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深圳是那么荒凉,高不过五层的楼房、几条柏油马路、人口稀少的大、小村落、零零碎碎的稻田、水塘等构成了深圳市容的特征,而当时的东京已经是高楼林立繁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
40年前,当时的蛇口只有捕鱼、养蚝、种田三种作业,人民生活不稳定,勉勉强强维持两餐,是一个只有一片荒山野岭、海边沙滩的边陲小镇”。蛇口中学,把湾厦村的一个仓库作为教室,创办起了最初的两个班级,每个班级仅有二40名学生,后来陆续把两座小学附设的初中班搬迁到现在的地址,如今蛇口中学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教育摇篮。
可才仅仅过了40年,深圳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大厦随处可见,通行也更加方便,街道繁华……这些变化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如果没有他们,深圳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4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4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40年前,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4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
4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40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
今后,我们长大了,深圳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为创造更加崭新的深圳我们要努力学习,用更多的知识使深圳的未来更加美好!
深圳40周年巨变作文3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到处都是荒山野岭;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泥路;到处都是可见的破烂不堪的瓦房。生活是那样的贫苦,现代文明却是那样的渺茫……
这就是昨天的深圳。
在某年某月某日,它开放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经过25年的风雨沧桑,终于有了今天的深圳。是__爷爷在南海边划了一个圈;是改革开放之风使深圳焕然一新;更重要的还是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深圳!
现在,贫穷落后的村庄变成了花园城市,坑坑洼洼的泥路消失了,换来的是各式各样的立交桥、大马路,破烂不堪的瓦房也变成了高楼大厦,如地王大厦,高楼淋漓好像雨后春笋一般。人们的生活素质大大提高,脱离贫苦的生活,过着小康生活,居住的环境逐渐被绿化。深圳不仅在环境方面是如此,深圳在世界的地位也逐渐改变。在以前深圳可以说是一位无名小卒,可是今天深圳在经济、建设、发展等方面一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度很高的都市,在这一刻我们可以真正体会到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
我们在深圳的看到的不仅仅只是深圳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我们体会到深圳人的心,是的,是爱心。在512大地震中我们就看到了深圳人奉献出自己的一点爱心。捐款、捐物的都有,不计其数。这种行为温暖了所有四川人民的心,这种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发扬下去。
腾飞吧,深圳!
腾飞吧,鹏城!
腾飞吧,中国!
40年前,党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发挥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值此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一周年之际,回首四十年来的征程,时光飞逝,风云激荡,光阴荏苒,许多场景远去而模糊,催人奋进的精神却历久弥新。
到底是哪些精神力量,引领你千里迢迢选择深圳,从你在踏上深圳的那一刻,就有了深深的共鸣,支持着你披荆斩棘、百折不挠选择坚守?一个人,从懵懂孩童到不惑中年;一座城,从边陲小镇到现代都市。四十年的时光,在这里沉淀下催人奋进的观念,铸成这座城市的阳光气质。勇立改革潮头的深圳经济特区,忘不了“三天一层楼”的崛起速度,深圳人也忘不了在“深圳时间”里的拼搏身影和光辉岁月。
“敢为天下先”。1980年,深圳市政府出让土地的使用权,将土地作为生产资料进行市场化运作,与港商合作建造了新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除了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这样的“第一次”在深圳还有很多,如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企业产权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没有深圳人“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勇气,就不会有如今的“深圳奇迹”。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深圳喊出的众多口号中,作为“深圳速度”的前奏,该句最为人所熟知。1981年底,这句口号被竖立在了蛇口工业区门口。1982年11月22日,该句口号出现在《深圳特区报》头版,引起了轰动,从那时起冲出深圳,走向全国。四十年来,深圳人拼搏进取,锐气如初,吸引了着众多人才纷至沓来,在这里挥洒汗水、奉献青春。深圳是一座慢不下来的城市,走在深圳街头,深圳人的匆匆步伐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最真实写照。
8月2日起,一场为期一周、名为“味道深圳/圳当年——深圳特区40周年薛志平饮食纪实摄影展”的活动在胡桃里罗湖店举行。摄影展当中100张记录深圳饮食业大事记的照片,带领我们探寻深圳饮食的发展历程。
饮食作为城市最温柔的宣传媒介,召唤着深圳人的情怀与记忆,也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到来。然而置身“三天一层楼”惊人的“深圳速度”当中,难免会让我们错失一些珍贵的回忆。
摄影爱好者、深耕餐饮行业多年的薛志平,30多年来用一代又一代的相机,亲自记录下了深圳饮食行业的点点滴滴。
如今他从自己拍摄的30000多张照片中,遴选出100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首次面向大众公开展览,让我们重温深圳餐饮的发展历程,也让我们从侧面探寻鹏城的历史足迹。
其中不乏餐饮行业大事记,如1985年饮食服务总公司国庆联欢、1997年香港回归联欢晚会、肯德基深圳首家汽车餐厅;也有各餐饮协会的重要活动,如深圳市饮食服务行业协会成立、深圳市首届名菜美点评选、深圳首届美食节;餐企大型活动,如1985年深圳市饮食服务总公司职工技术运动会、深圳餐饮航母三万五千平米的海珠城美食会开张;厨师烹饪大赛,如深圳市饮食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深圳市百万农民工技能大比武等。
活动还特邀多位从事餐饮三十年以上的老餐饮人分享照片当中的故事,让每一张历史照片都变得“活”起来。深圳市美食文化促进会还为一直在深圳餐饮发展中一路走过来的老餐饮人特别授予“深圳特区四十周年饮食发展卓越贡献人物”“深圳特区四十周年饮食发展杰出贡献人物”的荣誉称号。
特区40年:深圳饮食行业剧变40年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这40年,是高速发展的40年。她从一座不见经传的小镇发展成国际大都市,各行各业也迅速崛起,快速迭代。
而人们最为依赖的饮食行业,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国营为主导,到逐渐融入合资、内联,最终实现私营等市场化改革;从零星几家酒店酒楼,发展成为全市近八万七千多家规模以上的酒楼餐馆;从较为单一的粤式风味,演变成为全球美食集合地……无疑,深圳饮食已经成为国内最具活力、最多元化、最具创新能力的行业。
80、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得正劲,深圳在酒店业、饮食业方面展现了她的风采。亚洲大酒店(前身为友谊餐厅)这家深圳最早的合资企业,其成功转让被人们认为是深圳引入国际酒店的开始——“罗湖香格里拉大酒店”一时之间成为深圳人美谈。
中国第一条食街——深圳罗湖南塘汇食街,创建没过几年便“脱掉帽子”,催生了深圳餐饮最早的私营模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北海渔村。
90年代,特区掀起了洋快餐潮流。1990年,中国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东门开业。1996年,肯德基也进驻深圳,将深圳第一家门店开在当时极为繁盛的华强北。麦肯的连锁经营模式为日后深圳连锁化餐企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97年香港回归,也对深圳饮食行业有着巨大的影响,餐厅经营更为规范,形象也大大提升。
随着深圳地产行业高速发展,饮食行业也更为发达。踏入千禧之年的深圳饮食业,更凸显开放、创新、包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国际知名品牌、国内创新型品牌的到来。
星巴克甄选旗舰店、惠比寿横丁品牌集群、FANCYFRUIT等品牌要么在深圳开了全球首店,要么是将异地发展或者南下的第一站选择了深圳。此外,喜茶、奈雪的茶、乐凯撒、陈鹏鹏鹅肉饭店、探鱼等新兴品牌也都将总部放在了深圳,为这片沃土创造着奇迹。
而这一切变化的轨迹和线索,几乎都记录在薛志平的相机里。
未来的深圳餐饮,又会是怎样呢?我们可能很难猜测,就像易中天当年在《读城记》一书当中所说,“深圳不像北京、上海那样易读,因为她充满了未知性。”也正是因为她的未知性,让这座城市更具有想象空间,也让这座城市的饮食行业充满无限可能。
薛志平希望,未来越来越多的餐饮同行、摄影爱好者能够加入深圳饮食纪实当中,共同来发现、挖掘、助推深圳饮食行业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在四十年的发展征程中,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如今的深圳,既是全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宜居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圳答卷。
厚植绿色发展优势,成就生态“高颜值”。在高效发展的四十年间,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深圳的一大品牌,生态环境改善与城市竞争力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深圳坚持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城市化进程,不断厚植绿色发展优势,探索符合自身的生态保护特色,成就了深圳如今的生态“高颜值”。目前,深圳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已连续多年在全国GDP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一。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争当践行“两山”理念的领跑者。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可谓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四十年来,深圳经济特区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兼顾关系,走稳高质量发展之路,争当践行“两山”理念的领跑者。作为全国先发展起来的城市之一,深圳率先跨过了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临界点,进入到用“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的阶段。目前,“两山”转化的“深圳路径”日渐明晰,深圳正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态环境,吸引优质企业与高端人才入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
开展绿色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含“绿”量。推动清洁能源结构优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构建绿色经济体系……近年来,深圳在不断提升社会经济发展“含金量”的同时,也在稳步提升“含绿量”。摈弃“散乱污”,转型“高精尖”,对接绿色产业项目,开展绿色科技创新,这是不少深圳企业转型发展的精确路径。如今,绿色发展理念正融入深圳城市发展肌理,一条高度重视经济含“绿”量的可持续发展新路正在形成。
深入推进治理环境污染,打造“深圳蓝”、“深圳绿”城市名片。“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截至2020__年底,深圳全市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消除黑臭,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如今,“深圳蓝”、“深圳绿”已经成为了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当年让人“掩鼻而过”的河道,如今已成为了市民休闲的乐园:大沙河风景宜人,茅洲河鱼翔浅底,深圳河水清岸绿……所有的变化,都是深圳“生态与经济齐飞、美丽与发展共赢”的生动缩影。
为了永葆生态“高颜值”,深圳划定了“生态红线”,致力于打造“绿色之城”。未来的深圳,必将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释放更多的“绿色福利”。深圳正努力使每个人都能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我们的深圳
今天,深圳经济特区40岁了。我们与千千万万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建设者一起,由衷地道一声:“我‘圳’生快!”
古语云,“四十不惑”。对人来说,40岁意味着经过生活的磨砺和积淀,开始进入自信成熟的新阶段;对一座乘着改革开放春风快速崛起的城市来说,四十不惑,意味着经历一次次爬坡过坎后所达到的高度和收获的丰盛,以及踏上新征程时的从容不迫。
40年来,一代又一代拓荒者披荆斩棘,踏平坎坷,终于将深圳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沿海渔村,建设成为千万级人口的充满生机的国内一线城市和创新动力十足的国际化大都市,经济体量从1979年的不到2亿元增长到20__年的2.7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一。深圳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和缩影之一。
深圳的发展繁荣,起初得益于独特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中央“允许试、大胆闯”的政策支持下,深圳率先突破了诸多禁区,市场化措施首先在深圳进行尝试,商品市场和资金、劳动力、人才、土地等要素市场纷纷在深圳建立,加上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境内外资金和人才纷纷涌向深圳,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打通,改革与开放相得益彰,深圳迅速在加工制造业、商贸、金融等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展现出了蓬勃活力。
在当时的发展战略中,经济特区被赋予了以局部增量带动全国存量改革开放的意图,深圳的成功也确实充当了示范作用,有效地刺激和带动了内地的改革开放。深圳还一度充当“黄埔军校”的角色,向内地输送了大量的市场经济各类人才。以经济特区搅动全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深圳可谓不负使命。
21世纪初,东南亚金融危机余波未了,一些地区因独特的政经地位在城际竞争中长袖善舞,民间亦曾出现“深圳,你被谁抛弃?”的议论。然而,深圳的改革并未因此停步,这些关于深圳衰落的担忧最终都未成为现实。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不论是明星企业的崛起、整体产业的升级,还是整个城市功能的提升,深圳的表现都大大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20__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出现新产业浪潮,深圳又一次踏准节奏,在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领域迸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在全球城市综合实力竞争中优势进一步凸显。今年以来,面临外部环境和疫情的冲击,深圳在一线城市中唯一一个实现了GDP正增长,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
回望过去40年,深圳的发展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坎,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城市综合实力不断上台阶,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深圳的城市定位也不断上升。40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深圳成功的因素已从当初依靠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转换为主要依靠体制和文化优势。
深圳经济体制优势体现为市场经济成色高、民营经济活跃、民间创新力强和政府服务型定位。这些要素的组合创造出了一种宽松、自由、公平的营商环境,大大降低了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对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资本和人才构成了持续的吸引力。深圳的文化优势体现为务实、平等、开放的市民文化根基深厚。移民城市的特点和民营经济占比高的经济结构是形成深圳城市文化特质的主要因素。“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些口号背后是流淌在血液中、刻在基因上的平等、包容精神。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一直广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早期阶段,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的内地把深圳商品经济的成功喻为“斯芬克斯之谜”,甚至掀起一股探谜解谜的热潮。当市场经济改革在全国推开、市场经济的框架写进教科书之后,深圳在经济运行、公共治理和城市文化方面继续显示出一种特质,优等生的榜样作用继续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仍然是“我们的深圳”。
这些年来,不断有其他一些地方学习深圳,甚至组团到深圳取经,但因为自由平等开放的市民文化土壤达不到深圳那样的厚度,借鉴和移植深圳经济体制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也提醒我们,要学到深圳的精华,要先培育相应的文化土壤。维护深圳经济发展的优势,一定要维护深圳体制的优势,更要维护深圳独特的市民文化优势。
毋庸讳言,当前深圳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人口流入与土地资源、人口结构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之间的矛盾需要有效解决,房价对创新精神的负面影响也需要妥善处理,城市治理中仍然有不少达不到人们期望之处。如何保持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让这座城市“日日新,又日新”,应当引起每一个人的思考。
与40年前设立特区时相比,今天的深圳站在了更高的平台。在新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深圳被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不仅要在科技创新、科学发现方面作出新贡献,大力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全国的改革开放,同时,还要发挥共建、共治、共享方面的领先优势,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市范例”。
独美不如众美,深圳一开始就是全国人民的深圳、世界的深圳、我们的深圳。衡量深圳是否成功,不能只看深圳自身经济发展是否成功,还要看它能否通过全方位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沿海和内地城市进行体制创新、治理创新,释放出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力。我们相信深圳将再次不辱使命。
四十载风雨兼程,四十载成就辉煌。不惑之年的深圳,正肩负着新的使命,以梦为马,奔向远方。祝福你,我们的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