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控制”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实验项目设计(机器人控制人类)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3篇“机器人控制”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实验项目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机器人控制”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实验项目设计

“机器人控制”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实验项目设计

一、引言

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是大学生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中将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和创新融为一体的高层次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创新平台多以机器人技术为主,因为机器人是一种典型地融合了材料、机械、电子以及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可编程控制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一体化系统[1],是人类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载体,是永无止境的研究课题,是目前世界各国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教学研究与工程训练的理想实验平台。因此,机器人教育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机器人控制”课程是一门既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机械传动技术、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相结合,又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得到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性选修课程,它既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通用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基地,也是机器人技术研究人才、面向中小学教学的师范生相关模块课程与指导机器人设计竞赛的培养基地,更是发挥每个学生特长和挖掘其潜能,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并使学生在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构建广域的工科知识的实践基地[3]。为了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实践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和实践条件,进一步加大培养学生系统设计能力的力度,通过本校“‘机器人控制’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与实施,在整合与精简原有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与设置面向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增设创新性自主实践项目,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考核标准等课程资料,重新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手册等实验教学资料,并逐步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创新实验教学规律及其可行性。

二、项目研究与实施情况

实践性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根据“规范课程大纲,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加大自主力度”的探究思想,围绕“以机器人教学和实验技术为平台,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培养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重点突出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科学新技术与工程实践应用相结合[4],探索出通过实践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四大能力(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5])和创新意识、综合素质的新途径。经过深入研究和不断摸索,该课程开始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逐步改革和初步尝试,获得一定的成效。

(一) 课堂教学方面

⑴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将相关硬件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相互渗透与优化整合,重新修订并规范了教学大纲。通过在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实践教学中进行尝试,从某种程度上讲,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实践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⑵调整或更新授课内容:以机器人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为载体,结合不同专业、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自编了一套教学课件和一系列从入门递进到实践的电子版实验教材,并向学生提供相应的课堂教学、工程训练和设计范例等阅读材料与学习参考资料。

⑶ 以学生为中心的讲授方式:除课堂讲授之外,①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资源或电子资料等形式,尽可能多地向学生提供背景材料和设计案例,以供学生根据需要随时选用;②组织学生就某个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分组讨论并进行点评;③建立学习和实验小组,针对选定的选做实验或课程设计主题,分别进行资料阅读、参考借鉴或自学相关知识,在付诸实践的同时,开展组内和组间探讨活动,在互帮互学、团结协作的氛围下自行解答实际问题;④阶段性地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演示;⑤鼓励市场调研、成果借鉴等社会实践活动,以添补知识、增长阅历和积累经验,等等。

⑷注重交流与沟通:通过聊天、邮件、短信、微信、提问、答疑、质疑、抽查和指导等形式,鼓励和督促等手段,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倡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为实践教学开辟无纸化的第二课堂,使得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更好地发展其个性和特长[6]。

(二) 实验教学方面

⑴新编实验教学大纲:根据不同阶段和层面的实验与实践要求,①指定了基础训练性实验项目及其选做实验内容,使学生既可以验证和理解课程知识点和实验目的,又能够掌握必需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同时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②增强了综合设计性实验及其选做实验,使学生可以加强实验技术和方法的合理综合,实现实验教学体系既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又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交叉性,能够融会贯通相关实验、相关知识、相关课程之间的关联和内涵,进而能够完成综合性的实验设计,明确与形成一整套实验过程和设计流程,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逐步积累实际经验;③加大了自主设计性实践项目的设计要求和实施力度,为实现自己的构想、个性化设计乃至创造、创新夯实基础。

⑵整合与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为了满足课程实验需要,适应不同层次和选课目的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实验需求,本课程将所有实验项目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①基础实验项目:设置了2个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仿真实验和16个选做实验项目;6个基于单片机的机器人基础训练性实验,每个实验又分别提供了4个选做实验项目及其基本要求。针对这些简单易上手、具有一定代表性、锻炼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性实验项目,在带领学生演示完成若干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掌握实验方法的前提下,要求每名学生均能逐个独立完成其他基础实验项目,并自主选择性地完成指定数量的选做实验。②综合实验项目:在综合运用基础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设置了3个机器人综合设计性实验,在带领学生演示完成其中1个实验过程的前提下,要求每名学生在教师的全程指导下自主、独立地完成其他两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也分别提供了4个选做性实验项目及其基本要求,并要求每组学生自主选择性地完成指定数量的选做实验。③自主实践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在掌握了基础实验内容和完成了综合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在阅读参考了所提供的设计实例的启发引导下,每个实验小组从给出的25个自主实践项目参考题目(含基本设计要求)中任选1个作为课程设计题目,或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拟1个实践题目及其设计内容(与任课教师探讨后认可)。在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全开放的实验条件及教师的全程指导下,要求每个实验小组自主、独立地完成课程设计。

⑶新编实验指导手册(电子版),自行研制实验教学装置:由于实验设备和配套软件的更新换代,原有的实验指导和实验教具已不能满足目前的实验需求。因此,针对该课程的所有指定实验,以多个独立电子文档的方式,分别新编了相应的实验指导手册,并搭建了若干个机器人实验教具,以便于学生使用、查阅和参考;与此同时,利用学生科研项目和毕业设计由学生自主研制了一套机器人主控板(实验教学装置),并利用该主控板制作了一套可燃气体报警灭火机器人(教具),目前该装置正在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中,准备投入实际教学使用。

⑷丰富实验方式和实践手段: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和开放式的实验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摸索建立一套“实验过程阶段化、实验项目层次化、实验内容模块化、实验手段多元化”的实验实训体系[7]。基础实验以讲解、演示和模仿为主,侧重实验方法的传授和操作技能的训练;综合实验以实验设计和经验积累为主,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独立完成实验并自行解决实际问题,强调所学知识之间的综合性、关联性及其融会贯通与灵活运用;自主实践则强调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主要利用的是开放实验室所提供的各种实验条件和可用资源,在体现团队协作的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勇于直面困难,敢于改造创新,营造良好的适合自身专业发展方向但不失个性表现的实践环境。

(三)课程设计方面

在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和创造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的同时,在规范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的指导下,在基于开放性的实验资源(包括场地、设备、材料、人员等)的支撑下,通过全开放的自主实践性课程设计,使学生可以将理论上的或奇思遐想的或尚未实现有待改进的合理设计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去,既了解了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增长了见识,扩宽了知识面,又拓展了学习方法和实践手段,提高了实验设计能力,激发了改造创新热情,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专业技能、实际动手能力和多方位的'适应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目的[8]。

(四)考试改革方面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9]。针对以技能训练和自主实践为主的本课程,改变了传统的理论课闭卷考试方式,制订了综合考评成绩的课程考核标准: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和实践情况+设计作品+课程总结报告”等成绩构成,加大了过程考核力度。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包括出勤率和选做实验成绩等;实验和实践情况占总成绩30%,包括实验和实践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参与情况、自主独立性、小组合作性、组间互助性、现场抽查和质疑情况、开放实验和自主学习情况等;设计作品占总成绩30%,包括课程设计总体设计方案、是否自拟题目及设计内容的改造创新程度、硬件设计样品实物演示(含视频)、程序设计资料和个别小组答辩情况等;课程总结报告占总成绩20%,包括以论文格式要求填写的课程设计内容的详细说明和个人总结等。

(五)科研训练方面

为了延续学生的自主实践过程,进一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激发自主创新精神,以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意愿和兴趣爱好为契机,指导了大学生创新项目、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师范生实践技能实训(专业实习)和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或参与创新创业、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做到实验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科研能力提升相统一[10],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得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应用于实际,进行合理运用与充分发挥,取得了一些实践效果和研究成果,同时极大地调动了低年级学生钻研知识、深入探究、提高自身能力、参加和体验科研经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结语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实用型专业人才,是新时期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也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阶段安排科学的、合理的、充实的实践内容,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各项实践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教学工作之一[11]。总结近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和体会,构建创新实践平台,引进创新评价机制,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能落到实处。

(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0048)

参考文献:

[1]韩建海,刘延斌,库祥臣.“机器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8):81-82,97.

[2]李春华,崔世钢,郑桐,等.发展机器人教育培养综合型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5,15(4):61-63.

[3]黄文恺,陈虹.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的实践与探索[J].今日科苑,2009(5):131-131.

[4]李彦林,郭建新,胡蓉.工程训练课程体系中机器人模块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5):132-134.

[5]贺利乐,郑建校.以机器人教学和实验平台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装备制造技术,2014(9):286-288.

[6]王军,李明.面向机器人工程对象的“创新研究型实验”课程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279-282.

[7]胡水星,李勇,刘刚.面向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师教育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6(12):71-76.

[8]陈丹丹,张叶,伦向敏,等.基于机器人竞赛的课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16):116-117.

[9]叶晔,高文斌,岑豫皖.《机器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9):83-83.

[10]刘志远.基于机器人工程对象的单片机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29):51-52.

[11]李林喜,葛素霞,贾翠玲,等.开放机器人实验室对学生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6):99-100.

本文研究项目属首都师范大学2014-实验教改立项优秀项目。

篇2:烹饪与营养实验室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的改革研究与设计

烹饪与营养实验室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的改革研究与设计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是新兴本科专业之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传统的`烹饪工艺相结合以继承和发扬中国的烹饪工艺是该专业的特点,如何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验项目的设计贯彻这一思想是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发展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作 者:谭正林 曹流 Tan Zhenglin Cao Liu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刊 名:科学之友 英文刊名:FRIEND OF SCIENCE AMATEURS 年,卷(期):2009 “”(35) 分类号:G642.1 关键词:烹饪与营养教育   实验教学   改革  

篇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

0前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设置的一门新的主干技术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都非常强,且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的课程[1].

该课程主要以机械工艺及切削原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支撑,同时将机床、刀具及夹具等相关内容有机的结合,课程的讲授过程须要有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之配合,即实验教学环节。

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不但能消化、理解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进一步学习深造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讲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开设的实验课“刀具几何角度的认识及测量”时,我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刀具结构抽象,有些复杂刀具结构学生难于理解,这是该实验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实验教学内容老套、枯燥无味,激发不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第三,学生们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不重视实验教学环节,有些学生上实验课只是为了应付,取得学分;第四,实验仪器老化、陈旧。

因此,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开设的“刀具几何角度的认识及测量”实验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近几年,在对该实验课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及探索,将其应用于本科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的改革。

机械制造专业是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强调动手能力。实验教学环节是其实践性的主要体现,学生也能通过该环节充分发挥和提高其动手能力。

由于该实验课涉及的刀具较多,刀具结构较复杂、抽象,实验课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刀具的相关知识,刀具的测量方法,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该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

因此,根据该实验的特点,结合当前学生的就业需求,对实验授课内容做了精湛的筛选,既保证学生对刀具有全面的了解,又着重讲解学生日后在实际工作中将要用到的知识。

授课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制定一条课程主线,将各知识点用这条主线串联起来,这样使实验课的授课内容变得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2-3].

将该实验课的内容划分为三大部分:

( 1)应用空间立体模型定义刀具角度;

( 2)典型刀具的认识及角度介绍;

( 3)车刀角度的测量方法及其标注。

1.1空间立体模型的应用。

由于刀具角度是个空间的概念,这里应用空间立体模型向学生介绍、讲解定义刀具角度的点、线、面。其中‘点’是指刀尖‘,线’是指主切削刃和副切削刃‘,面’涉及两类,一类是刀具本身固有的面,分别为前刀面、主后刀面、副后刀面;另一类是刀具角度定义中需要构建的3个平面,分别为基面、切削平面和正交平面。

刀具角度无论是简单的刀具还是复杂的刀具其角度都是在这3个平面中定义的。

借助于该模型能够直观的将普通车刀的角度展现在学生面前,使难以理解的空间概念直观化。

将模型应用于实验课上不但使难于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丰富了实验课的授课内容、激发了学生的上课热情。

1.2典型刀具认识及角度介绍。

机械加工中常常需要加工的.表面涉及外圆表面、孔加工、平面及复杂表面。

根据加工表面的不同,刀具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般外圆表面的加工常用车刀,车刀按照用途又分为:

外圆车刀、端面车刀、内孔车刀、切断刀、切槽刀等;孔加工实现的方法很多,不同的加工方法完成不同的工艺。

常用的有:

钻孔、扩孔、铰孔、镗孔及拉孔,其中钻孔涉及的刀具有麻花钻、1、深孔钻等,扩孔钻与麻花钻相似,刀齿数较多,没有横刃。

铰孔用铰刀,镗孔用镗刀;平面及复杂表面的加工常用方法是铣削,铣削根据加工的不同表面需要不同的铣刀,常用的铣刀包括:

圆柱铣刀、面铣刀、三面刃铣刀、立铣刀、键槽铣刀、角度铣刀及成形铣刀等[1].不同的刀具都有各自的刀具角度,按照刀具角度的定义都能找到其相应的几何角度。

在实验课上,结合常用刀具的应用讲解不同刀具的几何角度。

1.3车刀角度的测量方法及标注。

车刀的角度较其他刀具的角度简单些,该实验中用万能量角台测量车刀的几何角度。

万能量角台能够构造出车刀测量时,需要的3个空间参考平面,然后利用量角台的可调部分找到度量平面位置和构成每个需测量角度的平面(或直线)的位置,按照实验的测量方法即可完成车刀的几何角度测量。

测量后的角度按照《机械工程图学》理论绘制平面图,在该图上按照实测角度的大小完成角度的标注。

2教学方法的改进。

2.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以老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授课方式呆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1鉴于该实验的特点:

一些刀具的角度空间立体性很强,而这些抽象的问题只凭老师一味的讲解,学生很难消化理解。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实验课上,上述问题迎刃而解。

将图形、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结合在一起,使典型的刀具结构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加深了学生对刀具结构的认识、理解,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2.2教与学的互动。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法是老师按照实验步骤一步一步的指导学生完成,整节课都是按照老师规划好的条条框框进行[4-5].最终学生只是按照老师说的方法得出个实验结果,至于实验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是很清楚。

这种授课方式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动手能力提高方面也很有限。

基于此,考虑该实验没有安全隐患,我们提出了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模式:

首先做实验之前布置学生课后复习实验内容,然后实验课上先由老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关于该实验课的理论知识,同时教师介绍本实验用到的仪器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这部分可以看作是实验前的“序”

环节,实验前的准备工作都完成后,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8人,在每组中选出学生代表来讲解实验,其余学生自己动手做,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实验完成后要求每位做实验的同学谈谈自己的体会及实验课有待改进的地方,最后由老师对课堂情况进行总结。1,该授课方法取得了极好的授课效果!

3结论。

经过几届的实验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中“刀具几何角度的认识及测量”实验课的教学规律,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始终不渝的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大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拓宽其视野、发挥其创造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 1]于俊一,邹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

[ 2]李雪,等。机电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科技信息,2010.

[ 3]李伟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 :97-98.

[ 4]关铁鹰,孙继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 2) :121-123.

[ 5]朱从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2( 3) :63-64.

篇4:中医院校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中医院校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中医院校生理学教学学时普遍偏少.我们通过运用更新和优化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缩短验证性实验学时;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等方法.实践证明,通过实验教学改革,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创新意识;提升实验水平的目的',从而提高了生理学教学质量.

作 者:姚小卫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武汉,430065 刊 名:光明中医 英文刊名:GUANGMING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9 24(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中医院校   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生理学教学质量  

篇5:新形势下理工科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理工科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与实践

实验教学是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通过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构建了适合本校的多层次、模块化、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校的实验室资源,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 者:袁广亮 杨源 冯广海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710055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35)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实验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   创新   实验室开放  

篇6:基于Proteus的单片机课程教学与实验改革初探

基于Proteus的单片机课程教学与实验改革初探

在分析Proteus仿真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51单片机基础实验仿真系统,并设计了一个典型的实例程序,这表明采用Proteus进行51单片机及外围器件的仿真,实验系统搭建简单容易,仿真过程形象直观,为51单片机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验手段.

作 者:唐勇波 徐东辉 TANG Yong-bo XU Dong-hui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31(4) 分类号:G420 关键词:仿真   单片机   Proteus   虚拟实验  

篇7: 《创新实验、学校特色与课程建设》学习心得

《创新实验、学校特色与课程建设》学习心得

暑假期间,州温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施雪云书记的《创新实验、学校特色与课程建设》专题报告,为我们解读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中的重点内容: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学校的课程自主权,推动我省普通高中的多样化、特色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选课自主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现全面且有个性地发展;更好地发挥教师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主观能动性,让课程建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赋予了学校课程领导的权利和责任,也考验了学校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学校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预先设定的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但校本课程又是打造学校特色的重要抓手,没有特色校本课程,就谈不上特色学校。州温市教育局十大工程提出:要建设特色品牌学校,深入推进特色项目建设,引导学校实施特色品牌发展计划,使特色办学项目成为学校常规课程和活动,并逐步建设提升为学校特色品牌和文化。同时提出要培育精品校本课程100项,优化课程结构,突出课程特色,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要。可见深化校本课程建设,打造精品校本课程,完善课程结构,将成为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的关键提升点。

我校从新课程实行之初就开设了校本课程,虽然这么多年都在坚持,但是除了《感受瓯越文化》等个别课程成功编写校本教材外,其他课程都还是停留在比较初级的层次。如何深化校本课程建设,打造精品校本课程,有几点粗浅的认识一直在我头脑中徘徊。

一、明确校本课程的定位

1、校本课程要服务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学生自愿参加的课程,学校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安排课程,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文化底蕴加入到校本课程中来,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上海二期课改要求各学校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构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功能性的课程结构,用灵活、有弹性、体现多元特点的课程设置,实现拓展性、研究性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与落实。在此精神指导下,上海许多学校对新型课程体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和探索,形成了不少适合学生发展,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比如上海开元学校以“国学教育”为特色,构建了一个统领学校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了一套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完整的国学校本课程,依据不同年级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制定年级教育分层目标,在基础性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教育和引导学生进德修业,促进学生品行日臻完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同时在研究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中积极开发实施“国学”范畴的校本课程,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国画、书法、茶文化探究等,丰富了学校国学课程特色。我们可以借鉴开元学校的做法,围绕我校“生命教育”特色,加强对校本课程的规划和建设,要在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中整体构建、分步开发具有我校特点的生命教育系列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与生命教育的有机融合,做到定时间、定人员、定内容,真正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拓展和提升,同时可以大大拓宽校本课程的选题范围。在学校特色的基础上融合、构建校本课程不仅是对校本课程的推动,更是对学校文化特色发展的积极促进。

2、校本课程要服务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必须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学校每年要对学生需求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类别并及时进行调整,针对不同学生的校本课程设置要体现差异。自州温市教育局“一校一品牌,一校多特色”建设活动以来,我校初中已经连续两年招收了大批特长学生,今年高中又创办了科学创新实验班,针对初中特长学生和高中创新实验班学生的校本课程应该和普通学生的`校本课程有所区别。针对这些特长学生、特色班级的校本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课程的选择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保证有一定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备的支撑;二是要考虑课程培养目标的持续发展通道,确保有优秀的上一级学校招收相应特长的学生;三是要考虑与其他学校的错位发展,以形成良性竞争。上海开元学校的管乐、游泳、击剑特色校本课程,培养的对象主要是特长学生,学校选择的项目比较特殊,竞争学校不多,而且学校十分注重与街道社区及区体育局合作,在物力、人力方面确保了课程的实施开展,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我校正在做的武术特色项目与开元中学的做法很相似,除了依靠学校自有师资之外,还聘请了州温市少体校资深武术教练邓晓峰教练为顾问,并定期借用少体校武术房开展专业训练。我们希望通过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武术能够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一张金名片。

二、把握课程开发的原则

1、加大课程开发力度,提供丰富选择机会

以被称为世界上最好中学的芬兰罗素高中为例,它的选修课课程项目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有一组调查数据显示,罗素高中800学生,70名老师,学校开出的选修课程就达300种,光外语就有13种可供选择。然而校长却表示,学校课程的安排目标是800名学生有800种课程设计。为了开发更多的选修课程,罗素高中的一些做法力度非常大,形成了有效的管理特色。如允许学生跨学校选修,花资金聘请校外专家,高校教师到学校教课,甚至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学生到大学听课拿学分……学校以开放、合作的办学模式,有效缓解了学校局部课程资源不足,课程开发难度大的困难。由此可见,加强校际、包括与职高、高校,加强学校与社会团体之间的联手合作,将是推动我们的课程改革的有益举措。

当然,选修课的丰富多彩及深层次的改变,得益于国外学校高考压力的消失。没有了应试教育制约的丰富的课程背后,才是回归教育原点的教育,而不是被考试和升学率异化了的教育。在目前的中国,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是有顾虑、有压力,有难度的。我们的课程建设如何在学生个性、能力发展与应试之间寻求合理平衡,是中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瓶颈。

2、课程内容注重实践,有效提升学生能力

暑假里,读过一本《外国著名学校的管理特色》,书中所介绍的28个学校中,许多都创造了教育史上的伟大奇迹,并享誉世界,如培养世界精英的“摇篮”――英国伊顿公学,享誉世界的“教育圣地”――前苏联帕夫雷什中学,联合国的“模范学校”――德国海伦娜中学,美国最好的中学――斯蒂文森高中,德国最著名、最严格的学校――德国萨勒姆王宫中学,爱尔兰最好的高中――利默里克特涛瑞中学,法国名校的“精英教育”――大路易高中……虽然各国的文化差异很大,各校的办学基础和生源质量、办学目标都各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都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德国海伦娜中学的学生的实践活动之一是把一个援助尼泊尔贫困山村的设想变成一项事业,甚至为此成立了一个完全由师生管理的贸易公司,使那个小山村获得了可持续发展。德国萨勒姆王宫中学的学生上午学习知识,下午参加实践活动,如消防、艾滋病义工、图书馆服务等,其中消防队已经有60年的历史。无论参加什么服务,都要经过严格训练,比如消防员要经过4年专业训练,具备相关急救知识,拿到资格证书之后才可以加入。爱尔兰利默里克特涛瑞中学的木工工场摆满了各年级学生做的木工家具,小到椅子柜子,大到整套的卧室家具,全是实木制造。工场里有整套的机器设备,做出来的产品非常专业。加拿大森山高中,从培养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做起,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家政课是必修课,学校有专门的厨房、缝纫机、木工车间,老师还会带学生去幼儿园实践如何做父母及照顾孩子等等。学生参加实践类校本课程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还会促进独立思考和团结合作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责任心和乐观向上的人格,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学校和教师探索与创造的空间,给予学生张扬个性、多元发展的舞台,学校要不断加强课程领导,完善课程结构,提质量、出精品,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形成学校特色文化。

篇8: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实验研究论文

摘要:动漫专业涉及到动画制作、影视后期处理、乃至装潢设计等多个领域。近些年伴随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漫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动漫产业的发展也如火如荼。从以往的欣赏国外的动漫代表作,到制作自己的具有特点的动漫大作,可以说,动漫设计与制作领域获得了成功。我国的动画从早期的水墨山水画静态的动画,发展到现在的立体三维的富有民族特点的动画。代表作《秦时明月》深受国人喜爱。动漫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是具有专业要求的,不同的企业和单位是有相对的侧重性的。比如一些动漫制作企业,希望专业人才具有美术、建模、故事蓝本创造等能力,而一些地方的电视台则更加侧重对影视作品的后期处理,能够熟练的操作一些常用的影视处理软件。动漫专业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就要与社会接轨,走出闭门造车的困境。要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为培养人才做出努力。本文就动漫专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字:动漫专业;影视;企业研究;实验;改革举措

1高职动漫专业现状与问题分析

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招生情况良好,众多的高中毕业生都想投入到相关的动画制作与影视处理行业当中。高职动漫专业也在不断的引进相关专业的教师,不断壮大教师队伍。毕业生逐步走入到动画制作企业与电视台等相关工作岗位中。高职的知名度也因此得到不断提升。这些成绩都是可喜的。但是不得不注意到的是,高职的动漫设计专业也存在着较多问题。首先,高职培养动漫专业学生的模式,仍然沿用以往的模式。而动漫企业却在不断的发展。这使得动漫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出现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裂痕。举例来说,影视处理中常用软件的'版本在不断升级,甚至更换了功能更加强大的软件。而教学环境中仍然在使用老版本的教学软件,甚至没有这些软件。这让学无以致用。其次,高职学生就业目标不准确。一些高职学生认为,动漫专业具有发展前景,需要人才数量大,那么只要进入相关的高职,混得专业的文凭就可以走入心仪的工作岗位。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动漫设计与制作的相关企业,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产业化成熟化。对于自己需求的人才有了明确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即便是动漫专业毕业的人才,也要考核择优录取。所以高职的学生必须要努力学习,获取实践实验经验,完善自身,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更进一步,可以对心仪企业近几年的应聘情况进行了解,有的放矢,才能够更加提高成功概率。获得岗位机会。再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受到高职发展的制约。动漫专业侧重实践能力,需要在不断的实验与实践培训中,指出学生能力的不足,给予操作指导。促进学生理解。不断加深对动漫建模、动漫设计理念的理解。而高职院校发展时间较短,实验设施有限,客观的实验环境也造成了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难题。

篇9: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实验研究论文

2.1校企合作,定位准确,进行课程改革

走出静态模式,与企业互动,建立合作模式,争取双赢局面。动漫设计与制作的人才,就业目标明确。都想走入到动漫产业中,从事专业的设计和策划工作。所以专业可以与本省的动漫制作或者设计企业进行合作洽谈。建立合作模式。例如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建立校中厂为企业节省资本,为学生提供实验与实践的场所,类似的模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以根据学校和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选择。在与多个企业建立合作后,可以发现并总结规律,在这些企业中,需要的主要技能是什么,工作流程中,常用操作有哪些。把这些提取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可以与企业共同商议,设定教学内容(尤其是订单式培养合作模式)这样可以让教学更加生动,符合工作岗位的需求,符合学生就业的需要,真正实现培养动漫专业人才的目标。

2.2走入学生,促进了解,教学相长

学技能,涨本领,教师责任重大。要做好教导的责任。但是实现技能增长,获取本领最重要的是学生自身。因为没人能代替自己获取技能与本领。教师重教学,做好教导工作;学生知努力,不断争上游;这两者并不矛盾。甚至是关联的。从教师角度: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争取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全面提升素质,展现给学生更加优异的一面。针对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特点,应该侧重实验与实践,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锻炼实践本领。从学生角度:要认真接受知识,学习技能。不能因惰性与无趣而放弃学习。要为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去努力。这些是理想状态下,可能因某些因素,学生和老师都会出现一些不足或者问题。那就需要老师与学生的相互交谈、互相理解、沟通。得到彼此的认可,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在学习中支持教师教学,打造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陈睿,孙友全.高职教育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2010(11)

篇10:浅谈地理课程改革实验的实践经验与体会论文

浅谈地理课程改革实验的实践经验与体会论文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这股改革浪潮的滚滚而来,我校掀起了学习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高潮。我在这场改革的浪潮中也不断地学习、探究,并且充分认识到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新课程观念,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经过二年多的学习与实践,我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以下是本人对地理新课改的一些认识。

一、领会课改精神,以更新教学观念为课改突破口

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的课程理念,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构建了完整的中学地理课程新体系,早已逐步进入地理课程的实施阶段。通过对《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可以发现,地理新课程的目标指向,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知识技能目标继承了地理课程双基目标的思想,但扬弃了原来八股式的不可操作目标,指定了具体、可测量的操作性要求;地理课程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对“过程”的学习;地理课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为准绳;地理课程以教授学生的学力和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为基点。以上这一些都是地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但是,地理教学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正所谓“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丧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古人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新课改的全面实施,确立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既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又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并且学好、用好《课标》,发掘教材的内涵,转变教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成功。

二、重实际,敢实践,善创新

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谓是很好的实施建议和实践的依据。况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教师无论是在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组织,还是教学过程、教学风格上,都应强调个性风格,不能千篇 一律,否则就没有了“灵性”。 同时,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激励、参与、协作、体验、探究、感悟、提高,构成了教学的主旋律,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以下是本人在课改中结合我校实际做的一些尝试。

1、引进“超市”经营理念,发挥学生主体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聪明的商家推行了新型的购物方式――“超市”。它是把顾客放在一个主体的地位,顾客置身于“超市”之中,可以任意挑选自己需要或喜爱的商品,我们尝试把“超市”这种经营理念引进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开放的、充满着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或许有些老师误认为,既然学生当了主体,那教师就不太重要了?不然,“超市”虽然自由选择,但还需要商家根据顾客的需要来选进一些物品进行经营。同样也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摸准学生,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鼓励学生大胆地去选择,去发现、去感悟。例如,我在讲到五种基本地表形态时,由于内容较为枯燥,我便准备了一盘沙和两张报纸,带到教室后,将讲台收拾好,铺上报纸,让学生自己动手:首先用沙子堆出平原和高原的模型,对比这两种地形说出他们的异同点;然后我再堆出其他的地形,让他们想想这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最后再让同学们自己堆出盆地,比较盆地和平原有何异同点。就这样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了解了地形的基本类型及特征。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习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解决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学习,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果

新课程要求将“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地理知识、结论讲清楚,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学习的有效性差”这种被动的接受学习改变为积极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正如奥苏贝尔所倡导的“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模式”,通过“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等方式,促进新旧知识的“同化”,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众所周知,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要面面俱到,使其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就必须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我根据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尝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共性教学,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达到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同时,小组合作这种新的课堂学习方式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于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合作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还应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例如,在教学“地区发展差异”内容时,我运用合作式学习方式,组织学生搜集能反映世界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通过板报、小报、宣讲等形式展示和交流;在教学“乡土地理”,认识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时,我运用合作式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通过班级或小组讨论,就家乡某一方面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3、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

以往的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跟着老师做,不必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要能“依葫芦画瓢”便是最好的教学了,这种重技能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造成许多学生喜欢地理知识,而不喜欢地理课。据此,我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选择了学生比较喜爱的学生活动。

当然,学生活动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到这几点:

①活动的兴趣性,有兴趣,学生才会参与、接受。

②活动的可操作性,活动的难度不宜过大,应尽可能的简便。

③活动的开放性,活动要能够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思维。

④活动的有效性,活动必须达到本课的目标,不能为“热闹”而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⑤活动的时效性,活动必须在有效时间内完成。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PRED观(即人口、资源、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历史使命。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不仅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义无返顾,在改革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感受失败与痛苦,收获成功与喜悦。

篇1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许丽,黄漫青,张馨如

(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2206)

摘要:本文比较了2007级和20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情况,分析了2007级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及模式陈旧、课程设施不合理等。而2011级增加实践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一体以及“3+1”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结果证明改革后的培养方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篇1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食品科技和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许多新思维、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人们对食品的安全、营养、功能更加关注,这些都对食品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食品工艺学专业是一门实用性专业,专业课程多而杂。传统的培养方案内容浅尝辄止,浮于表面。一些课程的大部分内容以文字叙述为主,缺少实践,并未作深入研究,而且没有专门的后续课程做深入研究,只是在某些课程中稍有体现。因此造成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相应的实践知识和素质与企业要求不符。

一、传统培养方案的弊端

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往往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学生在初入企业时不能快速地适应企业的设备与工艺,使得就业率大大降低。因此传统的实验课程体系设置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及模式陈旧、课程设施不合理这三方面。

1.培养目标不明确。在传统的实验课程体系设置中,1~2年级的课程设置基本为基础课程,其学习内容并不涉及专业方向的课程内容,学生对于所学专业接触认识较迟,导致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不甚清晰,对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应用之间的关系以及专业发展状况不甚清楚,从而产生学习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并不能主动适应行业企业对应用型工程人才的要求,无法满足企业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根据现代社会对于食品加工行业人才的需求,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已基本确定:主要面向食品加工、食品安全品控与食品营销等岗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实践技能和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能从事乳制品、肉制品、果蔬饮料等各类食品的生产、储运、加工、质量管理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综合型技能型人才。

2.教学内容陈旧。传统的实验培养方案教学内容陈旧,仅局限于使学生获得一定数量的知识,或者仅仅学会几种大型仪器的操作,造成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呈现出一些问题,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无法激发学习热情。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分析实验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必须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向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已成为当前实验课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课程设置不合理。按照传统培养方案的教学模式,学生进校学习一、二年后才可以接触到所学专业岗位技能,才能对所学专业了解一二,但在大学1~2年级,由于对未来的职业或岗位没有概念,使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怎样学,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在课程设置中,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实验实习教学条件较差,导致工程类课程和实验教学课程较少,培养出的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由于涉及到实践性课程较少,专业实践技能明显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食品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因此,应该以实用性和适应性为原则,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在稳定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大量增加实践性强的专业实验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培养可以更快适应社会需求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能力强的毕业生才是当务之急。

要想全面地掌握食品工艺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认识食品工艺学对提高食品质量和促进食品工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要通过实验、实践培养学生在食品工艺及加工方面的工艺及创新能力。然而传统的食品工艺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无法提供生产企业所有的设备和工厂环境来给学生学习与了解当下最前沿的食品加工工艺学技能。

二、培养方案改革的调整与创新

1.增加食品工艺学前沿技术的实践教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食品行业飞速发展,企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对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一现状决定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成为相关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因此,针对此类问题,如表1所示,食品工艺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开设了食品品质检验及感官评价分析、焙烤工艺学、调味品工艺学,豆制品工艺学和糖果工艺学的课程,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及时学习更新兴更专业的工艺技能,调整后的培养方案是以就业为导向,可以培养更适合食品行业要求的具有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因此也适合食品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2.强化理论与实践一体,知识与技能全方面培养。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加强培养方案的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努力打造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三大教育模块,如表1所示,增加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实验与实践,开设了感官评价分析、调味工艺学、豆制品工艺学和糖果工艺学的实验课程,此外还增加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实验学时,如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饮料工艺学等专业课程,目的是加重实验与实践环节,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 3+1”课程体系改革。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普遍采用4+3+1的教学模式,即4个学期的基础课程学习,3个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和1个学期的毕业设计。采用这种模式,两年基础课学习后,对多数学生而言,仍对所学专业知之甚少,而新型的“3+1”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入手,采用三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三年的在校学习中也非常注重实践与实验,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一年在工厂实践锻炼,把学生的毕业论文放到工厂去做,将工厂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平台,同时教师的科研与工厂生产实际相结合,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更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三、改革成效

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传统培养方案的改革,使得学生无论从理论学习还是实验操作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体现在连续7年成功的举办了大学生食品节,在食品节上学生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了柠檬酥皮泡芙、苦荞烘培食品、猪肉蔬菜糯米肠、米酒蛋糕冻、新型发酵米酒乳、“三心二艺”冰激凌、微波核桃小蛋糕等上百种新产品,可见改革后的培养方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更加紧密,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优于传统的培养方案。

四、对2015级培养方案修订的建议本次培养方案虽然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专业化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建议按照专业化方向分流培养学生,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岁楼。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314):80-82.

[2]张海生。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262):136-139.

[3]朱新鹏。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4,(2 ):57-60.

[4]吴威,孙明哲。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21):178-179.

[5]孙月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4,(10):81-84.

[6]师邱毅,何雄,陈乐乐,曹小敏,王隽,史海波。 高职高专食品检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9 ):82-85.

[7]叶向库,金海珠,赵玉平。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初步研究[J]. 安徽农业教育,2010,38(18):9911-9913.

[8]刘金福,边立云。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10):18-20.

篇13:植物学实验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植物学实验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植物学实验网络课程是植物学实验教学与学的网络平台.该文应用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特点,探讨网络环境下植物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结构组成、功能及应用等内容,为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实验科学与技术 英文刊名:EXPERI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7(4) 分类号:G642・423 关键词:植物学   网络教学   虚拟实验室   实验课程体系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