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教案)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7篇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匆匆》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生的匆促与时间的不可逆转性,知道珍惜时间的道理。

2、体味文章拟人、排比的修饰手法及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时时刻刻地感受时间的流逝,也许有时你会注意到它,也许有时你不能感触到。下面让我们体验一下一分钟的流逝。(请数自己的心跳60下)[设计意图:使学生切身感受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分钟,但紧紧扣住时间这一概念,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感性理解的基础。]

这就是一分钟的流逝过程。我们感受到了,同样,作家朱自清也感受到了,而且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通过细心的观察得出原来时间是这样匆匆溜走的。(板书:16 匆匆)

二、FLASH范读课文,录音配乐

思考: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三、自主诵读 感悟体验

(一)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集体思考: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2.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和同学们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a.组织交流自己的感受。(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b.指导朗读,从字里行间体会时光易逝。

c.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

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

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

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a.小组交流,体会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的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过渡:是啊,从这些句子中作者感触到了时光流逝的踪迹。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叹息、惋惜。

2.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

以上语句可由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其他一些语句可由学生自己有感情地去读,并和同桌交流感受。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自己的体验,注重个人的感悟,也能体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同时教师相机穿插,或补充,或提示,或赞许,或指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向更深层次拓展。]

过渡: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可以是一些诗词、格言,或者是自己、他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

过渡: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不错,老师读了这篇文章,由文中的一些内容想到了一些画面,并且自己配了文字来说明时光的匆匆。(课件:一幅是春天繁花盛开,草木成荫,充满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秋天草木枯萎,大雁南飞的情景。)

引导学生自己画有关时光匆匆的作品,并配上文字。选择优秀的作品上台交流。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的乐趣。”教学中紧扣重点,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想开去,不仅使学生感悟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对文章内容也有了独特的感悟和思考。

四、文本总结:

(一)追问时间:

1、时间一去不返;

2、时间如水般流逝;

3、时间永不停留。

五、课堂小结:珍惜时间,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将来努力有限的生命放出无限的光彩。

[《匆匆》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2:灯光 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4)读课文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重难点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认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学习难点是理解课文中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一、预习导航:

1、课文导读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革命战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感人故事。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下面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课文要做到五读。一读 :自由读,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和有积累价值的词语。结合课文多读几遍,读不准的查字典,或请同桌帮助。二读:朗读,读通句子,读熟课文。三读: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大意。四读:精读,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五读:浏览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在学案上做好记录,课上和老师同学交流。

2、基础达标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宽阔--( )暴露--( )挺进--( )

璀璨--( )黑暗--( )漆黑--( )

(2)、连一连,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景。

微弱的 时刻 宽阔的 知识

漆黑的 朋友 宏伟的 战斗

危急的 夜空 激烈的 建筑

年轻的 亮光 丰富的 马路

(3)、根据解释,在括号里写出恰当的词语。

①自己对自己说话。 ( )

②一根头发上系着千钧的重量,比喻情况万分紧急。 ( )

③本指集中众人的智慧,先专职一个人的精神高度集中( )

④震动了天地,形容事物本身极为重要,也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或声音响亮。 ( )

(4)、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3、我的疑惑:通过读书我有以下几个问题要和同学探讨:

疑问一 :

疑问二 :

疑问三 :

4、挑战自我:

(1)、作者用“灯光”作为课文题目,有什么含义?

(2)、你能背诵课文6-9节吗?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杜 鹃 花

那时,每当花开时节我都要上山去采杜鹃花。有一天,我看见一位老爷爷正把一束杜鹃花放到墓碑上写着“革命烈士之墓”的墓前,我便问老爷爷:“这里怎么有烈士墓呀?”他看了我一眼,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有三个八路军伤病员在这个村子里边养伤,边帮乡亲们干活,还向乡亲们宣传革命道理。乡亲们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精心地照料他们。他们很喜爱杜鹃花,说她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象征。后来,日本侵略军进村扫荡,为了掩护乡亲们安全转移,他们拖着受伤的身体,穿行在杜鹃花丛中,把敌人引到这个山坡上,子弹打光了,就拉响手榴弹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望着老爷爷放在墓前的杜鹃花,我仿佛看见了当年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情景,烈士们宣讲革命道理时的音容笑貌和英勇抗敌,慷慨赴死时悲壮场面。是他们,是无数像他们这样的人,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望着满山遍野的杜鹃花,一簇一簇,像一片一片红霞,散落在山坡上,像一团团火焰,映红了幽静的山野。她默默地点缀着大自然,散发出阵阵芬芳。那么美好,那么可爱。她的蓬勃旺盛,不正是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象征吗?

红红的杜鹃花,她是烈士们的鲜血浇成的,她扎根在祖国大地上,永远不会凋谢,永远开在我们后来人的心上。

1、用“~~”画出作者联想的句子,并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写在下面:

2、注意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加粗的词语,写出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3、杜鹃花作为一种象征物,不同的人对她寄托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八路军伤病员把她作为;作者借她表达自己_的思想感情。

4、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爱杜鹃花:

5、写梗概:

四、作业及活动设计

课下阅读王愿坚的作品:《七根火柴》、《三人行》。

五、相关链接

哨 卡

在风雪迷漫的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

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心就可能坠下悬崖。

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路段,总是先把脚踩实,再回头拉将军的手。将军最近考察了这一带所有哨卡,今天,他要去的是一个海拔最高的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早上,将军还在山下的战士宿舍。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怵人的尖啸。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过来,面有难色:“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狂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近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接近三个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多米的哨卡。狂风更加肆虐,雪拍到脸上,像刀割一般疼痛。

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一行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将军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高海拔地区值勤年限规定是什么?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得更生气了,他提高了嗓门:“你就这么带兵的?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

“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样?”

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立正的战士。突然,他脚跟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一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灯光 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3:比例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感受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②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初步渗透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难点 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教学情境,感受比例尺

(一)画画比比

1、 估计黑板的长和宽:教室前的这块黑板同学们熟悉吗?

请你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和宽。

2、 丈量黑板的长和宽:(板书:黑板实际长3.5米,宽1.5米)

3、 画黑板:你能照样子把黑板画在本子上吗?(师巡视)

4、 质疑:这么大的黑板,为什么能画在这么小的一张纸上呢?(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了。)

[评析:“照样子画黑板”是同学们美术课上再熟悉不过的举动,但以此为本节课的开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比例尺,实为教者的匠心之笔!]

5、挑两个黑板图(一个画得不像一个画得较像)出示:

a)  评价:①谁画得更像一点?

②分析图A画得不像原因可能是什么?(长和宽缩小的比例不一样。)

b)  师生合作,算一下长和宽分别缩小了多少倍?得数保留整数。(屏幕显示)

图上长7厘米,长缩小:350÷7=50  图上长5厘米,长缩小:350÷5=70

宽1.5厘米,宽缩小:150÷1.5=100  宽2.5厘米,宽缩小:150÷2.5=60

c)  点拨:从上面计算结果来看图A长和宽缩小的比例差距较大(即比例失调),所以看上去画得不像;而图B长和宽缩小的比例接近,所以看上去画得较像。

[评析: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分析画得“像与不像”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比例尺的作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比例尺的兴趣。]

(二)再画再比

1、想一想怎样画得更像?(长和宽缩小的比例要保持相同。)

2、课件展示准确的平面图:

3、请你帮老师算算长和宽分别缩小多少倍?

图上长3.5厘米缩小:350÷3.5=100  宽1.5厘米缩小:150÷1.5=100

4、小结:当长和宽缩小的倍数相同时,黑板的平面图就十分逼真!由此可见,为了能反映真实的情况,画图时必须要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比例尺。(板书:比例尺)

[评析:从画黑板--提出问题到“比比谁画得像”--分析问题再到“如何画得更像”--解决问题。教者均是置学生于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感受并理解比例尺意义,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二、结合实际,理解比例尺

(一)说一说

①讲授:课件中的长方形是按缩小100倍来画的,我们就说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

②谁来说说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一百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百倍;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等等)。

③图A、图B长和宽比例尺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小结:一幅图一般只有一个比例尺,当长和宽的比例尺不一样时,所画黑板就会失真。

④用自己话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尺?怎样计算比例尺?

小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比例尺通常写成前项是1的比。

(二)算一算

①下图是我校附近的平面图(屏幕同时显示),新华五村菜场距我校直线距离约300米,可在这幅图上只画了3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评讲:你是如何算得?结果是多少?(1﹕10000)要注意些什么?

②从1﹕10000这一比例尺上,你能获取那些信息?

板书: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一万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万倍;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厘米等等。

[评析:比例尺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知识点,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比例尺意义时,运用实例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口脑并用,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比例尺的实际含义,为下面多种角度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

三、联系实际,应用比例尺

(一)求图上距离

1、还是在这幅图上,现在要标上区委,估计一下我校离区委直线距离有多远?(400米)你看在这幅图上要画多长?

①独立思考,试试看,如感觉有困难小组内小声讨论。

②评讲: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么算?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方法一:400米=40000厘米  方法二:400米=40000厘米

40000÷10000=4(厘米)  40000×1/10000=4(厘米)

方法三:10000厘米=100米  方法四:用比例解(略)等等

400 ÷100=4(厘米)

小结:求图上距离可以用乘法计算,也可以用除法计算,关键是理解的角度不一样。

③如何画?自己画画看。(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常规去画,注意方向。)

[评析:“怎样计算图距和实距?”教者一改以往根据比例尺计算方法去死套公式(图距=实距×比例尺;实距=图距÷比例尺)的做法,也一改教材中“烦琐”的比例解法,而是借助于学生对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不把知识点“讲死”,让学生灵活的选择解决方法,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以人为本,即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2、练一练:

区委东北是我区闹市区--十村,已知区委和十村实际距离是2.5千米,在这图上应画多长?如何画?自己画画看。(课件演示)

3、画一画:

①请准确地画出教室前黑板的平面图。(怎样画才算准确?)

②评讲:你是如何画的?方法一:自己定一个比例尺算出图上长和宽然后画;方法二:在原有图上以长的比例尺为比例画出宽;方法三:在原有图上以宽的比例尺为比例画出长。

(二)求实际距离

1、 西厂门在区委的东南面,(课件演示)量得图上距离是9厘米,如何算实际距离?有几种算法?

①独立思考;②合作交流;③讲评算理。(略)

2、练习:南钢宾馆在区委西南(课件演示)量得图上距离是18厘米,如何算实际距离?

[评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大厂区各地名,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画“地图”联系实际应用比例尺意义计算图距和实距,使学生对数学倍感亲切,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突出的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三)新课延伸

1、 南京距大厂40千米,画在这幅图上要画多少厘米?

①独立列式计算(400厘米)。

②要画400厘米,你有何感觉?(太长画不下)

③画不下怎么办?(调整比例尺)

④说说你的调整方案?

[评析: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矛盾冲突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达到使学生跳出大厂看“比例”的目的。]

2、请拿出标有南京上海的地图,找出比例尺并说说意义。

①同座位间合作算出实际距离。

②一辆汽车从南京早上9﹕00从南京出发赶往上海,要赶下午2﹕00的飞机,如果车速是每小时80千米,问能否赶及?为什么?

2、五一长假是旅游的黄金季节,请同学们采访一下听课的老师,最向往哪个大城市,然后根据地图帮老师算出实际距离,再告诉被采访的老师。

[评析:很有创意!采访老师,就地取材增加课的参与度;学生下位采访,体现课的开放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了再延伸!]

四、课堂总结,回顾比例尺(略)

[总评:本节课循着一根知识主线--比例尺的意义与应用,引入新知别出心裁,探究新知有章有法,练习设计富有创意;同时循着一根能力主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无论是哪个环节的例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同时多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严禁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学的轻松,学有成效。]

篇4:《匆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生词。

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4、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5、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1)注意“涔、潸”的读音。

(2)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4、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5、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6、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7、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1)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A、引导学生汇报感受。

B、学生个性化朗读。

C、改成小诗,感受课文语言的美。

改成的小诗: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D、诵读积累语言。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

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

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2)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创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已经24岁。“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摧跨,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

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

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

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

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1)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体会写法:

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

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3)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引导学生联想时光还会怎么样匆匆流逝,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仿说。

出示:                  的时候,日子从                  ;

的时候,日子从                  ;

的时候,日子从                  。

用导读引导学生反复体会,体会情感,提升朗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2)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

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附:(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2)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现代著名作家和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1923年发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

六、小练笔:写读后感受。

板书设计:

2、匆匆

时光匆匆

(无奈……)

一去不复返

[《匆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5:匆匆 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理解“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意思。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体会、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等方法。

4、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点】

1、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2、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

幻灯片、音乐

【课时安排】

3课时

【相关资料】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19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至1932年,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他的散文成就很高,写景抒情,委婉细致,气质清新优雅,语言质朴而有风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有诗集《雪朝》(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等。解放后出版有《朱自清文集》《朱自清散文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背诵给大家听?

2、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是啊,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感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时间的匆匆。板书课题。

4、了解作者: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吗?

5、解题:“匆匆”是什么意思?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学会7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

3、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三、小组合作

1、读准词语: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涔涔、潸潸、遮挽。

2、听写词语,互查互批。

3、组内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

四、读文解疑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五、指引探究,布置作业

1、读课文,想一想: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一)自主阅读,组内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

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指导朗读:体会时间短暂易逝。

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3)过渡:是啊,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感叹、惋惜。

1、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朗读: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

3、细读课文,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受?

(2)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a理解:徘徊罢了,匆匆罢了。

b问一问自己能做什么?

c问一问想问的人能做什么?

d写话练习: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我能做--,我还能做--。

三、回读全文,懂得惜时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

四、友情倾诉,共享格言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五、作业

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板书设计

匆匆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 - 珍惜时间

人无再少年

[匆匆 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6:《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2、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作品风格。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2、你了解本文作者林清玄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林清玄1953年生。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台湾高雄人,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他认为所有的艺术文化都应该和生活结合才有真正的意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师: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桃花心木)

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喜欢做的同学可以在练习本上给下列字组词,出示)

萎(   ) 秧(   ) 番(   ) 锻(   ) 勃(   )

委(   ) 殃(   ) 翻(   ) 段(   ) 脖(   )

4、练习把课文读熟。

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四、文章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桃花心木这种树木。

第二段(第3至14自然段):“我”从种树人那里得知做人的道理。

第三段(第15、16自然段):桃花心木茁壮成长。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海并非永远风平浪静,人生的旅途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磨难。在不幸与困境中,有的人悲观消沉,最后被困难所击倒。而有的人却不甘沉沦,从而成为杰出的人才。正如种桃花心木的人,不定期地照看桃花心木一样,有的桃花心木在自然界的考验中枯萎了,有的却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清玄的《桃花心木》。

二、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种树人的做法:(1)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2)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3)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生答问的要点是:

(1)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2)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3)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2)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3)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三、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     ),我会想:(          )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1)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2)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3)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四、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回顾课题,点明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借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我们还学过哪篇课文是用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用一用这种方法。

师总结:自己会找水源的树苗,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从小能够独立自主的孩子,将来必成栋梁之材。(板书:人、成人)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拥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早日成为真正的人才。

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成材

不确定  独立自主

人     成人

(借物喻人)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7:手指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短文从略)

2、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你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请你以《五官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

[手指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8: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工作计划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工作计划篇三

一、教材分析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美术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美术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美术可以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这样将会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美术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造型、表现)

2、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材料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设计、应用)

3、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欣赏、评述)

4、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综合、探索)

三、教学内容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用自然物或人造物的不同肌理,通过拓印或剪贴

,制作各种图形。

2、学习简单的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体验笔墨趣味。

3、学习简单的绘画构图方法、简单的透视知识和结构比例知识。

4、结合传统艺术中的色彩运用方法,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

5、学习漫画和卡通的表现方法,进行绘画实践。

6、学习泥塑、纸雕等方法,制作作品。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学习简单的图案基础知识,并进行装饰应用。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领略不同的艺术风格。

2、介绍一件优秀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3、鼓励学生从课本中选一件最喜欢的作品,通过查阅资料,向同学介绍欣赏作品的心得。

4、通过观看录像、图片等,欣赏雕塑和现代工业产品,感受不同材质的美。

四、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审美性原则

把审美教育作为主线贯串教学全过程,通过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表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思想性原则

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中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

3、量力性原则

教学内容和方法应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浅显易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4、创造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5、实践性原则

联系学生的实际,理论讲述与操作训练相结合,充分使学生眼、手、脑协调并用。

6、趣味性原则

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篇9: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

《电脑美术》

【教学目标】

1、了解画图程序编辑菜单下“复制、粘贴、旋转、翻转”等图标功能。

2、运用画图程序编辑菜单下“复制、粘贴、旋转、翻转”等功能创作设计美丽的花边。

3、通过简单的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

【教学重点】

运用“复制、粘贴、旋转、翻转”等功能进行花边图案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复制、粘贴、旋转、翻转”等功能创作设计美丽的花边。

【教学准备】

教师:检查电脑硬件设备,排除电脑故障,课件。

学生:教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有秩序地进入电脑室,并稳定好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二、欣赏导入

1、欣赏花边电脑美术优秀作品

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

(相同的纹样进行有规律的重复排列,有秩序的美感。

2、生活中哪里经常用到这些图案。

三、观察感悟

1、自学教材,了解绘制方法步骤图:

方法一:

(1)用各种工具画出自己需要的花样。

(2)用“复制”和“粘贴”工具复制花样,第二个花样用“翻转”工具水平翻转。

(3)按自己需要的样式一正一反排列成一条花边。

思考:单独纹样是采用工具箱中的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

一个单独纹样如何变成一条漂亮的花边图案,它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出来的?

方法二:

(1)用各种工具画出自己需要的花样。

(2)用“复制”和“粘贴”工具复制花样。

(3)按自己需要的样式顺序排列成一条花边。

2、教师演示“复制、粘贴、翻转”操作要点。

3、欣赏学生作品

说说他们是用什么工具完成的?

4、欣赏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想想看,这些图案能用什么工具快速表现出来?

四、探究体验

作业:运用电脑中的复制和翻转功能画出漂亮的花边。

设计步骤:

(1)画一个单独纹样。

(2)复制、粘贴单独纹样。

(3)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组合。

五、作品展评

我设计的花边运用了( )方法。

漂亮的花边装饰在( )地方。

六、拓展小结

利用所学知识设计桌布、手帕、窗帘图案。

七、收拾与整理

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步骤关闭电脑,有秩序地走出教室保持教室环境整洁。

篇10: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

形的魅力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并从中体会到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形状的概念和形式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各种平面形状

师问:看了这些形状,你们能给他们归类吗?为什么?

生答:略

2.导入课题:《形的魅力》

二.发展阶段:

1.《形的魅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展示各种形状。

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

生答:略

师小结:形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点、线、形状、色彩等)

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

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化):

有规则--

无规则—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各种形状组成画面(小组讨论)。

师小结:首先要创造出各种形状(剪出形状)

2.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四.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设计、制作一幅画。

2.学生练习,

3.教师巡回辅导。

五.作品展示:

1.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代表向全班同

3.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六.收拾和整理:

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七.教学延伸与拓展:

思考:用各种形状还可以创造什么作品或运用装饰像框等方面。

篇11: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

《旅游节》

教学目标: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为本小组将要设计的“旅游节”定一个主题。根据主题,每个小组完成一组能够反映当地风貌的“旅游节”宣传资料。

2、增进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本地旅游资源的表现(图、文资料)。

制作旅游宣传海报或旅游宣传小册子、设计当地旅游线路图。

教学准备:调查当地旅游资源,收集当地地图以及收集相应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为本小组将要设计的“旅游节”定一个主题。增进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欣赏教师提供的各类资料。各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为本小组将要设计的旅游节确定一个主题,以反映当地风貌〈桂林山水旅游节、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厦门旅游节等〉,并交流。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出示旅游风景区图片、旅游线路图、宣传海报、宣传小册子等范例。让学生通过观察范例,了解各种创作手法,启发学生创作思路。

(2)学生分小组讨论本组作业的呈现方式,制定初步创作计划。

(3)学生说说制作旅游宣传海报,或者设计当地旅游线路图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明确旅游资源就其属性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两种。自然旅游资源有山、水、森林、江河湖泊等各种自然风光。人文旅游资源有各种民俗风情、文化遗迹、工艺品等。

学生回答:旅游线路图可利用旅游图片、旅游地图绘制(图、文资料介绍)。

旅游图片宣传海报或旅游宣传小册子可以根据当地特色内容来表现。特色景点、标志、文字说明等内容来绘制。

(4)学生根据小组分工,进行设计旅游线路图。

提醒学生在设计之前,应注意按照既定方案进行创作。小组的风格相互协调。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旅游宣传海报或旅游宣传小册子。

▲学生分小组,以一个城市的旅游资源和当地特色来表现。

▲引导学生说说海报上的组成部分〈特色景点、旅游图片、简易图案、文字标题等〉。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加强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根据主题,每个小组完成一组能够反映当地风貌的“旅游节”宣传资料。增进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说课外你了解的各地风景

组内交流

班内交流

二、设计

说说你们小组的设计

全班交流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旅游宣传海报或旅游宣传小册子。

学生分小组,以一个城市的旅游资源和当地特色来表现。

引导学生说说海报上的组成部分〈

如:特色景点、旅游图片、简易图案、文字标题等。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加强个别辅导。

四、作品展示:

师生评析作业:

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相互了解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

构图、画面表现旅游景点突出、色彩搭配合理。

五、总结

教学后记:

篇12: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

《舞台布景》

教学目标:

1、欣赏各种舞台上的布景,感受舞台布景对于剧情的重要性。

2、分工合作,制作一个舞台布景,充分发扬团队精神,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如何制作舞台布景。

教学准备:剪刀、胶水、双面胶等制作工具,彩色纸、毛线等材料。不同类型的舞台美术图片,舞台场景设计的草图、舞台表演幕后情况的图片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欣赏各种舞台上的布景,感受舞台布景对于剧情的重要性2、分工合作,制作一个舞台布景,充分发扬团队精神,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引入:同学们,随着我们国家走向了富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每天我们都可以欣赏到各种丰富多彩的舞台表演艺术,你们看过什么舞台演出?哪一场演出你印象深刻?(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小结:各种各样的舞台表演都属于一门综合艺术,我们一般把它称为舞台美术。

2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二、感受了解。

1为什么说舞台美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它综合了哪些艺术手段与形式呢?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艺术享受?

2交流讨论,教师概括、小结舞台美术的特点与需要设计的内容,并以《报童》的舞台美术设计做进一步的图示说明。

三、学习舞台美术布景的设计。

(1)通过课件展示布景设计的有关图片,如西博会晚会、舞剧《大梦敦煌》等,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这些布景是以什么作为舞台的主要形象的?为什么?在整体的设计上还考虑了哪些因素?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总结主题形象在整体舞台美术设计中的意义及其他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如灯光、道具、天幕等。

(3)欣赏几幅舞台场景的设计草图,强调草图的基本设计要点,如要突出演出主题、选择主题表达的形象、注意舞台欣赏的视觉效果、说明性地大概画出舞台设计的基本效果等。

四、布置作业,鼓励设计。

自己选定一个课本剧或童话剧,然后用草图的方式画出舞台美术的整体设计。也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由一位同学画出集体讨论的大概设计意图。

五、学生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六、交流设计意图,展示评价。

请学生上讲台把自己小组的设计草图通过投影仪放大,然后讲解自己的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如创意是否新颖,主题形象如何、设计是否会得到较好的舞台效果等。

七、课堂小结,教学拓展。

①通过教学课件播放舞台演出的幕后画面,如化装、做道具、搭舞台等,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②布置学生为下一节课的设计制作准备好相应的工具和材料,并结束学习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各种舞台上的布景,感受舞台布景对于剧情的重要性。

2、分工合作,制作一个舞台布景,充分发扬团队精神,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几件演出的道具,如课本剧《龟兔赛跑》中的头饰、服装等,请两位学生上讲台进行角色装扮,并简单地按设计的台词与动作表演一个片段。(可以在课前对这两位同学进行一些简单的表演辅导)

2、揭示新课的学习要求:设计制作舞台剧表演的服饰与道具等,然后进行表演。

二、研究角色与道具。

1、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展开研究与讨论:从上一节课的舞台场景设计中评选出几个优胜的方案,作为小组的舞台剧目,并对剧目中的角色进行设计与讨论,如服装、头饰、道具等的制作方案。

2、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对学生好的方案与创意进行积极的肯定。

3、欣赏童话剧《大树妈妈》、课本剧《龟梯赛跑》的服装造型、布置设计、道具制作等。

三、指导制作。

1、教师出示几件设计制作的实物,如头饰、服饰、道具等,请学生观察、研究是运用了什么材质,用哪些方法制作出来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要演示一些立体制作的要点与方法,为了节省时间,有些局部先做成半成品。上课时,教师将最关键的部分以及细小的地方,通过实物展示台进行放大演示,也可以结合一些过程图、方法示意图来说明,帮助学生掌握立体制作与局部美化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与创造。

四、布置作业,鼓励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为本组选定剧目的角色设计制作头饰和道具等,并由组内同学担任角色,自己设计台词与动作,进行化装与彩排。

五、学生设计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要适当提供一些材料和工具,引导学生共同合理使用,开展积极的分工合作,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六、展示表演,交流评价。

各小组的角色化好装后上讲台前面的空地进行表演,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与奖励,如服装奖、创意奖、制作奖、道具奖、表演奖等,肯定学生积极的表现,让学生体会活动的乐趣和成功感。

七、课堂小结,教学拓展。

引导学生在课外进一步完善自己小组的设计,在班队活动等机会继续更好地开展艺术表演活动。

篇13:《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本节课旨在从学生的感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助学生的课外资料的积累,让学生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情感。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通过交流课外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学习运用诗句。

教材分析:本文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学习篇目,诗中借梅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写出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六年的语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主动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较强,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以自学讨论为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3、 指导学生学习欣赏诗画,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培养学生搜集交流语文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以自学讨论为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 指导学生学习欣赏诗画,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搜集交流语文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作者的写作背景。  课前搜集梅花的相关资料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有课件导入

1.展示美化图片,让学生观察梅花,对梅有初步认识,由梅引出诗人王冕

2.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诗人的资料

二、欣赏本文诗画,了解诗歌内容。

从欣赏本文诗画中了解关于欣赏水墨画的知识,观察墨梅图进行,说说本幅画观看后的感受。

三、朗读诗歌,品评感悟。

1、老师配乐朗读诗歌,课文赏析部分。

学生试着读通句子,读懂文章。

2.认读生词

吾家   洗砚池    乾坤    卓尔不群    疏密相间      或偃或仰 饱满挺劲

3、找出诗画欣赏中表现诗人品质的句子。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体现学生自主性,并提出困惑。

5、交流自学成果

1)、朗读。(个别读--学生点评)

2)、回顾古诗学法。

3)、用学过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学生质疑,全班交流。

5)、回顾王冕的生活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在作画之时,早已看破名利,永绝仕途,浪迹天涯,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就像超凡脱俗的梅花一样,不向世俗献媚,淡泊名利,坚守自己的情操,而他的梅花图与诗也正体现于此。)

6)、指导朗读。(自读古诗--个别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

1、小组交流关于古人描写梅花的诗句。

2、说说美化还有何种品质,学生品评,积累。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

五、总结: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至今仍有许多文人墨客争效仿。我们除了学着欣赏这些诗画外,在平时的习作中,也可以学着引用一些恰当的诗句。

六、作业:

积累关于岁寒三友的诗句,还可以亲自动手画一画“岁寒三友”。

七、板书设计                 墨梅图题诗

墨梅              人

淡淡的色彩        淡泊名利

清香的气味        卓尔不群

借物    -----------喻人

八、教学反思:本节教学中,我以学生欣赏梅花图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通过学诗引导学生朗读诗文,借助赏与读的结合,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初步印象。在教学中诗画结合。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王冕的这幅墨梅图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而这个单元的三首诗也都是题画诗,因此,这一主题单元我主要借助“画与诗的结合”来理解诗意。特别在带领学生品读理解“朵朵花开淡墨痕”这句诗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到画中去,观察画中的梅花: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最后回到诗中来,这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朵朵花开淡墨痕”。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是我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特点。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由于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搜集的要点,因此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我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 中国的诗歌博大精深,要把它上好,学生学好,并非易事,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努力。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14:桃花心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桃花心木》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新课

同学们《和时间赛跑》《鞋匠的儿子》这两篇课文我们不陌生吧,谁来说一说作者?(林清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两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师: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桃花心木)

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及资料,让学生了解桃花心木。(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不懂的生字词用彩笔给画出来;

2、自学生字词,个别不懂的字和词,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来解决。老师巡堂个别辅导;

3、在课堂上交流自学的成果,老师适时反馈意见;

出示课件的生字词练习,检查和巩固自学成果。

萎(  ) 秧(  )番(  ) 锻(  ) 勃(  )雅(  )

委(  ) 殃(  )翻(  ) 段(  ) 脖(  )难(  )

三、再读课文

1、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交流解答,老师适时引导、点拔;

3、赏析美词佳句,边读边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有感情的读一读。

四、感悟种树人奇怪做法。

1.提出问题: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请大家默读课文3-11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有关句子,并在句子旁边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2.学生读出句子,其间教师引导说出怪在哪,理解“莫名其妙”,然后指导读出抓住“有时”等读出“奇怪、疑问”的感觉。

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秧   萎   番   锻   雅   勃

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桃花心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15:《凡卡》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设计思路:

鉴于《凡卡》一文篇幅较长,内容和形式也较复杂,教学时为了提高效率,循着文本的脉络,精心建构阅读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多角度对话,进而丰富感受,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一个故事--从一群人物谈起

1、同学们,读过《凡卡》不知道大家的感受是否和我一样,感觉外国名字特别难度,谁能读准这些名字?

多媒体出示:

凡卡茹科夫 阿里亚西涅  康斯坦丁马卡里奇

日发略维夫  菲吉卡  阿辽娜  艾果儿

2、大家能清楚的知道他们的身份吗?考一考大家,请接着我的话说,把人物介绍完整:凡卡;九岁,孤儿(康斯坦丁。马卡里奇的孙子,鞋匠阿里亚西涅家里的学徒)康斯坦丁马卡里奇:(日发略维夫家里的守夜人)

3、课文围绕这几个人物写了一件什么事?是分哪几部分写的?

二、一封信件,走进凡卡的“痛”与“求”

1、凡卡在莫斯科当学徒,他为什么写信请求爷爷把他接回乡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标出信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

2、师大家读了这封信,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如果要用一个词表达对这封信的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这是一封(    )信。( 诉苦、求救等)

预设1:这是一封诉苦信。

教师抓住“苦”字引导学生再次回到这封信中,去感受凡卡都有哪些“痛苦”

预设2:这是一封求救信。

多媒体出示:“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品读本段引导学生体验凡卡的委屈、无奈、无助、害怕 、读出凡卡乞求之度感受凡卡的痛苦。

师:同学们在细细品读凡卡语言的同时,不要忽略另一种语言现象--标点符号。请大家再读这段话,你读出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三、一种心境--三声叹息两段回忆

1、这样一封含泪的诉苦信,这样一封迫切的求救信,让我们每个人都为之动容。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去看看那个小小的身影是怎样写这封信的吧!

学生自读标注。交流,多媒体出示:

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边,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

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凡卡伤心地叹了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

师:什么叫叹气?你觉得他在为什么而叹气?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2、读书、交流

为“痛苦现状”叹气--指导学生联系凡卡写信时的担心、害怕感悟。

为“没有亲人”叹气--指导学生联系凡卡想象爷爷乡下生活的快乐和自己痛苦生活进行对比感悟。

为“没有快乐”叹气--指导学生联系凡卡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回忆去感悟。

3、聚焦回忆,感悟写法。

在这两段凡卡回忆在乡下和爷爷一起生活的情景中,你感到他的心情怎样(快乐)将这样快乐的回忆夹杂在三声叹息里,你感受到了凡卡怎样的心情?

4、再读回忆,思考;乡下的生活真的那么快乐吗?

体会凡卡复杂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四、一场结局--人生希望缥缈如梦

师:一封胆战心惊中写成的宝贵的诉苦信和求救信,投进了邮箱。他寄出去的仅仅是一封信吗?(是凡卡生活下去的希望)爷爷会来接他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自读,小组交流。

1、文本内容;爷爷收不到信。引导学生从没有写明地址的信封、醉醺醺的邮差等方面去考虑。

2、写法暗示:一个甜蜜的梦

师:用一个甜甜的梦做结尾,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悟,对于凡卡来说,想结束自己的痛苦生活只是一个甜蜜的梦而已。其实以梦做结尾预示了凡卡人生希望的破碎,进一步昭示了凡卡命运的悲惨。

[《凡卡》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16:《凡卡》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63团中学   陈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饥饿、孤零零”等多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写信和回忆的内容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4、激发学生阅读外国作品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重难点: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

作者将写信的内容和凡卡的生活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难点。

学情分析:课文篇幅较长,内容和形式对于刚刚接触比较复杂的外国作品的六年级学生是有难度的,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准备写信--写信--寄信”这一线索,让学生在课文中把信的内容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分别做上不同的记号,以便交流理解。课文中生字较多,应注意检测其自学过程中的正确率,课文的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信之外的回忆乡村生活的段落与信内的对比,乡村虽然贫苦,但在凡卡心中仍是最美好的。

第一课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3、以“信”为线索,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2、介绍本文的作家。

契诃夫:俄国著名的作家。生于1860年,死于19。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苦闷》《变色龙》《套中人》《醋栗》等,中篇小说《草原》《跳来跳去的女人》《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六号病房》《一个女人的天地》等,戏剧《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等。作品语言精练、准确,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任务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

3、《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出示学习要求,课内自学。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式。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3、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

三、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生字词的学习及课文中提到的人名和人物关系的掌握。)

四、听课文朗读,疏通文章的内容。

1、边听边想: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2、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3、学生汇报分段情况。

(分为三部分: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6-21自然段)

第一段: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段: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教师问:大家能说说分段的依据吗?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探寻写作思路,整体感知。

1、回忆:《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

的。)

2、围绕这件事,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①凡卡写信的内容是什么?

②凡卡怎么给爷爷写信的?

③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希望爷爷带他回村子?

④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得到吗?为什么?

3、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哪儿是写

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二、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

把信的内容分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第三层:凡卡受

不住了;第四层: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及他对村里人的问候。

3、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1)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层,你有什么问题?

①凡卡在鞋铺里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②凡卡为什么会受到折磨?

(2)自由读有关的内容,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边读边

作标记。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①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②挨饿:吃的“简直没有”,③挨冻,而且睡不好。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4)朗读指导。

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该怎么读呢?

三、从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

四、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老师引读,凡卡向爷爷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村请一位同学读,

从……

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

五、从凡卡的联想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指名读凡卡的联想,围绕凡卡的联想,提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凡卡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2、自由读,在书中寻找答案。

(第一次联想到了爷爷守夜的情形和乡村冬夜的景色。第二次联想到与爷爷

砍圣诞树的情景。联想到爷爷,突出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联想冬夜的景色,说

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

凡卡思念爷爷,思念家乡的一切;联想到爷爷砍圣诞树可以看出爷爷在农村的生

活很贫苦,但在凡卡的回忆里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

活的孤单与凄凉。)

六、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学生讨论。

2、交流汇报。

(1)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这两段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

衬作用。

(2)文章细节描写很突出。在文中找找细节描写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

(凡卡倾诉自己怎样挨打、挨饿、挨冻、怎样受折磨、三顿饭吃什么都一一

写到了。在回忆爷爷守夜时,爷爷是什么样的,怎样守夜、两条狗怎样跟着,砍

圣诞树的山林、枞树什么样等细节描写,使人读了仿佛看见了当时的情景,这给

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深刻感人。)

(3)文章还有哪些特点?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七、读写。

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凡卡写的信爷爷能收到?

板书设计

写信前(担心)--时间    环境   神情

(1-2)                      思念爷爷

倾诉     受尽折磨     城市生活难熬        命运悲惨

凡卡   写信时(伤心)              没有指望                         社会黑暗

(3-15)              插叙   忆守夜

忆砍树       乡下生活快乐

写信后(希望)--满意   睡熟

(16-21)

[《凡卡》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17:匆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匆匆》flash字幕朗读作品,课文重点句子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3.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4.有感情齐读本段。

◇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句子,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4.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   时候,时光又   溜走了。)

◇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2.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 我能做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

3.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三、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推荐阅读: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课外作业,内化感受

写一篇读后感,课下与同学交流。

[匆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