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人教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春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共含15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新人教版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

让学生同时捏住圆珠笔的笔尖和笔帽,认真体验手的感觉。

3.鼓励学生从看到的、感觉到的现象中,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通过观察和体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如

问题一:沙滩上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问题二:脚印的深浅为什么不同?

问题三:捏住笔时,手为什么会感到疼痛?

问题四:为什么捏笔尖的手感觉更疼一些?

……之所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误区;二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压力的存在与作用效果的不同;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解决初步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初步解决上述问题。

2.明确探究课题:

教师引导:既然上述现象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引起的,那么现在,你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

3.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或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4.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回顾“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5.进行实验

巡回指导,鼓励学生从课桌上已备的器材或身边的一些物品中自主选择器材,来验证猜想。

6.分析论证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7.交流评估

鼓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及他人的实验提出评估意见。

8.教师小结

表扬各小组的创新设计,提出改进意见或期望,并板书实验结论。经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沙滩上留下脚印是因为沙滩受到人的压力,手感到疼是因为手受到了笔的压力,而脚印的深浅不同,手的疼痛感觉不同,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

提出探究课题: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大胆猜想并交流

经讨论,明确实验方案:让受力面积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让压力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相互切磋,合理分工,共同实验,研究发现。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各小组边演示边讲解, 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倾听、感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这里不需对压力下定义。

层层引导、步步深入,学生从自己的求知愿望出发提出了探究课题,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授之以渔”,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温故、知新

建立

概念1.围绕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当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和受力面积均不同,将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引出压强的概念:

3.利用课件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

4.简介帕斯卡在力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5.例题应用

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巡回指导,及时反馈小组讨论,寻找方法: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理解基础上记忆。

思考并回答。

倾听并感悟。

学生独立解答。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步建立压强的概念。

渗透类比及比值定义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学以致用指导生活1.引导学生将桌上的图钉按入木块,体验后,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

2.课件展示8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分析:

(1)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2)哪些生活场景需减小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减小压强?

3.小游戏:全体立正,如何迅速增大你对地面的压强?认真体验并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

有的迅速改为单腿站立,有的脚尖踮地,有的迅速抱起桌上的书、书包等物品……使学生对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意义有了深刻的感知

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既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又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气氛。

畅谈收获系统升华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从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一起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强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促进情感的提升。

课后延伸思维拓展课件展示汽车超载、国道破坏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课后通过采访、调查、网络查询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分析道路破坏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以“国道不堪重负”(或其他)为题,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压强

一、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

受力面积一定,压力越大三、增大压强:F大或S小

减小压强:F小或S大

二、压强

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1Pa=1N/m2

新人教版压强教学反思

讲授了《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在教后我体会很深,现结合这次课程培训,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注重了规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又用实验验证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是异曲同工,从而使得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此外,我觉的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基本做到了衔接紧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相对轻松,能从兴趣出发,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组内积极讨论,做到在交流中学习,在实验操作中认真谨慎,分析论证结论比较准确。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成功的,但仍有不足之处:

1、在制作课件上不够完美。

2、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3、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拓展应用-----液体压强的传递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或老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素材。

4、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

5、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在处理连通器和帕斯卡原理时时间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将本节课分为两节课,我自己觉得对这一部分处理的不太好。

努力的方向:

如果再让我讲这节课,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篇2:新人教版约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例3

【教材简析】

《约分》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四部分的内容,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分数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巩固,激发兴趣。

1、口算:3.8×2 = 12.5×0.8= 1.8÷9 =

5.4÷0.6 = 4-0.7 = 8.2+2=

2、【设计意图:孩子们对游泳有兴趣,以谈话导入,引发大家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回顾求公约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明确又简单,为理解最简分数和掌握约分的方法作好准备。】

二、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

【设计意图:在提出了学生变分数的小组合作的要求后,老师参与其中,予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明确活动的要求,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学习,并学会观察,相互提点,发现约分的实际概念。让学生在老师例举中找到约分的概念,尝试着进行概括,并从观察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提出了最简分数的概念,通过举例、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方法。

【设计意图: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从书本上形成知识表象,对自学部分,及时进行反馈,并予以指导,特别在学习约分的两种形式时,教师的一步步板书,清晰明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每一步的过程,形成的影象。】

四、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景,提供了一些现实的学习材料,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并不抽象;学好数学,为生活、生产服务,学数学真有价值。题目充满趣味性。在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思考、联想、诱发学生的创新因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固定的思维模式,鼓励独创性地发现知识的规律和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五、提升总结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3:新人教版约分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约分教学设计(三)

教材简析与设计意图:

《约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册内容,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在约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发展动机;创造机会,提供发展条件;因材施教,扩大发展层面;激活思维,深化发展效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过程,从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教学目标: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探索约分的方法。

2、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进行约分。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猜测验证

1、创设游泳情境,提出问题

师:让我们一起到游泳场看一场激烈的百米游泳比赛

(播放游泳比赛录像,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比赛过程)

师:游在第一位的运动员已经游了75米。

师:一共100米,已经游了75米,看到这两个条件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还有25米没有游;

生2:已经游了全程的75/100;

生3:还剩全程的25/100没有游;

生4:已经游了全程的3/4;

生5:还有1/4没有游。

师:已经游了全程的 75/100和游了全程的3/4是一回事吗?

生1:不是

生2:是一回事

师: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验证你们的结论吗?

2、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验证

学生进行激烈的小组讨论并汇报

生: 我们组认为75/100=3/4,因为75÷100=0.75 3÷4=0.75 所以75/100=3/4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什么知识呢?

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你们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找到它们是相等的,还有其他的验证方法吗?

生:我们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75/100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25,得到3/4。

师追问:为什么同时除以25?

生:25是75和100的最大公因数

师:你们组不仅运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还找到了75和100的最大公因数25,从而验证出相等,能学以致用,多好啊!

(板书:75/100=3/4)

3、根据验证过程引出最简分数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我们知道75/100=3/4,还能说出一些和3/4相等的分数吗?

生:6/8、12/16、15/20、30/40 ------

师:这些分数中哪个最简单,为什么?

生:3/4最简单,因为3/4的分子和分母是一对互质数。

师:什么是互质数?

生: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

师:其他同学听出来了吗,有个词用得很好?

生:是“只有”

师:对,我们就把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这样的分数就叫做最简分数。

(板书:最简分数)

师:在黑板上你还能很快找出一个最简分数吗?

生:1/4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1/4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所以它是最简分数。

师:那你现在知道1/4和25/100的关系了吗?

生:也是相等的。

师:很好,你们还能再举出一些最简分数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猜测、验证得出了最简分数的意义,大家表现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把一个分数化简称最简分数。

二、自主探索约分的方法

1、理解意义

出示例4 :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

师:仔细读题,如何理解“化成最简分数”这句话。

生:就是把24/30变成和它大小相等,并且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这样的分数。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该怎么做呢?

学生互说并汇报

生:24/30=24÷2/30÷2=12/15 12/15=12÷3/15÷3=4/5。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用24和30的公因数2去除,发现12/15不是最简分数,还有公因数3,再用3去除,最后得到最简分数4/5。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4/30=24÷6/30÷6=4/5 ,我是先找到24和30的最大公因数6,再用6去除分子和分母从而得到最简分数4/5。

师: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一些呢?

生: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更快地把一个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

师小结:同学们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你们知道吗,刚才的这一过程叫做约分。(板书课题)

2、学生独立探究,尝试约分

学生看书P85,约分的一般方法

师:看完后,你能回答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每一步中都是用分子、分母的哪个公因数去除的?“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演示约分的步骤及方法,并强调书写格式

师:在把一个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时,如果能很快找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就可以用最大公因数去约分,如果一下子找不到最大公因数,可以一步一步地用公因数去约分。下面请你仿照这一方法,把8/12进行约分。

学生自己完成

三、综合练习

1、情境中折纸表示8/32

出示蛋糕图

师:用你们手中的圆片代表蛋糕,并很快表示它的8/32。

学生积极思考,有的认真观察分数,有的急于动手折8/32,最终出现两种折法。

生1:我是把圆片对折了5次,平均分成了32份,再表示出其中的8份。

师:你很认真的折出了这个蛋糕的8/32,就是时间长了些,为什么有些同学却折得很快呢?

生2:我只折了它的1/4。

师:为什么?

生2:我发现8/32的分子和分母都有最大公因数8,约分后得到1/4。

师:多好啊!通过你的认真观察,运用今天学的知识-----约分,很快地找到了这个蛋糕的“8/32”,真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师小结:学习约分不仅可以分蛋糕,还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很多地方,只要你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你一定能做得最好、用得更好。

2、下面哪些分数没有化成最简分数,请把它们化成最简分数。

16/24=4/6 15/36=5/12 28/42=14/21 16/12=8/6

3、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每项活动占全天时间的几分之几?

4、我校六年级三个班在3.12的植树活动中,一班种了总数的17/30,二班种了总数的20/60,三班种了总数的7/30,你知道哪个植树最多吗?

生:20/60化简成10/30,在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发现哦一班种得最多。

师:你用约分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好!完成了这道题后,同学们想说些什么呢?

生:看来约分不一定必须化简成最简分数,要根据实际而定。

师:说的多好啊!你们不仅会学以致用,而且还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4:《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唐保娟

教学目标:

1、正值春暖花开、莺歌燕舞的时节,学生乐于亲近大自然,引导学生在欣赏春天、享受春天的同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培养听障学生观察事物、感受生活及表达语言的能力。

学生分析:

听障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相对于健听孩子,对同一件事,听障学生多侧重于用连贯的词来表达,语言表达能力比同龄健听孩子低很多,而且往往浮于表面,语言直白,缺乏相应的联想、形象化的语言,所以,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将春天的变化、自己的感受,能流畅地表述,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教学设计:

在习作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照相机留下春天的足迹。在课堂上,回顾学过的与春天有关的诗、文,边背诵这些诗文,边与学生分享春的美丽与作者的感情及写法;再与学生一起欣赏这些美丽的照片,引导学生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最后,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有条理地描绘春天。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笔下的春天,体会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感情。

1、同学们,请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与春相关的诗文。

(学生熟知的诗文有《春》(朱自清)、《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村居》、《春夜洛城闻笛》《春夜喜雨》、《春日》、《春望》、《忆江南》、《钱塘湖春行》等)

2、教师与学生重点分享《春》、《钱塘湖春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师生分享《钱塘湖春行》

a.师生齐备这首诗

b.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c.学生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春景,你最喜欢哪个?(抓住中间两联体会)

d.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喜爱)

(2)师生分享《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a. 师生齐备这首诗

b.学生说说哪些诗句体现了题目中的早春?

c.三四句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用了什么方法?

(3)师生分享《春》

a.学生说说朱自清写了春天的哪些景?(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还有人们的活动)

b.你印象最深地是哪种景?(学生自由说说)

c.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很寻常的景物在朱自清的笔下展现了非同寻常的诗意美,抓住景物的特点,使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表达了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欣赏春之美,寻找身边春的足迹

1、全班16个同学,分成四组,每组展示自己最美的10张照片,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小组代表讲述的时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学生有条理的说说春天的足迹。(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尽量用规范、形象的语言。)

3、学生在纸上列出自己的作文提纲。

4、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借鉴诗文中的写作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春天的变化与美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学生完成习作。

唐保娟

[《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5:《春》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浏阳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

科目 语  文 年 级  七   年 级 时  间   月 日

课题 春 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2.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

抒发情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

络结构。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法提示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

教学时 间 3课时    累计(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㈠ 导语设计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

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面,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㈡ 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㈢ 朗读训练

1.听读:跟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春江花月夜》,听老师范读来感受春天之美。

2.美读:伴随音乐的响起,学生用情品读,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3.赛读: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㈣ 听着大家优美的朗读,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那么本文分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说明:以读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后记

浏阳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

科目 语  文 年 级    七 年 级 时  间 20  月 日

课题 春 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绘的春景图。

2、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3、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教法

提示 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

教学时 间 3课时    累计(2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㈤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分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 春草图

⑴本文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钻”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

2.春花图

⑴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

3. 春风图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⑵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4. 春雨图

⑴作者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

⑵“斜织”“薄雾”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5. 迎春图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教师归纳总结:词语的准确生动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语言色彩。如:“偷偷”、“钻”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时,又写出了小草顽强生命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技巧,写出了春风的温柔、沉醉、和谐、动听,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㈥ 教师归纳总结:学习了写景散文《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了解到写景要善于观察,然后将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一定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感情,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㈦ 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绿》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找两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节的教学任务。

说明:此项设计为了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下节课练笔创设情境。

教学后记

浏阳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

科目 语  文 年 级    七 年 级 时  间 年  月 日

课题 春 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1、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2、、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法

提示 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

教学时 间 3课时    累计(  3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三课时

一、 齐读课文。

二、 抽查背诵。

三、 精读前后两部分。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用了两种修辞方法,能找出来吗?能讲讲它们的作用吗?--叠用: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天还未到来。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课文的最后三句“赞春”如何“赞”的呢?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娃娃)、美(小姑娘)、力(青年)。四、教师小结

五、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

七、作业设计:,背诵。

六、体验与反思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我看冬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教学后记

熊莉

[《春》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6:《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多种感觉观察景物的方法。

2、探究欣赏语言美。

3、感情朗读。

教学重点:1、探究欣赏语言美。2、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1、精准用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朗读、讲解。

学情分析:学生少年烂漫,喜欢美丽的春天,喜欢语言生动的文章,《春》语言生动精彩,满含深情,富有诗情画意,适宜学生朗读背诵,学习他的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描写春风、春雨的优美古诗句

二、潜心精读:

1、春天的风。

(1)、春天的风有什么样的特点?--柔和(触觉)

(2)、作者除了用到了触觉,还从哪些方面不定期写春天的风?--嗅觉、听觉。

(3)、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引用

2、春天的雨。

(1)、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像牛毛(密)、像花针(亮)、像细丝(细)、薄烟(轻)

(2)、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3)、作者还写了雨中的什么景物?是用了什么方法、顺序?--写了雨中的树、草、灯、人的活动。从静写到了动,从近写到了远。

(4)写春天的雨,作者一方面从正面写春雨的特点,另一方面用雨中的景物和人的活动从侧面来衬托春雨的可爱。

3、春天的人们。

(1)、以上几幅图都是写景,那么春天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欢天喜地的出来迎春,感受春的美丽。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起的?--从“风筝”,引到了孩子,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

(3)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写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小结:文章一共写了五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四、探究欣赏语言美

1、叠词美(听写后欣赏)

欣欣然  偷偷地  嫩嫩的  绿绿的  轻悄悄  软绵绵   嗡嗡地  密密的

2、句式美

整齐、短小、对称

3、修辞美

拟人、比喻、排比、反复、引用

4、用词精准美

5、小结:语言美的特点,整齐美、音乐美、情感美。

五、教师小结

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细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六、作业设计:

1、仿照《春》,运用拟人、比喻、生动的词语写一篇200字的描写春景的文章。

2、朗读背诵全文。

曹杰

[《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7:《春风吹》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一年级第二册第六课的内容。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全诗共两节,押“a”韵,适于朗读背诵。诗歌描写了春天柳绿桃红,万物复苏的景象,春天还是种植的好季节,小朋友应该赶快行动起来种树种花,绿化美化家园。

二、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优美韵文,教学设计体现识字与阅读的整合,在情境中自主、合作阅读,并在阅读中强化词句练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续写、仿说,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和积累。

三、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掌握“春风、青蛙、春雨、大家”等词语。认识“燕”“醒”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初步认识春天的特征,了解春天是种树、种花的好季节,要行动起来种树种花,绿化祖国,美化家园。

四、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认识春天的特征,练习用“轻轻地”说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五、课前教具准备

1、苹果形生字卡。

2、春天田野情境图、盛开的桃花、燕子、青蛙、飘拂的柳树各一幅。

六、教学时间

2课时(本文设计第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

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出示背境图,谈话引导想象激发说话愿望,促进学生口语表达。

1、出示情境图,播放音乐《春到沂蒙》,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桃花开了,小草绿了,小燕子飞来了,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画,随着音乐,想象春天来了,你发现大自然都有哪些变化,看到了哪些景物?

2、指名学生汇报,教师语言鼓励。

过渡板书:春天真美,春风吹来了,我们的家乡田野变了,祖国山川变了。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春风吹》。

(二)指导读文、认识生字。

1、翻开课本30页第6课,自由读诗歌,用笔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课文(板书在小黑板上),让学生指一指哪些字不认识。并请认识的同学教读,教师适当指导,并出示苹果卡片认读生字。

3、两个同学一起读,把课文读通。

4、指名朗读课文,适当点评,请同学评,好的可以领读、促使学生互教互学,读出个性。

(三)指导学文,在阅读中感悟、积累语言,加强语言训练。

1、跟随音乐,入情入境地读文,读出喜爱之情。

2、你最喜欢哪一节,喜欢的同学一起朗读。

3、指导体会诗歌意思,感悟春光的美好,进行语言训练。

(1)你读懂了什么?

吹绿了……

吹红了……

吹来了……

吹醒了……

学生说,老师依次出示柳枝、桃花枝、燕子、青蛙。

(2)你能照样再说几句吗?(引导仿说,加强语言训练)指背景图引导。

师生对接:师:春风吹,生接:吹(白了梨花,绿了小草……)

4、喜欢第二节的同学表演朗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5、加强语言训练,用“轻轻地”说完整的话。

师生表演

师:春风吹--          生:春风轻轻地吹。

雪花飘--

老师推门--

老师放下书本--

(四)感悟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鼓励学生行动起来种树种花,绿化祖国,美化家园。

1、谈话激发

春天来了,花儿开了,万紫千红,你们喜欢春天吗?你想怎么表达你对春天的喜爱呢?(可以画一幅画,背一首诗,用一句话赞美。)

老师也喜欢,因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天播下了种子,秋天才会丰收,你看小朋友们在春天种下树,栽下花,美化了家园,绿化了祖国,我们的环境才会更美呢,回家你也种一盆花,好吗?

(五)背诵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1、老师利用情境图引导背诵。

2、学生编动作背诵。

3、小组比赛背。

(六)扩词训练,指导积累词语的方法,使课内外结合,养成平时积累的好习惯。

1、在苹果树上随意摘一个苹果,开火车扩词比赛,看哪一组得的苹果最多。

2、教给方法。把这些字扩上词,积累在《我的采集本里》或词语小花篮里。

[《春风吹》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教学设计)]

篇8:朱自清《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2.掌握课文写景特点,并应用到写作当中。

3.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教学难点

1.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2.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唐代的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一、作者及作品

[提出问题]在小学同学们就学过朱自清的《匆匆》,对朱自清先生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现在就请你来说说你所认识的朱自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19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二、预习检查

(一)给加点字注音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è)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二)解释词语,并给加点词造句

欣欣然    朗润    酝酿    赶趟儿    舒活

呼朋引伴    宛转   花枝招展   烘托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提出问题]江南是作者刻骨铭心时常思念的故乡,江南之春更是让他魂牵梦绕,那么江南的春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作者在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聆听,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

(播放朗诵)文中从迎接春天写到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

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 8-10总写颂春。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

(一)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叠用,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3、课文的1段和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围绕“春”,先写盼春,再绘春,最后赞春,表达了作者对生气勃勃的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第二部分

春醒    春草    春花    春风     春雨    迎春

(二) 第三部分

新、美、力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大体上领略了朱自清笔下的《春》。这节课我们将对其进行细致的讲解。请同学们边读边用笔勾画出画卷中的景。(关键词)

明确:山、水、太阳、草、花、风、雨、人们、

明确: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一、合作探究

(一)学习春草图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

(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学习春花图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不好。因为蜜蜂的嗡嗡声音不是从嘴巴里“叫”出来的,而是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所以不能用“叫”。“闹”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三)学习春风图

1、“春风图”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出春风的温柔;

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空气里酝酿”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香;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成天嘹亮地响着”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

这段文字从触觉、嗅觉、视 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2、探究质疑:“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A“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B“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温柔。

C“(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三) 学习春雨图

1、“春雨图”如何抓住春雨的特征来写的?

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

C“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

D“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写春雨的润物。

2、“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

3、探究质疑:“春雨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A“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博喻、排比,写出 春雨多、细、密的特征。

B“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用拟人烘托出乡村的安静而和平。

(五)学习迎春图

1.探究质疑: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

由景及人,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有的是希望。”

2.探究质疑:文章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有什么好处?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体现文章主旨。

二、品味鉴赏

文章第三部分写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答:不能颠倒。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课堂小结

作者笔下的春草 、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 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郊外春色》。

板书设计

盼春:    反复→盼春心切;拟人→喜春之情。

春草图: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春花图:多、艳、甜

绘春:     春风图:柔和、芳香、和悦

春雨图:经常、细密、轻盈、润物

迎春图: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赞春:    比喻→“新”、“美”、“力”

陈巧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9:《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毛陈中学  殷霞

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           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

2、理清课文写景的层次。

二、导入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课文《春》,领略大好春光。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     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     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2、扫清字词障碍。

水涨zhǎng起来    散sàn在草丛     鸟巢cháo     撑chēng伞     应yìng和hè  酝yùn酿niàng 披着蓑suō    薄báo烟  黄晕yùn     抖擞sǒu     嘹liáo亮      赶趟tàng儿    宛wǎn转

3、听录音朗读,体会感情。

4、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用喜爱、欢欣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

5、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理清作者的思路。

第一部分(1-1): 盼春

第二部分(2-7): 绘春

第三部分(8-10):赞春

四、研究课文:

1、第一部分--盼春

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①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

明确:这种叠用,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

②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明确: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写它的脚步,把春天拟人化,           让人倍感亲切。

五、练习巩固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酝酿(    )  胳膊(     ) 抖擞(     )  应和(    ) 支撑(     )

摇曳(    ) 宛转(     )  傍晚(     )   抚摸(    )  嘹亮(    )

2、填空。 ⑴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展开,着力地描绘了(      )、(      )、(       )、(       )、(       )五幅图画,把一个花卉争荣、生机勃勃、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六、课堂拓展:搜集有关春天的俗语、成语、歌曲、诗词等。

七、作业: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德育渗透:欣赏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1、背诵课文;2、就课文不理解之处之意

二、新课学习

1、检查朗读、背诵情况。

2、第二部分:绘春

(1)齐读第2段,思考:

①春天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了一句话对春回大地做了概括,学生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②总写春回大地后,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

点拨:“山”、“水”、“太阳”,运用拟人,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也表现了作者急切而喜悦的心情。

③盼望在文中一连出现两次,可否删掉一个?

不能,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体现了人们盼春的心情急切。(盼春之切)

④第一段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3、朗读“春草图”,思考:

(1)质疑:作者抓住了春草的哪些特点?

点拨:嫩、绿、多、软

(2)质疑:“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点拨:“钻”“偷偷地”用得好,运用拟人生动地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偷偷”体现了人们在不经意间才发现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赋予小草感情的意识,使小草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钻”字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3)质疑:“嫩嫩的,绿绿的”是修饰小草的,按正常的语序应该放在“小草”前,作者却将其放在句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起强调、突出的作用,强调春草嫩绿的特点。(突出了是春天的作用使小草充满了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4)质疑:写春草为什么又写人的活动?

点拨:既写春的到来给人们带来欢乐,又从侧面烘托春草的嫩绿可爱。

小结:作者眼中的春草似有似无,若隐若现,我们可以用一句诗句来形容: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

4、朗读“春花图”,思考:

(1)质疑: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花的?

归纳:①“你不让我,……赶趟儿。”写花朵多;(花态)

②“红的像火,……像雪。”写花色艳;

③“花里带着甜味儿”写花味甜;

④“闭了眼,……梨儿”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

⑤“花下……飞来飞去”写蜂闹蝶舞,从侧面烘托春花的繁密,香味浓郁;

⑥“野花遍地是”写野花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仅写野花多,而且色彩亮丽;

(2)质疑: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归纳:①“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运用拟人,生动写出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②“红的像火,……学”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花色艳(不仅使色彩更鲜明,也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③“散在……眨的”运用比喻、拟人,写出野花多,色彩亮丽(不仅写出野花的繁多,而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野花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的明丽色彩和春风吹拂下轻轻摆动的可爱情态。)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飞”好不好?

明确:不好。“闹”,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动作,渲染了喧闹的热闹景象,从侧面体现春花的繁茂、鲜艳、甜香)如果用“ 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所以,作者用“闹、飞”衬托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4) 作者写“春花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树上繁花-树中昆虫-树下野花   按从上到下,从高到低的顺序来写

小结:春花图犹如朱熹笔下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反馈练习】

阅读课文第1-4段,回答完成下列问题:

1、第①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第④段写的是“春花图”,写蜂蝶的多的用意是什么?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改成“长”行吗?为什么?(2分)

答:

4、“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写这些人的动作、行为的目的是(    )

A、草地有人在活动,所以要写。       B、说明人们在春天到来时心情很愉快

C、是间接写草地,突出草的嫩绿可爱   D、写了草,又写人,构成一个画面

5、选文的第③段写的是“春草图”,其中写春草“质地”的词语是        ;写春草“色泽”的词语是           ,写春草旺盛长势的句子是                                  。(3分)

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2分)?

答:

四:课堂拓展: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五、课堂小结;

作者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而且结构清晰:按盼春-绘春-颂春来组建全文。构思巧妙

六、作业:参照“春花图”,选取某个季节里的一个景物进行生动描绘。

德育渗透:欣赏春的美景,感受作者内心积极向上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听写生字词

二、研习新课。

1、朗读“春风图”,思考:

(1)讨论: 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明确: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温柔。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空气里酝酿”从嗅觉写出了春风特有的芳香。

③“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成天嘹亮地响着”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

(2)思考:“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归纳:①“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②“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温柔。(抚摸带给人们温暖亲切慈爱的感觉,形象地写出春的温柔以及带给人们的幸福的感觉)。

③“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写出鸟儿迎春的欢悦。

2.学习 “春雨图”

(1)讨论:“春雨图”是如何抓住春雨的特征来写的?

明确:①“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

②“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绵长。

③“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传神地写出春雨轻盈的特点。

④“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侧面描写,衬托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正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讨论:“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明确: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动静结合,烘托气氛,渲染春雨沐浴的温馨)

(3)讨论:春雨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①“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比喻、排比,写出春雨多、细、密的特征。

②“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用拟人烘托出乡村的安静而和平。

3、学习“迎春图”:

(1)学生轻声齐读这一段,体会感情。

(2)体会语言。

①“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言年龄之 全。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②“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4、研读课文第三部分--赞春

①思考:这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征?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 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板书:新、力、美)

②思考: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小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三、【反馈练习】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  着,人家屋顶上全   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着。

1、文中的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

A.织 脑 罩 静默  B.飞 恼 盖 沉默 C.织 恼 笼 静默  D.飞 恼 飘 静默

2、“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中“安静”的含义是:          。(春雨悄无声息地滋润万物,暗示了人们在雨夜的心情)) 文中的“薄烟”指是指:         。(炊烟和雨雾) 这段文字既写描写了春雨的特点又描写了春雨中的景色。春雨的特点:      。

3、描写景物的顺序是:      。(由近及远)

4、在下面横线处填上适当词语,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书是精神追求者的宠儿,因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须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       、        、隆冬火炉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     ,是生命的落着处。

三、总结全文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持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四、课堂拓展:你还能用别的比喻赞美春天吗?

五、作业:寻找春天,仿照本文写景之法描绘家乡的春天,要求五百字左右。

德育渗透:教育学生把握美好时光,播撒好人生的种子。

板书设计:     春

(一)盼春

总括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偷偷、钻、嫩、绿→生机勃勃

春花图(花争春)闹、飞、开满、遍地→可爱调皮→有动有静 有声有色有味

(二)绘春  微观描绘 春风图(风唱春)触、听、嗅无形无味→有声有色                                                                              有情有感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三)赞春  三个比喻   “美”(活泼生动) “新”(旺盛的生命力)

“力”(健壮有力)

殷霞

[《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10:朱自清《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4.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师:同学们,如今已是秋风萧瑟,夜凉如水,站在秋天里怀想春天应该别有一番滋味吧?百花争艳,莺歌燕舞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成就了多少名篇佳作。你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词?

生:......

师:同学们积累的诗句可真不少,春天真的是美不胜收。那么,在朱自清的眼中,春天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春》,和他一起欣赏春天的美丽。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 酿      嘹亮   撑 伞   蓑 笠   稀 疏     抖 擞     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齐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1)课文描写了怎样的景色?(生机勃勃的景象)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喜爱春天,赞美春天)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2.这样美丽的春色,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呢?

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文章重点描绘的是哪部分?(绘春)那作者绘春的那几幅图呢?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4.师:你觉得哪幅图最美?其实每一幅图都有它的精彩之处,老师最喜欢春花图,那么,我们就以春花图为例,来学习怎样欣赏写景散文吧!

三、精读课文,体会妙处 。

1.齐读春花图段落,体会妙在哪里,美在哪里。

这段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板书:特征,手法)

学生讨论,师巡视。

生:多,美,艳的特征。(板书:多,美,艳)

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师:大家赞成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话。这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花多的特点。

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花的颜色多,艳丽。

生: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板书:比喻,拟人,排比)

师:那么作者看到这样美的景色,他心情会怎么样?(高兴)那我们读的时候要用喜悦的语气来读,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作者的喜悦吧!

生齐读。

师:这部分除了采用修辞手法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思考一下。

生:多种感官。比如,颜色是视觉,甜味儿是嗅觉,蜜蜂是听觉。(板书:多种感官)

师:还有没有?

生:侧面烘托。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板书:侧面烘托)

师:这句话中有个字用得特别好,哪个字啊?(闹)好在哪里?

生:表面写声音,其实是衬托花多,美,艳的特点。

生:还有运用了虚实结合。

2.师小结:这段文字运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段,侧面烘托,多种感官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将春花多,美,艳的特征写得淋漓精致,我们在写景作文中,也要学习作者的这些表现手法。

3.再齐读这一段,感受春花的美和作者的喜爱之情,要有感情的朗读。

五、合作探究,揣摩语言。

1.找出其他部分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来赏析一下。

生四人小组讨论,师巡视。

2.师:小组代表来说说你喜欢的句子。

生:第9段,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的娇美。

生:第3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中动词用的好,写出了小草的顽强生命力。

师: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 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生:第6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雨丝多,细,密的特点。

生:第1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春天来了。

师: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要读出急切的语气来,另外,还有春天来了的欣喜感受,这句话要读出欣喜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第2段。

师: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生:嫩、绿、多

师: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还有吗?

生:..........

.

.

.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跟着朱自清欣赏了美丽的春天,品味了优美的语言,写作时,如果我们也注入真情,注意语言,多用修辞,我们的文章也会生机盎然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仿照本文,写一篇以秋为题的文章。

八、板书设计

11.春

朱自清

盼春(1)               特点            手法

春草图                   比喻、拟人、排比

春花图  多、美、艳       侧面烘托

绘春(2-7)  春风图                   多种感官

春雨图                   虚实结合

迎春图

颂春(8-10)

徐丽娟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11: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春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时1

一、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你学过哪些有关“春天”的诗歌呢?请大声朗读出来,让大家共享,好吗?(学生朗读,教师解析。)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内容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19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配乐),并且思考:

① 读一读,写一写。

朗润(rùn) 酝酿(niàng) 黄晕(yùn) 宛转(zhuǎn) 嘹(liáo)亮

水涨(zh?ng) 抖擞(dǒu sǒu)精神 应和(hè ) 薄(bó)烟 黄晕(yùn)

捉迷藏(cáng ) 宛转(wǎn zhu?n) 散( s?n )在草丛里 嘹(liáo)亮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赶趟儿 :凑热闹。

朗润:明亮润泽。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 抖擞:振作

酝酿: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写作:婉转。 嘹亮:声音清脆响亮。

黄晕:昏黄不明亮。 静默:宁静沉默;不发出声音。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② 思考:课文分为哪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是盼望春的到来。(盼春)

第二部分(2~7)具体描绘春天到来时自然的不同景物。(绘春)

第三部分(8~10)写的是作者赞美春天。 (颂春)

教师小结:朱自清先生以急切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细腻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其中:

“盼春”是本文的开端,作者满怀期待与喜悦,采用拟人化手法,描绘春天在“东风”吹拂下姗姗来到人间。

“绘春”主要是作者全面而精细地观察和描绘了春天到来时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得生动有趣。

“颂春”是本文的结尾部分,以三个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深化题旨,归结全文。

③ 文章的重点是第二部分“绘春”。作者以充满诗意的语言,精心选择了最具春天特征的几个具体画面,形象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谁来说说共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你能分别为它们取个名字吗?

六幅图画:

第2自然段是春归图。第3自然段是春草图。第4自然段是春花图。第5自然段是春风图。

第6自然段是春雨图。第7自然段是迎春图。

点拨:这几幅图画为我们描绘出了浓郁的春色。每幅图画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融入另外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如下:

盼春(1):急切

总 写(2)

春草图(3)

春 绘春(2-7) 春花图(4) 细腻描绘

春风图(5)

春雨图(6)

迎春图(7)

颂春(8-10): 新、美、力

2、朗读指导。

朗读要求:

① 读音正确 ,声音洪亮。② 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③ 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课时2

三、赏析课文。(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

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

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

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

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3、春草图(第3自然段)

① 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② 这一段用词非常准确。试举例说明。

明确:

A、“偷偷”,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

B、“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

C、“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

D、“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 生机。

E、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F、“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③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4、春花图(第4自然段)

① 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明确: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同时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② 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

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④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⑤ “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⑥ 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⑦ “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明确:“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⑧ 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确: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篇12: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春教学设计

5、春风图(第5自然段)

① 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 解说:六种感官角度: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② 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③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比喻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④ 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明确: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⑤ 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明确:“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⑥ 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明确: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课时3

6、春雨图(第6自然段)

①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② 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轻悄悄”的“春风”。 “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③ 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

④ 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⑤ 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 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7、迎春图(第7自然段)

①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② “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 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③ 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④ 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明确: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⑤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解说: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8、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① 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② 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 解说1: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 解说2:三个比喻句和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 解说3:三个比喻句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1) 娃娃新。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① 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② 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③ 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

④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 春姑娘美。喜欢春姑娘的美:

① 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② 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

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3) 青年健壮。

① 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② 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③ 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④ 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四、课堂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千万不要“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春课文原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篇13:朱自清《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周静波

教学内容 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欣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学会运用,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欣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学会运用。

过程方法 诵读课文,读中理解,读中欣赏,读中品味,小组合作完成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 学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具 多媒体

教法学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法、引导法。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会课调整 个性化调整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学过的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二、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 - 1948)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其作品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初中课文选入的有散文《春》《背影》。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三、检查预习

教师分发《春》导学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完成学程单1-3题。

四、整体感知课文,感受语言美。

1、听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朗读要领。

2、分组朗读课文!比一比哪一组朗读得最好!并思考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

3、课文都描绘了春的哪些景物?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4、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由此看来,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完成学程单第一部分第4题。

五、精读分析课文。

1、师生互动,分析第一部分。

(1)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2)首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品读课文绘春。

春草图:(1)作者使用了哪些词语描绘春草?描绘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2)第三段写人在草地的活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这段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春花图:(1)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春花的?写了春花的哪些特征?

(4)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体现在哪些原词上?

(5)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

春风图:(1)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特征?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了什么修辞?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

(3)“卖弄”一词如何理解?

春雨图:(1)作者抓住了春雨什么特点?

(2)“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好在哪里?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不是写春雨,能否删去?

(4)这一段的写景顺序怎样?传达怎样的气氛?

3、分析颂春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这三个句子可否调换位置?小组合作完成。

六、妙笔生花 运用你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描绘出屏幕上的这幅画。 教师展示,学生描绘。

七、教师小结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本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的主要特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从不同角度,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心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作业布置 1、第11课学程单、小练习册和大练习册。

板书设计       11、春

朱自清

盼春:东风来,春天近      东风报春

春草图→由物及人→正面侧面相结合

绘春   春花图→由高到低→虚实结合       层层铺垫

春风图→触觉、嗅觉、听觉→运用通感描写  衬托迎春

春雨图→由物及人,由近及远→动静结合

像娃娃→春之新生

颂春    像小姑娘→春之美丽

像青年→春之健壮

教后记

会课组长签字 教研组长签字

教科室签字

徐青松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14: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初步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朱自清散文作品中的真情以及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2.运用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真情为文的写作观。

2.引导学生感念朱自清先生对于祖国语言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点:

1.了解朱自清在新文化运动后为创作白话文学的典范作出的历史贡献。

2.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源于对生活的细微体悟和语言的出色表达。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二、教学策略

1.力求从朱自清写作的初衷──为中学生学习白话文提供范本入手,研究在白话文学兴起初期,这篇文章在文章结构、语言修辞、感悟生活、付诸真情上的探索和提供的范式。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一画面一所得,从不同画面中体会朱自清散文的不同特点,并体会他为创作典范的白话文学的匠心。

2.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以期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指出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大概更多的是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今天我们来了解你不知道的国文教师──朱自清。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为《中学生》杂志和开明出版社的教材提供的大量语文学习的文本,比如《春》《背影》等,主张真挚的情感、美好的语言,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提供了现代白话文学的优美典范!对我们今天的母语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

【设计意图】此导入以新视角切入,增强学术性,以国文教师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体会作品的用意绝不是堆砌华丽的辞藻。引导学生体会今天所读到的白话文学,典范美丽的语言,有朱自清先生的心血。

(二)感知学习

关于写景:

1.播放《春》朗诵视频,对课文内容进行想象。

2.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春”的美表现在几个方面?

3.找出文中直接表现出作者对春天“喜爱”与“赞美”之情的地方,并进行简要的概括。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春──喜爱)

【设计意图】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2.培养学生对文字的领悟力。

(三)内容探究

北大教授钱理群说:“他的每篇散文都有实验的目的,怎么抒情、怎么叙事、怎么创作,核心是创造一个现代的中国的语言,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

下面我们就从结构方式、语言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细细揣摩,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理清行文结构。

【设计意图】学习情景交融的递进式结构。

2.体会并学习精美的语言表达。

(1)精读课文,在文中描写的几幅春之图中,你最喜欢哪幅画面?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学生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以春花图、春风图为例引导学生。)

讨论后以“春花图”的选材引导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景物,“注重一毫一厘,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时之细,都不轻轻放过,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是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朱自清

(2)“春花图”各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通感,写春花气味的香甜。

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3)讨论:在“春花图”中,作者与众不同地观察体现在哪些景物、哪些词语中?

景物:流连花下的蜜蜂与欢乐。

词语:“闹”。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不仅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渲染出来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而且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了花的繁多、香甜。

景物:野花映衬的阳光与春风。

词语:“眨”。

写野花:这里运用比喻写出了野花遍地都是,在春天的阳光下晶莹发亮、轻轻摆动,格外招人喜爱。野花是杂样的,又“散在草丛中”,星星点点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和煦的微风中不断地闪烁。正因为野花有这些特点,才和星星的闪烁、眼睛的眨动有了极为相似之处。

“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动态之美。“眨呀眨的”显然是因有了徐徐微风,野花才会摇曳着曼妙的身姿,此处也为下一段春风的描写作铺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有如下要点:

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观察其细微的不同,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

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于读者面前。

(4)春花和春草,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春风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会如何写呢?作者又是如何去写呢?

精读春风图,讨论后以春风图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要充分调动人的一切感觉,从多种角度描写景物。

朱自清先生教给我们恰切运用修辞,调动触觉、嗅觉、听觉,写出了春风和暖、轻柔和清新的特点。

“母亲的手、鸟儿、繁花嫩叶、清风流水、牧童短笛”一系列清新婉约的意象,明媚了作者的心情,“高兴、卖弄”歌喉的岂止是小小的鸟儿,还有可爱的人儿,还有整个绚烂的春光,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如此有声有色有气息有温度,让人感受春风的神韵,画面美妙动人,秀雅温婉,意境清新明媚。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这样的描写叫人怎能不爱春风,陷入浓浓的春色中,又怎能不爱上如此细腻婉丽的我们的语言文字,我们的母语。

【设计意图】学习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运用通感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学会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激发学生对母语的欣赏、热爱甚至陶醉。

(四)作品风格

如此典范的作品,不仅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需要一颗温柔的心灵。同时需要优美典雅的语言积累,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自己和他人获得美的感悟。

1.“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朱自清先生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情景交融。

2.准确地运用词语写出景物的特征。如文中的“钻”“逼”,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春雨沐浴后的“青”直送眼前的特点。

3.有层次的描写景物,运用动静交错、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方法写景。

一幅春花图从树上写到地上、从实景写到想象等。

4.大量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拓展阅读

赏析朱自清先生的另一部散文作品《白马湖》,进一步揣摩体会朱自清散文作品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及驾驭文字的高超能力。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

(六)布置作业

1.从推荐阅读篇目《冬天》《白马湖》《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任选一段你最喜欢的优美语言抄写下来,并从用词、修辞、诗画意境、真情实感等方面自选一个角度,说说你认为美在哪里?(200字)

2.观看纪录片《大师──朱自清》。

【设计意图】以课堂教学激发阅读兴趣,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参考书目:李广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

杨振声《朱自清研究资料》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集》

《春》教学反思

讲授《春》一文,感触很深.我先通过课堂激趣,让学生说有关春的名句,使学生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在这种激情高昂的时刻,让学生用朗朗的书声敲开了春天的大门,随之带领学生走进春天,去赏析本文的结构美——盼春,绘春,赞春;赏析本文的语言美——文中的比喻,拟人佳句;去和作者沟通心灵,领悟体验作者如何与自然,与生活对话,让学生在心灵互换中进行阅读和写作实践,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行文的结构以后说:你最欣赏哪一段 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有的说我喜欢写春雨的一段,有的说我喜欢写春风的一段,有的说我喜欢写春草的一段,在此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读,并说出你为什么喜欢 有的说当天空下着细雨时,漫步在雨中多么浪漫,有的说我以前观察不细,看到春天不知怎么写,我今天看到作者写小草,说他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多么形象,多么

充满生机,简直把小草写活了.更有一个同学被课文中写声音的一段所感动,摹仿起春天小鸟各种各样的叫声,于是教室里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仿佛闻到了花的香,感受到了春雨的滋润,哪大自然的神韵,人的灵性,天籁人籁,汇成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的交响曲,真是妙不可言.

在引导学生欣赏了最喜欢的段后,我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和作者,和大自然展开了对话,使学生在心灵互换中有了写作的冲动,此时老师叫学生起来和他们开始对话.

泉水叮咚叮咚说:来吧,你看这多美啊,有鲜花为我做伴,我们一路欢声笑语……青蛙咕咕着说:快来参加我们的电声管弦乐队,《春之歌》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

鲜花妹妹……你一言我一语,教室可热闹了,学生在联想及再造情绪的过程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感情思想,加深了对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从而辨析作品表现的美与丑,善与恶,做到具体者能概括之,抽象者能阐述之,深奥者能浅显之,含蓄者能说明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意识.

篇15:《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教例简述]

设计一

1、理解课文层次:盼春绘春颂春。

2、读析盼春部分中作者的心情。

3、读析春草图四个句子的描写内容。

4、春花图五个描写句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5、作者借助哪些事物把春风的特点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来?

6、春雨图中的正面、侧面描写。

7、写春天里的人,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8、颂春部分歌颂了春天的哪几个特点?

设计二

1、学生自读课文。归纳课文提纲。

2、表情朗读。

3、讨论: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4、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景难写)

5、重点分析春风的段:

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有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6、借鉴此法,集体口头创作小作文《春风》。

设计三

1、读析第一自然段:春回大地(写时)

2、读析二至六段:春色明丽(写景)

春草:特征、范围、情态 (教师详讲)

春雨:本身特征,雨景特征 (教师详讲)

春花:多、美、甜、闹、广 (学生分析练习)

春风:情态、气味、声音 (学生分析练习)

3、读析第七自然段:春早人勤(写人)

4、读析第八至十段:春意催人(写意)

设计四

1、诵读。理清结构,领会感情。

2、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②、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3、诵读。领会文中的语言文字的精妙。

[评析]

以上四例设计,大多出自名家笔下。

从对教材的处理角度看,设计一与设计二相近,都是抓五幅图的讲析;设计三从写时、写景、写人、写意的角度讲析课文,设计四则专从语言分析方面着手。

从教学设计来看,设计一是语文讲析课中的工笔描绘法,析得精,讲得细,品很深。设计二线条较粗,使用了选点突破法,重在讲析一个精段。设计三的线条也比较细腻,使用了讲析法和点拨法。设计四则设置一条教学线索来带动教学内容,主要用了比较法。

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注意突出了郎;诵、背诵。

从教师作用看,设计一突出精美的讲析,设计二突出课堂调控与组织,设计三突出讲读示范,设计四则突出练习设计与引导。

从学生的活动看,设计一重在听、品、感爱受;设计二重在品、想、说;设计三重在听、品、析;设计四重在比、品、练。

诵读穿插于其中。

美文《春》,引出了多少精美实用的教学设计!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