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思维导图二年级下册金关小学)

篇1: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一、单元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83页的内容。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是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整十数家整十数(和大于100)、整百数家整百数(和大于1000)以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能正确地进行接近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估算。

2.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探索并理解两、三位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会进行加法和减法的验算;能通过估算确定两、三位数加减法的和或差的大致范围,以检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3.使学生联系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加减法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经历探索并归纳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和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合理解释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下基本方法,积累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5.使学生在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和自觉检验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难点 :三位数加、减法笔算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四、单元课时安排: 25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1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1课时

用加、减解决实际问题......1课时

练习六......3课时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1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1课时

练习七......2课时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1课时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练习......1课时

被减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隔位退位减......1课时

练习八......2课时

复习......3课时

检测评析......2课时

机动......5课时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59-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生活,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积极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  课件 。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

1.口算: 15+4    8+9    20+3    7+16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学校跳绳比赛活动,你从图中能知道什么?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红跳了多少下?小军跳了多少下?

二、交流共享 。

明确问题:“小红比小华多跳23下,小军比小华多28下”是什么意思?分别怎样列式?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提问: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样算的。在此基础上,在指名说说,并适当加以点评。对于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板书。

引导学生总结两道算式的共同点,揭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交流中小结:这两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只是第一道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相加时需要进位。今后在口算时要注意适当加以区分。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小火车”形式汇报。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四、全课总结 。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61-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其口算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问实际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享受成果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比较合理的算法。

教学方法: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

1.口算。

24+45    12+75    36+18    20-7   24+49    15+75    55+18    50-20 (说说“36+18和20-7”的口算方法。)

2、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 23+52    35+14    69+13    54+17

说说估算方法。

二、交流共享 。

教学例2.

出示教材情境图: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退位的)56-24   (退位的)56-27 这节课我们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你能口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到小组里说说自己口算的方法,再听别人的算法。 全班交流。重点放在退位减上,多让学生说一说。 比较:上面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

不同点: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第二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 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

小结:同学们通过合作得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也通过比较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课件出示第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教材上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再通过计算,检验估算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 。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1、4题。

六、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第3课时    用加、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63-6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2.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说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探索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理解较复杂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表格告诉我们什么?(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增加就加,减少就减。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3、4题。

六、板书设计:

用加、减解决实际问题

第4课时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竖式加法算理和验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竖式加法算理。

教学难点:加法验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口算。

4+6    50+90    60+90     8+3    70+80    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笔算。

37+25    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板书课题: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要求“一共制作了多少幅?”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2+86=?(幅)

提问:你会用竖式算出142加86的和吗?大家来试一试吧。 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重点说说十位上4加8得12应如何继续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写在横式上。

谈话: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学生验算。) 2.教学“试一试”。

请大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643+752=?

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计算方法,交流计算方法,讨论6加7得13怎么继续算。 再让学生交换加数位置,用竖式验算。 3.总结计算方法。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加法,能不能总结一下笔算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逐步形成如下认识:(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2)某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最后一题“百位满10向千位进1”。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分别做每组上下两题,观察两个加数,发现上下两题交换位置,两人相互检验。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出来。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索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计算练习巩固了知识。用竖式计算加法应注意数位对齐。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

六、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第5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和估算方法。

2.结合生活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训练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方法和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并能结合具体的情景进行估算。

教学方法: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竖式计算。

154+942=    87+261=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提问:第1小题为什么千位上是1?第二小题百位上应该是几?为什么?

2.大家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还将接着学习进位加法,与上节课不同的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5.

学生读题,思考:怎样求两个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一年级捐的本数加上二年级捐的本数)

提问:你能列式吗?教师板书:298+405=?

你能先估算一下一共几百本吗?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只要合理就可以,把它们看成整百数估计。)

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计算吗?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

和的十位应该是几?百位呢?为什么?(学生回答)

你做对了吗?你能交换加数的位置验算一下吗?(学生验算) 小结: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向千位进1。 集体订正,并验算。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创设情境,请学生当小医生帮助啄木鸟。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错在哪里,说给同桌听,然后改正过来。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结果。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答。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归纳: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

六、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

第6课时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4-7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

2.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

4.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方法: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用竖式计算:43-21           68-7     (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怎样算? )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以上的知识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减法。

2.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书香校园,图书室里有许多同学们喜欢看的书。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一个书柜)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借出93本,还剩多少本?) 借出93本是多了还是少了?要求还剩多少本用什么方法解决?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探讨:215-93=

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吗?生答:215-93= 提问:怎样计算这道横式?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竖式计算 (2)指名汇报并板演。

①刚才在计算时,大家都碰到了十位上的1减9不够减,你们是怎么办的?

②在百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了不忘掉被减数百位上退走的1,可以怎么办?

提问: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怎样计算? (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

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在写竖式时一定要注意这几点,最后还不能忘记写横式上的得数哦!

2.探讨215-93的验算方法 。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道题做得对吗?(对)

你们怎么知道是对的?会检查吗?(学生探索几种检查方法,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检查的),列出你的检查方法。

(2)汇报

(3)小结: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同学们,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减法的验算”。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验算有所不同。(减法验算的结果不是算式中的得数,而是原式中的被减数或减数)

总结:同学们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因为“算得对不对只有验算才知道”。这样才能保证在做题时正确率高。

3.教学“试一试”。

指名板演并验算,并向全班同学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方法。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怎样计算的,着重强调百位上是几减几。 4.总结计算方法。

小组内讨论: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通过讨论小结出: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三、反馈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

独立完成。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看看两道题有什么联系?(上面一题中的被减数是下面一题中的和,上面一题的减数和差分别是下面一题中的两个加数)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3.“想想做做”第4题

(1)生自己看图,完整口述题意。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 (4)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我们要会用学到的本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

六、板书设计: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第7课时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页的“想想做做”第5-9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方法,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连续退位的笔算。

教学难点 :熟练应用减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集体交流、练习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来说一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练习。(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计算练习。

120-40    170-90     160-80    140-70     (指名口算,并说说口算过程。)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口算。

(1)同桌互指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开火车说答案。

3.“想想做做”第6题。

(1)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题。

(2)说一说:在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互说后汇报。 (3)发现每小题下面一组题是连续退位减。

(4)师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差就越小;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小,差就越小。

4. “想想做做”第8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6.“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看表格,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7题。

六、板书设计: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练习

第8课时  被减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隔位退位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7-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笔算减法中隔位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明确退位后被减数十位、百位上数的变化,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发展自主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例7中的画面,让学生阅读人物对话。

提问: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二、交流共享

1.谈话:求“一年级同学画了多少幅儿童画?”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04-108=?(幅)

列出竖式,让学生观察竖式,并思考:按我们已经学过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现在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学生回答)

2.谈话:“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是0,怎么办?”这是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这节课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拨算珠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1)学生拨算珠计算。

可以自己算,也可以与同学交流。

在班内交流拨珠计算方法。交流过程中提问:

①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又是0,你是怎么办的?

②百位上拨去一颗算珠,接下去应该怎么办?十位上现在有十颗算珠了,再接下去该怎么办?

(2)联系拨珠的过程进行竖式计算。

先在小组内研究计算方法,自己在教材上算出得数,再在班内交流。交流时指名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3.谈话:像这样难算的题目,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一起验算。

小结。提问:这节课的减法计算与以往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在学生回答时板书课题。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指定两人板演,每人做一组题。 全班订正交流,比较每组两题的不同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帮助啄木鸟指出题中的错误在哪里。

交流:在减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独立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观察题中插图,你了解哪些信息?自由发言,全班学生列式计算。 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这节课学习了两步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

(2)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某个数位退去了1,要记得减去1,再减减数。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3、5题。

六、板书设计:

被减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隔位退位减

篇2:第六单元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减法

第一课时   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课本第52-53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经历探索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2.学会减法的验算。

教学重点: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验算的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小朋友喜欢看书吗?我们来看看一个书架上书吧。

二、新授

1.教学例题:出示书架图。

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说:学校里图书室有335本的儿童小说,借出123本,还剩多少本?)

提问:怎样解答?

根据回答板书:335-123=

2.探索335-123的算法。

1)问:你能用什么办法得到结果?你会计算吗?(生写在草稿本上。自己写一写,再同桌互查。)指名上黑板写,全班核对。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注意:数位对读齐,从个位算起。)

2)你会验算吗?

讨论,再算一遍或用加法验算(生试算,再指名上黑板写)

3)讨论:减法的验算与我们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有什么不同?

4)小结:减法验算式的得数不是原式中的得数,而应该是原式中的被减数。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 生自己完成这些题目并认真验算。2)请3位小朋友上来完成这些题目。

3) 核对答案。 4)师:他验算的对吗?你是怎样验算?

2.想想做做第2题。

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指名说:注意数位要对齐。)

1) 生自己完成,同桌互查。2)指名板演。3)全班核对答案。

3.想想做做第3题。

1)这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齐读第1小题要求。你需要找到哪两个条件?

请你列式计算。(生试做,指名板演。)

3)剩下的题目,同桌互说要找哪两个条件,再列式计算。

4)指名两位小朋友板演。5)全班核对答案,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第4题。

1) 指名读题。      2)本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4) 同桌互说怎么求。4)学生写在书上。

5)同桌互查。      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四人小组互说后汇报。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得到了什么?减法如何验算?

篇3: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内容,体会孩子们在大自然里那愉快幸福的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7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夏天的

快乐。

教学准备:

夏天的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同学自由发言。

2、有一局部同学喜欢夏天,夏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

夏天不只是火热的,而且是喧闹的、快乐的,是属于我们的。今天,我们就一

起学习《我们的夏天》这一课,板书课题,让我们走进夏天,

感受夏天的美好、有趣。

3、出示夏天的图片。

你认为夏天是怎样的呢?

你能说说夏天的变化吗?

同学口头练习:

夏天到了,( )。

有人和我们一样喜欢夏天,他写下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

读吧。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考虑:你觉得作者写的夏天是怎样的呢?

2、想不想读读课文?以你们最喜欢的方式自身读课文,找出要

求认识的字,反复拼读。

3、分组交流识字情况,把自身学会的字教给组内的同学。

4、教师抽读生字卡片,同学说说识字方法。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同桌互相读读。

6、同学再自由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教师范写,同学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4、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怎样才干把这些字写的好看呢?

5、同学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评价同学的书写。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066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二、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夏天的几个

特点?

2、勾出自身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你最喜欢哪一段,就把它有声

有色的多读几遍。

3、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教师引导同学从自身的生活实际说说

喜欢的原因。

四、感悟朗读课文。

1、学习第一小节。

教师读课文,考虑: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夏天是怎样的?

出示图片:火辣辣的太阳高高的挂在天空中。体会夏天是火热的。

指导朗读,同学试读,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呢?

指名读,分组竞赛。

2、学习2----4小节。

自由读,考虑:我们在夏天有哪些活动呢?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指导同学说图意。

用上“有的( )有的( )还有的( )”这个句式。

你有什么疑问吗?同学自主质疑解疑。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齐读2----4小节。

3、学习第五小节。

指名读。

你在夏天最想唱什么歌呢?为什么说夏天同友谊在一起,同探索

在一起呢?假如是你,你会探索什么呢?

分男女读这一小节。

4、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整篇课文呢?说说自身的感悟。

5、齐读全文。

6、同学试背课文。

五、拓展。

这样快乐的夏天,你喜欢哪些活动呢?请你在小组呢内说说,在

写下来,或画出来。

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2 月亮毯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二或四自然段。

3、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中埃两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埃及的美丽与神秘,扩大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同学对埃及的向往。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准备:

搜优秀有关埃及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四的文明古国吗?

2、同学展示课前搜优秀的埃及资料,介绍埃及。

3、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系统介绍埃及。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2 月亮毯,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运用自身喜欢的识字方法,记住字形,

读准字音。

2、小组交流识字方法,要求

每位同学向小组同学介绍一下自身运用什么识字方法,记住了哪些字,

其他的同学对他的发言可以进行补充。

有难记的生字,可以请小组的同学帮助。

3、全班汇报。

(1)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说识字方法。

(2)出示词语卡片,同学抢读。

(3)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测读。

4、指名朗读课文,优秀体评价。

三、流利的朗读课文

1、同学自由读课文。

2、同桌互相读课文,互相协助。

作业:

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二、感悟朗读

1、同学自由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同学自主质疑解疑。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考虑:

这是一块怎样的棉线毯呢?请你画出描写棉线毯图案的句子,

把它读读。

(2)丁丁为什么把它叫做月亮毯呢?

(3)指导朗读

指名读-----评读----教师引读----齐读。

(4)试背。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同学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

(2)分组反馈。

(3)师生分角色朗读。

(4)这段话有趣吗?有意思在哪里?请你说说看。

5、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丁丁很喜欢这块毯子,找出来读读。

(3)他做了哪些奇异的美梦呢?他梦见了什么?

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

(5)试背。

三、总结,拓展。

1、齐读课文。

2、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3、假如丁丁有一天真的到了埃及,他应该为埃及小朋友准备什

么礼物呢?你们帮他想想?

作业:

读课文,背诵第二或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抽查背诵。

二、积累我的词语库

篇4: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情节,像一缕春风,吹进了孩子们的心田,孩子们在学习中受到了教育,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教会了他们怎样做人。

本组教材围绕“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 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给人启迪,让人受益的古今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哲理。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启发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让他们懂得谦虚,勇于承认错误,孝敬父母及关爱他人这些优秀的品质,并愿意以故事中的人物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努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少年。

教学建议:

《画家与牧童》是一个很优秀的古代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唐朝一位著名的画家戴嵩勇于承认错误,谦虚地向牧童学习。教学这课时由于生字多,课文长,应让学生多读,多感悟。教师可用一个问题来引领全文,“你佩服谁,为什么?”在学生感悟理解中,可以穿插渗透:要向戴嵩一样,无论多么有名,多么权威,也要虚心向他人学习;要向牧童一样,敢于提出意见,有胆识。文中生字很多,也较难认记,一定要调动学生乐于识字的愿望,让其在语言环境中认记。课后延伸可以让学生上网或看书找资料,了解更多以画动物闻名的画家。

《我为你骄傲》是一个常会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故事,因此它的教育意义也就显得更为突出。建议教学本课在揭题时让学生提问,“我为谁骄傲”“为什么我为你骄傲” 等等问题。让学生从读中品味,承认错误需要勇气。这类事情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课后延伸可以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如何处理。如果没有处理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拿出勇气去面对错误,去承认错误。深人地教育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要有承认错误与改正错误的勇气。”课后要求写的生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左右结构的字,教师可抓住字形特点加以指导书写。

《三个儿子》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故事。课文要求认识的生字很少,也并不难,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文处理上应该以读为主。中自然段较多,段落较短,建议教师可采取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你佩服哪个儿子,为什么?“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在学习课文中学习句型“一个……一个……另一个……” 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串编课本剧。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这篇课文编排得特别好。而今的孩子被父母宠着,只会想自己。出门打车,见什么买什么,很少替家长考虑,也不懂得节俭。这册的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都没有要求写的生字,课文一般都比较长,旨在培养学生默读思考的能力。建议这课以默读为重点,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让其自主提问,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引导为主。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延伸教育,让学生从小事做起,懂得体谅、关心他人,学会节俭。

本组教材总体建议:

建议教师在扩展活动中制作积分台,从点滴小事做起,让学生以小学生守则为准则,无论在家里或是在学校做的好事都记录在案,用星级的方式表彰,还可以加写表扬信送回家 中。月末评比“星心队员”,用以激励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争做具有优秀品德的人。

《我为你骄傲》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会认“滑”等9个生字,会写“报”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感情。

3.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宽容。

A 案

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句子投影片。

第 一 课 时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读课题,质疑:课题中的“我”是谁?“你”又是谁?

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要求:a.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b.再读全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交流

1.请学生指出自学过程中最容易读错的生字,全班正音。

2.请班上朗读最好的学生分段读课文,老师用“我为你们骄傲”这句话来评价,请学生说说老师为什么为他们骄傲,铺垫“骄傲”在文中的意思。

3.解决课题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老奶奶“我”

送报的孩子“你”

默读课文,学习词句

1.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带生字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自己喜欢的句子。

2.同桌互读互听自己画出的词语和句子。

3.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师生共同评价。

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指导书写

1.请学生观察要写的字,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细看生字,说说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重点指导:“璃”的右下部分是“撇折”“点”,不是“人”。“碎”的右边要注意“十”字要写在两个人字的下面,竖不能伸到两个“人”的中间。

“继”的笔顺是先写“纟”,再写“米”,最后写“”。

3.练习书写四个字、四个词。

4.点评反馈。

第 二 课 时

复习巩固

1.用多种方法认读生字、新词。

2.用投影出示一些句子,指名朗读。

自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思考:

a.是什么事情,使老奶奶写了“我为你骄傲”这句话?(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说说事情的经过)

b.老奶奶为“我”的什么品质感到骄傲?(引导学生懂得做了错事,要勇敢地承认并及时弥补)

2.分组或全班交流。

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1.分组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是怎么解决的。

练习书写

听写生字词。

积累语言

1.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个句子写得最好,用横线画出来。

2.读读抄抄课后词语。

3.交流评议,提高学生对文字的鉴赏水平。

篇5: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称一称

教学内容:

课本第87~8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篇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2.经历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若干个圆片、三角形、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一)摆一摆,说一说。

教师在黑板上粘贴一行○,共6个。

1.要求学生摆一行数量一样多的△。(摆放时指导学生上下行对齐,一一对应。)

2.如果要使△比○多2个,该怎么摆?(让学生上黑板摆,并说一说想法。)

3.圈出△和○同样多的部分,再圈出△比○多的部分,△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

4.怎样计算△的数量?

(二)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探索新知

(一)探究解决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教材第23页主题图。

(2)学生交流:哪一列的班级在评比中荣获第一名?你还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3)课件出示例4第(1)小题的条件部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理解数量关系。

怎样求出二班得到的小红旗的面数?

(1)根据黑板上的圆片和三角形的对比图,学生模仿着用小棒摆。

(2)同桌互相说一说摆法和算法。

3.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小红旗摆法图,演示画图过程。

(2)学生交流图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3)学生列式、解答。

4.学生交流。

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直接分析出数量关系,也可能运用线段图分析。)

5.引导学生用减法来检验。

二、探究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第2小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 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三班和一班的数量关系,并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3. 学生汇报解法及解题思路,课件同时演示解答过程。

4. 口答检验方法。

三、应用提升

(一)教材第1题。

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理解解决问题的关键句,再列式计算。

(二)教材第2题。

(三)教材“做一做”。

1.课件出示图示,生独立解答 。

2.比较这两个问,有何不同?(学生自主交流)

3.教师小结: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出哪个数量较大,哪个数量较小。

四、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篇7: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方向》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3课时总第15课时

课题 认识方向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法教具 教法:讲解法

教具:图片。

课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内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创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除了这些表示方向的词,你还知道哪些方位词?(东、南、西、北)

以我们学校为中心,说说它的东、南、西、北方分别是什么地方?(随机板书:东、南、西、北)

1、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那你知道华联超市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吗?刘邦广场呢?能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它们的位置的吗?

学校的位置没变,怎么一会在西北面,一会儿在东南面?

2、辨认方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指南针)谁知道它的用途?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现在有一个指南针,你能根据指南针给出的一个方向,来确定其他七个方向吗?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回答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就产生不同的方向。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

三、加强运用,内化新知

四、全课总结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讨论:在地图上,我们居住的地方大约在首都北京的哪个方向?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练习

学生小结

板书设计

认识方向

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作业设置 练习册。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方向》教学设计]

篇8:二年级数学下册《运用加法和减法两部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具准备: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

2、抢答: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3、听算:老师说算式,学生回答。

(二)巩固练习

1、复习:

(1)没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什么?(从左向右)

(2)带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小括号)

2、练习:

第1题:男生有22人,女生有21人。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

(显示接力赛跑图)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什么意思?指名说。

问:你会做吗?请小组合作写出算式。

指名展示:

(1)22+21=43(人)43-16=27(人)

(2)22+21-16=27(人)问:先算什么?

(3)22-16=6(人)21+6=27(人)

(4)21-16=5(人)22+5=27(人)

师:小朋友可以先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2题:练习一第2题,学生先观察,再独立完成。

示图,请小朋友自己说说图意

指名:小朋友们在收集易拉罐,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一组收集了34个,二组收集了29个,三组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解决问题。

指名解答:

(1)94-29-34=

(2)94-(29+34)=

(3)……

第3题: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走了6只,又走了7只,现在羊圈里有几只?

示图,说图意,独立解答,做为课堂作业。

第4题: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B组得分统计表

出示表格,问:球赛中的主客场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我们先看中国球队,你知道了什么?(客场7分,主场比客场多5分)

那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主场12分,总分是19分)

问:其它国家球队的总分你能否计算出来?(学生独立解决。)

问:观察此表,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第5题:小朋友今天8岁,爸爸今年35岁。爸爸50岁时小朋友多大?

提示:要先知道什么?(经过了多少年)

(三)思维训练

一枝签字笔8元,一枝圆珠笔5元。小红有20元钱,她买一枝签字笔和一枝圆珠笔,还剩下多少钱?(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教学后记

篇9: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计算。

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 和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和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自主地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5 课时

第一课时: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p48 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3 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知:

1、课前在黑板上板书: 钢笔 8元 角5分 问: 我们平时说价钱习惯说成几元几角几分。现在请你把它们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名说一说:8.00 元,3.40 元,4.75 元,2.65 元 这些小数哪些能化简?把它化简成最简小数。 (8 元,3.4 元)

2、四样商品的价钱,请你选择两件商品并算出总价。

(1)钢笔和笔记本一共多少钱?

问:这个“11”哪里来?为什么 8 加的是3 而不是4? 补充竖式说算理

强调:8 是整数,3 是整数部分的,要和它对齐。

笔记本 3 元 4 角 讲义夹4元7角5分 水彩笔2元6 补充:把 8 改写成 8.0,体会小数点对齐。

那你做这样的题时,会不会把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的0补出来?

指出:没必要补,但要注意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对齐。 继续算一算:钢笔和讲义夹的总价,钢笔和水笔的总价。

(2)讲义夹和水笔的总价: 指名列式, 板书竖式。 观察竖式, 体会“小数点对齐, 就等于相同数位对齐”。 算出结果:7.40 (指出:竖式上算出的结果是两位小数,写在横式上的时候要化简成 7.4)

(3)笔记本和讲义夹的总价:列竖式计算,再次体会小数点对齐。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小数加法和以前学的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10进1。) 要注意那些地方?(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竖式上正常计算,横式上要化简。 )

3、看黑板上的信息,问:笔记本比讲义夹便宜多少钱? 指名列式,板书竖式(略) 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学生完成后交流得数。注意最后题,竖式上的计算结果是3.00,如果有横式,只要写成 3

2、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再订正。

第 1 题,小数点没对齐。第 2 题,得数的小数点没点上。第 3 题,只写了小 数部分,整数部分要写 0。

3、口算第 50 页的第 1 题。 指名读得数,注意能化简的要化简。

4、完成第 50 页的第 3 题。

三、学生作业:第2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

教学内容:p.49、50 的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 4~6 题。

教学目标:

1、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感受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3、养成独立思考、自觉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的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8+1.4,说说正确的计算方法。补充竖式,指出:小数点对齐后相加。

二、学习新知:

1、板书书上的4件商品的单价。问:昨天我们利用这些信息,学会了小数的加法和简单的小数减法。说说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后加减,化简)

2、继续看4件商品的单价,提出较难计算的小数减法问题。 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式并板书:8-4.75 竖式(略) 。指竖式问:这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困难?怎么解决?

(引导:被减数小数部分没有,要补 0,变成 8.00 后算。8.00-4.75 时)

3、验算:这题比较难,我们还可以用小数加法来验算。 补充加法验算的竖式。规范其书写格式。

4、与“4.75-3.4”的竖式比较:为什么两题都出现了小数部分有缺位情况,一题可以直接算,另一题却要补0再算? (指出:被减数有空位要补0,减数有空位可以不补0。 ) 5、指名板书。讲评。 3.4-2.658-2.65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1)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第3题,交流解法。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吗?

2、完成练习八的部分题目:

(1)第 4 题,强调做这类题的要求:对的要打“√”,不能空着;错的打“×”,然后在旁边空的地方订正。 再分别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2)第6题。读题后,学生把算式写在书上,再交流。

四、作业: p50 第5 题

第三课时: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P50-51练习八第7~12 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结合现实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计算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2.6+8=    0.86-0.4=    指名说说口算方法。

提醒:竖式时可以把小数点对齐后加减,口算时要整数部分和整数相加,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加。要看清楚数位。

2、笔算:3.6-1.28=    7.18-3.6=

学生列竖式计算,比较两个计算。发现前面一题要补0 后再减,后面一题可不用补 0。

3、小马虎在计算3.56 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了 4.23。正确的结果应当是多少?教会学生用还原思想解决这类问题:

4.23-3.56=0.67,    3.56+6.7=10.26

二、完成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 0.83-0.5=   3.4-3.1= 2.4= (学生完成后,指名交流得数)

2、第9 题。观察折线统计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人的正常体温是37摄氏度左右,这是位体温偏高的病人)

分别计算:这一天,病人的最高体温和最低体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从中午 12 时到下午4时,病人的体温升高了多少摄氏度? 这一天开始时与结束时,病人的体温相差多少摄氏度?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要引导学生会看折线统计图:

(折线越陡说明变化越快;折线平说明变化慢。可按段数相差的格数,找到变化情况。相差不多的再通过算的方法来进一步确认)

3、第 10 题。独立解答书上的问题,再交流。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注意提问的范围:提一些需要计算的问题,不要问如“哪个最贵?”之类 的问题。

4、思考题:小力用竖式计算5.1加上一个两位小数时, 把加号看成了减号,得2.76。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的结果吗? 要求学生用刚才教的还原方法来解答。

三、对比练习: 0.17+0.06=    0.17+0.6=

(要求学生看清楚位数再加减)

四、作业:0.79-0.04=        0.79-0.4=

1.3+0.03=         0.56+0.4=

第四课时: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p.53 的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 1~4 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在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计算器计算。你在那些时候看见过人们用计算器计算的?你对计算器计算有什么感觉?

板书:准确 方便 简捷

二、学习例3。

1、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算出空的格子。 填写完整后,算出总金额。 (可以用计算器算,也可以利用数 据特点口算或笔算。 )

2、试一试:如果老师付出100元买这些商品,应找出多少元? 列式计算。

3、练一练:用计算器计算。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九第1题。先让学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2、练习九第 2 题。学生独立算出余额和合计数。

3、练习九第3题。 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再直接写出最后一题的得数。追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收获或体会?

四、作业:练习九第4 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小数加减法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p.54 练习九第 5-10 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提高计算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2、运用有关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2.5+3.2     0.83-0.5 1    0.92-0.2

直接写出得数:(第 5 题)

2、用竖式计算:(第 6 题)

二、解决问题练习:

1、第7题,要求学生看懂图的意思,明白竹竿分成了几部分,然后再列式 解答。

2、第 8 题,简单介绍“警戒水位”及相关概念。 说说表格中的各数据分别表示什么? 指出:+和-如果用在某个数前,表示的是增加或减少的意思。 如果用在算式里,是表示加或减的意思。 依次加或减,算出结果,并对照警戒水位,说说哪几天的水位超过了。

3、第 9 题:先估算,再用计算器计算。在小组里交流你的估算方法。

4、思考题:指导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1)分段算出每一秒的落地距离,再加起来。

(2)简单介绍等差数列求和方法,并用该方法算出和 比较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是否一致。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有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哪些体会或不清楚的地方?

四、课后作业:(第 10 题)

《小数加法和减法》综合练习

一、填空:

1、5.7+9.8=(   )          5.7+10=(   )

2、63.8-10.3=(   )        63.8-10=(   )

3、比 3.92 多 0.4 的数是(   )

4、比 4.93 少 1.5 的数是(   )

5、(  )的一半是 6.3 ,  9.8=(   )- 0.2

6、甲数是10.9,比乙数多0.852,甲、乙两数的和是(   )

7、小于1的最大的三位小数减去最小的四位小数是(  )

8、根据 18.3-9.8=8.5,可以写出两道算式是:

(                                           )

9、比 10 元少1.7元是(   )元

10、三位小数减去两位小数,所得的差是(   )位小数

二、判断:

1、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   )

2、计算小数加减法,首先要把各数的末尾对齐  (   )

3、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9个      (   )

4、甲数是 1.45,比乙数少0.45,乙数是 1  (   )

5、用小数计算8吨80千克-3吨800千克=8.8-3.8=5

(吨)  (    )

6、5.42+3.78=9.20,小数部分末尾的 0 要去掉,所以

等于 9.2(    )

7、0.78-0.078=0 (   )

8、6.43-6.2-0.2=0.03 (   )

三、选择

1、5.7+8.9+8.3=5.7+8.3+8.9 运用了(     )

A 加法交换律          B 加法结合律

C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4角6分+7元4分=(    )

A、7元8角6分    B、12元    C、7.50 元

3、把2米3厘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是(   )米。

A、2.3    B、2.03    C、2.003

4、计算小数减法,不小心把减数增加3.2,被减数不变,那么他计算得到的差(   )

A、增加 3.2     B、减少 3.2     C、不变

5、从10里面连续减去(   )个 0.1,结果是0。

A、100     B、10     C、1000

6、两数相除余9,除数最小是(    )

A、9     B、10     C、11

7、一个加数是三位小数,另一个加数是两位小数,和是

(   )小数。

A、两位     B、三位     C、五位

四、计算:

1、口算

0.7+0.9=        0.8+0.6=        14+0.78=

4-0.04=         0.78+2.2=       14.6-0.34=

1.3+8.56=      30.5+3.05=       0.8-0.45=

2、列竖式计算

8.65-6.31=       1-0.03=          5-0.08=

8.24+3.76=       3.25+0.75=       4.1-3.8=

0.8-0.55=        10-7.64=         0.99+1.1=

3、简便计算

45.55-(6.82+15.55)     23.75-8.64-3.36

34.52-17.87-12.13        17.83-9.5-7.83-0.5

3.45+8.7+16.55+1.3      27.38-5.34+2.62-4.66

4、列式计算

①7.07与3.45的和减去它们的差,得多少?

②比 15.7少4.3的数加上3.54,结果是多少?

③甲数是48.3,比乙数多12.7,两数和是多少?

④9.8 比 2.34 与 4.36 的和多多少?

五、解决实际问题:

1、妈妈买上衣用去了23元5角,比买裤子多用 8 角 3 分,妈妈一共用去多少钱?

2、 班级进行跳高测验,小明跳了1.24 米,小伟跳的比小明高 0.13 米. 小华跳的比小伟矮 0.02 米,小华跳了多少米?

3、粮站收购大豆 2.34 万吨,玉米比大豆多 0.42 万吨,粮站收购大豆和玉 米共多少万吨?

4、李老师买了三本书,价格分别是 7.80 元、5.65 元、6.20 元,他付出 20 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5、 食品厂一月份生产饼干 5.8 吨,以后每月都比前一个月多生产 0.2 吨, 这个食品厂四月份生产饼干多少吨?

6、小马虎在计算 4.25 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只把数的末尾对齐, 结果得到 6.28,正确的得数是多少?

六、思考题: 甲、 乙、 丙三数的和是 10.43, 甲、 乙两数的和是 6.18.甲、 丙两数的和是 6.7 5,求甲、乙、丙三数各是多少?

篇10:元、角、分 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五单元)

第五单元   元、角、分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法、学法:操作法、实践法、讲授法、讨论法 。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元、角、分(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人民币,能识别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时人民币的单位,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2、经历人民币的识别过程,体会1元以内各种人民币的币值,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培养简单的换钱、算钱、付钱的技能,发展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参与小组的交流,体验主动学习的作用,发展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了解人民币在日常生活力的作用,形成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的面值及人民币的单位。

教学难点:

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准备: 1元以内的纸币、硬币若干;铅笔、橡皮、尺子、羽毛球、邮票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谈话: 小朋友,你们买过东西吗?你自己买过什么东西?

买东西需要什么?(钱)

对了,钱在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名称。美国的钱叫做美元,英国的钱叫做英镑,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做什么吗?(人民币)

揭题: 小朋友真聪明,我们每人的生活里少不了人民币,每张人民币面值大小不一,有几元的,有几角的,有几分的。为了了解人民币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元、角、分。(板书课题)

二、 认识人民币。

1、 4人小组合作: 在自己面前的小银行中拿两张你认识的人民币,并在小组里说一说: 拿的是多少面值的人民币?是怎样认识的?

引导: 人民币有两种,一种是纸币,一种是硬币。谁愿意向小朋友介绍一下你认识的人民币?你是怎样认识的?

2、根据教师的统一要求拿出相应的人民币。

要求: 下面请每个小朋友拿出1元的人民币。

有的学生拿的是1张1元纸币,有的学生拿的是1枚1元硬币,还有的学生纸币、硬币都拿了。

板书: 1元。(教师把1元纸币、硬币都贴在黑板上,纸币正面朝上)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5角、2角、1角和5分、2分、1分。

课件展示1元以内的纸币。归纳: 纸币上都印有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一面都印有劳动人民的头像、中国人民银行,另一面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人民币是受法律保护的。小朋友应该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上面乱涂乱画,更不能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小朋友们,你们愿不愿意做守法的小公民呢?

3、练一练。

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三、 认识进率。

1、谈话: 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他今天穿上了妈妈买的一件黄颜色的新衣服,放学后豆豆来到了一家玩具店。(课件展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 豆豆在玩具店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

(1) 玩具店里有钢笔、计算器、练习本等

(2) 还有两个小朋友在买东西。

(3) 钢笔的价钱是5元,计算器的价钱是20元,练习本的价钱是1元等

提问: 豆豆想买1本练习本,他应该付给营业员阿姨多少钱呢?(1元)他可以怎样付1元钱?

让学生把自己的拿法展示给小朋友看,几个小朋友在讲台前站一排,可以是10个1角的、2个5角的、5个2角的、1个1元的等等。

引导: 付1元的方法很多,不管哪种方法都是付几角呢?(10角)

10角就是1元。我们来看看豆豆是怎样付这1元的。

(课件展示,豆豆说:“我付10角可以吗?”)

提问: 小朋友,你们说可以吗?为什么?

(出示图)板书: 1元=10角

2、引导: 根据1元=10角,请你再想一想,1角等于几分?

(出示图)板书: 1角=10分(学生齐读一遍)

3、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把不同的取币方法都展示出来,并追问:哪一种方法最简单?

四、 简单购物。

1、谈话: 老师今天开了一家小小商店,你们愿意上我这来买东西吗?开业之前我需要一些零钱,谁愿意跟我换一换零钱?

教师用1元分别和不同的学生换5角、2角、1角的零钱。

填空: 1张1元可以换( )张5角;

( )张2角可以换1张1元;

1张1元可以换( )张1角。

2、同桌互相换零钱,活动1分钟。(教师巡视辅导)

3、引导: 换完了零钱,我的商店开张了。看一看我卖的有哪些东西?

课件呈现: 羽毛球5角,橡皮2角,美工刀9角5分,铅笔4角,自动铅笔7角,尺子3角,邮票8角。

提问: 你想买什么?

谁想买邮票?你打算怎样付这8角钱?有谁和他的付钱方法不一样?

几名学生上台买邮票,一手拿邮票,一手拿不同付法的8角钱展示给全班学生看。

4、招聘营业员,学生互相购物。

谈话: 我当了经理后,想招聘一名营业员,条件是服务热情周到,而且要能算对账。其余的小朋友准备好1元人民币来买你想买的东西。

学生活动2分钟,对表现好的小朋友进行鼓励表扬。

5、延伸练习。

小组讨论: 1元钱可以买哪2样东西?如果买3样东西,可以怎样买?

五、 全课总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 课后作业。

1、帮助妈妈买一样东西。

2、上超市去看一看,哪些物品的价钱大约是1元?

板书设计:

认识元、角、分(一)

1元=10角    1角=10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元、角、分(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识别人民币的活动中,认识1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币,能按要求数出人民币,能简单兑换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经历人民币的识别、模拟兑换和人民币计算的活动,初步体会1元以上各种人民币的价值,进一步发展数钱、换钱、算钱的技能。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发展主动学习的意识,能主动与同学讨论、交流;感受日常生活里的数学现象与知识。

教学重点: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不同面值钱币间的兑换。

教学准备:课件,面值5元、10元、20元、50元及100元的人民币若干张,儿童玩具钱币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一节我们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今天我们再一起来认识面额较大的1元以上的人民币。

(板书课题:认识元、角、分)

二.合作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例题图提问,你认识这些人这些人民币吗?自己先说说看,再互相说说。

2、老师介绍一些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人民币正面左上角印的是国徽,新版10元、20元、50元、100元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的像,有大写面值与小写面值,人民币是由国家印制的,我们应该爱护它。

3、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一些1元以上面值较大的人民币,现在说一说1元以上的人民币有哪些?

4、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5、完成“想想做做2”。

先指名说一说题意,然后独立做题,集体交流时说说三张人民币的总面额是怎么算的?

6、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要说说怎么想的?(如100里面有2个50,所心1张100元的人民币可以换2张50元的人民币。)

7、完成“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审题,交流题意,独立列式交流结果。

8、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6题图,仔细观察图中告诉我们什么?

2)提问:小男孩付出多少元?他需要买什么?找回了多少钱?一个足球多少钱?你怎么想的?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交流。

9、完成“想想做做”6。

1)出示第6题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分别多少元?

2)学生讨论两个问题,独立列式计算

3)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三.练习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元、角、分(二)

10元、20元、50元、100元

第三课时  小小商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应用及实践活动解决“购物”里的简单问题,加深对人民币及其价值的认识;能在模拟购物活动中成功“购物”,能正确计算购物活动中的简单的价格和总价。

价格和总价。

2、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购物的过程,体验生活里的数学,了解购物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社会实践能力。

3、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和对数学实践活动的兴趣,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知道买商品怎样付钱。

教学难点:

根据自己的需要、物品的价格来购买物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1、情趣导入。

(挂图出示::小叮当站在店里高兴地接待顾客,身后是许多的商品。)

2、提出、解决问题。

谈话:这里有这么多商品,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价钱。

指名口述柜台上各种物品的价钱。

引出下列问题:

(1)唐老鸭:小叮当,我想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铅笔盒。

提问:谁能帮助小叮当想想要收多少钱呀?指名回答。

(2)加菲猫:小叮当,我要买一本字典和一个书包,可我今天带的都是十元人民币,我大约要付几十元?

引导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大约要付50元钱的?

引导学生根据这个问题提同样问题并请同桌同学进行解答。

(3)白雪公主:小叮当,我就带了30元钱,我想买一个小熊猫和一个布娃娃,够不够?学生思考后回答,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谁能像白雪公主这样提个同样的问题让大家动脑思考一下?

分组活动,提问题并解答。

(4)海尔兄弟:小叮当,我们有50元钱,买货架上的物品,最多能买几件?

谈话:我看,这是聪明的海尔兄弟故意要考考小叮当,同学们,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帮小叮当解答这个问题,好吗?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

提问:谁还能像他俩一样,根据这些物品的价格提几个小问题吗?

学生自己提问题,然后教师再请学生解答。

二、组织学生进行购物活动

1、进行分工。

谈话:刚才同学们帮助小叮当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现在小叮当想请一些同学到他店中当小售货员,帮他卖货,谁想试试?

教师将学生分成售货员和顾客,并为售货员佩带上标志。

2、明确购物程序。

谈话:刚才我们看了一些小伙伴是怎样购物的,想想我们在购物时,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遇到问题怎么办?

3、学生进行活动。

学生到课前准备好的玩具柜台、学习用品柜台、日常用品柜台进行购物活动,教师也要参与到活动中,整个活动要体现出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可以和小伙伴或老师商量、讨论。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同时引导顾客向售货员提出不同的问题,也帮助售货员向顾客提一些问题,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以适当的帮助和提示。

4、汇报讨论。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1)教师先请几位学生汇报一下活动中提出了哪些问题或遇到了哪些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让大家讨论一下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是最好的。

(2)请几位顾客进行汇报:你原来有多少钱?买了哪些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现在还剩多少钱?让同学判断算得对吗?

(3)请小售货员汇报结果:一共卖出多少东西?收入多少钱?

三、活动总结

谈话:今天小叮当百货商店可真是生意兴隆。听听小叮当说些什么?

小叮当的话:谢谢大家,通过今天发生的事,使我懂得以后要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好学好问,这样再也不会被别人提出的问题难倒,你们说对吗?

提问:现在谁想说说自己今天都有哪些收获?

通过学生发言,教师做简短总结:今天通过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原来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生活中,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和找到更多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四、实践作业。

教学板书:

小小商店

第五单元   元、角、分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法、学法:操作法、实践法、讲授法、讨论法 。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元、角、分(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人民币,能识别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时人民币的单位,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2、经历人民币的识别过程,体会1元以内各种人民币的币值,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培养简单的换钱、算钱、付钱的技能,发展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参与小组的交流,体验主动学习的作用,发展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了解人民币在日常生活力的作用,形成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的面值及人民币的单位。

教学难点:

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准备: 1元以内的纸币、硬币若干;铅笔、橡皮、尺子、羽毛球、邮票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谈话: 小朋友,你们买过东西吗?你自己买过什么东西?

买东西需要什么?(钱)

对了,钱在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名称。美国的钱叫做美元,英国的钱叫做英镑,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做什么吗?(人民币)

揭题: 小朋友真聪明,我们每人的生活里少不了人民币,每张人民币面值大小不一,有几元的,有几角的,有几分的。为了了解人民币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元、角、分。(板书课题)

二、 认识人民币。

1、 4人小组合作: 在自己面前的小银行中拿两张你认识的人民币,并在小组里说一说: 拿的是多少面值的人民币?是怎样认识的?

引导: 人民币有两种,一种是纸币,一种是硬币。谁愿意向小朋友介绍一下你认识的人民币?你是怎样认识的?

2、根据教师的统一要求拿出相应的人民币。

要求: 下面请每个小朋友拿出1元的人民币。

有的学生拿的是1张1元纸币,有的学生拿的是1枚1元硬币,还有的学生纸币、硬币都拿了。

板书: 1元。(教师把1元纸币、硬币都贴在黑板上,纸币正面朝上)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5角、2角、1角和5分、2分、1分。

课件展示1元以内的纸币。归纳: 纸币上都印有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一面都印有劳动人民的头像、中国人民银行,另一面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人民币是受法律保护的。小朋友应该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上面乱涂乱画,更不能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小朋友们,你们愿不愿意做守法的小公民呢?

3、练一练。

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三、 认识进率。

1、谈话: 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他今天穿上了妈妈买的一件黄颜色的新衣服,放学后豆豆来到了一家玩具店。(课件展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 豆豆在玩具店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

(1) 玩具店里有钢笔、计算器、练习本等

(2) 还有两个小朋友在买东西。

(3) 钢笔的价钱是5元,计算器的价钱是20元,练习本的价钱是1元等

提问: 豆豆想买1本练习本,他应该付给营业员阿姨多少钱呢?(1元)他可以怎样付1元钱?

让学生把自己的拿法展示给小朋友看,几个小朋友在讲台前站一排,可以是10个1角的、2个5角的、5个2角的、1个1元的等等。

引导: 付1元的方法很多,不管哪种方法都是付几角呢?(10角)

10角就是1元。我们来看看豆豆是怎样付这1元的。

(课件展示,豆豆说:“我付10角可以吗?”)

提问: 小朋友,你们说可以吗?为什么?

(出示图)板书: 1元=10角

2、引导: 根据1元=10角,请你再想一想,1角等于几分?

(出示图)板书: 1角=10分(学生齐读一遍)

3、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把不同的取币方法都展示出来,并追问:哪一种方法最简单?

四、 简单购物。

1、谈话: 老师今天开了一家小小商店,你们愿意上我这来买东西吗?开业之前我需要一些零钱,谁愿意跟我换一换零钱?

教师用1元分别和不同的学生换5角、2角、1角的零钱。

填空: 1张1元可以换( )张5角;

( )张2角可以换1张1元;

1张1元可以换( )张1角。

2、同桌互相换零钱,活动1分钟。(教师巡视辅导)

3、引导: 换完了零钱,我的商店开张了。看一看我卖的有哪些东西?

课件呈现: 羽毛球5角,橡皮2角,美工刀9角5分,铅笔4角,自动铅笔7角,尺子3角,邮票8角。

提问: 你想买什么?

谁想买邮票?你打算怎样付这8角钱?有谁和他的付钱方法不一样?

几名学生上台买邮票,一手拿邮票,一手拿不同付法的8角钱展示给全班学生看。

4、招聘营业员,学生互相购物。

谈话: 我当了经理后,想招聘一名营业员,条件是服务热情周到,而且要能算对账。其余的小朋友准备好1元人民币来买你想买的东西。

学生活动2分钟,对表现好的小朋友进行鼓励表扬。

5、延伸练习。

小组讨论: 1元钱可以买哪2样东西?如果买3样东西,可以怎样买?

五、 全课总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 课后作业。

1、帮助妈妈买一样东西。

2、上超市去看一看,哪些物品的价钱大约是1元?

板书设计:

认识元、角、分(一)

1元=10角    1角=10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元、角、分(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识别人民币的活动中,认识1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币,能按要求数出人民币,能简单兑换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经历人民币的识别、模拟兑换和人民币计算的活动,初步体会1元以上各种人民币的价值,进一步发展数钱、换钱、算钱的技能。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发展主动学习的意识,能主动与同学讨论、交流;感受日常生活里的数学现象与知识。

教学重点: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不同面值钱币间的兑换。

教学准备:课件,面值5元、10元、20元、50元及100元的人民币若干张,儿童玩具钱币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一节我们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今天我们再一起来认识面额较大的1元以上的人民币。

(板书课题:认识元、角、分)

二.合作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例题图提问,你认识这些人这些人民币吗?自己先说说看,再互相说说。

2、老师介绍一些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人民币正面左上角印的是国徽,新版10元、20元、50元、100元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的像,有大写面值与小写面值,人民币是由国家印制的,我们应该爱护它。

3、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一些1元以上面值较大的人民币,现在说一说1元以上的人民币有哪些?

4、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5、完成“想想做做2”。

先指名说一说题意,然后独立做题,集体交流时说说三张人民币的总面额是怎么算的?

6、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要说说怎么想的?(如100里面有2个50,所心1张100元的人民币可以换2张50元的人民币。)

7、完成“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审题,交流题意,独立列式交流结果。

8、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6题图,仔细观察图中告诉我们什么?

2)提问:小男孩付出多少元?他需要买什么?找回了多少钱?一个足球多少钱?你怎么想的?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交流。

9、完成“想想做做”6。

1)出示第6题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分别多少元?

2)学生讨论两个问题,独立列式计算

3)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三.练习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元、角、分(二)

10元、20元、50元、100元

第三课时  小小商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应用及实践活动解决“购物”里的简单问题,加深对人民币及其价值的认识;能在模拟购物活动中成功“购物”,能正确计算购物活动中的简单的价格和总价。

价格和总价。

2、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购物的过程,体验生活里的数学,了解购物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社会实践能力。

3、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和对数学实践活动的兴趣,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知道买商品怎样付钱。

教学难点:

根据自己的需要、物品的价格来购买物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1、情趣导入。

(挂图出示::小叮当站在店里高兴地接待顾客,身后是许多的商品。)

2、提出、解决问题。

谈话:这里有这么多商品,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价钱。

指名口述柜台上各种物品的价钱。

引出下列问题:

(1)唐老鸭:小叮当,我想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铅笔盒。

提问:谁能帮助小叮当想想要收多少钱呀?指名回答。

(2)加菲猫:小叮当,我要买一本字典和一个书包,可我今天带的都是十元人民币,我大约要付几十元?

引导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大约要付50元钱的?

引导学生根据这个问题提同样问题并请同桌同学进行解答。

(3)白雪公主:小叮当,我就带了30元钱,我想买一个小熊猫和一个布娃娃,够不够?学生思考后回答,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谁能像白雪公主这样提个同样的问题让大家动脑思考一下?

分组活动,提问题并解答。

(4)海尔兄弟:小叮当,我们有50元钱,买货架上的物品,最多能买几件?

谈话:我看,这是聪明的海尔兄弟故意要考考小叮当,同学们,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帮小叮当解答这个问题,好吗?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

提问:谁还能像他俩一样,根据这些物品的价格提几个小问题吗?

学生自己提问题,然后教师再请学生解答。

二、组织学生进行购物活动

1、进行分工。

谈话:刚才同学们帮助小叮当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现在小叮当想请一些同学到他店中当小售货员,帮他卖货,谁想试试?

教师将学生分成售货员和顾客,并为售货员佩带上标志。

2、明确购物程序。

谈话:刚才我们看了一些小伙伴是怎样购物的,想想我们在购物时,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遇到问题怎么办?

3、学生进行活动。

学生到课前准备好的玩具柜台、学习用品柜台、日常用品柜台进行购物活动,教师也要参与到活动中,整个活动要体现出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可以和小伙伴或老师商量、讨论。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同时引导顾客向售货员提出不同的问题,也帮助售货员向顾客提一些问题,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以适当的帮助和提示。

4、汇报讨论。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1)教师先请几位学生汇报一下活动中提出了哪些问题或遇到了哪些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让大家讨论一下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是最好的。

(2)请几位顾客进行汇报:你原来有多少钱?买了哪些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现在还剩多少钱?让同学判断算得对吗?

(3)请小售货员汇报结果:一共卖出多少东西?收入多少钱?

三、活动总结

谈话:今天小叮当百货商店可真是生意兴隆。听听小叮当说些什么?

小叮当的话:谢谢大家,通过今天发生的事,使我懂得以后要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好学好问,这样再也不会被别人提出的问题难倒,你们说对吗?

提问:现在谁想说说自己今天都有哪些收获?

通过学生发言,教师做简短总结:今天通过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原来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生活中,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和找到更多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四、实践作业。

教学板书:

小小商店

篇11: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灭鼠能手》的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灭鼠能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发现并概括出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能将整百数在计数器上用每个数位上都有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

2.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教学难点:

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你还记得怎样做吗?

用竖式计算,并且验算。

426-258=答案

300-149=答案

810-568=答案

802-637=答案

学生计算完成后,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二、自主练习

第4题:看懂表格后,完成。

第5题:学生先看图,读图中信息。

第6题:火眼金睛辨对错。

让学生先判断对错,再找出错在哪里。最后改正。

第7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题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然后由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第8题。

教学时让学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9题。踩气球

做这题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订正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是用什么方法?

第11题。

本题是一道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只要学生选择的光盘架能放得下210张光盘,并能作出合理解释,就给予肯定。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篇12: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灭鼠能手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707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发现并概括出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能将整百数在计数器上用每个数位上都有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

2.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教学难点:

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你还记得怎样做吗?

用竖式计算,并且验算。

426-258= 300-149=

810-568= 802-637=

学生计算完成后,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二、自主练习

第4题:看懂表格后,完成。

第5题:学生先看图,读图中信息。

第6题:火眼金睛辨对错。

让学生先判断对错,再找出错在哪里。最后改正。

第7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题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然后由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第8题。

教学时让学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9题。踩气球

做这题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订正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是用什么方法?

第11题。

本题是一道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只要学生选择的光盘架能放得下210张光盘,并能作出合理解释,就给予肯定。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篇13:认识100以内的数 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认识100以内的数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个位、十位,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并初步认识百位;能够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使学生了解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结合数的认识,能够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4、使学生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从而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和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在认数的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单元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单元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

教法、学法:操作法、实践法、讲授法、讨论法 、师生互动法。

课时安排:7课时。

第一课时 数的含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小棒数数的过程,认识100以内各数的组成,知道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几十几,几个十是几十,10个十是一百;了解九十九添上一是一百;感受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个数,初步学会几个几个地数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和技术党委“百”;积累数数、认数的学习经验,并形成相应的数感。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的组成,理解几十九添上1是多少。

教学准备: 20根小棒,十捆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十和二十。

谈话:请小朋友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小棒。数完后,提问:数满10根小棒可以怎样呢?(数满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那么一捆小棒是几根?它表示一个什么?

再摆一根小棒,继续提问:现在一共有多少捆带几根小棒?一共有多少根?

2、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用书小棒的方法认识更大的数。

板书:认数

二、操作数数,认识新知。

1、认识几十几和几十。

(1)初步感知几十几。

要求:请小朋友输出二十三根小棒,摆在桌子上。怎样摆可以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来是二十三根呢?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摆法:可以先摆2困是2个十,在摆3根是3个一,合起来就是二十三。

追问: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二十三。

指导学生说一说。

(2)认识几十几和几十。

现在要摆二十四根小棒,你会摆吗?自己摆一摆,再同桌互相检查一下。

交流摆法:提问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二十四 ,反过来二十四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指导学生说一说。接着继续数到二十九。

追问:二十九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摆出二十九根,再添上1根,数出是多少。(师生同时操作,数出三十)

追问:二十九添上1是多少?(板书:三十)

指出:二十九添上1是3个十,3个是三十。

让学生说一说。引导:三十九添上1是多少?四十九、五十九添上1呢?

2、认识一百。

(1)数出一百。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几个十是几十,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几十几。你能摆出八十五吗?

要求再从八十五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九十九。

引导:九十九再添上1根,数出多少?强调:九十九再添上1是一百。

让学生集体说一说。追问:几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几个十。

三、练习巩固、加深认识。

1、做想想做做1。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面有多少张桌子,多少把椅子。

2、做想想做做2。5根5根地数,一共有多少根?

3、做想想做做3。从七十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百。再2个2个或5个5个地数。

4、做想想做做4。先看图,再交流各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5、做想想做做5。要求:每数10颗圈一圈,数数一共有多少颗。

四、全课总结 。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认识了哪些数?

板书设计:

认数

二十三     二十九     三十       八十五    九十九   一百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写数、读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百以内的数位顺序,学会100以内数的写法,能正确读出100以内的数,能说出100以内数的组成,进一步了解100以内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2、在认识数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方法,认识计数单位“百”;在主动探索和学会100以内数的写法和读法中积累写数、读数的经验;初步学会估计、体会数的多与少的关系,进一步发展数感。

3、在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尝试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和数的读写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理解数的读写原理。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操作、引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现在请大家用小棒摆一摆:三十   二十三   四十六

提问:10 个十是多少?

2、揭题:这节课就学习100以内的写数和读数。

二、操作尝试,学习新知。

1、认识数位。

和20 以内的数一样,除了可以用小棒百出这些数,还可以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这些数。

出示计数器,复习数位。

说明:个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是1个十,所以前一位是十位。

十位上满10怎样拨?再向前一位进1,这一位上的1颗表示一百,那么这一位就叫“百位”。

从右边起,数位式怎样排列的?

指出: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数数时,个位满10就要向十位进1,是一个十;十位满十就要向百位进1,是1个百。

2,探索、尝试写数和读数。

现在我们认识了这里的数位,就可以学习写数和读数。小朋友有信心自己来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并且读一读吗?

学生操作,尝试摆、拨、写四十、四十五、一百,并说说数的组成。

交流结果:

指出:写几十要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写0;写几十几先在十位上写几表示几个十,还有几就写在个位上,合起来就是几十几;一百要在百位上写1,十位、个位都写“0”。

读数时,读几十时,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的0不读;读几十几时,十位上的几读几十,个位上的几就读几,连起来读成几十几;100的百位上是1,直接读成一百,十位、个位的0都不读。

三、练习巩固,发展数感。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认真读题,数一数有多少个,(  )个十和(  )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2、“想想做做”第2题。写一写 ,读一读。讨论:个位是一个也没有怎么办?

3、“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自己在生活中见过吗?然后读数,从而感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4、“想想做做”第4题。

5、“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检查。每数10个圈一圈,边数边估计,大约有多少个?

6、“想想做做 ”第6题。

四、回顾小结,引导概括。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了解加、减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在根据数的组成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思维能力和口算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0+5=     6+10=     10+7=

12-2=     14-10=    19-10=

2、口答:

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 ),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 )。

4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32页情景图。

2、看图列式,思考算法。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会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0+4 =       4 +30=

34-30=       34-4 =

提问:30+4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34-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你们是根据数的组成来思考的。34+4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个十和4个一里去掉3个十,还还剩4个一。

3、解答“试一试”。

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

(1)4个一和3个十和起来是34。

(2)因为30+4 =34,所以4 +30=34。

谈话:“34-4”你会算吗?填在书上,并轻声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称,在每一个算式中每部分也都有各自的名称。

在加法算式里,像这里的30+4 =34中,相加的两个数,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对了,相加的这两个数都叫做加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什么呢?

讲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和”。(边说边在“30+4 =34”的算式下面板书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加数、和)

提问:谁来说一说算式4 +30=34中各部分的名称。

(2)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减法算式中的各部分也有名称。在34-4 =4里,减好前面的数叫做什么?请你猜一猜。

讲述: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板书:被减数)

那么,减号后面的数又叫做什么呢?指名说。

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板书:减数)

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什么呢?请学生试着说说。

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差。(板书:差)

指名说出算式34+4 =30中各部分的名称。

(3)提问: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

1、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80+5=   56-50=   62-2=   96-90=

3+50=   2+80=   20+6=   28-8=

选择几题说说各部分名称。

2、“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让学生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出四个算式。 (3)反馈交流。

3、“想想做做”第2题。同桌同学合作练习,说出得数。交流:说说怎样想的?

提问:根据60+3 =63能想到其他三个算式吗?

4、“想想做做”第3题。 (1)同桌合作练习,说出得数。 (2)反馈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根据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2)算一算两张表中的得数。 (3)反馈交流。

6、“想想做做”第5题。(1)“相邻数”是什么意思?(2)学生写数后交流。

7、“想想做做”第6、7题。(1)学生自己独立完成。(2)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全课总结 。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并且知道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号前后的数都叫做“加数”,加得的结果是“和”;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是“减数”,减法中的得数叫做“差”。

板书: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30 + 4=  34 34 - 30= 4

↓   ↓ ↓ ↓ ↓ ↓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第四课时  数的顺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对“百数表”的整理,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含义和排列规律,巩固数的读写。

2、运用操作活动,结合现实背景,了解“单数”、“双数”并进行简单应用。

3、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100以内的数按顺序进行整理,并寻找规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规律和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整理百数表

1、激趣导入:数学王国开运动会啦!数娃娃们排成了整齐的方队(出示百数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娃娃是怎么排队的?

要求同桌学生相互说一说。

追问:咦,方队里还有不少位置是空着的,你知道是哪些数娃娃还没来吗?

2、小组活动:边数数边填写,在书上完成百数表。

二、小组合作,探索规律

1、各小组展示百数表。

2、谈话:这张百数表里可藏着好多有趣的奥秘呢!先请小朋友横着选几排数读一读,在小组内说说数娃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如:41、42、43……50,左边九个数的十位上的数是相同的,个位上的数依次是1、2、3、……9,最右边是整十数等。)

再让学生指着不同横排说一说。

进一步启发:竖着看又有什么规律?斜着看呢?转弯看呢?请小朋友积极开动脑筋,把你发现的规律告诉小组里的小朋友!

3、谈话:小朋友真了不起,在这张百数表里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做了几个“魔力框上”,大家仔细观察,在“魔力框”里你还会有新的发现的!

①投影出示:用三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分别在百数表里框出几个数。要求读一读,并找一找这几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②在小组里照样子用“魔力框”框一框,交流自己的发现。

4、提问引导:(出示带一个数的框)你能按照前面的表,猜出框里另外的几个数吗?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出示分类标准:

(1)个位是5的数;

(2)个位是0的数;

(3)十位是5的数。

要求各小组自由选择一个标准,把符合该标准的数称作“我们的朋友”。然后分小组活动,找出自己的好朋友,并把它们按顺序排一排,读一读。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弄清题目的要求后,独立完成,再交流各自的思考和体会。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填一填,再讨论。

4、“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挂图后,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现在要看35号,说明35号还没有看,已经看了34人。

四、总结

提问:这节课小朋友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发现了哪些奥秘?

板书设计:                   数的顺序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3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

教学难点:

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53﹤56    46﹥38    100﹥98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会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来形容描述两个100以内的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多些”、“多得多”的具体含义;能够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两个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量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情境出示:小猴、小猫在进行折五角星比赛。

师指着图说:“这是小猴折的,它折了34个,这是小猫折的,它折了38个。

2、提问:如果你是裁判,你会怎么说呢?

(小猫比小猴折的多些)

3、提问:还可以怎样说?(小猴比小猫折的少些)

4、同桌互相说一说。

5、小兔看到小猴、小猫在折五角星比赛,它也赶来了。瞧,小兔折了74个呢!那小兔跟小猴、小猫比,怎样呢?(小兔比小猴多得多;小猴比小兔少得多)

6、尝试应用

小兔和小熊来到果园里,看到了苹果树和梨树。小熊说:“苹果有50个。”小兔说:“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梨可能有多少个?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打“√”。并说说为什么。

7、小结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比较两个物体数量的多少时,可以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它们相关的程度。

二、综合应用,深化认识

1、“想想做做”第1题:小芳和小明比赛拍球,小芳拍了46下,小明说:“我拍得比你多得多。”小明可能拍了多少下?

2、“想想做做”第2题:一班共有38人,二班人数比一班少一些。二班可能有多少人?

3、“想想做做”第3题:排球25元,篮球比排球贵多啦!这个篮球可能是多少钱?

4、“想想做做”第4题:小猴拿了50,小猫拿了45。他们会怎样说?小狗拿了85,小熊拿了40,他们会怎么说?

小组活动,同桌拿数字卡片比一比,说一说。

三、全课总结,强化认识

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2、那我们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进行一次猜数游戏。师先示范,后学生同桌合作进行。

板书设计:

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

34比38少一些    74比34多得多

38比34多些      34比74少得多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我们认识的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

2、初步学会简单的估计,从而发展数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

3、与他人交流,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与能力;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资源:

每组一袋糖、一袋花生、一袋黄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活动探究。

1、说一说

(1)你会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吗?

(2)说一说家中每个人的年龄。

(3)请两个学生互猜对方爸爸、妈妈的岁数。如:一个人猜,另一个人用“大些”、“小些”或“大多了”、“小多了”提示。

(4)同桌模仿上述两个学生进行互猜活动。

(5)小明家有一个人,今年是64岁,这个人可能是谁?为什么?

2、猜一猜

(1)糖和花生

①每组桌上都有三个口袋,1号口袋,里面是糖。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把手张大了,抓一把糖,尽量多抓一些,数数有几粒,记在心里,然后放回口袋。

②2号口袋,里面是花生。如果像刚才那样抓一大把,大约有多少粒呢?先猜一猜。(提示:将花生的粒数与糖的粒数进行比较,并追问:为什么猜花生的粒数比糖的粒数多?)

③学生抓一把花生验证自己猜测。

④小结:花生的个儿小,糖的个儿大,同样抓一把,花生比糖的粒数多。

(2)黄豆。

①3号口袋,里面是黄豆。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如果像刚才那样抓一大把,大约有多少粒黄豆?为什么?并实践验证。

②学生在音乐声中小组活动。

③实物投影出示三种实物各一粒,问:“抓一把糖大约有几粒?一把花生呢?一把黄豆呢?为什么同样抓一大把,有的只有几粒,有的十几粒,而黄豆有60多粒?

④引导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说明。

(3)根据教师所抓物体的粒数猜物体

①刚才,小朋友抓在把花生大约有10粒,如果老师抓一把大约有几粒呢?为什么?如果抓两把呢?

②现在老师又抓了一把东西,数数大约有十粒,担抓的不是花生,你猜猜可能是什么?为什么?

(4)桔子。

①猜一猜这只桔子有几瓣?(个儿较大)

②这只桔子又有几瓣?为什么?(个儿较小)

③学生很有可能猜:桔子个儿小瓣数就少,桔子个儿大瓣数就多。教师不给予答案,而是:“课后,小朋友吃桔子的时候留心数一数,说不定你还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到时别忘了告诉老师!”

3、数一数。

(1)刚才,咱们一起用“我们认识的数”说一说、猜一猜,小朋友说了这么多,新朋友小猴也忍不住想说几句,听!(课件出示图片资料,如:东方明珠塔高468米,一只青蛙平均每天吃700只害虫……)

(2)小猴说的这些数中有些数我们已经认识了,但也有些数我们还不认识,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我们还没有学习,所以,小猴要对大家说:(课件:祝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十分健康,走进知识百花园,认识成千上万的数,享受学习的无穷乐趣。)

(3)确实,我们的身边还藏着很多数。看,(出示教材第23页插图)有的小朋友数校园里的树,有的小朋友数有几级楼梯,还有的小朋友数从篮球场的一头到另一头有几步……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也藏着数呢?你准备数什么?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