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设计示例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内容)

篇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设计示例二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东欧剧变的实质和方式;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

二、要求学生认识: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然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3.通过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今天,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还在实践和发展。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波兰、民主德国和罗马尼亚剧变的经过,找出三国在剧变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并以此深化学生对特定历史进程的分析和认识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苏联的解体。

二、本课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显示教学提纲及资料

教学过程

引言导读:

本章引言共有三段。

第一段指出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和消极影响。请同学们具体说明。内因是苏联东欧改革进程中的重大挫折;消极影响是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第二段说明了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的政治形势。请同学们说出其特点。1.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的局面和走向缓和的世界形势的总趋势;2.美国的霸权主义,一些地区、一些国家固有矛盾的激化,导致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3.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争取世界和平。)

第三段指出了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经济局势的特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为改变不公平、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斗争。)

复习小结:导入新课

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过程?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为美苏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3.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而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了。

篇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设计示例二

一、东欧剧变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指出东欧制度的实质。)

课本的楷体字部分提供了波兰、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四国的变革情况,请同学们阅读后比较四国在剧变过程中所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①因经济困难导致政治危机;②面对动荡的政局,执政的共产党、工人党的妥协退让,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使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③反对派最终得逞,取得了政权。反对派夺权的方式有所不同。波兰等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民主德国是通过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而罗马尼亚则是通过流血冲突的方式实现了政权交替。)东欧各国政权更迭之后,德国统一,而南斯拉夫则分裂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斯尼亚―黑塞奇维那、南斯拉夫联盟五个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即捷克和斯洛伐克。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先来分析东欧剧变的内因。

1.历史原因

东欧诸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东欧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革命斗争;社会主义苏联强有力的援助。所以,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东欧剧变的外因:

1.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 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即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

2.西方因素。

“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其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最终使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东欧是西方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用的手法有: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诱压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内政,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

导致东欧剧变的多方面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相比,现实的因素是主要的;内因和外因相比,内因是主要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比,主观因素是主要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比,经济因素是主要的。所以,东欧剧变诸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

二、苏联解体

(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苏联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曾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它的经济实力却一直不如美国。80年代,里根上台后,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打算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苏联的经济实力,再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同美国继续争霸了。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就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改革困难重重,成效不大。

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而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则是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这种“新思维”的认识,反映到政治改革上,便是从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致使全国政治上失去了领导核心,思想上失去了统一的基础,各民族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结果,导致了苏联社会思想混乱、民族矛盾加剧、经济状况恶化和社会秩序全面动荡。苏联的政治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二)苏联解体

1.过程:“八一九”事件――明斯克协定――《阿拉木图宣言》。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在苏联行将毁灭的时候,一些试图维护苏联本来的联盟体制、避免苏联解体的苏联高级官员于8月19日发动事变。这是在悬崖边上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尝试,但仅为期3天就宣告失败,“八一九”事件的悲剧性在于,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但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苏共被排挤出政权机构,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苏联解体的速度骤然加快。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六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已“不复存在”。12月 22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12月25日圣诞节夜,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19时32分,克里姆林宫屋顶旗杆上,那面为几代苏联人熟睹的镰刀锤子旗开始徐徐下落、下落……,一面三色旗(俄罗斯联邦国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

2.原因

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有关知识来议一议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

(答案要点:不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全力发展军事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民族政策中的偏差;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

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路线和政策。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这里需强调的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成功,所凭借的,归根到底是其经济上的实力。

苏联的解体对欧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如果说在苏联解体前欧洲处于两极对峙状态,而苏联持进攻态势,西欧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的话,那么在苏联解体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俄罗斯居防守态势,北约东扩使俄罗斯面临巨大压力。

其次,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其三,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最后,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伟大运动的终结。苏联解体充其量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时,仍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着自己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人们正从苏联的兴亡中研究它的经验教训,进而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寻找更为正确的道路。

本课小结

1.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由学生讨论进行。经验教训的要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篇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东欧巨变的三个阶段及其实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八·一九”事件;“独联体”的成立和苏联解体。

2.能力方面: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过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上述事实虽然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2)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要对帝国主义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保持高度警惕。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波兰、民主德国剧变的过程,找出两国在变化中的共同点,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来学习历史。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钱其琛的谈话,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苏联的解体是重点。苏联解体,使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中的苏联一极垮台,这标志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支配了国际关系长达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此后,世界加速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全章教材的重要关键。

难点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这就要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分析方法,在诸多因素中找出决定性因素。另外,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可以引出相应的历史教训。

课堂教学设计

师:第五章第三节“美苏争霸”提到,20世纪70年代时,苏联在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方面咄咄逼人。但实际上,苏联的军事大国地位缺乏相应经济力量的支撑,是不稳固的。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逼着苏联进行核军备竞争,企图以此来拖垮苏联经济。到80年代中后期,苏联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遇到了重重困难。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世界的两极格局崩溃。

一、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发生和实质

师:从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波兰和民主德国在剧变的过程中有哪些共同特点?

生:(阅读教材有关波兰和民主德国剧变过程的小字内容,进行思考并作答)

师:不仅波兰和民主德国在剧变的过程中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那样经历了三个阶段,而且东欧其他国家也同样经历了这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出现了反对派;第二阶段是执政党被迫妥协退让,实行政治多元化,反对派势力不断扩大;第三个阶段是反对派向执政党夺权,实现政权更迭。伴随着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方面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方面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各国,已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师:东欧各国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生:(思考并作答。然后教师再次强调)

师:东欧剧变的实质是指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这使得举世震惊的一连串“多米诺骨牌”式的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打出钱其琛谈话的投影片。具体内容见后面的附录)讨论一下,钱其琛把东欧剧变的原因分为几个方面?分别是什么?

2.东欧剧变的原因

生:(进行讨论。此时,教师可提示学生从内、外两方面去考虑)

东欧发生剧变的原因从内部来讲,既有经济、政治的原因,也有历史、文化的影响;既有共产党内部的原因,也有政治反对派的作用。从外部环境来看,西方国家对东欧实施“和平演变”战略,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渗透,苏联外交理论、对外政策的变化也起了相应的作用。因此,东欧动荡是这些国家内部与国际背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材上把东欧剧变的原因做了更加细致的分析。请同学们看书,书上总结东欧剧变的第一个原因是什么?

生:(看书回答)

师:第一是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在二次大战期间,完全处于法西斯国家军队及其傀儡政权的控制之下,多数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像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是在苏军的帮助下获得解放的。因此,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执政后,其政治、经济、外交,甚至领导人的任命和更替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苏联,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1949年初,苏联与东欧其他国家建立了“经互会”,在这个组织中也存在着某些不符合平等互利原则的现象。如果说在东西方冷战的背景和国内外阶级较量十分尖锐复杂的情况下,维护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政权是东欧国家的第一任务,那么这种强调政治上、经济上的一致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各国国情和经济利益的做法还是能够被接受的,但是,随着和平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种一致性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因此,各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师:东欧剧变的第二条原因是什么?

生:(看书回答)

师:第二是内部原因。大多数东欧国家解放后在经济上照搬苏联的模式和管理体制,实行高积累、高投资,追求高速度,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后来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自70年代后期以来,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是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师:东欧剧变的第三条原因是什么?

生:(看书回答)

师:第三是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下面讲苏联解体时再进行分析)

师:东欧剧变的第四条原因是什么?

生:(看书回答)

师:第四是西方因素。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按照尼克松的解释,“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寻找一种办法越过、潜入和绕过铁幕”,在两种制度之间进行一场“和平竞赛”,“这种竞赛将会促进他们的制度发生和平演变”,以使“共产主义从内部解体”。从以往的实践来看,和平演变大致有以下几条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进行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渗透。美国在西欧设立两个专门对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和文化渗透的大型广播电台——“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这两个电台公开承认,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从美国利益出发,通过向苏联、东欧国家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传播国际以及苏联、东欧国家内发生的重大信息”,介绍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及价值观念,促进苏联、东欧的“言论自由”和“人权原则受到尊重”,即“尊重人权和民主原则、尊重言论自由”、“促进自由交流思想”。

第二个途径是分化瓦解,诱压兼施,煽动民族情绪,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派,并且运用经济手段来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美国等西方国家随时密切注视着东欧、苏联等国的内部动向,例如,当1980年波兰团结工会成立以后,“美联社”、“路透社”、“自由欧洲电台”等都大加吹捧。1982年,波兰宣布取缔团结工会之后,美国立即宣布对波兰采取如下措施:

——同其他贷方政府商定不谈判关于1982年到期的官方债务延期偿还的问题。

——中止波兰官方航空公司在美国的民航特权。

——中止波兰在美国水域捕鱼的特许权。

——停止颁发向波兰出口高级技术项目的特许证。

——中止波兰的贸易最惠国待遇。

1987年7月,美国总统批准了国会关于为波兰前团结工会的基层组织提供100万美元津贴的决定,使资助团结工会的行为从暗地里变为完全公开化。在波兰发生剧变的过程中,美、英、法等西方国家都对波兰社会主义政府施加了巨大压力,而对团结工会则给予巨大支持,从这里我们可看出,西方对社会主义实行“和平演变”战略是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东欧剧变是这些国家内部与国际背景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呢?

生:(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内、外因关系和理论联系实际等角度去分析,得出结论)

师:最根本的因素是他们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师:教材在第五章第二节“50~80年代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提到勃列日涅夫在苏联掌权时进行过一些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后果怎样?

生:(回忆并作答)

师:勃列日涅夫时期,由于与美国争霸,不断加大国民经济军事化程度,加剧了经济困难,助长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也增加了通过改革来医治国内各种弊病的难度。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病逝后,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相继执政,但他们两人都很快病逝。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了苏共中央总书记。从此,苏联开始按照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从1986年3月至1988年6月,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改革时期。但是由于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以致各项改革效果不佳。

从1988年6月至1989年底,是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改革时期。1988年6月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并把社会主义“多元化”、“民主化”和“公开性”作为三大“革命性倡议”。1990年2月和7月,苏共召开扩大的中央全会及二十八大,把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正式变成苏共的行动纲领和基本方针。在党的奋斗目标方面,宣布“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在政治体制方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实行西方式三权分立;在经济体制方面,向市场经济过渡;在党的建设方面,要建立一个“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放弃民主集中制,“放弃政治上的意识形态上的垄断主义”。在此期间,戈尔巴乔夫还担任了苏联的总统。

伴随政治体制“根本改革”,政局失控状况日趋严重,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分裂的趋势日益严重,些共和国的党已分裂,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人事变动频繁,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于半瘫痪状态。

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苏联领导人还开展“新思维外交”,大幅度调整对外政策。“新思维外交”过分热衷于追求苏美合作和所谓“欧洲大厦”,依赖和幻想西方大量经济援助,不顾一切实行妥协和退让。同时,“新思维外交”也强调东欧国家根本变革的必要性,积极评价它们的“自由化”改革,并为西方干预这些国家大开绿灯,从而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变,并导致华沙条约的崩溃和经互会的瓦解。

改革的失败和政治经济状况的恶化,使得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更改国名、国旗和国徽。随后,波罗的海沿岸另两个加盟共和国——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相继独立。5月,叶利钦在执掌俄罗斯联邦大权后,发表“主权宣言”,与中央抗争。此后一年之内,苏联除吉尔吉斯斯坦外,其余14个加盟共和国都发表独立宣言或主权宣言,苏联已濒于解体。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留苏联举行全民公决,大部分公民表示赞同保留联盟和原国名。此后,戈尔巴乔夫与一些共和国领导人,就签订新的联盟条约进行磋商。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条约将苏联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并把它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这激起了党内一些高级干部的强烈不满,党内外的斗争急剧尖锐化。就在条约即将签署的时候,爆发了“八·一九”事件。

2.“八·一九”事件

师:什么是“八·一九”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阅读教材上的有关内容并作答)

师:在苏联即将要被改成一个松散邦联的情况下,一些党的高级干部为控制局势,发动了“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

3.“独联体”的成立和苏联正式解体

师:1991年12月,叶利钦与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签署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定,宣布苏联已不复存在,并将此消息先报知美国总统布什,然后才通知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11个共和国最高领导人在哈萨克首府阿拉木图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协定书》(即《阿拉木图声明》),宣布苏联已不复存在,苏联总统的设置已停止,由俄罗斯代替苏联占有联合国安理会席位。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至此,社会主义的苏联经历了69年之后正式解体。

由列宁创建的、拥有 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令世界瞩目和震惊,并引起世人的议论和深思。那么,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一下。

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并作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分析小结)

师:(1)历史原因。苏联从 代中期至 80年代中期,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体制上有许多弊端,政策上也有许多错误。斯大林时期经济方面的缺点是:过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另外,一贯侧重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政治方面的缺点: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严重,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尽管从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起,苏联几任领导人都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但成效甚微。进入80年代,长期积累的经济恶果导致苏联经济急剧恶化。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并且逐步激化。

(2)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在讲苏联解体的过程时已详细讲述,这里不再重复)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例如,为了鼓励“新思维”的内部演变政策,西方给予苏联某些好处,以达到稳住苏联的目的;另一方面西方又继续鼓励苏联民族主义分子闹独立搞分裂,以达到最终肢解苏联的目的。“八·一九”事件发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陆续宣布中止对苏联的援助,要求恢复戈尔巴乔夫的权力,并向紧急状态委员会施加压力,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节课我们讲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下面我们讨论两个问题:第一,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教训?第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为什么?

生:(进行讨论并发言)

师:通过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原因的分析,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得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很大挫折。但我们知道,从历史上看,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1871年,当仅仅存在70多天的巴黎公社被镇压的时候,资产阶级的刽子手梯也尔曾兴奋地宣布:共产主义从此消灭了;19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崛起的时候,资产阶级政治家丘吉尔曾高喊要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1941年,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向社会主义苏联发动闪电战的时候,也曾经信誓旦旦地宣称:要从地球上把苏联抹掉。然而,这一切都没有阻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是在波澜起伏中前进的。每一次大的挫折,带来的必然是一次大的反思,随后必然是一个大的发展。如果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放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可以推测,这只不过是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中的又一个曲折,它将激励人们在新的探索中将这一实践推向新的高潮。

篇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课稿

现代历史教育理论认为,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过程中,享受历史学习的快乐,感悟历史的价值,形成良好思维品质。

一、教材分析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既是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新变化的起点,还是国际共运史的重大挫折,不仅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演变有重大影响,是我们理解当代国际关系演变的出发点,也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东欧剧变的概况,了解苏联解体的主要过程,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书、史论结合的怡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与价值观

⑴在合作探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⑵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1、教法运用

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辩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

2、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

四、过程设计

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捆绑在一起,从含义、过程、原因、影响四方面来讲援。

1、导入。20世纪50、60年代,主要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改革,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在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运动却遭到重大挫折,史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破题。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这是任何一节历史课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目的是以破题入手,使学生形成本节教材最基本的历史概念。

提问:⑴什么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指导学生阅读、根据教材有关内容,形成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发挥老师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形式(现象)和内容(实质)两方面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解析。

3、梳理过程。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旨在弄清东欧剧变和苏承解体的基本过程。

方法: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

问题⑵:东欧各国剧变的具体方法和结果有何不同?各国剧变的过程有何共同特点?

问题⑶:苏联解体历经哪几个重要步骤?

4、分析原因。解决“为什么”问题。

问题⑷: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这个问题,我以为是本节教学重中之重,必须下力气解决:

首先,引导学生从内、外两方面分析“钱外长的一段话”,得出东欧剧变的.原因。在课文上边找出相应的答案,加以分析。

第二,要求同学们根据以上方法在教材中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

第三,引导同学们找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相同原因,然后一起重点分析哪一因素是决定因素?

解决的方法是:鼓励学生依据生产力标准和实事求是精神加以分析,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的讨论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5、分析影响。

引导学生从国际关系格局和社会主义运动两方面去分析。

6、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由学生提出或老师设计一些具有思辩性的问题,分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遵循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相互辩论。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问题⑹综合讨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有何重要启示?学生根据课内外所掌握的知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展开讨论,实事求是地逐一列出苏东剧变的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7、教学总结与反馈

主要任务:巩固和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⑴学生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小结本课教学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⑵从剧变发生的时间、过程、实质、原因和评价等方面由学生命制5道左右选择题和一道思考题,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⑶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文章和资料,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篇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课稿

现代历史教育理论认为,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过程中,享受历史学习的快乐,感悟历史的价值,形成良好思维品质。

一、教材分析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既是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新变化的起点,还是国际共运史的重大挫折,不仅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演变有重大影响,是我们理解当代国际关系演变的出发点,也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

二、学生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东欧剧变的概况,了解苏联解体的主要过程,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书、史论结合的怡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与价值观

⑴在合作探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⑵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策略

1、教法运用

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辩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

2、学法指导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课稿,标签: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高中历史说课模板,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

五、过程设计

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捆绑在一起,从含义、过程、原因、影响四方面来讲援。

1、导入。20世纪50、60年代,主要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改革,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在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运动却遭到重大挫折,史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破题。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这是任何一节历史课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目的是以破题入手,使学生形成本节教材最基本的历史概念。

篇6:《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课稿

指导学生阅读、根据教材有关内容,形成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发挥老师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形式(现象)和内容(实质)两方面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解析。

3、梳理过程。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旨在弄清东欧剧变和苏承解体的基本过程。

方法: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

问题⑵:东欧各国剧变的具体方法和结果有何不同?各国剧变的过程有何共同特点?

问题⑶:苏联解体历经哪几个重要步骤?

4、分析原因。解决“为什么”问题。

问题⑷: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这个问题,我以为是本节教学重中之重,必须下力气解决:

首先,引导学生从内、外两方面分析“钱外长的`一段话”,得出东欧剧变的原因。在课文上边找出相应的答案,加以分析。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课稿,标签: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高中历史说课模板,

第二,要求同学们根据以上方法在教材中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

第三,引导同学们找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相同原因,然后一起重点分析哪一因素是决定因素?

解决的方法是:鼓励学生依据生产力标准和实事求是精神加以分析,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的讨论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5、分析影响。

引导学生从国际关系格局和社会主义运动两方面去分析。

6、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由学生提出或老师设计一些具有思辩性的问题,分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遵循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相互辩论。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问题⑹综合讨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有何重要启示?学生根据课内外所掌握的知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展开讨论,实事求是地逐一列出苏东剧变的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7、教学总结与反馈

主要任务:巩固和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⑴学生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小结本课教学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⑵从剧变发生的时间、过程、实质、原因和评价等方面由学生命制5道左右选择题和一道思考题,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⑶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文章和资料,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篇7: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初一课程历史教案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初一课程历史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既是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新变化的起点,还是国际共运史的重大挫折,不仅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演变有重大影响,是我们理解当代国际关系演变的出发点,也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

二、学生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东欧剧变的概况,了解苏联解体的主要过程,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书、史论结合的怡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与价值观

⑴在合作探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⑵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策略

1、教法运用

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辩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

2、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

五、过程设计

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捆绑在一起,从含义、过程、原因、影响四方面来讲援。

1、导入。20世纪50、60年代,主要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改革,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在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运动却遭到重大挫折,史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破题。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这是任何一节历史课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目的是以破题入手,使学生形成本节教材最基本的历史概念。

提问:⑴什么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指导学生阅读、根据教材有关内容,形成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发挥老师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形式(现象)和内容(实质)两方面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解析。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