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2篇《植物的共同特点》教学反思,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植物的共同特点》的教学反思
(一)
1、可以利用“罗莎”台风带来的强降雨来模拟水量剧增对植物的影响,分别让学生想想在这种环境下陆生植物与水生植物谁高兴谁难受,作为情趣导入;
2、此课时大部分班级是出一个知识点马上练习,教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时间使用比较到位,但对于个别班级行为习惯较差的班级使用此方法时间掌握上较难,个人认为对于这些班级还是使用传统的全部教学要求讲解完毕后再指导学生做题较好;
3、本课板书较多,要图文结合,在板书时有时会背对学生提问,在平时教学应当注意,多侧身板书,多关注小细节;
4、本课教学采用先分析再总结课题的方法,需要学生从一开始就要紧跟思路,因为是新的尝试,需要自己多加分析总结,平时多请教其他老教师;
5、结课比较仓促,由教师来完成结课效果可能不如让学生来总结,让学生来结课更能增强师生互动教学。
(二)
这节课是整个单元的整理小结,在扎实上好前面每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这节课的整理水到渠成,总体难度不大。有几个点学生还有困难,如:水生植物的举例,学生能够说出的水生植物种类不多。植物的一生,以向日葵为例的9张图片,用词语概括难度较大。(建议重点化,以典型阶段的图片出示。)对植物共同点的概括,我的学生基本能够得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一)
1、可以利用“罗莎”台风带来的强降雨来模拟水量剧增对植物的影响,分别让学生想想在这种环境下陆生植物与水生植物谁高兴谁难受,作为情趣导入;
2、此课时大部分班级是出一个知识点马上练习,教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时间使用比较到位,但对于个别班级行为习惯较差的班级使用此方法时间掌握上较难,个人认为对于这些班级还是使用传统的全部教学要求讲解完毕后再指导学生做题较好;
3、本课板书较多,要图文结合,在板书时有时会背对学生提问,在平时教学应当注意,多侧身板书,多关注小细节;
4、本课教学采用先分析再总结课题的方法,需要学生从一开始就要紧跟思路,因为是新的`尝试,需要自己多加分析总结,平时多请教其他老教师;
5、结课比较仓促,由教师来完成结课效果可能不如让学生来总结,让学生来结课更能增强师生互动教学。
(二)
这节课是整个单元的整理小结,在扎实上好前面每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这节课的整理水到渠成,总体难度不大。有几个点学生还有困难,如:水生植物的举例,学生能够说出的水生植物种类不多。植物的一生,以向日葵为例的9张图片,用词语概括难度较大。(建议重点化,以典型阶段的图片出示。)对植物共同点的概括,我的学生基本能够得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植物的共同特点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地位、作用
《植物的共同特点》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植物)教学单元第七课内容。本课的课程编排是建立在前几课已经学习的“我看到了什么”“大树与小草”“水生植物”“植物的叶”“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等植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整理已有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植物的共同特征。本课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整理小结,让学生深入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关心生命。
2. 说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植物共同的生长需要。
第二部分通过对草本植物的一生和木本植物的一生进行观察、分析,以及百年老树与枯死老树对比分析,了解植物整个生命周期的变化,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也是自然规律,正确的认识它。
第三部分讨论概括,归纳出植物的共同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能力目标: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3.情感目标: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研究探究出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植物一生的变化,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流程:激趣引入课题—由陆生和水生植物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植物一生经历的变化—讨论植物的共同特点—布置课外活动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开朗,喜欢质疑,师生关系融洽。但语言表述方面有些欠强,需在教学中合理引导,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总结事物的特殊性方面比较容易,但在归纳事物的普遍规律上往往较为困难,这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有一定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力争在教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因此,结合实际和教学内容,采用科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历“植物共同特点”的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教练结合,先分析再总结,并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穿插一些提问、点拨、讲解等手段,力求通过学习、体验,达到教学的目的,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2.说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策略与过程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教学内容分为几个层面递进展开:1.引入2.植物生长需要3.植物的一生4.讨论植物的共同特点5.资料库
六.教学板书
设计以“植物的共同特点”为课题,两边分过程“生长需要”和“植物的一生”拓展爱护生命。
《动物的共同特点》教学反思
(一)
学生的研究兴趣往往是不能持续很长时间的,在课堂上只能获得对一类动物的研究结果,对其他动物的了解要依赖于与同学的'交流,而交流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让同学们对动物研究的兴趣延续到课外,热情保持下来,在生活中观察,在“玩”中形成感悟,同学们的研究才是全面的、深入的,我们的教学才能说是成功了。
(二)
这节课上的很轻松,四种小动物在前面的课堂教学中落实的比较扎实,在比较彼此的运动、食物、反应、繁殖等方面后,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概括出动物之间的共同特征,板书的6点共同特征六个班级基本都能概括出来。比想象中要轻松一些,也比前一单元的植物的共同特点要轻松。分析原因有二:一是三年级的学生更加喜欢亲近小动物,对植物比较冷淡;二是有了植物单元的铺垫,学生已经明确了学习方法。假如把动物单元放在植物单元的前面,结果会怎样呢?
植物的共同特点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第七课 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的“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的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的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的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植物的共同特点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的结构特征等。(这样的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的教学反思
《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课内容。本课的课程编排是建立在前几课已经学习的“我看到了什么”“大树与小草”“水生植物”“植物的叶”“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等植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整理已有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植物的共同特征。本课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整理小结,让学生深入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关心生命。
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对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植物共同的生长需要。第二部分通过对草本植物的一生和木本植物的一生进行观察、分析,以及百年老树与枯死老树对比分析,了解植物整个生命周期的变化,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也是自然规律。第三部分讨论概括,归纳出植物的共同特点。
考虑到这节课是整个单元的小结,主要是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一个梳理和整理。因此课堂上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交流、自主得出结论,而事实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
本节课结束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发现了存在的几个问题需在以后教学中改进:
1、教师备课不充分,对教材专研不够。以向日葵为例的9张图片,用词语概括难度较大,像“种子”“生根”“发芽”“成长”“成熟”“结果”一类,学生基本能答出,但是“子叶长出”“真叶展开”这一类专业名词就比较难接受。以大树为例子的几幅图片,有几组学生交流时认为大树是春天发芽,夏天长得茂盛,秋天落叶,冬天死亡,而没有认识到大树的生命周期是比较长的'。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
2、教师对学生年龄特征考虑不够,时间分配不合理。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写字的速度比较慢,识字数量少,在教学第一部分内容时用时过多,而最后总结出来的植物相同特点也没有记录下来。造成了课堂前松后紧。
3、由于刚接手三年级学生,对学生的学情不了解,师生配合也不默契。如学生在写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时,我以为学生能写出许多课本中未提及的植物来,结果大部分学生写的是课本中学过的植物。又如老师认为学生能快速回答出来的问题没有回答出来以及学生答非所问等等。
4、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缺少练习。比如在引导学生比较“向日葵的一生”和“一棵大树的一生”时重复啰嗦,浪费了时间,导致后面的教学时间不多,没有进行达标检测,匆匆结课。
(一)
本节课是一节公开课。在这节课的准备阶段,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思考,参考了有关的资料,对本节课的教学形成了初步的方案。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其它两位老师交换了意见,写出了详细教案。后来进行了试讲,她们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建议,我又进行了修改。改正了欠缺的地方,弥补了不足,在公开课中发挥的还算不错。本节课中,我首先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创设学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情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为例重点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得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概念,以及胚是幼小的植物体,最后进行练习巩固。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让学生收集种子,尝试了解种子,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种子的乐趣,从中感受种子的魅力。再如在课堂上抓重点、难点时是这样做的: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在观察种子的结构上,教观察的方法,教解剖的方法,对每个探究的实验都要进行总结归纳,再利用表格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进行比较,最后得出胚是幼小的生命体。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分析比较得到的,教师只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此外在课堂上采用了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讨论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课后,听课教师对本节课的评价是:
优点:1、整体设计自然流畅。比如教学胚的结构时,让学生看书、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画胚的结构、和书中的图对比学习结构名称、多媒体演示胚的每部分结构。通过四个细致的步骤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落实到实处。2、整合教材的能力强。教学时思路准,清晰。3、与学生互动发挥了主体参与。
4、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步骤,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缺点:1、激励评价语言生硬。个别环节过渡太快。比如:让学生通过观察将看到的菜豆种子的结构画出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
我认为自己成功的地方有:1、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对教材适当的整合。2、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根据教材和内容设计探究性学习。
3、课堂上能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解剖、理解本节课中的内容。通过探究性学习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当然还有不足的地方:课堂上不能和学生融为一体,不能和学生很好地互动,启发学生学习的引导方法还有一定的欠缺。这些都是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学生特点分析:所上课班级的学生,刚升入中学不久,来自层次不同的小学,大部分基础薄弱,但对动手的兴趣较浓。
教学内容分析:在前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孢子植物基础上再来学习“种子植物”,对种子植物的理解和认识更加容易,而且为后面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知识点清晰,学生亲身体会种子植物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主要区别是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后代。()本节重点是植物种子的结构及种子植物的分类,要用观察的方法让掌握种子的结构,再结合种子的结构阐明种子植物的分类。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观察实验和多媒体等手段,紧扣课程标准,突出重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认真观察、思考、讨论和探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不断升华。
这一节课让我有很大的收获,发现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1、从整体上来看,这一课达到新课程标准和课标的预期目标。
2、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观察法识别种子植物,课堂上能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解剖、理解本节课中的内容。通过探究性学习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种子结构,既培养了学生观察、描述、归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之更有信心解决问题。
3、使用多媒体课件,使这一课的信息直观,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愉悦的学习的环境。
不足之处:
1、在观察单子叶植物的内部结构时解剖难度对于初中生来说较大,种子各部位的结构区分不明显,只能借助教材的图片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如:种皮与胚乳剥离难度大,不利观察。改进措施:用煮熟的玉米种子代替新鲜的玉米种子,就很容易将果皮和种皮与胚乳完整分离利于观察。
2、滴加碘液过程中颜色反应不是出现蓝色,而是偏紫色,原因可能为碘液不纯,正在思考。
3、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评价方式有待加强。
人格障碍种类较多,表现各异,但各种类型都有一些共同特点,
(1)一般始于青春期:人格障碍的特征往往从儿童期初露端倪,但由于这时人格的可塑性较大,一般到青春期才变得显著。
(2)他们都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这是各类人格障碍最主要的行为特征。他们多表现为偏执、怀疑他人、被动或主动地侵犯他人等,给他人造成极大的麻烦甚至带来祸害。
(3)他们把遇到的任何困难都归咎于命运或别人的过错:因此,多不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或需要改正什么。他们常将社会或外界的一切看成是荒谬的,不该如此.
(4)他们认为自己对别人无任何责任:如对不道德的行为无罪恶感,伤害别人不后悔,并对自己的所做所为都能做出自以为是的辩护,
(5)他们走到哪里,就把自己的猜疑、仇视和固有的看法带到哪里:任何新的环境、新的气氛、新的人际关系都不能改变其行为特点。
(6)他们的行为后果常伤及别人,危害社会,而他们自己却泰然自若。
(7)总是由别人的埋怨或先发使他们的不良行为得以暴露,而不是他们自己感到有什么病痛,心情不安。
人格障碍的行为问题表现程度不同,最轻者可以完全正常地生活,只有与他们接触较多的人才会发现他的怪僻,觉得他们无事生非,难以相处。严重者事事都违反社会习俗,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教材分析:《共同的家》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儿童诗歌。本单元课文内容围绕“家”,从不同角度安排了 4 篇课文。有写家庭生活的;有写动物生活的;有写大自然事物的家,延伸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本单元的重点仍是培养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读,理解课文意思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语言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切实落实“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任务。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写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全文共 5 句, 1 至 4 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 第 5 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教学理念:
第一、阅读方面: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1 、体验阅读,读中见悟
以读为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与多样的读书形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共同的家》一课,结合诗歌短小精悍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嫩绿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风微笑……”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2 句式迁移,刨编诗歌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家》这课中句式“ ( 什么 ) 是 ( 谁 ) 的家”的迁移有两次。一是在学习课文“地球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过句式的拓展练习使学生对于我们和底气关系的感悟,从蓝天白云、树林小鸟以及其他的生活经验迁移过来,无需说教,一样亲切感人。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在学完整首诗后,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3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
第二、识字方面:
《新课程标准》 的识字教学,遵循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减轻了劳动强度,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但是,新课程的读写分离从另一方面又给识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君子动口不动手” 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识字教学成了新课程下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教学过程敏繁分琐析相当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且耗时大。我觉得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是培养识字能力的捷径。当然自学不等于老师不教 ,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 , 获得知识,这样的所获才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比如: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
教学思路:《共同的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会两个生字“云、子”,会借助汉语拼音读文,做到三不。能初步懂得课文内容。下面说说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导入。以及具亲和力的语言,学生熟悉的内容我的两个家引入,让学生猜猜我有几个家,问题很简单,但是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明白家就是有爱的地方。
第二,新授。我根据教材句势相同的特点,从家入手,联系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以读带动说,即引导学生观图说话,读句子提问题,再读句子体会情感。把学习的权利全部给学生。其间,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如树林欢唱的小鸟,泥土冲破土而出的种子,以及利用一些反面例子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并且练习用“(**)是(** )的家”句势说话,延伸了课文内容。
第三、背诵。也是抓住了教材的特点,告诉学生要找规律,找窍门,事实上也就是告诉学生文章的写作顺序,为后面的仿写习作打基础。这样做,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把儿歌中的这内容背诵了下来。正像叶圣陶老先生曾说的:“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教。”的境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导之以理,授之以法,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第四,识字。识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分析汉字的结构,是由什么和什么组成的;分析字形特点,如一些象形字“火、山”等,再有利用熟字学新字,也是我们在识字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本课中国共产党有三个生字,我重点采用的是分散识字。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个,本节课重点学习“个”字,学生可以选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来记忆这个字。识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着以后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孩子们为阅读和口语交际、写作的基础。为此每学习一个生字,我都要安排组词,然后就是用所组的词语说一句话。这样,要求学生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 学以致用,学生对新学字词的记忆更深刻 .
第五,作业。本次作业我设计了两个梯度,第一是人人必做的写话练习,这样做学生对新学字词的记忆更深刻,进而扩大识字的天地,巩固识字教学的成果,孩子们在实践中自然会喜欢学习汉字,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二是选做的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一首小诗,也就是由句到篇的过渡。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有难度,尤其是对于整篇文章的布局谋篇,但是我觉得只要学生能够写出生活中所见、所想,写出自己心中的想象的事物,做到文中有物,能够涉及到一点点的写作顺序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有收获的。
在本文的教学设计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用于上课的课件,尽力使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来。教学后作如下思考:
一、识字教学
导入时先让孩子交流和父母在一起最开心的事,体会家的温暖和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先从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入手,看看学生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再从句子中脱离出生词,让学生认读,先让独立练习,再指名带读。在这里面我重点处理了会写字 “ 云 ” 和 “ 禾 ” 。 “ 云 ” 在读完词后,让学生尝试组词,学生的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有的组 “ 云朵 ” 、“ 彩云 ” ,还有的想到了 “ 乌云 ” 。最后再将词语打乱顺序进行开火车练习。低年级词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学习不能脱离句子,脱离语境,只有在语境中学习才能理解和学会运用。
二、品读文本
本课全文共 5 句, 1 至 4 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 “ 蓝天、土地、树林、大海 ” 是 “ 白云、禾苗、小鸟、鱼儿 ” 的家。第 5 句指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这一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的设计思路是按照 “ 引学第 1 句 —— 自学 2-4 句 —— 共同体会第 5 句 ” 为主线,以读为主,配以精美的课件把课文内容变得更直观,边读边展开想象,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学习第一句时,先引导学生想象白云在家里时的自由自、快乐的心情,再通过指导朗读。有了第一句的朗读基础,在学第二句时学生就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师再适时地评价,学生朗读水平就会上一个层次,第三句不用老师指导,也能后边想象边读出感情了,这样,也体现了教学的教、引、放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朗读前四句话,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背诵奠定基础,而且还让学生有个简短的休息,一举多得。在处理课文的难点 “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 这句话时,我是先让学生欣赏地球上的事物的图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种动物以及人类。在出示 “ 地球是( )的家 ” ,让学生看图填空,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动物的家,更是我们人类的家,那我们用一句话说就是 …… 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填出 “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 ,也解决了难点。
三、句式练习
在落实句式练习这一目标时,我主要是分几步进行递进式的渗透,最后让学生达到了灵活运用的目的。第一次练习,在学习课文时在插图帮助下,学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直观图画的引导下 “ 草原是( 羊群 )的家 ” 和 “ (花朵 )是( 蝴蝶 )的家 ”……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填的很快,后面进一步的发散思维,并进行运用。第三次练习是通过联想,自由发挥,主要是巩固句式,张扬个性,总的来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学生的朗读层次性还是体现的不是很到位,这主要是老师的指导语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更够使学生的朗读上一个高度。第二,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提高,在平时还有长抓不懈。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用于上课的课件,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学习中来。事实证明,这节课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都非常不错。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做一下总结:
一、识字教学
导入时先让孩子回忆与父母在一起最开心的事,体会家的温暖和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先从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入手,看看学生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再从句子中脱离出生词,让学生认读,先让独立练习,再指名带读。在这里面我重点处理了一类字 “ 云 ” 和 “ 子 ” 。 “ 云 ” 在读完词后,让学生尝试组词,学生的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有的组 “ 云朵 ” 、“ 彩云 ” ,还有的想到了 “ 乌云 ” 。 “ 子 ” 我重点是通过 “ 种子 ” 和 “ 孩子 ” 来认识 “ 子 ” 在独立念时读三声,而在这两个词中读轻声,老师指导读词,轻声读得短而轻。紧接着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植物的种子,而种子是如何生长发芽的,学生没有太多的亲身经历,所以老师通过讲授,让学生理解 “ 泥土是种子的家 ” 这句话,学生练习朗读这句话,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最后再将词语打乱顺序进行开火车练习。
低年级词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学习不能脱离句子,脱离语境,只有在语境中学习才能理解和学会运用。
二、品读文本
本课全文共 6 句, 1 至 4 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 “ 蓝天、树林、小河、泥土 ” 是 “ 白云、小鸟、鱼儿、种子 ” 的家。第 5 句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 6 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的设计思路是按照 “ 引学第 1 行 —— 自学 2—4 行 —— 共同体会第 5 、6 行 ” 为主线,以读为主,配以精美的课件把课文内容变得更直观,边读边展开想象,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学习第一句时,先引导学生想象白云在家里时的自由自、快乐的心情,再通过指导朗读。有了第一句的朗读基础,在学第二句时学生就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师再适时地评价,学生朗读水平就会上一个层次,第三句不用老师指导,也能后边想象边读出感情了,这样,也体现了教学的教、引、放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朗读前四句话,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背诵奠定基础,而且还让学生有个简短的休息,一举多得。在处理课文的难句 “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 这句话时,我是先让学生欣赏地球上的事物的图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种动物以及人类。在出示 “ 地球是(**)的家 ” ,让学生看图填空,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动物的家,更是我们人类的家,那我们用一句话说就是 …… 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填出 “()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 ,也解决了难点。
三、句式练习
在落实句式练习这一重点目标时,我主要是分几步进行递进式的渗透,最后让学生达到了灵活运用的目的。第一次练习,在学习第三句 “ 小河是鱼儿的家 ” 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小鱼在小河里会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 “ 小河是(**)的家 ” ,在插图帮助下,学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读前四句话后,让学生观察这四句的特点,这四句说的都是谁是谁的家,再出示 “ 大山是(**)的家 ” 和 “ (** )是(** )的家 ” ,有了前面的基础,第一句学生填的很快,后面进一步的发散思维,并进行运用。第三次练习是 “ 地球是(**)的家 ” ,这句话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句式,再有就是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总的来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