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下语文复习课教学设计(三下册语文书人教版)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16篇人教版三下语文复习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人教版三下语文教学反思

一、教学工作

作为我平时的教学工作,可以说和大家做的都一样,我选择了两点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字词

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三年级更为重要,所以我加强了生字、词的学习。除了多写、多练习外,我要求学生每天中午一定要练写生字10分钟,可以用生字本,也可用字帖,但内容一定要是课本内要求掌握的。而在睡觉前再把所学的生字读一遍,加深记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生字词的练习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因此,每节课教学之前我都要布置学生自查字典,自学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要求在查字典的过程中记录有关知识。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对生字的书写和记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学会预习

三年级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时期,课前预习的教学必不可少。但这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的想法是先要让学生们先了解什么是预习,于是,在三年级上学期,我给孩子们拟定了一份简单的预习方案:1、将课文读三遍:要求文中的长句、难读的句子或出现生字、词较多的句子要反复读几遍;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基本了解预习后,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了解预习的必要性及其好处,我在三年级下学期,又重新拟定了一份预习方案:

1、自由读文二遍,熟悉课文内容(读的方式可以自定,可小声的读 、可默读,也可朗读)。

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要查字典弄明白,并在课本上做批注)。

3、读文第三遍,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题下)。

4、读文第四遍,提出自己的疑问?(三个)

5、读文第五遍,写出你初读文章的感想。(于本子上)现在,课前预习以成了孩子们的一种学习习惯。

二、作文教学

(一)模式教学

提到作文,孩子们都怕,记得我读小学时,也是一样,不知如何下笔,总觉得无话可说,也许是因为如此,作文教学是我一直思考的比较多的问题。我觉得小学作文教学还是要从模式教学开始,使学生逐步达到创新进步、作文有成。其实模式,简言之就是事物的一个样板、柜架,很多的人都认为,作文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应对孩子们要求过多,要让他们自由发挥。但其实,孩子们连最基本的作文知识都没有,又从何谈起说写作文呢?而三年级又是作文起步最关键的一年,所以我觉得应先让孩子们了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于是我要求孩子们作文一定要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础上,再教孩子们如何将句子写通顺,怎样分自然段写。然后,再进一步的引导孩子们怎样一不一不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等等。

我想可以从现成的模式教给孩子们基本的作文知道,而这个模式就是课文。例:课文《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开头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这里,我就教给孩子们开头可直接点题。例如《颐和园》这篇课文,结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在这时,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们在写作文时,结尾处可写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可以说,我在上每一篇课文时都会涉及到作文教学。

(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得,我受到老师第一次表扬的作文是写的《我的家人》,而这篇文章就出至于我心中最真实的感受。现在想想,这也许就是关键,只有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你的文章才可以成为受人观注的文章。虽然三年级还只是作文的起步阶段,但我仍要求孩子们写作文时尽量写自己身边最真实的事来写,而除此,我还有一个要求:每篇作文的结尾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和观点,而在楚天杯作文竞赛中,孩子们能获奖的原因,或许就是真中取胜吧!

(三)悄悄话和睡前半小时

什么是悄悄话?这又是一种什么形式?我想,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其实这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真实独白,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悄悄话其实就是日记的另外一种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在这种形式中孩子们可以和老师做心与心的交流,可以随心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所以孩子们更乐于接受。但如果只是孩子说而我却无动于衷,那就不叫交流了。面对孩子们心中的高兴和烦恼,我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和他们交心,有时在本子上直接给孩子回话,而更多的是找他们谈心。而从中可以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成长。有了老师的回音,孩子们在写时就会没顾及,而写的兴趣也会更浓。还有就是不要害怕孩子对你有意见。要写好作文,需要大量的积累,阅读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我制定了睡前半小时的读书计划。睡前半小时,就是睡觉前必须读书半小时,而书籍类型我并不做规定。因为我记得窦桂梅老师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在童年、少年时期,孩子需要的是童话、神话、名人传记,除此之外,也许没有什么可以包袱他的诗意、灵性和慧根,只有孩子们在阅读着沾满蜂蜜的书籍,在舒展自由心灵,张开想象的翅膀的阅读中,才能在真、善、美的世界中走向崇高和智慧。”但这些少不了家长的配合,所以之前我和家长都做了交心谈心,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及好处,有了家长的积极配合,睡前半小时的计划也顺利开展起来了。刚开始,只是阅读,然后家长在签字本上反映孩子们阅读情况,随后,我开始教给孩子们怎样将好词、好句积累下来,如何做批三注,这项工作也在进行中。

要想写好作文,无外乎多练。我布置小练笔是很频繁的,内容大多取之于生活中的小事,或班级中出现的事写自己的感想。其实,课文也是很好的小练笔的来源。例:学了《槐乡的孩子》一文后,我便布置孩子们写出自己的感想。随后,再连续帮家长做一个星期的家务,再来写一篇感想。这样既练了笔,又让孩子们真真了解槐乡孩子的了不起。

篇2:人教版三下语文教学反思

今天,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写景散文《荷花》。课文描写了公园里盛开了一池美丽的荷花,荷花有各种各样的姿态以及我看荷花时的感受。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朗读感悟,体会优美的语言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文章语优句美,充满想象,让人读后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二、抓住留白,指导想象说话

这节课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课文的留白进行写话指导,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1.对第二小节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我进行了这样的写话练习设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地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利用这句话中的两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机勃勃,充满灵气。学生的回答十分的精彩,例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向人们展示自己美丽的样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呼吸大自然新鲜的空气......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有这么丰富的想象,让我感到欣慰。

2.第四小节中还有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她要为我授粉。”“小鸟飞过来,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在池塘游玩的乐趣。”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这节课,我借助美丽的范文,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熏陶,收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双赢的效果。但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还不够到位,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今后要努力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要求提出后,教室里举手要求表达的学生并没有如我预期的哪样纷纷举手,而是一片沉默。看到学生有困难,我又提示学生可将景点里自己想介绍的具体景物列成提纲以便介绍。学生们都去思索提纲,好半天没想好的样子。一节课在沉闷与学生的思索中用去了一大半时间。此后匆匆的分小组交流、派代表介绍,草草收场。

课后与组内教师反思失败的原因一是过分重视与作文衔接,忽视了口语交际的课型特点。忽视了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区别。二是一口气提出了作文的五点要求,忽视了学生年段特点,要求学生出口成章,拔高了口语交际的要求。老师贪多求全,反而挡住了学生的交际欲望,学生由于无法同时满足种种要求望而怯步。三年级以段的教学为住,这一思想同样运用贯穿于口语交际教学之中,学生能说一段话,能针对五项要求在一段话中体现一项即是很大的了不起。

这节失败的口语交际课提示我们,教师应时刻将学生年段特点放在心中,提出符合学生年段特点的要求。将教材中的种种要求想出具体的办法落实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生硬的出示成对学生的要求。在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在创设宽松交际氛围同时,更要提供给学生具体的说话材料,即让学生有具体的说话内容,知道按怎样的顺序说,有哪些具体的词汇和方式(如拟人、比喻、数字说明等)去说清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一步一步为学生搭建一个宽松、自由、有话可说、知道如何说的交际平台。在扎实的训练中逐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篇3:三下习作复习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下习作复习教学设计

让人物语言有声有色――苏教版三下习作复习教学设计

王悦萍

【复习思路】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习作从“看图写话”到“为别人画一张像”;从“我的发现”到“写一篇日记”,还有“编写童话故事”等,不难看出这些话题都是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都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于人物的描写,不外乎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等。其中,人物语言的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针对以上两方面的问题,结合本学期的习作内容,我设计了一节关于人物语言描写的复习课,旨在通过交流与引导、讲解与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物语言描写的要点,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不同形式描写人物语言。

【复习过程】

一、直接点题,自然导入

1.同学们,本学期完成的八篇习作中,如“为别人画一张像”“我的发现”等几篇都是写入记事类的,表现人物离不开具体的事情,叙述事情离不开人物的描写。回忆一下,描写人物时,你是抓住人物什么方面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等方面)

2.鲁迅先生曾说过:“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可见,语言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时有着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人物语言描写方面的话题。

二、原作点评,发现方法

1.佳作赏析,梳理标准。

(1)“言为心声”,我们来看一位同学日记原作中的一个片段。

出示学生习作片段之一:

“天哪!我太困了,睡过头了。欣悦,快起床,上学要迟到了。快点!快点!要来不及了!”听到妈妈的喊声,我赶紧起床。

师:读到这样的语言,你能想象小作者妈妈当时的神态和心情吗?(紧张、着急、性子急等)

(2)同学们读着这句话,仿佛看到了杨欣悦妈妈当时着急、忙碌的样子,写得多形象、生动啊!那么,结合自己写过的习作,想一想,你是怎样通过人物语言的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呢?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同桌交流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梳理:

①突出个性特点:所谓语言有个性,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也就是说,语言要符合人物的年龄、文化水平、职业、性格等特点。

②富有生活气息:习作是对生活场景的再现。对话一般用口语,所以人物的语言要口语化。口语最能表现生活,因而充满生活气息。

③语言简洁明了:不能拖泥带水,应该有所选择,不能全部照搬,更不能写一大堆废话。

2.对照标准,点评习作。

(1)我们来看看一位同学“为别人画一张像”习作中的一个片段。这里的人物语言描写有没有做到这几点呢?

出示学生习作片段之二:

奶奶笑着说:“我都七老八十了,哪还能像你这样一阵风似的就爬上楼啊!”

学生先自读,然后四人小组讨论这个片段体现出了描写人物语言的什么要点。

3.综合运用,达成标准。

(1)在描写人物语言时,不但要注意这些要点,还要学会用多种形式来表达,这样的语言表达才会更丰富,不至于单一呆板:我们来看一位同学习作中的一个片段,你发现他这几句对话的`共同点是什么?

出示学生习作片段之三:

我说:“爸爸,我可以下楼去玩一会儿吗?”

爸爸说:“作业写完了吗?”

我说:“还有一点。”

爸爸说:“全部写完再出去玩。”

我说:“哦。”

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说。

(2)师:是的,大家都发现了,这里说话的人物都在所说话的前面,而且都是“我说”或“爸爸说”。那你知道这个说话的人还可以放在什么位置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习作内容说一说)

(3)有的人物语言描写可以不出现说话的人,如刚才看到的第一位同学原作的那个片段。来看看这句话,你还能变换一下语序吗?

出示学生习作片段之四:

“你长大了!”妈妈说,“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学生读一读,再试着换成另外两种表达形式。

(4)刚上课,有许多同学都提到在描写人物时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等方面来表现人物形象。那么,如果在这几句话中加上表现人物神态或动作等的提示语,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出示原作例句:

妈妈说:“你长大了!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你长大了!”妈妈说,“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你长大了!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妈妈说。

①学生选择一句加上表现人物神态或动作等的提示语,再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②展示学生添加上提示语的句子,感受描写人物语言表现的多样性。

(江苏省扬州市花园小学)

篇4:语文三下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文,了解故事的内容,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上下文体会“疑惑、大吃一惊、孤单失群”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两课时)

(一)展示“积累和鸟有关的成语”,导入课文学习

1.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积累的关于鸟的成语吧!

(设计意图:结合语文天地,进行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语文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积累成语,进入学习状态。小组内交流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为奖励你们积极参加成语比赛的劲头,我准备现场画一幅画,请仔细看:

(简笔画画出“弓”和“箭”)

一副弓箭,这可是鸟儿害怕的东西,谁能做一个古代英雄,摆一个开弓放箭的造型吗?请仔细观察这副弓箭少了什么?(生答:弦)请你们帮我画箭弦吧!(板书:弦)指导正音。这是个什么成语呢?(板书:惊弓之鸟)

[设计意图:从画弓箭入手,体现教师的参与性,又能让学生了解弓、弦、箭的构造,为深入理解课文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在读文的过程中,理清故事的脉络,相机理解重点词语

1.自由读文,要求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用自己的话,同桌交流说一说。

[设计意图: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阅读课,不是一句空话,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孩子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读懂故事,是进行理解的基本保证。]

2.你认为“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你从哪看出来的?

片断实录:

生:“惊弓之鸟”的意思是害怕弓箭的鸟,我从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出来。(生读:他一听见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师:你认为“惊”的意思是?

生:是害怕的意思。

师:你是在用心读书,祝贺你自己发现了“惊弓之鸟”“惊”的意思。那你们知道文中“大吃一惊”的“惊”是什么意思吗?

生:是“惊奇”的意思。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

生:魏王说:“啊!真有这样的本事!”用了两个惊叹号,表现出的就是惊奇的意思。

师:这就叫聪明呀!自己思考的结果就是不一样。)

[设计意图: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建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在整体读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文章中体会、比较,对具体的词汇形成自己的见解,感受思考的快乐。]

3.我们再进行一个更有挑战性的练习。

出示句子: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汉字往往有一字多义的特点,句子中的两个“直”意思一样吗?你有哪些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出示“直”在字典中的七种解释:

_不弯曲_是弯曲的伸开_垂直_爽快_一个劲地_汉字笔画,相当于竖_垂直

(注:引导学生反复读句子,感知文章里第一个“直”是“一个劲地”意思,后一个是“垂直”的意思。)

生读句子,自由选择并在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理由。

[设计意图:良好的语文基本功是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前提,如果只讲感悟却没有技能,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会,只是水中月镜中花,不会产生真切的感情。对“直”的分辨,就是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例子,在寻找分辨的方法的同时,理解句子意思,凭借对句子的准确理解想像大雁听到弦响的情景,从而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三)想像读文,在脑海里形成画面,入情入境地感受读文的乐趣

1.指导读“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读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在你的大脑中要像看动画片一样出现画面,这样你就能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情。

学生练习读。

指名读后,其他学生说自己听别人读后想到的画面。

自由读,读后说说自己脑子中形成的画面。

2.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海中出现什么样的情景。你好像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3.看我读魏王和更羸的对话。(第1~3自然段的对话)注意表情和动作有什么不同?

学生评价老师读的情况,练习读出符合两人身份的口气,并自由选伙伴读对话。

片断实录:

生:读魏王的话时,你皱着眉头,感觉不相信。读更羸的话时,你笑嘻嘻的,很尊敬魏王。

师:你看得认真,看到了两个人身份不一样。读人物对话首先就要想想他们的身份,然后体会他们的感情,把自己当成他们,才能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以人物为主的课文,要通过“视像”的呈现,让课文描写的主人公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利用阅读对话的“看”、“听”、“评”,在真实的情景中,启发想像才能有这样的效果。这个部分的设计正是为再现文中人物服务的。]

(四)抓住难点,迁移思维

1.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入理解全文。

更羸怎么知道只拉一下弓,大雁就会掉下来?

片断实录:

师:飞得慢生:因为它受过箭伤

师:叫得悲惨生:因为它离开伙伴

师:它一听见弦响生:心里就害怕

师:它一使劲生:伤口又裂开

师:更羸怎么知道大雁受过伤,其他人也看见了为什么不知道,只是因为他们不善于观察、动脑?

生: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肯定经常打猎,其他人没有他的经验丰富。

生:对,他的打猎知识多,经验丰富,所以只有他发现大雁的伤,才敢对大王说那么肯定的话,要不就是欺君之罪,会杀头的。

师:没有经验的人,发现不了这个秘密。这个成语要我们明白什么道理呢?

生:做事,要会积累经验。

生:不要遇上问题,就慌张,要多动脑。

师:“惊弓之鸟”这个词,现在还常常使用,我们练习找找生活中的“惊弓之鸟”,也当一个使用成语的有经验的人。

生:听到警报的小偷,就是一只“惊弓之鸟”。

生:昨天,小猫去扑笼子里的鹦鹉,被打了一顿。今天我们声音大一点,它就吓一跳,它也是“惊弓之鸟”。

师:那鹦鹉,听到猫的声音呢?

一起笑,这是一只真正的“惊弓之鸟”。

师:“惊弓之鸟”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自己在预习本上总结“惊弓之鸟”的比喻义。

2.齐读课文,谈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以引读的方式向文章的中心进发,学生读懂成语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得到启发,进而会用。经过思维的迁移、讨论、联系,这时的成语的比喻义,是水到渠成的。在思维达到的程度中形成,不是抄笔记似的死记硬背。]

篇5:人教版三下数学期中复习知识点

1、小数的意义:像3.45,0.85,2.60,36.6,1.2和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几百几十几)。小数部分每一位都要读,按读电话号码的方法读,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

例如:127.005读作:一百二十七点零零五。

3、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互换。小数不同表示的分数就不同。

例如:0.5=5/10 0.50=50/100

4、运用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的知识写小数;把7角、7分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小数。

5、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

把“单位1”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它的百分之一,也就是0.01

6、分母是10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0.1),

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0.01)。

7、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8、比大小的两种情况:跑步是数越少越好;跳远、跳高是数越大越好。

9、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相加、减。

10、小数加减法计算:。

(尤其注意:12-3.9; 9+8.3 等题的计算。)

11、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如:5.1 >5 ;1.3 >1等)

篇6:三下教学反思(十):教学设计之一课一得

最近,在课堂教学中探索的一点是怎样把一课一得落实到位。以前,在面对教材时,常常恐怕有遗漏的地方。现在发现,其实找到重点,找到课文的突破点才更重要,更能提高教学实效性。

以《玩出了名堂》一课为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了课文中的两点去理解,一是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二是列文虎克玩出了哪些名堂。学生弄懂了这两点,也就理解透了课文。

再以《找骆驼》一课来说,学生重点理解的是第十自然段,也就是老人不紧不慢的说话的那一段,其他段落就以自己领会为主了。在学习这一段时,学生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老人有哪些发现,根据发现做出了怎样的判断;二是作者是怎样把老人的话写明白的。这样安排也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本质,实现了读写结合。

抓住重点教学,是需要我继续探索的教学问题。

篇7: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

A.老奶奶告诫我说:“摘(zai)桃容易栽(zhāi)桃难啊!”

B.他似(sì)乎没有听见,仍像个木偶似(shì)的站在那儿。

C.音乐(lè)给人带来了无限的快乐(yuè)。

D.小菊做的飞机模(mú)型精致极了,跟真的一模(mó)一样。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2分)( )

A.赤橙黄绿清兰紫,谁持采炼当空午?

B.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河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直泄下来,撞击在岩石上,飞贱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振耳欲聋。

C.一家外国报纸清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D.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下列加线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①《火把花》这篇文章很深,不好理解。

②这口井很深,人们打水十分吃力。

B.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中国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

C.①他爷爷与地主老财有着深仇大恨。

②我们对老张的遭遇深表同情。

D.①花言巧语迷惑不了头脑清醒的人。

②这个百花齐放的季节是21世纪的第一个春天。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B.安徒生的作者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C.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姑娘们跳起了动听的舞蹈。

D.大地把太阳照得一片通红。

5、下列句子说得最委婉的一项是(2分)( )

A.怎么不把你的《小学六年级奥林匹克语文思维训练教材》给我用?

B.快把你的《小学六年级奥林匹克语文思维训练教材》拿给我用!

C.你为什么不把《小学六年级奥林匹克语文思维训练教材》给我用呢?

D.能把你的《小学六年级奥林匹克语文思维训练教材》借给我用一下吗?

6、下列句子表意准确、简明、连贯的一项是(2分)( )

A.我要尽快早日报答母亲对我的母爱。

B.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我很快进步了。

C.围绕中心选材,是衡量一篇作文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D.即使懂得了时间的可贵,那么就从今天开始,不浪费一分一秒。

7、下列句子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有的同学正奋笔疾书;有的同学正掩卷沉思;而老师则平静地站在讲台前默默地注视着他们。

B.“怎么了?”一个关切的声音传来:“有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助吗?”

C.郑板桥是清代一位有名的书画家。他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堪称“诗书画”三绝。

D.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8、下列和所给例句修辞方法同类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天亮时才发现,我们俩已经成了泥人。

A.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B.红安养育了223位将军,两任国家主席。

C.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D.昨天我遇见那个小光头了。

9、数量从“1”增加到“9”和从“9”减少到“1”,下列对二者的表述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增加了8倍,减少其9分之8

B.增加了9倍,减少了8

C.增加了9倍,减少了9分之8

D.增加到9倍,减少了8倍

10、下列文字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2分)( )

A.一儿曰:“日初出大余车盖,级日中,则如盆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B.虽与之俱学,佛若之矣。

C.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D.他一定在跺着穿着高筒毡靴的脚,他的梆子挂在腰带上,他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

11、在下面的括号里分别填进一个“叫”的同义词。(4分)

虎( ) 马( ) 犬( ) 狮( )

狼( ) 蝉( ) 猿( ) 羊( )

12、把括号内的三个备选词语分别填到下面句子中的空白处。(3分)

地震是自然□□中对人类□□最大的□□之一。

(备选词语:危害灾难灾害)

13、读句子,回答问题。(3分)

A.这里产的蜜桔,每个只有四五十克重。

B.站在离浮雕十二三米的地方,就能将上面的人物看得清清楚楚。

(1) A句中的“四五十克”是说蜜桔重还是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B句中的“十二三米”是说距离远,还是说距离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将原句中加点的部分各改动一个字,使其中数字所表示的轻重、远近与原句意思相反。

A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B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10分)

坟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 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14、从体裁来看,本文属于(2分)( )

A.童话 B.小说 C.寓言

15、给本文配一个恰当的标题是(2分)( )

A.叹息

B.大人物和小人物

C.蚊子和狮子

16、文章运用了( A.拟人B.夸张C.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 A.外貌动作B.语言动作C.心理活动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中心。(2分)

17、文中两次写到蚊子吹喇叭。

(1)第一次吹喇叭是因为(1分)( )

A.心中无底,借此鼓气 B.藐视强敌,勇敢出击

C.迷惑强敌,制造战机 D.虚张声势,吓唬强敌

(2)第二次吹喇叭是因为(1分)( )

A.战斗之余,习惯吹奏 B.战胜强敌,得意忘形

C.鼓足勇气,准备再战 D.嘲笑强敌,再接再厉

18、这种打败大人物的人却被小人物打败,原因是(2分)( )

A.这种人之所以能打败大人物,是因为他头脑灵活,机智勇敢;正是因为打败过大人物,才容易产生骄傲情绪,被胜利冲昏头脑,最终被小人物打败。

B.这种人之所以能打败大人物,是因为他勇猛善战;正是因为打败过大人物,才不可一世,疏于防范,最终被小人物打败。

C.这种人之所以能打败大人物,是因为他深知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正是因为打败过大人物,才会麻痹大意,意外地被小人物打败。

D.这种人之所以能打败大人物,是因为他能以已之长克敌之短;正是因为打败过大人物,才容易产生骄傲情绪,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最终被小人物打败。

(二)(30分)

有那么一只猫,它总是把自己吹嘘得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

它捕捉老鼠,不小心,老鼠逃掉了。它说:“我看见它太瘦,只好放走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容:“我不是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刚才到阁楼上去玩,我的脸搞得多脏啊!”

一次,它掉进泥坑时,浑身糊满了污泥。看到同伴们惊异的眼光,它解释道:“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以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它就沉没了。

“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表演潜水了。”

19、请在文段方框处填上恰当的标点。(3分)

20、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掩盖-( ) 惊奇-( )

21、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2分)( )

A.声音延续 B.解释说明 C.意思转折

22、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2分)( )

A.意思省略 B.说话断断续续 C.话语突然停止

23、“话没说完,它就沉没了。”句中“没”字读音不同,意义也不一样。前一个“没”字的意思是□□;后一个“没”字的意思是□□。(2分)

24、“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这句话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________。(2分)

25、“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句中“这办法”是指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这则寓言刻画小猫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3分)( )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神态描写

27、本文的写作顺序是(3分)( )

A.先总后分 B.总分总

C.先分后总

2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这则寓言告诉我们(3分)( )

A.做人要乐于助人,不能无动于衷,见死不救。

B.做人要真心待人,不能自作聪明,瞎乱猜测。

C.做人要诚信实在,不要文过饰非,自欺欺人。

D.做人要诚实善良,不要固执己见,狂妄自傲。

30、小猫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作文(30分)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

篇8: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复习课资料

一、形近字

拼命 敬仰 坐位 吉祥 劈敌 日寇

饼干 抑制 挫折 清洁 墙壁 冠军

香蕉 简单 干燥 洗澡 遭受 浴血

焦急 竹筒 急躁 早操 糟糕 欲望

富裕 石碑 柞树

世俗 牌坊 作业

二、解释课文、语句

《老人与海鸥》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送老人,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 令人震撼的情。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 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1、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 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这是一个十分简朴的老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勤俭的老人,却用自己不多的退休工资给海鸥买食物,天天步行二十余里去喂海鸥。

2、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 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老人的动作是那么的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扫”字把鸥群吃食的样子描绘得生动鲜活。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

3、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多么朴实的名字!然而透过这一个个朴实的名字,我们看到的是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老人亲昵而自然地呼唤着一只只海鸥,就像在呼唤着自己的儿女。也许老人并不会唱歌,可一声声对海鸥的呼唤,不就是一首首动听的 歌曲吗?

4、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 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这是谁也意想不到的事情。海鸥一开始“突然飞来”时,也许以为是老人又来给 它们喂食了,许多天没来的老人终于又来了,于是它们没等老人呼唤它们的名字就迫不及待地“突然飞来”。然而它们很快就发现不对,于是它们围着遗像“翻 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一定是发现十多年来天天与它们朝夕相处的老人今天与往常不一样了。它们用声声鸣叫呼唤老人。

5、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海鸥也像人一样, 它们有着人一样的情感。 急速翻飞后,海鸥们“纷纷落地”, “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是那么地严肃和安静,也许它们知道老人再 也不会来了,于是它们默默地“肃立”,好像在为老人守灵。这样的场面,相信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

6、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当老人的遗像被我们收起时,海鸥们的举动又是那么地让人吃惊,所有的海鸥都大声鸣叫着朝遗像扑过来,飞动的翅膀形成了一个白色的漩涡,使我们几乎无法脱身。海鸥们是那么舍不得离开老人,它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篇9:潜心设计语文复习课

每到期末,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往往令教师头痛,令学生厌烦。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就语文 复习课来说,只要潜心设计,同样可以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 综合能力。

一、复习内容的整体性 复习是把平时在每篇课文中学到的零碎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因此要把复习课与新课区别开来,切忌逐课逐段地把字词句像放电影镜头似的重复一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册教材。

二、知识之间的互融性 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一般情况下,以复习课文段落为载体,把基础知识和写作的复习融入其中,三者兼顾,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复习过程的开放性 复习课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要实施开放式教学,即让学生自己选择复习的内容和形式,自己总结复习方法。教师的任务在于“宏观调控”,把握复习的方向和进度,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

总之,要想上好语文 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就应该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复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 n探06777078究,达到对语文 知识的深入把握和语文 综合能力的提高。  

篇10:语文三下《恐龙》评课稿

语文三下《恐龙》评课稿

恐龙是一种虽已灭绝却深受孩子喜爱的神奇动物,因而介绍恐龙的文章也颇受学生欢迎。苏教版第六册的讲读课文《恐龙》生活的年代,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方面介绍了恐龙,内容丰富,文字浅显,学生阅读的兴趣浓厚。张婷婷老师在执教这堂课时,很好地把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把更多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教教学时,张老师把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认识各种恐龙的形态特点上。老师先引领学生细细品读描写雷龙的语句,体会雷龙“重”,“大”的特点,然后适时地点拨,将“打比方”、“作比较”这两种说明的方法渗透给学生,接着再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突出雷龙“重”,“大”的特点,最后小结学习方法:①找特点;②想方法;③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完雷龙,张老师便放手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描写另外六种恐龙的形态特点的语句。由于有方法可循,因此,学生自学的难度大大降低了,几乎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都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与伙伴热烈地交流,学习的氛围相当浓厚。在自学完毕后的集体汇报交流中,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喜爱的恐龙进行介绍,而不必拘泥于书上的.介绍顺序。无须教师多言,学生已能把剑龙、粱龙、三角龙、翼龙、鱼龙、霸王龙等六种恐龙的外形特点和说明方法准确地总结出来,并能有感情地朗读,突出表现各种恐龙在外形上的独特之处,可见,这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是相当显著的。

课文最后一小节写到了恐龙的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至今仍未有确切的说法,科学家们作出了种种猜测。在教学这一部分的时候,张老师放手让学生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的学生课前查阅了相当多的资料,掌握了不少相关的信息,因此思维相当活跃,把一个又一个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和猜测介绍给同学们听,让人觉得他们真是个恐龙迷。在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后,老师给予了学生积极、肯定的评价,并鼓励学生从现在起好好学习,将来能揭开谜团,找到恐龙灭绝的真正的原因。学生的探究意识进一步得以增强。

这是一堂成功的,鲜活的语文课,它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学生一定是受益匪浅的。我想,若干年后,说不定真有一个恐龙专家,从这班学生中脱颖而出呢!

篇11:小学语文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理念:

小学语文复习是以巩固学生所学语文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迁移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因此,在设计本节复习课时,我充分利用六年级下册的古诗教材,并通过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使学生习有所得,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自我复习、积累古诗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技能和方法水平。我还严格遵循了以下三个复习原则:复习过程要简约,复习方法要整合,复习内容要全面。另外,为了避免复习课枯燥无味,消除学生对复习课的抵触心理,改变沉闷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设计过程中还力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氛围中知诗人、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记诗句、用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目标:

1.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2.重温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3.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重、难点

1.学会整合归类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

2.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意,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复习准备

教师准备:1.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进行整合归类。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重温六年级下册所学过的古诗。2.回顾以前所积累的古诗,并加以整理,编成目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园,领略古诗的魅力。(板书课题:漫步古诗园)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以此诱发学生的复习欲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复习的状态。】

二、交流方法,灵活积累

1.过渡: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古诗不计其数,犹如一个繁花似锦的百花园,如何又准又快地记忆所有的古诗呢?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绝招,谁愿意把你的绝招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板书:记忆古诗的方法)

2.学生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师随机板书:归类列表法、熟读成诵法、古诗吟唱法、理解记忆法等。

3.重点交流归类列表法。

(1)回顾古诗分类的依据。(可以按诗人分,可以按内容分,可以按题材分,也可以按朝代分等。)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诗人和朝代对古诗进行归类。

(3)小组汇报交流,展示成果。教师作适当补充,并出示课件。(表格内容略)

朝代诗人所写的诗篇(4)组织学生根据题材对古诗进行归类。(提示学生可参考六年级下册的回顾?拓展二和《古诗词背诵》板块。)

(5)教师作适当补充,并出示课件。(表格内容略)

题材对应的诗篇 4.根据板书鼓励同学们课后用自己喜欢的记忆方法把小学阶段积累的所有古诗进行整理、归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有效地进行了资源共享,使学生从中“得之以渔”,并学以致用。整个环节,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参与者的角色,把课堂的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复习兴趣浓厚,复习氛围活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三、重温学法,品读古诗1.指名背诵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江畔独步寻花》。

2.出示诗内容。

3.回顾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诵读方法。

4.指名朗读《江畔独步寻花》,随机点评。

5.回忆交流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的方法。师板书: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结合注释,读中理解,联系插图,发挥想象等。

6.出示《江畔独步寻花》诗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画面,通过想象来感悟诗境,理解诗意。

7.入情入境地诵读《江畔独步寻花》。

8.巩固练习:根据出示的诗意图,背出相应的古诗,并感悟其诗境,理解其诗意。

9.总结学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复习的重难点,为了让学生重温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我以六年级下册《古诗词版块》中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为例,引导学生回忆交流,并加以点拨小结。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复习技能。】

四、快乐闯关,加深记忆

1.过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古诗的记忆,老师还准备了系列闯关练习,希望同学们在闯关过程中能大显身手。预祝你们闯关成功!

2.出示课件。

第一关:吟诗对对。

(1)乡村四月闲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

(3)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

(5)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家家乞巧望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笛弄晚风三四声。

第二关:诗献四季。

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献给最喜欢的季节。

第三关:百家争鸣。

思念家乡时,我们吟——感谢母爱时,我们吟——依依惜别时,我们吟——赞美柳树时,我们吟——喜迎春节时,我们吟——观赏瀑布时,我们吟——第四关:金睛火眼。

利用你们的金睛火眼,猜诗主,说出处,看谁最厉害!(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3.师小结:通过闯关练习,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也看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诗句。恭喜你们,你们都顺利过关了!【设计意图:采用形式多样的闯关练习,使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变得饶有趣味,不但调动了学生复习古诗的热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又打开了学生的记忆大门,使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再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从中受益匪浅,习有所获。】

五、迁移运用,促进提高

1.过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看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2.出示情境题,指名回答。

(1)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补衣服,此情景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刮胡子,过两天又长出来。小明幽默地说:“_______________。”

(3)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让人情不自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

(4)中秋佳节,手捧着香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英雄被敌人抓住了,敌人对他说:“只要你肯说出八路军在哪,我就放过你!”可小英雄昂着头说:“我要像石灰一样:“_________________。”小英雄被敌人杀害了,可他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3.在日常说话、习作中,你们巧妙地运用过哪些诗句?(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知识的多少,更在于能否学以致用。设计情境题,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将自己所积累的古诗运用到平时生活和习作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提高。】六、交流收获,总结提升1.组织学生交流复习收获。

2.总结:今天的复习课,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复习了学过的内容,还领悟了不少的复习方法。但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只不过是古诗园的一角,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功夫。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大有收获。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复习收获,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去体会,共同分享成就感。进行课堂总结,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七、布置作业,凸显个性

1.继续漫步古诗园,丰富古诗积累,并整理归类,资源共享。

2.自主编制古诗练习,与同学互相交换进行考查。

3.选做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搜集一些回环诗进行吟诵,也可以自己当“小诗人”,创编古诗。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突出个性化,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自觉养成自我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篇12:三下《太阳》教学设计

三下《太阳》教学设计

三下《太阳》教学设计

在发表这篇日志之前,我要向刚刚逝世的赵镜中教授致敬。我感动于他对语文教学的追求和执着,这篇教学设计是基于赵镜中教授的《鲸》一课修改而成的,里面有许多赵镜中教授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和理念。斯人已逝,希望赵教授一路走好。

(一)教学目标:

1.读准“差、较”等7个生字的字音,能够正确书写“兽、蔬与繁”等14个生字的字形。并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经历阅读说明文的过程,使学生感知阅读说明文的方法、途径。

3.感知太阳的特点:远、大、热;感受到太阳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能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意思。

4.了解说明文体的特点,感受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作用。感受自然科学的奥秘,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前的准备:

1.填写学习单:

关于太阳,我知道…

2.小组交流。

(1)交流已知。

【然后请学生轮流说出个人关于“太阳”的知识,其他同学注意倾听,鼓励互相质疑与好奇,顺便检核自己所知是否是正确的。】

(2)经过交流,关于太阳,你还想知道什么?填写学习单:关于太阳,我还想知道。小组成员交流所提出的问题,注意:

A小组有共同的问题吗?

B看到一些自己也想问的问题吗?

C提炼有价值的问题。

【在老师的帮助下,将全班同学的问题分类:

1.太阳有多热?2.太阳有多大?3.太阳离我们很远吗?4.太阳上有没有生物?5.太阳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文章,做到文通句顺。

1.借助拼音,把文章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朗读前的提示:晒着:zháo,比较:jiào,)

2.把文章读给同桌听听,有读不好的长句子,多读几遍。

3.指名读文章:注意长句子的断句和逻辑重音:

“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

“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

(以上三句要在标点处断句,注意朗读时的节奏变化。)

“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注意句子的断句和逻辑重音。)

4.在指句读文的过程中,概括太阳的'相关特点:远、大、热、密切的关系。

【在指名读文的过程中,概括出1--3段有关太阳的特点。让学生猜测4-8段会写什么?教学“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过渡作用。】

5.结合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三、再读课文,获取信息。

1.默读课文,画出与自己提出的问题相关的句子。

2.找到答案吗?--信息阅读

请学生找出跟自己提问相关的部分,再读一遍。读的时候,将重点信息加上底线或是用荧光笔标示出来。

提示:学生标示的不一定是「答案」,可能只是「相关数据」。文本的信息可能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大多时候,学生所求的答案是从文本的信息再推论出来的,而这也正是练习从阅读中做推论的时机。

3.指名说一说,哪些问题文章中直接回答了?哪些问题可以通过推论得知?哪些问题还需要想一想,或需要更多的信息帮助?

【根据前面梳理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如“太阳上有没有生物”可以根据

“太阳很热”的相关数据推出结论。】

4.将所得到的答案或信息,填到工作单中(我学到了…)

5.小组同学聊一聊,检查一下有没有原本以为知道,但却是错误的认识。

四、统整与反思

1.这次的阅读,从文章中我学到了什么?

哪些信息是你预期到的?(或是猜想到的)

哪些信息让你惊讶?

哪些信息让你质疑它的真实性?

哪些信息让你产生更多好奇?

2.关于太阳,我还想知道什么?要如何去寻找这方面的信息?

3.关于信息性的文章,我知道如何阅读了吗?

提示:活动中,学生练习了以下的阅读策略:

◎建立阅读目的--有意识的阅读

◎配合目标和提问,选择阅读内容

◎边读边想:思考问题

回想已知

思索新知

【这一环要做到细致,因为孩子的年龄偏小,孩子说不到的,老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另外,对于“哪些信息让你惊讶”应让孩子充分地说,老师可适时小结“啊!这些数字真让人感到吃惊,它原来离我们这么远呀!”为下面的学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知

1.课文向我们叙述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呢?

2.整理:第一部分:大、远、热,第二部分: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3.说一说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正因为太阳那么大,温度那么高,离我们又那么远,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和温暖,我们生活的世界才能那么美丽和可爱。

二、质疑激趣,理解“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1.师质疑: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它对我们真的那么重要吗?

2.生可结合课文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找到相关依据。

【此处,一定要关注学生是否把话说得有条理,说得具体,还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像,如果没有了太阳,我们的世界会什么样?】

3.是呀,大家说得都对。正如书上所说的(指名读最后一段)--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4.师生复沓:阶梯背诵。

A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到处是--,没有--,没有--,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

B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如果没有太阳,--,--,没有--,--,--。一句话,--。

三、感受说明方法的作用。

1.出示短文:

太阳很大,离我们很远,也很热。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这是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的有关太阳的知识,不过,我觉得这两句话也能把这些知识准确无误地告诉我们。你们觉得是这篇缩水的短文好呢?还是课文写得好些?

2.就太阳的一个特点,读一读相关的段落,哪些地方写得好呢?

【此处应让孩子充分地说,但要有横向的联系,如,孩子说到,太阳特别热,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呢?老师可以引导说,哦,这些数字让我们知道了太阳究竟有多热。还有哪些这样奇妙的数字?它们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让学生去找,自由交流。然后小结,这样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问题的方法,名字叫做“列数字”。以此类推,可以教学“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切忌硬性地灌输知识,而是发现它,感受它的作用,知道它的名字,不要求学生会应用,仅此而已。】

四、写字。

兽、繁、蔬指导,其它,学生自主书写。

MSN(中国大学网)

篇13:三下古诗教学设计

三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 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l、板书诗题: 春雨

2、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 指名读诗句。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ǎi,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í,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 ”。“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ù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 到,它就下起来了) 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 (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 齐读这两句诗。

※ 指名读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人”(“潜人”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人夜”该怎么解释? (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迸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你说得真好! 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 知/ 时节。

当春/ 乃/ 发生。

随风/ 潜人/ 夜,

润物/ 细/ 无声。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

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 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 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 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 ”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 ”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 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 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时节”各两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 春晓

2、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ǎo三拼音, 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都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 画面上是个什么人? 她左手在拉起什么? 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 (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 指名读四句诗。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á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都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é。上下结构,上部是“ ”,不是“ ”,下都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jue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 (“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 (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 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 (“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 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 (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 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白已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想一想: 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5) 齐读这两句诗。

(6) 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 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 想到什么? (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 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 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8)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借春的真挚感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春眠 / 不觉晓,

处处 / 闻啼鸟。

夜来 / 风雨声,

花落 / 知多少。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 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 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

花落知多少: 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 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觉: 开头三“点”,第一、二两“点”是“侧点”,第三点是“撇点”, 不可写成“党字头 ”,第四、五两笔写成的“秃保盖”呈下罩势,第六、七两笔写成的“ ”体形宜瘦,框内应能包容第八笔“撇”画的上半,第八、九两笔写成的“ ”底部齐平。

晓: 左部“日宇旁”体形宜瘦右部上面的“ ”第一笔“横”画应斜向右上,第二笔“斜钩”要有弧度,第三笔“撇”与“斜钩”相交后补满左下空白,右部下面的“ ”,“横”画宜平,“撇”和“竖弯钩”起笔处均顶连“横”画,而彼此互不相连,行笔舒展,保持底部平稳。

眠: 左部“目字旁”体形宜瘦;右部各“横”画间距相等,“竖提”宜直,“斜钩”应有弧度。“竖提”的出“提”部位与“斜钩”的出“钩”部位应横向齐平。

(2) 学生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

篇14: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重点与难点】: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师精讲(六个考点分两个课时,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一个课时)

A、考点类型

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对其能否准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历年的高考,一般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因此,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

“理解概念”题规范模板

1.下列关于“××”概念的理解,符合(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2.从原文看,下列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理解概念”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审好题干

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

第2步,选定区间

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需说明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

第3步,比照分析

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重要句子”是相对于文章而言的,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提示文章中心内容的句子,如中心句、文眼句等;②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态度的句子;③衔接上下文,既有过渡作用,又有概括作用,起到标明行文思路作用的句子;④容易产生歧义性理解的句子。

“理解句子”题规范模板

1.下列理解,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下列对“××”一句的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是

对于“理解句子”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结合语境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读懂原文。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都与整篇文章有一定的联系,一定要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做题,切不可断章取义。

第2步,抓关键词

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子的含意常常由某个或某几个关键词来承载,它们或在结构上起着起承转合等结构作用,或在意义上表明对象、原因、方式、途径等角度或指向。可以说,抓住关键词语是弄清句子含意的切入口。

第3步,了解位置

注意句子的位置及句间关系。如果说句子在文章、语段中起着总领的作用,那么理解或解释它时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在理解或解释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相关的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在抓住句子“管辖”范围的基础上再分析该句与上下相邻句甚至与全文的联系。一般来说,句与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总分、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呼应等。

考点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所谓“筛选信息”,是指在纷繁的语言材料中,筛掉次要信息,从而提取主要信息;所谓“整合信息”,是指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加以概括。此考点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筛选信息”题规范模板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的一项是

2.下列各项,属于(不属于)分析“×××”原因(根据)的一项是

对于“筛选信息”题,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第1步,确定区间

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检索相关的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

第2步,分析题干

必须把握题干信息,筛选信息题往往考查的是选项的所答是否合乎题干的所问,如果选项所答非所问,那么肯定是错误选项。

第3步,细心比照

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命制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要反复认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的思路。“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文章思路,指的是作者为使表达的思想内容能够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而选择的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文章结构,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指的是对材料的组织及安排方法。

“分析结构”题规范模板

1.请简要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2.下面对文章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分析结构”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整体把握

所谓整体阅读就是把文章看做一个整体。从立意、结构、思想等方面宏观把握。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微观调控,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第2步,分清关系

论述类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论述类文章的结构主要有两类: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纵式结构主要是按主要与次要、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来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又分“总分式”和“并列式”两种方式。“总分式”包括“总分总”“总分”和“分总”三种方式。

考点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即作者对所论述的社会现象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归纳内容要点”,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概括中心意思”,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归纳概括”题规范模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归纳概括”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1步,统观全文

精读原文,注重整体阅读,题文对照,明察秋毫地找出明明白白的词语,更要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词语,准确理解其含义。

第2步,分析题干

单选试题,不要急于从题肢中选择答案,可先阅读题干,把题肢还原到原文的相关部分。

第3步,对应验证

题文对照,明察秋毫地找出阅读的区域,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语句,大体确定作答范围,然后仔细取舍。

考点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表述,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集中,有的分散,阅读时应能加以分析概括,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态度是赞扬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保留。

“分析观点”题规范模板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分析观点”题,应从几方面入手:

第1步,整体把握

辨析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一般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要求考生对全文涉及的内容探幽析微,作出仔细的辨析。

第2步,查找评论文字

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在一般论述类文章中大量出现,一般要求在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

B、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规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以偏概全

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6.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解题对策: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8.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只有……才充分条件:只要……就

9.混淆程度深浅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程度深浅的选项时,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

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解题对策: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特别注意,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小组讨论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从预设问题展开讨论,分成小组,每个学生都参与,发挥自己的特长与理解。

【高考真题】

(20xx高考全国卷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A [解析]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错误。由原文第二段的“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可知,外来文化影响着青花瓷的发展,不能说“无关系”。C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错误。原文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此处扩大了范围。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成功推动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仅仅是“例证”,而非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A [解析]“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错误。由原文“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可知,通过比较,论证的是青花瓷的发展和中外交往的繁盛有关。“审美观念更新”无中生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B [解析]B项不合逻辑,原文中说“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而选项中没有了“一般来说”这一限制,前提内涵范围被放大,以此为依据推出的结论不一定符合事实。

知识回顾:

六大命题方式需明确

1.删减删减句子中的定语或状语等修饰成分可能使语意发生改变,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2.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使原文内容发生改变

3.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

4.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使原文意思发生变化,从而形成错误选项

5.遗漏看似保留了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6.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胡拼乱凑,使信息随意组合,形成错误选项

篇15: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作文审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分类整理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二、教学要点

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

三、教学难点

通过分类整理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

明确考点

中考作文命题,一般分为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识记,把握考点内容充分把握本考点。

环节二:

直击中考(20xx届北京中考)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对话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对话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可以倾诉各自的心声,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请你以“对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录精彩的对话过程,可以描述对话产生的美好结果,可以阐述你对对话的认识

题目二:《超级智能住宅》这篇科幻小说的结尾充满悬念。男主人与房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会怎样收场,超级智能住宅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例文:资料包20xx届北京中考作文卷.doc

【解析】题一,从三个方向延展作为立意与素材。第一,指出对话范围:小到同学间、师生间,父母亲人之间,只要是人与人之间均符合题意。第二,对话内容:情感、道德等方面具可以涉及。第三,作文的难点在于对话要设置一定情境,有原因才会展开对话。题二,只要考生所写内容与科幻小说的情节相契合,符合情节的发展,同时注意体现自身理解,从社会实践活动出发,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且在文章的立意方面着重对人生、自然或社会阐述感悟即可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话题”是写作的核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所以审题立意是关键。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而非材料或提示语。如话题“学会理解”,有的考生只在“理解”上行文,忽略了话题中“学会”一词的“题眼”作用,没有在关键词上做文章,以致严重偏离了话题。

话题作文的特点:一是立意自定,立意可大可小,最好能以小见大;二是文体自选,只要没有特殊限制,除了记叙文、议论文处,写成散文、小说、剧本、实验报告等都是允许的;三是题目自拟,这时你前边准备的材料很可能就派上用场了。

注意事项:

1、首先我们要记住一句话:话题作文写作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主题与话题相关”。

2、其次在拟题中注意四点:

第一、不拿话题做题目,题目的范围要小,从小处入手。

第二、力求有新意,有创造性。

第三、题目精练,不显得冗长呆板

第四、文题中尽量含有话题中的关键词语,或所拟文题与话题有关,不宜离题太远,甚至过于隐晦。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是把一则简短的材料(文字材料或图画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发现中心,然后写作。材料作文其实就是让考生自己总结出“话题”,考生可以按照学课文时总结文章中心的方法总结所给材料的中心,然后提炼出中心词,提炼出中心词后就可以按照话题作文的要求去写作了。

注意事项:

1.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

2.把握材料寓义.

3.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

4.对同一材料,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选择角度,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两类文体应注意的事项】

现在的作文很多不限文体,不限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你一旦决定了写作的内容,就一定要确定文体,考场上最常用的是记叙文和议论文。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写作记叙文的注意事项】

①把内容落实到人或事或物上,把人写好,把事写实,避免文章的空洞。

②若从自己或身边的实际中难以开发出动人的故事,写一篇小小说或散文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写作议论文的注意事项】

①在文章开头一定要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不要让评卷老师找不到你的论点;

②一定要有典型的事例和名人名言做论据;

③写过论据之后一定要有针对观点的分析。

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篇16: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识记本单元文学常识,积累和掌握常用词语。

2、能够根据注释准确而流畅地翻译一些重要语句。

3、反复朗读,背诵经典课文。

4、回顾课文从中汲取名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

一、情境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沁园春-雪》、《关雎》分析两诗的不同。由此,揭示本节课的主题内容——诗歌单元的复习。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目标,明晰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以利于建构一个简洁明了的知识体系。

三、文学文体常识回顾

设计环节,教师给予提示,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目的,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感知学习的趣味性。

四、回顾文本

设计环节,教师出示问题回答格式,学生两人一组自选课题组织完成。

设计目的,通过此种方式让学生再一次了解文本内容,升华对文本的感知度,从而深化情感教育的目的。以及使学生掌握文本主题内容概括的基本格式。

五、重点字词的强化训练

设计环节,学生课前完成,小作交流订正。教师巡视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并及时就发现的问题做一强调,引起注意。学生交流完毕,分小组展示,相互订正。教师予以总结,多以激励鼓动方式。

设计目的,为学生梳理文原文基础字词的知识结构,使其形成基本的复习思路,有章可循。其次,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形成体系。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增强合作意识,虚心听取被人建议的心态。在互相交流中增强竞争意识,在比、拼、赶中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当堂达标

设计环节,教师出示习题学生讨论交流确定,小组抢答。

设计目的,通过此次练习已达到能力提升的效果,

七、中考链接

设计环节,教师出示习题,小组交流。

设计目的,以了解中考题型,培养学生的中考意识。

八、小结

设计环节,学生总结本节课自己的所得,或者感受或启迪。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做好学习总结的习惯,增强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运用能力。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