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绿》教学设计(宗璞《西湖的绿》)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14篇《西湖的绿》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师范读《滁州西涧》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急、

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

教学反思:

《滁州西涧》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令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

篇2: 《阿西里西》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音乐新课标中的“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多样化,突出实践性”为指导思想。

(二)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中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突出学生的演唱,分析能力,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通过模仿聆听,引导学生唱会,唱好歌曲。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阿西里西》是一首贵州彝族民歌,表现了彝族人民热情好客,喜爱交友的性格特点,情绪热烈欢快。

《阿西里西》是选自第十一册第六课《欢乐的边寨》中的一首演唱歌曲,本单元的四首作品全部是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少数民族歌曲学生们在低年级的课本中也学过不少,在六年级又学习少数民族歌曲学生们既感到新鲜又感到熟悉。

《阿西里西》是一首节奏简单,旋律明快的彝族民歌,2/4拍,全曲由六个乐句构成,do,re,mi,sol,la五个音组成的民族五声调式的宫调式,旋律简单但不单调,烘托出热烈的情绪。歌曲《阿西里西》能够使孩子们对彝族音乐文化,以及其它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并拓宽视野。

歌曲《阿西里西》彝语音译部分的歌词演唱起来很有意思,如“阿西里西”“丘都拉迪”“翁啊”等,歌词“阿西里西”是“我们是好朋友”的意思,“丘都拉迪”“翁啊”是表达欢乐气氛的衬词。歌曲重复乐节较多,大部分节奏是由四分音符,一拍的前附点,两个八分构成的,情绪显得十分欢快。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在低年级和中年级都接触过少数民族歌曲和乐曲,但这次六年级的孩子是我第一次接触,之前的音乐课我并未教授,经了解学生们学习并不系统,他们的声音音色上会有欠缺。

歌曲中的音高和节奏在六年级的程度上来说应该不难,其中跨度较大音程可能需要提示音准问题,经过合理练习应该可以得到改善。

歌曲情绪欢快活泼,加上彝语的演唱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很好的参与音乐活动。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会歌曲《阿西里西》欢快、热烈的情绪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彝族音乐的特点。通过演唱深层次体会歌曲的欢乐情绪。

(四)技术准备

教学课件:用Microsoftpowerpoint教学软件自制的演示文稿。(彝族分布的地图,彝族人民欢乐跳舞,彝族服饰,头饰的图片)用qq影音播放器截取视频。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歌曲的情绪和彝族人民的性格特点的体会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很容易,但是这一届学生之前的音乐学习不太系统,可能在用歌声表达方面体会不是很到位,歌曲的翻唱录音效果并不能很好的体现歌曲的情绪,我找了彝族组合演唱的原汁原味的歌曲演唱视频,从而学生通过歌声和画面更直观的体会彝族音乐的风格。

对于学生们演唱会出现的音准问题,在课程前半部分我采取音程构唱联系和旋律模仿联系来解决音准问题。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可以感受彝族民歌的风格,能用适合歌曲的演唱方法演唱歌曲,乐于与老师配合参加音乐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聆听时体会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通过演唱分析重点乐句深入全面的表现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适合歌曲的演唱方法演唱歌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阿西里西》欢快热烈的兴趣特点。

(二)教学难点

用适合的演唱方法表现歌曲。

五、教学过程

(一)音程构唱练习

【阶段目标】通过音程构唱练习,解决歌曲中四度音程的音准

1.1首先教师分别构唱五组音程,学生分别跟唱。教师根据学情指导学生音准以及音色。

1.2完整构唱五组音程。

【设计意图】采取基础的练习,把歌曲中的四度音程的音准解决,为下面的歌曲旋律的模仿做铺垫。

(二)歌曲旋律模仿练习(学唱歌谱)【阶段说明】熟悉唱会歌曲前四乐句旋律

2.1前三乐句的旋律模仿

教师唱两小节,学生模仿两小节。在学生模仿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整演唱乐谱。(出示乐谱)

2.2找出谱例中的不同

引导学生观察谱例,通过观察,教师教唱启发学生找出与刚学的谱例哪出不同。

教师活动:同学们观察谱例第一文库网找找哪出与刚才演唱的乐谱不同,我们来试唱一次前两乐句。

在第二乐句的第二小节的第二拍变成了两个八分音符。学生活动:学生跟唱找出不同。

2.3对比体会第二乐句变成同学们,你们觉得加入别演唱一次

的感觉

与没有变化的`乐谱增加了什么感觉?我们分

教师活动:分别演唱这两乐句,学生体会加入连接的作用,听起来更连贯了。

完整演唱前三乐句。

2.4完整学唱四个乐句

三个乐句唱完了曲谱没有要结束的感觉,老师加上一个乐句把曲谱变完整。教师活动:教师先教唱第四乐句,最后完整演唱曲谱。学生活动:学生跟唱,完整演唱曲谱。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谱例。启发学生说出旋律是由那几个音构成的。引出民族五声调式。

教师把12356这五个音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旋律,分析乐句学会歌曲旋律,掌握旋律感觉,下后像小桥一样起到了

面的填词环节就不用枯燥的学谱了。民族调式也合理引出了要学习的彝族民歌,这样产生了关联性。

(三)介绍彝族,聆听歌曲《阿西里西》

【阶段说明】介绍彝族的文化,引出歌曲《阿西里西》,感受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和彝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

3.1介绍彝族文化(分布,衣着)

3.2播放歌曲《阿西里西》

【设计意图】介绍彝族人民的相关文化,可以拉近学生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距离,为学习歌曲做铺垫。

(四)学唱并演唱歌曲

【阶段说明】认真学唱歌曲,教师细致指导学生演唱,引导学生掌握歌曲风格。

4.1教师教唱歌曲汉语部分歌词,第一行逐句教唱。

4.2第二行歌词学生听教师弹琴加歌词。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学唱时的音色,演唱方法和处理。学生活动:学唱时感受乐句的变化,不同的处理。

4.3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汉语歌词的部分。

4.4学唱歌曲彝语音译歌词。

同学们两段汉语部分的歌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们想用彝族语言来演唱歌

教师播放视频之后用适中的速度再来演唱一次,学生们体会歌词咬字。学生完整演唱彝语音译歌词。

4.5学生随钢琴伴奏完整演唱歌曲前三段歌词。

4.6教唱歌曲结束句。

结束局的前四小节的节奏与歌曲开始部分的节奏有变化,学生容易唱错。

曲吗?老师再给大家播放一遍歌曲彝语的演唱部分。

4.7完整演唱结束句。

4.8完整演唱歌曲《阿西里西》。

【设计意图】课程开始的两大环节已经基本解决了歌曲的识谱问题,但少数民族歌曲仍需教师针对重点乐句进行指导,学生演唱情绪也需要不断的激发。在聆听与教唱活动中学会歌曲。

(五)拓展延伸

观看彝族另具特色的抒情风格的民歌《带我到山顶》视频。教师活动:随着音乐小结本课。

学生活动:体会彝族不同风格的民歌,开阔学生视野。

六、学习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评价方式采取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结合。

1、歌曲的情绪是什么?

2、《阿西里西》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3、对自己的演唱满意吗?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阿西里西》是一首彝族民歌,本节课主要从怎样唱出音乐感觉,突出了学生自己分析歌曲的能力。通过分析,对比,感受学会歌曲。

歌谱的学习没有放在学习歌曲部分,曲谱的很多句中都存在重复小节教师利用音程构唱练习和旋律模仿来提前接触学唱,避免了后期常规学习的枯燥,学唱歌谱时是学生通过教师范唱和自己演唱体会旋律的情绪,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八、教学反思

1、对声音的把握

对于民歌的演唱我想通过自然的声音来表现,但是学生对于自己声音上的控制还不足以自如的体现,我还是采取了带有歌唱方法的的演唱,在声音上不会很散。

2、教学方法的分析

歌谱学习在唱歌教学中很重要,本节课我抓住歌谱每个乐句中几乎都包括重复小节的特点,通过模仿的形式学习,提高了趣味性。

篇3: 《阿西里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歌曲《阿西里西》

2、随歌曲做律动,并掌握彝族舞蹈的基本动作

3、做音乐游戏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阿西里西》,并能自信地用快乐的声音表现歌曲情绪。

2、通过学习本课歌曲,了解彝族儿童的生活习俗,培养学生热爱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3、学会彝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根据歌曲内容进行歌表演并要求动作协调一致。

4、结合歌曲能有秩序地进行游戏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感受力、表现力、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感受彝族儿童无忧无虑的欢快心情,并能富有感情、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西里西》。

2、引导学生勇于参加各项音乐活动,培养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和与同学们友好相处、相互合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表演能力及协调能力。

教学难点:

1、对歌曲演唱情绪及节奏、音高、音准的把握。

2、根据歌曲进行歌表演,并能结合歌曲有秩序地进行游戏活动,在各项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录音机、磁带、跳绳、毽子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歌。

二、发声练习

师:同学们,快乐的音乐课又到了,首先请男女生互相问好吧!

生:互相问好

三、歌曲《阿西里西》

(一)教学导入

1、提问

师:同学们,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你们知道有多少个民族吗?

生:56个民族。

师:非常正确!56个民族像56朵花,百花争艳,各显千秋。

2、欣赏师:那么今天又会是哪朵美丽的花朵向我们绽放呢?请欣赏(播放《阿西里西》视频)。

生:欣赏。

师:你知道这是我国哪个民族吗?

生:彝族。

3、简介

师:对。彝族人民非常好客,他们居住的地方有美丽的风景和秀丽的山水,每逢节日他们就会穿上漂亮的衣服去参加唱歌跳舞,在歌舞中跳出热情、跳出团结、跳出幸福的生活,那场景可热闹了!

4、出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首歌曲的名字叫《阿西里西》,是彝族小朋友们做游戏时唱的歌曲。

(二)学习歌曲

1、感受歌曲:

1、听录音

师:你们想不想听其他小歌手是怎样演唱这首歌的呢?

生:想。

2、提问

师:歌曲主要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生:欢快地

师:请说说歌中唱了什么?(听到哪些歌词,可把歌词贴到黑板上)

生:回答

3、教师出示完整的歌词

4、解释词义

师:彝族人民也有自己的语言,你们知道“阿西里西”是什么意思吗?是“我们是好朋友”。“丘都拉迪嗡啊”是什么意思?是表现欢快情绪的衬词。

5、师生按节奏读歌词。(师一句、生一句)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

6、接龙游戏。(教师读上句,同学们读下句)

2、学唱歌曲:

1、倾听音乐的旋律。

师:请同学们休息一下,听陈老师用钢琴弹歌曲的旋律。

2、对口型游戏

师:请同学们听歌曲范唱,只张嘴不出声。

3、跟钢琴轻声哼唱。

4、欣赏录音范唱。

师:他们唱得怎么样?

生:他们唱得很有感情。

5、完整演唱歌曲。

3、音乐游戏

师:《阿西里西》是彝族小朋友做游戏时唱的歌曲,平时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喜欢做什么游戏呢?

生:回答。松鼠钻树洞,跳山羊,丢手娟,跳皮筋,老鹰抓小鸡……、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首歌曲来做游戏,好不好?每―组同学商量一下选一个你们最喜欢的游戏,然后告诉我。

生:回答

师:当音乐响起后,请同学们一边演唱歌曲《阿西里西》,一边做游戏。

生:做游戏

4、歌曲处理(讲解演唱技巧:自然大方、吐字清晰、富有感情、气息流畅、强弱力度的变化,还要有表情。)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做游戏时的心情如何?

生:很高兴、很开心!

师:注意“丘都拉迪嗡啊啊呀”表现了彝族小朋友召唤朋友来做游戏时的欢快的心情,大家应该唱得欢快些。

现在,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那群少年,体会一下愉悦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心情再把这首歌演唱一遍。

1、富于感情、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自我评价

师:你们评价一下自己的演唱。

5、小小音乐会(单独演唱、师生接唱、男女生接唱、齐唱等形式)

师:我们的小歌手们唱得真棒!下面我们举办一场音乐会,展示一下你们的风采。

6、评价优缺点

1、各组互评

2、师生互评

四、拓展部分――学彝族基本舞蹈动作

师:咱们中国的少数民族各个都能歌善舞,彝族也不例外,我们一起来跳跳彝族的舞蹈怎么样?

1、讲解示范动作

2、生学跳

3、跟音乐跳

4、边唱边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随音乐舞蹈)

师:请每一个同学都动起来、唱起来吧!

五、结束语:

师:音乐是人们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都能热爱我们的少数民族,更加喜爱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请同学们回去后把这首歌曲唱给家人听,把你们的快乐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好不好?

下面请随美妙的歌声快乐地跳起来吧。让我们下―节课再见!

篇4:《阿西里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喜欢我国彝族音乐,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彝族的音乐传统,培养学生热爱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2、通过学习彝族民歌《阿西里西》,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

3、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彝族山寨,在欢快、热情的彝族歌曲声中,充分展开想象,了解彝族风俗人情,初探彝族民歌的音乐元素。

2、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1、有兴趣地学唱歌曲,能用自然圆润、略带弹性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阿西里西》,并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设计表现形式。

2、在歌唱中注意音乐基本表现要素的作用,如力度、速度、音色等对歌曲表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通过各种手段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把《阿西里西》的风格特点恰当自然的表现出来。

二、难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掀起各环节的小高潮,以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红绸、彝族民族服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课前播放《阿细跳月》的mtv,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走进音乐教室时就走进了彝族山寨。

1、组织学生进行肢体活动节奏型是即兴的,动作采用彝族舞蹈的素材三步一跺、三步一跳、吸跳、击掌等。

2、教师演唱一首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问题:你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联想?是什么因素使你产生了这种联想?

3、根据学生的回答作恰当的总结和评价。

4、对于“彝族”同学们了解多少?

5、教师利用课件梳理有关内容。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有十几个支系。

彝族崇尚火,是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彝族民居、服饰、歌舞、乐器等。

有秩序的进入教室并分组坐好准备上课。

1、学生随教师打节奏作肢体活动。

2、学生欣赏教师的演唱然后各抒己见。

(彝族  啊哩哩 载歌载舞的节日欢庆的场面  节奏感强  欢快热烈……)

3、学生互相点评。

4、学生交流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关彝族风情的知识。

5、聆听教师简介,感受西南风情。

课前几分钟的肢体活动即可以放松师生情绪,拉近师生关系,又可以为下一步的`彝族舞蹈创编提供了素材,作好了铺垫。在这一环节中还注意渗透了同学间的合作关系。

教师的真情演唱引出彝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使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分析感受,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

多媒体课件演示相关内容,为教学创设了意境,学生视听结合走进彝族山寨了解民俗风情。课件的背景音乐是童声合唱《阿西里西》,已经在不自觉中进入到新课教学中。

篇5:《阿西里西》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分析:《阿西里西》是一首贵州的彝族儿童游戏歌曲,“阿西里西”意为“我们是好朋友”的意思,“丘都拉迪嗡啊”是表示欢乐情绪的衬词。

这首歌曲从结束音上来看是宫调式,但从第1、3乐句来看,显然具有徽调式的特点,因此,这首歌曲具有调式交替的特点。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玩、好奇的学习特点,因此要运用多种学习形式和手段,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知识,在愉快的情境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阿西里西》,并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要求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进行节奏练习并要求动作协调一致。

3、要求学生结合歌曲能进行简单的识谱练习。

教学重、难点:

1、情绪饱满地演唱歌曲。

2、有一定难度的节奏练习。

3、进行简单的识谱视唱。

解决措施:

1、多听歌曲范唱。

2、配合节奏做游戏。

3、运用“先词后谱”的方法来唱歌谱。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视频、图片、音响。

学习过程:

一、导入部分:简单开场白,问题:“你知道我们中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吗?(回答)“那我们是什么民族呀?”(回答)“除了汉族,你还能说出几个少数民族呀?”(回答)“你对彝族了解得多吗?”(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彝族的歌曲《阿西里西》。”揭示课题,板书《阿西里西》。

二、学习歌曲:

1、初听歌曲范唱:“你能听出这首歌曲的情绪吗?是欢快活泼的还是优美抒情的?”(回答)

2、再听歌曲范唱:“你能通过观察画面说出彝族人的服饰、住房、还有他们活动的特点吗?”(总结学生回答,简介彝族的风土人情。)

3、三听歌曲范唱:“这首歌曲中有两处歌词是用彝族语言演唱的,和我们的汉族语言有明显的不同,你听出来了吗?”(回答)“那你知道这两句彝族语言是什么意思吗?”(回答并简介)

4、四听歌曲范唱,请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看歌词,体会这两句彝族语言的涵义(大屏幕出示歌曲全貌)。

5、五听歌曲范唱,边听边体会歌曲欢快的情绪,同时可小声随着唱一唱。

6、老师弹琴,学生试着自己唱第一段歌词。“那几处好唱?那几处不好唱?”“谁能把不好唱的地方唱好了,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师生接龙演唱歌曲第一段。(学生唱好唱的部分,老师唱不好唱的部分。)

8、学生接龙演唱歌曲第一段。

9、请几名学生起来唱歌曲第一段,对唱得好的同学及时鼓励。

10、学生随音乐伴奏演唱歌曲第一段。(及时提示学生注意聆听音乐的速度。)

11、请学生像唱第一段那样来唱一唱第二段歌词。

12、请学生像唱歌词那样来唱一唱歌曲中最简单的两句歌谱。(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唱词,一组照着词来填唱歌谱,反复轮换对照演唱词谱。)

13、学生随音乐伴奏完整演唱歌曲。(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演唱姿势及流畅的呼吸和清晰的咬字吐字。)

14、出示手的节奏型,边唱边练习。(要求学生观察到拍击的节奏和歌词的节奏是不一样的,不要拍成和歌词一样的节奏。)

15、出示脚的节奏型,边唱边练习。(要求学生观察到踏击的节奏有长有短,有的一拍一下,有的两拍一下,要准确变换。)

16、出示手、脚的节奏型组合,把学生分为两组,先分别练习,再合起来练习。(熟练后两组对换节奏。)

三、课堂小结和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阿西里西》,知道了有关彝族的一些知识,还掌握了两句彝族的语言,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首蒙古族语言演唱的歌曲《快乐的牧羊人》,请大家边听边仔细体会这首蒙古族歌曲表达的快乐情绪。(聆听歌曲《快乐的牧羊人》。)

2、请六位同学起立,每两位一对搭手组成山洞形状,全班的同学在《快乐的牧羊人》歌声中,玩“钻山洞”游戏出教室下课。

篇6:《西伦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第四课时

歌曲《西伦达》 集体舞

二、主备人:强明媚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愉快的情绪、自然的发声,演唱歌曲《西伦达》。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设计简单的动作,参与集体舞的学习活动。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赏析、体会、演唱、表现等方法让学生在听、唱、动中参与感受了解音乐、表现音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歌曲的演唱,尝试用自然的声音表达小朋友愉快的心情。

2、学跳集体舞,体验桑巴节奏,简单了解巴西文化与风俗。

四、教材分析:

《西伦达》是一首巴西儿歌,旋律优美,富有动感。歌曲表达了小朋友愉快的心情。歌曲旋律因在弱拍弱位起,教唱时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跳集体舞,掌握歌曲的音准、节奏以及情绪、情感。

难点:伴随音乐跳出连贯的动作

六、教学准备:磁带,图片、教室准备好集体舞场地

七、教学过程:

(一)、感受“桑巴”,体验风情。

目的:通过观看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简单了解巴西文化与风俗,从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方法:谈话、参与、体验。

过程:

(图片展示巴西风情:咖啡、足球、桑巴舞;阳光、沙滩、亚马逊热带丛林;壮丽雄美的伊瓜苏瀑布等)

感受“桑巴”,舞的狂放,体验异国风情。

(二)、新歌教学

目的:通过聆听和表现歌曲《西达伦》,表达小朋友愉快的心情。

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用欢快的情绪、自然的发生演唱歌曲,并尝试简单设计动,参与表演。

方法:赏析、体会、参与、表现。

过程:

1、聆听歌曲《西伦达》,再次感受巴西音乐的风格与情绪。

2、跟老师有节奏读歌词

3、分句模唱歌曲

a) 请学生说一说歌曲的速度与情绪。

b) 采用分句模唱法教唱歌曲,注意提醒弱起小节,切分节奏。

c) 学生跟琴模唱几遍后,完整演唱歌曲。

d) 熟练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e) 让学生随变化的速度跳一跳。并做出舞步的选择。

快速――――跳步

慢速――――走步

(三)、学习集体舞

目的:学生学跳集体舞,体验桑巴节奏。

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参与集体舞活动中,能够跟随音乐的节拍舞蹈动作。

方法:示范、练习、表现、感受。

过程:

1、跟着音乐走步,音乐快步子快,音乐慢步子满。(培养聆听音乐的习惯)

2、边原地走边拍手,注意动作与节拍吻合

3、学习基本舞步

踏点步、跑跳步、拍手、拍腿

4、舞步介绍:

全班学生围成圆圈,面向圆心,请几个同学在圈内作为邀请者,两手叉腰预备。

第一段:圈上的学生在胸前拍手,邀请者小跳步四次,跳到被邀请者面前。

第二段:圈上学生继续在胸前拍手,邀请者和被邀请者做以下动作:

1~2小节:第1拍,右脚跟向右前方点地,同时两手向两侧摊开

第2拍,两手叉腰,同时右脚收回

第3、4拍,右脚起步,开始原地小跳步三次

3~4小节:动作同1~2小节,方向相反

5~6小节:第1拍拍手,

第2拍拍对方的双手

第3、4拍动作基本相同,拍对方双手改成拍自己的双腿。

7~8小节:双方小跳步交换位置

5、教师请一位学生主持

篇7:《西伦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聆听: 民乐合奏《阿细跳月》 合唱《歌声与微笑》。

表演: 歌曲《同坐小竹排》 歌曲《西伦达》。

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阿细跳月》、《歌声与微笑》,唱《同坐小竹排》、《西伦达》,感受中外民族民间音乐,理解本课主题“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

二、能主动参与听、唱、舞的音乐实践活动,表达自己愉快、欢乐的情感。

三、能准确地为歌曲打节奏和用打击乐伴奏,积极参加探索声音的游戏,主动与他人合作。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表演《同坐小竹排》;聆听《阿细跳月》

第二课时:聆听《歌声与微笑》;编创与活动:试着做一做

第三课时:表演《西伦达》;编创与活动:旋律接龙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表演《同坐小竹排》

1、听歌曲录音,随着歌声拍手、拍腿,看谁的反应快,能跟上歌曲的节拍(可放两遍录音)。视学生的程度,教师可带着学生拍击,体验歌曲的强弱规律。

2、随着教师的歌声和琴声边唱边拍,让学生拍击准确,跟唱准确。注意衬词要唱得连贯,结束音四拍,时值唱足。

3、指导学生分两组进行打击乐伴奏,一组前4小节,另一组后4小节,两组衔接要准确,而且要求学生注意倾听打击乐与歌声的协调。〕

4、一部分学生唱歌、拍手,一部分学生伴奏。

二、聆听《阿细跳月》

1、教师可在初听前,借助于幻灯、图片等简介彝族同胞的有关风俗、服饰特点。然后拍着手听音乐。 提示:你感到音乐描绘了怎样的场面?彝族同胞在做什么? 试试看,编几个动作来表达你的心情。

2、复听时,让学生以轻快的动作随着乐曲跳舞,表现乐曲的欢快情绪。 提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我们要多注意一些民族音乐的旋律,把它们牢牢记在心里。

3、你能唱出哪些少数民族的民歌,唱给大家听一听。教师对能唱出歌曲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第八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声与微笑》

1、初听歌曲,随着歌声拍手。 提示:

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与《阿细跳月》相比有什么不同?

2、复听音乐,自编动作表演。

二、编创与活动:试着做一做 这是一个探索声音的游戏。

1、教师可事先按课本上的图,准备纸盒、高脚杯、碗、啤酒瓶等物品。

提示: 怎样让物品发出声音? 一种物品能发出几种声音? 是否能发出高、低、长、短不同的声音?

2、分小组尝试,分组表演。

3、用发现法发现身边的物体,想办法让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第八课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表演《西伦达》〕

1、用听唱法学会《西伦达》

2、指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跟唱,注意弱起的第一个字不要唱强,要强调第一拍。

3、学会歌曲便可以开始做集体舞。学生手拉手形成一个圆圈,顺时针走,边走边唱第一段。选一名学生唱第二段,被他叫出名字的学生跨进圈子里。这时,圈里的同学再叫下一个同学的名字,循环游戏。

4、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敲打击乐站在圈里,一组学生手拉手边走边唱歌,唱完两段歌后,由打击乐同学敲击右下角的节奏,互换位置,唱歌的同学接过打击乐,游戏继续。

5、学生可以提出新的游戏方法,大家尝试。

二、编创与活动:旋律接龙 用d、r、m、f、s五个音旋律接龙游戏。 要求用最后一个音接着编唱。

1、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四组,按课本上的示意做接龙游戏。

2、比一比,看哪一组接龙的次数多,不重复,不出错。由学生之间展开评价,优胜者可在课本上自画小红花。

篇8:《滁州西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师范读《滁州西涧》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急。

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

篇9:《滁州西涧》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

二、文学常识:

1.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产生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朝。诗人通过描写山水,表达思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阐发人生哲理。

2.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中盛唐之交一位杰出的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历任洛阳丞、高陵宰、鄠县令、栎阳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等地方官,故称韦江州或韦苏州。

他的诗歌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潇洒自然,淳厚朴实,清远简净又有生机活泼,在唐代诗人中,卓然自成名家。白居易说他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苏东坡有一首诗甚至说:“乐天(白居易)长短三千首,却逊韦郎五字诗。”因此,韦应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地位。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结合注释,翻译诗句。

2.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的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五、诗歌赏析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2.作者在诗的前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幽草,黄鹂,深树

3.这些景物的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

幽草,深树——视觉

黄鹂——听觉

4.作者从不同角度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更生动,更立体。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5.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倾向的是哪个字?

明确:独。

6.“独”意为独自。表现了作者怎样怎样的心绪?

明确:无人相伴,独自徘徊于西涧,表现了作者孤独彷徨的心绪。

7.诗的后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春潮,雨,野渡,舟

8.最后这句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明确:以“野”“无人”,体现出了一片荒凉之意。一个“自”字描绘出渡船在春潮春雨中自在横斜的情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幽静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恬淡自适的意趣。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板书设计:

滁州西涧

韦应物

幽草、深树——视觉

黄鹂——听觉

春潮,雨,野渡,舟——清幽静寂、恬淡自适

篇10: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代表作之一。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重点)

2、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重点)

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难点)

【设计理念】

1、借助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在充分自读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思想情感。

2、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想出诗中画面,读出诗中意境。

3、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情怀。

4、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原则,整体把握全诗的语言特色,更深感受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引发读诗兴趣。在中唐皇帝玄宗身边,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卫士,总是骑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仪仗队的前列,气概非凡。他“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奇怪的是,他却在安史之乱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世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这位诗人,便是韦应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二、释题入手,感知大意。

1、板书课题,读课题。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山间涧水的景色)

2、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西涧正在这“林壑尤美”的峰峦之中。这《滁州西涧》究竟景色如何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

三、自读自学,交流修正,理解内容。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诗,熟读感知。

2、这首诗写了什么?自己试试能不能解释诗句?将没有把握或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一会交流的时候注意听与学。

3、交流修正,写出本诗大意。(参见《教师用书》)

4、再读古诗,理解朗读。

四、想出画面,读出诗味。

1、反复吟读了这首诗,“滁州西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又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呢?预设学生回答:A.感受到“美”。

(1)从“幽草”感受到美。

想象一下“幽草”是怎样的?低声吟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鼻端又仿佛嗅到什么气味吗?(想象草的茵绿、繁茂、厚密、芳香,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读出这“幽草”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此句写的就是“怜涧边幽草”,可不可以不要句中的“独”与“生”二字呢?反复读读,玩味玩味。

(“独怜”表现“特别喜欢”“唯独怜爱”,更表达出对幽草的爱怜。“生”写出了草的动态,这静静的草茂盛的样子,生命力展现了出来。)凝练的古诗啊,每一字都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与特别的感受。我们真该静下心来,细细的揣摩,领悟。还从哪里感受到西涧的美?(2)“黄鹂鸣叫”感受到西涧静谧的美。细细读读,想象出画面来。

(指名读)用你的朗读,将大家带到你想象的环境中去?? B.感觉到“荒凉”或“自在”。从“野渡无人舟自横”感受到的。从哪个词,想到什么让你感觉到“荒凉”(或“自在”)呢?交流理解“野渡”“舟自横”。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来。

C.感受到“动态的美”。从“春潮带雨晚来急”感受到的。比较:换一个字“春潮伴雨晚来急”行不行?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带”:表现了春潮夹带着雨势,滚滚而来,一泻千里。“伴”则显得缓、闲适得多。不适合后面的“急”。)

那我就把句子换成“春潮伴雨晚来涌”,行不行呢?是不是更符合前面闲适的情境呢?提示,老师联系了前文,大家可以联系后文考虑。(春潮的“急”才冲击着“舟自横”,如果“涌”,则感觉的多是不安,诗词的意境大不相同。)

过渡:其实,了解了作者的心境,才能更明白他为什么这样遣字用词。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再读读这首短小的七言绝句,看看能否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来。生可能找到“独怜”“自”,各谈理由。

3、了解韦应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他有一直有着怎样的想法,就能帮助我们理解他此时的心境。

(补充资料: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苦的好官。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他有志改良而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他这样的情感?(“无人”“舟自横”“幽草”)师总结: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这一幅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但诗人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全诗没有一处不寓有作者的寄托。让我们再好好的诵读一番,做做诗人远隔时空的知音吧!(感情诵读)

五、回到整体,感受语言美。

理解了诗意,感受了诗情,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的时候,试试能不能感悟到诗人语言的妙处?(生自由发言,师肯定发言中的合理部分。如: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用字精炼,字字关情等等)

师总结:这一首《滁州西涧》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雨、荒郊野渡,虽字字作景语,实是字字为情语;虽字字不离眼前之物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确实值得我们反复诵读玩味。请大家起立,我们一起诵读此诗。(师生同背诵)

六、当堂作业:默写此诗。

篇11: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古诗点染的写法。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的方法。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古诗,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4、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齐读诗题。

指名释题:滁州,就是今天安徽省的滁县,是一座山城。(涧是指山间流水形成的深沟。)在城西有一条山间流水形成的深沟,有人称上马河,也就是今天的城西水库。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整首诗。

播放《滁州西涧》朗读。

师:听完诵读,一股忧伤、无奈之情涌上心头。这首诗写的景色如此之美,作者为何时还如此忧伤、无奈呢?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看看吧!

2、学生自由读。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3、指名读。评价。

4、齐读。

三、走进古诗,品味意境。

诗人笔下到底写出了哪些美景呢?请同学们拿出笔,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反馈。(草、涧、黄鹂、树、春潮、雨、渡口、舟)师:很明显,这是一首什么诗?(山水诗)。咦,我发现这首诗每一行都与“涧”有关。比如,第一行写的是涧边的景色。指名说说其它三行分别写的是涧的什么地方?

(二写涧上,三写涧中的潮水,四写涧的渡口。)今天我们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中,每一行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行诗。出示:独怜幽草涧边生。讲的是?(草)那么这草是什么样的草呢?(板: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你们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草?谁来描述一下?草在涧边,水源充足,长势怎样?(茵绿、厚密、未经践踏)鼻端闻到了什么?(芳香、清新)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评读。真是一个幽静的好处所啊!作者眼前一片绿,连涧水都成绿的啦!看,理解了诗中的关键词,就好比找到了窗户,诗的意思自然就出来啦。齐读。

2、谁来说说,刚才老师是怎么带着你们找到文眼,并理解第一行诗的意思的?

(先找到写的是什么景物,再找出描述这个景物的字,想象画面。)

3、那么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方法先自己来找找其余三行诗中的文眼吧。(板:鹂鸣、潮急、舟横)

4、思考:用刚才学习的分析文眼的方法,分析找出的文眼。小组讨论:想想从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比一比谁说得最生动、具体。

5、全班反馈。

A、鸟鸣。

(一只黄鹂鸟在涧水上面的深树林里鸣叫。它的歌声婉转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急,一会儿缓。)

大家还知道哪些诗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播放鸟叫声)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多么有诱惑力呀,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行诗中去寻找答案了,齐读:独怜幽草涧边生。作者喜爱什么?那对黄鹂到底是什么态度?(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对高高在上的黄鹂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打个问号?)

B潮急。

(傍晚时分,下起了急骤的雨,涨起的潮水拍击着岸边)(1)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

出示资料: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播放课件声音。)再指名说意思。带着理解读。起风了,潮水更猛。再读,评读。齐读。

(2)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了傍晚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最想干嘛?(急于归航)是,这一个急,既写出了雨的急,也写出了作者那急切的心情。还因什么急?(为民生急。河水暴涨,淹没农田,庄稼得不到好收成)齐读。

于是,他慌忙去找小船。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

(渡口没人,船家已经回去了,只有一只小船在雨中横着。)为什么会横着,不是靠在岸边呢?(水的力度很大,把船冲成横的了)由此印证了第三行诗中的一个“急”字。

四、体会诗境。

1、此情此景,如果你是诗人韦应物,看到小船在水中任凭风浪和雨水的拍打,你会想些什么?仅仅是这样吗?看了诗人的资料,你的感受就会不一样了。

出示诗人资料:

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他有志改革而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想到自己就是那条小船,只能任凭风吹雨打,在风雨中漂泊,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顺其自然,急于归隐,)

2、回到开始的一个问题:作者唯独怜爱幽草,对黄鹂的鸣叫是一种不在意的态度?为什么不在意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爱草的清新,无污染,符合自己想归隐的心境,对于黄鹂的诱惑不为所动,洁身自好,不与腐败同流合污。)

3、师: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这一幅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却寄托了诗人无比深厚的情思。作者借这涧中的景色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托物言志)来,我们好好地诵读一番,做做诗人远隔时空的知音吧!(全班配乐诵读。)

五、回到整体,感受语言美。

1、师:理解了诗意,感受了诗情,谁来说说这首诗在写法与用语方面的妙处?

(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用字精练,字字关情,托物言志)

2、这首《滁州西涧》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雨、野渡舟横,虽然字字作为景语,实是字字为情语;虽字字不离眼前之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确实值得我们反复诵读玩味。请全班起立,我们一起诵读此诗。(配乐诵读。)

五、拓展。

1、我们还学过类似托物言志的诗吗?指名学生背。

《石灰吟》、《墨梅》。

2、师出示准备的诗,作为作业布置下去。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六、有感情背诵《滁州西涧》。

板书设计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幽草 生

鹂 鸣

潮 急

舟 横

( 托物言志)

篇12:韦应物《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韦应物《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韦应物《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代表作之一。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

教学设计理念:

1.借助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在充分自读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思想情感。

2.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想出诗中画面,读出诗中意境。

3.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情怀。

4.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原则,整体把握全诗的语言特色,更深感受诗的语言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中唐皇帝玄宗身边,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卫士,总是骑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仪仗队的前列,气概非凡。他“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奇怪的是,他却在安史之乱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世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这位诗人,便是韦应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二、释题感知大意:

1.板书课题,读课题。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山间涧水的景色)

2.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西涧正在这“林壑尤美”的峰峦之中。这《滁州西涧》究竟景色如何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

三、自读自学,交流修正,理解内容: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诗,熟读感知。

2.这首诗写了什么?自己试试能不能解释诗句?将没有把握或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一会交流的时候注意听与学。

3.交流修正,写出本诗大意。(参见《教师用书》)

4.再读古诗,理解朗读。

四、品读诗文:

1.反复吟读了这首诗,“滁州西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又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呢? 预设学生回答:

A. 感受到“美”。

(1)从“幽草”感受到美。

想象一下“幽草”是怎样的?低声吟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鼻端又仿佛嗅到什么气味吗?(想象草的茵绿、繁茂、厚密、芳香,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

读出这“幽草”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此句写的就是“怜涧边幽草”,可不可以不要句中的“独”与“生”二字呢?反复读读,玩味玩味。

(“独怜”表现“特别喜欢”“唯独怜爱”,更表达出对幽草的爱怜。“生”写出了草的动态,这静静的草茂盛的样子,生命力展现了出来。)

凝练的古诗啊,每一字都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与特别的感受。我们真该静下心来,细细的揣摩,领悟。还从哪里感受到西涧的美?

(2)“黄鹂鸣叫”感受到西涧静谧的美。

细细读读,想象出画面来。

(指名读)用你的朗读,将大家带到你想象的环境中去

B. 感觉到“荒凉”或“自在”。从“野渡无人舟自横”感受到的。

从哪个词,想到什么让你感觉到“荒凉”(或“自在”)呢?

交流理解“野渡”“舟自横”。

篇13:古诗《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古诗《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分享了《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欢迎同学们来阅读!

【课标与教材分析】

1.准确理解、用学科语言描述、运用课标的具体目标要求: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诗歌的目标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

《滁州西涧》是写景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教材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学会欣赏。

【教材难点】通过诵读,体会诗情,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知道了什么:对韦应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已经进行背诵和默写。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学生能够自己解决字音字形,查阅资料,疏通诗歌大意。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两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1)预测多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2)预测学困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反复品读古诗,抓文眼,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诗句大意;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悟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教学评价】

课标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诗文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因此课上要求学生上黑板默写,展示,并评价书写。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课代表进行评价。小组展开诵读比赛,感悟诗情。

【教学方法与媒体】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

一、构建动场:

学生齐背古诗《滁州西涧》。

1.作者简介: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韦应物。后教师补充。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教学反思】

《滁州西涧》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令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4)作者用哪句诗句表达了坚守节操的志向?

(5)最后一句中哪个动词用得极妙,又妙在哪里?

借助以上的五个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得学生对诗句中春意盎然的涧边景色和凄凉的野渡晚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诗作所表达的感情有了明确的认识。

篇14:《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

2、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3、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4、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2、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三、学法指导:

1、诵读诗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2、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古人写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有的咏史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感慨只是画外音而已。

读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价技巧、手法。在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 复习《乌衣巷》,背诵《西塞山怀古》。

(二) 理解语词

1、重点字词:楼船:高大的战船。

王气:此即“帝王之气”,这里借指东吴的国运。

黯然:暗淡无光。 收:结束,消失。

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子。 枕:贴,靠。

寒流:指深秋的长江。

四海为家:四海成为一家,指全国统一。故垒:过去修筑的堡垒。

萧萧:秋风的声音,形容荒凉冷落的样子。

2、名句释义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慨叹自东吴以来,人世又已几度兴亡,而西塞山依旧屹立在长江之畔。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当年的要塞,已长满芦苇和荻草,只留下一片荒凉的陈迹。

(三) 诵读诗歌,结合P40“评读与探讨”,说说诗歌的寓意。

学习研讨

(一) 导入

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咏史怀古诗。学生一起背诵这两首诗: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组古诗对金陵五处有代表性的古迹进行了吟咏,对发生在这一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评说,以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二) 诵读与品味

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1、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阳人。贞元九年(793)进士,登博学宏词科,为监察御史。因参加“永贞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移夔、和二州。文宗初,入为主客、礼部郎中。又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地位。其诗凝鍊委婉,韵味深醇。尤长七绝,其《竹枝词》、《浪淘沙》等,清新俊爽,富民歌情韵,为唐诗别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全唐诗》存诗十二卷。

2、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3、整体把握

刘禹锡是一位进步的诗人,他对时政的'感慨,往往借怀古的形式抒发出来。阅读时应注意诗人名为咏叹历史兴亡,实是借占喻今,提出警告。

(三)合作探究

1、名句赏析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2、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并抒发感慨,借古喻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3、艺术欣赏

借古喻今

诗的前四句以豪迈的笔力追述西晋王濬率水师顺江东下,冲破一切阻拦直抵金陵,迫使东吴孙皓投降的史实,说明天险、人力都挽救不了腐朽王朝灭亡的命运,“千寻铁锁”不过是枉费心机,最后还是落得“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结局。五、六句从东吴的覆亡联想到东晋以来几个小朝廷的破灭,提醒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结尾两句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映衬出那些无人过问的故垒,在瑟瑟秋风中是如此的荒凉冷落,形象地给唐统治者指出历史的见证。凭吊古迹,议论往事,借古喻今,给人以启示,是这首怀古诗的鲜明特点。

(四)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阅读唐朝韦庄诗《台城》,完成诗后问题。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