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法(分数乘法怎么算)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为同学们带来了分数乘法【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同学们。

分数乘法 篇一

分数乘法(第2课时)

教学内容:第39-40页例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完善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正确计算相关分数乘法式题的能力

2、 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 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掌握了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回忆一下,分数与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2、直接写出得数

16╳3/4= 10╳1/5= 3╳3/6=

7/12╳9 = 8/21╳7 = 5╳30/20=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整数与分数相乘的的意义以及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合作探索,获取新知

1、出示例2

提问:这里的1/2怎么理解?你能说的更清楚些吗?

2、请你在书上用笔涂出或圈出红花表示的朵数?说说为什么涂那么多?

3、你知道用算式怎样表示吗?

学生交流,板书算式。

4、总结:引导学生求红花的朵数实际上是求10朵的1/2是多少?

10÷2=5(朵) 或 10×1/2= 5(朵)

5、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体会到:10朵的1/2,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而计算10乘1/2,要先约分,也就是用10除以2得出一份是多少?体会两种计算方法的一致性。

6、那么绿花有多少朵?怎样计算?你是怎样理解的?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10÷5╳2=4(朵)或 10╳2/5=4(朵)

6、比较:这两个题有什么共同之处?怎样解答?

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也可用分数乘法计算。(揭示板书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 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一题:先涂一涂,再交流想法。启发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思考。

(2)、练一练第二题: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求什么?怎么理解?再组织填空,交流。体会“求1/2根(或3/4根)长多少米,就是求这根钢管全长的1/2(或 3/4)是多少。”

四、 拓展延伸,发展思维

1、 一筐桔子重10千克,2筐桔子重多少千克? 1/2 筐重多少千克?1/8筐重多少千克?小明买了这筐桔子的 ,是多少千克?

分题出示,学生说出算式,并说明是怎样想的?

2、300厘米的 是多少厘米?200升的 是多少升?

3、商店运来45个篮球,排球的个数是篮球的2/3,运来排球有多少个?

4、 练习八第9题:说说 这4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把什么看作单位1?

先估计这个月哪个城市空气质量达1、2级的天数最多?你是怎样估计的?

再计算验证。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同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几分之几大,那么这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得数也大。

五、作业练习:练习八 6、7、8

课前思考:

本课是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正确计算相关分数乘法式题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直接用乘法来计算,扩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要通过两种解法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思考:

在例2之前,乘法只用于求相同加数的和。教学例2之后,乘法还可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是乘法概念的扩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新含义,教学时要注意:首先是加强分数意义的理解。用10朵花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是红花的图画,对10朵的1/2作出具体而形象的解释。教材说:“求10朵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并写出算式10×1/2。还说“求10朵的2/5是多少,可以用10×2/5”。在分数意义的平台上,指出分数乘法的实际应用。利用10×1/2和10×2/5这两个实例,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还要沟通新旧算法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乘法。如果比较算式10×1/2和10÷2,能够发现它们都是求10的1/2是多少,都是把10平均分成2份。虽然运算不同,意义却是相通的。同样,算式10×2/5和10÷5×2都是把10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的2份,都是求10的2/5是多少。例题教学中要注重通过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让学生反复体验分数乘法。

例2列出的算式都是分数乘整数,它们的计算方法已在例1里教学。所以10×1/2、10×2/5都可以让学生计算,要提醒他们先约分,再相乘,尽量使计算过程简便些。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教师课前未曾预料的问题,课堂上教师还要有较好的教学机智来灵活应对。

巩固练习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学生经历“现实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方法”的过程,要让学生体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课后反思:

由于上节课中学生还不能很好的先约分再计算的优势,在复习环节让学生做了这4个计算:5×4/15 12×3/8 21×11/14 15×13/21,计算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前两题先约分或先计算都行,后两题则是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并通过比较例题的两种方法的列式和比较,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到分数乘法是整数乘法的进一步拓展。

上了十天的课,我觉得学生整体做题速度太慢(尤其是付令、顾文晔),导致没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有三个练习题没讲解。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想办法对学生的解题速度加以训练。

课后反思:

今天的数学课上,在教学例题2时,我让学生先根据题目意思说说题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对于这两个分数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而且在课中,我已经在向学生悄悄地渗透数量关系的分析,如例2中求红花有多少朵、绿花有多少朵,我让学生思考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求什么,求绿花有多少朵又是求什么。最后在例题学完后揭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

练习八中的第9、10、11题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而且在计算之前,我都先让学生进行了估算,让学生感悟到分数越大,那么这个数的几分之几也就越大。

作业正确率较高,但少数学生计算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错误,主要还是约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课后反思:

由于例题中有具体直观的图形,所以学生能借助直观的图形理解体会“1/2”这个分数在这里的具体含义,使学生从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过渡到分数实际问题,通过对两种方法的对比,加强对了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在复习练习中,我也注重让学生找单位“1”的量,并用自己语言解释分数意义,从而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实际问题。

分数乘法 篇二

分数乘法(第7课时)

教学内容:第50页例题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知道0没有倒数,1的倒数还是1。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让学生认识数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意识。

4、让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谁来说说,分数乘法怎样计算?这节课我们运用分数的乘法认识数与数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那就是倒数。

二、教学例题

1、理解倒数的概念

(1)出示例题7,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这8个数中,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7?(板书:乘积是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揭示倒数的概念。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完整概念)举例说明。

(3)引导学生理解倒数的概念。

(4)提问:倒数只是一个数吗?引导学生体会到:倒数不是表示一个具体的数,而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当两个数的乘积是1时,这两个数就互为倒数。

2、学习求倒数的方法

(1)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倒数。你能分别找出3/5和2/3的倒数吗?

指名回答,让学生说出怎么想的。教师随机板书。

(2)提问: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5组数,它们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是颠倒的。

(4)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求一个分数的倒数?那么整数有没有倒数呢?我们以5、1、0三个数为例在小组里进行讨论研究。

组织交流,明确,5的倒数是1/5,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三、巩固提高

1、第50页上的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交流。

2、练习十第1题

3、练习十第2题

4、练习十第4题

先找出每组汇总各数的倒数,再看看能发现什么?组织交流。

5、练习十第6题

读题,比较两题异同。独立解答,在组织交流。说明两题解答方法的区别所在。

四、思维拓展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体会:但这两根钢管分别长1米时,用去的一样长。但长度小于1米时,第一根用去的少,反之则长。

课前思考:

在认识倒数时,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倒数”指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并不是指某一种数。在教学“练一练”时,要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求一个数的倒数的过程,及时纠正错误写法,如7/12=12/7。

练习十的第4题中有四组数,要求学生先找出每组中各数的倒数,然后思考其中的规律,这里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再及时总结,向学生揭示其中的规律。

教材上的思考题,要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分三种情况来分析:如果钢管长度正好是1米;如果钢管长度小于1米;如果钢管长度大于1米,这里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让学生计算一下,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前思考:

学生学习数学有两种体验,一种是成功体验,另一种是生活体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境在教学中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再现时,学生就会有兴趣,就有冲动感,因为是学生经历过的事情,他们有丰富的表现。这节课是一节概念课的教学,什么是倒数呢?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学生对于“互为”两个字的理解比较难,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如能利用“教师”和“学生”这一关系的多次转化,在自然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知道什么是“互为老师”,什么是“互为学生”,什么是“互为同学”。也许能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互为”的含义,分散了教学的难点。

对于倒数,学生印象更深的是“分子、分母调换位置”,而不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所以在教学倒数意义时,可先安排一些两个分数相乘等于1的式子,让学生观察发现,等于1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刚好调换了位置。然后老师追问:乘积1的两个数是否都是分子、分母调换了位置呢?接着就出示一些小数相乘等于1的式子。这样可以加深倒数意义的理解。

对于特殊的数“1”和“0”,最好是让学生自主提出或者安排在课堂某一环节中或练习时很自然的进行解决,这样比教师特别拿出来进行思考要好的多。这部分的教学,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然后发现了什么?进行交流。但是若能把自己的发现能进行验证,这样对于知识掌握的就比较有实效性了,同时再进行交流总结,得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美国人见面常以拥抱表示友好,在我们中国,见面常以握手表示友好。我们班的同学已经在一起相处了一段时间,我想你一定找到了好朋友。谁和谁是好朋友?既然是好朋友,握个手吧。握手至少是几个手才能握?(两只手)那老师也希望以后能和大家互相成为好朋友。互相成为好朋友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理解“相互”这一关键词。

小组讨论“你觉得整数、小数有没有倒数?如果有,该怎么样来求它们的倒数呢?”集中小组同学的智慧,分散了教学难点,同时在讨论交流中加以辨析“0和1有没有倒数”,还是很自然的。

在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还有部分学生参与讨论不积极,不善于听其他同学的意见,需以后引导。

课后反思:

由于本课时内容较简单,很适合学生自学。因此,今天的数学课上,我先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自学课本第50页的内容。两个问题是:什么是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学生自学后,我先组织学生对这两个问题逐一进行讨论,重点围绕理解“互为倒数”,让学生通过举例认识到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并辨析了为什么0没有倒数。在“练一练”中,教材提供了5个分数,正好真分数、大于1的假分数和整数都有,所以结合这一题我就让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学生基本能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在练习十第4题中,再次让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进行验证。通过这样两个练习,学生们对倒数的认识有了更深的了解。

本课中的思考题有一定难度,只有少数学生能认识到可以分三种情况考虑。以后还可以增加这类题目的练习。

课后反思:

对倒数的认识,正如潘老师所说的,学生印象深的是“分子与分母颠倒了位置”而不是倒数的本质内涵“两数乘积为1”。所以在课堂学习时,我从分数的倒数引入,学生体会到分数的倒数外在表现形式确实是将分子与分母交换了位置,然后提问:那么整数是否有倒数呢?如果有的话,你能举例说明吗?在学生掌握总结出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后,再提出两个特殊的整数的倒数的研究,通过集体讨论,加深了学生对“1”和“0”倒数的认识。同时也将倒数的认识引向本质内涵:两数乘积为1。现在想来,如果当时再提出对小数倒数的认识,或许学生对倒数的认识更全面,同时也可进一步加强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体会到小数与分数的意义相同,只不过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对“互为”一词的理解,我没有花很多的笔墨,因为学生在五年级学习“倍数”概念时,第一次接触“--数并不是指一种数,而是两数之间的关系”这种情况,当时花了很多的时间来让学生体会,理解。

《分数乘分数》 篇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直观图示,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推理的能力。

3、经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在学校举行的“小手艺展示”活动中,王芳同学获得了“编织能手”的称号。她每小时能织1/4米长的围巾,根据这一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每小时能织1/4米)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师根据本节课所需选择性地板书。

2小时能织多少米?

1/2小时能织多少米?

2/3小时能织多少米?

[学生如果提出的时间较大时教师就顺势改成2小时;如果学生提出其它问题,教师就说老师来提一个,将问题引过来]

师:要求2小时、1/2小时、2/3小时织多少米?该怎样形式?为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关系列式。

[学生可能列出:1/4×2、1/4×1/2、1/4×2/3]

师:同学们真棒,不但自己提出了问题,还会根据“每小时织的米数×织的时间=织的总米数”这个数量关系来列式,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这三道题。

二、探究研讨,学习新知:

教学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1、教学1/4×2:

(1)师:先来看1/4×2,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可能说:

1/4的2倍是多少?

2个1/4是多少?

(2)师:求2小时能织多少米,就是求1/4米的2倍是多少?你能通过画图或用纸条表示出它的意思吗?

学生操作,抽生前台展示。

[学生如果不能准确地表示,教师再引导说明。]

[师:怎样表示1/4米呢?假设用这个纸条表示1米,1/4米就是把它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用阴影表示,这就是1小时织的,2小时织的呢?让学生表示两份。]

2、教学1/4×1/2:

(1)师:1/4×1/2表示什么意思,谁有想法?

(2)学生交流:

[可能出现:

生1:1/4的1/2倍是多少?师解释:我们通常所说的倍数一般都是2倍、3倍……而1/2比1小,不够1倍,所以我们一般不这么说。

生2:1/2个1/4是多少?师引导:1/2比1小,不够1个一个呀!]

师:这两位同学非常棒,都是运用迁移的方法根据1/4×2的意义来说的,那么到底表示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画图或折纸来分析一下,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行吗?

(3)学生动手操作。

(4)学生交流。

[对于出现的几种情况,只要解释正确教师就预以肯定。]

师:刚才同学们解释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但如果不解释,是不是就有点看不明白了,关键是大家没有首先清楚地表示出1/4米,我们一起来画一画。

师再示范一次操作的过程。

3、教学1/4×2/3:

(1)1/4×2/3表示什么意思?

(2)生交流:表示1/4的2/3是多少?师:是不是这样,我们再画图来验证一下。

(3)学生交流。

4、小结:

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两道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一个数乘分数。通过刚才的操作,谁来说说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交流。师生概括:一个数乘分数,可以看作是求这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板书: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5、练习:

下面的算式表示什么?(算式在大屏幕上出现)

1/3×1/3,1/4×2/5,3/4×1/5,3/4×2/9

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1、师:同学们对意义理解的很好,那么1/4×1/2和1/4×2/3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交流。

师:想一想,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交流:得出:两个分数相乘,积的分子是两个因数分子相乘的积,分母是两个因数的分母相乘的积。

[学生交流时,师结合示意图,详细讲解分数乘分数积的分子和分母乘出的过程。]

2、师:应用刚才的发现,计算1/4×1/2,1/4×2/3。

学生独立计算。

订正时注意让学生了解有不同的约分方法,可让学生自己选择。

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师:王芳8/15小时织了多少米?怎样列式?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请大家独立计算。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篇四

《分数乘分数》的教学重点是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算理与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两个教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 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 以1/5*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再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让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 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还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纵观教材,树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不同的层次,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本学期的分数乘分数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在从直观变为抽象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要将“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让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分数乘法 篇五

分数乘法(第1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与整数相乘(第38~39页上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探索中自己发现计算方法。

教学策略:从分数的意义中导入,从分数加法中理解分数乘整数意义与计算方法。

教学预案:

一、导入

1、出示例1中的长方形直条,标出长是“1米”。

2、提问:做一朵绸花用3/10米绸带,你能从直条图上表示出已知条件吗?你是怎样想的?(体会到3/10米就是1米的3/10)

二、探索

1、现在小芳要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要用多少米绸带?

请学生上台操作:在直条图上涂色表示要用的部分。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如果用算式来表示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该怎样列式?

生报,师板书。(可能有连加法算式,也可能有乘法算式)

3、你会计算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

4、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从加法算式中体会到3/10与3相乘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5、揭示课题:分数与整数相乘

6、如果做5朵这样的绸花呢?该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请大家在自备本上独立完成。

7、组织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还可以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为什么不列加法算式了?

学生说明理由。

在学生计算时,教师可以作指导,分别介绍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先分子与整数相乘,再约分;(2)先约分,再相乘。

三、归纳

1、通过刚才两道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练习,你发现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先独立思考一下,再把计算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2、组织交流。

四、巩固

1、练一练第一题:让学生先涂色,然后把算式列在旁边。

2、练习八第一题:看图在书上分别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说明想法。

追问:能不能写 1/7╳6?为什么?体会到要根据图意来列式。

3、练一练第二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在组织评价,提醒学生要注意书写格式。

4、练习八第3题: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解决在书上,再组织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怎样列式?引导学生体会到“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再追问: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5、练习八第4、5题:(教学方法同第3题)

6、机动补充:

(1) 直接说出得数

2/7╳4= 9/5╳5= 1/7╳7 =

20╳7/20 = 7/60╳30= 1/2╳5=

(2)小光写一个大字用3/4分钟。照这样的速度,写16个大字要用多少分钟?

(3)一辆汽车每分行驶7/6千米,平均每小时可行驶多少千米?

五、课堂作业:练习八第2题。

课前思考:

分数乘整数是分数乘法的第一教时,是学生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起点。是在学生已学过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1以做绸花为素材,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求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这节课以计算为主线,在研究算法的过程中中时感悟运算的意义。

课前思考:

首次教学分数乘法,教材除了从实际问题引出,还尽量与整数乘法靠近,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新运算的意义与算法。创造迁移的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写出分数乘法算式;营造探索的氛围,放手让学生创新分数乘整数的方法。高教导设计的教学预案中可以看出已经体现了这一点,在教学例1的第2小问时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我想在教学时也可以大胆尝试,但在学生尝试计算后要马上组织学生交流,可以先同桌之间交流,再请个别学生全班交流。交流时主要联系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计算过程,并通过这一题的计算明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教学中要把握:通过例1的学习,比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实现原有运算概念的迁移:求几个相同分数相加的和,用乘法算比较简便。分数乘法算式和整数乘法算式一样,不区分被乘数和乘数,求3个3/10是多少,算式3×3/10和3/10×3都可以。通过让学生研究分数乘整数的算法,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加工成“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从而获得新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在方框里填数: 3/10+3/10+3/10=□+□+□/10=□×□/10,要让学生经历“分子相加”转化成“分子与整数相乘”的过程,建构了新的计算方法。

说明:练习八中的第5题暂时还不能练习,因为我们将第二单元的内容要放在第四单元后进行教学,所以本题要改为其他练习。

课后反思:

从几个相同分数相加的形式引入分数乘法,比较自然,学生也能确信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几题练习,学生能自然归纳出计算方法。但在两种方法的选择上,学生大都选择了先计算再约分的形式。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计算好后再约分,约分的格式与以前保持一致,但第2种方法先约分,再计算,可能由于这样约分的格式学生不是很适应,所以在练习中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第1种。第2个原因,因为现在的计算题数据比较小,这两种方法的优劣差异不大。于是,课堂上我及时补充了27/10×25,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再统计计算方法,此时发现选择第1种方法的学生计算27×25口算有困难,而选择第2种方法的学生因10和25约分后数据就变小,再计算就很容易了。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如果计算数据比较小,两种方法都很简单,如果数据比较大且可以约分的,那么第2种方法明显优于第1种。所以不必在每一题上都要求学生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课后反思:

教学中学生对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计算方法都能理解和掌握,并能较好的运用计算方法进行运算。

从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掌握的比较好。存在的问题正如高教导说的那样,计算时好多学生喜欢先计算再约分。由于今天的计算比较简单,学生还不能很好的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好处,到下堂课补充一些能凸显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的题,让学生自己体会。

课后反思:

我们两个班今天开始学习第三单元,进度上比另外两个班慢一课时,正好可以听听高教导和潘老师上课后的一些想法,这样对我的教学很有帮助。

因为在课前已经听高教导谈到学生在计算分数乘整数时有一些学生不喜欢或者也有可能不习惯在乘法计算过程中进行约分,高教导为此在课中还让学生计算两道乘法题来进行比较,其中有一题中的数较多,在计算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先约分再计算会简便一些。所以,课堂上我也及时出了两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题,让学生来计算并比较,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但仍有一些学生没有掌握,而且分析主要原因是约分这部分知识没有学好,一时看不出怎样来约分。看来下节课还要加强约分的复习。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