让学生通过猜测、尝试验证等手段,让学生推导出圆柱和圆锥的公式,所以学生记得特别牢固,这一点在日后的教学继续发扬。 同时,本单元出错较多的地方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因为学生在求表面积时,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个圆柱是求两个底面积加上一个侧面积,或者求一个底面积加上一个侧面积,或者只求侧面积……,所以经常列式出错,以及计算准确率不高。 但总的来说,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的教学目标已达到,部分知识点学生没有完全掌握的,在期末复习中查漏补缺。
过一学期“生本对话”课题研究,全班已基本形成课前自学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本学期提高了对预习的要求(不仅要完成课后“做一做”,而且要尝试提出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也想逐步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的问题带动全课的教学推进。
今天,学生在例1环节只提出了教材中的一个问题“16℃和—16℃的意义相同吗”,并追问了“为什么”,再无其它疑问。对于“为什么”也回答得很清晰,看来生活积淀为负数的学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补充了认识温度计上的温度这一知识点。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为第二课时数轴上表示正负数做准备;二是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所绘制的温度计是以5℃为一个单位长度,在练习中发现部分学生读或指温度时有错误,主要是—16℃与—14℃易混淆。在此引导学生辨析,并教给他们方法。
在例2中学生质疑的问题明显增加。有(1)“正数、负数的意义是什么”;(2)“正数、负数的区别是什么”;(3)“为什么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4)“算式中的会有负数吗?如果有,它和减号如何区分?”其中前三个问题是本节课内容,后一个问题涉及到初中的代数知识。学生们答疑的水平较高。如第一问,回答问题的学生不是像教材那样用举例子的方式来描述正、负数的意义,而是用抽象概括的语言总结其含义。“大于0的数是正数,小于0的数是负数”,多棒呀,看来学生的能力不可小瞧!第三个问题是由我解释,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其原因。最后一个问题为帮助学生更好实现中小衔接,我也进行了补充介绍,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学生的此次质疑还不够全面,主要表现在对读法较忽视。为此,我补充提问了“+”号可以省略吗?省略后怎样读?它还是正数吗?“—”号可以省略吗?为什么?怎样读?强调读法及正负数的表示方法。
最后,根据本班学情,我补充了下列练习,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下面记录的是3位学生的期末数学考试成绩。以他们的平均成绩为标准,把平均分记为0分,超过平均分记为正、不足的分数为负,在表格中用正、负数表示他们的分数。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祖国的山山水水。也就是写景的文章。在上学期甚至之前也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这一单元的编排应该算是延伸和强化吧。所以在教学时,应该根据年级的特点,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句子学习方面:不但要学会抓住优美句子进行品读感受,还要会仿写句子。特别是《桂林山水》一文,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两个排比段上。先是展示图片,让学生对景物有一定的认识,产生视觉冲击;然后用对比阅读,体会作者用排比句式的好处。学完之后,学生读起两个排比段来抑扬顿挫,很有美感,不知是否真的进入了作者所描绘的那幅画卷中了呢?接着,指定事物让学生进行排比句段的仿写。但是,在仿写方面,我发现学生的思维不够开放,言词也很枯燥。实在不能不感叹,我们的孩子学习太被动了,只会等着老师教,不会自己去“觅食”,其实,更多的.是“无食可觅”吧。
语言,是靠积累的,没有天生的语言家。所以,但凡学完一篇课文,很有必要让学生摘抄一些优美的词句,如果他们自己不会选择,我们就帮他们一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非常有道理。
在文章结构方面:强调“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文章结构。好的开头,好的结尾都非常重要,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在《语文园地一习作》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这种结构方式。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字词部分,四年级了,不再像一二年级那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教,而需要学生具备一种独立识字的能力了。大部分孩子还是具备这个能力的。这又与“家庭教育”和“小孩自觉力”挂上钩了。小孩不自觉,家长可以监督、检查。但如果两方面都没有,日积月累,难免下下!这又让我想起了三字经“性相近,习相远”来。
我想采用四人学习小组的方式来解决一些细节问题,如最基本的字词学习。而且不仅是座位还有队列都这样,强化四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对大部分孩子来说,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学习,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但哪能事事如意呢?总是有那么一个或者两个组员不同心同德,总爱“拖后腿”,有些甚至还无“羞耻之心”。这是很考小组长的活儿,关键在于如何在老师之外管理好自己的组员,这需要孩子们去摸索和学习的,他们总要长大的。
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位指导,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基于这种思想,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上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始终处于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与外化运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