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为同学们带来的圆锥体积教学设计(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同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计算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3、渗透知识“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猜想、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计算的方法并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猜想、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
一对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圆锥和一桶水为一份教具,准备6份。一桶沙子。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课前铺垫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指两名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二)提出质疑,引入新课
圆锥有什么特征? 它的体积如何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动手操作 ,获得新知
1。 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 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为什么?
教师: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指名发言)
用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 学生分组做实验。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沙子,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教师:同学们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只倒一次,看看能不能想办法推出计算公式?让学生动脑动手?
得出用尺子量圆锥里的水倒进圆柱里,水高是原来水高的1/3。
小结: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5)应用巩固
1。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
教师板书:
1/3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2、 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3。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这堆小麦的体积吗?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1。5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4。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
(四)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
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
⑴ a立方米 ②3a立方米 ③ 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
(1)6立方米 (2)3立方米 (3)2立方米
四、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学习的?
五、开放性作业:
要使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相等,你有什么办法?(生讲师课件演示)
教学反思 :
1、这节课,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倒水实验,而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特别是用不同的方法推到出计算公式,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通过验证猜想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学具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组织学生主动探索,在此教师成功地转换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能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组织和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3、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不是靠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本课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是比较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强调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有一定的倍数关系;第二次,让学生将圆锥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用沙子实验验证“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搞清了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了教学重点。
4、本课在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的适当开放,较恰当地处理好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只是,这节课学生是在教师预设引导中探究。为什么要学的疑念,怎样学的策略,可能还不够突显,有待于探究。"
教学内容:
第25-26页,例2及练习四的第3、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分小组倒沙的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圆锥体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教材;
2、教师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若干个,沙土,直尺,平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学生交流后做幻灯片中的练习题)
2、说一说圆锥有哪些特征。
a、出示实物图,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圆锥形物体
b、总结圆锥的特征,学()生齐读。
二、导入新课
1、幻灯出示一圆锥形沙堆
2、师:操场上,同学们要计算这堆沙子的体积,怎么计算呢?
引出课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3、板书课题
三、探索新知
1、学习圆锥体积的推导公式
(1)思考:圆柱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回答)
(2)师:我们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图形来求圆锥的体积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师:有的同学提出了做实验的方法,那么需要哪些器材呢?
学生交流后,幻灯出示实验器材
(4)师:用这些器材怎样做实验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这种方法
(5)学生做实验
A、观察自己手中的圆柱与圆锥,讨论他们的共同点。(等底等高)
师: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报告单的步骤做实验,并将结果填入实验报告单中。(教师巡视指导)
B、集体交流实验结论,大屏幕演示结果
C、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要求一个圆锥的体积,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明确:求圆锥的体积,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是必备的直接条件。
(6)练习
2、拓展内容
(1)有些情况下,题目中并不直接告诉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如果遇到下列情况,我们该如何求圆锥的体积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大屏幕展示结果
(4)练习:
3、巩固练习
三、拓展知识
1、出示几组不同的情况,指定每组完成一项
2、展示结果
3、练习
四、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板书
五、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是一节几何课,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去从事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使学生能够从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会产生探究问题的需要,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和归纳公式,体验过程。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2、研读完教材后,自己的几个问题:
(1)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将圆锥体积推导过程与圆柱构建起联系,还不会使学生感到生硬?
(2)学生对三分之一好理解,怎样去认识是等底等高的柱、锥。
(3)大家都知道本节课必少不了学生的操作,怎么操作才是有效操作?怎么操作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怎么操作才能使学生更好体验这个过程?
(4)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只能挖掘到圆锥的体积吗?能不能再深入一些?
3、自己的创新认识:
首先,研读教材后,我认为这几个问题的根本是一致的都是要把握住“谁在学?怎么学?”首先,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想不只是让学生学会一个公式,而是学会一种数学学习的。方式,一种数学学习的思想,体验一种数学学习的过程。
其次,是要提供给同学们一个可操作的空间。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点、线、面、体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获得了转化、对应、比较等数学思想。尤其是对于高年级段的同学来讲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十分丰富,自己又有一定探究能力,对于圆锥体积的知识相信是有一定认识的,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们应该了解到他们认识到哪儿了?了解学生的起点,为制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策略做好准备。
2、自己的认识:(结合自己在讲课时发现的问题而谈)
学生能够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形认识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而且又是刚学完圆柱学生认识到这一点看来并不难,难的是等底等高。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柱、锥间联系的设计,突破学生对“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中的“等底等高”。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特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选择了 “操作——实验”的学习方式。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已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认为这也正是我在设计这节课中所要体现的核心内容。第一次学习方式的指导:体现在出示生活情境后,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买哪个蛋糕更划算”。本次学习方式的指导是通过学生对生活问题进行猜想,使学生认识到其中所包含的数学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再想一想你有什么解决方法。
(四)技术准备与教学媒体:
在创设情境中利用多媒体出示主题图,然后要从图中剥离出图形来,并演示整个实验过程。
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操作——实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对实验过程进行正确归纳得到圆锥的体积公式,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圆锥体积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三)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