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30篇花非花高中生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花非花高中生作文
每周我都在周而复始地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每天都在周而复始地往返于教室,宿舍与饭趟之间。似乎这种枯燥的行为已经成为了我固有的一种生活模式,无需思考应该直行还是转弯,一切尽在一个公式化的进程之中。也许每一种生活都有她自己妩媚的颜色,以至于旁观的人会憧憬,身临的人却想逃避。
一年前,当我刚从中考的牢笼中挣脱出来时,面对即将到来的高中生活,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和向往,仿佛就在一夜之中,我突然敲开了天堂之门,未来的每一天都在我眼中闪闪发亮。然而,现在一年过去了,我的高中生活却并不像我曾经想像的那样美好。一切都淡漠的如秋日里的落叶一般……
我总想,也许这世上的每一种物质都不是纯粹为自己而存在的,他们都怀有着一种思想,代表着一种情感或者也印证着一些往事,不然,人们怎么会触景生情呢?就像今天,当我在校园中看见下一届的高一新生时,也不禁想起了我自己,还有我生命中的那些“花儿”……
我们曾经是要好的一群朋友,无论其中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会一起面对。我们曾经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考上重点高中,后来我们也确实兑现了彼此的承诺。
高中的生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似乎都是新鲜的。我们有时也会聚在一起谈论生活和学习。后来,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大家互相交流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因为彼此都不在同一个班级,所以也就渐渐地疏远了。
我一直都不能明白,为什么曾经如此要好的一些人,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为什么曾经如此亲密的一些人会因为某种事物的转变而迁移?我曾经怀疑我们彼此之间的感情是否是真挚的、赤诚的,难道在“情”字之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在牵引着我们的心吗?
直到那一天,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在高一上半学期结束后的那个寒假里,我们再一次聚在一起,说着彼此的生活、理想和未来。也许我们是真的长大了,若是在从前,我们是绝对不会谈论这些如此沉重的话题的。
突然一个人打断了谈话,然后却又沉默了,空气好像在一瞬间凝结住了,然后,我们看见她的眼角湿润了,她说道:“我们可能是最后一次相聚了……”说着泪水已经不住地流了下来,她说,父母要让她去另外一个很远的城市去念书。我问“为什么?”她说:“也许那里的教学质量会更好些。”
我无言……
如今,那个朋友已经转走近一年了,我们确实也再没有相聚过。今天,看见了这些新生,不禁又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虽然我们现在天各一方,但我知道,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的心都将永远坚持一个信念,留守一份承诺,等待着,盼望着,我们的重逢……
看着身边的新生们,我在想,不知在她们中间,是否也有那么一群人,时常会聚在一起,谈着生活,谈着理想,谈着未来;或者,是否也有那么一群人在命运的安排中散了又聚,聚了又散,然后再等待着彼此的重逢。
我孤独地坐在窗前,望着那冷雨,轻轻地吟诵着那首白居易的《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如朝露无觅处”。
也许,这便是真正的生活……
花非花_作文
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得上母爱,母亲十月怀胎,忍受着极大的痛苦将我们生下来,是什么支撑着她?是爱!母亲辛勤地将我们带大,是什么支撑着她?是母爱!母亲那么辛苦的工作,还有家务要做,更多的是照顾我,是什么支撑着她?是爱!母亲那么辛苦为我们如此付出,我们也该报答母亲了.
今天正好是母亲节,我一放学就看见许多同学到花店,出来的时候拿了一束花,我看着花想∶,对了,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一摸兜里只有一元钱,心想∶算了,干脆就买一元的花吧!我跑到了花店,说∶“阿姨,有没有一元的花?阿姨说∶“有。”我最后买了一朵康乃馨。
回家的时候有点不好意思给妈妈,因为我只有一朵,别人就有一束花,最后,厚着脸皮给了妈妈,妈妈一拿着花,眼睛湿润了,我说:“妈妈,是不是我送的花太少,您不高兴呀!妈妈揉揉眼睛说:“这是一朵在妈妈心中永不凋谢的花,妈妈这是高兴的眼泪呀!
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得上母爱,母亲十月怀胎,忍受着极大的痛苦将我们生下来,是什么支撑着她?是爱!母亲辛勤地将我们带大,是什么支撑着她?是母爱!母亲那么辛苦的工作,还有家务要做,更多的是照顾我,是什么支撑着她?是爱!母亲那么辛苦为我们如此付出,我们也该报答母亲了.
今天正好是母亲节,我一放学就看见许多同学到花店,出来的`时候拿了一束花,我看着花想∶,对了,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一摸兜里只有一元钱,心想∶算了,干脆就买一元的花吧!我跑到了花店,说∶“阿姨,有没有一元的花?阿姨说∶“有。”我最后买了一朵康乃馨。
回家的时候有点不好意思给妈妈,因为我只有一朵,别人就有一束花,最后,厚着脸皮给了妈妈,妈妈一拿着花,眼睛湿润了,我说:“妈妈,是不是我送的花太少,您不高兴呀!妈妈揉揉眼睛说:“这是一朵在妈妈心中永不凋谢的花,妈妈这是高兴的眼泪呀!
白居易既然号香山居士,所谓居士,是在家修菩提果,行菩萨道之人,古此词又不得不从白居易的身份考虑。
花非花:其实说的是自然界的真实状况,是对作者修行证悟的最好说明。也就是说花的长成,并不是因为人们给他们命名为花而长成。就像你的名字,并不可代表你这个人。而是人为的一种称呼。而这种行为在修道之中,被称为污染了人心。
雾非雾:同上。前一个雾如果指的是“雾”这个自然现象,那么显然不是“雾”这个大家所认为的汉字。
来如春梦几多时:所以下面这句正好点名了作者的心思。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更是作者在体悟到人生,明白了花非花,雾非雾这个道理之后,对自己的“之前”,以及对仍未明白的人的一种感慨。
去似朝云无觅处:同上。人来人往,人生苦短,命运多舛。你的今天是手足俱全的人,死了之后,就是一堆骨灰。这就是作者体悟到的世事无常。一切色相皆是空的感悟啊。一颗真心,谁能解?来如春梦兮去似朝云。
这首诗通篇都是隐语,主题当是咏官妓。当时各级官府都有一定数目的娟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僚们驱使。首句“花非花”是说官妓的容颜如花,但又并非真花。次句“雾非雾”中“雾”字是双关。借“雾”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应女宿,但又并非云雾之雾。 “夜半来,天明去”既是咏星,也是说人。语意双关,而主要是说人。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们与官僚之间互为依存,但关系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来明去为限,可谓会短别长。故末二句发出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卜的感叹。上句言会短,下句言别长。其中“梦”、“朝云”的描写是借用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关于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以喻男女之幽会。因为语言文字运用得巧妙,把男女欢爱之事抒写得很含蓄,富于诗意。
语意双关,富有朦胧美是这首小是的最大特点。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显示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创作背景:《白氏长庆集》中有《真娘墓》以及《简简吟》二诗,且二诗均为悼亡之作。此《花非花》诗与以上二诗同卷,编次其后。《花非花》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所作。据诗意,亦属往事虽美,却如梦如云,不复可得之叹。
花非花
春赏樱,夏赏莲。
胭脂乱点,粉红嫣然。
花期惜月余,转眼化春泥。
亭亭玉立顾盼,并蒂绿翠自怜。
白莲红莲青黄莲,皆出污泥而不染。
秋赏菊,冬赏梅。
耐得云淡,傲得风寒。
黄花开芬芳,东篱万朵香。
只可碎金点妆,不为五斗折腰。
暗香浮动红梅赞,白雪输梅一段香。
梨花泪,滴丝雨。
点点滴滴,坠入心怀。
新蕊悲哀处,满地梨花白。
恨那东风无情,还道冬雪复来。
梨园香雪花似海,韩露相约故人来。
兰花指,水袖盈。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魂牵丽人影,梦萦应无数。
无奈斗转星移,已是物是人非。
转角楼台响风铃,席凉衾冷梦惊醒。
情花毒,为谁蛊。
蓦然回首,人影阑珊。
沈园铜锁落,无缘再唐婉。
红酥手黄藤酒,凤钗飞惊鸿无。
春波照影虽能醉,醉题断垣输怅然。
入梅雨,不解愁。
淅淅沥沥,落地成烟。
捧杯品新茶,隔窗听雨花。
浮生若梦再现,多少往事眼前。
信笔江南书花灿,欲语还休已夜半。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花”,她不是花,而是个大活人。她就是我们班的班花——王艺婷。
她人长得漂亮,像一朵盛开的百合花。每年班级举行元旦晚会她都是主持人,跳舞、朗诵、变魔术她样样都行。同学们都称她为“班花”。
她的心灵也美,像一朵含苞待放的白莲花。有一次,我在操场上摔倒了,是她及时叫来我们班的几个男生,把我送到校医室。还有一次,我的脚肿得动弹不得,妈妈焦急万分,租了一辆轮椅带我去看医生,在医院门口正巧碰到王艺婷,她主动过来帮我妈妈推轮椅。她就是这样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她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则与同学们打成一片,玩的不亦乐乎,所以同学们又称她为“友谊之花”。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综合老师让我做一个关于《年的来历》的科普小视频。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个比较好的视频,但是它的解说是英文的,所以我打算给它配成中文的,再加进我的视频中,可是我的声音不太好,于是我决定找王艺婷帮忙,她是最好的人选。果然,不出我所料,她二话没说,愉快的答应了。我对她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每句话都要在我标注的时间内读完,否则就不同步了,很辛苦的。”她毫无怨言地说:“知道了”。听到她的话我如负释重。第二天早上,当我打开微信,发现王艺婷已将配音完成。发送的时间竟然已经是晚上11:30分了。这就是说她昨天为了配音一直到半夜才休息。我赶紧将配音加入我的视频,声音非常好听,简直比原版英文的效果还要好,只是结束的时候比原来配音延迟了三秒。我把制成的片子第一个给她发过去了。她也很高兴并且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我说:“英文可以连读,所以语速会比汉语快很多,你已经很好了,我看能否在视频中处理一下。”她说:“还是让我再试试吧,你修改视频会很麻烦的。”看,她就是这样,做事处处为别人着想,精益求精。
她的学习也好。像一朵永不凋谢的灯笼花。她上课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她每次考试都得90分以上,还在学习方面乐于助人。一次,我向她请教如何学习。她说:“在家里多复习,多看课外书,拓展知识,预习新课,有助于提前懂得要领。多读多背记得牢,遇到古诗看注释,理解诗句,有自己的感想,认识。”我惊讶地说:“你怎么知道这些?”她说:“都是认真听课后得来的要领。”所以,她被誉为“学习之花”。
看,这就是她,一个乐于学习、乐于助人、品德高尚的女孩。一朵朴实无华,而又美丽动人的花。
一朵花,一个世界,一片叶子,一颗菩提,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只是花的衍射。清晰可见的不是画在上面的静脉,而是每朵花像人性一样的启迪和思考。
这朵花不是有意的,它能看到自己的心。每一片花瓣都是温柔的,反映了对生活的不同想法。它是人性的启迪和不可污染的光。
芬芳的白莲
一池莲花充满芳香。这是一个简单而优雅的仙女,从泥泞中成长。它像魔法一样飘动,像现实一样梦想,莲花不是花,但它是穿着堕落衣服的最繁华的仙女。三英尺的秋水没有沾染灰尘。像往常一样,它是脱俗的。随着莲花的一步,世界的动荡不再留在我的脑海里。我只是变成了我真正的自己。即使在肮脏的尘世,它也充满了芬芳。花不是花,但莲花是生活中最自由、最容易、最坦率、最真诚的。例如,莲花的生活是最开放的心态,不仅为自己,也为他人散发着美丽的芬芳。
骄傲的秋菊
“在采菊东篱下,你可以悠闲地看到南山。”尽管菊花冷漠,但是最高最干净的隐士,在它第一次发行时就表现出了它的美丽。他骄傲地站在田埂上,迎着风,昂首挺胸。菊花盛开是最令人钦佩的。当它第一次绽放时,它隐藏了耗尽它在世界上生命的美丽。在它枯萎之后,它将无悔地保持沉默。它是城市或其他事物的化身。然而,在记忆的深处,它仍然记得它的绝对美。用墨水染过的菊花香味曾经走过历史的所有篇章。也许生活就像菊花。当它强大时,它就强大而无悔。
红莓小雪
在寒冷的冬雪月,一棵红色的李子树,有着独特的头,淡淡的,绚丽的,骄傲的,笔直的,穿着一件红色的衬衫。在冷雪的芬芳中,它在行走和颤抖。这是一种令人震惊的存在,一种困惑的停留,但它有最强的精神。红色的李子树在碎片中飘动,映出雪花,得到红利,眼泪像哭泣的血,还有迷人的火。冬天,它上演了一幕零散的浪漫场景。红梅树柔软、令人敬畏、芳香,是最令人钦佩的优美身材。这个世界纷繁复杂,但是没有人能够坚持自己的道路,创造一种与红梅不同的生活。
花儿凋谢了,长得很长。每朵花都有不同的人性,无论是哲学的还是骄傲的,但是它有自己开花期的一部分。当花朵绽放时,展现出花朵的优美外观,生命之路就在你的脚下。
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花非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杂言古诗。此诗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全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朦胧中又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古人评价它“杨慎《词品》卷一云:白乐天之辞,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花非花,雾非雾”,虽《高唐》、《洛神》,绮丽不及也。张子野衍之为《御街行》,亦有出蓝之色。”
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白居易的诗,因为他的诗都很简单易懂,意思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我第一眼见这首诗的时候,我就爱上了它。白居易的诗语言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而其意境亦多显露。而这首《花非花》却十分朦胧,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离,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朦胧诗的代表。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
朦朦胧胧,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好像懂了又好像不懂。花是年轻女子的象征,花的盛开便是女子美好的青春,短暂而绚丽,皆是最美、最动人的年华。而雾则给人以朦胧之感,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虽然看不真切却实有朦胧之美,因为看不真切,所以愈加美好。当想象腾飞时,一切的美好便开始了。而朦胧则是想象的开始,作为一个女子,怎能不爱花,怎能不爱雾?花非花,是何物?雾非雾,又是何物?这首诗好在写的朦胧,写的玄妙让读者去猜去想去思考,诗人写的到底是何物?只有在细细品读之后,你才知道作者的意思。白居易为我们描写的这个意象其实并没有具体的所指,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既非花,又非雾。作者所描写的意象,是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而白居易也只是在感叹这世间美好的事物太过短暂,表达自己对过往的一切美好的怀念和追忆。而我相信作者也是在用这种独特的形式提醒我们要珍惜美好,而又易逝的东西。这些美好是那样的脆弱、短暂,一不小心便会消失不见。而等他逝去,我们再想去寻找时,就不能再找寻。
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白居易却用如此美丽的诗句让我们了解,并铭记在心。
当我静下心来,细细想起时,方才发现这世间的一切皆是如此。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就如与爱人在一起的时光,总是觉得那样的短暂,时间总是那样的不够用。我们快乐时,似乎就感觉不到时间在走,但其实它已经飞一般的逝去。
珍惜光阴,珍惜美好。毕竟他们总是“夜半来,天明去”。
当记忆中的湿润又一次沾染了西湖之畔的离歌,当朦胧的月色又一次浮动于频频过客疏离的神色,当纷杂退去,又有谁会想起那夜愁,那浅笑,那落寞。
莺愁蝶倦,寂香几度瘦。秋阴捧出的白海棠将以怎样的怅然虚度晨昏?萧疏篱畔的雏菊又将以怎样的愁思幽缀几案?
女子,静立水边,琥珀色的眼中点滴着一些地老天荒的忧伤,翩跹的落花,在身后洒落了一地忧伤,飘起的衣袂,在水中重生,零碎的花瓣在水面铺开。再没有这么精绝的景致,再没有这么深刻的愁思。
西风惨淡,再无力卷起半帘香雾,任忧郁的鹅黄布满愁的画布。
深秋幽闭落花的愁,不知抒发了多少的痛,曾经怒放的繁花,现已凋零在我指尖,任尔单纯曾经,却也抵不过岁月的蹉跎,世俗的感染,又逢花落,物是人非。曾经,只是曾经,残留的微笑,永远的被记忆封锁,但只要花骨吐放嫩蕊,就又被拉回记忆的原点。
莞尔一笑,任一湾浅愁融入夜的温柔,对望单飞鹤影,一丝寄人的伤感悄然掠过。醉卧青石,红香散乱,繁花的芬芳曾掩下几许盈盈心事?
岂是绣绒才吐,残缺了浅唱低音?漫天飞絮,还能迎着谁的目光缱绻天涯?
非落花时节花错落,非垂泪时分泪千垂。不知从哪里散出的淡然挤压着空气,窒息了纷繁落英。
无奈的自怜自爱,在滚滚的红尘面前,将纷落的心事碾碎的毫无痕迹,那缕缕的清愁伴你几时的风月?那内心复杂难言的苦涩,只能于暗夜自我咀嚼与掩埋。
放肆的让自己沉浸在十五岁的心悸里,似身在那个墨镇水乡的江南,透过白雾,看着那一丛一丛的鸢尾,烂漫了整个春季,然,不知是谁噬咬了愁思踩碎了沙漏,不知是谁抹杀了我的自由还有腼腆的温柔,却还是被飞阁流丹无息地虐杀着我的淡淡忧愁。
挥舞着湘绿的人袖,在漫天落花中轻旋,幽幽的影子拉在狭长的小道上。
花非花诗歌
蛹破成蝶,蛹伤归空
庄周解析洞的幽深
蝶从梦里破开三更
夜色仿佛尘网,水藏封阳光
那条游鱼躲过诱饵
用嘲讽心态去读水的体温
病人眼里有花的姿态
解读逝走树围的情爱
绿叶扶起年华,拒绝疾病造访
年轮翻遍所有的阳光
也找不到那片落叶的死亡
曾携带花的'忧伤
水不想流逝,却无法拒绝常态
花不想萎蘼,尝试打开枯锁
让一把钥匙自此流浪
花会诱拐一只蝴蝶的艰难
任意矫情,任意浮水流淌
心念太急,盛开岂可太旺
花不堪岁月围剿
天有胆地有胆,人却有色胆
乱心投于赏月,心乱即去读诗
即读若有若无的时光之寒
花的结局是开败所有的欣赏
奋力变幻时刻,咫尺也乱天涯
我们观花徒见花艳
岂能窥破花有胆裂之幻
过分妖娆会累了衬托
过分芬芳,天涯近方寸也是苍茫
花骨柔软,非花以心回旋
人生树壮,非土以厚德载物风光
花非花影非影梦非梦
尘归尘土归土,溪水归大洋
我们用手翻烂春天记忆
也找不到初开的初衷
花依偎枝叶,花依偎色胆
才将岁深之幻拖进尘埃
刺你的眼,使你向往功名的渴望
游游走走,为那些在水里生存
却仍然饥渴的鱼洒下辛酸
花非花,总有物是人非的印象
让你追悼虚无而且肝肠寸断
一条鱼测试水温,一朵花测试红尘
庄周梦里谁在歌唱?
花事缄默,又在伸展媚态
以虚无盈围之内
缤纷一地惊起尘埃
a
她站在门前,听水的声音
一朵花,站在枯萎的外面
我们携手,看着痛苦的彼岸
水很清,她的笑脸妖娆
荡漾着月影下的花
白色的,粉红的,那些不曾遇见的
b
彼岸,没有花
青蛇也许,正潜入水底
那是一个约会,据说有千年
对照着彼此的鱼尾纹
有花香,像鱼儿刚苏醒的微笑
而我正和她牵手,有些遥不可及
c
糖果的气息,慢慢绽放
她有时只需轻轻一跃
就有幸福随身而飞,我在羡慕
我想说:亲爱的,即使站在彼岸
即使花已非花,那些漠然的无法记起的
一个吻就可调落
d
花瓣,那闪烁的鳞片
沉入水底飞舞,体贴蛇或者鱼的皮肤
不可琢磨,除了依靠还想闻到什么?
总是在中午醒来,没有约定
触碰花的隐伤,转而流下彼此的泪
你喊不出声来,而我更听不到
e
我在梦里看到你的千面,有些碎片
在痛苦时,与我一样转身
我们的气息如此相同,诱惑彼此的陶醉
就让痛苦站在彼岸吧,即使我们看不到
就让你的花靠近我的花香,眯着眼享受
谁还会站在岸边,影子不断被风吹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鉴赏: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这首诗通篇都是隐语,主题当是咏官妓。当时各级官府都有一定数目的娟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僚们驱使。首句“花非花”是说官妓的容颜如花,但又并非真花。次句“雾非雾”中“雾”字是双关。借“雾”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娼妓性,上应女宿,但又并非云雾之雾。 “夜半来,天明去”既是咏星,也是说人。语意双关,而主要是说人。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娼妓,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们与官僚之间互为依存,但关系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来明去为限,可谓会短别长。故末二句发出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卜的感叹。上句言会短,下旬言别长。其中“梦”、“朝云”的描写是借用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关于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以喻男女之幽会。因为语言文字运用得巧妙,把男女欢爱之事抒写得很含蓄,富于诗意。
语意双关,富有朦胧美是这首小是的最大特点。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显示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
【创作背景】
白居易别具一格的朦胧诗《花非花》。诗中写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很多人读罢这首诗,感到意境如梦,余味无穷,有人甚至冠以中国古代文学第一朦胧的美誉。但这首诗究竟在写什么,很多人难解难分,这就引发了后人无限的猜测。
比较公认的观点,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与官妓的生活体验,因为像白居易这类的文人和官员,喝酒狎妓是当时司空见惯的事,而诗中所描写的情形,给人的直接感觉就是在写与小姐的一夜交往。更有大胆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这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白晚年信佛,这首诗其实是写“意境朦胧,心净无我”的一种境界。还有人认为,这是白居易用抽象的笔法在回味一次美丽的邂逅,但与谁相会又无法说清。更有可笑者,说白老先生喜欢吃混沌,诗中的花,其实就是混沌,这当然是信口开河的无稽之谈。
有专家指出,《花非花》编在《白氏长庆集》卷十二《真娘墓》、《长恨歌》、《琵琶行》、《简简吟》之后,归入感伤类,可见其主题基调是感伤。其中的《真娘墓》、《简简吟》二诗,均为悼亡之作,抒发的都是往事虽美,却如梦如云、不复可得之叹。依次类推,白居易写这首《花非花》也一定是为某个人而感伤,这个人一定在白居易心目中有位置,情感上有深交,应该是他想得到而没有得到的一个人。如果把视野紧紧局限于青楼之上,把《花非花》的主角确定为一夜之女,这未免太小看了白居易的似海情感。
这让人想起了白居易一生最对不起的`人--他抛弃的初恋情人湘灵。在白居易写给湘灵的诸多诗作,特别是婚后所写的怀念诗中,其笔法和口味几乎是一样的,很多诗去掉题目,让人读起来也很朦胧,也很感伤,老妪也不能解。比如在《寄远》一诗中他写道:“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如果不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不同样是一首朦胧诗吗?可见,白居易一般不写朦胧诗,如果写了朦胧诗,应该是写给初恋的情人。因为只有写得朦胧些,才能让别人无法洞察他内心深处的创伤,从而隐去心碎的无言之疼。
白居易和湘灵的恋情,是他刻骨铭心的一段痛苦经历和美好回忆。因为婚姻制度和门弟之别,青梅竹马的两个人最终分手,而这段恋情却成了白居易内心挥之不去一丝情愁。即使在结婚之后,白居易还旧情难却,念念不忘,为湘灵写了不少这样的感伤诗,比如《生离别》、《潜离别》等。那么,白居易为什么要写难忘的良宵?他和湘灵的关系究竟发展到哪一步了呢?
这可以从白居易写湘灵的两首诗中,隐约看出其中的端倪。他在《寒闺夜》中写道:“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另一首《冬至夜怀湘灵》也抒发了同样的思念之苦:“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写的晚上,衾都是寒冷的,长夜之中都是孤独。那么,分手后的夜半之时,白居易究竟在留恋什么样的良宵?不言而喻,一定是那个衾是热的、人是双的、两人都不是独眠人的美好夜晚。由此可以推断,白居易和湘灵两人当时已经背着外人,偷偷非法同居了。如果再回过头读《花非花》,所描写的不正是两人幽会时的场景吗?
《花非花》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这首诗作于何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李白研究会顾问、河南大学兼职教授朱金城在《白居易集笺校》中断定这首诗作于长庆三年(823)以前。然而,从朱金城的《白居易年谱》中似乎又看不到这一年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才让诗人如此朦胧地写这首诗,他的这个结果从何而得,没法知道专家的心思。但本人自信,这首诗作于长庆四年(824)后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这一年,白居易五十三岁。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过常州,经宿州。宿州就是当时的苻离,是白居易认识湘灵的地方,专门绕道,故地重游,别有一番心事在心头。他到宿州甬桥有感写《甬桥旧业》诗:“别业甬城北,抛来二十春。改移新径路,变换旧村邻”。白居易这么关注他的邻居,其实因为湘灵原来就是他的邻家女,这次故地重游,看望其他邻居都是晃子,想知道老情人的下落才是白居易的真实用心。然而,邻居已换作他人,心上的人已不知去向,这怎能不让白居易感伤呢?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这是邻家女孩给白居易的第一印象。这次绕道故地,情人已人去屋空,白居易怎么不想起湘灵如花似玉的美丽容颜?怎么不想起死去活来的相爱岁月?怎么不想起朝来暮去的美好良宵?这样的变故,让白居易的情绪不能平静,也无法平静,那棵即将老去的心,又猛然跳动起来,那股即将泯灭的激情,又重新燃烧起来。他似乎又看到了梦中情人的影子,情感的闸门一下子又打开了。
蓦然回首,岁月如烟,一切如在眼前。梦中情人如花似雾,若即若离,若隐若现,春梦几多,良宵几度,如今踏破铁鞋无觅处,这不能不勾起诗人最后的感伤:“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是对往昔良宵的思念,也是对旧时情人的呼唤。
我认为,《花非花》应该是白居易离开苻离回洛阳的途中,屈身驿站的油灯之下,躲在某个阴暗的角落,在悲伤的抽泣中,伏案疾书,一挥而就,献给梦中情人的最后绝唱,因为从此以后他旧梦不提,旧情收却,再也不写那一场风花雪夜的往事了。从这个角度来解诗,《花非花》和白居易的其他诗一样,一点也不朦胧,他所抒发的情感,一点也不虚无,《花非花》的主角是湘灵,不是官妓,不是佛,更不是混沌。
《花非花》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1、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翻译:
似花又不是花,似雾又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赏析: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着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花非花,雾非雾 -资料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
清晨起来,窗外雾茫茫。飘雾的天气,一个人独自出门,慢行在临江的街上,体会着雾里看花的感觉。雾里观花,烂漫皆虚妄。一个人静静地游荡于早春季节的雾气之中,寻觅雾后的惊奇。忽而一阵乍暖还寒的清风袭来,吹散了雾,吹醒了沉醉的人。轻雾绕枯柳残枝飘荡在松花江上,缥缈的雾气经久不散,不知那氤氲的雾气,是否也缭绕了江中的荡舟之人?
三月清晨的空气,还带着初冬的冰凉。茫茫的薄雾,还残留着冬夜的清冷与凝重。淡淡的雾气中,远处高低错落的高楼广厦,依稀可见淡淡的轮廓。雾是模糊的,透过雾来看花,便是花非花,雾非雾的感触。一个人在三月三的的晨雾中行走,不禁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笔下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词来。薄雾飘忽游离,迷离的雾色,却挡不住行人匆匆的步履,从来处来,到去处去,日复一日的人们,不知终将走向哪里?行色匆匆车水马龙,在迷茫中一闪而过,同样消失在这片无尽的迷茫。
灰茫的天空,在雾蒙蒙的遮掩下,显得有些阴霭。春寒中的太阳,也在这片混浊的天地中,睡过了头,迟迟不肯出来。白雾茫茫与早春季节的清晨共舞,我行走在晨雾中感受着平平稳稳中的虚幻与真实。虚幻与真实中,我常想象与自己喜欢的友人对坐时,是怎样的如三月里流水,清澈温良。但更相信,想象才是最好的;隔着远山近水又仿若咫尺的距离,才是最重要的。姿意的想象,才是绝美而倾城的。薄雾浓云花阴醉,帘卷西风,东篱把雾,满地流殇。从雾里寻觅出一种美丽。红尘叹生如梦,梦如烟,梦里梦外,人聚散。世间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断情崖、忘情水、忘忧草、噬情蛊之说呢!
一直喜欢《再回首》这首歌:再回首,云遮断归途,再回首,荆棘密布。想当初没有多少事情值得让我回首,你和我只是深爱那些优美的旋律和忧伤的歌词。当我和你携手站在雾的中央,世界只剩下一片空骺针的白,年少的'我们不怕望不见归途,不怕密布的荆棘,是不是因为我们不曾经历?让我如何也想不到,你会在现实中选择了去路,再没有归途。现在我却不敢回首,一回首就得泪流满面。在茫茫的雾中,我心里虽然很明白,你不会再为我唱歌,但是忍不住要千百次寻找你的歌声。你终于在一个黎明走不出一场迷离的雾,成了我心头永远不能消散的雾……
雾非雾,花非花,雾起雾散,暮尽天明。如水时光告诉我:人生太多时候徒留怅绪,徒留无奈。再回首,背影已远走,再回首,泪眼朦胧。那逝去的背影恰恰是你的身影,一去不返,让所有认识你的人心痛惋惜,让父母亲朋们肝肠寸断。你奈何桥畔且行且止,我在岸这边沿堤而上,终只能遥遥相望,不可交谈,不能再见你,却又有如知音,是秘密的相知,
在大连毕业去锦州工作,你送我时说:你走后千万别回头,你怕忍不住要流泪。我笑你忽然没有了男子汉气概,笑容却忽然凝固,因为我看见你发红的眼眸,你的情绪也感染了我,那种情绪叫做离愁,我已经真的不敢回头。
那一年,你在纸上写道:“人生如蜉蝣,繁华似春梦。”那时,我还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直到多年以后你真真切切如梦一样从尘世的出落中消失的时候,我才明白你留给我的这十个字的含义。如今,再度春如旧。今天雾里飘落的花瓣,是那枚你留下的褪色指纹。枯瘦枝头的风在拼凑季节的流离,心在痛苦的边缘上依然渴望着一份飘渺的美丽。春又返大地,君可知,我独立在寂寞里倾洒着无尽的留恋。天空无雨,我,伫立在回忆的雨里,淋湿了自己。在回忆的雨淋湿了记忆的时候,我打开电脑,在一篇篇且激昂且忧伤的文字中,寻觅着在水一方的网络背后的伊人的故事。那文字背后闪闪烁烁的她(他),点点滴滴,竟都是“伊人”的梦想,只觉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似花非花,似雾非雾,搁置在指尖的那份悸动,如镜中的闲花,水里的冷月,在凉薄的记忆中穿插交织。
一句一销魂,醉在平仄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静静的做一个别人文字里的过客,静静地走进,看风雨满楼或者阳光倾盆,然后静静地离开。或者在心里记着某作者的名字,或者从不想起。那一刻写者并不知我曾在他(她)的文字前有过片刻的温柔,而我可以在那一刻与他(她)只隔一丝轻雾。咫尺,天涯。天涯,咫尺。网海浅行,友无数。有个朋友,偶尔会发一个短信过来。不多谈,只浅浅的说一些我的文字,或好,或不好。心里曾好奇,想知道他是新友还是故知。他说,这并不重要。于是也随了他去,每次收到短信,会温和的对着屏微笑。想来,他也是懂得这种浅淡的距离才是最好的。与我,又何尝不是?
雾气浓重的清晨,静等朝霞满天。在晨雾与朝霞的匆匆邂逅里,感受虚幻与真实的来来往往。雾里的来往,让我感觉一切美好的事物,总是稍纵即逝,人们只能远远地望着那背影,消失在红尘的深处。而一切的美好,正是由于其短暂易逝和不曾真正拥有。花非花,雾非雾。眼中的花,并非实实在在的花;雾,也并非实实在在的雾。只是本心外射的花与雾的幻化而已。浮生如梦,寂寞谁知。走在“燕来双涎涎,雁去累翩翩”的三月三的风里,心随烟波追云翼。曲,已是空弹,心,画地为牢。多少次雾中行走,会想起那首伤感的歌: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来来去去只留下一场空。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任凭我的心跟着你翻动……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花开夜半来,花谢天明去,谁来谁去?沉沉的雾,凝结了天地之气,天为之气结,地为之语塞,带着与生俱来的沉重与迷茫。尘归尘,土归土。我从非花非雾的虚幻空气中走出来,少了一种风霜的清寒与迷蒙,多了几许思念的闲愁。地上的花,空中的雾,不能长久,转瞬即逝。回归虚无,数年之后,一个人的季节,谁将陪我看细水长流?
雾霭,是上天撒下的密网,似囹圄禁锢来时的你,身在其中,难测虚实。
——题记
“学校今天紧急通知,取消室外锻炼。雾霾很重,同学们快回教室吧!路上小心。”听到老师对着在迷雾中等待的人群这样通知,议论声随即似浓雾弥漫开来,充溢校园。大家都捂着口鼻以逃避这污浊的空气,各自打道回府。我悻悻于白走一遭,抬头仰望漫天的迷雾。
冬日曙光初现的天际,往日的北斗应仍在挣扎着为人指路,但在现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雾中,微不足道的星点和等待更替的弦月毫无保留地就这么被化开,化作迷蒙的翳,这景状似梦了。
低下头来,我想邂逅这“梦境”更让我希求一片净土,给肉体拂尘。
随意踢开脚边碍路的石头,不经意再次瞥见这梦幻似的浊世,我长叹一口气。看着冷凝的白气融入雾中,我却发现那个似曾相识的身影依稀浮现眼前。不等我在记忆中搜寻她的信息,她便一个踉跄将跌倒。我下意识伸手去紧紧攥住她的手臂,上前一步,我便将她拉起。可我却大意也被石头牵绊,尽管尽力维持平衡,但还是向前跌去。庆幸的是,有一股力量支持着我,令我抵抗着前倾的身体得以站立。我循着力量找寻源头,它来自那个我紧攥的手臂。于是,透过万丈迷离的雾霭,我细细打量这个模糊而熟悉的.身影,才忆起何时我厌烦这面孔。
是她——花,一个孤僻的女孩。
孤僻,这便是我对她的全部印象,只因她独来独往,毫不解世之风情。她带着漠然,若即若离于我的世界,而我也只作她一个过客。
当四目相对,我们愣立原地,我忆起那段隔阂。
那一夜,下铺的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而她的躁动同样使我无法入睡。困意缠身的我种下对她不屑的根,只因为我不知她病重艰辛。之后数月,做她的同桌,更使我备受冷落。她总对我不理不睬,偶尔心血来潮,与她分享趣事也无动于衷。闲来无事的我借对她的不屑打发时间,只因为我不解她追梦奋进。我想,她不屑世事,似来自天边,应当只想轻轻地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如今,身在迷雾,盯着眼前的她,心里却分外明朗地了解到:来时的我对她如雾里看花。这花并非是这样的花,当然,她也并非是这样的她。
我挪动着向她靠近,想试着从她的目光里重寻着真实的她,也想令真实的自己重回她的脑海中。我看到,她的目光里溢满友好,我更了解到,我的不屑已为她封存。阻隔我们的翳毫无保留地就这么被化开,化作心中歌颂友谊之花那动人的天籁。
这不期而遇的友谊让我同样希求一片净土,给心灵小憩。
她,带来追寻良久的美丽。吹散迷雾,叫醒沉睡的情愫。我与内心私语:若入浊世,自寻寰域;若逢知己,循心相许。我懂得:因祸得福,这雾已不是阴霾的雾了,而是填补心中的罅隙,研磨夙未开解的情结。
花非花作文500字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是白居易的一首词,我很喜欢它,但种花、养花带给你的感觉绝不是春梦的昙花一现和朝云的捉摸不定,而是一种心灵体验和人生感悟。
小时候种过凤仙花(俗名指甲花),花似蝴蝶,飘飘欲飞,美如其名。那时还学着电影《城南往事》里的小樱子用凤仙花涂指甲,指甲没染红,花瓣却落了一地。十几年后,重温这部电影,仍被它婉约、细腻、伤感的气息所感染,仍被小樱子的天真可爱所感动,也时常勾起留在纯真年代的美好往事。
郁达夫在他的《故都的秋》中写过牵牛花,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可在我眼里牵牛花缺少品格:长出的细藤爬不上墙壁,如同扶不起的`刘阿斗;开出的花极小,又没光泽和质感,让正午的太阳一晒就蔫了,使人想起一词来——萎靡不振,就像鲁迅对孔已己的感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不喜欢,所以再也没种过。
最让我劳心费力的是养菊花。像陶渊明一样爱菊的清丽脱俗、宁静致远,因为太喜欢,所清晨的时候,把她们一盆盆地搬出来,傍晚再一盆盆地搬回屋里,却忘了菊花天生就有傲视寒风冷雪的本性。长期的温室生活使她们变得无精打采,花瓣也凌乱不堪,失望之余,让她们在院子里自生自灭。没想到经过几次寒风暴雨的洗礼,却恢复了自然的本色,又变得精神抖擞了。
非花非雾作文
我用一只手撑着脑袋,斜倚在孤寂的卧榻上,无精打采,神思恍惚,沉迷于甜蜜的遐想;在朗朗的月光的照耀下,从奇幻的夜之幽暗里,飞出一群有翼的幻想,欢蹦乱跳的嬉戏。
在脑海中,当什么都没有了,大脑也停止工作,生命都宁静下来的时候,于是,从我的灵魂中开始飘出一些奇妙的东西,我开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是一个,只属于我的世界。——题记
呼!
又是一片落蕊,我望着那那一瓣花蕊从枝头飘落,打着旋儿,缓缓的`落到地上。
最无聊的就是午后的那一堂数学课,尽管内容高深,但却是无聊之极。也不知是在什么地方看见的只一句话了,反正我知道这是一个让人想睡觉的时间。撑着头望着窗外,或许这节课就这么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反正盯着黑板发呆和盯着窗外的那棵梧桐树发呆是没什么两样的。
想着想着,或许就进入了另外的一个世界。
一个,属于我的世界。
“归宁!”是谁在叫我?
是一个明眸皓齿的女子,我认识她,虽然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认识她,反正就是认得了,或许是在梦中见过吧。
她走近来,递过一把油纸伞,又说道:“看这天色像是快下雨了,把伞带上吧。”
我望了望天,天上密布着阴沉沉的低云,看起来是要下雨了,我接过纸伞,又望了望那女子,她穿了一件青布斜裾,看上去倒是颇有些书香之气。我又笑了笑,说:
“谢了。”
我突然觉得,好像又忘了些什么,又好像记起了什么,到底是什么呢?想不出来也就不想了,我只记着我是要出去游湖的,这几天湖上的坚冰刚化柳条正新呢,我对那女子说“晓梦,快下雨了,你快回了吧”
我记得了,她是我的妻。
“记着了,早点回来,我备了你最爱吃的鱼。”她撩了撩额前的青丝,又理了理鬓角。
我看着她,也不禁有些呆了:“我不出去了。”
“怎么了?”
“不去了,我在家陪你吧。”
“那也罢了,这快下雨的天也没甚好玩的,等着,我去给你泡壶茶,送到你书房去。”
“呵呵,不必了,我去做鱼。”
“这……不好吧,婆婆望见了,又要骂的。”
“哪有什么事,我去做就是了。”
“呯!”
一切都重归宁静,一切都无声无息的如同潮水般退去。就像那夏日的气泡一般,“呯”的一声,也就破了。眼前也就只剩下窗外的那棵梧桐树。
怅然若失。
那又能如何呢?转过头,依然是那堂倦人的数学课。这个世界并没有改变什么。
“吱——吱——”我的耳中也只剩下虫鸣了。也就是这样了吧,我望了望四周。这个世界,是否有一天,也会想一个气泡一样,
“呯!”
破掉。
也未可知,这个世界,或许本就只是一个幻想罢了,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同样,也没有什么是真的,能感到真实存在的,只有自己,只有自己的思想是自己能控制的,其他的,除了自己的灵魂,没有什么东西你能够说是自己的。
或许有一天,你连自己的存在都感受不到了,或许真的会有那么一天;若是连自己的灵魂都不属于自己,那这个人,也算是死了吧。
随心,随缘。
不求什么,也就是个逍遥心安,免得最后也像个气泡一样,“呯”的一声就破掉,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剩不下。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可真是逍遥的至境!
身无一物来世间,了无牵挂出红尘。
花非花,雾非雾。轻松自在也就几十年,过的潇洒才不枉在这世上走一遭。
花非花高中作文
不知怎么就稀里糊涂地养了一段时间的花。当然,作为门外汉,关于养花的宝典之类是决不敢忘谈的。但正如一些花枝,旁逸斜出,难免偶尔由花想到非花。拾碎捡零,便成此拙作。
菊根·菊花
一日心血来潮,跟着朋友到某地“偷”了几颗菊花移到盆里。一番伺弄,菊花倒不负人,花骨朵硕大无朋,金黄色的花瓣丝丝缕缕,如簪缨般紧密有序的簇着花蕊,显得是那样的雅洁高贵,为萧条的秋冬散乱的陋室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调。菊残过后,按照朋友的指点,将盆土依然保持湿润,加上现在是暖冬,只过了一个多月,又生出了新枝。朋友说,隔年的菊花要扦插,新枝保留在老根上其花朵很难大起来。我半信半疑,于是将部分菊花进行了扦插,而让部分菊花任其在老根上生长,两部分浇同样的水,施同样的肥。
花期又到了,扦插的花骨朵尽情地舒展,保留在老根上的新枝花骨朵似营养不良,面露饥色,又似很害羞,紧缩着不敢张扬。
菊花需要扦插,需要脱离母体而独立。
人呢?人也不能老是生活在上辈的庇护之下。
铁树的秘密
只一年,我的铁树由一个孱弱的少年长成了一个着长鬃、啸风云的大汉,单看那树桩,浑然结实,大了一大圈。与朋友谈起此事,朋友总要追问其中的秘密,我笑而不答,朋友越发地急了。有的'说是不是施了铁锈?我说铁锈之于铁树自然是好东西,但锈迹斑斑,我是很厌恶的。“那,是不是浇了铁树专用肥?”朋友再问。不等我回答,有人抢着说:“我也施了这类肥料,但铁树并不见怎么生长呀。”我笑道:“铁树专用肥我倒确实用过,但不是铁树快速生长的主要原因。”朋友们擂了我一拳,“到底是什么吗?别再卖关子了。”我提议去看一看那位也施过专用肥的朋友的铁树,目之所及,但见其枝条过于繁密,新枝早已长成,老枝还保留着,新枝针叶瘦弱,老枝泛黄。“看见了吗?”我说,“老枝与新枝一起争水争肥争阳光,新枝怎么长?”我告诉他,在我购买铁树时,那位卖花姑娘说:“新枝长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将老枝剪去。”
朋友一脸的惊异:“就这么简单?”
“就这么简单。”我说。
其实,不止是铁树,世间任何物事莫不需要修剪和扬弃。
栀子花·铁线莲
是温润的小家碧玉,是插在水稻田里就能生长的乡野雅趣。栀子花之香纯正馥郁,隽永悠长,从母亲的发髻上暗浮过来,成了少年之我的一段铭心的记忆。一日,路过某花店,那种清香一下子激活了我的记忆,于是,一颗小叶栀子花便来到了我的房间里。
精心地浇水、施肥,新叶娇羞地在枝上探头探脑了,但盆土里的杂草也不甘落后,争着拱了出来。于是,除草护花成了我的必修课。栀子花终于打苞了,一个个绿中隐约透白的锥形的“箭头”在绿叶的簇拥下,引弓待发。此时,我惊异地发现盆土里冒出了几片特别的嫩叶,细细的茎上顶着圆圆的翠翠的叶片,像一块块小小的绿玉,煞是可爱,我心内一动,竟然手下留情。再几日,在栀子花溢出满室清香的同时,一片别样的风景出现了——盆土已被那嫩叶覆盖,嫩叶已有指甲盖大小了,叶片有七八瓣吧,象打开的一把把袖珍绿玉折扇,茎还是柔如细丝,但已蔓成藤了,托着嫩叶还夹带着毛绒绒的小果从雪白的盆壁上披挂下来,又微微地翘起,如肌肤嫩白的青丝飘逸的少女,妩媚动人,风情万种。
我的植物分类知识实在浅薄得很,但为了叙述的方便,还是来个主观臆测吧,从叶片看,很象莲类,又因有藤蔓有小果,我便认她为毛果铁线莲。当然,这个结论很靠不住,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当日手下留情,竟然留出了一个启示,这就是:任何生命,哪怕再弱小的生命,只要给她一个机会,一点空间,一片土壤,她就能勃发出一片灿烂的风景。
花非花原文赏析
原文: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
似花又不是花,似雾又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注释
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赏析: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花非花-诗歌赏析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赏析
白居易的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音乐与诗歌结合得完美贴切、珠联璧合,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声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学生能够咏唱三首古诗词,知道珍惜光阴和美好事物的道理。学生能够用头声位置、有气息支持的声音背唱《花非花》。学生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并结合力度记号进行有感情的演唱。
总体来说,在“咏唱古诗词”环节的教学中,可通过分析诗词、朗读诗词进而分析音乐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也可采用引入有关诗词或文学作品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情境设计导入反响热烈在课堂初始即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掌握技能,同时还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解技巧、仪态、肢体示范动作等,让学生学到技能方法;练习效果突出根据对学生不同方式的发声训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学生分小组学习、互动设计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反馈较好在气息练习、发声练习、找重难点、解决重难点时,学生的团队合作、互动的环节,不仅让学生真正体验了唱歌的技巧,学习的方法,更懂得了合作的快乐,培养了学生日后工作中所需具备的技能。 学生互评效果好,学生上台表演完,都要进行学生互相评价,老师最终点评,既可以锻 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点评能力,共同学习。
不足之处: 学生自己发挥的机会太少,不能充分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主,仍然有些被动。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音乐与诗歌结合得完美贴切、珠联璧合,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声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学生能够咏唱三首古诗词,知道珍惜光阴和美好事物的道理。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用头声位置、有气息支持的声音背唱《花非花》。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习牧童笛降B音的吹奏,结合短小曲调进行练习。
总体来说,教师在“咏唱古诗词”环节的教学中,可通过分析诗词、朗读诗词进而分析音乐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也可采用引入有关诗词或文学作品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1、故事导入——讲童话故事《寒号鸟》
2、初听范唱,体会歌曲的咏唱风格。
3、复听范唱,拍打节奏,分析乐句。
4、模唱旋律:随琴声用“lu”模唱旋律。
5、学唱歌词,先朗诵诗词,再学唱。
6、请一部分学生用牧童笛吹奏这首歌曲的旋律,另一部分学生歌唱。
(二)学唱《花非花》
1、复习导入。教师唱黄自的歌曲《西风的话》(第7册第7课学过),提问学生是否记得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初听范唱,体验诗词的韵律与歌曲旋律的巧妙结合。
2、师用牧童笛吹奏旋律,生逐句用唱名模唱。
3、分析主题、乐句及演唱风格(见资料库之“作品及作曲家介绍”)。
4、学唱歌唱,先朗诵诗词,再分两组学生,一组唱旋律,一组朗诵歌词,体验词曲音调的完美结合。
5、启发学生用头声,有气息支持的背唱《花非花》。
花开花落花非花诗歌
曾几何时。
我不像以前那么高频率的联系祢。
只是不想进入祢厌烦的禁区。
可能祢不懂。
我只是害怕祢讨厌我。
也是为了保护我自己。
而有时,有些话却说不出口。
纠结的我纠结的`生活无处可逃。
点点心情,只有碎碎的过往。
曾几何时。
我开始妥协了。
我思考着。
而实质上是我有了被世界遗弃的感觉。
我坚持着。
我不过是脆弱不过是易碎却还要僵持着那卑微的骄傲。
自己嘲笑我自己。
自嘲,比被别人嘲笑还要悲哀。
不过,有些事要明白。
绝口不发并不是因为忘记而是因为铭记。
而有些事不管我们怎么努力。
命就是命。
祢的路过是我看不见的风景。
我的世界有祢体会不到的苍白。
可是我并不怕。
因为很多时候,人生就这样在祢的期盼中失望。
而在不经意间又错过了机会。
因此,我不会气馁。
而要继续往前。
走过花开花落的季节。
那似花非花的景色在我眼中逐渐淡出。
淡淡的悲伤涌上心头。
然后又在文字的修饰后无声放大。
不舍的落在纸上。
鉴赏白居易花非花
【原文】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折腰而成。后两句仍为七言,有明显痕迹,表明是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用首句“花非花”为调名。
(2)来如:来时。
(3)几多时:短暂美好的。
(4)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5)朝(zhā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鉴赏一】
白居易既然号香山居士,所谓居士,是在家修菩提果,行菩萨道之人,古此词又不得不从白居易的身份考虑。
花非花:其实说的是自然界的真实状况,是对作者修行证悟的最好说明。也就是说花的长成,并不是因为人们给他们命名为花而长成。就像你的名字,并不可代表你这个人。而是人为的一种称呼。而这种行为在修道之中,被称为污染了人心。
雾非雾:同上。前一个雾如果指的是“雾”这个自然现象,那么显然不是“雾”这个大家所认为的汉字。
来如春梦几多时:所以下面这句正好点名了作者的心思。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更是作者在体悟到人生,明白了花非花,雾非雾这个道理之后,对自己的“之前”,以及对仍未明白的人的一种感慨。
去似朝云无觅处:同上。人来人往,人生苦短,命运多舛。你的今天是手足俱全的人,死了之后,就是一堆骨灰。这就是作者体悟到的世事无常。一切色相皆是空的感悟啊。一颗真心,谁能解?来如春梦兮去似朝云。
【鉴赏二】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花非花》的赏析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集评】
杨慎《词品》卷一云:白乐天之辞,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花非花,雾非雾”,虽《高唐》、《洛神》,奇丽不及也。张子野衍之为《御街行》,亦有出蓝之色。
茅瑛《词的》卷一云:此乐天自谱体也。语甚趣。
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卷上云:《花非花》,近刻有作古风者。唐诗《揽香集)中收此。
【评析】:《花非花》是变格的仄韵七绝,他把前二句各分为三三句法。其实是为妓而作的',“花非花”二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来妓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元稹有一首诗《梦昔时》,记他在梦中重会一个女子,有句云:“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也是描写这一情况。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集评】
杨慎《词品》卷一云:白乐天之辞,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花非花,雾非雾”,虽《高唐》、《洛神》,奇丽不及也。张子野衍之为《御街行》,亦有出蓝之色。
茅瑛《词的》卷一云:此乐天自谱体也。语甚趣。
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卷上云:《花非花》,近刻有作古风者。唐诗《揽香集)中收此。
【评析】:《花非花》是变格的仄韵七绝,他把前二句各分为三三句法。其实是为卖身女而作的,“花非花”二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卖身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元稹有一首诗《梦昔时》,记他在梦中重会一个女子,有句云:“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也是描写这一情况。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资料】: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