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4:丝绸之路ppt课件S版丝绸之路ppt课件S版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地参与,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二、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习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篇5:《丝绸之路》PPT《丝绸之路》PPT 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下面请直接下载《丝绸之路》PPT!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文中的词语。 2.初步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层次。 3.细读课文开头和结尾,明白这样开头结尾的好处。 学习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读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我会读: 古朴 典雅 石雕 矗立 鸵鸟 戎装 满载 芝麻 缫丝 守候 冶铁 凿井 灌溉 犀牛 雕刻 凝望 商贸 遐想 精神饱满 美轮美奂 高鼻凹眼 丰富多彩 栩栩如生 不计其数 浩浩荡荡 崇山峻岭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篇6:丝绸之路课件丝绸之路课件 关于现存昔日楼兰国遗址中最大的一座古城呈不规则正方形,面积约在108000平方米以上。那下面让我们一起详细了解关于丝绸之路的课件吧,丝绸之路课件ppt下载。 篇7:免费课件ppt免费课件ppt 《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语,也没有精彩的情节,但它用简朴的语句和简练的故事情节讲述出了一个不深奥却非常有意义的'道理.“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与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这是这篇文章最吸引人的一句。以下是《钓鱼的启示》ppt课件免费下载。 篇8:丝绸之路教学课件丝绸之路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难点】 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制作 学生读推荐材料和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师:今天的这里,到处是沙漠,戈壁(课件沙漠),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课件出示地图)这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欧洲的罗马。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出示《西天取经》图画):玄奘经由丝绸之路,游历三十多个国家。(出示《班超投笔从戎》图画)班超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放弃手中的笔成为一位将军,在这条路上32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课文第一段是这样写的---(出示)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学生认读,了解这一段内容) 二、根据导读提示,自主学习 出示导读 读读下面的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师:我请同学朗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如果不明白的词语可以圈化出来。,边听边思考导读提示的第一个内容。 (听学生朗读时,注意正确读音) 师: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生回答后,老师出示规范答案,学生再复述一次。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遐想了两千多年前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的`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物的场面。还写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照应。 师:这些词语在朗读时容易出错。请一起读一读。 出示: 矗立美轮美奂芝麻商贸匕首鸵鸟循着铃声身着戎装凹凸不平。 出示:给正确的解释连线。纠正字音) 栩栩如生:漫无边际地想象。 浩浩荡荡:高大陡峭的山岭。 五彩缤纷:形容建筑、艺术等华丽精美 崇山峻岭: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 美轮美奂: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遐想: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三、自学引导,体会句子含义 (一)自主学习《丝绸之路》优质课教案设计|名师教学设计 师: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呢?课文有一个句子告诉我们了!。出示: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请默读思考: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二)反馈交流 1、感受“友谊之路” ⑴ 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 交流、生发: 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 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师: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把你们体会到的说一说。 交流、生发,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 3、感受文化之路: 师:丝绸之路的伟大不仅体现了中国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友谊,和促进经济科技的发展。还有其他的作用。 学生从“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感受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作用。 (补充: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 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 小结: 师: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师: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交流做出巨大贡献。丝绸之路在祖国的西部,感召我们西部大开发,让这片沙漠之地成为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各民族友好往来日益密切的通道。 篇9:丝绸之路说课课件一、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记载过的一个小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随后通过详细叙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它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 二、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 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①了解张骞被称为外交家、探险家的原因。 ②学会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法 建构主义教学法 四、教具准备 篇10:丝绸之路说课课件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 导入。 连接视频:(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自读课文。 (二).质疑解疑 合作探究 1. 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件连接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 学生就课文内容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电子课文显示)“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由此引起学生思考,并提出疑问: 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那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是谁开辟的? 为什么称张骞为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在文中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毕生的精力”这一词?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然后学生联机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的功能,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4. 交流后反馈,并完成练习: (1)( )出使西域不幸被匈奴俘虏 → 被软禁草原( ),后来逃到西域 →( )出使西域十三年回到长安 → 汉武帝再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乌孙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2)这条路以( )为起点 → 经过( )→ 一直通向( )。 (三)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是在熟悉课文内容下,通过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电子课文显示:“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1、2、3句为第一部分,最后一句为第二部分。引导学生理解: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后半部分则和下面的自然段有关。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篇11:将进酒课件ppt李白 悲伤——欢乐——激愤——狂放 愁 附: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 这首诗的旨趣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指导诵读的要点如下: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揭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诵读时头脑中须有黄河奔流的视象。“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为人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者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请字上,突出拆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说这话时,其愤激之情必当见于辞色,应当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憎恶、鄙弃之深。其下“古来”二句是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亦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两句之中,上句为宾,宜轻读,略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意;下句为主,宜重读,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陈王”二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为例,可用叙述调读而略带感情色彩。重音当落在“恣欢谑”三字上,但欢中有悲,因为诗人说陈王,其实又是说自己,不过是怀才不遇借酒消愁而已。其下两句也是有主有宾:“主人”句为宾,宜轻读;“径须”句为主,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豪放之态如见,直重读。读后应稍作停顿,为结尾的抒情高潮蓄势。 结尾前三句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不是一般的儿女愁情。 篇12:将进酒ppt课件将进酒ppt课件 学习《将进酒》,可以认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了解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的情怀。 【指导思想与背景】 《将进酒》是人教版高二年级《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古典诗歌学习提出的“要加强诵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要求,这篇文章的教学应当很好地进行诵读,但面对高中生,如何让他们做到“吟咏诗韵”,如何使之完成“因声求气”的任务则需要一个理解的前提,这就需要有一个较好的解读文本的过程。 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到了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能不能根据有限的材料信息(包括文本以及课下注释),对文本进行较为深入的解读;第二,一个成功的诗人在材料的选用上一定不是随意的,诗中提到的例子往往是诗人情感的重要载体,在高中学习阶段对文中提到的事例是不是要做一些更为深入的解读。在这两个问题的引领下找到解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体现文本价值。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句梳理文本,感受诗歌的凝练与跳跃; 2、诵读文本,分析语句,感受李白情感的复杂性; 3、体会诗人的矛盾情感,领悟一种逆境下不言放弃的人生境界。 【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情感,体味诗人复杂的感情。解决办法:通过关键字句的分析来完成。 难点:领悟诗人的志趣,培养良好的诵读意识。解决办法:结合内容分析与诵读要求完成。 【教学方法】 析读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侧重材料补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非常熟悉这样一句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与酒是如此恰切地融在了一起,是的,“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在文化人圈子里往往是诗增酒趣,酒扬诗魂,翻阅中国诗歌,随时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带着浓浓酒味的唐诗,李白的“将进酒”。(学生读题目) 2、注意学生“将”的读音并释义;(明确:劝酒歌) 诗中还有一处出现了这个字,在哪里? “呼儿将出换美酒”,解释、注意读音; 一起来诵读作品。 (根据学生诵读情况解决读音) 3、问题:既然是“劝酒歌”,那么他在劝谁喝酒?(岑夫子、丹丘生——隐士) (在这里注意对岑夫子、丹丘生的身份说明,一方面说明“劝酒”难度,另一方面为后面的主题解读做铺垫) 在诗歌里找出劝他们喝酒的具体内容(读原文) 解读“劝酒”的内容: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①不足贵——不愿醒;②饮者——圣贤;③陈王——斗酒十千(无所顾忌的“放”) ④补充钟鼓馔玉的解释,相关链接:锦衣玉食 在分析中得出,诗人怀有“留名”的渴望这样的结论。 (在这里要注意,“留名”对于隐者的意义) 4、既然诗人怀有这样的渴望,那么我们就在原文中找出体现诗人借助“痛饮”以达到“留名”目的的语句。 前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后文: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关于这一部分,要注意让学生找出能感受到“痛饮”的字词,并加以解读) 5、诗人选择了“痛饮”也实践着“痛饮”,是单纯为着一个“不愿醒”的醉酒生活吗?“不愿醒”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与尔同销万古愁”——解读真实目的:“销愁”,借酒浇愁,渴望的是一种解脱。 6、回顾刚才的分析,是否读到了让诗人发愁的事呢?那么,愁由何生呢? 回忆刚才举到的例子“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饮者”以陈王为例,“陈王”何许人?(曹植) 问题:“陈王”能不能划到“钟鼓馔玉”的家庭?(解读相关身世) 什么人算圣贤?“陈王”算吗?(圣贤是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由“陈王”的例子引起对不做“圣贤”的质疑——李白到底想不想做“圣贤”? 李白与曹植的共同特点:放荡不羁、怀才不被用 结论:事实上在这里诗人流露出的是“有才而不被用”的无奈,是寂寞的圣贤。 7、在对“钟鼓馔玉”“圣贤”“陈王”的一番分析之后,诗人究竟对什么感到厌倦呢?“不足贵”的究竟是什么? 仕途上的失落(赐金放还八年后的寂寞,①得罪权贵;②玄宗担心醉酒误事,胡言乱语;) (表面上看,诗人对官场是一种决绝放弃态度——不足贵) 8、能真正放下吗?诗人是不是在抱怨中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仕途”追求呢?你能在诗中找到他的信心吗?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作为一介书生,“还复来”的方法是什么?(再度入仕------文人的价值体现) 篇13:一剪梅ppt课件一剪梅ppt课件 《一剪梅》是词牌名,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它的另一个名字是《腊梅香》。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李清照其人,赏析其词,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主旨的水平。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李清照生平简历的了解及其作品的赏析。 【教学难点】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来初步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吟诵,讨论、讲析结合,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新课】 “愁”,中国古代文人吟咏出脍炙人口的诗句;“愁”,中国文学史留下熠熠生辉的篇章。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李白的诗句;“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是杜甫的诗句。豪放的苏轼吟过:“新月与愁烟,满江红。”婉约的秦观也唱过:“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似乎对“愁”更有兴趣,她以女性固有的丰富感情,以词人特有的才气,留下不少言愁之作,抒发情愁、家愁、国愁,如《点绛唇》《一剪梅》《念奴娇》《醉花阴》《武陵春》《声声慢》等。 【熟悉作者,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境遇孤苦,词情凄黯,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学”(以意逆志――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品读诗词,疏通词意】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玉簟秋罗裳谁寄锦书来 解释下列词语 玉簟: 锦书: 【诵读课文,感受诗情】 先听范读,再齐读。 体会《一剪梅》所抒发的情感。 “探”(以意逆志――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品读诗歌,回答问题】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 (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再探”(知人论世――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开头七组叠字怎样书写感情的?联系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2.与《一剪梅》相比,两词的“愁”相同吗?原因呢?(知人论世) 【本节小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以意逆志”要做到“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也就是说: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除了我们平常理解的“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外,更要注意“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拓展延伸】 1.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①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读ruó,“揉搓”之意。 写愁名句集锦: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测” 【课堂检测】 比较李清照的《一剪梅》与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 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 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均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 ②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这两首词都写了“愁”,但其含义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以意逆志) 注意:两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 联系李煜的生平,品读下面这首词中的“愁”(知人论世):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