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人教版地理下册教学设计(2023初二地理人教版电子书)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18篇初二人教版地理下册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人教版初二地理下册知识提纲

人教版初二地理下册知识提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20°W和160°E的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

6、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四季变化明显。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8、海拔和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11、陆地地形

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陆地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①热带雨林气候

②热带草原气候

③热带季风气候

④热带沙漠气候

18、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①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地中海气候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19、自然资源

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按其形成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一类是非可再生资源。

20、土地的利用类型

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

21、土地资源的分布

温带湿润的平原地的地势平坦,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冷湿的亚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面积广阔,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2、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

23、森林

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面积40亿公顷,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24、世界上的铁矿

主要分布在俄罗斯、马西、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中东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还多。

25、各大洲人口

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26、人口迁移主要以三种形式为主。

第一种是科技移民,第二种是劳动力输出,第三种是国际难民迁移。

27、世界人口的分布

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

28、城市人口

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口的70%以上为城市人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只占人口的30%多一点。

29、世界的人种

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30、世界上的国家

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面积的俄罗斯有1700多万平方千米。中国的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最小的是梵蒂冈。

31、领土

国界线范围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为领土。

32、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亚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3、东亚国家

东亚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侧,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家。蒙古的畜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34、东亚人口

东亚是世界上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居民绝大部分是黄色人种。

35、日本

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日本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的山。

36、日本的经济

日本的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37、东南亚

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的群岛国家。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多的国家。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38、东南亚居民与经济

东南亚是华人与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其祖先大多是中国广东、福建的居民。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棕油、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产品的产地,各国居民多以稻米为主在食物。东南亚的矿产以锡和石油为最重要。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

39、南亚

南亚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恒河冲积而成,是南亚的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印度半岛大部分被德干高原所占据。

40、印度

印度的耕地面积很广,是亚洲耕地面积的国家。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小麦,经济作物有棉花、茶、黄麻等。印度的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东北部。首都新德里。加尔各答盛产黄麻。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是印度的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

41、中亚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深居亚洲陆。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乌兹别克斯坦因盛产棉花而称为“白金之国”。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

42、西亚与北非

西亚和北非地处亚欧非三大洲、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枢纽地带。死海湖面海拔高度为-400米,是世界上陆地表面的最低点。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43、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面积的沙漠。终年高温少雨,植物稀少,沙漠下有丰富的石油。

44、阿拉伯人与伊斯兰教

西亚和北非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区,主要为白色人种。西亚是伊斯兰教、_和犹太教的发祥地。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_、犹太教都看做圣城。

45、西亚和北非

西亚和北非是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46、畜牧业与农业

枣椰树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

47、巴基斯坦

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发展滴灌和喷灌技术。

48、埃及

位于非洲东北部,全境90%以上是沙漠,尼罗河全长6600多千米,是世界上第一长河,发源于非洲东部高原,注入地中海。过去,长绒棉一直是埃及的出口商品。近年,埃及的石油、运河、侨汇和旅游收入都超过了棉花,成为埃及的主要经济支柱。

49、非洲

非洲大陆的地形以高原为主,东非裂谷带,南起赞比西河,北经红海。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峰。东非大裂谷是地壳在运动过程中断裂形成的。动物主要以斑马、羚羊、长颈鹿、狮和豹子为主。黄金、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第一位。

50、非洲居民与经济

整个经济是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初中生如何学好地理

1.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2.图文并茂

学习地理最要紧的是在头脑中要有两张图,一张世界地图、一张中国地图。首先搞清楚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各个省份的具体位置、形状、地理特征等。因为在平时学习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识图题,这些题往往会勾画出一些国家或地区的轮廓,让学生看出这些图样是什么国家或地区。

3.学习世界地理

①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②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③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

4.加强对各类地图的应用

地图是学好地理的一个辅助工具,很多初中生地理学不好都是因为自己的地图首先就没有看明白,搞不清楚。建议初中生在上课的时候一边听课一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下来,把最基本的地理上的知识都搞清楚,同样在复习的时候还要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5.综合运用

把自然地理的规律梳理清楚之后,再来结合地图学习和理解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就会变得舒服很多。有了地图、有了地理规律,这个时候看什么地理问题都可以很轻松了。 比如:在复习我国南、北方差异时,可从位置、范围、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农作物、农业基地、工业基地或地带等方面列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复习“英国、日本地理”,可从位置、范围、自然条件、工农业发展状况,首都和主要城市等方面列表进行综合比较。

地理高分学习技巧

读好地理教材

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学好地理可以使我们知道整个地球的面貌,了解世界各地自然景观的差异,了解世界各国的民族风情、秀丽河山,帮助大家解决一些难解的自然现象:日月星辰为什么东升西落?

为什么有些地方山岭众多,有些地方地势坦荡?有些地方荒无人烟,而有的地方人口稠密?为什么南方山青水秀、流水潺潺,而北方山峰雄伟,河流干涸等。

学会梳理知识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进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而气温又包括着年平均气温、年温差和气温的分布等内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时空分布所组成。

课上注意听讲

七年级地理大部分需要理解,理解了记忆起来就会容易很多。所以上课听讲是关键。有的人认为地理是文科,主要靠背,如果用心背,肯定会成绩好。其实不然,大部分靠理解,只有理解了,记忆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篇2:初二下册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总结

南方

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位置与范围: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临东海和南海。

2、地形: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东部与西部的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沿江有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

3、气候:南方地区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4、土壤: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在湿热的环境中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区被称为“红土地”。

四川盆地有紫色土。云贵高原被称为“喀斯特高原“

5、河流:水量大、汛期长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优越。

2、南方地区耕地多为水田,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3、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水田集中连片,山区水田零散分布在河谷和缓坡。

4、主要农作物

(1)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也种植小麦。

(2)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胶,以及柑橘,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3)三种常见的食材:莲藕、椰子、竹笋。

篇3:初二下册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总结

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称谓:文明的摇篮,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黄土风情。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二、严重的水土流水

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4.水土保持的措施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篇4:初二下册人教版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一、“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1.成因:长江三角洲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

2.发展农业的条件: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河网纵横。

3.位置: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

4.交通: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和众多的铁路、公路干线,以及现代化的港口群、航空港,形成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二、“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一国两制”理论日趋成熟与完善,成为中英两国的指导思想;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

回归

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篇5:人教版初二地理下册复习提纲有哪些

初二下册地理知识点复习(一)

1、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2、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阶梯主要由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构成;第二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3、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①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富的降水;

②河流: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了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③交通: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4、我国的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玉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

篇6:人教版初二地理下册复习提纲有哪些

初二下册地理知识点复习(三)

1.工业是指采掘自然资源、对工业品原料和农产品原料进行加工,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生产工具、技术装备和原材料,为人民提供日用品的产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部门按产品类型可分为钢铁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纺织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电子工业等;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轻工业(生产生活资料的工业)和重工业(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

2. 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沿线、沿江、沿河、沿海

沿铁路线分布;京哈、京广、京沪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沿江沿河分布;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攀枝花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区。

沿海分布;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3.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北方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三角——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4.影响工业分布的条件:矿产资源、交通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成本以及所在地区的农业基础等。

5.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类产业为支柱;其布局一般依托于沿海发达地区或内陆的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点状分布特征。北京、上海成为我国高新技术核心地区。

6.我国工业的发展: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人口少、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资源和工业配置不合理)和东南沿海地区(支柱力量雄厚、市场经济发达、经济水平高、矿产资源缺乏)互补;沿海侧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内地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边境地带发展以边境贸易为主的产业。

篇7:人教版初二地理下册复习提纲有哪些

初二下册地理知识点复习(二)

1. 农业是指利用动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工人培育来获得生活和工业生产所需的动植物产品的各部门;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等主要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为人类提供衣、食、住等物质资料,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2.我国农业东西部差异(东西部以400㎜等降水量线为界):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优良畜种是三河马与三河牛;新疆牧区,优良畜种是新疆细毛羊;青海牧区,优良畜种是滩羊;西藏牧区,优良畜种是牦牛);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其中,东部半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3.我国农业的南北差异:

农作物熟制 耕地类型 农作物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棉花

北方 两年三熟(华北)一年一熟(东北) 旱地 小麦 花生

(黄河中下游) 甜菜

(东北平原) 三大棉区: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秦岭—淮河

南方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田 水稻 油菜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 甘蔗

(南部沿海)

4.造成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作物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等)和社会经济条件。

5.我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6.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我国的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问题严峻挑战。人口和资源的矛盾将长期困扰我国的农业。因此,防止滥伐、滥垦、超载放牧;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植树造林、种草等都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篇8:初二地理下册教学论文

初二地理下册教学论文

一、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学习思考的动力源泉。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与培养。新教材正是牢牢抓住这一点,在每一节的开头总是精心设计疑问,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求知的热情,培养了各种能力。善于使用,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1实验现象激趣法

在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表运动而使得物体发生偏转时,可以做这样的实验:一个盛满水的水槽,抽出底部的活塞,水流出时形成逆时针的漩涡,为什么?又如,当讲到大气热力环流时,将一个密闭玻璃槽放在阳光照射处,槽中一半为沙子、一半为水,一段时间后,将点着的一柱香从事前准备好的空隙处插入,让学生看烟的运动路径,然后看书运用原理解释为什么。

2使用诗词歌赋作为引导

如讲到水循环时可使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问:是真的不回来吗?若不是,是怎样回来的?讲到地球形状之前设问:为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何最后只看见船帆?又如:为何“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有毛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哪里?

3谚语的使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生趣,在教学中使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如讲到大陆性气候时,可以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如,讲锋面雨时可使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

4歌曲的妙用

在教学中还可以使用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通俗歌曲,如讲到季风时,可以用田震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就可以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这样就可以把季风巧妙地引入课堂中了。

二、贯穿趣味,培养能力

新教材在设疑激趣以后,紧接着就是要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自主钻研教材、探究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素养,特别是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地理教师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掌握自主研究的本领。同时发展和巩固学生学习的趣味,使之成为不竭的动力。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后再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这是因为智力发展是以思维能力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传统的地理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智力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而不善于积极主动地探寻新知识。同时,传统地理教学往往把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解为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不多到知之甚多的矛盾过程中,着眼于传授知识的数量,忽视通过教学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的智慧品质。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

三、兴趣中培养思维分析能力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简介概括的反映,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应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设计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若条件允许,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幻灯、电视录像、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适当开展地理演讲、考察等第二课堂地理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直观性与实践性,以新、奇、趣吸引学生,提高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思维,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火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

教材的再加工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的范围。钻研教材,而不能就教材论教材。重要的是要在钻研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深入地分析,组织处理、创造加工,重新将其组织成为教学内容。这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

对教材的创造加工首先要体会教材中蕴含的知识、能力、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因素;然后考虑把陈述性的知识进行程序化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了解其前后关系与层次,列出结构,揭示内在联系及组成。总结规律,便于客观掌握,图文转换,利于形象记忆,绘列图表,加强技能训练成定量分析等。伴随这一系列,活动就需要有综合、分析、类证、判断、归纳、概括等思维训练,在这中间能力培养与学法指导就会逐渐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形成。这一切仍是围绕教材这个知识的载体进行,但教师的思路要开阔,联系要广泛,这并非喧宾夺主,而恰恰是使教材的内容更丰满。教师通过这样认真地组织教学内容后,讲起来就决不是客观地“白描”,而是有体会、有感情、声情并茂的“教人”,不再是单纯的“教书”。这样不仅使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其自身的生命价值也将得到体现和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不一定过多、过细、过全地讲。这样,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也确实没有必要。只有对教材进行科学组织、合理取舍,正确使用教材,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中,要求有新思路、新方法。要想方设法在教学中注入兴趣,切实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大胆地取舍教材,让学生喜欢地理,从而学好它,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篇9:初二下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掌握下列单词(词组)的读音、拼写和意思:fight sail ship tonight

act character face action play scene funny although opinion except advise理解下列单词:pirate believable lost fighting romantic

2.学生能掌握下列词组:face to face in one’s opinion true to life except for.

3.在具体语境中进一步体会和掌握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转换规则。

4.在阅读中提高阅读与写作技巧,阅读后能写出关于娱乐评论的文章。

(二)语言技能目标

(1)听:通过听文章来获取有关娱乐话题的主要信息和细节。.

(2)说:能根据文章内容运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转换规则进行问答、讨论、复述等。

(3)读:能读懂电影简介及评论、明白文章主旨大意,提高理解文章结构的技能。.

(4)写:能运用间接引语转述别人的话。

(三)学习策略

1自学策略:学会用英文与别人交流看法。

2合作学习策略:积极参与讨论、倾听他人看法、发表个人观点,在小组内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影视文化、发展对影视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掌握应知应会的单词及词组。理解整篇文章,基本掌握阅读策略。学会发表自己对影视节目的看法和喜好;能利用所学知识写一个关于电影或电视节目的评论。

二、教学过程

step1 revision

1.ask ss to look at the screen and answer questions using the indirect speech.

2.the teacher point out the green words on the screen.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问答来复习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转换。

step2lead-in

do you like the film stars and their films? do you agree with their words? do you want to see the flim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it is a foreign film ,so before we see it let’s learn about the introuduction of it.(give the title of this unit.)

【设计意图】巧妙地通过复习自然地过渡到导言,且由学生喜欢的电影名星引起兴趣,马上投入学习。

step3 warming-up

a1. look at the picture below. which words can you use to describe it?

1.ask someone to read the words in the box.

2.use these words to infer what the film is about.

【设计意图】:本活动学习单词为下面阅读扫清词汇障碍。二是猜测文章内容,训练学生对文章预测能力,难度可能大些,但不必强调学生的语言正确性,鼓励学生大胆说。

step4 reading

1.read the passage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on the screen.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听,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可以提高听的效率。

2)scan the passage and complete the table on the book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3) skim the passage and check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activity 3)

4)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in activity4

【设计意图】:通过查读、粗读、细读等阅读方式设计,教给学生一定阅读技巧。并初步感知了课文,为下面学习打下基础。

2.analyze each paragraph

1)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questions: who is the speaker?

what is he talking about?

b.use the indirect speech to introduce this paragraph.

2)read the second paragraph and complete the table

name of the film

place &time

actors and actress

how are they?

.3)read the 3rd paragraph

a.questions: what is the story about?

what do depp and bloom try to do ?

what happens to them?

what about the fighting?

how are the scenes with knightley and bloom?

b.ask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pictures to retell this paragraph.

4)read the fourth paragraph

the teacher point out the language points

(1) this film isn’t true to life.

true to life 反映现实

i like reading this book, it’s true to life.

(2) it’s an enjoyable film, although in my opinion there’s too much fighting.

although he is young , he can look after himself.

although / though he is young , he can look after himself.

= he is young , but he can look after himself.

in one’s opinion:以某人的观点来看

in his opinion, he is right, but i don’t agree with him.

in my opinion, this story is very funny.=

i think this story is very funny.

(3)but except for that ,it’s an excellent film.

(4) i advise you to go and see it now.

advise sb to do sth 建议某人做某事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方式来细致学习课文,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解决了阅读障碍,为回答问题或复述课文做好铺垫。

step5consolidation

1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new words and phrases to sum up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is a _______ _____ film. depp and bloom act well in this film. knightley _____ elisabeth. they make their ________ believable. the story is about __ ____ _____. it _____ _____ the caribbean islands. depp and bloom try to find some ______ _____. they come ___ ___ ____ some pirates and _____ with them. the film isn’t _____ _____ life. there is _____ _____ fighting. after all, it is an excellent film.

【设计意图】:本环节目的在于巩固本课本所学的重点单词和词组,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能力。

2 ask the students to retell the passage with the help of the pictures.

3.have the students use the indirect speech to retell the third paragraph.if possible to retell the whole passage.

step6 writing

1.summarize for writing.

(1) now let’s come back to the whole passage again .after learning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 we write a short report about a movie or a play like this:

firstly, the main characters

secondly, the main idea

thirdly, the comment

2write a short report about the movie that you have seen.give the students some posters of the movies

【设计意图】:让学生重新梳理文章, 明确写什么,把握文章的结构.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写作任务, 点评优秀作文,给与写作指导

11 homework

(1) go on to write the short report about the movie you haven’t finish in class.

(2) retell the text using the indirect speech.

三、教学反思:

下面我就本课作一些反思。

本课是一节读写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策略及写作技能。通过学习

达到了自己的教学目的。

1在复习过程中,通过四幅图片问答复习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用法。接着由复习材料自然过渡到导言,并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查读、粗读、细读等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完成了书中的activity2&3习题。不仅节约课堂时间,并且还培养学生阅读技能。对于a4问题的回答,实际是属于深入阅读文章,并为精读每一段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3 在精读每一段过程中我觉得第三段中的复述方法是比较可取的,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图片复述课文,且在熟练复述的基础上趁热打铁用间接引语来转述课文。

其他环节不一一多说,但我还是想在本课中出现的一些不足和遗憾说一下。如在词汇方面,由于本课的词汇量也算是不少,所以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就商量在课前就教给了学生。我觉得这样做就是不如把词汇融入到一定的情景中去教授,那样学生印象深刻,对词汇的理解更加充分。

教学实录片断稿

step2.revision

t: who are your favourite film stars?

s: my favourite film star is …

t: here are some pictures of the film stars. let’s have a look.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who is he/she?

what did …say?

(give the students four pictures)

s: he/she said …

t: you are very clever. when you change someone’s words into the indirect speech, you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nging of the green words.

step3. lead-in

t: do you like these film stars and their films? do you agree with their words? do you want to see the film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is is a foreign film. so before we see it ,let’s learn about the introduction of it .after class i’ll show you the film.

说明稿

我截取的教学视频片断为教学复习与导学。首先,通过四幅图片问答复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用法。接着还是用这四幅图片上影视名星为话题,向学生不仅渗透英语学习重要性与方法,并且由成龙的话引起本课的学习内容,比较自然贴切。

小组点评

祁老师:我觉得这是一节成功的阅读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东西。这篇阅读课文是有关电影内容的,首先于老师能很巧妙地用一些电影名星的影片复习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知识,且简单明了地导入了新知识的学习。其次,我觉得本课中设计较精彩的一部分是有关文章中第三段的复述的设计。能将文章的内容教学生用图片这种形象记忆法,让学生不仅背得快,也能背得牢,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复述和背诵的好办法。

李老师:我同意祈老师刚才说的意见,所以以上我就不再重复的。我想说的是在这一课中还有一点不容我们忽视的是在于老师进行的阅读教学中,她将查读、粗读、细读多种方法结合,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且在朗读中运用了默读、个别读、大声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学习的东西。

林老师:上两位老师将这节课中的一些优点指了出来,说实在的我也从这节课中受益匪浅。就优点我不想再说我想对于老师提点建议,就是在她课的后半部分我觉得时间留给学生的有点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发现在课堂上有些学生没能当堂完成手头上的作文。不过于老师也作了些弥补,将之留为了回家作业去接着写,我想这也算是一种补救办法吧。

篇10: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掌握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日本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及其工业分布特点;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是国家地理部分的第一节,,由“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融合的文化”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学生能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地图、景观图和文字三大部分。作为“第二地理语言”的地图,分别说明日本的地形和组成、日本的矿产资源进口贸易、日本的工业部门及工业分布。同样也展示了日本的风光、文化、建筑和经济;文字部分为我们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渔业、交通运输业)状况提供了资料。学情分析学生尝试利用日本地形图,认识其他地理位置、范围、领土组成、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资源短缺,岛国多优良港湾等特点,认识日本人民利用这些综合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与“世界关系密切的”外向型经济的。最后,学生需要大致了解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从众多的地理信息中概括出一个国家的突出地理特征,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理性、综合的知识,不断提高学习区域地理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日本发达的工业及其分布特点;了解日本民族构成和东西让兼容的文化。 过程与方法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防震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学习重点、难点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图片导入

激发兴趣播放图片《日本产品》,从这些熟悉的产品中大家能看出点什么吗?观看图片

同学回答:来自日本,日本是经济发达的国家等观点播放《日本产品》的图片图片导入,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站:

认识日本工业的分布

读日本的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图,分析日本工业的分布:

1.日本有哪些工业区?

2.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里?

3.分析日本工业地带的分布及主要形成原因?

学生讨论,小组回答:日本的工业区主要有5个,这些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一带,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日本需要进口原料、燃料,出口产品;二是这里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阔等。展示日本的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图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培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第二站:

日本工业与世界的密切联系

读“日本主要工业产品的输出”探究日本的对外依赖性。

1.日本为什么把眼光瞄准海外市场?

2.日本的这种经济特点是什么?

3.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力条件和不利条件?学生

过渡:日本的工业对外依赖性强,与世界联系密切。不仅如此,日本的文化业具有东西方兼容的特点,这种东西方兼容的特点,也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第三站:

东西方兼容的

文化

看书本上的图片,讨论日本文化的特点。

1.哪些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这些文化与中国的文化有什么关系?

2.日本文化中,西方文化的代表有哪些?举例回答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篇11:高二下册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如照片)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形成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

2.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程度。

教学方法

1.通过实例,归纳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

2.采用播放录像、收集报刊资源等,了解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具准备

资料卡片、投影仪(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不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飓风“卡特里娜”,还是带来空前灾难的巴基斯坦地震;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20xx年都不会忘记“自然灾害”这个名词。自然灾害现在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伤或流离失所并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20xx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140亿美元,而20xx年则可能大大超过这一数字。 自然灾害正以它巨大的破坏性和震撼性,让人类不得不深思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那么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请大家看课本第一个标题。

[讲授新课]

一、自然灾害(板书)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转承]那么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哪些条件呢?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学生活动]:回答

[点拨]:自然灾害形成的具备条件:—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提问]那么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的自然异变发生在哪些地方呢?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点拨]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无论其程度大小,只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损失就形成自然灾害。

[提问]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来区分一下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回答]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然下降10℃,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

[点拨]所以说,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思考]读课本P2~P3页案例,辨析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

[点拨]:(本题判别的标准有两条:其一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其二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社会失稳。因此:

(1)案例1,不是自然灾害,因为没有造成损失。

(2)案例2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火山喷发)为诱因,还造成人员死亡的灾情。

(3)案例3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雨雹)为诱因,还造成作物受灾的灾情。

(4)案例4不是自然灾害,是人为原因引起的核事故。

[过渡]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但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提问]请大家看课本第二个大标题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所见所闻,谈谈灾害给人类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学生活动]:看课本后,讨论并回答

[点拨]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等。

人员伤亡

(投影资料)

20xx年10月20日新华网消息据美联社报道,巴基斯坦受灾最严重两地区之一本周三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南亚地震中死亡的人数已超过79000人。这次地震已经成为自上个世纪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灾难之一。

同学们,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是相当惨重的,同时在灾害中还会由于断水、缺粮、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等灾害境遇,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伤害。

[点拨]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最严重后果,因此人是防灾救灾中的首要防救对象。

由于人们在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会导致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因此,同样强度的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的情况不同。

投影:图1.1 (地震中受伤的儿童被地震惊吓后哭泣的儿童)

[点拨]照片不仅反映了人员受伤的情况,同时又说明儿童是易受灾群体。在承灾人群中脆弱的不仅有儿童,还有妇女、老人、残障人等,都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而青壮年男性则是相对不易受灾害损伤的群体。

(二)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投影资料)

结合课本理解:说明了不同自然灾害有其一定的受灾体,造成的财产损失内容不同,灾情不同。

[点拨]除了直接的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造成一些间接影响(例如对社会功能的破坏)。

(三)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属性被破坏后情况矿产资源等非可再生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水资源可再生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大气资源可再生生物资源可再生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土地资源可再生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篇12:高二下册地理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土地条件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人类活动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粮

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备注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其他生产活动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活动

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

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原因分析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中后期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⑵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发展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社会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

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工业社会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概念形成资源状况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区域早期发育阶段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基本协调成长阶段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已显现出不协调后期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本地区资源的耗竭矛盾加剧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划分: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差异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后作业】

P4活动

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

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根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高二地理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重要知识点: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6、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7、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

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8、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9、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10、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篇13:高二下册地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城市垃圾的数量越来越多,形成了垃圾围城的现状,如何减少城市的垃圾数量,将其影响减少到最少是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本节课主要讲授城市垃圾的危害、防治、综合利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城市环境问题的构成和危害,能提出一些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措施和城市垃圾综合利用的方式。

2、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城市垃圾问题,与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和综合利用的对策。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维护身边环境的责任感。

【重点】

城市垃圾的危害、防治、综合利用。

【难点】

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教材的情景及问题)

[资料]1、如目前南京日产垃圾3500吨

2、据统计,散布在北京城郊的、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的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已达4000余座,它们在北京四周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阵势。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占地60公顷,总填埋面积40余公顷,日处理垃圾2000吨,占北京垃圾处理量的1/6。

一、城市垃圾的构成和危害

1、城市垃圾的构成

[教师导]城市垃圾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各种废弃物,它的成分和数量都因时、因地而异。

[学生研究活动]

(1)、分析我国某城市某居民区垃圾成分和数量的因时变化(配合照片)

传统的生活时期现在

城市垃圾成分

城市垃圾数量

(2)、分析城市垃圾成分因地的变化

城市某居民区城市的某学校

城市垃圾成分

2、城市垃圾的危害

[师生共同完成研究]

占用土地——因城市垃圾是固体废弃物,没有处理前要占用一定的空间,淤塞河湖水道、污染水质——堆放不合理,如投入河流,就会淤塞河湖水道,垃圾中物质溶解进水里,会污染水质,使水变质,变黑,变臭,富营养化,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

污染大气——城市垃圾燃烧时,特别是化学物质的燃烧,会释放出有毒的物质,从而污染了空气。

[资料] ,建设“法治政府”、依法管理城市,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最急迫的课题。值此岁末年关,本报对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法律盲点、疑点、难点问题作一系列报道,以供城市管理者、立法机关、法律人士和广大民众检视和探讨。

植物都变异了,月季花长得比牡丹花还要大;很多人莫名其妙就患了癌症,比例还在不断扩大———“我不知道这是否跟垃圾场有关,但发生在现实中的事令人恐惧”。这是南京一位环保人士从江宁两处垃圾填埋场探访归来的感受。“原始的填埋方式,正在日益危害这座城市的环境”,这位人士表示,“不能光顾着喊可持续性发展的口号,垃圾问题一天得不到解决,我们的城市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陷入灾难之中。”

二、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师生共同研究](以本学校和本地的城市垃圾为研究调查对象)

[教师导]我们对城市垃圾进行处理,最大的目的就是消除城市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达到无害化,减量化;其次,在处理的时候,使垃圾尽可能地被利用,创造财富,即达到资源化。

1、目的:处理城市垃圾达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1、学校每天都产生很多垃圾,如何处理的?是否合理?

2、你所生活的居民小区的生活垃圾又是如何处理的?是否合理?

3、为更合理地、科学地处理城市垃圾,以达到目的,你还能提出哪些有效措施?

2、过程:

[总结]城市垃圾的处理的程序:

一部分直接回收利用,如废旧报纸、塑料、玻璃瓶、废金属

垃圾分类收集

剩余垃圾填埋、焚烧、或其它综合利用方式

[教师讲解]

1、城市垃圾填埋——

评价:简便、经济,但占地较大,

科学的建设:必须进行严格的防渗漏处理,要科学设置通畅的排气管网系统

2、城市垃圾焚烧——消减固体量最大

4、城市垃圾堆肥——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垃圾,将垃圾变成无害的优质的有机肥料。

三、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即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同时也实现了减量化、无害化

(一)、常见的综合利用方式

(二)新颖的综合利用方式

1、城市垃圾发电

2、生产新能源——沼气

3、生产复合有机肥

4、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资料1]我国利用垃圾沼气发电市场前景广阔

伴随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我国垃圾沼气发电市场前景日益看好。目前,南京、上海、北京、深圳、北海等大中城市正在或准备建立垃圾沼气发电厂。而在此之前,10月,我国在杭州天子岭填埋场建成首家垃圾沼气发电厂。6月,广州大田山沼气发电厂投入运行,日发电量2、3万千瓦时,日处理垃圾3000吨。

利用垃圾沼气发电的技术路线是:垃圾填埋—发酵—产生沼气—燃烧—发电—产生电能。这项技术的应用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外国也看好我国这项技术,去年,我国援建的突尼斯沼气发电站正式交付使用。近几年,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垃圾量年均以6、5%的速度迅速增长,为利用垃圾产生沼气发电提供了有利条件。

[知识窗]

[全课总结]

污染危害

综合利用

城市垃圾

污染的防治

[课后活动](见教材)

四、【板书设计】

一城市垃圾的构成和危害

1、城市垃圾的构成

2、城市垃圾的危害

占用土地

淤塞河湖水道、污染水质

污染大气

二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1、目的:学校每天都产生很多垃圾,如何处理的?是否合理?

2、过程:

一部分直接回收利用,如废旧报纸、塑料、玻璃瓶、废金属

垃圾分类收集

剩余垃圾填埋、焚烧、或其它综合利用方式

三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一)、常见的综合利用方式

(二)新颖的综合利用方式

1、城市垃圾发电

2、生产新能源——沼气

3、生产复合有机肥

4、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随堂练习】

1、有关“一次性用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初衷是为了方便和卫生B、会减少城市垃圾排放量

C、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D、有利于节约能源

2、下列城市垃圾中属于危险垃圾的是( )

A、菜皮、剩饭菜B、废塑料、废橡胶

C、废木料、废旧管道D、废旧电池、废旧日光灯管

3、消减固体量最大的垃圾处理方法是

A、填埋B、焚烧C、堆肥D、生产沼气

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是( )

A、数量增加,品种减少B、数量增加,品种增加

C、数量减少,品种增多D、数量减少,品种减少

5、以保护环境和垃圾资源化为目的,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属于同一类的是()

A、果皮、烂菜叶B、旧报纸、易拉罐

C、玻璃瓶、塑料袋D、废铜烂铁、旧服装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知道城市环境问题的构成和危害,从生活中发现城市垃圾问题,与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和综合利用的对策,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维护身边环境的责任感

篇14:高二下册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进行跨区域资源调配的主要原因,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因。

2、理解我国油气资源开发和利用在东西部的差异。

3、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我国天然气开发的主要原因和开发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

西部地区天然气开发受限制的主要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阅读绪论:

(1)资源分布状况

(2)资源分布与经济地理格局的配合状况

2、我国的四大工程:

(1)南水北调:将长江水调至华北;

(2)西电东送:将山西能源基地、三峡、红水河,等中西部的能源送至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3)西气东输:将塔里木等西部的天然气输往上海等东部地区;

(4)青藏铁路:从青海的格尔木延伸至西藏的拉萨。

前三大工程,都涉及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的调配呢?

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很少,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天然气,也是一种矿物能源,也是五种常规能源之一。

一、潜力巨大的天然气资源利用

比较分析天然气资源与煤炭资源相比的优点。(见下表)

资源 储量 开采成本 使用 燃烧效率 污染 其他用途

煤炭 大 低 较方便 低 大 可作化工原料

天然气 大 更低 方便 高 小 可作化工原料

析我国能源消费构成表。回答:

1.为什么我国能源构成一直会以煤为主的呢?(我国煤的储量居世界前列,且煤炭具有开发成本低、运输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

2.为什么世界和我国煤的比重都在不断下降呢?(因为煤的使用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放出的硫氧、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导致酸雨的产生;煤烟、粉尘导致的大气污染;废渣占用农田,带来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

二、我国天然气储量及分布

1.储量:约有33万亿立方米。目前已探明资源储量4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4%,开发潜力看好。

2.产量:底为277亿立方米,计划在20天然气产销量达到300亿立方米,将近600亿立方米~700亿立方米。

3.主要分布地区:在陆地拥有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四大气源区;在近海拥有渤海、东海和南海三大气源区。,其中陆上四大气田的地质储量约占全国的60%左右。

储量大,产量多,主要分布在陕甘宁、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开发的潜力巨大。建国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一直在东部的东北、华北等地,由于开采时间较长,已到了开采的中后期,产量的增加难度很大。因此,油气资源的开发向西部发展。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工业部门就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部署。西部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些地区的开发还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三、开发利用格局

1.开发战略部署: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1)开发的资金短缺问题。

经济技术比较落后,而天然气工业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勘探、要开发、要铺设管道,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更增加了资金的困难。

(2)对天然气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小。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再加上人口较少,对天然气的需求就小,而市场需求小,就没有利润,又加剧了资金的困难。因此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这里发展天然气产业的“瓶颈”。

过渡:可能有的同学会这么想,本地用不了那么多,可以运到外面啊,而这又要遇到交通运输问题。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还不能满足大批油气产品的生产和外运。

2.西部发展天然气的不利因素

(1)开发的资金短缺。

(2)天然气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小。

(3)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限制,难以外运。

(再看看东部沿海地区的情况,同样可从经济水平分析。)

3.东部沿海能源问题

(1)能源需求量大:经济发达,人口城市稠密

(2)传统能源煤和石油的恶果:

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固体颗粒物、光化学烟雾、酸雨等

占用大量的土地、淡水等资源,环境人口容量问题加剧。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城市稠密,对能源的需求量大。

东部沿海又是我国常规能源最缺乏的地区,能源紧缺一直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更为突出。因此需要有大量的能源输入。而以前主要是什么能源? (煤和石油)

这些能源的使用又会带来哪些问题?(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

所以可以说这里需要输入能源,但更需要输入的是清洁能源,而作为清洁、热值高的天然气就成了今后的需求。大家还可想想,煤的运输主要采用什么方式?(主要用铁路、公路和水运)

铁路、公路的运输要修建道路,水运要修建港口,既需要大量的资金,又要占用什么呢?(占用大量的土地)

东部地区本身人口密集,地域狭小,环境容量有限,而建设这些设施占用的土地使这里雪上加霜。再加上用煤来发电,也要占用大量土地和淡水,更加剧了这里的用地用水紧张。而天然气的运输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呢?这种方式有什么有利之处?(主要是管道运输。 所以,天然气的使用还可以缓解东部地区用地紧张的矛盾。正因如此,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今后这些地区对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会大幅度增长。)

【高二下册地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

篇15:初二地理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初二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初二地理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的处理,基本达到预先的设想。比如:讲授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再比如: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学生能在相关图上比较快捷的获取相关信息。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明确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及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最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节课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以情感人,与学生打成一片,然而分寸把握的不是很好,以致于在开始中失去了严肃性,今后我一定会加以改正。此外,还要应尽可能多的参与各个小组讨论,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动脑创新,这样的互动教学活动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亲近又维护了课堂的严肃性,从而使师生互动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同时教师又有效地监控课堂教学秩序。

篇16:初二地理人口教学设计

初二人口教学设计

初二地理人口教学反思

第一、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实践调查能力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社会调查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地理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社会的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第二、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从教学过程与调查可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篇17:初二地理水资源教学设计

初二水资源教学设计

初二地理水资源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视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的学习小组为基本探究单位,通过教师的引导,要求学生按照探究的规律,获得探究结论,实现了学生间智慧的共享;通过有关黄河断流、城市缺水、我国水紧张的大量学习资源的补充,学生紧密的联系生活,为节水出谋划策,让学生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要求学生通过图表获取地理信息,凸显地理学科特色;通过探究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到提出我国水资源紧张的措施,形成知识的链接,体现了教师建构知识系统的思想。

篇18:《假如》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它从独特的儿童视角展开,富有深厚的情感积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学生分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儿童都是一名诗人。”我们应当看到,儿童与诗歌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会认会写“寻”等八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小组合作和游戏等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学习重点分析

1.     识字和写字

2.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五、学习难点分析:读悟结合,理解文意。

六、课前准备

(1)教具:课件、字卡、词卡。(2)学具:红色心形卡片

七、学习过程

(一) 故事导情,激趣入题

1.讲故事,奠定情感基础:

a. 播放课件中《神笔马良》的故事。

b. 激情引说:是啊,这枝笔可真神奇!画什么,什么就会变成真的。假如,你有一枝这样的神笔,你最想画什么?

(“神笔”可谓神来之笔,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贯穿全文始终,因此,上课伊始,我便用《神笔马良》的故事导入新课,这既为口语交际和朗读做准备,又奠定了学生的情感基石。)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a. 引语:小朋友的愿望都那么纯真而美好,今天让我们一同去看看另一位同学的愿望,她写了一首小诗,名字叫《假如》。

b. 板书课题,齐读。

(顺势而引,将文本自然呈现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二) 初读感知,趣味识字

1.配乐范读,激趣读文。(在优美的音乐中,将学生带入文本,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小组合作,利用扑克牌识字。(在玩中识字,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全班交流,游戏识字:

a. 七巧板游戏:如果大家能把这些生词都读准了,那么,这些卡片会变成有趣的图形来。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缩着身子  遥远  寻食  哭泣  健康  操场  开火车读与齐读相结合。)

学习“遥”时,引导学生背诵学过的谚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学习“健康”时,引导学生想想,你在哪个地方见过“健康”这个词?

学习“泣”时,鼓励学生思考,你有什么识字好办法,向大家推荐一下?

b. 出示心形生字卡,指名读与齐读相结合。学生读一个字,就在黑板上贴一个字,并有意识地贴成一个大心形。

(在游戏识字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的情感,并且爱学乐学,认真投入其中。)

5.引导发现,指导书写:

a. 课件出示“良”“食”,引导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b. 老师要写这两个字了,谁来提醒我,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c.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d. 学生练写:如果你觉得哪个字写得好,就在旁边画上一颗五角星。(这是学生自评的学习过程。)

e. 练习给“良”组词。(用“善良”这个词自然过渡到课文的朗读。)

(三)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1.指读正音,并思考:善良的小作者用马良的神笔给谁画了什么?

2.指名回答,出示课件:

a.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b.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c.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3.创设情境读,练读第一小节:

a. 出示课件,创设情境:冬天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吹着,一棵小树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风吹得摇摇摆摆,冻得瑟瑟发抖。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b. 老师相信,现在,你一定有自己的感受,那么,就带着这种体会和感受有感情地读这几个词。(出示词卡:在寒冷的北风里   缩着身子   轻轻叹息)

c. 小作者感受到了小树的寒冷和孤独,于是,她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阳光好温暖啊!这样,小树在冬天也能---(出示词卡“快活地成长”)谁来快活地读一读?

d. 带着你的独特感受练读第一小节,老师相信,这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学生自由练读。)

e. 谁来展示读给大家听一听?(展示读)

你认为他哪儿读得好?(评读)

你能比他读得还要好吗?(激读,赛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本环节设计中,我力求体现这一理念,通过创设情境读、展示读、评读、激读、赛读的方式,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读书过程也是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的过程。)

4.同桌合作读,读中感悟第二节:

a. 激励引读:小朋友把第一小节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把第二小节读得很好。请同位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检查,练读第二小节 。

b. 同位展示读。(可引导同位每人读一句。)

c.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d. 联系生活,引发情感共鸣:当你饿了的时候,在家等妈妈,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小鸟的心情和你一样,它只能呆在家里,干什么?(引读 “苦苦等待,饿得哭泣”,读出感情。)

e. 小作者想到了小鸟的可怜,就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到……(师生合作,接读课文。)

f. 指名读第二小节。

(学生的体验来自生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来感悟文本,这样,读书时的表达真实有感染力。)

5.小组合作读,读出对西西的祝福。

a. 小组合作练读第三小节。

b. 小组展示读。

c. 置疑导读:我们都有健康的身体,能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而不幸的西西只能……现在小作者给不幸的西西画了一双好腿,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他可以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他还可以……

d.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第三小节,共同为西西祝福吧!

(合作探究是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学生不仅有所发现,而且,合作精神、协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6. 合作练读,感悟全文:

a. 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每小节的第一句话,女生读每小节的第二句话,最后一小节,男女齐读。

b. 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学生接读。最后一小节,师生齐读。

c. 读完全文,你明白了什么?

(结合板书中的心形,在两种方式的合作朗读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加深刻。)

(四)情感拓展,练习写话

1.教师激情总结:小作者极其渴望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没有给自己画好玩的玩具,好看的衣服,而是帮助了小树,小鸟,还有不幸的朋友西西,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的人啊!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所写的也都会实现,那么,你最想写什么呢?拿出你手中的神笔,模仿诗中的格式,把你的想法尽情地表达出来。

2.课件出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______

3.学生在心形卡片中写话。

4.在音乐声中,学生展示读,并把写话内容贴到墙壁上的“爱心家园” 中。

5.播放《爱的奉献》,升华情感。

(将朗读与写话相结合,让感悟的情感及时留于笔端,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自然流淌,此时,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五)课外延展,布置作业

把你美好的愿望用手中的画笔画出来,并给这幅画起个名字。

(这种作业设计,使学生带着美好的愿望,带着自己独特的读书体验走出课堂,走向宽阔的心灵牧场。)

[《假如》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