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10篇三年级美术风筝课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美术风筝课件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飞行单元的第一课,风筝是世界公认的人类最早的飞行器,理解作为玩具的中国风筝在飞机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课要求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回忆和体会放风筝的情景,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放风筝的内心感受。教材要求创作时画出放风筝的`场面、气氛和有趣的放飞感受,以此来表现内心对风筝的真实感受。
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欣赏风筝的造型特点,理解对称特征事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飞行物体的基本常识,体验放飞活动的乐趣。
表现放风筝的场面、气氛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风筝的特征,理解对称特征事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绘画的形式表现放风筝时的场景、气氛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
师:范画、照片
生:课本、画纸、水彩笔、油画棒、风筝、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还记得老师布置的作业吗?现在人类运用了哪些风的能源?(学生交流)
古代的人也很聪明,也注意到了风的力量。最为著名的是我们喜欢的游戏:放风筝。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风筝。(板书课题)
你们喜欢放风筝吗?放过什么风筝?请描述放风筝的过程。
你还知道哪些风筝的种类?
二、展示
请展示同学们自己带的风筝和图片。
三、介绍知识
1、风筝的简史:
风筝被世界公认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它发明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做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从唐朝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的努力,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2、风筝的分类:串式类,代表作品为龙头蜈蚣风筝。
硬翅类,以潍坊杨家埠风筝为代表。
软翅类,此类风筝多表现飞鸟、昆虫、金鱼等内容。
板子类,代表作品为八卦风筝。
立体类,内容多为宫灯、花瓶、飞机。
四、欣赏
让我们来欣赏一些优秀的风筝作品。
1、欣赏老师准备的范图
2、欣赏美术书中的图片
欣赏优秀学生作品
五、创作
1、老师示范:放风筝的人的各种动作。
2、学生练习:
要求:独立创作一幅放风筝画。
用线条和色彩表现。
六、评价
学生优秀作业展示,评出“最佳动作奖”。
请介绍自己画中的故事。
七、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风筝,画了放风筝,大家表现得都很好。
对于现代人来说能源就是一切,煤炭、石油虽然很好用,但却用一天少一天,总有一天会用完的。风却不一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兴能源,是干净无污染的能源,让我们多多关注它,用好它。
美术风筝课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风筝的起源、流派以及造型特点,掌握制作风筝的基本方法,并运用装饰纹样绘制风筝。
2、在观察分析风筝的造型、结构、色彩的过程中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的原理绘制风筝。
3、体验中国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生发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制作风筝的基本方法,并运用装饰纹样绘制风筝。
难点:理解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的原理绘制风筝。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谜语导入,设疑激趣
(1)谜语:“天上一只鸟,用线拴得牢,不怕大风吹,就怕细雨飘。”(谜底:风筝)
(2)教师设疑激趣,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唤起学生对风筝的`原有认知。
(3)教师总结,板书课题:风筝风筝飞上天。
2、走进风筝,了解起源
(1)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课本范画《百子图》。
(2)教师提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与风筝有关的诗词或知识吗?”
在中国,风筝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的风筝是用木头做的,叫木鸢,后来改用纸做,叫纸鸢。高鼎在《村居》中写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进一步让学生了解风筝的发展历史,知道山东潍坊市著名的风筝之都。
3、欣赏风筝,了解形色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造型的风筝,分析风筝造型的特点——形状对称。
(2)学生自由讨论,除了形状对称以外,还有什么对称?(图案对称)
(3)学生观察造型厚,再观察分析风筝的色彩,引导学生寻找风筝上的颜色,并设问:怎样的颜色搭配可让风筝在空中更吸引人?为什么?
(4)教师小结:风筝的造型特点:多样,结构对称,色彩绚丽,对比明显。学生欣赏风筝是一种美德体验。
4、细观风筝,了解纹样
(1)以北京燕子风筝为例,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燕子风筝上的装饰纹样是什么?为什么绘制这个纹样?有什么寓意吗?
(2)学生开展讨论,教师引导总结风筝上的装饰纹样有吉祥祝福的隐喻。
5、大胆创想,设计草图
(1)提出作业要求,请学生设计一个风筝草图,注意风筝的造型、色彩和装饰纹样这三方面的要求。
(2)师生讨论设计方法,教师示范。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结:展示学生作业,并进行评价。
中班美术风筝课件
教学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发展创造力和对美的感受,体验合作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和动手能力,运用多种材料装饰风筝面
3.知识目标:用对称的方法尝试表现出不同形状的图案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和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孩子不懂得合作
活动准备:
1.教师制作好的风筝面若干。
2.人手一个剪刀、胶水。
3.每组放有各种彩纸,剪好的几何图形若干;几支铅笔。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进教室,自由欣赏各种风筝。
1.幼儿自由欣赏各种风筝。
教师引导语:“哇!这么多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看!”
2.幼儿自由的和同伴交流,教师在旁倾听。(如有幼儿提到喜欢风筝对称的话,就请他在集体面前说说,可直接引出下一个环节)
教师引导语:请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喜欢那个风筝?为什么喜欢它?
二、引导幼儿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过渡语:小朋友刚才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风筝,高老师这里也有一只我喜欢的风筝。
1.出示一只图案对称的风筝。
教师引导语:你们觉得它怎么样?(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2.引导幼儿感受这只风筝的左边和右边的形状和图案都是一样的。
教师引导语:请小朋友看看这只风筝左边的翅膀和右边的翅膀,你发现了什么?翅膀上的图案呢?一样在哪里?(引导幼儿说出图案的大小、颜色、形状和位置都是一样的,或教师直接说出)
三、幼儿讨论如何装饰风筝面。
教师引导语:这些风筝真漂亮,我们也来做一只漂亮的.风筝好吗?
1.教师出示制作好的几只风筝面,请幼儿比较怎样装饰可能最好看。
教师引导语:
(1)你最喜欢哪只风筝?为什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三只风筝的优点和缺点)
(2)怎样才能剪出两个一样的图形。
四、幼儿制作风筝面。
教师引导语: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彩纸剪出各种漂亮的图形把风筝装饰的最漂亮。
1.可以三四人合作
2.幼儿做到一半时,教师可请几位能力强一点的幼儿,用铅笔画自己喜欢的图案进行剪贴。
3.做的快的幼儿可以帮助做的慢的幼儿。
五、集中交流,分享快乐,体验成功
师:你刚才做了什么?是独立完成的吗?还是和同伴完成的?
你把风筝装扮成什么样子?
在装扮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1.幼儿自我评价,介绍自己的作品。
2.幼儿相互评价,夸夸它好在哪里?
3.教师对幼儿合作及操作情况进行评价。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采用散点式的结构,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四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全册共19课,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
本册教学内容中,技能方面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排列的。人文内容也有递进关系, 本教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结合了相关学科的要求组织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内容。所包括的课题,涵盖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的四个领域,并保持他们之间适当的比例关系。同时,每课的教学目标上都努力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书中的大量图片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课外知识,和参考的范围更广了,同时在教学上给老师带来了更多的难度,验证了一句话“教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本书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艺术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四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日趋形成,绘画水平处于半抽象半具象的阶段,学生绘画能力相差比较大。
2、学生观察力也日趋成熟,对周围的事物有感性的认识了,所以在绘画中已经体现出了自己的情感。但对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还必须进一步提高。
3、学生对于绘画比较感兴趣,但由于写实期的学生往往回认为画的越来越好,这种意识往往束缚他们大胆的创作欲望,变得越来越小,束手束脚,唯恐别人说画的不好。
三、教学目标:
1、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美术材料与工具的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根据视觉的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术语的意思和一般的表达方式,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2、教学要求、
1)、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工具、体验造型乐趣,感受废旧材料的制作乐趣。
2)、在美术教学中看、画、做、说、玩融为一体,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的兴趣。
3)、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路,发展创新意识。
4)、感受各种材料的特点,提高动手能力,了解艺术形式美感与设计功能的统一。
5)、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提高视觉感受能力、
6)、形成崇高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态度。
四、教学措施:
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感悟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成长发展创新思维和能力。要帮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创新的欲望。
创设文化情境,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学习不单是一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要在美术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凭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与活动,去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与人类文化互动,达到自身进一步发展的目的。要尊敬和爱护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创造成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尊重。
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探究性的学习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人类社会的丰富性,了解各学科的共通之处和相异之处,理解美术对生活的贡献,使他们真正获得综合运用美术以及其他知识、技能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传统美术课程评价是一种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的鉴定和甄别,现代课程评价应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突出评价的过程和个性差异性,建立发展评价体系。
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象、范画、参观、访问等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努力开发当地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引导幼儿感受色彩的多样性,用多种颜色表现雨点。
2、能用右手食指蘸彩色颜料点画出小雨点。
3、感受春天的气息,体验与伙伴共同合作、大胆想象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会用手指点画小雨点。
【教学难点】
1、帮助幼儿学会“点”和“提”的动作。
2、能和伙伴合作完成作品。
【教学准备】
1、课件第一段:春天背景中,杨柳依依、桃花盛开,小花、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它们异口同声地说:“真渴呀!真渴呀!”(忧伤的背景轻音乐)
课件第二段:彩色的小雨点从天上飘下来,落在草地上、花丛中、柳叶上、花瓣里……(欢快的背景配乐诗《下雨诗》)
2、春天背景图(大图)若干张(与幼儿小组数量相同)。
3、各种颜料、抹布、调色盘人手一份。
【教学过程】
一、演示课件第一段,引入主题。
师:春天来了,春天在哪里?(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感受画面的布局)
师:太阳公公一早起来,晒得它们暖烘烘的。大地上红花绿草真漂亮。可是,它们为什么不开心呢?
师:哦,原来它们都口渴了!该怎么办呢?(引导孩子们动脑筋,想办法。)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帮帮她,让它们开心起来吧!
(设计意图: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花草拟人的口吻:“真渴呀!”,请小朋友为它们解决困难的形式引入主题,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二、通过音画结合的形式进行演示。
1、教师出示用透明玻璃瓶装着的各种颜色的颜料,引导幼儿观察。
师;瞧,一听说要给小花、小草帮忙,颜色宝宝们也跑来了,快来看看,都有谁?
师:你知道春天里,哪此东西里也藏着这些颜色宝宝?
(评析:此环节通过寻找春天里的色彩,帮助幼儿复习巩固对颜色的认知,培养幼儿观察与感受色彩的能力。)
2、教师一边播放配乐诗《下雨诗》,一边示范用手指蘸颜料点画小雨点。
师:颜色宝宝变成小雨点和我一起来到草地上啦!仔细看,老师是用什么来帮助它们的?
师:食指重重往下点,然后轻轻往上提,大雨小雨快快下。(教师边点画,边与小朋友一起念《下雨诗》,用不同的颜色点画小雨点。)
师:刚才,老师是怎么点画小雨点的?
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今天老师是用手指来画画的,和平时我们用笔画画是不一样的哦。是用食指蘸颜料重重地向下点,然后轻轻地往上提。注意,点画结束后要用湿抹布把手指上的颜料擦干净。
(设计意图:听着熟悉的儿歌,看着彩色的颜料,让幼儿充满了对操作的兴趣。通过音乐与儿歌、动作“点”和“提”的巧妙结合,感受大雨点和小雨点带来的`重轻不同的感觉,使幼儿较好的掌握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三、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老师提出作画要求:
师:小朋友们早就想来帮助小花、小草吧,可是,光靠一个小朋友的力量可不行。请你和你的好朋友们一起来帮助它们,好吗?
师:点画时,不管大雨点还是小雨点,要让每一棵树、每一丛小草、每一朵小花……都能喝到小雨点,这样它们才会快快乐乐,高高兴兴。
2、幼儿分组合作用手指点画。并提醒孩子们注意点画结束后的卫生。
教师及时引导幼儿注意小雨小雨的分布情况,鼓励幼儿尝试点画颜色各异的小雨点。
(设计意图: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自我中心意识仍较强,缺乏主动交流合作的意识与经验,分组合作的作画方式作为本次活动的一大尝试,旨在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与机会,在提出清楚明了的活动要求后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作品。)
四、展示作品,评价活动。
师:小花、小草喝足了,长得更快更漂亮了。它们感谢大家的帮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去寻找最漂亮、最多彩的小雨点吧。
师生一起寻找自己心目中最美的小雨点。
(设计意图:每位幼儿都希望被肯定,被关注。在这个评价环节中,我先引导幼儿整体观察感知多彩的小雨点,然后以角色扮演的形式鼓励每个小朋友都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让幼儿享受评价的过程,将活动推向高潮。)
五、活动在课件第二段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想一想:图片中的风筝里分别有哪些动物形象?
1.风筝的起源。
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思考:一只完整的风筝由哪几部分组成?
风筝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在风筝上可以画哪些图案?
《风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走进秋天”为专题,抓住秋天的特点,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的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的美好景色。这些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可以让学生感受秋天的韵味,体会秋天的美好。本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本文语言朴实,笔调亲切、温馨、自然,自始自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能借助拼音识字,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但三年级的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还远远不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文贴近生活,学生对风筝并不陌生,并有放风筝的生活体验,因此对于理解文中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并不难,但要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仍然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1.会认“依、歇”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等6个生字,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垂头丧气”等词,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联系自己的体验,体会孩子们心情的变化。
3.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体会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孩子们心情的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放过风筝吗?那你们放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风筝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快乐,那你们知道风筝的秘密吗?老师这里有段小资料(在中国,风筝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的风筝是用木头做的,叫木鸢(yuān),后来改用纸做,叫纸鸢。在纸鸢上装上竹哨,风吹竹哨,便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声音,因此有了风筝的称呼。山东潍(wéi)坊(fāng)是著名的风筝之都,从1984年开始,那里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国际风筝节。世界最大的风筝博物馆也在潍坊。)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你从这段资料中知道了风筝的哪些秘密呢?
3.这不起眼的风筝藏着这么多的秘密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风筝》,(板书:风筝)看看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筝又藏着什么秘密?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出示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读好了课文,我们来看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希望依然 憧憬 歇息
拼命抖动寻找 继续 田埂
磨坊奔跑倏地 精心
千呼万唤 凌空而起 翩翩飞舞
垂头丧气 大惊失色
(1)自读
(2)指名读:我们来比赛,每组请一个小朋友,比一比谁读得又正确又响亮。(“拼命”前鼻音,“田埂”、磨坊、倏地(shū dī 轻声)
(3)领读:
第一行:你们能为“希望”这个词找些朋友吗?(希望-期望、愿望、渴望)
“憧憬”都是竖心旁,你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懊悔、愉快、惧怕……)
第二行:“继续”,老师这里有个小练习,你们敢挑战吗?【继续(连续下去),陆续(有先有后,时断时续),连续(一个接一个)】
选词填空:陆续、继续、连续
1.开学了,同学们( )地来到学校。
2.她成绩很好,几次都考了满分。
3.只要( )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田埂”是什么呢? (出示图片,这就是田埂,田埂就是田间小路)
第四行:这些都是用来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用一个词说句话吗?
第五行:“垂头丧气”是什么样子?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对,“垂头丧气”就是耷拉着脑袋,神情沮丧。“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呢?(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这些都是用来描写(神态)的词语。
(4)齐读: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2.现在老师把生字单独拿出来,你们还认识吗?
出示生字:精 希 却 依 拼命 奔 村 抖 丧 磨 坊
(1)我们来开火车。
(2)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需要提醒我们大家的?
(3)教师范写:丧、却、磨
(4)请小朋友们自己在本子上写一遍,注意写字姿势。
3.还记得刚才的问题吗?大家找一找,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板书)
做风筝是哪一段?(2)放风筝呢?(3-4)找风筝就是(5—8)
4.分段读:你们喜欢哪一部分?(请同学读,第1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
三、细读“做风筝”,感受快乐
过渡:现在就让我走进这群孩子的生活,去感受做风筝的过程吧。请同学们认真读第2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句子和词语。(出示第2自然段)
1.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1)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又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精心”孩子们做得很认真,心中充满了希望)
(2)理解“憧憬”。同学们,这里有一个词“憧憬”(板书),它是什么意思呢?(向往)
(3)想象说话:是的,它们都是竖心旁,心里有着向往,有着希望。那么他们做风筝时,心中有什么向往,有什么希望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3)朗读:这是他们的憧憬,可能也是你们的憧憬。让我们带着向往的心情一起读。
2.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从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快活)(板书)
(2)理解“依然”。你能为“依然”找个近义词吗?(仍然、依旧、还是)
(3)我们精心地做着,结果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为什么说“我们依然快活”?
预设:1.因为这是我们亲手做的。
2.因为我们做风筝时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指名读:请你带着憧憬读一读。
3.因为这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指名读:请你把快乐带给大家。
(4)风筝上寄托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的心中仍然很(快活)。快乐就快乐吧,但风筝就是风筝,为什么把它叫做“幸福鸟”呢?想一想,它寄托着谁的幸福?(“我们”、孩子们的幸福)
(5)那为什么又要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呢?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不会回答时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放过孔明灯吗?那你们有在孔明灯上写上自己的愿望吗?)
预设:1.希望风筝能把自己的愿望带向远方。
2.希望自己能像风筝一样在天空飞翔。
3.希望把自己的幸福放飞。
(6)朗读:是啊,虽然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那里面有着孩子们的快乐、憧憬和希望,寄托着孩子们的幸福。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小结:怪不得作者说童年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憧憬和快乐美美地读读第2自然段。
四、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本》
2.摘抄喜欢的句子
画风筝美术教学课件
通过对风筝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及制作风筝, 使学生初步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 加深了对民 间美术和民俗文化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欣赏风筝的基础上,鼓励幼儿通过大胆想象,学习用对称的方法尝试表现出不同形状的风筝,体验成功的快乐。
2、培养幼儿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
教学准备:
1、一段音乐,幼儿绘画用品。
2、一只风筝,风筝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2、春天来了蝴蝶、小鸟都在天上飞来飞去,除了他们还会有谁在天上飞? (幼儿讲述)
3、春天是放风筝最好的季节,今天刘老师也带来了一个风筝,你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老师手里的风筝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漂不漂亮?这些风筝都有一个特点是什么?(两边对称,教师讲解风筝)
二、让幼儿在欣赏的基础上,讲述美。
欣赏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风筝图片,请小朋友们说出这些风筝美不美?美在什么地方?(幼儿讲述)
教师小结:这些风筝多美呀!有XX风筝,形状有各种各样的,而且图案和颜色都很漂亮。美丽的风筝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多快乐啊!
三、进一步让幼儿表现美,激发创作的欲望。
1、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变成一只美丽的风筝啊?假如让你们变成一只美丽的风筝,长着两只翅膀,你想变成一只什么风筝呢?
2、噢,今天老师也想变一只风筝到空中去自由自在的飞翔,多快乐呀!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变成一只漂亮的风筝去飞翔一下好吗?(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听音乐做飘得动作)
四、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小朋友,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吧你们刚才变的这只美丽的风筝给画下来,让后给他们穿上漂亮的衣服。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个别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设计出各种不同的风筝。
五、讲述作品,活动结束
1、展示幼儿作品,互相欣赏。
2、带领幼儿去放风筝。(结束)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 设计●应用”
【教材分析】:
《风的魅力》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的内容,它是小学美术教学阶段“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教材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风”的魅力所在,再小组交流并合作制作一个利用风能会动的玩具,培养了学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一定的合作能力及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风能。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材料加工成风力玩具。 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习目标】: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风和风能。 难点:运用各种材料加工出风力玩具。 知识点:认识风能。
教育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自主探究点:风筝为什么会飞。 应用点:制作风筝。
拓展点:制作各种风力玩具。 【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 和“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理念,我将运用直观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采用欣赏法、观察法、操作法、体验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等多个感官参与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复,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深刻理解民间艺术,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民族文化的总体面貌,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鉴于此,笔者对赣版美术教材第廿四册中《五彩缤纷的风筝》一课进行以下案例设计。
一、设计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
风筝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它是中华民族向西方国家传播的科学发明之一。它同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样,曾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它也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过上千年的演变一直流行至今,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让中学生关注风筝,并在设计应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教材的`主要目的.作用现今的中学生对风筝见的较多却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以事论事,就是不仅要认识风筝文化。应更多地培养学生爱生活、爱美的思想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并给学生足够的智慧呈现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创作的能力。从风筝的来历、作用、工艺等方面,吸引学生们用全新的视角重新看待我们的民间艺术,让学生充分了解其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色,传承了我国这优秀的民间艺术。
2、教学切入点
风筝是传统民间艺术。教学中从何处下手才能使学生感觉、体味到,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性的工具,是经过几千年演变、几代人的创作。是人们生活中追求美的一种行为。本课以风筝的作用、来历为切入点,逐层展开。使学生感受到风筝文化从面引发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美和提高在生活中发展创作美的能力。
二、教学形式的构想
1、直观教学法:“惟有美术教育才能胜任‘视觉识读能力’的培养。”大量的图片信息能引导学生了解风筝历史文化背景,做出审美与意函的判断,引导他们能够正确的解读风筝文化。
2、过程启发式教学法: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在课件图片和实物风筝的引导下,启发学生分析、思考、实践。将不同兴趣倾向的学生都吸引到风筝的创作中来,激发学生参与、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中主要困难的解决
1、学生实践中独立操作的难度
我安排课前信息采集表、课堂学习活动表,帮助他们能有效的安排自己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表一:
五彩缤纷的风筝 信息采集表
表二:
五彩缤纷的风筝 学习活动表
2、关于制作要求难易速度的选取
风筝品种增加,性能提高,在民间浸染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历史上的风筝有宫廷风筝和艺匠风筝之分。宫廷风筝的美观、精致等特点,民间风筝的特点是
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农民和手工艺人作为民间风筝的制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审美习惯制作风筝。从教学的角度,学生欣赏的风筝以宫廷为主,可使学生在视觉的感知下,感受风筝文化的魅力。但在实践活动中民间风筝主题鲜明,配合传统节令,装饰性突出;制作风格粗犷,淳朴,一般就地取材,制作者祖传世袭,相互观摩,有集体创作的性质,蔑扎纸糊即成。于是我想两部份结合教学,不仅解决欣赏问题,又为学生实践创作条件,可以就地取材,施展自主空间。
3、关于材料的运用和选择
风筝制作中材料主要的就是“骨”和“皮”。学生在选择时材料的要在自我感知中解决,要给他们自我发现、自我解决的平台。
4、关于风筝工艺的技法
引导学生在资料中学习方法,同时在交流中总结经验、相互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四、课例设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生学会从身边事物出发认识风筝文化,了解风筝的来历、作用、制作。
难点:风筝工艺的掌握和实践。
教具准备——课件图文资料;传统、民间简易风筝多个。 学具准备——一些较轻便的骨架材料及面料;制作工具。
三、教学程序
1、有引而发——激发兴趣,引发创作动机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其学习的兴趣,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首先我用嫦娥一号飞行视频、杨利伟在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和博物馆内图片中风筝的图片,加入文字: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
师: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一梦想的实现象征着我们国家的前进的步伐。这是杨利伟在参观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在那陈列着各种飞行器,见证了人类实现飞翔梦想的过程,为什么在航空航天博物馆里会有一支风筝?
师: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我们中国的风筝。
从生活的角度让学生感受风筝文化的魅力。
2、有序展开——提示要点,指明方法
(1)、风筝的来历、作用
信息采蜜表、课件、提问、对话:
师:大家请看这是我收集的风筝,北京的京燕、潍坊、山东、看到这些精美的风筝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学们收集到了那些有关风筝的信息?它是谁发明?
师:“史书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的鲁班曾看到鹞鹰在天空飞翔受到启发,就“削竹为鹞,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汉代发明了造纸术,风筝改用纸糊了,人们称它为“纸鸢”。后来有人在纸鸢头上装上竹笛,微风一吹,发出象古筝的声音,周而得名“风筝”。 现在我国的北京、天津、潍坊被称为“风筝三大产地”。山东潍坊是历史上著名的风筝之乡,具有“国际风筝都”的美誉。
(通过引导学生已有知识交流再提供图片和文字加以说明,丰富他们的对风筝历史背景的了解,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一种艺术熏陶。) 师问:那么人们为什么发明风筝?
师:除娱乐外,人们还利用它求救、发电,载人、摄影、它还有明目、健身的作用。看来风筝从一项发明已经成为了一样人人喜爱的运动。 学生归纳过程中老师出示文字,老师进行补充。
(感受风筝的作用也代表着它为我们人类作出的贡献,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感受风筝文化的魅力)
(2)、风筝的分类
风筝实物与图片对比欣赏
师:请大家欣赏、观察一组风筝,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