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给解读文本所需的知识。
⑴ 文本所呈现的散文特点。
⑵ 理清本课思路所需的线索知识。
⑶ 作家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及相关资料。
⑷文中信息(人、事、物、景、理)的相关知识。
讲解这些知识只是为了更好地解读文本,知识不可不教,但不能为教而教。如:讲解知识,以至指导学生找线索,理结构都是为了解读文本,因而切不拘泥于“答案的唯一”不要以“讲知识”读中的探究。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1)在阅读中学习品味语言。
散文的语言一般来说,或流畅、华美、或自然、朴素。在教学中要挖掘作者运用语言的褒贬色彩,品味语言的格调、情味,揣磨语言的内涵,内蕴,联想语言的文外含义,想象语言的空白形象,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力。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可将各种读法交错使用,从读的熟悉程度来说,有泛读,熟读,背诵;从是否发声来说,有朗读和默读;比读的形式来说,有单读,齐读,散读,诵读等;从读的方法来说,有跳读,速读,精读,细读,自主读,合作读等等,各种读法,各有用处,要有机地交错使用。
(2)在探究中鉴赏文本表达技巧。
如前所述,散文的构思及表达是自由的,灵活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略,欣赏作品构思的艺术匠心,选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好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阅读散文就要从中品味这股诗味来,散文的诗意不是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东西,它是从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如意境深远的画面,浓烈的抒情,神奇的想象,诗一般的语言等等,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捕捉散文的诗意,要善于从寄情的事物中捕捉诗意,尤其要抓住作者抒写的“动情的事”和“动情的物”,要抓住“动情点”,其次要在意境的层层开拓中捕捉诗意,在人物及其活动中捕捉诗意。
要注意:在鉴赏中诱发,鼓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精彩处,动情处,疑难处探究,发问,并吸纳学生问题指导学习活动。
(3)在合作中积累学习方法。
要倡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教会学生合作学习,能欣赏,分享他人成果,能宽容,接纳不同意见,并能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解读鉴赏方法。如:分析散文“形”与“神”的方法:析“形”四抓:一抓写人鳞爪,二抓记事片断,三抓状景点滴,四抓咏物掠影。悟“神”三看:一看引文中渗透的感情,二看议论和抒情语段,三看重复暗示的聚光语句。
3、感受,体验伤口所蕴含的情感。
阅读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定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是一个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汇的动态流程,阅读散文既是一个由视觉到内心的审美过程,更是一个生命张开的过程,还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对伤口的发现,对自我潜在精神的发现,对“人”的发现。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启开学生的心扉,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联想和再造想象,与作者感情相通,由体认而交意会而情动,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与升华。
一、引导学生坚持写周记
本学期,湖北荆门市龙泉北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问题是:你对作文感兴趣吗?为什么?在回答“感兴趣”的同学中,他们的理由有(1)从小喜欢(36%);(2)老师精心指导(35%)。可见,尽早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精心指导,对学生的写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就会主动去做,主动去做就会成为练作文的有心人,他的作文练习就一定会有成效。在我刚接这一届的新生时,我就开始注意培养学生写周记的兴趣。起初,大多数学生害怕写,觉得无话可说。为了打消学生的畏难心理,我让他们大胆去写,我们在一周内总是会做或见到许多事情,或有许多想法,大家可以随便写。但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写实话,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只要学生态度认真,不管长短,我都给予表扬。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就不害怕写周记了,于是我提高要求,让学生选择有价值、有意义、有思想内涵的事去写,我每个星期一早上将周记收上来,下午就去讲评,评讲以赞扬为主。再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对写周记有了深厚的感情。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周记不仅记录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成长变化,而且为作文打下了基础。
二、读写结合
中学作文教学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写结合,以课文为写作范例,模仿借鉴,以期实现对范文的超越,最终走向创造性作文。如何做好以读促写的工作?首先,要对课文读懂、读活,加强思维火花的点拨。学习《故乡》一文后,我以《变》为题要求学生模仿鲁迅写杨二嫂和闰土的方法来写一个相隔多年后才相见的同学。我引导学生思考:(1)鲁迅笔下的人物外貌有什么变化,语言有什么变化,动作有什么变化?(2)为什么这两个人物会有这样的变化?(3)作者这样写要揭示什么主题?如果没有这 些问题作基础,学生就会走入机械模仿的误区,而让学生读懂、读活教材,并加强思维训练之后,学生在借鉴时就会渗透了自己的思想。这样练下去,学生要不了多久就会抛开课本,走自己的路,用最适当的方法,写自己最想写的话,他们的作文能力必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加大阅读量
1、学习最新期刊,打开学生灵感之门
写作最怕脱离时代,缺少新意,千篇 一律。这种现象固然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有关,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对周围活生生的事缺乏思考。从学生初二时起我就让他们每人订一份中学生期刊,并且每周专门用一节课指导他们课外阅读,努力使学生读有所获。这些最新的期刊传递了最新的信息,写出了他们的同龄人的思想和生活,提高了他们的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出自同龄人之手的文章启开了他们的灵感之门,增添了他们写作文的信心。在这些活动后不久,我的学生就有作文在《作文周刊》、《荆门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还有有学生在作文竞赛上获得了一、二等奖呢!
(二)读名著
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靠薄薄的课本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大量阅读……一学期读它80至100万字不够多”。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开卷有益不仅仅表现在阅读期刊上,更要在对文学名著的阅读上得到体现,因为名著、名篇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高度概括和结晶,这些作品的丰富思想和文化内涵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巨大的激励作用,这些作用不是几本课本就能取代的。把那些自己认为的佳段妙语,或生动的描写,或生动的对白摘录下来,经常读一读,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因此,当学生刚上初中时,我就让他们准备了摘录本,三年来,有的已经积累了三大本材料,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日集月累,学生的知识丰富了,写作时,自然有路可循,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受可发了。
四、强化课堂作文的练习
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之后,关键还在于“练”。如何练?简言之,一是要多练,二是要限时练,三是让学生会练。
多练。如果不多练,学生积累的材料再多也只能算作一堆死材料,因此我坚持让学生每周练两篇作文;限时练,就是让学生必须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篇作文;会练,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荆门市中考作文命题提出了一条口号:“不给学生设置审题障碍,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让能走的走,能飞的飞。”我的学生之所以能够在每周都写两篇作文(不含周记)而有话可说,学生能够在一节课内完成一篇有质量的习作,我想,这与我命题朴实、清新,深入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是分不开的。
1.散文的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对文本语言的仔细品味,这是散文教学的基础。根基不牢,大厦不稳。品析语言的时候,要恰当地进行点拨,包括修辞,情感,写法等,同时获得这些信息的途径就是“读”, 有个性化的诵读,也有集体的朗读,找到代表性的语句,通过读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读”功不到,“品”就是空谈。语言品味既要以人为本,又要讲究语文的特色。要知道语文课姓“语”——听得懂,想得到,说得准,读得美,写得妙。
2.课堂流程的切换要恰当,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握住学生当时的情绪,逐渐推进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设计不可死板,要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小环节。
3.带领学生学习的时候,老师的激情很重要,可以说老师的激情决定了整个课堂的氛围。由此,语文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的锻炼。
4.语文老师要加强内功的修炼。尤其是课堂语言的表述要精练,教学环节过渡的语言也要精心预设,好的过渡语言会马上把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意境中。
5.奇特的教学环节设计会让整个课堂鲜活起来。要达到这个新颖,奇特,科学的精巧设计,老师需要下苦功夫。因此备课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先读通,读懂
文本,有自己深刻的感悟后,才能指导学生读出感悟。要是老师自己都没有“读”,学生怎么也学不会“阅读”。
6.散文的文体知识是老师的必备工具,是带领学生进行阅读长跑的车辆。老师心中有“货”,学生才能有所“获”。
初中散文教学方法
散文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较为突出、重要的一种文体,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教材中的散文涉及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其结构较为松散,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因此初中教师必须重视散文教学的方法,从教学导入、朗读、欣赏以及线索方面指导学生对散文的学习。
一、激发兴趣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这个民谚强调了万事都是开头最重要。而“万事开头难” 又强调了万事开头之时需要的技巧性。教学尤其如此,一堂课开头更如此。一堂课的开端就在于导入,导入设计好了,就为后面的成功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语文教育学家的研究显示,语文课作为人文性的课堂,其导入环节对整堂课的意义更显得特别。导入设计不好,往往导致后面的环节难以出现精彩。而一个好的导入,一开始就出彩,受先入为主心理印象的影响,其后各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较高,从而确保各环节教学都取得成功。
二、注重情感培养
散文是美的载体,生动的描写、清晰的叙事、精致的语言、隽永的思想、感人的情怀,无不让人对散文情深意笃。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散文,就应该把散文的美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感悟美、欣赏美、享受美,这才是散文教学深远的追求,也是老师应追求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散文就要以读为本。尤其要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我认为,朗读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很快融人散文所营造情境中,最终实现情感熏陶。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思与感悟,读出文章的思想内涵,品味出文章的意韵理趣。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里的散文大多是名家名作,语言准确、生动、精炼、优美,具有含蓄美和音乐美。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散文非常注意锤字炼句,又常将多种修辞方法融合在一起。例如,《春》一文描写春天:“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作者通过拟人、排比、实写、虚写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我在教学时,特别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该段文字,学生在朗读中被文字的情、意、韵所感染,既体味了文章的内容,又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三、品味语言
散文本来就是文学语言的范本,课本所选的又都是名文,字字珠现、声情并茂,字里行问蕴涵着丰富的美感。古罗马文艺批评家郎吉弩斯说过:“就真正的意义来说,好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由此可见,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美尤显必要。散文单元学习课文语言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诵读、默读、抄写、批注、选词、填词、仿句、改句等。如《记念刘和珍君》可用改写、比较的方法来揣摩语言,以第四部分第一段为例,可以把这一段的虚词去掉让学生朗读,再读原文,一对比,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虽然意思相同,但情感内涵相差甚远,从而体会到大师语言的精深之处。
四、鉴赏情感
在散文中最能见到作者的本来面目、真实面目。所以鉴赏散文,要揣摩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内涵、来由和线索,发现作者的独特的情怀、抱负和气质。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深入体会散文思想情感的有效途径。“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置之,怎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时,唯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学生从一个旁观的毫不相关的角色引导成与作品之中的人物、内容息息相关的角色,才能深切意会到作品中思想情感。
五、抓住文眼
教学中要抓住文眼,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细心揣摩段落层次,让学生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的经纬,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韵。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作品《白杨礼赞》时,先介绍写作的时代背景是1941年抗战时期,全文含蓄深刻,优美而抒情。文章的“文眼”就是“白杨树不平凡”。我紧紧抓住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明确文章四次用独句成段,反复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用意,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全文是用象征手法,抓住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这个主题。
六、鉴赏文本
散文的一大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因此其构思及表达是自由的、灵动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略、欣赏作品的构思意图和技巧,以及选用表达方式的技巧。成功的散文往往都会充满着情感,会通过意境深远的画面、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想象表现出来,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散文时,要训练学生从中品味出散文中的情感,善于从语言表达中发现美。
总之,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既注重诵读,也重视鉴赏,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初中古代散文教学方法
古代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中古代散文的比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40%,教学难度也相应提高。因此,如何进行古代散文的教学,进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长期以来,面对文质兼美的文化大餐——古代散文,教学中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文言文,对现代中学生来说,似乎是“天书”,许多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对文言文望而生畏,甚至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语文课、有两怕: “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教师苦口婆心,耗神耗力;学生愁眉苦脸,怨声载道:教学结果可概括为“高耗低效”、“少慢差费”。
如何改变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现状,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呢?这将是我们这一讲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概念及教学意义
我国古代,为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一律称之为散文。
古代散文传承了丰厚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着民族的精神与智慧。阅读古代散文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为社会文化提供可借鉴的东西,同时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教育。
二、全面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 有三处三句话 ) :
1.“总目标”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2.“阶段目标之第四学段 ( 7 ~ 9 年级 )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3.“实施建议之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三句,看似简约 ( 注意我没有用简单这个词 ) 、浅易,实则精确精要,它是我们制订文言文教学策略的依据,需要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
1.“浅易文言文”
“浅易”本身就属于经验性的模糊判断。一般地说指思想不太深奥、凭借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思维水平能够理解;表达方法合乎常规、语言文字不生僻;阅读难度不大的文章。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现行教材中所选文言文几乎涉及由先秦至明清各个时期之优秀散文这些优秀作品,全面地反映着汉语言规律的发展与承传 ( 通假字、古今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 ,这种浅易要辩证地看。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何为文章的基本内容?
我想基本内容应该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思路、作者的思想情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所持论据、事物的基本特征或基本原理。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是初中三年教学学习最终预期的能力目标既最终的学业水平,但在三年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予以许多指导和训练。如,有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未必能做到真正理解。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
吾妻之美我者
美
美m ě i ,会意。金文字形 , 从羊 , 从大 , 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 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本义 : 味美。
< 形 >形貌好看, 漂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 动 >认为…美:吾妻之美我者 , 私我也。“认为…美 ”,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 _____
吾妾美我者
客美我者
就很难说是“认为…美 ”,因为“认为”是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妾的畏,客的有求导致的“美我”,很可能是口不应心,用工具书恰恰难以得出正确的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形成能力。
3. “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两个“考察”并举,不能只关注“记诵”的落实,而忽略“理解”的训练。
“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等于在阅读教学中回避必要的特殊语言现象的分析。 ( 简而言之,“不考”不等于“不教”) 尽量回避语法理论、术语的讲解,不等于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文言语句的翻译。如“一狼犬坐于前”,我们不必大讲特讲名词状语,但还是应该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犬”的特殊用法,从而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再如 : 作为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在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有数十处,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地、不片面 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如果不知道互文, “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就无法正确理解 , 虽然对这句话大多数教材有整句的翻译 , 但是 , 这一类的现象如果不讲 , 学生就不能举一反三 , 真正掌握 , 也很难形成课标要求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教学目标 .
讲到这里有的老师可以能会问 : 古汉语知识要不要讲?看过刘德水写过的一篇文章 , 针对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表述的“当然是可以讲。知识这个东西决不是坏东西。关键是什么时候讲,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我的私见,知识应该在学生阅读理解出现障碍时,作为解决问题、跨越障碍的工具,这个时候可以介绍。或者在多次遇到同一种情况,学生已经熟知一种语言现象时,可以做一点简单介绍。也只不过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其视野,使只了解一点古汉语研究的成果(其实这些所谓成果,大多在学术界还有争议)而已。决不要把这知识的理解当作学习的目的。”
三、文言文教学策略之我见
古代的语言文字是我们继承以至发扬光大古文明的一个通道,文言文扮演着传承文明的重要角色。作为一种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必然与教育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古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经书,如《孝经》“四书”“五经”,古文则以散文诗赋为主,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主张熟读、精思、博览,教学方法有自学及教师传授式的,三千多年的文言文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形成了一种文言文教学的习惯,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对此,我认为既要继承,但又不能盲目效法、不加甄别。
(一)引发兴趣,确立信心。
据3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海峡两岸》节目报道,台湾本土诗人余光中先生针对当时台湾部分青少年语文水平渐趋低下、作文交白卷的状况,提出要增加文言文的教学的建议,而台湾教育部长则不以为然。就是这位部长,在给已故 沈谦 教授的挽联中,竟有两大笑话:将“音容宛在”写成“音容苑在”;将“沈公千古”写成“沈府谦千古”。台湾众多语文教师在对教育部长失望的同时,发起了抢救国文运动。
这则消息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能使一发即逝的语言“传于异地,留于异时”。文言文作为古代书面语言,记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古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当代青少年,只有既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拥有现代科技知识,才能担当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重任。但是,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认真去学。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且乐此不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法的灵活多变上下功夫。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吸引学生,必须有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式,也可以是悬念式,还可以是背景式、诗歌式等。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文言文,更要重视导语的设计。
例如,讲《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
在宋代,有这么一个人: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他很疲倦,很无辜,出汴梁、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势利的官员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可是人生的坎坷不但没有压垮他,却使他写出了千古美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记承天寺夜游》。
当时的课堂效果我还记得,学生的表情中有对苏东坡的敬佩,又有急于了解课文的期待,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自然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而,每一节课的导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言简意赅、涵义隽永的导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有就是要给学生树立信心。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想清楚一个问题:“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二)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略
1. 朗读——“自读通大意—诵读理文脉—悟读重积累”
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加深对句意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情操,同时也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2. 翻译——明内容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汇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的初译“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此外,还应注意,要把译句放到原文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既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探究
( 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 准确理解文章主旨
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会翻译,重要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学生只要一联想课堂导语和书下注释的时代背景就明白了:“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作者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讨论到这里,对于本文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必须强调的是,文言文教学,千教万教,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在文化上、思想上有所获益。我们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是承载着一定思想含量的作品,是要告诉后人很多道理的。初中生尽管还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也能在其中读出自己的结论,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读文言文,要读出历史经验、人生智慧,这才是最高境界!
( 2 )整体把握下的局部细研
整体把握,局部精研,文言文教学应该进入到领悟文意、品味细节的层面。
教材所选文言文大都篇幅短小,便于课堂班级授课制下的阅读训练。
教材所选文章均为古人精心写就,其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方方面面,精益求精。立意的把握离不开文章结构的研究,也离不开关键词句的准确理解,这些文章便于教师对学生实施词意、句意、文意——“三意”一体的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理,文章的起承转合、详略安排、前后呼应等,这也和我后面要讲的写作有一定的联系。任何一篇好文章,都必然在“文理”方面表现为极其的合理性,即既恰到好处,又有独具特色的起承转合、详略安排、前后呼应等。
事理,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现象、人物特点、人物关系或事物特点、原理等。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必然会合乎逻辑地展示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现象、人物特点、人物关系或事物特点、原理等,认识文章里这种极精致的逻辑性,是读懂文章的关键,自然也就是阅读指导的关键。
从文理、事理两个维度实施阅读指导,既可以兼顾词语、文句的落实,又可以落实整体阅读的指导。
如前面谈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我”的“美”,若孤立地从一词一句看,“以……为美”,似乎也能讲通,但若从事理的角度看,“有求于我”显然是“客之美我”的原因。再从文章后面的“臣之蔽矣”的原因看,当然是因为邹忌之妻之妾之客的“美我”,即,没有说出事实的真象。事理与文理的相互参照,使看似一个词语的理解过程,扩展为文章整体的深入理解。
又如《小石潭记》,第一段中“隔”“伐”“取”等词语,若独立地进行词语教学,恐怕就会一带而过,但若从事理、文理的角度去深入理解,则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首先,从“隔”“伐”“取”等动作看,小石潭是不为世人所知,再者,作者何以面对这美好小石潭而产生不可“久居”的感受?不正是因为美好而不为人所知小石潭与自己的政治遭遇非常相似,所谓“触景生情”使然。
( 3 )从文言文中学习构思和表达技巧
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往往重阅读,轻写作,导致文言文与作文脱节。事实上,古代作品中的许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层次混乱、情景脱节、描写匮乏是中学生游记的通病,而《小石潭记》是游记中的佳品,是写游记的绝好范例。
从构思看,它有两大优点。其一,以游踪和视线为序,线索明晰。作者先从来路写起,先听到水声,后看到潭水,再看到潭的全貌和周围的景色,接着写潭中的鱼,再把视线荡开,写溪流。这样按照游踪的顺序,由远而近,又顺着视线,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其二,因景触情,情景交融。刚听到如佩环鸣的水声时,“心乐之”;坐潭上时,因“其景过清”,加上作者政治上不得志、长期被贬,顿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寂寞感伤之情跃然纸上。这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佳境。
从表达技巧看,其优点主要表现在写景上。其一,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写潭水的清澈,先正面描写“水尤清冽”;再写阳光、鱼影,“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透潭底,鱼影清晰地印在潭底的石头上,足见潭水的清澈,这是侧面描写。这种写法,有概括,有具体,形象生动。其二,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青树翠蔓”是静景;“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枝条的动态。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将鱼的动态与静态结合,颇有情趣。其三,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水声“如鸣佩环”,溪岸“斗折蛇行”,“岸势犬牙差互”,运用比喻,写出水声的清脆悦耳,溪岸的曲折悠长,岸势的参差不齐;鱼“似与游者相乐”,运用拟人,道出鱼的多情,也是将人的喜悦之情移植在鱼的身上。若能借鉴这些描写的方法,举一反三,写景就会少些呆板、多些灵气。
4. 积累
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平时的积累,并善于在阅读中熟练地运用。
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般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自己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自己一篇一篇地学,等到过了一年半载,就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义就是要积累。
积累离不开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 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那么,需要背诵多少 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不能打折扣,因为这些是对每一位初中生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学生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
积累要有目的、有重点。重点即是实词、虚词、句式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涉及到的,在这里就不赘谈了。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的表格上的反映为: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实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中考出题最多的方法。
二.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观测的变量换成其它间接的可观察和测量的变量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等效法。
等效替代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例如我们学过的等效电路、等效电阻、分力与合力等效……
三.转换法
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
1.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
2.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因素时,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
3.我们在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将电功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
4.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将动能转化为小木块在平面上被推动的距离,距离越远则动能越大。
四.理想模型法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可起到简化和纯化的作用.忽略次要因素,从复杂事物中抽象出理想模型,合理近似的反应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光线(光线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得见的实线来表示,就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
2.磁感线
3.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
4.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5.实验室常用手摇交流发电机及挂图来研究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6.研究连通器原理时用到液片模型。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五.科学推理法
推理法是根据已知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做出科学的推理和预见.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理想实验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的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
六.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做对比,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方法.类比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类比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较难的物理知识。
七..图象法
利用图象这种特殊且形象的数学语言工具,来表达各种物理现象的过程和规律,这种方法叫图像法.
物理图象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动态变化过程清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明确,还能表示出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内涵。
八、观察比较法
在对各种物理现象、物理实验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和认定的标准(或对象)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的方法叫观察比较法。
我国古代,为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一律称之为散文。
古代散文传承了丰厚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着民族的精神与智慧。阅读古代散文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为社会文化提供可借鉴的东西,同时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教育。
古代的语言文字是我们继承以至发扬光大古文明的一个通道,文言文扮演着传承文明的重要角色。作为一种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必然与教育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古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经书,如《孝经》“四书”“五经”,古文则以散文诗赋为主,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主张熟读、精思、博览,教学方法有自学及教师传授式的,三千多年的文言文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形成了一种文言文教学的习惯,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对此,我认为既要继承,但又不能盲目效法、不加甄别。
(一)引发兴趣
据3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海峡两岸》节目报道,台湾本土诗人余光中先生针对当时台湾部分青少年语文水平渐趋低下、作文交白卷的状况,提出要增加文言文的教学的建议,而台湾教育部长则不以为然。就是这位部长,在给已故 沈谦 教授的挽联中,竟有两大笑话:将“音容宛在”写成“音容苑在”;将“沈公千古”写成“沈府谦千古”。台湾众多语文教师在对教育部长失望的同时,发起了抢救国文运动。
这则消息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能使一发即逝的语言“传于异地,留于异时”。文言文作为古代书面语言,记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古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当代青少年,只有既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拥有现代科技知识,才能担当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重任。但是,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认真去学。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且乐此不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法的灵活多变上下功夫。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吸引学生,必须有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式,也可以是悬念式,还可以是背景式、诗歌式等。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文言文,更要重视导语的设计。
例如,讲《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
在宋代,有这么一个人: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他很疲倦,很无辜,出汴梁、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势利的官员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可是人生的坎坷不但没有压垮他,却使他写出了千古美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记承天寺夜游》。
当时的课堂效果我还记得,学生的表情中有对苏东坡的敬佩,又有急于了解课文的期待,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自然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而,每一节课的导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言简意赅、涵义隽永的导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有就是要给学生树立信心。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想清楚一个问题:“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二)基本方略
1. 朗读——“自读通大意—诵读理文脉—悟读重积累”
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加深对句意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情操,同时也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2. 翻译——明内容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汇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的初译“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此外,还应注意,要把译句放到原文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既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探究
( 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 准确理解文章主旨
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会翻译,重要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学生只要一联想课堂导语和书下注释的时代背景就明白了:“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作者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讨论到这里,对于本文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必须强调的是,文言文教学,千教万教,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在文化上、思想上有所获益。我们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是承载着一定思想含量的作品,是要告诉后人很多道理的。初中生尽管还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也能在其中读出自己的结论,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读文言文,要读出历史经验、人生智慧,这才是最高境界!
( 2 )整体把握下的局部细研
整体把握,局部精研,文言文教学应该进入到领悟文意、品味细节的层面。
教材所选文言文大都篇幅短小,便于课堂班级授课制下的阅读训练。
教材所选文章均为古人精心写就,其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方方面面,精益求精。立意的把握离不开文章结构的研究,也离不开关键词句的准确理解,这些文章便于教师对学生实施词意、句意、文意——“三意”一体的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理,文章的起承转合、详略安排、前后呼应等,这也和我后面要讲的写作有一定的联系。任何一篇好文章,都必然在“文理”方面表现为极其的合理性,即既恰到好处,又有独具特色的起承转合、详略安排、前后呼应等。
事理,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现象、人物特点、人物关系或事物特点、原理等。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必然会合乎逻辑地展示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现象、人物特点、人物关系或事物特点、原理等,认识文章里这种极精致的逻辑性,是读懂文章的关键,自然也就是阅读指导的关键。
从文理、事理两个维度实施阅读指导,既可以兼顾词语、文句的落实,又可以落实整体阅读的指导。
如前面谈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我”的“美”,若孤立地从一词一句看,“以……为美”,似乎也能讲通,但若从事理的角度看,“有求于我”显然是“客之美我”的原因。再从文章后面的“臣之蔽矣”的原因看,当然是因为邹忌之妻之妾之客的“美我”,即,没有说出事实的真象。事理与文理的相互参照,使看似一个词语的理解过程,扩展为文章整体的深入理解。
又如《小石潭记》,第一段中“隔”“伐”“取”等词语,若独立地进行词语教学,恐怕就会一带而过,但若从事理、文理的角度去深入理解,则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首先,从“隔”“伐”“取”等动作看,小石潭是不为世人所知,再者,作者何以面对这美好小石潭而产生不可“久居”的感受?不正是因为美好而不为人所知小石潭与自己的政治遭遇非常相似,所谓“触景生情”使然。
( 3 )从文言文中学习构思和表达技巧
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往往重阅读,轻写作,导致文言文与作文脱节。事实上,古代作品中的许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层次混乱、情景脱节、描写匮乏是中学生游记的通病,而《小石潭记》是游记中的佳品,是写游记的绝好范例。
从构思看,它有两大优点。其一,以游踪和视线为序,线索明晰。作者先从来路写起,先听到水声,后看到潭水,再看到潭的全貌和周围的景色,接着写潭中的鱼,再把视线荡开,写溪流。这样按照游踪的顺序,由远而近,又顺着视线,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其二,因景触情,情景交融。刚听到如佩环鸣的水声时,“心乐之”;坐潭上时,因“其景过清”,加上作者政治上不得志、长期被贬,顿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寂寞感伤之情跃然纸上。这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佳境。
从表达技巧看,其优点主要表现在写景上。其一,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写潭水的清澈,先正面描写“水尤清冽”;再写阳光、鱼影,“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透潭底,鱼影清晰地印在潭底的石头上,足见潭水的清澈,这是侧面描写。这种写法,有概括,有具体,形象生动。其二,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青树翠蔓”是静景;“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枝条的动态。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将鱼的动态与静态结合,颇有情趣。其三,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水声“如鸣佩环”,溪岸“斗折蛇行”,“岸势犬牙差互”,运用比喻,写出水声的清脆悦耳,溪岸的曲折悠长,岸势的参差不齐;鱼“似与游者相乐”,运用拟人,道出鱼的多情,也是将人的喜悦之情移植在鱼的身上。若能借鉴这些描写的方法,举一反三,写景就会少些呆板、多些灵气。
4. 积累
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平时的积累,并善于在阅读中熟练地运用。
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般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自己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自己一篇一篇地学,等到过了一年半载,就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义就是要积累。
积累离不开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 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那么,需要背诵多少 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不能打折扣,因为这些是对每一位初中生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学生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
积累要有目的、有重点。重点即是实词、虚词、句式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涉及到的,在这里就不赘谈了。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方法
一、对散文文体的再认识
散文,自古就有。在我国古代,为了区别于韵文、骈文,凡是不押韵、不重视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统统称之为散文。按照时间的发展,散文可分为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目前小学教材中出现的散文基本上是现代散文。
现代散文,通常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广义的散文,是指小说、诗歌、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文章,除以抒情、议论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短评、小品、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传记等样式;而狭义的散文则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抒情、议论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小学教材中选用的散文,一般为狭义散文。这类散文依据其内容通常还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称之为叙事性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字里行间充满作者浓郁的情感,如教材中《草原的早晨》《槐乡五月》《桂花雨》《黄河的主人》《只拣儿童多处行》《月光启蒙》《望月》《灰椋鸟》《姥姥的剪纸》《安塞腰鼓》《草原》《天游峰的扫路人》等。另一类是以写景、状物来抒发作者感受的散文,称之为抒情性散文。这类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其着力点在于准确地使用能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词句上;作者往往借助具象,将文中的景或物作为具体的情感寄托,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这类散文教材中安排得特别多,如《小池塘》《春到梅花山》《夕阳真美》《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荷花》《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燕子》《鸟语》《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秦兵马俑》《音乐之都维也纳》《三亚落日》《烟台的海》《广玉兰》《夹竹桃》等。还有一类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称之为议论性散文,也叫哲理散文。这类散文在小学教材中不多,如《最大的麦穗》。
二、教材中的散文教学价值思考
低年级段的教材中,大部分课文是童话、寓言、小故事、儿童诗等,但也安排了少量的散文,如一年级的《小池塘》《草原的早晨》,二年级的《夕阳真美》等。针对这些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散文,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该怎样教?首先,我们在备课时要思考,不管什么体裁的课文放在低年级段,其教学目标要求应依据低年级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去确定。从《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知道,低年级段的阅读教学其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因此,我们在教学低段散文类课文时,仍然把主要目标任务放在借助散文这个文本去教学生识字、写字,而不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繁琐地分析文本内容、研究这个文体上。其次,让学生初步感知散文这个文体的课文很美,利用这种文本指导学生很好地去朗读,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这两点,就是低年级段散文教学的最主要目标。
到了中、高年级段,阅读教学在完成保底目标识字、写字、朗读、理解词语并积累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强化不同文体个性化的教学目标要求:在中年级段,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关键词句在文章中是如何表情达意的,也就是教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写生动;在高年级段,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着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也就是重点要让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进行表达的。因此,散文教学也应当按照这样的.目标要求进行教学。教师在备课、教学时,应当更多地去思考、挖掘这篇散文自身所特有的教学价值。如教学《庐山的云雾》这篇散文,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抓住这样一些教学因素:一是四字词语的大量运用,使文章的语言显得优美、明快;二是突出重点段的描写,如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用比喻、联想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特点;三是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使读者对庐山云雾的特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这些有价值的教学因素隐含在课文里,所以在学生学完这篇课文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好这个范本,进行教学的迁移,设计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让学生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把熟悉的一处景物写具体、写形象。这些分布在文本中的表达方法,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很好地去把握、挖掘,并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揣摩、感悟,进而让学生学习、运用这些表达方法。
三、散文教学应当采取的策略
1.多给时间让学生诵读涵泳
在教学散文时,教师要在学生的读上多作思考。一是要把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要舍得在课堂上多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要通过朗读,把课文中那些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进而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要通过朗读,让学生读出蕴藏在文字里面的韵味及作者的真情实感,进而体会到文章的精妙;要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特别对那些抒情味极浓的散文,如《槐乡五月》《桂花雨》《田园诗情》《只拣儿童多处行》《音乐之都维也纳》《草原》等课文,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于音乐,指导学生进行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更有冲击力地叩击学生的心灵,从而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趣和能力。二是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精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叙事散文,一般是夹叙夹议,读起来要舒缓、平稳;写景散文,描写生动、形象、细腻,就要读出它的意境美;抒情味很浓的散文,由于作者情感的变化起伏,读起来轻重缓急变化不断。还有一些课文,有它自身明显的特点,如《月光启蒙》语言风格很明显: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所以在朗读这篇课文时,其语调应该是清亮、明快的,节奏感很强;再如《安塞腰鼓》一如安塞的腰鼓:壮阔、豪放、火烈,因此文章要读得雄浑、有力、有气势;而像《望月》《姥姥的剪纸》《天游峰的扫路人》等课文则要指导学生读好能表现人物形象、品质的人物对话。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当具备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过硬本领,在教学需要时,教师能进行示范朗读。三是要指导学生对经典的篇章、段落能熟读成诵,最后能背诵、积累。
2.多在品悟语言上下工夫
教学散文,仅仅靠朗读还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去品析语言,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进而增加积累。有些散文,用词华丽、华美,大量运用四字词语、成语,有气势,如《庐山的云雾》《九寨沟》《田园诗情》《黄河的主人》《秦兵马俑》等;有些散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如《拉萨的天空》《三亚落日》《烟台的海》等;有些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如《桂花雨》《燕子》《鸟语》《音乐之都维也纳》等;有些散文,语言简洁、精当,有韵律,具有绘画美和音乐美,如《安塞腰鼓》《田园诗情》等。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比较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安塞腰鼓》《草原》这两篇课文的语言风格就很相似,作者喜欢用短句,经常是单词成句、单句成段,并大量使用排比、叠词、叠字,使语言简洁、明快,有韵律美感;再如学到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两篇状物散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两篇散文的语言进行品悟、比较,可以发现《广玉兰》一文的词句华美一点,而《夹竹桃》的语言则平实一点,但都表达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品悟语言环节,引领学生细细品味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从语言文字上去体会作者所蕴藏的情感,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3.引导学生揣摩不同的表达方法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在完成保底目标识字、写字、朗读、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其重点是引导学生揣摩、学习作者是如何进行表达的,进而能够学着进行运用。教材中不同类型的散文,有着不一样的表达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像写景的散文,常采用时间顺序、移步换景法。如《黄果树瀑布》一文在写法上有这样一些特点: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写出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景观;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黄果树瀑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善用、巧用比喻,将实写、虚写结合起来,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描绘的景致意境优美,如诗如画;开头与结尾相呼应。像状物的散文,有的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有的采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等说明事物的方法。如《广玉兰》就是直接描写它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而《夹竹桃》作者既对夹竹桃进行了直接描写,还利用第三自然段作了侧面描写,写院子里的14种花,从而进一步衬托出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作者对它的情有独钟;《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作者主要是写儿童,却又用了许多笔墨去写花儿,用来进一步衬托冰心老人对儿童的喜爱;《秦兵马俑》一文,作者采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等方法来写兵马俑规模的宏大、类型的众多、个性的鲜明。像叙事的散文,一般都比较平实,但为了表达情感,作者或夹叙夹议,或采用拟人、比喻、联想、夸张等手法,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与生动性。如《灰椋鸟》拟人、反问手法的运用;《姥姥的剪纸》排比、夸张手法的运用;《安塞腰鼓》排比、比喻、联想手法的运用。
4.适时地进行迁移训练
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这样一些迁移训练:(1)有些课文在课后练习中就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进行一个小练笔,如《庐山的云雾》、《鸟语》。(2)有些课文,在写法上有特别之处,可以针对具体的课文进行设计。如学完《燕子》一文,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抓住燕子的外形和活动特点写燕子活泼可爱的这种抓特点状物的方法,写一写身边喜爱的一种小动物;如《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采用典型的先总写后分写的构段方式,学完后可以让学生学习这种构段方法,写一个物或一处景;如《三亚落日》一文是写日落的,课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巴金的《海上日出》,并布置学生观察当地的日出或日落,写一篇日记。(3)有的是一个单元都安排的写景散文,单元学完后,就可以设计一个小练笔。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都是写景的散文,单元课文学完后可以让学生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写家乡的一处美景。(4)有些课文是写某一处景或介绍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的,可以设计“小导游”,让学生进行复述、讲解训练。如《泉城》介绍济南城里的各种有特色的泉;《九寨沟》介绍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田园诗情》介绍荷兰的田园风光;《音乐之都维也纳》介绍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散文是高中语文教材当中最为常见的文本,也是教学中最难以教出新意的文本。因为散文大都带有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往往是比较深层次的和自我的,不容易引导学生去准确体味。但是也正因如此,创新散文课堂教学策略,才能教出精彩,教出亮点。
一、分析文本特征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往往所写的内容和细节比较繁杂,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但其内在的精髓却是一个主题。在散文教学中,我们首先必须要寻找到这篇散文的“神”,才能确定教学的路径在哪里。当然,不同的散文也有着不同的个性特质,更需要加以细细研判,这就需要对散文“知人论世”,明确散文的作者是谁,在何种背景下所写,教材中又为何选入此文,编写者的意图是什么。明白了这些,大致上就可以找准散文教学的切口 了。对 《我与地坛》 一文, 在具体教学中,我就考虑了以下问题:文章作者是史铁生,史铁生的一生中最为重大的变化就是20岁时双腿残废,以及母亲的过早去世,这两件事是史铁生命运变化的两大要素,在文中也有明确体现;文章写作的背景,在文中可以看到是母亲去世多年后,作者已经取得某种意义上的成功,走上一条独立、自主的幸福之路,但是已经无法让母亲为自己骄傲了;本文是教材“珍爱生命”专题第一板块“精神支柱”中的一篇文章, 编者选入此文,无外乎是为了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在编者看来,精神上的信念和支撑也是生命能够继续下去的重要支柱。了解了这些以后,我们就可以明确本文的教学应该从史铁生的生平入手,重点了解史铁生残废后精神上失去了支撑的事实。 在教学中,可以以史铁生另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导入,这一篇文章比较短,但叙述成分更多,基本上包含了作者双腿残废和母亲去世前后的一些事情,能够很好地为《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教学提供教学背景和营造情感氛围。
二、探究文章内涵
散文的内涵往往比较丰富,这和散文语言的跳跃、含蓄有关。因此,散文教学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着力领会作者的写作层次,以此来作为教学上的层次,这样才会更符合作者的情感逻辑。理解散文的教学层次,可以通过描写对象来作区分,往往一个对象一个层次,一种情感一个层次。 在《我与地坛》教学中,文章层次相对比较鲜明。文章表面上分两个部分,即“我与地坛”、“我与母亲”,但实际上还有一个层次,即“地坛与母亲”。围绕这三个部分进行层次分析,才能明确具体的教学策略。如第一部分“我与地坛”中,文本层次为地坛景色描写与我的感悟,实际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地坛中景物的特征是什么,领会“院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内涵,也就是地坛虽然经历风雨沧桑衰颓了,但是却依然蕴含着勃勃生机。接着由此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引发的生命感悟:“我”双腿残废了,面对这样的生命困境,“我”为何不能像地坛一样“死而后生”?“我”为何不能在残废的墟土上重新绽放生命之花?这样理解起来就揭示了“我与地坛”的关系:地坛告诉“我”“为什么生”,“我”与地坛的相识是一种缘分和宿命。再如第二部分“我与母亲”中,叙事和细节描写部分比较多,也非常感人, 其层次是 “回忆+感悟(评述)”模式,那么就结合这样的层次,引导学生品味其中最为感人的细节和语句,通过研讨领悟母亲的不幸是双重悲苦,体会母亲默默奉献背后坚忍伟大的爱, 这样母亲和“我”的关系也明了了:母亲是用自己的坚忍和奉献暗示“我”去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路。通过这样的研习,文本教学层次就理清了,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容易。 三、体悟作者情感, 突出教学重点散文中的情感往往是含蓄和内敛的,作者的情感虽然是个人的,但往往也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因此要把理解散文中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这种情感不仅仅需要通过文字去理解,更应该通过文章的逻辑层次去研读、体悟。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也许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文章的题目是 “我与地坛” ,为何花那么多笔墨写母亲呢?这个问题也正是这篇散文情感教学的重要切入点,也就是文章隐含的第三部分内容“地坛与母亲”,这两者的关系构成了作者的情感体系。一方面,地坛是作者残废后最初的情感寄托,是地坛告诉他“为何生”的问题,地坛就像母亲一样毫无排斥地容纳了一个残废的“我”,成为作者活下去的精神信念;另一方面,母亲却承受着儿子残废后的生活起居以及心理上的煎熬,同时还忧心怎样给残废的儿子找到一条独立、自主、幸福的生活之路,承受了双重的悲苦,多年后作者理解了母亲这伟大坚忍的爱,并为之感激涕零、追悔莫及。此刻“地坛”与“母亲”已经融为一体,“地坛”即“母亲”,母亲即“我”心中的“地坛”,共同构成“我”生命中的精神支柱。理解到此,为何文章写地坛却大笔墨写母亲的疑问也就得到很合理的解释,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恰如其分、深刻到位了。
有关散文教学方法推荐:
散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学习写散文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每次布置作文时,总有不少学生感到头疼,难道学生真的是不会写文章吗?也不尽然,因为往往不少人给亲友的书信写得很生动,很精彩。但是为什么作文的水平却堪忧呢?怎样才能提高散文水平?
一、创设意境
1、可以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写作氛围,如要写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可以播放关于“母爱”的视频,如《疯娘》,如在“5·12”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妈妈永远爱你》,以触发学生心中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有助于调动情感,在文章中表现出来。
2、创造宽松的作文环境。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提供更多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更能发挥出学生水平,提升作文能力,且在评改学生作文时,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肯定其优点,哪怕这个优点很小,那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其迅速长大。
二、由现实入手
引导中学生关注现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关注社会热点。写作都是为现实服务的,作文也是如此,虽然身处校园,但关注社会,关注校园以外的事件会为作文增加深度,所以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传媒更多地了解现实生活,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提高思想认识,还可以从中学到评判事物的方法。
2、关注生活小事。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大多是小事,由小事入手,写出自己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可以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3、抒发真情实感。有真情才能动人,一篇作文想要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所以真情实感在作文中非常重要。只是由于现在的中学生是处于青春期的,往往在习惯了父母关爱的同时,忘记了感恩。所以,引导学生阅读富有真挚情感的文学作品,有助于感染学生,促使真情的迸发。
4、关心身边的人。身边的父母、老师、同学,都应该是中学生关注的对象,尊重师长,关心朋友是中学生应该有的美德,而这种美德则可以在作文中体现。
5、尊重、热爱生命。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别人的生命,尊重其他植物动物的生命,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会是有责任心的人,善良的人。
三、选取角度
材料作文包括旧材料作文和新材料作文,旧材料作文要求从材料的中心角度立意,而新材料作文对立意的要求更加宽泛,但无论哪种论文,写作的关键都在于全面地审读材料,选好角度,确定意旨。选取最佳角度,最适合自己的角度,才能有深刻的立意和真挚的情感,一篇有着深刻的立意,精巧的构思的作文,会显得匠心独运,当然,对于文章的中心,要适度“深化”,而不能过分拔高,要结合材料或话题进行分析,确定恰当的立意。
四、锤炼语言
朱光潜《咬文嚼字》中提到:“文学借文字表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锤炼语言,可以使文章更简洁,更生动,更深刻。在不同文体的作文中对语言的要求也有不同,如议论文的语言要求简洁凝练,准确、严密;记叙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形象,通俗朴素,简练流畅,个性幽默;说明文的语言要求灵活、多样,平实或生动;散文的语言要求华美生动。当然无论何种文体,文采都是必需的,怎样才算有文采,大体可以用这样的几句话来概括:“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方法,文句有意蕴”,一篇富有文采的文章,可以吸引读者,令人赏心悦目。
五、丰富内容
要使文章内容充实,首先要有足够丰富的材料,作为中学生,阅读是积累材料的主要方法。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对生活的观察,也是重要的途径。所以应鼓励学生在平日的阅读中,多积累,多整理,对写作有用的素材,以充实文章内容,如课本上的文章中的事件,可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材料,课外作品中的人与事,也可以如此。对生活的观察,也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对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日积月累,在写作中学会运用,作文自然可以写得充实而有内涵。
六、再次加工
作文若写成千篇 一律,则失去了自己的风格,只成了一味的模仿甚至“八股文”形式的文章只会让人厌烦,所以富有个人特色,是写作中的关键一步,写作中的创新可以表现在思想方面的新颖,题材方面的新颖,形式方面的新颖,以及语言方面的新颖。
1、立意新颖。在作文中文章的观点是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有独特的方面,立意新颖别致文章就会富有新意。
2、题材新颖。因为每个人在阅读和经历方面总会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写出自己独特的材料和经历,也是文章创新的方法。
散文因其选材自由,题材往往纵观数千年,横亘几万里,然而,不管题材怎么自由,却总有统帅于作品的主题,有贯穿于作品的线索。这线索或表现为物、景,或表现为人的活动,到大都归纳为思想感情的脉络。教师在教学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好散文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零散的材料间的内在联系。在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中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叙事散文一般按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安排结构,表达中心的。而抒情散文则一般是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作者按照“不知草塘——初知草塘——深知草塘”的思路,沿着一条“不爱草塘——赞美草塘——珍爱草塘”感情线来组织内容。将草塘的美丽、富饶表现得淋漓尽致,抒发出自己对草塘和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再如《月光曲》一文,作者文中叙述了德国著名的作曲家贝多芬在一所茅屋里遇到穷兄妹俩的故事,作者就是沿着一条由同情到激动,再到兴奋的感情线索写出了《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全文的主线就是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贯穿全文。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就要抓住这一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探索生活的真理,悟到人生的真谛。
散文中的意境,饱和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画面,蕴含着动人的生活激情,还富有精辟的生活哲理和深刻的艺术美感。写山川景物的散文创作意境往往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在情景交融中来以情说理、托物言志;写风土人情方面的散文创作意境往往采用情不直抒,理不直陈的手法,而是寓情于事,因事明理。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借助于图画、录像、录音等媒体来创设情境,渲染感情气氛,并且要灵活地采用讲故事、现场表演、实物演示等教学方式来再现散文的情境。借助于假象、想象引导学生反复吟读、品读表情达意的重点句段,进一步体会蕴含在散文中最主要的意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达到丰富学生感情的目的。感情培养起来了,也就增强了学生发现、认识、感受、欣赏美的能力。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就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大榕树的特点和鸟的形象以及鸟在树间嬉戏的情景形象地再现在学生的课堂上,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学生在气氛和情景的感染下,感悟语言深刻,体会情感到位,内心受到很大的熏陶。那是我上得最为成功的一节课,至今记忆犹新。
语言是形象和思想的物质外壳,没有准确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就无法描写出鲜明的形象,无法创造出深远的意境。散文的语言更是灵活,可聚可散,参差错落,富于变化。或质朴淡雅,或绚丽多姿,或优美,或隽永,或简洁明快,或含蓄凝重。语言风格不同,意境和形象也就不同。为表现作者各自的艺术情趣、艺术追求,散文的语言是百花争芳,动人心弦。因此,在教学散文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仔细品味字、词、句,相机点拨,深入体会作者在“炼字”“炼词”“炼句”上的功夫,让学生注意体会作者的各种表达方式,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在《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作者把地球比作一叶扁舟来说明地球的“美和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由小想到的事物,然后提出为什么不用米粒或皮球来打比方?借机引导学生理解“扁舟”更巧妙的寓意何在。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充分读书,思考、交流,从而认识到地球就像一叶扁舟行驶在茫茫宇宙之中,地球上的60多亿人的安危就系在这一叶扁舟上。地球是人类的“生命之舟”。如果一旦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人类将无处藏身。学生从“扁舟”一词中体会出地球的“飘摇不定”,从中体会出地球的易碎。从而树立起精心保护地球的信念。通过“扁舟”一词的教学,学生深刻领悟到语言的魅力,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了解,同时为美育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之后再组织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多积累丰富的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教学像《五彩池》这样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散文时,可以选择自由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精彩描写片段进行阅读、分析、体会和感受,然后在同伴们中交流自己喜欢这一部分的理由,以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总之,散文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在授课时讲好一篇散文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再创造。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的要求。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发扬创新精神,以达到散文教学效果最优化。
有关散文知识点推荐:
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又是一种意蕴丰厚、益智陶情、具有弹性力度的一种文体。散文以纪实为本,以史学为伴,蕴集着散文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多少关注,多少思索,多少探索。在这个种根之上,又繁衍出了作者各具特征的情思。当阅读一篇散文作品的时候,首先使人感到触目动心的,不是像小说里所展现的纷纭复杂的人生画面,而是一颗至诚至挚、至纯至真的心灵,在瞬间启开时所透出的思想之光和感情浪花,让人获得深刻、新奇的思想与智慧的启示。所以,认真搞好散文教学,注重散文的教学方法,让散文的教学更加具备作为“美”的特质。体现语言文字的原汁原味。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对于帮助学生认识人生和写作,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散文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他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抒发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言我之志,抒我之情,从而去表现自我,也表现和批判世界的各面,揭示作家的个性与人格,传达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真知灼见。郁达夫曾经说散文最大的特征是作家所“表现的个性”;朱自清也说散文就是要“表现自己”;刘白羽认为散文就是作家的“血”和“感情”的“燃烧”,因而他的散文犹如激越奔放的“心灵的咏叹”。这些散文大家创作的切身经验,说明凡是优秀的散文作品,在情理擅扬的艺术画幅中,无不涌动着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层感悟和对生命现象、生活态度、人生真谛的诠释。因此,在散文教学中,必须要重视把握作家主体思维的个性化,致力于探究作品展现的主体个性美。具体来说,要注意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一)意在把握主体情感的真实性
表现至诚的心灵和主体的人格与个性,是散文艺术的第一生命。在传统的散文教学中,对散文的真实性往往只把它作为作品内容的审美要求来进行分析,而忽视了作家感情的投入和个性的体现。在教学中对“散文的真实”应须从两个层面进行把握:一是创作主体的自我真实,二是作品客体形象的真实。创作主体自我的真实源于作家诚实、谦逊的人品和真诚、自由的创作心态。作家不避个性、缺憾、喜怒哀乐,毫无掩饰地坦露自我的真实观感。散文客体的真实。也就是说,散文形象要能够透视本质,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个性表现共性。因此,在散文教学中,需明确散文的真情不仅源于生活的真实,也有赖于情感的驱动,全无什么情感模式。这样才不会抹杀散文的真实性,才能揭示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坦诚心灵。
(二)意在把握主体情感的深层性
散文创作主体要最大程度地表现自我和人生的审美特质,决定了散文不仅有真情,而且富有情感和思想的深邃、独特、创新,表现更深层次的自我意识和主体个性的特征。对于散文主体情感表现的深层性,在散文教学中往往以其思想的崇高与否来作为评判的标准,而忽视了作者自我情感和思想的投入等方面。散文不仅仅要有不同凡俗的思想深度,而且还要这种思想必须是“自我”的,是自我切身的感受,是发自肺腑、通过心灵的体验倾诉出来的。鲁迅的作品正是一自我对社会、对国民性前所未有的剖析和挖掘,赢得了文学史上的丰碑地位。但其文并不是干巴巴的说教,在其冷峻如铁的文字里,灌注着满腔的爱和恨。只凭“崇高”的思想性,不看作家的情感体验和自我个性意识,是不能深入作品深层的情感世界,领悟作品的内在意蕴的。在教学中我们对散文的把握也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切实把握主体情感的深层性,即把握作品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按其内容的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品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记叙性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它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也就是说,这种记叙性散文写人叙事总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段,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这个人物以至整个生活的具体而深切的主观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分析任务及其生活片段、场景为着眼点,着力揭示作者所寄寓在人物和生活片段描写中的主观感受和情思。
抒情性散文。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生活激情为主,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善于通过对景物的极尽描述,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激情。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属于这类散文佳作。根据抒情性散文的这种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分析主体情感抒发的方式及其特征为着眼点,着力揭示作者寓于景色、物象之中的特定情思,探寻作者感情抒发和深化的过程。
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是以明述事理为主。但它并不是侧重议论的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而是运用文学形象来发表议论。说理和形象相融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艺术性,有的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鲁迅的一些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等文章,都属于这类散文。在教学中对这类散文的分析,重在揭示它运用文学形象来进行说理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形象的思想意义。
初中写作教学方法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老师最头痛的问题,它往往花去语文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因此,寻求比较科学的写作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笔者采用了分类教学的作文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类,优秀型。这类学生在班内往往只有几个。我对他们采用鼓励成功法和引进竞争法。我首先把自己写的日记和已发表过的文章给他们阅读,并指出只有用心去体会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写出有深意的作文,并要求他们一定要坚持勤写日记。然后我把他们写得好的作文或日记及时推荐给学校文学社发表,同时还在语文课上组织学生们来共同欣赏其写得精彩之处。这样,不但有力地激发了该生的写作兴趣,还使他对写作过程的成功之处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使他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另外,我用的这种成功鼓励法并不集中在一个优秀生身上,这次鼓励了甲,下次则鼓励乙,再下次则鼓励丙……这样就把这些尖子引入了竞争之中,促使这些写作尖子的`水平不断提高。曾经有好几个学生升学后成了高一级学校文学社的主要负责人。二OXX年春季,我所教的初一的几个学生竞无师自通的写出了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的议论文来,叫我校的许多老师惊讶不已。这些正是我对优秀型学生采用了上面两种写作教学方法的结果。
第二类,优良型。这类学生在班内稍多一些,他们混杂在写作水平中间的学生里面,由于没有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而未露头角。每逢新学年初,我抓住学生们都喜欢在新老师面前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要求全班同学都写日记、写作文给老师批改,因而很快就发现这类被埋没了的“千里马”。我用培养优秀生的同样方法来培养他们,同时要求他们勤写日记、认真写好每次作文,指导他们去涉猎课外读物,有意识地组织他们积极参加讲故事比赛、背诵诗歌比赛等,促进他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得到同步提高。二OXX年春季,我校举行了作文比赛,要求每班选出三名代表参加,在初二年级二十一名选手中选前十名进行奖励,结果我派出的六名选手全部获奖,分别排在第二、三、四、六、七、十名的位置,在这些学生中,有二名是新培养出来的新秀。这一事实说明,语文老师发现被埋没了的“千里马”是何等重要。我认为对优良型学生的培养,关键是善于发现班内的写作人才,否则语文老师会像无知的“饲马者”那样,面对着有培养的人才而说没人才可培养。
第三类,中间型。这类学生占班内一半以上,他们怕写作文,一到作文时就往往拿作文书来移植。我曾用下水作文来引导学生写作,结果大多数人都依葫芦画瓢,不但照搬下水作文中的语言词汇和题材,还有许多句子出现语病。这与那些一、二类学生的作文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优秀生作文不但不模仿,而且句子流利、词汇丰富、语意连贯,还能写出真情实感。我反复琢磨制约这类中间型学生写作难以进步的原因,原来是这类学生平时很少涉猎课外读物,因而阅读能力低下,词汇积累少,视野狭窄。我曾在初二学生中多次开展讲故事比赛活动,结果有过半的学生不敢参加,这类学生阅读能力低下得真叫人不敢相信。针对这些问题,我一方面组织他们学写日记,一方面教导他们要主动去涉猎课外读物,并组织他们参加背诵诗歌比赛、查字典比赛、剪报比赛,平时的作文批改则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并加以鼓励。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这类学生的写作才稍有提高。我深深体会到;这类学生的写作教学的收效期实在大长,老师们往往辛苦了半年、一年,还收效甚微,非有二年、三年的连续工作不能根除这类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而山区中学不跟班教学的模式,又把这一大部分学生推进了写作教学被遗忘了的角落,这正是造成山区中学的学生写作水平特别低下的原因之一。
第四类,后进型。这类学生占班内学生的20%左右,是近几年来新出现的群体。他们阅读能力较低,积累的词语很少,大多懒惰、自卑,平时连背一首诗、写一篇日记也不肯做。对这类学生,我便主动地亲近关心他们,引导他们从背诵、默写一首诗开始,使他们慢慢地从懒惰与自卑中解脱出来,从而对学习写作渐渐有了一些欲望。我把他们的写作要求放到最低的起点上,教他们从每天学造句、写一篇日记或抄一首短诗开始,只要他们肯认真去做,有一点进步,我就肯定他们,表扬他们,使他们树立起写作的信心。经我的长期努力,也曾转化了不少这类型学生。在转化这种低下型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又影响了班内写作水平中间的大多类同学,他们会感到既被优秀生所压抑,又被后进生所追赶的压力,因而产生一定要写好作文的强烈愿望。
初中作文教学的任务是极其艰难的,它绝不能靠一种、二种“特效”方法来解决大部分同学怕写作文的问题,只有运用分类教学法,对学生们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作实事求是的分析,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教学思想来指导写作教学,抓住各种类型中的主要问题,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的原则落到实处,苦干二年、三年,我们才能取得写作教学上的丰硕成果。
从头热闹到尾的一堂课是不正常的,反之,从头到尾都不热闹的一潭死水的课也不正常。老师应是一堂课的“控制师”,如何当好“控制师”的角色是每个人都必须深入思考的。让我们看看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那些吧:
初中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优缺点:能在短时间系统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运用谈话法,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是谈话法的前提。
优点:能照顾每个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谈话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中西方分别最早采用谈话法的是孔子和苏格拉底)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优缺点: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但是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在高年级运用较多。
区分:对于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按照实施的主体去区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和谈话法的主体是老师,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而讨论法主要是学生之间。
1.演示法主要是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运用演示法时要注意几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运用演示手段;控制演示时间,难度不宜太大;演示内容要贴近生活。
2.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一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演示法与实验法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演示法是教师演示,学生看;而实验法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1.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为:各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为: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2.实习作业法,又称实习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
3.实践活动法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顾问,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
区分:练习法和实习作业法的区别在于练习法主要在课堂上练习(课内),实习作业主要是课堂之外(课外),例如:周长的计算公式,(长+宽)乘以2,课上练习题属于练习法,学生去操场量周长属于实习作业法。而实践活动法则是由操作到知识的过程,它更强调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初中教师说课、讲课、听课、评课诀窍大全
说课要求“六说”
即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训练、说程序。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结点。教法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而选择的,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训练包括课内的和课外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程序则是优化教学过程和优化课堂结构的教学方案。
“六说”构成说课的整体内容,也构成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六说”的具体要求
1、说课标主要说两点:
(1) 所选课题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要依据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原则和要求,在整体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和编写意图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新选课题(章、节、课)内容特点,确定其在整体或单元教学中的地位。通过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确定其在整体或单元教学中的作用。更多优秀内容尽在初中英语教师微信平台。
(2) 根据“地位”和“作用”。
制定本课题的学习目标,通常从三方面来制定:
A、思想教育目标
① 思想政治教育——如道德品质教育等
② 学习品质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毅力、态度、方法、习惯等
③ 思维品质教育——各学科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特点,需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B、知识传授目标
主要指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C、能力形成目标
记忆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动用什么,评价什么,综合什么,在课标中要有明确的要求。
2、说教材
主要说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处理,包括理论上的理解,知识点的解析。重点、难点的确定和解决。
分析教材是常规备课的重点,也是说课的重要内容,但说课更要侧重说明处理教材的理论依据和采用的处理方法,而不对某些具体知识作更多的解释和说明。如语文的解释词义,归纳段意,数理化的概念,定理的解释等。
3、说学生
主要是分析学情,如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本课题的有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分别,以及学法指导等。
学生情况是教学的重要依据,难点的确定,教法的选择,课堂训练的设计都应根据学情而定。但这是常规备课中最薄弱的一环。大多数老师习惯于精英教学,喜欢从高点来设计,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如何。说课,把说学生提出来,就是为了加强教与学的针对性,使老师的每一份努力都能作用在全部学生身上,收受实在的课堂实效。
4、说教法
主要说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问题不再于什么方法最好,什么手段最简便,而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及教学设备的情况等,来说明选择某种方法和手段的依据。有些教法不能从理论上讲是科学的,合理的,但是有选择运用它,要看学生的实际,所以说教法的选择,最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情的分析。
5、说训练
主要说明训练的目的,训练方式,训练题目的设计。训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中的训练,要根据学习目标来设计,为目标而服务。
训练一般分为:① 形成性② 巩固性③ 分层能力训练三种类型。
对应解决分别为:①主要检查学生对概念、定义、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②帮助学生掌握知识;③根据学生掌握情况,使上中下三类学生通过此练习都有所得,培养能力。
6、说程序
说明整堂课的教学流程,即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我们常说的优化课堂结构即指教学程序的设计、说课的内容是“六说”,方法有两种。
一是将材料按“六说”分六块,一一分别来说,这样说材料容易组织,条理清晰,但艺术性不强,给人以支离破碎的印象。
二是综合组织,按教学程序来说,将“六说”内容分布在各教学环节中,这样说艺术性强,流畅,浑然一体,但组织材料费力,还会条理不清。
总之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说课方法。
上课
把握热闹的“度”,该“热闹”时才“热闹”。
从头热闹到尾的一堂课是不正常的,反之,从头到尾都不热闹的一潭死水的课也不正常。老师应是一堂课的“控制师”,如何当好“控制师”的角色是每个人都必须深入思考的。
老师应该给足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不要让学生很快说出答案,应杜绝学生信口开河的发言习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取决于对知识的理解领悟程度。每个学生的理解力是不一样的,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作为课堂的“控制师”,老师提出的问题应从简单逐步走向复杂,循序渐进,实实在在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另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做练习认真细致的习惯。新的教学理念追求生成性、领悟性,但违背生成规律缺乏有效的引导,也会导致学生无所是从,也是课堂的一种病态。
要想使一堂课高效完美,老师们应该这样:
1、摆正心态,自然和谐的生成,不违背规律,不拔苗助长。
2、认真钻研教材,以生成的动态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不死搬硬套,多设想几套教学方案,根据课堂变化的情况随时改变自己的教法。
3、设计问题有针对性,提问有价值的问题,提问学生感兴趣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4、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流程,不要照本宣科,自我陶醉,要每一堂课都树立:
“服务”意识——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需要”意识——为学生的需要服务。
“生成”意识——根据课上发生的情况或某种需要,随机调整。
“效果”意识——力争让学生一课一得。
总之,每位老师要做到:教学与艺术联姻,高效同乐趣俱来。
听课
教师听课应该按下面三个步骤来进行
(1)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2)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3)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良好的社交对孩子成长的促进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小学时孩子周围更多是玩伴;初中时期,孩子会和同伴分享很多故事,发展深厚的友谊;而到了高中时期,同伴会给予孩子包括学业上的多方面支持。
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对于教师的教,听课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
(1) 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
(2) 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
(3) 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
(4) 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5) 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步骤?
(6) 使哪些知识系统化?补充哪些知识?
(7) 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地步?
(8) 渗透哪些教学思想?
(9) 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时应该关注:
(1)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3)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4)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
听课者应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
听课者要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的关键点
教学的本质既然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习者学习活动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
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思维得到激发、学业水平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则可以认为这就是一堂很好的课。
评课
不要面面俱到,要有侧重点
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1) 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
(2) 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
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性、科学性,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 看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
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
一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
二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
三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洛是不是清晰;
四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效果。
(2) 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学技法,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
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
① 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观象,看讲与练时问搭配是否合理等。
② 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主体活动的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
③ 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现象。
④ 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看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
⑤ 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统一。
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 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2) 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3) 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题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4) 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教育手段。教师还要适时、适当运用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1)看板书:
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富有艺术性(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等)
(2)看教态:
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3)看语言:
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清楚,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
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达成。
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文/李海生
摘 要:初中信息技术是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这门课程主要所运用的几种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阐述。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型”教学;分层次教学
信息技术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充足的信息技术进而更好地适应这个信息化的社会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两种优秀的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完成一定的具体任务,并在此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来说,也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例如,在学习“Excel表格的计算”这部分知识之前,我就要求学生在小组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之上,对班级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计算与整理,既要算出每个学生的总分以及平均分,同时还要算出整个班级的平均分,并对所使用的几种方法进行简单的总结与归纳。之后,我又带领学生学习“Excel表格公式计算”的具体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明显感觉到这种方法的简单性和便捷性,不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认识到了计算机知识在生活中的快捷应用,而这有利于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热情,为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分层次教学法”的灵活运用
每个学生都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特存在,他们有着个体的特征和差异,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尊重他们的具体差异,那么注定实现不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每位学生身上存在的个体差异,通过‘分层次教学法’的使用实现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的目标。”我将这一教学方法融入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与效果。
例如,有的学生接触计算机较晚,他们可能连最基础的计算机常识也不甚了解,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要求他们上机进行操作,不但实现不了预想中的良好教学效果,反而还会适得其反,给他们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与学习负担,而这又会严重制约接下来一系列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可谓得不偿失。因此,针对这部分学生,我会先向他们讲解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先从整体上把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而且还会逐渐建立自身学好计算机的信心以及意念,为更好地进行其他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较早,对于一些计算机知识也了解颇多,针对这部分学生,如果教师仍然向他们灌输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一来是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来于时间和精力上来说,也是一个严重的浪费。因此,我会着重向他们讲解一些较难的知识点,这样的话既可以大大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不断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水平。
“分层次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将其分成不同的层次,并给予他们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利于推动“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成”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以上,即为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两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希望能为众多教学同仁提供更多教学上的支持与帮助。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俗话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数学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是基础,初中数学是强化,高中数学是要点,初中数学作为中间一环,“承前启后”,既是对小学数学的加深理解,又是对高中数学的铺垫。故而,学好初中数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本篇文章主要从如何对初中数学进行有效率的教学出发,提出来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数学教学方法
一、自主探究式学习法自主探索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各学科都应用得较为广泛,且在教学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探讨新知识的来由并研究其特征,探索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锻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学生会把自主学习结果看成是一种成功,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激发了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坚强自信心和自主探索、自觉钻研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明白数学中看似深奥的知识,只要积极探索,认真思考就能很快解决。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更好地应用于生活。
二、小组讨论学习法
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分组共同协作商量和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师形成一种互动的方式,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课堂上小组讨论有利于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分类思想、综合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的能力,能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通过小组讨论可从多角度获得解题思路和思维途径,往往是讨论和交流融为一体,在讨论中理解,在交流中加深印象。这样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比教师直接讲授要好得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教师也能从中得出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发现式学习方法
发现式学习方法是继自主探索式学习法、小组讨论学习法之后的又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阅读教材来发现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发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发现数学规律、发现学生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这样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一种优先掌握的心理,且学生对自己所发现的知识、问题、思路和方法有较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掌握知识很重要,找到了发现知识的渠道。有时候,还可能会使学生突发奇想,象某些数学家一样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数学问题。还会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演示与表演学习法
演示教学法是数学教学乃至所有学科的教学最基本的、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模式。主要是教师演示课堂教学内容和讲述新的知识内容。有的教学内容无需学生去进行探究和发现,如定义、概念和公理等。这些内容我们都是直接讲述或借助教学用具进行演示或说明理论知识的形成。
五、寓教于乐的游戏学习法
新版数学教材安排的内容生动有趣,课题就像一个香饽饽,很诱人的。如:有趣的七巧板,日历中的方程,一百万有多大等等。教学内容也变得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游戏性,如:台球桌面上的角,变化的鱼。很多教学内容穿插了游戏内容,如:游戏公平吗,一定能摸到红球吗等等。教材内容更加符合中学生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利用游戏既可锻练学生的胆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集体主义思想。游戏可以让学生放松学习压力,以轻松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从游戏中获取知识,又把知识运用于游戏之中。
六、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方法是将需要学习的新知识编排成一个个联系密切的问题,让学生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思索、讨论、最后作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同样有相关的问题提出,问题提得越多,对知识掌握越牢固,教师在其中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七、反馈训练教学法
为了检验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必要对照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反馈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馈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反馈题的设计要适量,难易适度,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设计适合每个学生的反馈训练题,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层次自己设计反馈题,自行解答,在反馈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实用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所学知识,贵在运用。练习是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个教学环节不仅检验了教学效果,还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从中及时发现问题,做到查缺补漏。因而设计练习题时,要精而少,讲求实效。习题的安排一般应从简单道复杂,与学生知识深浅程度相适应,评讲时尽量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对题目原型启发,揭示已知东西和新知识之间的内在深刻联系,满足学生求知、求新的心理。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练习过程中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类比、联想、逆向邓多种思维方式,让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寻找完美的方法解题或做到一题多解,拓宽思路,举一反三。学生做起练习题来就会有兴趣参与,如果再在练习课上穿插一些实用性比较强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得以激发。如在教学课题学习,选择方案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元旦时两个商场让利酬宾的热闹情景,假设学生需买一定数量的商品,到哪家购物更实惠?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身边处处都是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和情感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数学语言必须具有灵活性,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及时调节教学语言的速度、基调、音量、节奏、语气等,这能显示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幽默有趣,学生可以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并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过程高潮迭现,并能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
如今的课堂已不是从前那种“填鸭式”的你讲我听,而应是注重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我们教师往往缺少的就是这种放手的能力,总觉得让学生来说耽误时间或是说不到位,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开始他们可能说得不够好,但你可以去指导,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了,这样不仅学生觉得有意思,他也会觉得学习就是自己的事,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更重要的是:大家在讲解和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兴趣,活跃了气氛。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从来都要注重锻炼自己的表达、表现能力。所以每个人都要抓住机会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另外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有比赛性质的活动,如以组为单位的抢答,各组之间的对答等都可以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提高效率。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师。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能对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能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提出独特的看法,这样才会不断有新思想涌现,久而久之,他们才会逐渐树立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常用教学方法
一、课前预习
数学的预习不单单只是说看一遍就了事,一个好的预习要善于发现本章学习的重难点,并提出有用的解决方法。当然,对于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可以要求同学们根据成绩的好坏均匀分配,形成学习小组,让他们自行探讨,对于各自发现的问题集小组意见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对于整个小组都无法解决的问题,留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老师再进行点评并采取合理措施。这样一来,既保障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确保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并使得学生形成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学习性格,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学习
首先,我们应当加以利用的是学习的内容框架,這是数学学习的一大法宝。从整个初中数学,到这本书,再到某个单元的框架。比如,初中数学的整体框架大致由数,几何图形,统计与概率构成,而数又分为式子,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几何分为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以及图形变换。初一上册的框架是:数,分为有理数和整式加减;方程,由一元一次和二元一次方程;图形,分为线的认识、同一平面内线的关系(平行和相交)以及坐标系和三角形。再说第一单元有理数,分为认识正负数,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及乘方运算。让学生做到,若干年后,即使他不记得数学学习的内容,但还记得学习框架,那便成功了。
再者,课堂学习氛围是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够带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更有甚者决定了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成果。或许会有人说,数学不过是理性的,又不是凭空的想象,亦不是诗词歌赋的景物变化或者情感互动,那该怎样去营造一个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呢?在这里提出两点:一是动手实验,又有人会说了,数学不是物理可以借助器材实验,又不是化学利用药物进行反应,该怎么实验呢?其实不然,数学也有可以动手实验的地方,比如,在找角度规律或者进行定理推断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量角器,直尺,圆规等进行有效的探索,反推其证明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同学们对公示定理的记忆;二是知识竞赛,我们可以分阶段进行,在某一阶段的知识点学习完了之后,设置一些竞赛题,课堂进行比赛,让同学们在兴趣中学习,在竞争中进步。
最后,绝大部分同学甚至老师都会认为数学的学习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练习,只要你练得多了,就什么都不怕了。当然,习题的练习对数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练习的多了,见题型醒就多了,同学们更能理解,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我们不能说练习就是学数学的唯一。数学笔记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我把数学笔记分为两块内容,一是课堂笔记,这是同学们自己根据自己预习的成果对自己知识内容的强化,可以找相对于个人来讲的重难点,当然,不要是全程都在记笔记,那样老师所授知识点没听进去还浪费时间,记了和没记一个样,要学会挑点记,让学生自己选择不熟的,不太会的,掌握起来有难度的知识点记;二是错题笔记,要让学生自己学会记住教训,错过的题不能再继续错下去,将错题整理,分析原因,找出所用知识点,以及正确解法都整理好写在笔记本上,多看,吸取教训,让学生告诫自己,下次不能再犯。
三、课后辅导
没有谁是天生就会学习数学的,在经过了预习及课堂的学习后,还要让同学们学会课后学习,我们作为老师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辅导,但我们可以让同学们自己组织起来,建立学习交流小组亦或是一对一辅导,同时采用竞争奖励机制,对整体小组成绩好的,有进步的或是一对一辅导取得了最有效果的同学按照他们的最后成果进行奖励。这样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且有助于班级整体成绩的提升。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同学们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问问题,学会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的想象力,让同学们在兴趣中学习,在个性发展中进步。
初中数学学习是学生学习生涯的一个重点,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课前预习,注重课堂学习的效率,以及课后的学习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课标的见证下,提升自我教学素质的修养,以身作则,引导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初中数学学习技巧
1、配方法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十分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3、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属于R,a≠0)根的判别,△=b2-4ac,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而且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几何、三角运算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韦达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等简单应用外,还可以求根的对称函数,计论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解对称方程组,以及解一些有关二次曲线的问题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5、待定系数法
在解数学问题时,若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而后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而解答数学问题,这种解题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它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6、构造法
在解题时,我们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辅助元素,它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方程(组)、一个等式、一个函数、一个等价命题等,架起一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解题的数学方法,我们称为构造法。运用构造法解题,可以使代数、三角、几何等各种数学知识互相渗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7、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它是先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矛盾,从而否定相反的假设,达到肯定原命题正确的一种方法。反证法可以分为归谬反证法(结论的反面只有一种)与穷举反证法(结论的反面不只一种)。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大体上分为:(1)反设;(2)归谬;(3)结论。
反设是反证法的基础,为了正确地作出反设,掌握一些常用的互为否定的表述形式是有必要的,例如:是/不是;存在/不存在;平行于/不平行于;垂直于/不垂直于;等于/不等于;大(小)于/不大(小)于;都是/不都是;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一1)个;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两个;唯一/至少有两个。
归谬是反证法的关键,导出矛盾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从反设出发,否则推导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理必须严谨。导出的矛盾有如下几种类型: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公式矛盾;与反设矛盾;自相矛盾。
1、设计悬念,吸引读者
我快要死了——
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我微弱的呼吸声。护士只有到吃药、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而且很少和我说话。我已经习惯了,我不会有太多的报怨,因为我知道我快要死了。我凝视着窗外,告诉自己要坦然面对死亡。(选自陕西省中考满分文《感受生活之美》)
技巧点拨:这篇文章的开头设计了一个悬念:“我”快要死了。于是读者不由得被吸引住了,会想,他怎么会快死了呢?他得了什么病?的一来会怎样?这一连串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把你的目光带到了下文,使你迫不及待想知道下文。这种开头方法,抓住了人们阅读时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吸引读者阅读,效果很好。
2、开门见山,亮明观点
朋友,当你看见一堆堆垃圾高如小山,一条条溪河恶臭难闻,一股股有害气体毒害人体时,你的感想如何?我那时却不气愤得想大声呼叫:“请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选自20广东省中考满分文《我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
技巧点拨:考场议论文的写作一定要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写作时开门见山,摆明态度,不失为一种普通但又实用的方法。这篇文章的开头采用设问的方式,一问一答,简洁有力,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为下文展开议论打下了基础。
痛苦的时候,你会回家,用眼泪尽情发泄;心烦的时候,你会回家,让家的温暖驱散心中的乌云;家——融进去的是悲伤,化解出来的是快乐;家——接纳的是难过,释放的是开心。家,真好!(选自云南省中考作文《家,真好》)
技巧点拨:记叙文也能开门见山。你看,这篇文章运用排比的形式将自己对“家”的感受毫无遮掩的表达出来,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记忆的沙漏中,时光的沙子在一点点流失,回忆起初三的点点滴滴:
曾经,一个个男孩出现在我的世界,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要怎么相处。我知道初三这个阶段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玩耍过去的。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两个人。一个,他总是在学习上激励我,生活实践上鼓励我,每次当我做错事情的时候他总是帮我分析,告诉我正确的抉择。那天,他问我知不知道为什么一大周都没和我说过几次话,我说不知道,他说,每次看到我他就学不下去了,总是有种冲动。。。我不明白是什么,可他也没告诉我是什么。每天晚上,他都会提醒我早点睡觉,别太晚了。嘿~~~!另一个:他是第一个和我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他给我的纸条我都好好的保存着呢,每一张都会看好多遍。我曾在上课的时候走神去想他,晚上睡觉的时候梦里全是他的名字,他也不断的鼓励我,好好学,我也特别想进步,和他们一起考入高中,最好在一个班级里。
马上就要模拟考试,然后中考,真不敢想象未来,,未来会是怎么个情况?那天老班和我谈话来,今天爸爸妈妈和我谈话来,中考如果能考好一切都好说。所以,我要把心底的感情变为我想上的动力,猜一猜以后会和谁一起?呵呵!
预知后事如何,请和她说说你看完后的心里话。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可谓是正处在人生阶段最美好的时期——青春期。
奏响青春的乐曲,让我们踏歌前行在青春的道路上,你是否发现这一路上自己已经改变了许多?
当自己迈入青春期的大门,我的第一感觉是快乐而激动的,在我看来,这意味着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应该告别儿时的幼稚,渐渐懂得明事理,辩是非了。的确,在步入青春期的这段时间里,我发现自己确实变了许多,不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存在着不同的变化。我发现自己逐渐对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独特的简介,处理事情也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方法,有时候自己莫名地变得对某些事物越来越敏感,变得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有几分叛逆。
记得有一次,我和母亲一同逛街买衣服,在商店里,我们大约逛了接近一个小时,但是都没有挑出合适的衣服,然而最终在三思考,我选择了一件颜色较浅的白色短袖衫,而母亲却千挑万选,看中了一件颜色十分艳丽的短衬衫,我希望母亲可以给我买我看中的那件衣服,可是母亲却一再反对,说穿颜色艳丽的衣服显得更加充满活力,而我却认为浅色的衣服更适合我,再说了在我看来,穿花衣服只是对一些很小的孩子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就这样,我和妈妈为了买一件衣服产生了分歧,两人的意见一直僵持了接近半个小时,最终谁也没有屈服于谁,一件衣服也没有买成,只好空手而归了。然而一路上十分气愤的我,回到家简直是气冲云霄,一是向妈妈投去不满的目光,二是一句话也不说,自己干着自己的事情来,和妈妈打起了冷战。为此,我也不好过,结果被妈妈严厉地说了一顿,心里更是不满了,还时不时与母亲顶起嘴来,最后自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掏出平时所存的零花钱去买了自己中意的那一件衣服。
回头想想,如果时间倒退几年,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然而我想我一定会依着母亲的想法,早已买下妈妈所中意的那件衣服。青春期的我发现自己真的变了,变得大胆了,变得有主见了,变得更倔强了,甚至变得有些叛逆了。
不过,这正是处于青春期的我,这些变化在我看来并不为奇怪!
青春的我们,总会充满奔放的热情,如夏日牡丹怒放,总会充满爱的怜悯,如秋日菊花的高雅,总会充满一切生的希望,如冬日梅花的孤傲,总会充满好奇心,如春日百花争妍。
昏黄的路灯照亮你夜行的路如同青春伴随我们共同向未来飞奔。
含泪的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内心的痛苦,因为你无法体验。”水含情脉脉的对鱼说:“我感受到你的痛苦,因为我在你的心灵深处。”
含泪的我对青春说,“你体会不到我的无奈,因为你的世界太大了。”青春微弱的对我说:“我感受到你的无奈,因为我一直在你身边——守护。”
我想飞,带着我的灵魂,带着我的梦想,带着我的过去,带者我的青春,飞到那遥远的一角。飞到荒芜人烟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飞到古老的埃及金字塔。飞到残垣不断的古巴比伦花园。飞到波涛汹涌的黄河水里面~~~~~
我要飞的更高,更远~~~~因为每个人身边都会有青春,青春是无私无畏的。正所谓青春做伴好飞翔呀!!!
初中语法教学方法探讨
像多数现代语言教材一样,这套教科书是通过实例教学语法的。学生所听到的和所看到的是在一定情景之中使用的语言,基本句型结构反复使用,反复操练,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他们会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地步;对于一些语言现象,学生自己就可以逐步发现规律,归纳出语法规则。
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语法方面差异甚大,这就给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语法时增加了不少困难,因而学生会做出错误的归纳,这就需要教师做适当的讲解,以帮助他们对某些语法难点的理解,让他们再通过语言实践,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下面谈谈英语语法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 分析语法的重、难点,有的放矢。一般根据学生学习英语最感困难的地方,来决定语法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最
感困难集中表现在一致关系中:主语和谓语的一致、名词和数词的一致等。英语的一致关系通过词形变化来体现:名词在数(a book ,two books)上有词形变化;代词在人称(we ,they)、性(he ,she ,it)、数(I, we)和格(I, me ,my ,mine)上都有词形变化;动词在人称(I am ,you are ,she is)`数(I study1 ,she studies2)和时间(study ,studies, studying)上都有词形变化,连形容词、副词和数词也有一定的词形变化。而由于汉语没有一致关系和词形变化的现象,说惯汉语的学生,在说英语时,容易以汉语习惯去套用英语,在一致关系上犯错误,如I is a students4, He have to go home ,Give he a book ,This pen is her .要想使学生了解英语的一致关系和词形变化的道理,进行适当的讲解是必要的。但要学生熟练使用这些道理,光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重要是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在用中学,在学中通过反复操练,使他们建立一种语言习惯,才能逐步做到。
二. 利用直观手段讲解语法。如教形容词的比较等级时,可以拿三个大小不相同的东西(apple),一个比一个大。一边问,一边答:
A: What's this?
B:It's an apple.
A: Which is bigger?
B: The first5 one is bigger.
B: Which is the biggest of all?
B: The second6 one is the biggest of all.
这种自问自答,可以让学生跟老师重复几遍,直到他们自己能够独立进行表演为止,然后把这些句子写在黑板上,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可以再举一些例子,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对比较等级,会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
三. 语法教学与句型教学相结合。句型即句子结构,是从大量句子中概括出来的典型句式。语法教学应与句型教学相互
配合,相互促进。先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句型,是为学生学习语法提供感性材料,在句型操练的基础上,进而学习英语的词法和句法。在学习词法和句法时,又借助句型操练,变语法知识为运用英语的能力。
句型操练,都要通过重复、模仿、替换、转换、扩展、活用各项训练,这就为在语法教学中提供了精讲多练或不讲多练的机会。如在处理 There be … 这个句型时,首先进行基本句型操练,例如:
There is a river near7 a house8.
There are two boats in the river
There is some milk9 in the bottle10.
There are some apples on the tree.
There was11 only12 a student3 in the class yesterday13 evening.
There were some apples on the tree last year14.
There is a book and two pens on the desk.
There are some pencils and a pen in the pencil-box15.
然后进行形式填空:
There _______(be) an apple in the bag.
There________(be) two cups of tea16 on the table17.
There__________(be) a pen and some books in the bag.
There ___________(be) a meeting18 last Wednesday19.
There ____________(be) a meeting tomorrow.
最后进行句型转换练习:
1. There is some milk in the bottle. (改为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并回答)
2. There are some apples on the tree. (同上)
3. There is some meat20 on the plate21. (就划线提问)
四. 单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单项练习,如名词复数形式的练习、介词练习、冠词练习、名词所有格练习、单项填
空练习等。这些练习属于机械性练习,在初学阶段,所学甚少,常常使用这种练习。
随着知识面的增加,这种练习也可采用比较灵活的形式进行练习,以增加学生练习的兴趣。如课本中的Read and act,是用朗读和表演对话的形式练习语法项目的。
语法练习不能只停在单项练习上,因为单项练习很难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培养,仅靠单项语法知识是办不到的。听、说、读、写任何一项都包含着综合语言知识的运用,如 I have to stay22 at home . 这一句简单的英语句子就包含了代词、情态动词和介词的语言的运用,一定要在单项练习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综合性的练习上。单项练习是综合练习的基础,综合练习是单项练习的提高和综合运用,两者练习形式要紧密结合,互相补充,交替运用,以综合练习为主。
总之,英语语法的教学要精讲多练,不要单纯的讲解语法知识,要通过反复使用,反复操练基本句型,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让学生自己发现语法现象,归纳规律,并让学生建立一种语言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