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15篇《铁人》观后感400字,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开头,大片大片满天的黄沙,黄渤一人现在沙堆上大声呼喊着刘烨,镜头一转,接着便是刘烨沉默的身影,大红色的工服套在身上,与身后的漫漫黄沙行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虽然是彩色的,却总显得暗淡。没演几分钟,剧情就进入了回忆,回到1960年,一辆破旧的火车载着王进喜和整个大会战的队伍来到大庆,黑白的画面处理带来那个年代特有的历史厚重感,那是怎样的环境呢?荒芜的土地不见人烟,低矮的茅草房,呼气成白烟的寒冬,匮乏的物资,没有先进的器械,没有熟练的技术,井架甚至要靠人拉,绳子断了,继续靠蛮力推上去,我很佩服这些人,为了这样或那样的信念,甘愿去往这样的地方,为中国的石油行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那是怎样的年代呢?我对大庆的印象是中国最大的油田,在我的心中,大庆,应该是一片瑰丽大气的土地,与黑白大荧幕上下着鹅毛大雪的荒地是那么的不同,那些人身上脏的看不出颜色的棉衣,黝黑的脸庞又与如今身着大红色工服被日头晒的脸红通通的石油工人又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
电影分回忆和现代两条线,回忆自然是以王进喜等自愿参加大会战的石油工人在大庆发生的事情,现代则是刘烨饰演的石油子弟刘思成在大庆沙漠工作,在思考自己的目标,父亲的目标等事情上得到成长。
每个时代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也都需要一个英雄,一个楷模。王进喜自然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他不顾病痛,永远都奋战在第一线,以身作则,坚守自己的岗位,安抚不安的同事们,为了让徒弟们吃饱不辞辛苦的筹备粮食,他在工作上严肃,私下里却很可亲,他对自己的徒弟严格,却也真心疼爱他们,刘思成的父亲刘文瑞终于熬不住站上的辛苦,偷偷坐上了回程的火车,王进喜在得知消息后,急得四处寻他,却在看见他留下的眼泪,说出那一句熬不下去了之后,将那一句留下的话咽了回去,把得之不易的粮食塞给他,告诉他要好好活。这一刻,王的怒其不争,他的心疼表露无遗,王进喜的形象终于丰满起来。
而在现代,身为刘文瑞的儿子,刘思成一直以自己是铁人一代的后代而自豪,父亲告诉他自己是病退,父亲的老寒腿就像士兵的伤疤一样让他骄傲,可是这一切在他得知父亲逃跑的真相后破坏的支离破碎。他觉得无地自容,觉得愤怒,可这些又随着父亲的离世消失殆尽,只剩下对父亲的尊重。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英雄,又也许有英雄,刘思成为了寻找使用的赵一林和小米奋不顾身的进入满天黄沙,赵一林对刘思成的维护安慰,亦或者每个奋斗在石油行业的人都是英雄。
在困难面前,像铁人一样,绝不言败,绝不退缩,这大概就是真正的铁人精神。
有一种力量让人无坚不摧。《铁人》最震撼人心的是,让人们读懂了他身上有一股精神力量——饱含爱国之心的力量、追求理想、信仰的力量、钢铁般意志的力量!
“将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天平洋里去!”在誓师会上,王进喜激情洋溢,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得瘫痪。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为国家承担起这个压力!这是怎样一种真挚朴实的爱国情感!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看到白雪皑皑的一马平川,无法想象,滚杠加撬杠的原始力学的运用外加人拉肩扛,三天三夜,让几十米高的钻塔高耸而立,几十吨设备正常运行。为了石油,铁人毅然参加石油大会战,为了石油,他一刻也不能等,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完成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怎样的一种理想信念的追求。
“宁可少活,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井喷时,他扔下拐棍,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凭借着这种钢铁般的意志,叫响了“铁人”的名号。
然而,不同的时代赋予人不同的意志和人格魅力。影片再现了王铁人钢筋铁骨的人格力量,同时,也表现了新时代石油工人的困惑与思考。在那个一穷二白“除了苦难什么都没有,除了血肉之躯一无所有”的王铁人时代,他,这种力量感染了每个石油工人。而今天,在物质丰富,条件优越,生活幸福的年代,铁人精神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这种力量不会产生排山倒海、平地而起,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场面,这种力量是一种坚持,一种将本职工作干好的坚持。在坚持上再加上强烈了创业激情、对理想信念的一份执着追求,良好的道德修为和对崇高精神的敬仰于捍卫就将是铁人精神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升华。
影片中铁人的后辈刘思成在的经历和他的思想历程为我们找到了答案。当他以铁人后辈的身份感到无尚荣耀的时候,别人嘲笑他沽名钓誉;当他成为标兵,事事做在最前、最好时,别人冷落他,说那是铁人年代的色彩,与时代脱节;因为与他人价值观形成差异,他不知所措。我们今天的石油后代,在思考铁人精神的时候何尝没有过刘思成同样的困惑呢?而当他将他的朋友从沙漠中救出来时,他明白了这种坚持的力量。最终他不再困惑,他不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超越了自己,挣脱了铁人后辈光环的束缚,不在乎外人的流言蜚语,坐最好的自己,最强的自己,他心中铁人的力量化为一种更强大时代赋予的力量,一种人格魅力。
影片的结尾是铁人载着他穿越崇山峻岭,他感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只飞翔的鸟,铁人精神为他插上了一双翅膀,他不再困惑,不再无措,他很坚定,向着更高的方向......
教育工会组织观看了影片《铁人》,以为是那种歌功颂德式的片子,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的,姑且去接受两小时的催眠吧。去了才知道大错特错,只怪自己对影视消息孤陋寡闻了。
影片用两代钻井工人的时空交替,让我们体会到了时代与精神的变革,以现实与回忆交织,以彩色与黑白的时空交替来叙事。彩色部分故事的背景是现代的中国石油勘探行业,黑白部分故事的背景是1960年在大庆的石油勘探大会战。现代影视效果下的彩色沙漠、落日,蜿蜒的公路,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视觉美感,如果我是画家,定能将观后的那种震撼表达的更为清楚、明白。回忆部分的场面也是气势宏大,轰轰烈烈的情境,我是被影片开头石油队员们冲天的号子引入剧情的,写满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井喷的场面惊心动魄,在因物资匮乏,无水泥搅拌机的情况下,大家纷纷跳入水中用双臂搅拌的感人场面深深打动了我。这是怎样的高风亮节呢?在那群没有多少知识文化的队员心中,高尚这个词也许是陌生的,但,那时那刻,他们能做的,是不让井架倒塌,迫在眉睫的是迅速绞好水泥,没有什么高谈阔论,铁人的以身作则是关键深刻最好的倡议……挥动的双臂,朴素的语言,泪在善感的观众眼中打转……
铁人和刘思成是两个时代的石油工人,新老两代石油工人的精神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观看《铁人》,不仅是了解两个时代价值观的心灵冲撞,也是回顾铁人时代的艰苦奋斗历程。这部电影让我们更加明白一个道理,有美好的今天,那是因为有艰难的昨天,而我们的先辈战胜了昨天的困难,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正是铁人精神。
“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的那一段坚持,往往是一道最高的门槛,因为在历尽艰辛、心力交瘁的时候,即使一个小小的变故或者障碍都有可能把坚持击倒。但是,在铁人的带领下,大家坚持下来了,不轻言放弃,有足够持久的恒心,坚持到底,才能品尝到成功的盛宴。哪怕成功背后,满载着辛苦奋斗的历史。
对于新一代青年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需要一种精神的追求。我们要学习铁人“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的沃土上撒播祖国希望的种子,收获满天桃李。
心理疾病快要成为现代人的通病了,在影片中也有很现实的表现。我们要勇于承担生活的压力,珍惜和善待生命,才能让痛苦和烦恼变得渺小。困境并不可怕,要敢于面对失败,挑战生活,只要留心去观察,其实人间到处都是风景。一时的困境,也许正是另一个成功的开始。让我们教育战线的同仁们都拥有健康的身体,用健康的心态挥洒我们辛勤培育的汗水吧!
一直以来都想找机会去参观铁人纪念馆,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完成这个心愿,就在这时候我的公司步长药业给了我这次机会,公司举行集体参观活动,这天下午我们来到了我盼望以久的王进喜铁人纪念馆!我们进入馆内以后映入眼帘的.是王进喜同志和其他同志大步向前迈进的雕像,两侧一边写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另一面写着:宁可少活,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进入展区有讲解员带领我们为我们详细的讲解王进喜的铁人事迹!在讲解员认真深情的讲述时大家也仿佛都沉入了哪个时代之中,看着那一幅幅生动的相片和宝贵的影响资料深刻的感受到了当时艰苦工作环境,但是不管怎么样的环境下铁人都没有退缩而是坚毅的监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看见相片上他们打出第一眼油井那脸上流露灿烂的笑容那开心的样子时我的嘴角也流露出一丝笑意,虽然已经不是一个时代但是仿佛我就在他们身边,随着讲解员来到了铁人生活和居住的房间,看见那简陋和窘迫的样子,心理感觉有些酸楚!随后又来到了一个珍贵的影响资料面前就是有名的铁人跳进冰冷的泥浆池中用身体来搅拌在铁人的带领下大家纷纷跳进了池中,看到这里心理不有自主的出现一种激动的心情,为了国家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故自身安慰不求一丝回报的人能够这样履行自己的职责这种精神远远的超越了我们这几代人,真是值得反思,浏览这些事迹感觉时间总是过的好快,这时已经来到了王进喜生病的展区,看着他那张相片已经是满脸的病态非常憔悴的样子还依然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监守职责,一直到自己不能在站立起来,还念念不忘时时牵挂着油田的开发与进展,听到讲解员说道他去世的年纪还不到50岁,心中为他惋惜之时又一次产生酸楚与敬仰! 之后又看到了全国宣扬铁人精神,也看到了大庆油田也不断的发展壮大!,希望看到今天的大庆他在天上也会笑的。
通过这次的参观让我更加体会到了一个人的责任感,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代时代相传承的,在以后的工作之中也要学习铁人的精神,不怕吃苦不怕艰难,在工作之中遇到在大的困难也要想尽办法努力完成坚决不退缩,要印证铁人的那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学习的他的自我学习自我钻研的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之中不断的完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工作提供必要条件,不断的钻研观察我的目标客户的喜好与需求,来制定下一步的工作方向,要时时刻刻维护公司与客户的共同利益,也要学习铁人不断的自我挑战,制定有效的计划努力完成!
公司已经分配给我指定的工作地点,一定不辜负公司对我的期望,也不辜负自己!时刻想着铁人的工作态度与热情!
很小的时候,就对60年代的石油工人王进喜的事迹有所耳闻。在我的心目中,铁人王进喜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是我们工人阶级的标兵与楷模。在观看了影片《铁人》后,我对铁人王进喜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影片《铁人》中,导演用“老电影”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上个世纪60年代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人在环境极端简陋的条件下展开的“大会战”。旧时的火车站,高耸入云的石油井架,身穿棉衣、头戴翻毛棉帽的石油工人,历史通过银幕在我们眼前再现。昏暗简陋四处透风的工棚,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每日只有半斤定量的口粮,就是在这样及其恶劣的条件下,铁人王进喜和他的工友们,用人拉肩扛的方式竖起了石油井架。打井缺水,他带领全队人马从几公里外的地方砸冰取水,没有吊车,拿自己的脊梁当吊车。关键时刻,他能大吼一声,跳进泥浆池里充当“人肉搅拌机”。看到这里,我被这种忘我拼搏、无私奉献,不惜以牺牲个人生命来保卫国家油田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
《铁人》中的王进喜形象丰满、生动。展现给大家的并非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大英雄,它还原了一个更加生活化的王进喜,影片中的王进喜是个普普通通的出大力、流大汗的基层“师傅”,他爱骂人,急了还打人,脚砸伤了会疼,肚子饿了也会腿酸胳膊软,影片塑造了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工人师傅王进喜。
影片中还有另外一位主人翁,他就是刘斯成。做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庆石油工人的后代,同是楷模的他,在物欲横流的新时期,对着茫茫无际的戈壁,干着每日重复枯燥的工作,他困惑过,彷徨过,甚至怀疑自己得了心理疾病。但是,就在工友失踪的突发事件中,他毅然踏上了寻找工友的征程。这样一段故事的穿插,暗示我们铁人精神并未泯灭,他在新时期的石油工人身上得到传承和延续。
在那食不饱穿不暖的岁月里,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们,他们的理想和目标就是振兴国家的石油事业,为此可以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看完影片,回过头来看我们,在经济危机时刻,在企业举步艰难之际,这种铁人精神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让我们大家向铁人王进喜学习,拿出铁人的干劲,拿出铁人的坚韧不屈、艰苦奋斗、不肯服输、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与企业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看完了铁人,不免对里面的一些情节所震撼和感染。总想写点什么,可是又不知从何说起。
应当说,片子真实再现了我国石油工人勘探开发初期的真实情形。老一辈石油工人那种乐观的革命情怀,忘我的奉献精神,深深的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他们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舍生忘我,艰苦奋斗。
其实,当时的环境和设施是十分恶劣的。他们一个个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也都是食人间烟火长大的。可是他们以自我的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把贫油国的帽子扔进太平洋”,他们以自我的行动证明了自我的铮铮誓言。
在暴风雪面前,他们毫不畏惧。当国家财产面临威胁时,他们挺身而出。王进喜拖着残疾的腿跳进泥浆池时,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没有畏惧,没有退缩,仅有职责。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最终保住了井架,保住了设备,保证了中华民族的前进,同时也升华了自我的灵魂。
也许正是因为他们那种战天斗地大无畏精神,才使得我国的石油行业有了坚实的基础和稳步的发展。应当说,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源泉。
老一辈石油工人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可是这并不是说要我们盲目效仿。其实以此刻的目光,我们也应当在学习的同时,正视其存在的问题。
首先说说井喷的原因,主要能够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地质资料不全,不准确;二、泥浆比重配置失调;三,水泥固井工艺不到位;四,防喷设施不到位。
其次说说,管理方面的问题。应当说他们是自发的,都具有十分高的革命热情。可是其中存在的散漫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运输系统没有合理的管制,整体合作过程确实有机统筹的协调管理。
当面临危险时,他们没有顾及个人的生命,显然,带有必须的十分的危险性。至于王进喜失去双腿似乎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在“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今日,他们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探讨。
时代在提高,社会在发展。我们到今日其实已经取得了十分大的提高。可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我们身上的危机与职责并存。虽然经过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付出,我国一度成为石油出口国。可是此刻,在能源需求量已经大增的今日,我们已经成为了纯粹的石油进口国。如何提高科学技术和石油产量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新的挑战课题。在新的课题面前,我们需要老一辈石油工人那种舍身忘我的奉献精神,那种迎难而上的战斗活力。也许,这就是我们观看铁人的意义所在吧。
本周实业部开展的“弘扬铁人精神”主题教育,是孟部长在普遍管理人员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对工作拖拉成风的状态下做出的一项思想教育的重大举措。
虽然以前已经很多次在各类书刊、网络和电视媒体上看到“铁人精神”,能够说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早已烂熟于心。但是,当我再次观看时还是使我受到新的震撼,铁人的誓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这句话仿佛让我想到了“奋斗一百天、精彩一辈子”建设时期。感叹以前在施工现场自然环境恶劣、食宿条件较差、业余生活单调的状况下,实业部全体人员都吃住在现场,坚守在一线,早晨8点上班,晚上12点下班,放弃一切节假休息日,打破作息常规,与时间赛跑的工作精神哪去了。
如果说发自肺腑地感受到铁人精神的伟大是学习铁人的一个“初级阶段”,那么如何将铁人精神转化为我们立足本岗、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和实际行动,则是学铁人的“高级阶段”和最终目标。作为一名管理人员,透过学习铁人精神,对照自身的不足,今后我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一是善于思考问题。做为实业部的领导,他每一天要应对许多的问题,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来逐一思考处理每一件事。遇到的问题先自己思考并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然后再向领导汇报,让领导来决定哪个方案更合理,可行性更强。这样,我本人的潜力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不断提高,领导也能在“做选取题”的过程中逐步认可我的潜力,从而使我成为一个受到上级欢迎和赏识的下属。
二是多做一点,多走一步。在现状和目标之间,存在诸多流程,诸多环节。流程和环节中就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作为管理者去规范,去标准化。从这个好处上来说,我们作为管理人员,就就应比别人多想,多做一点,多走一步。
三是要敢于突破。坚决不能再受他人影响而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四平八稳、得过且过等混日子的态度和做法。要勇于吃螃蟹,因为等不是办法,干才有期望,不能把什么都寄期望于上级的照顾、关心、支持上。
四要勇于落实。领导安排的工作,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不能担心因工作跟踪就得罪张三或李四而不去做。抓落实是达成工作目标的必经程序,是一个有效的执行过程。没有落实,再完善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再理想的目标也不会实现。成败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解决那些起关键作用的细节问题,成败的关键还在于落实。抓落实,是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我们职责。所以我们要立足岗位,履行职责,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我做起,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实,把每一件事做细做精,不辱使命。
20xx年7月10日,我有幸的观看了《铁人》这部新时代的电影,影片通过简述两代英模为祖国能源事业的发展创业拼搏的故事,歌颂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工人阶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铁人》震撼了我,英雄的气概感染了我。
影片中,石油大会战期间,铁人的脚被砸伤了,但是他还拄着拐杖,坚持奋斗在工作一线,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钻井发生井喷,可是又没有重晶石粉压井,铁人当机立断,采用水泥压井,投入了大量的水泥,但池内的水泥一时也不能和泥浆混合,铁人不假思索,扔下拐杖,奋不顾身的跳进泥浆池,用自己的身体搅拌泥浆,在他的带动下,在场的工人也都纷纷跳入泥浆池中 ,井喷终于止住了,铁人却病倒了,正是在困难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一股豪情,一个有血有肉的硬汉子场景。
“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天南地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铁人这种以苦为乐,不向恶劣环境低头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铁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气冲云天。在地位和荣誉面前,他掷出了“我要的是工人阶级的地位,全国人民的荣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铁人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
感动中,我学到了人生的价值观,“财主跟财主比钱,举人跟举人比写作”,我们比给地球戳洞,比谁戳的直,比谁油浆子喷得快,铁人就是用这样的价值观指引着他做人,并感动着我学会坚强,当时,会战设备不足,铁人带着他的团队用人力将数顿重的泥浆泵拖上井架,在整齐的号子声中,大绳却接二连三的断,眼看着功亏一篑,铁人站出来了,于是,挺直了的石油工人用脊柱战胜了危机,“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好抖三抖”,感动中,我感到了温情,最器重的徒弟在困难面前党了逃兵,他疯了似的四处寻找,当在火车上找到了,徒弟泪流满面的说,“师傅,我熬不住了”,铁人嘴里吼着:“熬不住了就给我滚”,手里却把当时十分珍贵的三各馒头和一袋干粮塞进了徒弟的怀里。
铁人的事迹深深地感染着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保护人们健康的使命,更要有“铁人”的精神,“铁人”的信念和“铁人”的追求,特别是在金融危机面前,在甲型H1N1流感肆虐的考验下,我应该再拿出铁人的拼搏精神,自觉履行医务人员的任务和责任。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危险面前不畏惧,振奋精神,坚定信念,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社会贡献力量。
看完了铁人,不免对里面的一些情节所震撼和感染。总想写点什么,可是又不知从何说起。
应该说,片子真实再现了我国石油工人勘探开发初期的真实情形。老一辈石油工人那种乐观的革命情怀,忘我的奉献精神,深深的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他们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舍生忘我,艰苦奋斗。
其实,当时的环境和设施是非常恶劣的。他们一个个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也都是食人间烟火长大的。但是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把贫油国的帽子扔进太平洋”,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铮铮誓言。
在暴风雪面前,他们毫不畏惧。当国家财产面临威胁时,他们挺身而出。王进喜拖着残疾的腿跳进泥浆池时,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只有责任。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终于保住了井架,保住了设备,保证了中华民族的前进,同时也升华了自己的灵魂。
也许正是因为他们那种战天斗地大无畏精神,才使得我国的石油行业有了坚实的基础和稳步的发展。应该说,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源泉。
老一辈石油工人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这并不是说要我们盲目效仿。其实以现在的目光,我们也应该在学习的同时,正视其存在的问题。
首先说说井喷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地质资料不全,不准确;二、泥浆比重配置失调;三,水泥固井工艺不到位;四,防喷设施不到位。
其次说说,管理方面的问题。应该说他们是自发的,都具有非常高的革命热情。但是其中存在的散漫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运输系统没有合理的管制,整体合作过程确实有机统筹的协调管理。
当面临危险时,他们没有顾及个人的生命,显然,带有一定的非常的危险性。至于王进喜失去双腿似乎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在“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今天,他们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探讨。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到今天其实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我们身上的危机与责任并存。虽然经过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付出,我国一度成为石油出口国。但是现在,在能源需求量已经大增的今天,我们已经成为了纯粹的石油进口国。如何提高科学技术和石油产量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新的挑战课题。在新的课题面前,我们需要老一辈石油工人那种舍身忘我的奉献精神,那种迎难而上的战斗激情。也许,这就是我们观看铁人的意义所在吧。
半个世纪前,王进喜跳入泥浆池,用身体搅动泥浆,止住井喷的场面,如今已然恍如隔世;1960年4月29日,大庆油田召开“万人誓师大会”,喊出“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手下无困难”的口号,数万石油大军从四面八方挺进东北松嫩平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没有汽车、没有吊车,靠着人拉肩扛,硬是吆喝着将60多吨重的钻机生拉上井架的镜头,亦已渐行渐远……
岁月淡去了旧时的记忆,却注定抹不去烙在我们心头的“铁人精神”。正在热播的电影《铁人》,把我们重新带回那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我们不会再用身体搅动泥浆,我们不会再靠人拉肩扛将钻机拉上井架。物质条件变了,但我们的灵魂依然像铁人那样坚强。在盛行“解构崇高”的年代,我们依然需要那个年代留下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一种奋发进取的力量,今日中国的崛起需要这样一种精神。
尽管,如今的油田与铁人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但昨日和今日是难以割裂的,没有昨日怎样能有今日?尽管,王进喜所做出的贡献我们无法复制,可是他的精神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遗产的一部分。“铁人精神”足足影响了几代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社会主义建设的英雄,“铁人精神”在我们心中永不落幕,值得我们永远记忆。
昨日,为了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在“铁人精神”鼓舞下,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三峡大坝、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祖国驶入了高速发展期,最终让山河变样,国力变强,人民生活越来越完美。
今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句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激励无数人的话语,又重新回响在我们耳边,激励我们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立足岗位,顾全大局,为国分忧,不断提高自身学习本事、创新本事、竞争本事和创业本事,争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用“中国信心”战胜危机,在战胜危机中建功立业,在应对危机中体现人生价值。
“职责感、主人翁、不怕牺牲、担当大义”,是王进喜留给今日工人的最优秀的品质,也是“铁人精神”的核心。明天,我们依然需要像铁人那样,站在时代的潮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忘我拼搏,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展现工人阶级的伟大胸怀,用生命的热血创造一个个不朽传奇,谱写一曲曲华彩乐章,在继承和发扬“铁人精神”中,步入未来。
我们从电影《铁人》中寻找力量,从电影《铁人》中升华心灵。“铁人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褪色;铁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薪火相传,永可是时。
这几天,公司组织我们观看了《铁人》这部电影,让王进喜这个我们从小就听到的名字更加清晰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时间也彷如回到昨天,那时的沙漠,戈壁,那时的艰苦环境,使他的事迹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小的时候,就在不断听到王进喜的事迹,宁肯少活二十年,拼死拼活也要拿下大油田,这也是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但是感受却远远不及看到画面。影片就再现了那段历史,在影片的开头,一列破旧的火车把王进喜和他的钻井队从甘肃玉门油田拉到了大庆。作为石油大会战的主力军,王进喜和他的队伍肩负着让新中国甩掉贫油帽子的希望。荒凉,艰苦是影片的背景。但钢铁意志的王进喜却没有退却,1205队的钻机到了,没有
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井场,终于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组织职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保证了按时开钻。房东老大娘的话,很好的表现了王进喜的这种精神,那就是铁人。
事情没有变得一帆风顺,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后,王进喜的腿被滚落的钻杆砸伤,他却顾不上住院。拄着拐杖缠着绷带连夜回到井队。第二口油井在即将发生井喷的危急时刻,没有水泥搅拌机,水泥沉在泥浆池底,王进喜便扔掉双拐,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在他的带动下,工友们也纷纷跳进入,经过奋战,井喷终于被制服,保住了油井和钻机。
随后,三年自然灾害的来临也没有打垮王进喜钢铁般的意志,他想尽办法激励队友,省出自己的口粮。使工作能继续进行。
这些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就像是一段奇迹,虽然现在的环境不再有过去那样艰苦,可能也不再需要我们人拉肩扛的作业,但是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却是不断时代如何变迁都应该学习的。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我们要深刻学习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在工作岗位上发扬铁人精神,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用实际行动做好本职工作。
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想想铁人精神,我们遇到的困难就感觉变小了很多。想想铁人的话语,坚持,是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要做到的。影片中穿插的年轻的石油工人刘思成的片段就很好的体现了,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永恒的价值,是我们永远要学习的内容。
因此,让我们会牢记这种精神,并运用到工作当中,勇于面对并战胜各种困难。
半个世纪前,王进喜跳入泥浆池,用身体搅动泥浆,止住井喷的场面,如今已然恍如隔世;1960年4月29日,大庆油田召开“万人誓师大会”,喊出“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手下无困难”的口号,数万石油大军从四面八方挺进东北松嫩平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没有汽车、没有吊车,靠着人拉肩扛,硬是吆喝着将60多吨重的钻机生拉上井架的镜头,亦已渐行渐远……
岁月淡去了旧时的记忆,却注定抹不去烙在我们心头的“铁人精神”。正在热播的电影《铁人》,把我们重新带回那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我们不会再用身体搅动泥浆,我们不会再靠人拉肩扛将钻机拉上井架。物质条件变了,但我们的灵魂依然像铁人那样坚强。在盛行“解构崇高”的年代,我们依然需要那个年代留下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一种奋发进取的力量,今天中国的崛起需要这样一种精神。
尽管,如今的油田与铁人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但昨天和今天是难以割裂的,没有昨天怎么能有今天?尽管,王进喜所做出的贡献我们无法复制,但是他的精神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遗产的一部分。“铁人精神”足足影响了几代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社会主义建设的英雄,“铁人精神”在我们心中永不落幕,值得我们永远记忆。
昨天,为了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在“铁人精神”鼓舞下,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三峡大坝、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祖国驶入了高速发展期,终于让山河变样,国力变强,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
今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句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激励无数人的话语,又重新回响在我们耳边,激励我们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立足岗位,顾全大局,为国分忧,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争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用“中国信心”战胜危机,在战胜危机中建功立业,在应对危机中体现人生价值。
“责任感、主人翁、不怕牺牲、担当大义”,是王进喜留给今天工人的最优秀的品质,也是“铁人精神”的核心。明天,我们依然需要像铁人那样,站在时代的潮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忘我拼搏,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展现工人阶级的伟大胸怀,用生命的热血创造一个个不朽传奇,谱写一曲曲华彩乐章,在继承和发扬“铁人精神”中,步入未来。
我们从电影《铁人》中寻找力量,从电影《铁人》中升华心灵。“铁人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褪色;铁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薪火相传,永不过时。
电影《铁人》分回忆和现代两条线,回忆自然是以王进喜等自愿参加大会战的石油工人在大庆发生的事情,现代则是刘烨饰演的石油子弟刘思成在大庆沙漠工作,在思考自我的目标,父亲的目标等事情上得到成长。
每个时代都具有自我的特色,也都需要一个英雄,一个楷模。王进喜自然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他不顾病痛,永久都奋战在第一线,以身作则,坚守自我的岗位,安抚不安的同事们,为了让徒弟们吃饱不辞辛苦的筹备粮食,他在工作上严肃,私下里却很可亲,他对自我的徒弟严格,却也真心疼爱他们,刘思成的父亲刘文瑞最终熬不住站上的辛苦,偷偷坐上了回程的火车,王进喜在得知消息后,急得四处寻他,却在望见他留下的眼泪,说出那一句熬不下去了之后,将那一句留下的话咽了回去,把得之不易的粮食塞给他,告诉他要好好活。这一刻,王的怒其不争,他的心疼表露无遗,王进喜的形象最终丰满起来。
电影开头,大片大片满天的黄沙,黄渤一人此刻沙堆上大声呼喊着刘烨,镜头一转,之后便是刘烨沉默的身影,大红色的工服套在身上,与身后的漫漫黄沙行成了鲜明的比较,画面虽然是彩色的,却总显得暗淡。没演几分钟,剧情就进入了回忆,回到1960年,一辆破旧的火车载着王进喜和整个大会战的队伍来到大庆,黑白的画面处理带来那个年代特有的历史厚重感,那是怎样的环境呢?荒芜的土地不见人烟,低矮的茅草房,呼气成白烟的寒冬,匮乏的物资,没有先进的器械,没有熟练的技术,井架甚至要靠人拉,绳子断了,继续靠蛮力推上去,我很佩服这些人,为了这样或那样的信念,甘愿去往这样的地方,为中国的石油行业奉献自我的力量。
而在现代,身为刘文瑞的儿子,刘思成一向以自我是铁人一代的后代而自豪,父亲告诉他自我是病退,父亲的老寒腿就像士兵的伤疤一样让他骄傲,可是这一切在他得知父亲逃跑的真相后破坏的支离破碎。他觉得无地自容,觉得愤怒,可这些又随着父亲的离世不见殆尽,只留下对父亲的尊重。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英雄,又也许有英雄,刘思成为了寻找使用的赵一林和小米奋不顾身的进入满天黄沙,赵一林对刘思成的维护安慰,亦或者每个奋斗在石油行业的人都是英雄。
那是怎样的年代呢?我对大庆的印象是中国最大的油田,在我的心中,大庆,就应是一片瑰丽大气的土地,与黑白大荧幕上下着鹅毛大雪的荒地是那么的不一样,那些人身上脏的看不出色彩的棉衣,黝黑的脸庞又与如今身着大红色工服被日头晒的脸红通通的石油工人又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
在困难面前,像铁人一样,绝不言败,绝不退缩,这大概就是真正的铁人精神。
《铁人》观后感
我很小的时候,就对石油工人王进喜的事迹有所耳闻。在我的心目中,铁人王进喜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与楷模。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影片《铁人》后,我对“铁人”王进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影片中上个世纪60年代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人在环境极端简陋的条件下展开的“大会战”。旧时的火车站,高耸入云的石油井架,身穿棉衣、头戴翻毛棉帽的石油工人,历史通过银幕在我们眼前再现。昏暗简陋四处透风的工棚,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每日只有半斤定量的口粮,就是在这样及其恶劣的条件下,铁人王进喜和他的工友们,用人拉肩扛的方式竖起了石油井架。打井缺水,他带领全队人马从几公里外的地方砸冰取水,没有吊车,拿自己的脊梁当吊车。关键时刻,他能大吼一声,跳进泥浆池里充当“人肉搅拌机”。看到这里,我被这种忘我拼搏、无私奉献,不以牺牲个人生命来保卫国家油田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是啊生活中,生产中就需要这种精神,幸福是要靠勤劳的双手去拼搏创造的。
影片中还重点刻画了另一位楷模,他就是刘思成。做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庆石油工人的后代,在物欲横流的新时期,对着茫茫无际的戈壁,干着每日重复枯燥的.工作,他困惑过,彷徨过,甚至怀疑自己得了心理疾病。但是,就在工友失踪的突发事件中,他毅然踏上了寻找工友的征程。这样一段故事的穿插,暗示我们铁人精神并未泯灭,他在新时期的石油工人身上得到传承和延续。
上世纪60年代,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们,他们的理想和目标就是振兴国家的石油事业,为此可以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看完影片,回过头来看我们,在经济危机时刻,在企业举步艰难之际,这种铁人精神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让我们大家向铁人王进喜学习,拿出铁人的干劲,拿出铁人的坚韧不屈、艰苦奋斗、不肯服输、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坚,让“铁人”精神永放光辉,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快发展!
《铁人》观后感
看电影《铁人》,并没有我想象的爆满场面,几百人电影厅里只有三十几人,电影在静默中开演,静默中结束,从铁人精神看社会责任。
后来在报纸上看到:一些年轻人,收到工作单位发的电影票也不去看,因为他们认为铁人是神,不是人,不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心里。
其实,电影拍的很好,电影中王进喜是“铁人”但不是没是神。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骂人、打人、说粗话;他在没有粮食的年代,为自己的1205钻井队走后门多领吃的……他是一个血肉之躯,在没有任何起重设备的条件下,靠肩膀靠脊梁,竖起了井架,在没有搅拌设备的情况下,用身体搅拌混凝土,此时的王进喜超出了普通人,这是因为他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当他面对逃跑的'徒弟时,不是责骂而是柔情似水的关爱的惋惜,此时的铁人像大哥,像父亲。
有文化的徒弟刘文瑞,是铁人最疼爱的年轻人,在他身上,铁人寄预很大的希望,但在困难即将快过去时候文瑞坚持不下去了,逃离油井,以后终身背负着沉重的自责,但他一直在山村教书育人,默默工作。
刘思成带着父亲的嘱托成为石油工人,是还愿?是赎罪?铁人是他的精神寄托,收集铁人的遗物,1205钻井队的物品是他唯一爱好,
崇拜铁人达到幻觉的地步,父亲当年的出逃让他蒙羞,但他深爱自己的父亲,父亲没有走下去的路,由他来走,他不单单是父亲的儿子,更是石油工人的儿子。
我认为电影好就好在于导演了解当代青年的心理,没有神化这些闪光南明又普通的劳动者,而是利用一个个片断讴歌建国初期,铁人那一代建设者们为国分忧,为民争光的爱国情怀和工作热情以及艰苦创业的革命激情。
这电影是很震撼人心的,特别是我们这些中老年人。铁人,是我们的榜样,是父辈的写照,曾几何时,我们的父母,为新中国的建设,大干快干拼命干,一曲《咱们工人有力量》,工人阶级的地位至高无尚,我们长大后,走父母的道,接父母的班,做一个工人,自豪。
但电影结束了,为什么我们的心情有些沉重,年轻人,是不会有我们的感受的,他们知道的太少,这些年,正统的文化太少,年轻人崇拜的偶像早已改为所谓歌星,影星,有几个知道“铁人”是谁?