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教学反思(小学语文黄河铁牛)

篇1:《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及演变的过程,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是一篇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略读),那天在舟山,特级老师赖正清说,略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但是,黄河对于我们这里的孩子来说,又是陌生的,他们根本没见过黄河的雄伟气魄,也没有看过泥沙翻卷的惊人气势。

怎样让孩子在熟悉课文背景的情况下自主地学习呢?虽然我知道学生家里一没有电脑,二没有课外书籍,他们不可能找到什么课外的资料,但为了让他们加深对黄河的了解,也只能试试了。于是我利用自己外出的这段时间,让孩子们去找有关黄河的信息。

没想到,学生能从作文书上找到一些我也要介绍的资料。于是这样也丰富了背景材料,又合理地让学生的交流代替老师的介绍,因为他们的资料不多,所以没有耽误多少上课的时间。

一、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本教学设计中,为了增加学生的具体感知,还是播放了一组黄河以前和后来变化的图片,加上教师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进行感受黄河为什么会由母亲河变成祸河呢?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意境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又丰富了课文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围绕问题,引导学习

是略读课文,在设计教学时,我决定让学生自己提问,再针对问题展开学习。所以在出示题目后,让孩子们提出问题。

总结归纳这么几个:

1、黄河变化的原因;

2、变化的前后有什么不同?

3、怎样才能制止其变化?(治理方案)

提出问题后,就让他们根据问题初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问题自己选择学习。

三、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发现探究的天性,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面,发现探究源于对事物的好奇,源于问题,因为前面问题的提出,于是在教学时就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探究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由于让他们选择问题的探究,他们有的选择黄河变化前后的模样,这样就理顺了黄河由“摇篮”变为“祸河”的两段语言,比较朗读,感悟变化之大。

有的选择黄河变化的原因,课文里面有俩,让学生在课文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读写结合,情感融入

知道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我为了加深孩子们对这样的危害的认识,就再次从课文中找出几组数据,读读、说说哪组让你惊心动魄?进一步的感受到了黄河变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忧患。

那么,面对这样、那样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加以治理吗?请你写下来。(小练笔)

学生在交流之后也是从植树、保护、宣传和管理上进行治理,但是没有写到兴修水利,老师补充帮助认识。

有了这样的交流,我再次让他们去读文本内容,孩子们发现:原来我们想的就是研究院的叔叔阿姨想的呀,孩子们兴奋了,朗读的劲头也足了。

我在最后就结合刚才的几种办法,让孩子们理解了“数管齐下”的意思。

篇2:《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本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原因及治理方案,借以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虽然文章结构清晰,有利于学生把握主要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但是,关于河流方面的专业术语较多,备课时,我做了充分准备,进入课堂。 初步感知文章,学生能较快地把握文章脉络,课堂学习效率也较高,可是学习到“黄河为什么会变成祸河”时,学生对文章所运用的举数字的说明方法较容易理解。可是对“悬河”这一说法却怎么也理解不了,并且又提出了不少疑问。诸如:河道、河床、堤坝、黄河为什么会改道等。此时,我意识到自己仅仅是备课,而没有备自己的.学生,怎么办呢?我抛开课本,运用板画给学生讲解“悬河的形成”,仅这一段就花费不少时间,等我讲解得学生疑惑的眼神不再时,下课的铃声已响起,备课时提出的“请同学将书面语言化成口头解说词”完全由老师越俎代庖。

课后,我思考,如果事先布置学生预习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词句,让其通过翻阅资料,加以理解,课堂进行交流,这些看似枯燥的术语一定能生动起来,本不该成为课堂学习的拦路虎,如果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理解力,课件中运用一些动态演示过程,课堂的学习也一定会轻松很多.

篇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这种阅读课文主要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进一步实践和运用。

在备课之初,我就反复对自己说要做减法,就是要把教学过程设计得简而精,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点拨,指导。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根据课文前面的自读提示,设计了以问题入手,针对课题提出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学习了本文有什么感受”。 带着这三个问题我让学生自读课文。以这三个问题贯穿全文,体现导学案的特点。

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预设与生成是不一致的,特别是“困难”的“难”读音的选择,在备课是我忽略了这点,结果在这里浪费了时间,导致了后面的拖沓。不过在沮丧之余我也有收获,我发现这节课上学生小组的讨论比以前有实效性了,通过巩固练习,我发现课堂效率也有所提高。讲完课后,我也在反思自己的设计,我认为主导思想不变的情况下,创新的`力度不大,老是跳不出导学模式的条条框框,自己就已经画地为牢,所以不出彩。我想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吸取导学模式的精髓,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呈现一个全新的课堂。

篇4:《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这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结合单元主题,文本特点,以及学生的学龄特点,我将教学的目标定位为:

1.认识8个生字:祸、乃、侵、蚀、垦、亩、营、扣。联系上下文理解“生息繁衍”、“侵蚀”、“水土流失”等词,借助板画,理解“决口”、“改道”、“河床”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到启示,并能将这环保意识付诸于实践行动。

3.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4.感受黄河的美丽,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

在教学过程中,我这样落实教学目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这些生字只要学生认识即可。而这篇文章中的某些词语,对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决口”、“河床”等专业术语。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联系上下文以及板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这些词语学生都已经理解,对于“决口”“改道”“河床”这几个词,直观的板画,明确地解释了这些词语。

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上,我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试教时,我出示:

请用“先......接着......然后......”的句式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概括。)

希望通过关联词,引导学生把握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学生运用这样的句式,很快就梳理了课文内容。

之后,我又尝试了另一种方式:选择刚才呈现的词语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虽然将这两个检查预习的环节串联在一起,但或许是引导不当或许是其他原因,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还不顺畅。

对于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启示,学生通过筛选概括,很快把握了变化的原因。在对比于之前美丽的黄河,而如今却这般摸样,从对比中,深深地体会到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所在,并为人们的行为感到痛惜,由此引发了他们保护黄河,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将这种意识通过实际行动得以实践。在课后,我布置他们一个作业:请仔细关注你生活的周围,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爸爸妈妈等方法,了解你生活环境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文章的开头导入,以美丽的黄河图片引入,并配以音乐。在优美的乐声中,那缓缓舒展的画面,引发了学生对黄河的畅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再急剧呈现黄河的现状:黄河在近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让学生读读这句子,从中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阐释运用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并渗透以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在分析黄河泥沙之多,黄沙之重时,也同样进行渗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祸河。这鲜明的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黄河会有如此大的变化?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引出课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对于难点,我采用图示法。根据学生的梳理,再一步一步出示:

通过这直观系统的图示,学生对人为(社会)因素给黄河所造成的危害之大,深有体会,从而解决了难点。

新课标,第一次提出非连续性文本这个概念。非连续性文本的简易、直观、明了的特点,适用于对某些概念的梳理与解释。在这次教学中,我也采用了部分非连续性文本,比如以板画解释词语,无限制开垦放牧所造成的循环危害等,这些或图画,或数据,或图示,就明了直观地解释了这些难懂的概念以及繁琐的循环。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黄河的畅想不足,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多等。我希望,这样的磨练能让自己少一些幼稚,多一些成熟。

篇5:《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略读课文,也是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的写作体裁。文章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黄河变化的原因以及黄河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全文从叙写的内容上看,文字浅显易懂,但是黄河对于我们学校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那雄伟的气势,也从没有亲耳听到过那波涛澎湃的浪涛声,有的只是从电视或课本中了解到一点点有关黄河的史料。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学生愿学、乐学的素材,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唤起他们保护大自然、保护母亲河的爱心

课初,我先给学生介绍了一些有关黄河的资料并出示了几张黄河的图片,让他们对黄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阅读提示的内容,并标出提示的要求。很快学生就找到了两个问题:1.这篇课文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2.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那就是“变化”。出示屏幕: 黄河变化前是什么样的?黄河变化后是什么样的?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

给学生充分地阅读时间后再让他们相互交流。在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找出有关语句并不难,而要真正理解则需要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于是在感悟黄河是“摇篮”方面,我通过出示“昔日的黄河”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黄河曾经的美,并把自己的感悟以朗读形式表现出来;在理解“祸河”方面,我通过引导他们理解“悬河”“沉积”等词语和抓住一系列数字来感受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例如,在讲解“悬河”这个词时我采用直观实验的方法:先在一个准备好的容器道具里面装适量的水,然后不断地往里面加入准备好的泥沙,让学生观察容器里面的水的变化,直至“黄河”决口。不光如此,课文中还例举了很多的数字,我让学生关注到这些数字,并让他们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发现: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近20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让两岸百姓叫苦不迭。);在讲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二――人为原因方面,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老师的板书(形成恶性循环链)加以理解;在讲“治理方案”时,我重点补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使学生加深了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的认识,还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然后链接资料袋的内容以及与身边的小河和池塘联系起来,引发生活的体验,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实在的环保行为。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黄河的现状,知道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献计献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在交谈中,有的同学说把自己的零用钱捐出去;有的同学说植树节要去黄河边上植树;还有的同学说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去治理黄河。

另外,我还结合我们周边的情况设计了一个留言板:如果我们身边的池塘环境受到了污染,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自由畅谈,让学生认识到环保就在自己身边,要从自己做起,真正提高环保意识。

语文教育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最后一个环节我结合说明文的特点渗透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文中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这几种说明方法,而这也是说明文中常用的几种表达方法,然后结合课文说明这几种写作方法的优点,以使今后学生在写说明文时也能够会运用这几种说明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篇文章的教学,是学校安排的一节公开课。同事们在评课的时候谈到这节课上的亮点有两处:一是,直观演示讲解“悬河”这个词生动形象;一是,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新颖独特。不过虽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第一,我在某些环节还是放不开手,,使学生无法尽情在课堂中展示自己。例如,教学伊始的黄河简介,我应该让学生课前自己去搜集有关资料以便上课时展示出来,然后我在归纳总结一下,而不是直接给他们介绍;另外,这篇课文一共有四方面的内容――黄河变化以前是什么样的?黄河变化以后是什么样的?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这里我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归纳,而不是我直接就把它们出示在大屏幕上:第二,在讲这四个知识点的时候,我采取的`是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针对这四点我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学习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反馈的时候同事们发现一个现象,即当有的组在反馈的时候,别的组的同学并没有充当听众的角色,而是你学你的,我玩我的。针对这一现象,评课老师指出――在学生反馈之前,我可以以比赛的形式展开教学,这样做便可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认真的参于学习的氛围中来。听了同事们的点评,我感觉自己确实存在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会不断的反思自己,努力钻研教材,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篇6:《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按要求是一课时完成,但本课比较难理解,如果光靠课前预习是不够的,学生在没有读懂课文的情况下老师很难教学,所以我安排了两个课时。在教学前,我预想男孩子会比较感兴趣,女孩子可能积极性不高,所以我尽量设计更多有趣的情景让学生融入到课本中。

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下,学生大致已经对课文比较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很容易在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或句子,找出后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学生虽然对黄河比较陌生,可是如果能将学生身边的河湖以及生存条件联系起来,引发生活的体验,激发起内心的情感,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实在的环保行为。

另外,本课关于河流方面的专业术语较多,教师要准确理解,如: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流过的所有地区)、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悬河(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挂在半空中)学生如果存在疑问,可以与老师、同学交流,在理解了这些专业术语后,学生学起来就会容易许多。

篇7:《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语文最后一篇选学文章,自古以来,黄河具有“中华民族的摇篮”、“母亲河”之称,然而,本文却一字未提它的益处,反而将其在近两千年间的“祸害”以数据的形式展现在文中(如“决口一千五百多次”、“改道二十六次”),为什么呢?文章以此为切口,展开分析,查找原因,最终得出是人们的乱垦滥伐使得黄河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其意无非在告诫人们:要珍惜水土、爱惜家园,同时,也以此来鞭策学生,使他们从小懂得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从而培养他们从小养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操。下边,本人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以及文章小结等方面进行说课:

目标方面:

针对本文的内容实际,本人以“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治理黄河的方案——培养学生从小懂得珍惜水土资源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意识”为主线作出目标教学,此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目标展示,明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范围;

教法方面:

对本文的教学我采用的是目标教学法,即:课前先给出教学目标,继而按所定目标进行逐步渐进;

程序方面:

本文是一篇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说理文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从小懂得盲目开荒毁林给水土资源带来的严重破坏以及对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劣影响,以此熏陶学生,使他们从小产生保护水土、保护大自然、保护家园的意识,根据这一主题,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程序的: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让学生上台抽名称卡,将所抽到的卡片介绍给大家,这几位同学介绍得真棒,大家掌声送给他们,下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黄河近期以来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进行目标教学:

(一)让学生上台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进行指导(更正);

(二)引领学生学习重点段落:

1、带着“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原因是指哪两个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第六自然段;

2、带着“科学家如何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第七自然段;

3、拓展引申:从“科学家治理黄河的方案”中我们懂得了要保护水土、保护( )、保护( )、保护我们赖以生活的( ),

在学校里,我们要爱护( )、爱护(  )、爱护( )……一句话:要爱护我们的校园。

三、小结本课内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文章,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本文主要讲的是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原因以及治理黄河的方案,两个方面原因分别指的是:第一个原因是( )、第二个原因是( );治理方案是( )。

四、相关作业布置:

1、从图书室中看看有关写黄河变化这方面的书;

2、用一两段话写写如何爱护我们的校园和家园。

篇8:《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独立阅读课文,也是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的写作体裁。从叙写的内容上看,文字浅显,易懂,但是黄河对于我们学校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从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那雄伟的气势,也从没有亲耳听到过那波涛澎湃的浪涛声,只有从电视或课本中了解一点点有关黄河的史料。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学生愿学、乐学的素材,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唤起他们保护大自然、保护母亲河的爱心。

语文教育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初,我让学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看看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帮助。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两个问题: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那就是“变化”: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变化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而变化?带着这三个问题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给学生充分地阅读时间后学生马上找到变化前被称作是“摇篮”,变化后是祸河,引起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课文理解到这已经很好了,但我没有就此停止,而是让学生再去细细读文:课文中例举了很多的数目字,请同学们关注到这些数目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发现: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近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站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险性极大——4亿吨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土壤被严重的侵蚀——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这一系列的数字表明:治理黄河势在必行。在讲“治理措施”时,我重点补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使学生加深了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的认识,还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然后链接资料袋的内容。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黄河的现状,知道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献计献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最后我让学生谈谈你在“保护母亲河行动”中准备做些什么?有的说把自己的零用钱捐出去,有人说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去治理黄河。

另外,我还结合我们骆驼的现状,提出“如何保护中大河”的问题,让学生自由畅谈,让学生认识到环保就在自己身边,要从自己做起,真正提高环保意识。

篇9: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说明体裁的略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对于黄河还是比较陌生的,课文中关于河流方面的专业术语较多,不容易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是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突出重难点,我精心设计了字词训练,选择了黄河昔日的图片及变化后的图片。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教学内容没有完成。

1.检查会认的生字时,可以直接去掉拼音读,然后注音。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2.检查词语理解时,可以挑一些有代表性的词语,比如“流域、悬河”,没有必要出示所有的词语。

3.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逐段说,这样再引导学生将各部分内容连起来,学生易于理解。还可以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质疑课题,教师进行梳理,最后提出三个问题: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黄河?这样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环节可以略去,就可以省不少时间。

4.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变化时,让学生在指定的段落寻找句子,体会。学生不至于再从头到尾读一遍课文。

5.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以后,让学生分组学习,一个小组学习黄河发生的变化,一个小组学习黄河产生变化的原因,另一个小组学习科学家如何治理黄河,最后再汇报交流。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以后设计教学时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篇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语文最后一篇选学文章,自古以来,黄河具有“中华民族的摇篮”、“母亲河”之称,然而,本文却一字未提它的益处,反而将其在近两千年间的“祸害”以数据的形式展现在文中(如“决口一千五百多次”、“改道二十六次”),为什么呢?文章以此为切口,展开分析,查找原因,最终得出是人们的乱垦滥伐使得黄河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其意无非在告诫人们:要珍惜水土、爱惜家园,同时,也以此来鞭策学生,使他们从小懂得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从而培养他们从小养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操。下边,本人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以及文章小结等方面进行说课:

目标方面:

针对本文的内容实际,本人以“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治理黄河的方案——培养学生从小懂得珍惜水土资源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意识”为主线作出目标教学,此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目标展示,明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范围;

教法方面:

对本文的教学我采用的是目标教学法,即:课前先给出教学目标,继而按所定目标进行逐步渐进;

程序方面:

本文是一篇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说理文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从小懂得盲目开荒毁林给水土资源带来的严重破坏以及对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劣影响,以此熏陶学生,使他们从小产生保护水土、保护大自然、保护家园的意识,根据这一主题,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程序的: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让学生上台抽名称卡,将所抽到的卡片介绍给大家,这几位同学介绍得真棒,大家掌声送给他们,下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黄河近期以来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进行目标教学:

(一)让学生上台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进行指导(更正);

(二)引领学生学习重点段落:

1、带着“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原因是指哪两个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第六自然段;

2、带着“科学家如何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第七自然段;

3、拓展引申:从“科学家治理黄河的方案”中我们懂得了要保护水土、保护( )、保护( )、保护我们赖以生活的( ),

在学校里,我们要爱护( )、爱护( )、爱护( )……一句话:要爱护我们的校园。

三、小结本课内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文章,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本文主要讲的是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原因以及治理黄河的方案,两个方面原因分别指的是:第一个原因是( )、第二个原因是( );治理方案是( )。

四、相关作业布置:

1、从图书室中看看有关写黄河变化这方面的书;

2、用一两段话写写如何爱护我们的校园和家园。

篇11: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阅读独立能力。”“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度课文的教学,一般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一两个重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由此可见,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就要注意抓整体、抓关键,每一步教学都以问题开路,每一步教学都应以读为基础,做到读、思、练相结合。

其课堂核心:师生交融体现活力,体现学习内容与师生的生命力

其教学特点:粗放结合,以读引读,以读促思

其课堂教学理念:以读促思

其课堂教学模式:独立阅读 合作交流 互动评价 拓展升华

其教学策略运用:生成型教学策略大于替代型教学策略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四年级语文下册略读阅读课文,从上述略读阅读教学的要求,对照教师的课堂实践,作如下思考:

一、激发学习情感,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

开课,老师简要陈述: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位于我国的中部,全长( )千米,始于( ),经过( ),流入( )海面。同学们,你了解它吗?

二、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阅读的必要

你知道很早很早以前(昔日)的黄河是怎样的?促进学生阅读(非读课文不可),从而解决问题。

后来的'黄河又怎样呢?(再读不可)了解“变化”。

这样的黄河怎么来的?这样的黄河给人民生活带来什么?(再读才行)深入了解“变化。

多灾多难的黄河,我们该怎么办?有什么好办法?(不读不行)设法思考“如何改变。

如今的黄河你知道是怎样的?(怎么读也不行)资料拓展,诱发学生阅读思考的愿景,体会“母亲河”的美丽而富饶,文明和伟大。从而达到“写”的目的。

三、阅读交流评价,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独立阅读,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人类发祥地、摇篮——灾难不断、祸河——设法治理——美丽富饶、旅游圣地、母亲河。达到:“读中感悟”。

交流评价,萌发学生对黄河“变化”的情感。达到:“读中升华”。

拓展升华,一是资料介绍;二是以“如今的黄河、我心中的黄河”为题,让学生诉说衷肠,并把所思、所想写下来。

以上思考,基于略读阅读的教学要求,基于生命学习的需要,基于课堂教学建模而思考的。这样,也许活力课堂、魅力课堂与生命课堂就能诞生。

“马后炮”之言,权当交流。目的:一石激起千层浪!!

篇12:《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略读课文,文章较长,但是说明性强,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变化,变化的原因,还有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怎样的方案,使人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我们人类要保护大自然,爱护环境。

在教授此课时,想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

1、黄河原来什么样?

2、黄河后来变成什么样子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

①自然因素:气温转寒,暴雨集中,黄土松散,造成水土流失。

②人的因素: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开垦放牧,绿色植被被破坏,失去天然保护后,发生水土流失。

以上问题学生们能轻而易举的从文中找到答案进行解答。可是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学生的课文只是贮备量不多,一些自然知识不了解。比如说:“悬河”一词落实的不到位,学生对于这样的一个地理概念不理解。在此问题上我在黑板上绘制了关于悬河的示意图给学生看,这样学生们在读课文时就不难理解悬河带来的灾难了。解决玩以上的问题后,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怎样的方案?黄河发生变化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教训?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解答,进而学生了解黄河的变化。

课后对这篇文章的反思觉得学生们的课文知识量贮备不足,由于乡村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无法给学生们展示拓宽材料,一些有益的知识得不到积累,能力有限,导致理解课文造成障碍。对与这,每次有关的一些课外知识隔段时间我就让孩子们利用电脑查阅相关资料。

篇1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以此告诉人们要保护生态环境。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课堂上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语的理解不作为要求。课堂上要进一步放手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独立完成“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等内容的梳理,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习,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本篇文章的教学,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但仍然不敢大胆放手,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课文内容的学习始终离不开词句,只有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点水 ”,如在教学黄河是一条祸河时,只抓住了一些数字,而没有抓住“决口”“改道”等词语,没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危害性。

篇14:《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本课比较难理解,如果光靠课前预习是不够的,学生在没有读懂课文的情况下老师很难教学,所以我安排了两个课时。在教学前,我预想男孩子会比较感兴趣,女孩子可能积极性不高,所以我尽量设计更多有趣的情景让学生融入到课本中。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下,学生大致已经对课文比较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很容易在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或句子,找出后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学生虽然对黄河比较陌生,可是如果能将学生身边的河湖以及生存条件联系起来,引发生活的体验,激发起内心的情感,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实在的环保行为。

另外,本课关于河流方面的专业术语较多,教师要准确理解,如: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流过的所有地区)、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悬河(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挂在半空中)学生如果存在疑问,可以与老师、同学交流,在理解了这些专业术语后,学生学起来就会容易许多。

篇15:《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比较长的略读课文,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并且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课初,我让学生阅读提示的内容,看看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两个问题: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那就是“变化”: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变化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而变化?带着这三个问题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给学生充分地阅读时间后学生马上找到变化前被称作是“摇篮”,变化后是祸河,引起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

把握重点时我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细读课文第三部分重点段落,用笔勾画出能说明以上问题的有关词句。然后分小组议一议自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最后一段,并归纳出科学家设计的治黄方案的要点。通过抓重点词、句的读议,使学生加深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黄河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是惨重的,给我们的反思是深沉的。引导学生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受到惩罚的例子,说说怎样才能保护好大自然,激起同学们强烈的、自觉的环保意识,以及民族的忧患意识。

本课列举了很多的数字,我让学生再去细细读文:找到这些数字说一说体会,并告诉学生这一系列的数字表明:治理黄河势在必行。在讲“治理措施”时,我重点补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使学生加深了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的认识,还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语文教育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

篇16:《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这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好机会,于是,我设计了三个大问题,贯穿全文。

这三个问题是:

1、黄河以前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2、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3、怎样治理黄河呢?

学生们通过充分的阅读,认真的讨论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整个过程中既锻炼了他们归纳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更培养了他们自学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篇17:《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方案,并从中受到启示: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保护好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培养环保意识,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在教学中,本人的教学简单。因为本课是说明文,在写作上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也是用了比喻,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在教法上不需要太繁杂的程序,紧抓“一支笔”一个“读“字”勾画、批注、查阅等完成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学完本课,学生的作业完成很不错,针对本人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弄清教材本身特点 ,依据生活而施教

本课就一个难点,为什么说引起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只要通过“读读勾勾”“写写画画”并即可“读”主指默读,勾出重点词句,画出质疑的地方,“写”自己的读书体会。学生通过读是不难弄清该关系:黄河由好变坏,从表面上看是严重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造成的,而究其实质,加剧水土流失的又是人类,无形中使本已糟糕的自然条件变得恶化。周而复始地破坏和相互作用,最终导致黄河与人类自己的灾难。引导学生“释难”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充分认识到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心黄河母亲,关注环境保护,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吧!鼓励学生倡议,拯救黄河,拯救我们身边所有被破坏的自然环境环境”。比如:每天下午还未到放学,我们的校园里,到处是纸屑,白色塑料糖包装触目皆是,狂风一起,漫天飞舞,让人顿生“肮脏此地即为别”的心绪。然而从这的是,凡到这里游览的人都患有同一种怪病,经查多年前,这瀑布底下是垃圾处理场,现在埋葬于地下的塑料袋开始腐烂放

二、读写相融,感悟文章妙笔

每学一篇课文,作为语文老师都不应该放弃文章中的优美笔触。本课在写法上,就是用事实讲道理,本文是一篇阐述事理的文章通过列举调查数据,科学研究结果等大量事实,说明黄河水由好变坏的过程,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要自取灭亡的深刻道理,那么,怎样用事实讲道理?

首先要用真实的事例,不能掺杂虚构成分。事例中所提供的现象要属实,数据要准确,不能含糊其辞,要使人信服。其次在阐述的过程中要有条不紊,思路清晰,一般写得比较客观,笔调平实严整,不加夸张和修饰,目的是使人有所知,接下来要恰当地使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摆事实讲道理。用事实说话,使道理深入人心。比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就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用“矿物资源的无节制开采能及滥用化学品造成生态灾难”等,事实告诉人类要精心地保护地球,在事实面前,人们才会相信,才能意识到危机,在这个环节,本人做到了实地指导“还我清清的小河”“校园是成长的乐园”“地球妈妈的呼救”等习作题材。

篇18:《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叶圣陶先生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并标出提示的要求。很快学生就找到了学习这篇课文的引领全文学习的思考题:

1、这篇课文又给了我们怎样的提示?

2、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那就是“变化”。出示屏幕: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变化后是什么样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

在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找出有关语句并不难,而要真正理解则需要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于是在感悟黄河是“摇篮”方面,我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黄河曾经的美并把自己的感悟以朗读表现出来;在理解“祸河”方面,引导他们理解“悬河”“沉积”等词语和抓住一系列数字感受到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在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二———人为原因方面,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板书形成恶性循环链加以理解;在讲“治理方案”时,我重点补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使学生加深了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的认识,还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然后链接资料袋的内容以及与身边的珠江和火炉山联系起来,引发生活的体验,激发内心的情感,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实在的环保行为。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黄河的现状,知道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献计献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最后结合说明文的特点渗透写作方法,培养写作能力,“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是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表达方法,说明这种写作方法的优点,以使今后学生在写说明文时也能够会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我在某些环节还是放不开手,使学生无法尽情在课堂中展示自己。

篇19:《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独立阅读课文,也是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的写作体裁。

课初,我让学生读课题,围绕课题提问。学生说出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变化”: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变化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而变化?带着这三个问题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给学生充分地阅读时间后学生马上找到变化前被称作是“摇篮”,变化后是祸河,引起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课文理解到这已经很好了,但我没有就此停止,而是让学生再去细细读文:课文中例举了很多的数目字,请同学们关注到这些数目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发现: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近20xx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让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险性极大——4亿吨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土壤被严重的侵蚀——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又利用课件,观看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黄河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一系列的数字,图片资料都表明:治理黄河势在必行。在讲“治理措施”时,除了专家的治理方案,还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本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随机应变,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所以课堂上会出现教学思路混乱,一个问题重复讲的现象。课文内容的学习始终离不开词句,只有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点水”,如在教学黄河是一条祸河时,只抓住了一些数字,而没有抓住“决口”“改道”等词语,在讲解悬河时,虽然用了课件,但没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危害性。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内容,还要让学生弄清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本节课教学忽略了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很多,成功之处甚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多像别人请教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恰当地运用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