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赵宗成、朱明元,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观潮》教学实录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 王林琳
评析:上海师范大学教科所 吴忠豪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教师简介
一、教学设计说明 返回本页页首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说明,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返回本页页首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 “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二是用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王老师却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愿意领读,那就不妨自己来作学生。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表面看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然而从深层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这段师生共同评价非常精彩。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运用正确的予以肯定,运用错误的加以纠正。既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整个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讨论统习,再指名个别学生交流,然后师生评讲指导,最后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练习说话。虽然整个环节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训练很扎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应该大力提倡。]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总评: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王老师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三、执教教师简介 返回本页页首
王林琳,女,26岁,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近年来,多次在市级教学教研活动中作观摩教学。1998年4月,在华东地区六省市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智烧敌舰》,1998年11月,在沪粤江浙s版教材研讨会上执教《荔枝》,均获好评。1997年6月,获上海市s版小学语文教学比赛一等奖,同年10月,获全国第二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海赛区一等奖。1999年6月,获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海赛区选拔赛特等奖。同年10月,获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王林琳撰写的教学设计《当炸弹爆炸的时候——风智烧敌舰》等4 篇文章,先后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等刊物上。她设计的《科里亚的木匣》等教案,被收录到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优质课教案评点》。王林琳曾被评为长宁区先进工作者,长宁区优秀青年人才,长宁区优秀青年教师。
一。 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划"√".
笼罩(lóng lǒng) 薄雾(bó báo)
余波(bō pō) 风号浪吼(háo hào)
二。 写近义词。
霎时( ) 昂首( ) 颤动( )
三。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 )
(2) 形容隐隐约约。 ( )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 )
四。 给下面这段话加标点。
变色玻璃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 调节室内的光线 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五。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潮来了,作者先听见远处传来 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过了一会儿,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好像 _______________.当潮头奔腾西去后,江面依旧_______________.
六。 按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用序号表示。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 )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 )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
( )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 )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航天飞机
一架飞机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着。 他一会儿俯(fǔ)冲,一会儿爬高,一会儿翻筋(jīn)斗,觉得很得意。
突然一声呼啸(xiào),一个庞(páng)然大物腾空而起。只见他三角形的翅(chì)膀(bǎng),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转眼间便无影无踪(zōng)了。飞机想:"这是什么呀 怎么飞得这样快呢 "
他找到智(zhì)慧(huì)老人,想问个究竟。智慧老人笑着说:"刚才你见到的是航天飞机。他比你飞得更高更快。你能飞两万米高就不错了,他却能飞几十万米高。从东海之滨(bīn)到帕(pà)米尔高原,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而你却要四个多小时呢!"智慧老人停了停,又说:"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他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他就伸出巨大的手臂(bì)把卫星捞(lāo)回机舱(cāng),带到地面上来维修。"
飞机越听越不自在,他想,今后也许再也用不着我去飞翔了,便将起落架放了下来,智慧老人看出了飞机的心思,便开导他说:"航天飞机有他的长处,你也有你的长处。你的作用也是航天飞机替代不了的呀!"听了智慧老人的话,飞机又重新拌擞(sǒu)起精神,把已经放下的起落架收了起来,向着高高的蓝天飞去。
1. 用适当的词语替换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使句意保持不变。
(1)飞机越听越不自在,他想,今后也许( )再也用不着我去飞翔了;便将起落架放了下来。
(2)航天飞机有他的长处( ),你也有你的长处。
(3)听了智慧老人的话,飞机又重新抖擞( )起精神。
2. 按要求圈划。
(1)用""画出具体表现飞机"很得意"的词句。
(2)用""画出描写航天飞机样子的句子, 并填空:
( )的翅膀 ( )的脑袋 ( )的机尾
3. 读下面一段话,做练习。
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他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他就伸出巨大的手臂把卫星捞回机舱,带到地面上来维修。
(1)一段话中,能概括这段话中心意思的句子,称为中心句。请用""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按"总—分"关系给这段话分层,在层末用"|"标明。
(3)航天飞机的作用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划"√".
笼罩(lóng lǒng√)薄雾(bó√báo)
余波(bō√pō)风号浪吼(háo√hào)
二。 写近义词。
霎时(忽然) 昂首(抬头) 颤动(抖动)
三。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人山人海)
(2)形容隐隐约约。 (若隐若现)
(3) 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风平浪静)
四。 给下面这段话加标点。
变色玻璃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五。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潮来了,作者先听见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当潮头奔腾西去后,江面依旧风号浪吼。
六。 按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用序号表示。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2)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1)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
(5)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3)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航天飞机
一架飞机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着。他一会儿俯(fǔ)冲,一会儿爬高,一会儿翻筋(jīn)斗,觉得很得意。
突然一声呼啸(xiào),一个庞(páng)然大物腾空而起。只见他三角形的翅(chì)膀(bǎng),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转眼间便无影无踪 (zōng)了。飞机想:"这是什么呀 怎么飞得这样快呢 "
他找到智(zhì)慧(huì)老人,想问个究竟。智慧老人笑着说:"刚才你见到的是航天飞机。他比你飞得更高更快。你能飞两万米高就不错了,他却能飞几十万米高。从东海之滨(bīn)到帕(pà)米尔高原,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而你却要四个多小时呢!"智慧老人停了停,又说:"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他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他就伸出巨大的手臂(bì)把卫星捞(lāo)回机舱(cāng),带到地面上来维修。"
飞机越听越不自在,他想,今后也许再也用不着我去飞翔了,便将起落架放了下来,智慧老人看出了飞机的心思,便开导他说:"航天飞机有他的长处,你也有你的长处。你的作用也是航天飞机替代不了的呀!"听了智慧老人的话,飞机又重新拌擞(sǒu)起精神,把已经放下的起落架收了起来,向着高高的蓝天飞去。
1. 用适当的词语替换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使句意保持不变。
(1) 飞机越听越不自在,他想,今后也许(可能)再也用不着我去飞翔了;便将起落架放了下来。
(2)航天飞机有他的长处(优点),你也有你的长处。
(3) 听了智慧老人的话,飞机又重新抖擞(振作)起精神。
2. 按要求圈划。
(1)用"__"画出具体表现飞机"很得意"的词句。
(2) 用"__"画出描写航天飞机样子的句子,并填空:
(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
3. 读下面一段话,做练习。
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他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他就伸出巨大的手臂把卫星捞回机舱,带到地面上来维修。|
(1) 一段话中,能概括这段话中心意思的句子,称为中心句。请用""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按"总—分"关系给这段话分层,在层末用"|"标明。
(3) 航天飞机的作用主要有在太空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以及把出了毛病的卫星捞回机舱,带到地面维修。
一,教材及学情
《观潮》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 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教程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样 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3,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 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1,《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 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 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3,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4,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 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5,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此处我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我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
3、重点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读懂些什么。
二、教学准备
1、生字、词认读幻灯片。
2、钱塘江潮的录像片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看课题《观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观潮的地点、时间、简单概括当时的情形)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若"为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右,不是古;
"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
"崩"的形近字区别,嘣,蹦,繃,漰等;
"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3、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4、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了解文章结构
再读课文,自由找伙伴分工朗读课文。集体评议哪种分工方法好。
可能的几种情况:1、四人小组朗读,每一个自然段,对此种读法加以肯定。
2、三个小组朗读,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分工,对此方法要表扬,是正真的读懂了课文。
老师点拨,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潮来前)
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写。
一是周围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特点非常平静);
二是当时的人们(人山人海、昂首、等着、盼着)
3、指导朗读该段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3、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体会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后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发挥,一个词、一句话等等都可以)
(二)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1、听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请学生体会"闷雷"一词,播放闷雷的声音与潮水来时的声音,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说明潮水越来越近)
(3)人们的反应:人声鼎沸、沸腾起来(反衬出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夸张的用法,的把潮水的声音与山崩地裂时发出的声音相比较,说明声音之响,气势之大,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说明潮水给人们的一种冲击力。)
2、看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2)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越来越近,越来越急,越来越高)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比喻,把翻滚的潮水比作白色城墙)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比喻,给浪潮以特写镜头,比作白色战马,这就是文章开头所写到的"天下奇观")
(三)三读,看谁读得好
感情朗读,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
(四)作业 :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表示时间的词给课文分段。
2、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段,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并与课文比一比,看谁写得更好。
二、教学过程
(一)指导分段
1、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早上,午后一点左右,霎时)
2、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概意思。
(二)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
1、观看录像,结合课文想想,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
2、试着用自己的话给录像配上解说词
3、集体交流,看谁的描述最准确,最能吸引人。
(三)作业 :
1、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2、听写词语
3、完成作业 本相关作业 ◆[2003年11月8日]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形象,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尤其适合进行朗读训练。教学时,我通过各种方式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入阅读状态,收到了“情理自然渗透,朗读激情无限”的效果。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正确解答了我提出的写作顺序的问题后,我问学生:“潮来前、潮来时2部分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喜欢潮来时,并各抒己见,阐述了喜欢的理由——“这部分写出了大潮的雄伟气势!”“这部分语言优美生动!”……我说:“既然大家都这么喜欢潮来时,那咱就先来学习这一部分。”学生一听,眼睛变亮了,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意见得到了老师的尊重。我接着引导:“自读3、4段,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就努力 www.huzhidao.com 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学生们立即进入状态,放声朗读,个个读得主动、投入。他们都铆足了劲准备展示自己的风采呢。
开始交流了。学生们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有声有色的读出来,就连平时怯懦胆小的学生也不例外。
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他读得很努力,但气势还不够。我不动声色,没有直接点评他朗读的优劣,而是引领学生都来用手做做翻滚的动作。学生在我的示范指挥下做得兴致盎然,有的甚至还用嘴给配上了音 “呜——哗——!呜——哗——!”看着学生乐在其中的样子,我问:“浪怎么样?”学生们异口同声:“大!猛!”我又追问:“两丈多高,能有多高?”一个学生回答:“我知道,一丈等于三米,两丈是六米,两丈还多——我想,能比一层楼高吧?”我表扬他的数学学得不错。“不过,告诉你们,两丈多,可不止一层楼高,能有三层楼那么高呢!”听了我的说法,全体学生惊呼起来:“哇,这么高!”“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学生争着起来读,个个读得津津有味。
又一个学生站起来了:“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他读的声音仍然有些平直,感情不够充沛。
我问:“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就开始等啊,盼啊,终于听到了隆隆的响声,看到了潮水的影子。如果你就是观潮的人,此时的心情如何?你会怎样做呢?”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
“我会兴奋地挥舞着手高喊:潮来了!潮来了!”
“我会拿起照相机赶紧拍照。”
“我会高兴的跳起来,向潮来的方向张望。”
……
我让学生扮演观潮的人,想象模拟当时的情境。我高喊“潮——来——了——”学生有的欢呼雀跃,有的下位张望,有的做拍摄动作……教室里热闹非凡。我又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沸腾”、“人声鼎沸”的含义。再让他们读时,大家都读得兴味盎然,语调富有变化,感情处理得当。
此时,学生的朗读热情越来越高涨。
“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我喜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学生们一次次富有感情的朗读,使得教室里掌声不断,激情无限。
当一个学生交流说她特别喜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个句子时,我问全班同学:“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齐刷刷地都举起了手,我自己也把手举得高高的,“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
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嘿,听说我要与他们比赛,个个毫不示弱,读书的兴致更高了。宣布师生比赛开始后,我首先声情并茂地读完此句,不着痕迹地起到了示范作用,学生对我精彩的朗读抱以热烈的掌声。
轮到学生读时,我让他们个人读、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变换形式,人人参与,大家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看着学生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我明白,此时的他们真正体验了朗读的乐趣。
《观潮》是人教版第七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1,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抓住特点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我选用了"自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学生主要采用了"读 ——思——议——读",即"初读了解——深入思考——讨论提高——诵读升华"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一,认真预习,搜集资料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十二课《观潮》.(教师板书:22,观潮)课前,谁查到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能不能把你最感兴趣的知识简要地向大家做个介绍。
钱塘江大潮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 让我们打开书,一起去欣赏一番吧!
(教学设想:课前预习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大特征,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查找资料,课内外结合,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捕捉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思考: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读后回答,钱塘江大潮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教师板书:雄伟壮观)
(教学设想:指名读课文后,师生共同确定一个涉及课文主要内容的问题来深入讨论,确定学习目标。)
三,细读课文,自读自悟
1,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句子,然后给小组的同学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教师及时鼓励,随时点拨, 引导。
⑴,午后一点左右,我们听到了什么
你能想象出来这种声音吗 人群有什么变化
江面有什么变化吗
⑵,过了一会儿,我们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白线指什么 为什么只看到一条白线
观潮的人群又有什么变化
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看到了什么
"横贯"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什么
"两丈多高"是多高 为什么把浪潮比做城墙
⑷,浪潮越来越近,我们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想象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的场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浩浩荡荡"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山崩地裂"是什么意思 想象山崩地裂,大地几乎被震得颤动起来的情景。
⑸,"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对余波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 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对江水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钱塘江大潮的经过。
(教学设想: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教师鼓励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 教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另外,通过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评价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四,创设情境,抒发感情
1, 播放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2,看完录像,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美一下这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
3,钱塘江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教师板书:天下奇观)
(教学设想:课件可以创设形象直观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亲眼看见了钱塘江大潮由一条白线,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的壮观场面;亲耳听见了那隆隆的响声,而且声音越来越大,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学生仿佛置身于这天下奇观之中。这时,教师让学生敞开心扉,说说自己的所见所感,不但学生兴趣盎然,而且有效地达到了本课的训练目标。)
五,品读欣赏,熟读成诵
1,钱塘江大潮是这样雄伟壮观,而作者写得也是如此生动形象。这么优美的语句,你们想不想积累下来 自己喜欢哪一句,就大声地读哪一句,争取能够背下来。
2,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3,结合优美的音乐,指名背诵。
(教学设想: 学习语言文字,最重要的就是积累运用。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下来,正是为了在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中去运用。)
六,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钱塘江大潮就是这样一处雄伟壮观的天下奇景。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些其他的自然风光 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一本书,名字叫《三毛大世界——漫游锦绣中华》.希望同学们课下借阅,开阔自己的眼界。
(教学设想:总结全文后,教师向学生推荐读物,正是为了把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观潮》教学设计
保定市南市区县学街小学
温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