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蒜苗教学设计(栽蒜苗一教学设计)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栽蒜苗教学设计(共含17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栽蒜苗教学设计

根据教材设计安排,本节课必须提前栽种蒜苗,记录蒜苗生长相关数据,在获取真实数据的基础上,学会制作条形或折线统计图,明确二者的区别。但是根据教材安排的教学进度,正好在12月份。北方的农村小学天寒地冻,在校内实地栽种或安排学生回家栽种蒜苗,效果都不够理想。栽蒜苗的实践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影响了本部分内容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教学时,面对教学中的实际困难,我认真思考,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绘制条形统计图,收集数据不应该仅限于蒜苗的长势,学生的实践活动也不应该仅限于“栽蒜苗”。学习实践活动应该结合真正生活实际,在生活实际场景中帮助学生体验数据收集的方法。于是,我为同学们创设了“小小数学竞赛”的学习情景,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困难。

首先,利用课前几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数学竞赛,题量不多,共10道题,有一定的区分度。竞赛结束后,同座位同学相互交换,对照正确答案相互批阅,数出自己计算对的题目数。然后,随机选出几位同学,将他们算对的题目数填入黑板上的统计表。再进一步启发:能否学画条形统计图,形象地反映这些同学的竞赛成绩?引导学生了解画统计图的基本方法以及竖轴、横轴表示的意义。要求学生根据前面的测试结果,用竖轴的一格表示一道题,横轴中的一格代表一位同学,统计这些同学竞赛做题的对错情况,学会画条形统计图。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图中一个格子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和不确定性,再次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一道题按照10分计算,刚才几位同学的竞赛分数又分别是多少?如果以竞赛的分数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少分?请同学们试一试,画出你们小组同学的数学计算竞赛成绩统计图。再根据图中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师生合作解决提出的问题、最后完成课后的条形统计图相关练习。

第一课时的设计,较好地化解了教学准备这一难点,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生活情景入手引入新课,并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练习、操作、真切的感知、观察的机会,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当堂理解了条形统计图知识。

第二课时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折线统计图。教学的关键是将栽蒜苗获得的相关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分辨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让学生感受两者之间的不同和各自的特点。教学中,由于同样的实际困难:无法观察到蒜苗的生长趋势,不可能用收集到蒜苗的长势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感受到一点就是学生对与自己有关的活动格外感兴趣,于是,我收集整理出每位同学1D4年级的数学考试成绩,要求对照考试成绩来绘制折线统计图。我是这样安排的:先公布了一位同学的学期考试成绩,指导学生以这位同学的学期考试成绩为基本数据,绘制出一幅折线统计图。围绕绘制的折线统计图观察、讨论并回答:这位同学的成绩变化情况以及今后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发展变化趋势。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学习中的成功、愉悦和兴奋感,我发给每位同学本人1D4年级的数学考试成绩单,要求对照自己的考试成绩,并选择学习的伙伴,运用刚刚学过的折线统计图知识,制作一幅自己的或学习伙伴的数学成绩折线统计图。观察、讨论并回答:成绩的变化情况以及今后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发展变化趋势。

学生两次从折线统计图中找信息,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能够表示数量的多少,线段能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趋势,从整个走势上,还可以预测到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课后练习,学会了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过程,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认识到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反思两节课的教学效果,我认识有以下几点:一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能就教材教教材,应该结合各地教学实际,在深入挖掘教材、把握教材编排意图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二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是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四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篇2:栽蒜苗作文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了解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作用,但是对折线统计图还比较陌生,针对上述因素,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联系实际,体会引入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教学伊始,将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学生在栽蒜苗实验中亲自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和优点,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解决,使学生在思考中意识到条形统计图的局限性以及引入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2、对比尝试,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引导学生发现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在画法上的相同及不同之处,从而产生自我尝试的欲望,并在教师的帮助鼓励下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完成作图尝试,使学生的作图水平得到提高。

3、合作探究,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及用途。

结合教师的讲解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体验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预测的科学性,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方格纸 收集到的关于蒜苗生长情况的数据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和同学们一样,老师也栽了一株蒜苗,这是老师每隔1天观察一次,记录下来的蒜苗生长情况。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我们栽的蒜苗。

课件出示:

第几天第2天第4天第6天第8天第10天第12天

蒜苗高/厘米137101415

(1)从表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自由回答,如数据是每2天统计一次的;第6天蒜苗高7厘米……)

(2)你能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小黑板出示格子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制作,其他学生在格子图上制作)

(3)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2、课件出示绘制好的条形统计图。

谈话:前段时间老师布置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并通过记录和观察,我们学会了绘制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能更好地看出蒜苗每天的生长情况。但是大家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用它来表示蒜苗的生长趋势合适吗?(出示一组表示蒜苗生长情况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条形统计图适合用于比较不同数据的多少,用它来表示蒜苗的生长趋势好像不太合适,因为从条形统计图上看蒜苗好像不是一点一点长高的,而是一蹦一跳长高的。

3、通过同学们的观察,知道条形统计图虽然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但是用它表示变化趋势并不明显,所以,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另一种表示方法——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及优点,借助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众多相似之处来减少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的难度。

⊙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1、探究作图方法。

课件出示绘制好的折线统计图。

师:这是老师画的折线统计图,小组合作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在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以下特点:

(1)相同点:

①写清名称;

②画横轴表示第几天;

③画纵轴表示高度;

④确定用1格表示几个单位。

(2)不同点:

①第几天与竖线对齐,而不是与格子对齐;

②蒜苗的高度用点表示,而不是用直条表示;

③要把描出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标出数据。

(3)引导尝试。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画出折线统计图。(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4)演示验证。

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

篇3:栽蒜苗作文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在上节课学生学习了调查、收集数据的基础上,本节课设计了一个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收集数据的过程,意在帮助学生对收集数据的方法能有比较丰富的体验,以利于学生将来能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获取数据。教材设计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通过交流与讨论明确整理数据的目的;第二个问题是填写小组蒜苗14天生长高度的统计表;第三个问题是根据上述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解决用1格表示1厘米不够画的矛盾;第四个问题是解读上述条形统计图所蕴含的信息。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验数据画成统计图的过程,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2、能读出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并对数据教学简单的分析。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每组一份定期测得的蒜苗高度数据统计表、每组一张12×8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进行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并且按要求记录了一些数据,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些数据来研究一下与“栽蒜苗”有关的统计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交流讨论,明确整理数据的目的。

(1)回顾收集数据的方法。

师:你们是如何得到蒜苗高度的相关数据的?(学生自主回答)

(2)这么多数据应该如何整理?(引导学生进行两个方面思路的整理:个体自身数据的变化、个体间的数据对比)

2、填写生长高度统计表

(1)出示数据: 小组蒜苗14天后的高度统计表

(2)观察数据,把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①以小组为单位,把组内每个同学记录的第14天蒜苗的.高度填入统计表中。(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张统计表,小组同学把记录的数据分别填入表内)

②汇报填表情况。(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3)汇报交流。提出问题:观察统计表,你能看出他们小组中谁种的蒜苗长得最高,谁种的蒜苗长得最矮吗?(指名说一说)

师:通过统计表的形式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他们这一小组谁种的蒜苗长得最高,谁种的蒜苗长得最矮。除了统计表,还有什么形式可以很形象地表示出你们小组的蒜苗种植情况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图。

3、绘制统计图,解决1格表示1厘米不够画的矛盾

(1)利用方格纸,尝试绘制统计图,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在方格纸上填空,并涂出条形统计图。在绘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①1格表示1厘米不够画怎么办?

②如果不再添格子,就用现有数量的格子能表示出蒜苗的高度吗?可以怎样表示?

(2)小组合作,完成条形统计图

①绘制: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

②交流:出示同学们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并说明1格表示的数量及具体的画法。

③小结:同学们绘制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

④大家是怎样绘制条形统计图的?(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4、解读条形统计图,获取蕴含的信息

师:从上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设计意图:学生在回顾、交流、整理、绘制中明确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办法,发现以往学过的用1格表示1个单位绘制条形统计图的做法的局限性,自主进行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绘制的探究,发现并总结出相应的绘制方法,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动手制作能力得到提高。】

三、巩固提升

出示教材86页“练一练”第一题

师:你经常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吗?学生回答后引入问题:

1、如果老师想了解同学们家务劳动的情况,可以怎样得到相关数据?又怎样整理呢?(学生交流讨论)

2、出示统计表,了解从统计表中获得的信息。

师:还可以怎样形象的表示这些数据呢?(绘制条形统计图)

3、学生小组合作绘制条形统计图。

4、追问: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明确知识重点,对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进行再次巩固,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篇4:栽蒜苗作文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搜集整理身边的数据,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

2、初步探索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二、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笑笑栽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2.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提问: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 组织学生根据这个统计表制成条形统计图。

3.导入新课:笑笑同学用刚才的数据制成了另外一种统计图,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笑笑所画的折线统计图。提问: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折线统计图上的每个点分别表示什么?从折线统计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观察课件所出示的折线统计图,明确:

(1)和条形统计图相比,折线统计图也有横轴和纵轴,横轴表示第几天,纵轴表示数量;

(2)第一个点表示蒜苗第2天的高度是1厘米,第二个点……

(3)把所有的点连起来之后,能明显地看出数据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蒜苗的生长情况。)

2.引导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说一说这几天蒜苗的整体生长情况是怎样的。思考:你能根据折线的走势判断蒜苗的生长情况吗?(观察折线延伸的方向,明确蒜苗的高度在不断地增长,说明长势很好。)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说说哪段时间蒜苗长得快,哪段时间长得慢,说出判断的依据。(仔细观察统计图,小组讨论、交流,明确根据线段的坡度可以看出蒜苗生长的快慢:线段陡的那段长得快,线段平缓的那段长得慢。)

4.指导学生画折线统计图(用教材附页4图2的方格纸)。

(1)用横轴表示蒜苗的生长时间,先在横轴上标出时间,并标明单位。

(2)用纵轴表示蒜苗的生长高度,每一格表示2厘米,并标明单位。

(3)标明统计图的名称。

(4)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空白统计图中描点。

(5)连线并标明数据。(拿出自己收集的关于蒜苗生长的数据,根据老师的指导在方格纸上画折线统计图)

5.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1)引导学生理解折线的含义。思考:

①图中的折线表示什么?②折线的坡度的变化表示什么?

①图中的折线表示的是数量的变化情况,坡度表示变化趋势的大小。

(2)提问:根据以上分析,你能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吗?举例说一说。

②结合条形统计图的优点,自主总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折线坡度的变化表示蒜苗的生长趋势。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89页1题。

2.完成教材89页2题。

(四)课堂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调查本地区最近一周每天的最高气温,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说明气温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篇5:栽蒜苗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试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养成教育训练点: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践,体会劳动的乐趣

生:谈自己在劳动中的感受。(课前布置的实践活动)

二、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同学们都进行了辛苦的劳动,收获不少,一起来交流你们的观察记录。

生1:我每天放学后都要观察,然后量一量它生长的高度,并记录下来,一共记录了15天,第15天蒜苗高15㎝。

生2:我发现前三天长的不快,后十天比前几天快,最后三天最快。

师:xx同学注意了数据的分析,并发现了一些规律,非常好。下面讨论如何一起来表示小组内每个同学栽的蒜苗的生长高度。

生:填写统计表(第十五天的记录下的数据)

师:巡视

生:汇报填表情况。

师:从表中你们发现谁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的长的最矮。

生:自由发言。

师:谁还能用其他的方法反映出蒜苗生长的情况。

生:画条形统计图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呢?

生:自由发言

师: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出示例图)

生:动手制作

(学生提出途中遇到的问题)

师: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生:总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师:小结

篇6:《栽蒜苗》教学反思

《栽蒜苗》教学反思

教学片断: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你们的数据并进行整理。

二、探索新知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在你观察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或者发现吗?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1)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各自蒜苗第十五天的生长高度,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记录在统计表内。

(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其中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组汇报填表情况,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

(2)通过寻找所有小组成员中谁栽的蒜苗第十五天最高,谁其次,有什么办法能更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呢?引出统计图,体现统计图的必要性。

提出要求:你们小组打算怎么来绘制这幅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解决的,把遇到的困难记录到课堂练习本上。

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3)讨论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法

学生会遇到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问题,每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确定自己小组的方法,把统计图完成,师巡视进行适当的辅导。

(4)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中两或三个一格表示不同厘米数的小组的统计图

展示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一格表示这个厘米数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好处。引导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确定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有什么诀窍吗?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3、进一步了解统计图

每个小组看着自己小组的统计图,说说自己小组哪个同学的蒜苗在第十五天时长得最高,谁第二,其次呢?你发现了统计图的什么优点了吗?

突出统计图的直观、简便,凸现绘制统计图的必要性。

4、生活中的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知道那些有用到它们的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91页“试一试”及P92页“练一练”

1、试一试

这两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听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栽蒜苗”这一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统计观念。

1、课前让学生亲自动手栽蒜苗,并记录每天蒜苗的生长情况,使学生体会

到了统计的必要性。

2、课堂上以统计第15天蒜苗的生长高度为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了解了统计的一般方法。例如“怎样才能一眼看出谁栽的蒜苗长得高,谁栽的蒜苗长得矮呢?”使学生意识到用图来统计的必要。接着学生带着“怎样制作?有何困难?怎样解决?”的问题,再次进行合作交流制作条形统计图。这一活动先让学生尝试,有意制造矛盾冲突,营造了一个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氛围。其中如何确定每一格表示多少数量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构建过程,学生沿着“以一当一”的方法制图,出现格子不够的矛盾,让学生探索“以一当几”的制统计图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既有互动交流,也有问题的生成,如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一学生说“可按数的大小来排列”,老师就此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图的优点所在。这一环节比较成功。

3、但是,对于课的生成还有些欠缺,例如在解决“每一格表示多少”的问题时,有一学生说“要根据数量的大小来决定一格表示几”时,老师错过了一次问题生成的好机会。如果老师能就此更深层次的提出问题,举出一些更大的数据,让学生思考,就会更好地解决活动中出现的每个小组都是每格表示5厘米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轻松地就能明白制作统计图时要根据数量的大小和格子的多少,灵活地决定一格表示几。教学难点就会因此迎刃而解。另外,要加强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从统计图中获取的信息,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这一环节对今后的学习也很重要。

篇7: 栽蒜苗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验数据画成统计图的过程,认识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2、能读出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

教学重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收集数据

课前布置学生载种蒜苗,收集14天左右的蒜苗生长的数据。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相关的统计知识。(板书:栽蒜苗)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记录蒜苗生长情况的数据,帮助学生对收集数据的方法有积累丰富的体验。】

二、整理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活动一:填写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1、学生分组汇报自己收集的数据。

出示数据,第一小组蒜苗10天生长情况统计表;观察数据,制作第一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图。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小组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请组长把你们的统计表拿出来。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同学一起来完成这张统计表。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小组,及时指导。

你们小组准备怎样整理这些数据?用什么方式把收集的数据展示给大家。

【设计意图是引入用统计表的方式以数据进行整理,强化对统计图表的应用意识。】

活动二: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

1、学生分组整理数据。主动展示整理数据的方法。互相问答解释疑点。评比哪个组整理数据的方法最科学,优化整理数据的方法。

2、挑选制作的“蒜苗”条形统计图展示,激发学生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兴趣。

教师说明:这些用蒜苗长度做成的图表,我们叫做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发现条形统计图特点.统计图由几个部分组成?名称、横轴、纵轴、宽度相等的直条表示数据。

3、学生分小组完成“小组14天后的高度统计图”,并记录在制作统计图的时候遇到哪些困难,你们是怎样解决这个困难的?

全班解释。纵轴上一格表示多少为合适?该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给数据,分析一格表示多少,明确一格表示多少,应根据数据和图表的实际情况确定。

【设计意图: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学会思考,通过讨论提炼。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展开调查,培养小组内的合作能力和执行能力,也同时培养的全班学生的协作能力。】

活动三: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1、观看本小组制定制定的统计图,看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2、分组汇报各个小组读图的收获。

【设计意图是引导鼓励从统计图中读出尽可能多的信息,进一步体会数据中会蕴含信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三、巩固练习

教材86页练一练第1题。

1、你从统计表中收集到哪些数据。

2、讨论:说一说,你用1格表示多少人?

引导发现:这些数据都是双数,可以用1格表示2人。

3、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是再次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绘制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

四、全课小结

学生小结汇报本节课所学知识。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映,比如:一年中每个月的电费、水费等,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统计,并在附页3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以及学习知识所用的方法和策略,架起与生活的联系,做到学有用的数学。】

篇8: 栽蒜苗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96页栽蒜苗(一)

学生分析:

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共进行了五次有关统计图表的认识学习,从搜集整理数据、读图解意来看,学生比较熟悉,由于生活中也常见折线统计图,所以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教学在教材原有基础上进行拓展,在保留教材知识框架的同时,结合城市学生知识面宽的特点,设计科学领域中有关鳞虾和鲸鱼的活动规律为背景,激发学生探求活动变化规律的热情,突破过去折线统计图中知识相关的数量进行分析的课路,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在不断的“比”中读图、画图、联想。通过它们的衔接点,启发学生思考、寻找规律,最后发现人所未知的秘密——生态世界中适者生存的规律。本课突出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比”的数学思想的内涵。教师力求活用教材,引领学生体验、探索事物产生发展的过程,体现数学教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学重、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让学生课前在家栽种一盘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数据的记录。统计表,12×8的方格纸(每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相关的统计知识。(板书:栽蒜苗)

(二)、探索新知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同学们,在你观察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你是怎么测量的?

(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有那些体会与发现。)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生:我每天观察一次,并且量一量蒜苗的高度,我一共记录了15天,第十五天蒜苗高15厘米。

生:我发现前三天蒜苗长得不快,中间十天蒜苗长的速度比前面快,而最后两天长得最快。

师:同学们注意了数据的比较分析,并发现了一些规律,非常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如何表示小组内每个同学栽的蒜苗生长的高度。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把你们小组每个同学记录的第十五天蒜苗的高度填入统计表内。(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张统计表,学生把小组成员记录的数据分别填入表内。)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填表的情况?(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师:把小组同学的数据填入表格内后,同学们都知道了谁的蒜苗长得高,谁的蒜苗长得矮。为了形象地反映这些蒜苗生长的情况,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画条形统计图。

师:为什么说画统计图可以更形象地表示它们生长的情况呢?

生:因为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们相差多少。

3、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从统计图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小组内每个同学栽的蒜苗生长情况,下面请大家试一试。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张12×8的方格纸,学生在方格纸上涂蒜苗生长的条形。正在涂时,有学生开始举手。)

生:老师,这张方格纸的一格表示1厘米,格子数不够涂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其他同学认为方格纸上的格子够吗?

生:不够。

师:那么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

生:我有办法,再补充格子。

生:我觉得不用补充格子,用方格纸上的一个格子表示2厘米,就够涂了。

生:我用一格表示3厘米,就更够涂了。

……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能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到底表示几个单位,还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就小。下面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在方格纸上涂出数据。)

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学生画的条形统计图,并说明每格表示的数量及具体的画法,集体交流。

4、讨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观察自己和其他同学画的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指名口答,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94页“试一试”及P95页“练一练”

1、试一试

这两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1)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篇9: 栽蒜苗教案

教材分析:

教材将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材在编排栽蒜苗(二)中的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的预测中引入。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如何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用什么方法“的问题,供学生讨论。然后再共同讨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条形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重点:

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会制成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统计图操作纸。

学具:自己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对同学们栽蒜苗的实践活动进行了统计,这节课我们来看看笑笑他们栽蒜苗的情况如何?〔板书课题:栽蒜苗(二)〕

课件出示笑笑他们记录得到的数据。(P97页统计表)

师:笑笑和同学们一样,也栽了一些蒜苗,每隔3天观察一次,你能帮老师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小黑板出示格子图,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制作,其他同学在附页111页的格子图上制作。然后纠正黑板上的问题。)

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2、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师:大家请看,老师也做了一个统计图,这些线很曲折,所以这样的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1)比较折中统计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有标题,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相同。

不同点:条形统计图使用长条表示蒜苗的高度。而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高度。(学生可能回答用线表示,教师及时纠正,并板书“点——数量”)

(2)观察这条线是怎样变化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线的坡度变化,并说明这条线表示蒜苗的生长趋势。板书:“线——趋势”。)

正因为折线统计图的这个优点,我们可以对这株蒜苗进行预测,分析它的生长情况。

①估计这颗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②预测这颗蒜苗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说说你的想法。

2、学习画折线统计图。

师:折线统计图有这样的优点,你想不想学着画一画?

(1)小组讨论:如何制作折线统计图?

(2)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3)课件演示画折线统计图的过程。(讲解画图方法)

(4)请拿出你的蒜苗生长记录读给大家听听。

(5)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在111页的格子图中完成)

(6)根据你的统计图说说你的蒜苗的生长情况怎样?

3、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

(1)你发现那几天蒜苗生长的比较快?那几天蒜苗生长的比较慢?

(2)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三、尝试练习

师:有关蒜苗生长的折线统计图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老师很想知道其它统计图你会看吗?

课件出示P98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从统计图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提出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栽的蒜苗不断长高,我们的知识也在逐渐积累。这节课你有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1、完成P98~99页“练一练“第2、3题。

2、课外延伸:调查最近一周的最高气温,折成折线统计图。并分析气温的变化趋势。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认识折线统计图的优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统计图上获取信息预测事物。教学中,通过统计栽蒜苗活动中蒜苗的生长情况,把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收集的数据和分析统计图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地进行预测和估计,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效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10: 栽蒜苗教案

1教学目标

1、初步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总结绘制的方法;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判断。

2、在条形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对比中认识折线图的结构,了解折线图的特点,能够在具体的情况中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能够提高处理信息推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统计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有了深入的学习,而且这学期也刚刚研究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能够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从中获得需要的信息。并且对统计图的构图,有了很大的知识积累,明白统计图中横、纵轴表示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信息进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对折线统计图中显示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统计图在实际事例中的灵活运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

(一)折线的联想

(出示一个点、再一点、7个点)想到了什么?

想一想这种由点和线段连成的图,你在哪见过吗?

(二)感知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引出探究内容

(出示:各种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你都想知道关它的什么知识?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

活动2【讲授】二、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一)小组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

(出示:向阳小学04-购书金额统计表)

根据这些数据画一幅折线统计图。小组合作来完成。

研究建议:1、先讨论(轻声);

2、再绘图(迅速)。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上的特点,思考画法上与条形统计图的不同。)

(二)展示总结绘制方案

1、欣赏每组作品

2、提炼细化绘制方案

3、总结绘制方法

那我们回顾一下,说说你们是怎么画的?(板书:描点,连线)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优化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学生总结提炼的能力)

活动3【讲授】三、分析统计图

(一)现在观察这幅统计图,你获得那些信息?同桌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什么把这些数据练习在了一起?有什么作用?

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够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数量变化的情况。(板书:数量,变化)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增长的背后说明了什么

(四)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对比,明确折线统计图更适用于表示同一事物随时间或次序逐渐变化的统计量,条形统计图在主要比较数量多少时更加直观,而且统计项目之间没有次序关系,这两者的区别联系)

1、欣赏每组作品

2、提炼细化绘制方案

3、总结绘制方法

那我们回顾一下,说说你们是怎么画的?(板书:描点,连线)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优化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学生总结提炼的能力)

活动4【练习】四、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类型的统计图

2、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选择,感悟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不同作用;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五、课上小结

回顾一下我们刚开始提到的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关于统计还有许多知识需要我们去探究,就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体会吧!

(设计意图:反思梳理,养成总结知识的好习惯。)

篇11: 栽蒜苗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

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谈话: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学习了栽蒜苗(一),听说你们都栽了蒜苗,老师把一名同学栽蒜苗的经过拍摄下来了,大家想看看吗?(播放栽蒜苗视频)你们为蒜苗做过生长记录吗?这名同学也做了记录,(出示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不过他还想看出蒜苗的生长趋势,所以又把这些数据制成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大家看看用条形统计图记录蒜苗的生长趋势合适吗?(出示蒜苗15天生长情况条形统计图)

生可能汇报:1条形统计图适合用于比较不同数据的多少,用它来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好象不太合适。2从条形图上看蒜苗好像不是一点一点长高的,而是一蹦一蹦长高的。

是啊,那用什么方式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比较好呢?谁有办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把条形统计图一点点变成折线统计图,并板书:折线统计图。

观察折线统计图,回答图上问题。

二、探索方法,学习新知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所以问题回答的就很准确,那么通过观察这幅图,你觉得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比有何特点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看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反映了统计表中的数据情况,而且还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升降变化情况,看出蒜苗的生长趋势。板书:数据变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我们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预测。那么大家想不想也亲手绘制一幅折线统计图呢?下面同学们可以参照老师这张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折线统计图该如何制作?

小组讨论后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分步演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高,这么快就掌握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相信大家都跃跃欲试了吧,想不想从这样的统计图中看看自己的蒜苗的生长趋势呀?下面同学们就在老师发的这张练习卡上用你自己记录的数据制成一幅折线统计图。

指生汇报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针对同学的汇报,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折线统计图看起来更精确,更美观。

三、实际应用,拓展新知

看来有关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老师很想知道除了反映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之外,其它折线统计图你会看吗?

课件出示98页2、99页3题。

四、反思巩固,发散延伸

通过这一节课的相处,老师发现我们xx班的同学不但聪明,而且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不知道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有什么收获或还有什么疑问呢?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课件出示实践作业:生活中的哪些数据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呢?)

同学们可以根据刚才大家介绍的数学信息,选择你喜欢的收集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同学们,数学是无穷的科学,数学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除了我们学过的知道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与数学知道息息相关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希望大家今后多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反思

栽蒜苗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制作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在制作的过程中明白一个格子不仅仅表示1,还可以表示2、3、5、10、100等单位,视情况而定。另一个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了解统计表和统计图的不同表示,体会统计图的优越性。

我在这节课里开门见山的出示了一张15天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学生观察读表,然后引出还可以用统计图的方法表示蒜苗的生长情况,出示图表,横轴表示小组组别,树轴表示长的高度,表示组别时这样好不好,连续的格子表示,为什么不好,怎样表示作图比较好呢?在一系列的追问下得出空一个格子表示好,这样看着清楚。在学生尝试完成竖轴时发现问题,格子不够后再交流,学生想到可以一个格子表示好几个单位,学生制作统计图就水到渠成了。

这堂课还有一点在四(1)班上完感觉到不是很到位,就是如何让学生明白统计图的优越性,在四(2)班时我就调整了教学计划,在学生完成统计图后学生读图时加入比较,哪个更能明显的看出哪组蒜苗的生长高矮呢,统计图中的直观感觉比较明显,优越性就比较明显,学生的体会就比较深。

课堂中还有统计养鸡场买出一周鸡蛋的数量统计,当学生统计完以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周六周日卖出的鸡蛋特别多,联系上生活习惯,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有趣。很多时候,只有老师的问题设计巧妙一些,学生的回答才能精彩,所以课堂还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

篇12:《栽蒜苗(二)》教学反思

《栽蒜苗(二)》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学生熟悉的情境更容易让他们迅速进入有效的实践探索。孩子对于家中常有的水电单比较熟悉,但对于几个月的变化情况却并不清楚,以此激发他们绘制统计图的积极性,来展现这种变化、发展情况,孩子们体现出了非常高的主动性。

2、在教学中,让孩子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图的`绘制和分析等全过程,他们充分感受到了统计的价值,对于发展他们的统计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要注意强调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分辨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在绘制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各自的特点也比较分明,因此,让学生感受两者之间的不同和各自特点,适用于怎样的情况,更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的价值。

2、猜想,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但猜想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因势利导。统计水电费用的情况,对“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呈现这一数据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这一数据” 进行猜想时,学生的思维很难展开,因为他们缺少猜想的方向和思维的空间。

篇13:栽蒜苗数学说课稿

栽蒜苗北师大版数学说课稿

1、教学内容:

栽蒜苗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从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开始,让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了这个活动,通过学生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到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最后,教材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由于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1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对于本节课学习的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虽然难度比第一学段有所提高,但只要通过栽蒜苗的数据记录过程,学生将得到的数据画在格子上,出现格子不够的情况,自然就需要改变原来1格表示1个单位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突破难点。

2、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

根据目标,结合实际,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体会和理解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在第一学段,经历过统计的全过程,感受过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方法,对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体验,由于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是一致的,相对来说在理解上没有太大障碍。但本节课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实践情境(栽蒜苗)时,他们自然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当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因此只要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相信学生能比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与灵活性。

三、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节课需要学生课外实践、观察,课堂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结合运用观察法、发现法、启发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适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学习时,创设有效的情境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空间更多的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中,说一说,议一议,积极探索;在合作与交流中,画一画,评一评,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运用,突破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这个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课题

播放课件,观察蒜苗15天的生长过程。

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渗透一些实践活动,在教材中纳入一些活动性的课题,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有益的。对于这种活动,学生不仅是喜爱的,而且是投入的`。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可以获得同步发展。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1、说一说,汇报蒜苗第15天生长的高度。

2、填一填。小组每个同学完成第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统计表。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栽蒜苗(一)》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栽蒜苗(一)》说课稿3、试一试。给学生每人一张方格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画出条形统计图。学生会兴趣盎然地拿起笔画起来,画着画着,就会有学生发现格子不够,他们会自己选择方法解决格子不够的问题。

4、评一评。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统计图,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晰怎样解决格子不够的问题,有的学生会想出在上面增加格子,但数据太大时,这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有的学生会想出用两个竖条表示一组数据,但又不方便观察;有的会想出用一格代表两个单位或三个单位等等多种方法,如果学生能说出要看具体数据的大小和画条形统计图的方格来定时,那就是本节课最理想的生成了。这一环节在矛盾冲突中建构知识网,对比发现中拓展学生思维。

5、根据交流结果,修改完善统计图。问题都解决了,让学生自己着手根据讨论结果完善统计图。

6、反馈交流,提高读图能力,并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与解决。我们创造出了条形统计图,不光要会画图,还要会看图,统计图的有什么优点?那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什么呢?

以上是探究新知环节,也是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制作统计图的过程。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将不能发展。因此,我在突破难点教学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这个环节里,不是把这一做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等活动,思考解决办法。

(三)综合运用,拓展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让课堂和知识得到拓展延伸,并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归纳梳理,课后延伸

这节课最后我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让学生梳理和归纳本课的知识内容,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为了进一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还安排了一个课外实践活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映?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中制成条形统计图。从而也很好地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五、说预期效果

通过本节课实践和学习,我预计学生都能根据数据的需要选择一个方格表示多个不同的单位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美丽的条形统计图,较好的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反思

课前调查时我发现学生栽蒜苗的实践活动没有进行,没有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过程,曾想用口算比赛或者其他方式代替栽蒜苗这一内容,后来反复读教材,我的理解是当学生有了蒜苗长得越来越高的经验,他们在读数的过程中,将这个高度理解成长短不一的段,不就是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吗?如果他们把读出的数理解成一个点,这些点连起来不就是一幅折线统计图吗?他们通过实验得到的一些体验有助于识图能力的提高,统计意识的形成。这不正是数学关注的吗?因此,我充分利用课件和学生一起观看蒜苗十五天的生成过程,以此弥补学生没来得及栽种蒜苗的不足,把我自己的学生种后数据交给学生,当我与上课班级学生在观看课件时,我从学生的表情中读出了欣喜,为上好本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格子不够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然后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善自己的认知,师生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流突破了这节课教学重难点。这些知识不是老师告诉学生去做,而是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建构知识网,对比发现中拓展思维。

篇14:《栽蒜苗》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栽蒜苗》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数据收集的方法是统计知识的重要步骤,而方法的获得是需要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当然,学生在形成这样的过程中仍需要老师的指导。在本教学设计中,虽然教学的知识点是掌握1格表示多个单位,但在教学中,教师则在导入的阶段,与学生共同讨论观察实验对象与数据收集的过程。这看上去与本课时的目标不是十分的贴切,然后正是这种师生的'讨论,才能逐步使学生懂得数据收集的方法。

当学生开始尝试将收集的数据用条形的形式来反映时,他们碰到了一个新的问题:“格子不够了”。(这是教师事先完全预测到的问题,而故意作为一种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契机)学生带着一种疑惑,认为是教师的准备不足。而教师则将这个问题提供给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让他们自己在想办法的过程中把问题解决了。从案例中可以看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处处、时时都存在着学生的认知冲突,而如何把握住这种机会来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是本课时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点。

篇15:栽蒜苗连续观察日记

10月12日星期一(晴)

前几天,妈妈给我做了超级好吃的蒜苗炒鸡蛋,于是我突发奇想,要是能自己种蒜苗该多好啊!上网一查,原来把大蒜泡在水里就能种出美味的蒜苗啊!我真是迫不及待地要开始我的实验啦!

一回到家,我就找出一头大蒜。可是,这头蒜看上去皱巴巴的,能种出蒜苗吗?剥开皮一看,哈哈,看来我真是多虑了!每个蒜瓣都白白胖胖,非常饱满,差不多三厘米长,个头还真不小。闻一闻,蒜瓣散发出明显的刺激味道,真是好辣啊!

我一口气剥了二三十个蒜瓣,用牙签穿好固定,放进小盘子里,倒上水,水的深度没过蒜瓣的屁股。然后,把它放到窗台上,蒜苗应该很快就能长出来了!

10月15日星期四(小雨转阴)

今天是种蒜苗的第四天。一起床,我就来看我的蒜瓣娃娃了!

蒜瓣宝宝们早就发芽了。在我种下它们的第二天,它们的头上就纷纷裂开一个小口儿,有的还钻出了嫩绿的小芽尖儿。现在,这些小蒜苗大都长到三厘米了,最高的已经有五厘米了!蒜瓣还是那么饱满,胖胖的,但是变成了乳白色,头上顶着一根根翠绿的蒜苗。

蒜苗的下半部分,裹着一层透明的薄膜,好像披了一件洁白的毛衣,好像一根根挺拔的小草,别提多神气了!它还有着极其发达的根部,犹如一片地下森林,把充足的水分和养分输送到蒜苗上。一颗小小的蒜瓣竟然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令我非常赞叹!我真盼望他们快快长高!

10月17日星期六(晴)

今天是种蒜苗的第六天。我的蒜苗娃娃这几天长得特别快,已经有八到十厘米高了!蒜苗非常壮实,从原来四五厘米高的蒜苗里面,钻出一条深绿色的笔直的芯,又新鲜又挺拔。退在下面的外皮慢慢变浅,支撑着柔嫩的绿心儿,让它能稳稳地长得更高。

我发现,中间的一颗蒜瓣底部,有一小块变黑了,其他的蒜瓣都还是精神的很,既没有变黄,也没有起皱,好像储藏着用不完的能量和养分。这时候的蒜苗,闻起来,有一种很清新的味道,并不让人感到刺激和不适。我用手摸一摸蒜苗,嘿,还挺硬实的呢!

妈妈说,这小蒜苗越长越快,再过个四五天,保证能再长高一倍,到时候,就可以剪下来炒一盘菜啦!我问,蒜苗剪下来还能再长么?妈妈说,当然能啦,只要蒜瓣不干瘪不腐烂,就还能再长一茬!哇,这可真神奇,还真是小蒜瓣,大能量啊!

篇16:数学四年级上《栽蒜苗》的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栽蒜苗》的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学习第八单元统计第一课《栽蒜苗一》,由于没有下载到相关课件,在黑板上动手画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本节课教学目标:认识到一方格表示多个的必要性;能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填写统计表;认识到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首先我让学生观察插图,由于没有相关栽蒜苗的实验数据,我根据生活经验直接告诉学生相关数据,并让学生填写统计表,然后点名学生到黑板前绘制统计图。这里我先让学生弄清楚一方格表示几厘米比较合适,根据实验数据特点大家一致认为一方格表示2厘米很合适,还有让学生明白横向表示什么,纵向表示什么。然后学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我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绘制条形统计图。在绘制完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条形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学生没有说出来,我觉得是学生没有思考这个问题,没有感觉到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我进行了补充,条形统计图的.优点: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能直观地反映出数据的多少来。最后全班学生做了两个习题,学生根据统计表绘制条形统计图,从条形统计图里得到一些信息,根据统计图填空,关键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一格表示5个或者 100个。

反思:1、板书没有写课题

2、学生能认识到一格表示多个的必要性

3、学生没有认识到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或者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没有说出来。

4、告诉学生蒜苗第15天生长数据时,没有考虑到统计图的纵向格数,导致重新修改数据,如小强的数据18厘米,而一格表示2厘米,纵向需要9格,但纵向只画8格,需要修改18厘米这个数据,否则在己画好的方格内无法画条形统计图。

篇17:《栽蒜苗(一)》的教学片段与反思

《栽蒜苗(一)》的教学片段与反思

《栽蒜苗(一)》是新世纪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单位最的必要性和灵活性。教材提供了“栽蒜苗”的情境,让学生栽还是不栽?不栽,直接提供数据,学生可以快速完成统计图,但是少了一次亲身体验的经历。所以有必要栽,关键是如何赋予“栽”的活动以数学内涵。

片段一 课前准备,“操作”中激活经验

教这节课的前15天,我就准备让学生栽蒜苗了,为了保证“栽”的效果,我决定来个激将法。

师:同学们,15天后我们要学习“栽蒜苗”,你们说是栽还是不栽(故意拖着嗓音)?

生:栽,当然栽。

(看到高举的小手,我心里偷乐。)

师:真的栽?要求很高的。

生:(齐)不怕。

我趁机出示活动要求:(1)向家长请教栽蒜苗的方法和技巧,一定要保证蒜苗健康成长。(2)每天观察蒜苗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蒜苗生长的高度。(3)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任务布置完以后,我不时询问学生栽蒜苗的情况。几天后,“我的蒜苗长出很高了。”“你的蒜苗长得怎样。”成了学生课间交流的话题。看来,万事俱备,只待上课了。

通过“栽蒜苗”活动,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在数据观察、收集、整理中,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结合起来,赋予“栽蒜苗”活动以数学内涵。

片段二 合作交流,“分享”中生成经验

师:同学们栽培的蒜苗一天天长高,记录的数据也一天天发生变化,你是怎样记录的?

生:我一天记录一次,蒜苗前几天的变化不太明显,第3天长到1.2厘米,第4天长到1.5厘米,第5天长到2.1厘米……第15天已经长到15厘米了。

生:我是两天记录一次数据,一天不太明显。

生:我是3 天记录一次,也制成表格。

师:他们的方法怎么样?

生:第一种方法比较详细,第二、三种方法制作了统计表,方便观察。

师:是啊!我们共同经历观察、记录数据、整理数据,有的同学不仅完成了统计表,还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真为你们高兴。

师:想不想比比谁的蒜苗长得高?

生:(齐)想。

师:那就比第15天的吧。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蒜苗第15天的`数据进行整理,填在统计表中。学生很快就完成了统计表。

交流是促进学生思维由隐性变显性的过程,学生在倾听、比较、再次统计中,经历了方法的改进过程,为新经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相互交流中,学生的自我经验逐渐变得丰富,得到提升,在再次制作统计表的过程中,经验得以应用,数学活动体验从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迈进了一步。

片段三 自主探究,“尝试”中总结经验

师:如何更形象、直观地反映蒜苗的生长情况?你有什么方法?

生:画统计图。

师:行,请同学们根据刚刚完成的统计表中的数据来制作统计图。如果遇到困难,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

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张8x8的方格纸,并提示:小组长做好分工,1人汇报数据,1人画统计图,其他两人补充完善;如果不够整厘米,用四舍五入法取整厘米数。

学生紧张活动,不时传来小组的讨论声,7分钟后~

师:谁愿意把成果与大家分享?

生:我们小组的蒜苗最高是13厘米,格子不够,我就用格子补上。

师:这个方法怎么样?

生:太麻烦了,我们有更简便的方法,就是用1格表示2厘米。

生:老师,我们用1格表示3厘米,因为我们小组最高的蒜苗是24厘米,一共8格,正好画完。

生:还可以用1格表示4厘米、5厘米来解决格子不够的问题。

师:真聪明。当格子不够时,可以以“1”当“几”,看来,只要肯动脑,办法总比困难多。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