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决战中途岛》观后感(电影《决战中途岛》全集)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17篇电影《决战中途岛》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2019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

首先来分析内容方面,虽然整体印象更像感觉在看一部纪录片,尤其是与当年的“爱情片”《珍珠港》相比的情况下这种感觉更加的突出,但是几乎不掺杂过多的儿女情长。默里奇将故事线从二战开始之前,到珍珠港、杜立特空袭东京、偷袭罗伊岛、珊瑚海、直到中途岛,整个太平洋战争前半部串联了起来。如此长线的故事安排有轻有重,在一部电影之中呈现着实不易。但是这种安排势必会造成整个剧情上的故事性不足,事件与事件之间缺少了戏剧性的连接。

其次,在影片特效来说这部电影足够过瘾。当企业、大黄蜂、赤城、飞龙、这些个航母们在大海上出现的时候舰厨们会和我一样兴奋吧,要知道当年《珍珠港》的时候赤城可是用美军现役航母拉出来拍的,非常违和。而十几年后的CG技术可以完美地还原当年的舰船了。这次默里奇拍出了他想要表现的俯冲轰炸,当镜头跟随着俯冲轰炸机的第一视角在茂密的防空火力中接近航母时,观众的整个肾上腺素会瞬间飙升十分过瘾。

在这里顺便要说的是,虽然也会有些许类似五大和灭世舰队的bug镜头出现,不过非配备列文虎克眼睛很难发现,基本上还是非常还原尊重历史的,军迷大可放心地看个过瘾。但感觉可能是因为有中方投资参与制作这部电影,故事中如杜立特在浙江被中国军民救下等在以往美国主旋律二战电影中显未提及的片段,这次都有所表现,这就是作为同盟国的羁绊啊。

其次,从画面上看,从珍珠港美国战列舰的尽数沉没,到杜立特驾驶B25从大黄蜂上艰难起飞轰炸东京,再到TBD低空突破日军防空网的悲壮,最后到SBD高空俯冲炸毁一航战的振奋,看得大呼过瘾,百斯特近乎开挂的投弹操作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可以通过电影学习一下太平洋战争的一些历史。片场137分钟,我一刻也没放松过,通过透过电影院设备,更能感受到的摄人炮火及史诗战争场景。故事中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没有一个角色是杜撰。飞行员们当时是多么的勇敢。

总而言之,《决战中途岛》是百年难超越人类战争电影史丰碑,罗兰不愧无敌破坏王,宏大战役却小细节考究、严谨,美日双方全景式群戏都刻画精准,从偷袭珍珠港、两军将令、谍报人员、美军家属都涉及到,数以千计飞机PK,撞击航母坠落等都真实震撼。日军没妖魔化,丰川悦司山本五十六有谋略,懂惹怒沉睡巨人、将军多了要保存实力,浅野忠信沉船那段很感人,敌我焦灼情绪与战略都很棒。

篇2:2019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

抽空看了《决战中途岛》,本来想写写自己的感受,结果在豆瓣发现对于这片子有一点争论,那么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说我看的感受,电影的剧情流畅,特效精彩,演员的表演也是到位的,几个小段颇为感人,尤其是还有致敬中国遇难平民的部分,我认为还是不错的。

但同时我也意识到,这部影片对于相当多数的中国观众来说,是有观影障碍的,就是它是基于太平洋战争的历史,尤其是美国的军史来展开的。而由于战后中美之间的战争,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阵营,对于这部分历史其实是不了解的。

别的不说,光说人名,中国人大概对日本这边的东条英机、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这几个名字更耳熟一些,毕竟是侵华日军的高级将领,但是对于日本海军的山本五十六恐怕也就是停留在名字上。

至于什么南云忠一、山口多闻,恐怕就不太了解了。

而美国这边也一样,我们知道巴顿、艾森豪威、麦克阿瑟,尼米兹或许还有人知道,但是野牛哈尔这是谁?麦克拉斯基又是谁?这些可能在美国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太陌生了。

于是观影的时候就导致一个问题:脑子会不停地想这人是谁。

好在我去看之前对中途岛战役做了点功课,算是勉强知道大多数人的情况,但是像贝斯特这角色,我还是不认识。

我甚至看到有的女生抱怨,说看了半天都脸盲了分不清谁是谁。这恐怕是真的,因为都是白人帅哥,又都穿军服,所以看了半天就是一帮外国人打仗,飞机大炮突突突。

另外一方面,对于军事知识也得稍微有点理解,比如说航母和战列舰是什么关系,深水炸弹为什么炸不到潜艇,鱼雷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怎么回事,航速风速的关系,那飞机都掉下去了为什么突然向上跃到甲板上。这些如果都不懂,看到一些情节会有点莫名其妙。

尤其是有一个细节,约克号航母被打残之后运回来修,说是要三个月,结果尼米兹一句话就72小时修好了,这事儿如果不解释,给人感觉是修理部门的人拖洋工欺骗领导,到底克服了啥困难就72小时修好了?

在这里我得感谢一下豆瓣的电影榨汁写的《<决战中途岛>万字历史彩蛋全解析》,我强烈建议去观影之前最好先看这个影评。

其实这部电影遇到的问题并不新鲜,比如复联系列对于看过全部系列影片、剧集的观众,当然是非常让人激动的巨作,每一个人物都有出场和归宿;但是对于完全没看过的观众来说,恐怕就会觉得有点乱,至少谁是谁有点搞不懂。

同样,现在很多人说《少年的你》多么好,但是我对比自己看过的《学校风云》就没觉得,相反觉得还不如老片子,但是90后们没看过《学校风云》,因此反而把《少年的你》说的天上有地上无,这也谈不上有什么不对。

只不过,到了《决战中途岛》这部,很多人就开始表示接受不了了,在他们看来,只有符合自己审美和知识范围的影片才是好电影。

所以这就有一个问题,如果这部电影的文化背景我不了解,是不是这就不是一部好电影了呢?这样说来很多历史上有名的经典,因为时移势迁,是否也就不算经典了呢?

推而广之,很多从海外舶来的东西,甚至是一些文化风俗,因为你不懂,跟你知道的不一样,所以就一定是不好的么?

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吧,至少应该允许各种不一样的存在,这样才是一个包容的社会。

至于这部电影,我仍然认为是一部不错的电影,7.5分应该有了。

2019《决战中途岛》观看体会

我一直认为,战争片是创作难度最大的一个电影类型。其他类型的电影,无论是科幻片、武侠片、西部片、黑帮片、歌舞片,都属于既有固定的电影空间(比如外星球、宇宙飞船、江湖、西部小镇等),又有各种成熟的叙事套路(比如打来打去、杀来杀去、爱来爱去等),唯独战争片在这一点上跟其他类型的电影都不一样。

广义的战争片包括各种涉及战争题材的影片,本文讨论的战争片仅指还原某一场具体战役的影片。一部讲述某一场战役的电影,在创作时,这里面有很多东西是有冲突的,很难做到左右兼顾。比如说,一味往还原历史的方向上靠,那怎么做都比不上一部好的纪录片;而往反方向走去追求电影艺术的虚构性和戏剧性,搞不好又会冲淡了战争本身的历史感和影片的真实感。

典型的失败案例,比如被迈克尔·贝大导演拍砸了的那部《珍珠港》,原本以为做到了十足的精心算计,美女帅哥三角恋搭配真实的战争历史,结果却两头不讨好。虚构的爱情故事减弱了战争历史的真实感;而战争历史的真实感又让那个老套的爱情故事显得过于虚构。

说到这里再说句题外话,某些影视作品的创作者想当然的认为,现代的年轻人普遍对历史题材的东西不感兴趣,而想要吸引年轻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真实的历史里面添加几个虚构的爱情故事。只要加个爱情故事就能吸引年轻人?持这种思路的创作者,该是有多不了解现在的年轻人啊!

再比如说,在战争片的类型框架里面,虽然可以砸钱烧钱做出各种宏大的战争场面,但一切又都必须严格遵守历史事实,不能像拍《星球大战》那样天马行空。可以用各种电影手段来塑造英雄人物,但又必须把对人物的塑造严格控制在讲述战争史实的基础上,更何况多数人物都有真实原型,想虚构一下也空间有限。一部电影时长有限,如何对战争的细节进行取舍,同时让熟悉这场战争的观众和不了解这场战争的观众都获得观影满足,这恐怕是一个更难的问题。总之,一部高水准的战争片,追求的不应该像某些类型电影一样在某一方面做到极致,而是首先要考虑各种方方面面之间的相互平衡。

所谓战争片如此多娇,引无数大导尽折腰。吴宇森拍砸过一部《风语者》,迈克尔·贝拍砸过一部《珍珠港》,即便如诺兰这种被很多影迷奉为神级的导演,《敦刻尔克》也很难说是他拍过的最好的电影作品。这些案例,可以作为大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拍《决战中途岛》的前史。虽然这位大导演有《独立日》《后天》《2012》等多部经典名片珠玉在前,但毕竟战争片和科幻片的内在逻辑有所不同。比如说,《独立日》《后天》《2012》这样的科幻片可以用各种不靠谱的想象来制造出银幕上的惊心动魄,而《决战中途岛》再怎么惊心动魄也不能脱离历史事实。虽然有前面说的这诸多难处,但总的来说,这部《决战中途岛》在各方面都平衡得不错。整部电影主要包括三个大的历史事件:偷袭珍珠港、空袭东京、中途岛战役,下面咱们一一细说。

一、先说一说太平洋战争

关于太平洋战争,相关的书、电影、纪录片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我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只给大家推荐一本书——《逐陆记IV》。这本书不光描写了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详细过程,而且相当深刻分析了日本这个民族近代以来内在思想的变化过程,深入浅出,很有见地。另一个值得推荐的是《罗辑思维》里面其中讲《中途岛战役》的一期,其中详细讲述了战役中的几个细节,比如南云忠一先挂炸弹又换鱼雷又换炸弹的那一番折腾,不光是导致贻误战机,而且给整艘航母带来灭顶之灾。从广度上来说,《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不可能展开铺陈到《逐陆记IV》的这个程度;从细节上来说,《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也没能很细致的把类似炸弹换鱼雷那样的细节刻画的足够充分。书、电影、脱口秀式讲座,把这三者加在一起,可以对太平洋战争和中途岛战役有更充分的了解,也可以更多的体味到《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的内在乐趣。

只说《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的话,我相当欣赏影片开场第一段,讲述1937年美国情报员埃德温·莱顿和山本五十六对谈的这场戏。一场战争,想要把它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谈何容易,更何况只是一部电影,更何况只是一部电影开场几分钟的一点戏。这场戏表面上看波澜不惊,实际上信息量极大。日本这个国家之所以敢发动太平洋战争,向美国叫板,很大程度上源于两种心态的杂糅共处,一半是过激主义,一半是赌徒心理,而这两者,都集中体现在了山本五十六这个人身上。关于山本五十六和埃德温·莱顿之间的这段面谈对话,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我不得而知,但从电影叙事的角度来说,这个开场可以说相当精妙。这里影片借山本五十六的话,用白描笔法交代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起因。山本五十六的原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日本这个国家由于一而再再而三的胜利,已经接近疯狂。我已经算是这些人里面够理性的了,你们美国别逼我,别掐断对我们的石油出口,否则我们就只有发动战争了。这里实际上是日本和美国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对话。

果然,几年后,美国掐断了对日本的石油出口,山本五十六决定理性的豪赌一把,偷袭珍珠港消灭美国海军的中坚力量,把战争控制在一年之内,逼美国和谈,这是日本对美国发动战争之前制定的惊天计划。《决战中途岛》虽然没能把这些细节一一交代清楚——光交代这些其实就够拍一部电影了——但至少用寥寥数笔描画出了战争之前日本和美国这两个国家各自的状态。简单地说,日本这个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战争中屡战屡胜,已经像赌徒赌红了眼一样快疯了,而美国在这个时候并不想打仗。

二、偷袭珍珠港

把偷袭珍珠港作为《决战中途岛》大戏的第一幕,这个设置也相当精妙。其一,从视听效果来说,把宏大战争场面放在影片开场,刺激眼球满足观众的破坏欲;其二,从叙事角度来说,因为有珍珠港的战败耻辱,所以后面的中途岛战役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法理上,都更加顺理成章;其三,从情感上来说,珍珠港战败在前,中途岛胜利在后,同样是战争场面,但在情感认同上属于欲扬先抑,前面的失败让后面的胜利在情感体验方面更具宣泄效果。

这场戏的成功再次反衬出《珍珠港》的失败。毕竟,珍珠港被偷袭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次战败,用这个事件来升华情感,弘扬美式爱国主义主旋律,怎么说都感觉有点拧巴。《决战中途岛》中把珍珠港被偷袭这个事件放在影片开场,叙事上情感上都更高一筹。战败就是战败,就算像《珍珠港》一样虚构出两个飞行员在溃败中逆袭一下的情节,也不可能把这种憋一口气的感觉给扭转过来。《决战中途岛》中珍珠港被偷袭的这一场戏,对日本这一边决策层的计谋策略,以及日本空军的疯狂凶悍都着墨极少。这是因为,这场戏的重点是展现偷袭珍珠港这一事件对于美国来说它的灾难性,而不是要客观展现交战双方的各自状况。这个定位配合罗兰·艾默里奇这位灾难片大导可以说恰到好处。对于这位大导演来说,只需把《独立日》《后天》《2012》中制造天崩地裂场面的技法依葫芦画瓢,换到珍珠港的基地、军舰这些东西上面就可以了。

总之,珍珠港被偷袭的这场戏在《决战中途岛》中的位置,好比一首歌曲的开场第一段,确定音调确定节奏,奠定旋律感和感情基调。至于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各种细节,比如行动之前怎么瞒天过海,又怎么想着计算好时间先宣战再进攻,好免去“偷袭”这个恶名,结果如意算盘没打成等等,这些细节加起来又可以拍一部电影甚至一部电视剧了。

三、空袭东京

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空袭东京。撇开战争的残酷和破坏性等因素,仅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空袭东京的艺术美感要远大于偷袭珍珠港,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二战中最具艺术感的一次军事行动。因为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次极不划算的赔钱买卖,冒着牺牲掉自己的轰炸机和自己的飞行员的危险,往东京上空极不精准地胡乱扔几个炸弹,对敌方造成的物质破坏甚至可能都比不上这几架轰炸机值钱。但从精神层面来说,这是近代以来第一次把战火烧到日本本土,给对方造成的精神上的打击是不可估量的。

在贝导的《珍珠港》里面,空袭东京是影片结尾升华的一场戏,重在渲染气氛宣泄情感,所以只讲了这个事件的行动本身,细节交代不多。《决战中途岛》中点到更多细节,但限于篇幅同样没办法交代更细。实际上,这个事件本身又可以拍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在正式行动之前,美国军方绞尽脑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怎样才能让陆地上起飞的轰炸机,在距离不够长的航母甲板上起飞;其二,怎样才能让飞行员扔完炸弹之后安全返回。针对第一个问题,军方把轰炸机上所有能拆的全拆了,然后在一个军事基地秘密训练这批飞行员短距离起飞。慑于当时日本强大的海军布防,美国的航母不能靠日本太近,而在这个距离上轰炸机起飞轰炸东京后,是不可能有足够的燃料再返回航母的。罗斯福总统和蒋介石商定的策略是,轰炸东京之后让飞行员在中国的浙江一带跳伞。这次行动给日本造成的精神打击,以及事件之后日本对浙江一带中国平民的疯狂报复,这些在《决战中途岛》中都有所展现。

四、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战役虽然是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但从纯粹的战争审美的角度来说,这场仗打得其实有点乱,不像偷袭珍珠港和空袭东京那么简洁纯粹。而且,太平洋战争的最终胜利,关键不在于具体某一场战役的谋略布局,甚至不在于什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在于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各自工业实力的对比。实际上,山本五十六本人对于美国的工业实力是相当了解的,所以他的计划是速战速决,能在短时间内逼美国和谈就算赢了。但是在这个计划里面,他显然还是低估了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尤其低估了美国人尚武好斗的民族性格。

珍珠港被偷袭之后,整个美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战争机器,源源不断生产出各种军用物质送往前线,光航空母舰就造了一百多艘。而日本这边打到最后是真正的民穷财尽,到神风敢死队的时候连木头飞机都送上天了。两边工业生产实力相差悬殊,美国就是耗也把日本给耗死了。具体的数据细节,各种资料汗牛充栋,这里就不赘述了。

中途岛战役之所以被影视创作者青睐(1976年好莱坞曾拍过《中途岛之战》),除了因为它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之外,还在于这次战役本身具有极强的戏剧性。日本这边想要再一次复制偷袭珍珠港的成功模式,再发动一次突然袭击彻底击垮美国的海军力量,但显然这一次玩得不如偷袭珍珠港的那一次高明。所谓做贼心虚,首先日本这一次在心理上便处在了劣势。美国这边,虽然事先用计谋破译了日本的情报密码,但也只是做到了事先有所准备。具体的战斗过程,其实有点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意思。这场海上的战争完全不像陆地上的战争那般有条理有层次。浩瀚大海,双方甚至连对方的舰队在哪儿都没能精准定位。最关键的一条线索其实是,美国的海军潜艇鹦鹉螺号稀里糊涂撞上了日本海军的大部队,然后追击鹦鹉螺号的这艘日本军舰在返航途中,又意外被天上胡乱飞的美国空军给发现了,这才有了后面美国空军对日本军舰的狂轰滥炸,而日军飞机在这种情况下的反应必然会晚那么一步,同时有南云忠一的犹豫不决等因素贻误战机。

再次撇开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以及它的残酷性和破坏性,仅从战争审美的角度来说,中途岛战役可以说是一次东方战争艺术和西方战争艺术的大规模碰撞。整体而言,东方的战争艺术更倾向于集体主义,以及按照事先的规划按部就班进行战斗;而西方的战争艺术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有时能灵活掌握随机应变,有时也会无组织无纪律。这两种倾向只是大同小异,没有哪一种必然比另一种更好用更能战胜对手。具体到中途岛这一次的战役,只是恰好暴露出了前者的短处和后者的长处而已。像美军中下级面对上级可以那么随心随性满不在乎,这种情况在强调以服从命令为军人天职的东方军队中是很难想象的。

《决战中途岛》中对中途岛战役战争场面的展现,应该说是近些年战争片中的最佳。这里面视听语言的创新式运用功不可没。比如说过去拍战争片,无论如何不大可能拍出轰炸机对日本军舰进行俯冲式轰炸时,自上而下俯拍而且镜头跟着轰炸机向下俯冲的效果。这恰是现代电影的独特魅力。这样的视觉体验,阅读文字是不可能体验到的,在纪录片里也是不可能看到的,在CG技术出现之前的老电影里面也是不可能拍得出来的。原本相当混乱的战斗过程,在《决战中途岛》里面被处理成几个张弛有度的小的章节。最后那一个炸弹投下时,恰好命中日军航母甲板上的太阳旗,伴随男主角的一句台词,强调这是报珍珠港的一箭之仇。这种细节上适度的夸张虚构和影像化呈现,是《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电影中出现的日军形象,尤其是日本海军将领的形象,邪恶归邪恶,对其军事才能还是相当肯定的,极少去刻意丑化对方。比如《决战中途岛》结尾那名舰长选择和自己的军舰一起沉没,能把这一幕放在电影里面,也可以算是美国人对自己对手的一点敬意,或者说是军人武德的体现。毕竟,辱骂和贬损自己的对手,并不会给对方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想要战胜对手战胜敌人,想要斩妖除魔匡扶正义,提升自己的实力才是王道。

篇3:2019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

《决战中途岛》以上映三天票房过亿,猫眼评分9.2,豆瓣评分7.7的成绩攻占观众的视野。

原本以为这是一部枯燥的战争片,没想到看完之后“真香”又惊喜。

从演绎初心来说,《决战中途岛》是用战争来反战,整部片子也足够客观,视觉效果足够震撼。

视觉效果如何?口味刁专、眼光挑剔的豆瓣网友如此评价:

完美还原战列舰大道。完美还原贝斯特炸沉赤城。基本还原友永仗市机群起飞。基本还原飞龙号弃船山口多闻和加来止男与舰艇同沉。这样的评价实属不易。

最让人惊喜的,是本片的演员。从美方到日方,演员都将人物演绎得很到位。从片中可见,士兵都身穿二战时期的飞行服,身体坚挺,眼神坚定,收获了一大批女性观众的喜欢。

但你一定没想到吧,这些迷死人的演员们,都曾在各大好莱坞大片中,以配角的形式出现过,而且,演的都是超级大反派,就是说:这是一部由各路“超级大反派”集合出来的演员阵容。

这些在别的电影里面虐尽主角的大反派,却在《决战中途岛》把观众虐出眼泪。

这得益于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用心,他曾表示:“我们这次请到非常多具有辨识度的演员,同时他们又和历史上的人物有非常棒的贴合性。”

而他的用心,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观众称:主演几位演员跟原型都很像。

说起在罗兰·艾默里奇,想必大家也不会陌生,他就是《独立日》、《后天》《2012》的导演,用飓风、冰雹、洪水、火山爆发,就能把地球毁了个遍的好莱坞灾难片之王。

他选角的眼光,也是毒辣之极。他选角主要注重还原性和演绎性,由此,我们才可以看到这些发光的演员们。

其实这些曾经的配角们,其实都是我们熟悉的“老面孔”

主演男主角迪克·贝斯特的艾德·斯克林,曾在《阿丽塔:战斗天使》中饰演反派扎潘、在《死侍》中饰演终极大boss弗朗西斯。

卢克·伊万斯,在大制作的《速度与激情6》及《美女与野兽》中也是反派。

帕特里克·威尔森,更不用说,他在《海王》里,也是饰演大反派海洋领主奥姆王。

伍迪·哈里森,可以说是实力演技派了,不过到了《猩球崛起3》中也是大反派。

艾伦·艾克哈特,出道至今,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角色依旧是《黑暗骑士》里的“双面人”,大反派。

日方的演员也是让人一眼记住的反派角色,浅野忠信饰演山口多闻,我们在《罗曼蒂克消亡史》中就见过他的身影,他当时饰演渡部一角,可以说是一个实打实的超级大反派。

这些反派配角们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超级反派大本营。却意外的组成了“中途岛硬汉突击队”,演技让人眼前一亮,形成了惊艳反差。可以说这些演员,都在《决战中途岛》里,贡献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演技。

这些反派,也可是说是硬汉代表,因此,有观众说这部电影是“超豪华卡司阵容”。

观众更是被他们的演绎所打动,原本一个个都记得他们原来演绎的让人恨之入骨的反派角色,但在看完《决战中途岛》后,却奇迹般的忘记了他们之前的反派角色。

只记得他们在《决战中途岛》中,冲锋时的勇敢,做选择时的纠结,做决定时的坚毅......这一群终极反派,在《决战中途岛》中,赢得了观众的拍手赞叹。

其实每一个光亮的瞬间,都是无数的暗影下努力的结果。这些配角们,在无数个日夜里磨练,才得以绽放着明亮的光芒。所以,豆瓣上的5星好评,是用实力挣来的。

在这商业片盛行的年代,去拍一部战争片是需要勇气的,而罗兰·艾默里奇用极大的勇气,为我们献上了这么一步精彩绝伦的战争片。

而博纳,更是勇气可嘉。

大家都知道,商业片投资小,收益高,最为赚钱,因此影视公司很少会投资商业片以外的片子,尤其是投资大收益渺茫的战争片,但是博纳投资了。就像网友说的:“没有博纳就没有此片”,因此更要感谢博纳做出风险极大的投资决定,我们现在才得以一观好片。

篇4:2019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

《决战中途岛》作为正在热映中的好莱坞年度超级战争大片,在国内上映后,第一周的票房三天就过亿,并且口碑爆棚,猫眼评分9.1、淘票票评分8.9,豆瓣评分7.7,成为目前为止院线年度评分最高战争题材电影。

电影发布的全新人物海报中,聚集了《阿丽塔·战斗天使》主演艾德·斯克林、“海王”哥哥帕特里克·威尔森、“撸哥”卢克·伊万斯等一众好莱坞硬汉,更有日本国民演员浅野忠信、丰川悦司、国村隼等重磅加盟,美术化妆方面也十分考究,色调复古精致,令人立刻感受到二战的年代气息。

电影《决战中途岛》由《2012》《独立日》《后天》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执导,艾德·斯克林、卢克·伊万斯、帕特里克·威尔森、伍迪·哈里森等主演,讲述了二战时日本突袭珍珠港后,美军最具传奇色彩的反击战役。影片以中国巨幕、杜比VISION、杜比全景声、DTSX临境音等多种版本与观众见面,目前正在全国热映中。

影片今日也曝光一组全新人物海报,聚焦于各位主演的面部表情,从两军将领、谍报人员到飞行员及家属,以细腻高级的多重视角,呈现了一部拥有顶尖特效的二战群像大片。该片由《2012》、《后天》、《独立日》等大片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执导,艾德·斯克林、卢克·伊万斯、帕特里克·威尔森、伍迪·哈里森主演,正在全国热映中。

电影细节考究堪称军事教学片局座:这样的电影拍出来不容易

影片制作精良,军事专家张召忠更是连发多条微博支持电影。

他表示:“除了特效场面十分震撼以外,影片历史还原的部分也很考究,像一个军事教学片和纪录片一样,再现历史,感人至深”。同时他站在统观全局的视角感叹:“这段历史的情况复杂,时至今日当年的幸存者大多数也不在了,同样的武器装备更是难找,这样的电影能拍出来不容易。也感谢导演把和中国有关的这段历史放入电影,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此外,电影更备受观众喜爱,有观众表示:“想要带着父母一起来二刷”,“这部电影勾起了我对二战的好奇,回家后要好好研究一下这段历史”

《决战中途岛》口碑炸裂获全方位肯定导演陆川演员冯绍峰鼎力推荐

自11月8日公映以来,电影《决战中途岛》一路收获过亿票房及超高口碑,在各购票平台及电影评分平台均有不俗表现,豆瓣7.7的分数更是院线年度战争题材电影最佳。电影从构思到完成用了近,导演艾默里奇以全新视角、用环环相扣的人物形象为新生代观众讲述这一关键性战役,多条故事线并行也让观众得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去了解相关细节。影片一流制作获得众多明星推荐,演员冯绍峰评价电影:“剧情紧张,战争场面真实震撼”,知名导演陆川更是盛赞:“很久没有这样纯粹的观影体验了,没有尿点,没有bug”。

篇5:《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

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转折点,更是美国两次大战中为数不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役之一。强者胜利理所当然,弱者胜利才值得纪念。或者炫耀。就算那种弱只是一种表面上暂时现象。

自珍珠港偷袭成功后,山本便已对唤醒沉睡巨人十分无奈。但是,他依然要竭力为大日本争取胜利,虽然胜利可能性越来越小。

就算中途岛美国失败,也无非是把战争延长数十年,这是双方大部分人心知肚明的判断。因为,美国的工业实力当时已经在全球首屈一指,尤其是其本土实力。从这一点来看,今天的天朝宛然就是美国当年的角色。

而从影片的角色形象来看,美国大片更喜欢的是大叔,而天朝呢,目前还处于靓仔阶段,这从前期某堡垒电影可以佐证,自然,片房是不怎么样。当然,天朝正在转型,猛男大片越来越博得大众喜爱。

从这一点来看,或许中途岛时的美国正值青春年少,自然血气方刚,而天朝从近代来看,作为后起之秀,自然是更胜之。那么,我们的“中途岛”究竟在哪里?我想,这不是我们这些凡夫所要考虑的问题,等到胜利那一天,我们或许早已成为过眼云烟。

就影片来说,可能专业人士会有不同评价,但作为观众之一,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抛开其中的场面和特效,单是从其中看出的一些感同深受,就感觉,那36块的电影票没有白买。

信息准确与否决定成败。

日本当时决定发起太平洋战争,并不是不知道美国的潜力,但是,喉咙被人卡住,不挣扎,慢慢的死,挣扎,或许能活。所以,山本再怎么不认可军部的决定,也能够坚决的执行

。这是一名职业军人的基本素质,而他手下的南云忠同志,则差了那么一点点,如果记得不错的话,在影片里提到没有炸掉珍珠港上的油料设施,这就给了美国很大的喘息之机。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中途岛之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南云忠的没有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

珍珠港被偷袭,是因为美国没有对日本的通信进行有效监控或窃取。这属于战术范畴,所以,珍珠港的损失看起来是惨重点,却不会对全局产生太大的影响。有阴谋论说,美国是事先知道这么一回事,但是为了争取国内的战争支持,而故意让日本偷袭成功。这就有点扯,如果是故意,为何不再少放点人到舰上?

中途岛战役的失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对称。这一点,我们的孙子同志数千年前已有定论。

内部凝聚成合力才能无坚不克。

前面所说南云忠与山本之间合力不够,反观弗莱彻则能坚决执行尼米兹的既定方案,从指挥员的执行力上,便已见分晓。

内部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信任,莱顿中校之所以能够发挥他们团队的作用,奠定胜利基础,根源在于尼米兹对他的信任。而尼米兹的胜利,根源在于罗斯福对他的信任。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辜负这种信任,正因为有了信任,才能让有位有为成为可能。

而当疲惫的美国飞行员们回到航母上准备休息时,他们却收到要把日本第四个航母搞定的死命令。对此,他们丝毫没有犹豫,这一点也丝毫不逊于日本的疯神队员。明确指令、坚决执行,内部沟通,信息透明,这既是凝聚力形成的基础,更是战斗力升华的必备武器。

形势和趋势都重要。

形势可以通过战术来改变,趋势可以通过战略来实现。对我们个体来说,只有把握好趋势,认清楚形势,才能做好应对我们人生“中途岛”的准备。

简单来说,就是要搞清楚,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这个话题之前说了不少,就不再累述了。

另外,这部电影里的投资方有博纳影业。在全球化的浪潮里,我们应该能多少看出些端倪。(此处省去若干字)

总而言之,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值得一看,当然,这也只是个人观点。毕竟,在人类进化的汪洋里,我们每一个人,充其量只是一个小水滴,我们所看到的天空各不一样,我们所栖居的水域各有风情。

篇6:《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

继《敦刻尔克》和《血战钢锯岭》之后,我们又迎来了史诗巨片《决战中途岛》;在《虎、虎、虎》和《偷袭珍珠港》之后,我们又看到了辉煌巨著《决战中途岛》。

以往了解的中途岛海战,都是电视专题片,平铺直叙,难免被视角所限认为是日方失误致败;以往所知的对战双方,都是强悍精锐的航母战斗群进行对决美方更强致胜。

《决战中途岛》告诉我们,珍珠港被袭后,美海军在太平洋战场士气低落,航母数量少,战机装备差;

《决战中途岛》告诉我们,日本海军的最高指挥官中,山本五十六冷静而有大局观,南云忠一老辣而更具决断力,中层军官有海外受训经历并且有独特思维,一线士兵效忠天皇视死如归。

《中途岛之战》观后感:决定太平洋战争攻守局势的海空大战

中途岛海战是二次大战中对美国和日本双方都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海空大战。在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的时候,日本为赶在美国强大的工业将生产出日本无法相比的航母和飞机之前,就打垮美国的有生力量,迫使美国媾和,制定了周密的攻打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重要据点中途岛的计划。海战的结局是美国虽也遭到重大伤亡,但日本失败了,元气大伤;而更要紧的是从此太平洋战争就变成美国进攻,日本退守的局面了。日本被打败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美国的军事情报机构破译且用一小计确认了日本即将攻打中途岛,从而不受日本详攻阿留申群岛的迷惑,将主要军力布置到中途岛;再就是当日本进攻中途岛的舰队一时未找到美军时,将已装好准备攻击美国航母的飞机上的鱼雷换下来换上重磅炸弹,以对中途岛发起第二波轰炸,而恰在此时,美国的航母和战斗轰炸机群出现了,日本的航母还要让对中途岛进行第一波轰炸的飞机先下落到航母上,从而耽误了战机,结果被美军打得落花流水,再也直不起腰杆来。 要把这样一场史上空前悲壮激烈的海空大战用电影表现出来,本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影片能拍成这模样已是不简单的了。影片除了应展现出战斗场面外,理应还展示出日军的骄横杀气和美军全军上下在珍珠港被日本偷袭和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时决心要打垮小日本的豪情壮志。前者,影片表现得差不多;后者,影片也很用了心,然让那做父亲的驾了战斗机飞上天,显得有点牵强。影片还插入了一段那父亲的飞行员儿子和一个日裔女孩相恋;做老子的还托人将那女孩和其父母从集中营放出来的插曲,虽然在二战期间是有美国将甚至已归化的日本侨民都关进集中营这回事,然影片插这么一段,实属多余,反而冲淡了主题。当然,从另一角度也可以说,这些插曲是成功的。

中途岛海战,美军所以能取得胜利,靠的是情报人员战斗前的精准判断;靠的是飞行团队战斗中的主动机变;靠的是指挥核心临战时的沉稳果敢。

尊重对手才是尊重自己,尊重历史才是尊重前人。没遇强敌哪来英雄,忽视真实何来发展。

让历史告诉未来!

篇7:《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

1、民族会影响人的感知

整部片子拍摄的史诗般恢宏,整个剧情也紧凑紧张,人物刻画风格突出。但是不知道怎么的,内心并不澎湃,更多的是一种平淡。直接的感知就是:这部片子在美国上映是绝佳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却只是一个历史事件。

无论是美国人,还是日本人,作为当事民族的成员都能感受到更多的和情绪。这让我们再次意识到,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一个人的感性影响比我们想象到的要多。

2、傻白甜的美国大兵

影片中的美国大兵在确定破译密码的小组可以信任后,就用人勿疑地放手按照推测去行动了。

这个小细节再次呼应了美国人的一种傻劲,即,更容易相信知识和专家,这反应出来整个美国文化对教育的认同和重视。换句话说,傻白甜的美国人更相信知识的价值。

这一点和李笑来老师的成功有一种隐秘的联系,从笑来老师年轻时决定非虚构类图书只读英文书开始,他的大脑就被大量英文世界的优质内容所滋养。认真阅读了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不打折扣地去执行了书中的方法,从而更快速地走到了今天的位置。

3、信息的重要性

中途岛战争的核心就在美方的情报机关了日方的情报加密算法,可以说中途岛之战的胜利是信息战的成功。这让我也联想到了《模拟游戏》里的图灵,智慧的大脑决胜于千里之外。

实际上,脑力战争最密集的区域不是别处,正是金融领域。在这个脑力抗衡最激烈的领域里,幸运的是,在这个领域里的大咖李笑来老师是一个乐于分享,又精于讲解的良师。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能把其中精巧和秘诀深入浅出地讲给普通人听,真是一份上天赐给普通人的礼物。

学习,不断的学习,方是每个人的自我救赎之路。

篇8:《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

说到罗兰·艾默里奇,就很难不提及另一位爆炸控导演迈克尔·贝。就在艾默里奇的《独立日》炸毁白宫两年后,迈克尔·贝在《绝世天劫》里摧毁了纽约大部分地区。从那时起,感觉这两个人就好像一直在较劲,看看谁可以在银幕上造成出更脑洞大开的破坏。不过,到了,迈克尔·贝走出舒适区拍了《珍珠港》。虽然仍然充斥着爆炸场面,但迈克尔·贝似乎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证明自己也可以是一个严肃的电影导演,可以准确地描绘真实历史上的悲剧灾难。当然,他并没有做到。

大约在同一时间,艾默里奇也通过《爱国者》涉足了战争史诗类型。虽然并没有准确还原历史,但这部影片显然比《珍珠港》更出色。现在《决战中途岛》再次证明,艾默里奇比迈克尔·贝更善于处理这一题材,尽管两者差距并不大。与《珍珠港》不同,《决战中途岛》没有什么特别令人反感或一目了然的硬伤。老实说,这部电影只是有点太过保守,平淡无奇,以至于看过即忘,而这个故事本应该大胆冒险,本可以引人入胜,令人印象深刻的。

《珍珠港》的一大败笔就是,拖了近一个小时后才真正涉及到偷袭珍珠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迈克尔·贝试图证明他也可以是下一个詹姆斯·卡梅隆。反观《决战中途岛》值得称道的就是直接上演重头戏,开场不久就来到1941年12月7日,展现日本军队轰炸美国海军基地。不过,《珍珠港》也有一点值得肯定,就是它的特效,过了将近二十年,现在看起来仍然令人信服。而《决战中途岛》的特效场面看起来则像是过分依赖CGI和绿幕的游戏动画,缺乏真实的质感。整体上相当拙劣。

话又说回来,正如片名所示,《决战中途岛》的重点不是袭击珍珠港,而是中途岛之战。此外,《珍珠港》三个小时的时长大部分都花在了无趣的虚构人物上,而《决战中途岛》至少将焦点放在了参与战斗的真正英雄身上。问题是,这些人物大多都沦为了我们在艾默里奇的灾难电影中经常看到的那种千篇 一律的公式化角色。例如,埃德·斯克林饰演的男主角迪克·贝斯特是桀骜不驯的叛逆者,丹尼斯·奎德饰演的小威廉·海尔赛是阅历丰富的睿智长者,曼迪·摩尔饰演的安妮·贝斯特是支持丈夫的妻子。其他演员还有帕特里克·威尔森、卢克·伊万斯、伍迪·哈里森、尼克·乔纳斯和艾伦·艾克哈特等,总之这部电影中有很多角色,但它并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些实力演员对各自角色的演绎都很出色。但问题在于,实际上影片并没有给予他们太大的发挥空间。

直到中途岛之战终于开打,《决战中途岛》才开始有所起色。即便如此,高潮的动作戏基本上依然很常规,缺乏戏剧性情节,生死存亡的危机感也不够到位。普通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观感如何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它是否激发出了你内心的爱国情怀,但说到底,《决战中途岛》兜售的是美国人的爱国主义,中国观众又有多少会买账呢。

《决战中途岛》观后感

篇9:电影《决战中途岛》观后感

感觉影片最大的问题就是剧情太散和最后决战笔墨不足。应该着重去描写美国海军当时有多困难,需要大修的约克城赶工抢修72小时就加入战斗,再算上中途岛上的陆地机场,陆军是一帮菜鸟,开着陆军轰炸机难以对海面移动目标进行有效的俯冲轰炸,美军东拼西凑才算是凑出来四艘航母(算上中途岛这个机场的话)。算是能形成与南云的机动部队的四艘航母相抗衡的力量。影片中段应该着重去交代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和莱顿的密码破译工作。而决战最后,应该把飞龙号上友永丈市这个日军王牌飞行员最后一次出击拍出来,空袭约克城号后没有归来,这样在主角驾驶着发动机熄火的飞机,在黄昏时刻,所有人都认为他不会回来的时候,踉踉跄跄降落在降落在企业号的甲板上,这样去铺垫的话,可比靠飞行甲板上的群演干巴巴的说一句“很多人都飞不回来”要给力许多吧。最后主题也鲜明了,就是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只要有一丁点取胜的希望,坚持到最后一定能取胜,这样一来,美国海军最后取胜和主角奇迹生还也呼应了起来。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本就是坚持到最后才取胜的结果,麦克拉斯基的飞行队能突然出现在日军舰队上空这一神来之笔,也是必然之中的偶然,就是大黄蜂和约克城号上的飞行员,以及中途岛上的陆军航空兵从上午就开始的没有效果却持续不断的空袭,导致护航的零式战斗机的飞行员甚至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而南云急于求成的心态则作出鱼雷换炸弹,炸弹换鱼雷这样的毁灭性决定。而麦克拉斯基和主角最后抓住了这由无数美军飞行员的生命铺设出的希望,取得胜利。说到底,应该拍成一个在低谷之中等待希望的故事,主角的心路历程,不应该是曾经不顾生命最后醒悟顾及生命,这跟导演所拍摄的特效场面一点都不搭啊。节奏应该像陀螺的环太平洋多靠拢一下,感觉就对了。还有逗比导演在中途岛上拍电影的剧情可以去掉,完全是多此一举。

最后说一下,第一次写评论收到这么多回复我很开心,可能是我标题戾气有点重,会引来一些反感,见谅,约翰福特的事情这个我之前不知道,感谢指正,看的时候真的觉得跟主体剧情没有关联才吐槽的。我只是个普通观众去看电影,不是什么资深军迷或者专家,我就是站在能否吸引普通观众的问题来评价这部电影,毕竟电影是给大众看的,我觉得完美的标准就是既能还原大部分史实又能吸引路人来看,你只有把更多的路人吸引过来了,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太平洋战争。大仲马写小说也是要把历史编编改改一番,黑泽明在影武士中拍的长筱之战也是没多大符合历史,作为电影文学,毕竟是要有主次的,是艺术就得有必要的艺术加工。我不拿回扣我也不靠写公众号赚钱,我没拿卖拷贝的绿帽港出来比,我没说要加爱情戏,有话好好说,理性讨论,有知识不是为了攻击别人的,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你把这电影当作纪录片看的一本满足是你的快乐,我也承认还原历史是本片的亮点(除了5条大和),但你没权力拿你的标准喷别人,又不是拍给你一个人看的,不懂尊重的别来靠近我。

篇10:电影《决战中途岛》观后感

我一直对中途岛海战非常感兴趣。十几年前仔细读过渊田美津雄写的回忆录。渊田美津雄是日本轰炸珍珠港的英雄,在中途岛战役中因为阑尾炎而未参加战斗,因祸得福。战后他写的中途岛回忆录对战役做了完整的复盘,对日军做了严厉的批评(请参看本文末后记)。关于中途岛的电影我总共看过三部。其中日本人拍的《山本五十六》里大约出现了20分钟。1976年美国拍过一部,亨利方达演尼米兹。昨天看了最新这部。下面简单说一下这几部异同和感受。

先说新版优点。与旧版比,这部多了很多个人生活的桥段。在贝斯特这些孤胆英雄的个人生活,家庭以及袍泽情谊花了很多篇幅,这是旧版缺少的(当然旧版里简略提到了与日本侨民的爱情)。但我总感觉现在美片描写个人的桥段都非常套路,好像每部电影都差不多,其实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都是好莱坞工业流水线式的质量。《拯救大兵雷恩》要强一些,里面每个大兵的性格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旧版相比,新版片子重心完全落在了飞行员个人技艺的展现上,空战效果不错。这是最近十几年电影工业技术进步的结果。过去拍不出这么炫目的飞机格斗场景。所以新版是一部爽片。就好像类似于《变形金刚》,《环太平洋》这样的片子。

但同时我也有些遗憾,因为这么好的题材其实不应该拍成爽片。这部片子的缺点就是对整场战役双方将领运筹帷幄没说清楚。我相信很多人看完以后其实是没看懂整场战役过程的。虽说电影不是教科书,用不着完全还原史实,但中途岛战役非常不同。双方的斗智斗勇,布局谋篇,在缺乏情报的情况下如何猜测对方动向(即使美国人破译了日方企图,但在很多时间点上也还是要靠直觉和经验去猜测下一步动向),或者一个人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改变历史进程的决策,所有这些都极富戏剧性,是现成的编剧好材料,可惜这部片子基本没有反映,浪费了很多好材料。今天晚上重新看了1976年版,它把整场作战的脉络写得清清楚楚,同时又拍得引人入胜。即使第二次看,还是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其次,新版基本是以美国人的视角拍战役发展过程,所以反倒显得不好玩,缺少了观棋那种你来我往的精彩。旧版同时以日本人和美国人的角度展开,所以你可以看到在同一时刻,双方对局势的判断和应对,特别有意思。在旧版里,对南云忠一的刻画中立和客观的,其实这也反过来体现了美国人赢得胜利的不易。最新这版里是有些丑化南云忠一的。

旧版里描述了日本永友大尉击沉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就是72小时修完的那艘),既客观描述了日本人的英勇(其实也是军国主义),也如实反映了己方的损失,让胜利显得更加可贵。新版里好像没有描写这段。所以在影片最后,尼米兹对莱利中校说:“我们到底比日本人强还是比他们走运呢?”

旧版里对永友大尉的给了一些镜头,包括最后一次攻击前甲板人员告诉他副油箱坏了,他仍然上了飞机,最终以自杀式的投弹击沉约克城号。影片描写客观,反映了美国人对对手的尊重。这些在新版里完全没有。新版里的日本作战人员基本都是路人甲。关于这个永友,渊田美津雄的回忆录里对他最后时刻的描写生动,让我印象极其深刻。那时候日本第一舰队只剩飞龙号一艘航母,战局从清晨的大获全胜到傍晚时大势已去,而此时美军舰队则毫无损失,日本舰队里的每个人都无法接受这种残酷的结局。永友也是日本突袭珍珠港的英雄之一。山口少将命令他率领最后的16架飞机出战,这是最后一搏。当机甲人员告诉永友副油箱损坏时,渊田美津雄描写到,永友一笑,仍上了飞机。

再来比较一下破译密码这一段,新版不仅让不了解史实的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更是浪费了一个非常好的素材。在旧版里这段拍得非常好。美军猜测日方通讯里一直出现的A-F究竟是否代表中途岛,便耍了个小计谋,故意发出中途岛淡水净化器损坏这条信息,确保让日本人截获。日本果真发出A-F淡水净化器损坏信息,从而证实了A-F就是中途岛。这是非常有趣的故事,也反映了那位穿拖鞋的破译员以及莱顿中校的聪明。但在新版里反倒变成莱顿被动得知(至少我当时观感如此),简直是化神奇为腐朽。

另外新旧版对所谓“决定国运的五分钟”的拍摄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很不一样。旧版对这一段描写非常详细,因为这5分钟对后续的发展太重要了。但在新版里匆匆带过。我并不认为大部分观众能看明白这5分钟,至少看完影片以后还有一个人问我,她没搞明白鱼雷换来换去是什么意思。

我把这一段再简单叙述一下。日军第一次出动飞机轰炸中途岛,觉得效果不理想,有必要实施第二轮攻击。于是将舰上的防守飞机上的鱼雷换成了炸弹(对地攻击需要用炸弹)准备起飞(之前挂鱼雷是因为预防向来攻的美国舰队)。这时第一次攻击中途岛的飞机回航,要求降落。因为这些飞机飞了5个多小时,油料即将告罄,没有办法不让他们降落,所以南云同意他们降落。降落后再挂上刚卸下的鱼雷。这么一折腾花了不少时间。据渊田美津雄回忆,在刚降落的飞机都已降落,该起飞的飞机尚差5分钟就要起飞时,突然美军飞机出现,命中甲板。这时候甲板上堆满了飞机,鱼雷和炸弹,瞬时引爆,将赤诚号炸沉。同时美军飞机还炸沉了姐妹舰加贺号。这一切发生在短短的几分钟,第一攻击舰队失去了两艘航空母舰。面对这么残酷的事实,南云已无法做思考。所以新版里副官劝南云换到驱逐舰野分号,告勉他指挥官需要考虑整支舰队。

再来说一下日本人拍的《山本五十六》。这是以日本人的视角,基本没有对美国人有任何的描画,但反倒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美国人不会拍的情节。比如在那5分钟里,片子里不仅反映了南云的犹豫,有意思的是还借普通甲板后勤人员的嘴,一边努力换鱼雷,一边大声说对换武器的不理解。

另外,如果我没记错,这里应该还有第一攻击舰队第四艘航空母舰飞龙号被袭击时机甲人员吃寿司的镜头。飞龙号由山口少将指挥,新版里由浅野忠信饰演,也就是《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的那个会说上海话的日本间谍。渊田美津雄在回忆录里对山口少将非常推崇,认为他是日本海军里少有的真正知晓航母海战的将领。新版里也给了他不少篇幅,经常陪伴在山本五十六左右。在炸沉日本三条航母后,美国人做了大胆的决定,派没有战斗机护航的轰炸机继续攻击飞龙号。其时已经傍晚。整场战役从早上4点开始,双方作战人员都已精疲力竭。新版里对此也有描述,机组成员甚至有畏战情绪,但还是鼓起勇气作最后的奋力一搏。而飞龙号上的官兵此时也正在吃寿司和味增汤,也是这一天唯一的一餐。我当年看《山本五十六》的时候还在大学里,没有吃过日式料理。就感觉这些人在甲板上一边吃寿司一边吮吸手指,特别津津有味。然后突然警报大作,美机来临。有时候电影里穿插这些细节,会更有代入感,更加真实。

新版里山口少将和另一位加来舰长不愿弃舰,留在飞龙号。然后驱逐舰向飞龙号发射鱼雷将之击沉。真实情况应该是他们俩把自己绑在操舵机上等待自沉。但过了许久仍未下沉。不得已旁边的驱逐舰向它发出两枚鱼雷。比较有意思的是,到了第二天,日军侦察机发现飞龙号仍未下沉,甲板上还多了很多人。原来当时甲板下困住了许多人,被鱼雷打通缺口后,反倒逃生到甲板上。这些日军最后被美国人所救,飞龙号最终仍然沉没。

最后,说一下新版最好的地方,就是描写了杜立特中校轰炸日本以后,迫降在衢州,为中国军民所救。这在以前的版本中没见过。旧版只是在开头匆匆提到轰炸东京。新版在片尾,说明有无数(countless)中国人因为营救杜立特中校机队成员而被日军杀害。

就时因为这一部分,我愿意给新版打个豆瓣4分。中途岛海战不仅仅是美国和日本的决战,也是中国与日本的持久战。因为这一幕,我突然真切感到,中国也是中途岛海战的一部分。

所有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牺牲的英雄永垂不朽!

后记:

网上有一些对渊田美津雄的评价,认为他的回忆录不太可信等等。我是这么看的,任何人的回忆录一定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和偏好,就看我们关注什么。渊田美津雄回忆录里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他认为战争乃至战略是一个体系,其中武器装备、军队能力只是体系中的一部分。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国家民族的视野、战略观、体制、整体工业能力、教育等等。所以他对日本中途岛战役的战略及目标从根本上就提出了质疑,更而得出那所谓的5分钟其实并没有决定国运,是日本民族当时的总体思想和格局就已经决定了二战的成败。现在网上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决定国运的5分钟”说法出自渊田美津雄,我觉得可能没有读过那本书。渊田美津雄恰恰否定了这种说法。

我之所以很喜欢渊田美津雄回忆录,就是因为非常认可他的这些反思。不觉得和我党我军思想极其一致吗?我军过去从来不是以武器和军事技术占优的,但现在各种军迷动不动就沾沾自喜几条航母,东风快递。如果不愿意复习学校里的中国革命史课本,那可以看看渊田美津雄的回忆录,看看日本人是怎么反思的,得出哪些和我军一致的经验总结的。同时,这也是我对这部片子有少许遗憾的原因,因为它只侧重拍空战英雄的勇气和能力。当然,可能是我吹毛求疵了。

篇11:电影《决战中途岛》观后感

《决战中途岛》竟然不能取悦到如我这般皈依多铆蒸刚教多年、二战迷、海战迷的直男,暴露了现在好莱坞体制下像罗兰艾默里奇这样的导演的一个类型短板:他们似乎拍不好全景式的战争大史诗。

说句不客气的,我小时候看《大决战》的体验都比这部好。

为什么?

因为像二战这样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战争尺度下,真正让人心潮澎湃的是最顶层的决策,而不是一群海上的牛仔。

好莱坞太沉迷于自己擅长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范式了,完全跳不出来。

与《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这样以个人视角观察战争的电影不同,《决战中途岛》野心明显是想拍成一个教科书级别的、既忠于历史细节、又具有全景式宏大叙事的战争片。然而人物塑造的方式却仍然是陈旧无比的弧光套路:刺头飞行员一头一尾一模一样的降落方式;情报官员从最早的自我否定到最后带领破译团队准确预测;舰载机飞行员战友从一开始相互看不顺眼到最后的和谐谅解……充满了无聊的套路,每一条线似乎都可以拍成一部及格的电影,但合在一起却变成了史诗级灾难。因为当观众希望看到编剧能有更多能力把个人与历史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叙事视角合二为一时,电影却不争气地在几条故事线中反复来回横跳,并穿插大量类似偷袭珍珠港、东京大轰炸这样的支线,暴露出了对影片整体节奏的彻底失控。

二战迷都了解,从珍珠港到中途岛,里面有完整的历史发展的逻辑链,有美日之间相互试探、博弈、过招,而本片却止步于展示事件而非事件之间的联系,观众只能可怜兮兮地根据飞行员回家次数来猜测时间是怎么流逝的。

请问珍珠港与故事主线有什么关系?杜立特空袭东京又与故事主线有什么关系?如果你想从战争角力的逻辑出发,那是可以的,但请不要把花这么多笔墨在一晃而过的人物身上,当观众刚想把情绪投射在他们身上时,你又让他们消失了。有豆友评价得到位:就像是你刚有感觉就换姿势的男人。

想讲历史,就好好讲大人物大事件。想讲英雄主义,那就好好讲小人物小故事。你两个座位都想占,屁股却没那么大,终究变成了一个四不像。

从历史迷的角度,《决战中途岛》最应该着墨的,是双方在中途岛进行战略决战时,历史开的那些冥冥中自有天意的玩笑。电影的确展现了鹦鹉螺号导致的一系列巧合,但请问你把巧合拍成了个人英雄主义故事中有趣的插曲,能体现出这是两个海军大国各自赌上国运的这种重量吗?

说实话,根本没讲清楚。我看百度百科的“中途岛海战”词条时倒还更激动一些。

归根结底,观众看一部电影时,所能调动的情感能量是有限的。当这些情感被他投资在“主角能不能把炸弹扔准”时,很遗憾,就没有什么剩余的能力去感受这场伟大战役的真正分量了。

罗兰艾默里奇,你把战役拍成战斗,服。

篇12:电影《决战中途岛》观后感

曾执导《2012》、《后天》、《独立日》系列的“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带来了军事题材战争史诗《决战中途岛》。我给这部电影打分三星半。

熟悉二战的朋友可能都清楚,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对日宣战,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在欧洲,是以苏联和德国的前线为欧洲主战场,亚洲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作为亚洲主战场,而太平洋上,则是美日海空对抗。也正是因为美军的加入,加速了二战的结束,而美日对抗的核心战役就是中途岛海战。

如果说约翰·福特1942年拍摄的《中途岛战役》是战争实拍,忠实记录这场战争,杰克·迈斯特七十年代拍摄的《中途岛之役》是聚焦于中途岛的战争,那么《决战中途岛》是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对于太平洋战争的详细铺陈,当然不能评判哪一部电影在呈现战役方面更加地优秀,但是《决战中途岛》在视听层面上的突破与革新,非常地艾默里奇。

1955年,罗兰艾默里奇出生于德国古城斯图加特。那一年,一场大雪席卷了德国。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出生,加上东西德多年的并不平静,让童年时期的他,骨子里对于极端境况中人性的闪光,就有了最直接而深刻的观感。因此,对于人类极端情况下处境的表现成为了他电影里最具特色的部分。

而在这部电影里,更加地具有艾默里奇对于战争深入的呈现。电影开场,日本东京,大雪纷飞之中,美国军官捕鸟失败,大雪纷飞预示了世界的局势,同时也暗示了美国和日本的关系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冰点,随后,在日本做海军军官助理的莱顿和山本五十六的谈话更加引人深思。

“日本80%的石油资源都来自美国”

“不要把我们逼得太紧”

所有的美国军人都不会想到,依靠自己国家石油资源的日本竟然会袭击美国,就像珍珠港偷袭发生的时刻,通讯员用电报打下了“敌人袭击,注意,这不是演习”。

确实,美国低估了日本袭击的可能性,这也为影片后来呈现莱顿和他的情报部门的胜利埋下了铺垫。

影片在战争场面的描摹非常地逼真,在空战中使用了飞行员的第一视角,虽然不是3D效果,但是观众依旧能感觉到枪林弹雨的实地效果,无论是仰拍珍珠港整个被毁的场面中日军轰炸机的穿梭,还是中途岛一役中美军战机的英勇行为,都带给观众十足的震颤,同时也是模拟了最险恶战争中的实景,非常符合艾默里奇向来营造的特殊环境。

随后,影片分三条线呈现剧情,一条是迪克·贝斯特前线飞行员的准备,一条是总指挥尼米兹和负责情报的莱顿制定战争策略,一条是日本海军的进攻角力。三条线,五一例外呈现了人类在最极端情况下的处境。

中途岛处于亚洲和北美之间的太平洋航线的中途,故名中途岛。另外它距珍珠港1135海里,是美国在中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也是美军在夏威夷的门户和前哨阵地。 中途岛一但失守,唇亡齿寒,美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珍珠港也将不保。

它对美军重要的意义不言自明,因此,整部影片都充满了紧张的气氛之中,先是贝斯特大学同窗好友罗伊斯上尉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中去世,后来又有杜立特率领机群轰炸东京一去不复返,使得他整个人都处于复仇的怒火中,但是随着死伤的战友越来越多,他开始恐惧了,作为担任轰炸机第六中队的中队长,他开始担心国家和人民在他身上寄予的希望,影片中插入贝斯特和妻子安的场景,用来展现战争给所有美国人带来的痛苦。

中途岛战役之前,美军在太平洋能投入作战的航母只有2艘:企业号和大黄蜂号,约克城号在珊瑚海受伤,该舰边修理边赶路,终于赶到中途岛并就此长眠。

而日方参战航母: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被击沉),凤翔号(随山本主力行动),龙骧号,隼鹰号(阿留申方向)。另外有翔鹤号和瑞鹤号在珊瑚海受伤修理中。

实力对比悬殊,绝望就是这样呈现出来。

在这种绝望的氛围中,导演选择了在中途岛之战中,一天击沉了两艘航母的飞行员贝斯特作为切入点,不仅因为他的妻女在珍珠港,其家庭温情更能彰显战争中的人性光辉。而且这样一个生性狂野不羁的人,在战争中经历了最大的人物成长和转变,形成了影片最为完整的人物弧光。从起初对战争的畏怯,到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学会领导别人,学会勇往无前,带着对妻女的思念和承诺(每一次飞行前都把妻女的照片放在操作台上)凭借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他漂亮的打赢了这场艰难的胜仗,即使战后受伤的他再也不能翱翔于蓝天。

中途岛战役美军只损失一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阵亡307人;而日本却损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32架飞机,还有几百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3700名舰员。日本海军从此走向了失败。

另一条线,尼米兹和莱顿,顶着战争失败的压力,猜测日军的动向,在珊瑚岛和中途岛之间犹豫不决,最终在压力之下,通过罗彻福特和情报部门的共同努力,才最终将兵力部署在中途岛,从而完成了决定性的一面。

在刻画日军方面,并没有使用正反的二元善恶来刻画, 而是像汉娜·阿伦特那描述人性经典的“平庸之恶”,日军将领最后随航母一起共沉大海的瞬间也足以让很多人落泪。

可以说《决战中途岛》很完整地呈现了这场战争,并且对前因后果的交代也使得这场战争能被更多人铭记,影片结尾,尼米兹,莱顿等角色的人物原型一一现身,增强了影片的说服力。

但仅仅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去探讨美日太平洋战争,总觉得背后的历史动因没有交代清楚,美国为何保持中立,华盛顿的尔虞我诈,艾默里奇只交代了这些表面的事实,还是没有往作者的思考上去深入。

艾默里奇呈现的是战争的事实,但更是极端情况下人类的选择,人类的反击,人类的自卫和人类的团结。面对战争来说,我们都是受伤害的人。

篇13:电影《决战中途岛》观后感

好电影就想写评价,对我个人来说可以全星,但为何给四星,我后面会说到,我的观后感只能用“畅快享受”四个字来形容了,对于一个喜欢看二战史和海军及海战史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此片就是身临其境的的一种精神体验了,电影的魅力不是那些枯燥的文章和书本或者图片可以比拟的(当年的大片《珍珠港》也让我激动的好一阵,现在看其实史诗感不强)

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每一场海战无论双方阵营如何,站在历史角度来说,这都是人类战争史最后一次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海战,就算现在的US.NY的飞行员也无法切身理解当年那种开着老式螺旋桨飞机冒着密集的防空火力必须飞到足够近才能投弹的战争体验是怎么样的,每一次出任务死亡率非常非常高,用中国一句俗话叫“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这可不是现在那些开着超音速飞机,雷达能探测到几百公里,然后在防区外进行超视距攻击也就是丢一刻导弹立马转头跑的这些现代飞行员可以比的,二战时期每一个优秀的海军飞行员无论美国海军还是日本帝国海军,万中挑一的好手,花了无数资源和时间,在从航母上起飞后的那一刻,基本都是做好回不来的准备的,所以当一架飞机回来的时候,最开心的不是别人是这架飞机的地勤保障,飞行员牺牲的话,最难过的也是他们,当此部电影中大篇幅描写这种冒着防空弹幕进行绝命攻击的场景,说明罗兰导演是明白那场事关东亚人民以及美国和世界命运的战斗的精髓所在,人类战争史上最后一次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海战!而130几分钟的时间里,从描述山本五十六的担忧和无奈,到依照整个太平洋战争的时间线一步步推进到伟大的中途岛战役,包括珍珠港事件、以及最著名的杜立特空袭,令人感动的是,罗兰导演或者说美国主流价值并没有忘记中国人在这场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及中国军民帮助美国飞行员的事迹,75年前中美两国是肩并肩的战友,日本陆军对于中国平民的无差别杀害以及日本海军杀害美国战俘这些描述,就是在告诉大家当年的日本人是多么的无耻和残暴,也就更凸显了,这些海军飞行员的勇者无惧了,其实战争刚开始,us.NAYV无论是水手还是飞行员,都是菜鸟,和一直号称“月月火水木金金”(周一到周六没有周日,也就是从不休息的训练)的日本海军根本无法比,战争初期的美国海军飞行员在日本的精英飞行员眼里都是肉鸡,而美军的装备也大多都不如IJN的好,比如零式战机在初期无论速度还是爬升率都比美军的好,战争初期美军的鱼类哑火率极高,片中也有体现,但是比耗飞行员,日本最终还是耗不起,精英飞行员基本上中途岛之后就死绝了,精英军官如山口多闻也都折损不少,IJN从此往地狱越走越近!所以导演其实很努力的在130分钟里将这个史诗故事的故事线和细节表现出来了,顺便也点出了日本海军和陆军不合的基调,但是呢,毕竟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在自身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作铺垫的情况下,确实很难在130分钟内完全搞明白状况,别说中国观众,就连如今的美国人自己都不是很清楚这段史诗,所以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其媒体总评并不高,当然也不坏,但就是没有达到大片该有的评价,原因就是很多很多观影者说自己看的一头雾水,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拍摄战争史实,只能依照真实历史来,没办法做太多的艺术化加工(某国的神剧不谈了),但就算如此,罗兰导演也是将这个历史事件演绎的非常成功了,其实此片在我心中足够在豆瓣拿全星了,但是站在大众的角度来说,确实很难完整接收和理清影片中的信息,然后将信息串联成一场电影盛宴,比如AF缺水这个剧情,是中途岛海战的关键中的关键,美军就是用这个是弹出日军的情报指向!确实比较硬核!顺便说一句,想要通过电影更多的了解这一场战争的话也可以看看前几年日本人拍摄的电影《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可以从IJN和整个旧日本的角度来了解!

所以给四星也是代表我心中的一种理想主义的理念,虽然显得有点中二,其实很多喜欢战争史,看战争电影的朋友,大多都反战的,虽然这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浪漫主义时代的海战史诗很精彩,但其背后是几百上千万的生灵屠戮,我希望以后的战争历史电影,能有更好的手法去展现历史事实,让更多的人能真正了解到什么是战争,从而努力去避免战争!旧日本帝国就是活生生例子,错误的去发动战争的行为,只会遭致灭亡,错误的去鼓吹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只会变得疯狂。

篇14:电影《决战中途岛》观后感优秀

决战中途岛,比预想中精彩。真实历史,结局是既定的,但还是暗自捏了把汗。

飞行员贝斯特,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虽然看似玩世不恭,但飞行能力超强。每次开始战斗前,都会把老婆孩子的照片放在驾驶屏幕前。像他们这些飞行员,每一次飞行任务都可能是生离死别。

怎样才能做到无畏?没有人是真的不怕死的。他是这样对想要活着回家,不想再执行飞行任务的年轻飞行员说的:如果你知道你身上肩负着多少希望,你就能面对任何事,你余生都会记住这个时刻。

壮烈的慷慨赴义里暗藏着温柔的爱与希望。比轰炸航母更燃的是这些视死如归的人们,除了活下来留下姓名的英雄,还有更多为此付出生命的小人物,他们亦是同样的坚毅和勇敢,值得被铭记。

当贝斯特的战机重回甲板的时候,天空和海洋湛蓝无边。

篇15:电影《决战中途岛》观后感优秀

我讨厌所有的卡顿,所以这部《决战中途岛》让我欢喜,整部影片流畅,直接的观感是痛快,过瘾。当然如果看完整个影片只有这样的感受说明这次观影是极度失败的。

影片对二战时大家所熟知的扭转太平洋战局的中途岛战役进行了前因后果的讲述,男主就有几个,一拖四也好一拖三也好,人物塑造很成功,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贝斯特,一个有魅力的美式俊男,硬朗有型、勇敢机智强过现在网络上卖口红的XX,就算他们是亿万身家的网红我一样也鄙视他们。这个时代应该是病了,男人都娘死了,女人一个个却有撑起多半边天的倾向,她们精干,努力。男人娘了是不是因为太平的太久了,男儿热血都失去了,像极了被圈养的羊群;不过我还是期待长久太平,战争无论如何都是不好的,就是不男不女的生物不要太多就行,绕道而行总还是有办法躲避的。

这部影片像是海上版本的血战钢锯岭,战争场面真的是让人身临其境,我的第一感觉是热兵器时代的战争除了勇气凭的真是运气,不然分分钟都会丧命,飞机俯冲下去,面对着枪林弹雨般的高射炮攻击竟然能完成轰炸任务和全身而退绝对是一种运气,当然男主的勇气和业务无人能比。我想如果是我可能有战斗的勇气,但生还的可能性不太大,光看影片就觉得能在如此的海战和空战中活着就挺难的,不过如果是冷兵器时代或许能抵挡一阵。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人作为个体为什么要去拼死为了大家战斗,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是责任感么?亦或是英雄主义?我没有确定的答案,我只知道当一个国家面临巨大考验时拯救大家的绝不是那些网络上动不动就站在道德制高点批评他人的喷子、也绝不是以爱国抵制异国货物的名义打伤同胞的、也绝对不是空喊口号却从未作出实际行动的键盘侠们。我们还是需要一点点荣誉感的。

战争可憎且真的很恐怖,但更可怕的是失去战斗的勇气;如果有一天需要你去战斗你会是怎样的状态?看一看《决战中途岛》,在心里默默给自己一个答案,不必公布。

篇16:电影《决战中途岛》观后感优秀

到了影院才知道自己即将观看战争片,一开始以为就是贬低敌国,宣扬英雄主义的老套片子。没报什么希望,关键来看片前也没做什么功课。对于二战期间发生的一些战役没什么概念,美日战争,印象最深就是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具体剧情不是很清楚,这次就当回顾历史。美日爆发战争,主要原因是日本石油资源受到美国牵制,导致日本各方面的发展受到阻力。日本当时控制了中国大部分地区,野心蓬勃,不畏惧任何国家。在美国毫无准备和意识的情况下,偷袭了美国军事基地,给美国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伤害。美国在反击日本海军舰队时,表现出过硬的智慧和胆识,尤其是大黄蜂穿梭在子弹如雨中炸毁了日本的航母,那一画面留给我的印象深刻以及日本战略失策,领导者与航母一同沉入海底。双方战士都展现出为国效力,忠于国家的精神,是令人感动的。最后我想说和平自不易,希望世界和平与稳定。总体来说效果出乎意料,大场景和效果视觉冲击力很强,给五星好评!赞!

篇17:电影《决战中途岛》观后感优秀

“有贝斯特这样的人我们才能打赢战争!”这是整部电影给我留下最深触动的一句话——自然是中文字幕——瞥了一眼,我就牢牢记下来——我觉得,这是一个人甚或一个国家对战争最深刻最清醒的认知。

战争是最惨烈的,没有人喜欢战争;但是,战争永远存在,绝不会因为你的温善仁慈而远离。谁能想到日本人会偷袭珍珠港呢?(谁又能想到会用飞机撞世贸大楼呢?)日本人简直就是疯了!美国即便在当时,也是足够强大了——采取中立国策,对日本虽有制裁,却无关痛痒——日本人为何胆敢磨刀霍霍呢?可这次不止刀,而是真枪实弹、飞机航母、血肉横飞、舰毁人亡——每一条生命都是鲜活而无辜的呀!

战争的最大罪恶在于毁灭——哪一只舰艇不是最复杂的科研成果?哪一架飞机不是最精尖的技术创新?哪一个士兵不是最优秀的青年才俊?哪一场战役不是最智慧的谋略运筹?最先进的科技、最大量的金钱、最聪明的大脑都被战争搅碎了!可是,可是,战争频仍——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战争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只有胆怯懦弱的人才逃避炮火,只有平庸无能的人才害怕战争吧!

好的,偷袭就偷袭了,失败就失败了,丢人也丢了,耻辱就耻辱吧——但是,绝不能束手就擒,绝不能坐以待毙,绝不能让鲜血白流,绝不能让那么多生命白白死去!没有那么多飞机,没有那么多战舰,没有准确的情报,没有十足的把握,只剩下满腔的怒火和斗志,只剩下无畏的拼杀和勇气——这就足够了!贝斯特就是这样的士兵、战士、斗士——莱顿、迪金森、杜立特、麦克拉斯基、林赛、哈尔西、尼米兹等等,整个舰队,整个海军,整个国家都是这样的士兵、战士和斗士——仅仅过去半年,美国人就取得中途岛战役的巨大胜利。

和平弥足珍惜,和平贵如黄金,但和平永远不会自己送上门来;和平之剑,一定是鲜血熔铸的,一定是无数生命用肝胆和忠诚锤炼的——换句话说,和平一定是打出来的。很多人至今不明白,至今还在痛惜战争的罪恶,甚至还在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觉得倒是美国人把这句孙子兵法领悟的炉火纯青,飞机漫天飞,军舰四处游,导弹随时发,一小时打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这才是美国安全和平的关键!

好多人只是祈求和平,甚至幻想和平。敌人和入侵者却不这样想——他们早已准备好了刀枪和面具,早已锻炼得肌肉发达、四肢强健,他们不会给你任何的理由或借口——你想屈膝投降吗?你想磕头臣服吗?你想苟延残喘吗?没用!屈辱和讨好并不能获得刽子手的同情,只会更激发它们的野蛮和残暴——侵华日军不就是这样对待中国人的吗?只有把刽子手打痛打倒打残,它们才会变得老实乖顺——俄罗斯如是,美国亦如是!

这肯定是一个恐怖血腥的过程!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面对和迎战的——所以,需要贝斯特这样的人;有贝斯特这样的人才能打赢战争,贝斯特这样的人越多打赢的可能性就越大——日本人多么地不可一世啊,东条英机,山本五十六,南云忠一,零式战斗机,神风特攻队,武士道精神,誓死效忠天皇——就像一群野狼,品种优良,训练有素,行动有序,胆大心细,凶狠残忍——问题是,怎么才会有(越来越多的)贝斯特这样的人呢?

热门作文

学诗词

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