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8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视频)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8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带来一些帮助。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评: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评: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二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我的拿手好戏”。在习作中能搜集整理自己平日里最擅长的事,结合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鼓励学生运用“列提纲”的方式打好习作的腹稿,有层次地写好一篇习作。同时,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写出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增强写作自信心。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整理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2、结合“列提纲”例式,学会运用“列提纲”或“思维导图”等方式打好习作的腹稿,并组织语言有序地表达。(重点)

3、在习作中,引导学生将记叙与抒情的表达方式相结合,让文章更丰满,更生动。(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列表格:写出自己比较擅长做的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激趣:同学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点,请你想一想,生活中你最擅长做的事情是什么?

预设:

(1)我最擅长跳舞,尤其是拉丁舞。

(2)我的拿手好戏当然是炒菜了,我得到了爸爸妈妈的认可。

2、小结:是啊,像这样擅长的事就是我们的拿手好戏,一起和同伴交流分享啊!

3、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写一写“我的拿手好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谈话,引导学生了解“拿手好戏”就是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从而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和愿望,帮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学列提纲,做好铺垫

1、过渡:老师听说所有的同学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可是你的拿手好戏是怎样练成的呢?我想一定会有很有趣的故事吧!请同学们围绕这样的几个问题来想一想,说一说。

(1)你的拿手好戏是什么?

(2)你是怎样练成的呢?

(3)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4)哪些内容作为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些,哪些内容可以写得简略一些?

2、学生围绕问题交流,并及时反馈。

3、小结:是的,大家说得特别好,可是习作也是需要技巧的哟!怎么才能把自己说的内容,写得有序、有层次呢?我们不妨来列一列习作的提纲。(出示习作提纲)

点明拿手好戏是挑西瓜。

点明拿手好戏是

挑西瓜。

我用“

我用“看、听、拍”三招,自信地挑了两个大西瓜。

简单介绍:是怎样练成挑西瓜的拿手好戏的。

《三招挑西瓜》

《三招挑西瓜》

具体写:周末和同学郊游时挑西瓜、吃西瓜的趣事。第一个西瓜很好,得到同学的夸赞,我很得意。

具体写:周末和同学郊游时挑西瓜、吃西瓜的趣事。

第一个西瓜很好,得到同学的夸赞,我很得意。

第二个西瓜没熟,我很尴尬

第二个西瓜没熟,我很尴尬——拿手好戏演砸啦!

4、导问:通过这样的提纲,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将习作中要写的内容分成三部分,这样才会有顺序。

(2)还要将详写、略写的部分想好,做到心中有数。

(3)这样就可以围绕中心来写习作了,这真是好办法。

5、总结:这样就可以将习作每个部分要写什么理顺清楚了,习作切不可急于动笔,要根据习作要求,思考习作中心,快速写下提纲,再用流畅的语言组织成一篇文章,同时学会运用一些习作技巧,这样写出来的习作会很棒的!请同学们来写一写自己的习作提纲,比一比谁写得好!

6、讨论:谁的提纲更有操作性?为习作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借助“提纲”例子,引导学生发现习作前列提纲的好处,并试着写好提纲,为写好一篇习作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发现列提纲的好处,自主学习,提高了语文能力,同时学会了有序地表达。

三、关注细节,润色好文

1、过渡:写好了提纲还不够,重要的是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将习作写清楚,做到详略得当?我们来看一篇例文,请你来说一说,这篇习作例文写得怎么样?好在哪里?

我的拿手好戏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每个人的拿手好戏都非常具有特色。我的拿手好戏是——炸排条!

炸排条可是个技术活,你可别以为很简单。我炸排条是从爷爷那儿学来的。几乎每隔三个星期,爷爷都会炸排条给我吃。刚出炉的排条外焦里嫩,特别美味!这让我每周都想吃,可是爷爷又不是每周都有空,所以我就向爷爷请教了炸排条的做法及注意事项。我要自己动手炸排条!

首先准备材料。炸排条的材料其实特别简单,只需要排条和油。排条分猪肉的和鸡肉的。我选了鸡肉排条,因为我想做出KFC的感觉。材料准备好后,我开工了。我戴上围裙,卷起袖子,神气十足,就像酒店里的大主厨!

首先往锅里倒入足够的油,这油要足够多,我还特地用了量杯,小心翼翼地量好后才倒入锅中。然后开火,热油锅。我谨慎地把手靠近油锅,试试油温,等听见锅中的油“滋啦滋啦”地响时,我便急忙地用刚洗好的筷子夹住一根排条往油锅里放。“噼里啪啦”,锅里像燃放起来的爆竹,油花四溅。我闪躲不及,手上被溅起的热油烫到了,可疼可疼了!我赶忙逃开,惊慌失措地向爷爷求助。没想到,爷爷不慌不忙的,拿起锅盖把锅子盖上,再把火关掉。油花溅不出来了,我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

正当我想继续炸时,爷爷一把抓住了我的手,心疼地说:“你看你,油之所以溅出来,都是因为你没有把筷子上的水弄干。要不还是我来吧!”但是我并没有把筷子交给爷爷,我一定要学会自己亲手炸排条。爷爷还是放心不下,站在一旁看我炸。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不灰心,找来干抹布,把筷子上的水分擦干。把盛排条的空盘子里的水分也擦干,放在一旁备用。我把需要的工具和材料重新仔细检查了一遍后,确定没有什么问题了,就按照刚才的步骤,又开始炸排条了。我重新开火,等油温差不多了,把生排条放进油锅。排条放进油锅的那一刻,我急忙转身跑开了。过了几秒我回到锅前,看了看,那根排条炸的颜色已经变黄了。我又等了一会儿,等排条的颜色变得金黄时,把它捞出锅。一个排条做成了,我开心极了!接着,我又按照同样的方法炸了许多根排条。不一会儿所有排条都炸好了。我把炸好的排条精心摆盘,非常得意地端上了桌!

一下子,排条的香味弥漫了整个餐厅。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围了过来。我让他们快尝尝,评价一下。他们尝了之后,都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我高兴极了!我自己也夹起一根排条,轻轻咬了一口,外皮酥脆,内里滑嫩,太好吃了!从此以后,我一有时间,就自己炸排条。我的技术也越来越好。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妈妈还会请我炸排条来招待呢!看到客人们吃完后赞不绝口的样子,我的心里得意极了!

炸排条是我的拿手好戏,我很庆幸我一开始学的时候没有放弃,才学会了这样的拿手好戏!所以世界上没有做不成的事,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2、学生汇报。

预设:(1)点明了拿手好戏是炸排条。

(2)炸排条的过程重点写,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习作变得很生动。

(3)写出了自己的收获,表达出了自己的高兴的心情。

3、总结:是啊,借助提纲来写,写清楚了内容,通过描写动作与心情的变化,又丰富了习作的内容,这样习作才能越写越好!

设计意图:结合例文,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习作是否达到了本次习作的要求。这样的评价与发现,就是习得作文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例文也给学生的习作起到了很棒的示范作用。

四、小试牛刀,修改成文

1、学生自己写习作,关注本次习作的要求。

2、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重点部分是不是写具体了。再改一改,然后把自己修改满意的习作在小组内交流,征求别人的意见。

3、引导学生组内推荐优秀的习作,并说明理由。

4、引导学生再次修改。

5、誊写习作。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三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安排了四项训练内容: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交流平台”回顾了本组课文的场面描写,以怎样写场面为话题,引导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词句段运用”中通过注意加点部分的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以及人物对话中可以用哪些词语和描写方法表示“说”的意思,引导学生体会汉语表达的丰富性;“书写提示”通过展示汉字的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日积月累”则展示名言警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生在学习课文和习作的基础上,已经具备欣赏和写作场面的能力,学习“交流平台”的内容相对容易;“词句段运用”有例句,根据例句容易引导学生体会巧用词语的好处,但让学生自己仿照写句子,部分学生会觉得困难;写字练习功在平时,老师在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日积月累”的名句在理解上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1.紧扣教材,读懂句子,再拓展练习。

2.注重培养学生平时积累和运用好词佳句的良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

1.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的能力。

2.体会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好处。

3.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

4.积累名言警句,感受先贤的爱国情怀。

【过程与方法】

先读通,再读懂,最后运用。以读为本,拓展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写人物说话时,学习选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体会汉语表达的魅力。

重点

1.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培养善于表达的能力。

2.体会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好处。

难点

1.在写人物说话时,学习选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体会汉语表达的魅力。

2.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

3.积累名言警句,感受先贤的爱国情怀。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场景及重点语段。

学生:课前准备自己的书写作品。

2课时

第一课时

1.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培养善于表达的能力。

2.体会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好处。

在写人物说话时,学习选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体会汉语表达的魅力。

一、回顾课文,谈话导入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场景?最令人难忘的是哪个场面?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二、交流平台

1.指导学生朗读列举的课文例句,找出场面描写有哪些规律可以学习借鉴?

(整体和部分相结合、点面相结合。)

2.以《开国大典》为例,引导学生赏析。(重点语句体会)

A.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从“老远”的长辛店等地坐火车,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以及“五更天”摸黑步行的人们,让我们感受到人民的急切心情,他们是那样的激动与兴奋,他们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影。)

B.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是对整个会场的俯瞰图,写出了特定场合的整体情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出了此时人山人海、红旗翻动的壮观景象。)

3.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各抒己见。

4.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课文,并互相交流学习情况,并试着分享。

5.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语言表达要清楚;

(2)要有理有据;

(3)最好要有自己的见解;

(4)要认真听别人讲话,要目视对方;

(5)听清别人的意思,不懂的等别人讲完后再请教别人;

(6)最好能针对别人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对别人做出真诚的评价。

三、词句段运用

1.体会加点词语的好处。

(1)读句子,比较如果没有加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会有什么不同?

(“只听见……只听见……”这两个“只听见”强调了肃静的气氛,突出了会场的肃穆、庄严、神圣。“是那么……是那么……”突出强调了那里的天确实更可爱。)

(2)这些加点的词语在读的时候,语音上有什么不同呢?

(让学生读出强调的语气,在语音上要重一些。以后在读书时被强调的部分注意要重读。)

2.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1)在句子中找出表示“说”的词语。

(“赞叹、婉言谢绝、话一出口”等词语都表示人物在说话。)

(2)还有哪些词语也表示“说”的意思,指导学生自己找出来。

(说道,谈论、讲解、喊叫……)

(3)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材中后两个例句。思考:这两个例句与前两个例句有何不同?

(这两个例句没有直接表示“说”的词语,而是借用伴随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提示。)

(4)指导学生根据了解到的表示“说”的方法进行仿写练习。

3.引导学生根据例句与练习,思考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示“说”的好处。

(如果一律用“说”显得单调、重复,使语言机械呆板。相反,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

4.学生练习写话,准确运用标点符号。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场面描写

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篇四

大自然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风景会让人陶醉,那盎然的生机会让人激动……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它等待着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本组教材就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

本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山中访友》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一文,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

编排本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三是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供选择:想象自己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说和写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听音响,说和写自己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交流暑期生活感受。“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认识,积累诗句,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等内容。教学时,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本文讲课中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如果逐一分析,难免会显得零乱,而且逐一讲解的后果是课文给学生的感觉会支离破碎。如何使学生既能细致地体味课文,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一气呵成的美,这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我们非常地幸运,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城。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有些什么收获吗?

(和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通过欣赏课文朗读来进行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的带领下、描述中我们会依次发现作者许许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这些好朋友都有谁呢?请大家在山中之旅的过程中把这些好朋友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中好友。

(1)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明确文章写作内容、表现对象。解决字词问题。(3-5)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配乐朗读为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个人阅读体会作准备。)

(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里见到了哪些朋友?(1-2)

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 云雀、小花、

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 (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3)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

(景物后面的称谓,将景物进一步拟人化了,;一些极具个性的句子;活用的词语。)

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xxxx,因为xxxx。

(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

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联想创作: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 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

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例句:你好,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妙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历代的高僧和隐士。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悬崖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

(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5、文章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6、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欣赏文章主题美、语言美、形式美。

(2)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

板书

山中观景(事)

山中访友 拟人手法(手法)

热爱自然(情)

教学反思:

作为一堂在设计中以品味语言、训练想象为主要方向的课,本课的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课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个性阅读体会为教学的着力点,以学生的思维创造火花为突破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表达自由,所以预先设定的一些目标和环节可能不能完全实现,但是,有些问题上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思想上的创造力会大大超出老师的想象,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这也就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理念的积极体现吧。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及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师:同学们,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今天我们就要来了解一户普通的穷人家庭的生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搁板:屋内固定在墙上放置器物的木板。

顾惜:顾全爱惜。

抱怨: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

倾听:细心地听。

宁静:(环境、心情)平静。

沉思:静静地想,深深地思考。

黧黑:皮肤黑而黄。

忐忑不安:形容心情不安定。忐忑,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已承受不好的后果,自食其果。作,读zuò,不读zuō。

喃喃:拟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张罗:本课是“料理”的意思。读作zhāng luo。

忧虑:忧愁、担心。

3、默读课文,完成练习。

第一步:学生思考:

(1)本文写的穷人指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你还读懂了什么?

(3)按照以下提示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抱回两孤儿,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渔夫回家,主动提出收养孤儿)

第二步:检查自学情况

(1)本文写的穷人指谁?(板书:桑娜渔夫)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很善良)(板书:善良)你们还读懂了什么?(师随机板书)

(3)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你是怎样分的?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第二部分3—11自然段,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感悟“穷”

1、教师导语:这篇课文课题是“穷人”,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但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字里行间却处处看出“穷”意。现在,请大家快速再读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

2、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1)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2)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

(3)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4)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组交流,畅谈对“穷”的理解。

5、指名反馈,多角度感受穷人的“穷”。

(1)从屋内的摆设看出“穷”。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2)从孩子的吃、穿看出“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3)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还好,总算活着回来啦。’”

5、教师小结、过渡:渔夫每天早出晚归地捕鱼,即使是在风暴袭击的恶劣天气里,仍冒着寒冷与危险出海;而桑娜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即便他们这般勤劳,也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而且吃的只是黑面包和鱼,足可见他们是多么穷苦,简直是在煎熬中度过。而邻居西蒙穷得没钱看病,只能死去,这穷苦的生活真令人心酸啊!不过穷是很穷,但桑娜家的小屋里却充满温馨。

6、理解句子:“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1)“温暖”是指炉火未熄灭,与外面的寒风呼啸形成对比。

(2)“舒适”是指地面干净,食具闪亮,孩子安睡,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形成对比。

(3)通过对比,体会桑娜的勤劳能干,也体会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

7、教师小结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这一部分的描写交待了三个要点:

一是故事发生的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穷困的家庭环境;

二是介绍了人物——勤劳善良的桑娜和她的丈夫;

三是渔夫为了一家人正在海上打鱼,与风浪搏斗。

这三点使读者看到了穷人渔夫一家的生活现状,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同时与后面故事的发展,与人物的精神、品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呢?下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五、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渔夫和妻子桑娜一家有五个小孩,但是他们却不顾自家的贫穷,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所以现在他们要抚养七个孩子。

2、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桑娜,倾听她的心声。

二、走进心理,体会品质

1、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分段,请同学们大声地告诉老师第二大段是怎么划分的,包括哪些自然段?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知道了邻居西蒙死了,并且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3到11自然段,画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

告诉老师“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

2、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9~11自然段,要能读出桑娜忐忑不安的感觉。

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3、如果按照先后顺序,你觉得这四句应该是——

(学生交流)

出示:

①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②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③这是闹着玩的吗?④他会说什么呢?⑤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指名读。

思考: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4、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混乱。

5、再读9—11自然段。你又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忐忑不安”?(神情激动,惊,沉思)

桑娜心里慌张、不安。

6、你能把9—11自然段读出忐忑不安的感情来吗?(指名读)

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说明桑娜心中已坚定了要把孩子抱过来,但坚定中又有那么多忐忑不安。

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这层中,连续用了五个省略号,主要是表明思路的断断续续和思考内容的变换,桑娜心理十分复杂与矛盾。有的省略号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如第一个省略号“……是他来啦?”省略了桑娜听到门口有什么响动,于是想到“……是他来啦”。第二个省略号则省略了她往门口看了看这个动作,然后得出结论:“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原来是那样焦急地盼望丈夫归来,现在又担心他回来发现两个孩子后会不同意收留,这第三、四个省略号表现出桑娜此时矛盾的心理。

下面请同学们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你们觉得她还会想些什么呢?她还有什么顾虑?

(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桑娜是多么善良,多么富有同情心啊!为了帮助两个无辜的孩子,她宁可自己受苦受累)

下面,老师跟大家一起合作朗读9—11自然段,

师生合作读。

8、你们读得真不错,想读得更好些吗?这是桑娜对自己说的,心里想的,怎么能读得这么响呢?

(男生女生合作读)

9、我们知道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事情,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看看桑娜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你从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中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第2自然段)

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发出声音读)

——桑娜一家生活贫困: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生命的危险。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

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家境艰难,这种贫苦的生活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

教师这时可以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引读第1自然段。

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家境虽然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五个孩子已经够他们受得了,为什么还抱来两个?你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读懂“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第3到8自然段),读一读,找出原因。

桑娜心里很矛盾,但是又很坚定。

口头句式训练:联系课文补充句子。

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宁可 ,也要 。

交流: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意味着他们拯救了两条孤儿的性命)

师: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桑娜家里还能勉强度日,西蒙的两个孩子将会冻死)

(桑娜和西蒙一样都是母亲,看到孩子要死掉,会心痛。那样活着的桑娜会心理不安)

师: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宁可被丈夫揍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宁可自己的日子过得苦些,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

师: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出自善良,出自互相帮助的习惯,一个做母亲的责任——师:这是一种母爱。这源自一种善良、母爱、良心)

(板书:善良)

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

三、感受丈夫的态度

1、孩子是抱过来了,可怎么对丈夫说呢?丈夫又会怎么说呢?

自由读12—27自然段,感悟,在书上圈圈画画写写。

2、交流:桑娜的丈夫做出收养的决定也是很难的,从什么地方可以体现呢?

A、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问:(熬)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渡)你从“熬”中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

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B、做这个决定难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严肃、忧虑;搔搔后脑勺。嗯,你看怎么办?)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恩,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但最终做出了决定。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C、是呀,渔夫做出决定心里想到了很多,这就是渔夫的心里想法。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教师引读,学生跟读丈夫的话)

朗读指导:

①“嗯”“哦”的读音和意思。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很严肃;商量的语气)(关注这件事;安慰桑娜)

②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语气要加重。

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地勤劳。

四、体会“心心相印”

1、看到丈夫是如此通情达理,桑娜心情会怎样?体会一下说说……

这些话桑娜说出来没有?

2、对呀,千言万语就凝缩成一句话,一个动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我们来读这一句:“你瞧,他们在这里啦。”你感受到了什么?(忐忑不安—如释重负)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3、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邻居的孩子非抱来不可。这叫什么?(不谋而合,心心相印)

也说明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

五、情感升华本文的题目叫做《穷人》,课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但是全文“穷”意浓浓,那现在老师把这个“穷”字擦去,那你们将给课文取什么题目?

——好人、善人

是的,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即席辩论的方法和途径,做到有理、有节、有礼。

2、培养发言能抓住要害,有较强的说服力。

3、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有时候,对一个问题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这就要通过辩论来互相启发,提高认识,在辩论前,要根据自己一方所持的观点准备材料,在辩论中要根据对方发言的漏洞进行即席反驳,这就是即席辩论。要使即席辩论有效地击中对方要害,那就应该仔细听清对方辩论中提出的观点和内容。寻找其发言中的漏洞。并记下这些漏洞,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有的放矢地进行反驳,并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是辩论中最重要的本领。

二、典型引路:

1、出示辩论题:有了电脑,还要花功夫练习写字(正方)

有了电脑,不要花功夫练习写字(反方)

2、展示部分辩论场景:(放录像)

反方发言:我认为"有了电脑,不要花功夫练习写字。"因为电脑中有各种字体,练了也没有用。如果你需要的话,从电脑中找出制作一下不就行了吗?从而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来做别的工作,这也是时人代文明发展的标志。

三、组织讨论:正方如何反驳。

1、正方记下发言漏洞:

(⑴如果需要的话,从电脑中找出制作打印出来就可以了。

⑵这也是时代文明发展的标志。)

2、从哪些地方进行反驳:

(1、如果需要的话,从电脑中找出制作打印出来就可以了。

①我需要特别大的字你能制作吗?

②现场需要,当时没有电脑怎么办?

③人家需要你提个意见,写个留言或题个词,你怎么办?

2、这也是时代文明的标志。

①时代文明标志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文明素质,而不是先进的科技工具。

②练习写字可以益智健身,培养良好的人格和情操。人的素质高了,这练习写字有助于社会文明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请再找出发言中的一处错误,并提出几点反驳的理由:

一处错误:

几点理由:

四、尝试项目请听"小学生要多看电视"的正方发言:

我认为小学生要多看电视,因为电视中有做人的道理,有美的欣赏,有丑恶的警戒,有各种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从中可以得到很多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和道理,电视看得越多,即就得到越多。

请在小组里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辩手,进行班级辩论。

五、总结注意点:

1、听要仔细,及时抓住发言中的漏洞。

2、辩论时,要想好辩论要点,既要讲"理",还要讲"新"。做到语言规范,论据充分,说理有力,培养文明的语言习惯。

六布置作业:以下面的题开展辩论

你认为是男性聪明,还是女性聪明,请选定题后写出4条理由。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场景。

2、感受“我”第一次挑柴的经历,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3、欣赏并积累文章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进行品读,体会人物的内心,理解“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中蕴涵的深意。

【教学重点】:

品读文章,引发学生更深的思考:人的一生就像“我”第一次砍柴的经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承担责任,学会用信念来鼓励自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经历过的一些事有时会让我们终生难忘。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乔传藻给我们讲述的挑柴经历,看看我们会有什么启发。板书课题:《挑柴》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要求:认真听,把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新词,画出来,并注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读了解一些词的意思,如:邀(yāo)请(qǐng)衣(yī)兜(dōu)粑(bā)粑(bā)樵(qiáo)夫(fū)毗(pí)连(lián)小(xiǎo)马(mǎ)驹(jū)憋(biē)住(zhù)瘪(biě)的(de)狼(láng)狈(bèi)屁(pì)股(gu)霭(ǎi)青(qīng)山(shān)坳(ào)

等。

(预设: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小组交流解决。如仍解决不了,提出来全班交流或查工具书,如:查字典等。)

3、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和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预设:可采用一条龙式分段朗读、指明朗读等方法检查阅读。对独步准确的字音,及时纠正,并请读错的学生多读几遍。对不理解的字词及时交流,并做出解释说明。)

4、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叙述了“我”随小伙伴第一次上山砍柴,并咬着牙把柴挑回家的经过。课文写的是“我”第一次挑柴的经历,围绕“我”的新鲜、小伙伴的快乐,还写出了所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过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

5、再读课文以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第一次挑柴的经历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有新鲜,有快乐,但更多的是困难:

可走着走着,脚脖子就开始发酸了。我担心:待会儿再挑上一担柴怎么往回走哇!(路途遥远,心里先犯难了)

我拨开茅草,攥紧砍刀,咬牙向一棵碗口粗细的青枫树的枯枝发起进攻。大树枝砍下来了,我也累趴下了。(没有锻炼,体力不支)

我的肚子早就饿了,歇下柴担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伸手去摸衣兜……不对,衣兜是瘪的!低头看看,包谷粑粑早就不知去向了。(肚子早饿了,干粮却丢了)

我挑着沉甸甸的湿柴,艰难的赶着自己的路。担子越来越重,扁担不停地从左肩换到右肩。扁担好像生出了牙齿,咬得肩头火辣辣的。(稚嫩的肩膀承受不了重负)

教师可以放开让学生去谈,不管学生谈到什么,教师要注意两点:一回读课文,引导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感受读出来;二是教师要抓住学生提到的重点内容引导深入体会,重点内容也就是和中心相关的句子。

课文告诉我们,只要坚强不松劲,只要坚持不放弃,做事情就会获得成功。

(预设:找一至两名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及时的评价总结,以鼓励为主)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你从作者第一次砍柴的一段经历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很容易说出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教师要对学生想法的及时肯定和总结)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来到作者第一次砍柴的一段经历,了解到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一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作者遇到困难要坚强、有毅力、不要被困难吓倒,只要坚持就会成功。在这之前,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一下故事的内容。

二、品读课文、谈感受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砍柴的一段经历,文章读完耐人寻味,给人激励。找一找最能体现中心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你怎样理解?

1、学生读句子“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

2、学生理解、说感受。

3、教师点拨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坚强、有毅力、不要被困难吓倒,只要坚持就会成功。这是作者挑柴的感受,从文中找一找作者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这个体会的。

(1)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是“咬紧牙,挺住”,找出来读一读。

我挑着沉甸甸的湿柴,艰难的赶着自己的路。担子越来越重,扁担不停地从左肩换到右肩。扁担好像生出了牙齿,咬得肩头火辣辣的。

我咬紧牙,走一会儿,停一会儿,喘一会儿。最后我总算看见了峨山城,看见了温馨的灯火,我更有劲了。一担柴,在山场是多少,挑到家里还是多少。

同样一个“咬”字,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这两句话。

(2)在他最艰难的时候,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回家把“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这句话读给爸爸、妈妈听,看看他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三、品析句段

本文的语言清新隽永,读它就像品茗一杯含露新采的清茶,润泽香甜,绵绵于耳。从文中找一找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例如:

1、峨山,在我的记忆里,有松针的涩香味,有干巴菌的泥土味。()

2、小城迷茫在烟雨里,润润的,像一块玉。(比喻)

3、乡村的马蹄铁,山里人的光脚板,沾沾连连的牛毛雨,把这条窄窄的石板街,洗磨得好滑好亮,亮得能照出房檐和行人的影子。(对偶、夸张)

4、转两道山弯,峨山城毗连的房屋让青山遮断了。拐过两个山嘴,峨山城多情的炊烟让绿树隐没了。(对偶、拟人)

。.。.。.会着人物的内心,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练笔

根据孩子的兴趣,吸纳乔传藻文章中的山趣、野趣。乔传藻的散文《醉》、《星星寨》和《金竹筐》、《儿童文学》、《挑柴——童年纪事》。学习他的《挑柴》可以从欣赏的角度,体会他文章中的山趣、野趣。

五、作业

1、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他们说说体会。

2、把好词好句整理到小本本上。

3、小组合作,把故事改编成剧本,排演小话剧。

板书设计

上山砍柴:人累趴下了

挑柴挑柴下山:我咬着牙,坚持把柴担回了家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句子,准确把握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

2、学习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3、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激发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看过《人与自然》节目吗?你喜欢其中介绍的动物们吗?在这些可爱的精灵中你最喜欢谁呢?用一两句话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呢?(用“我喜欢_____的_____”句式)

(温顺的小猫,忠诚的小狗,蹦蹦跳跳的兔子,会唱歌的鹦鹉,憨态可掬的熊猫,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从刚才同学的发言中,你知道老师看到了什么?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的一颗颗博爱之心,正是它构筑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和谐与美好。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影片),

看完了影片之后,用简洁的语言告诉老师,你喜欢这位刚认识的朋友吗?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我们先认识一下作者:(多媒体:作者简介)

经过同学们的预习,现在还有生僻的字词吗?没有了,那我们就来一个课前热身运动——

二、课前热身(多媒体演示)

你能读准下列生字吗?

驯良( ) 矫健( ) 帽缨( ) 榛子( )

橡栗( ) 蛰伏( ) 苔藓( ) 榉实( )

你能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吗?

驯良 矫健 蛰伏

三、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

1、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2、勾画圈点,画出文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

3、生疑发问,深入课文,把你发现的问题随时圈记下来与周围同学合作解决;(自由组合,六人一组,在小组内把问题进行集中筛选,每小组提1——2个)

四、 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分组讨论:

A组:(1)你认为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2)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B组:你在刚才的阅读中发现了哪些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互相质疑,解疑)

A、为什么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

B、为什么说松鼠不是肉食类的动物?

C、第6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4、假如你就是一只最漂亮的松鼠,请你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动人的外貌、驯良的性格、乖巧的动作吧!(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松鼠漂亮的外形,指导思路:顺序、语言)(写作—交流—点评)

面容 眼睛 身体 四肢 尾巴 体态吃相

清秀 闪闪有光 矫健 轻快 美丽 坐着,用前爪送吃

(刚才同学的发言,不仅注意了语言的准确,而且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尽量做到了生动,这也正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5、能言善辩

下列有两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试与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因为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它十分警觉,只要有人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松鼠的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一胎能生三四个。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读完本文,你愿意成为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吗?当你左边是闪亮的屠刀、右边是漆黑的枪口、眼前蔓延着树桩,你还愿意吗?当“谁知盘中餐,最爱是松鼠”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你是否还愿意呢?

那你愿意为保护这些像小松鼠一样可爱的人类的朋友作点什么呢?

我们还是先看一则人民网20xx年9月登载的一条发人深思的消息吧!

人民网20xx年9月

小学生画哭泣的猫头鹰 期待人类停止破坏环境

取名《期待》,希望人类停止破坏环境

本报讯(记者王卡拉)昨天下午,观看北京猛禽救治中心的猛禽时,一位小学生画了一幅哭泣的猫头鹰。为庆祝已经救治了1000只猛禽,北京猛禽救治中心特地将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生物小组的学生请到了救治中心,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活动刚开始时,救治中心的王助理让24位孩子们画出自己认为的猛禽。其中一个孩子画完后说:“我画的是猫头鹰,它正在哭,因为世界上最后的一棵树也被人类砍掉了,它的鸟蛋也破了,我希望人类能停止破坏环境,所以给画起了个名字叫《期待》。”一个小姑娘说,这幅画表达了她对地球的关心。

为了唤起人们保护动物的良知和责任,放飞你想象的翅膀,用你喜欢的方式,为保护这些处境日益艰难的人类的朋友献出自己的爱心吧!(公益广告、漫画、表演……)

六、作业布置

那现在我们就一展身手,用生动的笔触记下你喜欢的小动物吧!

热门教案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