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与《爱莲说》二者比较的学习课件(《陋室铭》与《爱莲说》分别告诉了人们怎样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14篇《陋室铭》与《爱莲说》二者比较的学习课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陋室铭》与《爱莲说》二者比较的学习课件

《陋室铭》与《爱莲说》二者比较的学习课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1.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爱莲说》 (周敦颐)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篇2:陋室铭爱莲说优秀课件

教材分析

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教学设想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指导学生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是学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4、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和同学们切磋探究,质疑解惑,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陋室铭>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课文

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 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

三、研读课文。

1.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讲述第1段意思。

教师讲评,强调实词“蕃”、“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意,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

提问: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莲的 哪几方面的特点?

讨论后归纳: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正不阿,傲然坚贞。

齐读第1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

2.学生自读第2段。 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者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慨。

提问:两个层次的句式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层三个并列分句,句末都有一个“也”字,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句末的“也”是帮助表示判断的语气词。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呀……”的形式,“也”等于“呀”表示感叹。

第二层,句式基本相同,但语气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第二句设问,第三句感叹。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

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判,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强调:“鲜”,这里读作“xin”,意思是“少”。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也有,如“鲜为人知”的“鲜”就是这种用法。

思考:这一段两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层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褒之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二层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前后联系,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爱莲,是要以莲自况,表明自己是一个像莲那样品格高洁的君子。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第2段,试背诵。

四、总结课文。

1.教师归纳: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课文第1段主要用记叙句法描述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明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多变。

2.提问: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特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自己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可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

3.评价: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目空一切,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五、布置作业 。

1.解释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爱莲说>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解释课题和作者

同学们学过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知道作者是谁呢?明确:刘禹锡。这首诗里有一句富有哲理流传至今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明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再背一遍呢?(要求学生背齐,老师提示第一句,学生背完好老师给予称赞)。

像这样好的作品和好的诗人都是流芳千古的。刘禹锡不仅在诗歌领域大有作为,而且在散文方面也颇有成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板书题目)

所谓陋室,顾名思义就是简陋的房子。铭,古代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补充其特点:①篇幅短小②一般是押韵的。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二、明确教学目标 。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禹y“ 锡x‰ 馨x‰n 鸿hóng 儒rú 牍dú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试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再读课文, 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五、研读课文

刘禹锡身居陋室,反说陋室不陋,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间陋室有那些独到之处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那些地方是写陋室之美的,在找以前,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

1、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学生翻译,答案见书本。老师重复解释,随后提出疑问:这两句诗着重在于哪两个字呢?

2、明确:绿和青.

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景况:远看,一个小木屋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若隐若现;近观,小木屋四周绿树环绕,郁郁葱葱.再走近一点,可以看到碧绿的苔痕铺满石阶,青葱的草地撒满阳光,草色映入眼帘,也使小屋充满青绿之色。同学们想一想生活在这样一种景色之中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

明确:安静,祥和,令人爽心悦目,心旷神怡。正如<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芳草鲜美,落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乐土,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作为一个情致高雅之人何不喜居于此呢?何不钟情于这个小木屋呢?板书:景色清幽

但是同学们在想一想,作者喜爱陋室,说“陋室不陋”仅仅是因为景色优美吗?明确:当然不是,还是陋室中的生活。

3.请一位同学读出文中描写陋室生活的语句,然后全班齐读。

4.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都在和哪些人交往?

明确:鸿儒。鸿儒:博学之人。白丁;没有学问的人,浅薄之人。

5.学生翻译此句。

6.老师补充翻译:只和博学之人来往,不结交那些世俗浅薄之人,可见作者志趣之高雅,品德之高尚。板书:友人博学。

7.那么除了交友之外,作者还有那些生活情趣呢?

明确:弹琴,读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佛经。

8.从“素琴”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明确:联系生活中的琴,可见作者不喜奢华。

9.那么该怎样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 之劳形”呢?

明确: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书桌和木简,这里指官府的公文。

10、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调素琴”,一方面又认为乐声乱耳?

明确:刘禹锡是憎恶官僚权贵的。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生活在陋室之中,和博学之人谈笑,弹弹素琴,读读经书,而不是声色犬马,活得怡然自得,高雅脱俗。能够在纷扰世俗的社会中保持一份高洁傲岸的节操,在看似简陋的屋子里却活得逍遥自在,安贫乐道。板书:情志高尚

11、由此可见,陋室虽然简陋,但关键看是谁住了。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样的人住进去才不感到简陋呢?

明确:像刘禹锡那样品德高尚之人。

12、这正是应验了哪一句话呢?能不能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主题?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学生翻译此句。

板书:惟吾德馨。并重译此句,加强印象。

13、那么文章到此已经告诉读者,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那为何还要写前面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呢?那不显得多余吗?这两句话和紧接在后面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找一位同学把这三句话连在一起翻译一遍看一看,然后再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这三句话到底有何关联。

明确:山不在于有多高,只要有仙就有名了。水不在有多深,只要有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同样,房子不在乎简陋,只要住屋的人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我们可以发现,这三句话在表达上极其类似,由前两句话可以很快的导入 到本文的主题。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之为“类比引题”。

14、与此相类似,我们还可以看一看后面还有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呢?

明确:南阳诸葛亮的茅草屋,西蜀扬子云的亭子都很简陋破旧,但因为住的人赫赫有名,所以同样被人们景仰。

我们这一课是讲刘禹锡的陋室,干嘛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呢?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呢?

明确:这两句话是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前面开头是用山和水来证明,后面结尾是用历史人物来证明,中间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因此刘禹锡在最后能够水到渠成地引用大圣人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来结束全文。抒发了一种追求高尚情趣,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志向。因此我们把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板书)。

15、学生一齐大声朗读此文。

16、当堂背诵《陋室铭》。

六、布置作业 。

1、默写这篇短文。

2、由刘禹锡我们可以想到很多,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有较好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条件,那么我们该怎样正确地对待生活学习条件呢?同学们能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篇3: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课件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课件

陋室铭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以比喻起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从而引出全文的主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以孔子的.话作结,具有雄辩的力量,既巧妙的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答案】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答案】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答案】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4、类比

《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先与“山”类比,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中强调山能闻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则名”。然后与水类比,原句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了水能显示灵异的原因是“有龙则灵”。其中的“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最后又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使文章境界突然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句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

5、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7、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答: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篇4:陋室铭和爱莲说的课件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借助注解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3、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准备

1、朗读课文。

2、课前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有疑问的字句。

教学时间:3课时

设计思路

“铭”是一种文体,《陋室铭》是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一致的理想与追求,这种理想与追求是君子对待自我的要求,是一种可贵的高尚而超俗的品质,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君子在物质贫瘠条件下追求的精神富足。这不仅是刘禹锡的追求,也是历代文人、知识分子的追求。

先在同学互助和教师虎的指点下疏通文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主人高尚的道德、陋室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主人与客人共同营造的人文环境)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理想追求和胸襟。然后再从文章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及布局谋篇上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介绍“铭”这种文体导入。)同学们可能、看过有的古代铜器上刻有一些文字,谁想过这些文字是用来干什么的,又为什么刻在器物上呢?

(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是器物的一种装饰,是因为自己喜欢这段文字才刻上去的。)

教师介绍(如条件允许可用图片来介绍。):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铭”成为一种文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陋室铭》就是其中的一篇。简介作者及作品,突出其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而被贬的背景。

二、全体同学齐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

斯是陋室(这) 惟(只)吾德馨(品德高尚)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平民) 无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劳形(身体)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互译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主动发言讲解课文,其他同学的问题可由发言同学解决,老师适时适当点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思考。

1、“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2、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3、想像陋室周围的环境。

4、结合文章想像作者在陋室里经常干些什么?表明作者有怎样的志向?

要点提示:

1、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我”的道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是写陋室主人优雅的情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脱俗。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的事例,大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学生自由想像,这里既不是门庭若市,也并非人迹罕至。人与自然有着心灵的默契,草木生长,绿意葱葱。

4、主人情趣高雅,琴棋书画可能样样精通。自己本已才学非凡,与之效的人更有渊博的学问。他们的谈话内容可请同学结合已学习和了解的诗句想像。分组合作一个情景对话。想像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在各干什么,说了些什么等。作者的志向雅致淡泊、豁达乐观。他不图功名利禄,追求个人品德的高尚和道德的安宁与乐观。

四、再读课文,思考。

1、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结尾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

要点提示:

1、用了比兴的手法。“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陋室”;“有伸则名”“有龙则灵”暗喻自己。

2、文章首句用了比兴手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3、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板书设计

陋室——德馨——不陋

自然环境(优美)

主人情趣(优雅)雅雅致淡泊、豁达乐观

往来客人(脱俗)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3、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法品格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理解内容,了解写法。爱莲说阅读训练

2、反复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准备

课前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有疑问的字句,朗读课文。

设计思路

先用学生自读求疑的方法,结合书下注释把握文章基本意思。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课文学习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学习课文中“之”的用法。然后,按照在众花中选择莲、莲的形态、莲具有的品质到作者的品质这一思路理解课文。课文先是通过莲和牡丹、菊的对比引出了莲花的特性“水陆草木之花”,“予儿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以用莲形态的各方面,并逐步把莲的品质和君子的品质结合。理解莲的特点和品质也就是理解古代文人心目中君子的品质和节操。然后结合《陋室铭》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疏理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难字词,理解文意。]

甚 蕃 独 予 濯 清涟 妖 蔓 益 净 植 亵玩 隐逸 鲜 宜乎

阅读书下注释,在老师适量的讲解下,逐句翻译课文。

2、朗读课文,体会“之”的用法。

教师以“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两句为例进行讲解,讨论解决课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以及课后练习。

二、问题思考与讨论。 文言文精细复习--爱莲说

1、作者是在哪些花中选择了莲的?那些花各有什么特点和品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莲有哪些优点和习性?其中最突出的是什么?

3、作者喜欢莲表明了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4、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举一些事例谈谈君子的品行和风度。

要点提示:

1、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做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文中用了一个疑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借反问语气感慨君子太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做贵人。文中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从矣。”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洁身自好,不以妖艳取悦于人。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茎挺直独立,决不旁逸斜出。

“香远益清”:莲的芳香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而越远越清香扑鼻。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亭亭玉立,纤尘不染,任人观瞻,而有凛然不可侵犯的风姿。

这七个短语从七个方面写莲,合起来描写莲的整体形象,充分说明了“予独爱莲”的原因。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志洁行谦,美名传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爱莲说详细知识点

5、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课文对对君子的表述变为自己的,并体会其中的好处和趣味。

三、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从文章的表现手法上看,这两篇文章作者都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而是把自己的志向分别寄托在某种东西上,这种手法叫做什么?好处是什么?

介绍托物言志的手法。

四、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全文。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互译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看谁译得好(接得快,译得准)。

篇5:短文两篇陋室铭与爱莲说

原文: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陋室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为保持铭文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本文兼用意译。

原文: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爱莲说》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短文两篇陋室铭与爱莲说]

篇6:陋室铭与爱莲说对比阅读

陋室铭与爱莲说对比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阅读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谈笑有鸿儒 鸿: (2)无案牍之劳形 劳:

(3)可爱者甚蕃 蕃: (4) 亭亭净植 植: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以画线句子为例(结合三种花的象征义)作简要分析。(4分)

4.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4分)

(1)鸿: 大 (2)劳:使……劳累 (3)蕃:多 (4)植:立

2.(4分)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

(2)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它玩弄啊!

3.(4分)

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强调了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富贵享受。(指出象征义占2分,分析出正衬与反衬各占1分)

4.(3分,志向情操各占1分,写法占1分)

《陋室铭》: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豁达乐观的高洁品格。

《爱莲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

相同的写法:托物言志。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陋室铭字词解释及翻译

2.《陋室铭》原文问题探究

3.《陋室铭》阅读题及答案

4.文言文《陋室铭》的教学设计

5.描写陋室铭环境的句子

6.陋室铭教案学情分析

7.《陋室铭》教案

8.陋室铭教案及说课稿

9.陋室铭原文和翻译

10.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典故

篇7:《陋室铭》与《爱莲说》教学小结

《陋室铭》与《爱莲说》教学小结

福师大退休教授孙绍振先生,他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初中语文教材和教参都存在不足之处,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教参中的内容,大多是大学博士或硕士研习获得的劳动成果,理论性强,很深奥。如果初中语文老师将教参严封不动地搬给学生,阅历思想皆浅的初中生当然难以理解并接受了。这就需要初中语文老师必须引起重视的教学问题,在解读教材时非下一番苦功不可的。

《陋室铭》和《爱莲说》就是类似的文章。两篇都是古文,现在的学生原本排斥古文,虽然它们短小,但意蕴深刻,都涉及个人修身养性的为人处世哲学,涉及到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理念问题,不是普通的初中生所能轻易领会得来的。况且中考出题人最喜欢考它们了!

为了辅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我除了介绍写作背景之外,还适当补充生活实例,让学生对文章主旨内涵先有了个感性认识,然后,结合课文深入理解作者与世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倾向。

《陋室铭》涉及到“人生在世应追求什么才对”的问题,也是今人必须关注的“是重物质享受还是重精神追求”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了,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了!

疏通文意之后,我让学生选择:4500元的高级手表和60元的手表,你买哪一个?为什么有的人选择不透水的4500元,而有的人明明口袋里不缺钱,可他偏偏要买60元的呢?这里蕴含一个重要的消费理念的问题,而消费理念就折射出价值观的问题了。通过讨论,学生悟出一个道理,买4500元的人首先要有钱,其次是爱慕虚荣,看重名牌。而有钱还买60元的'手表,反映了勤俭节约的生活观念,也许他省下的钱还可以花在其他方面。他不觉得便宜的手表就不好。节俭可以培养人的品德,这叫“俭以养德”。接着,我继续问学生:同理,豪宅和陋室,你选择什么呢?为什么刘禹锡住在陋室里,却不觉得简陋呢?反映了他怎样的生活追求和人生理想呢?

为了让学生明白,当时刘禹锡写此文是带着跟县令贬他住陋室赌气的性质,我让学生看了一段资料介绍,学生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刘禹锡是个大才子,他对联写得好,诗歌也不错,都是出口成章的,而那个妒贤嫉能的县令嫉妒他比自己才高,所以给他穿小鞋,不断迫害他,将他的官职越降越低。对此,刘禹锡心里不服气,却勉励自己要比过去过得更潇洒更豪迈!反映了刘禹锡清高傲岸的精神追求,他不为物质享受的减损而惆怅忧怀!

继续挖掘,不难发现,若不是刘禹锡重精神不重物质,他也是不可能写出《陋室铭》的。他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住在哪里同样可以开心满足。

《爱莲说》是语文中考的热门课文,就因为此文赞美莲的品格,歌颂了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君子精神境界,近千年来令众多骨气人士顶礼膜拜。此文高妙之处在于由外到内刻画了莲的形象。为了衬托,作者还用菊花正衬、用牡丹反衬,主题鲜明,旨趣深远,耐人寻味。此文跟《陋室铭》最大的不同点是作者极其睥睨世俗的不良风气,勇敢表达自己不同流合污的誓言。文章涉及到重大的生存问题,即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了,那么,人们就不会遇到失败就怨天尤人,也不会嫉贤妒能,更不会把不好结局的责任都推给身边的环境了!今人若明白关键在内心的话,就能过好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就不会肆意攀比他人了!

为了让学生理解莲的高洁,我补充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前,有个班级的班风很不好,上课学生闹哄哄的,但其中有个同学安静读自己的书,后来,他考上了清华大学。于是,好理解了。师生获得一个共识:凡事只跟自己有关,成功与环境虽然有点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关系,逆境中同样可以成才。

总之,《爱莲说》表明了作者对环境的清醒认识和思想孤独的体验和感受,还表明个人鲜明的处世态度——洁身自好,清廉孤高,它将成为鞭策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篇8:陋室铭与爱莲说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陋室铭与爱莲说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小题。(15分)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苔 痕 上 阶 绿 (2)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的划线词。(4分)

(1)谈笑有鸿儒( ) (2)无案犊之劳形( )

(3)香远益清( ) (4)陶后鲜有闻(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4:《陋室铭》的主旨句是 ,作者托物言志,借陋室表达了 的生活态度;《爱莲说》中,作者借莲花赞美君子 的高尚品质。(3分)

小题5:两篇短文都提到了前贤古人,但写法不同。请结合两篇短文的相关内容,简析写法特点及表达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苔痕/上阶绿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每题1分,共2分)

小题1:(1)大 (2)使……劳累 (3)更,更加 (4)少(每题1分,共4分)

小题1: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像我一样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共2分)

小题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安贫乐道(甘于淡泊)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每空1分,共3分。言之有理均可)

小题1:《陋室铭》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或:引用孔子说的话)(写法占1分),强调“陋室不陋”(作用占1分)。《爱莲说》以陶渊明爱菊来衬托(烘托)(写法占1分)作者“出淤泥而不染”(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品格(作用占1分)。 (言之有理均可)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也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

小题1:了解类比与对比衬托手法的不同,学会分析两种手法的不同表达效果。

篇9:《陋室铭》与《爱莲说》的文化共性

《陋室铭》与《爱莲说》的文化共性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他非常重视人的道德品行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两千年来对华夏子孙的行为处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日:“朝闻道,夕死可矣”;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日“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诸葛亮日“非淡泊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范仲淹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把对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们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又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传统文化的实践者.

作 者:刘文华  作者单位: 刊 名: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 英文刊名: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10:陋室铭与爱莲说对比阅读题练习

在语文阅读中,比较常见的是将内容或者形式相近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我们有目的地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分析、比较、对照,从而在差异中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阅读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谈笑有鸿儒 鸿: (2)无案牍之劳形 劳:

(3)可爱者甚蕃 蕃: (4) 亭亭净植 植: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以画线句子为例(结合三种花的象征义)作简要分析。(4分)

4.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篇11:陋室铭与爱莲说对比阅读题练习

1.(4分)

(1)鸿: 大 (2)劳:使……劳累 (3)蕃:多 (4)植:立

2.(4分)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

(2)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它玩弄啊!

3.(4分)

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强调了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富贵享受。(指出象征义占2分,分析出正衬与反衬各占1分)

4.(3分,志向情操各占1分,写法占1分)

《陋室铭》: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豁达乐观的高洁品格。

《爱莲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

相同的写法:托物言志。

篇12:组织学习与知识转化的关系及IT对二者影响的探讨

组织学习与知识转化的关系及IT对二者影响的探讨

基于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理论,将组织学习过程的4I模型与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进行整合与扩展,探讨了组织学习的个体、团队及组织3个层次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2类知识形式的对应关系,以及组织学习过程与隐性-显性知识相互转化过程的`动态匹配关系.与以往研究中将知识转移、共享与扩散作为一个知识的单向传递过程所不同的是,认为知识转化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是包含知识创新的持续学习过程,而IT将促进组织学习与知识转化的结合.最后,通过一个案例分析以展示IT对企业组织学习与知识转化的积极影响.

作 者:李丹 郭迟 LI Dan GUO Chi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刊 名:管理学报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年,卷(期):2009 6(5) 分类号:C93 关键词:组织学习  知识转化   信息技术   4I模型   SECI模型  

篇13:学习观与执行力的课件

学习观与执行力的课件

学习,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个永恒的课题。最近,胡同志指出:“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我们只有勤于学习、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真正担负起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变革的时代,深刻的转变,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对领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新的学习观,促进我们的学习,才能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才能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

学习是政治责任。

重视学习就是讲政治的具体表现,要确立“学习是政治责任”的观念。加强学习,是树立正确世界观、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员领导干部在理论上、政治上成熟的基础。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学习不仅仅是履行职责的需要、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不仅仅关系个人的成长进步,更是一种政治责任和能力体现,而且关系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当作一种政治责任,加强学习以适应事业发展要求,为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作出表率。

学习也是工作。

学习是工作的基础,要确立“没有新的学习观就没有新的工作观”的观念。工作的质量与每一位领导者的素质息息相关,而加强学习是提高素质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履行职责和完成工作的内在要求。

我们党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形势和承担的任务都在发生变化,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果不抓紧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就不可能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社会的飞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一些事情是我们从未遇到过的,唯有学习,才能跟得上形势的发展,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才能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学习是人生毕生的追求。我们要确立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修身,提高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加强学习;适应形势,掌握新本领,必须加强学习;完善自我、提高素质能力和领导水平,更应该自觉地加强学习。

综观古今中外,历代无数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政治家,无不把学习当作立身之本、事业之基、成事之道,当作人生的'毕生追求。领导干部要自觉意识到所肩负的历史和时代要求,常怀“本领恐慌”,从思想深处焕发出学习动力和激情,勤奋好学,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工作忙、应酬多,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实践也是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和修养。学习不仅是看几本书,写几篇文章,不仅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学习的途径有很多,看书是学习,工作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要创新学习的观念,改善学习的方法,拓宽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的质量。因此,要把学习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带着问题去学习,把握研究型的学习方法,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

篇14:科学与艺术教学学习课件

科学与艺术教学学习课件

教材分析: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很少把美术教育和其他相关的学科,尤其是和科学技术进行联系。但在以“促使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各门学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重视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因此,本课打破了传统美术教育的学科界限,扩大了美术教育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广阔的学习和探索空间。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只重视学习科学知识,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而对于学习艺术总感觉可有可无的现象。导入新课。

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很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正反两种实例的讨论中,也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生活的重要作用。

讨论时,请学生将分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列出要点。

经典的作品具有永恒性,学生多接触这样的作品,无形之中提升了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能够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认识到现代科技对艺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2、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艺术特质。

3、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了解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工作经历,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教学方法:

练习、交流、欣赏、评价

课前准备:

多媒体设备、生活中的设计实物、课件

课堂类型:

综合课

教学重点: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艺术与科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的。

教学难点:艺术与科学的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有些学生对学习艺术不以为然,那么艺术对我们的生活有那些作用呢?

讨论总结:艺术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可以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二、举例讨论:

讨论一:生活中有哪些设计没有体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讨论二:列举生活中设计体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实例。

学生历数生活中设计失败的例子,如:外表美观的学校楼梯狭窄,课桌椅实用但不够舒适和美观…

(学生将自己准备的物品进行展示并分析)

总结: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不可偏废的双翼。

三、举例讨论:

讨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艺术与科技是怎样的关系?

(1)、是科技发展在艺术发展之先吗?

(2)、还有哪些艺术与科技共同发展的实例?

学生分析:金字塔、安济桥、长信宫灯、编钟等设计实例。

(科技和艺术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自远古时代,人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就已自觉的使之融会贯通了。)

(3)、你了解达·芬奇吗?

教师结合课件介绍并分析达芬奇对科学和艺术的执著探索实例,了解达芬奇不平凡的一生。

(提问学生有何感想?)

总结:艺术与科技的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学生分小组进行全面讨论,可选择一个实例,重点介绍,也可以让每一小组有针对性地对一幅作品进行分析,然后大家共同交流。)

四、作品分析:

(1)、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在生活中不胜枚举。经过设计的产品就是其中的一大类。

(2)、就学生自己准备的生活实物进行分析。

(3)、对有代表性的物品可以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4)、最后,结合课件展示一些经典的设计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

五、教师总结: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对提高我们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就课题撰写一篇感想或小论文。

教学后记:

现代生活中的优秀设计作品就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实际体现,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叹科技和艺术相互渗透、融合的美妙。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