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6篇《骑桶者》教学设计(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骑桶者》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导入:
文艺理论家给小说的定义:“小说是用散 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故事。”英国间谍小说作家勒卡雷说过:“‘一个猫坐在草垫子上头’,这不是个故事。‘一个帽坐在一头狗的垫子上’,这里头就有故事了。”所以艺术家是个说谎的的家伙,但是他的艺术,如果确是艺术,会把他那个时候的真相告诉你。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卡夫卡的世界,看看他笔下的真相。
1、复述故事情节
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着煤桶走去,而是骑着煤桶前去,可结果并不幸运,“我”没有借到煤,反而 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到了冰山区域。
2、、深入课文,集体探究
(一)请同学们比较两个版本。讨论虽然都没有借到煤,但原因是否一 样呢?(A层)
写实版:“我” 借不到煤的原因应该是煤店老板( 娘) 的拒绝。 “我”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潦倒的小人物。老板是拥有着大量财富却不愿帮助他人的,冷酷无情,被金钱吞噬了良心的资本家。
虚构版:
a、老板娘“什么也没有听见”“没有人,街上空空的”“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见”。既没有看见 “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的“我”,也没有听到“ 我”的“喊”声。
b、从“我”的所见来看,老板娘“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我 ”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的所见及其判断是不是准确,真实,我们也不得而知。如果真实,那老板娘的.冷酷自私就很明显。如果 “我”的判断不实,那借不到煤的责任就只能 由“我”来负责了。骑着煤桶飞翔的方式,避免了老板娘和“我”的直面和沟通,使情节内容产生多元解读成为可能。
c、因为“飞翔”,我们就觉得这个事件好像仅仅发生在幻觉里。作品也暗示了“借煤”的幻想性:“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 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 产生了错觉啊!”而紧接着,错觉果然被证实,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敲六点,我们关门吧。”这一细节将借煤 事件彻底置于似真似幻的氛围中,让人怀疑“我”是否实施了借煤行动。因为“借煤”这个最现实的问题被虚化了。
(二)交 流的失败--交流方式的失败--“我”为什么要骑着桶去?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B、C层)
“我这回去,必须像一个乞丐。。。。。。。进我的煤桶”
“我时常升到二层楼那么高。。。。地窖穹顶上。”
“是我。一个老主顾。。。。只是眼下没钱了。”
“衷心地向你问好。。。。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
“她真的把我扇走了,。。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
“没有感情的眼泪”“你 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我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维护自尊的可以表现。
--我极其敏感,自卑但又有着自尊,畏缩,不断否定自己。从“我”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被现代生活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形象。
【补充:环境烘托的作用。“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同样是冷酷的天空。”--我的敏感和自嘲】
(三)同学们,你通过比较感觉到虚构使文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A、B、C层)
总结:虚构使主题更加丰富深 刻、人物立体鲜明--虚构使我们富有!
三、那是否意味着写小说时要一味的虚构而不需要建立在任何真实的基础上呢?【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文本中虚构和真实的环节。】(B、C层)
虚构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例如文中有很多细节的真实性。只是它编织着真实的谎言,追求着心灵的 真实。
【这是19的一二月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关于 虚构我们还有太多的话要说,同学们课下去了解。
五、课堂总结:
在这种程度上,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失败,人与世界之间也出现了不通融 性。主题也因此得到了升华。 卡夫卡虚构了一个“骑桶者”的形象表现出人的孤立、绝望、甚至与世界的不通融性。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 由飞翔。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学习这一单元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鉴赏现代小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从虚构的角度看出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体会这种表达真正蕴含的,理解这种表达所带来的,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更加地自由、美好!
走进作者: 介绍卡夫卡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旅美英籍作家奥登
卡夫卡的小说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效果,虚构起了很大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骑桶者
骑着桶 围裙扇到
一连煤都买不起 向煤店老板借煤 冰山区域
七.作业布置
以《假如我是一只鸟》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字数在600字 以上,表达中心明确,除诗歌外。(A、B、C层)
龙行天下
主备:董传双
学习目标:
1、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
2、了解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学习重点:领会文章内涵
学习难点:“虚构”“事实”“真实”“想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或两课时
一、导课
骑马、骑牛、骑自行车、小孩子骑扫帚、骑木棒,你可听说过能骑桶的人?
二、感知情节,探究主题
1、骑桶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2、你认为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预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性格弱点;交流方式……)
3、走进作者: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作品回眸: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4、了解了卡夫卡和他的几部代表作品,对小说《骑桶者》有新的认识吗?
卡尔维诺对《骑桶者》的解读,认为这是一篇用“轻”来化解“重”的文本。
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些沉重的主题;飞翔则是一种轻灵的举动。在这里,“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而且让作品的层次丰富起来。
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
补充资料:
很多人在对卡夫卡有所了解后给他的标签更多的是异化,说他表现的是一种制度对人的异化,而且会举出大量的例子比如说“变形者”“地洞里的人”。然而,我不以为然。西德批评家安得特斯曾如此说:“作为犹太人,他(卡夫卡--引用者加)在基督徒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卡夫卡最初的确是这样--他在犹太人当中也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替工人保险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但是在职务上面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就此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卡夫卡的写作是一种内心化的寻找自己的行为,而所有的努力也只是在寻找一个生命的支撑点,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他在给女友的'信中说他自己是一个什么也不能抛弃的人,这种一无所有的感觉使得他随时都处在一种游离状态。桶的经常起飞,扇地轻易使它起飞,都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卡夫卡的生存状态:那么我们在对卡夫卡的小说做异化化的评论时,是否更应该注意到他最终的着眼点是在寻找一条路,一条林中之路上呢?那么我认为“飞翔”则成了他的寻求中的一种方式,正如《地洞》里的人在努力地去营造自己的房子一样,卡夫卡也在建造自己的家园。
三、比较阅读,感受虚构的魅力
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和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较异同。
相同--
A、人物相同,都是生活在生活最底层,连温饱都得不到解决的穷苦百姓
B、主题相同,都表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都揭露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C、人物的欲求相同,他们没有太高的生活要求,一个只要能把火柴卖掉,一个只要有一点点煤来取暖便可--要求非常卑微
D、结局相同,最后都在寒冷中离开的人世
E、采用的写法相同,都借助幻想的写作手法
不同--
A、语言基调不同,《骑》运用夸张虚构的方式,有着冷幽默的感觉,是一种辛酸的自我解嘲的幽默(可让学生举例体会);《卖》直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B、结局略有不同,《骑》骑着桶主动离开了这个冷酷、让人绝望的世界;《卖》被活活冻死在富人家的墙角。
C、主题也略有不同,《骑》还暗含了自我反省:害怕失败,所以才骑着桶去;结果由于骑桶这一交流方式的不当,才导致了要不到煤的结局。
D、富人的作用不同,《卖》中的富人用来反衬小女孩的可怜;《骑》里的老板好像还不错,夫妻恩爱,比较关心穷人。
四、关于卡夫卡《骑桶者》的虚构和真实的问题
1、设想《骑桶者》里的主人公是拎着木桶,而不是骑着木桶去讨煤,小说将会有怎样不同的艺术效果?
备用材料: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借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而现在这样用“轻”来处理“重”,则使每一方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层面: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她是否真的听到了借煤者的吁求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者的下面接触;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 现了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总之, “骑着桶”去要煤,就使《骑桶者》显得新颖而内涵丰富。
小结:虚构使我们富有!
2、文中还有哪些虚幻的情节?
骑煤桶的过程…… 停留的位置…… 用围裙把我扇起……
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
3、从这篇小说看来,你觉得虚构与真实之间有何关系?
虚构意义的本质:一种想象艺术,一种心灵的真实。
阅读课本97页:事实与真实的区别
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4、你看过像《骑桶者》这样充满虚幻情节和特技处理的书或电影吗?能结合具体细节说说其中表现出来的真实与虚构吗?
五、作业:
想象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只鸟(或其它动物),写出你飞翔的感受!
附 《卖火柴的小女孩》
圣诞节前夕。
天气真冷,还下着雪,刮着北风。
有位失去母亲的小女孩,为了养活生病的爸爸,冒着风雪去卖火柴。
“火柴,谁要火柴。”
她没有棉衣,穿着一条旧裙子,头上围着一条破头巾,脚上穿着一双拖鞋。她沿街叫卖,可是没有一个人理好。
人们都在准备圣诞礼物,高高兴兴,欢欢喜喜,小姑娘多可怜啊!她有许多火柴,全部都包在一个旧围裙里,手里拿着几根。
夜幕已经降临,小女孩的脚已冻得发红发青。大街上到处都是烤鹅肉的香味。 “啊,有钱的人家准备过节了。”
她实在走不动了,疲乏地缩在一个墙角里。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家里而且也很冷,风可以从许多地方刮进屋子里来。
她冻得发抖,她需要温暖,哪怕有一根火柴的光和热也好。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太冷了。她决定划着一根火柴,让它燃烧。
…………
她又划了一根火柴,火柴燃烧起来,变成一朵粉红色的光焰。
她发现自己坐在一棵美丽的圣诞树下,比中午见到的那棵圣诞树还要大,还要美丽。它的树枝上有几千只蜡烛。小女孩把双手伸过去,火柴又熄灭了。几千只蜡烛都变成了明亮的星星。这些星星中有一颗落下来,在天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亮光。 她又划了一根火柴。
啊,火光中出现了她日日夜夜思念的老祖母,她扑进老祖母的怀抱。
“祖母!”小女孩叫起来。“请把我带走吧!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我知道,这根火柴一熄灭,你就会不见了。就象那温暖的火炉,那美丽的烤鹅,那幸福的圣诞树一样,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于是,小女孩把剩下的火柴全划着了,因为她非常想把祖母留住。
火柴发出更加强烈的光芒,照得周围比白天还要明亮,祖母是那样慈祥,她把小女孩抱起来了,她们在光明和幸福中飞走了。越飞越高,真的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 新年的早晨,人们看到小女孩仍坐在墙角里,她双颊通红,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可是,她已经死了,冻死在圣诞节的夜晚,她手里仍握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
《骑桶者》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领会小说的创作主题
3、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领会小说的创作主题
三、教学难点: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节课
课前准备:
将作者卡夫卡的生平介绍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2)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有没有看到骑桶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骑马、骑牛、骑自行车、小孩子骑扫帚、竹马等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有看过或听说过骑桶飞翔吗?(学生回答)那么,我们今天这堂课就来学习卡夫卡的小说《骑桶者》。
(二)作者简介:学生来讲,老师补充,幻灯片展示
内容:弗兰茨卡夫卡(1883年-1924年),奥地利小说家,1883年7月3日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21岁时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排除自己内心的苦闷。他短暂的一生给后人留下的是三部未写完的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以《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为代表的几十部中短篇小说。卡夫卡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孤独和恐惧,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却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集中体现了“现代人的困惑”。
(三)课文分析:
1、默读课文,五分钟
2、这篇小说,同学们课前都预习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概括一下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问答法)
明确:天气寒冷,家中无煤,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着煤桶走去,而是骑着煤桶前去,结果是,“我”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有没有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法,学生讨论并自主发言)
明确:两者皆可,并用幻灯片展示。
(1)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写道,“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
(2)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
①“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没有抬头看,因此,她没看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会感到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来换“我”的桶;
②“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可见,“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③老板娘解下围裙扇也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
3、同学们,你们认为小说的创作主题是什么?(讨论法)
板书学生可能答的答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不交流。
老师小结 幻灯片展示:小说用一种虚幻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向煤店借求一铲煤而遭到驱赶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自私冷酷、人民生活的艰难以及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六、布置作业
1、分析“骑桶者”、“煤店老板”、“老板娘”的人物形象。
2、如果主人公“我”不是选择骑桶去借煤,而是拎着空桶走着去借煤,故事情节又将如何发展?
七、板书设计
骑桶者
卡夫卡
一、作者介绍
二、故事情节发展(理清结构)
决定借煤--生活拮据
到达煤店
骑桶借煤 正式借煤
惨遭驱赶
三、“老板娘”到底是否看到骑桶者、是否听到他的呼喊?
四、创作主题分析
六、布置作业
邹青
骑桶者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
2、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
教学重点
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
2、骑桶者的形象
课前准备
1、发给学生有关卡夫卡生平介绍的资料
2、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同时完成预习题:(1)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看到骑桶者这个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卡夫卡的《骑桶者》。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那么《骑桶者》表现了现代人的什么困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骑桶者》,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读后感受,你们觉得卡夫卡描写骑桶者这个形象想表达什么?(请学生具体谈谈)
学生可能答的答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二、主题分析
1、同学们的分析都挺有道理的,但是听了你们的分析,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
明确: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显然“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
2、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
(1)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情节走向必然是怎样的?
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
(2)卡夫卡让骑桶者骑着桶飞着去赊煤,情节走向是怎样的?
明确: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法)
明确:两者皆可。
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说“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从中可见,老板娘看到了“我”。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应该会惊讶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而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而“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4)如果老板娘的确看到了“我”并且拒绝给“我”一铲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确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如果老板娘没有听到看到“我”,那么,老板娘是不是自私冷漠就不一定了。这样,作品的内涵就更丰富了。文中的“我”的确是物质匮乏者,这个物质匮乏者仅仅是想早点赊到煤才选择“飞”去的吗?如果他想赊到煤,完全可以直接骑着桶冲进煤店,这样,老板娘就一定会看见“我”了,说不定,老板娘会被“我”的这种赊煤方式所惊骇,稀里糊涂中就把煤赊给“我”了;或者这个老板娘很会算计,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但是“我”没有这么做,“我”只是在空中呼喊,这说明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我”尽管贫穷,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听说“我”没钱付时那种鄙夷的神色。因为贫穷 “我”已经变得畏缩自卑了。
(5)通过刚才的分析,你们觉得小说设计成拎着桶走着去赊煤好呢,还是骑着桶飞着去赊煤好?
明确: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小结答案:创作意图的角度:
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
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骑桶者的角度:
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3、“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鄙夷的神色,说明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4、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也可能是卡夫卡的创作意图。希望骑桶者的困境不要发生在同学们身上,这需要同学们努力营造一种怎样的人际交往环境呢?
明确: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互相关爱的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三、虚构分析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明确: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四、改写小说结尾
下面我们通过改写小说结尾,再来体会一下《骑桶者》虚构的魅力。假设老板娘走上地窖后发现了骑着桶飞翔的“我”,那么故事会怎样发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改写小说结局,然后派一位代表用几句话简述你们组的改写方案,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改写。
五、板书设计
骑桶者
骑桶者的角度:
表面原因:无煤天冷,“飞”比“走”快
深层原因: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卡夫卡的角度:
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
人民生活艰难,社会冷酷
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我”物质困乏
“我”畏缩自卑
缺乏关爱、缺乏沟通
真诚沟通、互相关爱
《骑桶者》教学叙述 教案教学设计
芝田鹭迹--小鹭的博客
第一课时
今天教学卡夫卡的《骑桶者》。
我这堂课对作者不作任何介绍,对文本背景也不作任何介绍,只是引导学生死死地阅读讨论文本本身。下课铃响了,有学生说,我们正聊得有意思,怎么就下课了?
一进入课堂,我只是说,卡夫卡的文章,我们读得很少,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骑桶者》。相信同学们对这标题就有自己的想法,读了文章后,对文章本身将会有更多的想法和理解或者不解。为了理解更为深入,我们再把全文齐读一遍。就这样,我们认真地齐读了一遍,还没有等我开口,就有同学开始说了。
“这个老板娘好像比老板坏多了。怎么就把我扇走了?”一位同学这样说。
“好像也不是老板娘坏,他只是‘挥动着手’,只是‘用围裙把我扇走’,这好像是‘我’太没用了,不能全怪老板娘。做生意的人,当然为自己想啦,她只是冷漠了一点而已。”原来是一位温州籍的同学在反驳,同时听到了有同学的“嘘嘘”声。
其实我读着也觉得,这里作者对老板娘也没有很大的谴责。再者我想激起同学们的争论,不至于陷入平时的思维套路,一看到此类文章,总是认为作者批评什么,揭露什么,却不细读文本。于是我就说:“我好像也有这位同学的感觉哦,谁能给我找找理由吗?”
看我这么说,还真的有同学站起来替我说话:“我也觉得,文中的‘我’自己有问题,你看,老板娘只是‘用围裙把我扇走’,不是明摆着是‘我’太经不起‘扇’了吗?她又没有拿扫帚什么的赶你。这里似乎让人觉得‘我’太渺小了,渺小得很小的风一吹,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也觉得文中的‘我’太渺小了。”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补充说,“你看第一自然段‘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闭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这是‘我’在去借煤前的所想,其实也是他当前的梦想,概括说只有两点,其一是‘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其二是‘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后面还讲了,哪怕是‘一铲最次的也行’。这说明他的梦想很卑微,但是却无法实现,这就是‘我’太渺小,‘我’是小人物,就好像前面我们学过的《在桥边》中的‘我’一样,理想仅仅是在‘姑娘’过桥时停下来美美地欣赏两分钟,在这两分钟里不数人,但这么卑微的愿望还是要无奈地被打断……”
我充分肯定了这位同学的理解以及联系前文的阅读方法后,我提醒同学们注意这里“我”出发前的所想。
于是,有学生又说:“其实‘我’比较了解煤店老板和老板娘的一些情况,第一段里还有一句说‘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他对自己的梦想不能实现也是有一点心理准备的,也可以说,老板他们原来也不见得好。”
“这里‘我’既然知道通常情况下已经麻木不仁,那么我采取了哪些特殊措施?”我为了学生的思考深入下去,追问道。
“书上说了有两点,一个是骑着煤桶去,表明的确没有煤了,让他们相信‘我’,另一点就是尽量表现得可怜一点,包括‘像个乞丐’‘奄奄一息’以及说话的语气,希望博得他们的同情。”
这时,另一个同学举起手来要发言,他说:“我觉得,这里的‘我’也不能全怪老板娘,其实天气也太坏了,你看,小说第一段第二句就这样写道:‘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寒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还有第三句‘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这些都表明小说的基调是灰暗的冷色调,预示着人物命运的不好。”
“这位同学很敏锐,抓住了小说的调子,刚才他所说的几句,最关键的是哪几个词呢?”为了使大部分同学的理解细化,我作这样的追问。
“‘呆立’‘严霜’‘银灰色’‘盾牌’‘冷酷’等。”刚才那位同学补充道。
“是的,这些词把灰暗的悲惨的`基调渲染出来了。这里有一个比喻很特殊‘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但这面盾牌不是抵挡寒冷的,却是‘挡住向苍天求助’的。所以这么说,小人物我的命运在于作者,的确没有完全怪罪于‘老板娘或老板’,似乎只是让我们对小人物的不幸给予同情。”
“对老板娘他们的谴责应该是有的,文章第二段写‘我’看到煤店老板家‘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与我的处境形成对比,他们比‘我’好多了,但最后连最次的煤都没有给‘我’一铲。不是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佛陀’吗?他们尤其是老板娘怎么救见死不救呢?还是太自私了。”
“我觉得她对她老公又很好,很体贴,”另一位同学似乎又发现了什么,急于补充说,“95页中间段这样写道‘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你救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咳嗽咳得多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记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这里可以明显感觉到她对她丈夫很好,人并不坏。”
“作者写这一点单是为了表达他们夫妻的恩爱吗?”
“哦,让我听到了,这样还更加衬托出‘我’的凄凉悲苦,更加感觉自己的不幸。”刚才那位同学若有所悟地说。
“我觉得,这里是否还有老板娘对老板的不放心?表面是关心丈夫,内心其实是怕丈夫心软把煤赊给‘我’?”又有一位同学补充说。
“同学们觉得有道理吗?”我把问题抛给学生,其实经这位同学这么一说,我也觉得是如此。还有同学想对老板和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说话提出了质疑,但下课铃就响了。所以就有了学生说,我们还没有聊完呢。
对此堂课也没有作小节,就下课了。现在回想起来,课堂气氛总体是不错的,大多学生多动起来了,也的确思考了。但总觉得这样自然的生成的教学内容有些零乱,我在课堂中的调控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偶尔的次把调控,似乎倒起反作用,没能很好的把课引导正道,反使课堂不流畅了。呵呵,这一方面与我此课备课备得不够充分有关,另一方面对于这样自然生成的课堂缺乏尝试,调控经验不足,所以显得力不从心。今后看来要好好注意,唯有如此,课堂方达行云流水的自然之境。
第二课时
为了学习指向比较明确,今天的课没有像昨天那样自由的漫聊,而是我向同学提出了问题:文中的我与老板或老板娘有没有发生对话,其结果怎么样,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阅读,同学们读出了我的“自卑和自尊”与老板娘的冷漠或者说是冷酷,是此次对话失败的根源。其中我的“自卑和自尊”,在文中多有体现,尤其是“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是“我自卑和自尊”的集中体现。最后,同学们认为,小人物我有如此处境的原因有三:其一是我的自尊和自卑,其二是老板娘的冷漠势力,其三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最后,学生就此文对我们有些什么启发谈了自己的感悟。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情节
一、总体构想
本文是日本近代文学作家志贺直哉的一篇小说。志贺直哉是日本重要的文学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这篇小说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学习新课前,有必要先让学生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增加对白桦派及其代表作家的了解,这样既有助于开阔语文视野,又有益于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
这篇小说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的主题;作者善于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生动传神的描写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小说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小说的主题、简练传神的描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教师还应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个性培养以及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本课学习应继续培养学生课前自学的习惯和能力,课文的阅读和生字词应当让学生自己解决,并以此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课时安排二课时。
二、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探究性阅读、表演为主,强化主观感受。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演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课本剧的方式,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中,理清思路,体会文中的心理、语言等描写,感知课文的情感倾向,理解主要内容并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与提示。力求达到“课标”中规定的“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的能力”的要求。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自学要求:课堂学习前,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白桦派”写作风格;熟读课文,了解小说内容--第一遍朗读,边读边记下生字词,然后查字典自己解决文字障碍;第二遍默读,边读边画出认为写得精彩、生动的句段,可以在文字旁或者在预习本上加以评注、写下自己的心得。
教学要点:初步体会小说主题,尝试分析文中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学习过程:
(一)口语交际
提示:话题由主持人自选,但要求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口语交际时间为5分钟。
(二)导入新课
教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你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家长及老师对你们的兴趣爱好持什么态度?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导入新课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关注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中的主人公清兵卫清兵卫的遭遇”
说明:这个活动意在创设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理解文章内容
1、教师点击电脑,借助多媒体系统展示问题:
(1)清兵卫有怎样的兴趣爱好?
(2)清兵卫为什么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
(3)文中具体描绘了那只被没收的葫芦的买、卖过程,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文中先写清兵卫放弃自己的爱好,再说明原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思考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交流观点,讨论问题;教师巡视,了解各组学习情况,参与个别小组讨论。
4、班级讨论:各组学生发表观点,教师作为其中一个成员参与讨论。
教师点拨的要点:
(1)清兵卫喜欢收藏葫芦,并与别人的欣赏眼光迥然不同:他只喜欢没有开过口的带皮的、周正的、平常的葫芦;他喜爱葫芦达到了痴迷的'境地:错把老头子的秃脑袋看成了葫芦。
(2)这篇小说简练传神的描写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
客人不认同:真是小孩子、买几个奇特点的、很大的葫芦。(分析语言描写--对于客人的批评,清兵卫只是淡淡的一句“这样的好呀”,这足见他的执拗。)
教员不理解:不舒服、不会有出息、没收、干涉、训斥。(分析神情、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当教员没收了心爱的葫芦,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既生动地表现了他惊愕、害怕的心理和手足无措的表情,又强调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之大。)
家长不支持:很不高兴、呵斥、使劲揍、砸。(分析神情、语言、动作描写--面对父亲的呵斥,“清兵卫沉默了”,作者的用词多么凝练、精妙,把清兵卫在有理无处辩的情况下执拗地坚持己见、不愿屈服、不予理会的心理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而当揍打、辱骂他的父亲“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心爱的葫芦,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经历了震惊、恐惧、痛苦和绝望之后,他认命了,永远地放弃了自己的喜爱。)
(3)清兵卫的反常表现暗示葫芦的非同寻常,为下文买卖价格的悬殊埋下伏笔,显示了清兵卫的天赋和独到的审美力,反衬出大人们的固执、蛮横和自以为是。
(4)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首尾呼应,增加小说的悲剧性,强化主题。
说明:整个过程老师只作引导,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还可互相提问在预习、讨论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布置作业:分组编排课本剧。
按照四个大组,分别编演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教师指导:认真揣摩各种人物的心理,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尽可能充分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特点;可以制作道具,使表演更精彩。
第二课时
自学要求:按照分工,各学习小组设计、编排、表演课本剧。
教学要点:在编演的过程中进一步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过程:
(一)口语交际。
提示:话题由主持人自选,但要求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口语交际时间为5分钟。
(二)分组合作学习。
学习要点:大组组长组织本组各学习小组表演课本剧,讨论后大组推荐一个小组参加班级表演。
(三)表演、评析。
四个学习小组分别上台表演小说的各个部分的内容。表演结束后,其他学生分析剧本编排、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设计是否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让导演、演员讲解自己的设计、表演意图,并评出表演好的同学。
教师点拨:要根据情节的发展具体分析不同阶段人物的表现,要抓住课文的具体描写加以分析,把握各类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同时,要认真揣摩文中刻画人物的各种方法的妙处,学以致用。
(四)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教师质疑:你对文中教员、家长做法持什么观点?
说明: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封建家长专制思想扼杀少年个性,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的主题。
教师质疑:清兵卫是怎样一个人?他又有了新的爱好,你认为他的新爱好能坚持下去吗?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怎样?
说明: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们的想像力,培养全面、冷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迁移阅读:阅读课后附文《画家和他的孙女》,与本文结合起来谈谈读后的感受。
2、整理课堂的发言及阅读体会,以“我的感受”为话题写一篇短文,阐述如何对待自己的个性、如何对待别人的个性。
板书设计:
问题:
(1)清兵卫有怎样的兴趣爱好?
(2)清兵卫为什么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
(3)文中具体描绘了那只被没收的葫芦的买、卖过程,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文中先写清兵卫放弃自己的爱好,再说明原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材分析]
《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写的一篇主张尊重个性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异国的悲剧性故事,揭露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对青少年的扼杀。文章叙述直白,易于理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是对学生进行小说的阅读欣赏与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用心自读课文,把握关键词句;体会作品运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塑造人物的方法;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使之获得人生的感悟。
[学情分析] 初三五班是我这学期新接的一个班级,对学生的情况还不了解,通过一学月的教学,我感觉这个班学生这应是个中等水平的班级,课前有约半数的学生能够预习,上课的秩序井然,但有少部分学生参与语文课堂不积极,不喜欢表达,在学习上尚需教师的引导、启发与点拨,更需要老师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设想]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作品,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只是培养学生自读的一个环节。根据单元目标的分解,学生应该在学习讲读课的时候获得自读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环节。
1、小说自读方法指导;(在单元讲读课文的时候,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
2、小说自读目标确定;(由老师确定,每组用抽签的方式确定研究的重点,课前预习,老师要检查预习作业。小组同学人人都有事做,人人都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准备。)
3、小说自读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按规定时间展示,找两名计时员,两名记录参与课堂答问的名单。)
4、小说自读小结与反思。(师将重点内容小结点拨、补充,并宣布比赛结果,)
本节课是实现自读目标的第三个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读,合作探究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及主题、写法体验阅读一篇小说的方法。同时学生能针对自己的爱好学会正确的取舍。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自读目标确定。(学生分为四组,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探究的重点,学生利用休息时间自读课文,完成自己所承担的预习作业。)
(合作探究目标由多媒体课件展示)
(一)作者、背景、环境 (5分钟)
1、作家有何作品?代表作是什么?主要思想是什么?
2、找出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师点拨: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这一流派的作家不满当时文坛的自然主义与唯美主义风气,主张尊重自由的个性。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二)情节(5分钟)
1、全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课文可以分几部分?可以用那几个字概括他与葫芦的事件?
3、本文开头和结尾有何关系?
(师点拨: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以葫芦为线索,主要写了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与葫芦的故事。可以用痴迷葫芦、发现葫芦、没收葫芦、砸碎葫芦来概括与葫芦有关的几个事件。开头的放弃葫芦到结尾的放弃葫芦,转而学习绘画了,是一种照应关系。)
(三)人物(12分钟)
1、本文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2、根据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等分析人物地性格特点。
3、次要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师点拨:小说的主人公是清兵卫,本文通过大量的简练传神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复杂心理。从开始的痴迷葫芦,执拗、坚持己见,不愿屈服,到教员没收葫芦后的惊愕、害怕和手足无措,再到父亲砸坏葫芦的惨淡与绝望,他不敢,也不想坚持自己的爱好了。清兵卫的独特的审美个性被扼杀了。)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极为传神,如写清兵卫痴迷葫芦,错把老头子的秃头当葫芦的细节,令人忍俊不禁。)
(四)主题(8分钟)
1、为什么要以清兵卫与葫芦为题?
2、本文主题是什么?
3、本文与《风筝》比较阅读在内容和主题上有何异同点。
(师点拨:小说以现实主义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二、走进自读课堂
导语:有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啊,同学们在前几节课已经听老师讲了小说的阅读方法,今天我们用同学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争取我们每位同学都能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方面自己来解读小说。
比赛规则:1、每一项按规定时间上台展示自读成果。
2、选一名记时员,到时间举手示意。
3、选一名课堂实录,记下上台展示成果同学名单。
4、选出课堂发言最多的小组作为优胜组。
三、学生上讲台展示自读成果。
四、自由辩论:正方
:中学生能痴迷于自己喜欢的活动或东西
反方:中学生不能痴迷于自己喜欢的活动或东西
五、小结:
(1) 有追求、有爱好是孩子的天性,但发展自己的天性应在一定的前提下。你喜欢打篮球,就可以24小时玩吗?你爱上网,就能不分时间,不选内容,无节制的上吗?你爱看小说,就可以上课看吗?这样还能要求家长老师理解支持吗?发展个性应该在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进行。同时,老师家长和社会也应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应该正确的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健康成长。
(2)对学生探究的结果小结与点拨,评出优胜小组。(播放多媒体)
六、作业: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合理展开想像,续写这篇小说。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知识(人教版选修教学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以文坛硬汉著称
《桥边的老人》 主要作品:《杀人者》《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印第安营地》
凭《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白象似的群山》《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
创作原则:冰山理论--力求简洁,发人联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佳女作家
《墙上的斑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果【法】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炮兽》-《九三年》 主要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笑面人》《海上劳工》
创作原则:1.“善与美“原则 2.对照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蒲宁【俄】
《安东诺夫卡苹果》 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富足、丰收、甜美的乡村生活
凭《米佳的爱》获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尔基【苏联】 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丹柯》-《伊则吉尔老婆子》 主要作品: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罗戈埃罗【巴西】 继马尔克思之后最受欢迎的拉美作家
《炼金术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夫托尔斯泰【俄】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现实主义作家
《娜塔莎》-《战争与和平》 主要作品:三个里程碑-《复活》《安娜卡列宁娜》《战争与和平》
自传曲-《童年》《少年》《青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泰戈尔【印度】 诗圣
《素芭》-《摩哈摩耶》 主要作品:《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流萤集》
凭《吉檀迦利》获19诺贝尔文学奖
志贺直哉【日】 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
《清兵卫与葫芦》 主要作品:《暗夜行路》
创作原则: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尔【德】 主要作品:《火车正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亚当你到过哪里》
《在桥边》 创作原则:居处的丧失与人道美学
凭《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获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卡尔维诺【意大利】 主要作品:《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意大利童话》
《牲畜林》-《通向蜘蛛巢的小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斯特林堡【瑞典】 瑞典第一位世界级作家
《半张纸》 主要作品:《鬼魂奏鸣曲》《朱丽小姐》《被放逐者》《在罗马》《父亲》
《奥洛夫老师》《借方与贷方》《一出梦的戏剧》
创作原则:空白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美】 美国犹太裔
《山羊兹拉特》 主要作品:《傻瓜城的故事及其他》《卢布林的魔法师》《庄园》
凭《魔术师原野王》获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
《礼拜二午睡时刻》 主要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枯枝败叶》《格兰德大妈的丧礼》
凭《百年孤独》获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 《绑架》《恶时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尔赫斯【阿根廷】 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
《沙之书》-《小径分岔的花园》 主要作品:《南方》《第三者》《马可福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卡夫卡【奥地利】 主要作品:《审判》《变形记》《城堡》《美国》
《骑桶者》 创作原则:1.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2.表现主义
追忆
【教学目标】
1、了解话本小说的发展简史,重点了解“三言”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
2、了解《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和伟大成就,作适当的扩展阅读和自主学习。
3、以所选课文为主,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人物刻画、语言特点和叙事方法。
4、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5、感受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悟“世间只有情难朽,世间只有情最苦”这句箴言,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教学重点 】
1、介绍话本小说形成的历史及其体制形式,择要介绍“三言”的内容及艺术成就,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
2、介绍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小说情节与人物的互动关系。
3、就课文节选部分所表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作一些赏析研讨。
4、进一步探讨小说人物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的特点。
【教学安排】
本单元两篇文章,拟以《玉堂春》为讲授课,《情真意切释猜疑》为自学课。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话本小说形成的历史及其体制形式,择要介绍“三言”的内容及艺术成就,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
2、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认识《红楼梦》的地位及其伟大成就。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人情世态小说属于通俗小说的一种,又叫“人情小说”、“世情小说”,是指立足于人间社会,以基本写实的方式来描写家庭生活、婚姻、男女感情,并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作品。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明代小说时,用了大约两章的篇幅讲了“人情小说”。他说:“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犹宋市人小说‘银字儿,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
二、话本小说与“三言”
1、关于“话本”
中国小说,经历了六朝的“志怪”“志人”,唐代的“传奇”,在内容和体裁上逐渐丰富成熟。肇始于唐代,繁荣于宋代的“说话”艺术,使古代小说不可逆转地朝着白话的方向发展,遂成主流,奠定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基本类型。
①话本 , 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说话”艺术产生于唐代寺院的俗讲(讲经)和民间说唱。寺院僧人在讲解佛教经典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加入一些通俗的佛经故事来吸引听众,而民间的说唱更是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作为自己取之不尽的素材。
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四家中,小说、讲史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我们今天所说的小说实际上就包括了宋代的小说与讲史这两种。
最初的话本,仅仅掌握在说话人手里,秘而不宣。随着市民阶层欣赏水平的提高,文人的加盟,使话本的内容更加丰富,文学性也越来越强。加之印刷术的进步,书坊老板开始刻印话本牟利。这样,公开刊行的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诞生了。
话本小说的基本体制:一题目,二篇首,三入话,四头回,五正话,六结尾。
题目--根据正话内容确立标题。
篇首--作品开头往往有一首诗、词或一诗一词。
入话--对篇首的诗词加以解释,然后引入正话的一段文字。
头回--在正话之前叙述的故事,与正话相似或相反。
正话--话本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叙事文字,中间也时有诗词、对句点缀。
篇尾--正文结束后用来收煞全篇的部分。
②拟话本 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2、关于“三言”:
①作品简介
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②关于作者: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龙子犹、茂苑野史、墨憨斋主人、姑苏词奴、顾曲散人等。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书香门第出身,少有才气,狂放不羁,一生功名不顺,57岁补为贡生,61岁任福建寿宁知县,4年秩满归乡。曾参与抗清宣传,后忧愤而死。
(以下内容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决定是否介绍)
三、古代白话小说的集大成之作──《红楼梦》
明代中叶,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金瓶梅》差不多和《西游记》同时问世。这部长篇小说,从《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的故事生发开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线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的《红楼梦》,继承了文人独立创作的传统。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就借石头之口,对野史传奇、才子佳人等类小说加以批驳,指出它们各自的俗套,或“假借汉唐名色”,或开口“文君”,满篇“子建”,毫无新意,从而标榜《石头记》“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官僚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美好情感,抨击了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为封建末世唱响了一曲哀婉的悲歌,其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也达到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全书出现的人物,有名字的就有四百多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不下几十个。作者善于将人物置身于广大的社会背景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此展现人物的性格,表现他们的爱与恨,美与丑。无论是从揭示生活的深度广度方面还是从艺术创造的丰富生动方面,《红楼梦》都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玉堂春》,初步梳理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玉堂春》故事梗概,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小说情节与人物的互动关系。
2、指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京剧《苏三起解》已是家喻户晓的著名唱段: 苏三离了洪桐县, 将身来在大街前, 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哪一位去往南京转, 与我那三郎把信传, 言说苏三把命断, 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京剧《苏三起解》就是根据《警示通言》中的“玉堂春”改编的。《玉堂春》的故事一直广泛流传,被改编成弹词、鼓词、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京剧《苏三起解》《三堂会审》等折子戏至今搬演不衰,可见其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程度。
(教师可播放京剧《苏三起解》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字词归纳
1、识记字音
磕(kē)头 应(yīnɡ)允 老鸨(bǎo) 城隍(huánɡ) 钗钏(chuàn)
模(mú)样 衲(nà)帛 掣(chè)脱 作揖(yī) 收讫(qì)
2、识记字形
磕头/溘然 拭泪/试图 衲帛/接纳 半晌/响应 掣脱/引擎 作揖/编辑/缉拿
算账/营帐 收讫/迄今
3、词语解释
应允:答应,允许。
奉承:逢迎,谀媚,用好听的话恭维人。
温存:真情安慰,温顺体贴,休养。
哄诱:诱骗。
收讫:货、款等收清。
三、梳理情节
1、简介节选部分前后的主要情节(教参)
2、问题探究,梳理情节
速读全文及课后赏析,梳理全文情节, 画出文章结构图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板书总结:
三官偶遇金宝
金宝牵线搭桥
城隍相会定计
一、玉姐资助三官 三官卷土重来
玉姐三官盟誓
玉姐赠金送夫
巧对鸨儿,趁机脱身
二、玉姐智斗鸨儿 痛斥鸨儿,引其入套
逼迫鸨儿,智得文书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感悟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艺术特色 。
2、分析文中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掌握心理描写的方法。
3、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探讨小说“大团圆结局的文化背景 ”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形象
(回顾小说中的关键情节,感受苏三这一人物形象 )
玉姐救助落难的景隆(三官):善良,纯洁
春院内有情人山盟海誓:多情,专一,坚贞
巧与鸨儿智周旋:机智,泼辣
二、归纳思想主题
小说中对立着的一组人物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 ?
明确:作者以赞美的笔调,叙述三官和玉姐忠贞不渝的爱情,肯定了超越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的真挚爱情,揭露了以鸨儿为首的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嘴脸和卑劣品质,歌颂了底层妇女聪明智慧和高尚品德,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意识,表现出新兴的市民文化的思想观念。
三、品味艺术特色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风流才子与青楼美女的爱情
2、小说结构上的特点
环环相扣,单线发展,依次递进。
3、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方法
①人物语言生动活泼、个性鲜明
举例明确:
流浪街头的三官,提到玉姐,既羞愧又胆怯,所以让金哥去玉姐“那里看风色,他若想我,你便题我在这里如此。若无真心疼我,你便休话,也来回我。”
玉姐的语言则率真泼辣,见到三官,直呼“哥哥”,与鸨儿对阵,直骂得狗血喷头,可谓敢爱敢恨。
鸨子的语言则随机应变,见风使舵,软则哀求,硬则撒泼,可谓神情毕现。
②人物动作描写、外貌描写逼真生动
举例明确:
三官落入困顿,无颜见昔日曾被他照顾的小商贩,就“双手掩面坐于门限侧边”;
三官将见玉姐,却“躲在东廊下相等”,“羞面通红”。
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处境和心理,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
③人物心理描写尤其成功
节选部分有几处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呈现,值得仔细品味:
其一,金哥去见玉姐,“口中不语,心内自思:‘王三到也与郑元和相像了,虽不打《莲花落》,也在孤老院讨饭吃。’”这几句内心独白真切地表现了金哥对王三官的同情,也流露出他调侃诙谐的性格特点。作者写金哥对王三官的称呼,当人面叫“三叔”,在心里叫“王三”,可谓达到了细腻传神的程度。
其二,老鸨听说王三官“满载金银”回来,“半晌不言:‘这等事怎么处?向日三姐说:他是宦家公子,金银无数,我却不信,逐他出门去了。今日到带有金银,好不惶恐人也!’左思右想……”这一串心理活动,把鸨子的疑惑、后悔、尴尬、利欲熏心的丑态活灵活现地揭示出来。
其三,在鸨子上了钩,“一发不肯放手”时,写王三官“恐怕掣脱了,将机就机,进到院门坐下”,这里的“心有一动”,表现出王三官不露声色的机敏──把假戏演得恰到好处,可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其四,在鸨子呼唤玉姐出来见王三官时,玉姐不语也不答应。作者这时又点染出鸨子的复杂心理:“这一时待要骂,又用着他。”只好“扯一把椅子拿过来,一直坐下,长吁了一声气。”鸨子在这里的隐忍不发,不是她有涵养,而是怕失去财神。与她此前此后开口便骂的行为对比,更见出她被扭曲的贪婪而丑陋的人格心理。
四、讨论交流
试就小说“大团圆“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课后练习三)
贺海燕
[《中国小说欣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
1、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其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3、 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教学重点】
1、欣赏所选片段的人物刻画和精彩描写。
2、品读名著片段,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3、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3、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证的分析历史人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1、初步了解中国小说发展脉络。
2、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3、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其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庄子―外物篇》最早出现“小说”一词。
东汉班固《汉书文艺志》:“小说家者,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二、了解中国小说发展史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简表
中国古代小说的流变可如下所示: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概念: “小说” 志怪、志人 传奇 话本 演义 小说
时间: 汉代结束以前 主要魏晋 唐宋 宋元 明清 近现代
阶段: 萌芽、起源 发展 成熟 变迁 高峰
中国小说两大系统:白话(包括长篇章回和短篇拟话本)、文言(包括:笔记体和传奇体)。
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发展:
先秦寓言 → 汉代杂记、史传 → 魏晋志人志怪小说 → 唐传奇 → 宋元话本 → 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
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三、“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简介:
1、两类小说的发展史
⑴历史演义系列小说
⑵英雄传奇系列小说
2、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的异同
同属历史小说范围,区别:
⑴历史演义以记述一代兴废为主体,英雄传奇以塑造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
⑵历史演义主要事件和人物基本依据史实,英雄传奇主要人物和事件多为虚构。
⑶历史演义从“讲史”发展而来,英雄传奇的源头是“小说”。
四、《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1、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作者。
⑴阅读“课前提示”。
⑵《三国演义》内容简介
⑶《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①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②它长于描述战争。
③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
④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
⑷《三国演义》的主题辩解(摘自“教参”)
对这部小说的主题,专家学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学生用书基本上持“拥刘反曹”说。
⑸作者简介
⑹写作背景:
元代中期,由於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等,都先后迁徙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
罗贯中外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著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西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也就这时,罗贯中结识了当时在杭州居住,但年龄他大二十岁左右的施耐庵。
2、了解《水浒传》及其作者。
⑴阅读“课前提示”。
⑵《水浒传》内容简介。
⑶《水浒传》主题的多元化理解。
第一,《水浒传》是一部正面反映和热情歌颂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艺术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接受招安、走向失败的整个过程,这是全书所具有的客观意义。
第二,《水浒传》也是一部忠义思想的颂歌。
第三,《水浒传》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掺加进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因此它又是一部英雄的颂歌、是一部勇力和智慧的颂歌。
⑷《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既是我国英雄传奇小说的光辉典范,也堪称是我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它的出现,标志着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已经完全成熟。
①《水浒传》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出梁山好汉的英雄群像。
②《水浒传》的故事结构颇有特点。
③《水浒传》的语言艺术也取得很大成就。
⑸作者简介
五、布置作业
1、预习《曹操献刀》和《李逵负荆》两篇文章。
2、精读《曹操献刀》,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贺海燕
[《中国小说欣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原创者】浙江省海盐县元济高级中学 沈丁飞
一、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课文(小说) 文体 国家、作家与荣誉 作家其他主要作品
桥边的老人 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美】海明威,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
短篇:《白象似的群山》
中篇:《老人与海》
墙上的斑点 意识流短篇小说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威夫人》《到灯塔去》
炮兽 浪漫主义长篇节选 【法】雨果,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 长篇:《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以上称人道主义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
安东诺夫卡苹果 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俄】蒲宁,获1933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丹柯 浪漫主义象征性寓言体短篇小说 【苏联】高尔基,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长篇:《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课文即节选于此)
炼金术士 长篇节选 【巴西】保罗戈埃罗 长篇:《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
娜塔莎 长篇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长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素芭 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印度】泰戈尔,获19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沉船》《戈拉》《两姐妹》
著名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
清兵卫与葫芦 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日本】志贺直哉 长篇:《暗夜行路》
在桥边 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德国】海因里希伯尔,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亚当,你到过那里?》《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中篇:《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
短篇:《火车正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牲畜林 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意大利】卡尔维诺 长篇代表作:《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
半张纸 短篇小说 【瑞典】斯特林堡 长篇:《红房间》《女仆的儿子》
山羊兹拉特 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美】艾萨克什维斯辛格,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莫斯卡特一家》《卢布林的魔术师》
礼拜二午睡时刻 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沙之书 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阿根廷】博尔赫斯,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 短篇:《小径分岔的花园》
骑桶者 荒诞派短篇小说 【奥地利小】弗兰茨卡夫卡,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长篇:《城堡》《审判》
短篇:《变形记》
二、单元专题涉及的作家作品
作家 国家 世纪 单元专题涉及的代表性小说 其他重要代表作
莫泊桑 法 19 短篇:《我的叔叔于勒》《项链》 长篇:《一生》《俊友》
短篇:《羊脂球》
契诃夫 俄 19 短篇:《万卡》《装在套子里的人》 短篇:《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
中篇:《第六病室》
塞林格 美 20 长篇:《麦田里的守望者》
川端康成 日本 20 《雨伞》 长篇:《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
罗曼罗兰 法 19 《约翰克里斯朵夫》 “巨人三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巴尔扎克 法 19 《欧也妮葛朗台》 作品总称《人间喜剧》
夏洛蒂勃朗特 英 19 《简爱》
屠格涅夫 俄 19 《白净草原》《猎人手记》 长篇:《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
简奥斯汀 英 18-19 《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 19 《罪与罚》 《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
马克吐温 美 19 《汤姆索亚历险记》 长篇讽刺小说:《镀金时代》
短篇:《竞选州长》《百万英镑》
柯南道尔 英 19-20 《福尔摩斯探案集》
阿拉伯民间故事 《一千零一夜》 又名《天方夜谭》
司汤达 法 19 《红与黑》
福楼拜 法 19 《包法利夫人》
大仲马 法 19 《基督山伯爵》 长篇:《三个火***》
果戈理 俄 19 《外套》 讽刺喜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
塞万提斯 西班牙 16-17 《堂吉诃德》
玛格丽特米切尔 美 20 《飘》 又名《乱世佳人》
欧亨利 美 19 《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世界三大短篇巨匠之一(另两大: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
格拉斯 德 20 《铁皮鼓》
乔伊斯 爱尔兰 20 《尤利西斯》
普罗斯特 法 20 《追忆逝水年华》
芥川龙之介 日本 20 《橘子》 《竹林中》《罗生门》
茨威格 奥地利 20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
歌德 德 18-19 《少年维特之烦恼》 诗剧《浮士德》
亨利菲尔丁 英国 18 《汤姆琼斯》
狄更斯 英国 19 《大卫科波菲尔》 长篇:《艰难时世》《双城记》《雾都孤儿》
高中选修课《外国小说欣赏》同步练习(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外国小说欣赏》1-5单元
一、选择题(6题,每题两分,共12分)
1、下面各句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渺小的人,在巨大的树木之间和在闪电的威严的咆啸(xiào)之下走着,他们走着,摇晃着,巨人似(shì)的树木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吼着愤怒的歌曲。
B、在大炮的痉(jīng)孪性的撞击下,桅(wéi)杆上已经有了伤痕,甚至有了裂缝,这些桅杆嵌在龙骨里面,穿过一层层甲板,成为船上的粗大的圆柱子。
C、池塘边柳丝上纤细的树叶几乎已全部落光,光秃秃的树干矗立在湛(zàn)蓝的天空下。柳枝下的池水已变得清澈见底,冰凉砭(biǎn)骨,而且仿佛又稠又浓。
D、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幅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huái)的尘土中踯躅(zhí zhú)着。
2、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农奴制我虽然未曾经历、未曾见到,但是,我至今还记得在安娜格拉西莫芙娜姑母家,我对这种制度却有过 。
②炎热的午后,母牛在树下挥动着尾巴;树木把小河 得这样翠绿一片,让你觉得那只一头扎进水里去的雌红松鸡,应该带着绿色的羽毛冒出水面来。
③我本来可以站起来,但是, 我站起身来瞧瞧它,十之八九我也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 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
A、体会 点染 虽然 因为 B、体会 点缀 虽然 如果
C、体味 点染 即使 因为 D、体味 点缀 即使 如果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一大群猎人便蜂拥到一个同他们几乎素昧平生的独身地主的庄园里投宿,顿时间,庄园的整个院子闹腾开了,由家仆举着走出来迎接这帮不速之客……
B、半幽闭的参天的树林纹丝不动地挺立着,使你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座美轮美奂的禁宫之中。
C、素芭的这种语言琳琅满目,从蟋蟀鸣叫的草地到星空无言的世界,只有手势、表情、音乐、哭泣和叹息,充盈在那广阔的语言世界。
D、我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4、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炼金术士》是一部以事件辅佐人物成长的小说,它讲述的是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梦见在埃及金字塔附近埋着一批宝藏,在吉卜赛老妇人和撒冷之王麦基洗德的引导下踏上寻梦之旅和抵达梦想。
B、米兰昆德拉说过,如果小说有某种功能,那就是让人发现事物的模糊性。这说明小说这个文体,不是要将世界简单化,而是将看似简单平凡的事物复杂化。
C、在美国传统文学中,海明威的宗师是马克吐温和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直截了当和不拘陈规的叙述方式和节奏对他影响很大。
D、所谓象征,就是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情感,它要求象征物和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能使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反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及广阔的思考空间。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了一看--他不知道马琴是什么人--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
B、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C、“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D、必须走出这座森林,要这样做那就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后退,--在那儿有着强悍的和凶恶的敌人;还另有一条路是前进,--但矗立着巨人似的树木,它们用粗大的树枝互相紧紧地拥抱着,把交错的树根深深地插进泥沼的粘滑的污泥里面。
6、下面各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她创作的《墙上的斑点》是西方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为特征的意识流作品。
B、高尔基(1868D1936年),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以描绘无产阶级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为主要内容的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的长篇小说《母亲》。
C、海因里希伯尔,法国小说家,我们曾学过反映法国人民的厌战情绪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的小说《流浪人,你若来斯巴……》。他的早期作品的基调较为灰暗沉郁,后期作品一反以前低沉压抑的情调,对社会的罪恶表现出强烈的愤懑情绪,如长篇小说《莱尼和他们》。
D、泰戈尔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其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
二、阅读(两个语段,共30分)
㈠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7-9题。
⑴……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八月里,下了好几场暖和的细雨,仿佛是特意为夏种而降的甘霖,这几场雨十分及时,正巧是在月中圣拉弗连季伊节前后下的。俗话说:“拉弗连季伊节雨蒙蒙,不起浪,不刮风,好过秋来好过冬。”后来到了夏末,田野里结满了蜘蛛网。这也是个好兆头,所谓:“夏末蜘蛛成群,秋天五谷丰登。”……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记得那座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因而显得稀稀落落的大果园,记得那槭树的林荫道、落叶的幽香以及--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这三者的芬芳。空气洁净得如同不复存在一般,果园里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这是那位果商兼果园主雇了农夫来装苹果,以便夜间运往城里,--运苹果非得夜间不可,那时躺在大车上,仰望着满天星斗,闻着飘浮在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听着长长的车队在沉沉的夜色中小心翼翼地、叽叽嘎嘎地向前驶去,真是再惬意也不过了。
……
⑵偶尔睡过了头,错过了打猎,那休息起来就更其惬意了。你醒后,久久地躺在床上,屋里一片恬静。可以听到花匠如何蹑手蹑脚地走进一间间屋里去生旺火炉,以及劈柴如何像打枪一般辟啪作响。你起床后,将在这座已经是一派过冬气象的庄园里享受整整一天的清静。你不慌不忙地穿好衣服,去果园漫步时,会在湿漉漉的叶丛中间发现一只偶然忘了摘掉的冰凉的、湿漉漉的苹果,不知怎的,这种苹果特别好吃,跟其他苹果的滋味截然不同。然后你就去浏览藏书,--都是祖传的书籍。
……
⑶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香气正在从地主庄园中消失。虽说香气四溢的日子还是不久以前的事,可我却觉得已经过去几乎整整一百年了。维谢尔基村的老人们都已先后归天,安娜格拉西莫芙娜也已故世,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自尽了……开始了小地主的时代,这些小地主都穷得到了要讨饭的地步。但是即使这种破落的小地主的生活也是美好的!
⑷于是我又看到自己来到了农村,那是在深秋的时分。天色淡蓝而晦冥。我一大早就跨上马,带着一条猎狗,背着猎枪和角笛,上旷野去了。风吹进枪口,发出嘘嘘的声响,风凛冽地迎面刮来,有时还夹着干燥的雪珠。整整一天我在渺无人烟的荒野上踟蹰……直到夕阳西坠,我才策马回庄园去。人又饿又冷,我遥遥望见维谢尔基村的点点灯火,闻到从庄园里飘来的人烟的气息时,我心头顿时感到温暖和欢愉。
……
⑸“出发!”他用一种纡尊降贵的男低音慢吞吞地喝道,随即穿过果园向打麦场走去。他大口地吸着黎明时分凛冽的寒气和在夜间上了冻的光秃秃的果园的气息。两旁的桦树已经被砍伐掉一半的小径上,满地的落叶由于严寒而冻得发黑,全都卷了拢来,在靴子下发出簌簌的声音。在低垂的、晨光熹微的苍穹下,可以看到几只竖起羽毛的寒鸦在禾捆干燥棚的屋脊上酣睡……今天可是打猎的好日子!老爷不由自主地在小径中央站停下来,久久地凝望着深秋的田野,凝望着绿油油的冬麦地,地里阒无一人,只有几头牛犊在田间游荡。两条雌猎狗尖声尖气地在他脚边吠着,而那条“醉鬼”已经跑到果园外边,在刺脚的麦茬地里跳跃着,向前奔去,仿佛是在呼唤主人快去旷野打猎。但是在眼下这个节令,光带几条普通猎狗,能干得了什么呢?野兽现在都呆在旷野里、初耕过的休闲地里、荒僻的小道上,而害怕呆在树林里,因为风刮得残叶簌簌直响……
(节选自《安东诺夫卡苹果》)
7、节选部分以怎样的场景开头,以怎样的场景结尾,从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8、联系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9、以第⑸段为例,找出例句并分析作者风景描写的特点。(4分)
㈡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0-14题。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中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中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大概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极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皮擦亮。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在想着葫芦,忽然眼前看见一件东西,使他吓了一跳。原来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作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子昂着光采奕奕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因为他热中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糖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观望。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上街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坐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廊檐下,然后上学校去。
清兵卫居住的小镇,是个商业码头,虽然算个市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所以卖葫芦的店铺即使怎样多,像清兵卫这样几乎每天都跑去看,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被他-一地看过了。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所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凡的东西。
……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桔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
他立刻说:“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近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他心头发着跳,问了:
“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了。他喘着气:“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他急匆匆地说定,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平时连走过都不大高兴的.新地的戏院子,演四天戏,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会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一心热中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火炉边发呆。这时候,教员背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这种事情,家里应该管管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作一团。在教员身后面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出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在这儿,清兵卫又被骂成“没出息的孩子!”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从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教员当作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熏黑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莫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化,想起这个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
古董店老板横看竖看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役一推。
“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说:
“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曾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
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
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定到古董店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中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槌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11、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请用自己的语言分点概括。(5分)
12、小说详细地交代了教员没收的葫芦的去向,请从情节运行的方式的角度简要赏析。(5分)
13、结合小说的具体描写,举例分析小说在刻画清兵卫这个人物时所运用的手法。(4分)
14、请依据小说的内容推断清兵卫喜爱绘画的结局。(4分)
三、填空和改错(每题2分,共8分)
㈠把下面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每处0.5分。
15、《桥边的老人》的作者是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国籍)小说家海明威。.请写出他的两部代表作品: 、 。他的小说在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上可以用 原理来概括。
16、雨果是法国著名作家,是19世纪前期 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代表作品有: 、 、 等。
㈡请找出下面句子中表述错误的地方,并改正。
17、作家往往通过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来塑造小说人物,这些刻画人物的手法无高下优劣之分。但从整体而言,中国古典小说更长于以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西方小说则更长于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来刻画人物。
18、有的小说中,细节不仅从属于情节,而还往往与情节主线相关。比如,在《炮兽》中,写到了伪钞,而且特别强调“船上满载着这种伪钞”,表面上看,好像只是闲笔,但实际上,它对后面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正是将军抓起一袋随处可见的伪钞,迅速扔到大炮的车轮中间,才终止了这场灾难。这在现代小说中是一个典型的情况。
四、语言运用(3题,共10分)
19、请用第一人称叙述下面的情节。(3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于是这个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20、下面是李老师在办公室接到一位学生的电话内容,你能根据李老师的话推断一下,这位学生说了些什么吗?请补上。(3分)
/哎!我就是。/ /什么问题,你说吧!/ /别着急,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出现也是正常的。你已尽力克制,这就很好。我想还是我们当面谈谈,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21、仔细阅读泰戈尔的诗句,任选其中的两句进行仿写。(4分)
①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②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
③生如夏日花朵之绚烂,死如秋天树叶之静美。
④那些把灯背在他们背上的人,把他们的影子投到他们前面去。
⑤如果你还在为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五、作文(40分)
22、以“太阳高悬,却下起了大雨。阿三正在打猎,一只兔子从他面前跑过……”为开头,写一个700字以上的主题鲜明、情节紧张动人的故事。
《外国小说欣赏》1-5单元检测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A(B 痉(jìng)孪--挛、C湛(zhàn) 砭(biān) D 幅--辐 )
2、C(体会,是指体验领会;体味比体会程度深,就是仔细体会。点缀,侧重于衬托、修饰,使原事物更美好;点染,侧重于绘画时景物的点缀和着色。)
3、C(琳琅满目,多指书籍或工艺品很多。)
4、B( A 缺少宾语“的故事” C 暗换主语 D 用词不当 改“反而”为“从而” )
5、D(A项“低低的”和“静止不动的”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B项破折号改为逗号;C项“怎么办呢”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
6、D(A 错在“第一部” B “激流”为“自传” C “法国”为“德国”)
二、阅读题㈠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7-9题。
7、欢快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 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 每项1分;抒发了作者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和对贵族没落现实的感到凄凉的情怀 2分。
8、这里的“苹果”已经不仅是实指的苹果,而是作者依恋着的往日生活的寄托。(大意对即可,4分)
9、示例:①小径上满地的落叶在靴子下发出簌簌的声音。低垂的苍穹下,几只竖起羽毛的寒鸦在禾捆干燥棚的屋脊上酣睡。
②深秋的田野地里阒无一人,只有几头牛犊在田间游荡。两条雌猎狗尖声尖气地吠着,那条“醉鬼”在刺脚的麦茬地里跳跃着,向前奔去。
运用了“动静结合(动静相宜)” 写作手法。(答“对比”也可)
(例句须两方面,2分;写法特点2分)
㈡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0-14题。
11、①将老头子的秃脑袋错看成葫芦;②每次上街总呆呆地在店家的门前看葫芦;③放学回家不和别的孩子玩,常常一个人上街看葫芦;④晚上在起居室收拾好葫芦才去睡觉;⑤早上永远不倦地看看葫芦然后才去上学;⑥几乎看遍了整个细长市街上的所有葫芦;⑦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在桌子底把玩葫芦。(答出5点即可)12、小说交代了葫芦的去向是整个情节的一次摇摆。小说试在告诉读者正是清兵卫的独具慧眼和天才造就了儿童天性和禀赋在成人否定中的胜利。这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暗示和讽刺,能引起读者的深层思索,也体现了作者在情节安排的高超技巧。(大意对即可,5分)
13、神态描写:如“葫芦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生动地表现了他惊愕、害怕的心理。语言描写:如“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表现出他独具慧眼和高超鉴赏力。
动作描写:如“急匆匆地说定,就跑回家去”、“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表现他对葫芦的痴迷。心理描写:如“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表现了他面对父亲的反对害怕的心理。
(每点1分,若答细节描写也对。只举例不分析,答对三方面给1分,全对给分)14、可以是和喜爱葫芦相同的结局,也可以是不同的结局,言之成理即可。(4分)
三、填空和改错(每题2分,共8分)15、美国 《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冰山16、浪漫主义 《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以上每空0.5分。17、“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互换。
18、“现代小说”改为“古典小说”或“传统小说”。
找出1分,改正1分。
四、语言运用(3题,共10分)19、用第一人称“我”转述,表现“我”的心理变化。语句通顺,信息转述完整。遗漏原文信息或未表现出心理变化,酌情扣分。答案略。(3分)20、第一空:喂!是李老师吗?第二空: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
第三空:我最近上课经常走神,注意力老不集中,虽然想尽力克制,但学习效果还是不佳,所以心里很急。老师,我该怎么办呢?(每空1分,共3分,表述连贯,
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人物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语文学案(4)
组题 邓军 日期 1月23日
第四单元 人物
学习目标
1. 了解和掌握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2.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一 导读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要塑造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物形象。一个作品好不好,重要的是看它是否成功地塑造了典型形象。古今中外的成功作品,无不成功地创造了艺术典型。例如:林黛玉、阿Q、加西莫多、阿巴贡、严监生、葛朗台、堂吉诃德等等。 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它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以反映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小说的成败,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因此,小说作者都调动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以图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娜塔莎》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语言、动作、脸色和眼神等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艺术细节的`刻画和内心独白的运用,形象地展示女主人公微妙多变的少女情怀,塑造了一位活泼热情、天真率直、稚气未脱甚至为了爱情丧失理智的少女形象,具有震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学习本文,我们要注意紧紧把握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鉴赏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在此基础上概括人物的性格,认识人物的地位和作用,进而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素芭》选自《泰戈尔小说选:摩哈摩耶》。小说写了一个美丽聪慧的哑女素芭的生活状态和遭遇:哑女素芭因遭人排斥而和大自然结为朋友,后因故去了别处,离开了大自然,幸亏她最后嫁给了一个懂她的丈夫。在作品中,作家根据人物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极尽描绘渲染之能事,通过对哑女素芭眼睛、嘴唇的浮雕般的描绘,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大自然的勾勒、渲染,对活动于其间的几个非人类朋友--两头牛、一头山羊、一只小猫以及人类中唯一的朋友帕勒达帕的精细描写,尤其是对贯穿于始终的主人公素芭丰富细腻的心理刻画,分别从正面、侧面和反面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主人公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塑造了一个如清水般明净的至纯至真至美至善的女孩子形象,表现了她纯洁、友善、坚贞的性格和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对人世的悲悯情怀。学习本文,我们要注意鉴赏小说中这种种细腻高超的人物刻画技巧,在此基础上概括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形象,进而体会小说深刻的主题。
二 导练
1. 贴着人物写,一是 ,二是 。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是 。
2.研读课文请你能说出托尔斯泰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艺术特色吗?
①善于捕捉生动传神的细节从不经意处凸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②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展示人物的性格;
③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描写展示不同的人物的个性;
④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动态地刻画人物性格。
三 导思
探究“圆形人物”与 “扁平人物”
1、请你阅读课本P61有关“圆形人物”与 “扁平人物” 的知识;
2、请你用最简洁明了的话语说说“圆形人物”与 “扁平人物” 的区别之处;
3、请你思考:娜塔莎属“圆”还是属 “扁” ?为什么?
4、请你再向大家介绍一位你印象深刻的文学作品中的“圆形人物”或 “扁平人物” 。
答案见课本
谈谈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人教版高一选修备课资料)
“外国小说欣赏”这门课怎么教?这虽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但要从课程和教材的角度思考。我们以为,课程标准制约选修课程的开设,选修课程的性质决定教材的编法,而选修教材的特点又影响教法的选择。
课程标准关于小说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提高文学修养;二是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三是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四是尝试创作小说,把创作和鉴赏结合起来。
“外国小说欣赏”就是在这样的目标指示下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因此,它的性质当然是由课程目标决定的。那么,“外国小说欣赏”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首先它是选修的。必修课业已结束,选修课程是在必修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相关学力,这样,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稍微讲究一点高度和系统性。其次它是文化的。如果《〈论语〉选读》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外国小说欣赏》是了解西方特别是近现代的思想和文化。所选的16篇小说,都是“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第三,它是经典的。所选的都是近现代外国小说公认的经典。对于小说这种叙事艺术,教学时需要感悟与欣赏。第四,它有着新的语文知识。如西方现代小说的基本文体特征,小说史的大致轮廓,创作方法和大致流派等等。当然,对这些知识不是系统的学习,而是大概的初步的了解。对这门课程的性质作这样的分析,虽然不很科学,却能从教科书中找到印证。
那么,《外国小说欣赏》这本教材有什么特点呢?笔者归纳如下:
1.吸收了小说研究领域已被广泛认同的新成果。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组织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介绍了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大学时有所涉及,但并不系统。可以说,这是新的语文知识。
2.选文的深度,决定了师生阅读这些小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编者考虑到中学生的接受水平,但是外国小说的特质让习惯于阅读传统小说的学生感到陌生,何况所选的16篇小说,除了《墙上的斑点》外,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都是第一次接触到,可能连老师都感到陌生,因为在大学期间接受的外国文学作品已经逐渐淡忘了。
3.单元内部的体例安排照顾到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实际。每个单元分为四个板块: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阅读”部分两篇小说,一篇精读,一篇略读。精读的小说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赏析,略读的小说可由学生自行阅读,老师也可以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指导。“话题”是各个单元的核心要素和分类依据,分为基本话题和延展话题,前者是教学重点,后者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讲解。“思考与实践”是“本教科书最有特色也最为紧要的部分,可帮助学生走出已习惯的阅读陈见,发现另外的进入作品的方式”(见教科书“前言”)。这是因为欣赏首先是一种实践,而不单单是某种理论的接受。“链接”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和教需拓宽的教师课外阅读指示方向和范围的。
4.单元内部板块有着“纲举目张”式的逻辑关系。八个话题是“纲”,是关于小说基本元素的知识,16篇小说是“目”,是精选出来恰好能体现八个话题的“例文”,每个单元后的“思考与练习”是另一种“目”,关涉到“这篇小说的题旨、关键、奥秘与若干精到之处,甚至是由这篇小说所引申出来的美学、哲学、风俗等方面的思考”(见教科书“前言”)。这三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一纲两目”:一纲--“话题”规定了阅读的主题,两目--课文提供了阅读的例文,“思考和实践”明确了阅读的任务。
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会碰到几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一,教学时以欣赏小说文本为主,还是学习小说的基本元素(话题)为主?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取向。如果欣赏小说文本为主,就教成传统的小说鉴赏课,话题作为附带的知识短文。“定位于欣赏,比较恰当。”(见教科书“前言”)其优点是对于文本的理解比较全面深入,缺点可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辜负了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如果学习小说的基本元素为主,就有点小说欣赏指导课的意味,小说文本成为“例文”,只是这个单元话题的例子。其优点是通过八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西方小说的文体特征以及欣赏小说的新路数有了系统的认识,也能符合教科书的编撰特点。但小说文本的其他元素可能忽略,每一篇小说都是独立自足的一个话语系统,教学只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无论哪一种取向,我以为“话题”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因为这是“纲”,既是重要的知识点,又是重要的方法点。如果以欣赏小说文本为主,话题知识必须渗透到欣赏过程中;如果以学习小说的基本元素为主,那么话题应该处理成教学的“纲要”。就本人对于教材和课程的理解而言,我以为后一种教学取向比较恰当。
第二,教学时如何处理“话题”“阅读”和“思考实践”的关系,这其实是从第一个问题衍生出来的。根据课程和教材的特点,我们可否这样处理三者的关系,即话题为主线,文本为范例,思考要渗透,实践需训练。
下面以主题单元的《柯丹》为例,结合浙江省余姚中学李仁国老师的教学(见文后附录),加以具体解释。
1.话题为主线。主线既是教学目标,又是基本教学内容,同时也指教学思路。根据话题,《柯丹》可教的基本内容有:①小说的主题;②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③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浪漫主义、寓言、象征)对主题呈现的意义;④小说主题的选择、开掘以及主题观的演变;⑤探究小说主题的途径和方法。李老师的教学目标是以《柯丹》为例,让学生获得小说主题的知识和感悟小说主题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①回忆自己的阅读体验,介绍主题形成的知识。总结两类小说(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和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让学生明白主题是小说的灵魂。②概括《柯丹》情节,落实“主题的实现”(形象大于思想)的相关知识。③具体分析《柯丹》情节,归纳“族群”的困境。④在族群的困境中寻找柯丹行为的异常之处。⑤在柯丹行为的异常之处探究小说的基本主题(歌颂了丹柯一心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⑥从小说的其他地方寻求个性化的发现,或从柯丹的行为中提炼个性化或者多元化的感悟。应该说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清晰的,也是围绕着“主题”进行展开。
但是,从“主题”这个话题而言,教师对于《丹柯》主题的概括,似乎还可以再丰富一些,如歌颂为理想献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于实践的态度等。另外,李老师也涉及到“母题”概念,认为《丹柯》是“英雄”母题,但是我认为这个概念外延太大了,不如说是“殉道英雄”:族群或者个体的困境-英雄产生-自我牺牲-族群走出困境或者出现新天地,这是一种常见的殉道英雄的叙事模式。古今中外,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还有一个遗憾是,“母题”是该话题的重要知识点,但李老师只是点到为止,后面的教学环节并没有交代。
2.文本为范例。王荣生认为:“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这就是例文的性质。”(《语文课程教学论基础》P279)《柯丹》是一篇独立自足的小说,它有无数个欣赏的点和面,但是它恰恰编在“主题”这一单元里,那么,最合理的就是把它作为教“主题”的一个例子。王荣生还认为,例文的“教学内容发生于所选用的这一篇‘例文’的'外部”(《语文课程教学论基础》P277)。这个判断也是从叶圣陶认为的“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和夏D尊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明里探讨那些“共同的法则”和“共同的样式”那里推演出来的。这就说明,即使你没有读过这一篇小说,但是只要看到单元的话题,你就不能离开话题去教其他,或者说你要淡化其他,或者说其他内容的教学是为了实现“主题”。譬如李老师也教小说的情节(族群的困境),也教人物(柯丹的反常之处),但都是为了探究主题。
当然,这里有一个阅读的整体感知问题,任何一个点的教学,总是建立在面的把握之上的。任何一个“话题”教学都很难单刀直入,我们总是在了解了“讲什么”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探究“怎么讲”,也总是在明了“这个故事内容如何”之后才能探究“这个故事隐喻什么”。文艺欣赏既是感性活动,又是理性活动,但感性活动一定是基础。所以,作为“话题”教学的范例,并不是对这篇小说“剥皮抽筋”,而是类似于“吃肉取核”:在享受小说艺术滋味的过程中,找到那个话题之“核”。
3.思考要渗透,实践需训练。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思考与实践”的分量。这同传统教材的“思考与练习”不同,传统教材相当于巩固性、补充性和辅助性的作业,而该教材的“思考与练习”是实现“话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材编写的“亮点”所在。“思考要渗透”就是教学设计时要有解决思考题的教学环节,但教学并不就是解决思考题的过程,不要搞成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要把思考题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有机地分解在教学过程当中。李老师的“梳理情节,品读反常,探究主题”环节中,有五个小的步骤:①关于小说的主题;②梳理小说情节;③归纳族群的困境;④咀嚼反常,理解内涵;⑤归纳小说主题。这五个步骤都是为了解决第一个思考题的,因为它就是这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那么,“思考与实践”中那些虽不是核心的却是比较有特色的问题呢?教师设计时也要能够将其渗透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如主题单元后面的最后一个思考题,李老师就放在第一个教学环节里,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让学生初步领会。
实践题有写作练习的色彩,非常注重读者阅读体验,非常注重读者的主体参与,设计得新颖巧妙,这在每一单元里都是这样。可见小说欣赏不是被动地观赏,而是动脑、动情、动口、动笔,因此,实践题实际上大大扩展了“欣赏”的定义。实践题是重要的,但各个单元的设计角度和要求不一样,我们处理时也应该有不同的方法。有时候可以像思考题那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则可以作为课后的作业。从李老师的教学来看,实践题似乎有所忽略,这是不足的地方。
小说是一个“艺术空框”,不同的读者可以往里填充不同的东西,也是一座蕴涵着无穷可能性的“宝山”,不同的游者可以领略不同的风景。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所以必须落实教材中规定性的东西;教师又是课程的建构者,所以教学过程又是生成课程资源的过程。前者是教学的底线,不能漠视课程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随意决定教学内容;后者是教学的高标,即使以“话题”为主线,也应该有取与舍、探究与发现、丰富与创造。以李老师的课为例,第三个环节“拓展深化”有三点内容:①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的介绍。②小说主题的多元化解读:刚才我们是从主人公丹柯身上理解小说主题的,那么换一个角度,我们从族人身上作品又传达出了怎样的思想呢?③小说主题的个性化感悟:这是一个关于困境与英雄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生活阅历、价值观念的不同,每个人感悟到的东西也会不同。如果我是丹柯,我若遇到像他一样的困境,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假如我是族人,我应该如何对待丹柯那样的人?这三点内容,是后面的话题知识没有提到的,但它们的增加使该课的教学有了一定的容量和新意。
从感悟小说主题这个目标来看,李老师的教学似乎还可以稍加提升:可否采用“变个为类”的做法呢?《丹柯》是否是绝无仅有的“一例”“殉道英雄”呢?只要稍加连类而及,我们就会发现,在文学史上这类“困境与殉道”的叙事模式是古今中外兼有的,从中国神话小说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到屠格涅夫的《门槛》、房龙的《宽容序言》,困境-英雄-殉道这样的“三段论”是“困境与殉道”文学母题的常见模式。这个模式常以一个“隐喻”来表达,《丹柯》也是一个“隐喻”。今天,李老师用他的方法破译了喻意,那么,解读同类的隐喻,我们是否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呢?这样,在欣赏小说主题的方法训练上,李老师这堂课便有了某些普遍意义。
此外,李老师的课还有一些细节处理包括语言表述尚有欠妥帖的地方,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王东
人教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抒情诗的修辞手段》(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抒情诗的修辞手段
乔纳森卡勒
历史上许多关于体裁的理论家一直遵循希腊式分类,把作品根据由谁叙述大至分为三类:诗歌或抒情诗,叙述人为第一人称;史诗或叙事,叙述人以自己的声音出现,但也允许其他角色以自己的声音叙述;还有戏剧,全部对话由角色进行。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注重叙述人与观众的关系。史诗中有口头吟诵:诗人直接面对听众。在戏剧中,剧作家看不到观众,而是由舞台上的角色去叙述。抒情诗的情况最复杂,诗人或唱或吟诵,可以说是背对听众的,“做出自言自语或对其他什么人讲话的样子:也许是对大自然中的一个精灵,对缪斯,对一位朋友,对一个情人、一个神灵、一个人格化了的抽象事物,或是某个自然的对象”。我们还可以把小说这个现代体裁加到这三个基本体裁当中去。小说通过一部书与读者交谈──我们将在第六章专门论述这个题目。
在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史诗和悲剧是文学成就的巅峰,可以标明任何一位雄心勃勃的诗人的最高成就。小说的发明给文学阵地引进了一个新的竞争对手。不过,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抒情诗作为一种短小的非叙事诗也逐渐被认为是文学的精华。最初,抒情诗曾经被作为一种有修养的、高尚的表达风格,是文化珍品、文化态度高雅的构成方式,后来,它逐渐被看成是抒发强烈情感的方式,既可以涉及日常生活,又能表现超验价值,可以对个人最内在的心灵情感进行具体实在的表述。这种观点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当代理论家已经不再把抒情诗看作是诗人感情的抒发,而认为它与关于语言的联想和想像有更密切的关系──是对语言学的关系和规则进行实验,这种实验使诗歌成为一种文化**,而不再是文化珍品的宝库。
关于诗歌的文学理论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各种评价诗歌的方法的相对重要性:一首诗既是一个由文字组成的结构(文本),又是一个事件(诗人的一个行为、读者的一次经验,以及文学史上的一个事件)。既然诗歌是由文字建构的,那么意义与语言的非语义特点之间的关系便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比如声音和韵律之间的关系。语言的非语义特点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它们具有什么样的效果,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可以在语义的和非语义的特点之间期待什么样的相互作用?
如果把诗歌作为一种行为,关键的问题一直是写作诗歌的作者的行为与发言者,或者是在那里朗诵的“声音”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错综的问题。作者不是去说出一首诗;写作一首诗就是说作者想像他/她自己,或者另外一个声音去朗诵这首诗。读一首诗──比如,“秘密坐在其中”──则是要说这些字,“我们围成一个圆圈跳舞,猜测……”这首诗似乎成为一段言语,不过,它是一个身分未定的声音的言语。诵读这首诗的文字就要使你自己置身于说这些话的位置,或者想像出是另外一个声音在说这些话──就是我们常说的由作者创造的叙述者或说话者的声音。这样,我们一方面有了罗伯特弗罗斯特这样的历史人物,另一方面又有了这段实际言语的声音。在这两个人物之间还有另外一个人物:即诗人声音的形象,这个形象是通过对诗人的一系列诗歌的研究而形成的。(以弗罗斯特为例,这也许就是一种古老淳厚、朴实无华的形象,是对乡村生活具有深刻见解的观察家的形象。)这些不同人物的重要性因诗人的不同而不同,也因批评研究的类型不同而不同。但是在思考抒情诗的时候,一开始就把说话的声音和创作诗篇的诗人区分开来是很关键的,这样便树立起了声音的人物。
根据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StuartMill)的名言,抒情诗就是听到的言语。那么当我们听到了一段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的话语,我们所做的典型反应就是想像出,或者建构出一个说话人和一个语境:通过辨别声音的语气,我们推测出说话人的心境和处境、他关心的事物,以及他的态度(有时这些会与我们对作者的了解巧合,但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这一直是20世纪研究抒情诗的主导方法,其理由也很简单明了,即文学作品是对“真实世界”言语的具有虚构性的模仿。所以抒情诗也是对个人言语的虚构性模仿。似乎每一首诗都以某些隐含的字词开头,“〔比如我,或者其他什么人会说,〕我的爱像一朵红红的玫瑰”,或者“〔比如我,或者其他什么人会说,〕我们围成一个圆圈跳舞、猜测……”那么,解释一首诗就是从文本的提示和我们对说话人及一般背景的大致了解中推断出说话人持有什么态度。引导一个人如此讲话的东西可能会是什么?在中学和大学里分析诗歌的主导方法向来是集中研究说话人态度的错综性,研究一首诗如何使你所重建的说话人的思想感情戏剧化。
这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抒情诗的方法,因为许多诗篇的确推出一位说话人来进行能见的说话行为:思考一次经验的意义,责备一个朋友或一个情人,表达敬仰或忠诚等。但是,如果我们去看看一些最著名的抒情诗的开头,比如雪莱的《西风颂》,或者布莱克的《虎》,困难就出来了:不论是“哦,不羁的西风哟,你秋神的呼吸!”还是“虎,虎,在森林的夜幕下像炽烈燃烧的火,光芒四射”。很难想像是什么样的处境会使一个人以这种方式说话,或者他们做出什么样的非诗歌的行动。我们有可能想出这样的答案:这些说话人都被深深地迷住了,变得惊人地诗化,并且过分地装腔作势。如果我们把这种诗篇作为对普通言语行为的虚构性模仿去理解,那么这种行为似乎应该是对诗歌本身的模仿。
这些例子所要说明的正是抒情诗的随心所欲性。看来,抒情诗不仅喜欢针对几乎任何事物(如风、虎、我的灵魂等)而不是针对某个确实的听众群;而且它还愿意以夸张的方法对事物讲话。夸张就是抒情诗的游戏名称:虎不仅是“橘色”的,而且炽烈地燃烧;风成了“秋神的呼吸”,而且,这首诗后来又把风说成是拯救者和摧毁者。就连嘲讽的诗歌也是建立在浓缩的夸张之上的,比如弗罗斯特把人类的.活动归纳为“围成一个圆圈跳舞”,把许多种认知的方式称作“猜测”。
我们在这里碰到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抒情诗的核心似乎存在一个矛盾。诗歌的随心所欲性中包括了它对理论家自古典时代以来所谓的“崇高”的强烈追求:这是一种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关系,激发一种敬畏或强烈的情感,给说话人一种超越人类的感觉。不过这种超验的热烈追求是与修辞手段相联系的,比如呼语法,一种对实际不在场的听众讲话的修辞手段;拟人法,把人类的特点赋予非人类的事物;活现法,让无生命的事物具备讲话的能力。诗句的最强烈的情感是怎样与这些修辞手段相联系的呢?
当抒情诗离开了交流的轨道,或者嬉弄于其间,对实际并不存在的听众──风、虎或心灵──讲话时,人们通常认为这是在表示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导致说话人的激情言语。不过,强烈的情感特别要依附于说话行为,或者祈祷,于是它总是迫切地希望有一种局面,并试图请求非生命对象服从说话人的愿望,从而使这种局面成为现实。“哦,你吹舞我如波如叶如云吧”,雪莱的说话人正是这样请求西风的。夸张手法要整个宇宙听见你的声音,并且按照你的要求去行动。说话人以这种方法把他们自己作为超凡脱俗的诗人,或者充满幻想的人:能够与大自然对话,而且大自然也会对他做出回应。诗文中的“哦”就是一种诗的本能手段,说话的声音以这种方式声称,它不仅仅是诗句的说话人,而且体现了诗歌学的传统和精神。呼唤风的飞舞,或者请求并不存在的事物听见你的呼唤是诗歌传统程序中的一个行为。它不过是一种程序,风并没有飞舞起来,不存在的事物也不会听见你的呼唤。声音呼唤仅仅是为了进行这个呼唤行为,为了使声音戏剧化:呈现出它的力量的形象,以此来建立它作为诗人和预言家的声音的属性。呼语法那些不可能实现的、夸张的祈使句引发了诗的事件,许多事情假如能够实现的话,就将在这种诗的事件中得以实现。
叙事诗重述一个事件;而抒情诗则是努力要成为一个事件,我们可以这样说。
但是能使一首诗成功的保证是不存在的,而且呼语法──正如在引文中指出的──是最俗丽、最令人尴尬的“理想化”。它最容易使人困惑不解,也最容易被作为荒谬的夸张而不予理会。“吹舞我如波如叶如云吧!”肯定你是在和我开玩笑。一个诗人应该努力把这类东西剔除掉,以确保作品不被作为一堆毫无意义的废话而丢弃。
我已经讲过,诗歌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诗歌作为由文字构成的结构与诗歌作为事件之间的关系。呼语法既力图使某些事发生,又力图揭示这些事的发生是建筑在文字手段的基础之上的──比如呼语法的表述“哦,不羁的西风哟!”中那个毫无意义的“哦”。
要强调呼语法、拟人法、活现法和夸张法,就是要把多年来一直强调是什么使抒情诗有别于其他语言行为,是什么使它成为最具文学色彩的形式的各种理论家联系起来。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Frye)写道,抒情诗“是这样一种体裁,它最清楚地表明从字面角度来说,文学的假设核心、叙述和意义都是一种文字顺序和文字风格”。也就是说,抒情诗所展示的意义或故事都是在文字的排列风格中形成的。你重复那些在一个韵律结构中产生共鸣的词,看看故事或意义会不会从中产生。
(选自《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版)
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例(以《丹柯》为例)
胡菲雯
一、案例背景
本学期我们进行的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小说与戏剧”系列中的《外国小说欣赏》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对于这一模块的学习要求是: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4、朗诵小说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5、尝试对感兴趣的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本案引导学生赏析人物性格之时能够陶冶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同时要学习小说表现主题的途径,从而提高围绕小说主题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能力,达到实际运用的目的。
二、案例描述
课前请学生了解高尔基的生平及作品;其次请生熟读《丹柯》,扫除字词障碍,并结合学生手中的《中学第二教材》预习小说的主题。上课后我简单地介绍作者高尔基。并请学生复述小说。设计这个环节既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思考在丹柯面前有哪几个方面的困难。讨论明确:在丹柯面前有两重困难,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为因素。请生画出描写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句子自读,品味一下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环境的恶劣的。①那儿很阴暗而且多泥沼,因为林子太古老了,树枝密密层层缠结在一块儿,遮盖了天空,太阳光也不容易穿过浓密的树叶,射到沼地上。然而要是太阳光落在泥沼的水面上,就会有一股恶臭升起来,人们就会因此接连地死去。②另一条路是朝前走,可是那儿又有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那些有力的桠枝紧紧地抱在一块儿,纠曲的树根牢牢地生在沼地的粘泥里。这些石头一样的大树白天不响也不动地立在灰暗中,夜晚人们燃起营火的时候,它们更紧地挤在人们的四周。不论是白天或夜晚,在那些人的周围总有一个坚固的黑暗的圈子,它好像就想压碎他们似的③更可怕的时候是风吹过树梢、整个林子发出低沉的响声、好像在威胁那些人、并且给他们唱葬歌。④四周是一片黑暗,他们每一步都碰见泥沼张开它那龌龊的、贪吃的大口,把人吞下去,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路,树枝纠缠在一块儿;树根像蛇一样地朝四面八方伸出去。⑤可是有一会儿在林子的上空来了大雷雨,树木凶恶地、威胁地低声讲起话来。林子显得非常黑,好像自从它长出来以后世界上所有过的黑夜全集中在这儿了。⑥树林一直不停地发出低沉的声音,来响应他们的叫嚷,电光把黑暗撕成了碎片。明确:作者采用铺饰、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写环境,与一般的对环境的'描写不同之处在于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极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预示着摆在主人公面前的困难极其强大,困难越大人物的性格越鲜明。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欣赏文章中笔墨较多的环境描写,因为在课前小组讨论时很多学生都不明白那么多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把这些非常典型的环境描写的句子找出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通过他们的自读和齐读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进而感受作品浪漫主义手法。
人为方面的困难,请学生筛选出表现面对困境丹柯和族人不同表现的重要词语。讨论明确:“快乐,强壮、勇敢”--“衰弱、恐怖”--“和谐、相信”--“抱怨、围攻”--“践踏”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理清小说的情节,学习小说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来表现小说主题的方法,同时在对比中赏析丹柯的人物形象。
从丹柯的话中挑选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一至两句,讨论交流。参考:①“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喂!嘿!”②“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对你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你们却不能保持你们的气力走更长的路!你们只是走,走,像一群绵羊一样!这一环节主要是进一步感受丹柯身上的实践精神和献身精神,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通过交流让大家走进同学的内心世界。
提问学生对于丹柯和族人的表现有何感受?学生大多数说丹柯是伟大的,族人是怯懦和无知的。也有人说丹柯这样做很不值得。通过这一环节理解英雄身上的悲剧意味,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并通过讨论展示出了小说主题的多面性。
本文是巴金先生翻译的,他曾经讲过“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巴金老人又何尝不是一个丹柯呢?他说过:“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请就对巴金老人的这一句话的结合现实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设计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高尚节操,让这些独生子女懂得为他人奉献的可贵。
【案例分析】
高二学生对于小说已经比较熟悉,此前也接触过很多的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我试图通过一、二两个环节重新强化解读小说从情节和环境入手分析的这一方法。通过人物分析这个环节,让学生明白人物和主题之间的联系。也试图通过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对小说的主题有所思索,从而内化。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出现了不少的反思:
1、对于这样的简单的小说,我们如何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突显出选修教材的创造性,如何在保留传统教法优点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2、我所教的是理科学生,虽然一再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可还是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课前没有看过书。而这样长的小说根本不可能安排在课堂上阅读,不知道情节,上课无异于听天书,如何针对我们学生这样的状况,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3、这样的小说欣赏,老师爱讲,学生也爱听。但是我们的学生很现实,他们知道高考是不可能考这些的,所以对于作业他们非常马虎。如我最后设计的一个环节,学生一听就大叹苦经,抱怨今天的作业太多。交上来一看,不少的学生都是凑字数的。如何能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有效地高考接轨,是我本人急切期待的。
4、另外,我觉得题目的设计可以再精练些,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可以再多些,让学生充分发挥合作精神,在共同合作中解决问题,却又不知道该怎样实践。
以上便是本人在教授《外国小说欣赏》,努力践行新课程标准理念中的记录和反思。
胡菲雯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总体目标
1、了解我国小说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
2、学会鉴赏有关的重要小说,掌握小说鉴赏的方法。
3、学会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在阅读中做到融会贯通。
二、学习目标
1、熟悉名著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2、掌握小说鉴赏的方法。
3、学会分析、综合与评价的方法。
三、学习思路
(略)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庄子D外物篇》最早出现“小说”一词。
东汉班固《汉书文艺志》:“小说家者,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十家:儒、墨、道、法、名、农、杂、纵横、阴阳、小说家)
巧记古典名著28字诀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
提问:这首小诗到底包含了多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呢?其中有哪几部不属于小说?
明确:东:《东周列国志》(余邵鱼)
西:《西游记》(吴承恩)
三:《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水:《水浒传》(明施耐庵)
桃花:《桃花扇》(清孔尚任)
红:《红楼梦》(曹雪芹 高颚)
官场:《官场现形记》(李宝嘉)
儒林:《儒林外史》(吴敬梓)
金瓶:《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明冯梦龙)
二拍:《一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
今古:《今古传奇》(抱瓮老人)
聊斋:《聊斋志异》(蒲松龄)
史书:《史记》(司马迁)
西厢:《西厢记》(王实甫)
镜:《镜花缘》(清李汝珍)
1、 中国小说的发展概貌
我国小说起源于劳动.在劳动间隙,为了消遣,彼此讲些故事,这正是小说的起源。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小说的渊源。《西游记》《聊斋志异》采用了神话传说中的浪漫主义手法.《红楼梦》则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开篇的。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酝酿萌生时期:上古到先秦两汉的古代神话寓言故事促使小说的孕育形成。
②初具规模时期: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情节结构比较简单的志怪志人的笔记小说。
③成熟时期:唐代传奇宋代话本明代拟话本相继出现,其中话本(民间说话人用的故事底本)的出现,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 要的影响,它比以前的小说在结构情节人物描写等方面都有了崭新的发展。拟话本(明代文人模仿话本创作的小说)的`题材更为广泛,情节更为曲折,描写更细。特点:故事性强,着重人物行动和对话描写,细节刻画人物,常以诗词或一两个小故事开篇.语言通俗朴素幽默。
④高峰时期:明清时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一大批不朽名著产生。
2、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
①中国的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 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
②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很有影响;
③古代小说的创作立足于现实;
④由于受封建文化的压迫摧残,古代小说的发展极为艰难。
4、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总说
学习目标:①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的发展概貌;②把握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的主要特点。
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的发展(略)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
①类型不同。按类型划分,《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虚构描写的,主要按历史顺序展开,构成情节;《水浒传》则属于英雄传奇,关注人物的命运,围绕主要人物的经历与事迹来突出其性情与神采,同时通过各路英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②塑造的人物不同。一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部分带有定型化的特点,看不出他们的个性与出身遭遇、具体的生活环境等有什么关系,如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曹操生来就是奸诈,关云长与生惧来就义薄云天等等;而《水浒传》的人物性格,则与其出身、环境、遭遇都有血肉联系,因而随着人物生活环境和遭遇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三国演义》塑造人物主要是进行粗线条的勾勒,细节描写比较少;而《水浒传》则有比较丰富的细节描写,人物富于个性化、立体化。
③语体色彩不同。《三国演义》采用了浅近的文言;《水浒传》则用纯粹的白话写成,完全是人们当时使用的口语。
历史演义的特点:
①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虚构描写的,主要按历史顺序展开,构成情节;
②人物大部分带有定型化的特点,看不出他们的个性与出身遭遇、具体的生活环境等有什么关系。
英雄传奇的特点:
①关注人物的命运,围绕主要人物的经历与事迹来突出其性情与神采,同时通过各路英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②有比较丰富的细节描写,人物富于个性化、立体化。
作业
1、参照《三国演义》《水浒传》,简析曹操、周瑜、杨志、林冲的性格特征,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的写人技巧。(提示: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它要晓得它有长处。缺点、长处必须都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
2、请你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任何一部为例说明我国古小说的第三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