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传承与叛逆初一作文(共含20篇),供大家参考。
传承与叛逆初一作文
作为90后,不得不承认我们是听着RAP、背着唐诗宋词长大的一代人。正是这样的时代,令我们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古代与现代文化最直接的碰撞。有人说,英国文化像威士忌,俄罗斯文化像伏特加,法国文化像白兰地,那么中国文化自然就是茅台和五粮液了,历久而醇香。
中国与其他国家间最大的不同,便在于我们拥有长达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艺术文化风俗历史,这些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正因如此,经典在于传承。记得苏联建立之初,很多人认为应该抛弃旧世界的数学、语言、艺术等等,建立社会主义自己的新文化。结果脱离了经典,这些人的努力也就成了空谈。
创造是人类进步的唯一方法,而创造力的产生源于我们对过往的积累。受思维意识的局限,人类做不到脱离现实凭空想象,因此传承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创造提供现实合理的依据。然而一味的抱残守缺、墨守成规只会禁锢想象的翅膀。沿着历史的足迹前行,能做到的只是重蹈覆辙而已。一个时代应有其独特之处,否则形同历史的倒退。强盛的拜占庭帝国正是因为自恃是罗马的唯一继承人而妄自尊大,拒绝一切新生事物,终于湮灭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铁蹄之下了。
传承经典,在叛逆中学会创造。
达罗曾说过:“只要世界还存在,就会有错误。如果没有人反叛,这些错误将永远存在下去。”五千年灿烂的文明,既令人陶醉自豪,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负担,进步的障碍。即使这是一段无法割舍的情怀,也实在太过沉重。我们眼中的国粹又是否残留着民族劣根性呢?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又是否体现了封建王朝的狂妄自大呢?
叛逆,不是与别人针锋相对的意思,而是在指导我们打破教条主义,向所谓的真理发出挑战。学以致用,为用而学。历史学上有一个“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后面呢?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科学以经验归纳居多,缺乏系统逻辑演绎和理论升华。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现象,而是由于保守意识形态造成的结果。在中国我们更多地是学会服从、顺从。如果老师问雪化了是什么?答是春天,那就错了,是水。在我们的思维里认定的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而不懂得打破局限性的叛逆。像布鲁诺背叛教廷,I卫科学和真理而甘愿被活活烧死的'故事在古代中国不太可能发生。
正因有了叛逆才会创造,而我们又缺少叛逆精神才会有了五四的浪潮。鲁迅、胡适、陈独秀、闻一多,他们以思想叛逆了什么?是保守,是落后,他们要唤醒国民,以新的文化新的秩序纠正传统经典中的错误,缔造一个新的精神世界。
经典在于传承,而只有叛逆才能创造。看上去很荒唐。传承,叛逆,既然已经认可而去传承,最后又为何选择背叛呢?这很简单,像牛顿经典力学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理论对物理学一千多年的“诅咒”,已经够经典了吧?但在相对论面前经典却是错的,因为二者适用范围不同。在古代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放在今时却纯属无稽之谈。但《论语》无用了吗?不,它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尚有借鉴意义。正因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更应学会选择地继承,努力去创新。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昨日经典可能会化作遥远的历史,今日的创造也许会成为明日的经典。我们只是一张张小小的风帆,而时代形同狂风巨浪。在创造的大海面前我们微不足道,但我们却可以在自己的时代留下最难忘的远航。
叛逆的邂逅初一作文
“铃……”半夜,未初被一阵手机铃吵醒,迷迷糊糊地抓着手机,走到阳台去接听。第一,这样信号更好;第二,冰冷的夜风能把她的大脑唤醒。
“姐。你的胆子,真的大了很多。”按下接听键的时候,未初就意识到这是谁打来的电话了。
“哦?是嘛。亏你还记得,我是你的姐姐。”未初倚靠在阳台的黑色雕花扶栏上,声音里充满了慵懒与不屑,“有什么事么?没有的话,我要去睡觉了。”
电话那边的男人挑了挑眉,强忍着不让自己的怒气爆发出来。他一字一顿地道:“未初!你彻夜未归,让我怎么能不担心?你说,你睡在哪里?你平时常去的PUB我都找了一遍,没人知道你去了哪里。我给你半小时,现在,立刻,马上给我回家!”
“哈,你不觉你很可笑吗?”未初嗤笑一声,道,“我就在家里。对于我来说,只有让我觉得温暖的地方,才能称得上是家。你别跟我提那个冰冷的,恶心的城堡,那简直就是地窖,是密室!你觉得你在地窖里会觉得温暖吗?”
“你!你是不是跟男人睡在一起?”
“是又怎么样?你打我吗?打啊,冲过来打!打死了正好!”
“未初,你知道我不喜欢你这样。你的手机有GPS定位,我已经知道你在哪里了。本来想要你听话地自己回家,现在看来好像是我不得不亲自把你给撵回去了。我告诉你,要是被我抓到了,你这一辈子都别想逃走。我很快就会到你那边。”那边的声音忽然变得很平静,平静得可怕。
他在说出这一段话的'时候,未初不知道自己已经吓出一身冷汗了。
“他,很快,就要过来了……”未初瘫倒在地上,嘴唇不住地颤抖,“怎么办,怎么办……”
“……未初?”陆梓欧一直在卧室门后看着阳台的未初。直至看到她瘫倒下来的时候,他终于忍不住了,走出去,托着她的后背,问道,“出什么事了?”
未初死死揪着陆梓欧的衣袖,眼泪不住流下:“梓欧,你快走,快走!离开这里,越远越好,永远!你会被杀的,他就要过来了,你会被他杀死的!我不要你死,你快走!”
陆梓欧擦去她的泪水,露出一个十分温柔的微笑:“我没关系的。是你弟弟要来了吗?”
“是、是啊!所以,你快走,快走啊!”未初用力推着他,却发现怎么也推不动,看着他的目光充满了乞求与枉然。
“没事。你是不是该忘了我是什么人?”陆梓欧抚了抚她的长发,把她拥入怀中,“我,绝不会那么容易死去。”
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每一位炎黄子孙铸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流传几千年,影响人的一生,成为矗立于世,名留青史的道德典范。
那何为传统美德呢?就是从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传统美德中大浪淘沙、千锤百炼而世代相承的优秀道德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文明礼仪、道德经典等等。
对于青少年的.我们来说:“乐于奉献”是主题。我作为一名中学生,也自觉得践行了这一主题:在学校里我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满怀理想与热情,挥洒青春与汗水,投身于学校的文化建设之中。在青年志愿者协会中通过实践的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提高了自身素质,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同时明白了“奉献、团结、互助、友爱”的真正含义,更是明白了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道德之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处世底线,离开美德半步,轻者误入歧途,重者跌入深渊。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良好的道德理念。
在学校中我们组织了很多活动:拾捡垃圾、帮助同学,还有我校刚过去的中考准备工作;同时也通过信息手段,了解青年志愿者在全国进行的各式活动。在诸多活动中我们都看到了青年志愿者的身影,青年志愿者的足音回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论是我们学校的青年志愿者还是社会上的青年志愿者都彰显出共同的信念:奉献爱心,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地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美满的社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从规范行为做起,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我们是21世纪的主宰者,我们更应该继承传统美德,把这些闪烁着睿智光芒的精华,化为自身的营养,为构建和谐社会、文明社会、培育文明风尚做自己应有的贡献,做新世纪,新时期的传播者。
辍学与叛逆初三作文
刚才忍不住又拿韩寒的书出来看。忽然在《零下一度》后面发现一篇后记,却不是出自韩寒的笔。题目就令我有点不满意,《韩寒三思》。
在此就不透露作者姓名了。写得很有权威的感觉,但韩寒也真是悲惨,因为一个人的书,后记却是另一个人在骂他,简直是世界奇观。不知韩寒本人对此“后记”作何感想。
大概的文义,就是关于韩寒的高中辍学事件,表示自己过来人的“间接批评”。“间接批评”是我很不喜欢的方式,倒不是因为我喜欢韩寒的书。要骂,就干脆一点,把什么“应试教育有好处,韩寒被大人们冲昏了头脑搅在里面,我同情韩寒的遭遇……”,看似在说韩寒很可怜,做了“叛逆”一词的先例,而事实上,就是说韩寒不该辍学,应该接受应试教育,做个文理平衡的好孩子。此文最后的话更是有点让人莫名其妙:“韩寒三思,和韩寒情况类似的同学三思,以韩寒为榜样的同学更要三思”。
三思之后,我还是不觉得此人的话有什么对。
曾经听说韩寒辍学的时候,我也考虑过高中辍学是否正确。后来才明白,应当考虑的不是“辍学”这个问题对不对,而是早定目标早行动对不对。韩寒的辍学是引起一定轰动的,一时间社会上都在说该不该辍学,是不是太叛逆了,还是玩个性。我一时间也很搞不懂,早点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什么问题。我不知道,多关在学校几年里学一点所谓“为踏上社会打基础”的.“综合知识”,和直接让他们实践社会哪一个对呢?多考几年“恨死了”的试不就是准备着拿到文凭之后的逐日忘却么。学校里再三强调的重点公式,即使得了默写第一名,在几年之后还记得起几条。这就是应试教育吗?那么早一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完成自己的目标,就叫做“叛逆”了吗?我不明白。
我还没有上高中,没有什么权利去谈论大学的问题,只是用肤浅的意识,去看待这个或许可以简单化的问题。有些事,实在让我觉得无何值得“三思”,却成了“重大社会问题”,好像定期的指标,就是要出两三个社会问题似的。
文凭不等于知识,也不等于素质,更不用说会等于“社会发展”等等等等。但文凭,在应试教育中却比什么都重要。有文凭没素养的,也不少吧。
我想,韩寒的辍学和“叛逆”,和“个性”没有什么关系,也并非一个问题。
既然爱已经成为世上唯一的奢侈品,我所能做的就是拼死去保护这珠光宝气的奢侈品。
当时我处于青春期,有着叛逆的护航,对爱一无所知。
门“吱呀”一声开了,妈妈刚想进门,却又硬生生得退了出来:“怎么回事,谁叫你空调开这么低,18摄氏度,这都快秋天了!”我不耐烦地转过头,随意抛下一句冷若鬓霜的话:“没事,这不用你管”说罢又重新玩电脑去了。之后,两人都未说话,房间里只有“噼噼啪啪”的键盘声和空调的运转声,没有一点多余的声音,一片精谧。
她怔了一会,目光在我身上游移着,嘴巴微微张开,仿佛要说些什么,但又没有,只是轻轻地走出了房间,无奈地关上了门。
几天后的月考如期而至,背了臭成绩的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了家门,将成绩单轻轻放在茶几上,生怕惊动了妈妈。之后,连忙溜回卧室。
我坐在书桌前,努力作出好学生的样子,以便能减轻自己的罪行。不久,客厅里响起一串脚步声,,我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我屏住呼吸,准备着这一触即发的战争,可是外面只是朦胧中响起一声叹息声而并不是排山倒海般的气势。
忐忑不安的我,海绵般倒在椅子上,心想,难道她真的选择了放弃?
晚饭,只有我和妈妈,紧张的气氛中充满了火药味。餐桌上,我只顾埋头,如豺狼般狂吞着饭,而妈妈则是木讷地盯着碗中的饭。我吃完饭便迫不及待地远离这个战场,向卧室走去。当我站起来的刹那间,一直一语不发的她说话了:“一次考不好,下次努力就行了。”直到说完她也没抬起过头。
我轻轻走进卧室,关上了门,站在窗前,任风刮着我的脸,秋天来了,是该让空调歇歇了,是该让自己在青春叛逆的潮流中走出来了。我哭了,这么大以来,第一次,一个人哭得这么深,这么痛。心也歇斯底里地发痛着,仿佛有一只大手硬生生地将叛逆拽了出来,扔出窗外,随着秋风而去。
再见叛逆,在青春中永远消失吧,我心里只有爱,痛彻心扉的爱。
又是一个冬季的下午,屋外毫无例外的萧条。阳光时隐时现,它所带来的庸懒还是影响了我,工作多的使我失去了条理性,我无从下手了,于是趴在桌上小寝一会。醒来时发现眼睛花了,对于那些使人喘不过气来的工作我还是不知如何是好……
洗把脸是个最好的选择,对着镜子,发现了……
告别叛逆是个早该被提起的话题,可我却一直将它久置……如今岁月爬上了脸],真的无法再去逃避了。
让我们用年轻的身体和背叛的名义来放纵一下吧!这是曾经时常贯穿在我脑中一句话。
向往60年代的迷幻色彩和双重性……向往美国嬉皮性解放和享受主义者的派对……向往身边的女孩都像西区科克电影中女主角般将裙摆提到膝盖上4英寸,要露的够夸张。搭配上苍白的脸蛋和黑眼圈在华衣的承托下显出那歌特式的心……向往禁药带来的感官迷幻将内心的矛盾诠释的更加彻底……向往RADIOHEAD与NEWSCHOOL式的音乐带来的双重感觉……向往红黄绿灯光所带来的消魂时光,对于色彩的敏感仿佛让你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于是总会有奇怪的梦出现……疯狂过后,慢摇将是主打时间,将一切平复到从前的平静……
现在该向这一切说再见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题记
曾经,在我的世界里,只要没有老爸的存在,我便是“太上皇”!
每当星期五的最后一节下课铃响起,我便与同桌背起只装有几本书的书包,以百米冲刺般速度跑到网吧,然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启电脑,玩着那尽兴的游戏。
双休日,由于奶奶上了年纪起得早,所以我家的早餐也比较早。吃完,我便打着弟弟妹妹影响我学习的幌子钻进卧室,将门反锁,看着电视。其实是等待着我预设的与网吧营业时间正好的闹钟响起,我好溜出去玩。
渐渐地,我的小聪明被老爸知道了。开始,他只能通过无线电波来进行耳提面命式的说教,但我这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爸来电话的“太上皇”,怎么能任凭电话来管束我呢?
于是,趁奶奶不在家,我拿着她的手机乱玩起来。终于,达到了我的目的――离家出走。网络小说里,电视里,不都是这样说的?这样就没有所谓的“天下唯一怕”了。我庆幸之极。
可悲剧也开始了。在我离家出走的那些日子里,老爸铺天盖地地找我。而作为一个未成年人,作为一个正当需要读书的学生,我每天只会暗无天日地在网吧,在虚拟网络浪费青春,却每天乐此不疲。
在他乡的某日,我与网友玩游戏正起劲时,忽然一“如来神掌”降临在我脸上。我恼怒成羞,回头一望,竟然是老爸,之后我便被“遣送回家”。无意中,听到老爸要在家乡工作的“噩耗”。我这个“太上皇”看来要待在冷宫,不能再出门了。但是,为了我,老爸放弃大城市的高薪、舒适的工作环境,回到家乡、回到我身边,我还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吗?
如今,因为之前叛逆带来的对亲朋好友的痛苦,让我真正回到了学习生涯中。老爸也没有过多责怪我,因为,老爸是多么爱我,而我也不会再重复往日的懵懂。再见,那些叛逆的日子。
两个书法家,一个在学习前人中僵化,一个在自我独创中漂泊。其实,真正的艺术是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没有传承,创新就没有了依据。正如没有土地,草木就没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叶茂,春华秋实便无从谈起。在传承中,中国文化贯穿着历朝历代的缩影,从唐诗的意境到宋词的音韵,从曲剧的情节到小说的丰盈,沿袭下来的一部《红楼梦》震撼了多少心灵?如果没有传承,“集大成”的“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将会成为一部揭露黑暗封建统治的论文,毫无意趣,看得见明清,却看不见历史。
没有创新,传承就没有了动力。正如没有浪花,大海便没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进,劈波斩浪都会茫然失措在一丝风也没有的平静里。在创新中,杂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风暴雨里,试想若只是顺其自然生长,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产或是易摧折而高产。是创新,让杂交稻以绝对的优势解决了十亿人口的粮食问题。这只是创新的一个阶段,我们看得到的阶段。而人类农耕文明从刀耕火种,从牛耕;从自然取种,从自西域引进新品种到今日机械化作业,人工优化作物品种。这期间,不知要经历多少次的创新!
传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的两岸,有了岸,历史才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无论缺了哪一边,都会使历史干涸。我们需要传承,我们只有传承;我们呼唤创新,我们学会创新。历史的变迁与沿革中,对于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的人来说,传承是一种指导,一种启蒙。传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而这是没有必要从新探索的。当路已到尽头,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荒漠草原时,你已熟谙行路的技巧。这时,创新便是你的指南针,在人生这块未知的土地上将道路延伸。
学会传承,我们是幸运的,在传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我们是幸福的,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那两个书法家,学习前人是他博采众长,总结出构书造字的一般规律,因而理智;自我独创,是他意识到个体的存在,独立人格使他清醒。我们与其批判他们是两个极端,应该中和,不如将他们看成两个阶段,认识由传承向创新的过程。这样,传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的,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托尔斯泰这句话,意在告诉人们,传承与创新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一直遵守着旧规矩,就不一定会有好结果。
晋代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学习书法,不但刻苦认真,而且博采众长,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据说他起初向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又借鉴其他的书法临摹,像李斯等等。他泛览博识,然后才独创出一种俊逸妍美的新书体。前人高度评价他的书法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楷书《乐毅论》则被誉为“千世楷法之祖”。
米芾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年轻时学习书法很刻苦,他借了很多晋代和唐代名家真迹来临摹。当他把古人的真迹和自己临摹的作品一道归还原主时,连主人也分别不出真假来。别人终于对他说出了要创新。他听后慢慢冲破束缚,发扬长处,到晚年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创新,就是不断地推陈出新,也就是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作品。
王安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曾称雄于个人电脑领域,被称为美国式成功创业的典范。进入80年代后期,个人电脑业迅速发展,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和其他公司相继推出了体积小且可以互相兼容的个人电脑,其价格只是王安电脑的1/3,而且可采用市场上的通用软件。而王安公司忽略了市场变化的情况,仍然坚持生产老产品而不创新,导致销路越来越窄,作为公司继承人的王安博士的儿子不得不在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的文件上签了字。可见,一昧的“传承”的后果可想而知。
我们不缺乏要传承的东西,但也需要创新,因为创新,是汗水酿成的琼浆,它历久弥香;创新,是向往的彩虹,它绚丽辉煌;创新,是一道铜墙铁壁,它固若金汤。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使我们精神世界更加丰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华民族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用双手用血液凝聚的果实。
一代代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具有独一无二的底蕴,由先人为我们开辟的道路,是经验更是财富,倘若没有这些传承,又何来中华民族是特色的呢?秦国的灭亡,唐朝的强盛,清朝的腐败,这些宝贵的历史积累,在改革开放40年来迸发。使中国以惊人的速度高速发展,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创新,基于先人的经验,结合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民族实现富强,离不开这些高铁,丝绸之路共享单车,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无现金支付,这些都是以创新实现。
创新是让中华民族生活更加丰富美好,也是让世界生活的多姿多彩量子技术,嫦娥奔向月球,5G时代等新名词进入我们的生活,不仅是中华民族,更是给世界添上浓厚的色彩。
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并不足以令我们满足,不能让我们中华民族挺立于世界,我们可以自豪,但不能骄傲,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谦虚才能使我们进步,在获得自豪感和归属感的同时必须具有责任感,中华民族依然要继续探索和创新,依然要肩负起责任,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给后人留下光明的道路,只有不断的积累前人的经验才能创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只有不断进步才能防止被淘汰这是从古至今的生存法则,也是适应时代的法则,民族的延续使我们需要传承,需要创新。文明的进步使我们需要传承,需要创新,中国一定不会忘记初心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华伟大复兴梦而努力奋斗。
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依然很长,船会动梦想的彼岸,会变历史血淋淋的教训鞭策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着我们。创新和传承是中华民族实现梦想的工具,给我目标,指引着我们不断的探索中华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文明给予我传承,我以文化馈赠文明。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 一律。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马克思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行走过这个剧院大门口,门中隐隐传来高亢的歌声,院门口还贴着一张巨大的海报,正是关于戏的广告。走了许久,见此剧院,一时兴起,信步入此地。
如今社会,难得见这一方净土,毫无喧哗,只有乐声声声入耳。座位上每个人的神情,都充满了肃穆。我心中微微悸动,戏曲作为中华流芳百世的瑰宝,当世人确实少了应有的尊敬,也只有那些老辈人的心中还存有一份热爱与敬重。
近夜晚,院内灯光昏暗,台上却炫烂着光线,与席下的暗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仿佛也看见了历史中的人们。他们的夜晚何来灯光,是何等不便。我不禁浮出些许笑意,许多人说现代的创新科技扼杀了传统艺术文化在人们眼中的地位。我看不然,科技反而给了传统艺术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方便,看这白炽灯,这音响,这些创新科技之物已经渗透进传统文化的每一个地方。
实际上,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华民族心中的传承从未动摇过,传统文化是一族之本,是一个民族的根。可社会需要创新,人类要进步就离不开创新。
这矛盾吗?我思索着。
走出剧院,仿佛经过洗礼,我精气神一下子好了许多。在一处公园内,看见一群老人在用电脑视频学习太极,一些孩子看着手机大声朗读,生气勃勃,传承与创新,这不是一个死结,既然两个都需存在,那我们要做的只是去融合它们。如今社会何处不显现着传统与创新融合的场景,就像电脑的硬件和软件,硬件是电脑的根本,不能丢失,软件是创新也不能丢,两者都不可独立起来,那么它的组合,就构成了电脑强大的系统。
这时我的心中豁然开朗,传承与创新无需分开,他们可以合成一体,组成新的瑰宝,为社会绽放它更闪亮的光泽。
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纵使是文人志士也在新文化运动中迷失方向,于“抛弃旧文学”中走向极端,甚至郭沫若大师亦公开批判国学大师陈寅恪,似乎要将传承千年的文化均付之一炬,依其所见,似乎创新便是“不破不立”,便与传承相对立,但我以为,创新自寓于传承。
传承,并非狭义上的继承,其本就蕴含了扬弃的智慧。孔夫子“述而不作”,其所传述的先人的智慧,同时弃其糟粕,此等选择过程本就是一种再加工,并加之以自己的思考,又何尝不是一种创新?所谓创新,本就是厚积之后的薄发,本就是薪火相传之后的水到渠成,二者从未对立,相反,创新始终寓于传承之中。
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大家于传承的瀚海中披沙拣金,而同时孕养于传承之中的创新之思想终得以璀璨于人类群星。艾略特诉诸古典,传承从但丁到德莱顿的传统,他的次次创作都是对古典文化的再致敬,营造出陌生的美感,如晨钟暮鼓般唤醒人们内心“没有雨只有雷电”的荒原;木心远赴异国却仍凝古典文化于心,于传承中融汇中西,其“文学嘉年华”之创新思想便于传承中应运而生……当传承的文化弦诵不绝,寓于传承中的创新自然会从一代代人追本溯源的思索中、孜孜不倦的完善中喷薄而出,创新方成为其创新。
然而,厚黑学和致富秘籍畅销的当下,无数人急功近利,无数抛弃传承的“标新立异”堂而皇之戴上“创新”的面具,进入公众视野。君不见,各种架空文学横空出世,“创作鬼才”层出不穷,然而,未经传承孕育的“伪创新”,带来的雷点频出,以致贻笑大方。更有甚者,假借传承的包装,如“气功大师”王林,欺骗乃至危害大众,不仅可笑,更为可怕,是为荼毒社会之蛆虫。由此可见,一旦失去传承的文脉滋养,所谓创新,不过是跳梁小丑,既不可取,也不可能。
因此,当我们真正意识到创新寓于传承,我们将拒绝抛下一切的天马行空,也不再会有“焚书坑儒”“打倒孔家店”如此摒弃传承的悲剧。我们将有更多的白先勇,于对昆曲的深刻传承与解读中,方迸发出艺术创新的灵感,使“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余音绕梁;我们将有更多人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中窥见人性的渊薮,从传承之泉中采撷寓于其中的创新。
“我们都是历史中的人”,卡尔维诺如是说道。我们本身处传承之中,让我们于传承中创新出自己的历史。
曾经,由于清政府的守旧,闭关锁国,一个朝代走向灭亡;曾经,因为管仲为相,大胆创新,一个朝代国富兵强。由此可见,敢于传承与创新是多么的重要。
清政府不懂创新,加之对传承而来的强盛国力有着盲目的自信,开始了长达两百年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落后于西方国家,最终招致灭亡。管仲大胆创新,不仅打破了原有的.井田制,还整顿了军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军制做出了一定的改革。同时,积极地施行推举制,给予人才更多施展抱负的窗口。管仲的改革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齐国得以国力昌盛,夺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地位。
两个朝代的结局因创新而截然不同。正如江泽民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或国家的繁荣绝不是仅仅靠继承前代而形成的,更是要依靠后人在前者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持续突破。传承很重要,创新同样重要。就如同树木一般,没有创新,传承只能作为一颗种子深埋于泥土之中;没有传承,创新就是无根之木,经不起风雨。
晋代书圣王羲之就是一棵十分健康的大树。他学习书法时,阅览众多名家之作,而后融入自己的学识,在借览前人的基础上,独创出了一种俊逸妍美的新字体。王羲之创新的作品流芳百世,至今受人惊叹。
只有有效地继承人类知识,同时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拿到手,我们再向前迈半步,就是最先进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学家。美国国际商用公司和苹果电脑公司按照温伯格说的去做了。他们在王安公司称雄的个人电脑上再次创新,推出了体积小且更先进的电脑,并以较低价出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举打败了坚持老产品的王安公司。
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将传承与创新结合在一起,才能在平凡中创造非凡的力量。绝对的墨守陈规,只会消耗原有的能量,就像闭关锁国和王安公司,迟早会落败。从齐国管仲,晋代王羲之,再到美国商用公司和苹果电脑公司,他们的成功无一例外不是在向世人展现
传承与创新长成的树木,是茂密的,是高大的,是生机勃勃的。
说起家乡杭州,人们最先想到,往往是闻名中外的西湖、古色古香的江南建筑、清香沁人的龙井,或是秋天开遍大街小巷、香气扑鼻的桂花。但我却与别人不同,对于我这个从小爱好历史的孩子来说,记忆中最深刻的还 是那杭州城里一座座形形色色、记录着历史的博物馆。
从小,我就喜欢去妈妈单位附近的杭州历史博物馆转转。坐落在热闹的吴山广场旁,杭州历史博物馆的整栋建筑却朴实无华,并不显眼,没有络绎不绝的游人,也多了几分清静,就像一位淳朴的农妇在静静等待她的客人。一走进门厅就能看见原始社会时期的展厅,展厅里放满了原始社会时期的器一具,有捕猎用的箭、叉,有用于生活居住的,比如做饭的勺、盛水的碗瓢之类。一想到在没有水没有电的恶劣环境里,原始人竟能制作出这样的工具来,不得不叫人心生敬佩。
一直往里走,你会看到左右两侧豁然开朗,这里是南北朝时期的展厅。这里收藏着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被誉为“镇馆之宝”的战国水晶杯!乍看之下,这只水晶杯一点儿都不起眼,几乎跟家里用的玻璃杯没什么区别,表面还 有很多咖啡色、脏脏的痕迹。可听讲解员介绍,这水晶杯是在1990年杭州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的,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宝用器皿,在国内十分罕见。战国水晶杯的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在当时来说的确令人惊叹,怪不得被视作“镇馆之宝”呢。
伴随着一阵优美的音乐,拐个弯便来到了隋唐五代展厅。这里陈列着隋朝时期杭州出土的文物,一旁电子屏幕中正演绎着隋朝时“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场景。顺着楼梯往上走,号称宋代“百事繁庶”的天上地宫、元清时富庶热闹的大都市映入眼帘,都在悄悄向我们述说着杭州当年的繁华景象。
每次离开杭州历史博物馆,我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心里还 在杭州古老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畅游。妈妈告诉我,我们杭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这其中少不了先人们的勤劳和智慧。他们代代相传,将杭州建设得美丽而富饶,让我们子孙后代可以安居乐业。我想,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少年,更应该努力学习,传承历史,不断创新,将杭州打造成的未来的一流世界名城!
传承与创新作文
有关创新的作文:传承与创新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 一律。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马克思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
回眸中国一路走来的历程,还是很有意义的。
当中国还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时候,以孙中山为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他们在借鉴外国革命的基础上,力主中国革命有所超越,以摒除外国资本主义初期带来的弊端。虽然他们的革命没有完全胜利,但这种打破思想桎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想,这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不管是民主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亦或是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都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共产党才会成立,才能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
时至今日,在中国正在不断向前迈进的同时,学习各种国学经典,又成为一股新的文化热潮。重要的是,在这些国学经典中,我们要学些什么,我们要继承什么,我们要发扬什么,我们要创新什么。很多国学经典是不变的真理,但在这些国学经典中,也不鲜有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我们应该抱有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而不是生搬硬套。对于学习经典,重要的不是学,而是用。弟子规、三字经张口便是,生活中却丝毫未见,这样的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但你也要会在生活中用到。满脑袋之乎者也,满嘴的仁义道德,到头来未见真才实学,不得不说是十分可笑的。当继承已经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如何创新更是无从谈起。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是因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当经典走进生活,创新便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了。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继承,创新无从谈起;没有创新,继承也不过尔尔。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继承和创新,正是我们前进的路标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很多人都看过《宝葫芦的秘密》这个故事,今天我也讲一个跟葫芦有关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是我的爸爸。
爸爸一直喜欢传统工艺,他看了很多故宫博物馆里珍藏的范制葫芦,自己也想试一试,恢复这一项已经失传的传统技艺。毕竟这门技艺体现了我们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成就,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这门技艺应该得到传承。于是他一有业余时间就投入进去,自己找资料琢磨方法,再动手制作模具,亲手在地里种植葫芦, 将做好的模具套在葫芦上,像等待婴儿诞生一样地盼望着模具打开的那一刻。可是当爸爸和爷爷满心期待又小心翼翼地揭开外面的石膏后,展现在他们面前的不是健康的“新生儿”,而是流出一股飘着霉味的黑水,葫芦在石膏里早已腐烂。接下来再打开的葫芦也逃不过这种命运,十个里有八九个是烂的,还 有一个好的却长得不饱满。
这并没有打消爸爸对范制葫芦的热情,他更加仔细地研究范制过程中的每个细节,直到有一天他在网上看到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出实物的时候,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了,他联系了一家3D打印公司,将整个范制葫芦中最重要的模具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打印,这样制作的模具更一精一确细腻,并且节省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范制葫芦这个传统的手工技艺和如此先进的现代技术结合,居然产生了加大于二的效果,爸爸的这个创新做法让我突然发现他不再像之前那么忙了,一到每年夏初时节就忙着翻模、套模,而是将更多的心思花在了葫芦的打理上。又到了葫芦成熟的时候,再次打开模具的那一刻,我们都万分激动,打开的模具像一个小小的摇篮,中间躺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一颗花生造型的葫芦。爸爸郑重地取出里面那颗小生命,妈妈说那神情就像当年从医生的手中接过我一样。多年的辛苦和努力总算有了好的结果,爸爸现在已经是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他说这还 是刚刚起了个头,前面还 有很长的路要走。
爸爸的故事先讲到这里,但也给了我一些思考,他的逐梦之路充满坎坷,可他坚持不懈,毫不放弃,才有了现在的成功。同时我也认识到传承不是一味的继承,还 要有创新,只要能与时俱进,把现有的科技手段同古老的文明相结合,也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所以,现在我更加相信创新能改变生活,是我们民族前进的核心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的这句话鼓励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艺术需要传承。
在中国的相声演员中,子承父业的有很多。马三立出生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有名的评书艺人,以擅说《水浒》著称。父亲马德禄是著名的“相声八德”之一,而且是相声名家恩绪的爱徒与门婿,马三立初中毕业后就子承父业说起相声,成为一代相声大师。而他的二儿子马志明又子承父业,在马三立的言传身教之下,学会了大量的传统相声段子,并在海内外演出中获得了好评。侯耀文继承了父亲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的事业。杨议继承了父亲杨少华的事业,并且和父亲一起同台表演,成为一对有名的父子搭档。
创新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做报告时评价他的导师泰勒的成功时,有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描述:泰勒几乎每天都有十个想法,其中有九个半是错的,但他不在乎。然而,他就凭着每天半个对的新思想的积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杨振宁说:“创新有两点:一是不要固于前人的成就,二是不要怕错误,这两点都需要胆量。”
创新是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劳动的体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创新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原有理论、观点的突破和对过去实践的超越。
传承是对旧事物的或是传统的事物中的优良的事物进行继承,创新则是在对传统的事物中的好事物进行发展。
继承传统、推成出新始终是我们成功的无上诀窍。
雨,细腻地在江南下着,下了千年万年。巷子里的青石板被那细腻的雨洗礼了千载万载,也变得光滑了。细雨是江南小镇的精灵,它在娓娓讲述着江南小镇的前世今生。
清晨,姑娘们个个端着木盆,提着棒槌,在河岸边敲打着衣服,潺潺的水声与那棒槌的敲击声合奏成绝美的旋律。纯朴的姑娘们在河边浣着衣衫,时不时传来一阵笑声。旭日渐渐升起,巷子里传来了自行车铃铛的声音。巷子口,有一位中年妇女正卖着刚出笼的包子,她纯朴的笑容为每一个路人都送去了一份温暖。是啊,在这儿,在这江南小镇,散发着的是那现代都市久违的乡土气息,它是江南特有的文化,它就传承在那一张张纯朴的笑脸上。
中午,细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似乎江南和雨是分不开的!空气里是熟悉的炊烟的味道,还夹杂着泥土与雨水的香味。漫步在这青石板铺成的小巷中,粉墙,黑瓦,是江南的主体,它掩映的是一份宁静,一份让人不忍心去打破的宁静。撑起一把油纸伞在巷子里慢慢地走着,走过每家每户的门口,倾听每家每户的故事。江南的人家是热情的,是没有一丝额外企图的,他们可以为一个外乡人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与你拉上一夜的家常。穿过一条小巷,便会觉得恍若隔世,经历了千年一般。江南的雨依旧在细腻地下着,它传承着江南最淳美的文化。
傍晚,细雨笼罩着江南,河岸边杨柳扶风,轻柔地舒展着身姿。家家户户都把东西搬进了屋里,渐渐地可以看见,窗户里慢慢有了一圈黄晕。天渐渐黑了,万家灯火,四周一片静谧,河畔有时还会传来一阵摇橹声。独步小桥,河水潺湲,这时你可以想见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秋思》了!小桥,流水,人家。夜晚的江南就是这么恬美,这么安详,带给人无尽的遐思。河水是江南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它将江南安闲的情韵从古流到了今。
在这物欲横流的尘世间,你是否卸下包袱,漫步这江南的小镇,心如止水地感受一下传承千年的闲适?
河面上又荡起了那一阵阵橹声,它荡过了万斛天光,从遥远的秦汉而来,传承着那一份份最质朴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