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10篇《鱼游到了纸上》说课课件,供大家阅读参考。
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内容:
作者在( )观鱼时,发现了一位( )的青年,他( )时非常专心,( )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把水中的鱼儿画得栩栩如生。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专注、勤奋、持之以恒
如果按一年365天算,那么他观察了五十来不管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他从不间断,
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如果你来到玉泉边,会看到……
这是一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如果你来到玉泉边,会看到……
这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如果你来到玉泉边,会看到……
这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星期天,如果你来到玉泉边,会看到……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
1、白发苍苍的老人连连点头说:太了不起了!这鱼都活了!
2、年轻的阿姨赞叹道:太好了!小伙子真了不起!
3、一位路过的`老外也挤了过来,竖起大拇指说:哦!Very good!我真想带回家收藏!
4、鱼缸里的金鱼说:天啊!我的同伴怎么跑到纸上去了?!
“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说说。
因果关系
( )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 )鱼游到了纸上。
A、因为……所以 ……
B、虽然……但是……
C、即使……也……
限时作业:
一、我会写
1、玉泉的池水qīng chè ( )见底。
2、原来,他是个lóng yǎ( )人。
3、我正想着,目光落到他胸前的厂huī( )上,心里不由得咯噔一跳。
二、写一写课文主要内容。
三、“鱼游到了纸上”是指( )“鱼游到了心里”是指( ),从中你可以体会到聋哑青年( )的品质。
四、结合课本插图,想象围观的人们议论的情景,把它写下来。(要有语言、动作、神态等)
学习目标
1、读准十一个生字,积累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2、划出文中带“游”的语句,并能正确、流利朗读,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文中插图,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
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3、这个观鱼人特别在哪里?
中心思想
课文主要讲“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活灵活现,借此,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
先写“我”常到西湖的玉泉观鱼;
再写“我”在后院的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然后写“我”看青年画金鱼;
最后写“我”对青年有了进一步了解,知道他是聋哑人,每个星期天都来看鱼、画鱼。
“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一次是女孩惊奇的赞叹,一次是作者的描写,再一次是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这是对聋哑青年所作的画的最高赞赏,赞其画技高超,画的鱼栩栩如生,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而之所以画得像活的一样,正是他专注认真,坚持不懈的结果。
课后作业
1.观察身边熟悉的一个人,留心他的外貌、动作、神态的特点写一篇小练笔。
2.摘抄文中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画鱼动作的段落。
小学《 鱼游到了纸上》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3.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观察过金鱼吗?鱼在水里游,鱼会游到纸上吗?教师板书课题:鱼游到纸上。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我们今天来学习第27课。
(二)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二、合作交流
(一)检查预习。
1.生字新词闯关。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花港 聚集 罢了 清澈见底 赏心悦目
厂徽 聋哑 一丝不苟
说出难记的生字。强调“罢”字上半部是“罒”,不是“四”。
2.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识青年人。
1.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聋哑人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他的什么举动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三、品读体验
(一)研读“看鱼”。
1.出示重点语段。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2.指导朗读。
(1)通过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忘我、如痴如醉,板书:专心)
(2)从哪些词体会出来的?(老是、呆呆、静静)
(3)那你能不能试着读出他那忘我的、如痴如醉、专心的境界读出来?
抽生读,随机评价。齐声感情朗读。
3.接着交流: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青年看鱼的呢?“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忘了回家。”
(1)你又从中体会到什么?(恒心)
(2)通过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年有多少个星期天?(抓住“每个星期天”)
无论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还是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青年——“他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过渡:年轻人看鱼这么专心,那他又是怎样画鱼的`呢?
(二)研读“画鱼”。
出示句子:“我挤进去一看……鱼好像在纸上游动。”
1.从这段话里,你读明白了鱼真的是自己游到了纸上的吗?(不是)你是从哪个词读明白的?(仿佛)“仿佛在纸上游动”,原来青年人是把鱼画得很逼真,把鱼画活了。
2.青年人是怎么把鱼画活的呢?让我们锁定青年人画鱼的这一幕,细细读读这段话,想想哪些地方能让你有这样的感受。
3.指名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师相机评价)
4.理解“工笔细描”“一丝不苟”的意思。
同学们知道“工笔细描”什么意思吗?这个问题有点难,老师这样问好像在考美术专业的学生,那你能不能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能不能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词句谈谈对“工笔细描”的理解。
(1)交流:要画得细致,要一丝不苟。
(2)从哪体会出?(一丝不苟、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3)见过姑娘绣花吗?你绣过十字绣吗?能不能谈谈感受?
理解得太好了,工笔细描就是用细细的毛笔尖一点一点描画出来,人物的每一个衣褶,甚至每一根头发、动物的羽毛、金鱼的鳞片都要细致描写,不能有丝毫马虎,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一个词来形容——一丝不苟。因为画得细,所以画得速度慢。
(4)看看你们多棒,通过自己读书,理解了美术专业班的学生才能懂的名词。
(5)那么速写呢?,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理解“工笔细描”的方法来理解它呢?
5.指导朗读:青年画鱼,一会工笔细描,一会挥笔速写,慢中有快,静中有动,一条条金鱼就游到纸上来了!我们试着读读青年画鱼的句子,把青年高超的画技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1)试读。谁来试试,有点感觉了,再试试读出快慢变化。
(2)想读的同学站起来读,看看能不能把金鱼读得真得游动起来。
(3)男女生分角色读。女同学读工笔细描这一部分,男同学读挥笔速写这一部分,注意分别读出绣花般的细致,读出豪爽派的挥洒。然后齐读。
6.面对如此传神的画难怪小女孩会惊奇地叫起来,谁替她叫一叫。
“哟,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句子: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象和金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的?(融为一体)
(2)你能试着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3)出示画面: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都听到人们说什么了呢?
(4)当我想把“鱼游到纸上”这种赞美传递给青年人、当我为他面对赞美却毫无反应而觉得有些不解时,却发现原来他是——
(三)领悟品质。
1.我把小女孩说的话“鱼游到你的纸上来了”,他却写到“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结合《胸有成竹》的故事理解其中的关系。
2.课文学到这里,聋哑青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总结延伸:青年正是勤奋专注地忘我地观鱼、画鱼,才使鱼游到了纸上,小姑娘一句赞叹的话,让我们感到青年勤奋专注忘我的精神有了回报。
3.聋哑青年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发?(热爱生活、刻苦学习)
四、巩固延伸
1.作者是怎样把聋哑青年这个人物写得如此生动呢?请同学们读读有关描写聋哑青年句子,说说自己的发现。
2.小练笔:想象围观的人议论的情景,写下来。
《鱼游到了纸上》评课稿
《鱼游到了纸上》一课写了“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画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又像又活。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
记得崔峦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觉得张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聋哑青年的勤奋、专注。我认为这节课的精彩之笔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主线清晰,重难点突出
整节课头绪简化:
围绕“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鱼是怎么游到了他的心里?”这两个集中的、可以让学生深究的问题展开教学,层层剥笋般地挖掘文章的内涵。老师没有热衷于教学形式的翻新,课堂的面貌一新。而是围绕主线追求扎实的效果,把阅读课上得简简单单、清清爽爽。
例: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因为先游到了他的心里。这是两者的关系。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又怎样游到了他的心里?因为看鱼时的入神,痴迷,坚持不懈。心中有了鱼清晰的轮廓,生动传神的形象,才有跃然纸上的惟妙惟肖的鱼,活灵活现的鱼。
二、对语文的本体和文本都做到务实,力求超越
语文的本体什么?口头的听说为语,书面的`读写为文。
首先张老师能够凭借文本,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得到了体现。《小学语文课标》也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丁有宽老师也说过,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课程怎样改革,放弃了读,就放弃了一切。在这节课中,通过琅琅的读书声,感受到了语文独特的魅力。一遍一遍的读书声让我们受感动,让我们的心灵得到震撼,学生们懂得我们做事也应该像聋哑青年一样勤奋专注。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其次老师用好文本,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因为文本是课堂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课,特别是阅读课,情感的源头在文本之中,对学生最具有诱惑力的应该是语言文字。无论语文教学任务的内涵如何丰富,外延如何扩大,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仍然是学习语言,也就是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如:在教学句子
“他学画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时,老师引导学生从这个句子中的“一整天、每个星期天、一年”这3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持之以恒,这就是坚持不懈。平时我们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里就做了最好的诠释,学生这就在学习。
在教学青年画鱼时的句子时,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说画鱼画得像的词语。像“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生动传神”这些词说得多好。学生就在这种你一言我一语的语言训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积淀语感。
老师在用好文本的同时,重视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知识面。
语文学习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这里有读的拓展,写的延伸,想象的空间。老师用作业的形式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今天学的课文跟勤学的内容有关,就读勤学的内容;明天学的课文是三国时期的,就读三国的课外读物。长期积累,学生的阅读量自然就多了。
老师不仅重视读,还重视运用,从积淀转化为运用,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老师安排的写读后感的作业,实际上就是把课文中的一部分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就强调过,在每篇课文学完后,一定要为学生精心设计运用语感的书面作业。
我觉得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老师就应该这样负起语文学科的责任。
三、教师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际、交流
课堂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学生的“学”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他们在优势互补中丰富了自己的理解,发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如:让学生想象鱼游动的样子,你的一种形态,我的一种形态,相互交流就有了两种、三种姿态。
四、面对课堂生成,老师能结合文本进行调控和引领
课堂的生成现象是无法捉摸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体,而每一个生命体又不尽相同。课堂的美丽就源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随时可能出现意外。听课的老师都看见了张老师出示的句子漏写了一个“老”字,如果老师在学生齐读句子后,对学生说一声“对不起,我漏了一个字。”对学生不可能会有很深的印象。但老师却问:是“是”好,还是“老是”好?“老是”一词的背后渗透着青年的专注。一个小小的失误,却使课堂出现了浪花闪耀般的精彩。
在向张老师学习的同时,对这节课也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商榷。
1、要利用好课文插图,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教材的编排内容非常丰富,我们除了要用好预习阅读提示思考练习外,也不应该忽视课文插图。这也是教学的内容。比如:张老师在教学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时,设计了很好的环节──他们赞叹什么?议论什么?。我觉得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看到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猜一猜图中观鱼的小男孩、女孩、老人、小伙子都会说些什么?自然说话的内容就丰富多了。
2、朗读的形式可以再丰富一些:
张老师的课堂书声朗朗,有自由读、齐读等形式。如果在段落的朗读形式上多一些,我觉得会让课堂增色不少。齐读效果不是很好的时候,可以让大家在位置上练好之后再单个同学来尝试或者两个同学来赛读。
3、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充足一些:
时间是学生最大的资源,空间是学生发展的最大的舞台,我们就要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开课不久,老师让学生找体现鱼先游到青年心里的句子时,我感觉时间太仓促了一点。因为句子不是相对集中的。一句在第4自然段,一句在第12自然段。而且还要经过思索,找到的句子对不对。
鱼游到了纸上评课稿
鱼游到了纸上评课稿
记得崔峦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觉得张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聋哑青年的勤奋、专注。我认为这节课的精彩之笔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主线清晰,重难点突出
整节课头绪简化:
围绕“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鱼是怎么游到了他的心里?”这两个集中的、可以让学生深究的问题展开教学,层层剥笋般地挖掘文章的内涵。老师没有热衷于教学形式的翻新,课堂的面貌一新。而是围绕主线追求扎实的效果,把阅读课上得简简单单、清清爽爽。
例: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因为先游到了他的心里。这是两者的关系。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又怎样游到了他的心里?因为看鱼时的入神,痴迷,坚持不懈。心中有了鱼清晰的轮廓,生动传神的形象,才有跃然纸上的惟妙惟肖的鱼,活灵活现的鱼。
二、对语文的本体和文本都做到务实,力求超越
语文的本体什么?口头的听说为语,书面的读写为文。
首先张老师能够凭借文本,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得到了体现。《小学语文课标》也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丁有宽老师也说过,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课程怎样改革,放弃了读,就放弃了一切。在这节课中,通过琅琅的读书声,感受到了语文独特的魅力。一遍一遍的读书声让我们受感动,让我们的心灵得到震撼,学生们懂得我们做事也应该像聋哑青年一样勤奋专注。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其次老师用好文本,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因为文本是课堂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课,特别是阅读课,情感的源头在文本之中,对学生最具有诱惑力的应该是语言文字。无论语文教学任务的内涵如何丰富,外延如何扩大,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仍然是学习语言,也就是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如:在教学句子
“他学画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时,老师引导学生从这个句子中的“一整天、每个星期天、一年”这3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持之以恒,这就是坚持不懈。平时我们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里就做了最好的诠释,学生这就在学习。
在教学青年画鱼时的句子时,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说画鱼画得像的词语。像“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生动传神”这些词说得多好。学生就在这种你一言我一语的语言训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积淀语感。
老师在用好文本的同时,重视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知识面。
语文学习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这里有读的拓展,写的延伸,想象的空间。老师用作业的形式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今天学的课文跟勤学的内容有关,就读勤学的内容;明天学的课文是三国时期的,就读三国的课外读物。长期积累,学生的阅读量自然就多了。
老师不仅重视读,还重视运用,从积淀转化为运用,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老师安排的写读后感的作业,实际上就是把课文中的一部分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就强调过,在每篇课文学完后,一定要为学生精心设计运用语感的书面作业。
我觉得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老师就应该这样负起语文学科的责任。
三、教师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际、交流
课堂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学生的“学”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他们在优势互补中丰富了自己的理解,发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如:让学生想象鱼游动的样子,你的一种形态,我的一种形态,相互交流就有了两种、三种姿态。
四、面对课堂生成,老师能结合文本进行调控和引领
课堂的生成现象是无法捉摸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体,而每一个生命体又不尽相同。课堂的美丽就源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随时可能出现意外。听课的`老师都看见了张老师出示的句子漏写了一个“老”字,如果老师在学生齐读句子后,对学生说一声“对不起,我漏了一个字。”对学生不可能会有很深的印象。但老师却问:是“是”好,还是“老是”好?“老是”一词的背后渗透着青年的专注。一个小小的失误,却使课堂出现了浪花闪耀般的精彩。
在向张老师学习的同时,对这节课也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商榷。
1、要利用好课文插图,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教材的编排内容非常丰富,我们除了要用好预习阅读提示思考练习外,也不应该忽视课文插图。这也是教学的内容。比如:张老师在教学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时,设计了很好的环节──他们赞叹什么?议论什么?。我觉得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看到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猜一猜图中观鱼的小男孩、女孩、老人、小伙子都会说些什么?自然说话的内容就丰富多了。
2、朗读的形式可以再丰富一些:
张老师的课堂书声朗朗,有自由读、齐读等形式。如果在段落的朗读形式上多一些,我觉得会让课堂增色不少。齐读效果不是很好的时候,可以让大家在位置上练好之后再单个同学来尝试或者两个同学来赛读。
3、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充足一些:
时间是学生最大的资源,空间是学生发展的最大的舞台,我们就要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开课不久,老师让学生找体现鱼先游到青年心里的句子时,我感觉时间太仓促了一点。因为句子不是相对集中的。一句在第4自然段,一句在第12自然段。而且还要经过思索,找到的句子对不对。
以上这些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谢谢大家。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的课文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画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从而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意深刻,很有启发性。
许碧兰老师和陈薇老师的课各有千秋,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风采。
许碧兰老师整体框架清晰,节奏推进非常明快,内容丰满。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许老师是牵一句而动全文。三扣小女孩的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她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感悟青年爱鱼到忘我的境界”,精心找准了进入文本的发窍处。如在感悟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对人物神态、动作刻画传神,那么在小练笔环节,就不用硬性要求学生写出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学生已经心领神会了。
陈薇老师的教学给人感觉非常大气,她没有娇柔造作的语言,有的只是真情实感和朴实的`言语。她能够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有句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文中的重点词“工笔细描、挥笔速写”,陈老师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猜一猜词语的意思,再从语言环境中理解该词语。这就教会孩子读书的方法。
总之,这次观摩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教学因为扎实才有效,课堂因为有效才扎实。”
聆听了许老师和陈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同一篇课文两位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不同的教学设计,以及不同老师所展示的异彩纷呈的教学个性。就许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整节课的节奏非常快,教学的块面很是清晰。尤其在初读之后的字词检查极具特色。
许老师在课堂上呈现了三组词语: 一壶茶、一缸鱼、一枚厂徽
一丝不苟、融为一体、咯噔一下
花港 泉白如玉 清澈见底 赏心悦目
在这里许老师并不是简单的出示三组词语,在出示第一组量词的时候,由于孩子对于厂徽有些许陌生,在这里作了解释。在第三组词语的教学中,穿插了花港的图片欣赏,巧妙地让孩子理解了赏心悦目。在词语教学的同时,许老师还注重生字的书写,这样的词语分类教学着实有效。
在教学青年看鱼的句子时,(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让孩子体会全神贯注地看,聚精会神地看,持之以恒地看,坚持不懈地看,许老师设置了一个情境朗读,这样的设计真是巧妙,让孩子反复地读,熟读成诵。如果在“呆呆地、静静地”这两个表示神态的词语上再精雕细琢,如:可以让孩子读读,看鱼看得呆呆的,静静地,生怕扰了金鱼,有了这样的神态描写,我们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一个画面,那对其后的填补空白中让孩子们展开想象补白时,孩子们就有了一个写作的方向,让孩子试着写出人物的神态,让孩子习得写作的方法。
在陈老师的课上我又读到了另外的风景,那是扎实的课堂,记得崔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觉得陈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聋哑青年的勤奋、专注。
在教学中,两位老师都注重孩子们的语言积累,让学生习得学习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鱼游到了纸上》优秀评课稿
《鱼游到了纸上》一课写了“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画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又像又活。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
记得崔峦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觉得陈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聋哑青年的专注、忘我。我认为这节课的精彩之笔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主线清晰,重难点突出
整节课头绪简化:围绕青年“看鱼”的特别之处,让学生深究的问题展开教学,层层剥笋般地挖掘文章的内涵。老师没有热衷于教学形式的翻新,课堂的面貌一新。而是围绕主线追求扎实的效果,把阅读课上得简简单单、清清爽爽。
例: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因为先游到了他的心里。这是两者的关系。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又怎样游到了他的心里?因为看鱼时的入神,痴迷,坚持不懈。心中有了鱼清晰的轮廓,生动传神的形象,才有跃然纸上的惟妙惟肖的鱼,活灵活现的鱼。
二、对语文的本体和文本都做到务实,力求超越
语文的本体什么?口头的听说为语,书面的读写为文。
首先陈老师能够凭借文本,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得到了体现。《小学语文课标》也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丁有宽老师也说过,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课程怎样改革,放弃了读,就放弃了一切。在这节课中,通过琅琅的读书声,感受到了语文独特的魅力。一遍一遍的读书声让我们受感动,让我们的心灵得到震撼,学生们懂得我们做事也应该像聋哑青年一样勤奋专注。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其次老师用好文本,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因为文本是课堂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课,特别是阅读课,情感的源头在文本之中,对学生最具有诱惑力的应该是语言文字。无论语文教学任务的内涵如何丰富,外延如何扩大,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仍然是学习语言,也就是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如:在教学句子 “他学画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时,老师引导学生从这个句子中的“一整天、每个星期天、一年”这3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持之以恒,这就是坚持不懈。同时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青年的坚持不懈。平时我们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里就做了最好的诠释,学生这就在学习。
老师不仅重视读,还重视运用,从积淀转化为运用,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老师安排的写读后感的作业,实际上就是把课文中的一部分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就强调过,在每篇课文学完后,一定要为学生精心设计运用语感的书面作业。
三、教师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际、交流
课堂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学生的“学”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他们在优势互补中丰富了自己的理解,发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如:让学生想象自己看鱼游动的样子,你的一种形态,我的一种形态,相互交流就有了两种、三种姿态。
鱼游到了纸上的评课稿
陈老师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下学期的课文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画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从而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
陈安琪老师做到了:在40分钟的课堂里学生都是愉快主动地学习,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的体会,悟出了的含义,学习了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引导学生从两个动作“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切入,在图文结合理解中展开,在读中理解感悟的内容和情感,我认为只要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主线清晰,重难点突出,注重方法引导
整节课头绪简化。围绕文中写聋哑青年画画的语句,把教学的重点突出了。陈老师先让学生找出青年人是怎么画鱼的句子,然后圈出两个画鱼的动作“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通过看图理解这两个词,还让学生从文中找语句理解,最后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可以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有方法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三四年级的学生粗知大意,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蔡玉雯老师注意了通过本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内容偏长,较散,不好概括,教师就将难度降低,通过先看录像说说谁干了什么?让学生回答。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可以是:谁干了什么事?
三、抓住了重点的词句进行朗读理解
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并没有逐句逐段地讲解,而是在学生自读,标画,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对文中重点语段的品析,关键词语的理解感悟的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学习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的朗读指导上,富有层次性,如果老师能抓住“惊奇地叫、感叹号、哟语气词”进行指导,步步深入,效果好。
四、教态亲切自然
教态亲切自然,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总之,整节课教师都在和学生平等交流、对话,教态亲切自然,语言优美、生动、亲和力强,真正地教出了语文味。
感谢陈安琪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堂精彩的课,让我受益匪浅!
这次我们语文教研活动研讨的主题是“向第一课时要效率”。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多地关注第二课时,忽视了第一课时,把对课文的理解、深层感悟都放到了第二课时,造成了第二课时负担过重,而第一课时内容较少的现象。我认为,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是引导我们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只有有了第一课时的扎实,学生也才能顺畅地走进文本,真正与文本实现零距离。
如何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呢?我觉得俞依林老师几点做法比较到位:
1、创设情境,紧扣课题,激发兴趣,唤起阅读期待。俞老师从优美的金鱼图片入手,引起学生注意力,再通过“课题中哪个字让你眼睛一亮”和“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等形式激起学生对课文发生了兴趣。
2、牢牢抓住了第一课时的重点之一完成生字教学。俞老师舍得拿出一定时间,引领学生识字学词,落实了字词目标,并能有重点地、有取舍地巧妙教学,抓住难字重点指导,并把写字练习带进了课堂,有效地完成了识字教学目标。
3、能从整体把握文本,比较合理地处理教材,使第一课时不再单调,而变得充实。
4、能够用好文本,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得“言”的同时得“意”。如在学生青年静静地画画这一部分之后,学习了小女孩的赞叹,接着,学习围观人的赞叹时,俞老师巧妙地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这样的小练笔设计,一方面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学生们也表达了自己对青年的高超的画技的赞美,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训练,把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设计正是体现了“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理念。
不过,整堂课听下来,总感觉有些急躁,学生缺少足够的思考、感悟的时间,带着问题朗读时间太短,这样会影响课堂的学习效率。
这次三堂第一课时的语文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研讨的机会,让我这个语文教师深深地感悟到:要换一种第一课时的教法,使第一课时有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